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心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07 17:15:43

在沙漠中心教案

在沙漠中心教案篇1

(课件出示: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

师:从照镜子这个举动中能看出什么呢?

生:小骆驼爱美。

师:小骆驼照镜子时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脸上都是灰,该洗洗了。

衣服脏了,该换换了。

头发该理理了。

……

师:可小红马是怎么说的呢?

生:看不起。

嘲笑。

师:对,小红马确实是在嘲笑小骆驼,喷着响鼻就如同人嗤之以鼻,含有嘲讽的味道,你能在小红马说的话前面加上适当的语气词吗?

……

师:小骆驼委屈地把小红马的话告诉了妈妈。你能来演一演吗?

……

(课件出示沙漠)

师:你对沙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可怕。

都是沙子,风沙很大,还会有沙尘暴。

无边无际。

……

师:如果我们在沙漠中行走会遇到哪些麻烦?

生:。

饿死。

甚至会被沙尘暴淹没。

师:那骆驼会有这样的遭遇吗?

(通过朗读讨论,学生了解了骆驼的脚掌、睫毛、驼峰的作用。)

师:沙漠旅行结束了,这天,小红马和小骆驼又在小溪边相遇了,小红马说:你这个丑家伙,怎么又来了?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生:小骆驼会骄傲地说:你不应该笑话我,我有许多本领,在沙漠里脚不会陷进沙子;我的驼峰里能贮存养料,这样我就不会饿死;还有我的睫毛还能挡住风沙呢。你行吗?

我虽然很丑,可是我很有本领,所以看人不能光看外表。

师:学了这课,你有了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骆驼有许多的用处,在沙漠中行走离不开它。

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

师:我们懂得了这么多,你为自己自豪吗?

生:自豪。

师:来,让我们一起为自己鼓掌。

你有值得自己自豪的地方吗?

……

整个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教学意图明确,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这节家常课却并不平淡。

一、挖掘空白,调动情感

教材中第一句话就讲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从照镜子这个举动中我引导学生明白小骆驼爱美,照镜子时会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既符合实际情况又有情趣。然后引导学生懂得喷着响鼻含有嘲讽的意味,如同人说话时“嗤之以鼻”,再让学生用讽刺的语气去读一读,一想一说,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有兴趣,学生才会有走进文本的意愿;有兴趣,学生才会从文本中读出趣味来。

二、课堂表演,促动情思

小骆驼因为爱美,所以听了小红马的话才会感到委屈。学生表演得非常出色,小骆驼含泪说的话和骆驼妈妈慈爱的抚摸表现得惟妙惟肖,一下子让学生觉得“小骆驼这么委屈,我要为它鸣不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表演与自己平时的情感体验结合了起来,切实从心底产生了感触,而感触是一切情感的开始,并且在说的过程中,将文本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学得进,用得出,找到了朗读的乐趣,也感染了别人。

三、体验感悟,入情入境

在解决重点问题“小骆驼为什么感到自豪”时,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到文本中去找答案,而是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了对沙漠的了解。再让学生想想看,如果自己在沙漠中行走会遭遇到哪些困难?这样一想象,学生发现,啊呀,沙漠的环境让人感到可怕,不是一般人和动物能克服的,从而将自己融入了文本中。“那么小骆驼会有这样的遭遇吗?”我没有简单地告诉,而是在学生进入情境的前提下,以语言文字为根,让学生从积极自主的阅读中获得答案,并在学生交流、观察课件时补充有关骆驼的知识,使学生对骆驼有了全面的认识,为小骆驼感到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朗读时不用交流,就能将文本的情感演绎出来了。

四、续编故事,生本合一

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与文本产生共鸣,并能从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到此,我没有草草结束课文的教学,而是以解说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将舞台交给学生。学生在谈话中发现小骆驼之前的委屈一扫而光,说起话来振振有词。可见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产生了心与心的交融,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

五、拓展深化,明确价值

课文学完了,学生光懂得了骆驼的价值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更进一步引导,也许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了,怎么会联系到自身未来呢?于是,我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为自己的长处自豪。这样对学生的影响,或许不在一节课、一天,而是在于他们以后整个的一生。

在沙漠中心教案篇2

沙漠不再荒凉

倘若回到2014年,你问旁边的人:“你相信沙漠可以种水稻吗?”其实,当你问出这个问题时,也许已经知道答案。但滕飞从朋友口中听说这件事情时,敏锐的商业嗅觉让他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亲自来到沙漠,寻找绿色的生机、麦田的希望。

沙漠种水稻,并非新鲜事,但却鲜有人能够做成。20世纪90年代,曾有一批农业专家和教授研究出在沙漠种植的保水保肥的土地覆膜技术,并联合当地政府一同推广。然而,那时农户经济收入少。尽管政府提供技术支持,但那个阶段,农业机械化程度并不高,每家农户耕种面积有限。随后,沙漠种植的事情也不了了之,坚持在沙漠种植的人也越来越少。

2013年2月,空气中还滞留着寒意。滕飞来到内蒙古奈曼旗科尔沁沙漠,亲眼看到了上一年秋季收割后的稻茬。随后,滕飞尝了尝沙漠里的稻米,吃到嘴里时,他不禁皱了皱眉,“不好吃”。他的商业感觉告诉他,要是自己去做这件事情,一定能够做成,“到时候,把水稻种子换成最好的品种,一定好吃”。

随即,滕飞租了50亩地,买了“稻花香”的种子,开始了“沙米”试验。

“我们选沙漠,会选上面还有零星植被的,不是完全的荒漠,这意味着这里曾经是草原,地下水源丰富。而沙漠本身含有有机质,而且昼夜温差大,利于稻米夜间营养沉淀,淀粉含量高。我们也不会去抛光,最大程度保留营养。另外,这里直径170公里范围内没有大型化工企业,我们种植施肥都用粪。所以种出来的是有机的、好吃的、没有污染的大米。”滕飞的声音带着兴奋,好像又回到最初看到稻茬时的欣喜。

滕飞曾说,沙漠最初给自己的感觉是“冷漠、贫瘠、冷酷”。在沙漠里,春季的风很大,刮到脸上能划出血印子。这些外部的环境,滕飞从来不认为是“苦”,甚至觉得微不足道,试验期间,他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沙漠种水稻”到底是否可行。

当眼前的秧苗拔地而出,满眼嫩绿葱郁,滕飞已经知道他之后的路该走向何方了。之前商场中的成败得失,都凝聚成一股力量升腾而起,如一注清泉涌向沙漠。滕飞说:“好像过往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这一件事情。”

2014年,滕飞全力投身沙漠农业种植,成立“新中农”。他说:“我们希望自己可以代表新时代农业或者新时代农民,所以称为‘新中农’。农业是经验行业,爸爸怎么种地,儿子也怎样去种。但我们考虑更多的是两个方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此,我们成立两年时间,已经拥有15项专利、4项发明。”

从2014年,沙漠种植面积500亩,到2015年种植5000亩,滕飞的心境也经历了不一样的变化。倘若一开始,是商业嗅觉的敏锐和理性判断,而当500亩水稻种子落地生根,滕飞心间的种子也开始生长发芽。“让沙漠变回耕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有一种使命感在其中,所以我非常坚定,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听取蛙声一片

滕飞从商多年,创办过金融投资公司、互联网企业等等,都做得有声有色,在业界有很好的口碑,给人的印象除了可靠、踏实,便是如果认准一件事情就一定有能力做成。“蛰伏”一年左右,滕飞带着他的沙米在2015年5月开始走进大众和投资人的视线。滕飞说:“第一年种沙米时,只想专心做事,在技术方面稳定之后,我们才开始进一步宣传。”

2015年5月31日,滕飞凭借“沙米中国”在北京大学汇丰金融论坛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DP“梦无缺”年会的项目路演中,从1000多个路演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腾讯原高级副总裁刘成敏到沙漠考察,并成为“沙米中国”投资人。随后,“新中农”荣获通辽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辽市扶贫重点龙头企业荣誉。沙漠里种出来的大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5年11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沙米”夺得“2015年度全国食品安全管理创新案例优秀奖”,并被授予2015年度中国食品安全年会指定用品。

“对我来讲,困难主要是价值观的统一,让别人知道我们在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所以无论什么会议,我一定会争取一个机会,去台上讲几分钟,宣传沙米、宣传我们的商业模式,让知道的人越来越多。”滕飞语速颇快,语气郑重而恳切。

