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10-03 14:35:58

灯光阅读答案

灯光阅读答案篇1

一、掌握阅读现代文的途径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的第五题,文章是茅盾的《海南杂忆》。文章后面交代了写作时间,即1963年5月13日。这个时间很重要,因为1963年我国正进入经济建设时期,那么作者写海南,表现它的什么呢?表现海南的新变化,以及归国华侨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了解了这一点,就会理解作者谈古说今的意图。否则,我们就不理解作者引用苏轼的诗《儋耳山》和王佐的诗《天南星》的作用。

2.熟悉文章的表达技巧

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的第五题,文章是季羡林的《马缨花》。这篇文章的第二、三两段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用了什么技巧呢?原来作者写大院子里的生活是为马缨花的出现作反衬。正因为如此,作者对马缨花才有感激的心情。不仅如此,这篇文章的第十一段写了“光与影的对比”,这里作者用了对比手法,将新旧时代的马缨花作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所以,学生如果不懂这篇文章运用的表达技巧,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不准确,回答文后的问题就会有偏差。

3.品味文章

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第五题,阅读张承志的《大河家》回答第14—17题。要能够准确回答文后的四个问题,就必须品读文章。怎样品味这篇文章呢?在整体通读全文,疏通文义之后,就要研读重要内容,即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河家,要表现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韩三十八这个人物,要表现什么?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去阅读文章,就自然地进入品读阶段。经过一番思考,就会理解,作者描写大河家,因为它虽然不为人所知,却沟通着中国,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看见黄河奔腾的雄姿,还能感悟黄河与人民的依存关系;作者描写韩三十八,是要表现经历险境、具有坎坷人生的人遇事胸有成竹,而且在他心里,对黄河有一种感激之情。对这两个问题的研读,就是品味作者对黄河、黄土地和底层人民的依恋之情。如果不品读文章,就难以把握作家要表达的情感。

二、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

1.理解句子的方法

如《大河家》这篇文章第15题的第一问:理解“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这就要联系语境,理解大河家所起的“沟通”作用,即(1)大河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2)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3)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所以,解释一个句子的语境义,就要联系语境,归纳句子在文中涉及的信息,即用归纳法解答句意。

又如,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第五题第15小题的第一问: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了倦容了”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太阳已经有了倦容了”表明天色已晚。难道只有这一层含意?我们应从太阳联想到主人公黑妮,这句话表现了黑妮的什么品质或精神呢?这句话表现了黑妮一天的行程紧张,工作辛劳。所以,理解一个句子的联想义,就要由物及人,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即用联想法解答句意。

再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第五题第15题的第一问:解释“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煤油灯如同家产,表现它的宝贵。那么,“累世的家业”隐含着什么深意呢?这句话中隐含的深意有:(1)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宝贵的;(2)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财富。所以,理解一个句子的隐含义,就要由浅入深,由物及人,探寻句子内在的情感,即用剥笋法解答句意。

2.分析综合文意的方法

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第五题第17小题: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阅读全文,筛选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的信息,结果找出三个信息,再概括回答。即(1)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2)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3)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第一步。所以,回答一个问题的多项义,就要分析筛选它的信息,即用筛选法解答问题。

又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第五题第14题: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阅读第一、三自然段,分析产生孤寂之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孤零零一个人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另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城一片黑暗”。依据这两个原因,可以概括出答案。所以,回答一个问题的原因义,就要分析它的内在原因,即用分析原因法解答问题。

3.鉴赏写作技巧的方法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第五题第14题: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怎样解答这道题呢?回忆文章开头的作用,再联系《大河家》分析,就会得出答案:(1)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2)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4)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所以,鉴赏文章开头的作用,就要联系旧有的知识,即用联系法解答。

又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第五题第17题: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怎样解答这道题呢?筛选文中使用了对比手法的内容,共有三项,即(1)古代的海南岛是险恶之地,如今是新天地;(2)古代流放的人被弃置不用,如今归国华侨大显身手;(3)在明朝时老百姓把鸭脚粟当做粮食,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牲畜。所以,鉴赏文中使用对比手法的内容,就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对比的内容,即用筛选法解答。

