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课件范文

时间:2023-10-27 15:39:11

二力平衡课件

二力平衡课件篇1

关键词:物体的平衡 主动力与约束反力 受力分析 受力图

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图,是学生学好工程力学的基础。受力图的绘制一旦有误,不仅得出错误的计算结果,还有可能出现错误的结构设计,甚至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失误。因此,对构件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并准确无误地画出物体的受力图,是学好工程力学这门课的关键。

一、确定主动力与约束反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物体上受到的各种力,如重力、风力、切削力等,它们是使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势的力,属于主动力。工程上常称为载荷,其大小与方向预先确定,故称为主动力。约束反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随主动力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被动力,其大小取决于约束本身的性质,与主动力的大小有关,可由平衡条件求出。约束反力的作用点在约束与被约束的接触处,约束反力的方向与约束所能限制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我们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力的相互作用,揭示约束与约束反力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生对约束与约束反力之间关系的理解,突出物体和约束之间的限制是相互的、对等的。而约束反力的大小和方向,可通过约束类型来设定。工程中常见的几种约束类型有:柔索约束、光滑面约束、光滑圆珠铰链约束、铰链支柱约束、固定端约束。在课堂上对每一种约束类型都要举例剖析,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图,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画,这样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其效果远比事先用做好的PPT投影在课堂上要好。

二、明析二力构件与二力平衡公理

二力构件是指某一构件只有两个作力点而处于平衡状态的构件。当构件成杆状时,若略去杆的自重和伸缩,则此构件称为二力杆。二力构件的受力特点是:所受二力方向必沿其两作用点的连线。而二力平衡公理是指作用于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需要指出的是二力平衡条件只适用于刚体。二力等值、反向、共线是刚体平衡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对于变形体,二力平衡条件只是必要的,而非充分的。如绳索受等值反向共线的两个压力作用就不能保持平衡,只有在受到两个等值、反向、共线的拉力作用下才能平衡。

三、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概括了自然界中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表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永远是成对出现的,已知作用力就可以知道反作用力,两者总是同时存在又同时消失,且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不仅可以提高画受力图的效率,而且还可以用来检验受力图的准确性。当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中,已画出一个物体的受力图后,利用该公理就可以画出另一个物体的受力图,无需根据约束类型再判断受力方向来画受力图。

将重力为G的球放在桌面上,球对桌面有一垂直向上的作用力FN,桌面对球即有一向下垂直的反作用力FN',FN和FN'总是等值、反向、共线,分别作用于桌面和球上,此二力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是二力平衡。一般情况下我们约定,把其中的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物体则称为受力物。

四、正确应用三力平衡汇交原理

三力平衡汇交原理是指作用在物体同一平面上的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使物体平衡,则它们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三力平衡汇交定理是共面且不平行的三个力平衡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同一平面的作用线汇交一点的三个力不一定使物体平衡。物体只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此物体称为三力构件。若三个力中已知两个力的交点及第三个力的作用点,就可以按三力平衡汇交定理来确定第三个作用力的方位。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应用三力平衡汇交原理作图时,存在概念混淆现象,特别是物体受四个力作用平衡时,有些学生会错误地将四个力汇交于一点绘图,自认为这也是在应用三力平衡汇交原理。在课堂上教师一再强调,物体只有在受三个力的作用下平衡才存在平衡汇交原理,四个力或四个以上的力作用时,不存在平衡汇交原理。在这种情况下,求固定铰链约束的约束反力时,必须用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来表示。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突出以上几个方面重点讲解并加以练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此方法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好工程力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力平衡课件篇2

(一)文字信息要素

文字是页面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课件中的老牌视觉要素,也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读图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扩大,对文本信息的依赖性也逐渐减少,但是课件中的课程名称、目录、章节、段落标题、概念陈述等还是必须由书面文本进行表述的。通常在课件中文字要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供学习者阅读,向学习者传递教学信息的;另一类是用于修饰页面、美化课件的,这一类文字多以图片或背景的形式出现。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课件中,文字要素还有一种新用途——链接。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是其一大亮点,其中目录导航、章节切换、页面跳转等功能多是通过超链接文本实现的。对于网络课程,超链接文本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图形信息要素

