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迷语范文

时间:2023-11-18 05:16:37

小迷语篇1

一、更新理念,让英语课堂立体化

镜头一:(我们所在的学校随处可见的英语课堂)

老师手拿卡片,卡片上是一个出租车、图书馆或者是博物馆或购物中心,下面是英文单词taxi,library,museum, shopping centre,老师指着卡片一遍一遍地教学生读单词, taxi,t-a-x-i taxi,孩子们端正地坐在教室里,嘴里跟着老师一遍一遍地读taxi,t-a-x-i taxi。

镜头二:(我在网络外教课堂中所看见的)

老师在教室中间,给每小组的学生发一些带有单词和句子或图画的卡片。此游戏的名称叫:Hot Potato。具体要求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小组讨论,把想知道的问题写下来,问老师,老师都会一一答复。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热情高涨,使出浑身解数,把所学过所知道的词汇都搬了出来,老师则在各组之间巡视、倾听,并做适当的指导和纠正。然后老师回到前面的椅子上坐定,开始逐一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诸如: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 What do you like?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Do you like China? Can you speak Chinese? Do you have a good friend in China? What's your mobile phone number? What's your E-mail address? Do you have a family photos? May I have a look at it?

思考:语言教学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吗?为什么外教的课堂能体现标新立异,丰富多彩?而我们的课堂却总是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并缺乏创新呢?这其中到底隐藏着哪些不同的教学理念呢?

二、提高素质,让英语课堂“洋味”化

笔者认为英语本身的“洋味”也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记得我读书的时候老师就这样要求我们:不仅要让你的英语课堂金腔金调,而且更要让你的课堂充满洋腔洋调,让它散发出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迷人魅力。是啊,有了自身的魅力还怕学生不学吗?

为了提高英语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语音、语调及交流展示方面有十足的洋味,更要在教学理念上有洋味,还应该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有效地渗透“洋味”,我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还会在教学中插几句俚语,让学生感到新奇、新鲜,比如用“Yeah”来代替“Yes”。我认为能讲一口流利而又“洋味十足”的英语是我们英语老师征服英语课堂的首要条件,当然如果能适时的加一些动作即肢体语言就更好了。另外在英语教学中,还应该注意营造文化氛围以外延“洋味”。我会通过书上出现的各国国旗,比如:the UK, the USA, England, America, Australia, France;西方的节日,比如:Thanks-giving Day, Halloween, Easter, Christmas, New Year's Day;某个象征性的建筑,比如:Big Ben, The Eiffel Tower, The Sydney opera house等,来营造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从中引导学生领悟蕴含深厚的西方文化,通过我的介绍,孩子们对这些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愿望,他们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去了解、感悟,同时这种方法也能充分挖掘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所隐藏的异国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认为这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第三,我会为学生提供各种接触“洋味”的机会,听外教读课文,看英文碟片,读英语小故事,每当孩子们听懂、看懂、读懂这些内容,他们所体会到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每节课我都会抽空给他们看配套的课文碟片,我先让学生泛听,再模仿跟读,最后让孩子们为碟片配音,这样的步骤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我把这个环节叫做:Show Time。每次上课时,Show Time总能使我们的英语课进入一个新的高潮。这个环节能有效地改变目前课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只让学生听一两遍,再回答几个问题就作罢,因而造成大部分学生所说的英语带有很浓的地方口音,缺少“洋味”。

三、开动脑筋,让英语课堂生活化

我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英语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动口。比如: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英语新闻、英语诗歌、英语故事,每学期举办英语文化节,开英语Party,办英语手抄报,还在高年级举行英语演讲,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征集英语标志牌,这一个个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形成了我们所期待的良性循环,也让我们的校园“洋味”十足!

小迷语篇2

看台是个嘉年华

上个月,如果你亲眼看过在伊杜纳信号公园(威斯特法伦)球场看台上那巨大的有着600平米的“BVB骷髅头”,你肯定不枉此生了――你甚至会认为这是大卫・科波菲尔在瞬间的杰作。

现在,你开始在脑海中搜索,怎样的画面,能和它媲美呢?是1978年6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纪念碑球场漫天飞舞的“纸片雪”;还是上个月老特拉福德的“弗格森看台”上(现在应该这么称呼了)为爵爷特别制作的72米的超大横幅,以及那激动人心的标语“难以企及的梦想终于成真”?

在揭开盛幕之前,德国人和英格兰人都三缄其口,多特蒙德的一家球迷协会为了这五分钟的表演,悄悄准备了七周,耗资8000欧元;而曼联要为弗格森25周年庆准备神秘礼物,660名员工中只有8人知情,没有剧透,才有惊喜。如果说,过去的看台艺术是美学的最佳代表,那如今的看台秀越来越有“行为艺术”的味道。

比起行为艺术,更准确说,看台秀更像是一场世界嘉年华。你甚至可以从看台上的景象和散发的味道分辨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政治:在意大利,是燃放着的烟火、球星画像、挥舞的《米兰体育报》;在英格兰,眼花缭乱的围巾、标语以及三明治;在德国,在看台上传递的巨大的球衣、队旗、大号啤酒杯以及冠军沙拉盘的模型;在阿根廷,是到处飘落的彩带和彩屑;在西班牙,则是漫天飞舞的白手绢。

有趣的是,白手绢本源自斗牛场,代表对胜利者的敬意,但在足球场上,却是攻击和谩骂的武器。希丁克说:“在西班牙,就算赢球,但场面难看,球迷也会挥舞白手绢。”当然,裁判也是白手绢挥舞的对象。2009年,巴萨主场0∶1不敌奥萨苏纳,诺坎普连续挥舞了八分钟的白手绢送给当值的马德里裁判,算是创下了西甲的纪录。2010年,意大利也第一次出现了白手绢,九人作战的国际米兰被桑普多利亚逼平,莫里尼奥做出手铐手势,梅亚扎看台则将6万多条白手绢“送给”了当值主裁判塔戈利亚文托。不过在德国,白手绢又有另一层意义,2007-2008赛季德甲末轮,纽伦堡0∶2输给沙尔克04最终降级,沮丧的球迷们高举白手绢,悼别他们心爱的球队。

比起白手绢,看台上的横幅和标语,更是风景独好,与其说他们承载了球迷对球队的爱,还不如说他们是各个球迷团体自我身份的象征,就像是圣物。这也往往让他们经常性陷入保卫看台的“圣战”。

