我叫小麦范文

时间:2023-11-24 04:44:31

我叫小麦

我叫小麦篇1

麦小朵正做着一个美梦呢,她可不想醒来。可是小闹钟叫个不停,麦小朵没办法,只好钻出了暖暖的被窝。

麦小朵很生小闹钟的气。

“你呀,就知道叫人起床,”麦小朵批评小闹钟,“一点意思也没有。要是我是只小闹钟,一定要做点更有趣的事情!”

上午十点钟,爸爸在书房里忙啊忙,忙得停不下来。妈妈在厨房里忙啊忙,忙得停不下来。

忽然,小闹钟的声音响起来:“叮铃铃――点心时间!叮铃铃――点心时间!”

爸爸妈妈跑出房间一看,原来是麦小朵变成了一只小闹钟,正在一个劲地响个不停呢。

“呵呵,这个小闹钟真特别,不叫人起床,却叫人吃点心,真不错啊。”爸爸笑呵呵地说。

小闹钟麦小朵身上没有按钮,谁也不能让她停下来。

直到妈妈笑嘻嘻地从厨房把点心和果汁端出来,她才停下来不叫了。笑嘻嘻地变回了麦小朵。

于是爸爸、妈妈和麦小朵,一起坐下来,吃了杏仁酥、奶油布丁,喝了蜂蜜柠檬汁。

多么甜蜜的点心时间!

十一点钟,小闹钟麦小朵又响了起来,“叮铃铃――游戏时间!叮铃铃――游戏时间!”

于是爸爸、妈妈和麦小朵一起玩了“狮子、梅花鹿和小绵羊”的游戏。

爸爸扮演勇敢的狮子。

妈妈扮演温柔的梅花鹿。

麦小朵扮演可爱的小绵羊。

多么欢乐的游戏时间!

下午一点钟,闹钟麦小朵又响了起来,这次声音是从院子里传来的:“叮铃铃――赏花时间!叮铃铃――赏花时间!”

爸爸妈妈跑到院子里一看,哇,太美了,院子里的那一大丛玫瑰花,刚刚开出了美丽的、粉红色的花朵……

“好美!我要跟玫瑰花合个影。”妈妈说。

“我也要我也要!”麦小朵说。

“我来给你们拍!”父爸举起了相机,“哇,我的太太和女儿都像花儿一样美!”

多么美妙的赏花时间!

傍晚五点钟,小闹钟麦小朵又响起来了。

“叮铃铃――散步时间!叮铃铃――散步时间!”

于是爸爸妈妈和麦小朵,一起开开心心去散步。

他们走过绿油油的、开着黄色花朵的蒲公英草地……

走过有许多鸟儿唱歌的小树林……

一直走到了小河边。

河边有个老爷爷在卖糖葫芦,爸爸、妈妈和麦小朵一人买了一串,一边吃着一边走回家。

多么开心的散步时间!

晚上七点钟,小闹钟麦小朵又响了:“叮铃铃――故事时间!叮铃铃――故事时间!”

于是爸爸讲了个大妖怪的故事。

妈妈讲了个小仙女的故事。

麦小朵呢讲了个大土豆的故事。

多么愉快的故事时间!

“今天过得真不错!这都是小闹钟麦小朵的功劳啊。”妈妈说。

我叫小麦篇2

我们来到地里的时候,麦子已经丰收了,我看着那一片征金黄的小麦,觉得那些麦子都像小娃娃一样在对我笑。当我看得发呆的时候,爸爸叫了我一声,我才惊醒。爸爸叫我帮奶奶割麦子,奶奶说:“不行,小孩子不能收麦子,会伤到手的。”我说:“奶奶相信我,我可以的。”爸爸也费了好大的口舌才说服了奶奶。爸爸先示范给我看怎么用镰刀,又叮嘱我怎么割不会伤到手。我问爸爸:“为什么不用收割机呢?”爸爸说:“农村里的收割机只有那么几台,只能供少部分人用,而其他人只能在这几天天气好的时候自己收割。”

我学着爸爸的样子一手抓着麦子,一手拿着镰刀,从小麦的根部斜着用力一拉,一把麦子就割下来了。我觉得还挺容易的嘛,就开始跟爸爸比赛。不一会儿,我只割了一半,就累得腰酸背痛、气喘吁吁的,可看着奶奶和爸爸,他们都没有叫苦叫累,脸上只有丰收的喜悦和汉水。于是我又弯下腰开始割起来。

回到家里,奶奶从井里拉出来了一瓶瓶的饮料,我拿出一喝,啊!好爽!原来井就是天然的冰箱啊!

这真是一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农村生活!

