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范文

时间:2023-11-20 16:02:47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篇1

关键词: 游记散文 优化方法 教学设计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游记散文所占的篇幅不在少数。游记散文不仅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致,而且寄托了作者积极、健康的乐观情怀。小学语文老师教学游记散文,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景物描写的方法,又可以引领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正确态度。正因为游记散文有着这样强大的教学功能,小学语文老师都能够认真对待游记散文的教学。

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蓝本,教学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若是单从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来说,游记散文的语言是生动、优美的,所描绘的内容也是新鲜、好奇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游记散文的教学素材(文字、图片、视频等)是很容易找到的。按理而言,要设计好一堂游记散文的教学设计并且把课上好应该不难。

游记散文的重要性及出于文体特点的可操性是明显的。可是从具体实操的角度而言,结果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因为种种原因,小学阶段的游记散文课堂教学要么陷入热闹却低效,要么陷入沉闷又低效的尴尬境地。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几年来实施游记散文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要使游记散文课堂教学出彩又高效,要先把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打牢。

一、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游记散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文章,所以在教学游记散文的时候一定要先抓住游览的顺序,弄清楚作者的游踪。弄清楚作者的游踪,有助于学生搞清楚文章的脉络。在搞清楚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对景物的特点进行深入研读,让学生能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叶圣陶先生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双龙洞沿途的风光,再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再接下来写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在行文过程中,双龙洞路上的“明艳美”、溪流“变化美”、孔隙“险峻美”和内洞“奇妙美”得到了显现。此外,叶圣陶先生还始终抓住双龙洞水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比如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洞口是“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而内洞是“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并组织学生就游踪和景物特点进行分析,这样,同学们能够对作者的游踪和双龙洞的景物特点有清晰的了解。

二、研读表现景物的手法

优秀的游记散文在选用表现景物手法上都是很恰当而且灵活多样的。只有作者运用恰当而且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所要表现的景物才能栩栩如生,具体形象。通过研读并分析文本中的表现景物的手法,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景物描写的写作范例,提高景物描写的水平。所以说,在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之后,紧接着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景物描写的手法。

还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在文章中,叶圣陶先生运用了列数字、巧设问、写感觉、做假设等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双龙洞既有宽敞又有窄小,感觉上很险峻,但总体上很耐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景物表现的手法进行探究,要求他们在研读文章的同时做好批画圈点,再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归纳出景物描写的手法。结果我发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竟然能够把景物表现手法归纳个八九不离十。后来的作文练习环节更是让我倍感惊喜:正是因为他们对景物描写的手法有了进一步理解,学生运用景物描法竟异常得心应手。

三、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较

相比于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文,写景抒情类的记叙文要难教得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写景抒情类游记散文的时候常常会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把两三篇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对照鉴别,这样往往很容易就会找出两文的共同点,加深对写作技法和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掌握。在选择课外比较阅读文本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选用同一题材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再研究比较文本在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选用季羡林先生的《石林颂(节选)》或是《黄果树瀑布》等文章与本比较阅读,也可以选用描写双龙洞的其他游记散文作为比较的文本。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就可以对比较文章的相同点进行归纳、评价,也可以对比较文章的不同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使思维得到发展,提高鉴赏能力。

不管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从意趣上来看,游记散文对少年儿童都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务必提高对游记散文教学功能的认识,认真钻研提高游记散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要提高游记散文教学有效性,就要先从优化教学设计入手,综合考虑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研读表现景物的手法和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较等做法,再做具体的教学实施。只有这样,教材例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景美、情真、理趣的真实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玉洁.浅谈游记教学中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2]谌勇.融自然神韵与人文情怀于笔端――游记散文写作略谈,2012.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篇2

本刊记者 赵培培

在肉鸡养殖行业,龙头是指从事肉鸡放养,为养殖户提供资金、技术及销路支持的个人或企业。在华北和东北地区这种放养模式尤为普遍,所以龙头的数量也很庞大。他们当中很多很大一部分都是从经营兽药开始起步,具有专业的兽医知识,而经营兽药积攒下的人脉优势更是为他们成为龙头打下了基础。本期“兽医经营”,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用二十年时间,从一个兽医成长为河北省沧州市最大的肉鸡放养龙头——河北省沧州市兴牧牧业总经理张双良。

张双良的五个转型

张双良1985 年毕业于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现已并入北方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在农场从事了两年的兽医工作,之后回到沧州老家,进入沧州市畜牧水产局工作,在一次由其参与的项目结束后,张双良面临着一个抉择——是回到原单位继续从事行政工作还是选择自己创业?当时正值邓小平南巡讲话,张双良敏锐的察觉到中国的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定会带来很多商机。张双良毅然放弃了回到原单位的机会,联合几个同仁一起创办了沧州市牧工商兽药经营部,利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兽医知识,从事兽医诊疗和兽药经营。1994 年,这是张双良创业起始的年份,他将这一年称为自己事业的第一个转型。

在经营兽药的过程中,张双良发现,农户普遍存在卖鸡难的问题。当时沧州的养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养殖规模都还不是很大,每户也就是养几百只。主要卖给当地的一些小商贩,不能形成稳定的销路,很多农户养出鸡以后卖不出去。张双良认为要拉动养殖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双良从一个饲料企业业务员那听到了台湾大成集团的名字。大成集团是集肉鸡饲养(放养)、饲料加工、屠宰、销售一条龙的企业,当时在大陆已经有了非常稳定的消费市场,正在努力壮大自己的肉鸡生产能力。当张双良专门跑到天津,找到大成集团与他们谈合作时,双方一拍即合,很快达成了协议。由大成集团提供鸡苗、饲料、回收,张双良负责农户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从1999 年4 月开始,张双良把肉鸡放养作为自己事业的重点。这是他创业的第一个五年,张双良将这一年称为第二个转型。

时间来到了2004 年,在这一年,中国发生了H5N1 禽流感感染人事件,给发展势头正劲的肉鸡养殖行业迎头一击。消费者闻鸡色变,鸡价一落千丈,很多养鸡户养出鸡卖不出去。这时,合同鸡的优势显露了出来,农户饲养合同鸡销路和价格就有了保证。在这一年,跟着张双良养鸡的农户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从原来的20 户增加到了100 多户,张双良每月放养的合同鸡达到了30 多万只。张双良将这一年称为自己的第三个转型。

从1999 年与大成集团达成合作,张双良就一直认定“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他是大成忠实的伙伴,大成也赋予这位伙伴极大的信任。2009 年,大成集团投资4.1亿在沧州建厂,其中与张双良先期的合作有着极大的关系。沧州大成的建立,为当地养鸡户提供了更方便的卖鸡渠道,张双良的放养量再次得到迅速提升。当时的沧州已经起来了很多的肉鸡龙头,但是张双良始终是大成集团在当地最大的放养龙头,最高时候占到了大成集团在当地放养量的50% 以上。张双良将2009 年称为自己的第四个转型。

再来看最近五年。随着放养规模的壮大,龙头在养鸡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经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各个龙头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都在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争抢养殖户。恶性竞争导致养殖户群体素质(养殖素质、人品素质)的下降。另外,最近几年发生的“速生鸡”、“药残鸡”、 H7N9 等事件更是加大了养殖行业的风险,行业变革大势已然来临。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善于思变的张双良又在做些什么呢?以下我们重点来看张双良的“第五个转型”。

不参与恶性竞争 跳出“放养黑洞”

在肉鸡放养模式中,前期的养殖成本(鸡苗、饲料、兽药等)大部分是由龙头垫付(养殖者会交纳少部分的保证金),等到鸡出栏再和龙头结算。如果养鸡户一批鸡养殖失败(疫病、管理、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造成亏损,就可能无力偿还龙头的资金,这时候有的养殖户会瞒着龙头卖鸡、卖饲料,以尽量降低自己的损失,结果损失的是龙头。如果龙头不再放鸡给该养殖户,就有可能再也无法收回损失,如果继续放鸡,则可能再次养殖失败,亏损就更大。张双良将这种现象称为“放养黑洞”。造成“放养黑洞”的原因一方面是龙头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了养殖户整体素质的下降,另一方面是龙头与养殖户之间缺乏互信,这也是在某些地方“龙头放养”模式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放养黑洞”问题,张双良自己首先做到了对养殖户的诚信。从事肉鸡放养15 年来,张双良从未拖欠过养殖户一分钱。他提出的“大灾救助”模式,更是“急养殖户之所急”。沧州市南皮县一个养殖户因为失火,导致饲养至15 天的6000 只鸡和鸡舍毁于一旦。张双良得知此事后,赶去安抚。首先坚定了该养殖户养鸡的信心,张双良通过“大灾救助”模式,在该养殖户后续养鸡出栏的时候,在收购价基础上,每斤增加1 ~ 2 角钱,不到一年时间,该养殖户就扭亏为盈。为此,还专门送了锦旗给张双良。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大灾救助”模式大大的拉近了张双良与养殖户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双方的互信。

面对越来越多的放养龙头,张双良从未参与过恶性竞争。纵观近几年来的市场行情变化,有好有坏,有高有低,张双良认为龙头企业真正赔钱没有赔在行情上,而是赔在“疫情”上。张双良提出龙头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客户和战略合作伙伴,要懂得舍得。在选择养殖户方面,张双良会通过与他们的多次接触来考察其是否讲信用、是否勤劳认真适合从事养鸡。对于多次养鸡失败的养殖户,张双良会果断放弃。张双良提出放养政策要适合当地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应尽量避免政策性恶性竞争,要通过优质服务提高养殖户的效益,赢得客户,发展壮大自己,走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厘清利益关系 提升养殖户技能