看台是个任务游戏

欢迎来到看台圣战。

〖第一关〗 偷走对方的圣物

难度系数 8 危险系数 9

六年前,一群体内流着蓝色血液的人,偷偷混入了威斯特法伦球场,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偷走了南看台上已经挂了一年多巨大的“黄墙”横幅,这条横幅一直被视为多特蒙德的吉祥物。过了很多年后,当2009-2010赛季费尔廷斯球场顶棚出现裂缝时,一位扫雪的工人趁人不备,将多特蒙德的旗帜插在了沙尔克主场的顶棚上,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离现场,这算是迟来的报复了。

〖第二关〗 把你的旗帜挂到死敌的球场

难度系数 9 危险系数 10

这个事情的难度,就像你在白宫把总统的画像取下,换上“小甜甜”布兰妮的。

但上个赛季的曼联球迷们完成了这个奇迹。今年5月16日,在利物浦对托特纳姆的比赛中,一小群勇敢的曼联球迷冲过重重关卡,将“曼联第19冠”的横幅挂在了安菲尔德的看台上。当然,他们冒了极大的风险,为了见证这一伟大的时刻,他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悬挂横幅,有人负责拍照取证,之后迅速逃离现场,扬长而去。

看台上的微小说

一部足球史,也是一部标语史。也可以这样说,看台上的标语,就是一部微小说。很多时候,几个标语,就能充分概括一段完整的历史,下面是利物浦和曼联,以及曼联和曼城的故事。

〖微小说1〗三条微博概括20年

“过来,来唱你们的球迷歌曲,不过得要你拿到18个联赛冠军的时候。”――1992-1993赛季,弗格森的曼联做客利物浦,安菲尔德看台上出现了这条著名的标语。

“你们告诉我们当我们拿到18个联赛冠军时再回来,现在我们回来了。”――上赛季,曼联球迷将这条标语挂到了安菲尔德看台。

但肥皂剧还有下文,达格利什在得知上文消息后,发“微博”称:“如果一名曼联球迷把一条横幅挂到了安菲尔德,那么或许我们下赛季也可以把冠军杯五次夺冠的横幅挂到老特拉福德。”

〖微小说2〗从34年到43年

在老特拉福德看台上,有一个著名的计时钟横幅“×× years”,用来计算同城死敌曼城没有获得任何冠军的年份,当“时钟”走到35年时,曼城终于在上赛季获得了足总杯冠军,曼奇尼于是说:“总算可以把那个横幅扔了吧。”曼联球迷的回应是:“好,换,但换一个43年的,你们已经43年没获得联赛冠军了。”

看台是个BBS

“卡佩罗,看看这里。”

这是去年特里闹性丑闻时,斯坦福桥打出支持他们队长的标语。

如果把足球场比作一个巨大的BBS,而看台上的标语和横幅则是球迷的“发帖”,假设国家队教练或者俱乐部老板是个电脑的话,他们只要看看看台上那些灌水的“帖子”,也能知道他们的球迷在想什么。

上个月意甲尤文对热那亚,主队看台上到处是皮耶罗的画像和标语:“只爱亚历克斯”、“只有德尔皮耶罗在,我们的黑白世界才充实”、“亲爱的主席,请记住德尔皮耶罗等于尤文”……在此之前,尤文图斯高层宣布皮耶罗将在赛季末离开,球迷很快通过标语发帖抵制,帖子之多,完全够开一个BBS“话题专区”。

横幅标语和BBS一样,也是“网络民意”的最佳载体,球队最新动向球迷是否欢迎,通过横幅和标语便能看出。两年前,贝卢斯科尼卖掉卡卡,球迷们很快在看台上打出“求求你,把米兰也卖掉吧”:美国老板格雷泽在曼联不受欢迎,每场比赛都有球迷挥舞旗帜喊他滚蛋,今年5月,一位27岁的女球迷因为悬挂“热爱曼联,恨格雷泽”的标语,被保安以违反场地规则为由驱逐出场,可见“红魔网管”工作效率之高。

有趣的是,足球看台也像BBS一样,有“网络水军”的嫌疑。2004-2005赛季,拉齐奥主场对雷吉纳,看台上打出了“主席,请尊重保罗・内格罗”的横幅,彼时内格罗和球队董事会闹翻,球迷自发支持球员,结果洛蒂托气急败坏,一口咬定是内格罗“收买”球迷挂出横幅让球队难堪,导致内格罗负气出走锡耶纳。

好吧,让我们说得更形象点。一些球队看台上的那些横幅已经悬挂了很多年,例如老特拉福德看台上膜拜索尔斯克亚的横幅“2O LEGEND”,可以算作“置顶帖”了,而上文说的多特蒙德那神奇的守护神旗帜被偷,可以算是“黑客攻击”了吧,最关键的是,足球看台充分体现了网络民意,那就是每个人能在此发表不同的观点,保罗・马尔蒂尼功臣身退,但圣西罗看台上始终有敌对他的标语,例如“巴雷西,唯一的队长”,分明是不把马队放在眼里,这也令当事者很是难堪:“圣西罗南看台比厄瓜多尔裁判莫雷诺让人难受多了。”

当然,比起马尔蒂尼,贝卢斯科尼、格雷泽、拉波尔塔、甚至布拉特这些足球管理者受到的“网络侮辱”更多,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下面“限娱令”的出台。

看台也遭“限娱令”?

如果看台是个BBS的话,也许未来,很多活跃用户会发现,他们的ID已经被注销,这是因为,在大多数国家的足坛管理者看来,横幅标语往往会带来罪恶。

“旗帜通常都带有侮辱和粗俗的字眼,我经常扪心自问,这是否会招惹麻烦。”2006年,意足协时任主席卡拉罗决心推行“限娱令”,在他的推动下,意大利过去传统的烟火已经被禁止了,但语言清扫运动的工作却要难得多。

作为重要的看台一景,标语在足坛有着重要的文化沉淀。言论自由也是足坛努力维护的形象,2003年意甲,博洛尼亚主场对AC米兰,主队球迷打出了“联合起来反对41BIS”矛头直指贝卢斯科尼推动的打击黑手党法案。标语看似荒唐,但博洛尼亚主席认为“内容的确很过分,但球迷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而更重要的是后面的话:“若是没收他们的标语,球迷还会来球场吗?”

