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古诗范文

时间:2023-10-27 22:05:40

石灰吟古诗

石灰吟古诗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17分)

1.

(12分)照样子,写词语:

例:千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2.

(4分)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犹如

傲骨

橘黄

挑促织

3.

(6分)照样子,认真写,再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6分)结合诗句,解释词语。

浑:________

清白:________

坚劲:________

任尔:________

鬼雄:________

人杰:________

5.

(3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千锤________

烈火________

粉骨________​

6.

(11分)填空。

(1)“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意思是________。《石灰吟》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他借________来表达自己________。

(2)从《石灰吟》这首诗中找出3个体现石灰坚强不屈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我还能写出含有“等闲”的诗句________。

7.

(5分)阅读古诗《石灰吟》,回答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8.

(5分)我会读(读诗句,画出节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

(8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写的短篇小说________。

(2)文章主要采用了前后内容________的写法,通过描写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________。

10.

(2分)解词并造句

①凯旋:________

②盛行:________

11.

(5分)阅读古诗《石灰吟》,回答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根据对诗文的理解,写一段赏析。

12.

(3分)写出反义词。

清白—________

等闲—________

不怕—________

13.

(12分)比一比,组词语。

汤________

争________

轮________

邦________

烫________

睁________

抡________

绑________

扬________

挣________

伦________

帮________

14.

(5分)再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15.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这次考试他考得很好。

②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16.

(5分)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①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②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边了。

17.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天上的星星不能数得清。

②这么远,箭不能射得到。

18.

(5分)扩句

①我怀念朋友。

②草地盛开鲜花。

19.

(5分)缩句

①夏天天气热得像蒸笼。

②夜空星星眨眼对我说晚安。

20.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不好好学习,怎能取得好成绩呢?

②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能不闻不问呢?

二、阅读题

(共3题;共20分)

21.

(5分)阅读古诗《石灰吟》,回答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给诗词加注释。

22.

(5分)根据对诗文《石灰吟》的理解,写一段赏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23.

(10分)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定修改删除

(1)解释下列文句中划线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17分)

1-1、

2-1、

3-1、

3-2、

4-1、

5-1、

6-1、

6-2、

6-3、

7-1、

8-1、

9-1、

9-2、

10-1、

11-1、

11-2、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20分)

21-1、

22-1、

23-1、

石灰吟古诗篇2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预习;新课导入;多媒体;学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19-01

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有效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及美感得到发展,更可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大量优秀的古诗词,无疑成为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有效的学生预习

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应在课前要求学生对相关古诗词内容进行预习,了解古诗词的相关内容。这样一来,有利于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江雪》这首古诗之前,我要求学生先对古诗内容进行预习,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积极搜集与冬天相关的诗句,并将其抄写在作业本上。在此基础上,我将这首古诗与其他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古诗中的独特意境。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时,便可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上课之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是有必要的。在预习之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古诗词,并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二、有效的新课导入

古诗词教学的新课导入极为重要,有效的新课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因此,在古诗词教学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应采取多种灵活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词时,教师可在新课导入阶段讲述背景故事:“据说在很久之前,诗人于谦缓步来到一座石灰窟前面,他看到工人们正在烧制石灰。在工人们的辛苦努力下,山石变成石灰。看到这一切,于谦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石灰吟》。”通过讲述故事,学生不仅能明白诗人创作《石灰吟》的缘由,更会在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想要了解这首古诗词的具体内容。

故事导入法是一种典型的新课导入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采用直观感知导入法、立足生活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等。无论采用哪种新课导入法,只要科学合理,便可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的多媒体运用

多媒体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载体。为提高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的融入可为语文古诗词教学增添更多精彩,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首古诗词时,我考虑学生没有去庐山观看瀑布,无法真正理解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之境。因此,上课之前我特地上网搜索与庐山瀑布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看到那壮观的瀑布之后,学生瞬间被庐山瀑布所感染、震撼,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人对庐山瀑布的赞叹之情。

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适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可以展示形象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相关内容。

四、有效的学习指导

古诗词的学习指导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古诗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具体内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