养殖户和龙头是利益共同体,张双良知道只有养殖户养殖成功,龙头才能取得更稳定的收益,所以张双良一直向他的员工强调要把养殖户的利益放在首位。

张双良认为养殖成败关键在管理,每一次疾病的发生,都对应着饲养管理的一次失误。为了让养殖户能把鸡养好,张双良创建“论坛+ 科技下乡+ 实用技术手册+ 结账交流”的培训模式。在每年年初举行的兴牧肉鸡高峰论坛上,张双良会请到行业先锋人士(戈军珍、张玉明等)和与之有合作的相关企业(大成集团、种鸡企业、兽药企业等)负责人共商行业形势,总结过去一年的经验教训,确定新一年的发展方向。每年两次的“科技下乡”活动,张双良都会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养殖一线,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每季度张双良都会主编一本《兴牧肉鸡养殖实用技术》,汇聚当前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最新的技术、信息,免费发放给养殖户。凡事贵在坚持,张双良和他的团队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坚持了下来,截止今年,兴牧肉鸡高峰论坛已经举办了九届,《兴牧肉鸡养殖实用技术》也已经出版到了第33 期。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坚持,让张双良在提升养殖户技术的同时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认清行业形势 看好龙头未来发展

今年是张双良创业的第二十个年头,在记者问到他成功的秘诀时,张双良很谦虚,他说:“哪有什么秘诀,只是专心干了一件事而已。”在这二十年里,养殖业发生了多少次变革, 每一次变革背后有多少人进来,又有多少人离开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张双良用他的独到眼光在每一次变革中都能及时调整战略,重新给自己找到定位。从这一点来说,他的专注值得同仁借鉴。

对于龙头未来的发展形势,张双良很乐观。他认为按照我国国情,未来的养殖业应该是以适度规模化为主。尽管目前政府在努力推动大规模集约化养殖,但是按照惯例来看,这样的养殖模式成功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国内集约化养殖的设备还不能完全达到应有的水平,面临着“不中不洋”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是养殖企业负责人缺乏管理企业的经验。从这一点来看,在一个时期之内,农户养殖仍然是养鸡业的主流。目前张双良正在努力发展单批饲养1 ~ 5 万只鸡的养殖户。

张双良认为对于现阶段农村的养殖户,缺乏养殖技术和抗风险能力是普遍现象,而龙头则正好可以帮助养殖户解决这两个问题。所以,未来的养鸡业还是不能缺少龙头的存在。正如以上介绍的,张双良已经做好了第五次转型,只等着下一个行业高峰的到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篇3

辽宁省除汉族以外,还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51个少数民族成分。小编准备了一些范文精选,希望你们喜欢。

幽默旅游景点导游词《大连导游导游欢送词》

各们朋友,时间过得太快,短短x天已经过去了。在此,我不得不为大家送行,心中真的有许多眷恋。无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永远在一起的朋友,但愿我们还有再见的机会。

各位朋友在大连期间游览了市容和海滨风光;参观了旅顺近代史遗迹;到了......并且品尝了大连海鲜,有的朋友还购买了不少大连的土特产,真可谓收获多多。相信在各位朋友的生命中,从此将增添一段新的记忆,那就是大连。但愿它留给大家的印象是美好的。

承蒙各位朋友支持,我和x 先生感到此次接待工作非常顺利,心情也非常高兴,在此,我代表x先生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但不知大家的心情是否愉快?对我们的工作是否满意?好,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更高兴了!如果我们的服务有不周之处,一方面请大家多多包涵,另方面还望大家提出来,现在也好,回去写信也好,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提高服务质量。

有道是“千里有缘来相会”,既然我们是千里相会,就是缘份!所以,在即将分手之际,我们再次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在这个家里有我和x先生两个与你们有缘而又可以永远信赖的同胞。今后如果再业,或有亲友、同事到大连,请提前打声招呼,我们一定热情接待。

最后,预祝各位朋友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万事顺意,前程无量!

辽宁大连冰峪沟旅游景点导游词位于庄河石碑40公里处,全区面积110多万平方公里,以自然山水为主要风光。这里山奇水秀,风景宜人,有云雀峰、花果山、双龙汇、仙人洞、通天洞、玉女峰、金雕石、猛虎听弦、古猿听涛等人文景观、景点400多处。区内奇峰林立,山谷清幽、溪潭澄澈、林茂花繁。有动物及时忠、植物上千种,堪称“天然动植物园”,英纳河、小峪河川流其中,其河水清澈,水质优良,含有20多种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山、河、林、溪、泉有机结合,形成冰峪原始幽静、古朴自然的风光特色。冰峪风景区有龙华山、小峪河谷合英纳河3个景区构成。

云水渡:

它是由英纳河缓聚而成的。由于冰峪的东南面近海,海水行程的雾气经常大团地涌进谷口,是这里云雾笼罩,而英纳河则从西北流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大湖,云水渡是取云水共渡之意。云水都市冰峪风景区的精华所在,两岸峭壁秀绝,奇峰怪石耸峙林立,有的纹理旋扭,有的拔地而起,有的迎面而立……

双龙汇:所谓双龙,指的是流经冰峪的两条河,一条适应纳河,另一条是英纳河的支流小峪河,此处便是两条河的交汇点。水中立的这块巨石叫“剑劈石”。剑石周围的水域叫“月剑潭”,这名字颇有诗意,一潭碧水倒影天上的明月和身旁的剑峰,宁静中透出几分悲壮、几分杀气。

北沟、英纳河:

所谓北沟,指的是英纳河流经的沟谷,而南沟则是指小峪河流经的沟谷,冰峪的主要景点大都被两条河贯穿着。英纳河石鳗鱼“因纳辉”的音译,意为美丽的地方,河长94.9公里,是庄河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庄河是的淡水资源占大连地区首位,而英纳河的淡水则在庄河市的首位。为了增加碧流河水库的容量,大连市已于2001年5月引英纳河的水进入了碧流河水库。据化验,在英纳河水中含有23种微量元素,具有抗癌和健身爽肤等多种功效。冰峪石林地貌比较集中,山峰连成一片,而有的地方却是孤峰突兀,颇有点小桂林的味道。又有人称其为“天然大盆景园”,因为景区内有“大象吸水”、“金雕”、“猪驮龟”等许多奇景。

南沟:

翻过一座高山就是冰峪的南沟,这里风光秀丽,“孤帆石”、“剑眼”、“小熊盼母归”、“美女峰”、“羊背石”等地质奇观比比皆是。过了大关门便进入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往里走,沟两边的森林月茂密,以柞树和赤松为主形成的针阔叶混交林莽莽苍苍,阴天蔽日。无论是在巍巍的山颠,还是在幽幽的沟谷,或是在悬崖峭壁的石缝中,到处可见塔傲然挺拔的身子。冰峪景区的另一个出口是一条隧道,它修于1998年,全长258米,是庄河境内最长的隧道,从这条隧道口可以直接乘车出山,免除爬山的辛苦。这条路沿途也有不少奇景异观,一个是“太白独饮”—一块石峰形似李太白手持酒杯,面对青山独酌豪饮。另一个是 “宝塔雄狮”—一块塔状高耸的巨石旁边蹲坐着一个像雄是一样的石头。还有一处叫“猛虎听经”……

星海公园旅游景点介绍 ·沈阳故宫旅游景点介绍 ·怎样说好迎接词 ·雷锋纪念馆旅游景点介绍

仙人洞景区:

位于冰峪景区南部的龙华山天台峰的悬崖下,龙华山海拔561.2米。毛主席讲过“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虽说的不是这里,但情景大致相同。仙人洞因曾有一位叫宏真的高僧在这里修炼成仙而得名。死后便葬于此,为宏真茔。他虽然很小,很普通,没有帝王陵的高大气势,没有许多名人墓那样肃穆庄严,但古风尚存,雅气犹在,伴着山林清风,听着鸟唱虫鸣,无论外面世界多么精彩,它宁肯长守着一方寂寞和清静的天地。通往仙人洞的道路叫“梯子岭”。梯子岭究竟有多少级台阶谁也没数过,只听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山上八百八,进庙就能发;下山六百六,进庙就长寿”。下山所进的庙是指仙人洞的下庙,在天台山的南麓。仙人洞洞中有洞,充满玄机,据说清末曾有两名学生进洞探险,结果一去已不复返。还有人说这洞有一条地下河,一直通往丹东市帽盔山,也有人说洞中的暗洞有一公斤蜡的路程,即燃烧晚一公斤蜡时便走到头了…….众说纷纭,详情也没有真正考察过。门前并立的这五座碑分别记述了仙人洞建庙和重修的历史。这座洞府面积为385平方米。洞府中的庙初建于1398年。庙中供奉的分别是释迦牟尼佛、宝幢王佛、弥勒尊佛,两侧为18罗汉。登上右侧这个台阶是一个木结构的二层楼,为“玉皇阁”和“三官殿”,供的是道家尊奉的神仙。仙人洞庙是道僧合一的圣地,尽管门派不同,但他们互为邻居,以和为尚,从未闹过纠纷,堪为世俗世界的楷模。东北角这个石穴约两米高,能容一人盘腿而坐,传说是宏真坐禅的地方。门东这个建筑为钟鼓楼,里面原有一个大鼓和一口铁钟,二三十里外可闻晨钟暮鼓之声,使游人未进庙就能听到仙境的召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仙人洞的庙会,这山下的路上挤满了前来祭拜的善男信女。他们面色庄重,有的甚至一步一拜,那虔诚劲令人感动。下洞中两侧供奉的是四大天王神像,俗称“四大金刚”,都是护法天神。手持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取其剑锋的“锋”字谐音为在风的 “风”;调拨琵琶的为东方持国天王,取调弦的“调”字;还有北方多闻天王,手把混元珍珠伞,专管下雨之事;最后一位是西方广目天王,手有缠龙,龙能屈能顺,代表顺的意思。四大天王手中器物全起来,便是“风调雨顺”四个字,反映了我们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的愿望。下洞口门刻着“般若洞”三个字,般若是佛家语智慧的意思。洞口石岩上这两眼泉为“龙泉”,水深三尺,清澈甘冽,冬暖夏凉,深冬也不结冰,更为奇特的是井水雨天不见多,旱天不见少,每逢庙会,游人终日饮用,井水却源源不竭。下洞口西南松林中这座小庙叫“倒坐观音庙”。之所以称它为倒坐,是因为一般寺庙的门都朝南开,而这座庙的门却朝北开,观音也是朝北倒坐的。这主要是因为如来的大雄宝殿在北,观音面朝北好听如来说法。仙人洞的下庙,又叫“圣水寺”和“龙华观”,也是道僧合一的庙宇,始建于1552年,可惜在十年“”中授到了严重破坏。1984年起开始重修,并在龙华观院内建了一处碑林院,汇集了历代重修庙宇的碑石和贞妇烈女的贞节碑数十座。

