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票房范文

时间:2023-10-02 14:52:26

赛德克巴莱票房

赛德克巴莱票房篇1

四年前曾经以“人性是没办法泯灭的”为由推荐魏德圣的《海角七号》,希望大陆同胞能够带着一种欣赏的、尊重的、包容的态度来看《海角七号》。在此之前,《海》片在台湾市场已取得了4亿新台币的票房,列台湾历史票房榜的第十名。尽管排位不高,但虽败犹荣,因为前面的老大哥们全是清一色的好莱坞巨制。

惟情感不娱乐是《海角七号》触动台湾人敏感神经的关键因素,当然也是其未能在大陆也赚一笔的重要原因。几经周折之后虽然上映了,却没有几声回响。票房惨败。

四年后的今天,《赛德克?巴莱》来了,瞬间让台湾地区《海角七号》“华语电影票房之冠”的记录作古。到了内地,好评依旧,票房萧萧。清理之外,意料之中。

影评人眼里的电影艺术,严肃题材总要比轻松搞笑的题材容易得分。所以,尽管同期上映《黄金大劫案》在票房上要超过《赛德克巴莱》近十倍,但仍然被骂得很惨。

一个导演用两部片子就证明了自己是No.1的并不多见,尤其是以“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方式,让老一辈电影人措手不及。在情感的寄托上让如此多的台湾人买账的片子,往前回溯可能一直要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20年前的杨德昌凭借这部片子,捧回了包括本土台湾电影金马奖、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海角七号》讲述了一个温馨而浪漫、怀旧又感伤的故事。一场在恒春夏都沙滩酒店沙滩上举办的大型演唱会,由于当地人的坚持,暖场乐团将由当地的乐手们组团演出。代班邮差阿嘉和心情烦闷的演唱会日本籍监督友子小姐两个主人公的冲突与治愈是故事的主线,一份装在写着日据时代旧址‘恒春郡海角七号番地’邮包里的过期爱情,竟在半世纪后,悄悄牵起了这一段跨国之恋。

故事很简单,道理很深刻:生命只有一回,但梦想不会。错过的爱情,只要肯回头,就还是机会……这是一个关于音乐、梦想、与爱情的故事。

与《海》的跨国、跨时刻式爱恋的温馨相比,《赛》片截然相反。它讲述的是1930年,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原住民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众反抗日本政府而发动雾社事件。一个维护信仰而勇于赴死的故事。

赛德克即是台湾的原住民赛德克人,巴莱则意为“真正的”,魏德圣说,这是一个他自己看了觉得热血沸腾且感动的故事,他也坚信这个故事会令所有人感动。于是,他花掉了凭借《海角七号》所赚到的亿万资产,然后顺理成章地变为“亿万负翁”,债务压身。

典型的魏德圣将两种日据时期台湾民众态度,来了两次特写。讲这两个对照起来极端的故事需要理由吗?不用问,累计12亿的票房就是证据。这是属于台湾民众的伤感记忆。

“男人是浪漫的动物,都在创造历史;女人是理性的动物,都在承担历史。”尽管魏德胜也说,自己这个典型的台湾男人为了理想不负责任,但客观上他已经创造了历史。因为没有谁能把电影拍得这么分裂。

如果说《海角七号》是从爱的角度小切口地扎入,那么《赛》片则是从恨的角度深入骨髓。从来自底层的包容胸怀,到御侮的决绝,不仅成就了一个新派导演的辉煌轨迹,更让一种文化(抑或文明)以自说自话的方式让外界知悉。

某种程度上,“不负责任”也让魏德圣在另一种形式上突破了自己。《壹周刊》在偷拍《海》片主演范逸臣和田中千绘时惊奇地看到魏导呆着大破头盔穿着破旧T恤,骑着摩托车去上班。“这个人好像不知道自己有钱了”,该周刊评论说。

怎么可能不知道,不过,魏德圣的钱还没捂热乎就直接投了《赛》片,讲完爱不讲恨,怎么会完整?借钱也行。

赛德克巴莱票房篇2

即便不喜欢该电影的人,也均理性地认为原本4小时36分的超长电影被残忍剪辑为2个半小时后,无论如何会存在逻辑理解上的巨大损失,导演魏德圣和他的团队非常不幸;喜欢该片的人,则冲到台湾的影院热情拥抱他们铩羽而归的英雄。《赛德克•巴莱》在台湾本土上映时,4小时36分的足本被分为《太阳旗》、《彩虹桥》上下两部,并终于让魏德圣斩获金马奖最佳影片。

两岸观众对对方电影的审美差异,早在3年多前敲开院线电影交流之门时就已显现无遗。魏德圣在宝岛创下票房神迹的处女作《海角七号》进入大陆后反响平平;而冯小刚同时期闯入台湾的《集结号》,也没有能为他增加多少额外票房。面对这一两岸文化交流的窘境,制片人李烈曾在北京表示:“这是既存的事实,都说两岸同胞同族并具有同样的文化血脉,可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就已经知道彼此相互不理解的沟壑还有多深。”

在我看到的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赛德克•巴莱》是填满了一个以拳头、刀剑和火炮为武器从头打到尾的故事,日本殖民者扇向赛德克族劳工的耳光也为随后自己的头颅落地埋下了足够多的伏笔。这番以悲情和仇恨为推动力并让高潮从始到终贯穿的情绪,在电影呈现上也实在过瘾透了。精雕细琢的镜头、酣畅淋漓的动作、绝望厮杀的大场面,均定义了《赛德克•巴莱》波澜壮阔的史诗性质。

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的日据时期实在太长,半个世纪足以真正让“大东亚共荣”的理想彻底改变一代人的文化认同感。吴念真的电影《多桑》就有这么一个场景,老爸和孩子一起看排球赛,父亲用日语为精神祖国加油,被儿子斥责为“、汉奸卖国贼”。可即便这么长的殖民教育和文化融合时间,也没能灭绝原住民对独立的追求欲望。同《与狼共舞》一样,单元文明化始终难以驯服一个个叫做“人”的个体,以及他们数十代沉淀下的历史和先祖荣耀。《赛德克•巴莱》给观众带来的,就是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在被日本殖民30年后,在“文明人”认为已经成功改造“野蛮人”后,中部的土著部落竟然发起了大规模英勇起义。但氏族化的部落模式,又因经年累月的矛盾累积,难以形成共抗外敌的强大力量。这也直接导致了“雾社事件”。(台湾受日本统治时期发生在台中州能高郡雾社的抗日行动。由当地赛德克族不满台湾总督府与地方政府的压迫而发起,牺牲人数近千人。)

《赛德克•巴莱》描述的正是这样的故事。但2个半小时的国际版,不得不以牺牲大量非战斗却又可能集聚矛盾的情节作为代价,这导致电影的悲情和仇恨来得不可理喻,更糟糕的是,它让影片的高潮―提着一个个殖民者脑袋的“雾社事件”大场景,成为一场不折不扣毫无怜悯的屠杀,就连急切渴望成为勇士的孩子,也果断地用长矛戳穿日籍老师和日本同学。“猎头”习俗本来就已经是现代文明难以理喻的历史习俗,本族妇女和儿童集体自杀的场景就更让观众瞠目结舌―即便这样的场景可以拿不愿苟活作为解释。

鲜血、残肢、断头,伴随着美到让人难以呼吸的山川河流,这样的镜头下,再加入先祖训诫的画外音作为伴奏,这让《赛德克•巴莱》具备了一点点泰伦斯•马利克在《细细的红线》中的诗性气质。可这些画外音实在有点不加节制,连带被剪去的情节,一道让复仇的由来缺乏动机、让结尾颇具象征诗意的彩虹桥,倒显得像只续貂的狗尾。听闻国际版的种种问题,有台湾网友表达遗憾:“看来国际版是Cult片无疑了。”

