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远方亲戚的一封信范文

时间:2023-09-27 00:17:10

给远方亲戚的一封信篇1

戚洪桂,一个爱兵的兵妈妈,一个新时期的红嫂。

[戚洪桂说:听说你们要来,我今天没去做工。60岁的她每天都要去村里的木材加工厂打工,她说,现在咱日子好过了,没农活时就去打零工,我们的木材都能出口呢!老区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要是孩子他爹看到了,不知该有多高兴!]

“儿子连问我三个为什么,我的心都碎了”

戚洪桂出生于1947年,打记事起就非常崇拜。她开朗热情,积极上进,16岁就当上了村里的团支书;她能歌善舞,经常自编自导拥军爱民的节目,深受村民喜爱。

20岁,戚洪桂与邻村小伙林本营自由恋爱结婚。婚后,戚洪桂想让丈夫去当兵,“家里的活我一定干好,把老人也伺候好。你去实现咱们的当兵梦。”但体检时丈夫被查出“血红丝”,心愿落空了。

当兵的梦想落在了孩子身上。1991年,年仅17岁的小儿子林立波参军了,要去边防哨所。爷爷奶奶心疼孙子,都来劝阻。戚洪桂把儿子叫到身边:“好男儿就该保家卫国,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练人。妈妈相信你能当一个好兵!”

丈夫常年在外做工,儿子一走,家里的5头猪、6亩责任田,照顾三位老人的任务都压在了戚洪桂的头上,她搁下筢子拾扫帚,忙得团团转。为了赚点零花钱,还要熬夜绣花。戚洪桂挂念着儿子:能不能适应高原反应,饭吃得惯吗,睡觉冷不冷?下地干活的时候,她总提心吊胆地看着村口,生怕儿子当了逃兵。

心焦了一个多月,儿子来信了:“妈妈,我已经抗过高原反应,不用担心。我一定记住你的话,当一名钢铁战士。”戚洪桂看完信,跑进里屋哭了起来,哭完了又笑。

1992年下半年,在外做工的丈夫老感觉头疼,到医院检查,结果是“出血热”,并且已到高危期!戚洪桂一下跌坐在地:丈夫才44岁,身体一直很壮,咋一下子就不行了!

仅仅过了5天,丈夫就不行了。

丈夫拉着戚洪桂的手,声音微弱:“我想见见儿子。你快打电话让小波回来吧,我走之前无论如何要见他一面,要不我闭不上眼啊!”

戚洪桂强忍泪水,拿过儿子的照片:“他爹,小波刚刚适应部队生活,现在把他叫回来,看见家里这情况,你说他还能再安心回去吗?小波是块当兵的料,你看他穿军装的样子多精神!咱……不能拖他的后腿啊。”林本营用手摩挲着照片上儿子的脸,看了又看,直到闭上双眼,仍然把照片紧紧抓在手里。

公公婆婆全病倒了。戚洪桂白天用独轮车推着婆婆到十里地外的医院治病,晚上赶回家为公公熬药,喂老人喝下之后,再服侍轻度智障的婆娘舅起居,一夜睡不了两个钟头,天亮了,再推着婆婆去医院……

老人身体好了,戚洪桂病倒了。乡亲们都劝她,让儿子提前复员,回来帮娘支撑这个家。戚洪桂摇头:“家里事再大也是小事,部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可不能告诉他。”

安葬丈夫的第5天,戚洪桂收到儿子的信:“娘,我爹身体好吗?他戒酒了吗?我刚退换下来一件皮大衣,不知道他喜欢不?如果喜欢我就买下邮回去……”戚洪桂的泪水流了下来:儿子长大了,知道疼父亲了,可丈夫却再也没福享受了。

她跑到后山丈夫的坟前,哭着把信念给丈夫听。晚上,戚洪桂含着泪,给儿子回信:“家里一切很好,内地暖和,皮大衣就别买了……”戚洪桂没告诉儿子爹已经不在了,她把4双绣着两朵小白荷花的鞋垫寄给儿子,心里想着,儿子穿上带有白花的鞋垫,就算是戴孝了,让他这样为他爹尽尽孝吧。

看戚洪桂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在青岛工作的大伯哥给部队写了封信。戚洪桂知道了,马上给部队去了封信,请求领导一定不要把家里的事告诉林立波。部队领导拿着两封信,百感交集,他们被戚洪桂的深明大义感动了,答应替她保密。

半年后,林立波偶然得知父亲去世了。他悲痛欲绝,放声痛哭,冲着东方家的方向磕了3个响头,请求父亲原谅他的不孝。他流着泪给妈妈写信,泪水洇透信纸。

他质问母亲:“爸爸生病的时候为什么不告诉我?18年的养育之恩我无法回报,为什么不让我在爸爸病重的时候回去看看他?为什么让他带着遗憾离开?”

戚洪桂心都碎了,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三个为什么,“我对不住他爹,也对不住孩子啊。”她连夜给儿子回信:“你要安心服役,干出成绩,那就是对你爸爸尽了最大的孝。你一定要振作起来,这才是从咱老区出去的兵!”

[让戚洪桂感到欣慰的是,儿子终于理解了她。她骄傲地拿出奖杯和证书给我们看,那都是儿子在军事竞赛中获得的。儿子一直留在了边防,他本来早有机会复员,安排一个不错的工作,但他已离不开那片雪域高原,为了最初对母亲的承诺,他已经在那里呆了整整16年。]

“半夜里下着大暴雨,

全营的战士列队向我敬礼”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妈妈,您为什么不告诉我》为题报道了戚洪桂的事迹,战士们落泪了,一位叫刘义华的士兵给戚洪桂写信,落款是“您的儿子”。

“新兵训练的时候再苦,我都没哭,听了您的故事,我感动地哭了。我从小没有母亲,从您身上我感受到了母爱的博大无私,您就是我的母亲!”

这样的信雪片一样飞来。战士们寄钱寄物安慰戚洪桂,有寄30的, 有寄20的,总共有1000多元。戚洪桂过意不去,“战士每月津贴才几十元钱,却把一分一分省下来的钱寄给我。他们叫我妈妈,我能给孩子们做些什么呢?”戚洪桂琢磨来琢磨去,想起儿子说过边防兵训练很苦,穿胶鞋训练出汗很多,很多人都患上了脚病,“我这当妈的,就给孩子们做鞋垫吧,把鞋垫垫在脚下,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母亲和家的温暖。”

戚洪桂买来20丈布,80多个线团,1斤绣花球,白天干农活,夜里飞针走线,60多天赶制出150双鞋垫,每个鞋垫上都绣上花和字,有的是“军民一家”,有的是“精忠报国”、“建设边疆”,署名“沂蒙山区农妇”。她把鞋垫寄给部队,战士们拿着鞋垫,心里暖乎乎的,这里面寄托了一个母亲多少深情和厚爱啊!

1995年7月,戚洪桂想趁着农闲去看看自己可爱的兵儿子。上路的时候她带了三个包,肩上背着一大包衣服和路上吃的咸菜、煎饼,手里提的两个包袱里,都是她给战士缝的鞋垫,有300多双。在兖州上火车的时候人很多,戚洪桂一个人拎着三个大包怎么也挤不上去。火车上有个列车员大声喊,“那个老太太上不来,一脚把她踹下去!”她一听急了,一把抓住车门的把手,死命不松开。火车开动了,她总算挤上了车,才发现衣服全湿透了。

去的路,艰难而漫长。戚洪桂数不清自己倒了多少次车:从费县到兖州,从兖州到西安,从西安到西宁,从西宁到格尔木,从格尔木到拉萨……几乎一天就要换一次车。盛夏酷暑,火车上又闷又热,人又多,有时连个位子都找不到,戚洪桂就蹲在过道上,靠着人家的座位休息一会;饿了就咬两口自己带的煎饼,有时,她连口水都喝不上,嘴上不断脱皮,起了一圈燎泡,火辣辣地疼。

一下火车,戚洪桂好像突然从蒸笼掉进了冰窖。戚洪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看到大雪纷飞,白茫茫的雪漫山遍野。她身上还穿着出门时的短袖褂,就在外面套了个棉袄。

终于到了拉萨,戚洪桂摸索着找到军区,不凑巧的是,这天正好是周六,部队过双休日,戚洪桂只好在小旅店里待了两天。周一,她给政治部打电话,刚介绍说“我是来自沂蒙山区的戚洪桂”,政治部主任就兴奋地问,“戚妈妈您在什么地方?我们马上过去接您!”

在军区招待所,部队立即安排好了她的食宿,还派专人来给她检查身体。当班的服务员都很疑惑,悄悄议论:“这老太太是谁啊,享受这么高的待遇?军长来了也不过如此啊。”

稍事休息,戚洪桂起程到儿子的营地。到达时已经是夜里11点,高原上下起了滂沱大雨。戚洪桂下车,眼前发生的一幕被她永远铭刻在心灵的底片上――灯光亮起来,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全营几百名战士整齐地列队,站在暴雨中,齐刷刷地举起右手,向她致以军人的敬礼!

