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行婚礼仪式范文

时间:2023-11-15 09:06:14

举行婚礼仪式

举行婚礼仪式篇1

一部分6岁前的孩子会经历一个婚姻敏感期,进入婚姻敏感期的孩子,会与自己爱上的异性进行“结婚游戏”(过家家),他们有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婚礼。每个孩子对于结婚的仪式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应该得到成人的尊重,成人只要给予孩子自己规划和实施婚礼的自由空间和时间,他们就会有机会来实施自己的婚礼。这些婚礼是孩子们自己决定,自己进行的,他们可以邀请成人参加,但成人不可以主动并且干预。

孩子们对自己的婚礼有着不同的追求,每一对孩子举行婚礼的方式各有不同。我在幼儿园研究期间,观察到了孩子自主的婚礼,每一个婚礼都是独特的,是两个举行仪式的孩子的意志体现,这些孩子自主的婚礼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模仿成人型 孩子邀请了双方父母和小朋友们参加,也请老师帮助自己准备婚礼场景,请老师担任主持人,进行婚礼仪式中的一系列环节:穿“婚纱”、放音乐、交换戒指、相互亲吻拥抱。这种婚礼很隆重,看得出来两个孩子很用心地模仿着公子和王子结婚的情景,小朋友们像过节一样快乐。婚礼的所有过程都是两个孩子自己商量决定的,幼儿园和家长只需要协助孩子完成,在这场婚礼中,孩子是主体。

浪漫温馨型 蛋比如,某幼儿园两个小朋友,他们不通知任何人,也不宣布结婚信息,两个孩子将自己披红挂绿打扮一番后,举着从家里带来的一把红雨伞,静静地站在教室的某个地方,两个人像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一般,没有任何表情地站上半小时左右,婚礼结束。这种仪式连续进行了两个月后,这场马拉松式的婚礼宣告结束。

生活实用型 蛋两个孩子自己商定结婚,没有任何仪式,只是向大家宣布一下:我们结婚了。这就完成了结婚的过程。然后,两个孩子每天在一起过家家,这样简朴的“结婚仪式”成为了大多数幼儿园孩子的选择。

孩子们的“爱情”和他们自主的婚礼,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是有利的,但是,这个婚礼应该是孩子自己决定的――时间、地点、邀请的朋友、穿着打扮、是否有张扬的形式等,而不是幼儿园和父母来决定的。

在这100多个孩子中,有多少孩子想在老师举办的集体婚礼中来完成自己的婚礼呢?有多少“恋爱中”的孩子根本没有“结婚”的念头,就被强行拉入这个集体婚礼?有多少孩子为了配合成人举办的这场秀,被成人强行配成了一对结婚伴侣?幼儿园为孩子举办集体婚礼,这是对孩子个体的不尊重,剥夺了孩子对自己婚礼自主的权利。

举行婚礼仪式篇2

抱一抱啊,抱着我的妹妹上花轿!

2006年狗年春节刚过,全国各地掀起一股“结婚潮”,酒店婚宴预定火爆。民间传言,2005年是鸡年,意即“寡妇年”,不吉利,今年“双春”吉利,许多想结婚的恋人都把婚期移到今年。恋人们不希望婚姻有哪怕一点点不完美,不想有一丁点忌讳。

时下,大城市天天上演结婚喜剧,但不再是抬新娘的大红花轿,新郎官骑着马、戴着红花,跟着吹唢呐打鼓的乐队喜气详洋地从大街上走过。一辆辆高级奥迪、宝马、林肯或凯迪拉克披上一层鲜艳的“鲜花盔甲”从人们眼前呼啸而过,新娘身着雪白的婚纱,新郎西装革履,主持人插科打诨,新郎为新娘戴上戒指并亲吻新娘,伴随着这一切的是古典或经典的音乐,彩色气球慢慢升入空中……

新一代都市男女们心目中的婚礼就是西方的这种时髦。婚礼是我国传统文化礼仪的重要部分,但现在通晓中国传统婚礼仪式的人少之又少。如今的我们是否丢失了曾有过的精神盛宴?

我国古代嫁娶的俪皮为礼,是婚姻礼俗的开端,到了周代,逐渐形成完整的婚姻礼仪,称“六礼”。

新娘按“六礼”被接到男家后,还要举行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拜堂,合卺是其中最重要的。拜堂又名拜天地,新人拜天地神祗,求得人伦之义,拜列祖列宗,拜尊亲,拜花烛,夫妻交拜,女子才成为男方家族的一员。合卺是将一瓠分为两瓢,合起来成一个容器。瓠就是瓠瓜,新人用它盛酒漱口,瓜分两个,以线连着柄,象征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体。瓠苦,用以盛酒,酒变苦酒,用苦酒漱口,比喻夫妻应同甘共苦。

成婚后也有礼仪,如新妇次日早上拜见公婆,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菜做饭。成婚后女婿要随新娘回娘家,拜见妻子的父母及亲戚,称为回门,正式成为女家女婿。

清末明初,由于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开始倡导一种“文明婚礼”,逐渐形成规范,许多中国自身传统的东西就被扔掉了。

无论贫穷、疾病或灾难,都要生活在一起!

如今很多年轻人觉得,只有西方的婚姻仪式才浪漫,中国传统的婚姻仪式代表着繁琐和老土。

西方的婚礼多在教堂举行,新娘由父亲牵着走过红地毯,父亲亲自把女儿的手放在新郎手里,把照顾女儿的责任转交给另一个男人,这是两个平等的男人间无言的对话,传达的是沉甸甸的承诺。牧师手捧圣经,让新人右手相握在主的面前起誓,无论贫穷、疾病或灾难,都要生活在一起,陪伴在彼此身边。圣经说:他们要结连二人成为一体,丈夫不可离弃妻子。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最后,牧师会宣布:“I announce you husband andwife(我正式宣布你们成为夫妻)。“新人相信,在教堂里参加他们婚礼的所有亲人朋友都相信,婚礼的所有步骤都会映在主的眼睛里,主注视着新人,让新人感觉到仪式的庄重与神圣。这种感觉来自他们对天主基督的神圣信仰,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尊崇天地,在婚礼中最看重拜天地,表达对天地的感激,天地是新人结为夫妇最值得信赖的见证,如同西方的新人相信他们结婚时天主耶稣在看着他们。如果今天在婚礼仪式中保留拜天地的三拜过程,新人定会从中感觉到婚姻的神圣和庄严。

现在的婚礼五花八门,出现奢华浪费现象,有些婚礼甚至偏向低俗下流。而古代婚礼仪式每一步都含着教育。比如,新郎亲迎新娘前,父亲要站在家门口告诫儿子,要和即将接来的新妇一起继承家族美德、夫妻和谐等,新娘离开娘家时,走到门口,父母也要如此教导女儿。在人生这个难忘的时刻,家人的教导对新人来说终生难忘。

传统的婚姻仪式处处有文化内涵,表现了中华民族最高的道德观.比如要孝顺父母,爱护自己的妻子、丈夫。古人非常重视婚礼――认为所有伦理关系都始于夫妇,有夫妇才有父子,有父子才有君臣。传统婚礼仪式中有的环节很好,比如看重礼物代表的涵义而非贵贱。古代订婚有送茶叶为聘礼的,茶叶代表忠贞不二,因为茶树不能移栽。

