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9 18:16:37

桥之美教案篇1

【关键词】架桥;说桥;综合性学习

“Endless Bridge” hands-frame as a bridge

Cao De-sheng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traditional old “, said the bridge” mode to highlight the “bridge” program is superior, “said Bridge,” teaching is not only effective, but also a number of learning methods used to transport the concept of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Run i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some basic concepts.

【Key words】Bridge; said bridge; comprehensive study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分别是:《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和《说“屏”》。由于五篇课文中有两篇都和“桥”有关,所以,教材把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为“说不尽的桥”。然而,我本人就自己教过的两级学生的教学效果来看,让学生收集资料后介绍各种各样的桥(以下简称“说桥”),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架一座桥(以下简称“架桥”)。

2007年的那一级八年级学生,我采用了传统的“说桥”模式。即先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分别安排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细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 “桥梁设计”“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等各子小组。小组内的同学设计互动问题,准备好资料,教师参与安排指导。然后用2课时进行成果展示。各个小组分别把各自收集的资料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中“中外名桥”小组还给大家展示了一些名桥图片,两堂课安排得满满的,但却把很多学生听得直打哈欠,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0年的这一级八年级学生,我采用了“架桥”的方法。在将要教学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时,学生们对我说:“老师,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用石头架桥的游戏,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一文,我们也想自己架一座石拱桥,咱们学校离河边近,能不能让我们到河滩上去架桥玩?”我觉得这个提议很有创意,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到了那天,我把学生带到学校后门外的河滩上,4人一小组,让学生自己用片石架一座拱桥,架好后看能不能站个人上去。这个单元学了《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从课文中知道了中国石拱桥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三个特点,如果试验成功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兴趣高涨。各小组找来片石、废砖头等材料开始架桥,第一次有很多小组都失败了。后来,他们采用了少数成功的小组的经验:先找两块大石头做桥墩,在这两个桥墩之间用细沙石磊起一个小土堆,然后用片石在小土堆上从两边桥墩向中间砌桥拱,拱合拢后,再用手掏掉拱下面的小土堆,这样,一座石拱桥就架好了。第二次,大部分小组的石拱桥4个人站上去都没跨,学生们忘乎所以地为他们的成功欢呼。他们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杰作,欣赏着石拱桥那优美的弧线,直观的体验了石拱桥超强的承重能力,理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

以上就是“说桥”和“架桥”两种不同的方法。相比之下,“架桥”方案明显优于“说桥”。不仅教学效果更好,而且我认为“架桥”方案更好的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综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内容综合”方面强调:“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综合”。“架桥”的方案中,“拱”涉及到数学上的弧形和物理上的力学方面的知识,是让学生对这两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一个过程。

2.体现了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要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通过实践活动,沟通学生同社会生活、大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学习的特点: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我国在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架桥”的方案中,学生在学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后,自己动手架一座石拱桥,正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一个理解运用的过程。

3.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笔者非常赞同学者庞维国的观点。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的。“架桥”的方案从提议到实施全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充分体现了自主性。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架桥的过程,4人小组里的成员,有着细致的分工和充分的合作。4个人中,有捡片石、废砖的,有安桥墩的,有磊小土堆的,到了架拱这个环节,则要4个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可以说,合作是架桥成功的前提。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架桥”方案的提出是学生自主确定活动计划的过程;架桥是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的探索过程;架桥成功后的喜悦以及对中国石拱桥特点的充分理解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过程。正确的架桥方法是学生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的,这正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架桥”的方案比“说桥”方案,更好的践行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所以,就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来说,我认为“说桥”不如“架桥”。

桥之美教案篇2

《桥之美》结尾:“凡是起到构成及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在此处,作者不是表达得很明确吗?桥美在能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此处的连词是“及”而不是“和”,“和”连接并列成分,不分主次,而“及”这个连词“所连接的并列成分在意思上常常可以分出主次,次要的、从属的放在后头”。②换言之,吴冠中先生认为桥美在两个方面,一是起到构成的关键作用,二是起到联系的关键作用,起构成关键作用是主要的。从字面上应该这样理解,文章是不是这样呈现的呢?带着疑问,我去文中寻找答案。

文章共七段,第一段引出话题,第七段得出结论均不在讨论之列。下面分析其余五段。

第二段主要探讨“小桥流水人家”的形式美,一是美在构成,和块面――房屋、长线曲线――流水,有一种对比美,形式变化美;二是美在联系。桥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在这一段,“构成”和“联系”平分秋色。

作者在第三段主要说明桥本身的构成美。这是作者表达的一种技巧,即不说之说。就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样:“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单是……”,虽然表达重心在后边,但前面的内容不仅对后面的内容起到了衬托作用,而且丰富了全文的内容。“石拱桥本身的构成美,是一种大件工艺品”与后面作者想要表达的“桥美在起到构成之关键作用”不仅不矛盾,而且丰富了桥美的内涵。

第四段浓墨重彩地描绘桥和周围环境相配合“构成”的美,也就是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吴冠中先生想要表达的是桥起构成的关键作用,“关键”二字容易被忽略。石桥是密与疏构成的美,密密的芦苇,固然也美,但有了石桥这一关键构成作用,密与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别样的美。因此作者说“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这里用“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来比喻桥所起到的构成之关键作用。同样长桥与水天背景构成美时,长桥也起着构成的关键作用,水天一色的苍茫背景起到衬托长桥美的作用;风雨桥则是与廊亭、急流构成了美,廊亭急流也起到衬托桥美的作用,风雨桥才是构成这幅美景的主角。总之这一段旨在强调桥美在起构成之关键作用。如果简单地认为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桥起着构成的关键作用,就有点儿误读了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五段主要说明桥美在“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换言之就是桥美在起联系之关键作用。在《清明上河图》上,“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庄稼地里的小桥联系庄稼与倒影,由上及下,由实到虚,画面具有层次感,庄稼、小桥的倒影重叠交错。“我”画索桥,也是因为桥之两边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线的衬托,其实也是寻找桥的在“联系”之美。换言之,索桥美就美在起到了联系之关键作用。没有索桥的“联系”,两边山岩、树丛、急流就失去了主心骨,整个美图中失去了美的焦点。

第六段作者写自己画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旨在强调桥美在起到“构成”的关键作用。桥美不美,得有与之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桥与这些点线面,共同“构成”桥之美。找不到这些点线面,就无法突出桥所起的构成之关键作用。作者之所以爬上南京狮子山、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就是想突出桥美在起到构成的关键作用。如果不是关键作用,画家就不用这么大动干戈了。

综上所述,五段文字中,三段半(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六段)说明桥美在起到“构成”的关键作用,只有一段半(第二段、第五段)说明桥美在起到“联系”关键作用,从数量上看,“构成”占有绝对优势,自然是主要的,放在前面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是作者思想准确无误的表达。

“桥美在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和“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相比,后者显得笼统,不准确。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好像有许多种,其实在《桥之美》中只有两种:构成和联系。教学用书编者误把“桥美在起到构成的关键作用”理解成“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并进一步视其为本文的中心,可谓一错再错。其实教学用书编者也意识到概括得不完整,他们这样说:“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③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意识到作者对桥之美有了进一步的补充,却没有对前面的不完整概括加以修正,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疏乎了文章结尾准确无误的表述。