我叫小麦篇3

《麦子的嚎叫》是当代着名作家曹文轩,曹文轩主要作品有草房子、根鸟、青铜蔡花等,而麦子的嚎叫只是曹文轩的一部文学作品。

麦子的嚎叫这本书有八个简短、感人的小故事有;《第十一根红布条》《麦子的嚎叫》《红辣椒》《哑牛》等。但我最喜欢其中的《麦子的嚎叫》和《第十一根红布条》,《麦子的嚎叫》这篇故事,虽然短但很感人肺腑。故事主要讲了麦子的小男孩他爸爸代替村民取麦子的钱。麦子的爸爸取完钱的时候天还没黑。所以麦子的爸爸在大家没来的时候,就把钱藏到牛棚梁上去了,谁知道钱掉下来被牛给吃了。当爸爸去取钱的时候发现钱不在了而是在牛嘴里,这时爸爸赶紧跑了过去告诉了村民,从这时开始村民们就开始厌恶这一家人了,说他应该去当演员。村民的不信任;好朋友对他的厌恶、村长老师的指责;麦子伤心不已,爸爸只好把牛拉到田野上宰了,牛那发疯似的嚎叫。通过作者的描述、我发现钱币被吃掉的顺见,所有的人都变了,曾经的信任变成了怀疑和恨、曾经的嬉闹变成了疏远、曾经的陪伴变成了恼怒、曾经的快乐被压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这时是多么的不堪一击,故事结束了。有没有怀疑过别人、冤枉过别人、自己有没有被别人不信任过。你被别人冤枉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有一种东西叫怀疑他可以使一对要好的朋友变成敌人,有一种东叫信任他可以使一对仇人变成朋友。只要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信任,生命才会更精彩。而第十一根红布条主要讲的是那个被人遗忘的麻子爷爷,甚至是被有些人以为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个人。而永远守护在麻子爷爷身边的是一头牛,这头牛的名字叫独角牛,只所以叫独叫牛是因为麻子爷爷把独角牛的角给据了。那位脸上露出了尘器和孤独甚至是要枯萎的生命花朵麻子爷爷正在床上休息而那头已经老的快要走不动的牛在树荫低下休息。这是正在钓鱼的渔夫在河里发现了一个落水的孩子,渔夫赶紧的把船开了过去。把落水的孩子抱到了岸上,嘴里大声的喊着有孩子落水了,就这样村民一传十,十传百村里的人们都知道了孩子落水的事情后村民们都赶到了现场,有的人说没救了、有的人说快找医生有些人回答说、医生去镇上了、还有的人说去镇上。而且有人说;认识这位落水的小男孩名字叫亮仔,就在这紧张的时候亮仔的妈妈也知道了这件事情亮仔的妈妈激动的向河边跑了过去紧紧的抱着亮仔,亮仔你快回来,你这个小灵魂跑到那里去玩儿了,我相这时妈妈的心里应该又害怕又难过因为失去了亮仔就像每个人失去了自己的眼睛一样痛苦。这时周围变的鸦雀无声村民们都静俏俏的看着亮仔,有一个人说去麻子爷爷家的牛来救亮仔,村民们都说这牛能行吗。大家就把麻子爷爷的牛牵来了,可是麻子爷爷的牛只让麻子爷爷自己牵。然后村民们找了一个力气最大的抓着牛背上的亮仔。就这样一番努力下终于把亮仔救活了,可是麻子爷爷以经快不行了,有位村民走了过来问了声麻子爷爷有什么要帮忙的吗,麻子爷爷用手指了指河对面的草丛就知道了有一位村民就把麻子爷爷背到了河对面的草丛,麻子爷爷就闭上眼睛睡着了。有为村民走了过来看了看麻子爷爷说;麻子爷爷死了。然后村民们把麻子爷爷给下葬了,第二天早上村民们发现麻子爷爷的屋子倒塌了,发现牛爷死了,人们这才发现麻子爷爷不应该被村民遗忘,而是记住麻子爷爷,故事结束了很感动吧,可感动中是否有一些凄凉和悲伤呢。

之所以这片文章会这么感动,是因为这片文章很真诚,以且只是开始无论悲伤快了,都不要放弃,虽然一开始被遗忘,但总有一天人们会记起你们的,一步一脚印我们要踏踏实实

山东济南市中区实验小学四年级:lele123

我叫小麦篇4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神勇小子》,里面的角色有:麦包、三东、麦爸爸、麦爷爷、麦米、蔡丁、鬼子军官王八、汉奸萧春。故事讲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侵犯我国后,气焰嚣张,得意忘形,大肆宣传大日本必胜。

鬼子军官王八原以为小小的麦家村面对大量日军应该会束手就擒。可是,日军想错了!麦包的父亲已经组织了一支抗日队伍,麦包知道了这个情况也想参加,可是他爸说麦包年龄小,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在麦包的爷爷去梁城演出的时候,麦包也偷偷跟去了,但不辛被日本鬼子所抓。有个叫三东的共产党员卧底,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去营救,在三东的安排下,麦包听从党的安排,成了一个小小的卧底,经常给游击队传递情报。但是被他爷爷误会了,麦爷爷对孙女麦米说:''孙女,你哥哥现在为日本人做事,个是个汉奸了''.麦包听了就哭着走了。

有一次,日军打入麦家村,麦包知道了,就对鬼子军官王八说:老大,我给你们烤鸡吧!最后他拿着鸡一边烤一边想办法把情报传递出去,他机智地利用传出狼烟情报,他爸爸看见了就提前做好了应对鬼子的计策,鬼子的计划落空了。鬼子见几次进攻麦家村不成,于是心生一计:押着抓来的麦家村的村民前往麦家村,麦包利用敲钢盔的声音传出了重要的消息,他爸隐蔽在草丛里悄悄把计划告诉麦包爷爷叫乡亲们赶紧趴下,鬼子的扫荡计划再次落空,把王八军官气得够呛!