赛德克巴莱票房篇3

2012年莱德杯正是选择了这座城市。

畅游芝加哥

即使只是为了莱德杯才来到芝加哥,也不要错过将这个城市游览一番的机会,尤其是作为体育爱好者一定要去位于密歇根大街,约翰·汉考克中心旁的林肯公园,与其说是公园不如说这里是个运动中心——15个棒球场、6个篮球场、2个垒球场、35个网球场、163个排球场、一个高尔夫球场以及一个健身中心可以让游人尽情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而这些在国内是极少看得到的。在林肯公园里面还有建于1868年美国最为古老的动物园,如果带着小球迷,不妨也去动物园逛一逛,在这里,这些都是免费畅游的(公园开放时间早10点至下午5点)。来到密歇根大街不得不提到购物,作为美国的购物天堂,街道北段的芝加哥卖场是芝加哥名副其实的购物中心,零售店、专卖店以及奢饰品专卖店应有尽有。如果是乔丹的粉丝,还可以来到乔丹餐厅——这里就像是乔丹的博物馆,有飞人从出生到成为篮球巨星的各种照片,还陈列着乔丹打球时穿过的球鞋、背心、用过的球、得到过的奖杯等各种物品。在门口的店铺里可以买到乔丹品牌的运动装备。据说乔丹不定期会来到餐厅用餐,在店堂的中央还专门设立了一间专供乔丹用餐的玻璃房,虽然这里的价位要比同类的餐馆贵出1/3,但苦等飞人出现的球迷依然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如果选择在这里用餐,还需要提前预约。

在9月底10月初来到芝加哥无疑是最幸运的,因为这个时候是密歇根湖最美的时刻,如果天公作美,沿着U形的海军码头走上一圈,景色尽收眼底,如果怕累可以在中间区域的广场和商店边转转。原本海军码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还作为军用,但随后逐渐被人遗忘,直到当地政府出资将这里重新修建,如今已经成为芝加哥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基本上以餐饮为主,在码头上有很多的酒吧与餐厅,而其中一家名为American Dogs热狗小店有20多种热狗出售,据说,这可是芝加哥第一了。在码头上也有个地标性的摩天轮,晚上有时间来的话可以坐在上边欣赏密歇根湖迷人的夜景。喜欢歌剧的人们还可以从码头登上渡轮去往芝加哥莎士比亚歌剧院欣赏一场世界级的演出,不过剧场的票需要提前预定。

在美国大选之前,如果有奥巴马的支持者,他的母校——芝加哥大学是个了解这位美国首位黑人总统不错的地方,当然不能忘了他当年发表胜选演说的地方——格兰特公园,游客也可以来到奥巴马曾经演说的地点体验下“胜利宣言”——大可以高声在这里宣布此次自己所支持莱德杯的一方,美国向来言论自由,即使在它的地盘支持它的对手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冷眼。如果是奥巴马发烧级的支持者,还可以去一趟海德公园,除了奥巴马2005年所购买的房子就在附近之外,一家意大利Fiesta Pizzeria餐厅也是他经常光顾的,同时公园里的57街书店还是奥巴马经常去买书的地方。

懂建筑的人们都喜欢芝加哥,因为这座城市就是一个建筑艺术博物馆,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更直观的感觉便是去过芝加哥之后,基本上不会觉得其他地方的楼算是摩天大楼,因为全世界5座最高的摩天大楼其中的3座都在芝加哥,在市中心的西尔斯大厦是美国第一高楼,有110层,高443米。而有96层,高423米的美国第二高楼之称的特朗普大厦,相信高球迷们都不会陌生,去年在莱德杯开赛倒计时一周年的时候,欧美两队队长拉夫三世和奥拉查宝在大厦的16层为莱德杯开球,他们当时站在临时搭建的梯台上瞄准220码距离以外芝加哥河上的漂浮果岭挥杆,虽然二位队长均为将小白球送上果岭,但2012年莱德杯已经就此拉开大幕。

观赛莱德杯

第39届莱德杯的比赛场地是距芝加哥市中心约44公里的梅地那乡村俱乐部(从市中心打车约55美元,人民币约350元)。梅地那共有3个18洞球场,分别为1号、2号和3号球场。其中3号球场是最著名的,也是莱德杯比赛地,在这里曾经举办过3届美国公开赛,1999年老虎·伍兹在这里赢得了美国PGA锦标赛的冠军,收获了他职业生涯第5个大满贯赛奖杯,而在2006年这里举办第88届PGA锦标赛的时候,老虎在最后一轮打出68杆,以领先第二名5杆的优势夺得了职业生涯第12个大满贯冠军,可以说,这里是老虎的福地。

不过又一次来到这里的老虎还将继续面对这个球场带给他们的挑战:别看3号球场的卡迪加湖是一些球洞非常漂亮的布景,但是它同时也成为了两个3杆洞难以逾越的水障碍。2号洞和17号洞都要求球手扎实的铁杆功夫穿过水域,尤其是17号洞,果岭依山坡而卧,开球需要越过卡迪加湖,稍稍打短,小球就会被湖水吞没,更麻烦的是在果岭左后侧还有一个罐状沙坑——不知道比赛的时候,球迷们会见到谁在这里一脸沮丧的表情。

除了上演莱德杯正赛之外,在9月25日,首届莱德杯队长明星争霸赛还将在这里举行,已经成为老虎“同门”的菲尔普斯以及歌星贾斯汀·汀布雷克等大牌都将参赛。如果不是纯粹的高球迷,此时来到梅地那也可以追追星。

莱德杯集结了欧美好手,同时又带有“国家战争”的气息,并不低廉的门票早就销售一空。莱德杯期间,训练日门票为一天600美元,决赛日门票为1000美元,其他三个比赛日门票为一天800美元。价格中包括会所的自助早餐、自助午餐和下午的小菜甜点,以及开放式酒吧中的高档品牌酒水。同时会所还提供液晶电视,可供球迷们在会所内品尝美食之余,不会错过观看球赛。

赛德克巴莱票房篇4

在我们为成功而打拼的路上,成功的机会往往是同风险叠合在一起的。要想抓住成功的机会,就得冒一点儿风险,否则,就会丧失许多可能是人生重大转折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一生平淡无奇,毫无建树。人生命运的改变,常常属于那些敢于抓住时机,敢于冒险的人。许多时候,冒险总比墨守成规让你更有机会出头。

而2008凭借其执导的《海角七号》一炮而红的台湾导演魏德圣,就是一位为了成功敢于冒险的人。他执导的中小投资电影《海角七号》从2008年8月22日首映以来,就从宝岛内部烧向了整个华语电影的各个方向,其票房一路飙升,从1000万元到2000万元,再到1亿元,并且迅速向更高的数字高歌猛进,直超吴宇森的《赤壁》、周星驰的《长江7号》及李安的《色・戒》,成为10年来台湾最卖座的华语电影。而继之《海角七号》创造的高票房奇迹之后,在2008年12月6日晚揭晓的第4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海角七号》又拿下最佳男配角、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年度杰出台湾电影工作者等六奖项,而《海角七号》的导演魏德圣,在获得了年度杰出台湾电影工作者奖的同时,也名声大噪,成为低迷台湾影坛的奇迹制造者。

其实,在魏德胜创造《海角七号》这个不可复制的成功案例,让《海角七号》成为一场“全民运动”之前,魏德圣只是混迹在电影圈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唯一能值得称道的就是他曾在已故大师杨德昌的影片《麻将》中担任过副导演,而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

