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纷争范文

时间:2023-10-23 22:07:18

春秋战国的纷争篇1

一天,我在我的书架上看到了《三字经》这本书,我就对三字经有了兴趣,于是,我把三字经拿起来一读,我读到了三字经上面一句话,那就是:“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译文是: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先后有五个霸主,他们分别是文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文、楚、燕、韩、赵、魏、秦,出现了七大强国争雄的局面。

注解是:平王东迁之始,是为春秋。孔子绝笔之后,是为战国。东周时期前后出现五个霸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有七个诸候国实力最强,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春秋时期,各个诸候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楚、齐等大国甚之。

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齐七国统治时代,到此中国历史上的时代便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割椐时代--战国。

读了三字经,我感觉三字经里的每一个字都包含了一定的意思,我喜欢三字经,因为我喜欢蒙学读物,因为我想让自己长知识,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我喜欢三字经的理由,小朋友,你也像我一样喜欢三字经吗?

春秋战国的纷争篇2

春秋之后叫战国是由于三家分晋之后,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著的战国策。战国时期和春秋不同,这个时候没有了周礼的约束,各国纷纷吸纳人才,变法图强,互相征伐,导致战争不断。战国时期称霸,靠的不是周天子的认可,而是自身的实力,有实力就可以和诸侯会盟,让大家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春秋战国的纷争篇3

春秋时代的特点:共荣式发展,战国时期的旋律:挤压式生存。如今烟草业也来到了从共荣到挤压式格局的分水岭。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以及兴修水利,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诸侯们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此外,各诸侯国根据形势的变化,修订法律,整顿法纪,进行法制建设,各国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楚国有地千里,成为南方的强国之一;齐国在齐桓公的改革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国富民强,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晋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国土面积大为扩张;秦国向西,吞并戎狄部族,称霸西戎;吴国越国也相继崛起,称霸江淮。

春秋时期是共荣式的成长,因为外部空间足够,各国迅速发展,而战争也多是争霸战,规模较小,破坏力也较低。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统治的的时代,也是另一个割据时代——战国。

由于春秋时期外部资源已经充分分配,战国时各个国家之间关于资源的争夺也就更加激烈,这个时代是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的时代之一。三家分晋和田齐取代姜齐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富国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资源——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倾全国之力。

到秦王嬴政执掌政权时,疆土广大兵强马壮,横扫六国。战国时期的发展是挤压式的零和法则;战争是兼并式的。一个国家的壮大是建立在削弱甚至灭亡其他国家的基础上,这个时代的生存是残酷的,你不强大,只能被灭亡。

对于烟草行业来说,2002年到2012年这黄金十年,是品牌共荣成长时期,市场空间广大,各类品牌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然而,随着企业逐步走向集团化,大品牌主导效应越来越明显,烟草行业也进入到新的竞争阶段和新的竞争时代,企业重组和品牌整合步伐加快,卷烟品牌将逐步减少和集中,从资源配置到品牌准入、培育、促销等方面都将全力倾斜于大品牌,规模化、集中化、结构化将是2012年后烟草行业发展方向。

告别了共荣式成长,在挤压式的竞争中,卷烟品牌要实现持续发展壮大,需要进一步在体制、政策、营销、技术、管理、渠道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和突破,进一步整合资源,破解资源瓶颈,只有不断深化资源配置改革,才能在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和价值提升中抓住新的增长点,使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春秋战国的纷争篇4

关键词:春秋战国;战争方式;战争思想

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37-02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鹿中原,战乱不休。据统计,春秋时期的战争就达395次,战国时期也有230次之多[1]65。如此频繁的战争,加之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促使战争方式不断变化和发展。本文试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方式及其演变加以探究,希望方家指正。

一、基本作战方式

春秋时期,军队数量较少,军事行动范围比较狭小,以车阵的冲击战为主,短时间内即可决出胜负。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加之科技进步和农民成为士兵的主要来源,军队数量猛增,军事行动范围扩大。从而,战争方式由春秋时期的车阵作战转变为战国时期徒兵、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了,战争也具有了运动性和持久性[2]291。

1.车战

车战出现于夏代,春秋时期达到鼎盛,但仍是车步合编,以“乘”为基本建制单位。“阵而后战”是车战时代主要作战方式。列阵时根据地形确定战斗队形,“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3]779即地形险阻时徒兵在前,战车在后;地形平坦,则相反。作战时,双方相向运动,进入弓箭射程后,开始对射。当“车错毂”时,短兵相接。双方利用戈、戟、矛等武器相互砍杀,以盾牌进行防护,展开肉搏。“古者战陈,士卒必与车乘相丽。”[4]1375即古代作战,徒兵与战车混编,战车在进攻时冲破敌阵,徒兵扩大战果。

2.徒兵作战方式

随着战场深入山地和湖沼地带,战车失去用武之地。于是徒兵逐渐取代车兵,战国时期升为主要兵种。杨宽认为,战国时代的战争,从各次战役看来,的确不外乎野战和包围战[2]289。但就具体战斗而言,却有多种作战手段,如迂回包抄、奇袭、伏击、伪装、诱敌等。