综上所述:桥之美在于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

桥之美教案篇3

关键词:图案纹样;功能性;美学原理;形式感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35-01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龟山和蛇山之间。是中国跨越长江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建成通车,正桥为公路铁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车行道宽18m,人行道每侧各宽2.25m;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正桥由3联(3孔为一联)9孔跨度为128m的连续梁组成,共长1155.5m,连同公路引桥总长1670.4m。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

一、文化背景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使天堑变通途、让三镇成一体、将中国的南北大动脉一线贯穿,而且实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焕发了中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热情,因而,她叩动了亿万人的心扉、牵动着亿万人的情怀。武汉长江大桥充分吸取武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把一座普通的桥梁打造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品工程,把一座单一的桥梁建成了集通行、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景观,是武汉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座新的标志性建筑。

二、艺术展现

(一)整体造型

武汉长江大桥正桥桥身满足了功能和美学原理(实用、经济、美观)的要求,没有增加过多的和结构不发生关系的美术装饰,的钢架显示了技术与力量,强调的是大桥本身结构的协调。武汉长江大桥引桥桥身则是采用拱的形式,这样一来,引桥的连拱和正桥的钢架在形式上和材质上都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拱形结构在中国古代桥梁上使用普遍,采用拱形便于引起人们对于这样处理的认同感。

桥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重檐四坡攒尖顶。在细节的处理上又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比如花格窗,但是以桥台整体来看,外墙的三段式、线脚、栏杆,都有武汉租界建筑的影子。这些形式的处理和当时社会提倡“中国固有形式”的背景以及武汉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二)护栏装饰图案

1、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的构成

武汉长江大桥两侧的护栏装饰图案全部采用具象的花、鸟、虫、鱼、动物和植物作为造型素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用最具民族特色的镂空剪纸手法进行塑造,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和谐的铸铁艺术品。大桥两侧护栏装饰图案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铸铁镂空雕花形式。武汉长江大桥两侧护栏是铸铁镂空雕花式,选材铸铁是为了坚固,采取镂空雕花方式则是为了使民族特色更加鲜明,镂空雕花的图案既精致又典雅,且富丽堂皇、经久耐看,深受人们喜爱。

二是选用了国画的表现题材。大桥图案采取花鸟这种形式来表现,这不仅是我国最常见的美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形式。

三是采用了民间剪纸造型的手法。大桥护栏采用镂空剪纸花鸟图案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传统艺术同现代建筑美学的巧妙结合。

武汉长江大桥的护栏所用材质既有别于古桥的石材,又有别于近30年所建大桥的新钢材,而是选用质地坚硬、便于造型的铸铁材料。大桥护栏造型没有古桥常见厚重华丽的石雕护栏望柱和龙兽浮雕,也有别于当代桥梁护栏的机械式重复节奏。

2、大桥护栏装饰效果的整体与协调表现

纵观大桥的正桥,两端各有两个华贵典雅的庭式桥头堡,两侧是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剪纸雕花图案,每幅剪纸雕花图案间由横向的菱形祥云图案间隔,菱形祥云图镶嵌在圆柱中间,每根圆柱中间有一个小灯笼作的装饰,整体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中国工艺美术长卷,给人以无限美感和遐想。

三、历史意义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大桥历经了52 年风雨仍然坚固如初,傲然静卧。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参考文献:

桥之美教案篇4

倾情缘起

1968年春,驻军某部文化干事夏文泰,受部队指派到丹东市“三支两军”办公室工作。不久,他作为随员,带着市县72名“走资派”,去北京测绘学院参加“思想学习班”。当时28岁的夏文泰弄不明白,这些经历了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老革命,怎么竟会一夜间变成“、主义、反思想”的“走资派”。久而久之,困惑、同情、敬重,让他与“走资派”们走近了,他甘愿为这些人跑腿出力、代买生活物品、打水扫地、接待探视人员,以至“通风报信”。闲暇时,他教大家唱革命歌曲,在为老同志宽心的同时,还意外地在辽宁省学习班大组举办的歌咏比赛中两次夺冠。时间久了,“走资派”们都觉得这个小夏心眼好,勤快能干,是值得信赖的人。“”结束后,当年的“走资派”又都回到了原来的领导岗位,官复原职,绝大多数人却没忘了当年的那个“小夏”。

1983年,当年曾参加北京学习班的丹东市长郑平,借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出访朝鲜返回,途经丹东之际,汇报说:丹东自1953年起,便开始征集抗美援朝文物,现已征集12,000余件,有些属国家一级文物;但由于1965年建的纪念馆太小,许多文物只能存放在一间不到百余平方米的楼房内,无法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现在,中央已给彭大将军,更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志愿军精神,丹东人民有这个愿望,希望首长能帮助地方政府再建一座新的抗美援朝纪念馆。

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洪学智将军,自然对抗美援朝难以忘怀。一回到北京,他马上向军委副主席杨尚昆转达了丹东人民的愿望和市政府的想法。两天后,杨副主席便将自己的赞同意见批转给了总政余秋里主任,后者也同样给予了赞同。丹东市领导闻此,欣喜若狂,马上开会商议。大家想,既然成就此事离不开部队,那就应该在部队选一位代表参与,而这个人,必须是个能干的。这些当年的“走资派”,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人——夏文泰!

就这样,经部队批准,夏文泰被丹东市政府聘为“抗美援朝纪念馆”筹建办副主任,从此开始了他与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不解之缘。

建馆溢情

上任后,随着对情况的逐步了解,夏文泰意识到:如何将军委首长的支持,化作地方政府和部队的具体行动,是决定纪念馆能否尽快建成的关键。为此,他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四步走”,并专司其事。

立项,从基础做起。建馆涉及的部门多、人员杂、程序繁琐。夏文泰不怕麻烦,更不碍面子,他在市委书记、市长及筹建办领导的直接过问下,每天蹬着自行车,手持介绍信,四处去政府各部门周旋,用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将17个部门的意见统一到一起。很快,市政府将立项报告报到了省里。接着,夏文泰又以超乎寻常的韧性,马不停蹄地往返于沈阳和丹东,吃住在火车上是常事,面包和矿泉水聊以充饥,目的只有一个:按点堵人,抓紧办事。

工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11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向中央呈报了《关于扩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请示》。第二年3月,北京作出批复,同意!