“图”是页面中必不可少的视觉要素,它的视觉冲击力比文字强85%,所以有“一图胜千字”的说法。课件页面中的“图”包含图形、图像、图标、图表等诸多内容。图在视觉传达上能辅助文字、帮助理解,更加具体、真实地的反映文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2]。图标按钮是一种特殊的图形信息要素,它能够像超链接文本一样,通过点击迅速实现导航和跳转功能;并且作为页面中的视觉元素,图标按钮有着多种风格和主题,合理的设计、运用图形按钮,更有着美化课件页面、协调主题风格的作用。动画是一门视觉艺术,动画教学课件中如果没有图形信息要素,我们将无法透彻阐述教学内容,更无法尽显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与魅力。

(三)色彩信息要素

色彩设计是视觉艺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从古至今,色彩与人类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影响着人们的知觉、情感,是视觉艺术中永恒的表现因素。课件中的色彩信息要素主要应用于课件的主题风格设计中,其中主要是对背景色彩、文字色彩、图标色彩等方面的设置。在动画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习者对动画创作更加强烈的热情,更好的配合教学进程,在设计课件时我们可以采用“主题化”的设计手法(如以复古的欧式主题风格贯穿,多用深红、褐黄、暗绿及金属色等色调,表现神秘而奇幻的教学氛围),力求让学习者在接收动画理论知识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是犹如进入了一个奇幻旅程,从而主动去探究动画世界中的奥秘。

(四)动画和视频信息要素

动画和视频信息要素是课件设计最出彩的部分,也是多媒体技术优势的充分体现。课件中的GIF动画多是作为图标按钮出现,除了实现交互功能,也是页面中很好的装饰;而Flas短片多是为了说明概念、原理、模拟过程而制作的;很多课件的片头也是特别制作的动画片段。动画的吸引力相当惊人,不论是变化多端的GIF动画图标还是短小精炼的Flas短片,无一不是在第一时间锁定我们的眼球。视频信息要素也是课件中很吸引人的部分,视频文件多是使用专门的视频编辑软件,在完整的影音文件中剪辑并编排的。视频文件的加入对动画专业课程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如在《动画视听语言》课程中,我们需要对镜头画面的设计做具体、深入的讲解,如果没有视频短片的演示说明,再多的语言也无法将各种镜头画面阐述得清晰、透彻。

二、动画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视觉设计原则

(一)视觉引导原则

每一件完整的设计作品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结构关系,就如我们的课件页面——它是由多项视觉元素共同组成并相互关联。面对如此纷繁的信息,应该让学习者如何“阅读”,从何“开始”?这就是视觉引导需要解决的问题。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们欣赏艺术的方法正确与否,角度适合与否都不是重点,关键在于我们需要一个“起点”以及一条无形的“轨迹”,能指引观者一路展开,从而逐步接收来自创作者的信息,进而认识整个作品的全貌。美国视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视觉就像一种无形的‘手指’,运用这样一种无形的手指,我们在周围空间运动着,我们触动它们,捕捉它们,描述它们的表面,寻找它们的边界,探究它们的质地。”[3]研究人员在使用眼动议跟踪测试者的浏览习惯时发现:人眼在观察事物时会遵循一条流畅的路径,这个视觉流动的路程同时也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其中最有价值的发现是我们可以对这个视觉流程进行有效的“干预”,为测试者提供某种“选择”,用以引导视线。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课件页面时,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习者视线的移动,让学习者沿着我们既定的路线,接收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视觉的引导也应遵循人眼的视觉规律。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眼的注意力在一个界定的范围内是不均衡的——上部、左部是最佳视域。我们可以在符合人们认知心理和思维逻辑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视觉手段引导观者的视觉流程。课件页面的视觉引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对比引导在页面中,当一个视觉元素显得与众不同时,学习者自然就会注意到它。我们可以通过制造视觉元素在大小、明暗、强弱、虚实等属性上的对比关系,来强调重点内容,使学习者注意并跟随这条线索完成页面的阅读。2.色彩引导色彩不仅是设计中重要的视觉元素,同时在视觉引导中也起着显著的效果。我们可以运用色彩的属性,在课件页面中使用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如红色)以引起学习者的关注,从而达到引导视觉流程的目的。3.图形引导图是最具象的视觉符号,运用具有指示特征的图形(如箭头、路标、手势等)是最为直接的引导方法,在动画教学多媒体课件中我们还常用目录导航来引导学习者进入不同的章节页面。4.运动引导“运动,是最容易引起视觉强烈注意的现象。”[4]我们的目光永远无法摆脱运动物体的吸引。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更多具有运动属性的元素(如GIF动画、Flas、视频剪辑等)出现在动画教学课件中。

