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古街范文

时间:2023-09-22 16:37:19

锦里古街篇1

本文是在对昆山区域内的周庄、锦溪、千灯古镇三个古镇环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古镇景观意象空间特征,以锦溪为例,从锦溪旅游景观意象元素的构成、形成影响因素和旅游意象空间的基本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对旅游空间打造中如何结合景观意象元素提出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江南水乡古镇; 旅游景观意象、通道、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the three ancient town environment of the ancient town of Zhouzhuang, Jinxi, greenery in the Kunshan region, combined with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Guzhen landscape imagery, to Jinxi example, from Jinxi tourism landscape imagery the composition of elements, the formation of several aspect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mpact factors and tourism image space analysis and research, how to combine landscape image element recommendations and opinions on tourism space to create.

Keyword: Ancient town in Jiangnan; tourism landscape imagery, channel border, regional nodes, markers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23公里处,东与上海青浦为邻,西与苏州吴中接壤,距离上海虹桥枢纽50公里,上海空港浦东机场90公里,距离苏州古城40公里,镇北毗邻苏沪高速,沪宁高速,京沪高铁,镇东南距沪苏浙高速公路、318国道不足20分钟车程,镇西距苏州绕城10公里,苏嘉杭高速30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满溪跃金,灿若锦带”,因此得名锦溪。如今,锦溪有陈妃水冢,文昌古阁,十眼长桥,以及数十个民间博物馆,被称为 “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是锦溪的主要景观特征。

二、所谓意象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水乡古镇是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类集聚地,并在一定的地域形成完善的以水为中心的网络体系,是水乡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城镇空间形态反映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 和“可印象性”,近年成为旅游热点。

江南水乡古镇给人的印象是基本景观意象是“小桥、流水、人家”,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水乡古镇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古镇旅游开发加剧,水乡旅游空间的塑造缺少从游客感知层面的景观意象要素的考虑,使得游客所感知的水乡古镇仅仅是游览内容的不同,而其景观意象要素缺乏独特性。

三、锦溪古镇旅游景观意象构成要素现状

林奇认为,对城市的可意象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有5个,分别为通道、边缘、街区(区域)、节点和地标,由于这种分类方法简便易行,具有形象性与直观性的优点,在现代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鉴于水乡古镇与一般的城市无论是在历史、成因、建筑形式、景观格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本文在林奇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水乡古镇的自身特点,建立了水乡古镇的景观意象要素构成体系。

锦溪古镇景观意象要素的构成

1、通道

街道、水巷、蜿蜒的石板路是古镇通道的核心载体。

2、边界

古镇内部水岸边的栏杆、堤岸、石板路旁的河埠头组成了古镇的景观意象边界。

3、区域:

五保湖、古莲池、菱塘湾等“五湖四荡”和古镇城镇、乡村所构成了水乡古镇的区域环境,整体区域景观意象特征已被城镇化进程影响。

(4)节点

五保湖广场:锦溪古镇的入口服务区域,临水而设。

桥:锦溪素有“36座桥,72只窑”,现存古桥大多完整无缺,碑记联柱俱在,花纹图案精美,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著名的有:里和桥、太平桥、古莲长堤、普庆桥、众安桥、十眼桥等,其中古莲长堤、十眼桥给游客以强烈的视觉节点意象。

牌坊:中心水巷的出入口牌坊。

4、标志物

古镇内的主要标志物为博物馆、纪念馆、陈妃水冢、莲池禅寺、文昌阁,是古镇内核心景点的构成部分,其中莲池禅寺、文昌阁结合古莲长堤勾勒了锦溪入口处的标志景观意象,而由古砖瓦博物馆、古董馆、天文馆、家具馆、根雕馆等一系列博物馆所组成的博物馆群是古镇内最为核心的景观意象,也是锦溪作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核心景观意象的表征。

四、影响古镇景观意象形成的因素

1、耕读文化影响下的民风体现

水乡古镇景观意象主要是在在中国传统耕读文化影响下,传统水乡古镇更多的体现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其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风淳朴的特征,因此形成了镇区内传统建筑鳞次栉比,街道逶迤,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古镇阡陌农田的环境意象。

