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相争范文

时间:2023-12-03 19:44:48

河蚌相争篇1

孙女刘姝含已经三岁半了,还在婴幼园上小班。

有一天,我给她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听完故事后,小孙女眼泪汪汪的,小声嘟噜着:“鹬鸟和河蚌太可怜了,怎么被老渔翁捉住吃了呢?”可是第二天,却见她兴冲冲地对我说:“鹬鸟和河蚌相让了,老渔翁没捉到鹬鸟,也没捉到河蚌,伤心地哭了。”我说:“是鹬蚌相争,它们都被渔翁捉住了。”她坚持说:“不对,是鹬蚌相让。渔翁什么都没捉到。我把故事改了。”接着,她绘声绘色地给我讲鹬蚌相让,渔翁哭泣的故事――

有一天,河蚌在水边懒洋洋地晒太阳,晒着晒着就睡着了。这时飞过来一只鹬鸟。鹬鸟好长时间没吃东西了,看见河蚌就想吃它的肉。河蚌紧紧地夹住了鹬鸟的嘴。正在它们相争不下的时候,走过来一个老渔翁。老渔翁非常高兴,想捉住鹬鸟和河蚌。河蚌见老渔翁走近,赶快松开了鹬鸟的嘴,鹬鸟飞到天上去了,河蚌游到河里去了。老渔翁没捉到鹬鸟,也没捉到河蚌,伤心地哭了。他又去打渔去了。

孙女讲完这个故事,眉飞色舞,非常得意。

难得孙女小小年纪有这样一颗善心,并且用自己的思维改编了故事,挽救了鹬鸟和河蚌两颗性命。后来我们爷孙俩做鹬蚌相争的游戏,她坚持改成鹬蚌相让,并且让我扮演老渔翁。当演到鹬鸟飞走,河蚌游到河里的时候,她还一个劲地催我:“你哭啊,哭啊!鹬鸟和河蚌,你什么都没捉到。”我只好装着伤心哭泣的样子,她却哈哈大笑。

从鹬蚌相争到鹬蚌相让,虽然一字之差,却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培养教育孩子,不一定拘泥于故事的原文,只要启发孩子的智力,有利于培养引发孩子积极向善的品质,改编一下,亦无不可。从相争到相让,是对待矛盾和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就是要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善良、宽容的心态,学习化解矛盾、解决冲突的能力,关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我们给孙女还订阅了《幼儿画报》、《故事大全》等刊物,买了很多儿童读物和动物玩具。她根据在幼儿园学到的,在儿童读物中看到的,经常组织这些动物玩具做游戏,唱歌,跳舞。她有时当导演,有时当老师,有时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这些动物玩具都是她的好朋友。这样,既复习了她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又得到了欢乐,还培养了与小朋友们和睦相处的好习惯。幼儿园的老师对我说:“你的孙女聪明、伶俐,知道得多,能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热心帮助别的小朋友,还有组织领导才能呢!”

老泥头

老泥头是孙女给爷爷起的绰号。何谓“老泥头”?孙女煞有介事地解释说:“老泥头的意思就是笨、慢、木。”

爸爸、妈妈不解地问:“全家还有比爷爷更聪明的吗?为何独独他是老泥头?”

孙女仰着小脸,理直气壮地说:“爷爷年老了,糊涂了,就是笨、慢、木。”

孙女三岁半,聪明伶俐,在幼儿园已经学了不少字,知道不少知识,最拿手的是唱歌、表演节目。爷爷六十岁,读了一辈子书,作了一辈子文,浑身一股迂腐气。眼花耳聋,反应呆滞迟钝。

爷爷是个好脾气,什么事都依着孙女。爷俩经常在家做游戏、讲故事。为啥得了个“老泥头”的绰号,只有爷爷心里最明白。

猜谜语,明明很简单的谜语,三次,四次,爷爷总是猜不对。这不是笨吗?

做游戏,爷爷总是跟不上趟,比孙女慢半拍。这不是慢吗?

表演节目,爷爷总是演反面人物,不是守株待兔的种田人,就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或者是叶公,或则是画蛇添足的,拔苗助长的,既木讷又愚蠢。这不是木吗?

还有,唱歌总唱不好,画画总画不好,说话发音不准确,常让孙女纠正,读故事经常读错、掉字、漏字等等。

看来,“老泥头”三个字,爷爷当之无愧。也亏孙女这个机灵鬼想得出来,三个字活脱脱地刻画出爷爷的形象。

河蚌相争篇2

蚌埠以淮河为界,呈北部开阔平坦、南部岗丘起伏的地貌特征。淮河以北为淮北平原南缘,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淮河中游,河道宽阔、弯曲、湖洼地较多。淮河以南为江淮丘陵北缘,地形波状起伏,有低丘、残丘、岗地、洼地等。境内河流、湖泊众多,主要河流有淮河及左岸汇入的泥黑河、茨淮新河、芡河、涡河等支流,右岸汇入的有独山河、天河、八里沟、席家沟、龙子河、鲍家沟等支流。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蚌”是一种水生的动物,蚌埠在淮河边上,盛产河蚌珍珠,河蚌集中的地方就叫做蚌埠,又被誉为“珍珠城”。历史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延续着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留下了灿烂文明的深深印迹,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淮河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双墩遗址文化。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双墩村,出土了大量文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以及刻划符号等,其中出土的刻划符号距今7300年前,被确认为我国文字的起源之一,是7000年前古代文明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出土的“陶塑文面头像”是新石器时代遗物,人面陶俑,表情生动丰富,不仅历史研究价值高,而且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陶塑文面头像”的出土,证明淮河流域是我国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7300年前,先民们在这里农耕、渔猎,在原始村落里,用古拙的石器敲击出淮河原始文明的火花。涂山大禹文化。4000多年前,淮河泛滥成灾,当地民不聊生。大禹采取因势利导方式,经过很长时间将水患消除。最艰巨的工程地点在涂山,当时涂山与荆山是个整体,最终两山被劈开,淮河得以顺流而下。涂山顶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禹王宫,象征涂山氏的天然石像———启母石矗立在禹王宫前。现在,蚌埠禹会村内还保留着一条路叫走马岭,传说是大禹治水时骑马所走的道路,路的尽头有一个池子,称为饮马泉。涂山隔河相望是荆山,建造过大禹的儿子启王殿,山腰有白乳泉和望淮楼,留有脍炙人口的名联:“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荆山脚下的“断梅谷”,是长淮三峡之一,也是风景秀丽的天成佳景。战争遗址文化。垓下古战场位于蚌埠固镇县濠城沱河南岸,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古战场尚留存霸王城、韩信点将台、虞姬墓等遗迹。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于垓下,刘邦一举摧毁项羽楚政权,在这里演绎过“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千古绝唱,奠定了大汉王朝的基业。曹操屯兵处遗址位于蚌埠曹老集,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一代枭雄曹操与袁术决战于淮河两岸,开创了大魏王朝的雄图霸业。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位于蚌埠孙家圩子村,记载着、邓小平等革命伟人运筹帷幄、剑指江南的光辉篇章。水利景区文化。蚌埠群山环抱,淮水穿城而过,拥有皖北难得一见的秀丽景致。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位于淮河中游,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风景区主要突显“展禹王宏愿”“观淮水雄韵”、“赏湿地精华”“享天人之乐”和“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五大主题,水光山色浑然一体,树木苍郁、静谧幽雅,鸟语花香,景色优美,既有“都市鸟岛”的美誉,又有“天然氧吧”的美称。龙子湖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内湖,水面面积8.4平方公里,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主要由龙湖、曹山、雪华山、西芦山及锥子山组成,大体呈三山夹一湖的独特地貌,风景区分为北湖景区、南湖景区、西芦山景区、锥子山景区等四大景区。

