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变化范文

时间:2023-09-24 06:30:30

季节变化篇1

关键词季节变化;相关系数;K-W检验;滑动t检验;山东滕州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和主要内容。科学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近50年(1951~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大范围的明显变暖,尤以我国北方变暖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增暖0.84℃/50年,最低气温增暖1.41℃/50年,最高气温增暖0.45℃/50年。因此,相应寒冷期缩短,炎热期延长[1]。于是我们按照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以候平均气温稳定<10℃为冬季,>22℃为夏季,在10~22℃之间为春秋两季,来研究滕州市季节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1资料与方法

本文使用滕州市1952~2005年的逐候平均气温资料,按照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的标准,以候平均气温稳定<10℃为冬季,>22℃为夏季,在10~22℃之间为春秋两季,统计滕州市近54年四季开始时间及持续期。使用相关分析、K-W检验[2]、线性趋势分析、累积偏差量检定(C-D)、滑动t检验[3]等方法分析了四季开始时间及持续期的变化特征。

2结果与分析

2.1季节变化的基本特征和相关性

2.1.1季节变化的基本特征(见表1)。表1给出了滕州市1952~2005年季节变化基本统计量。从表1可以看出,滕州市四季开始时间的平均值分别为春季17候、夏季30.5候、秋季50.7候、冬季63.2候,标准差以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四季持续期平均值冬季最长为25.7候,其次是夏季为20.2候,春季第三为13.5候,秋季最短为12.5候,标准差以冬季最大,秋季最小。冬季持续期平均值是秋季的2倍多。

2.1.2季节变化相关分析(见表2)。表2为滕州市1952~2005年各季节变化相关系数或落后交叉相关系数。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相关系数开始时间与持续期之间有11组,其中最显著的是夏季开始时间与持续期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冬季持续期与落后1年的春季开始时间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开始时间之间有2组:春夏两季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夏冬季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持续期之间有4组,其中最显著的是冬季与落后1年的春季持续期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

2.2四季开始时间与持续期的年代际变化

将资料按年代分为5组,其中A至E依次代表20世纪50年代(1952~1960年)至90年代后(1991~2005年)。用K-W检定方法分析5组样本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有差异,并进一步检定差异年代,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春夏两季开始时间及冬季持续期年代间显著差异均为50年代与90年代后,夏季持续期年代间显著差异为50年代与90年代后及70年代与90年代后2组。秋冬两季开始时间及春秋两季持续期年代间无显著差异。

2.3气候变暖的反映

2.3.1四季开始时间与持续期变化线性趋势分析(见表4)。表4给出了滕州市1952~2005年季节变化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及显著水平。从表4可以看出,春夏季开始时间提前趋势均超过0.05的显著水平,而秋冬季开始时间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四季持续期夏季变长、冬季变短趋势均超过0.05的显著水平,而春秋季持续期变化趋势均不显著。

通过四季开始时间和持续期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发现,夏季持续期变长主要原因是夏季开始时间变早,结束期(即秋季开始时间的前1候)并无显著变化。冬季变短主要是因为冬天结束期(即春季开始时间的前1候)变早,冬季开始时间并无显著变化。

2.3.2四季开始时间与持续期突变分析。用C-D累积偏差量检定季节开始时间及持续期变化是否存在均一性,若为非均一性,则找出前后发生显著变化的改变点,并用滑动t检验(取n1=n2=10)进一步确定改变点的位置。利用K-W检定法来检定前后样本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结果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四季开始时间春夏秋三季均有突变点:春季于1988年、夏季于1993年发生由偏迟向偏早的突变,秋季于1989年发生由偏早向偏迟的突变,冬季开始时间无突变点。四季持续期夏冬两季均有突变点;夏季于1991年发生由偏短向偏长的突变,冬季于1986年发生由偏长向偏短的突变,春秋两季持续期无突变点。突变点前后样本均有显著差异。

3结语

在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下,滕州市季节变化呈现如下特点:

(1)一年之中,冬季最为漫长,夏季次之,秋季最短。冬季持续期平均值是秋季的2倍多。四季开始时间以春季波动幅度最大,而持续期以冬季波动幅度最大。夏季开始时间与持续期相关性最好,其次是冬季持续期与落后1年的春季开始时间,相关系数均达0.80以上。

(2)春夏季开始时间及冬季持续期年代间显著差异均为20世纪50年代与90年代后,50年代春夏两季开始时间最迟、冬季最长,而90年代后,春夏开始时间最早、冬季最短;夏季持续期年代间显著差异为20世纪50年代与90年代后及70年代与90年代后2组,70年代夏季最短,其次是50年代,而90年代夏季最长。秋冬两季开始时间及春秋两季持续期年代间无显著差异。