选址,要体现意义。在系统学习了博物馆学和抗美援朝史的基础上,夏文泰和筹建办人员一起走访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首长、老同志,求教军事专家,到清华大学征求建筑大师胡允敬、朱畅中的意见,意图在最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位置建馆。历时7个多月,他和有关人员沿鸭绿江我方一侧,以史料为依据,翻山越岭,实地勘察,反复比较论证,最终从28个预选地中确定,以当年志愿军13兵团指挥所遗址为新馆之址。理由是:当年按计划13兵团入朝后,其指挥所改作志愿军指挥所,以便隔江指挥部队。但后来,由于司令员坚持靠前指挥,这个指挥所一直被闲置,并由当地驻军管理;这个遗址,是国内现存唯一的抗美援朝坑道式历史遗存。此外,这里地处市区,即靠主马路,又能远眺朝鲜,方便群众参观。

馆址确定后,在洪学智部长的支持下,经司令部和后勤部首长协调,通过地皮“置换”,很快,丹东驻军将位于英华山、已被封存多年的指挥所移交给地方政府。

筹钱,不遗余力。建馆所需资金,要靠省、市和部队集资,国家给予适当补助。为了争取资金尽快到位,夏文泰认为还得找军队首长支持。于是,他拉上办公室同事数度入京,先后拜见了时任司令员秦基伟、政委付崇碧、空军司令员王海、政委高厚良、原志愿军政委李志民、副司令员韩先楚、政治部主任杜平、组织部长任荣、宣传部长卓明和钱抵千、作战处代处长杨迪、十九兵团副司令曾思玉、三十八军师长翟仲禹等。时任政委的杜平当即表态:“这次回南京,就落实赞助款。”空军司令王海说:“总后拿多少,我们就拿多少。”此外,夏文泰还借“抗美援朝史定稿会”之机,亲临会场向一百多位原志愿军司、政、后和各兵团老首长作了慷慨激昂的建馆汇报,令与会者激情澎湃,纷纷表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期间,夏文泰偶然听说国家计委文教局要做年度资金分配,他当即毛遂自荐,前去拜访。在详细汇报了丹东拟建“抗美援朝纪念馆”情况后,提出因增建一座纪念塔遇到经费问题希望对方帮助解决。临走前,他诚邀对方派人实地考察,情真意切。后来,对方还真去了丹东,为增建纪念塔追加拨款120万元。

规划,要有内涵。1984年10月,夏文泰陪同丹东市领导再次进京,听取洪学智部长对建馆的指导意见。进屋前,部长秘书特意嘱咐他们不要做笔录。但夏文泰觉得机会难得,不把首长指示记下来,今后怎么去统一实施中的不同意见呢?于是,他偷偷将一张白纸和一截铅笔头装进裤兜。落座后,随着洪部长侃侃而谈,他将手裤兜,拿起笔,贴着大腿盲记。来不及记原话,他就只记字头和字尾,中间部分他事后凭记忆连上。

随后,他通过战友帮忙,在北京空军三所借出一间会议室,请丹东市常务副市长张自栖主持,召开了有二十余人参加的座谈会。原志愿军组织部长陈英,志司办公室主任刘运祯,志司副秘书长、“军科”研究员姚旭,《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军博”雕塑家程允贤、研究员颜真之,中央美院党委书记盛阳,“鲁美”雕塑家陈绳正,以及国家设计院院长和设计师等与会。大家结合洪学智部长指示,各抒己见,研讨磋商,最终确定了建馆指导思想,即“尊重历史,着眼未来,以我为主,歌颂和平”。

有了指导思想,还需要开阔眼界。去朝鲜考察时,夏文泰在平壤“祖国解放战争纪念馆”第一次看到全景画。他感到全景画那宏大的战争场面是历史的真实再现,极具感染力,不由得暗想:我们建馆,也一定要搞这么一幅全景画。于是,他征得朝方人员同意,独自一人钻到全景画底部,仔细观察全景画的制作工艺,反复琢磨其灯光和音响设计。再钻出时,已是蓬头垢面,弄得朝鲜主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1990年10月,抗美援朝纪念馆扩建工程隆重奠基,1993年7月25日落成。新馆由陈列馆、全景画馆、纪念塔三大建筑主体构成。开馆那天,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迟浩田,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等专程前来祝贺。9月16日,主席在邓小平同志为“抗美援朝纪念塔”题写塔名后,为纪念馆题词:“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放光芒。”事后,该馆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断桥抒怀

还是在新馆建设前期各项筹备工作首战告捷时,夏文泰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岗位的转换,并未割断他的志愿军情结。相反,他结合自己新单位的工作,又提出开发鸭绿江旧桥,再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想法。单位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

1988年3月,夏文泰开始着手考察鸭绿江旧桥。当时,鸭绿江旧桥尚属军事,要开发此桥,必须先给它“解套”,即开放。这事极其不易!旧桥涉及边防部队、外事部门、当地政府和铁路等4个系统。有鉴于此,夏文泰利用当时丹东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开放城市的大背景,首先走访武警边防部队,请求允许开放旧桥。他先后二十余次跑到沈阳,分别向相关省领导汇报情况,请求支持。历时一年,总算踢开了第一脚。

随即,夏文泰开始深入调查旧桥的权属。他一头扎进铁路局档案馆,用了整整3天时间,终于查清了旧桥的权属沿革。旧桥原是一座公路桥,1947年丹东解放时,归原辽东省交通局管辖,1953年铁路部门未经地方政府同意将桥造册登记在自己名下。据此,夏文泰通过各种关系,数次与铁路方面交涉,对方最终同意联合开发。

然而,最难办的是,鸭绿江旧桥属两国界桥,为避免外事异议,夏文泰设计了多项让外事部门放行的方案。几经比较,他决定用历史档案说话。1985年,朝鲜在拆除朝方一侧旧桥时,曾给丹东市公安局打来电话,发了一个航行安全通告。于是,他拿着“通告”的原始记录,先跑省外办,后找外交部,称朝鲜当年拆桥,并没有通过外交渠道沟通,我们是否可以参照朝鲜的做法开发旧桥。几经商议,有关部门终于被夏文泰说服。夏文泰用了3年时间,历经艰辛,总算取得了旧桥的开发权。

当年扩建纪念馆是政府行为,而这次开发旧桥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则是夏文泰挑头干。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最初确立设计方案,从画图到文字,从实物到照片,无一不是亲力亲为。

如何体现当年300万中华儿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英雄气概,是夏文泰思考最多的问题。最终,他极具创意地提出,要在大桥顶端塑造一组以司令为中心人物的群雕铜像,命名为《为了和平》。要实现这个想法,首先要确定彭大将军当年是不是在旧桥上过的江。针对当时流行的3种说法,夏文泰逐一考证,最终认定:彭总是1950年10月19日中午到达安东(现丹东)的,吃过午饭,即由志愿军作战处副处长杨迪在鸭绿江旧桥上送去朝鲜。彭大将军完全可以作为群雕的中心人物屹立在旧桥桥头。

那么,这组作品交给谁创作呢?夏文泰认为:大题材,必须用大师。主意一定,他即赶赴沈阳,邀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陈绳正出山,老教授欣然接受。可他刚一回丹东,就从大连来了一个搞雕塑的个体户,此人通过某领导提出要以低于陈教授的造价承揽这个活。夏文泰不畏压力,正告对方:“陈教授是沈阳中山广场群雕的主创之一,他是大师级雕塑家。让他干,上,对得起朝鲜战场上的烈士;下,对得起前来瞻仰的后人。俯观仰视,天地有知,我于心无愧!”