二、淮河水文化建设与蚌埠城市发展的意义

1.淮河水文化建设关系蚌埠经济发展

淮河水文化的形成,不仅作用于当代,而且深刻影响了未来。作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铁路运输的便利和淮河航运的畅通,使蚌埠逐渐发展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加工、商贸、科技、文化中心。纵观蚌埠历史,淮河水文化亮点举不胜举,如“垓下文化”“南北分界线的地域文化”“龙湖文化”等文化产业的兴起都对蚌埠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如今社会进入了新经济时代,越来越注重文化产业。蚌埠近年来将“环湖集聚、拥河发展、引水入城、显山露水”作为城市发展理念,淮河水文化建设必将为蚌埠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淮河水文化建设关系蚌埠形象发展

作为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的中心,蚌埠淮河水文化底蕴丰厚,从大禹治水、夏启建国,到楚汉相争、淮海战役,从双墩文化遗址到津浦铁路开通,都是这座城市令人骄傲的历史和文化符号。“禹风厚德、孕沙成珠,务实开放、创业争先”已成为当代蚌埠人的精神体现,水文化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必须有长远眼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亲水、临水、观水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更加促使蚌埠对水文化和绿色的追求。围绕建设淮畔山水名城为目标,加快各项文化遗址的资金投入,实施淮河水文化建设工程,抢救水文化资源,加强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营造乐山乐水的滨河生态城市,构筑与蚌埠城市形象相适应的“水清、岸绿、山美、游畅”的新城景观,把蚌埠的淮河水文化品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3.淮河水文化建设关系蚌埠水利发展

水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水文化建设对水利事业将产生深远影响,对水利建设而言,会涉及河湖连通工程、河湖蓄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以及水生态与水景观工程。城市水利建设机遇前所未有,天河—张公湖水系连通工程即天公河工程,其先期工程天公河及席家沟部分岸线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开工建设,还陆续开展了天公河、天龙河、滨河外滩整治、湖上生明月、龙子湖景观改造等城市水环境景观建设,取得很好成效。未来几年,还要推进开通天龙河、天公河环城水系,谋划天龙河工程,推进淮河、龙子湖、天河湖、张公湖“一河三湖”为主的城市水环境整治,会让蚌埠的水更活、更净。

三、关于蚌埠淮河水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挖掘淮河水文化,促进水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

挖掘淮河水文化,以知名的淮河蚌埠闸水利枢纽为核心,建设融生产资料教育、航运、生态保护、水利工程展示、滩地景观、滨水绿道为一体的水利枢纽与水文化观光带,成为旅游观光、寻古探今的水历史文化浏览之河。积极开展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作,建设美丽乡村。依托蚌埠丰富的河湖、湿地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蚌埠特色的郊野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渔业,推进休闲步道等滨水绿道设施建设,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利用深厚的大禹治水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生态及相关服务业为一体的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生态特色的文化产业。

2.推进水景观建设,促进保护与开发并重

加大蚌埠闸水利枢纽风景区建设力度,加强对湿地公园的整合利用,扩大、扩展现有景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景区品位。加快上桥水利风景区建设,以水利工程建设和水文化为主题,建成集科普教育、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打造淮河南岸水生态景观,以防洪堤景观建设作为贯穿东西的主轴,在两侧布置多个主题功能分区,营造现代滨河休闲公园、综合性景观走廊。把河道整治与滨河水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对鲍家沟、席家沟、北淝河城区段等河沟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水清、岸绿、景美、通畅的目标。加强龙子湖、天河湖、三汊河、钓鱼台等河湖湿地景观建设,改善区域自然水生态环境,开辟公共休闲娱乐区,凸显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交相辉映的特色。

3.宣传淮河水文化,促进人水和诣发展

加大水文化宣传力度,提升决策者、管理者和广大群众的文化意识。通过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行动,培育企业形成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培养绿色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感。在中小学深入开展水文化知识普及,建设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使学生从小树立忧水、爱水、护水意识,发挥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形成全社会带动效应。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广告等方式,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类水文化保护科普活动,在蚌埠市政府网站开设水文化建设专栏,建立奖惩和监督机制,提高全社会的水文化意识,形成公众积极参与水文化建设和保护的良好氛围。

河蚌相争篇3

蒲城电力学校四年级一班 刘冠绪

今天天气不错,天空碧蓝碧蓝的。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大地,周围的花草也抬起了头,绽开了笑脸。

在一片草地中的小溪里,有一只蚌看天气很好,就慢慢向岸上爬,当它确定没有危险后,便张开它那大的壳,露出了它那又白又嫩的身体躺在岸上舒服地晒太阳。鹬早上睡起来了,伸了伸懒腰,这时它的肚子“咕咕”叫了起来,它自言自语道:“不行,行找点吃的去才行。”

于是这只饿鹬便起飞了,它仔细地观察,看有没有食物可以填饱肚子。蚌还在晒着太阳,动不动就换个姿势,并没有要回去的意思,嘴里还轻声说:“舒服!舒服!”鹬飞呀飞呀,低头看见了这只在河边晒太阳的肥蚌。哇!好肥的肉呀!鹬喜出望外地说着:“这下午餐有着落了。”

它看见了蚌白白嫩嫩、又肥磊大的肉,就忍不住流下了口水,它抹了一把口水,向着蚌冲去。蚌没有察觉到危险已离它不远了,鹬伸着它那又长又尖的嘴巴,一下子就啄到了蚌壳内可口的肉。蚌突然感到很疼,才知道有危险,心想:现在也回不去了,便赶紧合上壳,紧紧地夹住了鹬长长的嘴巴。鹬生气地说:“快放开,你这个超级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就能吃干烤蚌喽!”蚌想了想,本打算放开,可又一想,我不能先放,它反驳道:“别得意的太早,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等着饿死吧!”它们俩还是一个夹住一个,死咬不放,就这样僵执着,互不相让。

一位渔翁来到河边打鱼,听见了河边有人在吵架,赶忙走过去,一看是蚌和鹬在争吵,渔翁想着自己可有收获了,它渔翁得意地走过去,一手提起鹬,一手抓住蚌,把它俩扔进了鱼篓里,提着鱼篓哼着小曲:“今天是个好日子,不费力捡到蚌和鹬……”鹬和蚌在鱼篓里又吵了起来,互相埋怨着:“都怪你!”“都怪你!”它俩吵的热火朝天。