(3)近54年来,滕州市四季开始时间春夏两季提前趋势显著,秋冬两季变化趋势不显著。四季持续期夏季变长、冬季变短趋势显著,春秋两季变化趋势不显著。夏季变长是由于夏季开始时间提前,冬季变短是由于冬天结束期提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冬季持续期、春季开始时间、秋季开始时间、夏季持续期和开始时间陆续发生明显突变:冬季变短、春季开始时间变早、秋季开始时间变迟、夏季变长开始时间变早。

4参考文献

[1] 王馥棠,赵宗慈,王石立,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 王星.非参数统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丁裕国,江志红.气象数据时间序列信号处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季节变化篇2

拒食、鼻扇、紫绀是重症肺炎的征象

小儿肺炎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轻型支气管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而且大多数孩子的体温较高,开始时有频繁的刺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咳嗽时可伴有呕吐或呛奶的现象,呼吸表浅增快、鼻扇,部分患儿口周和指甲有轻度的紫绀。除呼吸道症状外,患儿还会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哆嗦,腹泻等全身症状的出现。

重型肺炎的小儿,除伴有轻症肺炎的所有表现外,还有持续性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并伴有其他脏器功能损害,如在呼吸系统上的症状表现为呼吸表浅、急促,鼻翼扇动,有三凹征,呼气且,颜面部及四肢末端明显紫绀,甚者面色苍白或青灰,两肺可闻及密集的细沙罗音;循环系统的症状表现为婴儿肺炎时常伴有的心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的症状表现为烦躁,嗜睡,凝视,斜视,眼球上窜,昏睡甚致昏迷、惊厥,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前囟门膨胀等;消化系统的症状表现为患儿食欲下降、呕吐、腹泻、腹胀,严重者呕吐物为咖啡色或便血、肠鸣音消失,中毒性肠麻痹以及中毒性肝炎等。另外还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等。

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小儿肺炎只要及时发现和有效的治疗,病儿可很快康复。但重症者如不及时治疗,易出现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脓气胸和缺氧性脑病等。

如果因肺炎而呼吸困难并缺氧严重时,小儿会呕吐,头痛,嗜睡或烦躁不安,继之昏迷惊厥。脑病发病较急,来势凶猛,病情险恶,往往与多种并发症交错出现,并相互影响,使病情变得更为复杂,此种情况病死率极高。所以说小儿肺炎既是一常见病,又是一危证,故家长一定要注意预防和护理。

肺炎宝宝要做的检查和注意事项

对于患上肺炎的宝宝,首先要给孩子做白细胞检查,如果是细菌性肺炎,患儿的白细胞总数会增高。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和流感杆菌肺炎,有时白细胞总数反而减低。病毒性肺炎的白细胞数可能正常或减少,淋巴数比例增加,中性粒细胞数无增高。而C反应蛋白试验时会发现细菌性感染和败血症等值上升,升高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比,但如果是病毒及支原体感染时不增高。另外还要做细胞病原学检查、病毒病原学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该项检查最容易看出肺部的感染区域和程度。

无论哪种肺炎,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等措施都是必要的。家长应带患儿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可考虑配合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口服中药或中成药均可,但要警惕中药静脉针剂的不良反应。

肺炎痊愈后谨防反复感染

要避免小儿患上肺炎,必须加强对孩子的护理,同时通过锻炼增强孩子的体质。尽量避免让孩子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去游玩,这样可防止孩子患上急性呼吸道感染及呼吸道传染病。

对已患肺炎的孩子,家长要仔细地观察孩子体温和呼吸情况,按时服药。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休息好。在饮食上要给孩子吃易消化、高热量和富有维生素的食物,以稀软食物为最佳,有利于消化吸收。咳嗽时妈妈要拍拍宝宝的背部,拍背时要注意从下往上拍。要给孩子适当地饮水以稀释痰液,有利于痰的排出。

季节变化篇3

[关键词]总有机碳(TOC) 超纯水(UPW) 分析仪 制药用水

中图分类号:U664.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100-01

总有机碳是指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常以“TOC”表示。TOC是一个快速检定的综合指标,它以碳的数量表示水中含有机物的总量。总有机碳的指标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的是对水污染的监控。各种有机污染物,微生物及细菌内毒素经过催化氧化后变成二氧化碳,进而改变水的电导,电导的数据又转换成总有机碳的量。如果总有机碳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意味着水中有机物、微生物及细菌内毒素的污染处于较好的受控状态。

总有机碳测定方法的原理是将水中有机物质分子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CO2),检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然后计算出水中有机碳的浓度。制药用水中存在无机碳和有机碳两种形式的碳,因此测定总有机碳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从所测得的总碳(无机碳和有机碳)中减去所测得的无机碳;另一种则是在氧化过程前事先除去无机碳。

