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12 10:41:30

咏月诗句

咏月诗句篇1

2、计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杜甫《客夜》。

3、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杜甫《宿府》。

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5、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吴文英《唐多令》。

6、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7、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8、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9、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0、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杜甫《宿江边阁》。

咏月诗句篇2

《诗》和《咏白海棠》属于同一类型,都在花事吟赏上反映了当时的都城社会习俗和有闲阶级的文化生活情趣。

清代方浚颐《梦园丛说》曾记都门赏花情况说;“板乐寺之海棠,枣花寺之牡丹,丰台之芍药,十刹海之荷花,宝藏寺之桂花,天宁、花之两寺之,自春徂秋,游踪不绝于路。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酸,南烹北炙,杂然陈前,战拇飞花,觥摔交错,致足乐也。”小说中赏桂、赏菊,送海棠,以至冬日消寒大嚼鹿肉都写到了。王公贵人的种种乐事,完全是建筑在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特别是逼使广大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的基础上的。彼此唱和,斗奇争新的咏物诗风摩一时,正是这种闲逸生活的反映。

诗分咏十二题的形式,好象只是宝钗、湘云偶然想出来的新鲜玩意儿,其实,也完全是当时现实生活已存在着的一种诗风的艺术概括。与作者同时代人爱新觉罗・永恩(清宗室、袭封康亲王)的《诚正堂稿》中就有“和崧山弟”的《八咏》诗。其八咏诗题是“访菊”、“对菊”、“种菊”、“簪菊”、“问菊”、“梦菊”、“供菊”、“残菊”,几乎和小说中一样。崧山,亦即嵩山,是敦诚(他与敦敏弟兄二人都是曹霄芹的朋友)的好友永恚(上大下恚)的号。在他的《神清室诗稿》中也有“访菊”、“对菊”、“梦菊”、“簪菊”、“问菊”等诗。可见,小说中的情节,多有现实生活为依据,并非作者向壁虚构。

和同类内容的大多数诗一样,它寄情寓兴的一面,还是值得注意的。

每首诗依然有选咏者各自的特点,比如薛宝钗的“忆菊”,就一味地是寡妇腔;贾宝玉的“种菊”就归结为绝尘离世;史湘云的命运,从她的“册子”上看,后来虽一度“来新梦”,但终究“梦也空”,未能“淹留”于“春风桃李”的美满生活。脂评说,“湘云是自爱所误。”(第二十二回)也与诗中所说的“傲世”相合。林黛玉的诗中“孤标傲世”、“幽怨’等等,则更说得明白;我们既知已佚的后半都原稿中写她的死的那一回,回目叫“证前缘”(脂靖本第七十九回批语),则“登仙”的寓意就同样清楚。(第十三回:秦可卿停灵于会芳园登仙阁;第十五回: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从“残菊”诗看探春,可知她“运偏消”时,如菊之“倾欹”“离披”,境况也大不如前;“万里寒云”,“分手”而去,正是她远嫁不归的象征,所谓明岁再会,切莫相思等慰语,其用意也不过如同元春临别时所说的“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那番话罢了。

林黛王所写的三首诗被评为最佳。如果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她的诗才出众,为什么在前面咏白海囊时要让湘云“压倒群芳”,在后面讽和螃蟹咏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呢?原来作者还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黛玉三首诗中,“咏菊”又列为第一。由于小说里众人的议论,容易使我们觉得这首诗之好,就好在“口角噙香对月吟”一句上。其实,诗的后半首写得更自然,更有感染力。“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又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它难道不就是作者写在小说开头的那首“自题绝句”在具体情节中所激起的回响吗?这实在比之于让林黛玉魁夺诗这件事本身,更能说明作者对人物的倾向性。

――摘自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忆菊

宝钗(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诗词鉴赏】

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树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宝玉和众小姐们酒足蟹饱之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宝钗作了第一首。咏菊诗用韵与咏白海棠诗稍不同,即不限韵,各人可自由选择韵脚。这一首用的是“四支”韵。

对这首诗,探春评价说:“到底要算荡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烘染出来了。”确实,这是最精彩的两句。

咏菊诗,把拟人化了。忆菊,其实是忆人。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未来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这样看,她所忆的人就是离家出走的宝玉了。因为诗只是朦胧地表达一种情绪,不好把每一句都座实,绝对肯定它暗示的就是什么。古人说“诗无达访”,就是这个意思。

访菊

宝玉(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枝头。

【诗词鉴赏】

咏菊诸诗是以诗的内容排顺序的。宝钗说:“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宝玉选作了第二、三首。《访菊》这首用的是“十一尤”韵。

贾政不在家,宝玉无拘无束地同众姊妹在大观园内尽情玩乐,这是他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诗中充满富贵闲人的情趣。“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他得意极了。

种菊

宝玉(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酌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诗词鉴赏】

这一首用的是“十灰”韵。

第五回书中,警幻仙子曾赞宝玉是闺阁中的良友,并且说他可为闺阁增光。这是说宝玉喜欢女孩子同那些玩弄女性的纨绔子弟不同,他尊重女性、关心女性、保护女性,无论是千金小姐还是小家碧玉,也不论是奴婢还是戏子,他都把她们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平等对待。如果以花喻女孩子,那么这首诗吟诵的种菊、灌菊、护菊,就正表现了他对女孩子的态度。

