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文范文

时间:2023-11-14 14:07:52

读美文

读美文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审美情趣; 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1]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除了本身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之外,它还可以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供语文学习的动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比较高雅的生活态度,追求比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审美精神又是语文学科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呢?我觉得“读”是最重要的。

1 读──“赏”语言的音韵美。

文为心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3],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有人豪情满怀,有人郁郁满腹,有人喜悦非常,有人愁绪万丈。作者的这些感情我们首先要通过“读”表现出来。有喜有乐的要读的节奏快一点,语调高昂一点;有哀有愁的,朗读就要缓慢低沉。不同的课文,在语调、语速上的要求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感情表达的需要,尽现其音韵美。如余光中《乡愁》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而《诗经》中被称为最风神摇曳的一首《蒹葭》,则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全诗一意三叠,用韵和句式的参差变化以及双声叠词的运用,极大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2 读──“悟”主题的情感美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语言文字的美,文化的美,情感的美,精神的或道德的美。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4],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读课文,了解文章情节是最表面的东西,最主要的是能领悟文章的主题,从而体验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领悟文章主题的重要方式。如朱自清的《背影》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文中写了三次流泪:第一次流泪,是悲哀。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是爱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第二次流泪,因为感动。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儿子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之泪并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文章开头回环呼应,进一步突出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写得凄切动人。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都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表现出来。这感情真挚、强烈,又表现得恰到好处,父子间的至情被作者记写得那么动人,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怕是《背影》长久不被忘记的原因。亲情是多么神圣啊!它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依靠,以一种特殊的力量把人心凝聚在一起。亲情是珍贵的爱,无限的爱!

三、读──品自然风光的图画美。

就语文课本中作品的内容而言,真是气象万千应有尽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语文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它涉及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内容。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或是千古传诵的经典,或是崭露头角的奇文。它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自然景色美,人物形象美,推理逻辑美,语言韵律美。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刻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梦幻,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四、读──“悟”人物的形象美。

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真善美假恶丑,纷繁复杂,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这些人物的形象呢?最主要的方法还是读。

人物形象的崇高和壮美,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

如《岳阳楼记》之所以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千古传唱不衰的精典之作,这除了它叙事议论,言简意赅,精典独到;抒情咏物,神形备致,出神入化,读来其景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使人未见洞庭湖,已感其万顷波涛,千里浩月;未登岳阳楼,其楼已在心中的文字功夫之外,最重要的是文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以及候选为一名朝廷官吏,为国、为君、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怀,而正是文章中蕴含的这种人类永恒的人文精神,才是其流芳百世的真正原因。

读《岳阳楼记》,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一位古典文学大师运用和驾驭文字的才气,同时更感受到一位朝廷重臣为官廉政、勤政之正气。读《岳阳楼记》就是对学生灵魂的一次洗礼。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当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橘子时,“父亲”肥胖的身子努力缩脚爬月台的背影,可谓千古绝唱。在理解文意时,应让学生明白:这不仅是形象的文字表达,而更饱含着爱子行为,这种亲情,无时无刻都展现出人性美好的光辉,是一种人情爱和人性美。

读美文篇2

一、让美文走进学生生活

美文是大散文,是具有文学性与思想性,反映时代特色,富有生活气息,积极向上的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课外选读美文,让美文走进学生的生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的。鲁迅曾告诫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高中生课程紧,大块的阅读时间受到限制,而美文贴近生活、短小精悍,让学生在茶余饭后信手拈来,可谓是娱乐、鉴赏两不误。在作业与考试的空隙中,让学生最难以割舍的莫过于读书了。在教师的推介之下,《美文》《散文》《名作欣赏》等是他们常读的文学杂志,季羡林、余秋雨、张洁等人的作品集是他们常看的文学读物,美文的阅读无疑改变了学生随意、无目的、无计划的阅读。

二、用美文引导学生读书

培养兴趣收集美文博览群书固然重要,而盲目阅读的结果是看书多、收益浅,因此在博览的前提下,应择真、择善、择美而读。在这里,教师的引导就是关键。我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是强行地规定阅读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第一步教师推荐美文让学生上台朗读、点评美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