滕飞说的“商业模式”是他多年经商的心血结晶。他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人,喜欢思考当下的经济现象,看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也会运用到自己的企业当中。尽管农业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新的行业,但他触类旁通,并没有觉得转行是很困难的事情。他已经为“新中农”的发展设定了五个维度:品牌农业、科技农业、金融农业、互联网农业和合作社农业。“现在很多农业企业发展困难,是因为没有形成品牌,所以品牌一定要放在第一位,这是提升农业附加值的一个重要方向;科技是用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所以我们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打造百姓吃得起、吃得放心的有机大米;我们会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的态势和趋势,解决销售问题以及去提升品牌价值;金融是原始动力,最后我们的企业一定会上市;合作社农业也解决劳务、种植问题,这样我们的种植面积可以不断扩大。”滕飞还有自己引以为豪的种植模式以及商业模式,他坚信这将是未来十年农业发展的方向。

2015年夏天,滕飞邀请朋友、客户到沙漠的水稻田观赏,还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参观了解。“白天你会看到满地的水鸟,到了晚上,蛙声一片,看到的、听到的人都会觉得很震撼。”滕飞的眼中很是欣慰,笑容浮在脸上。“每次听到别人评价‘你做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甚至‘一件伟大的事情’,这让我很骄傲。”

内蒙古科尔沁的沙漠里稻花香浓、飞禽自在,另一边,在北京的运营中心、全国的宣传方面,滕飞在用他的智慧和能力为“新中农”的未来开辟航道、指明方向。现在“新中农”的投资人不断增加,除了京东、亿利资源集团,已经有20多位投资方成为了“沙漠变良田”的有力支持者。

梦圆“绿洲”

滕飞说环境恶化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应该找回那片沃土。他要成为垦荒的发起人,帮助沙漠寻回曾经的容貌。他做到了,两年时间,5000亩荒漠已经变成绿波飘荡的秧田。“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人,而是与亿万生命形态共存。我们应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挽回对自然的残忍。”滕飞的手指划过金色的麦穗,沐浴着阳光,那里,在内蒙古的科尔沁草原,他看到了梦想的样子。

然而,梦开始的地方充满残酷、艰难。最初沙漠种植水稻不仅被亲友质疑,而且就连当地的农民都在质疑。感动于“沙米”的意义――“一件能让子孙儿女为之骄傲的事情”,滕飞的好朋友李绍华多了另外一重身份,“沙米中国”的主要创造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李绍华从一名从事建材行业的老板转身成为一心为沙米的高级农艺师,为“新中农”申请了多项专利技术。在李绍华的办公室,摆满了关于水稻种植的书籍,他还借鉴以色列种植水稻的技术,活学活用到沙米上,是唤醒沙漠生机的重要经历者、见证者。为了说服家里人,李绍华还把他的老父亲带到了沙漠。家人亲眼看到沙漠里的稻穗迎风摇曳,便不再反对。正是因为滕飞、李绍华这样的“沙米人”执着务实,披星戴月,愿意为了“沙米梦”全身心投入,才有了如今“沙米中国”这个叫得响的民族品牌。

当然,最初的拓荒者们还经历了没水、没电、没路的艰难。40多个人挤住在60平米的铁板房里。“板房内,一边是床,中间是办公区,另外一边是厨灶。”外面风沙漫卷时,小屋里则是热火朝天的讨论方案、出谋划策的景象。刮大风时,出门上厕所,回来只能绕着房边走,回来时满嘴沙子。回想早期沙漠里的生活,仿佛还是昨天,板房在风中摇晃。

滕飞有些感慨:“现在条件挺好的,2015年春天,我们把房子都盖好了,建立了生活区,路也修好了。夏天种有机蔬菜、种瓜果,自给自足。在这里,大家为了同一个梦想,员工的流失率很低,一般是不会走的,都愿意留在这里。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能够坚持下来,有使命感是前提,然后就是盈利、可行。”

“沙米中国”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好吃的大米、最安全的大米,只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销售,除了考虑到互联网时代的集聚效应,另外则是考虑到现在大米同质化非常严重,沙米与互联网的结合省去中间环节,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货真价实。”滕飞深知沙漠种水稻不易,所以更加坚持,他说一定要把沙漠种植攻克下来,用事实说话,燃起更多人的使命感,吸引更多人投入到沙漠耕地化的队伍当中。

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滕飞清楚地知道,在将来,沙漠种植不仅仅是水稻。滕飞坦言,目前最大的瓶颈是去完善“1+N”体系,即去形成一个立体系统,究竟轮作怎样的植物,才能让沙子高效地变成土壤。比如,种花生会释放出氮补充到沙子里,那种什么可以释放磷、释放钾?并且形成一套立体的系统,比如水稻防风固沙,甘草、山药等作物有各自“排兵布阵”的作用。“这是我们现在正在着手研究的,现在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教授也和我们一起去研究怎样去做。另外,亿利资源集团是我们的大股东之一,他们是沙漠治理方面的老大,在资源和技术方面非常有优势。”

2016年,滕飞计划完成过万亩的种植,将更多沙漠变为良田,预计在2017年开放、分享沙漠种植技术,帮助更多的企业进驻沙漠。他的梦想是,让中国3亿亩沙漠成为安全粮食的生产土壤。

在沙漠中心教案篇3

[关键词]语用;言语实践;核心素养;思维;语言;培养之策

【分类号】G633.55

本人喜欢阅读,记得曾经阅读报刊杂志时,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位学生撰文反思:我为什么‘没了想法’?因为上课就是你当水桶,老师拿着水管往脑袋里灌水。自己不过是在‘说说你的想法’要求下,规规矩矩默写出‘标准答案’。有外国学者评价中国学生: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

外国学者对中国学生的评价,不由人想起:2005年,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在刚结束的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笔者被学校聘为语文学科的评委,连续几天近20节语文课的观摩,欣喜地看到语文课堂教学关注“语用”,重视“言语实践”,注意“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其中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给我留下较深印象。

片断回放(青年教师)A

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

师:“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生:沙漠旅行结束了,还是在小溪边,正在喝水的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小红马嘲笑小骆驼,“丑陋的家伙,长得真难看!”小骆驼理直气壮地说:“别看我们长得难看,又宽又厚的脚掌可以防止脚陷进沙子里;两层睫毛可以保护我们的眼睛不会进沙子;背上的驼峰可以贮存养料,我们在沙漠长时间旅行却不会饿死。这些虽然难看,可却有用。”小红马将信将疑:“真的吗?”……

生:沙漠旅行结束了,这一天,小骆驼又来到了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听了小骆驼的话,小红马不以为然。后来,小红马与小骆驼一起进入大沙漠……沙漠之行,让小红马明白了:不能只看外表,而要看看有没有用。

学生们的述说,再现了小红马和小骆驼再次见面的情景。

一切顺理成章,学生理解得深刻,老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突然,一个声音冒了出来:“小骆驼应该感到自豪,那小红马应该感到自卑……”

青年教师闻听此言,竟一下怔住了,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

正在这尴尬之时,下课铃声响了……

接下来的这几天,“小骆驼应该感到自豪,那小红马应该感到自卑……”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引起了我的思考。

无巧不成,正好三年级一位女语文教师请假外出,我临时代课,不曾想,正好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随即萌发了检验我当时想法的念头。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对话。

片断回放(笔者)B

教学临近结束,进入“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板块。笔者是这样安排的。

师:“沙漠旅行结束了,充满自信的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先想一想,再演一演。

两生为一组角色表演“溪边再会”(略)。两生唯妙唯肖的表演,再现了小红马和小骆驼“溪边再会”的动人场景。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表演,你觉得怎样?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议一议,提出你的合理建议。等会儿,我们还要比一比,谁的建议好。

生:我觉得小红马仅仅听了小骆驼的话,就相信了,有点太简单了。应该是,听了小骆驼的话,将信将疑……

生: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让小红马相信小骆驼的话,我以为应该加上小骆驼和小红马进入大沙漠旅行的情节,让小红马实地体验一下……

生:事实胜于雄辩。这样的“沙漠之行”会让小红马感受更深。

生:我课前预习时上网收集了有关骆驼的资料,如: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摄氏度、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还能在负重200公斤的情况下,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这些内容可以加上……

这时,我临机一动,把导致那位年轻教师一时语塞的课堂中冒出的“不谐之音”引入讨论。

师:有位同学说“小骆驼应该感到自豪,那小红马应该感到自卑才对?……”你们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一时间,学生们怔住了,不知如何回答。只过了一小会儿,小手陆续举起……

生:小骆驼因为脚掌、睫毛和驼峰在沙漠中有特殊的作用,他应该感到自豪。但小红马也有他的作用,只要脚上钉上马掌,也能在沙漠中奔跑……

生:小红马也有自己的长处,可以负重载物,闪电般的速度,常常用于巡逻、侦察,甚至,成为骑兵的坐骑,在战斗中,出奇制胜……小红马的作用也很大,怎么感到自卑呢?