宝玉自己以为他的诗写出了“访菊”、“种菊”的情景,但也心服口服地承认不如林、薛、史诸人之诗。

对菊

湘云(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诗词鉴赏】

在十二首咏菊诗中,这一首被评为第五,属上乘之作。用的是“十二侵”韵。

史湘云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颇具男性气度。“科头”是不戴帽子,只能是男人的形象;古代女孩子没有帽子,无所谓“科头”。但这是作诗,是遣兴取乐,诗人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男人。湘云从小就喜爱男装,甚至有一次贾母竞把她误认成宝玉。第六十三回书中写道:“湘云素习憨戏异常,她也最喜武扮的,自己每每束蛮带,穿折袖。”在诗中,湘云以一个男性抒情主人公出现,正表现了她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

供菊

湘云(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诗词鉴赏】

供菊,是把插在花瓶中作摆设来赏玩。这一首被评为第六。用的是“十一尤”韵。

弹琴饮酒,赏菊吟诗,蔑视富贵,佯狂傲世,颇具陶潜一类名士的风度。黛玉很欣赏湘云这首诗,她评论说:“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所谓“背面傅粉”,就是用了倒插笔的手法,写完插瓶的后再写原来在园中赏菊的情景。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吟咏的内容。

咏菊

黛玉(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诗词鉴赏】

黛玉“魁夺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而这一首又是三首之冠,被评为第一。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

画菊

宝钗(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诗词鉴赏】

宝钗这首被评为第七。用的是“七阳”韵。

从《画菊》这个题目说,这首诗写得很生动。“攒花染出几痕霜”、“跳脱秋生腕底香”等句,构思和造句都不落俗套。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两句“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有“画饼充饥”之意。书作者似乎在这里暗喻宝钗同宝玉未来的夫妻关系有其名而无其实。

问菊

黛玉(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诗词鉴赏】

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二。用的是“四支”韵。

在黛玉的三首咏菊诗中,写得新颖别致,并最能代表其个性的是这一首。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圃露庭霜”不就是《葬花辞》中说的“风刀霜剑”吗?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仿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何曾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头联之外,领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而且妙,正如湘云说:“真把个问的无言可对。”按理说,这一首应该评为咏菊诗中的第一,李纨却把它评为第二。本来李纨自己也承认“不能作诗”,也就不必苛求了。

簪菊

探春(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诗词鉴赏】

簪菊,即把插在头上。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七。用的是“七阳”韵。

探春才清志高,精明干练不减于男人,因此诗中“短鬃”、“葛巾”等字样都是以男人自况。她对荣府内部的矛盾和腐败看得很清楚,但也束手无策,只好保持洁身自好的态度。她同乃兄宝玉最亲密,情趣相投。所谓“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正表明了她嫉视丑恶,不随风流俗的清高态度。

菊梦

黛玉(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诗词鉴赏】

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三。用的“八庚”韵。

诗题是《菊梦》,以拟人的手法写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和云伴月”,已经有些不祥;“登仙”,则又是“死亡”的代词。“登仙非慕庄生蝶”,是说死去登上仙籍不是我所希望的;“忆旧还寻陶令盟”,等于说重结绎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颈联、尾联四句透出一般凄凉颓败的气氛,对黛玉的结局又作了一次暗示。

菊影

湘云(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诗词鉴赏】

这是湘云的第三首咏菊诗,用的是“一冬”韵。

由爱而爱及的影子,极力描绘日光、灯光、月光下菊影的各种形象,从现象上看,这同一般有闲文人吟风弄月的诗作也无不同。但曹雪芹让湘云咏出这样一首情调暗淡的诗,是有其用心的。“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显然是暗示她未来凄凉的命运。

残菊

探春(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诗词鉴赏】

这是十二首诗的最后一首。用的是“四支”韵。

宝钗为十二首诗排顺序时说:“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就说得很明白,“盛”要以“残”作结。大观园金钗有十二个,诗也恰好作了十二首,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我们虽不能把十二首诗作十二首判词看待,但应该把咏菊诗的总体看成是咏人――咏十二钗总的命运,最后是叶缺花残,万艳同悲,归到“薄命司”去。这一首是探春作的,当然也要带上她个人的色彩。她曾预言贾家要“一败涂地”,《残菊》就暗含着一败涂地时群芳的最后结局,也包括她自己的结局。“万里寒云”正是她远嫁时的况味;“暂时分手莫相思”也可同“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的曲子对应起来。

咏月诗句篇3

关键词:古诗题材 与思想及艺术 关系 规律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是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的统一体。不同题材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方法。久远的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形成了承载本民族思想情感的特有的固有的文学形式。我国的古典诗歌,更是这两者和谐结合的典范。其中诗歌题材的类型,与其思想感情意蕴取向及艺术手法的选用,关系更加密切。如果我们以题材分类为切入点,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突破口,容易地抓住古典诗歌内容与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之间结合的规律,窥探到古代诗歌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领略古典诗歌形式美与内在美,能容易地解答诗歌鉴赏的问题。