两军对阵,相互冲杀,是徒兵野战的主要手段。春秋末期开始,战争运动性大大增强,持续时间延长。柏举之战后, 吴军长驱千里,攻入楚国郢都。迂回包抄也是徒兵常用手段之一,长平之战,“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5]2334。

徒兵不仅进行野战,还是城垒攻守战的主力。攻城方法,一般采取长期围困,实施强攻。具体有三:一是攻打城门,利用冲车等撞破城门,冲入城中。但上有矢石,下有陷阱,攻城将士往往伤亡惨重,城濮之战,“晋侯围曹,门焉,多死。”二是筑堙,即在城外积土成山,用于观察城内情况和掩护部队登城。士兵利用铁锨等挖土作业,使用修橹、掩护。三是蚁附,即士兵利用钩援、云梯等装备像蚂蚁一样攀爬城墙。此外,还有奇袭,《左传・僖公五年》载:“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即趁虞国不备,晋军回师途中攻破虞国国都。

3.骑兵作战方式

《韩非子・十过》载春秋时期秦国已用骑兵[6]200,但骑兵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战国时期。“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7]440可见,这一时期骑兵仍没有成为战场主力,骑兵、徒兵与车兵常常协同作战,赵将李牧“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5]2450。

战国时期,鞍具不健全,没有高桥鞍和马镫,对马上格斗十分不利,所以当时骑兵主要武器为弓弩,作战以骑射为主,少数使用直刺兵器如矛、戟和单手砍劈的短兵器如剑、短刀等作战。《六韬・犬韬・战骑》也提到了骑兵的作战方法[7]445。

4.舟师作战方式

春秋时期,河流密布的吴、越、楚等国,在争霸战争利益驱动和造船技术促进下,纷纷组建舟师,水战出现。鲁襄公二十四年,“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8]1090。

当时的战船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9]3413,船上一般装备有长钩矛、长斧、弓弩、戈、戟以及短剑等兵器,有甲、兜鍪等装备[9]1450。作战时,先用弓弩,再用长柄兵器进行接舷格斗,最后登上敌船,展开肉搏;有时亦用突冒撞击敌船。战争中还用钩强,公输子“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孙诒让认为‘强’字当作‘拒’[10]480,可见“钩”和“强”是依据水流方向而发明的一种水战战具。

二、辅助作战方式

“兵者,诡道也。”为夺取战争胜利,除基本战争方式外,还有许多利用外界条件辅助作战的战争方式。

1.水攻

人类很早就认识水性,不仅利用水来生存,也运用水于战争。水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辅助作战方式。大体有三种形式:一是利用堤防淹杀敌人;二是筑堰开渠,决水或引水浸灌城池;三是利用河流半渡而击[11]。水攻的进行,需要有相应的战具和器具,除开渠筑堤用的铁锨、铁镐等工具外,还使用水平、度杆、照版、测瓦、表等测量仪器。

2.火攻

火作为一种武器应用于战斗,就是火攻。春秋初期,被认为是不仁之举的火攻使用较少;战国时期,以火助战普遍使用。这一时期,主要使用薪柴膏油作燃料,发火方式有三:一是近距离时采用人工点火。如公元前685年,楚国对郑国实施火攻[12]229-230。二是距离较远时以火箭纵火。主要用于攻打城门或焚烧敌人营帐。三是使用“火兽”进攻敌人。如即墨之战中的“火牛阵”。

孙武提出火攻五大目标,即人、积、辎、库、队;火攻方法是里应外合[13]94;火攻实施前,要观察天象,确定发火时机[13]93。

3.动物助战

动物不仅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还用于军事。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利用动物与火攻相结合打败敌人的著名战例。吴楚柏举之战中楚国使用燧象,反败为胜,“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8]1545尾巴系上火燧的大象,被驱赶冲向敌阵,敌军落荒而逃。《史记・田单列传》载齐将田单反攻燕军之战[5]2455,也是火攻与动物助战相结合的战法。

除燧象、火牛之外,“马假虎威”也可看作动物助战的一种方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胥臣蒙马以虎皮……楚右师溃。”[8]461战马不知真假,见大队“猛虎”扑来,吓得浑身战栗,马失前蹄,士兵亦慌乱溃逃。

4.穴攻

春秋战国时期,城墙依然采用夯土技术筑成。铁工具的使用及先进攻城战具的发明,穴攻成为攻城的重要作战方式。穴攻方法有二:一是在城墙上挖洞;二是挖地道。士兵带着铁锹、铁铲等专用工具,躲在里,接近城墙后开始挖洞;或者直接在城外挖地道。前者是破坏城墙,在城墙地基下挖掘足够大的空间,并以木板支撑,然后放火焚烧支架,城墙坍塌后,部队趁机攻城;后者是直接挖一条通向城内的地道,部队从地下突破城防。

