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诗句古诗范文

时间:2023-11-13 04:49:56

月的诗句古诗

月的诗句古诗篇1

一、我们要通过联想和想象重回古人的生活情境,填补古今之变所形成的时代鸿沟,进而理解古代诗人所抒写的情境

谢冕曾说:“真正的欣赏入门,应当是对于诗篇的作者,以及它的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了解。”(《论诗》)历史茫茫,岁月悠悠,存亡兴废,何其多矣。然而深究起来,则秦汉之分、唐宋之别远小于古今之变。在古代,无论是科技、文化,还是政治、军事,进展都是缓慢的。直到近代科技兴起乃至当今的电子信息革命,才真正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古代诗歌所描绘的境界,常常是月明星稀,一灯如豆;桥头落梅,松下泉声;长亭相送,蹇驴嘶鸣;泪洒沙场,月照长城……这样的情境,如果我们不能通过联想、想象回到古代去,又如何能理解古人的情怀与思想?

二、我们要关注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从语义的层面去把握诗意

其实,读懂任何一种文本,我们首先都要知道这种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殊性所在。那么,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哪些特殊性呢?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首先表现为它使用的是典雅的古代汉语,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古诗中大量存在的古今异义现象。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字,是第三人称代词。在这里指的是该诗前句所说的“半亩方塘”。如果把“渠”理解为“水沟”,那么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整首诗的意思。

古代诗歌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是多有省略、倒装句式,表意凝练,含蓄。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首句“昨夜雨疏风骤”写昨夜风雨,次句“浓睡不消残酒”则跳至今日清晨,叙睡醒之状。“试问卷帘人”,谁问?这自然是“我”问。问什么呢?却不说,省略了。“却道海棠依旧”,谁“道”?这应该是“卷帘人”的答语了,“海棠依旧”四字又交代出上句所问乃海棠花之情状。“明明是经过了昨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能依旧?”――如果我们不补出词人这一省略了的微妙心理,就不能明白末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何所依凭。而且,这里以“红、绿”二字指代海棠花和叶子,不仅凝练,而且形象可感。又用“肥、瘦”来形容叶的茂盛与花之凋零,就更能表现出诗人无限怜惜的伤感之情。整首词省略跳跃而又含蓄蕴藉,很好地体现了古代诗歌语言精练而意义深邃的特点。再如杜甫的《阁夜》的首联中“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这里的顺序如果按现代汉语来看,应该是“天涯,寒宵,霜雪霁”,如此,“(人在)天涯,(身处)寒宵,霜雪(初)霁”――诗意顿时豁朗。

古代诗歌语言的第三个特点是古诗中的近体诗常常有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从标题中就了解了时间、地点和诗人兴感之由(闻笛而作)等诸多要素;“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即承题中“闻笛”而来;次句再“承”首句“玉笛飞声”而来;第三句表面上仍然是写闻笛,实则暗暗“转”向“折柳”一典,蕴涵思乡伤别之意;末句乃以“故园情”悠悠“合”起全诗。既然近体诗有着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那么我们有时就有可能据此从诗歌写景抒情的氛围中拎出一条叙述的线索来。例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首联为“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写的是“望月”;颔联为“承”,正是因为“望月”,引起了诗人的“怀远”――“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颈联是“转”,诗人从心理层面的思念转向了身体上的动作行为――“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则以“还寝”合起全诗。总体上看,《望月怀远》一诗的抒情氛围是浓郁的,但是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望月、怀人、灭烛、披衣、还寝这些事儿,存在着一条明显的叙述线索,拎出这条线索来对我们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大有帮助。

三、读懂古代诗歌要抓住“情、景”二字

月的诗句古诗篇2

历史上有一些自命清高清谈之士,耻于言钱,用“阿堵物”称之。其实钱的魅力是很大的,它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基础,在艺术欣赏和审美情趣上也有独到之处。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笔下不乏有对钱币的描绘,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诗句。西汉著名的卓文君曾有“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的诗句,东汉大科学家张衡也有“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的佳句。唐宋家之一的韩愈,也留有“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的言钱诗。北宋梅老臣有诗云:“次观金错刀,一刀平五千”。这些借钱言志言事的诗句,至今还被人传诵。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那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边塞诗,有学者认为诗中“明月”并非天上明月,而是指“明月钱”,即铸有明月字样的环钱。