过了几天,日本鬼子又开着坦克前往麦家村,麦包再次利用他的聪明打败了日军!看了这个电影我知道了:要聪明机智才能打败敌人,为了自己的亲人也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让家人遇到危险!

新地雷战神勇小子观后感350字(二)

今天,我看了一部关于抗日的电影,那就是《新地雷战之神勇小子》。

电影是关于在抗日时期,麦家村与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在故事最后,麦米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不要以为自己做错了事可以瞒天过海,也不要太放肆,必定会有不好的结果;做事时,一定不能贪心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你做错了事,一定会被发现,收到处罚,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

看了这部影片,我心里更是五味杂陈,一面因为看到日本鬼子的愚蠢而好笑,同时也为日本鬼子的行为而感到愤怒;另一方面,也因为麦包的机智勇敢而佩服。虽然到最后麦家村毁了,但与麦家村一同消失的也有日本鬼子。是呀,所有的抗日英雄都是这样:失去小家,换回祖国的尊严!

昨天,麦包是抗日的神勇小子;今天,我是学习的神勇小子。

新地雷战神勇小子观后感350字(三)

今天,我和妹妹一起看了一部爱国电影——《新地雷战神勇小子》。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活泼,可爱,机灵,勇敢,聪明的小男孩——麦包。

由于日本老大带着萧春和徐三东一起捉走村里的所有人,并且还要徐三东惩罚麦包,在牢房麦包知道了徐三东是伪装成日本人的卧底,并且自己也伪装成日本人的卧底,在每一次帮助日本人其实都在捉弄他们。在一个月圆之夜日本鬼子押全村人走向麦家村,为了防止被炸死,就把村里人放在前面,幸亏麦包爸爸得知消息及时把叫人一起把地雷挖掉,这才把村里人救出干走。

在日本人的船上有一个炸药库,麦包就在里面放了烟,这却被日本人看做是着火,这让日本人急坏了,突然,麦包说他去救火,麦包在里面窍用妙招,把鞭炮点燃,炸出响声。用西红柿涂在身上,模仿血迹。这才让他们逃出去,可是在途中徐三东却不幸身亡。

这件事情却让日本鬼子很生气,就请来数多台坦克,可是这些日本人还是被麦包和爸爸杀得一个不留。

我叫小麦篇5

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名叫武原的小镇上,我在窗前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稻田,同时也能够看到一小片的麦田,它在稻田的包围中。这是我小时候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一片麦田,也是我最热爱的地方。我曾经在这片麦田的中央做过一张床,是将正在生长中的麦子踩倒后做成的,夏天的时候我时常独自一人躺在那里。我没有在稻田的中央做一张床是因为稻田里有水,就是没有水也是泥泞不堪,而麦田的地上总是干的。

那地方同时也成了我躲避父亲追打的乐园。不知为何,我经常在午饭前让父亲生气,当我看到他举起拳头时,立刻夺门而逃,跑到了我的麦田。躺在麦子之上,忍受着饥饿去想象那些美味无比的包子和饺子——此时,我已经知道那些咬一口就会流出肉汁的包子和饺子,就是用我身旁的麦子做成的。对不远处的稻田里的稻子,我也知道它们会成为热气腾腾的米饭,可是我虽然饥肠辘辘,对它们仍然不屑一顾。

我一直那么躺着,很快进入梦乡。等我睡一觉醒来时,经常是傍晚了,我就会听到父亲的喊叫,到处在寻找我,他喊叫的声音随着天色逐渐暗淡下来变得越来越焦急。这时候我才偷偷爬出麦田,站在田埂上放声大哭,让父亲听到我和看到我,然后等父亲走到我身旁,我确定他不再生气后,我就会伤心欲绝地提出要求,我说我不想吃米饭,我想吃包子。

我父亲每一次都满足了我的要求,他会让我爬到他的背上,让我把眼泪流在他的脖子上,当饥饿使我胃里有一种空洞的疼痛时,父亲将我背到了镇上的点心店,让我饱尝了包子或者饺子的美味。

后来我父亲发现了我的藏身之处。那一次还没有到傍晚,他在田间的小路上走来走去,怒气冲冲地喊叫着我的名字,威胁着我,说如果我再不出去的话,他就会永远不让我回家。当时我就躺在麦田里,我一点都不害怕,我知道父亲不会发现我。虽然他那时候怒气十足,可是等到天色黑下来以后,他就会怒气全消,就会焦急不安,然后就会让我去吃上一顿包子。