第二步,要求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了解更多的作家及其作品,领会优秀短文在立意、选材、构思、表达方面的特点:如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用白描的手法写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刻主题,结尾发人深思;罗兰的《秋颂》.诗化的语言与句式,把秋天人格化、个性化,写出了秋天的深层美……教师精选出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美文来满足不同兴趣特点的学生需要。

第三步,在教师的推荐之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这样,推荐的美文有名家名篇,有报刊上的优秀散文、小说,有中学生习作及非名篇的一般信息材料(有科学性、知识性的),还有班上学生的优秀习作,师生都能将自己精心搜集的好文章及时向大家推荐,追求师生共同读书、共同进步的至乐境界。

感悟理解评点美文感悟是对作品内涵、技巧、艺术境界的正确理解,是对作品的再创作和提高。阅读的本质就是从文章外在形式——文字符号理解其精神内核,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亲历其境,与作者心灵相拥,领悟作者如何与自然、与生活对话,让学生在心理互换中进行阅读体验,使他们在联想及再造情绪的过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加深对作品深层含意的理解,从而辨析作品表现的美与丑、善与恶;做到具体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阐述之,深奥者能浅显之,含蓄者能说明之。

读美文篇3

英美文学是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窗口,是英语语言的精粹和重要载体,是英美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英美国家文化的知识瑰宝,诸如莎士比亚、歌德、狄更斯、培根、哈代、爱默生、海明威、马克?吐温等文学大家的作品,它的语言光辉、文学魅力、哲学思想、思想教育性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在认识到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的基础上,外事工作人员有必要主动加强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与赏析,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了解英美文化的知识背景、民族特点、精神思潮、科技发展等;与此同时,利用这些作品装备自己的头脑,扩大知识范围,接受情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熏陶。从而体现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提高外事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英语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功能。

二、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一)针对不同的文学形式,用不同的欣赏方法和角度全面把握作品的意义以小说为例,《牛虻》是一部经典的革命作品。作者通过主人公牛虻、神父蒙泰尼里与教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三角”关系,成功地塑造了人性“两难”的艺术张力。塑造了主人公牛虻在面对革命理想与骨肉人伦之间相冲突时的思想挣扎与斗争;蒙泰尼里———作为神父也作为父亲的他,在面临信仰与亲情之间难以选择的痛苦,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小说中强烈的情感冲突和震撼力,揭露基督教会对人们思想戕害罪行。又如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塑造的简爱的形象是多面性的,简爱的形象有助于我们解读作家本人的生活,这部自传体小说并非完全虚构,它凝聚着作者本人丰富的人生体验。此外,作品可以帮助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矛盾主题。充分反应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的等级森严、势利傲慢的贵族和鄙陋习气。通过对她们作品中女主人简爱的分析,透视了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受男性社会压迫和歧视的状况,作为一名觉醒了的简爱,简爱向往自由、追求平等和独立的成为其性格中的特质,对现实和命运作出勇敢的斗争,这些宝贵的品质对读者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当代女性寻求自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细读完整的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义所有真正的文学欣赏活动都从文本的精读开始。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精读,在精读过程中对作品进行认真思考,或者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再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反思,从整体上去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义,认识到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透彻地理解问题。作品选读虽说是经典作品精华章节部分,例如如果只是读了莎翁的《哈姆雷特》中的一些片段,是无法对哈姆雷特本人和莎士比亚做出全面的评价和判断的,如同西方格言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梳理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脉络,加深理解作品的意义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脉络,是对作品体现的民族思想及其演变的系统梳理和归类,它成为打破文学史限制和年代界限,灌注整个文学作品之中的动脉。阅读之前最好能够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和安排,主动搜集与作品相关的诸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宗教的背景知识,这样有助于将文学作品放在特定的思想范畴和格局中进行,才能开放地、辩证地、批判地理解其内容,在充分了解民族思想的演变的基础上,又对文学作品有完整的解读和欣赏。具体地说,辩证地了解某种在英美文化中至关重要的思想理念在不同时代文学作品中的展现、认识不同时期作家对某种思想的不同解读和反应、探索该民族思想对现今英美人文化、思想观念。经验证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可以很好的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审美阅读能力和了解英美国家文化及思想,便于读者形成一套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学思潮的掌握。