对于金钱的重要性,古代一些诗人也揭示得十分深刻,唐代曾有“囊中无青蛛,筐中有黄绢”的诗句,宋代黄庭坚曾吟咏过:“管城子无食内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同样在宋代,进士胡寅的“方兄无势宁能热,穷鬼多羞耻自苞”和元代集贤学士曹伯启的“孔兄正羞涩,趑趄色氤氲”等诗句更是形象地刻画了人们因为无钱举步维艰,四处碰壁所表现出的英雄气短的窘迫形象。

对钱一些形态,我国古代诗人们也有惟妙惟肖的诗句。庾信的“桃红颜色好如马,榆英新开巧似钱”,李商隐的“今日春光太漂荡,谢家轻絮沈郎钱”,李贺的“榆英相催不知数,沈郎夹城路”,五代十国前蜀王建的“素柰花开西子面,绿榆枝散沈郎钱”和宋代韩琦的“榆英纷纷掷乱钱,柳花相扑滚新绵”等诗句,将小五铢的沈郎钱比作榆英、柳絮,其轻薄、细微之态跃然纸上。对古钱的书体艺术,许多诗人也进行了精妙独到的描述。古钱孝建四铢,永光二铢和景和二铢的钱文书体是用一种隶书别体“倒薤体”写的,该体文字字型看起来象是细长尖锐的薤叶,唐代诗人钱起的诗句“倒薤翻成字,塞花不假林”,韩愈的诗句“拳科倒薤形模奇”都将这种“倒薤体”文字刻画得活灵活现。宋代的“御书钱”是很出名的,它始于宋太宗赵炅,北宋诗人王禹诗赞赵炅所书的钱文:“尽返鹊回鸾之法,掩天龙地马之名”。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一切都离不开钱,钱的作用无需赘谈,但对钱的本质的认识,古代诗人有更深一层理解。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提到一位年轻的女诗人所写的《破钱诗》更耐人寻味:“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寥寥几句道尽了小小开元钱所发挥的社会作用。

写诗是很高雅的,谈钱似乎很粗俗,然而,在历代的咏钱诗中却把古钱描绘得十分有灵气,使古钱也变得十分高雅了,同时也使得咏钱诗和古代币能相映成趣。这个中原因不仅是诗这种艺术形式的独到之处,最重要的还是古钱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能给诗人独特的灵感。

月的诗句古诗篇3

一、趣味式欣赏

趣味,就是让学生为美而陶醉,为美而震撼。

1.引领学生抓住诗句中的“诗眼”、点睛之笔去欣赏

抓住了“诗眼”,即抓住了“纲”,“纲”举了,“目”便张了,自然不需去字字讲、句句讲。如:欣赏“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指导学生去感悟“闹”“绿”的妙处,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及后人的评价,这样整首诗的意韵、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2.引领学生感悟诗句的“弦外之音”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引领学生走进诗人描绘的具体情境,实现情感迁移,意念迁移,进而感悟诗句的弦外之音。

3.引领学生感悟比喻的精妙之处

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进而感悟比喻的生动形象。

二、应用式欣赏

学生感悟到古诗词浓浓的美后,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这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大显

身手。

1.举办古诗词诵读沙龙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深情朗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再让学生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演绎出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

2.让学生诗画互配

(1)让学生为名画配名诗

画配诗,既能激发学生读古诗词的兴趣,又能加深对诗词意境的体会。如:宋代名画家郑南的《》图,让学生配上咏的诗句;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可配上柳宗元的诗《江雪》。

(2)让学生自己为诗词配画

学生欣赏了古诗词后,为诗附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或许涂一抹云霞,或许勾一泓清溪,或许描三两青峰,那都是学生欣赏的收获,是一种美的放大与提升。

(3)让学生根据实际情景配诗

古诗词中有大量描写四季景色、山水树木、花鸟虫鱼的诗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生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吟诵相关的诗词。如:见时吟诵《咏菊》《赠刘景文》;赏月时,吟诵《静夜思》《春江花月夜》。学生见识多了,积累厚实了,则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能引得他们“诗兴大发”,久而久之,学生便“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4)作文中主动运用诗句

鼓励学生作文时引用相关诗句,不仅可以为文章增色,同时还能赋予学生成就感,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

三、表演式欣赏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唱爱跳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唱古诗、随音乐舞蹈,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首先,学校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古诗韵氛围:走进校园,你会看到一个立体的古诗词“雕塑”――花园里、橱窗中、教室内都呈现着斑斓的古诗词;走进校园,你会听到悦耳的童声古诗词歌曲演唱――学校的铃声就是童声古诗歌曲演唱。其次,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师生古诗词朗读比赛,师生古诗词绘画比赛等等。再者,让古诗词欣赏切切实实走进教材,音乐课唱古诗词歌曲;美术课给古诗词配画;各科课堂前两分钟诵读古诗词。