防御穴攻的方法,首先利用瓮听、瓦窦寻找敌人挖穴之处;其次,以冶铁鼓风设备为武器,通过敌人挖掘的地道将烟吹向敌人;再次,与敌相遇穴中,要“圉而毋逐,且战北”,诱敌深入,而后歼敌[14]666-668。

三、导致战争方式变化的因素

战争方式变化并非单纯的军事因素所致,而是有着经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原因。下面略述春秋战国时期导致战争方式变化的因素。

1.社会变革与社会结构重构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生产关系在奴隶社会母胎内逐渐生长和成熟,各国相继变法改革,地主和自耕农出现。赋税制度变革以及郡县征兵制和常备兵制度的建立,导致士兵主要成分由贵族及其“私属”和“国人”改变为农民[2]285,兵额大增,战争改为以徒兵为主力,骑兵、车兵为辅,常采用野战、包围战方式,战争具有运动性、持久性。

2.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

春秋时期兵器是铜制的,战国时期青铜兵器进一步发展,同时出现了锋利的铁兵器和先进的攻城器械,从而引起系列变化:春秋末期“攻城为下”转变为战国时期城市为主要争夺目标;铁工具广泛使用,开渠筑堤可大规模进行,从而导致水攻、穴攻广泛运用于战争。

3.战争思想的变化

春秋初期受西周礼影响,战争情况是“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15]96。春秋末期,守战争礼反而常吃败仗,迫使各国摒弃战争礼。《淮南子》曰:“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16]1359战争观转变导致战争方式变化:《孙子兵法・军争篇》确立“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基本原则;孙膑提出“必攻不守”;持久战和歼灭战思想都已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发展,多种作战手段出现,如远程奔袭、迂回包抄、歼灭战、伏击战等。只要能打败敌人,各种手段都可以运用。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方式变化与其所处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社会大背景有密切联系。这一变化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战争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M].北京:出版社,2007.

[2]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赵伯雄.周礼注疏[G]//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陈奇猷.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7]《鉴赏》编委会.《武经七书》鉴赏[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李,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孙诒让.墨子间诂[A].孙启治,点校.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崔向东.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水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12]赵守正.管子注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13]骈宇骞,王建宇,牟虹,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周才珠,齐瑞端.墨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15]浦卫忠.春秋公羊传注疏[G]//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春秋战国的纷争篇5

关键词 《左传》 春秋时期 民 民本思想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直接效果就是“身死人手而七庙隳”,子孙后代自然也跟着遭殃受累。显然“猃狁之故”已经使得西周的王畿“烽火连三月”,镐京已非久留之地,这是当时趋利避害的人们的共识。姬氏子孙自然也不会傻到坐以待毙的地步,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还没有来得及痛惜幽王的西去,连同群臣百官就已经在晋、郑等诸侯的庇护下朝洛阳方向狼狈逃去。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若不是诸侯的护拥,可怜的“赫赫宗周”此时连逃跑的资本都没有。如此惨状,一路风尘,可以想象东来洛阳后的惨淡情景。平王东迁,是不是明智之举,似乎无法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东迁乃情非得已。西周的基业,幽王已将其一把火葬送,无处立足的后代子孙只好到东部来创业。但东部就是一片乐土吗?昔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天下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周天子,此时已今非昔比。从西周建立之初,所分封建制的诸侯,经过几百年的韬光养晦,羽翼日渐丰满,甚至适当时机,会耍起尾大不掉的把戏,更何况现在的周天子是在众诸侯的护拥下才得以保全的丧家之犬。不要以为外出创业就像说的那样轻而易举,东周第一位君主周平王一生的遭际可以告诉你,一切都难得很,他人屋檐下,躲雨也碍头。就当惊慌失措的周平王来到洛阳想歇歇脚的时候,“春秋无义战”的纷争也拉开了帷幕,历代传诵的《左传》就对这一纷争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

众所周知的《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时代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它具体而系统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大凡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都离不开这部重要文献。春秋时期的纷争多如牛毛,仁人志士的奔走不绝如缕,文化思想上也是百花盛开百家争鸣。小小的一部《左传》,字数比不上当今时期一些学者的专著,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是后世人们研究春秋历史的大百科全书。

思想总在争论中进步,智慧的火花也总在舌辩中撞击,而关于人本身的思考,也在一次次征服与被征服的斗争中成熟。人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对于这样一个大而化之的无聊问题,中国的古人们并没有浪费多少脑髓,不知是他们有自知之明,还是明知此路不通,总而言之,古人们在这一点上是绕道而行。就连孔夫子也不止一次的提醒世人“未知生,焉知死”,而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不切实际虚无飘渺的幻想,古人向来嗤之以鼻,认为那无助于生民。既然人生天地间,那么就应该集中精力好好思索怎样才能做到对人的利益最大化。这就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的思想。统治者向来热衷于“牧民之道”,早在《尚书》中的一些西周初年的文诰中,就已多次提到治民保民的问题。《无逸》篇中周公告诫成王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要“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目的在于“保惠于庶民”,使小民不至于犯上作乱,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语・晋语上》有《召公谏厉王止谤》一章。厉王不知做了什么缺德事,总怕别人的毁谤,而且厉王似乎天生就与小民有不共戴天之仇,总和小民百姓过不去。时间一久,厉王止谤的手段越来越残酷,君民关系越闹越僵。这个时侯召公就出来提醒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虽说是给统治者提供的“牧民之道”,但这一形象的比喻却由于体现了更加鲜明的重民、导民的思想认识而流传千古。尽管周厉王对此充耳不闻,但后来的治世明君无不对此深以为戒,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春秋时“王纲解纽”,思想解放的兴起,《左传》中的民本思想更加突出。