例如,在古诗词诵读方面,教师可以示范诵读古诗词,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赛式诵读,看谁读得更有感情、更为准确。更重要的是,为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异质分组,分工合作;有效监控,观察记录;及时评价,提高效率。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与拓展延伸,将相同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与同诗(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与其他文体作品进行比较等。当然,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后指导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可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及QQ群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外古诗词学习的指导,不断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学生预习、新课导入、多媒体运用及学习指导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石灰吟古诗篇3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伟大的是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响亮的名字早已深深地刻在诗歌的历史名碑上。他们的作品,更是被后人千古传诵。我最喜爱的,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这首诗是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之作。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碎骨粉身全不怕”极形象地写出了石灰石烧成石灰的过程,而“全不怕”又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句句都在写石灰,而实际上却句句在写人。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若等闲”三个字,抒发了作者在困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末句表现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作者用这寥寥数十字,就深刻地反映了忠心报国的高贵品质,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心中热血澎湃,被这种豪迈气概所深深吸引。“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这些词汇语句映入我眼帘时,我心中感受到的是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豪迈不已的气概。

作者于谦身为明代大臣,以身作则,精忠报国,清白做人。他以这首大气的七言绝句比喻自身,其语言明白,内涵深刻,其人与诗,永垂不朽。这首诗表达的正是:做人要像石灰一样坚贞不屈,即使“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碎骨粉身”都无所畏惧,只为留下清白在人间。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高估品质:要清白做人。

这就是我最喜爱的一首诗——《石灰吟》。

喜欢的一首古诗作文二:

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和古诗便结了缘。从“床前明月光”到“我歌月徘徊”;从“春山暖日和风”到“春江潮水连海平”;从“山外青山楼外楼”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一首千古流芳的诗,攫住了我的目光,那就是——《望岳》。

《望岳》是一首充满“光环”的古诗。它的作者杜甫在青年时期壮志凌云,在山东一带游玩时站在泰山脚下慷慨激昂地吟诵出《望岳》,不仅赞美了泰山的秀丽风光,还表达出作者的雄心壮志与远大志向,以及对自己的期许。此后几千年,无一人能达到或超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句句铿锵,句句有力,将泰山的雄伟,泰山的青翠与泰山的壮丽描写得淋漓尽致。杜甫对泰山的赞誉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泰山的秀丽令人心旷神怡,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诗人再次在心里呐喊——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则会显得极为渺小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拥有自信与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成功的顶峰,这时,再看看所经历的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使我觉得自己仿佛充满了正能量与战斗力,可以成为一个“东方不败”!

一次数学考试,我考得不理想,心里很难过。这时,我想起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中便平静下来,将所有错题一一归类,分析了错题原因,将错题写到“错题本”里,重新开心起来,正是“难了不会,会了不难”嘛。

我爱古诗,爱《望岳》。

喜欢的一首古诗作文三:

诗,是一艘扁舟,带我们在用流不息的智慧海洋里穿行;诗,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仓库,里面有挖掘不完的宝藏;诗,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等着我们去探索;诗,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里面永远有我们想要的知识。

从小到大,我读过许多诗,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杜牧的《山行》,李白的《赠汪伦》……有许多,许多,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春夜喜雨》。

这首诗是唐代名家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是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我喜欢这首诗中所赞美的春雨,喜欢春雨过后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当春天的第一场雨降临人间,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喜悦,因为人们将在这个季节,这场春雨里,撒下能带来丰收的种子,而春雨可以滋润着它们茁长成长,这场春雨中蕴含着生命的希冀。春雨,不像夏天的雨大有一怒吞山河的威势,汹涌澎湃;不像秋天的雨愁愁绵绵,凄凄凉凉;不像冬天的雨夹着瑟瑟寒风,冰冷刺骨。

春雨,有着自己的一番独特的美,正如诗中所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的美是悄然的,就是在那夜深人静,万家熄灯灭火的时候,它飘洒下来了,夹着和风,夹着温柔,轻抚着大地,当人们早上醒来时,花朵们、小草们,大地上的一切生物都沾着那晶莹的雨露,朝气蓬勃。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就已经感受到了作者所赞扬的融融春意,感受到了这场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感受到了作者描绘的优美意境:这一场雨好像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里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变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石灰吟古诗篇4

古典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的话道出了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

吟读古诗,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新、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维的诗情画意;吟读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让我们可以聆听教诲,受到启发;吟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过年时,我们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我们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我们吟:明月几时有;思念时,我们吟:每逢佳节倍思亲;送别时,我们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我们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感叹时,我们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越时,我们吟:凭栏处,潇潇雨歇……下面,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去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它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古典文化洗礼。