辽宁锦州医巫闾山旅游景点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锦州中旅欢迎游客光临锦州,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锦州中旅的一名导游员,姓宋,大家叫我宋导就可以了,为我们今天和行程提供服务的另一位重要人特就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如果在一天的行程中,各位有全过程困难和要求的话,尽可提出来,我会竭尽全力帮您解决,希望我们今天一天的行程圆满完成。

今天我们的旅游目的地是医巫闾山,那在行车过程中,我会要向大家作以介绍:医巫闾山、古称名山,位于辽宁省北宁市的本西部,自东北向西南走向,长45公里,宽14公里,面积630平方公里,属阳山山系松岭山脉,主峰望海峰海拔866.6米,为闾山的最高峰。岩石主要为花岗石所组成。医巫闾山,古称甚多,如:扶犁山、无虑山,医无虑山,义无闾山等等。均系东胡族语音音释。意为“大山”的意思。闾山原在长城以东属东胡族统治,在东胡族语言中“依克奥拉”即是“大”的意思,后蒙古族统治东胡族,蒙语:“医巫闾”也是“大”的意思,所以医闾山意为“大山”。

闾山历史悠久,舜即位分全国十二州,并各封一山为镇山,闾山即为幽州之镇山。《全辽志》则以“医巫闾山为灵秀最”来赞美它。因此被称为东北三大名山之首。历代的封建王对医术巫闾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为广宁公:金世宗大定年间封其为广宁王;元成宗封其为贞德广宁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其为“医术巫闾之神”,可见历代帝王对闾山的重视程度。据史料记载,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历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皇帝亲自或派遣官员来闾山告祭。清代帝王对闾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都曾亲自到过闾山,焚香祭祀,遍历胜迹,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

关天闾山在娄地还有一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西幸东游,游览了不少名山大川,后又听说医巫闾山形秀,风景优美,很想一游,可遗憾的是闾山远在幽州北部,道路难行,便想出一个办法责令方士用“赶山鞭”将闾山跨海赶来,这个方士昼夜兼程来到闾山脚下,举起赶山鞭,对准闾山,左一鞭,右一鞭,连打了三天三夜,从山头打到山尾,直打得闾山鲜血淋漓,遍体鳞伤,但仍丝毫未到,为了向秦始皇交差,方士又气极几坏地来打山尾,又连打了三天三夜,找得山尾十三个山峰向西南一跳,跳出十二华里,再也赶不动了,赶山鞭打断了,方士也累死了。闾山每到深秋季节,满山红叶夹在苍松翠柏之中,真如条条鞭痕,令人回味,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未能如愿以偿游览灵美的医闾山,而今日各位却有幸乘车而去,可以说要比皇帝还在幸福、优越。

棒棰岛旅游景点导游词棒棰岛景区在滨海路的东端,距市中心约9公里。

由于五六十年代,中央的一些会议常在大连召开,中央领导和外国元首也不断到到大连检查工作或访问,大连市便于1959年至1961年间在这里建成了一座宾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刘少奇主席、叶剑英元帅,以及后来的华国锋、胡耀邦、邓小平、江泽民等多在这里住过。棒槌岛宾馆是大连市唯一的国宾馆。

宾馆的占地面积87公顷,建筑面积42137平方米,有标准的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池、保龄球馆等现代化休闲娱乐设施,如今棒槌岛宾馆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五湖四海的宾客。

海南导游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篇4

【摘 要】本文对正定隆兴寺龙泉井亭北壁中央所嵌的一龛石造像进行了考证,主要从唐代佛教造像流行的连茎莲座入手,比对各地唐代特征明显和有准确纪年的造像,从而确认隆兴寺所存的此龛石造像为晚唐风格,以此作为今后隆兴寺唐代佛教艺术深入研究的一个基础。

正定隆兴寺西北角龙泉井亭内现存一批佛教石造像,除靠北墙佛坛上放置的9尊无头石造像外,四壁尚嵌有26龛石造像,其中北壁3龛,东壁11龛,西壁10龛,南壁2龛。据清乾隆十三年《隆兴寺志》载,井亭内造像有“大石佛5尊,小石佛23尊”,与亭内现存造像数目并不相符。关于这些佛像的来历,寺志上只是说“相传大小石佛俱获自井内”。而亭内之龙泉井,寺志记:“此即宋开宝四年涌铜处也。”明天顺七年,御马监太监钱福增建龙泉井亭,据《增建龙兴寺亭碑记》载:“天顺癸未春……命工抡材,砌以完其圮,疏浚以通其淤,作亭以覆其上,以饰丹垩,环以栏槛,缭以垣墙。”[1]并未提及井内挖出佛像之事。该井亭自明天顺七年(1463)建成后,明正德七年(1512)、隆庆五年(1571)和清康熙十八年(1679)均有重修。但数次重修的资料,也均未谈及井中出佛像事。

如果说,佛坛上的圆雕佛像可能由它处移置于此,那么这些小型龛造像究竟雕造于何时,又是什么时候嵌于井亭壁上的呢?整体看亭内的26尊龛造像,除北壁中间一龛为青石长方形五尊造像外,其余多为汉白玉尖拱形单身坐式乐伎龛。这些尖拱型龛内的造像大多风化严重,多有局部残损,加之后世覆彩涂抹重装,原面目不甚清晰,初步分析具元代风格。而唯一的一龛长方形一铺五尊像则颇具唐代特征。这些龛造像嵌于龙泉井亭墙壁上的时间,最早应在明天顺七年增建井亭之时。因北壁中央的唐代风格龛造像具有较高的造型学价值,故本文拟对其做一具体时代特征分析。

一、龙泉井亭唐龛造像介绍

此龛略呈正方形,青石质,龛石高57厘米,宽55.5厘米,左、右、上部龛框分别宽3.5~4厘米、3.5~4厘米、3~3.8厘米,下部高16厘米的原石打磨成平面,似为预留写发愿文的位置,但并无刻字,素面无纹饰。龛内凿成略似覆斗状的浅龛,折角,内壁弧,中间最深处内凹约5厘米。由于嵌于墙壁上,龛的厚度以及其它各面有无文字雕饰,不得而知。长方形龛内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均敷彩(图一)。中央主尊结跏趺端坐于单瓣仰莲座上,像高26厘米(不含头光、莲座),双耳垂肩,高肉髻,眼睑微启,唇、鼻风化又敷彩涂抹后已不清,桃形头光。佛上身内着僧祗支,袈裟敷枣红色彩,斜披左肩又反搭于右肩。右臂屈指于胸前上抬,手指损毁,所结印契不明,左臂随坐姿自然向下,左手抚膝。袈裟及裙摆的线条简单明了,无悬裳,不覆盖莲座。莲座高5厘米。

胁侍二弟子及二菩萨均有圆形头光,与主尊桃形头光同敷绿彩。二弟子面部五官风化不清。主尊左侧弟子通高23.3厘米,脖颈的筋骨及下面的锁骨突出,双手抱拳,披蓝色袈裟,跣足立于高3厘米的莲台上。右侧弟子通高22厘米,蓝色僧衣外斜披红色袈裟,双手合十,头部残毁,无脖颈,胸部赘肉突出,与左侧弟子刻意表现出的骨瘦如柴形成强烈反差,跣足踏莲,莲座高3.5厘米。二弟子应为迦叶和阿难。

二菩萨均头戴花冠,宝缯垂肩后外飘,袒胸,少璎珞饰物。帔帛搭于后背,绕两臂自肩至肘下垂,略外飘。上身着天衣,结带系于腰部中央后垂落,下身穿羊肠裙,衣纹褶皱密集。左侧菩萨通高26厘米,左手下垂牵巾,右臂屈肘上举,手执莲蕾,身体向内倾,着红衣绿裙,跣足立于莲座上,莲座高4厘米。右侧菩萨通高25厘米,右臂下垂,手提军持(宝瓶),左手执莲蕾,胯部向左侧扭动,身姿婀娜呈S形,穿蓝衣红裙,跣足,莲座高4厘米。

此龛无文字纪年,但造像的时代特征明显之处有二:其一,二尊胁侍菩萨一手执莲蕾,一手提军持瓶或握飘带, S形身姿,体态丰腴,少璎珞饰品,为典型的唐代中后期风格;其二,弟子和菩萨的莲座与主尊的莲座茎蔓缠绕相连,属唐代较流行的连茎莲座样式。

二、北朝晚期至唐代连茎莲座的发展变化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的组合,可追溯到佛教早期更为简单的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佛坐的连茎莲座早在古印度贵霜王朝的犍陀罗至笈多王朝时期已形成[2],随佛教传入中土,在北魏的青铜造像上有零星出现,到北朝晚期,石雕造像中开始出现。邯郸南响堂石窟的第一窟华严洞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方柱左右的壁龛均为北齐时期的一铺五身造像,造像下的莲座采用忍冬纹连茎莲座[3]。安阳灵泉寺北齐刻经双碑之一的河清三年(564)《华严八会碑》,碑首正面圭额中央雕一圆拱形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主尊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莲座束腰处向两侧各长出一莲茎,莲茎两端各有一莲台,两侧的胁侍菩萨立于莲台上[4]。西安博物院收藏的1975年4月出土于未央区草滩的一组数个北周三尊造像龛,也为忍冬纹裹莲茎或忍冬纹加荷叶和莲梗与主尊莲座相连(图二)。

到唐代,石雕佛教造像下的连茎莲座中,忍冬纹几乎不再出现,突出的莲茎相连各莲座成为一种流行的样式。从一些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造像、石塔和现存的唐代石窟中多能见到。

上海博物院收藏的一铺由张叔诚先生捐赠的唐大和二年(828)灵祭造释迦牟尼佛三尊像,主尊结跏趺坐于有梗莲台上,二胁侍菩萨体态丰满、婀娜,一手屈上举,一手提军持或握飘带,跣足立于与主尊莲台相连的连茎莲座上(图三)。此外,西安博物院收藏的青龙寺唐代三尊像,1975年西安市新城区后所寨出土的唐代四面造像碑[5],武则天时期的七宝台石造像(即有名的宝庆寺石造像,除宝庆寺塔残留数尊外,大多已流失日本),这些石造像大多为一佛二胁侍菩萨,有不少龛像下为连茎莲座。