在这一切神奇的转变发生之前,魏德圣只是一个电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因为在当兵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痴好电影的同僚,从此也开始对电影有了兴趣,对做导演也开始有了那么一点点做梦向往。退伍后,他终于有机会进入到了电视制作工作,但那个时候做的工作仅仅是个场记。

命运总是这么神奇,1993年金鳌勋筹拍军教片《想飞――傲空神鹰》,魏德圣担任该片场记,认识了杨德昌电影工作室人员,因而在工作结束后进入杨德昌电影工作室担任助理,之后他就以杨德昌助理的身份和大师一起工作,优异的表现和对电影的独特理解,很快让魏德圣得到了杨德昌的赏识,1995年到1996年间,日本导演林海象来台拍摄台、日合作片《海鬼灯》,魏德圣获得机会出任该片制作助理,之后在杨德昌筹拍的新片《麻将》中,又于短期间从场务、助导而升任副导,有了更进一步向大师学习的机会。庞大的工作压力所伴随而来的学习机会让他获益良多,也为他日后从事电影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1999年,他终于得到了执导自己首部剧情长片《七月天》的机会,该片获得了温哥华电影节最佳青年导演奖,但是却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公映。

2003年,魏德圣开始筹备一部以描写台湾原住民“雾社事件”的英雄史诗影片《赛德克巴莱》,按照他的预算这是一部投资超过2亿元台币的大制作影片,但是按照台湾电影当时的投资环境,这基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这部电影的极大热情让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的动作,他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又多方筹措后凑足了500万元,拍了一段只有5分钟的《赛德克巴莱》的电影预告片放在网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看到这部影片的创意,从而吸引投资。无奈在釜山电影节等地,大家对《赛德克巴莱》大表赞赏但却没有愿意投资。

无奈,只好先搁置《赛德克巴莱》的拍摄计划,他开始尝试创作一部相对小成本的商业影片,就是后来的《海角七号》。在影片拍摄之初,魏德圣说自己真的是在“赌梦想”。他在顺利取得了新闻出版局的500万元辅导金后,筹措到了3000万元,其中1500万元是阿荣片厂以摄像器材出租跟后期剪片制作技术折合的形式入股,另外的1500万元是通过台湾新闻局担保,向银行申请下来的。其他的钱就是边拍边筹集,他把剧组带到垦丁的时候,账户里只有50万元新台币。

在影片整个的拍摄过程中,缺钱一直是最大的问题,魏德圣只好一边拍戏,一边借钱。甚至,他和妻子感情也因为举债爆发了危机。每天早上到剧组,魏德圣给演员讲好戏,然后就出去打电话借钱。从手机电话簿第一个号码开始打,打到最后一个可能还是一分钱都借不到。弄到后来,朋友看到他都怕了,因为那时候谁对他都没有信心。《海角七号》拍摄完后,魏德圣算了一笔账,结果账面上显示,他为此片已负债3000万元新台币。

魏德圣说自己当时就是在赌博,“既然赌,那就赌一把大的,输了,大不了就是慢慢还债呗”!当时,按照魏德圣还算乐观的预计,这么一部投资5000万元台币的影片,能够在本土收回票房3000万元到5000万元,然后再卖出一些国际版权,基本就可以收回投资了,至于赚大钱是压根儿都没想过的事情。

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影片上映后,却创造了他想也不敢想的票房奇迹,成为台湾票房最高的本土电影。这些骄人的票房成绩,让魏德圣诧异不已,但诧异之余更多的还是一种成功的释然。

《海角七号》的巨大成功,让魏德圣一夜成名。魏德圣这位被圈内人公认的“大胆的冒险家、实践家”押在《海角七号》上的这把牌,最终还是赌赢了。

赛德克巴莱票房篇5

2008年,台湾导演魏德圣执导的《海角七号》以票房5.3亿新台币的成绩,成为台湾电影史上最卖座的本土电影,除了获得当年金马奖年度台湾杰出电影等多项大奖外,更在夏威夷、日本海洋等国际影展上勇夺首奖。

三年后,他筹划12年之久的史诗电影《赛德克・巴莱》依然表现不俗。该片以台湾雾社事件始末为创作背景,于2011年9月上映,获得当年的金马奖最佳影片,更成为唯一入围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语电影。

2012年3月初,魏德圣携由上海99读书人出版的《赛德克・巴莱》导演手记为影片在中国大陆的公映做前期宣传。“有消息说电影3月底会在大陆公映,这是努力的方向,但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只能尽量争取沟通了。”魏德圣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最初就澄清影片的档期:“现在还在送审当中,这一两天就会有明确的修改意见。还有第二阶段的审查,我们也希望能快一点,因为台湾的DVD已经压不住了,所以我们希望能尽快拿到审批结果。最好的结果应该是在月底。”

“这是一场为信仰而战的战争”

“我拍《海角七号》就是为了拍《赛德克・巴莱》。”魏德圣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00年,他就完成了讲述雾社事件始末的剧本《赛德克・巴莱》。由于太太一句话的鼓励,2004年,魏德圣花了两百万新台币拍了五分钟试拍片,希望募得700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500万元),结果碰得灰头土脸一无所获。“募集的那些钱后来都捐给了慈善机构。”魏德圣说,“大家都觉得故事不错,拍得不错,但就是没人给你投资、看好你。”憋着一口气的魏德圣在2008年拍摄《海角七号》。“我就是将大家都觉得不可能的元素,全部放到这部电影里,让大家看看到底可不可能。”

《赛德克・巴莱》于2009年投入拍摄,吴宇森担纲制片人,该片最终耗资7亿新台币,成为台湾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影片。除导演魏德圣投入《海角七号》的全部盈利外,许多明星如周杰伦、言承旭、徐若都曾慷慨借出上千万新台币。魏德圣说“他们都是《赛德克・巴莱》的天使”。

“一般人都认为雾社事件是原住民长久被欺压而引起的反动抗暴,但是却常忽略另一个发生的重要原因―文化信仰的抹杀。赛德克人如何能忍受祖先的地被践踏,如何能忍受自己不是个‘赛德克・巴莱’,意思是真正的人。”魏德圣在诠释12年心血之作《赛德克・巴莱》时说,“因此,雾社事件之所以壮烈,不单单是其大规模的抗暴行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为信仰而战的战争。天下没有比为信仰而死更美丽的了……”

在魏德圣的电影视角里,这是信仰彩虹的民族与信仰太阳的民族在壮丽的山林里相遇,发生一段捍卫信念与尊严的壮烈故事。他希望以“信仰”角度切入,重新诠释雾社事件。

“入围奥斯卡吐了口鸟气”

时代周报:有人给《赛德克・巴莱》列了个公式,说《赛德克・巴莱》等于《斯巴达300勇士》(300赛德克人对抗装备精良的几千日军)+《勇敢的心》(莫那鲁道领导族人奔向自由)+《断头谷》(赛德克人好砍敌人头颅以标功绩的风俗)。你在拍摄上有受到好莱坞大片的影响吗?

魏德圣:历史就是这样子,不是我创造的,赛德克人的传统就是猎头,一个男人要猎过人头后才叫真正的男人,才有资格文面,死后才能跨过彩虹到祖先的家。这不是我创造的。至于好莱坞大片的影响,故事的内在上倒是没有,因为都是历史,再加上点自己的想法。但在技术上有,我说不出哪里有,但我喜欢看好莱坞大片,所以可能在潜意识上会这样设计镜头,也没有刻意模仿哪部片,就是融合一些进去。

时代周报:听说威尼斯电影节的时候,两个半小时的国际版口碑不太好。我看相关的报道,你说实际上你也是才第一次看那个版本。导演被邀请参加电影节,还是竞赛单元,一般会比较重视。但你似乎不在乎?