由于有机物的污染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真实性。所以,测定的各个环节都应注意避免污染。取样时采用密闭容器,容器顶空应尽量小。取样后,应马上测试。所使用的玻璃器皿必须严格清除有机残留物,并必须用总有机碳检查用水做最后漂洗。本文通过对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公司自制纯化水的TOC的分析,得出TOC受季节变化比较大,因此不同季节对水系统的处理应该有不同的周期。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HTY-DI1000型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杭州泰林生物技术设备有限公司)

1.2 样品

本公司制水间自制纯化水,共计350批次。

2 实验方法

2.1 工作原理

HTY-DI1000型TOC分析仪的工作原理是:样品中的有机物在紫外线(UV)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测定采用了电导率检测技术。通过测定未经氧化反应器的样品的总无机碳(TIC或IC)浓度,和经氧化后得到的样品的总碳(TC)浓度来计算总有机碳浓度。总有机碳浓度即总碳浓度与总无机碳浓度之间的差值:TOC = TC-TIC。

HTY-DI1000型TOC分析仪可以检测TOC浓度从0.001mg/L到1.000mg/L的水样。

2.2 操作方法

2.2.1 管路冲洗

管路冲洗及校准过程需要在离线模式下进行。仪器用在在线检测时,也要在离线校准完毕后再作在线使用。

接通电源开关时仪器显示如图界面,此时仪器处于管路冲洗状态,进行管路内残留试剂的冲洗,以便除去试剂流动相中产生的气泡。仪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管路冲洗,一般情况下冲洗30到60分钟。

2.2.2 TOC检测

2.2.2.1 将进样管从超纯水中移出,插入待检水样中。在【参数设置】菜单下用【选择】键将光标移动到【选择运行模式】位置,按【确认】键进入选择界面。选择“离线模式”并按【确认】键。

2.2.2.2 离线模式下,返回主菜单,进入【运行分析】菜单后,设置检测批号和检测次数,然后进入分析状态。其中前面有四次冲洗过程,数据不记录。冲洗后开始检测并进入检测次数,检测完毕后显示最后一次检测结果,其中几次的检测结果都自动保存在查询记录中。返回主菜单后可以进行记录查询(必须先连接打印机,设置打印),记录三次的检测结果,求得它们的算数平均值。就是样品的TOC值。

2.2.2.3 将进样管插入超纯水中继续冲洗30到60分钟,如果距离下次使用超过一周可以将进样管排空并用封口膜封口,再关闭电源;如果每天检测样品,冲洗完后可以直接关闭电源。

3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本次总结了2012年6月21日至2013年6月20日共计一年350批的数据(每天检测一次,中间机器维修停机无检测),表1数据为每月平均值。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为期一年的纯化水TOC检测中,每个月份的温度不同,TOC的均值差异明显,也就是说TOC会因为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随着季节的变化,温度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夏秋季节环境温度较高,微生物生长繁殖比较快,使得水污染更严重,从而使TOC值会升高,相反,在冬春季时水温较低,抑制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测得水中TOC值会很低。

4 结论

通过以上对全年公司生产纯化水TOC的总结,建议公司制水车间对制定水系统的处理周期应该参考TOC随季节变化趋势图,不同季节对水系统的处理应该有不同的周期。特别在夏季的时候可以适当缩短处理周期,以降低水中有机物含量,为公司药品生产制备出质量更优的制药用水,保证公司所生产药品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季节变化篇4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一知识点属于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因此,本知识点应达到“理解”程度。但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相关学科知识储备不足,本知识点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本知识点,在两次教学过程采取的基本思路都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形成知识。“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这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两次教学都注重“贵在参与、注重过程”,但两次教学的“方法”不同,导致两次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有着天壤之别。怎样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才能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课堂环境与氛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过程

1.说明

堰桥中学的学生层次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受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高一学生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很不重视。“地球运动”知识又是高中地理的难点,学生学习难度非常大,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堂就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根本无法启发思维,自主探究知识,发展能力。对此,我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易理解的一些现实例子来引导学生讨论,并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喜欢上地理。

2.案例描述

案例A

师:就某一日而言,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变化。规律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图,思考:

1.图中所示节气,直射点在什么纬度?

2.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如何变化?

3.在图上画出这一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图。

画坐标图时,学生有点手足无措。所以两分日的坐标图,由老师来完成;夏至日,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冬至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近一半学生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过渡:此图展示了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变化。那么就某一地区而言,全年的正午太阳高度也是不同的。

学生讨论1:无锡(31°N)哪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哪一天是最小值?一年中如何如何变化?