20世纪50年代以降,西安西明寺遗址、太平坊恩国寺、义宁坊积善寺均出土有唐代善业泥造像,尤以慈恩寺大雁塔附近出土的多为人所知[6]。这其中有一类善业泥像略作尖拱形龛,主尊磨光肉髻,宝珠形头光,袒右肩袈裟,左手掌心向上置腹前,右手抚膝,施降魔触地印,结跏趺坐于连茎托起的仰莲圆座上。两胁侍菩萨立于主佛两侧的莲台上。主佛两侧有连茎层叠上出,均匀分布七身小化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图四)。这类善业泥像在构图上和萨尔纳特舍卫城大神变浮雕相似,从题材上看,表现的应是无上大神变的内容。这类题材的善业泥像似乎只是在长安流行,时间也局限在唐初,同时期的石窟中至今未发现同类题材造像。直到8世纪初,在四川的石窟中开始再次出现,如安岳卧佛院31号龛,10世纪开凿的安岳千佛寨石窟1号龛、41号龛、48号龛等[7]。这类连茎并出现化佛属于释迦佛舍卫城大神变题材的造像,与本文所探讨的盛行于唐代的连茎莲座三尊、五尊或七尊造像不属于同一体系,只是连茎莲座相似,有必要比较并区分开来。

据笔者实地考察,北京云居寺唐代景云二年(711)、开元十年(722)、开元十五年(727)三座石塔塔心室中,一佛二胁侍菩萨三尊像下均为连茎莲座(图五)。安阳灵泉寺唐代双塔中的西塔,塔身东外壁刻有“圃人禹璜以咸通八年(867)五月自宗城拜安阳”[8],可确定为咸通八年以前所造。西塔塔心室内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主尊面部残损,着袒右肩袈裟,左手抚膝,右臂上屈,手残缺,结跏趺坐于仰莲台上。胁侍弟子及菩萨分立佛两侧,足下莲台共属于一株大型的连理莲枝,为连茎莲座(图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丁明夷先生对龙门石窟中众多唐代小型龛窟,从造像风格、服饰、手势、坐式到莲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莲的普遍使用在永隆(680)以后加剧起来,如各种形式莲瓣的做出,带有根、茎和圆座,有如一株莲的有梗圆莲座在小龛中的流行……甚至足踏也有用莲梗或并蒂莲充任等等。这种现象,与阿弥陀信仰的日益流行有关[9]。如:清明寺窟门北侧上元二年(675)小龛,清明寺北壁圣历元年(698)龛,万佛洞前室南壁永隆二年(681)小龛,万佛洞下方小洞北壁武则天时期小龛,万佛洞北壁垂拱三年(687)小龛,老君洞北壁垂拱三年龛,八作司洞外南侧武则天时期小龛,擂鼓中洞和东山第一窟(武则天后期)。

邯郸南响堂石窟的唐代佛教遗存主要是小龛,没有大窟,基本上是分布在各窟前后室的窟壁上,穿插补刻在前代龛像之间,据统计有200余龛,其中有40多龛附有造龛题记和供养人发愿文。这些唐代小龛多为三尊或五尊像,少量为七尊或单尊,以及观音、地藏并列的2尊像。其莲座为连茎莲座的在南响堂各窟均有出现,具体年代为唐文明年至大足年之间(684―700),胁侍菩萨下为素面低圆莲座,下有梗,呈S形,与佛座相连;大足年(701)前后,胁侍菩萨莲座高似半球形,下生莲梗呈S形,与佛座相连[10]。

在河南巩义石窟北魏窟前外壁的唐代小龛中,三尊像和五尊像都有采用连茎莲座的, 如第二窟外补刻的唐龙朔纪年(661―663)发愿文题记的小龛(图七)。山西高平羊头山石窟除北魏摩崖龛和石窟外,J区和I区(即第一窟和第二窟)为唐代摩崖龛像。I-4龛有唐高宗乾封元年(666)纪年铭记,表明本期龛像主要开凿于唐高宗时期,但从造像样式上看,有些佛、菩萨、天王像似可晚到唐玄宗时期(712―756)[11]。其中J-1龛为唐代七尊像大龛,主尊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莲台下接连茎,连茎莲座的结构十分复杂,连茎主干上分别派生出六个支茎,支茎上各有一小莲台,外侧四个小莲台上分别雕胁侍二弟子和二菩萨,内侧两个小莲台上各雕一半跪供养天人,主支茎间还有二舞蹈童子(图八)。在桂林西山、叠彩山的摩崖造像龛中,有多个唐代小龛为连茎莲座,最具代表性的是观音峰半山脊的唐调露元年(679)昭州司马李实捐造的一铺三尊像[12],两侧胁侍菩萨端坐的莲座即是连茎与主尊方座底部相连的。

山西晋城青莲上寺外凿有小型龛摩崖造像二铺,西侧的尖拱形龛内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主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面部因风化已模糊不清,桃形头光,左手抚膝,右手残毁。二弟子双手一抱拳、一合十。二菩萨均头戴花冠,宝缯垂肩后外飘,帔巾披于后背绕臂下垂,西侧菩萨侧身向佛双手合十,东侧菩萨左手提军持,右臂斜屈胸前。胁侍弟子和菩萨跣足立于仰莲座上,二弟子的莲座较小,并叠压于二菩萨莲座后,仅露出部分,菩萨莲座由粗壮连茎与主尊莲花座相连(图九)。龛西侧刻有发愿文:“比丘敬造/阿弥陀佛及阿难迦叶菩萨/区奉为思亲年耄喜惧之惶/问安久违翘诚佛佑亡父常元年二/弟敬仙历德往生净土 比丘弘宏菩萨壹区为亡回父母永脱轮回/唐天复元年岁在辛酉十一月己/十七日乙乃记”[13]。天复元年(901)为唐昭宗李晔的年号,3年以后唐王朝即灭亡。此龛造像与隆兴寺龙泉井亭的唐龛造像风格较为接近,同为晚唐作品,但井亭造像要早于天复元年造像,从胁侍菩萨和连茎莲座的风格即可看出,天复造像的雕刻技法略显僵化,线条粗朴,菩萨体粗直立。

连茎莲座作为唐代佛教造像莲花座的一种较流行样式,贯穿了整个唐朝,唐亡以后,此种莲座形式也不再流行,近乎绝迹,同时佛教造像的风格也为之一变,流于世俗化。就笔者所见实物,唐以后带有连茎莲座的汉传佛教石造像,仅山西平顺实会村大云院北宋天禧四年(1020)《敕赐双峰山大云院》碑碑首阴面所雕的五尊像小龛,主佛结跏趺端坐于方形束腰高须弥座上,座上枋出连茎连接二弟子莲台,二菩萨呈游戏坐姿,台座独立,不与佛座相连(图一)。整铺造像表情呆板,身体僵直,已毫无美感可言,与唐样不可同日而语。另外,现藏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出土于西夏黑水城的一幅阿弥陀佛净土卷轴画(编号X2419)[14],所绘一佛二菩萨的莲座为茎蔓相连的同一株,但它是融合汉藏两种风格的作品,涉及到藏传佛教艺术,已是不同的另一种风格,不属本文讨论范围,故从略。

三、结 语

隆兴寺龙泉井亭的这龛具有典型唐代风格的五尊石造像,在明天顺七年建龙泉井亭之前,曾为寺内何处遗物,尚不得而知。现存的隆兴寺是宋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赵匡胤下诏,在唐、五代龙兴寺的原址拆却九间讲堂,敕造七丈三尺铜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后,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奠定了后世隆兴寺宋代寺院的格局。1961年,隆兴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这处宋代木构古建筑群,寺内地表叠压下的隋唐、五代佛教遗址文化层未进行过全面考古探查,所以寺内相对缺少北宋以前的佛教遗物。近些年,在寺院内局部维修动土时,偶有唐代文物出土:1994年,寺内戒坛东侧出土一件浮雕佛像的棱柱形石刻文物和两件线刻菩萨像刻石,具唐代风格;1996年,在寺院中部东墙外挖蓄水池时,发现了残缺的唐代莲花瓦当、兽吻、瓦件等。此外,还有发现于正定广惠寺花塔三层塔心室内,唐开元二十七年(739)或稍晚,为国忌而造“龙兴寺上座僧金藏敬造供养”的原隆兴寺唐代石佛像[15],民国六年(1917)被盗后流失海外的四尊隆兴寺唐代干漆夹苎佛像[16],以及龙泉井亭内这龛晚唐风格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石造像。随着零散的寺内唐代文物陆续出土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隆兴寺北宋以前的残缺历史拼图逐渐得到补充完善,为今后将隆兴寺唐代佛教艺术作为专业课题进一步综合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本文引用的西安博物院所藏造像照片由好友凌波提供,青莲寺唐龛发愿文纪年题记经晋城王国瑞老师和崇寿寺的张建军老师帮忙校对,文章在整理撰写过程中,得到刘友恒老师的多方指教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限于本人的学识水平,拙文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恳请专家指正。

[1]明天顺八年《增建龙兴寺亭碑记》,碑文收录于乾隆十三年《隆兴寺志》,转引自杨双秋:《隆兴寺龙泉井与龙泉井亭》,《文物春秋》2011年2期。

[2]郭乃彰:《印度佛教莲花纹饰之探讨》,佛光出版社,1990年。

[3]赵立春:《响堂山石窟的编号说明及内容简录》,《文物春秋》2000年5期。

[4]李裕群:《灵泉寺北齐娄睿〈华严经碑〉研究》,《考古学报》2012年1期。

[5]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文物精华――佛教造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6]金申:《善业泥像》,载《佛教美术丛考》,科学出版社,2005年。

[7]王剑平,张建荣,雷玉华:《中国内地舍卫城大神变造像遗存探索》,载《石窟寺研究》第1辑,文物出版社,2010年。

[8]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安阳灵泉寺唐代双石塔》,《文物》1986年3期。

[9]丁明夷:《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分期与类型》,《考古学报》1979年4期。