魏德圣:不是不在乎,是真的来不及。我不是没看过在威尼斯放映的版本,有看过,快进的。我们当时在赶着台湾9月9日上映,但威尼斯电影节的条件要剪到两个半小时,因为四个半小时太长。你知道这是多大的诱惑啊,片子很不容易到竞赛单元,但你头脑里从来没有两个半小时的版本!当时四个半小时的版本都还在赶进度,已经来不及了,我就委托一个香港的剪接师帮忙。即使是两个半小时剪完了,后期字幕、翻译至少也要一两个礼拜,所以短短一两个礼拜要打破12年的逻辑,这很难抉择。我看快进的时候还没什么问题,但在电影节现场看的时候,发觉文戏全没了,打戏全留下―情绪都没有堆积、感情都没有交代到,莫名其妙就开始打,打得又那么残忍,我看完后就感觉完了,这下难以解释了。

不过这都是我自己的错,我们也写过信给主席,请求让我们放四个半小时的版本,我们甚至保证四个半小时不会有观众睡着,如果有人睡着我们就退出比赛。但主席觉得我们在开玩笑,这个事情你保证不了的,规矩就是这样。4个半小时其实也可以放,但就不是参赛片,而是从12点放到天亮的奇怪的单元片,这个你要不要?我又想到那个日本人煽动其他部落去攻打赛德克族时的情况:你去打我给你钱,你不打我就杀了你,所以你打还是不打?雾社事件在我们自己身上又发生了一遍。

时代周报: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你是什么心情?

魏德圣:吐了一口鸟气的心情。台湾的版本较长,交代得比较清楚,那些放不下“文明”伪装的人就会批评说太残忍了,但80%以上的人可以接收到我给的信息,所以他们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会在网上一直发言,连续骂,但喜欢的人很少发表大篇感想在网上,这让我们不太舒服。“这种片子在国外丢脸”云云,很多人也因为片子被骂而去看,想看有没有那么血腥,结果我想传达的信息就没有接收到。带着眼光去看一部片子,这样比较糟糕。不过片子在奥斯卡上放了四个半小时的台湾版本,这样还好。台湾也有人说我们金马奖得的名不正言不顺。

时代周报:他们批评的主要是什么?就是场面过于血腥吗?

魏德圣:我不知道,有些人认为我们特效没有做好,但想骂的人骂什么都可以,反正不用写名字。所以不要看这些就不会不舒服,我那时的心情就是:我又没有对不起我自己,这又不是多糟糕的事情,大家应该了解这些东西,要从历史里去反省,思考未来怎么办―面对历史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接纳它:在没有打仗的时候,部落间的纷争埋一块石头就可以解决,为什么到现在80多年了,还没有化解?他们已经不再用原住民的思维来看事情,在日本人面前就听日本人告诉他们怎么做,后来就听从汉人的,很多事情很难解释的。我们在做这个电影的时候,原住民也说你们会重新挑起我们之间的仇恨,但结果没有。他们彼此之间得到了一定的原谅。

“电影是软化两岸关系的好方法”

时代周报:网上有评论说,电影对整个“雾社事件”的表达,作为一个旁观者反而会觉得这是赛德克人对日本人的一场无辜的屠杀,有人由此得出“亲日”的结论,你怎么看因为拍摄上的“价值中立”而造成“亲日”的评价?

魏德圣:当然不是亲日。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但也不想说服他们,我只想大家来反省这段历史。文明与野蛮怎么界定?美国文明是我们的文明吗?那为什么我们会用美国的价值观去看待全世界的文明?他们已经陷入自己认知的“西方文明”中了。我真的建议看电影的观众,卸下你们文明的伪装。

“野蛮”的人有干净的时候,“文明”的人却在想怎么侵略别人。我举个例子,日本有个武士叫坂本龙马,明治维新前很重要的武士,当时日本是锁国,美国的舰队要求开放,当时还是武士的年代,武士们就团结起来说不要让美国侵略我们日本。因为美国说不开放就要炮击,确实也轰了几颗炮弹进来,然后说明年我们再过来,一定要通商开放。那些武士就开始串联、学习造船,一致抵抗美国的侵略,那是个很棒的年代,日本大团结,但团结完现代化之后,他们就开始侵略别人。

为什么我们不回到那个只是单纯保护我们的立场和信仰的时代?在电影里面我确实没有刻意要丑化日本人,但也没有美化他们。那个跟亲日、抗日无关,只是希望观众回到一个单纯的年代,看看当时日本人想统治这个地方,怎么生存;每个部落里放两三个日本人,赛德克族有一百多人,虽说他们有枪,但五把刀对着你,有枪你敢开吗?以前山上很不安定的,日本人在山上常常头会不见了,大家都是为了生存。谁错了?人错了,国家错了。民族只是为了生存而存在,国家可以为了侵略别人而存在。我一直想理清这个观念。

我们太多时间都花在丑化别人上,为什么不歌颂自己?在台湾上映以后,很多人身为原住民都很骄傲,而且不管什么族群都说自己是赛德克族,这是很好的。

时代周报:或许是我们看多了对日本人的绝对“丑化”,不过这种想法应该不是多数。

魏德圣:这个没有关系,两岸面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日本对中国大陆来讲是侵略者,对中国台湾不但是侵略者,还是统治者。我们必须和自己的历史化解,我那天在复旦大学讲这个事情,也有人问,但我不想刻意丑化日本人。我们一直活在矛盾里面,也是因为历史造成了我们自身很多矛盾,那我们能不能走出来?对自己的历史,我不能恨我自己。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女人被生了个孩子,这孩子要恨自己一辈子,恨到老死吗?我的出生没有错。这是台湾最大的矛盾。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出生原因在哪里,才会明白我们的出生没有错,我只是想跟自己和解,想抬头挺胸走出去,毕竟我生而为人。我没办法一次解决那么多事情,只想通过这个故事让原住民先原谅自己的历史,先解决原住民之间的仇恨,不要用“恨别人”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团结,而是自己化解自己。

时代周报:所以电影里花岗一郎选择了用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但他用的却是原住民的弯刀: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儿也别去了。这其实是在象征台湾。

魏德圣:有这个意思,但那个人的死确有其事,用原住民的刀做日本仪式。那两个人一个叫花岗一郎,一个叫花岗二郎,取了日本人的名字,但本来是赛德克人。这两个小孩很聪明,所以被训练成样板,让族人看到只要认真念书学日本话就可以变成这样,可以有很好的待遇、正常的工作,可以成为管理阶层。等到哪一天部落和日本人发生冲突,他们的立场是最尴尬的。所以他们最后以自杀的方式,哪边都不要选。这也是台湾、香港跟大陆之间最大的矛盾。香港人很能了解花岗一郎的心情,大陆人无法理解,所以两边可不可以先放下现实的问题,先回到历史里面,如果你是这样的成长,对两边都有感情,你该怎么办?

时代周报:我采访林海音的儿子夏烈,他说过一句话:大陆总是不能理解台湾亚细亚孤儿的心。如果大陆理解,两岸关系会更好些。

魏德圣:是这样的,所以电影是软化两岸关系的好方法,不要再政治谈判,我们能不能从轶闻的角度,彼此感同身受,在分开的这段时间,彼此的心情、感受、遭遇等,从这个角度了解后再看。我们都了解中国的历史,但对分开后的历史还是一知半解。再说就扯远了,电影本身没有传达那么多东西,但我觉得轶闻是两岸之间交流的很好途径,图书、文学、美术、电视、电影是两边交往最快的、能彼此理解的东西。

“大陆投资人都要《海角八号》”

时代周报:现在有人把《海角七号》、《艋》、《那些年》放在一起当作台湾电影的新生力量来评论,《海角七号》无疑是台湾电影复兴的第一部。你怎么看这种“复兴”说?

