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记翻译范文

时间:2023-11-29 11:34:08

虎丘记翻译

虎丘记翻译篇1

⑴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

⑵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⑶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⑷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

⑸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

⑹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⑺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⑻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另如:“於/鲧哉”(《尚书》)

⑼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

断句的主要方法

简要地说,断句的方法是: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⑵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⑷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例如:用斜线(/)为材料中画线的文句断句。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节选自韩愈《送区册序》)

解题方法与步骤

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

根据末句“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可以判断:写作本文时韩愈已被贬官阳山;选文开头“阳山,天下之穷处也”一句中的“穷处”应该是“偏远的地方”的意思;画线的文字具体描绘的就是阳山的“穷”。

⑵分清语段的层次。

从画线文字中的“陆”“江”“县廓”等字眼来看,为了显示阳山地处偏远,作者写两个层次的内容:地理环境(“陆”“江”)和人居状况(“县廓”“……之间”)。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

首先,从注释的暗示入手,根据语法关系,我们可以找出这样一个句子:“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接下来处理前半部分文字。如前所述,这部分文字写地理环境,又可分“陆”“江”两个小层次,再考虑到“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句式齐整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断句:“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

⑷通过译文进一步验证。

事实上,只有断句正确,才能使译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上下文和谐浑整。

参考答案: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断句的常用技巧

在断句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标志:

㈠句末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八个:

⑴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⑵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

例如:“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

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

例如:“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刺客列传》)

⑷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例如:“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

⑸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⑹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

⑺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例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⑻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

另外,有些句末语气词之间经常连用,用于强化语气。比较常见的有:

⑼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10)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1)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12)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13)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14)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㈡句首虚词

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起”,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夫”“盖”。

⑴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⑵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一些固定短语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见的有:

⑶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⑷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⑸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⑹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㈢单独使用的叹词

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来。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例如:

⑴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

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

㈣句式――对偶和排比

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⑴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㈤其他

虎丘记翻译篇2

通过对英汉习语对比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不同文化中语言的民族性特色,而且能从不同的设喻形象中获 得乐趣,觉得这样的学习不是苦差事,并且还能使记忆深刻,理解到位,使用地道,甚至对英汉互译也有帮助 。

笔者本着趣味性和使用性的原则,试着从一个hay stack 中找出几根 needle来,算管中窥豹吧,以下从四 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英汉习语所用设喻相似而意义相近的

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Courtesy costs nothing.礼多人不怪;

Lovers' quarrels are soon mended.夫妻无隔夜仇;

The higher up, the greater the fall. 攀高跌重:

know something like the palm or back of one's hand 了如指掌;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滴水穿石;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混水摸鱼;

Great oaks from little acorns grow.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pour oil on the flame 火上加油;

Give somebody an inch and he'll take an mile. 得寸进尺;

lie down on the job. 磨洋工;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The tailor makes the man. 人靠衣服马靠鞍;

a yes man 应声虫(跟屁虫);

at one's wit's end 才穷智尽;

hang by a thread 千钧一发;

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

follow in sb's footsteps 步人后尘;

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 贪多嚼不烂;

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心有余而力不足;

wash one's hands of 洗手不干;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情人眼里出西施;

run sb. to earth 钻入地缝也要抓到某人;

skin deep 肤浅。

以上此类由于设喻形象相似,因而最容易掌握,我们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二.英汉习语所用设喻形象各异,意义却相近的

When a man is going downhill, everyone will give him apush. 墙倒众人推;

silken tongue 巧舌如簧;

a flash in the pan 昙花一现;

don't cry over spilt milk 生米已成熟饭;

put all one's eggs in one basket. 孤注一掷;

hold a wolf by the ears 骑虎难下;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进退维谷;

kick the bucket 翘辫子,蹬腿儿(死了);

The longest day must have an end.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

like a rat in the hole 瓮中捉鳖;

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 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birds of a fea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丘之貉);

You can't judge a tree by its bark.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 抓到篮里便是菜;

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 养虎为患;

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或针尖对麦芒);

New brooms sweep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祸不单行;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 一针见血;

ap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 转贴于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乌鸦笑猪黑(五十步笑一百步);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掩耳盗铃;

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ire 刚出虎穴,又入狼窝;

eat one's cake and have it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cast pearls before a swine 对牛弹琴;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本末倒置;

a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wet behind the ears 乳臭未干;

rob Peter to pay Paul 挖肉补疮;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 胸有成竹;

sit on the fence 脚踩两只船(随风倒);

cry wolf 烽火戏诸侯;

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 有眼不识泰山;

teach one's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 班门弄斧(关公门前耍大刀);

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as bold as brass 脸如城墙厚;

use a sledge hammer to crack a nut 杀鸡用牛刀(高射炮打蚊子);

throw in the towel 拱手认负;

bury the hatchet 握手言和;

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come to it.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live in a fool's paradise 做黄梁美梦;

place all one's cards on the table 打开天窗说亮话;

play second fiddle 唱配角;

stab sb in the back 放冷箭;

a blessing in disguise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Don't count the chicken before they're hatched. 不要揭锅太早。

以上此类收集较多是因为趣味性强。在对比学习的同时,我们不禁为不同文化中语言的民族特色而深深打 动。

三.英汉习语所用设喻形象相似而不可望文生义的

pull one's leg,指开玩笑而不是拉后腿的意思;

child's play,指简单容易而不是视同儿戏的意思;

strange bedfellows,指萍水相逢而不是同床异梦的意思;

in the same boat,指处于困境而不是同舟共济的意思;

to be 'touch and go'指危险处境而不是一触即发的意思;

Once bitten, twice shy, 指一回上当两回乖(有积极含义)而不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消极的 含义)的意思;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 指舍小利而求大利而不是抛砖引玉的意思;

one's hair stands on end,指恐惧而不是怒发冲冠的意思。

此类属于不可望文生义者,我们学习时要倍加注意。

四.英汉习语所用设喻形象相似而意义却恰恰相反的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与如鱼得水意义相反;

Many a good cow hath a bad calf,与虎父无犬子意义相反;

cry stinking fish,与王婆卖瓜意义相反; Hard words breakno bones,与恶语伤人六月寒意义相反 。

此类情形不多,不过在使用时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虎丘记翻译篇3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形象

Abstract:Languageisthecarrierofcultureandidiomsarethecreamofalanguage.Mostidiomscarryvividimageswhichbearrichculturemessagessothattheymightbecomparedtooneofthemirrorswhichbestreflectthespecialfeaturesofanationoraculture.It’srathersignificantforEnglishlearnerstodevelopasystematicknowledgeofChineseandEnglishidioms.Meanwhile,agoodcommandoftheskillsforprocessingimagesofidiomsduringtranslationisalsorequired.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cultureandEnglishculturebuildupabarrierwhichmaybesmoothedbyavarietyofapproachesoftranslation,suchaschangingordroppingoraddingtheimagesfromthesourcelanguage.