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来确定无锡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情况。通过此题的讨论,学生学会了看图,发现了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讨论2:夏至日,哪些地区和无锡一样,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夏至日,哪些地区和无锡一样,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冬至日,哪些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冬至日,哪些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其实有些学生不用讨论就能理解题目,回答问题。讨论的过程主要是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所以最后大部分学生顺利完成了任务。

课堂小结:根据以上的结论,师生共同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同一天内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知识准备: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师:就某一日而言,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变化。规律如何?请大家始终记住一句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观察游戏,角色分配:全班由前往后为由北往南方向(全班正好有7排),第四组为赤道,第二组是北回归线,第六组是南回归线。找个学生做太阳。

演示1:太阳的全年移动轨迹。

学生演示。其余同学都看着乐滋滋地笑。

师:你有没有发现,这一年中,太阳和你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不断变化的。学生点头,表情轻松。

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学生思考:1.什么时候,你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也就是太阳离你最近。一年中有几次?是不是90度?

2.什么时候,你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也就是太阳离你最远。一年中有几次?是不是90度?

请北回归线以北同学回答。学生站起来后有点迟疑。请太阳再次演示移动轨迹。该生便顺利回答问题。

全班一起来:夏至日,哪些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请满足条件的同学站起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同学都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

这是哪片地区?请学生归纳,强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夏至日,哪些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请满足条件的同学站起来。这次赤道地区的同学有点分歧,经过简短的讨论,他们决定全部站起来。

这是哪片地区?请学生归纳,强调:赤道及其以南地区。

接下来,解决有关冬至日的问题,学生表现得更加果断。说明大家都理解了这些题目。

最后,让学生在讲义上把结论写下来,并完成了2个同步练习,情况良好。

课堂小结:根据以上的结论,师生共同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维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同案例A)

三、案例反思

这两个案例是我对两届学生的教学实录,都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设计的,但效果却相差很大。

案例A,我是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设计的一堂常规教学。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学习参与,设计了讨论活动,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教学效果不错。但课堂气氛不佳,主要是这种教学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无法使课堂气氛达到融恰,而且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

案例B的设计也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构建知识,同时我还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是一个游戏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异常高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充满了快乐,连平时“沉默”的学生也积极地发言。课后很多学生都表示对这堂课的喜欢,有些学生甚至改变了对地理的学习态度,知识检验的结果惊人地好。

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反应的热烈程度及知识的掌握明显可以看出案例B效果好,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自己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符合皮亚杰构建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讲授,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但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案例B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判断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极值,是用已有的知识同化顺应该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案例B是属于活动型教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形成自己的知识。案例A虽是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但很多学生觉得问题较难。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需付出大量的有意注意,会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也就无法积极参与学习。而案例B中的每个问题基本属于常识性的,学生只要根据经验就能解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无意注意,不需付出大量的意志活动,也就会感觉很轻松,乐于参与学习。教师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一步步深入下去,所以整个课堂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参与到了课堂中来。

3.让学生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也就是说教育并不是只有知识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向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完整的“人”。但现在“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多数学生自卑、自我缺失,而消极的自我正是人格不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消失的心理原因。一般而言,学习过程成功多于失败的孩子是自信的,相反学习过程失败多于成功的孩子往往是自卑的。造成失败或成功有一个主要原因,即教学知识点太多了,要求太高,在宏观上必然造成失败增加。案例A中提出的问题是属于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的,很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会感到无从入手,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影响自信心。但案例B中的问题多是直接的、简单的,一般学生多能很好地解答,产生成功的愉悦。我在教学中也会有意地请那些平时较内向的同学来发言,并给予他们激励的评价,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家清主编.新理念地理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陈澄,樊杰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季节变化篇5

关键词:日照迹线;暗筒式日照计;构造原理;变化规律;宁夏永宁

日照是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重要的观测项目之一,宁夏地区大部台站都使用暗筒式日照计来测量日照时数。每日在日落后,即使是全日阴雨,无日照记录,也要正常换纸[1],以备日后考查。换下的日照纸,应依照感光迹线的长短,在其下描划铅笔线。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虽没有对描划的铅笔线作规定,但在资料整理和台站调研交流过程中发现日照迹线的画法参差不齐,没有体现台站的统一性和美观性。也影响了台站日照时数统计值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迹线画得不平滑,不连续,时而粗时而细;二是迹线走势无规律性,随心所欲,该凸时不凸,该凹时不凹,该平时不平。实际理论研究发现:日照迹线也有其迹线方程,根据迹线方程可确定感光迹线为余弦曲线的一段[2],并且上午和下午各为1条对称曲线,因此呈现凹凸的趋势。在日常观测中,观测员应根据这个特点来划日照迹线,以保证其统一、美观[3]。