【活动内容】

一、分门别类话古诗

(一)自然界的颜色丰富多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称。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很多同学家里都养过小动物,小动物既可爱又好玩,在古诗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四)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含有地名的诗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今位于重庆市奉节县)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今陕西省一带)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今江苏省苏州)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成语出自古诗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

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

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

三、醉月赏花唱古诗

请你来点歌,男女生各选唱两首,看谁唱得好。

歌曲1:但愿人长久(王菲)

歌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

歌曲2:相见时难别亦难(徐小凤)

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歌曲3:满江红(张明敏)

歌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四、灵活巧妙用古诗

下面是一位同学巧用古诗写的作文片段,请结合语境补写诗句。

(1)有幸去杭州,正赶上江南的雨季,阴雨绵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提起了我的兴致,竟决意去冒雨游西湖。

(参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今年的中秋节不比往年,我是“_________________”了,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点儿也不错的。

(参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跟踪训练】

一、全班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抽签背诵相关主题,每小组背出相关主题的2首诗,就可获得基本分100分。

1.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

2.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

3.含(写)月的诗词。

4.描写离别情愁、相思苦的诗词。

5.描写边塞生活的诗词。

二、各组每轮派一人参加抢答诗歌,答题者不能重复,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

(一)猜一猜

1.唐朝虞世南有首咏物诗:“的历流光小,飘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请问此诗所写何物?

2.表达不断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你记得有几首?

(二)悟一悟

3.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诚如杜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师节,你和同学去看望小学老师,买了一张贺卡,要在上面写上赞美的话。你可以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呢?

三、默写古诗。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

5.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

6.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

7.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8.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

石灰吟古诗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95―01

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重要考点,表达技巧的分类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立意结构、修辞。其中表达方式中的描写和抒情是常考内容。

1. 描写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②按描写的文笔来分,描写又可以分为细描和白描,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纤毫毕现地绘画出来,笔法细腻,形象丰满。白描是不用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如,《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功夫。

③根据观察的角度,描写又分为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内外、天空地面等多角度描写。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描写可分为动静、虚实、明暗(昼夜)、点面等。

A. 动静结合。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B. 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C. 明暗结合。比如,《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映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D. 点面结合。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面两句就是面的描写,后面两句就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

⑤从感官的角度,可分为: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

2. 抒情,从抒情的方式来看,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用典抒情。

①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三四两句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② 寓情于景。如,《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③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移情于物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④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叫因景生情,是诗人由所见的景物激发出情感,并且情感完全融合在景物中的间接抒情方式。

《卜算子》(葛立芳)“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渐渐西风淡淡烟,急电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石灰吟古诗篇6

一、体会字词,领会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美在凝练上。汉语言文字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作者都经过了细细地斟酌,反复地推敲,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云烟袅袅的景象表现了出来,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瀑布“挂”起来呢?这“挂”字也表达了诗人对神奇大自然的赞颂。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韩愈建议贾岛把“僧推月下门”中的“推”改为“敲”。看似简单改了一个字,古诗的内涵却大有不同。用了“敲”可以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还可以看出访客是个懂礼貌的人,读来也响亮些。

二、情景共鸣,再现画面美

古人有云:“诗中有画”。苏教版第九册所选的《题秋江独钓图》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描写秋天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和孤寂。学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采取读一读、画一画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这一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启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使古诗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古人又曰:“画中有诗”。例如,在学习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生活如画,画如生活。贴近生活的内容,是学生最易学习的内容。例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整首诗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西湖风雨图。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让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再现画面。这样一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西湖六月由云而雨,雨过天晴,景物变化急速的特点。

三、研读深究,探求意境美

诗为心声。每一首诗中都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才能使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从而领悟古诗真正的意境美。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是张继的代表作,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区区四个短句,描摹出一幅江南水乡秋夜幽静的美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诗人寂寞忧愁的思乡之情。月亮已经落下了,太阳马上就要升起来了,极目远眺,所见一片白茫茫。面对着江上的景色,无从入睡,耳旁伴着寒山寺的钟声,心中尽是关于家乡亲人的记忆。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何等的真挚,无怪乎自诗成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更引起了无数身处异地之人的共鸣。这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让学生看到了张继那份永系故乡的亲情。

四、挖掘深意,叹悟真谛美

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意蕴。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若直接把这句话告诉学生,我想学生很快就会把它忘记。如果在讲解时换种方式,先讲一些关于于谦的历史故事给学生听,由于故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听完后他们的脑海中肯定会有这样的概念形成:于谦是个清官,是个忠臣。借故事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感情,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懂得:原来于谦就像那石灰那样出自恶劣环境,却能清清白白,《石灰吟》是他本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古诗篇7