渔翁揭开篓盖对它俩说:“你俩真厉害,今天我算服了,你俩进了我的鱼篓,还有心思吵架,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呀!”说着就背着鱼篓回家了。

河蚌相争篇4

作为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的中心,蚌埠又名“珠城”,寓意镶嵌在淮河之上的明珠,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从大禹治水、夏启建国,到楚汉相争、淮海战役,从双墩文化遗址到津浦铁路开通,都是这座城市令人骄傲的历史和文化符号。

7300年前的淮河流域人类文明双墩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被确认为中国文字的重要起源。双墩一号墓发现了很多考古史上从未有过的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震惊考古界,跻身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200年前,大禹劈山导淮疏治洪流,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蚌埠西郊禹墟遗址的发掘,让人们依稀看见“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恢弘场景。

2200年前,曾演绎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历史壮剧的“垓下古战场”就在蚌埠境内。垓下遗址发现了叠压在秦汉古城之下的大汶口文化城址,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起源及淮河流域文明进程提供了宝贵资料,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华儿女》:陈书记,淮河流域一直以来有一句老话“走千走万,不如涡淮两岸”,就是形容蚌埠是富足的“鱼米之乡”。蚌埠作为一座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老城市,但进入近代以来又算是一个年轻之城。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启涛:蚌埠起于交通、兴于商贸,发展繁荣与铁路建设息息相关,被形象地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和“小上海”。津浦铁路1911年12月7日全线竣工通车,2011年我们举办了“开埠百年”的盛大庆典。

蚌埠真正建市于1947年,当时是安徽第一大城市,也是安徽第一个设市的城市。解放后国家把蚌埠作为重点工业发展城市和“一五”、“二五”计划重点发展城市,在“一五”、“二五”时期搬迁来了大量的国家工厂、事业部门和科研机构,蚌埠作为安徽省最大的老工业基地,曾经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国有企业数量高居全省各城市之首,在计划经济年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蚌埠,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历程,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截止2011年12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这是高于全省的平均速度。去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3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4.1%。固定资产投资去年达到了65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4%,这几个主要的指标增长幅度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是蚌埠近几年来的最高增幅。从原本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加工、商贸、科技、文化中心城市,年轻的蚌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康,沧桑巨变有目共睹。

《中华儿女》:一个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靠文化,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就是未来的理想城市。十二五开局之年,蚌埠在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启涛: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今年2月22日,我们专门召开了“文化强市大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精神,明确提出“文化强市”战略目标,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市发展整体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考核体系。

近年来,全市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十一五”建设目标全面完成,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建成16个文化站、180个农家书屋。市博物馆、中国花鼓灯博物馆、中国花鼓灯第一村传习所民俗馆对外免费开放。全市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已达到70%以上,每个行政村每月放一场电影目标已经实现。“双墩春秋一号墓”、“垓下城址”先后被评为2008、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禹会村遗址多项考古发现填补淮河流域乃至国内考古空白。花鼓灯、泗州戏艺术和五河民歌分别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及传承人机制已经建立。歌曲《好一个花鼓灯》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四兄弟千里驰援记》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花鼓舞《鼓乡情韵》获中国鼓舞大赛唯一金奖,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暖场演出和世博会安徽周演出。2010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增长12.9%,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12.3个百分点。

去年我们在文化旅游产业上面开工建设了几个比较大的项目:“花鼓灯嘉年华”游乐园项目占地约815亩,总投资10.2亿元,是安徽省“861”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已被列入2011国家文化创新工程。5月1日正式开园,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蚌埠旅游。

“中国古民居”项目总投资不少于30亿元,项目浓缩了长江三峡、徽派建筑等中华古民居精髓并集大成于一体。“大明文化园”立足于明文化中的“孝”,着力构建孝文化朝圣中心和孝文化的教育基地,还有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和大型的花卉苗木基地等。

《中华儿女》:京沪高铁2011年6月全线通车,蚌埠到北京3个小时,到上海2个小时,请陈书记谈谈高铁给蚌埠的文化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陈启涛: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文化产业集中在上海与北京两大城市,其沿线属于我国的文化资源密集区。高铁的开通加速了文化产业的外部效应以及溢出效应,使原有的自然、人文资源价值倍增,为蚌埠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契机。高铁带来的密集人流和高消费人群,使旅游业最先、最直接受益。

蚌埠市既有独领的大禹文化和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双墩、垓下遗址等远古文化,享誉世界的花鼓灯艺术等民间文化,又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享誉海内外的怀远石榴、五河螃蟹等土特产。

“高速度”、“高密度”、“公交化”的高铁运行方式,一方面为旅游者提供了到更多、更远的旅游地进行旅游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为市民周末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极大地刺激旅游业的发展和振兴。我们要切实发挥高铁对旅游业的拉动效应,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资源、山水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重点开发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打造特色旅游演艺产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适度凸显“慢生活”的宜居氛围,加快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吸引高铁沿线游客来蚌体验休闲宜居的生活氛围,感受蚌埠大河文化、大禹文化、大汉文化、大明文化、大众文化的独特魅力,努力把蚌埠建设成为皖北旅游中心城市。

《中华儿女》:听说蚌埠市在全国率先成立“蚌埠市中国好人联谊会”,以打造“好人文化”和“好人之城”?

陈启涛:自古以来,好人就是万众景仰,千年传诵,许多城市因好人而生辉。2010年12月15日,蚌埠市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好人榜”好人。好人相识相知、相亲相伴,谈得最多的就是好人要有一个家,于是蚌埠市在全国率先成立“蚌埠市中国好人联谊会”。

现实生活中,好人需要做好事的平台,好人也要舒缓心灵、解疑释惑,好人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为了打造蚌埠“好人之城”,我们一是建会――筑好人之家。蚌埠市“中国好人”联谊会,是由历届蚌埠市“中国好人”、全国及省市道德模范以个人名义自愿组成的联谊性、非赢利性的社会组织,帮助各县区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策划“中国好人”、道德模范推选活动。 二是办报――引好人之风。联谊会主办《珠光闪烁》杂志,明确“用道德点亮生命,用文明温暖人心”的办刊宗旨,弘扬城市一种向上的力量,引领一种向善的情怀。 三是唱戏――颂好人之心。以“种文化”为载体,组织文艺工作者编写创作评书、大鼓、快板、小品、说唱等曲艺形式,深入到社区、乡镇,为市民们生动讲述了好人们的先进事迹。四是活动――搭好人之桥。联谊会采取“好人堂”、“暖心卡”和“慈善游”三种形式,推动好人们与公益活动及市民的互动。“好人堂”位于蚌埠涂山大道淮河文化广场,展出蚌埠37名“中国好人”图片,每天都能引来不少过往行人驻足观看、啧啧称赞。“暖心卡”,指得是好人群体“刘氏四兄弟”、“徐氏三兄妹”及余瑞青的“瑞青班”,向孤寡老人、困难群众及春蕾女童等发放的救助卡。“慈善游”,是好人群体“徐氏三兄妹”每年两次组织“玉树孤儿游珠城”活动。这三项活动,先后资助重病儿童20万元,帮助孤寡老人和春蕾女童近百名。

《中华儿女》:刚刚陈书记详细地给大家介绍了蚌埠的文化资源、文化发展成就以及文化强市战略,请问陈书记对蚌埠市下一步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什么规划?