总之,指导小学生欣赏背诵古诗词,无论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让古诗词欣赏、背诵成为他们的乐趣,让他们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月的诗句古诗篇4

关键词:自主探究;全面发展;交流拓宽;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66-01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是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古诗词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具有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的特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为此,我们对"自学古诗六步法"进行了认真研究。

"自学古诗六步法"具体内容:一拆:在不改变词义的基础上把诗句拆开;二释:解释拆开的重点或学生不明白的词语;三连: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四悟:感悟诗句连接后的意思,总结重点含义;五评:围绕重点含义评价诗词中的重点句子;六展:对重点内容进行综合展示,或阅读链接。

例如: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⑷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似:好像,如同,似乎。

三连:诗句之间增加一些连词,使诗句更加完整。

四悟: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五评:评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六展 :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自学古诗六步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1)自主感知,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阅读前,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查阅的资料,做到:知诗人,明背景,抓重点、字读准。了解字义,大声朗读," 不求甚解 " 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

(2)自主学习,拆分理解。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学习留下难度和余地。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解字词,对诗句拆分,解释字、词的意思,为解释诗句奠定基础。

(3)自主感悟,连句译意。古诗意境深邃,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和想象的空间。学生对字词的解释后,通过增加一些成分把句子连接起来,这样能在体验中,有自己的理解。

(4)自主研究,译诗品意。通过诗句和解释诗句后的句子对比,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的能力。放宽思维,说出自己的理解。不盲从书本,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

(5)深入体验,交流拓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在班级交流,表现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努力想象,进入诗境。

(6)自主创作,扩展延伸。学生自主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研究、评价,让学生掌握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创作。

"自学古诗六步法",让教师和学生真正融为一体,互动共进,共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关注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了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自学古诗六步法",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促进其个性和谐发展。学生学习态度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接受学习转变为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从传授灌输式变为启发诱导式,教学过程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学校从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研发者,课程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自学古诗六步法",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中,创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和正确有效的引导及帮助的途径,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把听教师讲知识的过程变成自己去探究知识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操作易,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通过八年来的实践,"自学古诗六步法"无论在改变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上,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自学古诗六步法"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使课堂不在呈现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从根本上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这种古诗学习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师生共同营造了一种开放、民主、宽容的课堂文化。教师不但是知识的提供者、智慧的贡献者,而是学生成功体验的共享者、愉悦课堂文化的享用者。

月的诗句古诗篇5

毛进睿,字退思,号闹莲花斋客。著名青年诗人,第二届中华诗词青年峰会屈原奖得主。

学诗一般有两个途径,一种是从源到流,先了解文学史上的大家、名家和诗体流变,再由古及今,对各种诗体进行模仿;一是从流而溯源,以与自己时代切近的近代甚至当代作家的作品作为范本,进行模拟,然后再往上追溯。不管哪一种途径,都少不了由模拟而能独立创造的过程。没有像小学生习字那样临摹的工夫,诗是做不好的。

而不管是哪一种学诗途径,都需要对诗的发展史有通盘了解。诗的发展史,就是诗的形式的发展史。国诗的诗体甚多,自字数分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杂言体诗(言是字的意思),自格律分又有古诗、歌行、近体、词、曲各体,近体中又分律诗与绝句,词又分慢词与小令(或分小令、中调、长调),自风格分又有歌、行、吟、悲、哀、曲、近和引等,这些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大略地讲,国诗诗体的发展历程,可分歌谣、乐府、诗三个阶段。

未有诗之前,先已有上古歌谣: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伊耆氏蜡辞》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弹歌》

这是先民祈祷风调雨顺以及弹弓田猎的生活场景。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知不识,顺帝之则。――《康衢谣》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

这两首可以体现唐尧时民风淳朴的景象,是率口而歌,天然成韵的。

虞舜时文教渐兴,“诗言志”的话就是他命夔典乐时所说。他歌诗于朝堂:

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赓歌》

卿云烂兮。j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圣,莫不咸听。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裳去之。――《卿云歌》

后者由于有禅让一层意思在,从满清逊位取得政权的北洋政府曾加上一句据传是舜的名言“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先后两度定为“国歌”。

这些上古歌谣需要在韵脚后加入各种语助词以拖长协响,通过重章迭句反复歌咏,《诗经》的四言体,在此已具雏形。

真正算是诗歌源头的,当推被后人并称为风、骚的《诗经》和《楚辞》。

《诗经》确立的诗体范式简单讲有三点:

第一、四言为主,每两个单音字组成一个节奏。比如: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

这几句诗,就是《诗经》通见的“二二”节奏。它本来描写的是随公孙文仲伐郑的卫国战士,相约救护以免战死的悲壮场景,经过小说家张爱玲误引,成为很多人援引的情爱誓言。

第二、确立了一切诗体基本的三种用韵方式:隔句用韵、句句用韵、转韵。

隔句用韵即偶数句用韵,细分有首句入韵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

这是七言近体诗的正格。

有首句不入韵的:

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

这是古近体五言的正格。

而句句用韵的如: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墉风・相鼠》

初期的七言诗如《柏梁台诗》、《燕歌行》,都是这种押韵方式。

至于转韵的如: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N狁之故。不遑启居,N狁之故。――《小雅・采薇》

这是所有古体诗都可以用到的押韵方式。

第三、确立了赋、比、兴三种最基本的诗歌修辞,大约相当于写实、模拟、象征。

六月食郁及。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豳风・七月》

(此诗四转韵,七月食瓜以下是句句用韵。瓜和壶、苴、樗、夫在《诗经》的时代是押韵的。)

这一章对各种农事活动的直接描写就是赋。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此诗二转韵,前面五句是句句用韵。)

这几句用各种物象模拟美人外貌的就是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秦风・蒹葭》

这一章先咏象征意味的蒹葭、白露,以引出下文抒情的就是兴。

后世各种诗体的修辞都脱不开赋、比、兴。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确立了中国诗体的基本节奏、用韵和修辞,并一直为后世各种诗体所遵依。当然,《诗经》重章迭句、语助繁多,仍脱离不了上古歌谣的影子,到了《楚辞》则又增加了新变。

首先是章法的变化――取消重章迭句,这使诗更精炼和富于变化;其次是句法的变化――固定语助位置,这给诗增加了新的节奏: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九歌・山鬼》

扬云霓\之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离骚》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九章・橘颂》

以六言句为主、保留四言句的楚辞体,语助词“兮”规律性地出现句中或句末,造成三言节奏。距离后世五言诗的“二三”(即“二二一”或“二一二”)节奏,只有一个音步之遥,而七言诗的“四三”(即“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节奏,只是在五言之前再加一个音步。试将这几则六言、四言为主的诗句中的语助删去,加以倒装、省并,就可分别改成三言、五言、七言的诗句:

若有人,山之阿。被薜荔,带女萝。既含睇,又宜笑。子慕予,善窈窕。乘赤豹,从文狸。辛夷车,结桂旗。被石兰,带杜衡。折芳馨,遗所思。

云霓扬蔼,玉鸾鸣啾啾。朝发天津轫,夕余至西极。凤皇翼承旗,翱翔高翼翼。忽吾行流沙,赤水遵容与。

后皇嘉树橘徕服。受命不迁生南国。深固难徙更壹志。绿叶素荣纷可喜。曾枝剡棘圆果抟。青黄杂糅文章烂。

楚辞提供的三言节奏,确是五七言产生的前提。风、骚代兴之时,声诗、韵文还没截然分道扬镳,经过两汉,诗四言专力发扬老祖宗钟鼎吉金的传统,多用于箴铭颂赞诔祭的庄重典文;骚六言则分演为赋,亦被视作文之一体。此后传统文学主流的骈文悉以四六言为宗,至宋代,骈文干脆就被称作“四六”。五、七言声诗作为更符合汉语单音词结构的诗体,与韵文最大的不同在于语言的高度精炼,为此就必需语序的倒装和语意的省并。这个过程伴随着汉至唐诗体的格律化进行的,其中无法忽略的是汉乐府的作用。

乐府是汉承秦制所设的制订礼乐的官署。汉乐府大量采集民歌被以声乐、创诗协乐用于宫廷,魏晋以后将这类入乐的声诗及其拟作统称乐府。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搜集了唐及以前所有的乐府歌词及文人拟作。乐府诗在诗体流变史上的承启作用在于:

一、广现杂言、渐趋五言。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秋风肃肃晨风t,东方须臾高知之。

――乐府古辞《有所思》

二、丰富叙事,自由篇幅。

乐府名作《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都是长篇叙事的典范,丰富国诗抒情传统外的表现力。

文人学习乐府经过了袭古题以模拟、创新题以自立的过程。汉魏以来不乏纯粹模拟的古题乐府,唐代始有新题乐府。新乐府在题材、风格上继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惟沿用歌、谣、曲、辞、悲、思、哀、怨、行、吟、操、弄、叹、引等名,却不再追求披声入乐。这是乐府独立于音乐逐渐诗化的过程。