现代人所热衷的是西方的婚礼仪式,可多数人都没有对天主的信仰。作家苏叔阳说:“我们很多人不是基督徒,去教堂举行婚礼没必要,在你不承认的人面前承诺缺乏神圣感。”我们丢弃自己的婚姻仪式传统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从国外搬来的仅是形式。

重塑礼仪之邦

时下许多人认为,结婚仪式只是撇不开的人情往来。但是,婚礼仪式可以让婚姻的缔结更为慎重。

中国历代王朝建立之初都要建立礼治,一直到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它都是完整的。仪式是人类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外在表示,有了它才能够保持精神。

儒家提倡忠孝仁义等,并用仪式规范将理念具体到礼仪行动上。为培养“孝”,子女每天黄昏要为老人铺好被褥,早晨起来要去请安。礼是教育的形式,包括婚礼,一定的思想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表达。比如升国旗,表达对国旗的尊敬,没有这种仪式,就没有那种庄严。

如今,中国传统婚姻仪式只在农村保留了一部分――被认为保守和愚昧的农民,正是传统文化最坚定的保存者,而饱受教育的城里人却很轻易、很不屑地把传统抛在一边。

婚礼问题背后,是我们如何保住自己的传统文化,如何重塑自己的“礼仪之邦”?

面对中华传统礼仪的缺失,该不该出台政策措施进行指导或规定呢?

苏叔阳认为,应专门研究制定中华民族的礼仪,然后立法。还要重视关于礼的教育,从小抓起。人文历史学者彭林说:“婚礼是一种教育,而现在几乎变成一种吃喝。现在总拿西方的东西代替我们的文化,中国是礼仪之邦,这是我们文化的核心!咱们国家几平已没有民族礼仪了!”民俗专家陈勤建则说:“民政部门可以提出有关婚礼程序的指导意见,但不宜作为强制性政策。”

举行婚礼仪式篇3

美丽在美国加州大学主修法律,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她也觅到了知心男友。2007年底,他俩在当地的教堂举行婚礼并领取结婚文件。为能随时携丈夫回到中国内地探亲访友,美丽按规定将该结婚文件经加州州务卿认证后,向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申请办理了领事认证。

与此同时,美丽在上海一家合资企业工作的表妹美妙发邮件告知:她也有了男朋友,他们相约于2008年8月8日在上海举办“教堂结婚”仪式,邀请表姐作为伴娘出席婚礼。美妙还介绍,上海年轻人在教堂举行“结婚宣誓、交换戒指”仪式的日趋增多。

美丽欣然接受美妙的邀请,表示愿意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携丈夫回国观光并出席表妹的结婚仪式。但她提醒美妙:在中国内地举办“教堂婚礼”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在当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同是“教堂结婚”,为何美丽、美妙的处理方式各异?

当今,世界各国法律对结婚形式的规定繁简不一。据不完全统计,有的采用“结婚登记制”,有的采用“结婚仪式制”,有的则采用“结婚仪式与结婚登记选择制”或“结婚仪式与结婚登记并行制”。在国际实践中,各国普遍遵循“结婚行为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的原则。因此,同样是“教堂结婚”,但由于美国法律承认“教堂结婚”而中国法律不承认,所以,美丽、美妙表姐妹俩对“教堂婚礼”文件的处理方式各异,即:美丽依法可为欲送至中国内地使用的上述文件申请办理领事认证手续;而美妙虽可在中国内地教堂举行婚礼,但须依法在其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各国对“婚姻缔结”的形式规定不一

(一)中国法律规定的结婚形式。目前,中国采用“结婚登记制”亦称“民事登记制”,即指结婚申请人必须在婚姻缔结地的主管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并领取结婚证书的法定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二)外国法律规定的结婚形式。有的国家采用“结婚仪式制”亦称“教堂结婚制”,即指结婚申请人必须按其规定的仪式举行婚礼并领取结婚文件。

有的国家采用“结婚仪式与结婚登记选择制”,即指结婚申请人既可在婚姻缔结的主管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并领取结婚证书,亦可按其规定的仪式举行婚礼并领取结婚文件,两种婚姻缔结形式任选其一。

有的国家采用“结婚仪式与结婚登记并行制”,即指结婚申请人既应在婚姻缔结地的主管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并领取结婚证书,同时亦应按其规定的仪式举行婚礼并领取结婚文件,两种婚姻缔结形式并行。

同是“教堂结婚”但法律效力可能各异

(一)外国“教堂结婚”文件在中国内地产生法律效力的原则和条件。首先,以“婚姻缔结地法律承认教堂结婚的效力”为原则。如,198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定居国外的,他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适用定居国法律。”2011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同样规定:结婚条件和结婚手续,只要符合婚姻缔结地法律,均为有效。对结婚而言,婚姻缔结地法律承认即合法,婚姻缔结地法律不承认即不合法。由此,海外中国公民如在国外依照当地法律办理“教堂结婚”手续,中国法律可以接受。

其次,以“教堂结婚文件材料必须办理领事认证”为条件。目前,凡需送至中国内地使用的外国民商事文书,一般应向中国驻外使领馆申请办理领事认证,方可在中国内地产生法律效力。因此,在婚姻缔结地法律承认“教堂结婚”效力的前提下,海外中国公民在国外形成的“教堂结婚”文件材料,须办妥当地主管机关的公证认证手续并经中国驻外使领馆办理领事认证,方可在中国内地使用。

(二)中国内地“教堂结婚”文件在当地不具法律效力的原因和理由。中国婚姻法规不承认在中国内地举行的“教堂结婚”的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章第8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总之,强调“教堂结婚”在中国内地产生法律效力的原则和条件以及不具法律效力的原因和理由,并非禁止中国公民在教堂举行婚礼。

海外中国公民在国外教堂举行婚礼而取得的结婚文件,只要当地法律承认“教堂结婚”的效力,中国法律亦予承认。如该结婚文件需送至中国内地使用,应在办妥当地主管机关的公证认证手续后,向中国驻外使领馆申请办理领事认证。

居住内地的中国公民在当地教堂举行婚礼而取得的结婚文件,中国法律不予承认。因为根据中国婚姻法上述规定,双方当事人必须在一方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方可成为合法夫妻。

综上所述,由于各国对“婚姻缔结”的形式规定不一,根据“结婚行为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原则,同是“教堂结婚”但法律效力可能不同。因此,对美丽和美妙表姐妹而言,同是“教堂结婚”但处理方式各异。

举行婚礼仪式篇4

据《仪礼·士婚礼》载,按照西周礼仪制度的规定,婚礼有“六仪”,即6种仪式:一为“纳采”,即议婚,商议婚配。在中国古代社会,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周代以前,婚配是没有媒人这个角色的。“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周代以后,随着礼仪制度的建立、婚礼的确立,为人做媒的“议婚”才随之出现。“取(娶)妻如之何?匪(非)媒不得。”

二为“问名”,即询问女子之名及生日、时辰。经纳采,女家同意后,男家再派人到女家,询问女子之名和生日。因古人迷信,需占卜女子之名,以预测婚配的凶吉。

三为“纳吉”,即订婚。若占卜预测婚配吉顺,男家送礼物至女家,以示正式确定婚配。

四为“纳征”,即送彩礼。正式订婚后,男家再向女家送玄纁(作为仪物的币帛)、束帛(5匹帛)、俪皮(成对的鹿皮)等贵重礼物,以示感谢之意。

五为“请期”,即确定成婚吉日。送彩礼后,男家再经占卜,确定成婚之日,并告知女家。

六为“亲迎”,即迎接新娘,后代亦称迎亲。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

成婚之日,在女家,新娘的父亲亲自迎于门外,接新郎入室。待行礼之后,新娘即随新郎离开自己家。新郎先亲自驾车,请新娘坐于车上。之后他再将车交给驭手驾车上路,自己则乘另外的车先行,赶回家中。待新娘到门外,由新郎迎入家内。新郎家设宴庆贺新婚。席间,新郎、新娘须举行“同牢”、“合卺”仪。同牢,系新郎、新娘同吃供祭祀的肉食,以示共同生活的开始。合卺,系将一个葫芦分作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持一个瓢以酒漱口,以示相亲相爱、合为一家之意。