(二)视觉平衡原则

“平衡”是我们所熟识的词汇,它在不同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涵义。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物理平衡、心理平衡、知觉平衡(视觉平衡也称视知觉平衡),其中不管是那种平衡都意味着某一事物达到了其停顿时所需要的特有的分布状态。物理平衡与视知觉平衡的区别在于:当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各种力达到互相抵消的状态时,该物体即处于物理平衡;而对于人眼来说,物体物理上的平衡并不一定能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只有当外部对大脑皮层的生理刺激作用达到互相抵消的状态时,人眼才能感受到“平衡”。艺术需要视觉平衡。对于一件平衡的设计作品,其各要素的形状、位置、方向等关系都达到了一个稳定的状态,各种元素互为支撑、互相作用,以至于不允许任何细微的改变。而一件不平衡的作品,其结构的组合仅仅是偶然和短暂的停顿,它的各个部分都呈现出一种要趋近“平衡”而极力改变其位置、方向、形状的状态。这种作品会给人模糊的视觉感观,既使观者不明白创作者的意图,也无法准确说明创作者的心理[5]。在动画教学课件的页面中,文字、图像、色彩等视觉元素都是我们创造“平衡”或打破“平衡”的工具,而重力和方向则是确立“平衡”的因素。页面结构的重力取决于元素在页面中的位置与大小:元素距离页面中心或中心的垂直轴线越远,其重力越大;而当在其它条件相差无几时,元素体积越大,其重力越大;对于明度来说,深色重于浅色。设计作品中各种力的互相作用构成了整体的视觉平衡,因此页面中每种力(每个元素)的趋向性也是影响视觉平衡的关键因素。

(三)视觉简化原则

视觉上的“简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或是指构成事物的内容减少。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视知觉有一种趋于“简化”倾向,即将多种刺激进行组织、分类,形成几个不相关联的单位,进而使之成为少数视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我们对课件页面进行“简化”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减少页面中的内容或元素,而是有目的的将相关的部分进行有机的整合,将分散的信息进行有序的归纳,突出关键性内容,符合人眼的视觉规律,便于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理清页面的层次,找到所需的信息,进而使复杂的页面结构得以简化。课件页面的简化过程中,除了对各种视觉元素的结构整合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文字的编辑和处理,这要与教学课件本身的性质和目的结合起来看。动画教学多媒体课件中,由于多种技术的融入,其页面有着更加丰富的视觉元素,以及更加精彩的视觉效果。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制作教学课件的目的与其存在的价值——课件始终以教学为主线,是辅助教学的一种资源、技术和手段。同时,课件也不同于另外一种教学资源——书籍(如教材),对于教学课件,我们必须在有限的表现空间内,尽可能地突出课程教学中的骨干知识点,用最为清晰且易于接受的视觉元素和表现手段,最大限度地向学习者传达课程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特别是繁杂的文字信息。因此,我们在对课件页面元素进行归纳、整理时,文字的简化也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对于文字的字体、字号,段落大小、内容层次的斟酌,都是我们进行视觉简化的重要内容。综上,动画教育的大力推行虽然开始不久,但是在新技术、新媒体的推动下,动画教学的方法、手段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的优势已经显而易见,并受到广大学习者的欢迎和支持。精心编排、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加深了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也增强了学习者对动画的兴趣和信心;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极大的促进了动画专业知识的普及与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动画、学习动画、制作动画、投身动画事业,进而大大填补了我国动画人才的缺口。本着艺术教学的原则,我们不仅要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技术,同时也要将其转化为一门艺术,融入动画教学中,让动画教学课件的制作成为一段技术实践和美学体验共融的历程;从人类视觉规律出发,遵循视觉艺术原则,让学习者在接收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视觉艺术的美学享受。