沿袭旧题、重复唱和的古题乐府如: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不复依傍、即事名篇的新乐府如: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甫《哀江头》

这两首是题材相仿、极其感人的名家名作,然而其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描写的是众人之情,是写出来给别人看、唱出来给别人听的,是乐府;后者描写的是个人之情,只为表达诗人内心感受,是诗。这不是诗体意义的划分,是对艺术本质的区别。在历代诗人对乐府模仿的过程中,诗的文学本质逐渐明晰,有了脱离音乐属性存在的价值。

首先成熟的是五言诗。

五言的成型以汉末《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为标志,五字一句,隔句用韵。此后名家辈出,汉、魏如曹植、阮籍,晋有陶潜,南北朝如谢灵运、鲍照、谢x、庾信。唐有陈子昂、张九龄,李白、杜甫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数家。它作为最早文人化的诗体,是广为尊崇的正格。其基本特点是无论风格上雄浑沉郁、冲淡高旷或是精深华妙、雄奇傲兀,都要力求古雅,摆脱凡近。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F。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一个以精通剑术并以饮酒求仙闻名的诗人心中的理想,其实是像孔子删述六经那样使一代文章复归雅正,足以窥见他平生志向。又比如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其次发展的是七言诗。

曹丕《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文人创作的七言诗,句句入韵。到了鲍照《拟行路难》,开始出现隔句用韵的七言诗。唐初有王维、李颀、高适、岑参数家,大家则推李白、杜甫、韩愈。七言由于多了一个音步,比五言显得剽疾流利、抑扬顿挫,与乐府的关系也更近一些。五言格调尚古,字数规整,通常隔句押韵、一韵到底。七言体性近歌,长短言杂出,可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且以换韵为能事。比如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文人化的七言则字数较为规整,也像五言那样隔句押韵、一韵到底。比如李商隐的《韩碑》。格律化的七言歌行还成为乐府五言那样长篇叙事的工具,如韦庄的《秦妇吟》。仅举《韩碑》这首充分雅化的七言作为模范以便初学: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生罴。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淡天王旗。

逦涔磐ㄗ餮雷Γ仪曹外郎载笔随。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赫流淳熙。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这首诗的背景是韩愈的《平淮西碑》客观书写宰相裴度平叛功绩,却被擒获敌首的大将李甯械匠蒲锊痪,使其妻安公主之女入宫告状诉说碑文不实,于是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写。五十年代中科院请陈寅恪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他以不宗奉马列主义、不学政治为先决条件变相拒绝。并说自己对于学术研究认为应当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观点在他给王国维写的碑文里表达过。他请来人将碑文转给时任院长的郭沫若,并告诉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请郭做,自己做韩愈,他做段文昌。后来的人再作诗,做李商隐也很好。

唐代人把唐以前出现的、未经格律化的诗体称作古体诗,前文所述的乐府诗属于广义的古体诗。狭义的古体诗就是充分文人化的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与古体诗相对的是唐人的格律诗,唐人自己称为今体诗,宋人称为近体诗。古体诗的格律化从沈约、庾信到沈缙凇⑺沃问不断完善,二者的区别不在句数多寡而在声律对偶。简言之有三点:

首先是格律。近体诗按五、七言律、绝的首句平起、仄起及入韵、不入韵可分为十六式,依谱死记只会治丝益棼。其实基本规则有三条:一、一句之内音步间平仄相错;二、一联之内出、对句间音步的平仄相对;三、两联之间相邻句音步的平仄相粘。因此只要确定第一个音步(首句头两字)的平仄和首句末字是否入韵,就可将整首近体诗的格律推出。近体诗中五、七言律诗及律绝都是按这个规则创作的――广义的绝句是个中间地带,由于自乐府古诗中来,保留有古绝一体,只有符合近体诗创作规则的才能算律绝。(这里的律绝一词不是律诗和绝句,而是合律的绝句。)

其次是用韵。近体诗都是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的。其用韵以《佩文韵府》也就是“平水韵”的上平声、下平声共三十部为标准。古体诗的用韵分部不好说,有人认为应该依江永《古韵标准》、段玉裁《六书音韵表》,有人认为可以合用平水韵的邻韵。但最关键的在于,古体诗则还可以押仄声韵且还可以换韵。