三、讨论

读美文篇4

如《春到梅花山》一文写梅花山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看花的情景,虽然这没直接写梅花的美,可从人们观花的动作、神态中,处处都流露出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更爱如花盛世这一思想感情。但如何让学生透过游人拥挤的赏花场面来感受花潮的美,理解盛世的美呢?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从读中感受。进行“美读”示范时,我除了情感激昂外还注意语调的变化,轻重音,节奏快慢的掌握,面部表情的显露等,一句话就是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再通过“美读”练习和背诵练习,使文中的诗情画意,在头脑中浮现出来,形成美的定格,学生会深深感受花潮美,盛世更美,学生沉醉在这种美的享受中,不仅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歌颂如花盛世的思想感情。

二、入境分析理解美

培养理解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审美化的高一层次的要求,理解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如教学《花潮》一课时,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海棠花和观花人的,是怎样凭着“花潮”歌颂这似海的春光,如花的盛世,那就需要让学生对字、词、句、段进行细细地品味分析。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整体了解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海棠花的,然后通过录像观察远处的海棠花,进一步理解作者把海棠花色彩鲜艳浓烈比作“红云”“红海”,是为了突出海棠花的多、美。近处的海棠花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拟人句:“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及有风时、无风时,阳光照射花的不同姿态来感受海棠花的形状和影子。最后通过听花下错综复杂的声音(录音),结合比喻句“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海棠花的繁茂之美。这样深入地组织学生欣赏品析,使学生感受到了花形似“潮”,花影似潮,花下的声音似潮的绝伦境界。在写海棠花之后作者又着重写了人们看花、爱花的情形。写得很有顺序,让学生通过细细阅读,理解人们看花方式虽不同,可“好、也好、更好”这些层层递进的词却把人们赏花、爱花的美好心情写得淋漓尽致,通过对课文的层层剖析、品析、欣赏,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优美语言,培养了学生赞美大自然的美,祝愿祖国的繁荣、昌盛的美好情感。

三、结语

当然,阅读教学审美化的途径不仅如此,如电教手段的优化、优美的导语、工整的板书等都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总之,实践证明,阅读审美化,能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因素,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的心理,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读美文篇5

一、品味数字,读出文本的意境美

“意境”是文本精神的高级状态,心灵的最高维度。它是判断文本价值的重要标识。怎样读出文本的意境美?理解见仁见智,方法因“文”而异。譬如,与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话,可以通过品味数字,寻绎诗文的意境美。

古希腊有句名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二、一、千、万”,《绝句》中有数,一定有美。

“诗”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只有通过品味诗中的抽象数字,阐释意境生成的秘妙,才能做一次精神的旅“美”。

“两个(黄鹂)――两个点”,“一行(白鹭)――一条线”,“两点”“一线”,“点动成线”,敞现了生命的流变生美――两只黄鹂和鸣的节奏,一行白鹭逸升的姿态,方位自下而上,速度由慢到快,物态由实到虚,意境生机流荡、气韵流畅、美象出脱。

诗中的“千”和“万”虽然都是虚指,但“千秋”与“万里”,一下子把时间拉得那么久远,把空间放得那么广远,时空邈远,美感顿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景象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不断流变,景物渐行渐远,由实变虚,变得空灵、淡远与遥深。这就是诗的意境。读着读着,自己的灵魂也在“瞬间的永恒”中跟随着主体生命元气运动的轨迹自由地翱翔在“空灵、淡远与遥深”的意境里,五藏得以疏沦,精神得以澡雪。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解会金句,读出文本的哲思美

有时候与文本对话,倏地读到某一句话,它就能够照亮我一天的心情,或者给我一种思路上的改换与开示。在我看来,文本中这样熠熠生辉的句子便是金句。

譬如,对话《孔子游春》,就闪耀着这样的金句――“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水是真君子。人的肉体70%是水。

如按这一逻辑推断,人70%可以成为真君子。

现实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因为创造生命之源的水也是有生命的,是可塑的。日本医学家江本胜在冷室中通过高速摄影拍摄水结晶。比如给水看“天使”等一类的优美词语,给水听莫扎特等世界优美名曲,水结晶整齐而美丽的排列;如果给水看“恶魔”等一类丑陋的词语,给水听一些噪音,水便无法形成结晶。由此可见,水能听,水能看,水能感应,水能呈现出生命的结晶。