在意大利媒体看来,看台标语横幅,还是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怎能舍弃?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会评选桑德罗・奇奥蒂奖,专门颁发给最受欢迎的球迷诙谐标语,这些标语大多是挑选恶搞足球人士之杰作,2009年当选的标语有“爸爸,为我买阿德巴约吧――诺埃米(球迷影射和贝卢斯科尼有染的意大利女模特)”以及“莫里尼奥,你学意大利语就是为了胡说八道”,这些标语极大丰富了球迷的创作欲,但也让标语的主人公很没面子。

不过必须承认,看台上的那些标语和横幅,大多和政治有关。比起那些攻击球员和教练的,种族歧视和政治倾向的才最可怕。最有趣的是,一些球队本身的宗教和政治倾向不同,例如罗马对里窝那的比赛时,罗马看台上会出现纳粹旗帜和墨索里尼头像,而里窝那看台上则是举起镰刀和斧头的画幅,不甘示弱。“这些对立标语很容易引起暴力行为。”《米兰体育报》的阿尔图里说,“规范看台的安全性,甚至禁止一切标语横幅,把看台还原成为原本用来欣赏足球的地方吧。”

小迷语篇3

同门师兄侧田合唱一首《我恨我爱你》,令在场歌迷开心不已。

很久之前笔笔就公开把侧田列为最想合作的艺人,“他的唱功很好,而且创作也是偏向于R&B,我自己本身也很喜欢R&B,就一直想要跟他合作,没想到这个愿望这么快就能成真!”一直都心痒想尝试带band演出的笔笔,如愿以偿地与前太极乐队吉他手邓建明领衔的乐队合作。身为香港天王天后演唱会御用班底的邓建明,在与笔笔的合作中迸发出激烈的火花,使得笔笔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都非常陶醉,连肢体语言也显得有型有款,“其实之前有点小小的紧张,但唱开了之后,就觉得很享受了,真的还蛮享受这种在音乐里玩出火花的感觉!”

离开香港后,笔笔开始了为期五天的“还乡”之旅,从深圳到珠海,再从东莞到广州。笔笔感叹道:“回家的感觉真好!四年前就是从这里出发,现在回来就好像是让大家来检阅自已的成绩一样其实更让我开心的是这次父母全程都陪伴在身边,以前爸妈要陪我上通告都跑好远,这次就在家门口陪着我,再不用长途劳顿了。最高兴的是可以好好喝妈妈煲的汤了,她每天都煲不一样的给我,我的胃很幸福啦”

陈乃荣 甘做你的“召唤兽”

凭借着在《终极三国》中饰演曹操一角奠定偶像基础的新生代情歌王子陈乃荣,近期推出了首张个人创作专辑《Paradise》,一发片就受到了众多粉丝的喜爱,也创下了不俗的销售成绩。

专辑中的新歌《召唤兽》,是以网络游戏为灵感创作的,“以前练琴累了的时候,偶尔会玩一下网络游戏放松心情,也因此有了‘召唤兽’这首歌的想法”。乃荣将游戏中永远守护着主人的“召唤兽”比喻成心爱的人苦苦守护的深情,如此独特有创意的另类情歌,一推出就引起歌迷共鸣,签唱会上更有歌迷大喊:“乃荣,我愿做你的召唤兽!”令他感动不已!

小迷语篇4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

贵阳话念:(pǎipǎizó,cǐgògó,nìyǐgó,ngòyǐgó,……)由“果果”的贵阳音:“gò gó”(近似普通话发音,以下同),串起了整首童谣的韵脚。这个贵阳韵味,大多数贵阳人都应该不会忘记。

3000多年前《诗经》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国风·魏风·园有桃)应该是最早关于童谣的文字记载。经口耳相传的童谣,由历代人口中传唱,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简短、通俗的歌词,配以有趣的游戏,儿童极易朗朗上口又记忆深刻。学习母语、方言,童谣是不可或缺的,牙牙学语,最好的的启蒙教材就是童谣。用于启蒙教育,寓教于乐的童谣在传承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现在,从胎教开始,儿童的语言启蒙方式绝大多数已由新奇的智力玩具和缤纷的音响、视频,甚至网络游戏所替代。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词、流行歌词和网络语言构成的语言环境,、成人舞蹈向幼儿的灌输,加上精英教育思想的左右,催生了儿童的成人化发育趋势。现在儿童相互之间交往机会逐渐减少,儿童之间自由组群活动的几率也越来越小,在儿童游戏中流传的传统童谣也就自然趋向消亡,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童谣已被摒弃。贵阳童谣和其母语贵阳方言一样,逐渐在消失。生动活泼的童趣伴随着濒临灭绝的方言童谣及其童稚游戏,硬生生地被打上了淘汰的烙印,正从现代儿童的生活中剥离。只有在刻意搜寻儿时的记忆中,才能感受到那一丝趣味纯真的贵阳原生态文化气息。

姚华先生的《黔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贵阳方言著作。在《黔语》中,记载了一些传统的贵阳民俗风情。其中有关童谣的几则记述特别生动有趣。能唤起记忆中“曾经有过”的童真。

姚老文述:“《僧了尘集》①记了尘有一四字联云:蒙猫猫迷,塔马马肩,亦贵阳语也。迷,呼如‘谜’,即捉迷藏也。童戏之一。一儿被蒙,群儿藏之,蒙者口中唱曰:猫猫迷,董董场,放出猫儿拿耗娘!……董董场,当如《豳封﹒七月》之诗所云:町疃鹿场②。盖筑场声也,此必起于农家纳稼之际,月夜毕工,场初成群儿为戏,因有此词云。”

捉迷藏是世界性游戏,以捉迷藏为题材的有图书、绘画、动漫、电影、话剧和3D网络游戏。捉迷藏甚至与“猫捉老鼠”一样作为成语使用,贵阳话叫“蒙猫猫”或“躲猫猫”。捉迷藏因游戏活动范围的大小有多种玩法,姚老所说的此种捉迷藏游戏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贵阳儿童中还比较流行。玩法一样,只不过童谣歌词有别。游戏由一人蒙住另一人的眼睛,或者自己蒙眼睛,其他多数人自找地方四处躲藏,被蒙眼的人口中唱道:

“蒙猫猫,躲躲藏,放猫猫,捉迷羊,迷羊四只角,放出猫儿捉耗子!”(有的游戏者在之后还加上现代语:“一,注意;二,躲好;三,来了!”)

贵阳话念:“méngmāmā,dòdòqǎng,fángmāmā,zǒmǐyǎng,mǐyǎngsízīgǒ,fángcǔmāérzóháozì!”