[10]袁虹:《南响堂石窟唐代小龛初探》,《华夏考古》1995年1期。

[11]张庆捷,李裕群,郭一峰:《山西高平羊头山石窟调查简报》,《考古学报》2000年1期。

[12]刘玲双:《桂林石刻》,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13]录文据笔者2010年10月在青莲寺的野外调查笔记。

[14]谢继胜:《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5]刘友恒,梁晓丽:《隋龙藏寺碑琐谈》,载《古圃》,正定古文化研究会编,2011年。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篇5

一、树洞

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古树奇木很多。而古树里又有许多千奇百怪的树洞值得我们欣赏和思考。这些树洞被人们用作各种用途:开酒吧、汽车的隧道、存放汽车、运动广场、圈养牲畜、居住、娱乐等等。这些树洞不仅只是自己形成,也有的是因为雷劈而形成。

二、奇观

古树奇观中有树屋树庙,树屋和树庙就是因为一颗种子落在了屋顶发芽成长形成。还有可以供人们使用的树桥、树门,树桥有的是在河岸的古树的侧根形成,有的则是一整根古树形成。而树门则是气根相互缠绕贯入地下而形成。除此可供使用的之外,还有字形根的,各种物体形、动物形。有的树上都可以建造屋子、佛塔。令人惊叹,旋转而生长的柳树,曲圈松,似人工雕琢的奇根桧柏,连理枝。有种比较罕见的母子树,一大一小,紧挨着生长,似亲人一样。其余的就是树冠树枝都很优美的似盆景的古树。

三、古树之最

在古树里,从各种角度看,都有一个“最”。其中最高的是金钱松,最轻的是木棉科,最硬的是苏木科,最重的漆树科。最长寿的二将军,最光滑的是千屈科,生长最快的茜草科等等。按果实来分,果最香的是香果树,果最大的是树菠萝。果实闪光的绒毛皂荚,按花来分,花最美的树---禄寿花,花最珍贵的树---金华茶,花最香的树---观光木,花发光的树---棋盘树等等。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有些古树的一些奇葩特性:防火的树---黄洋界木荷树、枫香。具有治癌特效的树---红豆杉,营养最丰富的树---辣木,可提取高级芳香油的树---土沉香,治白血病的树---双西版纳粗榧古树,防水的树---落羽杉,会流泪的树---猪血木等等。

四、奇花异果

花基本上是观赏花木,花型都比较优美,颜色比较漂亮,或者有些让人想象不到的特点。如:禾雀花,鸽子花,叶上花,无忧花等等。至于果实,则是形状奇特,类似我们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就如气球果,掉瓜果,腊肠果,猫尾果等等。

五、千年古树

大都是一些生命比较长的树木,其中有些是比较有名的。如,北京古银杏,太湖古柏,庐山柳杉,云龙铁树古树,介休古柏等等。这些都经历风吹雨打,沧海桑田,然后记录了大自然的变迁进程,揭示了植物种群兴衰的演变进程。

六、树木奇景

大自然之所以如此漂亮,变化莫测,令人惊叹…..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树木奇景。如:玉龙雪山森林,一片翠色,延绵不断。比利时布拉斑特的松树林,松树在紫色花为底上生长,极为醒目,色彩的对比让本来就出色松林更漂亮。而阿尔山天池森林,则是一汪湖水被森林包围,天蓝、草绿、树萃。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就不多说了!

九、树根奇观

树根种类很多,有的可以独树成林,靠得就是树根。如榕树根。有的造型比较独特,根是板状,如加里曼丹古树板根。还有色彩比较鲜艳的红树根等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篇6

一、家乡名人及相关名胜古迹

例 (浙江省金华市中考题)某校举行“锦绣金华”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几项内容,请你按要求完成。

(1)家乡,总会传递一种淳朴、真挚和浓浓的亲情,这是一种来自祖先遥远的血管里的神秘力量,它把世世代代子孙凝聚在一起,它让我们充满自豪和希望。认识先人,传承风尚,就让我们叩访名人。

①请从下面名人中选一位作简要的介绍。

备选名人:骆宾王、张志和、艾青、施光南

示例:宋濂 文学家浦江人 《送东阳马生序》

②根据提供的信息,用金华古今文化名人的名字完成下联。

上联:火腿、酥饼、木雕、水晶,金华物产誉全球;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婺州儿女扬英名。

(2)与名胜古迹相关的许多诗词、对联虽然简短,但寓意隽永,文采飞扬,堪称文化瑰宝。请欣赏下列金华本地名胜古迹的吟咏,仿造示例,选择两处写出具体景点的名称。

示例: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金华八咏楼)

A、先人创业建古村,后裔继志兴诸葛 ( )

B、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 )

C、此地风光三吴无,平砥清流世间殊 ( )

D、仙华杰出最怪异,望之如云浮太空 ( )

E、天门一开天下见,天街漫步天上人 ( )

F、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绣映南山 ( )

解析:本题在考查上涉及当地古今名人,并以此为考点,灵活设题。本题有两道题,第(1)题是“名人”考查题,考查的是对当地名人的知晓程度。第①题所列举的名人大多是同学们熟悉的作者,所以按照给出的“示例”来作答,难度不大,如:艾青诗人金华人《大堰河――我的保姆》;第②题融考查名人知识寓对联当中,较有新意。完成本题要读懂上联中隐含着这样一个条件:即要选择四个都为两个字的名人来作答,否则就与上联不一致。如:陈亮、宋濂、李渔、艾青。第(2)题考查学生解读诗词、对联的能力,这些诗词、对联都与本地景点有关,故学生在了解本地景点的基础上,结合诗词、对联内容,进行分析、比照即可。当然,这道题目只要求写出两个景点的名称,使得难度大为降低。参考答案:A、兰溪八卦村;B、金华双龙洞;C、磐安花溪;D、浦江仙华山;E、永康方岩;F、武义郭洞。

二、家乡的建设

例(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题)我市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作为攀枝花市的一员,阅读本文后你对攀枝花市的“双创”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用简要文字表述出来。(提出的建议不少于四条。)

解析:以家乡城市“双创”活动为考点,考查学生为家乡献计献策的能力。每一个学生都会从家乡各种各样的宣传中了解“双创”活动的意义,因此联系家乡的实际和自身的感受,就很容易提出建议:①加大“双创”活动宣传力度,让全市人民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②加快荒山绿化工作(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③严格控制“三废”排放,还我市清水蓝天;④严格实施垃圾分装和回收制度,变废为宝;等等。

三、家乡的风景名胜和土特产

例 (四川省资阳市中考题)资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她不仅有著名的人文自然景观,而且有人们喜爱的土特产;她不仅哺育出著有《数书九章》的数学巨匠秦九韶,而且培育出了曹荻荻、等著名革命家。四川旅游局决定于6月20日在成都召开旅游商品展览会,假如资阳市旅游局聘请你参加资阳参展的宣传方案设计,请根据宣传要求完成以下题目。

(1)请你为资阳的参展活动拟一个宣传主题。

(2)请你确定宣传的主要手段。

(3)请你为资阳的风景名胜或土特产拟一则广告。(设计的广告语必须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人文自然景观、土特产如:安岳石刻、秦九韶纪念馆、纪念馆、三岔湖、龙泉湖、天池藕粉、安岳柠檬、三星米花、大佛挂面、临江寺豆瓣……

解析:以“旅游商品展览会”为考查平台,着重考查学生组织活动及拟写能力。第(1)(2)题,考查学生为参展会拟写宣传主题及确定宣传手段的能力,拟写时一定要结合“旅游商品”这一主题,示例:旅游景点风光秀丽,土特产品物美价廉;解答第(2)题时,可联系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宣传手段,如:电视片、宣传手册、土特产展出、广告词等;第(3)题是提供家乡的风景名胜或土特产,要求为它拟写一则广告语,广告语的拟写要符合其特点,词语优美,有吸引力。示例:①安岳石刻:神刀鬼斧雕就安岳石刻,四方游客慕拜紫竹观音。②龙泉、三岔湖:龙泉美如画,三岔画中无。③天池藕粉滋肝润肺,安岳柠檬养颜益寿。

四、家乡的重大活动

例 (南京市中考题)推选“南京青年联合会”标识,要求从下面三幅图标中推选出一幅,并说明理由。

小雨说:“我推选第一幅图标,因为它用南京、青年两个词的英文字母NY组合成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南京青年在建设南京中的活力和朝气。”

你说:“我推选__________幅图标(第一幅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以推选“南京青年联合会”标识为平台,考查学生解析图标的能力,应扣住“青年联合会”这一主题,围绕标识本身构图特点和它的寓意来说明。示例:我推选第二幅。①第二幅把两个“青”字变形处理成了一对手拉手舞动的青年,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活力、朝气和团结。②“n”是南京的“南”的拼音首字母,图标下半部分将两个“n”变形组成“心”的图形,突出了团结的主题。(或:我推选第三幅。因为第三幅对“青”字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使之酷似一个青年人在展翅高飞,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活力、朝气和热情。)

五、家乡的桥

例 (浙江省温州市非课改区中考题)假如温州要举办“泰顺廊桥文化节”,邀请你参与策划,请根据筹备组提供的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是桥与亭的完美结合。历史上的廊桥,村落分散,多山多溪,木桥成了连贯村落的主要通道。人们为了在行路途中遮风避雨,在木桥上建起了一座座风雨亭,犹如彩虹飞架在山谷溪流之间,这就是我们日后所称的“廊桥”。

据记载,全县现存明清廊桥有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如泗溪姐妹桥、筱村文星桥等。廊桥以较短的木材,纵横相贯,搭建而成。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

(1)给《泰顺廊桥画册》扉页配上一行醒目的文字,向读者介绍廊桥的特点。(不超过12个字)

(2)给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解析:本题选择家乡的桥为考点,新颖别致。以“泰顺廊桥文化节”为平台,考查学生的拟写能力。第(1)题考查学生对廊桥特点的概括能力。示例:廊桥造型优美,结构巧妙(或:桥与亭的完美结合)。第(2)题,考查学生拟写广告语的能力,拟写时要扣住“文化节”的主题来考虑,突出廊桥文化内涵,示例:美丽的廊桥向你招手,特色文化与你交流。

六、家乡的街道

例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题)街道,是一座城市最为传神的地方,何况一条临河的小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是古老苏州的不朽记忆,也是现代苏州的水乡情结。保护好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也就能保住古城的那份神韵。