最后是对仗。有无对仗决定了章法特点。五、七言古诗重散不重骈,偶尔出现也多是似对非对,不要求字面和声律都很工整;五、七言律诗至少颔、颈二联(中间两联)是必须对仗的,五言长律(明朝人称排律)更是除了首尾外每一联都需对仗工稳。五、七言绝句则两可,既有一联甚至两联都对仗的,也有完全不用对偶的。

请看: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柳宗元《溪居》

它虽然有粘对,甚至颔、颈二联还按律诗规则进行了工整的对仗,却押了仄声韵,因此只能说是一首格律化的五言短古。

后人写古体诗往往要用三平、三仄、平仄平、仄平仄的古句、拗句,讲求平仄韵的换用,避免对仗。而格律诗中则要严格遵守粘对、用韵、对仗的规则。

下面来看两首规范的五、七言律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唐玄宗《经鲁祭孔子庙而叹之》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g雏竟未休。

――李商隐《安定城楼》

前人固然有不尽合律的情况,如大家熟知的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再看: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崔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以古入律,李诗颔颈两联似对非对,但却一气直下,积健为雄。不是大才如崔李者,实在不宜破体。

有一种极见诗功的五言长律,多可迭至数十韵。唐人科考取士的试帖诗就是六韵的五言排律。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最后两句的意境历代称颂的人很多。也有在考试中不按规矩写的,如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人家问他为什么不写完剩下四韵,他说意思已经写完了,不必再写。这首名作就变成五言律绝了。

绝句其实是唐代的流行歌曲,唐人乐府每不可歌,绝句却众口传诵。《集异记》里有个很有名的故事叫“旗亭赌唱”,可以说明这一点:

唐开元中,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没做官时常在一起游玩。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到酒楼赊酒喝,忽然有梨园(相当于现在总政歌舞团)的伶官乐师十几人上来聚会,他们就躲到一旁烤火观看。这时候忽然有四名穿着华丽的美女歌姬来到,这些为她们奏乐的都是当时的名家。三人就小声约定,咱们写诗都算有点名气的,但不知谁更有名,看看她们唱的诗歌里咱们谁的多,就算赢。过了一会一位歌姬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在墙上记了一笔,说,一首啦。又过一会另一位歌姬唱道: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也伸手记了一笔,说,我也一首了。过了一会第三位歌姬唱道: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又记了一笔,说,我两首啦,哈哈。这时候王之涣心想自己成名已久,不至于一首都没有,就开玩笑说,这些潦倒乐官也就会你们的俗曲,哪里知道我写那些。不信你们看那个最漂亮的歌姬,咱们赌一赌:等她开口唱时,若非我的诗,我一辈子不敢和你们争高下;如果是我的诗,你们须拜我为师。于是哥们仨笑呵呵等着。那位梳着双鬟、色艺绝佳的歌姬终于开口,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揶揄俩人说:你们几个土包子,难道我唬人不成?三人于是哈哈大笑。乐工们不解其故,于是他们就自报家门,说了赌诗的事。歌姬们惊喜地说,俗眼不识神仙,不介意的话有请和我们一同喝酒吧。于是大伙不醉无归。

唐五代出现的一种取代乐府功能的声诗就是长短句,到了两宋发展为词。最初的词是短小的令词: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到了宋代柳永、周邦彦诸人衍为慢词长调: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兰陵王》

词来源于乐府,句式长短不齐,一首分为数片。可以押平韵、仄韵,可以转韵,甚至可以平仄韵通押。词和诗在句法上的区别在于有领字,“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的渐字,领以下十二字作一气读,就是领字。词还有尖头句,如“叹杏梁、双燕如客”“动庾信、清愁似织”(姜夔《霓裳中序第一》)这两句,句法上三下四,就是尖头句。总的来说,词的声律比古诗和格律诗更为讲究,有些吃紧处必须严守四声。

除了上述惯见诗词体裁之外,还有许多利用汉字单音字方块字性质在语序、嵌字、象形等方面加以游戏性质的杂体诗。只举比较雅也与诗词流变有关的两种作结:集句与a括。这两者开始流行都在宋代,也是诗词的创作方法之一。

集句就是将前人的诗句或词句集成诗或词。如朱彝尊的《蕃锦集》中的名作《临江仙・汾阴客感》:

无限塞鸿飞不度(李益),太行山碍并州(白居易)。白云一片去悠悠(张若虚)。饥乌啼旧垒(沈缙冢,古木带高秋(刘长卿)。

永夜角声悲自语(杜甫),思乡望月登楼(魏扶)。离肠百结解无由(鱼玄机)。诗题青玉案(高适),泪满黑貂裘(李白)。

常见的a括是用词的形式剪裁改写、组织概括诗文内容,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原诗为: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苏轼将其隐括为《定风波・重阳》一阕: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须插满头归。酩酊但愁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月的诗句古诗篇6