一、咏物诗的写作技巧虽然不绝对程式化,但是千百年来的积淀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

咏物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或批评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表达自己对某些社会人物或者某种社会现象进行抨击。其字面上是咏自然之物,其实所咏之物仅是用来承载情感的一个载体,往往是运用托物抒情、借物咏怀的艺术手法委婉曲折地言诗人之志、抒诗人之情。

咏物言志诗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是停留于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的层面,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像高明的画家那样,他的笔触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画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不但是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是曲尽其妙地写出物的特点。这就是古人对于咏物诗不成文的法则。

由于诗人的精神世界不同,所以即使是描摹同一事物,不同作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寄托不同的感情表达出不同的意蕴。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慨叹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垂蕤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高华贵者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从整体构思规律上看,咏物诗或如上述的咏蝉诗用拟人,或如贺知章的《咏柳》用比喻。

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烘托出白莲独特的气质和神韵来。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字面上说的内容是石灰的出身、特征,实际上是用了借物咏怀的手法,委婉而巧妙地表现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对养成高尚的品格的孜孜追求,表达了为保持美好品格而坚贞不渝的顽强意志。柳永的《卜算子・咏梅》表面上吟的是寒梅,写梅花落寞孤寂,饱受凡花的妒忌,即使是遭受践踏碾踩化作泥土,也要为人世间留下一缕清香,实际上却是通过梅花这一意象用借物咏怀的艺术手法来抒写诗人在浊世中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孤傲、坚贞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由此可见,咏物诗的写作技巧虽然不绝对程式化,但是千百年来的写作习惯的积淀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一般常用象征、托物言志、比喻和比拟等艺术手法。

二、写景诗,结构形式与思想意蕴关系,常见的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前面部分的诗句是写景,后部分的诗句是抒情,这一般都是运用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有杜甫的《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前半部分写了诗人月夜所见的开旷的原野上萧瑟的野草,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孤零零的夜舟,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伤感。后半部分是触景生情想到天地寥廓自己渺小、漂泊和官场失意,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怀才不遇、自伤飘零的凄苦感情。

(二)整首诗全部都是写景,这些诗歌一般都是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也相当典型,“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全诗句句都是写景,它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白虹比喻钱塘江水狂涛滚滚,从远及天边的江面上奔腾而来的壮阔景象。用想象的手法说了这浩大的水的来源以及水势浩大的原因。后两句分别用晴天和晚日来衬托潮水雄壮广阔浩淼和极盛的气势。诗歌寄托感情于写景,以景载情,表达了诗人此时此刻激越的情绪和喜悦的心情。

刘禹锡的《乌衣巷》表面是写今日乌衣巷的景象:昔日王公贵族住的地方,已经荒芜得长了野草,以前筑巢于王公贵族豪宅中的燕子因为那华堂已无,只好栖身于平凡百姓的家中。实际上是通过描绘这景象,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在写景诗中,时段与情感关系也有规律可寻。时段不同,表达的情感往往不同。一般来说,写初春景色多是表达喜悦之情,写晚春的景色多是表达时光易逝感叹人生易老的伤感,写秋天则多是表达悲凉忧伤的情感。

三、送别诗,基本规律是前面部分是写景,后面部分是抒情。所表达的往往是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厚情谊。常常用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的手法。

这类诗歌中最典型要算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分手地点令人心中充满惆怅的景色,后两句是直接抒发诗人在此时此景中对老朋友的劝告:咱们再多喝一杯吧,出了这个关口,咱们老朋友再也不容易得见面了。

唐朝许浑的《谢亭送别》也相当明显地体现了这个规律:“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流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首诗开头两句主要是写离别时的地点的景色,但是写景和送别的情景密切相关,其中的“红叶青山水流急”之景既呼应了上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半部分的“人已远”之事,把不同于一时间的事情放在一起,蕴含了离别太急之意,强化了送别的伤感。最后一句虽然表面上是写景,但是它更着重于与第三句组合起来表达难分难舍、深感凄凉孤独的感情。

送别类诗在选用意象方面也有一定的规律:一是杨柳,因为“柳”和“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禹锡的《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等;二是长亭,长亭作为陆上的送别之所,在古代送别诗词中屡见不鲜,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三是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等。除此外,“酒”、“阳关”等也常用来表送别。

四、怀古诗,往往前面部分的诗句是所凭吊的地方的景色,后部分的诗句是抒发希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或讽喻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感慨世事沧桑,这类题材的诗歌往往是运用借古讽今或直抒胸臆的写法。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诗人的怀古叹今之情,揭批统治阶级的昏庸荒淫,揭示历史变迁规律以警示今世。怀古诗常用的意象为“六朝”、“金陵”、“西都”、“赤壁”等和历史相关的名城、事件或者人物;常用对比以及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写法,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形象更加鲜明、感情更加强烈。

创作意图规律方面,诗人对早已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必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那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这赤鼻矶就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