1暗筒式日照计的构造原理

暗筒式日照计主体为一金属圆筒,筒的一端密闭,一端有盖,筒的上部有1块隔光板,筒身上在隔光板的两侧边缘的同一垂直面上,各有1个圆锥形进光孔,进光孔前后位置错开与圆心成120°夹角。筒内有一弹性压纸夹,用以固定日照纸,圆筒下部有固定螺丝,松开后圆筒可绕支架旋转,支架下部有纬度刻度盘与指示纬度的刻度线,仪器底座上有3个等距离的孔,用以固定仪器。日照计应安装在开阔、终年从日出到日没均能受到太阳光照射的地方。安装时底座要水平,底面上要精确测定南北子午线,并划出标记,筒口对准正北(在北半球),支架上的纬度记号线对准纬度盘上当地纬度值,筒轴与地轴平行。暗筒式日照计是利用阳光透过仪器上的小孔射入筒内,使涂有感光药剂的日照纸上留下感光痕迹线来计算日照时数的[4]。晴朗无云的日子,任何时刻太阳光线都会通过进光小孔进入暗筒。由于隔光板的作用,使上午、下午的感光迹线以真太阳时12∶00为分界。即上午感光迹线恰好在12∶00消失,下午感光迹线则从12∶00开始记录。因时角每小时变化15°,太阳倾角(赤纬)在一天中基本不变,太阳光点在暗筒上每1 h移动的圆周角也为15°,故感光迹线应该是上午、下午2条迹线等长且对称,即上、下午时间线对应,如9∶00对15∶00、10∶00对14∶00等。

2日照迹线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通过分析永宁县气象局2008—2009年的日照自记纸迹线走向变化规律,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情况,寻求出了日照迹线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根据太阳随季节运动的规律,以一年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迹线变化的4个转折点,发现:一是感光日照迹线上午和下午各为1条对称曲线。二是感光日照迹线为1条余弦曲线的一段(0~π/3)。三是春分日(2008-03-20、2009-03-20)、秋分日(2008-09-23)阳光直射赤道时,感光迹线为通过筒身横切面的一条直线。四是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即2008-03-20—09-23),阳光直射北半球,感光迹线位于洞孔的切平面以南,呈凹形,即偏于水平线下方且较长。并且春分至夏至时迹线逐渐偏离水平线向下移动,从直线逐渐变为明显的凹形,在夏至时达到最下方且迹线最长;夏至至秋分时,迹线的移动方向与前一阶段相反,逐渐偏离水平线向上移动,且从明显的凹形逐渐变为直线。五是冬半年(秋分至春分,即2008-09-23—2009-03-20),阳光直射南半球,感光迹线位于洞孔的切平面以北,呈凸形,即偏于水平线上方且较短。并且秋分至冬至时迹线逐渐偏离水平线向上移动,从直线逐渐变为明显的凸形,在冬至时达到最上方且迹线最短;冬至至春分时,迹线的移动方向与前一阶段相反,逐渐偏离水平线向下移动,且从明显的凸形逐渐变为直线。六是太阳的运动具有周期性,因此日照迹线年变化规律也随之具有周期性。从春分日—夏至—秋分日—冬至,太阳从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与此同时日照迹线由近似理想的直线—最长的凹线—近似理想的直线—最长的凸线呈周期性变化。

3结语

以上规律是基于全天晴朗无云、有日照时的理想状态。各个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在实际业务工作中,时常会碰到诸如阴天、多云、雨天、视程障碍等上述影响日照的天气出现,从而造成迹线模糊不清,不利判断。此时,首先可以依据上述几点日照迹线变化规律准确把握迹线的发展趋势,再根据当日天气状况(能见度、云量、云状)判断各个时次日照迹线的长度,从而准确反映当天的日照情况,避免似是而非的情况发生。台站每位观测员只要把握好以上几点,就可以使日照资料具有准确性、统一性和美观性。

4参考文献

[1] 王文博,李建东.如何取准取全日照迹线[J].河南气象,2003(2):46.

[2] 陈海霞,黄天,莫贤清,等.对一段异常日照迹线的剖析[J].广东气象,2009,31(5):59-60.

[3] 黄如岁.如何刷好日照纸[J].河南气象,2003(5):18-19.

季节变化篇6

【关键词】 哮喘 尘螨 孳生密度 抗体

0引言

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发展和症状的持续与尘螨过敏密切相关,约80%婴幼儿哮喘和40%~50%成人哮喘由尘螨引起[1]. 哮喘发作与季节变化有关[2],是以肺内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粘液过度分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点的ige介导的ⅰ型免疫病理反应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3]. 哮喘患者部分血清免疫学指标有可能呈季节性变化. 我们筛选哮喘患者病例,每季度检测其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及其卧室尘埃中螨的孳生情况,并探讨其血清免疫学指标与尘螨孳生密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和海南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确诊螨性哮喘患者36(男21, 女15)例,年龄0.7~74(平均43.5)岁. 参照《实用内科学》哮喘诊断标准[4]. 选附属医院绿卡中心健康体检合格者20(男11,女9)人作对照组,年龄18~72(平均42.9)岁.