这是雪域高原给予一个妈妈的最高礼遇啊!

像迎接首长那样,每个战士凝视她的目光,都流露着无比的钦佩和敬意;像凝望母亲那样,每个战士的目光中又包含着无限的爱和深情,那是儿子对母亲最真切的守望。

抱着扑进怀里的儿子,戚洪桂的泪水与雨水一起流淌……

[戚洪桂捧出花生招待我们,花生很小,也不饱满。她说,这花生是自家种的,好的都被她挑出来送给了当地驻军。拥军,已经自然地融入戚洪桂的生命中,成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她情感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把鞋垫送到了

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在,戚洪桂一住就是50多天。那些日子,她和战士们一起出操,一起打靶;为战士做报告,和他们唠家常;给他们讲沂蒙老区与我党、与人民军队情深如海的故事,激励战士们热爱部队,扎根边疆。

忙惯了的戚洪桂一刻也闲不住,她挨个替战士拆洗被褥,战士们都亲切地叫她“妈妈”,戚洪桂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快乐。

戚洪桂要走了,好多战士眼圈都红了,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愿放开:“妈妈,您别走!您在这里,我们看到您就像看到自己的妈妈,我们训练时有使不完的劲啊!”

蒙山有顶,沂水有界,戚洪桂拥军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儿媳出了车祸,颅内出血,60岁的老人硬是咬着牙不让通知儿子,自己日夜照料儿媳;

她先后动员侄子、外甥参军入伍,保卫边防;

每年,她都要为驻军及地方驻军缝制几百双鞋垫,夜晚,除了绣鞋垫,她几乎没干过别的事。

2007年建军节,戚洪桂精心缝制了800多双鞋垫,送到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战士手中:“我是一个兵妈妈,见到你们就跟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一样。我把这些鞋垫送给你们,礼物虽薄,但希望你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战士们郑重地接过鞋垫,还以标准的军礼。

戚洪桂笑了,她看到了儿子的身影,似乎又回到了十几年前雪域高原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

幸福感悟

一直在探讨“什么样的女人是幸福的”,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尊自立,内心充实,心中有爱。以这样的标准,戚洪桂无疑是幸福的。

她按自己的方式活着。十几岁的时候,戚洪桂在沈阳给做县委书记的大伯看孩子,大伯要她留下并为她安排工作,她拒绝了,她放不下村里的工作;20岁时,她冲破封建礼教,自由恋爱组织家庭;丈夫去世后,她毅然留下来,支撑起摇摇欲坠的家。

她有信仰。拥军的种子在她心中发芽生根,她像一个朝圣的信徒一样苦苦地追随,几十年如一日,把拥军当成生命的一部分,虔诚而快乐。

她心有大爱。几十年照顾智障的婆娘舅;忍受着脚骨刺的疼痛与施工队一起为村里挖井,解决乡亲吃水难问题;自己出钱为村里架电修桥,不图回报。

给远方亲戚的一封信篇2

一则是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美国政府考虑将布什总统的图书馆建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私立学校南方卫理公会大学院内,不过,学校不少师生很不给面子,反对的人说,建立这样的图书馆只会为总统美化这场本不必要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另一则是来自国内某网站,说有国人拿着家谱考证出联合国新任秘书长潘基文的祖上来自河南荥阳,一时间荥阳成了旅游胜地。

“总统图书馆”是一九三八年由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将总统任内各种文献、手稿、档案、书籍、纪念品以及和总统生平有关的各类文献收集到一起。因此,“总统图书馆”实际上是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于一体的机构。布什总统之所以把自己的图书馆放在南方卫理公会大学,是因为他的夫人劳拉曾在这里读过本科。

一个地方、一个学校能够拥有一个“总统图书馆”,无异于天上掉馅饼,美国人居然不领情,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事换在中国,那真是请都请不来!你看,人家韩国人潘基文,跟咱们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也有人通过谱牒,将他变成“亲戚”。如果潘秘书长首肯,全世界最大的官就是“中国人”!如果潘秘书长在“老家”建个“秘书长图书馆”,估计很多国人都会笑得合不拢嘴。

美国人与布什总统虽不沾亲却带故,总统的好处唾手可得却不要。中国人与潘基文无亲无故,却硬要牵强附会出点关系来,好沾点光。如此天壤之别,除了让人苦笑,还引人深思。

从表面上看,中国人攀阔亲戚只是徒慕虚荣,毕竟国人看面子比天大,逼急会乱抓药,姓刘的说自己是刘邦的后裔,姓李的坚持说与李嘉诚是一家人。总之,即便现在穷困潦倒,也要拉个有头有脸有名有利有权有势的阔亲戚来给自己增光添彩,表明曾经阔过或正在阔着,一下子底气就足起来,杀杀别人的威风,找回做人的信心。

可是曾经阔过、正在阔着,跟你并没有太大关系,何以非要找个遥远的阔亲戚来撑腰呢?究其根源,我以为是国人在人格上不独立的缘故。这其中有深刻的制度性原因,即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封建专制,抹杀了“我就是我”的独立性。表现在国家层面上,是臣子对皇帝绝对效忠,奴才对主子绝对服从。皇帝老爷对听话的人施舍好处,对不听话的人坚决打击。在这种恐怖制度的长期打压下,人的独立性被彻底消解,人人以争做合格的奴才为目标,以能够侍奉主子为荣耀,以做稳了奴隶为幸福。表现在家庭层面上,是子女绝对服从父母,服从和服务于家庭、家族的利益和荣耀,个人的一切事务由父母包办,无所谓独立、自由、平等可言。 人的独立性被抹杀后,自我意识必然淡薄,形成严重的“依赖思想”。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人越来越像一种附着的生物,附着于前人、亲族、主子、君王之上;附着于权势、金钱、威严、地位之上;附着于裙带、关系、人际、人情之上。一旦脱离这些附着体,似乎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依据。因此,一个附着的生物,不能证明“我就是我”的人,只好搬出七大姑姨的阔亲戚来证明自己的显现存在。附着的人容易极度自负,他们附着在狮子上就以为自己是狮子;也容易极度自卑,他们附着在蚂蚁身上就以为自己是蚂蚁,“变成一种人格分裂的奇异动物”。

这种思想到现在仍然是过滤性的病毒,浸染毒害着某些国人,他们四处攀阔亲戚,甚至连“洋亲戚”也不放过。

给远方亲戚的一封信篇3

那时她才十六七岁,正当发育的的身材显得很圆匀,脸蛋儿胖胖的,挂着一抹浅笑,眼睛清亮得像一汪透明的春水,浑身洋溢着青春的娇羞和秀美。我因是单身汉,在小镇上又无其他亲戚,每当傍晚时分我总喜欢去她家坐坐,打发寂寞的时光。她父母亲都有工作,家中经济较宽裕,每次去时都能美餐一顿,特别是她家来客,少不了我陪客喝酒,一家人对我热情有加,让我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爱意。

星期天,表妹常拎着一个空篮子来到我住处,把我的脏衣服统统带回去,说是她母亲叫来取的。过几天她又拎着篮子过来,漂洗干净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一股淡淡的清香飘溢四散。羞涩简短的几句对话后,她又匆匆离去,说是作业还未做完,急着要回去。来来往往,渐渐地我对她充满着好感,像亲妹妹似的关心爱护她。

半年后,一张调令把我和表妹分开,相距三十多公里远。分别时,她脉脉含情,恋恋不舍,车驶出老远,还见她在挥手示意。一时我哽咽了,泪水禁不住地涌出来……到了新单位,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有个好印象,我满脑子都是工作,偶而表妹美丽的身影从我的眼前晃过,令我想念不已。有一天,春光明媚,花朵满树,她突然来到我的面前,着一件红衬衫,浅蓝色的长裙微微摆动,白玉般的脸蛋儿泛着红晕,衬着一头柔软的深黑的头发,格外好看。我惊呆了!没想到几个月未见表妹竟出落得如此美丽,像春天绽放的桃花似的。我从食堂打了两份饭菜,招待她一顿。临走时,她把我杂乱不堪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连饭菜票也用橡皮筋捆扎成形。忘不了走时她那深情的目光,和几步一回头的倩影,一直索绕在我的记忆里。

春光流尽,秋意渐浓。有一天,我收到她寄来的一封信,拆开一看,她说很想念我,想知道我这边工作情况,反复叮咛我要回信。我一时疏忽,竟抛之脑后。可是,时隔一段时间,她又来了一封信,赤裸裸地表露出她的心声。我大惊失色,心想一个中学生怎么能有如此念头,置之不理。谁料她接连又来了一封信,嗔怪我未给她答复。当初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这件事,只是一直未回信。不久单位为我介绍一名教师,为了及时消除她那炽热的情感,让她安心读书,不荒芜学业,我偕女友一道去了她家,也算是走亲戚一回。她见我带了女友,噘着小嘴,转身走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重重地关起房门,连吃饭时都不见她的人影。自从那次不愉快的见面后,二十多年来,我与表妹就再也没有相见过一次,我也知道她一直在怨我恨我。但表妹那两颊绯红双眼含情的面容却常在我眼前晃动。前几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医院工作,三十多岁还没成婚,谈了几个男友都未谈成,不知是何缘故?在她的心目中,是否还挥不去我的影子,我不得而知。有时我在灵魂拷问,由于我懵懂无知,年轻时不懂感情,当初曾极大地伤害了一个少女初恋的心,在她纯洁无暇天真烂漫的心灵上刻下一道痛苦的绝望的伤痕,悔不该这样!