师:你会怎样安慰小红马呢?或者,你会怎么劝说呢?

生:我会这样说,不要光看外表美不美,重要的是有没有用。

生:我补充一点:不要嘲笑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扬长避短……所以,小红马不应该自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话音刚落,课堂自发地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堂课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

案例反思

一、拨云见日――关于“思维”、“语用”、“核心素养”的再认识。

“学而不思则罔”,“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我思故我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强调“思维”的重要。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维度,十项核心素养指标。”其中“自主发展”之“学会学习”中,强调“勤学乐学、善于反思”,要求“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终生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主动适应与创新”强调“创新能力”,提出“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具有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探索精神;敢于质疑,尊重证据;勇于挑战。乐于创新,积极实践。”可见,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总体目标与内容 ”中“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的工具。语文课程基本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任。

二、授之以渔――思维方法的传授。“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堂中,变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为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解答。只有“我会思”,才能真正落实“学主体”地位。

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为例,介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发展思维能力的常见方法。

1、围绕课题质疑。课伊始,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或是,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以下问题:(1)文中的“我”是谁?(2)为何感到“自豪”?(3)为何说是“应该感到自豪才对”?(4)为何以一句话“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为题?

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2、文本重点、难点处质疑。小骆驼为何感到“自豪”?“自豪”是文本核心词,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从文中找到有关语句。

3、针对学生疑点质疑。所谓“疑点”,就是学生理解或感悟常是出现偏差或是似是而非之处。如本文的“小红马应该感到自卑”的讨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不要光看外表美,更要关注内在美;再进一步,认识到自身与他人各有长处和短处,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4、抓住文本结尾或空白处质疑。如课文结尾处的“展开想象,续写故事”环节,“沙漠之行结束了,小骆驼又来到小溪边,小红马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此外还有“针对文本结构或表达方式”的质疑等等。

三、标新立异――关注“发散(求异)思维、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发散(求异)思维、创新思维、想象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叙述脉络时,采取的就是发散(求异)思维,通过寻找小骆驼情感变化的三个词,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笔者不满足于仅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其他合理的分段方法。果然,学生们分别找到了按人物出场顺序和按地点变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至此,学生明白了分段方法的多种多样。

又如以上“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环节中,通过“想一想”、“演一演”、“议一议”“比一比”等活动,尤其是“议一议”中,学生间充分的对话交流,引发了学生思维风暴。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通过创设语言实践情境,有效组织语文学习中学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学生不仅学习“语用”,共享思维成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四、齐头并进――思维与语言共发展。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在的体现或反映,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密切联系。 笔者一直在进行语文学习全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探索构建“课前预习――发现问题”,“课中学习――解决问题”,“课后迁移――学以致用”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流程。在关注课堂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个例子,从中,我的知识、技能增长多少?语言习得(如重点词句及特殊句式或表达方式)怎样?更为关键的是思考:我如何运用于言语实践中。简言之,如何学以致用,将文本语言(具体词句、表达方式及布局谋篇特点)内化为自身语言。课前,思考学什么;课中,聚焦如何学;课后,探究如何用。如此,才能真正完成语文学科的重任――思维与语言共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师创设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助力言语智慧的成长。

在沙漠中心教案篇4

实行学案教学后,教师想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都呈现在学案中,教师就不用教了吗?假如教,教什么,怎么教呢?

师生互动卡!小小卡片,承载着学生的想法和疑惑,在每节自主课、展示课结束前,留给学生10分钟时间完成,也就是,经过自主课,展示课之后,你还有哪些不懂、不会或似懂非懂的问题就写在上面,作为教师第二次备课的依据,也就是说,教师就知道备什么、讲什么、怎么讲。

[教学过程]

(一)题目: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二)收回的卡片上的问题汇总:①呼伦贝尔草原在哪儿?老师能给讲一讲吗?②我在书上看到伊犁有苹果沟,草场牛羊,为啥比东部好?③沙尘暴形成的条件是什么?④我在清十三王朝里见到过科尔沁这个名字,当时是牛羊肥美,草类繁茂的草原,为何叫沙地了?

这些问题都是在课本层面上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小小卡片对老师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要回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没数就得查或请教别人,抱一本书混一辈子的事已成历史,学生既然提出了问题,说明他们思考了,疑惑了,期待着有一个说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疑问,好好准备,不能说与课文关系不大不用费劲,或你们下去讨论吧,把问题踢回去,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压制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老师心目中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探究的热情被打入低谷,好奇心被无果而终冷漠,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操作时要讲究策略,不是答记者问式的一一作答,而是要尽量引领让学生想,同时要把握分寸,不能离题太远,否则就不是课堂了。

问题一:关于呼伦贝尔草原

师:同学们,请翻到地图册181页,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大兴安岭几个大字,在它西部找到什么了?生:呼伦湖、贝尔湖。师:好,孩子们,那就是呼伦贝尔草原所在地。现在读课本2.2图西北地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更替,你知道了草原的位置,能否想象一下该草原的景象吧!生:甲:草密。乙:草高大,稠密,牛羊遍地。丙:套马杠。师:很好,呼伦贝尔,是两个湖的名字合在一起得来的,它是三大植被交接处,有针叶林、阔叶林、草原,草类茂密,种类繁多,可谓是世界上保持最好的天然草场之一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问题二:关于伊犁河谷地

师:这里的景观不是沙漠,好似鱼米之乡的江南,关键是有什么?生:水。师:水从哪里来?不是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吗?请同学们看地图册164页,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再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伊犁河谷地,想一想水从哪里来?生:一组代表:冰雪融。二组代表:大气降水(一片唏嘘,有的摇头)。三组代表:地形影响。师:好,孩子们,众志成城呀,都说到点上了,谁能给组织一下,三个原因都有。讲师团地理发言人宋雨。生:这里有高山冰雪融水,又因为地形抬升,降水多。学生四组有人反对:“我反对,水汽从哪里来?”宋雨:“应该从大西洋吧”。师:好,敢想,敢说!水汽从大西洋和北冰洋来的。老师来讲点,伊犁河谷地处中纬度内陆,属大陆性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是全疆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也是北疆冬季气温最高的地区。本区地处南北天山之间,中部有乌孙、伊什基里克山,三山自西向东逐渐合拢,形成这里“三山一谷一盆地”的地形特点。这里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夏热少酷暑,冬冷少严寒。

问题三:沙尘暴怎么形成的

师:谁知道,能说道说道?生:(王岚)一个是风,一个是沙。师:好通俗的讲法,同学们同意她的说法吗?生:点头。师:好,我再比较专业的讲一下:一个是动力就是王岚说的风,而且是大风;一个是物质基础,就是王岚说的沙。师:什么季节比较高发?生:冬季,风大。师:春季呢?生:也大。师:其实,春季较严重。不但风大,而且沙多。想一想,为啥沙多?

生:干。师:好,老师讲一讲,你们看是否有道理,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降水又少,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地面形成大量苏松碎屑物质,就是沙尘暴的沙源。

问题四:关于科尔沁草原和沙地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提的好,清十三王朝里见到过科尔沁这个名字,当时是牛羊肥美,草类繁茂的草原,为何叫沙地了?草原和沙地的变迁体现了一个什么字?生:沙漠化。师:好,“化”的过程,为什么?谁的罪过?生: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师:二选一,到底是哪一个,好好想一想,三个过度不能包治“沙”病。一说沙漠化,就搬出三个过度。生:左右为难。

师:提示:该地处在农牧过渡地带,亦农亦牧,由于人口增长,过度开垦破坏了草场,使土地沙化,体现了一个过程。究竟是哪个?生:过度开垦。好,遇到问题,具体分析,切忌一贴膏药治百病,这样的大答案是失败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采取措施才能最有效防治荒漠化呢?生: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师:好,现在,我们把这节课的四个问题都解决了,再回顾一下,消化消化。(再给几分钟时间)对我们这节课,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反思]

1.角色的转换,真正给学生学习的权利,时间和空间。

2.激励欣赏学生,尊重他们的疑惑,引导学生发言。

3.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情景,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苹果。

4.一开始,可能师生都不太适应,例如:每一堂课,可能只有几个人,回回是那几个人积极发言,有的靠、等,不主动,怎办呢?教师要动脑,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别怕课堂“乱”!七嘴八舌能“乱”起来就成功了!