魏德圣: 《海角七号》确实带动了很多机会,当时我的心情是,我已经40岁了,对男人说,40岁是个很大的关卡。那时就想,好吧,就这样做吧,于是将《海角七号》当做我的第一部片。当时也很有把握,挑演员的时候,就觉得这些演员很有能量,题材也会很热闹,观众会喜欢,回本有机会,小赔也没关系,因为当时制造费在台湾还蛮高的,要四五千万,小赔的话,在台湾票房已经是奇迹了。如果可以的话,我就有第二次机会,还有第三次机会,只是没想到票房最后能到5亿多,这是意料之外。

后来我就觉得《海角七号》都跟我没关系了,变成台湾民众的一种社会现象。我意料之外的是不知道那么多人有感觉。一般来说,一部电影看一次就够了,电影票那么贵,怎么会看两次?有一次一个做警卫的人过来让我签名,他说他看了八遍。我听到很多人看了几遍,就问他为什么看八遍。他说第一次是自己去看的,觉得好看,第二次带朋友去,第三次带家人去,第四次单独带祖母去看,她也经历过日本时代,剩下都是自己去看。我说为什么?他说里面有个角色很像他,观众为那个角色哭笑,他就觉得大家都了解他一样。

《海角七号》之后大家就对台湾电影有好奇,于是到了《艋》。《艋》的商业操作很成功,《海角七号》只是网络推销,而《艋》有精密计算的商业逻辑在里面。大卖也是正常,但将近3亿也是意外,一次两次,大家也相信开始复兴了。

时代周报:《海角七号》成功以后,有没有大陆的投资人找你?

魏德圣:有,可是他们都要叫我拍《海角八号》。有一个湖南人说要投资广告,给4000万,要我帮他拍一个类似将《海角七号》搬到湖南、以展现当地特色的片子,以刺激旅游观光。我不想一辈子活在《海角七号》的阴影里面。投资人都是这样,直接让你拍个什么东西。大陆的是这样,台湾的也是,全世界都是。

时代周报:听说你接下来会拍“台湾三部曲”。

魏德圣:希望是这样,但也不知道什么时间可以开始,剧本已经写好了,那个故事比较精彩,也许两岸间会有更多话题。跟《赛德克・巴莱》不一样,会多一点浪漫,是400年前的台湾。三个族群、三部电影、三种观点、一个时代。

同一个故事,三种不同的观点。三条不同但交会的线。一个是荷兰人,一个是汉人,一个是台湾贫苦的原住民。每一部的开场都是“荷兰人来了”,每一部的结尾都是“郑成功来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郑成功,但不知道郑成功之前发生的事,我对大家又熟悉又陌生的历史就很有兴趣。那时候的故事很精彩,外国的船队,中国的海盗船队(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船队,后被招安)。我每次看郑芝龙写给荷兰驻台湾长官的信,都快笑死了:“尊敬的阁下,你把我们从金门叫到这边,说金门和厦门那边不让我们经商。你还说每月会派出多少船队来这边贸易,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这边快一年了,你都没有半艘船来,为什么?”他们的关系很好笑,就是骗你到那边去而已。

雾社事件

日本人与雾社地区最早的接触,是占领台后第二年,派出台湾横贯路探测与侦查山地的深掘大尉探险队,一行人进入雾社山区后即告失踪。自此,日本人封锁雾社达五年之久,无法控制这块地方。直到1910年,日本人策动干卓万布农族以共同抗日之名,诱杀雾社赛德克勇士近百人。同年12月至次年3月间,又实施“五年理蕃事业计划”大讨伐,雾社赛德克族人才不得不屈服于强大的弹药武器之下。日本人统治山地之后,为了得到中央山脉广大的森林资源,便将原住民的土地收归官有,并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没收枪枝,严禁猎首、文面等。

山地逐渐稳定,日本人开始设立学校教化“生蕃”,在雾社还设立了能高郡警察课分室、邮局、产业指导所、养蚕指导所等,并且开放观光经营,使当时的雾社地区算是开化的首善之地。

日本人以为已经驯服了顽强的原住民,两次率众反日的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都摆出顺从的姿态,日本人因此逐渐减少当地的警备人员。1930年10月,荷戈社的比荷沙波等人策动,说服莫那鲁道,联合塔罗湾社、马赫坡社、波阿龙社、斯库社等6个部落一同抗日。400多个壮丁利用10月27日每年秋季日本人举行“宵祭”前一天的联合运动会,多数日本人集中在雾社,同时能高郡守等官员都来参观的机会,包围雾社,斩杀日本人136名。

接下来数日,赛德克抗日族人烧了自己的村舍,以游击战的方式使日本人无法招架。日军在军警反攻无力的情况下,改采“以蕃制蕃”的老方法,召集未参加起义的部落,以“猎首奖金”的方式,挑起自相残杀。在抗争过程中,传有百余妇人,为了让丈夫无后顾之忧,集体上吊。

日本人为了缩短这场战争,不顾国际公约,以“瓦斯弹”对付少数民族,部分抗日族人陆续投降,但也有许多族人宁可上吊自杀。莫那鲁道见大势已去,于是命家族的妇孺上吊自尽,并枪杀了其妻及两名孙儿之后,直奔深山自杀。至比荷沙波被捕,历时50天的雾社事件才告结束。事件之后,日本人开始展开报复行动,一手策动“第二次雾社事件”,残杀了被俘虏的两百多人,更将抗日族人迁村到只有一座吊桥可对外联络的“川中岛”(今仁爱乡清流部落),隔离监控。

赛德克巴莱票房篇6

关键词:现代影像;少数民族文化;选择;重构;《赛德克·巴莱》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4-0122-05

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日本对台湾开始长达五十年的统治,他们对台湾人民大规模日化,对反抗的台湾人民大肆杀戮。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被迫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信仰,男人必须服劳役、女人成为帮佣,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头目莫那鲁道忍辱负重地深思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发动了台湾史上有名的雾社事件。

电影大师巴赞曾说过,任何“写实手法”都包含着一定的“失真”。因此我们最终看到的电影不是客观现实,而是经过“艺术的抽象”后的“抽象性、假定性和客观现实的化合物”,是“现实的幻象”。[1]影视艺术作为一门视听综合艺术,融合了文学、美术、摄像、音乐、音响等多门艺术门类的特点,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和其他艺术品一样,自身并不能自主承载意识形态、价值观等理性的东西,而是因为有了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主动或被动的参与,使它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影像是当代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最有力的工具,画面的直观可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跨越语言文字不同所引起的“传播阻碍”,更加容易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民所接受。但如上所述,少数民族影视依然要经过创作、拍摄、剪辑等过程,蕴含着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在里面的影视文本,它与真实事件在时间顺序、跨度和频率上都会有不少出入,因此,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经过选择和重构以后的镜像民族文化。

一、影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择

(一)影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择

《赛德克·巴莱》作为一部民族史诗影片,全方位选取了赛德克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质,主要包括服饰、语言、民俗风情、信仰和宗教仪式等几个方面。

1.对赛德克族服饰的选择

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基本上都分为日常生活装和特殊日子,例如婚礼、祭祀等所穿的盛装。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只选择了赛德克族日常的生活装进行展示,不管是平常生活中,还是婚礼、祭祀活动,赛德克族男子的衣服只有一种式样,即白底上衣,袖口、大臂上以及衣服底部为红色条纹或者灰蓝色条纹,系腰裙,前胸围一块红色条纹或灰蓝色条纹的大方巾。赛德克族女性的服装样式和色彩基调与男性相近,均分红色条纹或灰蓝色条纹,但较男性的丰富些,除上衣围裙外,还多了绑腿,红条纹或灰蓝色条纹的方巾则是围在了整个身体前面,头上、耳垂上和脖颈上还戴有兽骨做成的饰品。