诗人怀古咏史,在表达感情规律方面,有的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王安石清醒地认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有的是把史实与现实紧紧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前面部分写今日凭吊北固亭时所见之景色,后半部分写此时此景所触发的联想,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强敌,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以及自己报国无门,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讽喻当朝统治者要注意前车之鉴,不要像元嘉年间刘义隆那样空喊收复失地的口号,准备不周,反落得兵败导致敌人南侵的后果,也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却怀才不遇的愤懑。有的只是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王安石对昭君出塞这一和亲故事,慨叹道“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其意图是借他人历史题材之酒,浇自己感慨块垒。

怀古诗在艺术手法上、构思上,主要习惯是(1)或以景衬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2)或议论引发,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是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常引用一些其它典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六个典故。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多用典故,是其常见艺术手法。

五、羁旅诗,多写游子在外漂泊的思乡怀亲之情及人生感伤,思想意蕴比较集中。基本格式也比较固定,前半部分多是写诗人在旅途中、驿道上或者旅舍、驿站、客船等羁旅滞留之地所见的景色,用的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后半部分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发思乡思亲的苦闷。

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持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这首诗写游子在外漂泊的思乡怀亲之情及人生感伤。从其主旨上看,是以“乱”为诗眼,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这些冷色调的、灰暗压抑的意象,暗写诗人心烦意乱,描绘了“驿站秋夜难眠图”。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及“归梦”这一意象点明的怀乡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此联将浓郁的乡思、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再借景色凄凉的天地含蓄而浓郁地表达出来,“凄凉”更是作者心境的直接表达。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进一步将诗人的烦乱心绪渲染到了极致。

羁旅诗中思乡思亲友类诗歌的意象比较固定,常用的一是月亮,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都颇有盛名。二是鸿雁。鸿雁每年秋季不远万里飞回故巢越冬,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发思乡情。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韦应物《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三是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为证。

这类题材和意蕴以及艺术手法关系的规律方面,极具代表性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词前面部分就是写行人踯躅在旅途上所见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夕阳等景物,借这些苍凉景色来抒发心中的愁苦;后两句是直接抒情,抒的是羁旅游子的孤独和思念亲人的伤感之情。

六、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反映边疆将士奋勇杀敌、誓死卫国、愁怨征戍、思乡思亲和诗人同情征戍将士为基本内容,思想意蕴多是表达渴望建功立业、赞扬将士爱国和忠勇精神、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批评当局昏庸无能,或是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题材与艺术手法关系大致是,前面常用描写的方式写边塞风光,为后面抒情作铺垫,做到情与景交融。

杜甫的《兵车行》,就是通过描述老百姓被征发去服兵役与家人离别的悲痛欲绝的场面,通过描绘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以及古战场的惨状,控诉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倾诉了老百姓的痛苦,表达了人民厌战的情绪。沈诠期的《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就是控诉长年累月的战争造成了家人分离的痛苦,同时抨击了当权者的无能。唐朝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首诗前两句写将士们极目所见和回望玉门关的景象,借以渲染战争的气氛,两句抒写身经百战铠甲磨穿的将士们发出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可见,边塞诗题材与思想意蕴以及艺术手法关系也有规律可寻。

中国古典诗歌,是题材内容与思想及表达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其关系当有规律可寻。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3.《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4.《唐诗通论》(刘开扬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1.)

5.《唐诗小札》(刘逸生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8.11.)

6.《中国古作理论》(刘九洲 张声怡编 1982.7.)

7.《诗歌鉴赏指导・分题材鉴赏指导》(百度文库)

咏月诗句篇4

历史上一些清谈之士,耻于言钱,用“阿堵物”称之。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笔下不乏有对钱币的描绘,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诗句。西汉卓文君曾有“男儿重义气,何用错刀为”的诗句,东汉大科学家张衡也有“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的佳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也留有“尔持金错马,不入鹅眼贯”的言钱诗。北宋梅老臣有诗云:“次观金错刀,一刀平五千。”这些借钱言志言事的诗句,至今还被人传诵。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那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城长征人未还”的边塞诗,有学者认为诗中“明月”并非天上明月,而是指“明月钱”,即铸有明月字样的环钱。

对于金钱的重要性,古代一些诗人也揭示得十分深刻,唐代曾有“囊中无青蛛,筐中有黄绢”的诗句,宋代诗人黄庭坚曾吟咏过:“管城子无食内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同样在宋代,进士胡寅的“方兄无势宁能热,穷鬼多羞祉自苞”和元代集贤学士曹伯启的“孔兄正羞涩,趑趄色氤氲”等诗句更是形象地刻画了人们因为无钱举步维艰、四处碰壁英雄气短的窘迫形象。