在沙漠中心教案篇5

时光的秘密

萨卡拉金字塔

埃及人的生死观与太阳神密切相关,他们认为太阳东升西落,就好像从东方出生、西方死亡一样,所以代表死亡的金字塔,都建造在尼罗河的西边。萨卡拉金字塔群就坐落在尼罗河西河谷绿洲边缘外的沙漠上,其中著名的阶梯金字塔,是古埃及第三王朝国王左塞尔的陵墓。它是埃及现有金字塔中年代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石块修建的陵墓。最奇特的是,以通往金字塔的公路为界,一侧是寸草不生的撒哈拉沙漠,另一侧则长满了茂密的热带植物。一路之隔,景色便天差地别。

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埃及景点。可是关于埃及,还有很多隐藏在时间中的谜题。

死亡之山

Gebel El-Mawta 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死亡之山(Mountain of the Dead)。这是一座锥形的山峰,位于沙利堡(Shali Fortress)以南不远处,山中分布着第二十六王朝以及托勒密时期的许多古墓。这些墓地最值得一看的当数阿蒙陵墓,有人称之为西部沙漠中最美丽的陵墓。墓的主人是一位追随古埃及宗教的希腊富人。陵墓保存完好,墙上的浮雕令人叹为观止。另一座拥有有趣浮雕造型的古墓被称为鳄鱼墓(Tomb of the Crocodile)――其因于象征着索贝克神形象的黄色鳄鱼而得名。此墓为三室窑洞式结构,墓主人身份至今还未得到确认。尼佩尔帕史特(Niperpathot)是另一座不得不看的古墓,其浮雕采用锡瓦陶器至今仍在使用的红色颜料绘制,因而显得格外醒目。这是一座巨大的古墓,其墓室内埋藏着一个石棺。

沉没之宫

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欧佩特拉(Cleopatra)的宫殿沉没处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公元前 37 年,安东尼与克里欧佩特拉在这里向全世界公布了这场伟大的爱情。就在这座古代宫殿废墟旁边, Cleopatra 昔日的游船上散落着很多泥土罐子,这些不同形状与大小的容器曾经装有麦子或美酒。潜水教练可能会告诉你,就在这里,如果女士朝水中投入一个钱币或一支花朵,那么她的爱情愿望就会成真。

这就是埃及,处处充满了时间之谜,在广袤的沙漠中,在深邃的海洋里,甚至在最不起眼的集市中,随时都可能会有奇妙的境遇和你撞个满怀。更别提这里还有坐拥成千上万古文物的博物馆,收藏着硬币、陶瓷艺术、古代帝王半身像、镶嵌工艺图,石棺和木乃伊。在旧咖啡馆吸着水烟袋、品着茶,人们仿佛融化于记载埃及数百年历史的鲜活画卷。

探险旅程

远征沙漠

黄是埃及的色调。包裹在大片沙漠之中,蔓延的金黄给人带来空阔辽远的遐思。如果想追寻看不见的沙海尽头,那么就一定要去大沙海和西奈沙漠体验一番,这里一直都是埃及最引人入胜的两大探险胜地。偏爱运动的人可以驾驶四轮摩托,催动引擎,体验飞驰的。虽然在沙漠中行驶的速度不会达到让人心跳加速的程度,但是广袤的沙漠奇景却能最大限度地带来生命的悲壮感与自然的肃穆庄严。或者你也可以抛开一切道具,仅仅进行徒步旅行,见识最神秘奇妙的自然人文景观。沙漠里永远有地球上最为壮美的落日奇景,而埃及的沙漠中,更有存在于绿洲里的泥砖房和古代遗迹群。或许可以向古老的种族贝都因人购买一些当地的手工艺品,或是在凯比尔高原的溶洞中探索史前崖画艺术。如果可以露营在沙漠中,那么满天星斗点缀的夜色,将回报你的勇敢。

海岸潜水

埃及的潜水,也是一场探宝之行。那里有德国潜艇和拿破仑时代的军舰残骸,而地中海的水下遗址和红海的珊瑚礁,更能上溯到法老的黄金时代。

Abu Nuhas被称为“厄运暗礁之父”,它拥有埃及著名的沉船点。这里的水中暗礁造成了不下5艘船的沉没,而潜水者所能探索到的是其中4所。从 El-Gouna 乘船出发到Abu Nuhas的沉船点,只有一小时的路程。英国货船 Carnatic 号是红海最早展开沉船潜水的船骸之一,也是4艘船中的元老。当年,Carnatic 号满载黄金、葡萄酒和棉花前往印度,于1 869年触礁,触礁后36小时便断为两截,沉在距暗礁24米处。如今,90米长的沉船躺在水下,这给潜水者提供了极佳的潜水条件。1 00多年过去了,船的木质甲板已经腐烂,穿梭其间,就如同穿游在巨大的鲸鱼骨架之间,陪伴你的除了人类同伴,还有许多红海特有的鱼类。

此外埃及还有令人沉迷的沉没之都。在亚历山大西北侧的 Abu-Qir,考古学家自 1 992 年开始便陆续发掘 Heracleion 及 Canopus 的水下之城。Heracleion 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宗教中心,亦是六世纪时地中海的主要贸易点。根据神话传说,古埃及的丰饶女神 Isis 就是在 Canopus 成功找到了 其丈夫冥王Osiris 的最后一块遗体,并将其放置在花瓶中保存。这里遍布千百个希腊罗马陶罐,它们曾经见证了埃及与罗马帝国之间的繁荣贸易往来。

奢华享乐

酒吧

作为开罗最为典雅的场所之一,波德佳酒吧(La Bodega)藏在扎马雷克区一座美丽的Baehler 老宅二楼,外部没有任何餐馆或酒吧标识,只需上楼,便会发现它就在那里。酒吧的美食据说在开罗数一数二,虽然融汇国际特色,但仍以法式菜肴和地中海口味为主。暗色调的木器、黄铜的吧台,还有墙上精致的艺术挂件,让她显得那样迷人。需要提醒的是,在波德佳酒吧用餐必须穿正装,而且最好提前预订。

高尔夫

高尔夫在埃及已有上百年的传统。过去十年中,埃及的高尔夫运动在衰退之后又重新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埃及各大城市共有20 座已投入运营的一流高尔夫球场。在艾高娜高尔夫球场,游客可以在清澈见底的泻湖环绕中享受伊甸园般的美景,在索马湾的Cascades 高尔夫度假村,更能体验到在半岛上打高尔夫的乐趣。

疗养

由于阳光充沛、气候干燥,埃及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疗养胜地。无论是沙浴还是温泉疗养浴,这片沙漠都能提供理想的场所。不仅这里沙漠中的沙子在治疗关节炎、风湿疼痛方面的疗效得到很好的证明,气候、天然泉水和硫磺泉水在治疗骨骼、肌肉、肾脏、皮肤和胃病方面颇具疗效。

选择一个疗养温泉度假胜地,在观光旅游与休闲之间,实现健康的完美平衡。埃及的温泉遍布各地,其中最出众的位于开罗和红海沿岸。这些疗养温泉度假胜地装备了世界一流的设施和治疗体验,并提供本地的天然产品和治疗方式。