二力平衡课件篇3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课件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采用第二种思路:学生学习物理已接近一年,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同时也了解了最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形成了较稳定的物理学习心理,这都是学习本节的有利因素。加上日常生活中剪刀、直尺、起子、木棍等工具学生较常见。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协作的精神;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综合能力、创新精神。

《杠杆》设计思路:

我在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方案:一、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平衡的条件之一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近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平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反思: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二力平衡课件篇4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阶段性,即低水平教育均衡发展、初级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和高级阶段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教育均衡发展的四阶段性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教育资源均衡到教育质量均衡。义务教育均衡最终是要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

教育均衡有理想的均衡和现实的均衡。理想的均衡就是所有学校的教育质量都是相同的,学校内部所有班级的教育质量都是相同的,当然也包括所有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素质都是相同的。现实的均衡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即所有学校的教师素质和教育物质资源总体上都是相同的,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教育理想均衡(教育质量均衡)是教育平等追求的目标,但是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教育现实均衡即教育资源均衡是可以实现的。教育资源均衡是教育质量均衡实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教育质量均衡还要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质量的均衡呢?初中语文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在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模式,相反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在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促进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均衡

长期以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方法无非就是利用板书、图画,“进步一点”了就用投影仪投出,而教师口头朗读或是范读课文,条件好的学校利用录音机。当然,还可以利用各种背景资料如电影、电视片段、动画等用录像机、电视机。这样的效果虽然好多了,但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不仅牵扯的电教设备多,掌握起来难度大,使教师对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电教手段望而生畏,不想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各种设备的转换要耗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学生注意力受到分散,不利学生的听讲,何况普通的初中学校又由于种种条件所限,上这样的语文课可不那么容易。语文多媒体教学应以传统语文教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创造新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果。虽然这一观点很容易得到教育者的认同,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其实又不是那么简单,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有所加强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比较有限,大多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若能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就会大大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例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学生们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美妙自得。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但是如果仅仅是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与其把黑板教学与播放录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更易发挥。聪明的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站在大屏幕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观众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安排合理,促进语文的理解能力均衡

(一)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要求设计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很难说清楚道明白、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春》的教学中,先打出课题,然后介绍作者,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为屏幕左边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画、视频图像、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出现该段文字,该段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这样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

现实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普遍趋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对复杂问题则绞尽脑汁,花样叠出,力图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可是课后学生却几无所获,稀里糊涂。有些老师甚至将传统教学中逐句分段分析课文的方式照搬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根本未能显示多媒体教学真正的优越性。作为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必须明白,教学的过程并非肢解课文文本的过程,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文的各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尤其是在分析课文结构、层层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我们应该明白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两者应是相辅相承,取长补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而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遑论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脑软件中有模板设定和自定义设置两种,操作熟练的制作者还可以从网上下载更多的图片背景,所以制作者的选择空间很大。一般来讲,背景设置的格调应与课文文本内容相呼应。