宴后,新郎、新娘脱去礼服,入新房。新郎亲自摘下新娘头上的缨(彩色的带子,古代女子自订婚后就系于头上),撤去蜡烛,婚礼即告结束。

第二天早晨,新娘还要行“见舅姑仪”,即拜见公、婆,分别向他们进献枣、栗、腶脩(经锤捣,加姜、桂的干肉)等礼物,以示对公、婆的敬重。

按照周礼的规定,必须“六仪”齐备,才算正式建立婚姻关系。在“六仪”中男家向女家赠送大雁作为礼物,系取燕飞南北、和于阴阳之意,喻指男女成亲。

隋唐以后,婚礼的“六仪”仍基本保留。但随着内地和周边民族的交往日趋频繁、密切,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婚俗也被吸收到婚礼中。其中,婚礼在“亲迎”仪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并形成一个高潮。

唐代在举行婚礼“亲迎”仪时,新郎在傧相的陪伴下去女家迎接新娘。在女家的门前,新郎要被女家的亲属调笑、戏弄,甚至扑打一番,称为“下婿”。新娘在室内梳妆打扮后,却迟迟不肯出门,直到新郎咏诗催妆,方才起身。临行前,父母还要赠言,并将“皂罗”(即后世的盖头)蒙在新娘的头上。待新娘登车启程时,女家亲属还要围车阻行,称为“障车”,以示对新娘的惜别之情。

新娘到达新郎家后,先要跨过放在地上的马鞍,喻示平稳、平安。而后与新郎一起进入青庐(临时搭建的青布幔帐),举行“交拜”仪,亦称“拜堂”。古人认为,男女结合为阴阳相合,且由此繁衍后代,故先拜昊天(天神)、地祇(地神);新娘出嫁到男家,便成为新郎家的新成员,故二拜父母等长辈(亦称高堂);男女结合,共同生活,白头偕老,故相互对拜(亦称交拜)。婚礼的“三拜”礼由此而世代相袭。之后,还要举行同牢、合卺仪。

宋代,婚礼已大为简化,只保留纳采、纳吉、纳征、亲迎四仪,但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习俗。

宋代在“纳采”仪中,采用书写“帖”的方式,通告媒人传递,供两家相互了解对方家庭的情况,“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主要是向对方介绍本家成员的概况,包括本家三代家人的名字、官品职位,婚娶者的官职、辈分、生辰等。若“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细帖”,亦称“定帖”,内容较之“草帖”更为详细,包括娶亲时的“彩礼”和出嫁时的“陪嫁”。如男家“细帖”需写明婚娶者“将带金银、土田、财产、宅舍、房廊、山园,俱列帖子内”。女家回细帖,需写明婚嫁者为“第几位娘子,年甲月日吉时生,具列房匳、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在递送“细帖”时,两家在放置“细帖”的盘内,“各以色彩衬盘”。只有当两家互换“细帖”后,这桩婚姻才正式确立。

“相媳妇”亦称“相亲”,也是宋代出现的新婚俗。宋代以前,由于主要靠媒人来往于男女双方家庭,新郎家人对未来的新娘并不了解。而自北宋开始,在定亲后即有男家前往女家“相亲”的习俗。“男家亲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钗子插冠中,谓之‘插钗子’;或不如意,即留一两端彩缎,与之‘压惊’,则此亲不谐矣。”南宋时,“相亲”的婚俗更为普遍。“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相亲”习俗的出现,为两位新人的相互了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压惊”的做法,更体现了“事虽不成,情意在”的寓意。

成婚前一天,新娘家要出人前往男家“铺房”,即于新房内挂帐幔、摆放和陈设家具、器物。南宋时,“铺房”后,女家还要令陪嫁的女佣“看守房中,不令外人入房”。直到新娘入新房,才能离开。

亲迎时,新娘改为乘轿,称为“坐花轿”。一路上,有鼓乐手随同奏乐。吹吹打打,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宋代婚礼在拜堂之后,新郎、新娘各手持“同心结”(亦称牵巾,中间挽扎有花扣的彩缎)的一端,“男挂于笏,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由新郎牵引新娘进入堂屋。行进时,两位新人始终面对面,中间为“同心结”,喻示二人从此同心协力,永不分离。在堂屋内,新郎用秤或机抒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露出新娘的芳容。之后,又由新娘倒行,用同心结牵引新郎进入新房。

新郎、新娘入新房后,再举行“坐床”仪。其间,家人要分别从新郎头的左侧和新娘头的右侧各剪下一缕头发,用彩线系在一起,作为成亲的信物,称为“合髻”。古人亦将结婚称为“结发”,“结发夫妻”也因此成为原配夫妻的代名词。“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宋代的“合卺”仪也改以喝“交杯酒”。“用两盏以綵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用彩色的丝带将两个酒杯连起来,新郎、新娘各持一杯,相对而饮,则更能体现互敬、互爱、永不分离之意。

举行婚礼仪式篇5

论文摘要: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两性结合的基本制度和形式。中西方传统文明类型的不同,折射在婚姻生活中,造成了二者之间在婚礼习俗方面的差异: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主要采用“六礼”,而西方的传统婚礼习俗则体现了基督教文化。本文就《喜宴》和《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两部电影中的中西主要婚礼习俗进行比较,并探究其婚礼习俗差异的原因。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的一个直观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婚礼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更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价值。婚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婚俗。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婚礼,都包含着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色。中国有特殊的婚礼习俗文化,西方英语国家的婚俗也有其特色,但它们的异同都是有其自身原因的。本文主要以电影《喜宴》和《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为例从文化角度解读电影中的中西方婚俗。

一、中方的传统婚礼习俗

著名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喜宴》,讲述的是一对传统的中国夫妇在美国为儿子举办婚礼喜宴的故事。台湾青年高伟同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两人为同性恋),但却不断受到远在台湾的父母亲电话逼婚。由于成天被逼婚的电话吵得几无宁静之日,赛门和伟同只好想出和租住他们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威威协定假结婚的主意,以应付父母的逼婚。WWw.lw881.com然而更意想不到的是,高家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为他们操办婚礼。婚礼举行了……整个故事发生的舞台虽然是美国,实际上导演为我们展现的是极其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对中国婚俗事项的展现。通过影片,可以对我国多姿多彩的婚姻习俗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喜宴》在传统婚礼习俗方面采用了“六礼”。据《仪礼•婚礼》记载,婚礼仪式的“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1.纳采。是男家托媒人向女家提亲。“若两家条件相当,先请媒人前往女家,替男家说媒,若允诺,则用雁为礼。”纳彩以雁为礼,有其特殊意义:一是不失节,不失时。大雁随着季节的改变而南飞北还,来去定时,从不失信。故以此为象征。二是大雁在飞行过程中,老而壮者在前引导,幼而弱者尾随其后,排列成行。则嫁娶之礼要长幼有序,不可逾越。也有人认为,纳采以雁为贽,可能与以猎物为礼的古风遗俗有关,求婚时拿射来的雁送到女方家中,可显示自己的勇敢和能干。所以雁在古代婚礼中是很重要的礼物。