现在,我更无颜去找她,向她细说当初我的想法和心情,求她宽恕和原谅,求得一点心灵的慰藉和解脱。有一次,在大街上听到《九妹》这支歌时,好像是专门写给我表妹的,感动得我泪流满面……我买下这盘磁带,在家里反复吟唱,以寄托我对表妹的思恋。

给远方亲戚的一封信篇4

和谐社会,穷富亲戚之间的关系如何相处?

借钱不成,小舅子怨恨姐夫不仗义

今年55岁的侯文政,是山东省一家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前妻叫赵林佳。赵林佳家有兄妹四个,哥哥赵建祥、弟弟赵建军和妹妹赵小晶。由于父亲早逝,弟弟赵建军考上山东师范大学后,姐姐赵林佳便承担了他的学费和生活费用。

1999年7月,23岁的赵建军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公司做推销员。可是他干了不久,觉得工作太累,便辞去了这份工作。此后,眼高手低的他换了多份工作,却没有一个能做长的。这样一来,没有稳定收入的赵建军,便经常向姐姐赵林佳要钱花。赵林佳虽然恨铁不成钢,但又怕弟弟缺钱花在外胡来,所以每次他开口要钱,赵林佳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地给他。

侯文政当时是公司的中层干部,看到妻子对弟弟有求必应,便劝她说:“你这样做是纵容你弟弟不劳而获,他有手有脚又有大学学历,为什么不好好工作?你这是帮他吗?你这是害他呀!”但在赵林佳的哭求下,侯文政还是帮赵建军找到了新工作――在济南市华为公司做后勤人员。

2000年5月,赵建军与该公司职员孙雯玉结婚了,婚事自然仍是姐姐和姐夫出钱帮他操办的。

2002年,侯文政所在的公司改制,他担任了公司董事长,妻子赵林佳也成了单位的中层干部。看到姐夫和姐姐飞黄腾达,坐起了宝马轿车,而自己却仍在公司的底层打工,赵建军心里极不平衡。他总是在妻子孙雯玉面前,抱怨姐夫侯文政不给自己机会。孙雯玉劝他好好工作,将来争取像姐夫一样干出一番事业来。但谁知赵建军听后,更加嫉妒姐夫了。

2003年国庆节,侯文政陪赵林佳去看望岳母,赵建军带着妻儿也去了。在包饺子时,赵林佳去厨房烧水,侯文政则和孙雯玉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当时,孙雯玉的儿子已经2岁多了,侯文政便说,该送孩子上幼儿园了。在客厅里看电视的赵建军,听见后便瞪了他们一眼。孙雯玉觉察到了,立刻压低声音说:“姐夫,建军嫌工作累,又把工作辞了,现在全家就靠我挣钱养家。姐夫,你说话有分量,能不能帮我劝劝他?”侯文政无奈地苦笑了一下,当即答应好好劝劝赵建军。

吃饺子时,侯文政语重心长地对赵建军说:“你现在有孩子了,就要负起当父亲的责任,怎么又不工作了呢?”赵建军刚才看到侯文政和孙雯玉窃窃私语,心里本来就有所不快,现在见姐夫教训自己,就没好气地说:“你不就是董事长吗?告诉你,这是我们家,不是你的公司!”随后,侯文政给赵建军的孩子夹饺子时,孩子甜甜地说:“大姑父真好!”赵建军见此情景,居然吼道:“你这么小就趋炎附势,长大了肯定没出息!”

尽管和姐夫闹得不愉快,但赵建军还是觉得,富起来的姐夫帮助自己义不容辞,天经地义。为了尽快地富起来,他萌生了做生意的想法,并决定向侯文政借钱。于是国庆节刚过,他就找到了侯文政,提出要借5万元钱开酒吧。

但是,侯文政却以为,这又是他要钱的借口,便从身上掏出200元钱,递给赵建军说:“又没钱喝酒了?这200元你先拿去吧。”赵建军顿时感觉受到了侮辱,当即拂袖而去。晚上,赵建军在外面喝了个半醉,越想越气,觉得富翁姐夫太不仗义,只给自己200元,分明是“恶心”自己这个穷内弟,不禁对这个姐夫由怨生恨。

那天半夜,赵建军回到家后,孙雯玉见他喝醉了,生气地说:“你一个大学毕业生不工作,觉得活得有意思吗?你怎么就不向姐夫学学呢?”赵建军一听,恼怒地说:“你让我向他学?他是你什么人?你口口声声拿他跟我比,还跟他眉来眼去,是不是跟他有一腿子?没准咱儿子就是你和他的呢!”

孙雯玉气得浑身发抖:“你怎么胡说八道哇!”赵建军不容她申辩,接着逼问:“你不承认和他好就别怪我不客气!”孙雯玉当即反问:“我们没有这事,你让我承认什么?你究竟想干啥?”赵建军诡谲地一笑说:“只要你承认了,他一定会拿钱堵我的嘴,到时我们就不愁吃穿了!”

赵建军的话激怒了孙雯玉,她指责道:“你简直不是人!自己不挣钱却想打歪主意,你有良心没有?”赵建军说:“我可是他的小舅子啊!他那么有钱,为什么连亲戚也不帮?他六亲不认,我认他干吗?”

此后,赵建军对孙雯玉居然软磨硬泡,逼她“承认”和姐夫有不正当关系,但孙雯玉拒不合作。见赵建军这样不知羞耻,孙雯玉终于忍无可忍,于2003年底到法院,与赵建军离了婚,儿子判给赵建军抚养。

利令智昏,内弟设计诬陷勒索亲姐夫

离婚后,赵建军更加迁怒于姐夫,觉得是姐夫不资助自己,才致使他的家庭破裂。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决心实施原来的“计划”――继续诬陷和敲诈姐夫!他心怀叵测地给姐姐赵林佳写了一封信:“姐,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对你说。姐夫和孙雯玉通奸,我的儿子其实是他们俩的!如果姐夫给我精神补偿费,这事也就算了……”

读了这封信,赵林佳感到十分震惊,以她对丈夫和孙雯玉的了解,她认定这件事不会是真的。可她无法理解,弟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赵林佳没敢把信拿给侯文政看,她觉得弟弟既然写出这样的信威胁丈夫,肯定是豁出去了。可这件事一旦被丈夫知道了,他岂能容忍……想来想去,她找到弟弟,问他有什么证据。

赵建军清楚,自己如果直接敲诈姐夫,阴谋肯定无法得逞。而要让姐夫就范,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姐姐顾忌家族和姐夫的名声这一点,才能达到目的。于是,他厚着脸皮说:“姐,孙雯玉是怕事情败露才和我离婚的。姐夫既然侮辱我,害得我和老婆离婚,我也要让他难堪!”

见弟弟不依不饶,赵林佳生怕他做出有损丈夫名誉的事,只得说:“只要你不再乱说,你缺钱时就找我要吧,姐姐帮你。”这句话就如同一针镇静剂,顿时让赵建军安静下来。从那以后,他没钱时就找姐姐要,陆续从姐姐手里拿走了2万多元钱。

2004年11月,赵建军又提出要5万元钱做生意。赵林佳难以接受,就拒绝了他。但随后,当赵建军扬言要将此事宣扬出去时,赵林佳又害怕了,只好偷偷取出存款给了他。可侯文政发现家中存款少了5万元,向她询问去向时,她无法隐瞒了,这才说出了被弟弟胁迫的事。侯文政听罢,气愤地说:“我和孙雯玉总共也没见过几次面,

他凭什么诬陷我?不行,我得找他问清楚!”

侯文政找到赵建军,质问他:“你为什么诽谤我?”赵建军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说:“大家都说孩子长得像你,这是事实啊!因为你,老婆都和我离婚了!我被搞得这样惨,你为什么半点都不怜悯?难道我不是你亲戚?”

侯文政警告他:“你越是,我越不管你!”赵建军见他不吃这套,便恐吓说:“你既然不管,咱们就走着瞧!我就不信你不怕影响!”

侯文政气得不愿和他理论,回家后,他转而警告赵林佳:“你怎么有这样一个无赖弟弟?我们帮他还少吗?一次借钱没给,他怎么就使出这样的手段?以后不许你再给他钱!你再纵容他,就是助纣为虐!”赵林佳虽然也很生气,可想到赵建军是自己的亲弟弟,就流着泪对丈夫说:“父亲临终前嘱咐我好好照顾他,他就算有再多不是,我们能原谅就原谅他吧,他也是走投无路了呀!”