陈启涛:结合蚌埠实际,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15年,蚌埠文化发展改革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先进,特色艺术和行业处于全国前列,成为城市活力充沛、文化特色鲜明、人文环境优良的皖北文化中心。

今后一个时期,是蚌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城市以格局定高下、以功能看强弱、以生态显魅力、以文化论输赢。建设文化强市、全面提升蚌埠文化软实力,是增强蚌埠城市核心竞争力、提蚌埠文化品位、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蚌埠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蚌埠市在新一轮竞争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皖北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

河蚌相争篇5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人民即将饮马长江、剑指江南。要完成“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使命,要顺利发动渡江战役,江淮地区成为人民必须首先攻克之地。

为了阻止军对津浦铁路、淮南铁路等交通干线以及蚌埠、合肥等重要城市的破坏,开辟人民渡江作战的前进基地和支前基地,华东野战军决定,由参谋长陈士榘率华野一部“先行渡淮河攻歼津浦线蚌滁段守敌,并相机袭占合肥”。1月15日,华野发出《战字第十七号命令》:陈士榘统一指挥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三纵队和渡江先遣纵队(5个支队)、江淮军区(两个旅),共13个师41个团先行渡淮,向江淮地区进军。

在陈士榘的统一指挥下。一场以解放蚌埠为首要目标的作战被立即付诸实施。六纵于1月17日晚由宿县出发,计划以1个师由怀远、新城口之间渡过淮河进至怀远、凤阳之间的马头城、仁和集、刘府一线,向蚌埠方向警戒,另以一部配合渡江先遣纵队相机袭占怀远,该纵主力渡淮后进至蚌埠以南,做好攻占蚌埠及其东部临淮关、长淮卫的准备:十三纵于五河、浮山、双沟间渡过淮河,进至临淮关以西监视蚌埠之敌。由此,华野形成由西南、正南、东南扇形围攻蚌埠的态势。

担任正面攻击蚌埠任务的八纵,计划到达蚌埠以北地区后,待命向蚌埠发起攻击,如守敌已逃窜,则速以一部进入蚌埠,配合江淮军区派出的军管会维持城市秩序。而七纵、江淮军区和先遣纵队作为预备队,阻击可能由滁县(今滁州市)、合肥北援蚌埠之军。为了便于靠前指挥,陈士榘随八纵行动。

慑于人民的强大威力,驻蚌埠的军开始进行南逃的准备。1月16日,淮河大铁桥被炸毁,18日拂晓,军开始全线向南溃逃,人民闻讯后开始日夜兼程向南推进。

随着陈士榘发出道道指令:“向蚌埠挺进!”“向江淮进军!”人民风卷残云般席卷沿淮地区各县。1月15日,五河解放。1月17日,怀远解放。19日5时,六纵司令员王必成率先头部队第十八师于怀远城南半咀强渡淮河,歼击下洪残敌后向蚌埠西南方向警戒。第十八师一个团和师侦察营则于当日下午由宋家滩渡过淮河,俘朱祠堂、宋家滩60余名逃跑未及的官兵,20时占领蚌埠城西制高点张公山,22时搜索至城东沈圩子。由此,蚌埠西南方向宣告解放。而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八纵,在司令员张仁初的率领下,由宿县(今宿州市)沿津浦铁路经固镇、曹老集向南推进,1月18日迫近蚌埠,两军在淮河两岸隔河不时枪战。19日晚,驻蚌埠的军最后两个团闻风南窜。当日夜,八纵第二十三师第六十七团和纵队直属侦察营渡过淮河后,抢占市区制高点宝兴面粉公司。20日凌晨4时许,进占蚌埠市区。随后,警察局、电话局、银行、仓库、车站、码头等重要场所全部得到控制。至此,蚌埠宣告解放。

与此同时,渡江先遣纵队的第四、第七支队向合肥挺进。1月19日,占领合肥东部梁园镇,俘土顽70余人;次日,解放草庙集,俘土顽100余人,下午进至磨店子,并以第四支队一大队向合肥方向搜索,进行敌情侦查。至飞机场附近时,一大队与军激战两小时,俘20余人。21日晨,驻合肥的军弃城南逃。当日下午,第四支队一大队从东门进入合肥城区,第十专员公署专员廖芝英、合肥县县长龚兆庆率专署以下各行政机关人员列队迎接,表示弃暗投明,至此,合肥宣告解放。

据华野参谋处1月25日《南线兵团进军江淮简报》记载,至1月24日,进军江淮胜利结束,计攻克天长、五河、来安、凤阳、怀远、滁县、合肥、舒城、含山、巢县等12座县城,明光、临淮关、蚌埠、张八岭、乌衣镇、三河镇等十几座重要市镇、车站。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除安庆等少数沿江城镇出于统战等工作需要,暂时为军控制外,广大江淮地区基本解放。

江准休整结下鱼水之情

三大战役胜利后,人民正规化建设日益被提上日程。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1949年初,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团,陈士榘奉命转任第八兵团司令员。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政委袁仲贤4月初到任)等进行兵团直属机关的组建工作和所辖4个军干部的调配工作。

随着进军江淮的胜利结束,渡江前进基地得以开辟,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开始全面实施。鉴于第八兵团主力已位于江淮之间,同时考虑到整训期间的百姓负担,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2月4日,陈士榘、江渭清率第八兵团机关进驻蚌埠市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整训。尽管由于保密的需要,当时的报刊没有报道,但我们仍可从蚌埠市档案馆所藏的4封往来信函中,管窥刚刚新生的江淮人民倾其所有、全力拥军支前,与这支英雄部队结下的鱼水之情。

陈士榘、江渭清率第八兵团移驻蚌埠时,直属机关仍处于筹建之中,人员不断向蚌埠汇集。鉴于兵团机关人员逐渐增多,为便于部队整训和减轻市民负担。2月19日。陈士榘、江渭清致函蚌埠市军管会主任曹荻秋、副主任李世农等,主动提出翌日将兵团直属机关移出市区至城外整训,仅在蚌埠市银行设立兵团联络处接洽工作。其中。兵团指挥部“驻蚌西之郑郢子,警卫团驻蚌西南之小周家为中心,仓库设官路梁家,卫生部、医院设徐桥及以东”。信函还由衷地表示:“来此诸多烦扰,谨致谢意。”蚌埠市军管会闻讯后,为便于部队办公,克服时间紧、线路远、材料匮乏等困难,指令电灯厂连夜施工,为兵团指挥部驻地郑郢子架设照明线路。部队移出市区时,也对所借住的房屋进行清扫,连同家具完璧归还给军管会。