种种可见,在语文多媒体教学领域里,我们如果只满足于现有的专业知识,而忽略钻研业务,培养综合艺术修养,何以能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大浪淘沙,终究不能在教育领域取得真正的成绩。

二力平衡课件篇5

本课是让儿童通过对杠杆尺实验,感知什么是平衡,什么是不平衡,不平衡达到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天平是根据平衡的道理制成的,本课要为下一课《小天平》铺垫好知识基础。

本课与《小天平》、《搭纸桥》、《捆支架》组成本册的“力”教学单元;从能力培养来说,属于“实验、归纳概括”的系列。

全课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平衡和不平衡现象。由于“平衡”、“不平衡”两个词对儿童来说比较生僻,所以教材里画出他们熟悉的玩跷跷板游戏图,帮助他们理解这两种现象。只要儿童能说出“一样平”、“一样高”等形象语言,并能明白这就是平衡就可以了,不必下什么定义。

第二部分,通过对杠杆尺的实验,知道怎样达到平衡,激发儿童对平衡现象的研究兴趣。教材中研究了两种达到平衡的方法。一种是杠杆尺左右距离一样长,挂的钩码一样多,能够达到平衡。教材38页上半部分“挂几个”研究的就是这种方法。例如,左上图,在距杠杆尺中心一格的地方挂一个钩码,问:在另一边同样的位置上要挂几个钩码才能平衡?又如,右下图,在距杠杆尺中心两格的地方挂两个钩码,问:在另一边同样的位置上要挂几个钩码才能平衡?用四幅图提出了四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然后把结论填写在横线上。另一种方法是左右挂的钩码一样多,杠杆尺左右的距离一样长,能够达到平衡。教材38页下半部分“挂在哪儿?”研究的就是这种方法,一共有四幅图提出四个问题,仍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解决,并把结论填写在横线上。

第三部分,在杠杆尺一边距中心两格的位置上挂两个钩码,让学生研究有几种方法可以使杠杆尺达到平衡。这部分教材是选学内容,可以起到测试学生智力的作用,有的学生能想出三种方法,有的学生能想出一种或两种方法,都可以,不必要求每 学生都达到同样的水平。最后让学生把想到的方法画在39页下面的图上。个别学生有可能发现规律,即当左右距离不一样长,钩码挂的也不一样多时,杠杆尺达到平衡的条件是:钩码挂的多的(重的)一边,离杠杆尺中心近,钩码挂的少的(轻的)一边,离杠杆尺中心远。

二、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平衡,使杠杆尺达到平衡的条件。(左右距离一样长,必须挂得一样重;左右挂得一样重,必须距离一样长)

2.认识杠杆尺、支架、钩码等实验仪器,学习使杠杆尺平衡的简单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演示用的杠杆尺、钩码、方座支架;2.学生用的杠杆尺、钩码、支架,每组一套。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看,今天上自然课老师带来了什么东西。教师介绍杠杆尺、钩码的名称和用途。

演示:将一钩码挂在杠杆尺一边。

提问:杠杆尺有什么变化?(歪了)怎样做能使杠杆尺左、右一边平?(摘下杠杆尺上挂的钩码或在另一边也照样挂上钩码)

小结:杠杆尺平了,这种现象叫平衡。今天的自然课我们就研究平衡。(板书课题)

1.挂几个才能平衡

提问:各组同学将一个钩码挂在杠杆尺上任何一个位置上,看杠杆尺还平衡吗?(不平衡)

我们要使杠杆尺平衡,在另一边的同样位置上要挂几个钩码?(两边都挂一个钩码)

分组实验,研究讨论,在杠杆尺的一边挂1个、2个、3个钩码,试试在另一边的同样位置上,要挂几个钩码才能平衡。

2.挂在哪儿才能平衡

各组同学将一个钩码挂在杠杆尺上任意一个位置上,杠杆尺失去平衡。

提问:在另一边挂同样多的钩码,应该挂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平衡?