Keywords:idioms;culturedifferences;translation;image

一、引言

习语,英语称作idiom,源于希腊文中idiom和idiomatikos,原意指“特殊”或“特殊的”。习语是指某民族或某国家之语言或方言(Thelanguageordialectofapeopleorcountry)。[1](P735)习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习语包括成语(set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on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和歇后语(enigmaticfolksimiles)。[2](P98)它们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中的精华。它们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中西两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狭义上来讲,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反映了某民族或国家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及等民族心理因素。习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语言里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的反复使用而形成的形式固定、比喻深刻的短语,是不容任意而为的、随意更改的。英汉两种语言包含着大量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妙趣横生的习语。本文试从广义的习语概念来谈谈从形象处理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习语翻译的关键是保证源语习语中的文化信息被传递的有效性,即译语必须完完整整地体现出源语所包含的形象、喻义、修辞等内涵。这样不仅可保留源语的比喻形象,而且也保留了民族特点和语言风格,忠实传达了原文的含义。而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熟悉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而且也要透彻掌握两种语言所包含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要做到正确且通顺地翻译习语,就必须正确理解其语言与文化现象。习语的翻译要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还要尽可能地保持其民族、地域特色,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程度的信息传递。习语翻译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译文的质量。因此,如何处理好习语的翻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构成翻译对等的诸多方面,文化对等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对等,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源语符号与译语符号几乎不可能达到形象意义、字面意义、隐含意义等诸多方面的一一对应。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处理习语中的喻体形象。本文从形象处理角度方面探讨翻译习语时的形象处理方法。

二、习语翻译时的形象处理

(一)、直译—再现形象

直译法是指严格依照原文的形式并保持原文的风格,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联想误会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和语言风格(张培基)[3](P74)。我们在翻译时既要兼顾形象又要保持原文语义,语义的传达固然重要,但形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形象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水平。从形象处理角度来看,直译即再现形象直译法。

在源语和译语中,当形象和喻义的结合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是相同的,或源语形象所承载的隐含意义容易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接受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译出原文的风格,保留源语的形象,这样既保留了源语的形象同时也传达了源语的隐含意义。

英汉习语的完全对应使形象再现成为可能,不少英汉习语无论在意义、形象或风格上都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语中本身存在着可以与源语相对应的习语时,只要不影响译文准确传递源语的信息,并且行文流畅自然的话,就要采用再现形象直译法,尽可能地保留源语形象。例如:

例1.原文:《吕氏春秋》:“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译文:“TheLu’sAnnals”,“Yongjisaid,‘Drainthepondtocatchallthefishtobefoundthere,theywouldbecaught,buttherewon’tbefishnextyear’.”[4](P221)

“竭泽而渔”该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在《汉英成语英译词典》中译为“drainapondtocatchallthefish”,其实英语中有“killthegoosethatlaysgoldeneggs”的成语,意思和“竭泽而渔”相似。但我们并没有采用,反而采用了译文“drainingapondtocatchallthefish”,因为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了形象生动的源语形象,又能使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例2.原文:他一家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译文:Escape?Buthishouseandpropertycan’tescape.“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withhim”.[5](P226-227)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这个习语在《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ofIdioms》中译为“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withhim”,此习语在该句中,根据上下文已经显示了喻义,且十分明显,所以译文可直译为“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withhim.”既保留了形象,又极简单明了。

英汉习语互译中,相互借用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如果译语中有早已借入源语的习语且沿用至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即可采用再现形象直译法,既保留了原来习语的形象和隐含意义,又同时也表现出相似的文化特征。例如:

例3.原文:Fromthecontinuedexistenceoftheoldtheory,“aneyeforaneye”condemnedtodeathovernineteenhundredyearsago,butstilldyingveryhardinthisChristianCountry.

译文:这古老的理论“以眼还眼”一千九百多年前被判处死刑了,但在这个基督教国家里却死而不僵,仍然存在。[6](P50)

“aneyeforaneye”该习语出自《圣经》的《旧约·出埃及记》第二十二章,这个习语已被汉语吸收而成为汉语习语,这是汉语习语少数的外来语之一。

例4.原文:“ThesecoloniesareconstantandevenincreasingdrainonFrance.Theyareforherthetigerwhichshehasmounted(tousetheChinesephrase),andshecanneithermanagenorgetridof.”

译文:这些殖民地对法国来说是一个长久的愈来愈重的负担,用中国的成语来说便是骑虎难下,法国骑在他们身上就是骑在虎背上,她即管不住也甩不脱。[7](P206)

“thetigerwhichshehasmounted”是“Hewhoridesatigerisafraidtodismount”的变体。原文已经指明该英语习语源于汉语习语“骑虎难下”,其实“骑虎难下”早已输入英语,成为英语词汇中极少数来自汉语的外来语之一,而且也较常用,至少有下面的两本书里有记载,即

“Hewhoridesatigerandfindithardtogetoff.”[8](P343)

Ridingonatiger–unabletogetdown.(Met)[9](P161)

因此译者在翻译中,根据上下文意思直接将其还原成汉语习语“骑虎难下”。

(二)、意译法—替换、舍弃、增添形象

所谓意译法是指不保留源语的形式和修辞,而只传递源语意思的翻译法。有些习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直译可能无法准确传递源语的文化内涵,而且在译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同义词替代,或者使用同义词易将译语的文化色彩强加入源语文化中去,这时,为了填补语言之间的词汇、语义和文化空缺,译者就应采用意译。从形象处理的角度来看,意译可以分为三类:即替换形象意译法、舍弃形象意译法和增添形象意译法。

1.替换形象意译法

能够完整地传达源语的语义,又完整地保留源语的形象是最为理想的译文,也是译者所希求的。但是,有些习语是无法同时具备上述的两个条件,如果无法在译语中再现源语形象,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采取符合译语表达方式,并且能够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换源语的形象,这样,即使译语不能保留源语的形象,但仍然可以借助于译语中相对应的形象,使译语对译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或相近。形象替换又可分为完全替换形象和部分替换形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去决定完全或部分更改源语的形象。

1.1完全替换形象

例5.原文:“Letanother’sshipwreckbeyourseamark.”[10](P148)

译文: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英国四面临海,航海业较为发达,有关航海文化源远流长,因此所产生的许多习语都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而汉族人以陆地为生,对汉语读者来说,若把上述习语译为“让别人的船只碎片作为你的船标”,则会使汉语读者完全误解英语习语的隐含意义,更不用说体现形象,因此把它意译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把英语形象“船”替换成“车”,汉语读者不仅完全理解英语习语所隐含的意义,形象也跃然纸上。

例6.原文:狗改不了吃屎

译文:Afoxmayturngray,butneverkind.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人的心理状态不同,对狗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西方人对狗有好感,认为它们是忠实可靠的朋友,而在汉民族人的心目中对狗含有厌恶鄙视的感彩,因此,在翻译“狗改不了吃屎”时不宜保留“狗”的形象,而将其替换为“狐狸”的形象即“afoxmayturngray,butneverkind”,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狐狸”的形象与汉文化中“狗”的形象具有相似的隐含意义,所以在翻译此习语时,将其意译为“afoxmayturngray,butneverkind”。

1.2部分替换形象

除了上述的形象完全替换,在翻译过程中也会碰到只须替换部分形象的习语。如:

例7.原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人,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译文:“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Workoutaplan,trusttoBuddha,andsomethingmaycomeofitforallyouknow.[11](P47)

英国人信奉基督教,“上帝主宰一切”,因而相对应的习语应为“Manproposes,Goddisposes”。但佛教对汉人的影响较大,且文中提到的菩萨(Buddha)是佛教用语,而原文“Goddisposes”却是基督教用语,译文如不改变会造成矛盾,所以译文在借用英语习语的同时稍作修改,将其译为“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既保留了源语形象,又没有违背文化语境的内涵。

例8.原文:“Idon’tknowhowyoufindanythinginyourdesk.Poly.It’slikelookingforaneedleinahaystack.”

译文:我不知道你是怎样在你的桌子上找东西,真好象是在大海捞针。[12](P271)

与汉语习语“大海捞针”对应的英语习语是“lookforaneedleinahaystack(在草堆里找针)”,这对习语语义相近,然而形象却有所不同。译者将“大海捞针”译为“lookforaneedleinahaystack”,在翻译过程中将汉语习语“大海”的形象替换了英语习语“草堆”的形象,使译文的表达更符合英语读者的习惯。

2.舍弃形象意译法

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喻体形象既无法在译语中再现也无法在译语中找到形象与之进行替换时,对于这类习语的形象,唯一的办法便是舍弃它们的形象,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传译出原习语的喻义。例如:

例9.原文:“赛翁失马,安知祸福?”

译文:ALossmayturnouttobeagain.