对钱一些形态,我国古代诗人们也有惟妙惟肖的诗句。庚信的“桃红颜色好如马,榆英新开巧似钱”,李商隐的“今日春光太漂荡,谢家轻絮沈郎钱”,李贺的“榆英相催不知数,沈郎夹城路”,五代十国前蜀王建的“素柰花开西子面,绿榆枝散沈郎钱”和宋代韩琦的“榆英纷纷掷乱钱,柳花相扑滚新绵”等诗句,将小五铢的沈郎钱比做榆英、柳絮,其轻薄、细微之态跃然纸上。对古钱的书体艺术,许多诗人也进行了精妙独到的描述。古钱孝建四铢,永光二铁铢和景和二铢的钱文书体是用一种隶书别体“倒薤体”写的,该本文字字型看起来像是细长尖锐的薤叶,唐代诗人钱起的诗句“倒薤翻成字,塞花不假林”,韩愈的诗句“拳科倒薤形模奇”都将这种“倒薤体”文字刻画得活灵活现。宋代的“御书钱”是很出名的,它始于宋太宗赵炅,北宋诗人王禹诗赞赵炅所书的钱文:“尽返鹊回鸾之法,掩天龙地马之名。”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钱的作用无须赘谈,但对钱的本质认识,古代诗人有更深一层理解。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提到一位年轻的女诗人所写的《破钱诗》更耐人寻味:“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寥寥几句,道尽了小小开元钱的社会作用。

咏月诗句篇5

沁园春 雪(咏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看)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尽是)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共)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山河)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尽)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彩);

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一处修改就是词题由“咏雪”改为“雪”,精简了一半。第二处修改“望”代替了“看”。第三处“尽是”改为“顿失”。这是一个重大改动,诗中画面由此改观。原来全是滔滔河水,现在滔滔江水忽然静止,意在“寒”、“凝”,更紧密地呼应前面的“千里冰封”。第四处“共”改为“试”,想象力加强。第五处“江山”多娇比“山河”多娇读起来韵味多了。第六处“竞”比“尽”更有动感,有争先恐后的意思。除这六处修改外,还有一个不同字 “采”和“彩”,在这里可以通用。这几处修改都很妙,三个动词“望”、“试”、“竞”更为生动入画。现作可以说已无一字改进空间。

旧作的公开是重庆谈判的一个“花絮”,也是和柳亚子之间的一段诗交。柳亚子1926年曾和同在广州“饮茶”。(《七律・赠柳亚子先生》诗中头两句:“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那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毛在内任职并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一别十九年,成为一方领袖,来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柳亚子这时正居重庆,老友到来,兴奋异常。他作诗一首“赠毛润之老友”曰: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大勇诚堪格,遍地劳民乱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仑顶上头。

(引自《新华日报》太行版。《新华日报》1945年9月18日头版以新闻报道形式刊登柳诗。《抗战日报》同日第三版诗中第四句“乱休”为“乱倘休”。《印象》为“乱未休”)

柳诗里最有意思的一句是“中山卡尔双源合”。中山代表孙中山,卡尔代表卡尔・马克思,意指两种信仰、国共两党、谈判双方正在汇合。除了毛蒋、国共当事双方明白谈判用意外,“民主老战士”柳亚子和全国大多数人一样,天真地引颈企盼谈判带来和平。柳亚子和见面时请老友填词,“索句渝州叶正黄”即寓此事。以十年前旧作《沁园春・咏雪》相赠,这时公开的应该是原作或接近原作。

公开这首诗的时机恰到好处。重庆谈判之前,世人对了解是不多的。延安地方偏僻,被敌占区和国统区重重阻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因抵延安采访介绍共产党而一举成名。1945年9月美国主导的重庆谈判举世瞩目,头一次处在聚光灯下。他和不仅斗智,也在比个人魅力和个人形象。在“霖雨苍生新建国”之际,了解成为一时“显学”。中外知名人士纷纷撰文记者争相采访向公众介绍。《沁园春・咏雪》的公开“轰动一时”,人们看到了一个诗人。

《沁园春・咏雪》是精心挑选的。“横扫千军如卷席”,“分田分地真忙”是不适合在重庆谈判期间发表的。谈风光、谈历史则是人际交往的话题。挑剔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再“横批”一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何谓今朝?重庆聚光灯下的人物?给人遐想。

选这首诗词也表明在他的旧作中最满意这一首。柳亚子得到《沁园春・咏雪》后,马上和了一首,录如下,以叙完重庆谈判这一花絮。

沁园春 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海(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缺“共”字)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要笑胡儿,纳兰容若,艳句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咏月诗句篇6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名家赏析”中,遴选了《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杜维沫先生的赏析文章,其中有句云:

这里我们不妨把诗的中间两联四句按文意的逻辑顺序作一梳理:昭君远嫁匈奴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乃是由汉元帝的昏庸造成的(画图省识春风面),她身死异域,遗恨无穷(独留青冢向黄昏),即便能魂归故土,又于事何补呢(环佩空归夜月魂)!(2007年6月版第63页)。

无独有偶。人教版高中第五册《语文》(2001年12月版)《杜甫律诗五首》之《咏怀古迹(其三)》中,诗句作“环佩空归月夜魂”;而在高中《语文》第六册王力《语言与文学》一文中,却又明确写道:

诗人们还把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地理、时令、宫室、动物、植物、形体等,用一小类相对,叫做工对。上面所引白居易诗的例子(指《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句――笔者注),就是工对的典型。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为什么不说成“……月夜魂”了。(2002年10月版第34页,2005年10月版第33页)

由此看来,“月夜魂”还是“夜月魂”,还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呢!