尼罗河环游

在沙漠中心教案篇6

0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沙漠面积80.89万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4%,仅次于澳大利亚(113.60万km2)和沙特阿拉伯(86.22万km2),位列世界第三[1]。“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生态脆弱”是大多数沙漠地区的普遍特征,沙漠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相对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科技工作者开始向沙漠地区进军,一批高质量的资源勘探记录逐渐揭开了沙漠地区神秘的面纱。如何“向沙漠要财富”成了沙漠研究的重要课题[2]。改革开放以后,沙漠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出现了以沙坡头、鸣沙山-月牙泉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旅游景区。2004年以后,有关沙漠旅游的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但大多集中在“沙漠旅游产业发展”方面。这与国外沙漠旅游在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理论创造的深入性方面形成鲜明对比。对国外沙漠旅游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利于拓展国内沙漠旅游的研究思路,为沙漠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沙漠既是一种旅游吸引物,又是旅游活动开展的空间范围,其范围内的湖泊、生物、建筑、民俗等自然文化事项共同构成了沙漠旅游资源。在国外旅游产业实践过程中,沙漠旅游更多的是被划归到生态旅游,或探险旅游的范畴内[3],并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旅游类型加以研究。这说明:在国外旅游研究体系中,“沙漠旅游”是沙漠区发展的途径,而不是按图索骥的成熟旅游开发项目。这种认知对于国内沙漠旅游的产业发展和理论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1 沙漠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讨论

1.1 对沙漠旅游开发必要性的探讨

沙漠地区一般人口稀少、交通闭塞、生存条件恶劣,发展旅游产业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是否有必要对这样的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是旅游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朗斯代尔对这一问题做了详细的讨论[4],首先他认为对这类地区进行规划与开发的主体应该是“国家职责”,商业机构很难承受类似项目的开发风险,也没有这样的开发义务;其次这类地区是人类较少涉足的纯净之地,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自然旅游资源;再次这类地区农业土地稀少、生存压力较大,发展旅游娱乐产业是这类干旱地区有限的选择之一;最后这类地区在地缘政治或军事国防等方面可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各国必须重视干旱地区的开发,即便这些地区可能在开发条件方面并不尽如人意。朗斯代尔的研究不仅明确了沙漠地区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他将旅游开发与国家职能联系起来,凸显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发展旅游娱乐产业”的规划构想更是成为众多沙漠地区开发旅游产业的首选项目。

2006年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沙漠知识合作研究中心(The Desert Knowledge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的报告中也对开发沙漠旅游的必要性做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旅游行为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沙漠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区都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无论是偶然的沙漠探险,还是有组织的沙漠观光,都会为沙漠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谋生手段[5-6]。相对于传统的产业方式,发展旅游业更为容易,对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的作用也更好。Schmallegger等人还以澳大利亚中南部的弗林德斯社区为例,讨论了内陆干旱地区旅游发展的目的地创新系统,并讨论了政府和旅游组织在推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作用[7]。可以看出,旅游业成为沙漠社区发展经济、解决就业、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沙漠知识研究中心还为澳大利亚沙漠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多项政策建议,这使得该研究中心成为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沙漠开发研究中心,其沙漠旅游研究文献产出数量也处于世界同类研究机构前列。

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沙漠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对旅游产业的渴望则更加强烈。Vaghefi等对沙漠地区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国家正面临一种传统资源型经济困境[8],迫切需要寻找一条“节约自然资源、创造大量就业、改善居民福利、减轻社会贫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之路,以改善这些国家的现实问题。旅游观光及其所带动的会展、酒店、交通、娱乐、购物等庞大的产业群,正是这些沙漠地区的伊斯兰国家渴望积极发展的绿色产业。Sabokkhiz 等人的研究也详细论证了“旅游业是沙漠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利用SWOT分析法对伊朗中部的沙漠地区旅游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战略性建议[9]。这种发展思路一方面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朗斯代尔的观点影响,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10]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思路,这对阿联酋、沙特等伊斯兰国家的沙漠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对沙漠旅游开发可行性的探讨

沙漠地区有着特殊的地理条件,其是否适合发展旅游业也是国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Amiran和Wilson对此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11]。他们认为干旱区发展经济的途径有三条:旅游产业、加工制造业和集约生态农业,因为沙漠地区特殊的自然、人文条件,旅游业未必是其最好的选择。沙漠地区的特点包括: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恶劣;远离经济中心,可进入性差;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稀少,缺乏旅游服务人员。如果沙漠地区想发展旅游产业,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克服如上不足。因此,不同沙漠地区的旅游发展之路也应有所不同,克服如上不利因素的难度,是沙漠旅游开发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在对沙漠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中,Weaver的研究成果很有代表性[12]。他认为可开发旅游的沙漠地区必须具备如下属性:有吸引力的地质条件和适合的气候特征、零散的植被分布、有地域代表性的大片可观赏植物、车辆或徒步的可进入性、有原住民及特色社区文化、可供休息的绿洲、建立对沙漠环境进行保护的机制。Weaver的结论有两点启示:不是所有的沙漠都适合开发旅游产业,应结合地区特点审慎对待;发展沙漠旅游必须重视环境保护,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传统的观光、休闲型旅游者是否会接受沙漠旅游目的地,国外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Seddon等对沙特阿拉伯的旅游模式和旅游者态度进行了问卷调研,研究数据显示山体、海滨和城市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旅游资源,沙漠旅游增长较快、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在一些环境良好、降水充分、气候凉爽的地区[13]。文章认为自然景观将成为沙特最重要的旅游资源,而沙漠无疑是自然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沙漠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面,国外学者引入了定量的评价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Mirsanjari等人的研究[14]。他们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一个沙漠地区开发潜力模型,科学、文化、经济和审美是四个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再利用量化评分法对不同地区进行打分,以此来确定被评价区的承载能力和旅游价值。Eshraghi等人还利用地貌信息评估伊朗的沙漠地区旅游资源,为沙漠旅游开发提供数据支持[15]。这种利用量化指标来分析沙漠地区旅游开发可行性的方法,使旅游开发决策更加科学,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开发评价的主观性。但是,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消费者旅游需求不断变化,能否通过四个指标就将旅游开发的各种要素涵盖,以及如何克服确定各指标权重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成为这种方法不断完善的两个方面。

2 沙漠旅游地发展特征的研究

2.1 对沙漠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

沙漠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与其他类型旅游有着明显的差别。Krakover结合以色列死海地区旅游胜地的开发实例,提出了开发荒漠区旅游胜地的阶段模式[16]。他认为荒漠地区开发旅游胜地应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创阶段,这一阶段要明确荒漠区域中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基础设施依靠政府投资,主要解决旅游可进入性和水源等问题,探险型旅游者居多;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以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主要目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增多,私人资本开始进入旅游景区,旅游接待规模逐渐扩大,旅游服务质量显著提高,观光型旅游者开始进入景区;第三阶段为成熟阶段,旅游景区已成著名的“大众型”旅游景点,旅游者大量进入,基础设施完善并已具有城镇化特征,私人资本对旅游业的投资明显高于政府投资。该模式较为粗糙地概括了偏远荒漠旅游吸引物发展成为知名旅游景点的基本路径,对于沙漠旅游开发和沙漠旅游城镇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沙漠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也在由“自然景观”向“人造景观”转移,这个过程也是沙漠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之一。加拿大的Kim和Brown就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17],通过整合资源、重新定义沙漠的功能,完成了一项沙漠区域景观设计项目,并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该项目充分考虑当地现有村落、绿洲和环境特征,通过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的规划,建立一系列创新型旅游服务设施,包括生态酒店、高尔夫、植物园等项目。这些项目尽可能减少旅游行为对生态的影响,对于当地社区经济的发展、社会事业的进步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该项目的成功,说明只要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基础,即使在缺少自然风光吸引力的沙漠区,也可以通过“催化整合”的思路,发展人造沙漠旅游景观。

在沙漠景观开发方面,美国更是具有丰富的经验。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拉斯维加斯就是在一片荒漠中建设起来的。Cameron等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拉斯维加斯的沙漠城市旅游进行了分析[18]。他们认为:坚持“绿色”理念是拉斯维加斯这座城市得以存在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拉斯维加斯旅游业的兴旺也有赖于20世纪20年代当地法律的调整,“合法化”几经博弈才得以确定下来,因此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并不适宜所有沙漠地区,特别是宗教和道德对业有价值冲突的地区。

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有限。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中,探索沙漠旅游的可持续增长模式和发展经验成了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2013年,在第二届东南欧国际旅游科学会议(2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Tourism)上,Weber A S结合卡塔尔沙漠旅游开发的实践,提出了在沙漠极端环境下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的基本经验[19]。卡塔尔的沙漠旅游发展模式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新能源新技术的使用,如在旅游接待建筑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光伏)技术,减少旅游产业的能源负担;科学进行海洋开发,利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有效地管理利用稀缺的水资源。二是注意发展理念的创新,如在发展自然遗产旅游的同时,要强调对生物群落的保护;还要特别注意沙漠中保守的穆斯林社区与非穆斯林游客强烈的文化差异;依托海湾合作委员会(the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展开创新合作。可以说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是推进沙漠旅游不断发展的两个重要手段,这也是卡塔尔沙漠旅游发展模式对其他沙漠地区的重要启示。