然而,赵林佳好不容易平息了丈夫的怒火,利令智昏的赵建军却开始行动了。他从姐姐家拿到一本侯文政记着亲友电话的通讯录,然后用手机挨个给这些亲友发短信:“侯文政是一个不要脸的小人,他因为没有儿子就和孙雯玉通奸,就和孙雯玉生了个儿子……”侯文政接到亲友的反馈电话,气得浑身发抖,当即就要找赵建军,要赵建军父子去做亲子鉴定。赵林佳吓坏了,她哭着抱住侯文政,请求丈夫看在她的分上,原谅弟弟的无知,并答应这事由她去找家人商量解决。

得知赵建军的所作所为,哥哥赵建祥和妹妹赵小晶非常震惊,他们都认为,这种事无论真假,传出去对谁都没好处。但事情既然在家族里说开了,不弄清楚真相,就无法平息事端。于是他们决定,让赵建军和儿子去做亲子鉴定。可赵建军借口姐夫有后台,拒绝去做。为了息事宁人,赵林佳兄妹三人只好瞒着侯文政,凑了4万元钱,让赵建军签下不再对侯文政进行诽谤的协议书,然后将钱给了他。

可是,安宁的日子只平静了一年多。2006年初,赵建军做生意亏本,将4万元钱全部赔光了。就在这时,听说姐夫家装修了一套大房子,他的心理又不平衡了。他找到姐姐家先是哀求说:“姐姐、姐夫,我做生意亏本了,现在连吃饭都没钱,你们再帮帮我吧。”赵林佳见他又来要钱,就拿出当年的那份协议,拒绝了他的要求。侯文政看了协议,气得七窍生烟,指责赵建军说:“你只想不劳而获,日子过成这样能怨谁?你再胡闹,我会将你告上法庭!”

赵建军气急败坏,他一回到家,就发短信给侯文政的亲友,捏造说侯文政因车祸猝死,让他们去殡仪馆参加葬礼。一些外地亲友接到短信,信以为真,居然真的赶来“奔丧”,把侯文政一家搅成了一锅粥。

弟弟如此侮辱丈夫,赵林佳再也无法忍受了。她找到弟弟,对他摊牌说:“你要是真认为姐夫和孙雯玉通奸生下孩子,你现在就去法院告他!如果真有证据,我们就赔钱。但如果你再胡搅蛮缠,我就不再管你!”但赵建军却说:“姐夫是人大代表,告他也没用。”

内弟蓄意诬陷,妻子又袒护,这令侯文政和赵林佳的矛盾越来越大。侯文政想去法院状告赵建军诬陷,却要顾及亲戚的情面;不去告吧,赵建军又到处诽谤自己,他不禁左右为难。闹来闹去,他和赵林佳的婚姻已到了解体的边缘。为了拯救家庭,让弟弟停止诽谤,赵林佳被迫和哥哥、妹妹又凑了5万元钱,找到弟弟说:“如果你写下保证书和致歉书,我就将这笔钱给你。今天就算姐求你了,不要再诽谤姐夫了!”在她的要求下,赵建军又写下了不再找姐夫麻烦的保证书和致歉书。

忍无可忍,姐夫离婚后愤而讨公道

然而,2006年底,赵建军认识了一名女大学生。为了讨得对方欢心,他一掷千金,5万元很快挥霍一空。于是,他又向赵林佳要钱,赵林佳断然拒绝了。赵建军没要到钱,气急败坏地故伎重演,又开始用手机发短信,对姐夫进行侮辱,并且带着儿子前往侯文政的公司门口照相,作为发短信时配发的图片。

2007年春节,没钱的赵建军每天到母亲家蹭饭。赵小晶劝他说:“二哥,新年来了,你别再诽谤姐夫了,不然大姐的家就会被你拆散了!”赵建军不耐烦地说:“他们有房有车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可我过年还在受穷。他们那么有钱,却不管我,我就要折腾他们!”赵小晶气得拿起身边的一块木板,使劲朝他打去。赵建军躲闪不及,头部被打出血,到医院缝了8针。

事后,赵建军到派出所报案,民警鉴于是家庭纠纷,经过调解,两人写下和解书,由赵小晶赔偿赵建军2万元。但赵小晶提出附加条件:“赵建军必须带着儿子和前妻去做亲子鉴定,否则,一分钱也不给。”

在妹妹的“逼迫”下,2007年3月,期望拿到这笔钱的赵建军找到孙雯玉,带着儿子一起前往山东省公安厅做了亲子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儿子系赵建军和孙雯玉所生,血样DNA分型符合父子母三联体遗传学关系。真相大白后,赵小晶也就将2万元钱给了赵建军。

DNA鉴定结果出来后,原先猜疑的亲友们,纷纷谴责赵建军卑鄙。但赵建军却辩称,DNA鉴定有假,是侯文政找人做了手脚。他仍然以各种途径,向外散布侯文政与孙雯玉“通奸”的说法,不光用短信和传单,竟然还利用网络对侯文政进行诽谤。

4月的一天,新浪博客网突然出现了诽谤侯文政的两篇文章,分别题为《男人的不幸遭遇》和《亲姐夫雇亲妹妹谋杀亲小舅子》。赵建军还通过短信,把网址群发给侯文政的亲友和同事。一时间,侯文政的亲友和所在单位的职工都议论纷纷。

侯文政终于忍无可忍了,决定去公安局报案。赵林佳拉住他,哭着哀求说:“他可是我的亲弟弟呀!他再有错,我们也不能把他往监狱里送啊!”侯文政压抑多年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吼道:“今天搞到这种地步,都是因为你总护着他!要不然,他哪敢这样嚣张!我如果不诉诸法律,谁能还我清白?”

一方为维护自己名誉要诉诸法律,而另一方要维系家族名誉和免除弟弟的牢狱之灾,侯文政和赵林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赵林佳见丈夫毫不退让,无奈地说:“文政,这些年来,我的精神也快崩溃了,一直夹在亲情和夫妻之情之间,左右为难。我承认是我连累了你,咱们离婚吧……”

2007年8月,夫妇俩前往民政局,含泪办理了离婚手续。一个月后,赵林佳辞职,远赴广东。他们刚刚参加工作的女儿,也因为不堪忍受别人对父亲的非议,辞去了机关公职,远赴北京打工。侯文政则因为此事而无心管理公司,导致企业亏损。

面对妻女离散、事业毁于一旦的心酸结局,侯文政悲痛欲绝。2007年11月初,他向济南市公安局报案。11月20日,警方经过缜密侦查,在济南市郊区附近,将躲藏起来的赵建军抓获。2008年2月21日,侯文政前往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法院,对赵建军提出刑事自诉。2008年5月,历城区人民法院下达“(2008)历刑自初字第4号刑事判决书”,认定赵建军犯有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侯文政虽然讨回了清白,但他曾经幸福的家庭已四分五裂,亲情再也无法回归。

给远方亲戚的一封信篇5

什么是幸福?各人自有各人的理解。

我家的钟点工小陈有天比往常早到了半个多小时,一进门,就大声地告诉我先生:“我们家造房子了。”出于好奇,也出于关心,我与她聊起了房子的事,我说:“你们真了不起啊。通过自己的拼搏在老家盖房子了。”当听说是在杭州盖房子时,我更好奇了。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家兄弟姐妹五人合起来在一个老乡承包的拆迁工地上盖了小房子,每户有一个房间,外加一处烧饭的地方。从她的描述中,我感到了一种止不住的满足。整个上午,她一边高声歌唱,一边干活,快乐得无法平静。我和先生也被她的快乐所感动,整天。我们也感到特别的快乐。我想:这就是幸福吧。

我把这个故事告诉朋友,朋友也讲了个故事。她的邻居。男的是蹬三轮车的,女的没有工作,是从安徽嫁到杭州来的。在常人看来,这户人家应该是不富裕的。可笑声却经常从他们家传出,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有一天,我这个同学忍不住叩响了他们家的门,只见夫妻俩坐在饭桌前,手中各自抓着一把牌,桌子的一边摊着刚用过还没洗的碗碟,一边是从他们手中打出的牌:他们是以牌的输赢来决定谁来洗碗碟。原来幸福是可以自己寻找的。

我的同事给我讲过一个关于她亲戚的故事。她的这位亲戚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今年春节却早早地带了很多礼物到他们家来拜年。给他们的感觉是浑身上下充满了幸福,“我们也被感染了,那天家里是笑声阵阵。”原来这位亲戚家几代农民,三代人住在一间旧房子里,现在房子被征用后分到了三套房子,不仅自己和儿子分别有了自己的房子,还可以出租。每个月的租金收入就可以让他们坐享晚年了。