因淮河铁桥被军炸毁,汇集蚌埠的大量南下渡江物资只能通过淮河上临时搭建的浮桥转运。3月初,配属第八兵团的三野特种兵纵队的一个榴弹炮团抵达淮河北岸,但因浮桥承载力有限,坦克等重型武器无法通过,而此时军飞机频繁对蚌埠实施轰炸,为免遭损失,三野司令部要求榴弹炮团务必连夜过河。为此,陈士榘立即致函蚌埠市军管会主任曹荻秋:“榴弹炮团已全部抵达小蚌埠,因南岸码头不好,车行困难,请即动员人工即速连夜修筑,并请通知船舶管理处,将大渡船(能过坦克的)即速开北岸助运车辆,以利迅速通过执行任务。”接到陈士榘的求助信函后,蚌埠市军管会一面指令船舶管理处立即组织大型船只搭建大型浮桥。一面动员人力连夜抢修可供坦克卸载的南岸码头和行走道路。经过蚌埠市民的挑灯夜战,一座重型浮桥、一座简易大型码头、一条沙石公路迅速建成,使得榴弹炮团安全渡淮,并按时在拂晓前到达指定位置隐蔽集结,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津浦铁路是渡江南进的重要物资补给线,明光铁桥是津浦路南段重点设施。2月下旬,已被军炸毁的明光铁桥又遭到破坏,给津浦铁路南段的修复增添了新困难。接到报告后,陈士榘、江渭清立即致函蚌埠市军管会进行通报:“该路为我大军南进中之主要补给线,亟待修复,此种破坏行为,请即予以制止,并转致铁道部严加保护。”蚌埠市军管会通过江淮区党委紧急与嘉山县(今明光市)政府取得联系,县政府立即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嗣后,蚌埠市军管会铁道部派出铁路工程抢险大队进场施工,经昼夜抢修,使原定工期一个月的工程半个月竣工。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以及日后江南城市的经济恢复打下了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的装备得到很大改善,第八兵团也组建了汽车团。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可因为连年战争,汽油有价无市,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部等虽设法筹集,但收效甚微。蚌埠解放时,军管会接管了军逃离时未及带走的几十桶汽油。在了解到第八兵团汽油严重缺乏时,蚌埠市军管会陆续给予部队无偿支援。按照预定的部署,3月初,第八兵团直属机关结束在蚌埠的整训,继续南下至滁县备战,但去野司请领之汽油,尚未领到,无法行动,而行期又迫近了。蚌埠市军管会得知后,尽管将仅存的一点汽油视为宝贝,但为了支援人民子弟兵打过长江去,仍毫不保留地倾囊支援三四十桶汽油。再次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为此,深受感动的陈士榘、江渭清致函市军管会主任曹荻秋、副主任李世农。表达人民子弟兵对蚌埠人民的由衷感谢。

为配合即将举行的国共和平谈判,中央军委指令第八兵团进行“攻占两浦(浦口、浦镇),炮击南京”的准备,以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权。3月5日,陈士榘率第八兵团司令部由蚌埠移驻滁县,实施靠前指挥,对南京施加强大军事压力。

谋划渡江作战方略的参与者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代表华东出席会议的邓小平、、谭震林和饶漱石、曾山等,在西柏坡与中共中央领导人、、再次商定了渡江作战问题,还当面叮嘱邓小平:“我把指挥交给你。”3月22日起,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和饶漱石、张鼎丞、曾山、舒同、张震、唐亮、刘瑞龙、钟期光等率总前委和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机关移驻蚌埠南郊孙家圩子村。进行渡江作战方案的拟定和进军江南的全面准备。孙家圩子。这个淮河岸边的小村庄,一时云集了一批中国当代的军事家、政治家,成为渡江作战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地区的政治决策中心。

对军的瓦解策反是渡江作战准备工作的重要方面。在中共南京秘密组织的策反下。3月24日,南京警卫部队第四十五军第九十七师少将师长王宴清于南京江宁率部起义。该师是负责警卫、陈诚、顾祝同的“御林军”,熟知南京的城防部署,故该师起义被媒体称为“等于扒了的裤子”。翌日上午,王宴清在滁县东部新店庙与第八兵团第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张怀忠取得联系。在张怀忠引导下。王宴清来到第八兵团驻地滁县,陈士榘与之交谈,对他的胆识和勇气给予充分肯定。交谈中,陈士榘进一步了解了南京的最新军政动态,核实了南京的军事部署。王宴清郑重地向陈士榘呈交了“南京城防图”,这为第八兵团正在进行“攻占两浦,炮击南京”的准备,也为总前委正在谋划的渡江作战方略,提供了最新的敌情依据。

接待王宴清后,陈士榘再次到达蚌埠,出席3月25至26日在孙家圩子由邓小平、、谭震林主持召开的总前委会议。并汇报了第八兵团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这是渡江前夕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陈士榘在汇报“攻占两浦。炮击南京”进展情况时认为。根据人民的炮火射程计算,炮击南京需将炮移至江边,如此不利于隐蔽,从而失去炮击的突然性;在战术上来说,是否炮击对整个渡江作战无重大影响。他进一步说明,据王宴清报告,南京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心惶惶,炮击南京势必造成政府人员逃离,不利于正在进行的国共和平谈判,且会给古都南京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为此,会议决定,不再进行攻占浦口、炮击南京计划,改由第八兵团第三十五军负责监视南京之敌,取消该兵团第二十六军攻占浦口、炮击南京的任务,并将该军东移,以加强渡江东集团的兵力配备。

蚌埠之行,陈士榘还在三野司令部作战室听取了总前委委员、三野第一副政委谭震林关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传达,对党的工作中心实施战略转移和接管、建设江南城市方针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河蚌相争篇6

王凤仪(1987—),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研究;鲁峰(1955—),男,汉族,山东滕州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1YJSCX027)资助。

【摘要】 夜间旅游是相对于白天而言的休闲旅游形式,为城市旅游发展和形象改善,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使消费者体验多元化旅游产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河湖夜游作为夜间旅游的一种类型,能够带给旅游者特殊的亲水体验。本文从夜间旅游的概念出发,以蚌埠市龙子湖为例,运用RMIP模式研究龙子湖夜游现状以及开发策略,注重龙子湖夜游开发中文化元素融入,对打造蚌埠城市名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夜间旅游;河湖夜游;旅游开发