2、由水体决定的空间形象

建筑尽量占据沿河沿街面,并形成了“下店上宅”“前店后宅”的集商业、居住、生产为一体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尺度一般不高,天井、长窗使得室内室外空间相通,建筑刻意亲水, 前街后河,临水构屋,有水墙门、水埠头、水廊棚、水阁、水榭楼台,甚至水巷穿宅而过。

3、反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聚居环境,建筑布局和风格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布局随意精练,造型轻巧简洁,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五、锦溪旅游景观意象整体特征

1、街巷和水巷所构筑的游览景观空间层次

街巷、水巷空间是最能体现锦溪水乡古镇风貌的空间形式,街巷和水巷构成了独特的水陆并行的传统水乡肌理,也是给游客的整体意象。巷弄和水巷划分了古镇的地块单元,形成“街—民居—河”、“民居—河—民居”、“河—街—民居”以及“民居—街—民居”等的空间布局,而且水巷与街巷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也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通常有一街一河式,两街一河式等等,这些空间形态与传统生活场景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画面感。街巷和水巷是连续的空间,但又曲折来回,在细微处收缩、放大或转折,其间结合水井、牌坊等节点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锦里古街篇2

关键词:仿古商业街;后现代主义;地域文化;形式

建筑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筑艺术由现代主义占领绝对优势,逐步转向后现代主义。当简单纯粹的“方盒子”式建筑席卷全球之后,设计师们慢慢开始意识到,将建筑的功能放在第一位,而忽略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一种过于极端的设计方法。人们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将建筑遗产和文化排除在外,而遗产与文化却是人们代代相传的东西,是根深蒂固,不应被抹灭的。后现代主义的旗手文丘里为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指导思想,强调建筑遗产和传统的重要性。当设计师意识到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的重要性后,近年来,一大批仿古商业街在国内遍地开花。

1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主义建筑以其简洁、适合于机器生产的方式,在上个世纪高效地解决了人类的居住问题。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居住的基本要求已经满足,人口出现负增长,住者有其屋达到了,人们就要求居住的精神满足。如海德格尔说的:生存就是居住,即所谓诗意地栖居。在建筑界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后现代主义是自六十年代以来一切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和流派的总称。其中的一些分支,即地域主义、文脉主义等。强调建筑应注重建筑的地域性和传统文化内涵。当建筑具有文化性时,建筑就不仅仅是解决使用这基本的功能了,它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并讲究传承和延续的国家。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不在少数。即是是新建或改造的建筑,在必要时,建筑也应当承受文化的内涵。

对于中国建筑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却似乎被广泛的误读了。大量的后现代建筑仅仅流于形式的模仿,运用拼贴、组装的方式,把一些传统元素或者建筑符号运用到建筑中。这是建造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手段,但并非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全部内涵。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1]采用装饰是区别于简洁的现代建筑形式上的手法,让建筑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并让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更深层的内涵要求。所谓内外兼修,手法和内涵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中,都需得到恰当的运用,才让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得到充分体现。

2 仿古商业街的兴起与现状

国内外许多城市的文化商业街都是名声赫赫的百年老街,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留下了时代的烙印。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炸式的增长,对商业的需求也快速增加。眼见百年老街对中外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开发商看到了其中的经济价值,希望通过仿古商业街的建造来获取利润。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运用仿古商业街的手法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仿古商业街遍地开花的今天,真正获得成功的项目并不多。一大批仿古商业街因为招商、人气不足等原因而成为“死街”。2011年,针对各地仿古商业街区日益泛滥的现象,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专家座谈会上呼吁:“不要再搞仿古一条街,因为这不是文化城市建设的方向!”[2]仅仅对外观的盲目模仿和复制,而忽视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造就了越来越多“只有外壳没有心”的仿古商业街。

3 仿古商业街的特性

3.1 仿古商业街的后现代性

按建筑的形式和意义来看,仿古商业街应属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范畴。从形式上讲,仿古商业街不像现代主义建筑一样,仅仅强调功能的重要性,而将装饰减少到极致。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传统元素可以在仿古商业街中得到灵活的运用。从意义上讲,仿古商业街是需要从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出发,建筑成为让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