“‘赛翁失马’是一个典故成语。《淮南子》中有一个寓言:塞上老翁失马,人们来吊慰,老翁说‘安知非福’。那匹马带了一匹骏马回来,人们来道贺,老翁说:‘安知非祸’。老翁的儿子骑这匹骏马,却从马上摔下来受了伤,人们来安慰他,老翁又说‘安知非福’。后来胡兵入侵,塞上的壮丁都起来作战,大部分的人战死了,只有老翁的儿子独因腿瘸未参加。后人多引此寓言作为祸福难定的例证。”[13](P144)西方人不了解此习语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果保留形象将其直译为:“Whentheoldmanonthefrontierlostmare,whocouldhaveguesseditwasablessingindisguise?”英语读者将一头雾水,甚至于误解了该习语的真正内涵,即“因祸得福”,反之,如果我们把它的源语形象舍弃掉,意译为ALossmayturnouttobeagain.英语读者对它的隐含意义就一目了然了。

例10.原文:“HomelessistheinnercitieshasbecomearealGordianknot”

译文:市区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14](P162)

Gordianknot源自于古希腊传说。公元四年前,小亚细亚的弗瑞吉亚(Phrygia,AsiaMinor)有个农民叫Gordius,由于得到了神的帮助而成为国王。他把拉车的一对牛贡献给主神丘比特,用绳子打了个死结把牛系在横杆上。这个结谁也打不开,后来神预言谁把这个结打开,谁就可以称王亚洲。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大帝来到此地听到这话,拔出身上的佩剑,斩断了此结。由此Gordianknot便用来指“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源语形象无法在汉语中找到与这相对应的形象替代,用形象省略,意译为“棘手的问题”,直接点明喻义,一目了然。

3.增添形象意译法

英汉习语多数含有喻体形象,但也有一部分不含喻体形象的,为了使译语在表达上更为贴切,或为了使译语更符合译语读者的心理需求,原来没有形象的习语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适当增添贴切、鲜明的形象;源语虽有形象,内涵意义体现不明的也可以增添形象。例如:

例11.原文:Whohasnevertastedbitterknowsnotwhatissweet

译文:不尝黄莲苦,怎知蜂蜜甜。

将此习语意译为“不尝黄莲苦,怎知蜂蜜甜”。虽然增添了形象,但译语不仅忠实传达了原语的隐含义,而且更符合汉语读者的文化心态,使汉语读者达到与英语读者基本一致的接受效果。

例12.原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译文:Itiseasytofindasticktobeatadog.[15](P47)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若将此习语译为“Ifyouwanttodeclarehimguilty,youneedn’tworrythatyoucan’tfindpretexts。”就显得结构松散无力且冗长,同原习语相比较,原习语虽没有形象,但它结构紧凑且颇具古典韵味,因此,译者在翻译此习语时选用了英语习语“Itiseasytofindasticktobeatadog”。

总而言之,形象转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尤其在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等习语的翻译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形象转换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三.英汉习语互译的误区

(一)、望文生义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有时英汉两个习语表面上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但实际上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习语。译者稍有不慎,就会走进误区。如“Lookout”就是这样,“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坐在窗前看书。她听见有人喊Lookout!(当心!)她以为人家说“往外看”呢,就把头伸到窗外去看。上面掉下一块板子,差点砸着她。她又生气,又害怕,往上一看,见一个人在修屋顶。那个人说:Didn’tyouhearmecall‘lookout?’(你没有听见我喊‘Lookout’吗?)她回答说:Yes,andthat’swhatIdid.(听见了,所以我才向外看呢。)[16](P189)“Lookout!”是个习语其本意是“当心”而不是“往外看”。当碰到此类习语时,应仔细查看字典,切不可望文生义,类似的习语还有如:“eatone’swords”尽管字面上和“食言”完全一样,意义却有所不同,它指“toadmitthatwhatyousaidwaswrong.”[17](P241);而“食言”指的是“说了话不算数,行动违反了自己的诺言”,因此并不对应。它相当于英语中的另一习语“backonone’swords”。再如“child’splay”极易被误译为“儿戏”,如“视同儿戏”便有人误以为是“treataschild’splay”(应为treatastrifle),其实,“child’splay”的意思是“somethingthatisveryeasytodo(容易做的事)。”[18](P233)

(二)、逐字硬译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虽然同一思想内容在两种语言中都有意义相近的表达法,但由于双方运用的形象和比喻不同,译成汉语时,在语气上会有所不同,在内容上也会有所差异。例如:

“Loveme,lovemydog.”想要和我做朋友,就必须把我的朋友当作你的朋友。在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是“爱屋及乌”,即:喜欢某人以至于连他屋檐上的乌鸦也喜欢。虽然二者概念相近,但由于采用不同的形象,比喻不同,以致整句话的意思略有差异。从文化角度来看,英国人喜欢狗,常用狗来比喻人,毫无鄙视之意。而在汉语中却用了乌鸦这一形象,喻含人的缺点和毛病,稍带点儿贬低的味道。由此可见,文化差异有时可能导致两种语言的不完全等值。

(三)、变异形式

有些习语常常以缩略形式出现,类似于汉语的歇后语,我们在翻译时,应该把整个习语的意思翻译出来。如:“Jackofalltradesandmasterofnone”(杂而不精的人)可缩略为“Jackofalltrades”。如果照缩略形式翻译的话,那就相当于汉语的“多面手”,这样就与原义大相径庭了。再如“It’snousecryingoverspiltmilk”(后悔无益)可缩略为“Tocryoverspiltmilk”,含义不变。译者必须首先熟悉这些习语并注意其简化现象,才能为英语简化习语的汉译条件做准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习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而且也是语言的缩影,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到文化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着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过程的形成等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上述的分析比较及对以上英汉习语翻译处理方法的探讨,使人们对英汉习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习语翻译中形象处理得当与否是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既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涉及到两种文化背景,特别是译语读者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及等民族心理因素,所以文化差异是习语翻译中的一大障碍。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译者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形象处理方法,既要照顾到原文的形式或风格,又要考虑到译文的可操作性;既要忠实于原著,保持它的外国味,又要符合本国文字的要求,使译文更加流畅、通顺。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第四版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P735

[2]江峰,丁丽军.实用翻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P98

[3]刘海静,胡天恩.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24卷(4):P74

[4]汉语成语英译词典[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P221

[5]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P226-227

[6]同[5]:P50

[7]同[5]:P206

[8]同[4]:P343

[9]汉英双解成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8.P161

[10]蒋磊.英汉习语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P148

[11]同[5]:P47

[12]剑桥国际英语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271

[13]同[5]:P144

[14]同[12]:P162

[15]宋志平.王其正.翻译理论与技巧(下卷)[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P47

[1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P189

[17]朗文中阶英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P241

虎丘记翻译篇4

1.词语解释;2.句子翻译;3.理解内容及作者情感;4.品味语言:5.鉴赏景物描写和文段意境;6.概括景物特点;7.想象和描绘景物;8.文言现象;9.写作方法等。

常见题型:选择、词语解释、翻译句子、简答等。

【新题演练】

一、《桃花源记》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寻病终寻向所志

B.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C.层层指数(《山市》)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D.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下列加点的“之”与“渔人甚异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左臂挂念珠倚之(《核舟记》) D.何陋之有(《爱莲说》)

3.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④便扶向路( )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

5.将文中的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作者陶渊明在文中寄托了一种怎样的礼会理想?请你对这一社会理想作简要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石潭记》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加点的“以”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握之界

B.以中有足乐者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斗折蛇行”中的“斗”“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C.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其一犬坐于前(《狼》)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水尤清冽( ) ②鱼可百许头( )

③怡然不动( ) ④往来翕忽( )

⑤悄怆幽邃( ) ⑥以其境过清( )

4.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将《小石潭记》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二段文字写得生动传神。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认真阅读文章,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岳阳楼记》阅读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一