分组实验,研究讨论:在杠杆尺一边挂1个、2个、3个钩码,试试在另一边挂同样多的钩码,要挂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平衡。

小结:两边挂的钩码数一样多,钩码距离中心必须一样长,杠杆尺才能达到平衡。(把归纳、概括出来的结论填写在横线上。)

巩固、应用:

有几种方法使杠杆尺平衡

提问:在杠杆尺一边距离中心两格的地方挂2个钩码,有几种方法使杠杆尺平衡?

分组实验,研究讨论,得出三种方法使杠杆尺平衡:

(1)在另一边等距离也挂2个钩码,可以平衡。

(2)在另一边1/2距离挂4个钩码,可以平衡。

(3)在另一边2倍距离挂1个钩码,可以平衡。

将三种方法画在课本中的图上。

布置作业

二力平衡课件篇6

容县是广西典型的山区县,辖区内中小学校259所,其中教学点就有207个,城乡间、校际间教学质量差距大。几年来,容县坚持“面向全体,均衡发展,全面提高”的教研思路,软件管理层面系列举措初见成效:县域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升,中考成绩跃居玉林市前列,高考成绩也进入广西前茅。

一、加强培训,实现师资水平的全面提升

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各校师资水平的大致相当密不可分。一个县域内,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各方面制约,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师资差异在所难免。教研均衡,教师的因素非常重要。必须通过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容县教研室坚持“培训先行,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努力转变校长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

一是培训校长。结合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举办各级校长培训班;组织骨干校长参加市级以上课改培训;选送部分优秀校长到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挂职锻炼。这些措施使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在校长中扎根,为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二是引领骨干。通过送培、压担子、给任务、名优教师培养工程等途径,提升教研员、乡镇业务辅导员、学校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这批中坚力量的业务水平,使他们的核心作用得到发挥。

三是强化校本培训。这是提高一线教师素质的“基础工程”。县教研室首先努力加强乡镇中心学校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其次抓好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以学科中心组的建设为契机;以课程标准、教材教法以及信息技术的研训为重点;以“青蓝结对”为主要方式,“抓两头,促中间”,使新教师尽快入门,促骨干教师走向成熟;以学区为单位,对校本培训效果进行“捆绑评价”,促使学区内的培训水平均衡发展。

二、务实教研,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务实、高效的教研活动是教研均衡发展的有效载体。要坚持教、研相长的原则,把教研这项常规的业务学习活动,打造成教师交流、总结、提升的高位平台。

一是课题带动。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强化“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问题即课题”的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不仅围绕国家级课题《薄弱学校建设与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开展“抓教研均衡发展,促教学质量提高”研究活动,而且积极引导教师把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自主开展结合本校实际的课题研究活动。

二是构建网络。(1)抓学区教研活动的创建。为了弥补校本教研活动范围窄、人员少、力量单的缺点,我们将每个乡镇划分为若干个学区,每个学区由3~5所学校组成,学区教研活动由学区中心校牵头组织,主要抓好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质量抽检等活动。(2)抓联镇教研区的创建。容县把全县15个乡镇划分为5个联镇教研区,让地处本县经济文化中心的五所小学分别领航一个联镇教研区,形成了县级教研引领教研航向、城区名校带动联镇教研区、联镇教研区辐射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扶持村级小学的校本教研-学区教研-镇级教研-联镇教研-县级教研的自下而上的五级教研网络,从而出现了“区域推进、校际联动、人人参与、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喜人局面;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学校。

三是搭建平台。要积极搭建教师展示的平台,促使教师们在拼搏中成长,在锤炼中发展。一是“以考促学”,即对教师必读的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标准以及信息技术等基本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考试。二是“以评促教”,即组织论文、课件评比活动以及评课、评教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三是“以赛促练”,即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练。