若将水与人等同视之,人体70%由水构成,因此水所记忆的信息,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人格。

想成为一个“真君子”,须用意识管理我们体内的水,净化我们体内的水。让美丽的水结晶充满体内的每一个细胞才好。

再如《只拣儿童多处行》,文题就是个光亮夺目的金句。

在冰心看来是“游人不知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在笔者读来,便是“成人不知真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成人欲知真何在”不妨“只拣儿童多处行”,向儿童精神世界回归。回归到儿童那绝假纯真、最初一念的童心。

唯有童心,才能发现世界的真实并真实地表现这个世界。

童心作为天地大美的存在渗透到一切领域,它和年龄无关,只和宇宙间一切真善美的存在有关。当人类整体失去童心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地球将会走在宇宙的崩塌之前,掉入万劫不复的黑洞。

“只拣儿童多处行”,回归了童心,回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成人就可以寻回爱、天真、单纯和神圣。

“只拣儿童多处行”,回归了童心,回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成人就会像华尔华兹在《彩虹》中所言:“儿童是成人之父,我希望在我的一生里,每天都怀着对儿童天然的虔敬。”

“只拣儿童多处行”,回归了童心,回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也回归了天使,社会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儿童的伊甸园。

三、解构寓意,读出文本的科学美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淳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钱钟书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淳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寓言把孩子教得简单也好,复杂也罢,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其寓意。“寓意的任务就在于把人和自然界某些普遍的抽象的情况或者性质记忆人格化……在寓意里,一切明确的个性都消失了。所以,人们对寓意的批评很正确。……从创造的角度来看,它只是知解力的运用而不是想象力的具体关照和深刻体会”。如果真如黑格尔所言,那么我们必须解构寓意,才能真正读出其真、善、美。

譬如,对话《杞人忧天》,其庸人自扰、自寻烦恼的寓意站在天文学的角度看来,就值得解构。

纵观地球四五十亿年的地质史,“杞人忧天”是有根有据的。

2008年6月号《大西洋月刊》有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历史上多次重大“宇宙交通事故”: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直径15千米,约1亿兆吨)撞击地球后,造成恐龙灭绝。

约13000年前,一个直径约数公里的天体撞击了加拿大,结果造成了猛犸象、剑齿虎等北美大型动物的灭绝。

1908年6月30日清晨7时17分,一颗直径60米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在俄国西伯利亚通古斯上空8千米处爆炸,导致25千米内生灵涂炭。

1972年8月10日白昼,一颗直径约10米、质量几千吨的小行星飞越美国加州和加拿大西部上空后离开了地球,堪称“擦着地球鼻尖掠过”。

2004年发现:小行星Apophis将在2029年距离地球35786千米(比月球近)。

今天人们观测到,近地小行星(NEOs),即地球轨道附近的小行星,已发现的有8000多颗。据了解,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可以造成规模巨大的破坏,直径每增加10倍,其爆炸威力就会增加1000倍以上。比如,直径超过1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会造成全球灾难,而直径超过14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会造成地球区域性灾难。

2011年2月8日人民网:俄天文学家宣称一颗代号“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即将在2036年4月13日与地球相撞。

“阿波菲斯”是一名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给世界带来黑暗和混乱之魔。天文学家发现,这颗身材硕大的小行星直径超过270米。他们预计,由于这位太空“不速之客”未来将数次与地球擦身而过。一旦其在运行途中受到外力影响,就有可能偏离轨道和地球相撞。

这就是21世纪的“杞人忧天”。

我们能通过“外力”,即“高能冲击”,如核爆炸、高速撞击等改变其运行方向,从而将这颗小行星与地球发生直接碰撞的几率降为零吗?