我叫小麦篇6

在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上,我认识了张麦捞

那天天阴得很重,像要黑了一样,脚下是湿漉漉的麦地,可丝毫不影响人们的兴致。大伙围住早到的说书艺人过戏瘾,围住这个听一段,再围住那个来一板,越围越有劲,围来围去就围住了麦捞。我起初不经意,隐隐听得丝竹声起,人围得愈多,叫好声一阵一阵地传出,不禁引颈观看,可净是黑压压的大脑袋。情急之下,爬上了一个老乡的自行车后架,战战兢兢地朝人群中看去,只见一个胖胖的中年男子立在一辆农用三轮车上,上穿一件西服,腰缠裹带托着弦子匣子,左手执杆,右手操弓,指间还夹着简板。他摇头弄眼,两臂翻挥,又敲又拉又唱,诙谐浑厚的声音从身边的大喇叭里扩散开来。此人就是麦捞。我把镜头对住了他,欣赏他丰富多变的表情。

不知不觉中,天落了雨滴,密密麻麻打湿了衣裳,可人们并不散,麦捞唱至情处也不理会,水珠把他的头发湿得一绺一绺的,顺着脸颊流下来却散着热气,原来是与汗水混在一起了。

次日一早起来,雨是停了,天却不晴,会场里雾气弥漫。在静静的一角,遇到了麦捞一家。那天我特意看了一场他们的演出。

趁演出间隙,我说:“你唱得不赖呀!”

他哈哈一笑,说:“就这样,玩哩嘛。”

“哪里人?”

“郏县薛店张武楼村。离这里有百十里。”

“常来赶会吗?”

他两眼放光:“年年都来!有20多回了。”

麦捞在蓄势,等人群来了精神,才疾风暴雨般地拉开了弦子

果然,以后年年在马街书会上都能见到麦捞。每次都见他去得很早,开着一辆奔马牌农用机动三轮车,车上坐着由他的儿子、媳妇、闺女、女婿组成的家庭演唱成员,携带着琴、鼓、喇叭、板凳等物“嘭嘭嘭”而来。他们通常是头天下午就从家里出发,晚上在宝丰县城歇一宿,正月十三天不亮就往书场赶。因为冷,每人都裹着绿的蓝的大衣棉袄,带着头巾或摩托车头盔,眉头上凝着哈气结成的冰。

到了之后,他并不急于扎场子。他很懂得蓄势,是那种极有心计的人。他的戏摊也不扎在会场的中心,而是在离会场远远的地方稳稳地停了车,在麦地里挖坑竖起一根棍,把带来的大喇叭扯了电线挂上去。书场以前是没有喇叭的,比的就是谁的弦子拉得美气,听的就是口齿里吐出来的原汁原味的声音。现在人太多了,没有这干电池驱动的喇叭就办不成事。架势扎好,麦捞对着包了手帕的麦克风咳嗽两下,试试效果。完了让孩子们守着摊儿,自己揣上两包烟到火神庙前走一遭,拜会了会首及执事,见了那些携鼓负琴从东西南北来的书友和同道,拉了手,递根香烟,随便站了寒暄着,顺便摸摸行情。麦捞回到车旁,眯起眼睛,静静地看人流从四面八方往会场涌。人流先是沿着河边小路,踩着田间土埂,挤向了应河上那座狭小光滑的青石小桥。桥这边没了路,无数的鞋子踩着乌油油的麦田噗嗤噗嗤响,露水很快湿了裤腿,鞋上全是泥。很快,麦苗被踩倒,踩光,早晨还是油绿肥硕的几十亩麦田,不到10点钟就成了亮闪闪的光板地了。为了听说书,几块麦地算得了什么呢!

不知不觉间,书场里乌压压全是人,弦索梆鼓之音此起彼伏。很多人麦捞是认识的,更多的人认识麦捞,知道麦捞是方圆百八十里有名的“好唱家儿”。他们早早地围在麦捞的车子前,旁边有弦子叫板也不过来,单等着麦捞开腔唱。人越围越多,麦捞并不急,人又喊:“麦捞,开始吧!”麦捞嘿嘿一笑:“早着哩,再等等。”于是围的人愈多,喊的人也更多。麦捞就试弦子,拉两下,紧紧弦柱子,人群就来了精神,原本坐着的也赶紧站起来,支起耳朵来听。麦捞疾风暴雨似的拉开了弦子,却不开口,开口唱的是他的大闺女,眉清目秀,嗓音清亮,唱的是一个宣传计划生育的小段子。有板有眼地唱完了,人们就叫好,有的说:“到底是麦捞的闺女,唱的也中!”麦捞听了也笑,继续坐在车头拉弦子,手执简板站起来的是麦捞的二儿媳妇。那女子长相俏丽,嗓音却浑厚,张口就是老包的戏,那声音在野地里飘呀飘呀慢慢地散去。一板唱完了,人群里齐叫好,可仍觉不过瘾,就喊:“麦捞,该你了!唱吧——唱吧!”麦捞不再推辞,站起身,用绑带将弦子在腰间裹定,哩哩楞楞拉上一段过门,运足了气,不紧不慢念道:

休息一会儿喝着茶,

肚里瞎话儿往外爬。

人家哩瞎话成本儿,

我哩瞎话成捆儿。

说哩远喽恁不信,

说哩近喽恁光问。

人群里发出会意的笑声。麦捞继续说道:

那就说一个不远不近。

哪儿?