1.下列句中的“一”,与“而或长烟一空”中的“一”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B.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D.不觉呀然一惊(《童趣》)

2.下列四个选项中,与“吾谁与归”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处汀湖之远则忧其君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C.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D.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朝晖夕阴( ) ②薄暮冥冥( )

③宠辱偕忘( )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

⑤则有去国怀乡( ) ⑥至若春和景明( )

5.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读文章,说说作者前后描绘两种迥然不同的景色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用哪两句话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醉翁亭记》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一句中“翼”的文言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B.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C.其一犬坐于前(《狼》)

D.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不能名其一处也

B.行者休于树 私拟作群鹤舞于宅中

C.醒能述以文者 无从致书以观

D.故自号日醉翁也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②野芳发而幽香( )

③杂然而前陈者( ) ④树林阴翳( )

4.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6.试用简洁的文字概述选文最后一段描写的四幅画面。

五、《记承天寺夜游》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荐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果,寻病终

C.月色入户 故外户而不闭

D.左臂挂念珠倚之 山川之美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盖竹柏影也(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虎丘记翻译篇5

关键词: 科尔沁蒙古族 汉文化 音乐文化 影响

科尔沁蒙古族的形成是从蒙古帝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分封领地伊始的,科尔沁蒙古族在将近八百年的历史中几经变迁,形成了现在的科尔沁蒙古族,也缔造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的科尔沁文化。在成吉思汗攻无不克、战无不取的远征过程中,他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英勇善战,“弯弓射雕”百发百中,军中绰号“科尔沁”(意为弓箭手)。他与成吉思汗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作为奖赏,成吉思汗把现在大兴安岭两侧的大片领土分封给哈布图哈萨尔。后其十四世孙东迁至嫩江东岸,东、西辽河两岸。这片美丽富饶的地方以哈布图哈萨尔的绰号而得名。

满清统治之前的科尔沁蒙古族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其内部,以及与周边民族的交流是自由而广泛的。清朝统一蒙古后,蒙古族传统的部族式社会单位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清朝的盟旗制度。清朝中叶以前实行严格的封禁政策。清朝中叶以后,内地的土地兼并激烈,农民生活极端艰难。为了谋生,广大农民只好远离故土,来到东北地区,渐渐进入蒙古地方。以后,朝廷允许“借地安民”,各王公先后奏请“招民垦荒”,从此汉民大量进入科尔沁草原。蒙地大量开垦,使过去单一的游牧经济变成既有牧业又有农业的复合经济结构。以蒙古族为主体,蒙汉满等各族人民紧密相连或融合,共同创造了科尔沁历史,也共同打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尔沁文化。在流动的历史长河中,科尔沁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新流涌汇、波澜壮阔,相继产生“胡仁乌力格尔”、“安代舞”、“好来宝”、“叙事民歌”等蒙汉相互融合的科尔沁蒙古族文化。

胡仁乌力格尔和科尔沁叙事民歌是在蒙、汉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有着很多农耕文化的印迹。但其文化主体是蒙古族文化,它是汉文化影响下的蒙古族文化的变异。

一、汉文化对胡仁乌力格尔的影响

科尔沁说书文化――胡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古老的“朝尔”故事文化和汉族历史演义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说书文化的曲调、唱法、表演、乐器等是来源于蒙古族文化艺术传统,而说书故事的题材内容除蒙古族历史以外,绝大多数来源于汉族的历史演义。如《春秋列国》、《隋唐演义》、《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七侠五义》、《钟国母》、《封神演义》、《杨门七将》、《玛公案》、《包公案》和《唐五传》等。

汉文小说蒙语译本的普及给胡仁乌力格尔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清政府为了各民族书面语言的规范,组织各族学者进行翻译工作,推动了蒙汉互译的展开。翻译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地理等,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学作品翻译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哈斯宝是一位杰出的蒙古族文学家、评论家,是清代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辽宁省北票人)。在哈斯宝翻译、点评创作以前,蒙古族作家的翻译活动主要局限在历史和经典著作等方面。自从哈斯宝翻译了《今古奇观》之后,蒙古文人对汉族小说的翻译活跃起来,形成了蒙古文化、汉族文化大交流的局面。从18世纪到20世纪,汉族文学中的小说与话本被翻译成蒙古文就有80余种(阿拉善文化网),《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隋唐演义》等百余部文学作品被译成了蒙古文。

北移汉文化中、汉族长篇小说细腻的情节、感人的故事,吸引了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家和群众。

说唱胡仁乌力格尔时,除运用古老的英雄史诗音乐和科尔沁民歌、好来宝曲调外还用汉族音乐曲调。如:

《花和尚鲁智深火烧瓦罐寺》选段

据演唱者讲,此唱段是汉族小调《送情郎》的译唱,故事中是由恶道丘小乙哼唱的。通过它巧妙地表现了恶道的淫心匿行。[1]

二、汉文化对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影响

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改变,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汉文化首先体现在语言方面。科尔沁地区经济转型为半农半牧,科尔沁蒙古人长年与汉民杂居生活,语言产生了很大的汉化改变。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科尔沁叙事民歌歌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叙事民歌中有大量的汉语词汇,蒙汉混合运用已成为区域特色风格,生动体现了词汇结构产生变异的近现代科尔沁土语。

科尔沁蒙古人深受汉文化影响,取汉语名字的人很多。科尔沁叙事民歌中,很多主人公的名字是汉语名字。比如孟青山(嘎达梅林的汉名)、八月玲(民歌《八月玲》中的主人公)、洛阳(民歌《洛阳》中的主人公)、王喜胜(民歌《王喜胜》中的主人公)等。

科尔沁蒙古人给孩子取汉语名字的时候,并非因其意义而取,只是在长年与汉人交流过程中习惯了汉人的名字,便用汉人的名字来给孩子命名,不怎么追究所取名字的意义。同样,科尔沁叙事民歌中出现的这些汉语人名也一样,本身不具备多少文化含义,但因为是生活的真实现象在艺术中的反映,所以也应该视为汉文化的影响。

另外大量汉族长篇小说被文人翻译、又经过说书艺术的加工演义,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说书艺术――“胡仁乌力格尔”。由此很多汉族历史故事已融进科尔沁地域“集体知识结构”中,这种文化重构在叙事民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汉族历史人物故事情节也频频出现在叙事民歌中。如叙事民歌《刚莱玛》中,拉布金巴大老爷和妻子扬吉玛的对歌中出现了周王、苏妲己、罗成、西楚霸王、关公、比干丞相、貂禅、吕布、赵子龙、薛丁山、樊梨花、秦琼、李世民等众多历史人物的名字和事迹。又如《文章隋玲》、《高小姐》、《陶克套胡》等众多叙事民歌中都有众多历史人物的名字和事迹。如叙事民歌《陶克套胡》:

唐王太宗东征的时候,

筑下了有名的塔虎城;

伴着塔虎城的风水,

金色的宝龙降到人间。

唐王军师徐茂公胸有妙算,

五节的高塔压在城前;

五百年后塔身坍塌,

英雄的陶克套胡在此诞生。

有些叙事歌中直接描述了汉族人到蒙古地区谋生的故事。如,叙事民歌《张玉玺》[2]:

(道白)从前,内第一个生意人到内蒙古草原做生意。他落脚的那家有个女儿叫张玉玺。生意人看中了张玉玺,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唱道:

我从山东出来的时候,

赤足光脚褴褛衣。

自从遇见白净的张玉玺,

(啊,怎么样?)

我的灰毛驴下了小驹。

街坊邻居听了,议论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人家可怜他,让他住在家里,他却说出这样的话!”人们抢下他的毛驴车,赶走了他。生意人诉说心里的苦闷,唱道:

在沙梁的漫坡上,

一丛丛狼尾草长得旺。

生活在坨子里的人们可真怪,

硬把一对恋人拆散了!