一、推敲诗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古诗特有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细细品味。

例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值”字,学生容易认为作者本来要去游园,结果连花园都没能进去,只看到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这次游园很不值得。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扩展思路:作者进不得花园,的确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满园的春色,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诗人会感到怎样?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该理解为“没有遇到”。通过一番推敲,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可以说,很多的古诗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推敲”的机会:从诗人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看到了色彩明快、意境深远的画面;从诗人王维的《春夜喜雨》中了解到以“喜”字冠全诗的绝处;从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体悟到“绿”字的巧妙之处……这些会使学生铭记心头、牢牢不忘。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活用诗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古诗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用口语描绘古诗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古诗深意,经过梳理后变得清晰、鲜明,使所学诗句能为己所用。可以说,夯实古诗这个“支点”,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古诗学习后,学生能用诵读过的古诗句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云雾姿态时,学生竟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1:庐山的云雾笼罩山野,让我眼前一片迷茫,这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2:欣赏了庐山云雾的美景,我看“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写得还真是妙。

生3:庐山的云雾不仅变化快,而且姿态也很美,可以称得上“ 庐山云雾多姿态,像帽像带又像海”。(学生自写诗句)

“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为对古诗扎实的学习、诵读、推敲,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如此出彩。

三、积累诗句,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在教学中也发现,运用古诗引领习作,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有学生在《春游三河闸》一文中写道:“我们的小舟在波光潋滟的洪泽湖中轻轻荡漾,湖岸两边是青翠的柳树,树影婆娑,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也没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雄浑,有的是母亲般温柔和包容一切的内涵,在她的怀抱里,我们享受着她的宁静。走在洪泽湖大堤上,我们看到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景。”可以说,古诗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可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四、吟诵诗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方能识器。”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吟诵是学好古诗的有效途径。通过吟诵,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古诗文的吟诵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熔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领略、感知和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和谐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整齐的句式结构、充满节奏感的语言来品味音韵美。凡是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让人感受到顺畅悦耳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句尾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再如,可以通过吟诵古诗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杜甫的《绝句》不仅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搞清如此美丽的春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依次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船。再通过细读,使学生明确各种景物的特点,并体会图画的色彩美。

月的诗句古诗篇7

关键词:审美能力 古诗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只要提起了小孩子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1 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古诗一般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就是汉字拼音的韵母基本一致,教孩子掌握好这个,背古诗就不难了,教师要抓住诗人的感情主线,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身心投入,走进高雅的境界,享受古诗韵律的美妙,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可利用课前课后大量诵读家喻户晓的唐诗经典名句。

多读多练是一方面,还有要体会诗人诗歌创作背景,熟话说,诗言志,所以就要了解诗人的人生历程。诗歌内容多为情景交融,无非乐景写乐,乐景写哀,哀景写哀,哀景写乐几种;要多关注其中的词类活用,一般这都是思想感情倾注的关键;还要多了解诗歌的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月的乡愁,秋水的愁怨,杨柳的依依惜别等等;诗歌的情感与诗人的身世遭遇、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如陶潜的隐逸,李白的豪迈奔放、浪漫雄奇,杜甫的沉郁顿挫等,这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根本是要多读多看,了解诗歌的发展演变是深入研究诗歌的重要