3.2 仿古商业街的商业性

不管是否仿古,商业街的基本性质是商业。开发商开发此项目的根本目的也是其经济效益。所以,仿古只是商业街所选择的一种方式,商业街还是需要能够形成活跃的商业氛围,才能使开发项目取得成功,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作为一条商业街,功能流线合理自然是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既然是仿古商业街,就应该凸显“仿古”的意义。以什么形式仿古、为什么仿古、仿古所代表的意义、仿古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什么都应该在思考范畴内的问题。人们钟爱仿古商业街,除去其商业性质之外,无非看重的是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这就跟现代社会的人类,吃惯了鸡鸭鱼肉反过来去吃野菜野味一个道理。居住在由钢筋水泥建造的森林里久了,也希望感受一下传统建筑的风味和内涵。如何将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这最根本的诱人点,潜移默化在商业街之中,是仿古商业街不应绕过的问题。

4 解析国内仿古商业街的成与败

4.1 成都名片――锦里古街与宽窄巷子

到成都旅行的游客,一定不会错过的两大景点,便是锦里古街和宽窄巷子了。这两条以休闲、餐饮、娱乐、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已经成为成都的名片,每年吸引数百万的中外游客。

锦里古街的前身,是成都武侯祠旁的一条名为“曹营坝”的小巷,是由旧民房改造而来。作为一个建筑、风俗、民生高度融合的例,对仿古商业街的建造有着重要参考意义。锦里古街以川西古镇的建筑风格为特色,这在成都市中心,足以显示其强烈的特色。在锦里古街里,有许多茶坊、餐厅、酒吧等,网罗最具四川特色的各种名小吃,让每一位游客能边吃边玩。如果仅仅是美食,那必定不能使锦里古街的名气如此之大。锦里古街的成功在于其准确的定位,利用武侯祠的人文资源,形成以武侯祠为中心的锦里商圈,做强三国文化产业。在短短不足400m的古街上,游客可以充分体验川蜀文化的原味生活。古街定期举行趣味十足的民间婚礼、民间音乐及戏剧表演、民俗服装秀,并按照中国传统节日举行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主题活动。例如元宵灯会、小吃节、端午吃粽子大赛等,让游客可以在一种原汁原味的川西民俗文化氛围中去享受最惬意的休闲娱乐方式。所谓旅行的意义,就是希望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锦里古街不仅在建筑形式上保持了川西古镇的原汁原味,让川西民俗文化的氛围也得到很好的传承。锦里古街的成功在于没有流于表面形式,而是将建筑这个载体与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契合。

宽巷子、窄巷子,由三条商业步行街所组成的宽窄巷子记录着老成都的闲适、新成都的时尚。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将成都人的精髓很好的展示了出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市井的民间文化:老人在老茶馆门口安详地喝茶、摆龙门阵,猫慵懒地盘着在脚下打盹,梧桐树投下斑驳的影子,院落里的树上挂着一对画眉……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生活,构成了最独一无二的成都语汇,展现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浓浓的民俗风情冲淡了以经济为目的的商业氛围,游客在这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老成都人的生活状态和川西风情。

从成都的两个成功案例不难看出,它们并没有单纯追求建筑形式上的后现代主义,而是很好地将后现代主义中对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的要求结合在了建筑之中。游客在其中不仅可以看建筑,还可以吃特色小吃,体验民俗风情活动,感受居民原汁原味的生活,这种体验是多重的,是富于变化的。当建筑具有了文化性,它所能带给人们的便更多了。当仿古商业街具有形式以外吸引人的地方时,它所能激发的商业潜能也更大了。

4.2 苏州寒山寺临近地段古街改造

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苏州寒山寺,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古香古味的建筑形式,闻名中外。有了游客,就有了商业价值。于是便有开发商在寒山寺的临近地段,建造了一条比例、尺度、建筑风格等方面都不错的仿古街道。从古街与寒山寺的整体关系来看,并没有不协调的地方。但这里,也就仅仅是一条充满五花八门纪念品的商店而已。随着古街建造的完成,原有居民被全部动迁,原有的生活场景消逝了,朝九晚五的商店留在游客眼中的也不过是精致的摆设而已。当设计者把建筑承载的文化意义清除之后,人们对传统建筑的认知也只停留在街道的尺度以及建筑的形制而已。[3]没有了原居民生活的气息,就没有了传统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感,流于形式的建筑只会让人们觉得肤浅。比例、尺度等抽象范畴的东西,仅仅是形成意义的手段,没有了文化的延续,也只是一个个精致的空盒子而已。纷繁都市里的人们来到这里再也感受不到那种恬静生活的意境,留给他们的,也不过是换了外衣的便利商店而已。