一、夜间旅游与RMIP分析模型

本文以城市河湖为研究对象,选取夜间这一特定时间段,研究河湖在夜态环境下旅游开发问题,运用RMIP模式对河湖夜游进行探索,首先对夜间旅游和RMIP模式进行阐释。

(一)夜间旅游

夜间旅游也就是当下的“夜旅游”,是在当代城市功能完善、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的背景下悄然而生,目前城市夜间旅游日益成为发展城市经济新动力、打造城市名片、建设休闲城市的必要因素之一。宋雪茜从旅游目的地居民、外地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三个方面对夜间旅游内涵进行阐释,这是最早对夜间旅游的概念界定。常利萍指出夜间旅游以旅游或休闲为主要目的,其中包括夜间景观、夜间娱乐、夜间休闲、夜间演艺、夜间消费等活动项目。曹新向指出夜间旅游是相对白天旅游而言的休闲旅游形式,它一般指游客从晚上19点到24点的旅游活动,不仅包括外来游客夜间旅游活动,也包括当地居民晚间休闲旅游活动[1]。目前国内对于夜间旅游概念多侧重于时间维度和旅游主体、旅游活动内容界定。夜间旅游虽然在午夜以后有所减少但在24点以后仍有夜游活动,尤其是在新年圣诞等特殊节日夜间旅游持续时间更长,因此概念界定延长夜游活动时间、凝练夜游活动项目,夜间旅游是指从日落到深夜,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进行以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包括夜间观光、夜间购物、夜间娱乐、夜间餐饮等。在当代,人们多愿意在夜间闲暇时间出游,这种现象在周末更为突出(如图1),夜间旅游开发满足了旅游者夜间休闲旅游需求,实现了与白天旅游差异化竞争,不仅丰富游客行程,延长游客滞留时间,而且还丰富了当地居民夜间生活,由此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延长了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

夜间旅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时间性,夜间旅游特指从日落开始夜幕下的旅游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严格限制性;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属季风气候,季节差异大,冬冷夏热,使得夜间旅游呈现季节性特点。第二,休闲性,夜间旅游产生之初是为了缓解旅游目的地居民白天工作压力、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无论是外来游客还是当地居民,他们夜间出游通常以休闲活动为主。第三,地域性,地域差异塑造不同夜间景色,旅游目的地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开发夜间旅游资源时,应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以文化为着眼点,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夜景氛围[2]。

夜间旅游发展之初由于城市夜间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经济不发达夜间旅游呈现规模小、发展水平有限的特点,被认为是白天旅游延伸;随着夜间需求扩大,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夜间旅游成为独立的旅游现象。根据夜游形式可将夜间旅游产品分为表演型产品、参与型产品和景观型产品,依据夜间旅游的活动内容可将夜游产品分为古镇夜游、夜游广场、河湖夜游、夜间步行街购物等。

(二)RMIP模式

针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旅游开发出现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吴必虎(1999年)提出昂谱(RMP)分析理论,在对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基础之上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最终提出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昂谱(RMP)模式注重基于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和市场需求状况科学分析下产品创新开发,结合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遵循一定的操作性框架,即所谓有理念、有线索、有格局、有层次的四有产品开发模式,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成功转化[3]。

RMIP模式是昂谱(RMP)分析的延续和发展。杨新军、张祖群在《成熟型旅游地的RMIP拓展研究——西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思路》(《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一文中首次运用RMIP区域旅游模式,将形象(Image)正式纳入了RMP模式中。在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开发和研究中,资源、市场还有形象都是予以考虑和研究的重要因素,其中资源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市场是产品开发的导向,形象是产品开发的灵魂,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根据RMIP模型,改进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如图2),将形象元素纳入规划框架。

二、河湖夜游

河湖夜游属夜间旅游产品类型,是依托河湖资源发展起来的。桂林以大型舞台表演为核心开发夜间旅游,突破人们对山水观光的旅游形象定式,成为河湖夜游产品开发的早期典范。城市中河湖夜游主要以打造夜间风光带为主,如南京从的十里秦淮风光带、苏州的“夜游山塘古街”、“夜游水乡古镇”;郑州的夜间旅游丰富多彩,黄河风景区从2005年夏推出“沐浴黄河风”大型消夏夜间游活动。近几年,我国城市河湖夜间旅游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活动内容日趋多元化,水文景观与文化紧密融合,在夜间大环境下带给游客与众不同体验。

河湖夜游除了具有夜间旅游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点:第一,脆弱性,河湖自净能力有限,超过河湖自净能力,会出现水体污染;河湖的脆弱性还表现在一旦水体污染就很难治理,还原河湖原貌更是一项巨大工程。河湖夜游应当在对河湖环境容量和游客行为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合理调节河湖夜间游客接待量。利用河湖夜游季节性特点,淡季维护河湖生态,以实现河湖旅游可持续发展。第二,连续性,河湖旅游景点大多分散在河岸,形成狭长沿湖风光带。夜间旅游较白天旅游视野受到一定限制可供观赏的景点减少。针对这一情况,河湖夜间通过光、载体有重点地打造夜间景点,通过河湖,将这些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以点连线、以线织面、整体打造”的河湖夜游开发理念[4]。第三,可进入性,较之其他生态旅游景点(森林、高山等),河湖尤其是城郊河湖可进入性较高;并且大多数河湖免费开放,河湖在市中心或城郊,交通通达性高。

三、龙子湖夜游开发现状分析

龙子湖风景区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境内,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中原西湖”之称。龙子湖三面环山,山水相依,伴随蚌埠城市化快速发展,已从“城郊湖”变成“城中湖”,龙子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自然、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龙子湖自开发就注重对河湖夜景的打造,通过夜间照明技术展现夜态湖泊,丰富旅游者夜间休闲活动。龙子湖夜景打造已经成熟,但仅靠夜景不足以支撑夜游项目的运作,夜景只是景观条件,夜游开发还需要丰富内容提高产品吸引力。

(一)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

龙子湖占地约7.8平方公里,湖面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450~1400米,周围有曹山、雪华山、东、西芦山,形成“三山夹一湖”之势。龙子湖不仅具有优良的自然资源并且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曹山曾是曹操屯兵之地;龙子湖曾是明太祖朱元璋撑篙之处。夜晚龙子湖被山峦包围呈现出与白天不同的景观,龙子湖风景区传说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这就构成了龙子湖吸引力的无形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龙子湖夜间旅游景点的情景式打造。龙子湖地处蚌埠高校区,人文气息浓厚,增加了河湖夜游的文化氛围。近几年,龙湖大桥、龙湖公园相继修建完善,景区亮化工程也顺利完工,龙子湖成为蚌埠市地标建筑之一。

(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

近几年,蚌埠市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蚌埠高铁站建成以后,蚌埠作为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地位相对下降,而作为中转地的地位相对上升。2009年蚌埠市过夜旅游人数达531.19万人次,占旅游人数的69.42%,可见过夜游客在蚌埠旅游市场上开始占据主体地位,开发夜间旅游市场能够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满足当地居民的夜游需要,成为拉动旅游经济的新动力。龙子湖距离市区较近,交通通达性较好,并且是到高铁站行程中的必经景点,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龙子湖知名度。多年的自然和社会的演变,景区积淀地域特色的水域景观,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河湖夜游开发就是将核心资源市场化的过程。

(三)I性分析(Image Analysis)