翻检相关的唐诗选集及杜诗注本,笔者发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普及性的唐诗选本多为“月夜魂”,如《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2月版)、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80年2月版)及各种“三百首新注”等;而专门性的杜诗注本则多作“夜月魂”,如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浦起龙《读杜新解》(中华书局2000年12月版)、傅庚生《杜诗散绎》(东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3月版)等。语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专攻“杜诗”者,似更具有权威性!又,“杜诗注本太多,仇、杨为胜”(张之洞《书目答问》),仇兆鳌《杜诗详注》之所以为学界所推崇,不仅是因为它成书年代较早(康熙年间),还由于它依据的是宋代所编的杜诗定本,能真实地反映杜诗原貌,具有极高的可信度。而《唐诗三百首》之类,当为“流”中之“流”的“三手货”“四手货”,它们在传抄过程中如出现文字出入自然是极有可能!

撇开版本不说,就律诗对仗而言,亦应以“夜月魂”为优。“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两句,“夜”与“春”属时令类,“月”与“风”属天文类,“夜月”与“春风”正好可构成上引王力先生所说的工对。杜甫写诗苦心孤诣、精于格律,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当不会出现“月夜”对“春风”这样的瑕疵!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联系内容来看,似更应选取“夜月魂”。第一,仇兆鳌《杜诗详注》中认为,“夜月”一词本自庾信《昭君辞应诏》:“……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便入胡笳声。”笔者深以为然。“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其一)》)、“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自不难看出杜甫对庾信的推崇;如此,袭用其诗中“夜月”这一意象可谓情理之中。第二,“春风面”指昭君的美丽容貌,已为所有注家所认同,可谓不争之事实;这便意味着“春风”是用以修饰“面”的,“春风面”意即“春风”一般的“面(容)”;据此,则“夜月魂”也应是偏正结构,亦即“夜月”也是用来修饰“魂”的,“夜月魂”意即“夜月”一般的“魂(灵)”――“夜月”重在“月”,皎洁的明月正如昭君那纯洁的灵魂,可谓妥帖;若为“月夜”,则重在“夜”,既无法与其后之“魂”产生意义上的联系,又不能与上句“春风面”构成工对!

故而,笔者以为,较之于“月夜魂”,“夜月魂”当更为可取,更吻合杜甫之本意!一孔之见,亦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咏月诗句篇7

[关键词]卜奎;清代流人;咏物诗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65 ― 02

“一枝一叶总关情”,古往今来咏物诗就一直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枝奇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流传下来的诗歌不胜枚数,仅《全唐诗》就有6021多首。据统计在清朝三百年间,卜奎流人诗词就达数万首,现存的有万余首,纵观清代的卜奎流人诗词,咏物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流变成因、表现内容和艺术审美特质。

一、流人咏物诗的流变成因

(一)江南塞北,环境殊异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清代流放到卜奎的流人大都是来自江南、中原一带,初来卜奎,首先迎接他们的就是与原来殊异的恶劣环境,尤其是冰天雪地的苦寒冬季――寒冷干燥、冰风刺骨,以致他们一时很难适应。“气息着鬓皆积雪,唾沫脱口即成冰”、“雪花三月大如掌”这些咏物诗都是他们塞上卜奎的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如卜奎流人方登峄的《塞上月》诗云:“塞月不照山,塞月不照水。夜夜照黄沙,起落笳声里。曾照几人还?曾照几人死?”小诗只用六句三十字就真切地描绘出了卜奎荒凉肃穆的景色和流戍者的悲切心绪,也难怪《葆素斋集新乐府》就历来为人称道、传载。这些乐府诗是咏物诗中的精华,不但格调明快、琅琅上口,而且生活气息浓厚,多为慷慨、悲凉之音。

据清代晚清统计,清代流放到黑龙江的人犯近三万人,卜奎占大多数,而其中文化流人、饱学之士占了较大比重,如《古今图书集成》的编者陈梦雷、《画沙集》的作者满族诗人讷尔朴、程朱理学的崇拜者满族官员图尔泰等,当人生的重大坎坷、变故和环境的恶劣、迥异突如其来时,难免对他们的视觉和心灵产生巨大的反差和震动。因此,而每日耳闻目见最为直接的卜奎风物了就成了他们以笔写心,描摹吟咏的首选,他们从开始的作为刑余之人的苟且失意,到后来的随遇而安、拼搏图存,对卜奎风物的态度也是有一个由恐惧、胆寒、新奇到适应、宽慰、欣赏的转变过程的,这些都可以在他们 “淳朴山川异,谁言天一涯”的咏物诗中找到答案。