除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外,互联网数据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国外学者的重视。Shavit利用旅游营销网站的数据,对以色列内盖夫沙漠标志性建筑的旅游形象进行了归纳[20],这种利用网络数据来进行旅游识别的方法已经成为目前旅游形象研究的主流方法。Alhroot通过对约旦旅游历史的回顾[21],认为今天的旅游产业已经由传统的“宗教朝圣式”的观光旅游,进入到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主动分享式”的体验旅游,这对沙漠旅游的交通工具、景区建设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沙漠旅游景区正在面临由“大众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的产业升级,在景区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国外沙漠旅游地的发展经验,利用多种旅游资源和先进能源技术的催化整合,建设综合性的沙漠旅游目的地。

2.2 对沙漠旅游地客源特征的研究

对于沙漠旅游地客源特征的分析是旅游市场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研究角度也非常广泛。

Carson等人从2007年开始,就对澳洲沙漠旅游持续关注,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007年他与Richards研究了澳大利亚首都及其周边的旅游者的交通工具选择形式[22],发现在国内游客下降的同时,国际游客持续增加,特别是“背包客”和旅游团队两种形式,旅游市场也开始从传统的美洲、欧洲、日本,转向新兴经济体,沙漠旅游观光成为这些游客来澳比较愿意选择的项目之一,并且具有很高的旅游重游率。2008年Carson与Taylor联合[23],他们发现在过去十年澳大利亚的沙漠旅游市场正在萎缩,特别是国内市场下降明显,必须尽可能地探索开发新兴旅游市场;在景区经营方面,要尽可能地延长旅游者在沙漠地区的停留时间,加强行业管理,重视新型旅游项目的研发,其中四轮车沙漠游就具有广阔的市场,值得重点研究与开发。Carson还与Holyoak在澳大利亚第六次国内旅游发展研讨会上分析了自驾游在澳大利亚国内旅游市场的广阔前景[24],因为自驾游的增长势头强劲,远离核心城市,沙漠旅游目的地将受到重视;自驾游形式可以克服沙漠地区旅游基础设施不足及旅游服务人员短缺等问题,建议澳政府对自驾游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Tremblay、Carson和Taylor等人对澳大利亚沙漠旅游的持续研究,代表了澳大利亚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其在沙漠旅游的形式、相对不可预测的运动旅游客流[25]、沙漠旅游市场的培养与开发、沙漠旅游的政策导向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Reichel等对以色列的沙漠旅游地区展开了系统的研究[26]。为了充分了解旅游者对沙漠旅游规划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主题公园、生态场所里的模拟景观的态度,研究人员对453名游客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在内盖夫沙漠区建立旅游景点和人造设施征求旅游者的意见与偏好。从调研结果看,旅游者对于人造景观的包容性很强,大多数都能接受在景区内建设一些人造景观;主题模拟建筑物与生态旅游景物之间的视觉矛盾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最关键的结论是这些人造景观必须与周围的自然、文化氛围有一定的拟合度;后现代旅游观念对沙漠旅游有一定影响,沙漠旅游在后工业化时代具有的广阔前景。在规划前应充分考虑旅游者的意见,了解其对景区规划的态度,再对区域旅游发展提供框架性的意见,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值得学习。但文中对于沙漠生态旅游的后现代特征探讨,还会受到旅游者个人审美、价值观、知识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及旅游发展程度的影响,因此还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

在沙漠旅游客源特征定量分析方面,国外的学者也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Bakhtiari[27]将气候作为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旅游气候指数(Tourism Climate Index, TCI)指标体系,并利用伊朗克尔曼省12个气象站的1985年以来的观测数据,拟合出旅游客流和气候之间的响应关系,以此确定旅游活动的最适宜区和舒适月份。Fatahi利用单边界二分式来计算伊朗亚兹德普罗维登斯地区的旅游资源游憩价值[28],再利用计算结果确定本地区的主要客源和旅游投资规模。国内学者在探讨气候与旅游活动关系[29-30]和计算游憩价值[31-32]时也广泛地吸收了这些方法。

3 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3.1 对沙漠旅游“负效应”的探讨

对旅游产业负面影响的讨论很多,最主要的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者大量进入旅游区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旅游者将商业文化带入旅游区,破坏当地的人文社会文化。从目前国外研究的文献看[33-34],沙漠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争论非常激烈,一部分专家认为沙漠区的旅游开发是其环境恶化的重要推力之一,不当的旅游行为会破坏植被、增加垃圾,即使十分谨慎的旅游活动也会为沙漠区留下大量废水、废气,这些对于自身环境恢复力较差的沙漠地区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旅游产业提高了当地的收入,为沙漠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无法说服对方,由于沙漠地区的环境特征各不相同,旅游开发处于不同的阶段,也很难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但其支持的阵营却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科研机构更加支持前者,而政府机构更加支持后者。在哈佛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的讨论会[35]上,学者们就旅游开发与干旱地区景观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的时候,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旅游者大量进入沙漠地区,使当地的经济收入在增长,但当地的景观却在退化,脆弱的生态系统正在遭到破坏。

中东地区是世界主要沙漠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沙漠生活已经成为阿拉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以后,石油作为重要战略资源逐渐被世界所重视,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也开始了深刻的变革,靠出口石油富起来的人们纷纷到新兴城市去定居,沙漠逐渐变成休闲娱乐的地方。Mahgoub就以科威特沙漠旅游活动为例[36],详细论述了非正式休闲活动对沙漠生态及人文环境的危害,建议对沙漠旅游活动进行规范,并在沙漠旅游开发过程中引入生态旅游理念,以此来对日益退化的沙漠生态和社会文化进行保护,防止环境恶化和文化灭绝。埃及西部沙漠中有一块锡瓦绿洲,这里不仅有野生的橄榄树和椰枣树,还有乌姆贝达寺院的废墟和许多罗马时代的残迹。在埃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背景下,这里成为埃及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每年接待大量的旅游者。Amara对锡瓦绿洲和埃及西部沙漠地区做了实地调查,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认为锡瓦绿洲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正在遭受来自旅游产业的破坏,并且这种破坏是不可修复的[37]。更为可贵的是Amara还提出了一个脆弱环境下开发沙漠旅游的评估思路,以阻止“非生态”的旅游开发行为。Sims[38]也对埃及沙漠地区的旅游开发政策,提出了忧虑的观点。

通过实证研究,利用数据说明沙漠旅游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是国外沙漠旅游研究多元价值观的表现,也是将其他旅游研究方法与沙漠旅游相结合的产物。虽然部分研究成果对沙漠旅游的负面影响有夸大之嫌、对结果的预期也过分悲观,但考虑到沙漠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如何在沙漠旅游开发过程中尽量减少旅游负效应,确实值得认真思考、总结。

3.2 对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国外沙漠旅游研究一直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并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效标准上对沙漠旅游开发进行评价。Edwin M和Jesper S对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的旅游业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干旱地区的旅游产业对于非洲南部野生动物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于增加地区收入和消除贫困方面效果不明显[39]。作者用社会核算矩阵对3国的旅游业进行了量化分析,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的南非,旅游产业的经济效果也更加明显。文章结论说明“沙漠地区旅游产业更应该着眼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上,在整体经济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不会特别明显”,这个观点应引起我国各沙漠毗邻区的重视。

Mohammed等人以中东地区的约旦为例,通过介绍耶尔穆克大学和阿肯色大学与约旦政府十年的合作经验,提出了可持续社区发展的干旱区旅游战略[40]。干旱地区的旅游发展应该将“可持续理论”和“社区”理论相结合,利用社区的整体优势资源共同打造经典旅游线路,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某种特殊的自然资源,这是保证生态脆弱地区自然环境最有效的旅游方式。在约旦北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就要将文物遗产、考古遗迹、宗教场所等人文景观与沙漠、河谷、戈壁等自然地貌景观相结合,使旅游业成为促进约旦北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这种利用人文资源缓解自然资源旅游环境压力的可持续社区发展战略,对于我国河西走廊地区沙漠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迪拜是处于中东沙漠地区的边缘,在石油经济的带动下,成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第一大城市,其旅游产业也十分发达。Henderson对迪拜旅游发展做了全面的研究,并提出了沙漠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障碍及克服这些障碍的经验[41]。他认为迪拜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有四大主要障碍:政治影响、交通不便、景区不足、推广不力。面对这些障碍,迪拜旅游部门制定了详细的发展战略,并且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多样化的核心要素,在旅游投资方面引进昂贵的旅游设备,进行广泛的营销投入。这些努力使迪拜旅游业取得了高速的增长,积累了强劲的发展潜力。