旅游形象是游客对旅游地的认知和评价,是驱动旅游者前往某一旅游地的重要吸引因素。现阶段,各城市都在努力地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源,以此获得竞争优势。龙子湖旅游开发对于塑造蚌埠山水园林城市形象,打造蚌埠“山魂水韵人文驿站”的文化旅游名片有重要意义。从独立旅游景区角度考虑,龙子湖在形象建设方面较为薄弱,未结合当地景区资源进行形象定位,没有形成运用景区形象宣传景区的意识。这一方面会使景区失去鲜明特色,减弱旅游景区吸引力,削弱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四、龙子湖夜间旅游开发策略

通过龙子湖现状分析,以西湖、秦淮河、京杭大运河等河湖夜游产品为借鉴,提出龙子湖夜间旅游开发的策略如下:

(一)夜间旅游资源的开发

从休闲角度来说,夜间出行环境更加特殊,夜间湖边有更为安逸舒适的旅游亲水体验;对于夜景来说,也有白日所没有的风格特色,因此夜游资源开发空间较大。

1.丰富内容,开发多样化的夜游活动

目前龙子湖基础设施已趋完善,两年一次的花鼓灯舞红会在此开幕,使龙子湖知名度得到一定提升。龙子湖景区仍存在夜间旅游活动少的现状,夜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子湖除了一般的夜景观赏外,还需定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夜游活动,如中秋灯会、纳凉音乐会等等,通过丰富夜间旅游活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2.合理布局,营造夜游氛围

夜间旅游产品的特色和魅力是夜间旅游市场得以健康发展和长期繁荣的最大推动力。要想突出夜间旅游的特色,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河湖景点主要分散在河湖沿岸,以河道为载体,将旅游产品串联起来。现阶段,龙子湖周围开发的景点较少,旅游产品的聚集性不强,这种现象在夜间更为明显。因此,在龙子湖夜景开发方面,遵循“以点连线、以线织面、整体打造”的思路,突出“山、湖、亭、树”的亮化风格,以河道为主线,向周边区域辐射延伸的高品位亮化格局;根据龙子湖传说,设计景点展示传说场景,利用照明烘托出景点神秘气氛。

3.深化文化内涵,凸显地域优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旅游就丧失了魅力,没有旅游文化也就失去了活力。龙子湖是南北分界处,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地方。挖掘地域文化,突出地域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夜间旅游文化就成为龙子湖夜间旅游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夜间旅游产品融入文化元素对于提高夜间旅游产品质量、丰富夜游产品内涵以及延长夜游产品生命周期具有重要作用。

(二)分层次逐级开发夜间旅游市场

蚌埠市夜间旅游除了外来游客市场还有本地居民,考虑到城市交通设施已趋完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自驾游不断增多,将龙子湖景区客源市场定位为三级:

一级客源市场(核心市场)为蚌埠市。受地理区位、资源类型,景区开发程度与知名度决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级客源市场将占据主导地位。

二级客源市场(发展市场)为蚌埠市周边县城。在景区夜间旅游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并且逐渐成熟后,随着周边县城经济发展和人们休闲消费意识增强,二级客源将逐渐占据市场份额。

三级客源市场(机会市场)为蚌埠市相邻城市以及安徽其他城市。这需要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旅游节事活动才能吸引这部分客源市场前来旅游目的地。

龙子湖应根据夜间旅游开发规模和成熟情况,结合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休闲消费意识,确定客源市场开发范围,并且动态开发客源市场,根据不同时间段、不同发展水平,分级开发夜间旅游客源市场。

(三)基于历史文脉的河湖夜游品牌形象开发

龙子湖作为城市名片,蚌埠地标式景点之一具有较高形象定位,在开发夜间旅游时走“精品化”道路,着力强调旅游景区品质、文化内涵及鲜明个性。

1.文脉在龙子湖夜游开发中的运用

文脉在实际旅游开发中主要用于旅游区形象策划。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旅游文化界引入文脉概念,陈传康、李蕾蕾等(1996)最早提出文脉概念及其应用意义,文脉是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文脉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是当地历史文化精髓的提炼,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连贯性即时间上一脉相承,空间分布具有系统性。文脉能够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文脉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要素,可以利用天然存在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成本低;文脉同时也能形成产品差异性竞争优势,这是由文脉地域性所决定的[5]。龙子湖夜间旅游产品在具有休闲娱乐性同时还应当深度发掘景区文脉特色,与蚌埠市其他夜游产品形成明显差异,在河湖夜游产品开发中注重与文脉有机融合,形成龙子湖夜间旅游独特优势。

2.夜间旅游品牌形象塑造

品牌形象塑造就是旅游景区通过加工提炼将信息在市场中推广使之具有一定知名度。树立品牌第一步就是形象定位,旅游景区在其市场范围内的准确定位非常重要,这是旅游景区品牌塑造关键。准确的品牌定位是旅游景区扩大市场和客源的重要保障,旅游品牌定位就是在现有形象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形象的旅游卖点,最终赢得市场客源。龙子湖进行景点开发宣传时首先要准确形象定位,抓住龙子湖文脉,形成地域特有形象,运用主题开发模式深度挖掘河湖的文化价值,突出展现河湖夜游特色,丰富游客体验。

五、结语

河湖夜间旅游开发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市场以及当地文化特征,目前河湖夜游活动日益多元化,游客体验成为夜游开发参考因素之一,通过融入当地文化创造独有河湖夜游,这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河湖夜游在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科学规划夜游活动,以实现河湖夜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新向.我国城市夜间旅游的开发——以开封市为例[J].商业研究,2008(11):125-128.

[2]文彤.城市夜间旅游产品研究[J].城市问题,2007(8):42-43.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郭旭东.多举措营造“不夜北戴河”[N].中国旅游报,2011(09) .

河蚌相争篇7

从前的珠城仅仅是个小渔村,用于淮河两岸的商贩与人们交易的场所。可是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现在的珠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的路面,繁华的商业区,具有时代气息的开发区,还有环境优美的新建小区,处处透露着珠城的现代化气息。她又是祖国重要的交通城市,南来北往的车船川流不息。还有蚌埠的淮河公路桥建于1989年,桥长1660米,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桥型,在技术上也是比较先进的。它的建成,结束了两岸人民靠轮渡来往的历史。远远望去雄伟壮观,像只巨龙跨越在淮河之上。

我的家乡又是个古老的城市。西边有一座美丽的涂山,传说大禹就是涂山禹会村的人。他为了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几十年的辛勤治理,人们终于改造了黄河。为了纪念大禹,人们在涂山顶上雕刻了他的石像,来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我的家乡还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淮河文化广场。屹立在淮河文化广场上的会展中心造型别致,宏伟壮观。广场上的人面石雕在灯光的辉映下充满着神秘感。尤其当音乐喷泉开启时,那景色更是别具一格,美不胜收,池里有造型各异、美观大方的喷柱,有的似一只只天鹅舞动翅膀,有的似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有的似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朵。喷泉随着音乐高低起伏,五彩缤纷的光束交叉相照,令人流连忘返。