唱完,放开蒙眼的手,被蒙眼者就去捉躲藏的人。谁最先被捉到,就作为下一个被蒙眼捉人者。

姚老所述“董董场”的由来与农时、农作场地有关。但是城市中的儿童玩游戏当不忌农时,不受场地约束。上个世纪贵阳的“蒙猫猫”,以致在此游戏基础上发展的“打游击”游戏,其参与者可以在相邻几个院坝甚至几条街的范围内活动。那时,贵阳城市儿童课外活动的天地相当广阔。如今,院坝在贵阳城中已变成稀罕物,现代人居建筑趋向封闭,加上社会治安的因素,儿童之间所受到的相互隔离尤为厉害。

说起“猫猫迷”,还有与之相关的龙门阵。贵阳人找猫、唤猫是叫:“猫猫,迷——”(maǒmaǒ,mí——),又因为与“躲猫猫”游戏相关,所以,有时东西不见了,会说:“咦!猫猫迷啰!”意思就是说东西不见了,不知藏放哪里去了?需要去寻找。或者只是嘴上说东西不见,但是不去寻找,就会受到调侃:“喊猫猫迷嘛!”其喻语是:“不动手找,光喊是喊不出来嘞。”

一位教书先生用“猫猫迷”来比喻文章写作结构的“起承转合”,教学生做作文。先生这样解释道,写文章和找猫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一样,猫不见了,找猫,首先是要喊一声“猫猫——迷”,这就是“起”;然后陈述,如:“我家有一只梨花猫,等倒就要下崽吘,今天中午跑不见嘞。”将走失猫的情况描述一番,这就是“承”;接着就讲“哪个好心嘞人看倒吘跟我讲一声,或者捉倒送回来,我劳慰你。”或者放恶开咒:“哪个要是捉倒我家猫喑倒不出声,一家人都不得好死!”,这就是“转”;最后又呼一声“猫猫——迷”,与开头呼应,这就是“合”。利用贵阳方言“猫猫迷”三个字就讲清楚了“起承转合”的作文方法,既言简意赅又生动形象。

贵阳话中的“看倒”、“捉倒”、“喑倒”(后面的“揪到”)等中的“倒”字是补语,表示结果,另外“倒”字也作助词使用,意思是“着”,如等倒,站倒。贵阳人表示感谢说“劳慰”,劳字念“纳”。现在已没有人这样说了,只是有时开玩笑会说:“劳慰你,得罪我”,即不领情的意思。

《黔语》中姚老还记述了贵阳人都熟知的童谣:“贵阳有童谣曰:牵郎郎,约弟弟,打破碗,请坐地!郎呼如攮,音较高。故呼牵牛花为打破碗花。牵牛呼为牵郎,重言之曰牵郎郎也。所谓牵郎郎者,盖有牵牛为兴。”

此童谣配有游戏动作,由几个儿童手牵手,或者大人参与,成排边走边唱:

“牵郎郎,约弟弟,打破碗,请坐地!”

贵阳话念:“qīanlānglāng,yǎodídí,dàpówàn,qìnzúodí。”

当唱到“请坐地!”时,突然下蹲同时手往下用劲,动作慢者就会被拉坐在地上。游戏本身锻炼儿童在群体活动中的协调反应能力,而这首童谣巧妙地将牵牛花及其学名编纂在一起,使儿童在游戏中不自觉地学到知识。

手指游戏是儿童最好的游戏方式。手是人的“第二大脑”,灵活、精细的手指动作,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动手的同时就是在做大脑体操。《黔语》中记述了一个“翻鼓鼓”的手指游戏:“一儿以线结其两端,套于两手,成纹,一儿挑拨,移于己手,别成一式;甲乙更迭挑拨,层出不穷,曰翻鼓鼓。亦儿戏也。翻鼓鼓之式或有多名,略记其概,曰花被单,曰双双筷,曰马卷槽,曰牛牯眼。挑拨不当,则乱,不复成式。甲乙更迭之际,手势亦不可乱,戏弄之有理趣者也。”

“翻鼓鼓”其他地方又叫“翻线绳”、“翻花绳”。这个游戏不但锻炼儿童手指的灵活性和对空间图形的想象力,而且还培养儿童对线形结构组合的动手能力,玩这种游戏简单、有趣,开发智力效果很好,成本低廉。

有关贵阳儿童的手指游戏的童谣还有很多,因篇幅有限,就不赘述了。最值得一提的是姚老接着又说:“俗曰:‘翻鼓鼓,要下雨。’不知其语之所由来。”至今,只要是玩过“翻鼓鼓”的贵阳人都知道“翻鼓鼓,要下雨”的说法,而且也同样“不知其语之所由来”。随同游戏竟然“打包”传承下来一个说不清道不白的谜,可见采用童谣的方式传承文化的效果极佳。

《黔语》中记述了一首有关儿童手指的童谣:“贵阳小儿初学语,母教之数其身,有歌词曰:大指拇,二指弟,中山娘,河北御,小妹娘(以上自手大指以至小指),看牛场(掌心也),走牛路(手径也),张家湾(臂弯也),蛴蟆肚(腹也),挑水肩,吃饭嘴(指口),文笔尖(指鼻),夜明珠(指眼),高山地(指头顶),虱子窝(指发),揪耳朵(指耳)。河北御或云蔡氏地,小妹娘或云小攮巴。”

该童谣较长,其中流传得最多的是有关指头的这样几句:

“大指拇,二指弟,中山娘,蔡四弟,小攮巴”。

贵阳话念:“Dázǐmù,érzǐdí,zōngsānliāng,císídí,xàolāngbā。”

念这首童谣时,要小孩边念边依次伸出相应的指头,或者大人伸手去捏小孩的手指,加强小孩的记忆。

在传统的家教中,大人会对小孩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贵阳话中说手指会有大小排序之分呢?原来是以手指拿筷子的功能决定的。大指拇为什么称大排在第一呢?因为它既要与二指弟和中山娘三个指头操作一支筷子,又要与蔡四弟,小攮巴共同夹住并支撑另一只筷子,其所担任的功能最多;二指弟和中山娘因为与大指拇共同操作活动的一支筷子,分别依次排在第二和第三;蔡四弟和小攮巴因为只是和大指拇共同支撑一支不动的筷子,所以分别以四和小排在后头。

使用筷子进食是中国传统固有的文明,比起用手抓和动用刀、叉进食的姿态文明多了。中国农耕文化的核心是“民以食为天”,易卦对此有一种解释,易卦中有阳爻符号形状像两根筷子的,是兑卦和巽卦。兑,为口,为吃,巽,为木、为入。两卦型组合,就是用筷子吃东西。按先天八卦的排列,夹在兑卦和巽卦中间的是乾卦,乾是天,所以“民以食为天”。两只筷子一静一动。动筷,上兑下巽,外柔内刚,暗含非常行动之意——吃是天大的事;静筷,上巽下兑,外刚内柔,暗含诚信立身——虚心诚信进食。所以拿筷子不能拳握、不能翘拇指,必须五个指头共同操持两只筷子,且手心要空,这才能体现诚心诚意进食。吃饭时保持正确的拿筷子姿势,在吃的过程中一直保持一种诚恳的感谢天赐食之姿势。这与信徒在就餐时祈祷:“我们日用的饮食 今日赐给我们……”一样虔诚恭敬。如果拿筷子的姿势不正确的话,就适得其反了。