灯光阅读答案篇2

一、作用型提问方式

(一)“结构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和技巧】

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简析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态度(如果能表现)。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结全文,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经典试题1】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雷抒雁《彩色的荒漠》)

【解析】

第一问答题策略:(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2)要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并列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3)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

【答案】第一问: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经典试题2】

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张承志《大河家》)

【解析】

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感。

【答案】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经典试题3】

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张承志《大河家》)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答案】

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二)“人称使用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或作用)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和技巧】

① 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②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③ 第三人称: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经典试题4】

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灯火萧萧》)

【解析】

考查人称变换在文中的作用。注意人称变换与作者情感的变化。

【答案】

第一问: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三)“选材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主要考“材料和中心有什么关系”或“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答题模式和技巧】

模式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技巧:插入史实: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②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 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模式2.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技巧:①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强化作者的观点的作用。②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前后照应等方面的作用。

模式3.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技巧:①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 ②象征某种哲理,表达某种情思。

模式4.引用一个或一些对立或类似的事物、对象。

技巧:①起对比或衬托作用,突出主要对象的特点。②可以起到丰富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的作用③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经典试题5】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阳关古道苍凉美》)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选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再进一步选定题目要求“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情感,提取承载的重要信息。根据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答案】

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经典试题6】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任林举《岳桦》)

【解析】

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答案】

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经典试题7】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灯火萧萧》)

【解析】文章三处细节写了煤油灯的外形或使用,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抒发的思想感情作答。

【答案】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概括型提问方式

(一)“概括归纳文中重要信息”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和技巧】

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经典试题8】

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阳关古道苍凉美 》)

【解析】

这道题可以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的信息概括作答。

【答案】

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经典试题9】

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季羡林《马缨花》)

【解析】

根据第一段的信息可以概括得出第①个要点;根据第三段的信息可以概括得出第②个要点。

【答案】

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二)“概括文章主旨”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主要内容(写什么)+写作意图(为什么写)

【答题模式和技巧】

1.整体把握,高度概括主要内容(人、事、物)。2.深入研读,全面理解写作意图(观点、感情)肯定、否定,该、不该,体现精神品志,感悟思考人生现实、感慨呼吁、爱与恨、忧虑与无奈、坚信和憧憬,歌颂赞美、批判揭露……3.关注标题、首尾和背景。

【经典试题10】

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

【解析】

(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 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答案】

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三、赏析型提问方式

(一)表现手法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题,则主要从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好处,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作用等方面设计问题。如:1.用什么与什么构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2.用哪种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3.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了什么气氛?刻画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文章的什么主题?

【答题模式和技巧】

手法+效果+内涵+情感

【经典试题11】

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马缨花》)

【解析】

解答时,需要把握全文内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

【答案】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经典试题12】

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马缨花》)

【解析】

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第一问还需整合原文中相关信息作答,第二问和第一问有继承性,同时联系作者处境和遭遇作答。

【答案】

第一问: 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 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二)修辞手法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和技巧】

1.指出使用的修辞;2.修辞效果+语句内容;3.作者的情感。

【经典试题13】

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

【解析】

要注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并明确常见的写作手法。其答题模式是: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答案】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第二问:(1)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与沙漠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2)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3)通过对天然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4)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主题思想赏析类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本文的主旨是不是“……”?为什么?或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

【答题模式和技巧】

1.首先归纳本文的主题。2.其次答主题的作用、主题与主要事物或事理的关系、主题的展开形式等。

【经典试题14】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灯火萧萧》)

【解析】

本题考查灯火在作者心中的意义。答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答案】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经典试题15】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2010高考全国卷Ⅱ《大河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是因为老汉与河的关系,“默默无语”是坎坷人生后的醒悟。作者写韩老汉,是将他当作了底层人的代表,写韩老汉的动作,就是写以韩老汉为代表的大河家人、底层人与河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思考。

【答案】

灯光阅读答案篇3

人生有限,不可能事事经历,也不需事事经历,一个获得知识、丰富阅历的重要途径便是读书。关于读书的好词好句。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做这样的出彩中国人李洪兴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这样的出彩中国人李洪兴