总之,科尔沁叙事民歌是在蒙、汉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以蒙古族为主体,蒙汉满等各族人民紧密相连或融合,共同创造了科尔沁历史,也共同打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尔沁文化。

综上所述,因为胡仁乌力格尔的主要题材来源于汉族古典小说故事,并且它形成于最早受汉文化影响的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一带,所以胡仁乌力格尔受汉文化影响更直接,更深一些;相比之下,因为叙事民歌的故事内容都是在科尔沁地区发生的真人真事,主要通过胡尔奇的编创和说唱而流传的,所以它间接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166.

虎丘记翻译篇6

第二大题的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下面关于韩文的这段文字选自《明史?韩文传》,原文较长,有2100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较为适合作为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使用。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对于高中毕业生的考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通常考查文言实词,但有时也可根据材料性质考查部分有一定实义的虚词,何时考查实词,何时考查虚词,这要根据材料本身的特点来决定。《韩文传》的内容适合于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本题A项中的“振”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有“振动”“振作”“整顿”等义项。这里的“振”字应当通“赈”,表示“救济”的意思。B项中的“当”也是个多义项的常用词,既可表示实词“抵挡”“面对”“应该”“判罪”,又可表示虚词“将要”之类的意思。文中的“当”字表示“承担”,这在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难度太大。C项中的“临”也有几个义项,如“来到”“接近”等。这里的“临”取“面对”义,是符合上下文语境的义项。而D项“著”字原本是“明显”“登录”等意思,在文中具体语境应该表示“登录”,试题却用与“明显”义有一定联系的“彰显”义进行干扰,显然是不正确的解释。A、B、C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因而答案为D项。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M号“八虎”日导帝M狗马M鹰兔M歌舞M角抵M不亲万几M文每退朝M对僚属语及M辄泣下M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M号“八虎”日导帝M狗马M鹰兔M歌舞M角抵M不亲万几M文每退朝对僚属M语及辄泣下M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M日导帝狗马M鹰兔M歌舞M角抵M不亲万几M文每退朝M对僚属语及M辄泣下M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M日导帝狗马M鹰兔M歌舞M角抵M不亲万几M文每退朝对僚属M语及辄泣下M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答案。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原文中有一个词“八虎”加了引号,命题时仍然保留在文句中。这是因为断句着重考查的是点断句子,是停顿,因而我们只考查表示停顿的点号所处的位置,而不考查那些作用在于表明的标号所处的位置。这里的考查方式是,先预设整个一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错一处,一个选项错两处,另一选项无错误。本题在A、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在“八人”后和“僚属”后,B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C项没有错误,根据题干要求,是正确选项。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评分时的困难,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于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A项的概括分析是,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任职时,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的事情;在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其时年成歉收,他果断开仓取粮,平抑了米价。C项的概括分析是,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大臣;宦官刘瑾等为非作歹,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皇上不理政事,韩文采用郎中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宦官刘瑾等人的嚣张气焰。D项的概括分析是,韩文性格刚强,因而受到政敌陷害;刘瑾余恨未消,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后来又两次对他罚米,使韩文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得以复官,最后退休。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只有C项的概括分析是不妥的。韩文为人刚正不屈,敢于大胆奏议国事;武宗继位后,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行文至此,也还都是正确的。但下文又说,由于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其中的“着手压缩编制”云云,显然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他作为户部尚书,只能呈上奏章,力请裁汰,而没有权力“压缩编制”。所以C项所述有误,根据题干要求,应该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参考答案】

(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

(2)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给出的分值,译出大意超过了关键词语所赋予的分值,这说明本段材料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整体文意的认识。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民业”“乃”两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稍微重要一些的地方。“民业”指民众的产业。虽然现代汉语已经很少这样说,但这一词义还是能够推想出来的。“乃”是一个文言虚词,有许多种用法,具体说来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副词、连词等。文中的“乃”是副词用法,表示在某种条件下才能出现的结果。译文表述为“才”,是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是“偕”“疏入”,“偕”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示“共同”“普遍”“和谐”,根据上下文语境,这里的“偕”表示“共同”义,译文中用“与……一道”来表述是准确的。这一句中的“疏入”是主谓短语,是“奏章呈进”的意思,“疏”特指给皇上的奏章。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句翻译中还有另外一些难点,例如“赐田”“伏阙”等,由于较难理解,我们在确定关键词语时有意舍弃了,这也是出于体现降低难度的考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本题选用唐代韦庄一首题为《含山店梦觉作》的诗和宋代郭震一首题为《宿渔家》的诗为鉴赏材料。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晚唐著名诗人。乾宁进士。黄巢率军破长安,韦庄困于长安,及黄巢兵败,长安解困,始得脱身东行,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之间。后仕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工诗,所作《秦妇吟》甚有名,人称“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他也是著名词人,他的词在文学史上与温庭筠齐名,合称“温韦”。郭震,字希声,号渔舟先生,又号汾阳山人,成都人。生卒年不详。太宗淳化四年曾诣阙上书,后隐居。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该诗抓住自以为洒脱的客中游子夜梦中醒来时心头突然涌起思乡之情这一瞬间的心理变化,细腻而生动地刻画出了主人公被乡关之思、亲爱离别之情所困扰的复杂心绪。诗的第一句首先点出“惯”字,谓自己浪迹天涯、壮游四海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远离家乡的漂泊根本不以为意。正如作者在其他作品中所表白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菩萨蛮》)不仅看不出离乡的愁苦,相反却感觉到逸兴遄飞。诗的第二句强化了这一状态,“潇洒地挥一挥衣袖,行走天涯,只道是等闲”。这两句极写游子的豁达洒脱,正是为下面午夜梦回忽然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思乡之情蓄势。第三句是全诗关键,诗人在异乡中夜梦醒,映入眼帘的,唯有一盏摇曳的孤灯,不禁大起惆怅之感,而四顾寂寂,一弯山月斜挂空中,惆怅的滋味越发浓烈,“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有致,诗的画面感极强,境界优美而含蓄。本来是浪迹天涯,豪迈洒脱,不想灯前一梦初醒,结果惹起一腔思乡愁绪,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妙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揭示了客中游子心理的迅速变化,轻轻点明这一变化是由“一梦”引起,却不说出梦的具体内容,也不说出心理变化的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一切意在言外。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灯是与人类生活日日相伴的用具,而“灯前”则是每一个人都常常经历的熟悉场景。作为现实生活艺术化反映的文学作品,诗歌中也极为常见地出现这一场景。不过,一切情语皆景语,同样的事物,同样的境况,创作主体由于创作心态的不同,将其置于不同的语境,赋予了它不同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内涵。韦诗中的“灯前”与郭诗中的“灯前”,就是两个情感内涵完全不同的相同场景。

在韦庄的诗中,作者所置身的“灯前”是一个有隐含前提的典型场景,那就是作者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单漂泊。因此,作者所对之灯,正是传统文学艺术表现孤独主题的常用意象――“孤灯”,抒情主人公必然是独处的,必然是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的。如李白《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戴叔伦《客中言怀》“夜雨孤灯梦,春风几度花”,正与韦诗中之“灯前”相似。在诗中,作者一梦初醒,梦境如何,诗中没有交代,但应依稀萦绕于脑海之中,“惆怅起来山月斜”,此“惆怅”必与梦境相关,而醒来后所见的孤灯,也必有助于唤起浮现于梦中的内心深处的情思。可以想象那一刻的情景:梦里不知身是客,而梦境已经离去,只是恍恍惚惚还有一点踪迹存留,能让作者更加意识到自己是他乡游子的,只有这个“灯前”的场景吧。而郭震笔下的“灯前”则完全不同。郭诗题为《宿渔家》,应该也是身在客中,但在郭震眼中的情景,却是水上渔家虽然清苦辛劳,但一家和睦同居、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图景,这里的“灯前”,带给人的感觉是温暖,是愉悦,是家的感觉。宋高翥《清明》中的名句“日落狐狸眠V上,夜归儿女笑灯前”,正是以“V上”的凄凉,来反衬“灯下”的欢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参考答案】