手指大小按其使用筷子功能的排列是依“天意”,拿筷子的姿势讲究的是传统文明礼教。家长通过这些有趣的童谣,从教认识手指到使用筷子顺“天意”由浅入深进行传统家教,既有趣味又有成效。可惜,如今国人大多不计较这些传统礼教,在视频饮食节目上露脸的一些星级华人拿筷子的姿势,按传统礼教用贵阳来讲,是属于“没得家教”(“没得”在贵阳话中发音是“me,e”)。现在,就是在网络上也找不到有关正确拿筷子姿势的图片。由此看来,贵阳童谣用“大指拇,二指弟,中山娘,蔡四弟,小攮巴”分别命名手指头,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叫法相比,不但生动有趣,而且寓教意义深刻。

小迷语篇5

可是,现实中的语文老师口才好的,或者重视口才的,并不多见。因此,练就好口才迫在眉睫!

一、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大师不是说: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智慧。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话语,才能撞击出学生的智慧呢?那就该懂得话少不如话好。

在教学《蒹葭》一诗时,可以这样导入: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想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飞沙走石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当即学生被古典诗词的韵美所吸引。

二、巧借事例,增强语言的表象性

品读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突出的技法是很好的运用对比手法。譬如《故乡》,少年闰土的小英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木偶人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假使仅仅简单地说这是“对比手法”,学生可能对“对比”的概念的理解还很模糊。

一位资深老师在解读对比手法之前,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在集市上叫卖鸡蛋,把鸡蛋拿在手中,五毛钱一个,一篮鸡蛋很快卖完了。可是,老太边上的老头也在卖鸡蛋,怎么吆喝都不好卖。老头便向老太请教:为什么自己的鸡蛋不好卖,鸡蛋又不比她的小。老太看了老头的一双手,笑嘻嘻地说:“您的手太大了,鸡蛋在您的手中肯定很小了,我们只按个数卖,顾客当然要买个大的鸡蛋,您看我的手比您的手小多了。”此时,老头才如梦初醒。

讲完故事,老师再阐述“对比手法”,已经水到渠成,学生有了直观的语言表象,自然很容易理解“对比手法”了。

三、吸纳并使用新词汇,保持语言新鲜度

网络时代,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包括我们的语言。很多新词是从网络上流行起来的。作为语文老师,倘若不注意吸纳新词汇,势必导致语言的老土、陈旧,既不利于表情达意,也会与学生从语言上产生代沟,从而直接影响到语文课的质量。

常见的网络词汇有:

晕――看不懂;靠――不满;VIP――有钱佬;拍砖――提意见;顶――支持;恐龙――丑女;青蛙――丑男;大虾――高手;菜鸟――低手;MM――妹妹、美眉;灌水――在网络上一些意义不大的文字;驴友――旅友的谐音,都喜欢旅游的朋友,一般泛指背包一族;粉丝――崇拜者,比如歌迷、影迷等;月光族――每月的个人收入全部消费掉,月存款额为零,特指收入较高但无存款的白领消费族・……

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接触网络语言马上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老师只有学习新词汇,在课上使用,才会消除代沟,和学生没有距离感,学生亲近老师了,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敲开学生的心扉

在教学中,幽默是风姿绰约的智慧之花,令学生赏心悦目;幽默是自然纯正的精神味素,让学生觉得教学有滋有味;幽默是快乐的添加剂,使学生笑口常开。

《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学生答曰:扑朔迷离。老师又问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学生又答曰: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对于“扑朔迷离”成语的学习,如此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插入这样一个笑话:老师在黑板上写上“扑朔迷离”,然后问一位学生:“请你说一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学生站起来,推了一下深度近视眼镜,仔细看了一下黑板上的四个字,看了半天也不明白,最后他无可奈何地说:“老师,看不清楚。”老师说:“你说对了,请坐下。”

所有学生都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当老师的课堂教学形成幽默风格时,学生的心扉必然向你敞开,教学互动也就相当默契了。

五、活用音乐语言,让语文课声情并茂

初中生对音乐的迷恋,亦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每个学生都能哼几首流行音乐。如果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有时可以超越老师的任何语言。

在教学杨塑的《画山绣水》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入文本,去寻觅桂林山水的迷人风光。播放音乐韩晓演唱的《我想去桂林》,学生被音乐的旋律所陶醉,学习热情高涨。

用音乐渲染教学情境,用音乐为课文画龙点睛,为课文配置背景音乐,用音乐激起学生的情感,使语文与音乐完美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由此可见,音乐语言胜过了老师的千言万语。

总之,语文老师的口才好坏决定语文教学的成败,让我们所有语文同仁积极行动起来,为打造极具活力的语文课堂,使我们语文课上的轻松,上的潇洒,请大家加紧训练口才吧!

小迷语篇6

《迷失在东京》(以下简称《迷》)参加了60届威尼斯电影节,虽然好评不少,却并无斩获,最后还是在她的老家获得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编剧奖,也算是一个补偿。奥斯卡当然没什么好多说,即便是《迷失在东京》,它也还是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一个典型的好莱坞风格的剧情片。但可贵的是索菲亚在这个老故事中放进了她的感性,她对东京这个城市的理解,还有她对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的感受。可以说,这部《迷失在东京》充满了话题。

单单是它的中文译名就很有意思。英文名原为lost in translation。多半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东京,汉译便取巧为“迷失在东京”了。但我且做一回小人,或许是这个“translation”不好翻译罢。直译成“迷失在翻译”或“对译”中?显然不妥,可它就只有这一个意思,或者可以理解成:遗失在翻译中,但这更像一个语言学的表达,而且含糊不清,究竟是意义的遗失,还是人及其灵魂的遗失呢。干脆取前缀trans-的本意:超越、转换、横贯?好像也不甚妥帖。小科波拉可真是厉害,给我们出了个不小的难题,在片名上就开始做足了文章。待看完电影,才明白其实那些意思全都包涵在其中了。