2.问名。男方行纳采礼后,如女方接纳,那么男方就要再派人(媒人)执雁去女家,以谦虚的口吻询问女方之名,故称之为“问名”。问名绝不是简单地向女家询问待嫁女子的姓名。问名还要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以供男方占卜之用。另外,媒人还要帮男方了解待嫁女子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如了解待嫁女子是嫡出还是庶出,以便男方考虑用多重的礼节来对待这门婚事。

3.纳吉。所谓“纳吉”就是“占卜纳吉利”,即现在“订婚”。经过纳采、问名之后,男方取得了女方待嫁女子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男方把女方的相关信息放在祖庙前占卜,如得吉兆,便派使者告之女方,表明男方已经认可此门亲事。

4.纳征。是男家在纳吉(订婚)之后,将聘礼送给女家。女家若接受男家的聘礼,则表示两家婚姻已成,不得随意更改。纳征礼物都很贵重且有讲究,或取其吉祥,或取其物的特质,以象征夫妇好合。

5.请期。俗称为“定日子”,也就是说男方请人查看黄历或进行占卜之后,得出黄道吉日。然而为了表示谦和,男家便派使者到女家征求娶亲日期。但日子最终还是由派遣者送去的为定。

6.亲迎。经过前面的五道繁琐的程序之后,便剩下最后一关“亲迎”,也即迎亲。一般是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或乘着轿,带着花轿和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亲自迎娶新娘。

至此,六礼成,为婚礼做好了准备。完整的婚俗除了“六礼”之外,还有催妆、铺房、送嫁妆、拜堂、撒帐、合卺、闹房等礼俗。其中拜堂也是传统婚礼中的一种重要仪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父母),客观上却宣扬了一种崇拜古人,崇拜神的思想观念。实际上,拜堂的传统意义是非常深厚的。拜堂礼俗固然繁缛,但因其符合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大小有序的人伦道义,并带有一定的宗教礼仪的色彩,有利于稳固家庭、宗族制度,所以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倡导推行。

二、西方传统的婚礼习俗

在西方主要英语国家中,英国的历史最长,传统保留得相对比较完整。特别是英国国教下一套教堂婚俗最具有典型的特色。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使英格兰摆脱了罗马教的控制,并立为国教。后来成了法定宗教。著名的英国喜剧《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围绕一位帅气迷人的英国绅士查尔斯与一位美丽动人的美国女子凯丽的爱情故事展开。其中描绘了英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婚俗文化。

英国国教婚礼大致过程分为:求偶、订婚、结婚预告、办结婚证、发请柬、举行婚礼。

1.求偶。在英国,中上层社会男女之间的恋爱无需“媒妁之言”,但在20世纪之前却要遵守“父母之命”。那时青年男女虽然在社交场合可以相会,但是未婚的年轻小姐参加交际都必须有一位年长的妇女陪同。男子向女子的求婚,必须先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然后才能和她有进一步的交往。若取得女方父母同意后,便可自由交往。待男女的感情成熟稳定后,就可在报纸上刊登订婚启事,并告知亲友。

2.订婚。在报纸上刊登订婚启事后,一般情况下在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由女方安排宴会,邀请男方父母和亲朋好友参加。此时,男方则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购买订婚戒指一枚,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和见证下戴在女方左手的手指上,表示从此女方归他所有。订婚时,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要送礼祝贺,但一般不送太贵重的礼物。

3.结婚预告。英国法律规定,如果举行婚礼的双方都属英格兰教会,事先要到各自居住地区的教学里结婚预告,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人对这桩婚姻提出异议,则可以按期举行婚礼。任何想在教堂结婚的人,必须在婚礼16天前到婚姻登记处进行登记,每人交纳30英镑用来发结婚通告。通告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一般是由牧师连续在三个教堂礼拜仪式上宣布结婚者的名字和结婚的愿望,这也算作一种“公文”。如果结婚者中有人不符合结婚规定的,可以提出反对。结婚预告的目的是防止不符合结婚条件的人结婚和已婚的人重婚。

4.办结婚证。结婚预告期满,没有人提出异议,双方可以根据需要,在准备婚礼前向大主教提出申请颁布发特别许可证。颁布发特别许可证的做法,从1553年沿用至今。大主教审查新人中的一位是否与即将举行婚礼的教堂有长期的关系,是否接受过洗礼,(如离婚)配偶是否健在,符合所有条件者,发给结婚特别许可证。一旦申请通过,就要宣誓,确保证书所写内容属实。然后,缴纳一定的费用,在举行婚礼那天就可以获得结婚证书了。

5.发请柬。婚期定下来以后,女方的父母就要印制请柬,以他们的名义通知双方亲友。请柬一般要在婚礼举行前两三个月发出,以便被邀请者安排好其他事宜,从容地参加婚礼。在18世纪时,请柬就已经在报纸上刊登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请柬颜色与新娘婚纱颜色一致,一般为白色,上面印有金色的字和图案。既圣洁又高贵。请柬发出去后,就要开始筹备婚礼了。

6.举行婚礼。这是最隆重的仪式。在西方,婚礼一般都选择在春天和夏日,但要避开五月,因为西方人出于古老的迷信:五月结婚,后悔一生。英国国教婚礼都是在教堂里举行的。在仪式上,新郎穿着礼服,由男宾陪同,站在圣坛前等候,新娘则身穿白色婚纱、头披白纱,伴随着《婚礼进行曲》的乐声,挽着她父亲的手臂,由女宾(伴娘)引导徐徐走向圣坛,后面有侍童殿后。新娘来到圣坛的前面,新郎站在她的右边,男宾则站在新郎右边稍后的地方,新娘的左边是她的父亲(如父亲亡故,可由哥哥、叔伯等代替)。伴娘及侍童们则站在这对新人的后面,由牧师举行仪式。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妇由至亲及主要宾客陪同进入祈祷堂,签署登记簿,礼毕,新娘挽着新郎的右臂,伴着《婚礼进行曲》步出教堂。此时,亲友向他们抛洒米粒或彩纸屑以示祝福,婚礼仪式结束。

影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以婚礼形式表现了英国的婚俗文化。通过以上对英国民间的婚礼习俗和传统的介绍,我们能够深刻了解英国婚俗的文化内涵,即基督教在英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西传统婚礼习俗差异的原因

两部电影中,中西婚俗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文明类型差异。

中国东濒大海,西面高山,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国境内有大江大河、较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小农经济要战胜自然灾害,就得形成一个有机大整体,这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以家族为纽带的宗族制便应运而生。中国传统社会也是一个农耕社会,劳动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个体劳动力不能抵御重大自然灾害,所以要靠集体。为此,在婚姻上必然而然地形成那种“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习俗。

另外,小农经济还有相对稳定性和封闭性,因此在劳动过程中男性往往成为主导地位而女性则是从属地位,这是造成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原因。实际上,中国人对喜庆、热闹的崇尚也是一种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因为在小农社会里,经常会出现天灾人祸,所以农民往往最大的愿望是过上那种喜庆安详的生活。