夏商、西周时期,天道观盛极一时,当时的人们凡事必卜。连武王伐纣这一在后世史家看来有点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开始之前也要算上一卦,征求上天的意见。尽管当时的人们不可能事事都依照天意而行,但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对上天毕恭毕敬,因为恭敬之至,就可以“鬼神降福”。平王东迁,宗周衰弱,西周的“敬天”思想也被愈演愈烈的诸侯纷争冲击得风雨飘摇。越来越进步的哲学思想随之兴起,而源自于这一进步思潮的民本思想正上升为各诸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特别是对“天”和“人”的关系方面,由于以往过于“敬天”而疏于“保民”,人们开始对二者关系作出新的阐释,从重视天道转而重视人事,民本思想也随之产生,并且越来越突出。

桓公六年,楚欲灭随,但狡猾的楚人怕直接进攻伤亡太大,故意以羸师诱之。随侯见楚军羸弱,欲奋力追击,但季梁极力阻止。季梁认为,像随这样的弹丸之国能够抵抗强楚这样的大国,要做到“道”、“忠”、“信”。“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所谓忠,是“上思利民”;所谓信,即“祝史正辞”――真实地报告民情。所有这三个条件,都是围绕一个“民”字。季梁继而提出“民,神之主”的理论,不但从根本上颠覆了商周以来“神,民之主”的观念,而且从实际操作上肯定了民本思想的合理性。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致力于神”不是为了逞君王一己之私欲乱民扰民,其目的是为了保民。因为敬神告神都离不开民力、民和、民心;只有“民力普存”、“民和年丰”、“民心无违”,才能取信于神,也才能“神降赐福”。对于季梁这一段劝谏,细心的人们还可以发现,季梁阻止楚随交锋,并不是以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做随侯的工作,而是从“成民保国”、“成民取胜”的理论高度进行阐述,使随侯心中对国内民情有个数,从而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掂量,避免头脑发热的一时冲动。这与鲁庄公十年“曹刿论战”的思想是一致的。民本思想的强大威力在紧随季梁的论说之后就得到印证。《左传》记载:“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双方都是慑于民本思想的强大而深感治国保民的必要,才一方“惧而修政”,一方不敢轻举妄动。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不仅仅是今人才有的共识。从《左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虽然古人未曾见今人,但春秋时期的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隐公元年,郑国闹起了一件揪心的事,共叔段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大夫公子吕请郑庄公早日除之,理由就是“无生民心”。僖公二十三年,晋重耳流亡时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重耳“怒,欲鞭之”。大夫子犯却说:此乃“天赐也”。说明当时统治贵族对这些“野人”态度的重视。民心向背是统治者实现其统治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失民心者将失位亡身。梁国的“梁伯好士功,亟城而弗处,民罢而弗堪。”无休无止且态度蛮横愚弄小民,最终导致亡国。所以《左传》明确指出:“梁亡,不书其主,自取亡也。”(僖公十九年)楚灵王奢侈至极,大兴土木,且好大喜功,连年对外征伐,弄得民不堪命人神共愤,最后落个自缢身亡的下场(昭公十三年)。《左传》中描述了许多得民心者得国,失民心者失位亡身的历史事实。郑庄公、晋文公均因得“民”而得政;恰恰相反,晋灵公、卫懿公、楚灵王等,却因“军使民愤”、“民不堪命”而失国亡身。