①“习惯了每次走过文化广场,都会抬头望向地质宫五楼那个窗口,通常灯一直会亮到后半夜。可是从现在起,我再也看不到那灯光了。”谈及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很多人至今难掩悲痛与失落。“国之大匠”“中国脊梁”“学术界的典范”……虽然办公室不再有他的光亮,但在人们心中,黄大年早已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②“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黄大年被誉为“拼命黄郎”,回国7年间,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艰苦打拼,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有国外媒体评价,“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黄大年在科技创新的赛场上只争朝夕,在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兢兢业业,以百折不回、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树立起一座震撼人心的精神丰碑。

③忘我钻研、刻苦攻关,是做学问、搞研究的应有境界。李四光在写学术论文时,曾因太投入而忘记回家。妻子派女儿去叫他,结果他正在凝神思考,偶尔抬头看到桌旁有个小女孩,继而又低头忙于写作:“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当对方叫出爸爸时,李四光才猛然发现是自己的女儿。A 甘于寂寞、奋力沉潜、认真敬业,才能以创新之姿攀登科研事业的座座高峰。

④最慷慨的奉献,往往孕育着最丰厚的收获。 B从邓稼先慨叹“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到钱学森提出技术科学“要先走一步”;从吴文俊宣示“外国人做的我不做,外国人没想到做的我才要去做”,到袁隆平承诺“给我点时间,我让你地里多长座米山”,一代代科学家埋头苦干、永不言弃、誓争第一,在科学的田地里用心深耕,收获着累累硕果。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所具备的那种耐性和韧性,那种不服输、追求极致的精神品质,也感召着后来者砥砺前行,竭力为祖国科技事业的进步无私付出。

⑤喧嚣的时代呼唤内心的宁静。今天,有的科研工作者坐不住冷板凳,有的人一切只围着项目经费转,更有甚者,不惜为了名利舞弊作假,令科学精神蒙尘。人们之所以视黄大年为“大写的人,纯粹的人”,之所以称“布鞋院士”李小文为“扫地僧”,之所以把一生献给祖国科研的清华大学“高龄学子”当作“出彩中国人”,不正是因为他们抵达了求真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吗?对科技工作者来说,甘于寂寞、甘于奉献,为科学开拓、为真理献身、为梦想拼搏,才无愧于知识分子的担当。

⑥哲人有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像黄大年那样,以敬业精神书写生命华章,用品格力量标注生命高度,我们何愁人生不能抵达心中的远方。

1.阅读全文,说说题目中“出彩”的内涵。

2.第③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它放在A处或B处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吴孟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75年的医生生涯中,他给近16000名病人做手术,让他们摆脱了生命的绝境。96岁高龄的他依旧保持着每周门诊、每年约200台手术的惊人工作量。他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我认为放在 处,理由: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1.这里“出彩”指的是生命因为认真敬业、无私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品质而焕发光彩。

2.第③段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李四光忘我工作以致于没有认出眼前的孩子是自己女儿这一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忘我钻研、刻苦攻关,是做学问、搞研究的应有境界”。

3.应该放在B处。

理由:材料列举吴孟超75年如一日从事肝脏科学研究,无私奉献做出杰出成就的事例,与B处所在的第④段“最慷慨的奉献,往往孕育着最丰厚的收获”的观点相符,而不能论证A处所在的第③段“忘我钻研、刻苦攻关,是做学问、搞研究的应有境界”这一观点。

4.①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喧嚣的时代呼唤内心的宁静”,②接着举内心浮躁,耐不住寂寞的科研工作者为例,从反面论证了分论点,③再举黄大年等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了分论点,④最后总结,再次强调“甘于寂寞、甘于奉献才无愧于知识分子的担当”。

灯光阅读答案篇4

四年级下册窗阅读题

我最喜欢从窗子里看外面的景物( )。

四岁时,我家住在哈尔滨的松花江畔( )。从窗口往( )外望去,一片江水,茫茫荡荡。早上雾很大,看不到对岸。中午却异常( )晴朗,一目了然,连太阳岛都看得清楚。夜晚,坐在窗口看月亮在水里的倒影,倒影也十分有趣,沙沙沙,一群鱼儿游过来,水中的玉盘破碎了,一会儿又合拢了。