两种不同语言的对译真的并不是那么容易,问题不在译者的水平高低,恰恰在语言本身。WwW.133229.cOm据《圣经》上说,原先这个世界上的人类使用统一的语言,可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竟然就倚侍这一点,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便要造一座可“与天公试比高”的塔,来传扬自己的名。万能的上帝见此情景,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在一夜之间将众生的口音悉数“变乱”,塔当然也就不可能竣工,只能半途而废。塔名“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塔虽然留了下来,但人却因此而自食其果,因这被变乱的语言而生出种种的障碍,使彼此的对话歧义重重,困难无比。

当然,五花八门的语言的产生并不如《圣经》所示,但人类之有不同的语言却正如神所预知的那样,因语言和语言间的不完全对等,甚至隔阂,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起来,而合作也因此更加艰难。东方的佛家也将语言视为一“障”,可见语言之为障乃是共识。

所以,我们在《迷》的一开始就看到了那个昔日的美国电影明星在日本的尴尬,那个日本的广告导演激动地哇哇乱叫了好一阵子,可日本女翻译却只是一两句话,甚至只是一两个单词,鲍勃知道这其中一定遗漏了不少,可是不懂日语的他只能干着急,靠着自己的聪明尽力地揣摩他们的意思。两种语言的对译原来竟是如此的艰难。难怪诗人们要说,诗不可译。日常的语言已经如此,诗语的丰富性更难企求完整地表现了。有意思的是,不知这是索菲亚有意而为之的“导演”,还是日本人的日语水平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里已经不止一次地见到学英语的小学生,似乎他们的功课主要就是英语,回了家就是读英语,当然也是那种日本口音的。小津的这些的作品大多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差不多半个世纪的英语教育,按理说日本人的英语水平整体应该不至于如此。我们知道,小津对此是有一个批判的,虽然不激烈,但毕竟是批判。难道日本人中大多数都与小津的立场一致?且先按下不表。

然而,即使我们拥有统一的语言,难道人与人之间就能完全相知吗?中国的古训说,人心隔肚皮。肚皮是肉身的一部分,并不很厚,但却不透明,有时甚至相隔不可以道里记。也就是说,语言是障,而语言之外更有心与心之间的墙存在着。而且,无论是障还是墙,似乎大有随着时间和历史的进程不断增强的趋势,《迷》讲述的故事就是一个明证。

且看《迷》中的女主人公与她的先生。男人疲累地睡去,女人却睁着眼,无法成眠。不能入睡是一种非常态。普契尼的《图兰朵》中有一段就叫《今夜无人入睡》,但那是为爱情所扰。而《迷》的鲍勃和夏洛蒂却是为别一种东西所困。其实,东京这样的都市之夜里又何止这两人不能成眠!都市的夜是美丽的,都市的夜也是神秘的,都市之夜像一个巨大的黑色的漩涡,将形形色色的人卷进它深不可测的深渊之中,那些闪烁的霓虹灯不是指引光明的方向,相反,恰似迷离的鬼火,每一个霓虹灯都可能是一个陷阱。都市之夜充满着诱惑和偶遇,光怪陆离、美轮美奂。黑夜降临,天幕合拢,无边的黑的旷野上却有一处灯火辉煌的所在,将这一片天空和区域变幻成不夜之城,这就是现代都市。因着黑暗和灯火的追逐与交织,使都市之夜呈现出迷离恍惚,因着黑夜的遮掩,罪恶和激情同时上演,因着灯火的照耀,苍白和绚烂闪烁登场。这究竟是天上的宫阙,还是人间的地狱?这样的地方又怎能安然入睡?甚至,我们应该说,将白昼变成黑夜,不就是为了不让人睡嘛!于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眩目的夜的东京,当鲍勃从机场来到酒店,来自美国的他也不禁为之一震;当夏洛蒂离开无眠的床榻,坐在窗台上不知怎么打发那漫漫长夜的时候,窗台外却是灿烂的夜的世界。因着这撩人的夜色下,有了发生在这两个无眠的异国男女间的浪漫故事。

都市之不夜城使人忘却了自然的朝夕晨昏。突然想起黑泽明《梦》的最后一段中水车村的那个老人所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是自然,不知道人类为什么要让黑夜变成白昼。水车村是黑泽明的理想,也是黑泽明用以批判现代化的参照。我们当然不能将所有的电灯悉数废弃,可也不能忘记都市之夜中无数无法成眠的人们。那一个个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肉身中其实是没有灵魂的,灵魂早已逃逸出窍,在依然灯火辉煌的街市漫游、流浪,他们是无家可归的,要不就是有家不愿回。他们厌倦了那整天忙忙碌碌的身体,烦恼于喧嚣吵嚷的都市。所以鲍勃要策划一次逃狱,逃出这个酒店,逃出这个城市,逃出这个国家,而夏洛蒂则要到京都的寺庙里去寻找宁静。寺庙里有宁静,可寺庙却只是这个大都市的后花园。寺庙里的生活方式是古老的、传统的、缓慢的,与现代化的都市人是不相宜的。于是我们看到,冷冷清清的京都和热热闹闹的东京恰好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于是,那些孤独的人们只能徘徊流浪、辗转反侧在黑夜里,再也无法正常地进入另一个黑夜——梦境。

要从这个城市中逃跑的又岂只是《迷》中的男女主人公!当文德斯二十年前去东京,追寻他的大师小津安二郎的足迹的时候,他的视线里再也没有了当初在小津的影片中呈现出的那些日本气息浓郁的生活场景:小酒馆、典型的日式居民区和房间,甚至和服,甚至榻榻米,甚至那个说着仿佛吴侬软语的日本老太太(《东京物语》)……,总之一切予人温馨的画面,正如影片中文德斯的德国同行赫尔佐格说的那样:地上残留的景物几乎荡然无存,再也没有清纯而透明的影像,也许我们只有去太空中寻找。现代的东京的街头,有的只是现代化的楼宇和错综交织的发达的交通网,和走在上面的行色匆匆的车和路人,还有流光溢彩的灯光,和制作逼真的饭菜模型的工厂,当然还有一群大跳美国舞的时髦青年,他们大多穿着饰有夸张的英文字样的夹克,或者那种典型的美国嬉皮式服装,即便是在地铁上看书,看的也是漫画。有意思的是,这一点索菲亚也捕捉到了一个与文德斯几乎一模一样的镜头。

人看漫画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极耐人寻味的现象,即使漫画并非始于日本,但起码可以说漫画的成人化日本是始作俑者,并已经形成极具规模的漫画工业,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看过日本漫画的青少年为数一定不多。迪斯尼的儿童世界正在被日本的漫画工业改造成成人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消费品,尤以都市为甚。在我看来,这既是消费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也是进入后现代的一个标志。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恐怕乃是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原则独尊,从而导致对传统价值的不信任,最终沦丧殆尽,对社会、生活的犬儒主义及功利主义理解等,他们少年老成,却又童贞未泯,聪明绝伦,却又怠于用脑,于是,漫画中那个完全虚幻的世界成为他们汲取营养的主要资源。