三、优化举措,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规范

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校管理水平的差距。只有用科学的、规范的长效管理才能为教研均衡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是细定方案,向规范管理要质量。我们先后出台了《容县名优教师培养方案》、《容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专项检查评比方案》、《容县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考评方案》、《容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案》、《容县小学教学质量抽检方案》、《容县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区评比方案》等融教学、科研、评价于一体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学校工作的重点,指明了学校努力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迈向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稳步向前发展。

二是严抓常规,向细节管理要质量。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的管理,把改革渗透到每个管理环节之中。聚焦课堂,规范对“四课”——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管理,严格监控“批改、辅导、考试、评讲”等环节。

三是实抓考评,向考核评价要质量。每个学期对各乡镇的教学质量进行抽检;每个年度从课堂教学水平、学生综合素质、教科研成果三大块对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定点中学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考核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乡镇业务辅导员以及定点中学校长的重要依据。

四、帮扶薄弱。实现区域学校的整体提高

教研要均衡发展,应强化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手段。容县教研室采取了“城乡互动、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策略,开展了帮扶薄弱促进教研均衡活动。

一是跟班学习,以点带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批从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中选送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跟班学习,通过参与城区学校的备课、上课、评课等研训活动,促进农村骨干教师尽快成长。

二是对口支援,全面支援。组织城区中小学校与乡镇同类学校结成“手拉手”联谊学校;组织城区优秀教研组与乡村教研组结成联谊教研组;组织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优秀中青年教师结对子;还选派了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援。

三是送教下乡,服务到家。积极组织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送教,以专题报告、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村小学进行教学改革。

四是培训优先,给予照顾。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时,优先考虑薄弱学校、乡村学校的教师,并在名额分配上尽量给予照顾。

二力平衡课件篇7

一、理论探索

“情”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生出的情境、情节;同时又指师生在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情绪。“理”是指科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科学知识;同时又指探索科学知识过程中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构建情理课堂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赋予学习以生活情趣;通过教师的教学热情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索活动,建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提升科学与人文素养,成为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

二、案例分析——《二力平衡》

1.观察生活——寓知于情

师:走进游乐场,我们在经历和感受各种运动带来的惊险刺激之后,你是否想到为什么会有这些奇特的运动?物体的各种运动与力与有什么关系呢?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力与运动的初步知识。

在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是很复杂的,为了便于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我们先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

【观察思考】生活中的二力平衡

PPT投影:静止在桌面上的花瓶、静止的叠石、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起重机匀速起吊的货物。

师:这些物体各处于怎样的状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运动状态不变。(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不变)

师: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生分析回答,师板画各物体受力情况。)

师:A.桌面上的花瓶受到重力和拉力,花瓶保持静止。

B.叠石受到重力和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叠石静止。

C.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竖直方向的重力与支持力、水平方向上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D.起重机吊起的货物受到重力和拉力,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板书定义: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的哪些物体静止状态的?哪些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分析一下它们的受力情况。

生:(举例、分析)

评析:科学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运动规律的科学,科学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构建初中科学情理课堂,首先就要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提供引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活知识储存,使问题与激情互动。

2.规律探究——以情悟理

【活动探究】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师: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的情况最简单,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生交流讨论,部分小组的同学在走道里活动,尝试拉动一个同学。)

生: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生:(补充或不同意见)

师:我想请同学们自己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好几个,我们应该用什么研究方法?(控制变量)

你们看看能否利用桌上的两个弹簧测力计、小纸片来设计实验,你们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实验方案。

师:请一个小组派代表来说一下你们的设计的实验方案。

生:实验探究步骤:

(1)在硬纸板对角线打两个孔,在孔上系上细线,细线两边各挂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人各拉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位同学用手先抓住小卡片。

(2)其中一人用力大一点,另一人用力小一点(可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观察松手后一瞬间小卡片的运动状态变化。(探究是否等大)

(3)两个弹簧测力计示数相同,向同一侧拉,松手后观察小卡片运动状态变化。(探究是否反向)