大型青铜雕塑《为了和平》高5米,宽12米。落成典礼那天,众多前来参加庆典的志愿军老战士,目睹前排志愿军总部老领导的雕像,纷纷敬礼献花;看到后排杨根思、、等26位先烈的群雕,无不泪如雨下。一些人甚至激动不已,长跪不起……1993年3月,鸭绿江旧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欣然为基地题名“鸭绿江断桥”。

旧桥开放之初,夏文泰每天一大早便准时登桥,尾随游人倾听议论和品评,了解参观者的观感。听得久了,他发现很多年轻人由于对历史不了解,以致弄不清旧桥与那场战争的关系,于是决定在桥上举办《桥梁与战争》图片展。为此,他造访专家学者,查阅中外战争史料,对一些叫不准的问题,还专程去北京军事科学院找专家论证。同时,他通过亲属求复旦大学桥梁系学生到图书馆帮忙查找资料,最后亲自敲定两百余幅图片,撰写出上万字的解说词,并做成《桥梁与战争》展板,分别悬挂在“断桥”两侧的钢梁上,供游人观看。这时再听游人的议论,夏文泰深为他们对抗美援朝战争伟大意义的理解而高兴。图片展览历时5年,每年接待观众达十万人次。

而今,“断桥”继“抗美援朝纪念馆”之后,又被评为全国4A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同一座城市,因同一个主题,双双获此殊荣,这在全国极为少见。

修陵展志

2000年,年届六十的夏文泰正式退休。本来,这时的他满可以了却志愿军情结,完美收官,颐养天年,可他却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应聘到纪念馆继续从事他所钟情的事业。

夏文泰重新上“岗”便发现:很多游人登上纪念塔只求远眺朝鲜,这让他感到纪念塔没有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他冥思苦想,寻找扩大“正能量”教育的切入点。一天,他灵感突现:为什么不用《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与近代中国那些丧权辱国的协定相对照,去衬托抗美援朝的伟大?说干就干,他立即赶赴南京,在档案馆查阅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下的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南京条约》。以此为起点,他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档案,统计出百年来中外签订的近1200个条约。纵观这些条约,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的不平等条约。他将这些条约一一做了影印和摘抄,回来后分别制成展板,配上解说词,在纪念塔内以《百年荣辱签字》为题正式展出。一时间,游人不断,好评如潮。许多参观者面对“朝鲜军停战的协定”,纷纷发出这是“胜利的签字”、“雪耻的签字”的感叹!

由此,夏文泰更深入地想到那些为争得停战签字而牺牲的183,108名志愿军烈士,特别是至今还埋在异国他乡的那些英灵。他想,现在是该接那些英灵回家的时候了!

2008年春,夏文泰开始比较论证沈阳、丹东两地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想为散落在他乡的烈士们再安个“家”。通过实地考察,他发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与故宫和北陵同处一条中轴线。他从中看到了当年建设者的良苦用心,看到了后人对英烈的敬重!凭此,他决定帮助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扩建和增容,以了却心愿。

他来到东北建筑设计院邀请总设计师刘克良承担设计任务,又请《为了和平》的作者陈绳正教授二度出山。得到两位专家的首肯后,为了使烈士陵园布局庄重大器、质朴美观,他先自费去美国华盛顿广场,二战、韩战、越战纪念地,阿灵顿公墓,法国巴黎凯旋门,俄罗斯莫斯科二战纪念广场等实地考察,拍了数百张墓碑和雕塑资料照片,录制了数条影像片。后又自费赴韩国和朝鲜,逐一考察志愿军烈士墓地,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直到这时他才知道:当年,按志愿军战时抚恤规定,对牺牲的战斗英雄、团以上干部、立过一等功的营级干部,可将遗体运回国内安葬。除此以外,十几万烈士遗骸绝大多数被埋在朝鲜半岛,仅“三八线”以北就有七百多座志愿军烈士墓。

回来后,夏文泰以更急迫的心情与刘、陈二位大师共同研究设计方案,期间数易其稿,统一意见。该方案规划墓地分上下两层,地面为百名志愿军战士的单体青铜雕塑,散布在绿色的草坪上,他们有的在冲锋射击,有的在跃起投弹,有的在坑道作业,有的在匍匐前进……形态各异,威武雄壮;地下为展览区,展示收集到的各类烈士遗物。整个墓地设计最为震撼的是,要建一堵黑色理石墙,将已知烈士的名字无一遗漏地镌刻在墙面上。

3年间,夏文泰往返沈阳丹东120余次。为办事方便,他还曾在沈阳特意向老战友借了一处住房,一住就是一年零四个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对夏文泰的设想非常重视,市领导专题听取了他和两位专家的设计方案。不久,省人大常务副主任、党组书记张锡林,辽宁省军区政委庄红军亲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考察,张锡林指出,沈阳市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设计,科学实施陵园扩建工程。

恰在这期间,省委书记王珉到丹东考察,明确提出:“丹东作为英雄城,要打出、打好抗美援朝这张牌,以此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丹东市领导立即行动,在鸭绿江边划出36万平方米土地,决定招商修建“志愿军文化广场”。

闻听此讯,夏文泰茅塞顿开。经过反复考量,他觉得应该把拟在沈阳实施的项目拿回丹东,融入“志愿军文化广场”,在鸭绿江边与“抗美援朝纪念馆”、“断桥”串成线,连成片,会更能弘扬志愿军精神,教育后人。于是,他带着满腔热情,携带设计方案返回丹东,又开始奔走于政府各部门,极力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方案。

夏文泰设想,在志愿军文化广场入口处塑立一座送子参军的雕像,背景为无名烈士碑,衔接雕像的是一组蜿蜒逶迤、义无反顾直抵鸭绿江边的志愿军入朝部队群雕,以体现同志概括的志愿军精神;在广场一隅,建一处抗美援朝将军书法碑林——夏文泰目前已征集到不少人的作品;碑林后面则是志愿军烈士墓,全部设计沿用沈阳的既定方案。

2009年,年近七旬的夏文泰被聘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决策咨询指导委员会”成员;2012年,他又被丹东市聘为“志愿军文化广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而今,志愿军文化广场绿化工程正在进行。每当夏文泰来到工地,就仿佛看到了无数志愿军烈士在向他微笑;听到了长眠在异国的亲人向他发出“我要回家”的呼喊。他坚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志愿军烈士!

夜幕渐渐降临,采访临近结束。随着谈话气氛的轻松,夏老这才告诉笔者,他自打患胃癌后,体重一下子掉了50多斤。但他对此并不害怕,乐呵呵地说:“只要我不倒,还能继续干。”闻此,笔者深感老人的全部身心都已融入到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中,三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他真是为志愿军情结而活呀!