春秋五霸风光无限,并不全是因为自己英明卓绝。如果没有“头可断血可流”的小民,何来万马千军,何来兵车万乘。虽说有一位未来学家预测,未来的战争将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垒,而是科技的正面厮杀。其实科技何来,总不至于凭空产生,更不会天上掉馅饼。所谓高科技,不还是由人来创造。人类的发展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人,人是最可宝贵的,不愧为万物之灵。在《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一章中,梁惠王处心积虑想盼到的就是领国之人加少,寡人之人加多。所需求强调的还是“人”。回溯到远古,当春秋五霸横扫中原的时候,想必他们也不会忘记民心的向背,得民与否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关系到霸业的兴衰。《左传》中多次提到“忠,民之望也”,“上思利民,忠也”。“忠”包含爱民、勤民、教民等内容,目的在于“用民”。大家熟悉的《曹刿论战》(庄公十年),就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作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晋文公重耳历经千辛万苦返国即位之后,“入而教其民”,“入务利民”,又“乐民以信”,“教民以礼”,“民听不惑”,结果僖公二十七年“一战而霸”。楚国庄王当政之时,国内形势一片大好,“民不疲劳”,“君无言,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士民百姓,君臣上下,各得其所,其乐融融,因此,之战一举打败了晋国,争取到霸主的宝座(宣公十二年)。与之同理,吴王阖庐能“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昭公三十年),“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收到了“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的良好效果(哀公六年),使得素来偏于东南一隅的吴国敢于与强楚争锋,进而染指中原,称霸一时。所有的这些,都显示了“民”在争霸斗争中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社会关系的急剧变革,人民群众在征服自然和变革社会中显示出日益强大的自我力量,因而虚幻中上帝鬼神的权威急剧下降,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范畴,其自身的地位、本身的作用被肯定,社会上出现了重人事、轻鬼神、反对非人道行为的民本思想。如本文所述,《左传》作者及时反映了这一进步思想,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在君民关系上,重视民的力量,体现了比殷周奴隶制较为进步和人道的民本思想。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1981.

[2]论语[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王守谦,金秀珍著.诗经评注[M].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

[4]孟子[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雷铭(1982.1~),男,河南商城人,工作单位:东莞市万江中学,学历:陕西师范大学2008级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春秋战国的纷争篇6

——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高级教师张桂芳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墨、儒、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

2.引导学生理解并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文化的空前繁荣,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及其著作,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3.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许多大思想家和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求认知的图画和文字史料:

孔子画像。课本大字中和竖排的孔子论教育的原话。孙武的原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春秋五霸是指哪些人?请按课本大字的顺序将他们排列出来。

②战国七雄指当时的哪七个诸侯国?请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回答。

③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分别说出各自的起止年代。

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7、8、9三课的课题(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在这三课中,我们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同学们已经知道,这500多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而贯穿整个时代的是奴隶制度的没落和消亡,各国纷纷“变法”,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封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趋繁荣。大的社会变革促使那些有识之士去深入思考当时的种种社会问题,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政治学说和主张。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并且会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当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车轮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滚滚前进的时候,科学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思想、军事、科技、文字各个领域英才辈出,他们中许多人至今还为中国嬴得世界的瞩目与尊敬。下面,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舞台上,先结识几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

3.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同学们可能读过有关老子、孔子的故事吧?“子”在古时在姓氏后边,是作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你们小学六年级时学过一节关于孔子的历史课,叫做——(《大教育家孔子》)孔子不光是大教育家,还是大思想家。“诸子百家”指的是许多有学问的人提出的学说、主张,“百”在这里不是固定的数,是多的意思。同学们打开课本,先看看第58页上的那个老者,他就是老子。

一、思想家老子与《道德经》(板书)

从画像观察,老子确实很老,背驼顶秃,眉毛都长得很长。不过他不一定姓“老”,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不详细,大约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d1n),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还记载老子晚年看到周朝日渐衰落,就西出函谷关隐居去了。函谷关的守官尹喜对他说:“您要隐去了,请把您的见解学说写下来吧。”于是,就有了《道德经》(又称《老子》)。这是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著作,分“道”与“德”上下篇,5000字。流传下来的《道德经》实际上是经过战国时道家学派补充整理而成的。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将《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此又称《道德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老子思想中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他还认为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说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什么意思呢,请看课本的小注。

老子是个学问很渊博的人,推想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不然一个守函谷关的官怎么会知道他呢?相传,在老子做史官的时候,孔子曾亲往求救。课本上的图画《孔子见老子》,就是由这段故事而来的。拄杖的老子大概正在对孔子阐说做人行事的道理吧。这位不辞劳苦拜访名师的孔子,后来果真学有所成,他的学问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都远远超出了老子。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板书)

请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孔子画像,注意《老子》与《孔子》两幅画像的区别,从画像上看,孔子好像有向人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又像是在给学生上课。关于孔子,同学们知道些什么?(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1.创立儒家学派(板书)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幼时家里很穷,但他非常爱读书学习。孔子曾做过管理牛羊和管理仓库的小吏,课本小字写了他是怎样对待工作的,请大家课下去读。孔子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后来他到了齐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未成,又回到鲁国,官至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行摄相事。后因与鲁国掌政者意见不合,率弟子辞职出走,到诸侯国奔走游说达14年之久,但始终不得志。68岁时,孔子回到故乡鲁国,潜心编订文化典籍,教授弟子。在长期研究学问和参预政治的生涯中,孔子的思想逐渐系统完善,形成学派。在古代,把为贵族人家相礼、作乐的知识分子叫做“儒”,孔子曾做过儒,因而后世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对这个字,孔子有过许多解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人”,爱做动词,即爱别人,爱众人。孔子这样提与他的经历有关,课本小字讲了一个故事(请同学读孔子路见妇人哭墓、叹苛政一段)。孔子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出发,希望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让百姓有安定的生产环境,反对严刑酷法繁役,这在不把奴隶当作人看的奴隶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孔子经常对弟子讲“仁”,有的话传至今日,被赋予新的意义,对我们做人行事仍有警醒作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生活得好,也必须使别人生活得好。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的书,叫作《论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既深且远。