六岁时,我同爸爸坐火车到北京来,我又选择了靠窗子的座位。窗外是平旷的土地,绿色的原野,近处的树木飞快地向后退。晚上,火车的轮子隆隆地响着,吵得人不能入睡。这时,欣赏窗外的景色,却别具风味。火车道旁的路灯发出昏黄的光,远处的灯光像一朵朵金花,一颗颗星星,点缀着大地,真是个神奇的世界。

现在,我住在和平里。每天我都倚着窗子观赏风景,祖国的美景吸引着我,常常( )引起我的遐想。透过窗户,我看到祖国前进的步伐。每年我都在窗口迎接春天。窗子已经成了我的朋友,我们分不开。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一目了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具风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加粗的词换个词,写在旁边的括号里,要求意思不变。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意思,回答问题。

(1)“沙沙沙,一群鱼儿游过来,水中的玉盘破碎了,一会儿又合拢了。”“水中的玉盘”指什么?它为什么会破碎,为什么一会儿又合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年我都在窗口迎接春天。”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春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灯光阅读答案篇5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进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著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14.阅读全文,文章写了哪几个“孤灯”夜读的的片段?请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3分)

15.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4分)

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16.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5分)

17.文章第⑥段写到“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为什么说“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4分)

18.试分析文章第⑧⑨段在结构和内容有何作用?(4分)

答案:

14.(3分)小时候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倚在枕上读书;大学时在宿舍后面的路灯下坐在台阶上读书;刚参加工作时在宿舍角落里床头台灯下读书。

15.(4分)用“开出花来”极写“生动”,突出文字的优美(1分),想象奇特,用语新颖别致(1分),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孤灯下,书中文字对我的吸引力,让人心花怒放(1分)。(回答成“比喻”不得分,但能结合内容,回答到要点,可按点给分。)

16.景物描写(2分)。用“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阻挡”营造出静谧(宁静)幽暗的氛围(1分)烘托我孤灯下读书的惬意、享受(1分),为文章结尾的发帖埋伏笔(作铺垫)(1分)。

17.(4分)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2分),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或读书时的专注,惬意享受印象深刻)(2分)。

灯光阅读答案篇6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本诗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这两句与前面的诗句是否有点脱节?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二句正面点题,时间、地点都十分明确,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带雨痕”(即“初晴”),具有统摄全诗的作用。(2)示例:这两句初读时似觉与前四句有些脱节,但细细体味诗意可知,它是承上“新水乱侵青草路”而来,由于雨水充裕,草原上青草茂盛,因而想到羊马南牧。从内在联系上看,非常自然、紧密,在突然的跳跃中,隐含着细针密线的连缀。

【赏析】

既然以“塞路初晴”为题,这当然是一首边塞诗。而一般的边塞诗,总是着重写激烈的战斗,充斥着烟尘烽火和刀光剑影,给人以苍凉、悲壮甚至恐惧感。这首诗却迥然而异,它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前四句以简练的笔墨和浓丽的色彩,写作者在塞路上的所见,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图画:在草原上,傍晚时分,大雨刚过,斜日反照,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天空,山岭、川原在水汽迷蒙中,还残留着大雨的痕迹。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流淌,袅袅炊烟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盘绕不去。这一切,是多么动人的景象!作者是成都人,他以南方人新奇的眼光,来审视这塞北的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欢悦的感情。

第五、六句是作者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这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诗句显得义正辞严,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概。为了加强气势,作者使用因果倒装法,将“胡人羊马休南牧”的警告语前置,以逆笔取势,读来更为有力。最后两句,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现在确实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生气。于是,那明丽清爽的画图,愈益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那悠然的韵味情致,也令人回味无穷。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想起死去的妻子,十分怀念,就写下这首悼亡词。

(1)这首词多处运用借喻手法,请举例略作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二句是全词的高潮,也是最感人的地方,试简要赏析“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比如“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写词人孑身独存的苦状——我像遭了霜打的梧桐,白发苍苍;又像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寂寞之情,溢于言表。(2)示例:从末句“挑灯夜补衣”的典型细节的描写上,可见妻子勤劳贤慧,对丈夫温存体贴,这份情意令人感慨难忘。