方城南有一个赊店街,

赊店街有个刘家儿湾,

刘家儿湾有个人叫刘三儿……

他说的是《老戏迷》小段,讲的是一对爱唱湖北二簧调的老夫妻的生活趣事。麦捞使出全身功夫,又说又唱,尤其是他吊着嗓子眼儿唱那二簧调的细高花腔,趣味十足。唱完了,人们都还张着嘴巴,沉浸在戏里没有出来,良久,齐叫一声:“好!”然后散去。

麦捞把弦子交给了他人,跳下车来,就被那些小煤矿主围上了。递了烟,虚虚地说一会儿话,就开始在衣襟里摸码子谈价钱。摸着摸着,俩人就笑了起来,围观的人就知道他们已经谈妥了,也不便问。只见麦捞大手一挥,招呼家人:“走!”一群人收拾了家什,坐了“奔马”突突突地走了。

“麦捞”是打场的农具,因为哥哥叫“石磙”,他就随着叫了这个名字

直到这年的初冬,我才有空到了麦捞家。

张武楼是个大村子,在汝河北岸,紧靠着坡的寝地“小峨眉山”。麦捞在地里干活,家里人把他喊回来的时候,他是拉着一架子车土进院的。一脸汗水,还是那一身装束。他用手弹弹衣服上的土,吩咐家人倒上茶水,顺手就把墙角里竖着的弦子操在了手里,说道:“来一板。伙计们老远来了,我就喜欢这,美气着哩!”说着招呼子女们各操家什弹奏起来。弦乐丝竹声引来了街坊邻居,屋里站得满满的。

与乡亲们一样,张麦捞出身贫寒,在半饱半暖的挣扎中长大。麦捞命更苦,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姑母长大。我曾经问他为啥叫“麦捞”这样一个名字?麦捞告诉我,他原是兄弟二人,有一个哥哥,叫“石磙”,他就随着叫“麦捞”。他说,“麦捞也叫捞子,是种农具,就是收麦打场地石磙后面拖的石片,半圆,有孔,现在有些地方还在用。农村人嘛,起个名也随便。

张麦捞天资聪明,自幼酷爱说唱,在他心中,说唱不仅是一种能糊口立身的技艺,更是一种让他心迷神醉的享受。但是他自小没有拜师,全靠“自摸儿”。他只有小学文化,也不识谱,能够又说又唱全靠死记硬背。为了说书,他自己削竹棍绑成“弦子”练习演奏,削木片制成简板打,把木棍捆在小腿上当梆子敲。我问他:“唱词儿可以听听记记,可是那拉弦子就不是光听听看看就能会的。”麦捞重重地叹一口气,说:“那难可作大了!不过主要还是多听多看,听着声,再看着指头点弦发音部位。好在这一片乡里唱家儿多,我老是看,看得多了,就把什么揉、滑、挑等各种音都记住了。记住后就使劲练,净是功夫啊!”他说当年在潮湿阴暗的牛屋里一拉就是一天,手臂肿了,腿上的肉皮都磨烂了……

16岁那年,张麦捞听说邻村有名的说书艺人王树德在郏县堂街说书,就只身背着十来个红薯面窝头撵着听。晚上挤在人堆里听,白天找个僻静地方整理记录,一部《十大英雄传》他一连听了9个晚上。窝头啃完了,戏词也记得差不多了,一时性起,干脆跑到旁边的村里借把弦子说开了书。原本想向乡亲们讨口饭吃,想不到一炮打响,一说而不可收,从此开始了他的半耕半艺生涯。

刚开始,也没有更多的奢求,也就是图着混碗饭吃。从前说书是一个很低下的行当,从事这个行当的大都是没有其他谋生手段的人,所以这也是一个对外封闭的行当,一个最讲求师传门派的行当。艺人外出说唱要先报门派,同行见面要先对“言子”,也就是行话。譬如:抽烟叫“草山儿”,喝水叫“淋子儿”,吃饭叫“上坎儿”。若非同道,是“宁花十块钱,不传一句言”。像麦捞这样“自学成才”的,无师无友,就被人讥笑为“老白碴儿”、“野干家儿”。可是这些最终都没有能难住麦捞,他吸收了豫西豫东说唱艺人的风格,练就了一个同时拉、唱、说、敲、打的绝技。他坠胡拉得美气,嗓子又亮又浑厚,无论走到哪里,他一个人就是一台戏。几十年的说唱生涯使麦捞技艺日进,名声渐远。方圆百里人家婚丧嫁娶、立碑贺寿、开业庆典、普法宣传都要早早地约请他。1995年,他还登上了第二届中国曲艺节舞台。如今的麦捞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书艺人,而是一个从事文化产业发家致富的成功者。尽管如此,每次演出,麦捞都慎重对待。他说:“说书哩是独胆,一人一台戏,不像演大戏,靠的是群胆,这要是一个人唱砸了,可就全砸了。”