西方由于和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大多是形成商业文明。在商业文明的社会里,并没有形成那种宗法制,而且个体也相对地自由,体现在婚姻上则是结婚者通常能以个人感情结合为基础,男女双方地位也相对平等,所以形成的婚姻观念和中国是截然不同的。西方市民不必像中国农民那样受到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天灾人祸的担心,纵使会出现自然灾害,往往也是向外转移。为此,西方市民考虑更多的不是生存而是发展问题,因此在婚姻上更有精力去追求纯洁无瑕、浪漫温馨的情怀。

[参考文献]

[1]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3]鲍宗豪.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举行婚礼仪式篇6

 

关键词: 中国;西方;婚俗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的一个直观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婚礼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更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价值。婚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婚俗。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婚礼,都包含着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色。中国有特殊的婚礼习俗文化,西方英语国家的婚俗也有其特色,但它们的异同都是有其自身原因的。本文主要以电影《喜宴》和《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为例从文化角度解读电影中的中西方婚俗。 

?一、中方的传统婚礼习俗 

?著名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喜宴》,讲述的是一对传统的中国夫妇在美国为儿子举办婚礼喜宴的故事。台湾青年高伟同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两人为同性恋),但却不断受到远在台湾的父母亲电话逼婚。由于成天被逼婚的电话吵得几无宁静之日,赛门和伟同只好想出和租住他们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威威协定假结婚的主意,以应付父母的逼婚。然而更意想不到的是,高家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为他们操办婚礼。婚礼举行了……整个故事发生的舞台虽然是美国,实际上导演为我们展现的是极其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对中国婚俗事项的展现。通过影片,可以对我国多姿多彩的婚姻习俗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喜宴》在传统婚礼习俗方面采用了“六礼”。据《仪礼•婚礼》记载,婚礼仪式的“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1.纳采。是男家托媒人向女家提亲。“若两家条件相当,先请媒人前往女家,替男家说媒,若允诺,则用雁为礼。”纳彩以雁为礼,有其特殊意义:一是不失节,不失时。大雁随着季节的改变而南飞北还,来去定时,从不失信。故以此为象征。二是大雁在飞行过程中,老而壮者在前引导,幼而弱者尾随其后,排列成行。则嫁娶之礼要长幼有序,不可逾越。也有人认为,纳采以雁为贽,可能与以猎物为礼的古风遗俗有关,求婚时拿射来的雁送到女方家中,可显示自己的勇敢和能干。所以雁在古代婚礼中是很重要的礼物。 

?2.问名。男方行纳采礼后,如女方接纳,那么男方就要再派人(媒人)执雁去女家,以谦虚的口吻询问女方之名,故称之为“问名”。问名绝不是简单地向女家询问待嫁女子的姓名。问名还要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以供男方占卜之用。另外,媒人还要帮男方了解待嫁女子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如了解待嫁女子是嫡出还是庶出,以便男方考虑用多重的礼节来对待这门婚事。 

?3.纳吉。所谓“纳吉”就是“占卜纳吉利”,即现在“订婚”。经过纳采、问名之后,男方取得了女方待嫁女子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男方把女方的相关信息放在祖庙前占卜,如得吉兆,便派使者告之女方,表明男方已经认可此门亲事。 

?4.纳征。是男家在纳吉(订婚)之后,将聘礼送给女家。女家若接受男家的聘礼,则表示两家婚姻已成,不得随意更改。纳征礼物都很贵重且有讲究,或取其吉祥,或取其物的特质,以象征夫妇好合。 

?5.请期。俗称为“定日子”,也就是说男方请人查看黄历或进行占卜之后,得出黄道吉日。然而为了表示谦和,男家便派使者到女家征求娶亲日期。但日子最终还是由派遣者送去的为定。 

?6.亲迎。经过前面的五道繁琐的程序之后,便剩下最后一关“亲迎”,也即迎亲。一般是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或乘着轿,带着花轿和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亲自迎娶新娘。 

?至此,六礼成,为婚礼做好了准备。完整的婚俗除了“六礼”之外,还有催妆、铺房、送嫁妆、拜堂、撒帐、合卺、闹房等礼俗。其中拜堂也是传统婚礼中的一种重要仪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父母),客观上却宣扬了一种崇拜古人,崇拜神的思想观念。实际上,拜堂的传统意义是非常深厚的。拜堂礼俗固然繁缛,但因其符合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大小有序的人伦道义,并带有一定的宗教礼仪的色彩,有利于稳固家庭、宗族制度,所以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倡导推行。 

?二、西方传统的婚礼习俗 

?在西方主要英语国家中,英国的历史最长,传统保留得相对比较完整。特别是英国国教下一套

[1] [2] [3] 

教堂婚俗最具有典型的特色。世纪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使英格兰摆脱了罗马教的控制,并立为国教。后来成了法定宗教。著名的英国喜剧《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围绕一位帅气迷人的英国绅士查尔斯与一位美丽动人的美国女子凯丽的爱情故事展开。其中描绘了英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婚俗文化。 

?英国国教婚礼大致过程分为:求偶、订婚、结婚预告、办结婚证、发请柬、举行婚礼。 

?.求偶。在英国,中上层社会男女之间的恋爱无需“媒妁之言”,但在世纪之前却要遵守“父母之命”。那时青年男女虽然在社交场合可以相会,但是未婚的年轻小姐参加交际都必须有一位年长的妇女陪同。男子向女子的求婚,必须先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然后才能和她有进一步的交往。若取得女方父母同意后,便可自由交往。待男女的感情成熟稳定后,就可在报纸上刊登订婚启事,并告知亲友。 

?.订婚。在报纸上刊登订婚启事后,一般情况下在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由女方安排宴会,邀请男方父母和亲朋好友参加。此时,男方则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购买订婚戒指一枚,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和见证下戴在女方左手的手指上,表示从此女方归他所有。订婚时,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要送礼祝贺,但一般不送太贵重的礼物。

?.结婚预告。英国法律规定,如果举行婚礼的双方都属英格兰教会,事先要到各自居住地区的教学里结婚预告,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人对这桩婚姻提出异议,则可以按期举行婚礼。任何想在教堂结婚的人,必须在婚礼天前到婚姻登记处进行登记,每人交纳英镑用来发结婚通告。通告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一般是由牧师连续在三个教堂礼拜仪式上宣布结婚者的名字和结婚的愿望,这也算作一种“公文”。如果结婚者中有人不符合结婚规定的,可以提出反对。结婚预告的目的是防止不符合结婚条件的人结婚和已婚的人重婚。 

?.办结婚证。结婚预告期满,没有人提出异议,双方可以根据需要,在准备婚礼前向大主教提出申请颁布发特别许可证。颁布发特别许可证的做法,从年沿用至今。大主教审查新人中的一位是否与即将举行婚礼的教堂有长期的关系,是否接受过洗礼,(如离婚)配偶是否健在,符合所有条件者,发给结婚特别许可证。一旦申请通过,就要宣誓,确保证书所写内容属实。然后,缴纳一定的费用,在举行婚礼那天就可以获得结婚证书了。 

?.发请柬。婚期定下来以后,女方的父母就要印制请柬,以他们的名义通知双方亲友。请柬一般要在婚礼举行前两三个月发出,以便被邀请者安排好其他事宜,从容地参加婚礼。在世纪时,请柬就已经在报纸上刊登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请柬颜色与新娘婚纱颜色一致,一般为白色,上面印有金色的字和图案。既圣洁又高贵。请柬发出去后,就要开始筹备婚礼了。 