1.2方法

于2005?09,12, 2006?03,06采集患者卧室的床垫、被褥、沙发和枕头等处积尘1次,用配有过滤装置的吸尘器抽吸1 min, 每处吸尘0.25 m2 (枕头以2只计). 2005?09同时采集对照组室内尘样. 用直接镜检法检查尘样中的螨,将取回的样本依次置平皿内,连续变倍显微镜下,用零号毛笔将样本从平皿一侧拔至另一侧,当发现螨时用另一支零号毛笔(蘸水并撇尖)将螨检出. 粉尘螨浸液按照who(1984)标准自制[5]. 皮肤挑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参照文献[6]进行. 血清总ige检测采用夹心elisa法,羊抗人10 mg/l,羊抗人ige辣根过氧化酶稀释度为1∶8000,螨特异性ige检测采用abc?elisa法,最适抗原包被浓度为10 μg/ml,血清稀释倍数为1∶40,avidin?hrp为1∶600,特异性igg亚类检测用dot?elisa法,参照以往文献进行. 鼠抗人ige抗体(mah ige),生物素化鼠抗人ige抗体(bio?mah ige),酶标亲和素(avidin?hrp)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产品. 鼠抗人igg亚类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israel icn免疫生化公司、羊抗人igg辣根过氧化酶酶标抗体和羊抗鼠igg辣根过氧化酶标抗体购自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统计学处理:用excel录入数据,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季节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2结果

检测哮喘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发现其血清总ige,s?ige,s?igg1,s?igg2和s?igg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患者血清中s?igg3并无变化(表1). 采集患者室内尘埃进行尘螨检测,发现孳生密度呈季节变化(表2).表1哮喘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略)表2哮喘患者血清螨特异性抗体与卧室尘螨孳生密度的季节变化(略)

3讨论

尘螨的生长发育受温度、湿度等气侯因素影响,arlian等[7]研究发现,当周围环境相对湿度在51%以下时,尘螨会因脱水而死亡. 我们采集哮喘患者卧室尘样,发现12月份和3月份明显高于6月份和9月份,可能与本地区每年此段时间温度、 湿度有关. 螨性哮喘是以肺内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粘液过度分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点的ige介导的ⅰ型免疫病理反应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因而哮喘的发作与体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有关. 我们检测哮喘患者血清内部分免疫学指标,其总ige,螨特异性ige及螨特异性igg亚

均高于对照组. 抽取同一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证实患者血清各项免疫学指标也呈季节变化. 关于igg4在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其具有过敏性抗体的性能,也有学者认为其具有阻断抗体的功能,具体的机制尚未明了[8-9]. 本研究结果提示,哮喘患者体内igg4似乎其他免疫学指标更容易受到卧室环境孳生尘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johansson sg, hourihane jo, bousquet j, et al. a revised nomenclature for allergy. an eaaci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eaaci nomenclature task force [j]. allergy, 2001, 56(9): 813-824.

[2]顾瑞金. 变态反应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278-338.

[3]gina executive committee.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m]. london: mcr revision inc, 2004: 258-236.

[4]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10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1397-1404.

[5]崔玉宝,李朝品.粉尘螨浸液的凝胶分析与免疫活性测定[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14(2):116-117.

[6]陈翔, 丁炳芳, 邵顺金, 等. 变应原螨皮肤点刺试验与喘息性气管炎及哮喘的关系[j]. 宁夏医学杂志, 1997, 15(5):276-277.

[7]崔玉宝. 尘螨的生物学、生态学与流行概况[j].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4, 31(6):277-281.

[8]唐艳, 胡素贤, 黄瑾, 等. 抗原特异性igg在支气管哮喘中作用的初探[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3, 19(8):579-581.

季节变化篇7

关键词 气温变化;初终日;采暖期;节能;河南濮阳

中图分类号 P4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285-01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濮阳市观测站地面气象记录报表中1971―2010年采暖期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的逐日气温资料,通过计算得出濮阳地区1971―2010年40年平均气温稳定≤5 ℃(即日平均气温5 d滑动平均稳定通过≤5 ℃)的初、终日,以及濮阳地区40年采暖期平均气温。

2 采暖期特征分析

2.1 采暖初、终日的确定

国内外人体医学表明,当环境温度

2.2 采暖初、终日的年际变化

濮阳市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采暖初日逐年推迟,90年代又有所提前,进入21世纪后,采暖初日又出现推迟;采暖终日变化波动较大,但在90年代中期以后,明显提前,其中1995―2001年采暖终日均在2月28日及其前,2002―2010年除2005年、2007年采暖终日分别在2月28日、26日结束外,其余年份均在3月6―13日期间,其中2004年推迟到了3月13日[1-2]。