桥之美教案篇5

关键词:江南;古桥;石作艺术

江南水乡地区,家家临水枕河,户户近桥通舟[1]。水多则桥多,各姿态的桥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风景,各造型的桥因高超的石作技艺而使它们各具特色,与众不同。桥梁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建筑,其细节美则蕴藏在桥梁石作中,如护栏石、望柱、抱鼓石、合龙板、长系梁、船缆石的石作,使古桥成为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建筑。这些技艺不仅记载了建桥时代的建筑工艺技术,而且历代的民风民俗也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1 古桥常用石料简介

1.1 花岗岩

花岗岩是一种分布、应用都非常广的一种岩石,因产地和质感不同,分300多种。花岗石结构均匀、质地坚硬、耐腐蚀、耐磨损、吸水性低、不易风化,适于用拱圈、桥体、墩台。但由于其石纹粗糙,不易雕刻。

1.2 武康石

武康石中的武康紫石常用作建筑材料,因它纹理清晰,质地坚硬,耐磨损,可以被雕琢出复杂的工艺图案,是古桥梁的优秀石材。

1.3 青石板

青石板质地密实,强度中等,易于加工,可采用简单工艺凿割成薄板或条形材,是理想的建筑装饰材料。多产于绍兴地区,在桥面广泛应用。

2 古桥石作技艺

中国的石作技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而桥上的石作是出现在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河北满城县修建的方顺桥上。桥上有造型古朴浑厚的石狮和如意云形等雕刻,距今已有1790多年[2]。石作的手法也从最初简单的线刻到今天的微雕、圆雕、浮雕、镂雕、透雕、沉雕、篆刻等。但最常用在古桥中的石作手法是圆雕和北宋李诫的专著《营造法式》中所涉及的四种: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减地平钑、素平[3]。

2.1 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进行雕刻,表现出对象的体积感,使得观察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但这种技法比较难,使用不当会弄巧成拙,古代匠人也深知此理,会尽量少用此技法。古桥中使用最多之处是望柱上的柱头,作品题材主要是动物和植物,如石狮和宝莲,具吉祥之寓意。(见图1)

2.2 剔地起突——高浮雕

高浮雕是先在石材平面上进行铲除,逐层深入形成凹凸面,是画面图形层次分明,适用于表现在一个装饰面上有构图中心,且主题分明的雕刻形象,主题比地高出100mm左右,副主题只高起20mm左右。浮雕的作品主要是从正面欣赏,另一侧是紧贴在石料上。古桥桥耳朵上的花卉雕刻会采用此法。另需注意的是,高浮雕所选用的材质一般不会是硬度很高的花岗岩。(见图2)

2.3 压地隐起——浅浮雕

浅浮雕一般要有边框的装饰图,母题的最高点不超过边框的高度,要求选择的主题明确、形象生动、构图简洁、层次少、重叠少、轮廓明显,整体具有雅致之感。它是古桥中最常用的雕刻技法,常用于古桥栏板、桥额、抱鼓石、间壁石等部位。(见图3)

2.4 减地平钑——线刻

线刻是在加工成平滑光洁的石料上,描出各种线条及装饰图,按照所描线条,平整光滑地雕刻出作品。主题以线条优美见长,画面构图要求简洁大方,类似中国画中的白描。注意选择的石材应有一致的秩序纹理,没有裂缝,不易风化,有耐冻性。常在古桥的合龙板、抱鼓石图案雕刻中运用。

2.5 素平

素平虽不雕饰,但是要求石料表面作细、作平,必须达到面平、边直、角准以及在规定中的误差。素平技法广泛运用于古桥的台阶、望柱、排柱、桥墩等多处。

3 古桥石作载体

古桥的石作主要是在栏杆、合龙板、长系梁、间壁石、桥额等部位。栏杆是装饰最多的部位,因为栏杆由护栏石、望柱、抱鼓石、地栿等部分组成,这些部分都可以雕饰。栏杆是否具有美感会直接影响到桥的整体形象,这就要求在设计栏杆时不仅要采用丰富的艺术造型、精湛的工艺、细微的雕刻来装饰桥栏,还要求栏杆与桥型,环境和地域文化环境相协调[4]。

3.1 护栏石

江南古桥对护栏石装饰常见的一种形式是开凿须弥座式。须弥座式是从五代到两宋时期,北方的寺僧在建石桥时,为了弘扬佛教,宣传禅宗意识,将其在护栏石上开凿,到南宋时随着朝廷政权南移临安,北方大批工匠同时南移,才开始在栏石上开凿须弥座式[5]。护栏石由于面积比较大,相对雕刻的题材和内容更为生动丰富,有复杂的“双龙戏珠”和植物藤蔓图案,也有简单的万字纹。江南护栏石一般采用武康紫石、青石、花岗岩等坚硬石材,表现出古朴、凝重的建筑风格。

3.2 望柱

望柱是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望柱分为柱身和柱头,是石桥雕刻的主要部位。清代以前的望柱都比较简单,往往只有一根不加任何修饰的石柱,清代以后的石雕工艺得到很大的发展,望柱的雕刻也随之精美和复杂。望柱的柱头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状,方形的多采用线刻的手法在其上雕刻简单的图案。圆形的多采用圆雕的手法将其雕刻成石狮、莲花等形状。

3.3 抱鼓石

抱鼓石最早放在是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它的形状和雕刻内容都是标志房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后来发展成古桥的构件之一,位于桥栏末端。抱鼓石上的雕刻内容一般是鼓形与其它几何图形相结合,雕刻手法多为线刻。

3.4 合龙板

在桥面石梁正中间有块石板名为合龙板,是石桥装饰的一个重要部件,也是在造桥竣工时最后盖上的一块石板。

定心板对每座古桥都意义非凡,石匠们会精心对待,所以对古桥的定心板上一般都会有精美的雕刻图案。这些装饰图案内容丰富,显示了古代石匠的精湛的工艺。

桥之美教案篇6

秋天到了,秋雨也急不可耐地来了。雨丝儿经风一飘,都争先涌入湖中,像一头亮丽的长发。一阵阵波浪拍打着岸边,发出巨大的“啪 啪”声,似乎在为秋姑娘的来临鼓掌。

刚走上桥,一块如茵的草坪映入眼帘。那绿而柔软的草,给大地妈妈披上一件嫩绿的毛衣。而那“毛衣”上有许多花儿,紫的、红的、黄的等颜色,给“毛衣”增添了几分引人注目的色彩。这一丛、那一簇,多美呀!

上桥了,眼前景色突变,即刻间从柔美、充满生机的地方,转眼间到了一个雄伟壮观的世界。走在一块块砖头上,才发现它们那样可爱:它们肩挨着肩,手拉着手,多么团结。大慨是雨水给了它们力量,让它们精神涣发,尽情地让雨水冲刷身上的污点。走近栏杆,才看清上面刻着许多美丽的图案。有的是一条龙在天上腾云驾雾,可能在寻找它可口的晚餐吧;有的是双鱼吐珠,大概是想把那颗美丽的“夜明珠”奉献给人类;有的是可爱的水姑娘在着小鱼,想给它们慈母般的温暖。双湖桥上所有的柱子加上桥头堡有48个。在那些柱子上,都统一雕刻着龙的图案。看它那张牙舞爪、目中无人的样子,准是一个骄傲的家伙。

下了桥,放鹰台立马就展现在你的面前。走上放鹰台的林荫小道,雨水将这里冲刷得格外干净。在草丛里的一棵棵桂花树为你奉献着迷人的香气,让空气中弥漫着大自然朴实的芬芳。走上李白放鹰台,大诗人李白放鹰的景象,展现在你面前。李白欣然地望着双湖桥这幅画,诗瘾大发,写下流芳百世的 [[ 望双湖桥之美 !]] 指导教师:刘萍

桥之美教案篇7

良好绪论部分的教学是课程教学的良好开始。在桥梁工程课程绪论部分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优化整合绪论部分的内容,如桥梁的定义与功能、桥梁分类、桥梁跨径发展、桥梁美学与造型、技术创新、灾害与应对措施以及全球交通网络等知识点,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个整体的认识,了解桥梁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历史,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密切联系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桥梁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教学研究