博茨瓦纳共和国位于非洲南部的内陆地区,卡拉哈里沙漠占到了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大量野生动物栖息于此。政府把全国38%的国土划为野生动物保护区,设立了3个国家公园,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乔贝国家公园和奥卡万戈三角洲野生动物保护区已经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旅游点。Mbaiwa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关注博茨瓦纳干旱区以野生动物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摄影旅游和狩猎旅游等,发表大量研究成果[42-46]。通过调查不同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项目,结合大量数据,分析了近20年来不同旅游项目在保护生态多样性和改善社区经济(包括创造就业、增加收入、提供社会服务)两个方面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在博茨瓦纳这类资金和技术都有限的沙漠干旱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除以上成果外, Myra S对位于印度西北部赛尔沙漠中的一个野生骆驼动物园社区进行案例研究,探讨了其对社会、环境的意义与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园规划思路[47]。Newsome等将台湾的野柳地质公园与澳大利亚的平奈科斯沙漠进行对比研究,着力探讨地质类旅游资源的性质与可持续管理方法[48]。Matthew从比较经济学的视角对北非干旱地区各国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49],虽然各国对旅游产业的热情不同,但旅游业在发展经济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各国的认可。

4 对我国沙漠旅游研究的启示

沙漠旅游产品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较晚,早期是以生态旅游的一种特殊项目形式开展的。国内基于沙漠旅游的相关研究也晚于国外,2004年以后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库,进行以“沙漠旅游”为主题的检索,再对检索结果进行研究内容甄别。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142篇有关沙漠旅游研究文献,其中学位论文(包括博士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18篇、学术论文(包括会议论文、期刊论文和报纸理论版研究论文)124篇,没有相关学术专著。从研究文献数量上看,已经初见规模。但是整体研究水平还和国外研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较窄、理论研究薄弱、个案研究较多、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区域不平衡。特别是在沙漠旅游开发动机、地理学的定量方法和模型构建、旅游景区的规划思路等方面,其研究理念和研究主题对国内学者和旅游业界解决沙漠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从沙漠开发的动机上看,国内学者通常将“沙漠旅游”作为一种地区经济发展项目来看待,沙漠旅游开发更像是一种经济投资项目。研究手段主要参考西方经济学中的投资风险评估测算方法和心理学中的“行为导向”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更加注重旅游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行性。而国外的同类研究中,更多的是将沙漠旅游作为一个社会项目来看待,经济目标并不是最主要的开发动机。沙漠地区社会发展的公平性、沙漠边境地区的社会安全、保持沙漠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沙漠带给旅游者的后现代化反思等目标,都是外国学者提倡加大沙漠旅游开发力度的重要理由。两种不同的发展动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旅游产业成长路径一般会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产业发展初期资本迅速进入,旅游产业设施较快完善起来,旅游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同时市场管理和行业自律缺乏,旅游市场秩序恶化;二是旅游景区的发展方向大多定为“大而全”的“综合性沙漠旅游景区”,通过综合性定位来满足各沙漠景区经营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但趋同化的产品定位无法凸显景区的差别化特色,进而影响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外沙漠地区旅游发展动机的复杂性决定了景区定位的多元化,这更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并且易于控制游客的数量。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容易在这样的成熟市场定位中实现。这是值得国内学者研究借鉴的。

从沙漠旅游的研究内容上看,我国沙漠旅游研究成果以偏向应用性的居多,侧重沙漠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营销的研究文献达到90%以上。这类研究成果都会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区域来展开相应论述,再根据这个沙漠区域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整体文章呈现“现状-问题-对策”的模式。在缺少科学统计方法和权威数据的支持下,是不能对一个地区旅游现状进行准确把握的,更不能分析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没有理论创新和系统支撑的条件下,是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的。描述性的对策研究不但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而且也降低了国内沙漠旅游的整体研究水平。国外的沙漠旅游研究文献鲜有将最后的结论落在解决某些问题的对策上,而是更多的通过典型景区的研究进而归纳出一些基本规律。至于旅游业界该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来组织开展旅游活动,文章一般是不涉及的。这样的研究成果反而更容易对旅游产业实践有更强的指导作用。规划对策和营销对策具有很强的时间、空间针对性,而旅游业态的发展速度又比较快。面对这个问题国内的对策性研究往往面临两难的困境:如果对策过于具体,则很容易过时;如果对策过于笼统,又缺少必要的针对性。所以在研究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尽量避免对策、建议性质的研究,更多的将研究内容放在典型沙漠旅游地发展规律的归纳上。这既是典型案例归纳研究的基本要求,又是提高研究成果应用性价值的主要方法。

从沙漠旅游的研究方法看,国外沙漠旅游研究主要以典型区域为研究案例,不同研究领域在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异:在概念内涵研究方面,采用定性研究,利用逻辑分析和观点引述分析研究对象、得出结论;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效益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占绝对主导地位;旅游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中,也是定量方法为主;旅游供求及影响因素分析方面,是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可以看出国外旅游研究主要依靠定量分析,问卷调研和田野调查是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在研究分析时则更多的使用统计学方法或建模工具进行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定量分析。数据分析结论多用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性描述,很少利用模型对未来市场行为进行预测。在计量分析理论和地理学基本研究方法的影响下,国内研究也表现出与国外相类似的研究方法。但是在数据来源和分析方面则有一些差别:国内研究更习惯引用政府或行业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或者用的问卷的代表性数量对典型比例的反向推算,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和对比性修正则很少使用;在数据分析上,则更多的使用SPSS或Excel等软件的分析功能命令,很少修改或自建运算公式;在分析模型方面,更多的是直接引用国外相关研究的模型,自建模型或修改参数形成新模型的研究比较少。如何结合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设计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方法,是国内研究需要不断改善的。

在沙漠中心教案篇7

千万年未变的原生态湖泊

国家AAAA级景区(即将升为AAAAA级)

国家沙漠地质公园

2007年度中国酒店金枕头奖中国最佳原生态旅游酒店

腾格里”蒙语意为“天”,“达来”则代表“大海”。腾格里达来――是一个有着天一样广阔、海一样浩瀚的神秘地域,犹如传奇般走进你灵魂的视野。

史玉柱(巨人集团董事长):巨人倒下之后,我在这里疗伤,再从这里出发!

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到了这里,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自然,才知道现代都市对人的摧残!

吴敬琏:腾格里达来•月亮湖完全具备世界顶级休闲胜地的条件!

如果你要找一个既能感受南国海滨气息、又能领略北国大漠风情的浪漫栖息地,中国秘境阿拉善境内的腾格里沙漠月亮湖度假村就是这样一处地方。这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走进月亮湖的过程,就是一个在眩晕中体验的过程,那种美妙感觉最好自己去体验。

月亮湖:

让苍茫大漠熠熠生辉

来过月亮湖的人都说:月亮湖的美有一种摄人心魄的无穷魅力,不同于一般的庸脂俗粉,让人每一个毛孔都得到洗礼,回归自然。

2008年5月8日,在月亮湖沙漠生态旅游区黄怀生总经理的多次盛邀之下,我们从呼和浩特驱车900公里终于踏进腾格里沙漠腹地――月亮湖这块圣洁的土地。在传统的印象中,沙漠是生命的,我们能想象到的只是它的苍凉与磅礴!但这远远不是沙漠的全部――无论是午后、夕阳下,还是晨曦映照中,这块气势恢弘的苍茫大漠就如同碧波万顷的金色波涛,随着早、中、晚变换着深浅不一的颜色,在无边而深蓝的天空下熠熠生辉。而月亮湖,就像天神不经意间扔下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翡翠,让人不禁生出无限的震撼和遐想。

15公里沙漠冲浪:惊险,刺激!