(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本题分别出自《庄子?逍遥游》、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和苏轼《赤壁赋》。其中《庄子?逍遥游》和苏轼《赤壁赋》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2014年的默写与往年略有不同,题目由“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改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只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所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大纲卷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下面关于韦凑的这段文字选自《新唐书?韦凑传》,原文较长,有1200余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适合作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阅读材料。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比较浅易,可用于高中毕业生阅读解题。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T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A项中的“数”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有“数目”“技艺”“权术”“气数”等义项。这里的“数”字应当表示“屡次”的意思,当然在读音上也有不同,应当读为shuò。B项中的“绳”也有多个义项,如“绳索”“衡量”“准则”等。这里的“绳”字应当表示“纠正、制裁”的意思,这在中学课本中曾经出现过,考生不会有太大困难。D项中“忤”的基本意思是“违逆”“抵触”,这里解释为“触犯”,是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而C项“伏”字原有“隐蔽”“顺从”“佩服”等意思,在上下文中应当取“信服、佩服”的意思,选项却用“认罪”义来进行干扰,显然是不正确的。A、B、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因而根据题干要求,C项为正确选项。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新的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进行解释,反映词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文化现象。由于是第一次考查,不宜太深,因而难度上的考虑稍多,难度的控制也较严格。A项的“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比喻一个人开始当官,进入仕途。这个词的得义之由是,古代平民百姓穿的是粗布衣服,而官员穿的则是丝绸类的衣服。C项的“故事”有多种含义,如“以往的事情”“原来的职业”等;也可以指一种文学体裁,如古代的《汉武故事》、现代的民间故事等。这篇材料中用“故事”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项的《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具有叙事简要、深寓褒贬的特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是正确的。只有B项说到的“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其实,“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是不错的,在君臣之间,坐北朝南确为尊位,坐南朝北为卑位;而“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也是不错的,只是这里的“南面”应是确指“南边的位置”,而不是文中“南面”所指“面朝南方”。这一项中说文中“南面”指担任大臣,更是不正确的,因为文中表示的“面朝南方”的只能是君王坐北时,面朝着南面,而不是“南边的位置”。所以,B项表述是错误的,根据题干要求,是正确选项。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A项的概括分析是,韦凑有胆识,办事受到长官的好评;他担任扬州法曹,前仁寿县令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别人不敢处理,韦凑果断依法杖杀他,远近的人都很佩服。他入相王府担任属吏,上司遗憾未能早些有他这样的人才作为下属,选项中表述为“遗憾与他相见太晚”,与原文主旨相同,但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C项的概括分析是,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韦凑称引古代的做法,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应给予什么样的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提出孝敬皇帝由于没有临朝问事,所以不可称为“宗”。D项的概括分析是,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担任河南尹时,他的部属洛阳主簿王钧因受贿犯死罪,皇上认为韦凑放纵下属侵吞牟利,韦凑理应负有领导责任,于是将他降职为曹州刺史。B项的概括分析是,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行文至此,都是正确的。但下文却说皇上不听从,韦凑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其中“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云云,显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文中韦凑并未有这些做法。C项所述有误,根据题干要求,应该是正确选项。

四、(23分)

11.把大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参考答案】

(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文意是翻译文言文的基础,而要理解文意又必须对文中的实词与虚词能够透彻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本题所赋予的分值,译出文句大意与关键词语二者大体相当,说明对考生的要求既有对整体文意的把握,又有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厚禄”“顾”“必”三个,这是从该文句中找出的较难的地方。“厚禄”指丰厚的俸禄,虽然现代汉语已经没有这一说法,而用“高薪”一词取代,但它的词义还是不难理解的。译文用“丰厚的俸禄”来对译,是既考虑古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又不想让译文过于现代化。“顾”的词义是“顾念”“珍惜”,这类词义沿存于现代汉语中,译文考虑到“顾”与“死”搭配,表述为“顾惜”才是准确的。“必”表示“一定”,译文用了“肯定”一词,是出于对古代词义与现代表述习惯的综合考虑。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重”“毋”两个,“重”是形容词,文中用了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诸卫大将军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翻译为“加重”是准确的。“毋”的基本意思是“不要”,是一个表示祈使意义的否定副词,一般译为“不要”。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两句翻译中还有些难点,例如“圣世”“其”等,由于不易翻译,我们没有将它们确定为关键词语,这正是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试题选用刘长卿的五言律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为鉴赏材料。

刘长卿(?~约789),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仕途几起几落,官终随州刺史。他的诗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风格简淡。长于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诗选自《全唐诗》第一四八卷,诗题一作《寻常山南溪道士隐居》。诗人兴冲冲地去寻找一位隐居在山中的道士朋友,不料吃了闭门羹。他在道人住所周围继续寻找,也未能找到。这时,诗人非但没有丝毫的失落或惆怅,相反却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全诗是环绕着题目中的“寻”字而逐渐展开的。首联就突出了“寻”,为寻访道人,一路经过之处都是莓苔,可见这里人迹罕至,十分幽静,是适宜隐居之处。颔联写道,远望白云朵朵,缭绕小渚;近看芳草萋萋,闲门紧闭,显然道人不在住处。前面写一路“莓苔”,表现出的是幽静,这里写的白云是静的,白云缭绕下的小渚是静的,萋萋芳草是静的,紧闭着的闲门也是静的,总之,白云、静渚、春草、闲门这一切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使人感到道人隐居地周围的环境是如此幽静!来访不遇的怅惘,全被眼前清幽宁静的环境冲掉了。颈联写诗人继续寻找时所见的景色。“过雨看松色”,一个“过”字暗示一场雨刚刚过去,霁后空气异常清新,青松更显翠绿。“随山到水源”,一个“随”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山道曲折、峰回路转,人随着迂回的山路在寻找“水源”,其实更是在寻找朋友!这个“随”字给人以曲径探幽的遐想。尾联中,诗人从看到“溪花”想到了“禅意”,佛经里本有“拈花微笑”的故事,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的波罗花,佛即拈花示众,大众不解其意,只有摩诃迦叶破颜欢笑。佛说,这是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法门,现在付与摩诃迦叶。后世禅宗推尊迦叶为始祖。从幽溪摇曳的野花,领略出禅意,“与”字很自然地把物象和情感连接了起来。《庄子?外物》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诗人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惬意之感,也都融于诗的“忘言”之中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参考答案】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虎丘记翻译篇7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sweakaswater(弱不禁风),drinklikeafish(豪饮),tomisstheboat(错失良机)、allatsea(不知所措)。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e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二)历史典故

从一定角度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沉淀,汉语中大量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赔了夫人又折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其特定内涵,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the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出自希腊神话),arrowofCupid(丘比特之箭,出自罗马神话)。

(三)习俗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和宗教文化,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如“天经地义”“谢天谢地”“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国历代皇帝也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damnyou,危险过后常说ThankGod或Godblessyou。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一直被奉为西方文化的经典。英语中许多成语也正是出于此。如fingeronthewall(不祥之兆),castone''''sbreaduponthewaters(真心行善,不求回报)。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英汉习语并成功地进行英汉习语的互译,就必须首先对英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二、英汉习语互译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要求在语言转换中必须进行文化的转换。鉴于此,译者不能只作字面上的直译,必须深入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信息,用原作语言及文化知识理解原作,以自己的理解为依据,用另一种对等语言即译语进行各种转换,为译文读者传递原文精确信息,按“功能对等”原则让“读者同等反映”。因此,习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用奈达的话说,即是“Thebesttranslationdoesnotsoundlikeatranslation”;另一方面,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主要方法是: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agentleman''''sagreement(君子协定);armedtotheteeth(武装到牙齿);to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纸老虎(papertiger);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waterinabamboobasket)。