2.对赛德克语的准确再现

影片选择保留了赛德克人的语言。从开始到结尾,只要是赛德克族族人之间的交流,均用赛德克语言;在赛德克人与其他民族之间交流时,选择赛德克语与其他民族语同时进行。总体来说,电影以史诗、对白等形式,展示了赛德克语的全貌。如莫那鲁道部落的族人与族人的对话、莫那鲁道部落与其他部落族人的对话,整个影片的插曲均为赛德克语。

3.对赛德克族婚礼等仪式及仪式的音乐、舞蹈等民俗风情的展示

影片中采用了三首赛德克族民歌:《仇恨消失》、《赛德克·巴莱》和《看见彩虹》,并由赛德克族民歌手演唱,采取独唱、合唱以及和声的形式,表现了赛德克民歌浓厚悠缓、婉转动听的特点,特别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赛德克·巴莱》,使用女声演唱,悠扬的嗓音极具穿透力,犹如母亲婉约的歌声,充满着幽远的意境。对于民族风情的展示,导演选择的还有赛德克族的婚礼仪式,整个部落的族人聚集在广场,宰牛、喝酒、弹着独弦琴,围着篝火跳舞,一边身体左右摆动,一边交互抬起单脚,或原地转圈,充满力量的舞姿展现了这个民族的骁勇善战的性格特征。

4.对赛德克族信仰的展现

赛德克人信仰祖先崇拜,男性标志是刺在额头和下巴中间的黑色图案。影片中展现了赛德克人的文面文化,也是赛德克人“出草”出草是台湾少数民族猎人头习俗(猎首)的别称,就是将敌人头颅割下的行为。行动的动因。影片开端部分,当莫那鲁道出草回来后,族人为他进行了成年仪式和结婚仪式,在文面时,他的父亲对他说:“莫那,你已经血祭了祖灵,我在你脸上刺上男人的记号,从今以后,遵守祖律的约束,守护部落,守护猎场,在彩虹桥上,祖灵将等候你英勇的灵魂。”接下来的叙事中,我们了解到,赛德克人的信仰中,猎首是男人尊严和英勇的一种象征,猎首成功者才能在脸上文上本族的图腾。女性同样有文面的习惯,电影虽然没有展示女性文面的过程,但从电影的对白中也清楚说明,女性要善于织布,能够织出红色战衣的人,才能文面。这不仅是进入成年的标志,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死后能够认祖归宗的标志。

5.对赛德克族部分宗教仪式的深入刻画

赛德克族的传统祭仪主要有播种祭、收获祭、祈雨祭、捕鱼祭、狩猎祭和猎首祭等。影片主要选取了狩猎祭和猎首祭两个仪式,虽然选择了这两个仪式,但实际在电影中,重点并没有放在对两个祭祀活动的完整反映,而只是将重点放在展示赛德克人狩猎过程以及猎首过程中极具感观刺激的画面刻画上。

(二)少数民族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

赛德克族的文化是丰富深厚的,《赛德克·巴莱》整个影片不可能在四个多小时内完整展现赛德克族的文化,只能选取一部分展现在影片中,影响文化选择的因素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商业需求及导演的主观意向。

1.意识形态的制约

各国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在影片引进及上映前,都会根据自己国家的政治需求对影片的内容等进行审查以及进行剪辑修改。《赛德克·巴莱》在台湾是完整本上映,国际版,也即影片第一次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露面”,时长剪成了150分钟,但媒体观影后,还是出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这主要是由于观众在文化信仰的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的。因此,导演又重新剪辑了一个154分钟的新国际版,在日本、英国、美国上映,影片中弱化了出草这一仪式,降低了这一民族古老仪式文化对观众的冲击力。导演只让观众知道有杀人这回事,而没有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在香港上映的版本,导演则是把结尾的部分更换了,去掉了赛德克族群走上彩虹桥的部分,只是到莫那鲁道之女马红从医疗所醒过来就结尾了。这个时候,将军在讲话,在山上发现一只鸟,顺着看过去,就会看到有一道美丽的彩虹,结尾比较简洁,观众也很容易看懂。在内地上映的内地版本和新国际版基本一样,只是有两句台词发生了改动,第一句是花冈一郎与莫那鲁道在丛林间交流时说:“被日本统治不好吗?”改为了“被文明统治不好吗?”第二句是结尾,一名日本军官濒临死亡时叹息道:“为什么我会在这样遥远的台湾山地,看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改为了“为什么我会在这样遥远的台湾山地,见到这一群如此面对死亡的战士?”

2.商业需求是动因

影片在传播民族文化、展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是一部商业化的影片,从徐若瑄、温岚等明星的加入,到它的创作和出品都带有商业的园素。在拍摄过程中,从主演到内容都全程保密,直到影片进入宣传阶段,在预告片中主角才露出了半个脸,这一神秘感,使得观众更加期待该影片。接下来,影片的营销手段包括:开通官方博客以汇聚人气、维系观众;电影上映前推出以两张电影交换券为一组的电影套票,有限量版的开镜套票、杀青套票和上映套票;周边商品开发,如电影原声大碟及一系列相关书籍的出版,推出电影纪念酒、电影纪念套币等周边商品;导演带领着团队到各大院线出席宣传活动等。这些措施都是商业电影的宣传策略。由于影片带有商业元素,就必然要参与市场竞争,影片中就需要具有吸引观众眼球的东西。除了历史事件本身,亮点就是赛德克这一少数民族的文化了,因此,影片在开篇就展示了这一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文面文化和少有的猎首仪式,这些文化虽然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例如云南的佤族就有猎首仪式,独龙族也有文面女,但这毕竟是少数,甚至是闻所未闻的民族文化,所以导演在众多的赛德克文化中选取了两个独特的文化展现在影片中,当然,它们也是贯穿整个影片的灵魂。除此之外,导演选用了赛德克古老的民歌作为插曲,并表现了该民族在婚礼时所跳的舞蹈和出草前的舞蹈,这些民族文化的展现,使观众认识了这个民族并很快地沉浸在了其中。影片上映后,在台湾当地掀起了一股学习赛德克语热,电影原声大碟在世界各地畅销,人们开始向往雾社,想到当地旅游体验。

3.导演的主观意向

影片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择展现,最重要的还和导演的价值诉求和喜好有关。导演魏德圣拍摄《赛德克·巴莱》这部影片的初衷是因为“我看到有趣或者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将它表现出来,通过我的作品和其他人分享,这就是我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种价值。”现在,人们大多已经不知道赛德克族和这段历史了,又或者人们不太愿意提起这段历史,“因为历史有些沉重的东西让人们不想回到‘原点’看事情。而有了这部电影,可以帮助人们又重新接近了‘原点’”,“电影所呈现的这种‘文明’与‘野蛮’的战斗只是想让观众了解不同文化的生活态度、美学、信仰和观念而已”。所以影片中贯穿着赛德克族代代口耳相传的古训:“人身虽死,但灵魂不灭,不但不灭,‘他们’还要回到祖灵们永久共同居住的地方去。”[2]我们看了影片中赛德克人骁勇尚武、不畏惧死亡的“生命观”,影片还突出渲染了赛德克人狩猎祭和猎首祭,甚至有莫那鲁道猎到鹿后直接开膛饮鹿血、吃鹿肝的特写镜头。