(4)在小卡片上用弹簧测力计用大小相同的力沿相反方向拉,一位同学用手抓住小卡片,把卡片转一个角度,使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观察松手后一瞬间小卡片的运动状态变化。(探究是否共线)

(5)一位同学双手分别拉着弹簧测力计,使小卡片匀速直线运动,观察测力计示数大小、拉力方向。

(6)把硬纸片剪开,观察小卡片运动情况。(探究是否同体)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交流一下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生: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卡片不能保持静止。物体将向较大的力的方向运动,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相反,但不在一直线上时,卡片将发生转动,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当小卡片匀速直线运动时,两个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平衡。

师:综合大家的探究实验,能否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生: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两个力才能平衡。

师:很好,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同体、等值、共线和反向。

评析: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手去体验、用口去表述,给所有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老师用饱满的教学热情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用激励性语言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有韵律的语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受到鼓舞,让学生在自然、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中悟出真知真理。

二力平衡课件篇8

[论文摘要]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山东省要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几乎很困难,怎样缩小区域间的教育不平衡,挖掘发展基础教育的有利条件,是山东省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出发点,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措施,希望能给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山东是一个经济大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为发展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现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有的教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具体而言,教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是基础教育不平衡的一个表现。为此,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

一、山东省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一)蓬勃的经济发展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走到目前的水平,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已改制的省重点企业有88.6%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全省已有上市公司60多家,数量居全国第4位,流通股总数超过100亿股。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在这样经济发展背景和条件下,山东省教育的发展,无论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还是师资配置等方面都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自古以来山东就被成为人美物丰、山灵水秀之城,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富饶的人化自然。山东地区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却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其中,最为璀璨夺目、最核心的是儒家文化。在中国历代杰出人才名录中,都占全国之首。加之山东父母对教育的特殊重视,特别对于孩子教育的投入,在这种环境下,促进了当地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

从现代政府职能管理上来说,政府提供社会公平和资源的均衡配置,而市场提供经济效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山东省政府等领导对于教育的关注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为山东省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舆论氛围。省政府把科教兴省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战略,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积极实施政策倾斜。

二、山东省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建议分析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内规划和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要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义务教育。要将义务教育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基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加强政府的责任,发挥政府统筹与协调的作用。其次要依法加大投入,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资基础。政府部门要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保障范围,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向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促进教育公平。最后要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政府要拉动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扩大教育融资渠道。

(二)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义务教育发展实施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目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应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呼应、相协调,发展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创造出一条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让尽可能多的人享受到好的教育。山东省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一定的区别和差异性,这必然会影响到各地的基础教育,为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就应因地制宜,实施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要大幅度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完善经费补偿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三)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教育预算过程中要加强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建设,坚持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对初中进行相对公平的生源分配,立足办好每一所学校,着力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缓解初中的升学竞争压力,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障碍。各地要严格依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编制本地区村小布局调整的总体方案,并按“一次规划、分类达标、典型引导、示范导向,对达到基本标准的学校授予“合格村小”,达到较高标准的授予“示范村小”,要改革村小的管理制度,在考核评估镇中心小学时,将重心放到其下属小学、对通过考核评估的学校给予褒奖。

(四)完善机制,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

从整体上看,基础教育均衡是全方位的均衡,因此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第一,加大弱势群体的资助力度,认真做好免费义务教育工作,对低保家庭、特困家庭提供必要的补助,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搞好特殊教育办学条件,让全社会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去;第二,加强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要让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到同等的教育,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另外各级教育部门要做好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检查与指导工作,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

(五)加大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力度,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要围绕新课程标准,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保证就是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便于学生获得新旧知识和感性知识,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其次要优化教学过程,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具体而言要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强化反馈矫正意识,树立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总之学校要以校本课程的建设为核心,以校本管理为纽带,全面推动学校的自主发展,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斯辉.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湖北教育,2002,(16).

[2]敬文正.桂林市市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4.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案例分析范文 下一篇:销售工作总结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