没有文化的仿古商业街,只是披着传统建筑的外衣,妄图赚取商业利益的工具而已。当人们在这里感受不到经济之外的东西时,他们会逐渐抛弃这些地方。大都市里,购物街和商业中心何其多,人们千里迢迢前往,为的是感受商业氛围之外的东西。作为仿古商业街,就应当体现区别于一般商业街的特质。仿古是仿古商业街的限定词,如何将仿古的形式和内涵相结合,才是仿古商业街的出路,才不是流于表面的“后现代主义”商业街。

5 结 语

仿古商业街的开发在国内如今呈现盲目之势,撇开其它因素不谈,简单的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和复制,让仿古商业街显得浅薄且缺乏内涵,不利于其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将“仿古”的本质进行深刻理解,从形式到意义都做到古香古色,才是后现代主义赋予其真正的内涵。装饰、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三大特征,斯特恩对后现代主义建筑,提出的要求也包含了形式与意义两个方面。在仿古商业街的开发中,只有做好了仿古形式和仿古文化意义的结合,才能使仿古商业街显得厚重,才具有更加璀璨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牛耕.议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J].艺术与人文.

[2]张庶卓.国家文物局长呼吁不要再搞仿古一条街[N].中国江苏网,2011-01-14.

锦里古街篇3

关键词 名片式打造 产品附加值 内涵开发 锦里民俗街

食、住、行、游、购、娱,这六个要素组合在一起,使旅游业成了拉动性极强的产业。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六个要素一起推动着旅游业的收入,特别是旅游购物,已经达到旅游收入的74%,世界平均水平为40%,国内平均水平为20%。

具体的做法:

1、大力支持和扶持并指导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研制工作。广纳贤才,吸引外资,鼓励私营经济投资办厂,大力推进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

2、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征集旅游纪念品创作作品,组织参加各种旅游作品有奖评比活动。重奖创作精品选手,将获奖作品及说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媒体等向社会公布,我区开发、生产旅游纪念品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吸引商家。

3、在各大景区设立旅游纪念品定点专卖店。合理地安排旅游购物中心,在游客中心、交通运输站点、门票站点、游客集中休息、用餐的地方设立旅游纪念品专卖店,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科学地安排和鼓励个体工商户经营找区自己开发的旅游纪念品。

4、积极引进外地工艺和先进技术。积极鼓励旅游开发商、个体经营者,带着自行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参加国际、国内旅交会及旅游商品展示、展销会,取长补短,学有所用,提高旅游纪念品整体开发水平和质量。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主题是依托本地的资源及文化内涵的开发,原材料成本不高,供给可保障,部分材料属变废为有利价值的物品。工艺制作大部分属密集型的手_上业生产,附加值较高,其产品极具民族特色,深受游客的青睐,加之,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投资不多,风险又小,如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一定很可观,一般的经济利润都在50%以上,而且可有利地带动社会就业,丰富市场。为此,加快旅游纪念品的研制、开发势在必行。

三、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对成都锦里旅游纪念商品行业的调查研究

成都锦里民俗休闲街,毗邻中外闻名的武侯祠,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街区全长350米,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一条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不仅是人们怀旧寻梦的好去处,其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更值得细细回昧。成都锦里民俗文化街已逐步被打造成了成都旅游文化的名片,是西南地区旅游界在近期涌现出来的一颗新星,作为一个了解四川文化的窗口被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来锦里参观的游客流量很大,许多的中外游客都是幕名前来。因为在锦里不仅能较为集中地看到川西古建筑,了解到巴蜀民风和三国文化,还能品尝到正宗的四川小吃,购买到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

而锦里的旅游商品如何定位,在众多具有巴蜀特色的旅游商品中如何进行选择,如何让进入锦里的旅游商品既能代表巴蜀文化的特色又能具有时代气息,同时又要和锦里的整体建筑风格和人文气息相符合,是极富挑战性的问题:而在实际的操作中,锦里给出了我们一个较为圆满的答案,其成功的经验值得许多同类型的景区学习和借鉴。