有一天,我去银行给儿子汇款,在排队过程中,听到几位老人在那里聊天。从他们的聊天中我听出来是原先住在老城区的老邻居碰到了一起。一位说原先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想想都可怕,一刮台风,房子摇摇晃晃。以为会被压在里面,现在和老婆两人住70多平方米的洋房住,沙发坐坐,电视看看,脚儿跷跷,不要太舒服噢。另一位说,我们是自己住一套,儿子媳妇住一套,在一起有分有合,婆媳之间很客气了,以前的矛盾也没有了,我们都发福了。是啊,旧城改造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幸福。

无论是靠自己打拼来的财富,还是政府政策带来的福利,或是自己感觉的快乐……虽对幸福的追求和理解各有不同,但只要自己感到幸福就可以了。

摘自她时代钱晓芳

错位感动

有一个小伙子和一个美丽的山村姑娘在南方打工时相识,小伙子一直在苦苦地追求这个山村姑娘。

可是半年之后,山村姑娘因为老娘年迈无人照看,就回了老家,不再去打工了。小伙子于是只好写信向山村姑娘求爱。

小伙子很有耐心和毅力,每天都坚持要写一封言语缠绵、情深意切的情书寄给那位山村姑娘。

山村姑娘的家离镇里的邮局很远,小伙子的信到了镇里的邮局后,邮局就要派出邮递员将信送到山村。从镇里到山村的路很崎岖,要翻过一条又一条的羊肠小道,还要涉过一条又一条的冰冷小溪,道路要么怪石嶙岣。要么黄泥裹脚、黏黏糊糊,走起来很是艰难。

邮递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小伙子善解人意,知道每天送给山村姑娘的这封信是火辣辣的情书,所以坚持每天都将信送到山村姑娘的手中。那个小伙子一共写了700封爱情信――也就是说,小伙子执著地坚持了两年……但是还是没有让山村姑娘开口答应嫁给他。

在这两年里,邮递员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雪,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每天都坚持将小伙子的情书送给山村姑娘。

到了第700封信的时候,山村姑娘终于被感动了――山村姑娘突然紧紧地拉着邮递员的手说,年轻人,咱俩结婚吧,你的善良。你的执著,以及你的吃苦耐劳……啊――这一切,简直太让我感动了!

摘自《北京青年报》刘吾福

只追前一名

有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到中游水平,而且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

接下来,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她的学习中,“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这样,在妈妈这种理念的引导教育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的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

她就是朱成。然后,朱成在哈佛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引起了巨大轰动。

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才能引领人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给远方亲戚的一封信篇6

【关键词】刘盈;吕后;群臣;执政掌权

公元前195年,刘邦逝世,太子刘盈继位为王,史称孝惠帝。自孝惠元年至孝惠七年,刘盈在位七年,并没有亲理朝政,而真正的幕后统治者是皇太后吕雉。且在孝惠七年,刘盈去世之后,吕后继续把持朝政,直至她的生命结束。吕后作为一介女辈,能够执政掌权十五年,必有其合理之处。首先,刘盈作为皇位的第一合法继承人,不理朝政,是促成吕后能够大权在握的最关键因素。其次,吕后作为皇帝母亲,身份、地位不同凡人,以及吕后强势的个性和精明的政治头脑,促使吕后成为了实际统治者的不二人选。再次,吕后并没有改变江山姓刘的事实,群臣无理由反对吕后执政。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吕后成功掌权的原因。

一、合法继承人无力掌权

太子刘盈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刘邦的其他几位皇子是第二继承人,但是由于第一继承人刘盈仁弱,强势的吕后又剥夺了其执政条件,致使刘盈完全失去执政权,而其他各位皇子羽翼尚未丰满,且有赵王如意的悲剧收场在先,各位皇子也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吕后得以掌权的主要原因在于刘盈能否撑得起天下。

1、刘盈身体素质差、寿命不长

“高祖于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自此太子刘盈继位为帝,在位共七年,并没有参与朝政。《史记》记载,孝惠元年十二月,吕后趁孝惠帝外出打猎的机会,害死了年幼的赵王如意;并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放在厕所,让孝惠帝看,“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孝惠帝亲眼目睹其母的残忍恶毒,伤心欲绝,谴责吕后“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由于对其母的恶劣行径难以反抗,又无力改变现实,“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正是由于各种打击,刘盈无心无力于朝政。刘盈18岁继承皇位,受到“人彘”事件的打击,大病一场,一蹶不振,直至在七年后,即在他24岁时就告别人世。可见孝惠帝寿命短,吕后亲政也是事在人为。

2、孝惠帝在才智、性格方面都未显示出治国掌权的优势

首先,在性格上,孝惠帝仁弱、慈仁。刘盈谥号:孝惠。中国古代帝王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道德修养而定的。根据《逸周书・谥法解》来解释:“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刘盈的谥号正是其慈惠爱亲、柔质慈民的表现。由于其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而欲废太子,立赵王;由于其慈仁,刘盈并没有像吕后一样对威胁自己皇位的戚夫人及其子进行打击报复,反而亲自保护赵王;由于其慈仁,才让作为一代帝王、一个男人的他,无法接受母亲将戚夫人变成“人彘”的现实;由于其仁弱,强势的吕后才能掌控朝权,草菅人命,为所欲为。

其次,在才智上,主要有高祖所认为的“不类我”。在才智方面孝惠确实无法与刘邦等同,没有刘邦那样的大智大勇、个人魅力和威信。刘盈没有天赋异禀的治国之才,与同时代十五岁的张辟强相比,刘盈没有洞察人心的机智;与十四岁亲政,十六岁捉拿鳌拜的康熙相比,刘盈缺乏魄力和胆识。且在《留侯世家》中记载“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吕后得知要让太子带兵,急忙劝阻刘邦,且向刘邦泣诉:“今诸将皆陛下故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可见,刘盈仁弱柔和如羊,怎能率领如狼般的将军呢?表明刘盈没有威信,也无将兵之才。

以上各方面都显示出刘盈个人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吕后为了国家大计、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掌控欲,顺势而为,干预朝政,来维持刘姓江山的稳定。

二、吕后凭借优势的个人地位及其才能掌握实权

1、吕后独特的地位及其强势的个性

刘邦在位时,吕雉作为皇后就可以不经皇上批准而杀开国功臣韩信、彭越等,可见,当时吕后的地位就已经是除刘邦外而不可逾越,这种权力也是刘邦默许的,而她强势的个性也一目了然。因此当刘邦去世,新的小皇帝继位,吕后的权力、地位更是无人能比、不可动摇。作为母亲、太后,即使刘盈已经十八岁,在吕后看来,他也是个孩子,他没有能力掌权,又不能让非刘氏把持朝政,所以吕雉必须站出来独当一面,处理国家大事。

《吕太后本纪》:“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根据《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用“刚毅”一词来形容吕后,表明吕后确实是一个如男子般刚强而有毅力的女人。只有这样刚毅的女人才能够控制如虎狼般的武将,而“佐”高祖定天下,诛杀开国功臣:这也突显出吕后作为女人的强势。只有这样强势的女人,在自己赢得了皇位之争后,还要报复曾经的对手――戚夫人及其子,还要对他们进行残酷的迫害;只有这样强势的女人,能在儿子继位之前,将不能为己所用或不能威慑镇压的功臣元老统统处理掉。吕后的这种做法,亦如男人般有魄力,明朱元璋为了太子能接受“长满刺的树枝”而要把上面的刺一个一个剔掉一样。

2、吕后精明的政治头脑

刘邦因军黥布而中流矢,病危,吕后预感刘邦时日不多,为了日后用人得当以使国家大治。吕后问刘邦:“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刘邦识人的眼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作为皇后,将来的皇太后,询问政事,表现出的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比真正的皇位继承人都急切。当吕后再一次询问相国人选时,刘邦责备道:“这以后你也不用知道。”表明刘邦对吕后的精明及其过于干预政事而感到了反感。由“问其次”“复问其次”可以看出吕雉作为政治家的长远目光和对治国安邦之人选的关心。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于长乐宫。吕后封锁消息,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吕后想要杀掉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军,诸将曾与刘邦一起打天下,只有刘邦才能统率如此猛将,一旦仁弱的孝惠登基或自己掌权,诸将势必不为己所用,甚至会趁其孤儿寡母势单力薄起谋反之心。由此足见吕后思想之缜密。

孝惠帝在位时,由于受到“人彘”事件的打击,从其登基的第一年就不理朝,不听政,这是吕后掌握实权的关键因素和合理借口。孝惠帝驾崩之后,吕后将其所立的小太子扶上皇位,成为了名实相副的掌权者。《吕太后本纪》记载:“元年(公元前187年),号令一出太后。太后称制”。可见吕后所立的“少帝”表面上维持了刘姓江山,实际上是为自己临朝听政制作了一个完美的挡箭牌。吕后以此向众人表明:小皇帝无法执政,自己掌权是合情合理的。

为了让自己的统治地位更加牢固,增强吕氏的实力,吕后采取了两种措施:

首先是大封吕氏王侯将相,增强吕氏在朝臣中的权力和地位。这是在“孝惠崩,吕后哭,泣不下”时,张辟强为丞相陈平所出的自保之计,即“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但这也正是吕后所想要的,因为孝惠一死,吕后唯一的依靠、希望和寄托瞬间化为乌有,自己一个女人在朝中独挡一面,肯定难服众臣,所以必须让自己亲近的人,即诸吕掌握军权,封王封侯。吕雉置刘邦白马之盟于不顾,大封吕氏王侯将相,“吕氏权由此起”,羽翼也逐渐丰满。吕后为了防止功臣、刘氏产生怨言,反对自己的统治,又分封一些功臣、刘氏王孙为王为侯,这就形成了功臣、刘氏、吕氏三派相互牵制而又稳定的政治局面。

其次,运用政治联姻,将吕氏女嫁与刘姓王侯,以维系吕刘两姓的亲近关系,使吕刘子孙代代相传。最初吕后将鲁元公主的女儿嫁给孝惠帝为后,导致了孝惠皇后无子。为了让吕氏女当上皇后,吕后容不得别姓女子,容不得吕刘江山旁落他人之手;为了防止后代皇帝的皇后形成像吕氏一样强大的外戚派,威胁刘氏江山;为了防止刘姓王反叛,打倒吕氏外戚派,而在刘姓王身边安插耳目,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如吕后将吕氏女嫁与朱虚侯刘章、赵王友、梁王恢等为妻后。在吕后最终病重时,仍旧不忘将吕禄女封为帝后,以延续吕氏的权力。

三、文武大臣采取妥协自保的态度

开国功臣的文武将相之中,最具威胁的是在战场上战功显赫的韩信、彭越等将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正是因为他们功高盖主,而存在背叛的可能,让刘邦放心不下,因而吕后得到高祖的默许,诛杀功臣。吕后与萧何合谋,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梁王彭越也是吕后设计,诬告其谋反,将其处死,灭三族。吕后诛杀韩信、彭越,在朝中将相心中树立了吕后的威严与权势,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首先,孝惠死时,张辟强为陈平出的计策就是“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吕后听了这样的话,很是欣慰,陈平等群臣也可以脱离祸患。正是由于陈平周勃等人“全社稷,定刘氏之后”的想法,促成了吕氏集团的强大,导致“号令一出太后”。吕后掌权之后,积极扩展自己的实力,分封诸吕为王侯将相。吕后分封王侯一事和大臣们商量,欲表现其民主决策的开明,但遭到了右丞相王陵的反对,而王陵的反对无效,最终被吕后罢免相位。分封一事得到了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的同意,认为无所不可,也就预示着朝臣的无人反对。

其次,少帝登基之后。少帝知道是吕后杀了他的亲生母亲,扬言等他长大后,要造反。太后听说此事,为了解除后顾之忧,随即将少帝囚禁在永巷,对外声称皇帝病重。并发表舆论造势“凡天下治为万民命者,盖之如天,容之如地,上有欢心以安百姓,百姓欣然以事其上,欢欣交通而天下治。今皇帝病久不已,乃失惑乱,不能继嗣奉宗庙祭祀,不可书属天下,其代之。”而群臣竟然叩头拜谢“皇太后为天下计所以安宗庙社稷甚深,群臣顿首奉诏”。吕后此举得到了群臣的同意。可见吕后在朝中的一言一行都得到了群臣的拥护,无人反对。有了王陵反对无效并遭到罢相的结局,群臣面对擅权专制的吕后,也只能默许同意,妥协自保,以伺机扳倒吕后,而在群臣妥协退让、伺机等待的过程中,吕后得以在朝中为所欲为、如鱼得水般顺畅行事。

从整体来看,吕后成功执政集合了当时当代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才得以顺利执掌朝政长达十五年。有利条件并不是绝对的,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刘氏后代不都是仁弱、年幼、短命的;吕后具备执政的各方面优势,但吕后只有一个,她不可能永生,注定会有生命终结的那一天;群臣对吕后的服从也并不是绝对的,他们采取的是委身自保、伺机反转的消极策略。因此在吕后去世两个月的时间内,刘氏起兵夺权,消灭了吕氏集团,迎立代王刘恒为帝。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中华书局,1959:341-394.

[2]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M].中华书局,1959:395-412.

[3]司马迁.史记[M].岳麓书社,2002.

[4]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5]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人理论研究所.吕后其人――吕后及诸吕叛国篡权资料选译[M].中华书局,1977.

给远方亲戚的一封信篇7

是呀,书信传统虽已离我们远去,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诗意长留,信笺和墨迹的温度永存。

读信・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

【黄永玉写给曹禺――1983年3月20日】

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释、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莎翁《麦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麦克白,把沉睡赶走!”

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与我的友谊。如果能使你再写出二十个剧本需要出点力气的话,你差遣就是!艾侣霞有两句诗,诗曰:“心在树上,你摘就是!”

信,快写完了,回头一看,好像在毁谤你,有点不安了。放两天,想想看该不该寄上给你。

祝你和夫人一切都好!

晚 黄永玉 谨上

三月二十日

【信里深思】作为晚辈的黄永玉写给前辈戏剧大师曹禺的这封信,没有丝毫的恭维奉承,没有俗气的人情世故,只有坦荡真诚、不加修饰的批评。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戏剧家曹禺的赤诚之情,其责之深更见其爱之切,这样的友谊可谓诤友。

【信外故事】曹禺在戏剧创造的早期,创作出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经典剧作。创作上取得辉煌成就后,曹禺开始担任各种行政职务,参加各种各样的应酬,环境、心态的改变让曹禺再难创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这封书信正是针对这一现实写成的。

【片段速写】敢于直言不讳批评缺点和错误的朋友是为“诤友”。画家黄永玉对前辈戏剧大师曹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敢于大胆指出其问题所在,这体现了他性格的坦荡、直率和真诚,其款款之心、拳拳之意令人感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正的朋友之间难道不该是这样的吗?因为关心,才会冒着得罪对方的危险指出其问题所在,帮助对方不断前进,这样的朋友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贵人,需要我们加倍珍惜。

读信・儿今奉令守位石牌要塞

【胡琏写给父亲和妻子――1943年5月27日】

胡琏写给父亲

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惟儿子于役国事已十九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

敬叩金安

胡琏写给妻子

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军人以死报国,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

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效忠为宜。战争胜利后,留赣抑回陕可自择之。家中能节俭,当可温饱。穷而乐古有明训,你当能体念及之。

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枝,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接读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

匆匆谨祝珍重。

【信里深思】这是军队高级军官胡琏在奔赴战场,与日寇作战前写给父亲和妻子的一封家书,家书中满含着他为国尽忠而不能尽孝于父的愧疚之情,以及不能为妻子分担家庭重负的亏欠之意。透过这封泛黄的家书,一个忠义双全的中华好男儿的英雄形象如在眼前,其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信外故事】鄂西石牌自古以来就是据守长江的天险。1943年5月,日军侵占宜昌后,石牌便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门户,中国战区最关键的要塞。指挥将士死守石牌要塞的正是时年36岁的第18军第11师师长胡琏。恶战在即,胡琏及部下都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准备,他令部下留下遗书,自己也写信五封,与家人诀别。

【片段速写】军人是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他们不惜以死保家国,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大义舍私情。胡琏,作为一名军人,在日寇大举进犯之时,勇赴国难,率军坚守要塞,与敌血战。他写给家父亲和妻子的家书,饱含着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军人的担当,一个儿子的孝义,一个丈夫的柔情。古往今来的历史上这样的中华好儿女不胜枚举,正是他们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今日的中华如他们所愿,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魂兮归来,英雄不朽!

读信・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会来

【史铁生写给盲童朋友――1993年】

我们残疾人最渴望的,是与健全人平等。那怎么办呢?我想,平等不是可以吃或者可以穿的身外之物,它是一种品质,一种境界。你有了,你就不用别人送给你。你没有,别人也无法送给你。怎么才能有呢?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而然就会来了。就是说,我们不要因为身有残疾而有任何特殊感,我们除了比别人少两条腿或者少一双眼睛之外,除了比别人多一辆轮椅或者多一根盲杖之外,再也不比别人少什么和多什么,再也没有什么特殊于别人的地方。我们不因为残疾而忍受歧视,也不因为残疾去摘取殊荣。如果我们干得好,别人称赞我们,那仅仅是因为我们干得好,而不是因为我们事先已经有了被称赞的优势。我们靠货真价实的工作赢得光荣。

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别人的帮助。自尊,不意味着拒绝别人的好意。只想帮助别人而一概拒绝别人的帮助,那不是强者,那其实是一种心理的残疾。因为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信里深思】这是身为残疾人作家的史铁生写给一群盲童小朋友的书信。史铁生在书信中用平等的视角,语重心长、满怀真情地鼓励盲童小朋友要自尊自强,不亢不卑,心怀爱心,走出个人设定的狭隘小圈子,拥抱生活,成为生活的强者。其殷殷慈爱意、暖暖真心怀让人动容。

【信外故事】作家史铁生21岁就双腿瘫痪,他一生与轮椅相伴,却著述不辍,哲思精妙。42岁那年他结合自身的经历,在写给盲童朋友的信中,对残障人士最关注的“平等”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释。

【片段速写】残疾作家史铁生写给盲童的信,让我们看见了一位有骨气、有尊严的强者形象。他用自己的人生感悟现身说法,帮助盲童小朋友走出黑暗,拥抱新生。身处残疾之中,仍自强不息,做出成绩,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史铁生用残疾之躯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身体残疾了,我们依然可以拥抱光明;但是心理残疾了,灵魂只能在黑夜流浪。

读信・足踏祖国土地的头一天,也就是快乐生活的头一天

【钱学森写给郭永怀――1956年9月11日】

永怀兄:

这封信是请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办事处面交,算是我们欢迎您一家三众的一点心意!我们本想到深圳去迎接您们过桥,但看来办不到了,失迎了!我们一年来是生活在最愉快的生活中,每一天都被美好的前景所鼓舞,我们想您们也必定会有一样的经验。今天是足踏祖国土地的头一天,也就是快乐生活的头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国吧!