孔子不但有学问,创立了一个学派,而且是一位善于育人的好老师。他虽然没能成为有大作为的政治家,但作为大教育家却成为后世为人师者的楷模。

2.兴办私学,致力教育(板书)

下面,请默读“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这段课文,包括大字、小字、竖排引言,结合小学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个问题:“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建树,哪些值得我们继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条整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这是很了不起的,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突破。(指导同学看彩图《杏坛》。)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编订古代典籍(板书)

为了教学需要,孔子悉心搜集、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相传,《诗经》、《》、都是孔子编订的。他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二、百家争鸣(板书)

战国时期历史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封建制度刚刚确立,旧的阶级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强国并存、各自为政,新兴的地主阶级对如何治理国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许多思想家从各自阶级立场出发,提出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这些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互相之间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为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等。

1.墨子与墨家:“非政”、“兼爱”(板书)

孔子死后大约11年,墨子出世。墨子名翟,做过较长时间的手工工匠,其技术与当时的鲁班齐名。墨子很爱读书思考,逐渐参预政治活动。当时孔子的儒学在许多国家流行,影响很大。墨子一开始也学儒家,渐渐发现一些问题。后来便自立新说,聚众讲学,(请看课本图《墨子和弟子在一起》)还常与儒家学派辩论,成为当时一大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孔墨显学”。

墨子出身于劳动者,自称“”,他的思想代表手工业者和小私有者利益。墨子看到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百姓被迫当兵打仗,人民颠沛流离,困苦不堪,因而提出“非攻”、“兼爱”的主张。“非”在这是责怪、反对的意思,就是反对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兼并战争。“兼爱”即互爱互利,有力的要以力助人,有财的要以财助人。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了当时人民的愿望,有积极意义,但是,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怎么可能互助互爱呢?因此,这种主张在当时不可能实现。

墨子还主张节俭,和弟子一起过简朴的生活,从图上也可看出,他们不脱离劳动。这与孔子鄙视生产劳动形成鲜明对照。墨子还主张“尚贤”,官吏及至天子都要选拔贤能的人担任。这在那个时代确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民主思想。

2.孟子:“民贵君轻”和“仁政”(板书)

大约墨子谢世四年,儒家与孔子齐名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孟子降生在鲁国的一个附属小国——邹。孟子名轲,曾就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所处的时代,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地主阶级基本上巩固了统治地位。孟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认为要达到长治久安,必须“行仁政”,让农民有田种,有衣穿,有饭吃;给农民充足的生产时间,减轻赋税,省减刑罚。孟子还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请看课本上竖排原话)他告诉统治者不能小看老百姓的力量,只有争取人民拥护,才能保住统治地位。他说:“桀纣之失效天下也,失其民也”。夏桀、商纣之所以败亡,就是因为他们太残暴,失去民心。

孟子的上述主张虽然是要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但是,起了劝诫统治者不要过分欺压人民的作用,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孟子之后,荀况成为战国时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他与孔孟不同,注意吸收总结各派学说的成就,从中汲取积极因素,形成自己的学说,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提出了著名的“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定胜天的思想,这在2000多年前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还很有限的时代,无疑是大胆而可贵的。他并不是妄言,而是说自然现象有规律可循,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天地官(管)而万物役”,荀子的名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

荀子有个学生,叫韩非,不过他没有师承儒学,而是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家政治学说体系。

3.韩非子和法家(板书)

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晚期,出身韩国贵族。看到韩国日渐衰败,他很着急,屡次上书韩王,提出种种使国家富强的方略计策,但未被采纳。韩非主张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制订国家政策。认为国家应实行“法治”,以法令为准绳,不论官吏百姓,人人都当知法守法、受法度制约。韩非还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君主将大权独揽。

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写作,他的许多散文都成为传世名篇。为说明抽象的道理,他写了不少著名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等,已为后世熟知常用。

韩非的著述有10多万字,后来传到秦国,秦王嬴政看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和他在一起,死也安心了”,并逼着韩王派韩非入秦。可是韩非来到秦国后,没有受到重用,反而遭到同学李斯及他人的陷害,被迫自杀于狱中。韩非虽死,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秦王嬴政采用。

上面,我们介绍了战国“百家”中主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同学们已经知道,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初步确立,各国的封建统治者都力求图强革新,以巩固其统治,进而称霸天下。请大家从这个时代特点出发,想想哪家的学说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为有用?(引导同学回答问题,并加以归纳)当然是韩非子的学说。一方面他从历史进步的观点出发,赞赏改革,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另方面,他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适应强国之君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一统天下的政治需要。正因为如此,嬴政才赞赏并推行了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并由此成就帝王之业。