假设:你家附近新修了一条临江的小街,环境幽雅恬静。请你为这条小街起一个街名,要求与“枕河”的意境相吻合;请你给临河的人家写一句话,提醒他们保护好身边的小河,语言要委婉。

解析:本文以苏州富有水乡特色的“临河街道”为材料,引用古诗激发学生情趣,设置了两道富有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尽情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小街的名称要符合“枕河”的意境,给临河人家写的话要符合委婉的要求。

七、家乡的节日或天气

例1 (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当今很多人倡导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你能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中选取一个,说说当地的过节习俗,或介绍节日的来历及有关传说故事吗?(不超过60字)

例2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题)下面是湖州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5月6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28℃风力:<3级

解析:例1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考查平台,相同的节日,但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考生要根据家乡节日的特点作介绍。例2以人们关心的天气预报为考查平台,以家乡某一天的天气为考点,考查学生拟写“天气预报语言”的能力。同学们首先要根据给出的天气预报情况,分析当地天气状况、气温和风力,然后依据今天天气“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的特点,要拟写出能提醒市民出门要防雨这一体现人文关怀的语句。示例: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28℃,风力小于三级。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注意安全。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篇7

你们好,欢迎你们到甘肃庆阳北石窟寺观光旅游!我很高兴能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满足诸位客人的需求,使北石窟寺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庆阳北石窟寺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一样,属甘肃早期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石窟寺,其风格与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相近,在中国佛教石代佛教圣地,全面体现了古代陇东佛教活动的兴衰与发展。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上的一颗艺术明珠。

陇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董志塬一带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北石窟寺位于董志塬的西侧,东北距庆阳地区行署所在地西峰市25公里。这里古属雍州,秦属北地郡,西汉至晋代为安定郡,北魏时归泾州,唐代为宁州,五代、宋时属原州彭阳县,元代为镇原州,明清属镇原县。其地东抵陕西榆林,西通黑水,南接泾渭,北达贺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北达宁夏、内蒙、西抵河西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冲。北魏以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开窟造像的风靡,这里又成了萧关古道上的一大佛教胜地。据史料记载,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反,诏华州刺史奚康生讨之。”“康生久为,及临州尹,多所杀戮,而乃信向佛道,数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历四州皆有建置。”奚康生在泾州平定了沙门刘慧汪叛乱后,为了安定民心,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政权,于宣武帝永平二年,大耗民财,“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创建了北石窟寺和泾川的南石窟寺。无论奚康生当初开窟建寺的动机如何,足见当时佛事活动之兴盛,而陇东的劳动人民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在粗犷的黄土高坡上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为精美的艺术瑰宝。

北石窟寺自北魏开窟建寺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不断增修扩建,形成了这样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宋、清碑文记载,古代寺院、殿宇轩昂、龛像俨然,丹素炫彩、金玉垂辉、佛光普照、僧众云集、阁楼峻丽、蔚为壮观。岁月悠悠,斗转星移、清末兵燹。战乱烽起、寺院建筑,付之一炬。僧众遭戮,佛事废弃。新中国成立,1959年甘肃文物工作队在陇东进行文物普查,重新发现了北石窟寺,1963年成立文管所,对这一佛教文化古迹开始清理保护。寺院现有大小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尊,碑碣7通,各代游人题记150余方。其窟龛分布密集,形如蜂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窟院南北长125米,宽40米,面积为5000平方米。窟龛分布的岩石断面南北长120米、高20米,大小相间,可分三层雕凿,造像均为高浮雕和圆雕,形象逼真,风格各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陇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165号窟是北石窟寺最大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位于窟区正中,是北魏永平二年奚康生主持开凿的“七佛窟”。窟门两侧高浮雕两尊守门天王,其事高5.8米,身着铠甲,足蹬战靴,怒目锁眉,神情威严,大有震慑一切邪魔的气魄。身旁横卧两尊雄狮,虽年久残损,然张口舞爪,威态犹存。

该窟好象一座高大的殿堂,空间宏大,气势磅礴。覆斗式顶,距地面高14米,南北宽21.7米,进深15.7米,平面为长方形,面积340多平方米。窟内东(正壁)、北、南三壁雕七尊立佛,佛高8米,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鼻大唇厚,体魄雄建,褒衣博带袈裟,施无畏手印。俨然一派华夏民族伟人的形象。关于七佛图和七佛造像题材,全国早期开凿的其他石窟出有实例,然而完整意义上的七佛窟和七佛造像,唯北石窟寺最早最宏伟最有代表性,为以后七佛窟的兴建开创了先例。《魏书·释老志》简述佛教经义时,曾说:“释迦前有六佛,释迦继六佛而成道,处今贤劫。文言将来有弥勒佛,方继释迦而降世。”《增一阿含经》卷四云:“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世间。”这些记载,说明七佛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佛经中的七佛,不但能“宣说法教”,“照明于世间”,而且可“解除”一切众生的生死病痛之苦。北魏王朝编造七佛的种种“功德”,对七佛和弥勒的宣扬是在于极力沟通人神之间的界限。北魏从太祖拓跋硅到宣武帝元属正好七位皇帝,奚康生禀“皇帝即当今如来”之义旨,为北魏七个正式皇帝大造七佛,一则歌颂佛教历史,加强佛教正统思想的传播。二则讨好朝廷,歌颂皇帝功德,安抚民众,巩固北魏统治政权。因而供俸七佛在当时陇东地区十分盛行。七佛造像成为北石窟寺的一大特色,从北魏一直延续到晚唐,题材形象十分突出。这说明北石窟寺在陇东古代是一处非常正统的佛教圣地。而当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陇东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不惜血汗来雕凿如此宏伟、众多的七佛像,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愿望。

165窟还有十尊4米高的胁侍菩萨和两尊5.8米高的交脚弥勒,3.05米的骑象菩萨和阿修罗天王像,胁侍菩萨面目人俊秀、身材修长、婷婷玉立、神态自若。交脚弥勒头戴方冠、颈戴璎珞、肩披天衣,下着长裙,面带微笑,恬静而雅。骑象菩萨风姿娟秀、仪容恬静,柔情绰态,嫣然含笑,堪为驱除邪恶的善与美的化身。三头四臂的阿修罗天王像酷似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雕刻刀法粗犷简炼,形象生动奇特,三副面孔,三种表情,一喜一愁一怒,表现了他面对人生不同心态,一手举日,一手擎月,一手执降魔杖、一手握金刚杵,表现其法力无边,勇猛不屈的气魄,显示了劳动人民不甘屈服封建统治势力,勇敢捍卫美好生活的坚强斗志。

除以上造像外、该窟四壁还浮雕众多的佛传故事和千佛、飞天,特别是洞窟门内上部西披,有一副长15米、宽2米的“太子舍身饲虎”本生故事浮雕。人物形象逼真,情节生动感人,是国内各大石窟同一题材浮雕画中所少有的。它是研究北魏浮雕艺术的一份极为珍贵的资料。

北石窟寺始创于北魏,兴盛于唐代。现有窟龛中唐代作品占三分之二,共有198个窟龛。第222窟是唐代的代表洞窟之一,位于窟群北段中部。该窟为盛唐时完成的一个习禅石窟,窟高6.10米、宽6.10、宽6.48米,进深8.40米、覆斗式顶、正壁有坛基。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高4.05米,弟子高2.8米、菩萨高3米,佛作磨光高肉髻,面相圆润、细眉大眼,鼻大口方、肩宽腰圆,着通肩袈裟。善跏趺坐于一方形台座上、双足踩半圆形莲台,弟子菩萨侍立。此窟内本尊及弟子菩萨为北石窟寺唐代造像最完整的一个洞窟、雕作技巧娴熟,风格质朴大方,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从内容看,主尊体态健壮,表情庄重自如,弟子菩萨神情潇洒,面带微笑,应为弥勒宣说佛法的造型。

除正壁高大的造像而外,窟内南、北、西壁布满小佛龛,基本分为四层,共计62龛。217身造像。这些佛龛多作方形,圆拱顶形或长方形,每龛内有雕一佛二菩萨的,有雕一佛二弟子的。佛均结跏趺坐,弟子或菩萨侍立。大部分保存完好。整个窟内显得富丽堂皇,庄严肃穆。小龛内的造像,特别是下层的小龛内造像雕刻尤为精细生动,其衣纹如出春水,自然而流畅。菩萨发髻高耸,上身袒露,下着羊肠裙,轻纱透体,披巾自双肩搭下,或用一手举起,形式多样而富有变化,身躯活泼优美而典线,婀娜多姿,富有情感,显示出旺盛的青春活力,似今迪斯科在表演。这些优美的人物造型,虽展示极乐世界的佛国生活情景,却充分反映了我国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社会开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歌舞升平的空前盛况。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而这些造像工匠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倘偌他们没有虔诚的心态,对艺术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精神是断然雕造不出如此精美的作品的。

北周在我国虽然历史较短,但经济文化均有所发展。这一时期在北石窟寺开凿了十三个窟龛。位于222窟北侧的240窟,就是北周时期开凿的一座很有代表性的大形洞窟。窟平面基本为方形,覆斗式顶,窟高4.23米,宽5.26米,深5.3米,窟内东(正壁)、南、北三壁凿高坛基、坛上各雕一坐佛,佛两侧侍立二菩萨,古称“三佛窟”。此三佛应为“三方佛”,正壁为释迦佛及普贤文殊菩萨,南壁为西方三圣,北壁为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与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雕像外层原包有清代重妆泥塑层,198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派专家指导,剥去了大部分壁面清代的泥塑,恢复了原貌。

正壁原雕一佛二菩萨,佛高2.17米。低平肉髻,面相方圆,细眉小眼,高鼻小唇,颈粗肩宽,体魄雄健,原结跏趺坐于一方台上,后经清代改妆佛的坐式。二菩萨侍立,表面的清代泥塑未能清除。