【赏析】

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全词写得十分感人,成为文学史上与潘岳《悼亡》、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作品并传不朽的名篇。词的上片“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写他这次重回阊门思念伴侣的感慨。“阊门”,苏州城的西门;“万事非”,说他再次来到阊门,一切面目皆非。因为前次妻子尚在,爱情美满,便觉世间万事都是美好的;如今妻子已逝,便觉万事和过去截然不同。“何事”,为什么,即与我同来的人,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接着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写自己孑身独存的苦状,“梧桐半死”,比喻丧失伴侣。这两句是说,我像遭了霜打的梧桐,白发苍苍;又像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寂寞之情,溢于言表。词的过片“原上草,露初晞”,用草上露易干喻人生短促。下面的“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三句,描写面对着故居新坟,词人感慨万千,既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雨打南窗,声声添愁,如今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裳呢?“旧栖”“新垄”“空床”“听雨”,既描绘了眼前的凄凉气氛又抒发了诗人寂寞痛苦的深情。这种既写今日寂寞,又复忆过去温馨,终见夫妻感情深厚的笔法,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灯光阅读答案篇7

 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受学习”,教师讲,学生听。自主阅读的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无序的学习,阅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严谨的主次前后顺序,因此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而且,由于语文课“技能型”的特点,语文也必须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间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文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于被动地位矣。”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之教师的相机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但不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教师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具体来说,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点拨情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智力起源》一书中说过:“可以看到,一个人既不注意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司空见惯了;他也不注意太不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如果学生出现这样一种智力困窘状况,教师就要善于设计问题,激活学生学习的情趣。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可这样设计导入,先请学生查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学生很快查出它的意思,随即点拨学生:“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吗?它隐含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扁鹊见蔡桓公》,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读书,学生热情高涨,效果也会更好。又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先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

 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

 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表扬;没道歉可以原谅。

 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一种?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有其他看法也可以提出来。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只要他们提出理由,就予以肯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的氛围随之也就活跃起来。经过这样一点拨,学生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兴趣一浓,课堂的学习效果当然就很好。

 二、点拨思维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相机引导,适时点拨。如教学《小橘灯》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线索、情节、主题、写法,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我”和小姑娘是怎样相遇、相识的?

 2.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3.小橘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前两个问题,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不难回答。可是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却卡住了,这时就需要点拨:从前后相承的有关小橘灯的情节(小橘灯的产生、小橘灯给作者的感受、小橘灯引起朋友的疑问到作者对小橘灯的回忆),可见小橘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小姑娘悉心照料重病的妈妈及送别时小姑娘说的话,可见小橘灯象征了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及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从小橘灯给我的感受的角度还可以理解:小橘灯还是黑暗世界的光明和希望。这样一点拨,他们对本文的情节、主题及象征手法就会有新的认识。

 又如教学《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这样设计点拨:课文的标题是“斜塔上的实验”,有人另拟了两个标题——“追求真理的道路”,“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你认为哪个标题好,为什么?可以和同学讨论讨论。学生对这个问题较难答得全面,但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说出理由予以肯定。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讨论,对全文的内容有了一个较深刻的了解,这样,我们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点拨方法

 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必须以学法指导为核心,重视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分段能力,可教给学生四种方法。

 1.时间法。看文章的若干自然段可归入哪几段时间,采用合并同类项方法。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时间上是“现在——过去——现在”三大块,就是三个段落。

 2.空间法。看文章的若干自然段可以归入哪几个场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按“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空间)生活的情景把文章分为两个段落。

 3.事件法。就是按事件的情节发展过程分段。如《社戏》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对社戏的怀念”可分三个段落。

 4.线索法。按记叙线索划分,找出文中体现线索的关键句或词语。如教学《荔枝蜜》一文时,教师可这样点拨:细读课文,理清叙事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感情,找出抒情变化的语言标志。通过点拨,学生找出本文思路: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蜜蜂。明确了本文是以作者对蜜蜂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的。根据这个记叙线索,文章可分四个段落。学生学会了分段,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学生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将会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自读的初始阶段,应以教师的点拨为主,组织定向探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分析理解课文的目标基本上由教师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读懂课文,达到教学目标。以后,教师逐步放手,逐渐减少点拨,学生逐渐娴熟掌握阅读方法,自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认识课文内容,进入自由探究阶段。这是自读的高级阶段,是“不需要教”“自能读书”的阶段。此阶段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学生均能自己读懂,即能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自己发现获取知识,自己概括掌握规律。教师的点拨只是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