2.3 采暖期长度

通过近40年的历史资料可以得出,濮阳地区的平均采暖期为110 d左右,从采暖期长度的变化来看,近40年来的采暖期呈缩短的趋势。

2.4 采暖度日值变化

采暖期能源消耗与采暖期长短有关外,还与采暖强度有关。采暖强度一般采用日平均温度≤5 ℃的负积温即采暖度日值表示。在国家行业标准中,采暖度日值是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

3 采暖期平均气温变化分析

统计1971―2009年濮阳市近39年采暖期平均气温可知,多年采暖期平均气温为2.4 ℃,采暖期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07 ℃/10年,采暖期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为2001年,达到了4.7 ℃,其次是1998年和2003年,均为4.0 ℃,最低年份为1984年,仅为0.6 ℃,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相差4.1 ℃。20世纪70年代采暖期平均气温为2.1 ℃,80年代出现了下降,降至1.9 ℃,进入90年代后又开始出现明显上升,21世纪前9年均为2.9 ℃,比80年代上升了1.0 ℃,较历年平均值偏高0.5 ℃[4-5]。

4 节能效应分析

城市采暖期间,供热系统的热负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环境温度,由此可以充分利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规律,进行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的研究。采暖期平均气温升高,采暖期就相应缩短,取暖燃煤量也就相应减少,如果每1 t取暖用优质煤能产生23.7 GJ热量,除去20%的热量损耗,一个采暖季就可以减少用煤量42 277 t。煤燃烧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按照每1 t煤可产生4.8 kg的SO2,整个采暖期就能减少487 t SO2,减少粉尘2 114 t。按照正常供暖1 d消耗的能量来算,采暖期缩短1 d,供暖面积不变,濮阳市1 d就可以节约280 t燃煤,也就减少了3.2 t SO2和14 t粉尘等有害气体的产生。

5 结论

(1)濮阳市近40年采暖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07 ℃/10年,自20世纪90年代起上升幅度明显。濮阳市采暖初日趋于推迟,采暖终日变化波动较大,但在90年代中期以后明显提前,采暖期逐渐缩短。

(2)采暖期平均气温升高,采暖期缩短,取暖燃煤量也就相应减少,进而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不仅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空气质量。根据濮阳市采暖期平均气温逐渐升高这一变化特征,加强节能效应分析,改变传统采暖模式,合理安排取暖供给,达到节能减排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1.

[2] 李瑞祥,李鸽.太原冬季采暖期气温变化特征与节能效应分析[J].气象科技,2008(6):776-778.

[3] 张雪梅,江志红,郭家林,等.城市采暖期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均生函数模型预测试验[J].气象科技,2004(6):438-443.

[4] 张景华,裴少阳,钱有海.西宁地区采暖期气温变化特征及节能潜力分析[J].青海科技,2006(4):34-36.

季节变化篇8

关键词 PM2.5;浓度;变化特征;浙江云和

中图分类号 X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85-02

Abstract Using PM2.5 hourly data of Yun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ites between January 2014 and June 2015,characteristics of PM2.5 concentrations of climate distribution was explor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the concentration of PM2.5 by hours daily change curve was unimodal distribution,peak appeared in 7:00 to 9:00 AM(Beijing time);the high level of PM2.5 concentrations on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other major holiday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such as fireworks;PM2.5 average concentration monthly distribution reached the maximum density in winter,then reduced,reached the lowest level during July to September,and then began to increase in autumn,reached the maximum in the next winter. PM2.5 daily average concentration changed about 12-day cycle in autumn and winter;variation of PM2.5 daily average concentration in winter was greater than in the other seasons.

Key words PM2.5;concentration;change characteristics;Yunhe Zhejiang

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 μm的颗粒物。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细颗粒物浓度上升与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关系密切[1-2],也是诱发肿瘤等恶性疾病的重要起因[3]。本文拟通过分析云和县城区的PM2.5变化特征,以期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云和县城区PM2.5数据由云和县环保局提供,时间跨度为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定义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以及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

2 结果与分析

2.1 PM2.5逐时浓度分布特征

对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以及全年逐时PM2.5浓度进行平均,分别得出各季和全年PM2.5浓度24 h变化的平均情况(图1)。从全年看,PM2.5浓度逐时变化在各季都呈现单峰分布,在21:00至翌日6:00基本不变,最明显的波动出现在6:00―12:00,波峰出现在7:00―9:00间。14:00左右PM2.5浓度出现波谷,此后浓度略有上升。

春季,PM2.5峰值出现在8:00并迅速减小,在20:00又有较明显上升。夏季峰值出现在7:00,24 h内波动较小,PM2.5浓度维持在0.02~0.03 mg/m3,为全年最低。秋季峰值出现在8:00,在14:00达到全天最低点并在18:00有所回升。冬季峰值出现在9:00,浓度维持在0.04~0.08 mg/m3之间且峰值突出,24 h内波动明显,24 h内浓度均为全年最高。