麦捞家娶儿媳妇,各庄的乡亲横一条板凳拦住路,为的是看新媳妇、讨喜钱、过戏瘾

麦捞的三儿子张高宽结婚的时候,邀我参加婚礼。

麦捞一家到他这一辈人头单,19岁那年他和邻村的唐桂娥成了家,生了五男两女,个个高大俊雅。邻里们都说一个人能有五男二女是最称心如意的事,是先人前世修福修来的。热闹是热闹,可养育起来不是一件轻松事儿,用麦捞的话说:“辛辛苦苦弹挣了几十年,好不容易养活了十来张嘴。”如今的麦捞一家已有20多口,聚齐了,可是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

麦捞的长子张高伟,15岁那年被特招到了部队,说拉弹唱无所不能,目前是志愿兵,领着一道几十人的部队文工团,是团长兼指挥。老四张高四和老五张高五如今也在部队服役。老二张高岗和媳妇郭巧云,天天随着麦捞走乡串户说说唱唱,种地也是好手。大闺女张高彩天生一副好嗓子,找的婆家也是曲艺世家,她也是麦捞家庭说唱队的台柱子。最小的闺女张高芳今年18岁,在外地打工。老三张高宽是他家的另类,虽然也会吹拉弹唱,可是并不喜欢,找的媳妇是个民办教师,也不太喜欢曲艺,这让麦捞多少有些遗憾。

遗憾归遗憾,麦捞操办起儿子的婚事来劲头十足。除了按当地的风俗操办之外,自然是要热热闹闹地唱一番。娶亲的头天晚上,麦捞早早地就在家门口扯了电灯,摆上了桌子。喝罢了汤,乡亲们也早早地围拢了来,要过戏瘾。麦捞不仅让自家人唱,还特地请来了一个同行,是个女的,又黑又胖,擅长唱“老包”。麦捞对我说:“我那两下子乡亲们都听惯了,换个人也是换换口味儿。大伙儿要是愿意听,就连唱3天!”他们交替着又拉又唱,一直到深夜。天寒风大,就挪到了院墙外面的一个大土坑里,有人抱来了玉米秆点上了火,一面烤一面听,直到后半夜方散了。

第二天一早去迎亲,吹吹打打的也是这一帮子人。车子一到新娘家门口,早有一张桌子上摆了几个菜盘以及茶水,新郎进屋去接新娘,这一帮人在门口吹得欢天喜地,新娘家被左邻右舍老老少少围得密不透风。到新娘子妆扮完毕,拉着满车的嫁妆往回走,一路上不时有人横一条板凳拦住路,除了看新媳妇、讨喜钱,再就是过戏瘾。如此一村一庄地唱着闹着回到家里,已是中午,正赶上拜天地。

麦捞两口子笑得合不拢嘴,并肩坐在院子中间接受一对新人的叩拜。婚礼上,我见到了麦捞的老师:大名鼎鼎的“王结子”王树德。他是1980年的马街书会“说书状元”,也是马街书会恢复后第一个书会状元,我曾经在马街书会上看过他的演唱。老人年逾八旬,精神矍铄。说起他的经历,是足足的一本大书,尤其是老人亲身经历的三教九流文化,老人如数家珍。说起麦捞,老人自豪得很。兴致来时,师徒合奏了一曲。

冬天的风挟着飞沙一阵紧似一阵,麦捞与主人家商量稍避避风,主人说:啥风大,张不开嘴就别吃这碗饭!

办完了老三的婚事,麦捞一家恢复了日常的演出。我和麦捞商量着随他去演出,跟着拍些照片。麦捞有些犹豫,他说:“这是禹州磨街一家人办‘七’,是‘白事儿’,不知道你去了主家儿忌讳不忌讳。另外,从这里到磨街有百十里山路,寒冬腊月里,你跟着受罪。”

我说:“忌讳不忌讳去了再说,能拍就拍,不能拍再说。天冷我不怕,你们能受得了我也能经受。”

麦捞看我铁了心,回头吩咐老伴进屋拿了一件厚厚的皮棉袄让我穿上,他们爷儿几个把那辆“宝马”农用机动三轮车从院子里推出来,轮番用摇把摇,可再摇也发动不起来。麦捞坐上车头,掌住把,其他人弓起身撅着屁股在后面推。哐哐嗵嗵猛推了几十步远,车子才狂叫起来,麦捞让老二高岗驾车,自己戴一个骑摩托车的头盔在他旁边斜坐了,我们几个人坐在后面,突突突地向磨街驶去。

车跑起来,冷风像是刀子一样割人脸。我尽量缩着脖子,把双手对插了,脸朝后。车子穿村越户,过了埋葬着坡的“三苏坟”就上了荒山野岭。山越来越陡峭,路面凸着一块块光滑的大石头,麦捞告诉我,这座山就是道教胜地中顶莲花山,在乱石间绕来绕去,爬不动的地方还要下来推。身上不冷了,却惊出一身冷汗。