南壁佛高2.17米。菩萨高2.00米。佛面形基本与正壁相同,内着僧祗支,腰束带结于胸前,外着圆领下垂的袈裟,半结跏趺坐于方形台上,两侧菩萨鼻高口小面带微笑,西侧菩萨高发髻,宝缯束发于两侧打结后折叠下垂,戴宽项圈,内着僧祗支,下着裙,长璎珞直至膝部,披巾自双肩搭下后穿肘下垂,左手持一如意香包。东侧菩萨戴项圈,下着裙,长璎珞直至膝部,披巾自双肩搭下后穿肘下垂。北壁佛与菩萨身高与南壁相同,佛着圆领下垂袈裟,衣纹疏稀,半结跏趺坐于一方形台座上,衣踞垂于佛座前。菩萨高髻上束花蔓冠,侍立两侧。窟门内南北两侧,有盛唐时期所凿的四个长方形浅龛,每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这一洞窟内现存三个朝代的作品,北周开窟造像,盛唐增修小龛,清代重修泥塑装彩。三个时期风格迥乎不同,北周时期继承了前代优良传统,具有显著的发展变化,雕作熟练而形状多样。而盛唐是我国文化的鼎盛时期,雕刻技艺娴熟,造像生动逼真,具富于活力,服饰质感优美,飘然欲动,清代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不安,思想禁锢僵化,文艺衰败粗俗。这个洞窟可谓北石窟寺历史的写照。

看完240窟,向北前行,上至二台高处,在窟区最北端,有清代宣统元年村民筹资修建的一座“娘娘庙”。造像为泥塑,以《封神演义》故事为背景,开窟造像。主尊彩塑“三霄”坐像,两侧彩塑四身形象,三面墙壁均有《封神演义》故事壁画,色彩艳丽如初。其艺术价值比其它洞窟大为逊色,然而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遗产,已有89年的历史,其风格透视出当时社会的影子。那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良家妇女,其“三寸金莲”引人注目。或庄重慈善,或笑容可掬的村妇信女,使人感到淳朴可亲。其希望除恶扬善,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祈求上苍保佑人丁兴旺的心愿,以及陇东古代的风土人情,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北石窟寺还较为完整地保存有自隋唐以来各个朝代的碑刻题记,它不但确切地记载了开窟年代,而具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为研究历代社会生活和阶级矛盾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北石窟寺除这众多的石雕造像,丰富的碑刻题记外,其自然环境也是优美的。举步登上石窟高处,凭栏远望,南侧鸡头山雄伟高耸,对面大坡山绵延不断。滔滔蒲河水自北向南拍岸而过,茹河水从鸡头、大坡二山间滚滚而来,汇入蒲河蜿蜒南去。近处清泉明净如镜,松柏苍劲挺拔,桃红柳绿,繁花点点,蝉声悠扬,好鸟相鸣。曾有诗云:“古洞石佛几千秋,景物非凡在此留,鸟舒双翅树间语,鱼显五色水内流。”这里不失为欲界仙境,世外桃源。每逢阳春三月,此处山川秀丽,芳草绵绵,百花飘香,争奇斗妍,是踏青郊游的好去处。夏日骄阳当空,绿树掩映,泉水叮咚,溪流潺潺、凉风习习,松涛阵阵,又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秋日来临,天高气爽,每当斜阳西照时,给古寺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鎏金。高坡上羊群片片,窟院里霜叶烂漫,陇原的金秋,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格外分明;隆冬之际,一场大雪,站在窟前抬眼望去,山似玉龙,川裹银装,宁静而又素雅,另有一番景色。山涧里时有野兔出没,崖畔上雉鸡舒翅长鸣。此时到北石窟寺游览,既可观赏黄土高坡的雪景,又可游玩狩猎,别有情趣。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篇8

[关键词]罗浮山 梅花村 风景名胜 梅花 苏轼

[中图分类号]H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3―0152―05

一、罗浮梅花村本事

岭南罗浮梅花村之成名并非得力于实际的梅花种植。而是起源于两种文学作品。其一是相传柳宗元所作《龙城录》(二卷),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赵师雄醉憩梅花下》:“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傍舍,见一女子淡妆素服,出迓师雄。时已昏黑,残雪未销(未销:原作对,此据宋诸家引文改),月色微明。师雄喜之,与之语,但觉芳香袭人,语言极清丽。因与之扣酒家门,得数杯,相与饮。少顷。有一绿衣童来,笑歌戏舞,亦自可观。顷醉寝,师雄亦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久之,时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尔。”

《龙城录》是一部志怪杂事集。龙城为隋朝县名,唐初升龙州,后改名柳州。如属柳宗元所作,当成于其晚年贬官柳州时。但此书的真伪向多疑议。北宋《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见著录,南宋中叶尤袤《遂初堂书目》小说类始有其目,也未明确撰者和卷数。宋元人多认为此书既不见《唐书》记载,且内容虚诞,文笔衰弱,不似柳宗元所著,而是南北宋之交的王(1088~1146年),或北宋后期苏轼门生刘焘的假托。近见陶敏等根据《龙城录》所载之事多与唐史不合,又有属于柳宗元身后之事,所涉唐代文献及典制多有疏误等现象,断言其决非唐人所作,而是北宋人托名之为。笔者对此深表赞同。

这一故事本身还漏洞不少。首先是“残雪未消”。罗浮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炎海瘴疠之地,“四时常花,三冬不雪,一岁之间暑热过半,腊晴或至摇扇”。虽然史载宋淳{;占五年(1245年),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间广州等地出现大雪天气,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罗浮山也曾有千载难遇的大雪之景,但在隋唐那样一个气候偏暖的时代,是否会像故事中所说的那样“残雪未消,月色微明”,很值得怀疑。其次是“月落参横”。宋洪迈《容斋随笔》卷10:“今人梅花诗词多用‘参横’字。盖出柳子厚《龙城录》所载赵师雄事。然此实妄书,或以为刘无言所作也。其语云‘东方已白,月落参横’。且以冬半视之,黄昏时参已见,至丁夜(引者按:四更,即下半夜一点至三点)则西没矣。安得将旦而横乎。秦少游诗‘月落参横画角哀,暗香消尽令人老’承此误也。唯东坡云‘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乃为精当。老杜有‘城拥朝来客,天横醉后参’之句,以全篇考之,盖初秋所作也。”洪迈指出了一个星象上的错误。根据参星运行规则,公历十一月初,大约夏历十月初,黄昏初定时参星在东南出现,而黎明时行至西天近乎地平线方向,称为参横。整个冬季三月中,越近冬初,所谓“东方已白,月落参横”的景象越有可能。但岭南气温最低或可下雪的时机则在冬末。因此梅雪相兼在罗浮固属难见,而同时满足梅开、下雪而又“东方已白,月落参横”三个条件的日子就更不可得了。这些明显的疏误不能不使人怀疑这一故事的原创性。这段叙述可能是由其它二手材料编述抟合而成的。才会忽视了罗浮地区的特殊气候与地理状况。这就关系到罗浮梅花村的另一个来源:罗浮梅花村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苏轼三首松风亭梅花诗。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长条半落荔枝浦,卧树独秀桄榔园。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再用前韵》:“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鹤栖荒园。天香国艳肯相顾,知我酒熟诗清温。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抱丛窥我方醉卧,故遣啄木先敲门。麻姑过君急洒扫,鸟能歌舞花能言。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

《花落复次前韵》:“玉妃谪堕烟雨村,先生作诗与招魂。人间草木非我对,奔月偶挂成幽昏。香入户寻短梦。青子缀枝留小园。披衣连夜唤客饮,雪肤满地聊相温。松明照坐愁不唾,井花入腹清而暾。先生年来六十化,道眼已入不二门。多情好事余习气,惜花未忍终无言。留连一物吾过矣,笑领百罚空垂樽。”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贬惠州,刚到不久写下了这组著名的自赓自和咏梅诗。第二首开头“罗浮山下梅花村”一语,正是后世罗浮梅花村的主要依据。但苏轼所咏梅花是惠州嘉韦占寺旁松风亭下两株梅花,苏轼在惠州近三年,前后也仅绍圣元年九月赴惠州途中过游罗浮一次,《东坡志林》卷十一记此游颇详。到过冲虚观一带,但未提及梅花村。元以来,惠州、博罗、罗浮的山经地志多引苏轼此诗作为罗浮梅花村的注脚,而且也多把此诗的题目改为《梅花村》。由于苏轼的名人效应,后世罗浮很多景观多有附会苏轼游踪和诗意的现象,而梅花村正是其中一例。

除了松风亭三诗外,涉嫌被化用的还有元丰五年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和秦太虚梅花》:“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元占六年(1089年)在杭州知州任上所作《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其一:“梅梢春色弄微和,作意南枝翦刻多。月黑林间逢缟袂,霸陵醉尉误谁何。”《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十:“北客南来岂是家,醉看参月半横斜。他年欲识吴姬面,秉烛三更对此花。”其中“月黑林间逢缟袂”,“醉看参月半横斜”云云。与松风亭诗中“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等,都很容易与《龙城录》中赵师雄故事具体情形联系起来。后世解诗者多视苏轼是缀用赵师雄遇仙之事,因而词句、语意多与《龙城录》吻合。但综观苏轼诸诗却有其当下的实际背景和语意逻辑,如“绿衣倒挂扶桑暾”一句与赵师雄之事中绿衣歌舞的情景最为贴近,苏轼句下自注道:“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海东来,非尘埃间物也。”可见苏轼是自写其实,设或预知赵师雄之事,也会一并作些说明。更重要的是,苏轼诸

诗都贴合自身所处情境,遣词运意也极妥贴自然,全无《龙城录》那样的矛盾抵牾,更具原创色彩。因此,事实应如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所说:罗浮梅仙之事,“盖迁就东坡诗‘月黑林间逢缟袂’及‘月落参横’之句耳”,而不是苏轼化用其事。从时间上说,无论《龙城录》,还是其中赵师雄罗浮遇仙之事都是从两宋之交才见于人们称述,远在苏轼身后。因此可以这么说,是苏轼的咏梅诗境,经《龙城录》抟合编造成赵师雄梦仙故事,两者相互推毂。共同构成了罗浮梅花村传说的源头。