直译的好处是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是,如果直译太多或直译不当,则容易使读者感到滑稽可笑或莫名其妙,甚至引起误会或错误联想。如: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allisover,ambitionneverdies.),猪八戒倒打一耙(Toputblameonone''''svictim.)“黄河”和“猪八戒”等词汇都含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果直译,外国读者一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以“功能对等”的方式翻译才能在东西方读者中引起与愿意相符的感受。

(二)直译加解释法

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DonJuan(唐璜,意为风流浪子),tocarrycoalstoNewcastle(运煤到纽卡索,指多此一举,纽卡索——英国一产煤中心),班门弄斧(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东施效颦(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destroyed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becomesworse.)。

(三)等值互借法

成语的对等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即比喻意义、比喻形式和感彩。有些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或感彩上都比较相近,这时候,习语翻译就可以采用等值互借法,或称同义习语套用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保留源语的形象、风格,又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习惯,可以让译文读者轻松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如burntheboat(破釜沉舟);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turnadeafearto(充耳不闻);adropintheocean(沧海一粟)。

(四)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又无同义习语可以借用,加上解释性文字后又会失去习语精粹的特点,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意义即可。如askeletoninthecupboard(家丑)、逼上梁山(beforcedtodosomething)、打开天窗说亮话(franklyspeaking)、毛遂自荐(tovolunteerone''''sservice)。

张玲: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这种方法还适用于那些运用具体、浅显的比喻来说明比较抽象的事理,且语言生动诙谐的歇后语。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可译为waitandsee,“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可译为tosnapandsnarlatakindheartedman.

三、结束语

英汉各有其自身文化烙印与文化色彩,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英汉习语也不是不可译的。虽然习语翻译特别是那些含有丰富文化信息的习语翻译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到底该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上下文灵活选择。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绝不可只考虑语言的转换,还应增强文化意识,要从跨文化交际的立场出发,采用适当的翻译方式,尽力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达到准确介绍异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

[2]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虎丘记翻译篇8

一.信息来源

央视:文字信息来源广泛,语音来源于本台驻外记者,图像主要来源于CNN。

凤凰:文字信息来源广泛,语音来源除本台驻外记者外,还有新华社记者、国外的特约通讯员等,图像基本来源于FOX。

比较:在开始空袭阶段,央视的图像画面比较及时、丰富,要明显强于凤凰,但凤凰的语音信息来源较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画面的不足。可见,尽量争取多的信息渠道至关重要,而且图像是第一位的,在确实无法得到图像时,语音信息可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补充。

二.信息处理方式(信息量)

对于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观众最想知道的是有关事件最新的各种信息,因此,如何获得更多信息并加以处理,第一时间传给观众是电视直播的关键。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都采取以演播室为中心直播各种新闻和信息的方式:(1)屏幕显示巴格达或其它现场的图像;(2)主持人演播室主持播报最新信息;(3)现场与驻世界各相关地点的记者连线,以屏幕上出记者照片的形式来展示最新信息;(4)主持人组织专家嘉宾谈话,对有关最新信息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和剖析。

让屏幕直播战争:伊拉克战争之电视直播透视

央视:在及时提供最新重大新闻的基础上,更加注意对背景资料的插入。在直播进行当中,央视多次插入《战况综述》的新闻,介绍战争发生之后至直播时的一些主要新闻信息,这有利于随时打开电视机的观众了解事态的前因和经过;此外,中央台还不时播出早已准备好的背景资料,如直播萨达姆电视讲话后插入了对萨达姆本人的简要介绍;又如,介绍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的专题片《库尔德人》,及专题片《伊拉克的“反倒萨”努力》、《伊拉克战争倒计时》等。这种做法有利于直播报道深入化,使观众对美伊战争的背景有更深地了解;但从另一方面看,大量背景资料的插入会打断或削弱直播的现场感,特别是背景资料过多时,会影响对最新信息的播报,观众获得的最新信息相对要少。

凤凰:屏幕始终是现场的图像或演播室的图像,背景资料的介绍,主要是由嘉宾在联系到的情况下稍作口头介绍,不插入图象和解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不打断现场直播的进程,但在深度上不如中央台。最值得注意的是,凤凰台自始至终采用屏幕下方滚动字幕的方式,随时插入最新信息,其信息量相当大且非常迅速及时。字幕新闻的内容主要是最新战况消息、各国政府、政要对战争爆发的态度、世界各地反战的最新消息等,如“伊拉克电台停止广播,可能被美军击中”,“伊拉克电台恢复广播”,又如13:52分左右的字幕新闻“美国第三步兵团为即将开始的地面战做准备”,14:40分左右的“伊拉克向科威特发射导弹”,“英政府将在下午召开战时内阁会议”,“美在攻伊前九十分钟知会以色列”,15:06分左右的“中国唿吁立即停止对伊拉克的战争,立即回到政治解决的途径上来”等等。这里面的许多消息,中央台没有提及过,甚至有关中国外交部举行新闻会表明中国政府立场的相关消息,凤凰卫视也先于中央台报道。但凤凰卫视在过分追求字幕新闻的时效性时,偶有误报消息的情况出现,如“据凤凰网消息,美军已攻占巴格达电视台”,后又纠正“伊拉克电视台停止广播,可能被美军击中”。

比较:双方都使用了双视窗画面,加大了信息处理量。在信息处理方面,凤凰卫视显得经验更丰富,它注重信息的量和速度,注重营造现场感。央视的信息量不如凤凰,但报道的深度上强于凤凰。这也许是中央台以前没有直播过类似的国际突发新闻事件,因而缺少这方面的经验。

三、连线记者和连线嘉宾

央视:没有连线嘉宾,连线记者都是本台驻外记者,主要有以下几位:水均益(驻安曼)、刘正铸(驻联合国)、王宇航(驻华盛顿)、李楠(驻澳大利亚)、李宾(驻法国)、孙宝印(驻日本),人数较少,造成信息来源单薄。

让屏幕直播战争:伊拉克战争之电视直播透视

凤凰:为本次直播报道专门派出了多路记者,如:闾丘露薇(驻安曼)、隗静(驻科威特美军基地)、莫乃倩(驻卡塔尔美军总部)、沈玫绮(驻多哈美军中央司令部);同时还有本台驻外记者,如:卢宇光(驻莫斯科)。此外,凤凰台还广泛联系别的传媒和各方面的人士提供信息,如: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刘宏、驻伦敦记者李新、日本东海大学副教授叶干荣、印尼《国际时报》总编辑李卓辉,甚至还有外交部发言人孔泉等,这既弥补了本台外派记者的不足,又获得了更多、更广泛的信息。

比较:央视过于依赖本台驻外记者,而这些记者中,除水均益外,其余的人都离战争的中心较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造成央视的直播现场战争气氛不浓的一个原因。

相比之下,凤凰为此次战争报道的准备工作显得富有经验,专门为此提前派出了几路记者深入前线,这些记者发回了很多第一手、现场感很强的信息。另外,凤凰还广泛联络世界各地其他媒体的记者和相关人士,使得信息来源更加丰富和全面。

此外,记者的素质,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表现,在此次报道中显得十分突出。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特别值得一题。在战争爆发的前夜,已无法进入伊拉克时,她没有象其他人一样待在安曼,而是主动设法前往伊约边境,尽量靠近伊拉克。她守在边境的哨卡旁,向从伊拉克入境的民众了解最新的情况。在夜色中,她通过电话,在美国正式宣战之前,向观众发回了美军飞机已经开始轰炸的消息。由于采访证只能用一天,她在第二天赶回安曼继续办证的路上,发生了车祸。3月22日,当她出现在画面上为我们做现场报道时,右脸颊还贴着胶布。闾丘露薇对新闻的敏锐感和兢业精神令人佩服。