特点一:商铺设置与景区建筑风格统一,购物与观景融为一体。

武侯祠旁边有个高约7米的门楼,这就是锦里的入口。锦里主要依托成都武侯祠,北邻锦江,东望彩虹桥,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古老的祠堂又注入了新的活力。锦里古街目前主要包括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等几大部分。走人锦里民俗街。从玩的、看的、住的、买的,所有的东西都体现着三国文化与川西文化。在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各种出售旅游纪念商品的商铺非常整齐地排列在街区两侧,所有店面的建筑风格都是以清代川西建筑为主,与锦里民俗街的整体建筑风格相统一,非常的协调,使得商业店面的感觉被弱化。即使是在街边设置的独立摊位,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采用了许多具有四川特色的建筑元素。可以说,这些出售旅游纪念商品的店铺不仅没有破坏锦里民俗街的整体氛围,反而相得益彰,为古街增色不少。

经验总结:弱化购物的商业环境,而将其巧妙地融人整个景区环境中,让购物也真正成为游览的一部分。

特点二:旅游纪念商品地方特色鲜明,种类繁多,可以让游客实现。‘一站式”购齐。

锦里的建筑在视觉上给人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烈的,而丰富齐全的巴蜀传统物品同样也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从剪纸、灯笼、草鞋、布鞋、绣花鞋、丝绸、蜀绣,还有三国的漆器、枕头、文房四宝,女孩的手绢、木梳、香包。大墙脚下,小商小贩或捏泥人、或摆糖画。还有小时玩耍的铁环、不浪鼓,蔡不住让人想起天真浪漫的童年时光。这些种类繁多的旅游商品,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不用四处奔波就能集中的将四川的特色商品“一站式”购齐。实际效果非常的好,许多游客都把在锦里购物作为第一选择。

经验总结:虽然商品的种类很多,但所有的商品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都把其巴蜀特色提炼出来了。锦里打的是整个巴蜀文化的牌,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种类不同的商品又有了一个共同点——“四川味”。只有像这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才会赢得游客的亲睐。

特点三:着力对商品的内涵进行开发,注重商品营销宣传中的文化和理念推广,打造名片式的旅游纪念商品。

锦里古街篇4

【关键词】新文化地理学;都市文化景观;锦里;文殊坊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3)01—0132-6

目前,锦里和文殊坊作为业已建成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了成都重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名片,优雅地代言这个城市的文化形象。二者均是成都市政府统一规划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本该不相上下、评分秋色,但事实上,“锦里”一直保持着一枝独秀的繁荣,“文殊坊”却在刚开市的一时风光之后长期陷入门庭冷落的境况。

这一现象很快引起了各界关注。2006年10月30日,《四川日报》记者黄玲在04版经济新闻中发表了题为《国庆人山人海节后冷冷清清文殊坊缘何不如锦里》的报道,针对文殊坊作为“锦里第二”的趋同性,提出了诸如依托文殊院的素食,打造“素食一条街”以及“现场演奏天竺乐器”等操作性建议;其他重要论文有诸如周杨和乐雪《成都城市RBD锦里与文殊坊的比较分析》(2008)所作的经济分析、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2009)的规划学分析、崔佳春《基于后发优势的成都大慈寺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建议》(2011)的后发优势理论与文化结构功能理论分析等。这些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三者得失成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正在进行和即将进行的其他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本文将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来分析二者在被作为都市文化景观而建构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差异,以此探索作为都市文化景观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优势路径。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的形成: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

(一)“文化景观”概念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西方文化地理学形成,其标志是美国文化地理学家索尔(Carl,O.Sauer)《景观的形态》(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1925)一书的发表。索尔首次将拉采尔等人的“文化景观”的概念引进美国,并致力于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他从综合角度对文化景观加以发生学的研究,对景观的结构做了详尽剖析。他对文化景观进行了如下定义:

文化景观是由一个文化团体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人,自然区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1]。

自此之后,文化景观成为以美国索尔为代表的伯克利学派文化地理学的中心论题。1962年,该派地理学家瓦格纳(Wager)和米克塞尔(Mikesell)进一步指出:

文化景观是一个特定人类团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化和特征性产物,体现了特定的文化偏好和潜力以及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它是历代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的结果。[2]

(二)“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出现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8届全体会议,在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即《华盛顿》),该指出,“涉及历史城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除了它们的历史文献作用之外,这些地区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的价值”。