2005年7月4日,美国的“深度撞击”飞船曾主动与一颗彗星发生正面碰撞,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未来,美国还可能采取类似的技术来“拯救地球”。

除了有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潜在“忧虑”,“世界的忧虑”还在于:地球经过银河系螺旋手臂时,有可能会遭遇星球爆炸,过多的宇宙射线轰击地球,使地球冰天雪地,大量物种灭绝。

所以,21世纪的“杞人忧天”还包括过多的宇宙射线轰击地球。――这是担心“天塌下来”的另一层含义。

解构“杞人忧天”寓意,从科学审美的角度建构寓意,无疑会使我们忘却鄙近,自致远大,并造就我们“穷乎天地之际,察乎阴阳之妙,远求乎千载之上,广索乎四海之内”的浩次,释放智慧美的科学伟力,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敬天爱人。

读美文篇6

一、品味文本身的特点,挖掘审美的期待感。

各种文本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的特点是为学生找到审美的激发点,构建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的联系,激起学生的审美欲望和期待。大卫・休谟《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一文中指出:人的审美趣味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仍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尺度。这个普遍尺度实际上就是审美对象本身就具有的美的客观性质和形式规律。也就是说,如果能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自由地在审美对象中显现出来,使之具有美的客观性质和形式规律,那么审美对象一定能够引起主体的精神愉悦。

作为审美对象的诗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美的客观性和形式规律。形式美、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图画美、节奏美等等,这些美学形态能让审美的主体产生一种愉悦的心里感受,从而获得精神愉悦价值。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中,一种清新、质朴的意境让人有了一种审美的冲动,在细细品味中更觉得语言耐人寻味,那春天的悄然无声,不经意闯入生活,又让人爱不足的感觉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了初春的美景之中,“啄”,“争”,“没”这样动感的字眼让平静的画面又添上了动的色彩,简单而明了的勾勒出了春的特点,“新”,“春”,“浅”让读者嗅到的是初春伊始的味道。当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在冲动中又让这平和的意境有了一种对诗歌理性的分析和品味。正是诗词本身这种独特的美让审美的主体自觉而主动的进行审美接受的活动。

在审美的主体进行审美接受时,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知与想象,记忆与幻想等一切心理机制都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可以说是人的整个心灵的不可抑制的自由颤动。正是在心灵的这种自由的颤动中,人在那一瞬间,忘记了尘世中的一切,切从实际出发进入了心醉神迷的艺术世界,获得了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当审美主体在初次接受中有了这样一种审美的冲动,当再次对这种美学形态进行审美活动之前,就会产生一种审美的欲望和审美的期待,这种欲望和期待就是一种审美主体的精神愉悦的起点,它会把对这种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从偶然转向经常,从而这种精神的愉悦性也由暂时转向固定,外部转向内部,因此达到一种审美愉悦的高层次。

当然在品味文本时审美主体可以从不同的文体中寻找其共同的和独有的一些特点,如散文、现代诗歌等,也可以从作家独有的文学风格来挖掘文本的特点,以做到对文本的最好的诠释和理解。

二、追求文本差异与作品原意,挖掘审美的奇异感。

伽达默尔说:“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被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因此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固定的,也没有永恒的,这种与文本的差异是审美主体的文本的时代性,历史性,主观性的差异所造成的。审美主体对文本的审美活动就是在这种差异中进行的,从差异中产生了一种对审美的奇异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奇异感就是由于事物的奇特而产生的一种异样感,这种异样感能促使人产生一种激情。

在中学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作品表达了一种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形象,这一形象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得到了行为的肯定。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对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不是很了解,在人物的分析中,他认为鲁提辖是一个目无法纪的人,虽然镇关西罪该万死,也不能打他致死,他是鲁莽的,不理智的,在当今天的社会这样的做法是不能肯定的,甚至是要反对的。学生直接把鲁提辖放在了当今社会的环境中用自己的视野来理解这个人物,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作品原意的文本差异,这种差异是合理存在的。学生的见解让我们的心为之一惊,这种审美的异质让其他的学生也为之震惊,同时也让其它审美主体对这一审美对象(文本)产生一种更多的审美欲望和渴求。

于漪曾说:“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就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学生有了对审美的奇异感,就会产生了一种希望,就能让他们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以实现他们心里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学生的好奇的特点可以从文本原意与理解差异中去挖掘,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三、结合文本空白与学生想象,挖掘审美的成功感

空白是文学艺术家特有的诗化感觉方式,也是文学作品旨在追求的极境,具有多层次性,未定性的特点。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当这种未确定领域作为一种不完全的形象呈现给读者时,必然会给读者的接受活动造成审美的张力而走向完成,得出关于自己对文本的独特题解。