珠城的景点还有很多,有风景优美的龙子湖、空气清新的淮河大坝、充满活力的张公山公园、赋有童趣的南山儿童公园……

我的家乡又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美食城,五河的螃蟹、怀远的石榴、新马桥的梨……驰名国内外。让珠城骄傲的还有蚌埠小龙虾,烹调的个大肉肥味美,在蚌埠吃龙虾的最好去处就是蚂虾街。每到夜幕降临,蚂虾街人山人海,那迎面飘来的香气让人垂涎三尺,龙虾的味道更是多式多样,有椒盐的、香酥的、麻辣的……举不胜举。很多外地的朋友慕名来到蚌埠吃龙虾。如今,蚌埠的龙虾已经成了蚌埠饮食的一大特色。

河蚌相争篇8

关键词:珍珠球 起源 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一、珍珠在满族生活中的地位

满族的珍珠,又叫北珠或东珠,从古至今就是东北满族地区最有特色的特产之一。北珠为淡水珠,主要产于我国东北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境内的淡水流域。在清朝之前,北珠向来都是历代中原王朝的专享贡品。北珠以松花江、嫩江以及瑷珲河一带所产的质量最佳,其次为牡丹江一带。牡丹江由于产珠多,品质好,历来有“珍珠河”的美喻。

自古以来,珍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华贵与财富的象征,金(女真)、元(蒙古)、明三朝,对东珠的欲求日盛一日,而有关女真人采珠、献珠的记载则更是不绝于史册。金末,为与蒙古议和,金帝将其所藏之稀世东珠尽数献予成吉思汗;明末,清太祖努尔哈赤为麻痹明廷而进献东珠,大获恩赏。

大清帝国建立以后,产于"龙兴之地"的东珠,此时地位变得更为突出。清代的满族人将东珠视为国宝,因清人认为"岭南、北海产珠,皆不知东珠之色若淡金者贵",故清廷将东珠作为皇室、王公、勋贵的专用饰品,"以多少分等秩"。《打牲乌拉志典全书》载:“东珠,又名北珠,为吉林、黑龙江界内之松花江、嫩江、爱辉各江河产者俱佳。清代用以为皇室、官吏之制珠冠,嵌玉器之用。以颗大光晕,匀圆莹白为尚品。

二、满族采珍珠活动的历史发展

据考证,东珠的采珠史可追溯至后汉,几乎和《后汉书》上所载的“合浦珠”同一时间。早在三国时期,人们即知“美珠”多出于夫余国。而夫余国于公元前200多年即建于东北的松花江畔的吉林市龙潭山下。此后的渤海国,也曾以珍珠向唐朝朝贡。到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朝贵已重尚之,谓之北珠(即东珠)”。辽时小国铁离也曾用东珠、貂皮等物品和辽国易货贸易。

松花江东珠的采撷史到清朝时达到鼎盛。清廷特别设置了归属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管辖的专门机构――“珠轩”,以便对在以松花江为主的采集珍珠活动进行管理。为了满足皇室对东珠的需求,清王朝不断增添捕蚌采珠牲丁。牲丁,即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招募的专门从事捕鱼、采珠、狩猎、驯鹰、挖参等专业的役丁。《打牲乌拉志典全书》仅乾隆朝某年即有如下采珠记载:“三旗历年捕珠,应用艉(原指满人用独木舟,后泛指舟船)二百三十六只,每只艉派人三名。

在松花江中采蚌,需要一定的技巧。采蚌的“珠丁”必须善于游泳和在激流中潜水。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潜入水中在江底泥沙中搜捕河蚌。若在水深处,捕蚌珠丁则要用大杆插入水底,然后抱杆而下,取蚌出水后,在采珠官的监督下,当面剥开贝壳,验看有否珍珠。但珠丁往往剖百蚌而不能获一珠。

三、珍珠球的起源及发展

珍珠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古女真时代。女真族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古代女真人在渔猎过程中学会了捕捉河中的蛤蚌采集珍珠。采珠时,人们潜入水中捞取生活在河底的蛤蚌,将捞起的蛤蚌抛向河中的渔船。渔船上的采珠人使用一个抄网接住水中抛来的蛤蚌,用以取出蛤蚌中的珍珠。在抛接蛤蚌的过程中,往往一人抛出数船皆来争抢,场面热闹非凡。采珠人在采集珍珠的劳动中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

“采珍珠”游戏的具体发明时间已不可考。但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期,“采珍珠”游戏就已在松花江、鸭绿江和渤海沿海一带的少年儿童中普遍开展,其场地中设有水区、蛤蚌区和威呼(其满语为“船”之意)区,采珍珠人在水区设法摆脱蛤蚌区的防守,用布包、绣球等以传、投等动作投到威呼区同伴手中,投中多的一方为胜者。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登基称帝,建立了清政权,并将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改名为满族。1644年满清入关并攻入北京城,在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逐步确立了对整个中国的统治。这期间大批原居东北的满族人也陆续进入关内。清政府的满州八旗兵被派往全国各地重镇驻防,满族人大量分散到全国各地。

四、近现代珍珠球的历史及发展情况

近代的中国饱受内忧外患的冲击,人民生活困苦,流离失所,早已无瑕顾及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承及发展。二十世纪初期,由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人民大众对于清政府以及满州贵族均怀有极大的仇视心理。随着大清帝国的灭亡,渐渐无人再开展满族特有的“采珍珠”游戏。古代“采珍珠”游戏于中华民国时期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许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经过挖掘与整理显现出新的活力。1983年北京市民委组织在京的民族传统体育专家、学者,对“采珍珠”游戏进行挖掘、整理、改进,同时参照篮球、手球规则编写出“采珍珠”游戏规则,并正式更名为珍珠球。1986年8月10日至1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北京代表团首次按照新的规则表演了这一项目,受到大家的好评,从而为珍珠球走向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奠定了基础。1990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委会上,珍珠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11月在广西南宁市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顺利亮相,有来自全国的10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此后,珍珠球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2001年6月,在辽宁沈阳举办了珍珠球邀请赛。2005年8月,全国珍珠球、射弩邀请赛在广州举办,来自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福建、河南、广东等地的参赛队伍在赛场上进行了激烈的角逐。2009年7月全国珍珠球邀请赛在沈阳师范大学拉开序幕。来自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的近200名运动员在赛场上进行了珍珠球的比赛。在即将举办的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运动将第七次作为全国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开赛。

珍珠球运动流传至今已超过400年,传承和延续这项运动的原汁原味,就等于继承满族先民在久远的历史岁月中同大自然搏斗的那种勇敢勤劳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胡良玉 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的传承与发展[J] 体育与科学 2014(5)

[2]黎年茂 珍珠球竞争规则的演变与珍珠球运动的发展趋势[J] 当代体育科技 2012(2)

上一篇:如何剪窗花范文 下一篇: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