四、主持人和演播室嘉宾

在这种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主持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相当于一个中转核心。主持人要同时完成两方面的工作:1将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及时传达给观众,而这些信息来源的渠道比较广泛,有外电的报道,也有本台的信息源;信息的种类多,既有文字的,也有语音的,还有图像的。如何将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挑选出来,并在第一时间传递给观众是非常考验一个主持人水平和功力的。2还要将观众感兴趣或重要的话题提出来与嘉宾探讨。另外,主持人和导播的配合与互动也至关重要。

1主持人的设置和更换

央视:此次采用的是双主持人加上一个嘉宾方式,主持人为一男一女,男主持先是康辉(10:43—13:00),后由白岩松(13:00—15:26)换下;女主持人则一直由女记者李庆庆担任,共计3小时43分钟。其中,以男主持人为主,女主持人主要负责监看桌上的两台笔记本电脑,将来自新华社和其它方面的信息及时告诉观众。

让屏幕直播战争:伊拉克战争之电视直播透视

凤凰:为其一贯采用的一个主持人加一个评论员(或嘉宾),并且更换频率比较高,仅9:40---15:00的五个多小时,先后有以下几组轮番上阵:陈晓楠、阮次山(9:40—11:20),曾静仪、何亮亮(11:20—13:00),郑浩、罗杰(13:00—15:00),平均每组的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这种编排方式有利于主持人和嘉宾一直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状态;从中也可以看出,对此次报道,凤凰台已做好了打大仗的准备。

比较:凤凰经验相对较丰富,央视则略显经验不足,特别是由李庆庆一个人顶了近四个小时,中间还包括了午饭时间,容易产生疲劳,影响主持人的状态。

2现场表现

总的来讲,央视表现还不错,能够较好地把握全局,但刚开始在处理一些意外时,则稍显经验不足。

例如,11:00左右,当白宫发言人福莱舍突然发表了一个非常简短的声明,说布什将于美国东部时间22:15分发表讲话。由于福莱舍的话很短,只有一、两分钟,央视当时正在播放与驻伦敦记者李新的连线报道,没有能及时切入画面。当然,这并不是主持人的责任,而是主持人与导播的配合不熟练的表现。这类节目,主持人的作用应该是居于中心地位的,导播要

主动与主持人配合,将各种最新的画面信息及时通报给主持人,由主持人来迅速做出取舍。但从当天演播现场的表现来看,主持人似乎没有表现出主导和中心的作用,幕后的导播才是真正地掌控者。 比较看两家媒体的主持人,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凤凰的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核心,他决定着整个节目的进程。如:何时与嘉宾探讨问题,何时插入最新信息等。幕后的导播是处于助手和从属的地位,他将最新信息及时通知主持人,由主持人凭自己的经验立即做出判断:是否中断目前的节目插播最新消息。由于凤凰业已形成的主持人中心制及配合的默挈,虽说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但凤凰却及时中断正在进行的连线,马上切入。

让屏幕直播战争:伊拉克战争之电视直播透视

另外一个例子也说明了央视在此类节目中的经验不足。11:15分,布什总统向全世界发表讲话时,凤凰的主持人陈晓楠立即进行同声传译,给人以挥洒自如之感。反观央视的李庆庆,翻译的量很少,而且显得自信心不足。观众比较起来,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央视的翻译水平不高。

事实上,情况并不是这样。在直播准备时,给李庆庆的任务是:监看桌上的两台笔记本电脑,将来自新华社和其它方面的信息及时告诉观众。有关人士根本没有想到会有现场翻译的情况。由于布什的讲话时间比较长,如果一直没有中文翻译的话,观众会很有意见,影响收视效果;但如果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翻译这麽重要的讲话,万一出现不准确的地方,谁来负责呢?有长期驻外经历的李庆庆于是选择了最稳妥的方法:不求信息多,但求准。但不了解内情的观众就会有上面的误会。

3关于演播室嘉宾

央视:评论员来自各专业领域,如《军事世界》主编陈虎,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他们的评论更加专业,充分体现了大台风范。

凤凰:嘉宾主要是本台的评论员和记者,其中,阮次山、杨锦麟较擅长政治问题的评论,对军事问题就不太专业。

比较:央视的评论员要资深和专业,他们能就战争的各方面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并不时通过地图来分析美伊战略;而凤凰卫视在这方面则要稍逊一筹。

五.节目节奏

对于多时空的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节奏的快慢一方面影响了信息量的大小,另一方面还会影响节目的现场感。比较央视和凤凰卫视,我们会发现,二者在节目节奏上有明显的不同:中央台相对要慢,凤凰卫视相对要快。我们可以从主持人的语速;主持人和演播室专家、嘉宾的轮换频率;各地记者连线的频率;对重要信息的反映速度等方面看出来。

1.从主持人的风格和语速方面看:央视主持人从风格上显得稳重和谨慎,语速较慢;凤凰台的主持人在风格上则要显得活泼,语速要快。

2.从主持人和演播室专家、嘉宾的轮换频率方面看:中央电视台从开始直播由康辉主持一直到13:00点左右,此后又由白岩松主持直至节目结束,每位主持人主持的时间相对较长,显得有些疲惫。主演播室里的嘉宾的轮换也相对较少;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和演播室嘉宾轮换相对要多:这一点上文已阐述过了,兹不赘言。

让屏幕直播战争:伊拉克战争之电视直播透视

3.从连线各地记者的频率上看:凤凰台明显比中央台要多,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央台的可连线记者比凤凰台要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央台播出了不少背景资料的小专题。

4.从对重要信息的反应速度等方面看:央视的主要信息是通过演播室主持人的口播和各地记者的连线,由密度决定了它的节奏;而凤凰卫视的字幕新闻的不断滚动和随时插入最新消息在感觉(观众收看心理)上加快了节目的节奏。

另外,凤凰卫视的片头“特别报道:海湾最前线”插入的频率也明显比央视的片头“伊拉克战争特别报道”要频繁。

六.演播室设计

因为央视和凤凰的直播都是以演播室为依托组织现场直播的,且很大一部分时间里观众都是通过演播室主持人和嘉宾来获得信息,故演播室的设计显得非常重要。

央视:只设置了一个演播室,蓝色图案背景,比较大气。直播时,导播主要是反复在演播室全景、主持人内反拍、嘉宾内反拍、主持人与连线记者分屏小视窗以及现场影像之间来回切换。

凤凰:除了一个主演播室之外,还设置了两个分演播室“军情观察室”和“时事辩论室”。主演播室比较简单,主持人与嘉宾分坐两侧,中间是背景大屏幕,上面显示“海湾最前线”的主题。直播以主演播室为主,必要时切到分演播室进行连线。

比较:央视的演播室比较大气,显示大台风采;凤凰卫视的演播室设置更具宣传气氛。凤凰多演播室的切换使内容的丰富性和厚度上要稍胜一筹;且多演播室之间的切换也使长时间的直播在形式上富于变化,版块结构更加清楚,现场时空的拓宽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演播室直播时空相对单一的不足。

综上所述,在重大突发事件现场直播报道中,信息的时效性、信息量、现场感、主持人的水平、嘉宾的选择、演播室的设置等,是判定电视现场直播的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凤凰卫视经历了“9.11事件直播”、“莫斯科人质事件直播”等多次的连续长时间直播,经验相对要丰富。央视的经验则相对要缺乏一些,因此在准备工作和现场的把握上还要进行更多的积累。本文中,我们将二者作了一个比较,就是希望能够取长补短,促进中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值得高兴的是,央视在迅速地改进中,例如,从第二天的直播起,就加入了滚动字幕新闻;另外,也开始与新华社等非本台记者连线报道了。

上一篇:每天都很想你范文 下一篇:六一儿童节的祝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