一、掌握方法,品出诗意

1.抓住关键词句。大部分诗词,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正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2.把握诗词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如了解了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之一,学生才会对王维的诗作《山居秋瞑》,描述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感受诗人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咏物诗通过吟咏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把握诗词分类,了解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掌握诗词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消除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一些隔阂。

3.了解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4.把握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特点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如赏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见,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5.明确表现手法。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衬托、对比、渲染、运用典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

二、学以致用,挖掘诗情

1.利用教材主旨穿插诗词教学。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这一亲情单元里面,我设置了有关“亲情”的仿句练习,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表现亲情,如“亲情是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哀,亲情是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哭泣,亲情是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焦急,亲情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哀愁,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想念,亲情是王冕‘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的惦记,亲情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挂念,亲情是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罢不能。”

2.针对学生习惯直接引用诗句的现状,让学生归纳运用古诗的其它方法进行比较赏析,以便更好的运用古诗。可让学生尝试通过截取诗中关键意象,转用古诗主旨,化用古诗意境等方式运用古诗。如很多同学擅长直接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表现亲情。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化用古诗,如将之改为“不管我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永远走不出的是母亲用爱的针线编织的叮咛;无论我是失意还是得意,永远不会忘怀的是行装上那密密的针脚。”相信学生经过比较,自然会清楚后一种运用更有创新意识,更有韵味。

3.归纳整理同一主题的诗词,另辟蹊径。如学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整理出这一组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可以要求学生以“思乡”为话题,化用这些诗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4.充分利用天气、时节、时事等一切生活资源,运用古诗。如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我们可让学生用诗来诉说雨,如“雨的语言丰富多彩,它可以是内心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漫漫春夜;它可以是离人的眼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徘徊在王昌龄送别友人失落的梦中。”

5.待到水到渠成之时,启发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可以开绝句佳诗赏析会、结诗社,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这样学生由背诗、赏诗、作诗,定会享受到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和幸福。

石灰吟古诗篇8

关键词: 古典诗词 含蓄美 成因

我国古代文论家历来崇尚诗词的含蓄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根抵筹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这里强调的都是诗词的含蓄之美。严羽、叶燮、王夫之更是把诗词的含蓄之美作为诗词创作的最高审美追求:“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1]“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2]“含蓄二字,是诗文第一妙处。”[3]

那么诗词的含蓄美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是如何呈现的呢?中国的古典诗词为什么追求含蓄之美?原因是什么?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含蓄美的呈现形式

(一)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的要点在于“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把外在的客体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志熔铸在一起,景中寓情,托物言志,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无穷意味的幽远境界。

宋范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实”是指诗词中的景、形、人、事等;“虚”既指在“实”的基础上因联想而产生的情、意和感悟,又指“实”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作从实境写起:昔日热闹的朱雀桥边如今荒凉冷落,桥边长满了野草,开满了野花;昔日集中了王导、谢安等巍峨豪华宅第的乌衣巷,如今只有一片寻常的民居沐浴在夕阳的斜晖里;唯有那不解人间世事更迭的燕子在平民百姓的庭院里飞来飞去。这是诗歌所提供的实境。面对此情此景,有鉴赏力的读者眼前会马上浮现出历史的画面,东晋时南京的繁华和王谢家族的崇高地位如过眼烟云,眼前的一切都会增加你的历史沧桑感,不知不觉地陷入对历史的沉思和人生的思考。这就是诗的虚境。我们知道,诗人作为一位政治家曾和柳宗元一起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后来革新失败,诗人遭贬。面对严峻的现实,诗人有一种大厦将倾的预感。越是有这种预感,越有一种报国无门的痛苦。这首诗也许暗含着这样涵义:大唐如果不励精图治,未来的大唐也将像东晋一样,成为一片废墟。