1992年12月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WHC)第16届会议上,文化景观被提出并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成为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后的第4种遗产类型。[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社会和聚落随着时间在自然环境提供的自然限制和机会以及延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力量(外在的或内在的)影响下的有形证据。它们必须具有杰出的普遍价值并成为某一地理区域、文化特征的代表。[4]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署则将文化景观定义为联系着一个历史事件、活动、人物或展示其他的文化或美学价值的一个地理区域。[5]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提出使得遗产保护从对单一对象的保护扩展为对“场所”的保护,从静态保护转变为活态保护,从器物层面的保护扩展到人地关系的保护,这种转变充分彰显了文化景观遗产的时空特性。自此之后,文化景观遗产的观念被纳入到各国的历史和文物保护法中。

随着文化景观遗产进入世界遗产范畴,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各国将文化遗存的区域保护与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和生态建设、社会发展等结合起来,带有预见性地划定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区,为城市规划、政府管理、土地利用等密切相关的部门预先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以及新的保护和管理思路,为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2002年,我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把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等文化景观列入文物保护范围,要求建立起一个从单体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到历史性城市的全方位文物保护架构,使得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京杭大运河、长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就是如此。

由此可见,“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出现在历史保护从文物建筑逐步走向历史文化环境整体保护的过程中,是一种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文化景观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建筑、文化、社会、历史多个维度的价值。

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从“历史文化保护区”到“游憩商业区”

(一)成都“历史文化保护片区”的规划

历史街区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引起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问题。

成都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名城之一。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1984年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了文殊院、大慈寺和宽窄巷子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1986年又对该规划进行了修订补充。1987年成都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牵头召开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研讨会”,并向市政府提交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保护发展建议》。此后成都市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即从个别保护到群体保护,从静止保护到动态保护。[6]

(二)成都RBD现状

与此同时,成都还必须思考如何在延续旧有文化血脉、保持固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问题。在无数的探索与调研之后,与北京、上海等诸多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成都最终选择了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RBD)规划模式,决定将RBD作为城市文物保护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创造城市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RBD这一概念最早由查尔斯.A.斯坦菲尔德(Charles A.Stansfield,和约翰.E.里克特(John E.Rickert)在1970年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首次提出:RBD是中心商务区(center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和居住功能区(LBD)相融合的产物,是为满足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在城市内某一区域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7]1982年,斯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在其《游憩地理学》(Recreation Geography)一书中把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景观理念内置到RBD概念中。[8]

1995年,保继刚在研究深圳华侨城发展模式时,首次引入了RBD理念。在此之后,许多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发展并实践了RBD规划理念,将城市RBD的类型扩展为四类:(1)大型的购物中心型(shopping mall);(2)特色购物步行街型;(3)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4)新城文化旅游区型。如北京新东安商城的老北京一条街、上海老街、上海田子坊等就是较为成功的“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案例。

2006年6月8日,成都市政府了《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提出在2020年以前,成都市将重点把浣花风景区、武侯祠片区、水井坊片区、文殊院片区、北郊风景区、十陵历史文化区等6个片区建设成旅游休闲商业片区,以此为中心带动周边的旅游产业和商业文化的发展的规划。这六大片区中,除北郊风景区之外,五大片区均分别依托杜甫草堂、武侯祠、水井坊、文殊院和明十陵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典型的“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锦里(武侯祠片区)和文殊坊(文殊院片区)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二者的基本隋况如下:

1.锦里

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如今,锦里被改造为一个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区。

它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一期工程在这条全长350米的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此外,古戏台将定期上演川戏的经典剧目,戏台前会定期放映坝坝电影、以特色小摊的方式举行民间艺人的展演(如糖画、捏泥人、剪纸表演、皮影表演、西洋镜等);热闹非凡的民间小吃集市,让人们亲身体验川西古镇“赶场”的热闹场景;趣味十足的民间婚礼展示,游人可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而情侣们甚至还可以将自己的婚礼仪式搬来锦里举行,体会一种独特的、传统的婚庆方式;民间音乐及戏剧表演、民俗服装秀更是长年不断,花样百出。其他诸如夜晚打更、采用花轿和滑竿等传统交通工具等多种古韵十足的特色项目,让锦里重现昔日川西古镇的生活原貌,被称作“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该街采用由武侯祠控股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引进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市场管理。据统计,自2004年11月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余万人,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拉动周边经济2亿元以上,为社会提供近千个就业岗位,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闲文化的一个知名品牌。2004年11月,“锦里”古街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