(二)寄情风物,不平则鸣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流放到卜奎的文人墨客,大都有着愤懑不平的遭遇:如因胤祉犯错被贬斥而受牵连被再度流放的陈梦雷,因《南山集》文字狱案株连的方登峄、方式济、方观承方氏祖孙三代,因天津民众反对外国教会斗争的教会案株连的张光藻,因代为监考 “过于”严格的科场案被“效力赎罪”的刘凤诰,因监修宝华峪孝穆皇后地宫浸水案被流放的英和等等,他们要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要么遇人不淑、君弃友负,岂能无怨乎?因此,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怀的咏物诗成为他们吟咏低唱的首选。一来他们噤若寒蝉,忌惮于清廷的文字狱,咏物诗不易忤逆犯上而可得自保,二来咏物诗更易达到气韵生动、遗貌取神的妙境,既可曲尽“物”之妙,又可直抒“人”之思。张光藻在其《咏鹤》诗中有云:“本是蓬瀛豢养来,偶然铩羽落尘埃。清标旧与鸾凤友,远志偏遭燕雀情”,既是对鹤的描写,更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可见,清代以来流人落难之时以诗咏情、以诗抒怀,以戴“罪”之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塞上荒凉寂寞的生活既熬煎了万千流人谪子,也成就了一代文人学士。正如清代赵翼的《题遗山诗》所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也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是一脉相承、相契相合的。

二、流人咏物诗的表现内容

(一)自然地貌、民间习俗

卜奎流人咏物诗关于自然地貌方面的诗歌主要有地理、气候、江河、 山岳等方面;关于民间习俗方面的诗歌主要有庙会、围猎、巡边、操练、贡赋、楚勒罕等。刘凤诰在《龙江杂诗》有云:“外五城人各一乡,威呼法喇往来忙。盘擎木菌根儿大,笼叠巴菰叶子香。常任官奴供客作,也随队长领军粮。宵归笑脸羊蹄卜,炕火温添八尺床”。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威呼、法喇(独木舟),木菌(木耳、蘑菇),巴菰(烟叶)”等龙江特产和风物,后四句则说明了自己以及他人作为“官奴”(流人)日常的生活轨迹:奉命跟班领取军粮归来所见则是孩子们在热炕上玩“羊蹄卜”(嘎拉哈)的温馨情景,如实描述了流戍期间的生活状况。

(二)禽兽花草、特产器物

关于禽兽动物方面的诗歌,主要有丹顶鹤、海东青、黄豆瓣儿、王千哥、貂、鱼、雁等;关于花草植物方面的诗歌主要有桦树、烟叶、榛子、松子、木耳、蘑菇、糜子、酸菜、柳蒿芽等;关于特产器物方而的诗歌主要有草房、火炕、木炭、乌拉(又作护腊)、爬犁、威呼(也作葳瓠)、扎哈、冰灯、风筝等。其中有三种卜奎当地的禽鸟:海东青、黄豆瓣儿、王千哥等在流人咏物诗中多次被提及:最早谈及海东青的长诗是方登峄的《将军猎》,英和的《龙沙物产十六咏》和朱履中的《龙洲汤怡咏》也有吟咏;关于黄豆瓣儿,西清在《黑龙江外纪》记述这是一种生于呼伦贝尔与布特哈的鸟,其鸣声可引起放牧或使役在外的马的思归,刘凤诰曾与与程以《黄豆瓣儿曲》为题互相唱和的,诗云:“豆瓣儿何处啼,啼复啼时时可悲,一声两声乌夜怨,三声四声马肠断。”诗中以黄豆瓣儿哀啼引起离群的良马思归,抒发了作者的刻骨乡思,抒发他们在流放到地精神的涅桀和对苦难的超越,张光藻等也《黄豆瓣儿》诗流传。

三、流人咏物诗的审美特质

卜奎流人咏物诗的表现手法一般有记事描物、抒情言志、抒愤感怀、寄趣说理等,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特质:除了写景写事外,其中还流露着一种“感荡性灵”的东西,这就是咏物诗歌的妙处,既可精工白描,穷形尽相;又可不求形似,遗貌取神;还可形神兼备,意蕴深长。

(一)精工白描,穷形尽相。如刘勰所云:“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类咏物诗着重表现物的外在形式,描写生动,新颖传神,主要体现在一些器物诗。清代卜奎少数民族众多,使用的器物与江南、中原大不相同。如照明工具主要是采用糠灯,方式济等有这类诗作,又如张光藻诗中就不惜笔墨详细介绍了卜奎赫哲族特有的陆路运输工具-爬犁,诗云:“扒犁旧制似冰床,屈木为辕两马当。雪地行如飞鸟疾,狗车名号费猜详”而且还自注道:“扒犁国语曰法喇,制如冰床,而不施铁条。屈木为辕,驾两马行雪上,疾鸟。或曰此古时狗车,然今日不见有驾狗者。”嘉庆年间朱履中亦有诗言说此器物;水路运输工具则有为威呼和扎哈(即鄂伦春人所创的独木舟、桦皮船)。方登峄的《崴瓠船》及其孙方观承在《卜魁竹枝词二十四首》、朱履中的诗中等都有提及;刘风浩甚至还有长诗《炕五十韵》,对炕的历史与作用等做了详尽的描写;张光藻、朱履中等则专咏与人参、貂皮并称为东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或乌拉鞋,这些都为我们了解卜奎风俗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二) 不求形似,遗貌取神。卜奎流人英和认为:“诗贵见性灵,词当尚体要。”“兴剧神方来,情真语乃妙”(《论诗示两儿》)。其《新草》诗有云:“阶下几茎草,离离青未勺。池塘空有楚,边徼忽惊春。时不遗微物,天原育至仁。待看平野遍,访旧动征轮。”诗中借复苏的新草,暗喻自己在边塞的处境。作者被置于死地而后生,于流戍生活中,他看到了新的生机,抒发了欣慰之情。我们从这首小诗中确乎感到了诗人独具的性灵和充满诗行的真情妙语。作者不着力于从表面上去写卜奎的风沙、霜雪,而是通过悉心的观察和深入的体味,去发现边城生话内在的,本质的特征,并将自己真实的感情注入其中。因而他的诗能更为深刻、更为真实地反映当年卜奎的社会。英和还写下了许多描写卜魁生活的诗歌,如《摘瓜》、《秋圃》、《采萱》等咏物诗,诗中作者细腻的描写了在戍地生活状况,有哀怨、清愁亦有闲淡、雅趣。小诗因景抒情、以情写景,和谐自然、真切质朴。