一、桥梁工程课程绪论部分内容的重要性

桥梁工程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内容主要是各门专业基础课知识在桥梁工程中的综合应用,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专业技术课[1]。桥梁工程课程实践性很强,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对桥梁工程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此外,课堂教学还应注意与工程背景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绪论”是课程的开始,良好的绪论教学是课程教学的良好开始。在桥梁工程课程绪论部分的教学中,通过优化整合桥梁的定义与功能、分类、跨径发展、桥梁美学与造型、技术创新、灾害与应对措施以及全球交通网络等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个整体的认识,了解桥梁工程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同时,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桥梁工程自身特点,在课堂讲授中整合与优化绪论的讲解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桥梁工程课程绪论部分内容的整合优化

(一)桥梁的定义与功能

按百科全书的定义,桥梁是跨越障碍(河流、峡谷、道路等)的结构工程物。桥梁在学科分类上,属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分支,是道路工程的关键部位与核心工程;在环境美学上,桥梁往往又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相对于隧道,桥梁固定于地表各处,形体庞大,构造各异,承受交通荷载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桥梁的本质特征为用自身的跨越能力实现连接,跨越行为是桥梁结构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校周围或本地的桥梁来讲述桥梁的作用与重要性。

(二)桥梁的分类

桥梁的分类很多,按桥梁用途来划分,有公路桥、铁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人行桥、农桥、运水桥(渡槽)以及其他专用桥梁(如用作通过管路、电缆等的桥),当然主要的是公路桥与铁路桥。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公路铁路两用桥也日益增多。按跨径大小分类,依据中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桥梁可以分为特大桥、大桥、中桥与小桥。多孔跨径总长L>1000m,单孔跨径Lk>150m,属于特大桥;多孔跨径总长100m≤L≤1000m,单孔跨径Lk>150m,属于大桥;多孔跨径总长30m(40m)<L<100m,单孔跨径20m≤Lk<40m,属于中桥;多孔跨径总长8m<L<30m(40m),单孔跨径5m≤Lk<20m,属于小桥;单孔跨径Lk<5m,则属于涵洞。按主要承重结构所用的材料来划分,桥梁分为木桥(属于临时桥梁)、圬工桥、钢筋混凝土桥、组合梁桥、钢桥等。按跨越障碍的性质分,有跨河桥、跨线桥(立交桥)和高架桥。按施工方法分,有整体施工桥梁(上部结构一次浇筑而成)、节段施工桥梁(上部结构分节段组拼而成)。按行车道的位置划分,有上承式———视野开阔,但建筑高度相对较大;下承式———建筑高度小,视野较差;中承式———兼有前两者的优缺点。按跨越方式(是否固定)分,有固定桥、活动桥(又称开启桥或开合桥,分平转、立转或升降)、浮桥、漫水桥。由于桥梁分类众多,课堂讲授时应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抓住主要的分类方式,如按结构体系、建筑材料、用途等进行分类的方式应作重点讲解;而把按行车道的位置划分桥梁的内容放到拱桥章节去讲授,因为拱桥的主要分类方式是按行车道的位置来分类的。在后续讲授斜拉桥或悬索桥内容时,也会涉及到按材料进行桥梁分类的知识点。同时,授课时还应注意各个分类之间的组合,如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等。

(三)桥梁的跨径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桥梁建设发展迅速,桥梁跨径不断增加,许多桥梁建设达到世界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建成的著名桥梁有:主跨1088m的苏通长江大桥(钢箱梁斜拉桥),2012年前是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桥;主跨1650m的舟山西堠门悬索桥(世界第二跨度悬索桥);主跨550m的上海卢浦大桥(钢箱拱桥);主跨552m的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钢桁拱桥)。这些著名桥梁代表着中国桥梁建设的水平,受到世界桥梁界的高度赞誉。课堂讲授时,应该对不同桥型展开讲授,并注意内容的侧重点,抓住几种有代表性的桥型进行讲述,力求简单明了,与生活贴近。如,钢悬臂桁架梁桥的主跨在19世纪初超过500m,而后极少修建,该类桥梁中国也较少见,课堂讲授时一般仅简单提及。钢连续桁架梁桥19世纪50年代至今,单孔跨度控制在200m~300m之间,向更大跨度发展的可能性较小,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武汉长江大桥与南京长江大桥来讲授。中国混凝土拱桥,即万县长江大桥,则在1997年达到了420m,超过了克罗地亚主跨390m的KRK-1号桥。钢拱桥在20世纪30年代就超过500m,发展相对平稳。进入21世纪后,在中国出现了2座主跨500米以上的钢拱桥,即主跨550m的卢浦大桥与主跨552m的朝天门长江大桥。钢斜拉桥从1950年主跨约200m到今天主跨超过1000m,钢悬索桥主跨从1930年主跨约1000m到今天约2000m,发展都很迅速。课堂讲授时,应重点突出中国桥梁在跨径上的突破,并配以相应的桥梁图片,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桥梁的美学与造型

相对隧道而言,桥梁的直观性强,造型优美,视觉效果较好,往往给人以较强的震撼力;相对道路而言,桥梁是交通的关键部位,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桥梁的美学与造型应给予重点关注,讲授桥梁的跨径发展时,也需要借助图片或动画予以讲解。桥梁是土木工程皇冠上的明珠[2-3]。桥梁结构的形式与造型多种多样,为桥梁工程师们的设计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最能体现桥梁工程师们对桥梁结构的理解和热爱[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美学思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桥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桥梁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动力

桥梁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最早的桥梁可能源自雷击而倾于河上的树木。拱是曲线中最优美的线型,中国文字“桥”即是“木”与“拱”象形复合而成的。因此,绪论部分的课堂教学应重视这一内容的讲解。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公元610年,是位于中国河北的一座著名石拱桥,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保存得最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赵州桥圆弧拱的跨度大,通航净空大。这种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单孔1/4圆拱桥梁结构,是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赵州桥被誉为“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建筑”。桥梁结构设计分析理论、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筑材料、施工工艺、行业竞争等因素的发展和进步,是推动桥梁工程发展的内在动力[4]。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技术创新,为桥梁工程提供了所需要的设计计算理论、计算手段、建筑材料、机械装备、施工技术等,对桥梁工程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支撑作用。英国工业革命后,世界钢铁产量快速增长,以钢材为主要承重材料的工程结构得到较大的发展,钢桥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美国为了经济的恢复和持续增长,修建了大量高速公路,钢拱桥和钢悬索桥由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二战后,由于钢材短缺,混凝土桥梁大量出现,斜拉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混凝土塔、挂篮悬浇、预应力技术、连续刚构、钢砼组合结构等新的结构和技术应运而生,并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施工技术,如悬臂拼装、顶推、移动模架、大型浮吊整体吊装架设等[4]。日本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高速铁路的发展,相继建成了多座世界级的大跨度斜拉桥和悬索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的腾飞促使公路铁路迅猛发展,桥梁建设成就辉煌,建成了大量连续刚构拱桥、大跨斜拉桥、大跨度悬索桥等世界级的大跨度桥梁。