我个人还更要表示欢迎你,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了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希望你能满意。你的住房也已经准备了,离办公室只五分钟的的步行,离我们也很近,算是近邻。

自然我们现在是“统一分配”,老兄必定要填写志愿书,请您只写力学所。原因是:中国科学院有研究力学的最好环境,而且现在力学所的任务重大,非您来帮助不可。

……

【信里深思】这是科学家钱学森写给自己的同门师兄弟郭永怀的一封书信,信中钱钟书表达了对郭永怀回国效力的殷殷期盼之情,款款关怀之意,以及他对祖国科学事业发展的热切期望。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出老一辈科学家不计个人得失、矢志科学报国的伟大情怀。

【信外故事】钱学森和郭永怀携手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以及众多一流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同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曾联名。1956年,自海外先行回国的钱学森,殷切期盼着当时还人在美国的郭永怀到来,而后者正在为摆脱美国政府的限制想方设法。当郭永怀历经曲折终于就要回到国内时,钱学森早早写下这封信,希望郭永怀在一踏上国土的那一刻就能看到。

【片段速写】钱学森不仅自己科学报国,还为国揽才,召唤身为同门的科学家郭永怀回国效力。他写给同学郭永怀的书信,可见其态度之殷勤,所做筹备工作之细致,为国谋划思虑之深远。这一切都表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对祖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期望。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钱老重视人才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可以营造良好宽松的社会氛围,心怀诚意,创造一切便利条件吸引人才,让这些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发展,为祖国的强大做出积极的贡献。

观后・见字如面,陌生了的心灵之旅

这些并不是为了发表的私人文字展示出来之后,激荡起了绵绵涟漪,引致网络刷屏。有赞誉称《见字如面》如清流,沁人心脾,而一些80后,特别是几乎没有笔墨信函经历的90后,也被感染得不吝赞词……那么,这“意外现象”的发生,到底透露出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有岁月经历的人会感慨地想到“信”,故而有结论说,节目的影响力缘于曾经的书信,据说不少人因此还翻出了保留的昔日信函。然而,对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新生代而言,这种说法似乎并不成立,他们几乎没有安坐在桌前,字斟句酌地写过信……即便是“情书”恐怕也是网络中各色文字砖块般的数码堆砌。显然,打动人们的不只是书信。

就笔者所见,黄永玉和曹禺之间的私人“笔谈”是坦荡的心语,是赤诚相见,正如黄永玉直言:“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没有客气,没有心机,是朋友间去掉恭维魅惑的“洞见”,因之曹禺才有如获至宝的感叹。

书信真的可能不会再写了,但我们还会有郁愤要吐露、有开心需共享,有释放心曲的期许,像曾经落笔书信一样,能孤寂又或者安静地坐下来,能在落笔之前仔细推敲语义,哪怕是在仓促的g歇,不可能潦草的数码文字也该有脑海中翻腾掂量的“落笔”。写在移动屏幕上的,不能只有谩骂和无脑的宽慰、点赞,人际交流更不该是图表化的表情泛滥……

给远方亲戚的一封信篇8

要说祸事的起因,还得从当时政治局势说起。自汉和帝起,东汉的朝政主要由外戚、宦官把持,两股势力犬牙交错,轮番专权。汉桓帝初期,朝政由外戚梁冀掌握,延熹二年(159年)梁氏被宦官单超等诛灭,政权落入宦官之手。无论是外戚专权,还是宦官当道,东汉内政都搞得一团糟。以梁冀为首的外戚集团作恶多端,人神共愤;清除梁氏外戚集团之后,桓帝为了酬谢宦官,一天之内就封单超、徐璜等五人为县侯。宦官利用接近皇帝的便利条件,假传圣旨,飞扬跋扈,贪赃枉法。他们像外戚一样,到处安插亲信,在中央和地方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宦官文化素质不高,在治国理政上无所作为,搞腐败却不亚于外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宦官大都心理阴暗变态,心狠手辣,本是“孤家寡人”,却异常贪婪,到处抢掠,兼并土地。中常侍侯览“侵犯百姓,劫掠行旅”,曾夺人宅舍381所,土地118顷;其兄任益州刺史,“民有丰富者,辄诬以大逆,皆诛灭之,没入财物,前后累亿计”(《后汉书・宦者侯览传》)。宦官在朝廷上,“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后汉书・朱穆传》);在地方上,“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后汉书・宦者单超传》)。他们胡作非为,把朝野弄得乌烟瘴气。

外戚专横,宦官凶狠,皇帝昏庸,不禁令朝野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尤其是,宦官、外戚及其爪牙控制了选官大权,选举不实,暗箱操作,贿赂公行;以至于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状况。官员选用上的腐败,严重堵塞了太学生和州郡学子入仕的出路,引起广泛而强烈的不满。出于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担忧,一些士大夫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戚、宦官专权,对他们进行抵制或反击;太学生们评论朝政,臧否人物,激浊扬清,对贤能大臣给予褒扬,对弄权的外戚、宦官予以鞭挞,逐渐形成了所谓“清议”,太学因此成为当时的舆论中心;全国州郡学子亦与太学生联络,遥相呼应。

太学当时有学生3万余人,学生领袖郭泰、贾彪与朝中大臣李膺、陈蕃、王畅等交往,相互敬重、赞赏。太学里流行一种说法:“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与此同时,太学生们对朝中大臣、地方官员及社会名流进行画像与归类,“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外号在社会上广为传颂。三君,指窦武、陈蕃、刘淑三人,窦武虽为外戚,但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与陈蕃、刘淑同为“一世之所宗”;八俊指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俊者,即为人之英也;八顾指郭泰、范滂、尹勋、巴肃、宗慈、夏馥、蔡衍、羊陟八人,顾者,即为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八及指张俭、翟超、岑、苑康、刘表、陈翔、孔昱、檀敷八人,及者,即为能导人追宗者也;八厨指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八人,厨者,即为能以财救人者也。太学生与朝中大臣“竞以臧否相尚,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对于宦官来说,更感觉到压力很大,因为他们擅权妄为,正经事做不了,坏事干了不少,自然引起了舆论界的批评或指责。为此他们很不高兴,时常在皇帝面前进谗言,并试图予以打击。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徐璜、侯览、赵津的家人或党羽在大赦之前竞相为非作歹,徐璜的侄子徐宣戏射杀人,侯览的家人在故乡残暴百姓,赵津的党羽张泛借机横行。而地方官成、翟超、刘质、黄浮等不畏权贵,在大赦以后仍按律处置了这些人。宦官侯览等人向桓帝进言,桓帝听信一面之词,重处了这些官员。朝中重臣、位列三公的太尉陈蕃、司空刘茂向桓帝进谏。桓帝不悦,刘茂不敢多说。陈蕃独自上书,为受罚的官员辩解,建议桓帝斥黜佞邪,结束宦官乱政。桓帝不予理睬。宦官由此嫉恨陈蕃,但因其位高名重而不敢加害于他,但对其他人则大加报复。成、刘质等最终下狱遇害,岑、张牧等人逃脱得免。宦官与士大夫间的矛盾更加恶化,彼此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河南人张成,擅长占卜,预知朝廷将要大赦,纵子杀人。李膺时任司隶校尉,下令逮捕张成之子,大赦后仍将这个蓄意杀人的恶棍处死。张成系宦官党羽,平素以方伎结交宦官,其子被处死,宦官便借题发挥,指使张成弟子牢修向皇帝上书,诬告李膺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不禁大怒,下令布告天下,逮捕党人,一起波及全国的党锢之祸就此拉开序幕。

李膺被捕入狱,受牵连的党人达200余人。太仆卿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及名士陈、范滂等皆被通缉,全国各地都在搜索拘捕党人。太尉陈蕃认为“罪名不章”,不肯平署诏书。桓帝更加恼怒,干脆跳过正规程序,直接让宦官负责审理此案。李膺、陈、范滂等人慨然赴狱,受“三木”酷刑拷打,依然宁死不屈。