除了漫画是文德斯和索菲亚共同的发现外,文德斯还发现了弹子房,索菲亚发现的则是卡拉ok。文德斯流连在东京的游戏机房。弹子房似乎还是我们在小津和黑泽明的电影都见识过的那些弹子房,然而,这里已经没有了那个将弹子机比喻为人生之路的作家(黑泽明《生之欲》),有的只是一种痴迷和疯狂。文德斯说,在那样的游戏中,游戏者沉迷其中,专注于那一个个小小的弹珠偶然而又必然的路径,借以忘记自己,使自己脱出原有的生存轨道。就忘却和迷醉而言,它与卡拉ok如出一辙,都是使参与者获得一种彻底地渲泄,只要你彻底放松自己,并使自己沉醉于自我欣赏的迷醉之中。也许当初发明了卡拉ok的日本人并非出自这样的目的,据说发明者非但没有申请专利,除了参加葬礼外连西装也不穿。他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东西竟然成为现代都市人定期或不定期地排泄胸中的郁闷、释放疲累的身体的主要方式。也许这也是日本的特色,甚至首先是东京的特色,只不过那是现代日本和东京的特色,而非小津时代的特色。于是,在《迷》中,我们与夏洛蒂和鲍勃一起,见识了日本人原汁原味的卡拉ok。但卡拉ok早已不是日本人所独享,它已经是一个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玩意儿。

所以,文德斯说,我们在小津的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是日本的、东京的家庭生活,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影子。如果文德斯所云不差,我们也可以说,现在的东京也不是日本的东京,而是全世界的东京,一个标准的全球化的都市。

文德斯说小津的电影揭示了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的真实,而且是前无古人的。文德斯对小津的赞誉或许尚有可以讨论的余地,但小津一生拍摄的那么多作品确实只有一个题材,那就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直至小津驾鹤归西的六十年代初,发生在日本社会的具体而微的变化。小津将他的镜头聚焦在家庭内部,通过故事和细节呈现日本家庭内部家庭伦理、代际关系、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变迁、矛盾乃至冲突,而无论变迁,还是矛盾和冲突,它们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背景,那就是现代化。正如小津自己所云,如果一定要确立一个所谓主题的话,那么我就是要反映日本传统家庭的崩溃。崩溃的不只是家庭,还有伦理、价值等等。于是在《东京物语》中,我们看到,年迈的父母高高兴兴,甚至带着一些荣耀(因为能从僻远的地方在东京扎下根来并非易事),来到了儿女们生活的城市,但他们竟不能痛快地带老人去游览一下这个现代的大都市,甚至还斤斤计较老人们的吃住;在《早安》中,邻里关系的好坏竟然是由经济决定的;《秋日和》虽然只是反映母女之情的,可一些细节同样将两代人间的不同的伦理观表现了出来,儿子希望父亲再婚,理由竟是待自己结婚成家后,守鳏的父亲会成为小两口的累赘,而绫子也一再地提及婚姻和恋爱是两码事……,凡此种种,在在都显示出时代带来的变化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选择和决定。

面对变化,小津并没有激烈地表达他的看法。小津的方法是独特的、小津式的,简约、含蓄、温婉,却又是深刻的,能让人见一斑而窥全豹的,有时又杂以谐谑,但一般并不失之油滑。就此而言,小津的风格当得中国儒士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温柔敦厚”。

小津的镜头中只有现实,没有神话,没有历史,也没有科幻。世界电影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个人,终其一生只专注于一个题材,而且,几乎所有的故事也只是发生在一个地方——东京。然而,恰恰因其单一,才使我们有福看到一个远比历史有意味的东京,乃至整个日本的社会风貌,看到日本的家庭在那些年里所遭受到的影响和冲击,看他们如何应对,当然这应对首先是小津的。其实,说白了,小津的应对一如他不动的镜头,很有点老庄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高妙,但实际上就小津的作品而言,还是透露了他淡淡的哀愁和忧伤,这样的情绪越到后来越是浓郁。

小津是无能为力的,文德斯也无能为力,因为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便再不可能停下来,也没有人可能让它停下来,就如小津电影中反反复复出现的列车。文德斯已经注意到,小津的几乎每一部电影中都有火车,我却看到所有的火车都是在行驶中的。有人说,行驶的列车是为了给画面增加动感,也有人说是表现亲人的分离,可在我看来,那一列奔驰的列车其实就是历史,就是现代化的进程,就是那个给传统家庭带来冲击的力之所在。就如同《早安》中的父母最终不得不为儿子买来电视,虽然父亲并没有改变电视将使人白痴的看法。

于是,我们也在文德斯的画面中看到了比小津的电影中更加快地飞驶的列车。也许文德斯要向他的大师致敬,也许他确实理解了火车在小津作品中的意义,他用了整整十分钟的时间将镜头对准了东京发达的交通工具,从地铁到架在空中的铁轨上飞奔的列车,从路面上行驶的各式轿车到商场中的自动扶梯。火车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造就了文德斯镜头中那个不愿意走路的小男孩。火车快速地将人、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空间缩小了,世界变小了;时间变多了,心理变脆弱了,这就是时空交错,就是现代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马歇尔·伯曼就指出:“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者的关键任务之一是要直面高速公路世界”,但实际上要直面高速公路的又岂只是现代主义者,现代社会所有的人都必须面对,也不得不面对这一由交通工具的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及其结果。现代主义者倘仅止于直面也还不是彻底的现代主义,“其另一任务是要表明,这个世界不是惟一可能的现代世界,还存在着现代精神能够踏入的其他一些更好的方向。”小津不是现代主义者,他是纯粹的现实主义,但他通过呈现冲突,同样也指出了一种可能性世界,这一可能性世界就是传统,民族的传统。

然而,还有比高速公路和火车更快的飞机。所以,当鲍勃从飞机场乘车驶向酒店去的时候,当他从太平洋彼岸一下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的时候,他又怎么能不产生“恍兮惚兮”的感觉。当世界只是一个地球村的时候,交往也就不只是与本国、本族、本语言间的交往。语言的问题立即凸显而出。