马致远的《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名句作者用了三个代表的名词结合成了一个句子,这三种景象给了审美主体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也给了审美主体很多抽象的想象,即这种艺术的空白对学生构成了一种很强烈的召唤,一种期待,促使学生去揣度,去填补,以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而在这种揣度、填补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就能自然地产生一种心理的兴趣,审美的主体也会把文本所提供的朦胧、隐约的东西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发掘,进行创造想象,从而构建出连作者也许都不会有的或让作者都感到吃惊的独特的艺术空间,当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时,这种“不会有的”、“感到吃惊的”、“独特的”就自然给审美的主体愉悦和成功的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感受成功是学生产生愉悦情感的最好方法,他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由此可见,成功是审美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空白与学生的想象中挖掘这种内在的因素,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活动。作为审美主体――学生而言,不但应善于发现文学作品中那种“语不接意接”的审美空间,而且应充分驰骋想象去寻“象外之象”,从而“各以情遇而自得”。在想象中让感知活跃起来,情感激发起来,思想飞跃起来,心灵颤动起来,视觉、知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情感、意志、联想、理解等全部心理机制都被调动起来。赞可夫也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这样学生对文学形象(审美的客体)产生的愉悦可以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而发挥学生高度有效的思维,引起审美主体快适和满意感,这种多次的满意也就会达到一种成功感的获得。

从教学实践中得出,审美是一种高尚的活动,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这种审美因素,让审美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期待感、奇异感、成功感,从而最终获得审美的精神愉悦。

读美文篇7

读这篇新闻故事的时候,正好有美国同事在旁边,我便主动与同事聊起这段不建康中餐的新闻来。这么多年来,在美国这样一个争议诸多、言论随便的地方,我已经习惯了别人刺耳的评论,比如对中国人的一些习惯的评论。我越来越不愿意把这样的评论当成什么“种族歧视”,对中餐不健康的评论也并非是最近才有的事情。前一段时间,在纽约地区就有华裔在街上抗议一些美国人对中餐的诋毁,甚至把中餐的事情提高到别的族裔对华裔的歧视和欺负。在我看来,对于不属实的报道,当然要据理力争、说明真相,甚至通过法律的程序,但上升到种族歧视的高度,却是在闹“政治正确”。近年来,美国快餐店在不健康方面受到最多的攻击,那并非有什么种族因素在里面。事实上,越是强调什么种族歧视,越会让美国食客对中餐敬而远之。因此,我并非是对中餐遭到攻击表达愤慨,而是要说明什么是真正的中餐,因为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我问美国同事说明,新闻里提到的不健康的“左宗鸡”虽然在中餐馆里卖,但其实根本不是中国菜,那不应该叫中餐(Chinese Food),而应该叫“美式中餐”(Americanized Chinese Food)。在我们中国人家里以及正宗的中餐馆里,根本就见不到“左宗鸡”那样的菜,我们中国人吃不下那样的菜,那是专门给美国朋友们定做的“美式中餐”。美国同事笑着回答说,他们也听过这样的说法,有人还去过正宗的中国饭馆,的确是没有见过“左宗鸡”那样的菜,但他们也的确不喜欢吃那些正宗的中餐。

我接着告诉美国同事,正因为美国人不喜欢吃正宗的中餐,早年的华人到美国后,才根据美国人的口味,发明了“美式中餐”,其实象“左宗鸡”那样的菜应该算是地道的美国菜。此外,从味道上来讲,美国人喜欢吃咸、甜、油大的东西,早期的时候,美国人也都没有那么讲究,也没有那么多人得当今的“富贵病”,“左宗鸡”也就是上好的菜了。当然,我也坦称布公地对美国同事承认,地道的中国菜系里面也不都是很健康的菜,因为人都爱有味道的、有油的东西。但关键的是,新闻报道里调查出的不健康的不是中餐,而是“美式中餐”。为了做到更健康,不管是“美式中餐”还是正宗的中餐都应该有所改进,清谈一些,尽量有蔬菜油。对于我的这一通讲法,美国同事表示赞同。