当时被捕的“党人”大多是天下名士、社会贤达。宦官大肆迫害“党人”,引起了朝野的强烈不满。度辽将军皇甫规就耻于未被列为“党人”,故而上书申述自己为“附党”,“宜坐之”,请求朝廷按“党人”治罪。陈蕃再度上书劝谏,桓帝嫌他言辞激切多嘴,以“提拔用人不当”的理由,免除他的太尉职位。

同年十二月,桓帝窦皇后的父亲窦武出任城门校尉。窦武广交名士,清廉刚正,同情党人。次年五月出现日食,窦武趁机上疏请求释放党人,并以托病交上官印相胁,迫使桓帝态度有所松动。安排宦官王甫重新审讯党人,王甫被范滂等人的言辞所感动,取消了对他们的酷刑。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们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于是向桓帝进言,说天时宜大赦。当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党人得以获释,放归田里,终身禁锢,不得为官。

第一次党锢之祸,就此告一段落。

永康元年(167年)底,桓帝去世,十二岁的灵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窦武掌握实权,起用陈蕃,诏为太傅、录尚书事。在陈蕃和窦武的商议下,任用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又征召曾被废黜的李膺、刘猛、杜密、朱寓、荀翌等人入朝,共理政事。与此同时,曹节、王甫等宦官紧密团结起来,谄事窦太后,深受窦太后信赖,继续为非作歹。

建宁元年(168年)五月,出现日食天象,窦武借此建议窦太后解决宦官问题,窦太后不予采纳;窦武也多次劝窦太后,应及早清除宦官,窦太后仍犹豫不决。到了八月,又出现“太白犯房之上将、入太微”的天象,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象征奸佞在皇帝身旁,大将军有灾难。于是,窦武、陈蕃等人决意清除宦官曹节、王甫一党,并采取相关措施。

窦武、陈蕃任用朱寓为司隶校尉,刘为河南尹,虞祁为雒阳令。窦武还免除黄门令魏彪,以亲己的小黄门山冰代之,让山冰收捕长乐尚书宦官郑飒,关进北寺狱。陈蕃建议立即杀了郑飒,窦武不同意,命令山冰等人审问之;郑飒的供词牵连到曹节、王甫等宦官,山冰等人立即上奏,建议抓捕宦官。

九月辛亥日,窦武归府住宿。宦官朱有所耳闻,趁机偷看窦武的奏章,顿时气急败坏,大骂:“宦官中放纵不法之人,当然可以杀,我们这些人有什么罪?难道都要被族灭吗?”并且高声反诬道:“陈蕃、窦武奏请太后废皇帝,为大逆!”当晚,朱迅速召集十七名健壮的宦官,歃血为盟,阴谋作乱。曹节闻讯,挟持汉灵帝,关闭宫门,胁迫尚书官写诏书,任命王甫为黄门令,持节到北寺狱,收捕山冰等人。他们杀了山冰、尹勋,释放郑飒。接着,劫持窦太后,抢夺玺绶;下令追捕陈蕃、窦武等人。

年过八旬的陈蕃闻变,率太尉府僚及太学生数十人拔刀剑冲入承明门,到尚书门因寡不敌众被擒,当场遇害。

窦武驰入步兵营起兵对抗。名将、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此前率军出征,此刻刚回到京师,尚未了解局势,宦官假传诏令骗过了他。张奂误以为窦氏叛乱,遂与少府周靖率五营士与王甫所率领的虎贲军、羽林军一起进攻窦武;窦武被重重围困,无奈自杀。他的宗亲宾客姻属都被诛灭,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等皆被夷族;虎贲中郎将刘淑、故尚书魏朗等皆被诬陷而自杀;窦太后被软禁在南宫。

宦官集团先下手为强,彻底改变了局势。于是一群小人得志,参与的宦官趾高气扬,坐地分赃:“共割裂城社,自相封赏,父子兄弟,被蒙尊荣,素所亲厚,布在州郡,或登九列,或据三司。”(见《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九》)。与此同时,他们对被指为“党人”的士大夫、太学生进行残酷打击,疯狂迫害。李膺、杜密等人再次被罢官,李膺被捕入狱处死,杜密愤然自杀。《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记载:“凡党人死者百余人,妻子皆徙边,天下豪杰及儒学有行义者,宦官一切皆指为党人;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毒,其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可见,第二次党锢之祸,株连之广,为害之深,远远超过了前一次。

八年之后的光和五年(182年)闰五月,永昌太守曹鸾仗义执言,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禁锢。汉灵帝看了奏折,勃然大怒,不仅没有采纳曹鸾的建议,反而下令收捕并处死他。随后,灵帝下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为官者,一律免职,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这是党锢之祸的第三波,涉及更多的无辜者。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怕“党人”与黄巾军一同作乱,遂于四月丁酉日大赦天下,免除了亲属关系与“党人”在小功以外者的禁锢。颇具讽刺意义的是,直到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被董卓把持的东汉朝廷才正式为陈蕃、窦武等人,党锢之祸总算就此结束了,而东汉王朝已然奄奄一息。

“党锢之祸”全过程大抵如此,虽然事情过去了1800余年,但这个恶性事件并不是历史上的孤例。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历史事实与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可是,党锢之祸在东汉两次出现,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还是悲剧,或者说是惨剧。类似“党锢之祸”事件,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时常发生,而且每次都是悲剧,这既令人扼腕叹息,更值得反省叩问。

就事论事,咱们不禁要问:东汉宦官集团何以大兴党锢之狱?

严格地说,外戚也好,宦官也好,即使在封建专制时代,都不具备掌握国家权力的合法性。但是,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容易与皇帝亲近,故而能窃取权力,把持朝政。即便权力来路不正,只要一朝权在手,也把令来行。尤其是对于宦官来说,一旦掌握本不属于自己的权力,更是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态,肆意弄权,胆大妄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再说天下是皇帝的,哪怕搞得乌烟瘴气、洪水滔天,也与我无关;因此,宦官专权的时代都异常黑暗。

所谓滥用权力,当然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所以,这些人一旦有了权力都不愿意接受监督或约束。宦官擅权,本来名不正、言不顺,故而面对士大夫与太学生的议论与抨击,他们会感到压力很大;尤其是面临权力被剥夺的时候,他们会趁机找借口报复,变本加厉地打击政敌。而最有效的打击,莫过于让政敌闭嘴或永远闭嘴;永远闭嘴,就是将其人杀害,甚至株连灭族;闭嘴,就是剥夺其人话语权,将他从体制内清除,放逐出去,终身禁锢。

其实,宦官大都是小人,缺乏文韬武略。可是,宦官何以成为“党锢事件”的赢家,而士大夫与太学生却是输家?

客观地说,宦官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他们可以控制或代表皇帝。在那个年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是正义与合法的化身。所以,宦官可以借皇帝的名义打击政敌。一方面能在皇帝跟前进谗言,把那些士大夫与太学生妖魔化,将他们划为“诽讪朝廷”、“为大逆”的“党人”,另一方面借皇帝的诏书发号施令,对“党人”进行打击迫害。

当然,上述有利条件并不足以使宦官注定成为赢家,真正使宦官获胜的原因是他们的小人做派。由于工作需要,东汉宦官都被人为,这不仅使他们丧失,而且扭曲他们的人格与人性;特定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大都成为心理阴暗的小人。宦官一旦得势把持朝政,往往会释放人性的暗能量,形成一股为非作歹的黑恶势力。相对而言,陈蕃、窦武、李膺等士大夫都是正人君子,他们疾恶如仇,试图清除以宦官为代表的黑恶势力,也是为江山社稷着想。

但是,君子与小人交锋,获胜的往往是小人。尽管第一次祸事之前,以李膺为代表的士大夫依法处置了宦官的亲属、爪牙,取得了“打黑”斗争的初步胜利,而最终却一败涂地。

那么,君子何以斗不过小人呢?

问题在于,君子讲规则守法度,即便是“打黑”,也要走程序,以事实为依据,依法办事。比如,窦武想解决宦官问题,先征求太后意见,太后没有同意,他便犹豫不决;当他决意行动之后,他下令抓捕宦官郑飒,交给北寺狱审讯,查出宦官曹节、王甫等人的罪行,上奏朝廷予以法办。这么做,自然是君子所为,却因此贻误时机,给对手反扑的机会。

反观小人,他们无所顾忌,不守法规,不择手段。君子试图依法“打黑”处置小人,而小人却利用“黑打”收拾君子;“打黑”终究不及“黑打”,君子完败于小人。

宦官集团如此“黑打”,无非是借恐怖威慑,禁锢人们的头脑,封闭人们的嘴巴。的确,通过捕杀党人和太学生,有效地遏制了社会舆论,“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州牧郡守,承风顺旨,辟召选举,释贤取愚”(《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九》)。这种万马齐喑、小人得势的局面,正是宦官所希望看到的。但是,对于东汉王朝来说,党锢事件严重伤及国本,为它的灭亡埋下了大祸根。

上一篇:圣诞祝词范文 下一篇:光棍节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