挑选出2014年节假日的PM2.5数据进行单独研究,发现法定节假日和周末及周一、周五PM2.5的浓度值较大。其中,1月31日春节的PM2.5浓度值异常偏大,最大值达到1.58 mg/m3,远远超过其他节假日的浓度。通过研究1月31日PM2.5的逐时数据得知,从1月30日23:00开始PM2.5浓度值突然增大,持续偏高,在早上10:00达到最大值,尤其是31日上午9:00―11:00 PM2.5浓度持续在1.0~1.6 mg/m3,空气质量极差与人们过节燃放烟花爆竹有关。

对比2015年春节,可以发现2015年春节PM2.5极值明显降低,2月19日(2015年春节)PM2.5极值达到0.17 mg/m3,明显比2014年春节偏低,同样从前一天23:00开始PM2.5突然增大但仅在0:00达到极大值0.17mg/m3并未持续上升达到新的最大值,这与政府出台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和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有关。

2.2 PM2.5日平均浓度特征

统计2014年各月PM2.5日平均浓度(表1)可知,2014年云和县PM2.5污染总体较轻,日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3]即0.075 mg/m3的天数为16 d,仅占全年总天数的4.3%,空气质量与银川等空气质量优良城市相近[4-5],全年中空气质量较好。

各月中PM2.5浓度值超过0.035 mg/m3的天数存在明显差异,1月和12月较多而其他月份相对较少,在7―9月达到最少值,说明这些月份PM2.5污染较小、空气质量最好。

为更准确地考察PM2.5浓度的变化规律,对各季节PM2.5日平均浓度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其变化趋势(图2)。PM2.5日平均浓度随时间呈现明显的波峰、波谷变化,并且随季节的变化PM2.5浓度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春季,云和地区PM2.5日平均浓度大部分均在国家二级标准线以下,PM2.5日平均浓度值在春季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PM2.5日平均浓度较春季有下降,整个夏季都在0.06 mg/m3以下,且夏季PM2.5日平均浓度值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并在后期出现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情况。秋季,PM2.5日平均浓度值前期和后期差距明显,9月的浓度值均在国家一级标准内,空气质量好;后期,其浓度值增加迅速,但均在国家二级标准范围内。冬季,PM2.5浓度值总体较高且具有较夏季更明显的减少趋势。可见,PM2.5日平均浓度在冬季的值和变化幅度要高于其他季节,冬季更易出现雾霾天气。

对2014年全年PM2.5日平均浓度进行小波分析以期找到其变化周期(图3),发现1―3月的PM2.5浓度变化存在着较明显的12 d左右的变化周期,且在1―2月该周期表现较明显。除了12 d的明显周期外,PM2.5日平均浓度变化还存在25 d左右的变化周期,同样该周期在1―2月表现较3月明显。

2.3 PM2.5月平均浓度特征

对云和地区各月PM2.5浓度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呈峰谷分布,且随季节的变化其浓度值也有明显变化。从2014年的各月平均情况看,PM2.5月平均浓度值最高出现在冬季,具体表现为1月的浓度值较高,而在2月有明显降低。春季PM2.5浓度值先小幅上升再下降,夏季PM2.5浓度值再次降低并在夏季中后期维持相对较低水平,秋季PM2.5浓度持续上升。2015年1―6月PM2.5浓度变化与2014年同期相似,冬季浓度较高而春夏季浓度减小。不同的是2015年冬季PM2.5浓度值较2014年同期稳定,变化变缓且幅度减小,且2―3月之间浓度继续减小,浓度减小时期延长。春季PM2.5浓度值较同期增大变化幅度增加。进入夏季PM2.5浓度迅速减小,变化幅度较前一年同期增大。

3 结论与讨论

PM2.5逐小时浓度呈现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北京时间7:00―9:00。春节等特大节假日PM2.5浓度值与燃放烟花爆竹等人为活动关系密切。云和县PM2.5污染总体较轻,全年空气质量较好。PM2.5日平均浓度和变化幅度冬季明显大于其他季节,且存在12 d左右的变化周期。PM2.5月平均浓度呈现波峰波谷分布,夏季降至最低,冬季达到最高点。

4 参考文献

[1] 王园园,周连,陈晓东,等.灰霾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江苏预防医学,2012,23(4):37-39.

[2] 杜金花,张宜升,何凌燕,等.深圳某地区大气PM2.5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9(9):838-84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4] 马宁,程雅茹,武万里,等.银川市2013年PM10、PM2.5质量浓度变化及空气质量分指数等级特征分析[J].宁夏工程技术,2015,14(2):189-192.

上一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范文 下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试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