(六)桥梁灾害事件的发生与应对措施

尽管桥梁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不时出现的桥梁事故与灾害仍无法回避[5]。古今中外发生的桥梁灾害事故很多,2007年8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了百年世界十大最恶劣塌桥事故。每次事故都是一个血的教训,重要的是应思考导致桥梁事故发生的原因。1940年11月7日,在风中振颤的塔库马大桥在八级大风荷载的动力作用下,经过剧烈扭曲震荡后,吊索崩断,桥面结构解体损毁,半跨坠落水中,桥梁最终倒塌。当年人们未能全面认识悬索桥受力体系,也没有足够重视空气动力对桥梁的影响。塔库马大桥的倒塌促使桥梁风工程学的诞生,推动了桥梁工程的发展,至今仍有警示意义。魁北克大桥在施工中先后出现2次工程垮塌事故(见图2)。这座桥主跨度为549米,是当时全世界最长的悬臂桥。1907年8月,大桥杆件失稳引起全桥倒塌,19000吨钢材落入水中,造成75人死亡。1916年9月,中间跨度最长的一段桥身在被举起过程中掉落水中,11名工人被夺去了生命。垮塌的原因之一是南锚跨靠近主墩的下弦杆的压屈导致大桥在施工过程中倒塌。稳定问题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桥梁失稳事故促进了桥梁稳定理论的发展,桥梁技术的发展使桥梁稳定问题更显重要。1970年,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座钢箱梁桥(密尔福德天堂桥)倒塌。钢箱梁桥本来已有很长的历史了,由于二战后钢结构焊接与安装技术的发展,钢箱梁桥跨度做得越来越大,箱壁尺寸越来越薄。最终由于钢箱梁板件的焊接残余应力、几何缺陷发生失稳,导致该桥倒塌。工程师从该桥的垮塌中认识到薄壁箱梁的剪力滞后效应,由此推动了薄壁构件设计理论的发展。湖南凤凰桥在拆除桥上的脚手架时发生垮塌,事故造成64人遇难。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均造成道路、桥梁损毁严重。位于震中的汶川县附近道路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其中桥梁震害最为典型和严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引入桥梁灾害事故的介绍,并适当进行评述,既完成了教学内容的讲授,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拓展了学生的工程视野,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这些桥梁灾害事故案例,与后面章节教学的内容是相关的,在绪论部分引入这些章节,为后面章节的教学提前作好铺垫。

(七)全球交通网络

加拿大人类学家费利克斯—菲兰德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等机构的人类出行数据与地球夜景照片进行叠加,形成了地球上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从中可以看出,空中交通与海路交通已相对完善,但是陆路交通还较匮乏,尤其是洲际公路中跨越海峡的桥梁建设较薄弱。由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跨海工程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宏伟蓝图,21世纪或将迎来世界范围内更大规模的桥梁建设高潮[6-8]。著名海峡通道方案有白令海峡工程、直布罗陀海峡工程、墨西拿海峡工程、厄勒海峡工程、马六甲海峡工程、大带海峡工程、博斯普鲁斯海峡工程等。中国交通运输部已制定了“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其中“二纵二横”已基本连通。全部工程要求2020年前完成五个跨海工程,自北向南依次跨越渤海海峡、长江口、杭州湾、伶仃洋、琼州海峡。其中,渤海海峡与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尚在规划中,长江口与杭州湾跨海工程已经建成通车,伶仃洋(粤港澳)跨海工程正在建设中。通过这部分知识点的讲授,帮助学生认识到作为土木工程的桥梁工程建设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生们毕业后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由此使学生感到学习桥梁工程不再是一门枯燥的事情,而是跟自己的事业发展和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桥梁工程课程还能与世界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结语

良好的绪论教学是桥梁工程课程教学良好的开始。在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桥梁工程课程的自身特点,优化整合绪论部分的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桥梁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曾勇 谭红梅 吴国雄 董莉莉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水兴.桥梁工程[M].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陈艾荣,盛勇,钱峰.桥梁造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曾勇,谭红梅.桥梁工程教学中若干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66-69.

[4]李亚东.桥梁工程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5]阮欣,陈艾荣,石雪飞.桥梁工程风险评估[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6]万明坤,等.桥梁漫笔[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7]唐寰澄.世界著名海峡交通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桥之美教案篇8

中图分类号:U443文献标识码:A

1桥梁概述

1.1 桥梁在交通事业中的地位

建立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网,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对于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国民经济,促进各地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巩固国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公路、铁路、城市和农村道路以及水利建设中.为了跨越各种障碍(如河流、沟谷或其他线路等),必须修建各种类型的桥梁与涵洞,因此桥涵是交通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上,一般说来,桥梁和涵洞的遣价平均占公路总造价的10%~20%,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其所占比例将会增大。

由于科技的进步,工业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桥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高速公路上迂回交叉的立交桥、高架桥不但是规模巨大的工程实体,而且犹如一道地上“彩虹”纵观世界各国的大城市,常以工程雄伟的大桥作为城市的标志与骄傲。

纵观国外桥梁建设发展的历史,对于可以看出,近年来的桥梁结构逐步向轻巧、纤细方面发展,但桥梁的载重、跨长却不断增长。为了适应杜会生产力发展所提出的愈来愈高的耍求,需要建造大量的承受更大荷载、跨越海湾、大江等跨径和总长更大的桥梁,这就推动了桥梁结构向高强、轻型、大跨度的方向发展。在结构理论上研究更符合实际状态的力学分析方法与新的设计理论。充分发挥结构潜在的承载力,充分利用建筑材料的强度,力求工程结构的安全度更为科学和可靠;在大跨度桥梁的设计巾,愈来愈重视空气动力学、振动、稳定、疲劳、非线性等研究成果的应用,并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施工上,力求高度机械化、工厂化、自动化;在工程管理上,则力争高度科学化、自动化。

2方案比选

2.1 比选原则

适用性

桥上应保证车辆和人群的安全畅通,并应满足将来交通量增长的需要。桥下应满足泄洪、安全通航或通车等要求。建成的桥梁应保证使用年限,并便于检查和维修。

舒适与安全性

现代桥梁设计越来越强调舒适度,要控制桥梁的竖向与横向振幅,避免车辆在桥上振动与冲击。整个桥跨结构及各部分构件,在制造、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经济性

设计的经济性一般应占首位。经济性应综合发展远景及将来的养护和维修等费用。

先进性

桥梁设计应体现现代桥梁建设的新技术。应便于制造和架设,应尽量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以利于减少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美观

一座桥梁,尤其是座落于城市的桥梁应具有优美的外形,应与周围的景致相协调。有合理的结构布局和轮廓是美观的主要因素,决不应把美观片面的理解为豪华的装饰。

应根据上述原则,对桥梁作出综合评估。

2.2 比选方案

桥梁的形式可考虑拱桥、梁桥、钢构桥、梁拱组合桥和斜拉桥。从安全、功能、经济、美观、施工、占地与工期多方面比选,最终确定桥梁形式。为确定大桥的最佳桥型方案,应进行多方案的桥型设计加以比较。另外桥梁设计方案比选,往往因为比选的范围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从比选范围上看,有的是对整座桥梁设计方案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进行比选,有的则是对桥梁的局部进行方案比选;从比选对象上看,有的是针对公路桥设计方案进行比选,有的是对铁路桥设计方案进行比选,有的则是对公铁两用桥进行比选。从结构类型来看,有的是对简支双线钢桁梁桥设计方案进行比选,有的是对悬索桥设计方案进行比选,有的是对斜拉桥进行方案比选等。本文对相关比选方法进行介绍,以期能够比较全面的涵盖桥梁设计方案比选的各个方面和角度。

方案一:简支梁桥方案,跨径组成为:(66+8*61+66)m ,全桥长为620m.