方法。

2 联系扩充法

指导朗读,流露感情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一种加强识记的好方法,把文字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时下,有些小学生盲目喜欢唐诗,囫囵吞枣,生搬硬读,缺乏感情,没有享受到其带来的审美和陶冶的作用。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只从表面上模糊诵读,没有认真思考诗人融入的感情。诗人借助了“明月―霜”来抒发“思―故乡”的离愁,滋生别离故乡别离妻子的情愫,形成“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师要抓住诗人的感情主线,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身心投入,走进高雅的境界,享受古诗韵律的美妙,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可利用课前课后大量诵读家喻户晓的唐诗经典名句。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享受意境美小学生学习唐诗不能仅仅为读诗而读诗,光靠记忆,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享受意境美,陶冶情操,学习蕴涵哲理的诗名使人思维灵活、身心旷怡、坦然处世。例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描写构柳树的婀娜多姿,千万条枝叶像绿丝打扮着的少女。这样的美丽和楚楚动人,是出自哪个妙手点美呢,啊,原来是二月里的习习春风。诗句的点睛之处在于意境美,一幅春景图豁然出现在眼前。领悟诗人的写作风格,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唐代诗人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其中不乏饮誉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原野的草生长茂盛,每年它都由枯萎到繁茂。任凭野火燃遍,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拂又生机勃勃。这生命的顽强,赋予一种精神,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这些诗人的写作风格,无不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更要学习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 想象入境法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小学生学习唐诗不能仅仅为读诗而读诗,光靠记忆,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享受意境美,陶冶情操,学习蕴涵哲理的诗名使人思维灵活、身心旷怡、坦然处世。例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描写构柳树的婀娜多姿,千万条枝叶像绿丝打扮着的少女。这样的美丽和楚楚动人,是出自哪个妙手点美呢,啊,原来是二月里的习习春风。诗句的点睛之处在于意境美,一幅春景图豁然出现在眼前。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古诗词赏析能力,这个东西要看个人的领悟能力和阅历。最好的做法就是多看多被一些古诗词,多看一些赏析文章,诗话\词话。要赏析古诗词,首先要理解诗词中的语句。这就要写文言功底;然后要理解诗的背景,这就需要一些文化底蕴和对历史掌故的把握;然后要理解和体会诗的意境,这些最靠个人的悟性,和对自然,对社会的领悟。所以,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没有捷径可走,最重要的是积累,知识上的和人生阅历上的。

培养小学生欣赏古诗是培养学生必备的素质,为以后鉴赏古时所做的知识储备。其中大都是基本的古诗,很简单的,让孩子们对古诗有初步理解。总之,教学古诗有定法而又无定法,我们要因教学的诗歌而定。关键是要给学生一条学习的捷径。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教学一首诗时不仅仅要重视让学生明白一首诗的诗意,更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月的诗句古诗篇8

一、创设情境引

古诗,语言凝练,意存高远,学生有时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文内涵,创设情境,充分凸显形象,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只要“境”创设得妙,“情”便激发得浓。

1.故事启情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在课堂上,教师不妨用故事的形式,具体、生动地讲述古诗的创作背景。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而启发学生体会诗人作诗时的特殊情感。如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课前可以讲述李白写诗时的背景,听了生动的故事,学生们仿佛看见汪伦与李白离别的情景,就兴趣盎然地吟诵诗歌,从中体会他们的朋友深情。

2.绘画抒情

绘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小学生总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对于那些描写山川风貌、生活场景的古诗,不妨让学生想象画面,绘制简笔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交织成了一幅瑰丽的春景图。教学中,教者可即兴创作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一会儿工夫,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春景图立刻呈现出来。学生禁不住迸发出一股对春天的赞美之声――“啊,好美的春天啊!”“春天,我爱你!”

3.音乐悟情

德国作曲家舒曼曾经这样说:“一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印象都可以用音乐传达出来。”古诗教学如借助音乐的作用,定会让学生情感在旋律中飞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中可选用与这首古诗诗意相协调的古典乐曲《送别》,学生边看图片边凝神细听,似乎看到了滚滚的长江水奔向天际,友人的孤船渐渐远去,与故友的离愁别绪完全在水天一色之间,而学生的情感也似“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时,再读这首诗,学生深深地沉浸于自己的朗读之中。音乐,成了学生情感的催化剂。

二、玩赏词句品味情

1.品读名词佳句生情感

精妙绝伦的名词佳句常常是古诗文篇中点睛传神之笔。寄托思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依恋家乡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亲情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蕴藏哲理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千古吟唱的精词佳句,似清泉,胜甘醇,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体味精词佳句创意境

古诗中,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三、以情激情体验情

“情”是“诗”之灵魂,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多为抒情诗。有的直抒胸臆,情动于衷;有的婉曲隐含,情蕴其间;有的借景抒情,情因景生;有的移情于景,景中见情;有的情理交融,情真意切。

1.朗读激情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诉衷肠。”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只有让学生反复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诗句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的精确美、凝练美。

2.体验情感

古诗的语言风格多样。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深沉,白居易的晓畅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将这些内容进行重组,通过比较阅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反复吟诵领悟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反复吟诵,领悟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美在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2.启发想象,感受画面美

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春雨悄悄下,润物细无声。只要为师者好好把握诗歌跳动的脉搏,领悟古诗文中流淌的真情,学生们就会在诗中悟情,在诗中育情,在情中咏诗,在情中爱诗。古诗教学的目的也就在情感的渗透中实现了。

上一篇:交通安全知识顺口溜范文 下一篇:关于感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