二、罗浮梅花村的名址及其变迁

南宋以来赵师雄罗浮遇仙之事广泛流传,影响深入。南宋绍兴(1131-1162年)初年曾懂《类说》、淳熙年间(1174-1189年)的《锦绣万花谷》、淳韦占间(1241-1252年)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等类书都编载此事,促进了这一故事的传播,大大增加了其知名度。南宋中期以来,罗浮梦梅之事成了咏梅的常用典故。罗浮梅花也成了咏梅的常见题材。

正是这一故事的强大影响,使罗浮当地出现了梅花村遗址风景的建设。罗浮梅花村名之正式出现始于南宋淳四年(1244年)。淳祜三年,时任惠州知州赵汝驭至罗浮山醮祭,所经道路崎岖,荆棘丛莽,登游极其艰难。办完公事,“与客步自冲虚,东行数里,泉声潢然,出蘖翳中,其上则洞口也。由洞口而南,有岩双壁,宛若门然。从门以人,炊然见寒梅冷落于藤梢棘刺间,崎岖窈窕,皆有古意,往往顾者不甚见赏。问其地,则赵师雄醉醒花下,月落参横翠羽啾嘈处也”。赵一路上山,“以目行心画者指授之,日某地宜门,某地宜亭,又某地宜庵”,嘱博罗县令主办其事。次年工程完成,亭台牌坊、石阶磴道,盘桓山间,直达山顶。大大方便了行人游览。向所见“寒梅冷落”即传赵师雄醉醒处,设立“梅花村”门牌,“芳眼疏明皆迎人笑”。事后番禺人李昴英作《罗浮飞云顶开路记》,也称“邝仙石之前千玉树横斜,明葩异馥,仙种非人世有。日梅花村”。这里所说石洞是山谷名,洞口有门,称石门,向上山坡有邝仙石,均在今罗浮山九天观风景区内。当时所谓梅花村显然是整个工程中的一处营景,并非自然村落,地点在石门里侧。所谓“千玉树”,一改前之“冷落”之景,则是在原有少量野梅的基础上增植的结果。从此罗浮遇仙之事有了称为梅花村的明确遗址,逐渐成了罗浮一道著名景观。

然而,随着惠州地区社会发展尤其是罗浮山旅游资源和交通的开发,人们进出罗浮山和登山的路线不断变化,梅花村遗址也在不断迁移。赵汝驭等人最初所定梅花村在冲虚观“东行数里”。“邝仙石之前”。自宋至明代中叶,人们人山大致都“自东莞石龙墟东北行,溯沙河水三十里至九子潭,其东二里许为泊头村,古泊头镇也”。由此东北行直抵冲虚观一线,进而沿赵汝驭所辟山径历邝仙石、伏虎岩,登飞云顶。而所谓梅花村即在此路山脚。明永乐八年(1410年)陈桩《罗浮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卷八所载元徐心远《登山记》、赵孟杰《醮山记》,所述行程都是先抵石洞口梅花村,由此登山。

明代以来,情况开始出现变化。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黄佐《罗浮图经》叙罗浮山西南诸峰:

“又西南日飞来峰,其傍有梅花村,又西南五里有鹿角岭。自中路之南平畴迤逦,而西日蓝田,

又南曰卖酒田。又西南日泊头。其北为小罗浮冈,其下有跳鱼石,又西北有牛岭,十里至增城。”黄氏这段叙述紧接金沙洞(即黄龙洞)、华首台、龟渊之后。所说飞来峰,不见于宋罗浮道士邹师正《罗浮山指掌图记》。按就黄佐《图经》的叙述顺序,应在华首台西南方向,离增城县界不远。而所言梅花村也应在黄龙洞、华首台西南。万历间陈大科《广东通志》(中国书店1992年版《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卷三四所载罗浮山西南诸峰位置也沿袭了这段内容。黄氏弟子黎民表为黄佐《图经》注曰:

“旧志孤青峰下有孤青观址,葛洪西山庵基也(南汉改长寿观),其南金沙洞(南汉改黄龙洞),洞中有华首台,后改为寺,与七星坛及梅花村相近。山下游人常于此寄宿。”

“旧志梅花村在飞来峰(来一作云)路侧,出独树径,沿路皆茅庐,村民多往鹿角樵苏。”

“旧志唐尚书常衮自中阁之南开垦水田千余亩,后人取仙家种玉故事名之目蓝田。尽梅花村西皆稻区也,拳蛮近耕种其间。南有市沽处,日卖酒田,路转西南有泊头,舟舆交凑,墟市集处。若道小罗浮冈,西达增城,可以陆行,转北有牛岭,一名角子山,二十里有欧阳洞。”

比读这几段内容,有关梅花村的地址不乏矛盾可疑之处。第一条说梅花村在华首台附近。第二条是对前引黄氏“西南日飞来峰……西南五里有鹿角岭”一段的注解。所说梅花村的地点更在华首台西南。第三条中梅花村又在中阁(引者按:地在今延祥寺北上)之南。显然,黄氏师徒二人有关梅花村地点的解说是比较混乱的。比较而言,与黄佐同时的潘勖《罗浮山图记》的说法更为明确可信:

“冲虚西二里为故长寿观,其右水帘洞。洞口梅花村,故有松风亭、可赋庵。洞口初入有五龙潭,又入则诸石刻,又入为锡杖潭,又入为药槽……洞之右为故南楼寺,上山十里为小石楼。”

潘勖是博罗人,图记所述罗浮诸形胜地理位置都极为简明清晰,这里明确指出梅花村在水帘洞口、五龙潭之南。这与前引黎民表第三条所说“中阁之南”相吻合。如果确如黄、黎二氏所说。梅花村附近有蓝田稻区,从今天所见整个罗浮山南麓的地形地貌看,也只有五龙潭南向今长宁镇方向土地平衍。适宜种植水稻,而在华首台南及西南都是冈峦起伏,不具类似条件。崇祯十二年(1639年)韩晃《罗浮野乘》(《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康熙刻本)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梅花村地址的说法。该书卷二《梅花村说》:

“飞来峰之麓日梅花村,即柳子厚《龙城录》所载赵师雄醉梦花前月落参横处也。沿路皆茅庐,梅花绕屋。村民耕种其中,平畴迤逦。而西曰蓝田,昔唐尚书常衮于中阁之南开垦水田千余亩,后人德之,因取仙家种玉故事以名之。尽梅花村西皆稻区也,其南有市沽处则日卖酒田。游人至此曳杖山还,余兴未尽。寒香扑鼻,远眺行吟,见一帘出雪堆间,亦未免作绿衣歌舞想也,第恐梦不到罗浮耳。村之东有宋人所建松风亭。东坡集载有松风亭赋,又留魏公读书处目可赋庵。”

这段记载综合了潘勖与黄、黎二氏的说法,虽然仍称飞来峰之麓,但明确是中阁之南所说松风亭、可赋庵等村景与潘氏所说完全一致。这样,我们可以完全确认。明人所说的梅花村已不是宋元人所说在冲虚观东北石洞口,而是移到了远在冲虚观西南的五龙潭南的开阔地带。那么从什么时候有了这一移换?永乐年间陈楗《罗浮志》中已经出现了松风亭、可赋庵名目。其中卷二称:“可赋庵,乃留丞相书堂,在梅花村。”显然至迟从明永乐年间开始,人们所说梅花村已经移到了五龙潭一带。何以有此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山路线的改变。明代以来人们游览罗浮,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石龙墟,溯里波水,至罗浮山西南铁场一线进入;另一是“自九子潭北行”,经石麟市至延祥寺,自水帘洞、黄龙洞两路登山。其中以后一条取径最为便捷,因而行者尤多。而所谓五龙潭梅花村正在此路山下,是登顶首经之地。想必由苏轼“罗浮山下梅花村”诗语,人们行旅至此自然有此联想,逐渐便附会出现了梅花村名。

人清后人们一直沿袭明代上述地志山经的说法,认五龙潭南侧为梅花村、卖酒田所在地。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三:“梅花村在山口,前对麻姑、玉女二峰,深竹寒溪,一往曲折。……自中阁之南。尽梅花村西,皆稻区,畲蛮之所耕种。”屈氏友人潘耒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所作《游罗浮记》:“至黄龙径,又二里至延祥寺基,望见梅花村篱落隐隐,又十里许至洞虚观。”延祥寺明初废圯。康熙间重建,地在今罗浮山白鹤洞风景区南侧。康熙四十年钱瑛《罗浮图说》:“予辛已春登罗浮,自东莞舟行五十里至园头,舍舟登陆三十里,至华首台……东行八里为黄龙洞,南汉天华宫故址也。亦名金沙洞。洞口双瀑飞流,奔流掣电,其东为梅花村,赵师雄所遇美人及麻姑卖酒田遗迹在焉。北上为五龙潭,潭侧有石槽石臼八仙石,又上为水帘洞。”宋广业《梅花村说》:“水帘洞口即梅花村,多梅树。……内有宋人所建松风亭及留丞相书堂,一名可赋庵,遗址犹存。”上述清人诸说所指梅花村地点高度一致,都在水帘洞口、五龙潭南、延祥寺附近。

咸丰六年(1856年)东莞陈铭(1824―1881年)因潘耒所说延祥寺附近为梅花村址,与友人相与筑室寺右,偕隐读书其间,号梅花仙院,较之传说中的五龙潭南梅花村址有所北移,更近山根。但不久又发觉潘氏所说与宋赵汝驭《山行记》所说梅花村在石洞旁不合,于是著《梅花村事迹考》,附刻于其所编《浮山志》中,回归宋人所说,同时也主张延祥寺附近与石洞口两处梅花村胜地可以并存。民国曾焕章、张友仁《博罗县志》所载梅花村地址已明确移到石洞口:“梅花村,在石洞西南,明福洞中邝仙石之前,即赵师雄醉卧梅花处(山行记)。玉树横斜,仙种非人世有。洞口门日梅花村,亭日仙春……今无梅花,亭废。有村日亭子角。”该志于麻姑洞、五龙潭一线也叙有可赋庵、卖酒田、蓝田等遗址,却撇去了梅花村的传说,这正是对陈铭硅《梅花村事迹考》的回应,有关记载完全回归到宋赵汝驭于石洞一线开路时的情形。今罗浮山九天观风景区设梅花村一景,正是这一古老说法的继承与落实。

三、罗浮梅花村的风景特色

上一篇:悲伤的日志范文 下一篇:关于元旦节的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