天擦黑的时候,我们终于到了一个小山村。主人家管事的迎接了,就吃晚饭,一筐白馒头,每人一大碗白菜萝卜炖粉条,吃完了就开始说书。原来这家也是一家开小煤矿的,老母亲去世了过“五七”,要立碑,请了两班说书艺人。晚上风大,在一个背风的山墙头下扯上电灯,乡亲们三三两两地搬着凳子来围着坐了,麦捞扎好场子,一家人轮番上阵唱到深夜。主家给女的格外安置了,我们睡觉的地方是里外两间房,房子是新建的,里面空空的,只有外屋一张床,地上铺着厚厚的一堆麦秸,有几条被子。我和麦捞各人盖一条被子,再把大衣棉衣压在上面,在床上分头睡了,同行的几个就睡在麦秸地铺上。深夜里除了里屋的几个人争夺被子的声音外,倒也清静。

第二天一早起来,主人家要到坟上立碑,要麦捞他们吹着唢呐、打着梆子同去。那家的坟地在村后的山坡上,石碑事先已经做好,可折腾了一个多时辰还是没有竖起来。冷风一阵阵吹过来,麦捞他们冻得直打颤。等到立完碑回到村里,已经是9点多钟了。

吃过饭,身上暖和了许多。管事的在主人大门口两边摆了两张桌子,一朝南,一朝北,相距有几十步远。原来另一班人昨晚见到麦捞的班子,自知遇到了对手,今天早早设法占了朝南的桌子,憋足劲要干一场,麦捞他们只有在朝北的桌子上了。麦捞告诉我:“这是要对戏哩!”原来此地风俗,但凡遇红白大事请两班唱家儿,双方比试个你死我活,哪一班吸引的观众多就是胜家,最后由主家奖赏。

也是天不作美,说话间刮起了大风,挟着飞沙一阵紧似一阵。麦捞找到管事儿的,说:“风这么大,张不开嘴,这要唱半天人咋能受得了?能不能往后挪一挪,稍稍避避风?”管事的与另一班人是熟人,早就算计好了,他说:“主家儿花钱就是要热闹,离远了唱给谁听?”麦捞说:“风太大了,要毁嗓子哩。”管事儿的说:“能唱就唱,唱不了你去给主家儿说,我可不敢当这个家。”说罢扭身走了。

麦捞急得直搓手,没办法去找主家。主家正为天气不好闹心,不待麦捞说完,把手一挥:“啥风大,张不开嘴就别吃这碗饭!”

麦捞把我叫到一边,低声说:“这事儿有些难缠。你在这儿有些不便,这样吧,把你先送走,等以后有喜事了,你再来好好拍吧。”

他让两个孩子开着“宝马”把我拉到磨街镇,送上了去禹州的班车。

麦捞说:“这碗饭越来越不好吃了,可想想从前,这日子可是好上天了,还想咋着?”

今年的马街书会上,我又见到了麦捞。他说年前忙得很,家里又盖了新房子,他跟着一家饲料公司外出搞促销,一直转到黄河北,在新乡、安阳、郑州等地唱了一个多月,人家管吃管住,他光唱,美得很。时近中午,书会上正热闹,麦捞他们倒是很清闲。我问他唱得咋样了,他嘿嘿一笑:“你还不知道,书会再难‘写’,咱还能弄不出去?”他说的“写”就是被人看中了,谈好价儿请去演出。他低声告诉我:“‘正录’已经写出去了,管吃管住1800;想再唱一板,看能不能写个‘偏录’。”他说的“正录”就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演唱,因为元宵节,主人图个排场和热闹,价钱就高一些。“偏录”是再往后三天,年已经过完了,书价自然就低些。

他又说:“因为这两年整顿小煤窑,经济不景气,来的人不少,但都不是‘写家儿’,这碗饭也是越来越不好吃了。”

我问那天我走了以后在磨街唱得咋样?麦捞说:“别提了,吵了一架,如果不是考虑到中间说和是亲戚,说啥也不给他们唱,他们太欺负人了!”

“像这种事你遇见的多吗?”

“常年在外头跑,啥样的人和事没有遇见过?这都不算个啥。”麦捞说。近来家境还是不错的,孩子们都成家了,房子也盖了,这都是靠说书挣来的。为了多挣钱,家里人分成两班到处跑。他压低声音,说:“老弟,想想从前,这日子可是过到天上去了!还想咋着?我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怪美气就中!你要是有朋友,也在电视台给我宣传宣传,名声大了,就能挣大钱了。”

我叫小麦篇7

张兆楠

在这个冬季,我读了《麦子的嚎叫》这本书。这本书中讲了八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八种不同的情感,八段感情的诉说,给了我许多不同的感受:心酸、厌恶、感动……这八个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的就是《麦子的嚎叫》。