二、影像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构

影像由于其艺术特征的影响,它所呈现的内容都不可能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本真”的再现,一定带有创作者主观能动的作用,它所呈现的东西、呈现的角度都是导演的选择,因此,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并不能够完全、真实地展现少数民族文化,而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在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构,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经过修改调整过的民族文化。

1.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精髓

少数民族影视作品中,大多都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吸引人、最本质的精髓,如《赛德克·巴莱》就保留了赛德克族世代恪遵不逾的祖训和赛德克人至高荣耀标志的文面文化,[3]这两个文化在影片得到了真实的表现,观众从这两个文化中可以了解和认识赛德克族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等。

2.民族文化的叠加与修改

少数民族影视作品由于导演的创作目的、喜好以及商业目的等因素,导演会将少数民族元素叠加在影片中,如某民族的服饰、日常生活服饰过于单调,不够吸引观众,导演即把该民族的日常生活服饰和特殊日子所穿的盛装进行综合修改,使色彩艳丽,服饰复杂。导演也会把相近族群的文化嫁接到这一民族文化上。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莫那鲁道的侧面特写镜头,在他的耳垂上穿着雕有花纹的竹管作为耳饰,但我们看莫那鲁道遗留下来的历史照片发现,真正的莫那鲁道是并没有那样的耳饰的,经查阅资料,这一习俗主要属于部分东赛德克族,他们有竹管穿耳的习俗和拔除两颗上门牙的习俗,影片中莫那鲁道所领导部落属于西赛德克族。

除此之外,导演还会将民族文化中加入现代元素进行修改,或者直接忽略掉某一民族文化的部分内容。《赛德克·巴莱》中,导演对赛德克族民歌就做了较大的改动,在保持赛德克族民歌总的基调的同时,大量加入了西方的音乐元素。电影的配乐,导演请了新加坡籍音乐大师何国杰执掌谱曲与制作,又邀请了澳洲知名的交响乐队担当配乐演奏,以期呈现出电影气势磅礴、悲壮恢宏的场景感受。影片一开始的“出草”由澎湃急促的鼓点引出,随后是一段男声齐唱,加上泰雅人的民族乐器口簧琴和西洋乐器的配合,交织出了极强的画面感。影片中大量现代乐器和合成乐器的使用,使得插曲具有比较明显的台湾流行曲风格。

影片中,导演为了呈现“文明”与“野蛮”,让观众了解不同的文化态度、美学、信仰和观念,将赛德克族塑造成了极端野蛮的民族,首先,呈现了赛德克族的狩猎祭和猎首祭,实际上,在赛德克族的传统祭祀仪式里,播种祭和收获祭才是该民族的重大祭典,所以影片中,给观众的印象是这个民族除了打猎就是杀人,然后用兽皮和汉人换取大米等粮食,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他们主要还是靠种植维持生存。其次,影片中赛德克人出草时对部分老幼妇孺的屠杀,更强化了观众对这一民族“野蛮”的认识,这种野蛮已经到了一种缺乏人性的野蛮,可实际这也是导演的一种夸大,赛德克族祖训中对行猎对象是有规定的:不猎孩童、不猎妇女,尤其怀有身孕者、不猎老者、不猎残障者。所以,赛德克族并不像电影中描写的那么野蛮,他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规范。

3.商业大片元素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

人们对于《赛德克·巴莱》的定义是一部史诗电影,所以,它从一开始就融入了商业大片的元素。影片一开始,就用大景别加浓色地展示了雾社的优美风光,再配上交响乐演奏的带有赛德克族民歌风格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氛围。红色樱花林以及瀑布风景的展现,再加上歌曲与舞蹈场面对赛德克族生活场景的传达,带给了观众动静结合的美的感受。影片中对战争场面的拍摄,有超过1800个特效镜头,将战争表现得既紧张又绚烂,充满了暴力的张力,但又没有过分的血腥,在日本人炮轰马赫坡的时候,导演更是将烟火和自然环境很好地融合起来,不仅凸显了战争的残酷,还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这些元素的使用,实际就是美国商业大片所惯用的手法,因此,影片所表现已经不是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是被艺术加工过的一种镜像式的民族文化。

三、对少数民族文化选择与重构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少数民族文化选择的思考

少数民族影视作品无法对少数民族文化真实再现或者完整传播,只能选择该民族有代表性的文化进行传播,那么,在对文化的选择上,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影视作品的顺利上映与播出,必须符合意识形态的要求。影视作品的拍摄、上映播出等程序都是要经过国家进行审查的,所以我们在对影片主题、思想内容的设置上,以及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择上,一定要符合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影片电影《赛德克·巴莱》的国际版和内地版的修改就是契合了当地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影片在上映时,才顺利地通过了审查。

第二,影视作品对民族文化的选择,应该考虑民族感情。少数民族影视拍摄出来后,本民族的观众会观看,会将自己真实的生产生活与作品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相对应比较,并做出是否真实的评价,这就要求导演在拍摄中必须要考虑少数民族的情感诉求,尽量客观、真实地选择该民族文化。如《赛德克·巴莱》上映后,赛德克族的后裔观看后,发现有的内容和他们的文化以及祖辈口传下来的历史有出入。本民族的观众只占影视作品观众的很小一部分,主体部分则是其他民族的观众,影片中对民族文化的选择展示,就需要考虑历史、民族与民族间的关系等问题,要维护民族间的稳定与和谐。如《赛德克·巴莱》在台湾公映后,许多原住民观众就发出了抗议,他们反对把莫那鲁道塑造成英雄的形象,因为他曾猎杀过他们的大量族人,还有的则提到,根据他们部落的历史记载,雾社事件前,莫那鲁道曾带领族人和日军多次对其他部落进行屠杀。当然,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很难去考证,但这一现象的出现,能够为我们以后拍摄少数民族影视作品提供一些借鉴。

第三,影视作品对民族文化的选择,在考虑商业目的同时,应尽量客观、全面地选择。由于当前所创作的大量少数民族影视作品都具有商业影视的特征,而商业片的最大特点,就是吸引观众眼球,迎合大众口味,这一特点很容易左右导演在选择民族文化时的判断。基于此,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影视作品中,导演用猎奇式的手法,挖掘民族文化中那些少有的、奇特的,甚至是落后的部分展现在作品中,以吸引观众,增加票房。这样的影视作品,虽然票房提高了,但却扭曲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不具代表性,也误导了观众对该少数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

第四,影视作品对民族文化的选择,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创作者自身的好恶。每个人在面对事物时,总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对其选择也会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少数民族影视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择也会受到这一影响,但民族影视是对民族文化的呈现,导演在面对所要呈现的民族文化时,应尽量避免自己的好恶,不能我喜欢这一风俗或这一服饰,就在作品中集中体现,不喜欢这一文化就忽略掉它,而要客观地对能够体现该民族特征的文化都进行选择呈现。

(二)对少数民族文化重构的思考

少数民族影视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做艺术再现,因此,导演必然会对所选择的某些文化根据各种需求进行重构。

第一,为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真实再现,应客观记录与展示;必须杜绝为达到其他目的而进行不同文化的拼凑、篡改。一些少数民族影视,为了使作品中所呈现的少数民族文化更吸引人,更具影响力,会将其他族群的文化进行拼凑、篡改,这样的作品虽然很快能够吸引观众,但里面对民族文化部分的拼凑和篡改,会引起少数民族对影片的不满,继而引起观众对该影片的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呈现和传播。