(二)言在此意在彼。

含蓄美的另一种呈现形式是言在此意在彼。

叶燮在《原诗》说:“诗之至处,妙住含蓄无垠,思致邀缈,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4]如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在这首词中借自然界的风波暗写。如果联系作者的经历来分析,就能够理解作品的言外之意了。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因作诗指斥时政,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翌年二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了解了这种背景,这首词的寓意就很明显了。自然界的风雨会给迎风冒雨赶路者以折磨和考验,况且没有雨具,又天气尚寒,如此镇定自若,已经很难得。而政治领域的“风雨”常伴着血泪、牢狱与死亡,其残酷有胜于自然界的风雨不知多少倍。由于对王安石变法持异议,苏轼屡遭打击;由于“乌台诗案”,他遭受诬陷,处于落魄潦倒之中。尽管如此,他仍豁达自在,处变不惊,苦中作乐,不沮丧消极,实乃可敬可佩。此词颇能见出作者乐观、超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

巧用双关也是言在此意在彼的常见表现。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了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三)借古喻今。

所谓借古喻今,就是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即借古人之杯酒浇心中之块垒,这也是含蓄之美常用的手法。如李纲的《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丞民,周雅何曾专美。

这首词的上片写淝水之战的地理环境和东晋方面的运筹准备情况。词的下片着重写淝水战役中的“奇伟”场面。词中“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的描写,宏伟壮阔,大有“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之势;而“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两句,生动描绘了敌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丧胆情景,反衬了晋军出奇制胜,取得历史罕见的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迫切希望自己能像谢安那样驰骋疆场,报效国家,可惜当时他没有机会。这首词,意在以古鉴今,阐明少可胜多,弱能胜强,强敌不足畏的道理,申述其磊落光明的抗金志向,讽喻高宗理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

(四)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对“含蓄”的描述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己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周振甫先生这样解释:“既要写文,怎么能不着一字呢这大概指言外之意不说,所以不着一字。虽不说,已含蓄在所说的话内,所以尽得风流。”[5]如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诗人写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只是运用简炼而传神的生花妙笔书写人物行动及环境氛围,就将常年被禁锢的深宫怨女的忧愁苦闷心情跃然纸上。全诗虽不见“怨”字,但字字写“怨”,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五)运用象征书写意蕴。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如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牡丹象征富贵,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如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再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二、含蓄美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受儒家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性格具有女性化倾向。

学术界普遍认为,儒家思想具有内倾的倾向。强调“修身”、“求诸己”、“尽其在我”,“内敛”“内秀”,不要“露才扬己”。在艺术上,则主张“温柔敦厚”。金元浦说:“由于中国民族性格的女性化偏向,内倾情感性重含蓄而不外露;恬静随和,自制力、忍耐力较强而善于‘克己’,因此,‘怨’的悲剧类型在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6]《礼记》云:“温柔敦厚,诗教也。”只要是不符合这一美思想,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鸿篇巨制,也被班固斥为“露才扬己”。

(二)“悟”――中国人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

中国诗词追求含蓄之美,与中国人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有关。

东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了东西方不同的审美体验方式。在审美体验中,西方人首先关注的是“美是什么”,这是一种知识型的追问,起决定作用的是认识关系。因此,理性在西方美学中居于统治地位。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正是以思为中心的西方理性哲学的具体体现。这种以“思”为主要方式的审美要求,看重的是真切而明晰的概念。但是,在中国,人们探求的不是美是什么,而是“什么是美”,我们偏重的是直觉的感悟。

“悟”起源于中国佛教,是佛教的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使“悟”成为一种独特的个体感受和直观体会,一种“既非刻意追求,又非不追求;既非有意识,又非无意识;既非溟灭思虑,又非念念不忘;即所谓‘在不在中又常住’和无所谓‘住不住’中以获得‘忽然省悟’”。[7]这种思维方式正是艺术的思维方式,艺术和审美既不是逻辑思维又不是理性认识,而是建筑在个体的感性领悟之上的。其实“悟”在中国思想文化中也有较早的表述:庄子的“神遇”已包含有“悟”的意思,所谓“目击而道存”,其实就是“悟”,“物无道,正容以悟之”则直接使用了“悟”这个词。魏晋时的玄言诗也有“悟”思维参与。唐宋以来,“以禅喻诗”、“通禅于诗”蔚然成风。宋末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语。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8]这里,严羽把“悟”放到艺术灵魂的高度来表述,使“悟”成为诗的关键。

我认为,中国古典诗词追求含蓄之美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原因。

参考文献:

[1]严羽.沧浪诗话.

[2][4]叶燮.原诗.

[3]王夫之.姜斋诗话.

[5]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中华书局,1992:130.

[6]金元浦.文艺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6.

[7]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360.

上一篇:铁杵磨针范文 下一篇:我的校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