?.举行婚礼。这是最隆重的仪式。在西方,婚礼一般都选择在春天和夏日,但要避开五月,因为西方人出于古老的迷信:五月结婚,后悔一生。英国国教婚礼都是在教堂里举行的。在仪式上,新郎穿着礼服,由男宾陪同,站在圣坛前等候,新娘则身穿白色婚纱、头披白纱,伴随着《婚礼进行曲》的乐声,挽着她父亲的手臂,由女宾(伴娘)引导徐徐走向圣坛,后面有侍童殿后。新娘来到圣坛的前面,新郎站在她的右边,男宾则站在新郎右边稍后的地方,新娘的左边是她的父亲(如父亲亡故,可由哥哥、叔伯等代替)。伴娘及侍童们则站在这对新人的后面,由牧师举行仪式。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妇由至亲及主要宾客陪同进入祈祷堂,签署登记簿,礼毕,新娘挽着新郎的右臂,伴着《婚礼进行曲》步出教堂。此时,亲友向他们抛洒米粒或彩纸屑以示祝福,婚礼仪式结束。 

?影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以婚礼形式表现了英国的婚俗文化。通过以上对英国民间的婚礼习俗和传统的介绍,我们能够深刻了解英国婚俗的文化内涵,即基督教在英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西传统婚礼习俗差异的原因 

?两部电影中,中西婚俗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文明类型差异。 

?中国东濒大海,西面高山,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国境内有大江大河、较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小农经济要战胜自然灾害,就得形成一个有机大整体,这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以家族为纽带的宗族制便应运而生。中国传统社会也是一个农耕社会,劳动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个体劳动力不能抵御重大自然灾害,所以要靠集体。为此,在婚姻上必然而然地形成那种“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习俗。 

?另外,小农经济还有相对稳定性和封闭性,因此在劳动过程中男性往往成为主导地位而女性则是从属地位,这是造成男女地位不平

举行婚礼仪式篇7

男女青年达到婚配年龄,经过媒人穿针引线,男方的母亲或者姐妹便去相看姑娘,回来后详细向小伙子介绍姑娘的情况,姑娘的容貌自然是描述的重点内容。小伙子感到满意,姑娘家表示同意,双方家长便选择一个日子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多选在姑娘家里举行,今天也有不少家庭选择宾馆、饭店或者俱乐部。订婚时,男方父母须向女方父母赠送一笔数额可观的彩礼,女方父母将用这笔彩礼金为女儿出嫁购置金戒指、金手镯、金项链等物品,还要购置新婚房间里的家具。购置这些物品的花费很高,男方送的彩礼显然是不够的,女方的父母还须添加一部分。在订婚仪式上,小伙子的姐妹代表他将一枚金戒指戴在姑娘的右手无名指上,有的人家还送金镯子和金项链。在埃及,一个姑娘是否订婚,只要一看对方的右手无名指便可知道。女方父母用饮料、点心招待参加订婚仪式的人们,宾主热情交谈,并且一起唱歌跳舞。

订婚之后,男女双方家庭要经过一两年甚至三四年的筹备工作,才能举行正式结婚的仪式。从订婚到举行婚礼这段时间里,男方家逢年过节须给女方家送一些礼物,由于未婚夫不能面见未婚妻,礼物由男方家女眷送去。

举行婚礼的那一天,新郎家的女眷们成群结队地来到新娘家接亲。她们先陪新娘沐浴,然后帮助新娘穿上男方家送来的艳丽华贵的新婚礼服。新婚礼服为白纱连衣裙,下摆很长,行走时需要6至8名儿童帮助托着长裙。穿好新婚礼服,女眷们再帮助新娘梳头化妆,头发被梳成数十根细长的发辫,并且戴上各式各样的发饰以及项链、耳环、手镯等。穿戴完毕,新娘在家人陪同下向村长及村中长辈们告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数辆装饰得五颜六色的马车来到新娘家,这是由新郎的母亲带领的迎亲马队。

接新娘的马车更是装饰得光彩夺目,车上用昂贵的克什米尔毛绸和各种鲜花装扮,由两匹或者四匹马拉车,两位身穿克什米尔毛绸的小伙子负责护卫,显得华贵隆重。新娘同长辈们告别后,坐上马车,队伍启程向新郎家走去。一路上,新郎的母亲在前带队,新娘的母亲在后护卫,迎亲的人们一路上高声歌唱赞美新娘美貌贤慧的歌曲。新娘的嫁妆也随着迎亲的队伍带去,除家具外,几只崭新的木箱格外引人注目,里面盛着l00件袍裙。为了准备这100件袍裙,新娘的母亲一般都要用十多年时间。

抵达新郎家,新郎喜气洋洋地站在彩车旁迎接新娘下车,但新娘却坐在车上纹丝不动。新郎见状,便以好言相劝,许下许多诺言,新娘这才高兴地准备下车。新娘在新郎的带领下,跨过一道放有一些屠宰物的门槛,进入新房内,双双坐在两把装饰得精致美观的靠背椅上。年轻的姑娘、小伙子、儿童们争先恐后地挤进新房里观看新娘的模样。有时由于人太多,新房里被挤得水泄不通。为了分散人们的注意力,避免挤伤新娘,同时也为了显示家境富有,男方的家人故意将一些钱币和小礼物撒在新房外的地上,引得室内的人纷纷跑出来争捡。

傍晚时分,男方家摆设盛大的婚宴招待各位来宾。宴会结束后,新郎新娘手挽手,在众人陪同下,随着乐队,到清真寺举行宗教仪式。阿訇让新郎新娘并排站立,手拉着手,将一块白色纱布盖在他们的手上,念一段《古兰经》,向他们表示祝福。接着,阿訇对新郎新娘进行婚前训导。阿訇首先告诫新娘要体贴、关心和照顾丈夫,做一位贤妻良母;接着告诫新郎要爱护、保卫和忠于妻子,做一位称心如意的夫君。新郎新娘各自将阿訇的话复述一遍,并向起誓。新娘对新郎说:“我愿意按照的旨意,将一切都献给你。”新郎对新娘说:“我愿意按照的旨意,一辈子都忠诚于你。”宗教仪式结束,新郎新娘回到家中的新房里,在众目睽睽之下,新郎轻轻揭去新娘头上的面纱。此时此刻,新娘第一次看见新郎的模样,新郎也是第一次看清新娘的“庐山真面目”。这时有人递上一杯清澈甘甜的水,新郎接过饮下一半,新娘再接过去一饮而尽,表示俩人婚后恩恩爱爱,永不分离。

婚礼的最后一道仪式是圆房,即女方父母将他们置办的家具搬进新房里,使新房内的家具整齐配套。此时此刻,新娘再度披上婚纱,双方家长将新房及家具的钥匙交给一对新人。圆房后的一周之内,天天有亲朋好友登门祝贺,馈赠礼物。一周之后,新婚夫妇或是在家休息,或是外出旅游度蜜月。在埃及,由于人们的经济条件不同,婚礼的规格则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富贵人家的婚礼往往持续一个月之久,天天宾客济济,婚宴豪华丰盛,并请来乐队、歌唱家、舞蹈家表演助兴,场面隆重热烈。在一般经济条件的家庭,婚礼庆祝活动大约3天时间,男方家摆设宴席款待亲朋好友,每天晚上唱歌跳舞助兴,气氛热烈活跃。那些经济状况欠佳的家庭,婚礼仪式则要简单得多,多以花轿代替彩车,以本地啤酒代替外国名酒,以普通饮料代替高级饮料,贺喜的人们在笛声、鼓声中唱歌跳舞,真诚地为一对新人祝福,时间大约一天。