(三)形神兼备,意蕴深长。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不即不离”,就是指“形”与“神”的统一。卜奎流人方登峄咏物诗就深得咏物神理,体近杜、韩,笔力健举,其诗作的大多描绘边塞风物、土俗人情,且“词多悲苦”,历历如绘,是研究黑龙江边事民风的珍贵文献,尤以《龙沙物产十六咏》、《灯官曲》、《打貂行》等诗为要,他在卜奎读书吟咏之外,便是栽花、种菜,这类咏物诗也诗也自然较多,而且以物为题、体物肖形、传神写意。特产咏物诗如:《鳔》、《海青》、《桦皮》、《乌拉草》、《糜子米》等等,其它如:《夜雪》、《雪霁》、《落日》、《移花》、《观菊》、《种麻》《盆菊》、《菊绽》(也作《护菊》)、《出郭移花》、《移草芙蓉入盆》、《菊放甚小式济作诗依韵赋之》等以养花为题的诗就不下数十篇。在《菊苞尽为风折感惜成吟》有云:“野菊宁关命,翻因爱惜摧。盆移烘日蕊,篱舞折风。悔不蒿菜侣,应成烂漫开。分苗到摇落,几许费载培“。诗中写出因爱菊初移菊,因移菊而毁菊的的悔恨心情。作者面对无辜遭遣,飘泊沉沦的儿孙,而发出这样的感慨,未尝没有以菊比人的用心。沈德潜评方登峄的流戍之作认为:“儿天时之变幻,地势之阻深,人事之险夷,与夫朋友之死生契阔,物类之诡状殊形。一于乐府古今诸制见之”。

四、结语

清代卜奎流人咏物诗有它独特的流变成因、表现内容、审美特质,比喻、对比、托物言志、环境烘托等是其常见常见手法,重在写物的神态,表现物的内在精神气韵。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云:“昔人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走进清代卜奎流人咏物诗,才能感受到绵绵诗句中蕴含、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和深沉魅力。梳理、探析清代卜奎流人咏物诗有利于重新审视齐齐哈尔流人诗词的文化价值,也有利于丰富齐齐哈尔地域文化和古代文学研究的内涵。

〔参 考 文 献〕

〔1〕 李兴盛. 中国流人史〔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 李兴盛. 东北流人史〔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张玉兴. 清代东北流人诗词选注 〔M〕.沈阳:辽沈书社,1988.

〔4〕 周游,谭彦翘. 齐齐哈尔诗词〔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张守生.齐齐哈尔流人研究〔M〕.香港: 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

咏月诗句篇8

关于古诗词,《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同学们要实现这个要求,要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初中阶段阅读词的目标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反复诵读,分析节奏。感受词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词的音律韵味。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词的语句比较含蓄,大多是意在言外,要从重点句入手品味其深刻含义。

3.进行适当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用意,领会诗词意境中的美。

【概念阐释】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词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诗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不同的规定。

【阅读指导】

词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无限光彩,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1.词具有“可歌性”。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天才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练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些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便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这类“旖旎近情,铺叙展衍”的新曲,往往使闻者销魂。

2.言情,是词的传统题材。词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晏殊的《珠玉词》,抒情委婉,光艳照人。清代纳兰性德的小词却委婉传情,凄恻动人。词人们把肺腑真情,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抒写爱情,主要反映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词的重要

内容,首先表现在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上。

3.抒发感时伤世之情。词人们把家国之恨、身世之感,寓于咏物,表面看似描摹物象,实际上却别有寄托。“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李煜在词中以鲜明的形象,炽热的感情,借花月春风,抒写了亡国之恨。

词人们又往往借咏燕、咏柳、咏梅、咏杨花等,寄寓身世之感,抒难于明言之意;以花草、闺房、送春、惜春为题材,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寄寓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爱恋以及受到挫折时的悲伤情绪。词是按照美的法则来反映生活的。词人们用精练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反映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社会生活,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世代传诵,经久不衰。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点绛唇

[南宋]陆 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1.陆游,号__________,他的著名诗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第三、四句“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 ”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2.本词以__________、__________、弄舟为线索,展示出作者多侧面的生活风貌。

3.“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此句借景抒情,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以村居的自然与人事之景,表达了词人 的心境。

4.“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此句以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词人疏阔放纵,不怕连天波浪的__________情怀。

上一篇:情人短信范文 下一篇:感伤日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