全球化时代靠什么实现全球化的交往?语言毫无疑问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然而,哪一种语言有这样的资格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来使用呢?《圣经》里说,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上帝将选择哪一种语言来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问题是上帝并不能给人类指定一个这样的语言,上帝既然已经废弃了巴比塔,也就不可能再重建一个这样的玩意儿,那么,这样的语言只能由人类自己来确定,确定的标准是什么?语言的优劣似乎并无标准,看来只能在语言之外找到一个选择的依据,经济,文化,军事,人口,人种……?可是已经进入全球化轨道的世界似乎早就默认了英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可英语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在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毫无疑问地要将其斥之为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想想二十世纪初那些极力推广世界语的浪漫主义者们,他们真的是卓有远见的,或许,若是世界语成功地得以推广,起码不必为全球化过程中的语言问题聚讼不已了。

然而,对历史和时间,我们永远不能说如果。全球化的列车已经启动,晚上睡不着觉的人会越来越多,读图、看漫画和电视长大的新新人类总有一天要主宰这个世界,交通工具还将进一步地提高其速度,英语也已经“疯狂”地成为全世界的通用语,布波族、丁克家庭等等全然不同于传统家庭的新形式、新结构不但将继续存在,或许还将不断扩大其影响。

小迷语篇7

有一个人在森林的东边迷路了。他不断穿行、奔跑,就是找不到走出森林的路。他走了几天几夜,最后颓然地坐在一棵枯朽的树干边哭泣。

突然,他听到一个声音说:“请问,要怎么样才能走出这座森林?”

原来,那是一位在森林西边迷路的人,走了几天几夜还没走出去。

“真对不起,我无法为你指路,因为我也是迷路的人,但是如果我们俩人商量一下,说不定就能找到森林的出路。”

于是,两个迷路的人坐在一起商量,仔细分析了森林中的路径,很快就找到了出路,走出了茫茫的森林。

想象一下,如果两个迷路的人没有相遇,他们也许永远也走不出森林了。

温馨小语:

一个人想在学习、生活、事业上取得成功,固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需要与别人合作。一个人如果只知有己,眼中没有他人,那么他再努力也往往是徒劳的,正如那两个没有相遇时的迷路人一样。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知道协作的力量了吧?

暗示

乔治・华盛顿在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时,他的一位秘书小姐上班总是迟到。

一天,上班的时间已经过了许久,这位秘书又姗姗来迟。当她在走廊上遇到华盛顿时,立即推诿说:“我的手表坏了,所以今天才迟到。”

华盛顿委婉而幽默地回答道:“小姐,看来你必须换一块儿手表了。否则,我不得不换位新秘书。”

这位女秘书既欣赏华盛顿的风趣和幽默,同时也理解了他语气中的严厉,再也没有迟到过。

温馨小语:

华盛顿婉转而又严厉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他的幽默感和做事严谨的风格。在生活中,许多命令或教育都是生硬和死板的,但如果拥有了幽默,会让别人同样领悟到你的意思,却还不觉得尴尬和难以接受,这就是说话的艺术。

能灭火的蚂蚁

1985年,法国科学家曾发现蚂蚁能灭火。后来,英国一位动物学家的实验证实了法国科学家的发现。

英国科学家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了一个蚁巢。开始,巢中的蚂蚁惊恐万状,约20秒钟后,许多蚂蚁见险而上,纷纷向火冲去,并喷射出蚁酸。可一只蚂蚁能喷射的蚁酸量毕竟有限,因此,一些“勇士”葬身火海。但它们前仆后继,不到1分钟,终于将火扑灭。存活者立即将“战友”的尸体,移送到附近的一块“墓地”盖上一层薄土,以示安葬。

1个月后,这位动物学家又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原来的那个蚁巢进行观察。尽管这次“火灾”更大,但这群蚂蚁却已有了经验。迅速调兵遣将,协同作战有条不紊。又是不到1分钟,烛火即被扑灭,而蚂蚁无一遇难。科学家认为蚂蚁创造了灭火的奇迹。

温馨小语:

蚂蚁不知道从哪儿学到了人类“团结就是力量”的名言,而且运用得比人类还要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周围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发挥协作的精神,作为一个团队,协作会使整个团队的力量更加强大,抵御灾难的能力更非凡。

小迷语篇8

GOAL TV目前提供了两个全天候24小时播放的足球卫星频道――GOALTVl以及GOALTV2。每周为亚洲地区广大的球迷提供超过200小时的足球节目以及赛事直播。结合其签约的俱乐部官方电视台节目,提供国语、英语以及粤语三种解说方式。为球迷带来的是两个独家的“足球生活态度”频道。

GOALTV是为亚洲球迷送上的足球频道,提供最顶尖的欧洲足球赛事和精彩集锦节目。目前,GOAL刊提供荷兰、法国、苏格兰等三大欧洲联赛的独家足球卫星直播赛事,并为亚洲地区观众独家引进了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顶级俱乐部:曼联、阿森纳、切尔西及利物浦四个俱乐部官方电视台节目以及幕后花絮。为球迷带来前所未有的丰富节目,包括最新鲜热辣的新闻、专访、球评,赛前赛后的专家分析及最新的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赛事录播和FIFA世界足球杂志等精彩节目。

GOALTVl主要播出苏格兰超级足球联赛赛事以及集锦和曼联电视台以及阿森纳电视台的官方节目(所有直播赛事附有普通话旁白),其中曼联电视台为球迷送上曼联俱乐部最新消息、专访、赛前赛后分析、清谈节目、经典赛事回顾、预备队及青年军赛事等;阿森纳俱乐部的官方频道为球迷送上一切海布里球场的最新信息,节目内容包括有一周的新闻精点,赛前分析、独家专访、经典比赛回顾及俱乐部名人纪录等。GOALTVl除了直播苏格兰超级联赛以外,还录播曼联和阿森纳两队的所有英超和冠军杯联赛。

GOALTV2主要播出法国足球甲级联赛和荷兰足球甲级联赛赛事以及集锦和切尔西电视台以及利物浦电视台的官方节目(所有直播赛事附有普通话旁述),切尔西俱乐部的官方电视台切尔西电视为蓝战土球迷带来斯坦福德球场的最新动态专访、赛前赛后分析、清谈节目、经典赛事回顾、预备队及青年军赛事等;利物浦俱乐部的官方频道利物浦电视,是利物浦俱乐部于多个国家首度新设的频道,内容有赛事直击、俱乐部最新消息等,节目由liverpoolfc.tv制作。GOALTV2除了直播法甲和荷兰甲级联赛以外,还录播切尔西和利物浦两队的所有英超和冠军杯联赛。

上一篇:培训机构招生策划范文 下一篇:元旦爱情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