麦子的家中养了一头牛,这头牛现在已经老了,变得越来越奇怪了,竟然吃纸!有一次大家辛苦种的麦子买完后的钱由麦子的爸爸麦传金去取。可是,就在那天,他刚去回来的钱被麦子家那头老牛给吃了,可是大家都不信,觉得这笔钱被麦传金给独吞了。使用种种方法来对付他们家,最后,他们没办法,只好把老牛杀了来赎罪,在要杀老牛的时候,它留下了一滴老泪……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懵懵懂懂的,又读上几遍后,我才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如果信任与爱一起崩塌了,那发出的嚎叫声一定与牛一般凄厉,向麦子一样不甘。对啊,在麦子最无助的时候,他想找最好的朋友倾诉,可却被拒绝和不信任。他在同学们去城里看戏的时候被抛下,当时他的心里是多么的委屈、伤心啊,在这种情况下,谁又能振作起来呢?那些人被金钱和利益蒙蔽了原本纯洁的双眼,在他们眼里金钱和利益竟然能够掩盖住他们与麦子一家往日的情分!

牛流下了那滴眼泪,并不是怕死,而是不想与麦子分开,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关系非常亲密……人的本性是最可怕的,人们都说不要伪装自己,可在为了钱而卸下伪装的假面时,露出的本性将会使人毛骨悚然、不敢相信。

我叫小麦篇8

西西,你帮助我学习汉语,我帮助你学习英语,我们这叫“互相”帮助,对吧?

西西

对,也叫“相互”帮助。

麦克

哎,等等,“互相”和“相互”这两个词不是由一模一样的两个字组成的吗?

西西

对呀,这两个字虽然位置不一样,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麦克

哦,原来是这样,我叫“麦克”,这么说你也可以叫我“克麦”了。

西西

哈哈哈,麦克,你真有趣,并不是所有的词都可以倒过来念的。

麦克

那你快跟我说说这些词吧!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语文即生活,麦克在生活中发现的这种有趣的现象你发现了吗?你对这种语文现象有所思考吗?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以下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吧!

今天的议题

“颠来倒去”说词语

本期参与讨论的班级为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三(4)班

沈老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吗?生活中有一些词,我们把它倒过来说,它还是一个词,这类词,我们叫它“倒顺词”,比如:雪白——白雪。你知道的这类词还有哪些?赶快来交流交流吧。

姜文峰同学:我来说一个:孙子——子孙。“孙子”指儿子的儿子,比如说我是爷爷的孙子;“子孙”嘛,就是指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了。

沈老师:你能说出生活中的这类词语,还解释得这么详细,真不简单。

韩梦同学:老师,我也想起来了,黄金是金黄的,白银是银白的,白雪是雪白的,黄金、白银、白雪,倒过来说正好表示这些物品的颜色。

同学们(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连声说):对,对。

陈筱筱同学:我也来说两个。牛奶大家都喝过吧,那可是奶牛身上挤出来的(同学们哈哈大笑)。有的同学喜欢喝蜂蜜吧,那可是蜜蜂酿造出来的。

卢宏宇同学:我来为大家哼首我刚刚自创的倒顺词歌吧:我用牙刷来刷牙,来刷牙;我用门锁来锁门,来锁门;我用锅盖来盖锅,来盖锅;我用水舀来舀水,来舀水。

(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拍手唱和)

沈老师:宏宇同学刚才说的这些词语,前面的表示物品的名称,倒过来说,正好表明了这种物品的用途,听起来很有意思。

王畅同学:像宏宇说的这种类型,我还有补充:风扇的用途是扇风,油菜长出的籽可以榨出菜油,我会用彩色的笔画出色彩鲜艳的画。

沈老师:你能把这些倒顺词用在具体的句子中,说得真好。

沈培奇同学:我能说一些意思和原来差不多的倒顺词,如:奋发——发奋,积累——累积。

……

(讨论在有说有笑的气氛中轻松地进行着)

能发现生活中的这个语文现象,说明大家平时留心观察生活;能对生活中发现的语文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说明大家具有探索精神。像小朋友们刚才讨论的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碰到,下面,我们就请阿新博士来为我们做点拨吧!

阿新博士

我最喜欢你们这样爱观察和思考的孩子了,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讲刚才的语文问题吧!

刚才大家讨论的是汉语言中有趣的倒顺词现象,即一个双音节词在字序上发生变换后,会变成另一个意思相近或意思完全不同的词。下面我来举例说明。

意思相同:演讲——讲演,样式——式样,代替——替代。这类意思相同的词在语境中可以替换使用。

意思完全不同的:领带(穿西服时系在衬衫领子上而悬在胸前的带子)——带领(在前面带头使后面的人跟随着,也指领导或指挥),鸡蛋(指母鸡下的蛋)——蛋鸡(指专门下蛋的鸡)。

听了我刚才的讲解,大家明白了吗?想一想,试着和同学们再说几个。最后,希望大家能在生活这个大课本中发现更多的语文问题。

麦克

我为奶牛挤牛奶,我用锅盖来盖锅……哈哈,倒顺词还真有意思。

西西

那当然了,“克麦”。

麦克

上一篇:合欢花开范文 下一篇:中秋节送礼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