“百家争鸣”,我们主要介绍了政治学派。春秋战国时,由于大小战争连年不断,许多有志报国的人都研究战争,探讨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因而有所谓“兵家”,有人将他也放在“百家”之列。下面介绍两部著名的兵书。

四、《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板书)

《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是最早的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兵经》,译成英、日、俄、德、法等多国文字出版。这部书是春秋晚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写的,书中叙述的许多战略战术原则一直为历代兵家所遵循。如“我专而敌分”、“以十攻一”、“以众击寡”,讲的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导同学看课本竖排原文,并作文字解释)讲的是充分了解和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还有,“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避实击虚”等更为我们所熟知。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战略战术原则,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据说现在连日本的企业家也研究《孙子兵法》,以求在商业竞争中削弱对手,发展自己。

《孙膑兵法》是战国中期孙武后代孙膑所著,就是那位创造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的孙膑。这部兵书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有些方面还有所发展,可惜传诸后世的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4.巩固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春秋战国时期几位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了解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希望同学们能够准确地记住老子、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孙武、孙膑这几位重要人物生活的时代(春秋还是战国),以及他们的主要建树或主张、精辟名言。这些大思想家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心天下兴亡,对学问孜孜以求,值得我们学习。

5.作业

简述孔子的主要建树。

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归纳列表。

(三)教学建议及教学设备

1.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以讲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中间穿插师生对话、学生默读、齐诵,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本中的图、小字、引文、选择重点处理,对非重点则略过不提。

春秋战国的纷争篇7

全球航空业正在被“看空”。国际航协(IATA)根据去年形势,对2012年做出悲观预判:全球航空运输业亏损将达83亿美元,净利率为-1.4%。

然而,在全球风声鹤唳下,中国民航资源网预估:2011年,中国各大航空公司的总净利近260亿元人民币。就是说,中国包揽了全球航空业去年总利润的60%。难道中国航空业的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优于全球?

在中国,如果国航、南航和东航“三大航”,依然占据80%的市场份额,这有利于中国民航业的健康发展吗?在民航业演绎的“国进民退”现象,是否继续加剧?

王正华在思考。根据证监会近日公布的拟上市企业名单,作为中国第一家低成本民营航空公司的春秋航空,已名列其中,在“三大航”尚未公布2011全年净利的前提下,春秋航空率先公布了自己2011年的业绩,净利润5亿元。

王正华想证明春秋航空并不只是夹在“三大航”缝隙中的残喘者,而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活法的民营航空公司。

避开“三大航”

《经理人》:从2005年中国民航业向民营资本开放以来,当初和春秋共同起飞的还有东星、奥凯和鹰联,但现在另三家不是破产,就是被国有航空公司收购。由此引发民航业“国进民退”的争议,这会是一个大趋势吗?

王正华:问题要看三个方面。第一,民营航空的数量本来就不多,在行业竞争中优胜劣汰在所难免;第二,就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平待遇问题,有待改善。我去年给吴邦国委员长写信,汇报春秋经营状况以及对发展民营航空的看法,他写了回信,信中说,“政府对国有企业支持毫不动摇、对民营企业支持也是毫不动摇,当然各个行业执行如何,会有千秋。”因此,政府在大的思路上,并没有对包括航空业在内的民营企业有所限制,但短期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不代表未来。我认为部分民营航空公司在进入行业之前就准备不足,对竞争形势的预判过于主观。

《经理人》:以东星为例,怎么看部分民营航空公司在选择生存和竞争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王正华:部分民营航空公司进入航空业,没有采取创新的战略和战术,而直接比拼“三大航”,这根本不可能有生路。我关注了东星破产的前后过程,甚至他们也请求我们出手相救,但我们没有援助。如果只是资本性救援,根本无助东星自身问题的解决。

我们和东星在各方面差异巨大。

在战略上,春秋是从旅游延伸到航空,业务领域专一,而东星从航空领域衍生至包括旅游在内的多个行业。我们认为,企业精力有限,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东星的多元化战略和我们的战略有分歧;在定位上,春秋在旅游打中高端牌,在航空打廉价牌,而东星正好相反。我们认为,双方客户诉求有严重差异;在核心市场上,相比东星所在的武汉,春秋处在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的市场。

东星这种盲目竞争的方式,在部分民营航空身上也存在。我一直认为,在没有对一个行业的商业规则、竞争方式想清楚前,就不要贸然踏入。

《经理人》:国有航空公司亏损,可由政府注资来解决危机,而民营航空公司的生死只能交给市场。在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民营航空公司出路何在?