灯光阅读答案篇8

一、根据物理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

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这门学科并不了解。他们只是听说数学、物理和化学统称数理化,于是他们认为物理和数学一样应该有大量的计算题,担心自己数学没学好而影响物理的学习。实际上就初中阶段而言学生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初中的物理知识大都讲述的是一些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原理及有关应用,并没有出现大量繁琐的计算题。

1、引导学生归纳和整理知识点

初中的物理知识点大都能在课文中显示出来,在上课时讲得细一些、拓得广一些,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将重要的语句用笔划下来,可以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巩固;对于极少数难度大的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便于记忆和理解。

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我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得到以下知识点:①实像是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通过凸透镜能看到的,但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②成像的大小的分界点在u=2f处,当u>2f时得到缩小的像,当uf时得到的是倒立的实像(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当u

2、重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着学物理只要会做题目而不重视看物理课文的不良习惯;而初二的物理知识与课文联系特别紧密,所以一定要在物理教学的初期就养成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去预习和复习,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重新安排切合学生的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和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时,学生对课文中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我就因势利导,让他们回答这幅图是什么意思,那幅图说明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深了,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中的“阅读材料”看得很认真,教师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课前要提示学生课后去阅读,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渲染,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二、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教学活动

物理学是对自然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学科,而这些都是通过物理实验来进行的,处在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是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理,以惊奇的眼光看世界,求知欲极强,也极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新奇的物理实验正好满足他们的要求。

通过一次小小的物理活动,可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物理学的大门已对准备进入的求知者敞开。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实验就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兴趣的高度了,而要在好奇和有趣的基础上将学生对实验和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并明确观察的目的,积极思考、加深理解,由现象看本质,才是作实验的真正目的。

1、设计物理实验,纠正以前的错觉

由于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对于一些即将进行的实验学生往往会产生与结果相反的认识。这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先进行实验纠正学生的认识,再进行分析与解释其中的物理原理。

例如:①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实验前学生认为水和塑料卡片都会掉下来,但实验结果正好相反。②探究流速大小对流体压强的影响实验:从漏斗口中间向下吹气,漏斗口下方的乒乓球将会怎样?学生认为乒乓球将会掉下来,但实验结果也正好相反。③探究凸透镜成象规律的实验中,当光屏上产生实象时,如果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光屏上的象将怎样变化?学生认为光屏上的是残缺的象,但实验结果是仍然可以得到完整的像,但显得暗些。同时,如要光屏上的象向上运动,则烛焰需要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凸透镜又需要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借助具体的实验,要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既简单又直观。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实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这些问题的回答很可能是错误的;同时,老师的抽象性解释也不太容易使学生马上理解。

2、设计物理实验,化抽象为具体

对于一些抽象物理概念、规律,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时,我就大胆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获得具体化的印象,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将抽象的物理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电学中关于短路后可能产生的若干个现象:①电路中电灯两端被短路后,电灯由亮变为灭(即灯丝中无电流)、同时电灯两端的电压为0;②电源被短路后电流很大等知识点的阐述都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实验来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和记忆。

三、重视习题教学、进行教学活动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解题,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找出习题的隐含条件

学生在解物理习题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解题的必要条件,题中并未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时要通过精选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习题的隐含条件。并联电路规律可知,隐含条件为,两灯两端电压相等。

2、立足学生创设解题情景

在进行习题教学时要研究学生,估计他们常见的错误。同时,研究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精选课堂练习题,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走出思维定势,这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很重要的一环。

同时,在分析一些习题时可以充分利用画图法来说明习题的题义,也可以充分利用画图法来说明某个实验的设计过程等;同时,也可以利用画图来说明学生正在学习的物理知识。例如:小明要研究物体所受的浮力是否与物体本身的密度有关,如何探究呢?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探究方案,要求:写出所需器材、研究步骤、同时要设计一个供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对于这一问题的实验设计过程讲解除了必要的文字外,利用相应的图画来配合文字。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更有条理化了。类似以上的各种教学事例在习题教学中还有许多。

上一篇:关于六一儿童节的诗范文 下一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