埃及的科普特族人约700多万人,自古以来信奉基督教,他们的婚礼习俗别致有趣。科普特人的婚事由订婚和婚礼两部分组成。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相互了解,建立感情,组成家庭,但需要事先征求父母的意见。当父母的人大都比较开明,基本上采取不干涉儿女婚事的态度。订婚仪式可以在教堂里举行,可以在俱乐部里举行,也可以在家里举行。订婚后,一般需要经过一二年或者三四年的准备时间。在这期间,男女青年除进一步相互了解、发展感情外,还要购置家具,添制衣服甚至租赁房屋。青年男女们多依靠自己的力量操办婚事,不过多地依赖父母亲,而且是男女双方共同筹办。

婚礼仪式一定要在教堂里举行。傍晚时分,教堂内外灯火通明,大红地毯从大门内一直铺到台阶下面。新郎身穿靛青色礼服,系着领带,别着胸花;新娘一身雪白色拖地婚礼纱裙,头戴花环。

一对新人手挽着手,在手执花环的亲朋好友簇拥下,缓缓步入教堂。进入仪式大厅,新即新娘并肩站在讲坛右侧。讲坛上方站着诵经的牧师,两名穿着黑色撤金衣裳的姑娘,各自执着一只燃烧的长长的白色蜡烛,分别站在新郎新娘两侧。新郎新娘四周站着10多名身穿白色服装、手持花篮的男女儿童。讲坛下方整齐地摆放着亲朋好友们赠送的花环,由于这些花环是用新采集的鲜花扎成的,清香扑鼻。几名教堂工作人员跑前跑后地忙着录相、录音和拍照。参加婚礼的宾客陆续进人大厅,一名男青年在大厅门口迎候客人们,向每一位来宾赠送一包喜糖,喜糖用透明塑料袋包装,上面印有新郎新娘的姓名和举行婚礼的日期。客人们进入大厅后,依次在来宾席上就坐,来宾席上也摆着鲜花。

仪式开始,牧师诵经,众人洗耳恭听。牧师诵经完毕,在一对新人头部、胸部和手上划着“十”字,接着一对新人相互赠送新婚戒指。有的新郎除给新娘戒指外,还赠送金手锅和金项链。牧师再一次诵经,为一对新人祝福。牧师诵经完毕,仪式到此结束。教堂里响起悠扬的古琴声,新婚夫妇走下讲坛。孩子们簇拥他们向大门走去。他们在门口停下脚步,人们排成长队依次向他们表示祝贺。新郎新娘一一向客人表示感谢,并热烈欢迎各位客人。

举行婚礼仪式篇8

【关键词】广南县;壮族婚俗;变迁

一、广南县现代婚俗

(一)现代婚姻制度

广南县壮族现代婚姻制度全部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广南壮族婚姻不受法律制度限制,有的人甚至娶几个女子共同生活,觉得婚姻不幸福的,男方可以休妻,但是女方却无法选择自己的去留。现在有了《婚姻法》,人们的婚姻得到保障,一夫一妻制使男女双方地位得到平等对待,在婚姻不美满的情况下,男女两方都可以提出离婚,财产也按照法律规定得以合理分配。“女娶男嫁,夫从妻居”婚制演变成现在的“入赘”婚制,如今的“入赘”婚制与传统入赘婚制相比基本不受歧视。招婿婚制一般只在女方家庭需要或者男方家中兄弟太多等情况下才会出现。例如,只有姐妹没有兄弟或者只有一个女儿的家庭,父母会选择为自己的女儿招婿,以继承家业。总体上讲,广南现代壮族婚姻制度向合法、合情、合理方向发展。

(二)现代婚姻流程

与传统婚姻相比较,现代婚姻流程同样包括遣媒、提亲、讨八字、定亲、过门等五项仪式,但是现代婚姻流程中的内容要比传统婚姻流程简单许多。现代壮族婚姻基本都是由自由恋爱而形成,有极少部分的包办婚姻则是因为男女双方都比较害羞、家庭情况特殊、身体有些欠缺等而不得不由媒婆来说媒。在广南壮族里,不论自由恋爱还是包办婚姻,说媒这一环节都必不可少,自由恋爱婚姻中,说媒和提亲同时进行,包办婚姻则需要说媒成功才可以提。提亲过后其他步骤就水到渠成了。

现代壮族订婚流程极其简单,媒婆说媒后,男女双方找个吉日举行订婚仪式就算完成了,订婚仪式也很简单,男方送上聘礼和聘金后举行家宴,就算定下了这段婚姻。随后就是为结婚做准备,男女双方不用像以前一样避嫌,两人还要一起商量采购结婚所需用品,买房子、装修房子、采购家具等都要双方协商,以免一方不满意导致以后产生分歧。结婚之前只要是过年过节,男女双方都会相互走动送节礼,家长们也会相互联络感情。随着结婚日期的到来,男女方都忙碌起来,结婚前几天新娘新郎一起订做礼服,拍结婚纪念照。结婚当天,接亲队伍很轻易便能进入新娘家并找到新娘。接亲队伍由女方家人接待,宴后新娘新郎拜堂,拜堂规矩没有以前那么复杂,只要拜天地、父母后便可以出门了。曾经盛行的哭嫁歌也免了,现在的送亲队伍也没有以前野蛮,路上大家和乐融融,欢声笑语。如今的结婚宴不一定在家中举行,多数都是在酒店订宴,有时为了方便,男女双方会在一起请客。宴会中新郎新娘向各桌客人敬酒,客人们都乘此机会给新郎新娘发红包,送祝福。忙乎一整天,等宴会结束新娘新郎才回到新家,在家中还有一批闹洞房的朋友和同事,朋友们会搞些恶作剧整新娘新郎。恶作剧结束后,同事朋友们有些回家,有些则留宿新婚夫妇的新家。结婚第二天,婚夫妇给长辈敬茶,以表媳妇儿子的孝道。结婚第三天,新婚夫妇携带礼品回门,拜访女方长辈,表示女婿对长辈的感恩。这样现代婚姻流程就完成了。

与传统婚俗相比,广南壮族婚俗显得更便捷、更经济、更适应现代人的要求。

二、广南县壮族婚俗的变迁

广南壮族婚俗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主要包括婚俗内容、婚姻流程、婚礼服饰、婚姻目的、婚姻有效方式五大方面。

(一)内容从单一到多元

广南县壮族婚俗从传统到现代,内容上由单一向多元方向发展,其内容包括恋爱方式、通婚范围、结婚礼仪三个主要方面。

1、恋爱方式

传统的壮族恋爱有以歌择偶和包办婚姻两个主要方面。以歌择偶,只是男女双方通过对歌来选对象,主要靠第一印象和短期接触来了解对方,这种恋爱方式有其自身的缺点,比如有些年轻男女为了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而暂时收敛自身缺点,一旦结婚后双方的缺点暴露出来,就会产生家庭矛盾,导致家庭不和睦;包办婚姻更是双方都没有相互了解的机会,单靠媒婆跟对方讲解男女两方的大体情况来判断是否接受这段婚姻。不过这种婚姻有时反而比以歌择偶的结果要好,大多接受包办婚的男女都有将就着过日子的心理准备,所以双方婚后或多或少都会迁就和包容对方些。