在“美式中餐”与正宗中餐关系的背后,应该是有超越饮食的范畴的意义,这里面有文化输出、引入、更新、保留的道理,当然这并非只包括饮食的文化,而是有更广泛、更深坑的文化内涵,也象征地表达出文化的误读,许多外国人见闻的中国文化却已经变味,不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许多外国人从文学艺术作品中了解到的中国,也并非式真正的中国,比如前几年,那些表达中国落后和土气的获奖电影就让外国人对当代中国有不少的误解,同样的,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也并非表达了西方的文化,却让许多中国人认为那表达就是美国的价值观,其实不然。

读美文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散文 审美阅读教学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48-01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条件,然而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中学生渐渐地远离了生活实际,缺乏对现实的真实情感,对待人际关系表现得冷淡漠然,失去了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美的发现与创造能力,审美观念更是无从谈起。初中语文教育的目的强调了要注重学生情感发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散文阅读占着很大比重,从苏教版初中语文目录中我们不难看出,仅散文就占了全篇的25%以上。由此可见,散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地位是何等之重要。散文阅读是如何体现它广泛的审美功能的?如何通过散文阅读构建学生的审美意识?这都是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1 散文审美阅读实际教学意义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有关于想象、联想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动作,都与其潜在地审美感受有关,美,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它时刻润泽着学生的心灵,启迪着他们的智慧。而散文是一种被誉为“美文”的文体,它是诗歌、小说等其他文体形式的补充与延伸。散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处处充满着灵动的思想,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1.1体现教育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从散文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及散文选材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进行散文审美阅读教学是符合教育要求,并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言学习,让学生体验爱语文的思想情感和感受民族语言的规范,从而提高其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散文作为一种真实的生活艺术再现,无论是取材还是作者的人生体验,以及用文字展现出的生活画面,都让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充分体会到其中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从而带给学生们自由的心灵畅想和开放地个性发挥,促进了他们的审美心理构建,也推动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1.2适应学生心理,促进语文学习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日益成熟,性格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有着明显的体现,情感也更加丰富和深刻,对人物内心世界有了基本的审美判断,审美需求大大增加,主体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散文审美阅读就是突出作品的主体特征,作者细腻的生活感受、深刻的人生思考、充满哲理的思想,都能让中学生引起共鸣,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求。散文蕴含的美能让学生轻松的越过阅读障碍,突破学生阅读难的“瓶颈”,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对知识、对语言、对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1]。

2 散文审美阅读的教学策略

散文审美阅读具有如此强大的审美教育功能,却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广大语文教育者所忽略。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往单调乏味的试题训练,要从散文自由、灵活的文本特点出发,注重挖掘散文内在的审美因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使审美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2.1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意识

情感体验是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而产生的真实感受,是他们开放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的一种心理反应。散文审美阅读教学就是要抓住课文情感与学生互动的联系通道,通过美的感受让学生敞开心扉、放飞想象,完成审美观的升华。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本身的情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情感体验是每个阅读者的个人心理活动,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独立体验的情感过程,只有学生主动体会与感受,才能产生深刻的对美的印象;二是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的形象体验。所谓“入境动情”,为学生创建一个与内容对应的场景,运用立体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音乐等元素,让学生对散文的美感有具体的形象体验。在教《三峡》时,笔者先引入著名地理学家鹂道元对三峡的风光描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然后将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有关三峡景色的片断做成视频文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最后引入正文。这种诗文导入、形象展现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对“美”充满憧憬和期待。

2.2提高欣赏水平,强化审美鉴赏能力

对散文阅读的审美欣赏,就是透过文字符号搭建的书面表相,去体会作品内在的“灵魂”。散文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对事物真实意义的剖析和对美的深刻感悟。学会欣赏,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散文的思想,追求作者在作品中直抒或暗藏的情感,并通过这些思想与情感的反复体味,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如在朱自清先生的《绿》一文中,要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感受到情感的精神美、语言的朴素美;通过文章的首尾相应,体会到作品的结构美;从字里行间领悟到诗般的意境美。要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审美欣赏,提高审美分析和审美鉴赏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由此可见,美能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学生品德,对他们综合发展有着全方位的功能。因此,在散文审美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散文形式美、内容美及情感美,让散文阅读成为他们发现美、塑造美和创造美的心灵课堂。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元旦祝语范文 下一篇:户外营销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