王正华:这样的竞争环境会有所变化。什么时候改,我无法做出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民航业最终还是会走向“民进国退”。

欧洲的民航业在最近30年中,已接近100%的私有化,这是一个世界性趋势。民航业只有充分竞争,才能降低国民的出行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才能让行业得到健康发展。

而就民营航空公司自己来说,我们一度和东星、奥凯、鹰联和其他几家设想搞联盟,达成战略协议,但最后没有实现。有民营航空公司提出资本性合作,将彼此捆绑在一起,但我认为这不符合实际,原因是中国市场不成熟,各公司的利益和战略有分歧,大家即使资本上合股,仍然会有矛盾冲突。

因此,在现阶段,各民营航空公司仍然需要独立探索自己的商业模式,看看哪种方式被证明是可靠的、能站得住市场。我对春秋的廉价航空模式,抱有信心。

死扣成本

《经理人》:在廉价航空模式下,由于无法在机票上实现较高的利润,必然会对成本深度挖掘,但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有些成本是刚性的,很难压缩,春秋的办法是什么?

王正华:航空的刚性成本在80%,柔性成本大概占20%。春秋的柔性成本比国航这样的全服务公司还要高,为什么?因为我必须承诺更好的待遇,才能让飞行员到我们这样的小公司。但入职后,我们会灌输春秋的成本理念。比如,员工要出差坐飞机,春秋规定,只有五折以下的机票,才可以报销,否则就要乘火车。而所有的干部住酒店,只能选择三星以下的酒店。

省钱首先从我自己开始,然后影响干部、员工。以我去国外为例,每次出行前,我都会让秘书算好最低成本,到了国外,能坐汽车、地铁,就不叫出租车。钱永远一半是赚的,一半是靠省的。“三大航”在2008年出现巨亏时,春秋能盈利靠的就是这种死扣成本的办法。

我搞廉价航空,也是希望普通消费者为自己做出选择:你究竟愿意付出高价,去选择一个免费提供30元饭盒的航空,还是愿意省下一半钱,接受没有饭盒的廉价航空?

《经理人》:低成本思维很符合当前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管理需求,但春秋的“死扣成本”中,是否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

王正华:省钱不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工作和未来战略。在春秋有三样不能削减,如安全、员工的工资、培训。除此,在内部管理的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财务管控制度。

春秋能走到今天,不是依靠财团的帮助,而是所有的员工共同节约每一分钱。我们创办航空公司最初的3亿资金,是我们在旅行社业务上多年积攒下的盈余,因此春秋力求每一笔开支节省到毛细。

举两个例子。第一,多数航空公司销售机票采用中航信系统,以及商,但我们算下来,两笔开销需要多支出1亿,于是我们自建网络销售系统,这样,我们就等于通过节约创收了1亿;第二,多数航空公司会免费在飞机上送杂志,但根据我们内部“节油委员会”统计,全年将为此耗费3000多吨航油,价值1500万人民币,后来我们取消了免费杂志。事实上,我们不仅没有因为省钱,影响到市场和消费者利益,而且还创收利润,这叫相得益彰。

《经理人》:春秋航空在自己死扣成本的同时,也在帮助旅客扣杀出行成本,但正是由于取消了常规的例行服务,引发了旅客不满,甚至“霸机”,那么春秋“死扣成本”的廉价模式是否可持续?

王正华:我走访过很多国家,尤其人均国民收入在4万美元左右的发达国家,低成本航空都非常风行。基于这样的判断,我认为春秋航空在中国不会没有发展,只是我们扮演了市场教育者、第一个在中国吃螃蟹的公司。

我们的廉价模式来自对“美国西南航空”的复制,但这不代表我们照搬照抄,现在我们也推出了“商务经济舱”这个产品,就是旅客可以用买其他航空公司普通舱的价格,购买到我们的“头等舱”,享受应有的服务。

至于我们为旅客死扣出行成本方面,我们推出的“99系列”票价中,与旅客签订的协议是符合法律的。如果有“霸机”,我绝对不赔钱,会将他列入“暂无能力服务旅客”的名单,我必须保障多数旅客的利益。

地球村

《经理人》:在选择国际化战略上,为什么选择日本市场作为第一站?是否因为春秋在国内缺乏优势航线所致?

王正华:即使不选择日本,春秋还是会走出海外的第一步。但按全球廉价航空公司通常的做法是,只做5小时以内的航程业务,那么在这一航程线上,韩国、日本是我们最理想的海外市场。但为什么只选择日本?

经过我们考察发现,韩国市场小,且廉价航空竞争激烈,而日本是仅次美国的经济体,且在廉价航空市场上基本空白。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国内积极争取最优质的航线,但并非一朝一夕,我们需要时间。

从战略意义上说,我们只看需求,不论国度,企业要有“地球村”概念,老是纠结于国内竞争,并非出路。我们在日本,也可以看看廉价模式是否行得通,还有哪些国际性的发现,这会给春秋带来长期价值。当然,我们不是去做学生,是做一个市场的开拓者。

《经理人》:春秋已进入拟上市名单,如果IPO成功,春秋是否可以解决“2015年实现100架飞机预增”的200亿资金问题?

王正华:通过这次IPO征程,春秋面临新的转变,要求以上市公司的标准,规范制度、流程,如果上市,春秋是一个公众公司,所传播的信息需要对公众负责。

春秋战国的纷争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

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上一篇:校园暴力报告范文 下一篇:关于六一儿童节的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