全桥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跨径各为61m,上部结构为T形梁,T形主梁为预应力梁,混凝土标号为C50混凝土。在施工时,先在工厂预制T形主梁,然后运至工地,进行吊装施工。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混凝土材料以砂、石为主,可就地取材,成本较低;2)结构造型灵活,可模型好,可根据使用要求浇铸成各种形状的结构;3)结构的耐久性和耐火性较好,建成后维修费用较少;4)结构的整体性好,刚度较大,变性较小;5)可采用预制方式建造,将桥梁的构件标准化,进而实现工业化生产;6)结构自重较大,自重耗掉大部分材料的强度,因而大大限制其跨越能力;7)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可有效利用高强度材料,并明显降低自重所占全部设计荷载的比重,既节省材料、增大其跨越能力,又提高其抗裂和抗疲劳的能力;8)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所采用的预应力技术为桥梁装配式结构提供了最有效的拼装手段,通过施加纵向、横向预应力,使装配式结构集成整体,进一步扩大了装配式结构的应用范围。

图1简支梁桥(m)

方案二:斜拉桥方案,跨径组成为(70+4*120+70)m,全桥长为620m。

全桥为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主跨为115m,边跨为70m,上部构造为单箱单室变截面箱形梁,梁底曲线为抛物线方程,中支点处梁高7.326m,跨中梁高5.326m,箱梁墩顶处设置横隔板,其余地方不设。张拉锚具为OVM锚,箱梁混凝土标号位C50混凝土。斜拉桥的特点是:梁体尺寸较小,使梁的跨越能力增大;受桥下净空和桥面标高的限制少;抗风稳定性一般,偏于悬臂施工等。另外,由于它是多次超净定结构,设计计算复杂;梁与索或塔的连接构造比较复杂;施工中高空作业较多,且施工控制等技术要求严格。

斜拉桥与悬索桥不同之处是,斜拉桥直接锚于主梁上,称自锚体系,拉索承受巨大的拉力,拉索的水平分力使主梁受压,因此塔、梁均为压弯构件。由于斜拉桥的主梁通过拉紧的斜索与塔直接相连,增加了主梁抗弯、抗扭刚度,在动力特性上一般远胜于悬索桥。悬索桥的主缆为承重索,它通过吊索吊住加劲梁,索两端锚于地面,称地锚体系。

斜拉桥具有施工方便、桥型美观、用料省、主梁高度小、梁底直线容易满足通航和排洪要求、动力性能好的优点,发展非常迅速,跨径不断增大。但实际跨度不大,此桥型不予考虑。

图2斜拉桥纵向图

方案三:刚构桥方案,跨径组成为(70+4*120+70)m,全桥长为620m。

全桥为刚构桥,主跨为120m,边跨为70m,上部结构为单箱单室变截面箱形梁,梁底曲线按正弦曲线形式变化,跨中以铰的形式连接。施工方法采用平衡悬臂施工法,施工长度为3—5m。跨中以铰的形式连接此外,为减小桥长,压缩边孔,可将边孔做成带平衡重的悬臂孔。箱梁混凝土标号为C50混凝土。

主桥上部结构采用挂篮悬臂浇筑,对称平衡逐段施工,施工长度为3—5m,挂篮以万能杆件组拼。

图3刚构桥纵向截面形式 图4刚构桥横截面形式

2.3方案比选,确定最终方案

公路桥梁建设遵循“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桥梁结构型式的选择与公路设计中的选线一样,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桥梁结构形式选择是否合理,往往是桥梁建成后能否发挥其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桥型不仅能节约投资、方便施工建设,而且能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的融为一体,成为一道道人造风景线。

在本文中,一共做了三个方案,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如下:

方案一:采用简支梁桥方案,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桥梁界曾一度认为跨越深宽沟、河滩采用简支梁桥最便宜,但在设计地形中,公路跨越铁路,属于跨线设计,考虑的是实用性,桥梁要满足通车要求。

方案二:斜拉桥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悬臂施工法,顶推法等在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中的应用,这种充分利用了预应力技术的优点使施工设备机械化,生产工厂化,从而提高了施工质量,降低了施工费用。其突出优点梁体用拉索多点拉住,好似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使梁体内弯矩减小,降低了建筑高度,又因栓焊接与正交异性板的箱形断面构造的应用,使结构充分利用材料的受力特性,从而减小了结构自重,节省了材料。

方案三:刚构体系是具有墩梁固结的梁桥,桥梁中的墩梁固结部分通常在需要布置大跨、高墩处采用。从结构位移的角度看,刚构体系利用高墩的柔度来适应结构由预加力、混凝土收缩、徐变和温度变化等引起的纵向位移,即把高墩视为一种可摆动的支承体系。边跨桥墩因墩高较矮,相对刚度增大,当其不能起到摆动作用时,需在桥墩的顶部或底部设铰,以适应纵向位移。其结果刚度好,行车平顺舒适,养护简易,减少了大型桥梁支座及桥墩与基础工程的材料用量,墩身固结有利于悬臂施工,无需墩梁连接形式的体系转换,抗震性能好,不需设置专用抗震支座。另外本文对斜拉桥与悬索桥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见表1

表1斜拉桥方案与悬索桥方案比选

比较项目 斜拉桥方案 悬索桥方案

总体布置 主跨约 900 m 斜拉桥+梁式桥(辅桥) 主跨 1500 m 以上悬索桥或2×1000 m 三塔悬索桥

初始建设

经济指标 结构刚度大,梁高较小,自重较轻;采用漂

浮体系可不用大型支座;跨径 1000 m 以下

斜拉桥一般比悬索桥经济 跨径 1500 m 以上悬索桥虽较经济,但设此大跨径无必要;三塔悬索桥的中

塔刚度要求高、尺寸大,且需设在江中,基础难度较大,缺乏工程经验;主

梁刚度要求高,梁高较大,自重较大;需在软土地基上建锚碇,费用较高

使用期费用 拉索维护、更换费用较高 主缆、吊杆维护、更换费用较高

施工风险和工期

边跨设辅助墩可降低长悬臂施工时的风险;

有效工期较长 施工时受风的影响很大,有效工期较短

抗风性能 施工和成桥状态抗风稳定性均较好;针对拉

索的风致振动已研究了多种控制措施 结构柔度大,施工和成桥状态对风的作用均较敏感,抗风稳定性要求高

抗震性能 采用漂浮体系时较好 较好

结论 综合指标较好,选为主桥桥型 不采用 不采用

3结论

桥梁设计方案比选问题是桥梁设计方案确定的关键环节,因此,研究方案比选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文献研究,以期为桥梁设计方案比选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亚东. 桥梁工程概论.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 范立础主编.桥梁工程(上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3] 赵建昌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上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4] 李亚东主编.桥梁工程概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5] 程耀东. 计算机绘图教程.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6] 铁道部.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一2005).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上一篇:幸福并不遥远范文 下一篇:向英雄致敬的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