到现代社会,广南壮族恋爱方式多样化,以歌择偶基本消失,自由恋爱普遍发展,相亲作为一种新形势也渐渐发展起来。在这个信息时代,自由恋爱方式又可以分为多种形式,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接触、了解对方而产生恋情;有些人通过书信联络来了解和关心对方,若对对方产生好感就可以约定时间见面,从而决定是否交往;有些人通过网络聊天来了解对象,觉得适合自己的就相约见面。

相亲恋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发展十分迅速,相亲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些人通过长辈的介绍来相亲,许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介绍给朋友的孩子认识,如果孩子们觉得适合就可以试着发展关系,交往后觉得不适合的就和平分手;有些人通过朋友或者同事的介绍来相亲,这种相亲形式比较常见,在社会主义发展社会,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很多人因忙于发展事业而没有时间谈恋爱,这就造成了这些人到了结婚年龄却还没有结婚对象的后果。因此在交往圈中,朋友和同事们会根据自己对他们的了解为其介绍适合的对象,同样见面后的发展情况由他们自己掌控;有些人通过婚姻介绍所来寻找结婚对象,婚介人根据征婚人的要求为其介绍适合的对象,并收取一定的介绍费,相亲成功后可以拿到另一份酬金,相亲失败,介绍人会再为对方介绍新的相亲对象,介绍费照收,当然相亲人可以决定是否继续;还有部分人通过参加时下最流行的相亲活动来找对象,就是参与电视相亲节目、相亲派对等,如爱情连连看、我们结婚吧、为爱向前冲等。

相亲活动一般都是在自由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样的恋爱形式其实是间接的自由恋爱,只是他们的恋爱需要以上各种场合和朋友为他们提供平台。

2、通婚范围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广南壮族婚俗也不断变化,其中通婚范围变化十分明显。从通婚民族来说,年轻的壮族男女不再受到族内婚姻的限制,可以和任何一种民族通婚,比较常见的有壮苗通婚、壮汉通婚。当然,与外国民族通婚也是可以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壮族青年开始向国外发展,因为在国外发展事业,他们就在国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另外,也有些外国人到中国来发展事业并与我们本地壮族建立家庭的。因此,就有了这样一批与外国民族通婚的壮族人。从婚恋双方距离来说,由同村、跨村、跨镇、跨县等小距离发展到跨州、跨省、跨国等,通婚范围不再受地域限制,不受民族限制。总体上,广南壮族通婚范围越来越广泛。

3、婚礼仪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更多的壮族人民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视野更开阔,思想更开放,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因此,现代壮族婚礼仪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婚礼仪式,现代壮族婚姻仪式出现传统婚礼仪式、西方婚礼仪式、中西结合的婚礼仪式三种形式。广南壮族在三种婚礼仪式中,现代青年男女多数接受过普及教育,对西方婚礼仪式有一定了解,大部分人接受中西结合婚礼仪式,他们保留一些重要的传统仪式(如拜堂),并结合西方婚礼仪式,使现代婚礼比传统婚礼新鲜、精彩;有少数生活在偏远山村的壮族人民极少接触外来文化,他们受传统婚礼仪式的影响和限制,依然接受传统婚礼仪式;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县城中,不仅接受过高等教育,对外界文化了解的相当深入,对西方婚礼仪式习以为常。另外,由于通婚范围的变化,联姻双方有来自不同的民族,举行的婚礼仪式也会根据双方民族来决定。例如,壮族和苗族联姻,在壮族家中要按壮族婚礼仪式举行,在苗族家中则按苗族方式举行,双方也可以商定使用同一种婚礼仪式。

综上所述,广南县壮族婚俗内容上由单一向多元方向发展。同时,现代婚姻摒弃了部分传统习俗,如以歌择偶、族内婚姻等,总体的壮族婚俗向文明方向发展。

(二)婚姻流程从繁琐到简便

通过传统婚姻与现代婚姻对比,广南县壮族婚姻流程总体呈现从繁琐到简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提亲流程和婚礼仪式两方面。传统提亲程序内容十分复杂, 遣媒、提亲、讨八字、定亲,这些流程都要严格按照规矩执行,然而现代提亲流程极其简单,假如年轻男女两人相爱,说媒、提亲、合八字等只需要长辈和媒婆走个过场便可以,定亲也在简单的家宴中完成。婚礼仪式上的简化也十分明显,传统婚礼仪式有许多繁琐的规矩,跪拜礼仪、走路姿势等都很严格,跪拜过程中还吟唱冗长的忌神文。现代婚礼仪式省去了严格的规矩,摒弃冗长难懂的忌神文。繁琐的公式化仪式被省去,人们有了更多欢庆的时间和空间,使得现代婚礼仪式省时省力又省钱。

(三)婚礼服饰从单一到多样

广南壮族传统的壮族婚礼服饰,壮族有很多分支,不同的分支采用的服饰是不同的,但是大多以简单的黑、蓝、绿为主,最鲜明的服饰特色在于围腰和绣花鞋上,围腰和绣花鞋样式繁多,花样由新娘所绣,从新娘的绣工上可以看出新娘是否手巧。现代壮族婚礼服饰不再限制服饰颜色,服饰样式也采用大众化的婚礼服,尤其红色旗袍最为流行。婚礼服也可以根据所采用的婚礼仪式来选择,采用西方婚礼仪式的则穿婚纱,而采用传统婚礼仪式的也基本穿旗袍,穿黑、蓝、绿色壮族服饰的已经很少见了。现代广南壮族婚礼服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

(四)婚姻目的从单纯到复杂

壮族传统婚姻基本上是以传宗接代为结婚目的。如今,婚姻目的已经有了很多转变,传宗接代固然重要,但大家都不会单纯的为此而结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物质上的要求越来越来高,所以许多年轻人婚后都选择与父母分开生活。在这种形式下,广南一些壮族年轻人婚后依然坚守孝道与父母一起生活,同时他们又必须为越来越高的物质需求而奔波,他们结婚除了传宗接代就是为了能更好地照顾父母。然而现在的父母,他们在了解到一些家庭因为婚姻不幸福而破散之后,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对象,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盲目的结婚。与传统婚姻目的相比,现代婚姻更注重家庭和睦、婚姻幸福。当然,也有一些长辈为了发展家族事业和提高社会地位而让子女结婚的,这种情况最常出现在事业发达、社会地位较高的大家族中,他们为了巩固家族事业和地位而选择牺牲子女的婚姻和幸福。总之,广南壮族婚姻目的由原来单一的传宗接代变得越来越复杂。

(五) 婚姻有效方式从自主到合法

广南壮族传统的婚姻没有法律的约束和保障,最多请个有威望的人做见证人,然后把新娘的名字迁入男方家谱里就可以确定下来。现代婚姻受到法律约束和保护,使一夫一妻制贯彻得更彻底。结婚人要到相关部门办理结婚手续再办婚礼,婚后发生矛盾双方实在无法继续一起生活的则可以办理离婚手续,《婚姻法》同样可以保护双方离婚后财产的合理分配和人生自由。受法律约束和保护的婚姻比只有见证人见证的婚姻要稳定、合法。

综上所述,广南壮族现代婚俗与传统婚俗比较,在婚姻内容、婚姻流程、婚姻服饰、婚姻目的、婚姻有效方式五大方面有明显变化,从而显示出文山壮族婚俗正在向更简捷、更健康、更经济、更文明、更具民族特色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变迁不仅适应了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巩固了婚俗在文化中的地位。

上一篇:一路花香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中秋祝福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