从巴彦浩特镇南下,再向西行走几十公里就抵达沙漠边缘一个整洁有序的中转驿站。接待员吩咐我们将自己的车停好,换乘他们清一色深绿“顺六轮”(一种军用卡车改装成的沙漠客车)和越野车,司机熟练地为我们系好安全带。临行前,一位接待员小姑娘走上前问我们有没有高血压、心脏病之类的疾病。我当时有些愕然,心想自小长于沙漠,从没听到过这么夸张的问题,所以就不屑一顾地回答说:“没有,没有。”

走进月亮湖,如同过火焰山,眩晕、惊险与刺激。沙漠冲浪区则是来这里的每一个游客都要经受的考验和旅游项目。这里的吉普车师傅个个都身怀绝技,有着无人比拟的高超驾技。这些军用车经改装后,凭借大马力驱动,翻沙越壑旁若无人,从上百米高的沙峰顶端,时而俯冲直下,时而斜侧仰冲到另一座沙海浪尖……在速度与耐力的角逐过程中,我的心也颤抖得快要蹦出心窝。走完15公里的冲浪区,才明白为何小姑娘会问那个奇怪的问题,这里真不是一般人能走的!也明白了黄总为何几次三番邀请我们来月亮湖,也许其用意就在于此:“值,整整15公里呢!光这一项,我们就过足了沙漠冲浪的瘾,才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沙漠探险。”

月亮湖:一幅完整的中国地图

冲浪之后,站在沙峰顶端,一幅完整的中国地图展现在眼前,芦苇的分布更是将各省区一一标明。

人们都说月亮湖是个婉转悠扬的地方,是个帝王都会折服的地方,是个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地方。

月亮湖碧波荡漾,四周是一片丰盈的沙漠绿洲,已经有6000年历史。整个湖泊面积达3平方公里,水深2~5米,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5公里,她与数十个湖泊共同与沙漠抗衡,顽强地演绎着生命的奇迹。

进入月亮湖,正确地说是插入了腾格里沙漠的腹地后,已是午后3点多,接待我们的是年轻帅气精干的月亮湖旅游区首席摄影师雷永生先生。在聆听了他的讲解,看过了幻灯片后,他让我们到房间休息或到室放松,而我们怕误过极好的观赏时光――因为天公作美,昨日一场不大不小的雨将月亮湖打扮得更加光彩照人,婀娜多姿。我们坚持乘着小船在导游员的带领下,在月亮湖和湖对岸转了一圈。

蓝天白云下的月亮湖始终弥漫着一种浪漫而清新的气息,再急躁的心情只要进入月亮湖都会不由自主地平静下来,进而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感觉。确实,这是个适宜身心无限放松的地方,当你置身于豪华温馨的欧式住所,透过落地飘窗,拥抱大自然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坐在西式酒吧的藤椅上翻几页闲书的时候,抬头可见油画般的金黄色沙漠;漫步踱出咖啡色木屋的时候,低头可见裹挟着阳光的粼粼月亮湖水。

在这里尽情裸奔、裸泳

刚下船,一位刚游完泳的游客和记者攀谈时讲述起发生在这里一些趣事。

北京一著名大公司总裁利用在银川考察项目之余,到腾格里达来•月亮湖景区观光。

适逢周一,游客并不多。首次见到沙漠,首次体验在沙漠里行车,北京客人感到极度兴奋和刺激。当他们来到有芦苇、野鸭,被沙漠环绕的月亮湖边时,这位总裁便嚷着要游泳。等他从换衣间出来时,却令人大吃一惊――他竟然,迅速跳入湖中,畅快地“裸泳”起来。上岸后,他又径直冲向沙漠“裸奔”,同时放开喉咙大声呐喊。

据说,这位总裁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待过多年,经常进行天体浴。这是他第一次到沙漠,也许是情不自禁做出了这种亲近大自然的举动,以自我减压、放松心情。

但这位总裁却没想到,他的一次不经意的“放松”,竟开了阿左旗沙漠天体浴的先河。此后,只要在游客稀少时,总有人在这里尽情地“裸奔”、“裸泳”。

“我们也仿效了一回”,这位游客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

距月亮湖3.5公里是太阳湖,这片广阔的绿洲中,数百只绵羊正悠闲地吃草。在湖边牧民家的炕上,蒙古大妈给我们倒上了地道的奶茶,讲述着她们祖祖辈辈的原生态生活,古老的牧羊曲和蒙古长调依旧在这里传唱着。大漠、绿洲、牧民竟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

月亮湖就像人类灵魂归宿的精神家园,形似月亮的湖泊,为这里的粗犷荒瀚增添了几缕柔情,让人不禁赞叹西北竟有如此别样的风情。坐在游船上,慢慢地随意划行,仿佛融进了沙水之间。这些清纯美丽的湖水,月逝年复见证着南来北往来去匆匆的游客,处女般的安宁和从容。

到了这里,人们才有机会伸手触摸神奇的大自然,

到了这里,人们才有了回归自然的原始冲动,

到了这里,人们才能够感悟得到生命的真谛……

腾格里达来•月亮湖:

心灵休闲会所

腾格里达来•月亮湖沙漠生态探险旅游区是距国内中心城市半径最短、设施最全、规模最大、旅游内容最为丰富的沙漠生态旅游区。景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首府巴彦浩特西南75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腹地,东距西北名山贺兰山60公里,分别有内蒙古乌海市(180km)和宁夏银川市(140km)两条黑色高等级路面连接景区中转站,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沙漠深度旅游体验地之一,核心区范围达150平方公里。

景区资源组合极为独特,不仅有草原游牧民族传统文化,而且集大漠风光、戈壁神韵、原生态湖泊和藏传佛教为一体,使自然的神奇与人类内心精神的需求得到极为完美的融合。

景区划分为民俗风情区、会所休闲区、宾馆别墅区、生态示范园区和户外体验区五大模块。能极大满足商务、会议、探险和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需求。

腾格里达来•月亮湖倡导“现代文明与生态保护结合”的先进理念,以“生态教育”为宗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发展环境,是目前国内沙漠旅游景区依托环境资源和项目实施把“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两者结合最好的沙漠生态探险旅游基地。已成为现代都市人体验原生态大自然、感悟生命、洗心静思的心灵休闲胜地。

娱乐休闲项目

序 号项目分区 项 目 内 容

1 民俗风情区 蒙古族民俗;礼仪;饮食;歌舞

2 高空体验区 滑翔伞;滑沙

3 湖滨天然泳区 游泳、划船

4 沙海冲浪区 自驾越野吉普车;沙漠卡丁车;沙漠摩托车

5 沙滩球类赛区 沙滩排球、沙滩足球

6 传统三艺赛区 蒙古族骑马、摔跤、射箭

7 休闲理疗区 特色盐浴、黑沙理疗;茶艺

8 演艺表演区 篝火晚会;午夜酒吧

9 沙漠探险区 骑驼、骑马、徒步探险

10 野生动植物 野外观鸟、科考

成功活动案例

已成功接待过“中国民营企业家年会第十一届泰山峰会”、“中国企业家论坛――腾格里达来月度沙龙”、“可口可乐公司中国区管理培训”、箭牌公司月亮湖拓展、联想IT大漠熔炼以及SEE生态基金会”成立大会等重大会议。

月亮湖住宿、餐饮、会议设施情况参考

住宿:

四栋别墅;24间标准客房(共48张床位)

宾馆1座:27间标准客房,10间复式豪华客房(共64张床位)

综合会所:7间标准客房,一间豪华套房(共15张床位)

蒙古包24顶:可容纳180人团队入住

餐饮:

会所宴会间4个:可容纳80人就餐

会所接待厅1座:可容纳80人就餐

蒙古包餐厅3座:可容纳200人就餐

会议:

室内会议室4处,分别可容纳20人、60人、80人、120人会议。另有室外生态会场一处,可容纳200人会议的举行

景区地址: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腹地

大漠热线:0483― 8763956

北京营销中心:010-62162768

在沙漠中心教案篇8

张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自由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欣赏、品味的机会,变过去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如在解决“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张老师设计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并友情提示:这一问题中有三个小问题,每个小组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涉及的课文内容”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这一过程,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读书,扎扎实实地训练,仔仔细细地思考,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变序的方法组织教学。

本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遵循教材内容本身顺序的讲读方法,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本着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组织教学。

张老师没有急于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而是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张老师话锋一转:就是在环境这么恶劣的沙漠里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转入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问题答案的热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未能紧扣课题,不断深化主旨。

上一篇:思念家乡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自我保护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