第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再现要全面,不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放大或缩小。拍摄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前,创作者应该对该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系统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该文化进行艺术再现,不能为了达到导演的目的或者主观需求而对该文化进行放大或缩小。电影《赛德克·巴莱》中,导演想要表现“野蛮”与“文明”的斗争,选择了赛德克族的猎首祭进行无限的放大、强化,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赛德克族是残酷的、野蛮的,但实际上,在赛德克族的族律中,对猎首祭是有很多禁忌要求的,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猎首祭,而是只在播种祭和收获祭时才会进行,并且在猎首时,孩童、妇女、老者、残障者是不准行猎的。有评论认为,在影片中看到了赛德克人在猎杀日本人时,并没有放过妇女和儿童,但如果我们深入地体会后会发现,实际在这时,赛德克人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出草,他们的情感、精神已经升华到了全民族精神,这是一种反抗殖民统治、反抗压迫欺凌、保护家园的爱国运动。但影片中并没有完整、客观地呈现出来,影片中很少反映日本人从男人、女人到小孩对赛德克族的压迫欺凌也没有真实展现这一民族的猎首祭是怎么一回事,观众看到的只是残酷的猎杀。实际上,导演只需要在影片中设置一个镜头,诸如在某次猎首行动中,一个年轻人正欲行猎一位老者或小孩,这时年长者出来阻止,并告诉他猎首的禁忌,这样,观众就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这个民族的这个祭祀仪式的内涵。

第三,为达到商业目的,可以在技术层面、艺术效果等层面进行开发,尽量减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修改或重构。我们在创作少数民族影视作品时,为了吸引人,可以把故事设置得悬念迭起或将画面拍摄得美轮美奂,而尽量避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修改。如《赛德克·巴莱》中,优美的自然风光:青山绿水、漂亮的红色樱花林、彩虹的出现等画面就非常吸引观众,还有出草前,莫那鲁道站在山顶迎着初升的太阳跳起了祭祀的舞蹈,这一艺术效果的呈现,带给观众的震撼不亚于影片中的杀戮。

一部影片不可能完整再现一种文化的全貌,也不可能“原样”再现一种文化,因此,影片对民族文化的选择与重构是必然的,但在选择与重构时,创作者会受到意识形态、市场需求等因素干扰,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全面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体会文化精髓,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再现少数民族文化,而不是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影片商业营销中的一种手段或卖点。

[参考文献][1]巴赞.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魏德圣谈:从历史起步 为台湾疗伤》[EB/OL].cn.

[3]郭明正.《赛德克·巴莱》背后的历史真实[J].看历史(台湾),2012-03-29.

Modern Images′ Se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Ethnic Cultur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lm Seediq Bale

ZHANG Ting-ting

(Media Institut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Yunnan, China)

Abstract:In the film Seediq Bale,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two Wushe events in Taiwan was reproduced. The Seediq culture was selected in terms of dress, language, folk customs, beliefs and rituals, and this selec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ideology, business needs and the subjective intent of the director. While retaining the essence of minority cultures, the movie made some overlay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n displayed it in the form of “blockbuster”.There are many places worth reflection 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choice of the Seedip culture in the film.

赛德克巴莱票房篇7

“有胆量去挑战的人才能够塑造自己的未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领导们,克莱斯勒又重回赛场,而且速度快得令那些判了我们死刑的人都感到惊讶。我说这些不仅仅是为了炫耀我们的成就。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可以为改变命运并将一个组织的力量完全握在自己手中而骄傲。”

接着,他引用了2500年前希腊人对抗波斯帝国侵略者的温泉关战役的例子。斯巴达300勇士奋力抵御入侵者长达数日的战斗引发了听众们的共鸣。“历史上斯巴达人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他们能够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彻底献出一切。这也就是为什么维持对于自己和未来的自信和乐观非常重要。在我的生活中,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没有经历过无尽战斗就能让梦想实现的人。”

Speeches at a Glance

假。

—台湾2013年代表字于12月9日揭晓,“假”字排名第一,遥遥领先其他56个候选字。据票选结果,前10名分别为假、黑、毒、乱、谎、闷、混、真、醒、安、食,其中食与安同票并列第10名,意指今年台湾的食品安全风波。

我们明白政府有责任保护本国公民。但今年夏天的事件显示政府的监视迫切需要改革。

—苹果、谷歌、Facebook、微软公司、Twitter、LinkedIn公司、雅虎公司和美国在线公司在12月9日联合发出呼吁,要求美国政府更严格控制收集个人数据的问题。

想见总统?不难,假装会手语就行了。

—在12月11日南非政府证实曼德拉纪念活动上全程瞎比划的手语翻译是个“冒牌货”后,Twitter公众账号This Is Fusion调侃道。虽然事后这位翻译辩称自己不是骗子而是精神疾病发作出现了幻听和幻觉,但@krismarief觉这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雇佣他的人应该被解雇。”而即使是像法律顾问Brenda Wardle这样支持曼德拉的南非人,也不得不接受《华盛顿邮报》的观点:“与聋哑人有如此隔阂,意味着种族隔离的影响还在持续。”

真正做房地产的都知道,在三四线城市卖房子已经很困难了,供大于求。政府就是土地财政,没钱就卖地,超市场需求地在供地。但三四线城市的地是卖不出去的。随着房地产市场中三四线市场的饱和,房地产的好日子就是10年,也许更短。

赛德克巴莱票房篇8

《加勒比海盗4陌生的潮汐》讲述了杰克船长被英王乔治二世抓住,受命去寻找传说中的“不老泉”,与他一同前往的还有他的老朋友巴博萨船长。这趟航程出师不顺,杰克船长再次遇到了他的老相好安吉丽卡,他不清楚她究竟是真的想再续前缘,还是在利用自己以找到“不老泉”。不过杰克还是被迫上了她的贼船,和她的父亲――臭名昭著的海盗“黑胡子”一起乘着“安妮女王复仇号”展开了前途叵测的海上冒险。该片由《芝加哥》《艺妓回忆录》的导演罗伯・马歇尔执导,于今年5月20日以3D形式上映。

除了《加勒比海盗4》之外,5月上映的好莱坞热片还有幻想史诗片《雷神托尔》和3D动画片《功夫熊猫2》。前者根据漫画名著改编,由英国导演肯尼斯・布拉纳执导,主演包括安东尼・霍普金斯、娜塔丽・波特曼、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故事讲述北欧神话中掌控暴风闪电的雷神托尔的故事。后者由《功夫熊猫》的原班人马再次聚首打造,本集中,熊猫阿宝将转战四川老家,电影中很多迷人的景色都是以青城山为蓝本。另外,第一集中很多人好奇为什么阿宝的父亲是鸭子,答案会在《功夫熊猫2》中揭晓。

6月上映的暑期档强片共有3部,首先将是皮克斯公司的重磅之作《汽车总动员2》,导演依旧是约翰・拉塞特。首部《汽车总动员》于2006年上映,全球票房超过了7亿美元。和上集一样,由欧文・威尔逊配音的主角“闪电麦昆”依然要参加各种赛车,不过这次他将跨出国门,周游世界。拉塞特透露,麦昆和他的团队将辗转5个国家,参加F1大奖赛和汽车拉力赛等重大赛事。另外漫画英雄片《x战警第一课》《绿灯侠》将紧随《汽车总动员2》之后在6月公映。

7月进入暑期档票房争夺最激烈的时期,《牛仔大战外星人》《美国队长》《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都集中于这一档期上映。前者由007丹尼尔・克雷格领衔主演,哈里森福特演一个铁腕镇长。与同期上映的大部分影片相比,《牛仔大战外星人》结合了西部、科幻、动作等元素,题材新颖,气质另类,很受关注。

不过最受关注的影片恐怕还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这是该系列的完结篇,哈利・波特三人组合与伏地魔的正邪大战终将落幕。评论者纷纷预言,7月15日在全球公映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将打破该系列影片的票房纪录,创造新的成绩。

上一篇:安全生产挂图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软件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