2.文殊坊

文殊坊是成都市政府规划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之一、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之一,是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倾力打造的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的,充分体现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它位于市中心人民中路旁,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为33.25公顷。

一期工程包含成都会馆和成都庙街两大部分。成都会馆院落总占地面积为7460平方米,项目分两期进行开发,于2010年完成。二者均为清末时期的木质建筑,通过落架整合修建进行保护后,老院落里破旧的木柱、木梁等已被修复;成都庙街与成都会馆一街之隔,同样为传统老建筑。开街营业后的成都庙街主要包括旅游精品古玩、旅游民俗用品、文化餐饮休闲、老成都味道四大核心部分。

文殊坊于2006年10月1日开街,依托具有1400年历史的文殊院,投资22.2亿元,将其周边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老院落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整修而成,“文化”、“投资”和“规模”都可谓得天独厚,且有后发优势。如此偌大的占地规模,每天不到千人的游客量便显得过于冷清。

历史文化街区的未来:从“物质文化景观”到“非物质文化景观”

(一)英美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新“文化景观”

1980年代,“新文化地理学”在西方迅速崛起。代表人物是英国文化地理学家彼得·杰克森(Peter Jackson)和丹尼斯·科斯科罗夫(Denis Cosgrove)。杰克森1989年出版的专著《意义的地图》(Maps of Meaning)一书被视为新文化地理学诞生的标志。

与传统文化地理学相比,新文化地理学提供了一种景观研究的新视角:

第一,强调人地关系:从景观形态研究的研究转向景观文化的研究,试图将景观的概念与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新文化地理学结合社会学与文化理论来解释和研究景观,对景观进行文化研究,关注社会文化和政治过程对景观的塑造,以及景观本身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景观的讨论纳入整个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当中,显示出景观成为社会、文化、政治体系等活生生的人地关系中的重要部分。这样,景观就并非只是一个对象性的客观自然系统(自然景观)或客观文化系统(文化景观),而成为一个文化、社会、历史的多维存在。这就强调了文化景观中人地关系史的重要性。

第二,强调文化景观对于城市集体文化记忆的承载:注重城市象征性景观的研究、注重分析文化景观的符号意义。

李凡、朱竑、黄维《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一文指出,由于集体记忆所体现出的社会性,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去探究其集体记忆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他们详细梳理了城市文化景观对于保存城市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功能。戴维·洛文苏(David Lowenthal)指出,历史建筑和城区的保护、象征性复制品的创造、纪念碑和博物馆均用于纪念往日的事件或人群。甚至诸如供娱乐的街道设施、公共艺术品和历史地名等象征性符号都是城市记忆的证据。[10]蒂姆·科瑞斯威尔(Tim Cresswell)指出,“纪念物、博物馆、特定建筑物的保存、匾额、碑铭,以及将整个都市邻里指定为‘史迹地区’,都是将记忆安置于地方的例子。”[11]由此可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须考虑到城市集体文化记忆的传承。

(二)历史文化街区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物质文化层面与非物质文化

新文化地理学对文化景观的重新定义使得历史文化街区从单纯的“历史古迹保护地”变成了“城市集体文化记忆场”,这促使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从“物质文化层面”进一步深入到“非物质文化层面”。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并通过了《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指南》明确指出: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成果,反映了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内外作用下,人类社会和定居地的历史沿革。[12]同年5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国际会议通过了《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备忘录》,其中提出: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和保存,既包括保护区内的单独古迹,也包括建筑群及其与历史地貌和地形之间在实体、功能、视觉、材料和联想等方面的重要关联和整体效果。

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中国西安召开第十五届大会,大会通过的《西安宣言》首次明确指出周边环境对古迹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和独特贡献,“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指的是紧靠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和延伸的、影响其重要性和独特性或是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组成部分的周围环境……除了实体和视角方面的含义之外,周边环境还包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社会和精神实践、习俗、传统的认知或活动、创造并形成了周边环境空间中的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前活跃发展的文化、社会、经济氛围。”[13]

正如崔佳春所言,“历史街区是过去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的载体,反映着人们的生活习俗、生产能力、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旅游的重要吸引物。综合目前各类文献对历史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构筑物,且能够完整地反映出某一时期城市的历史风貌、生活习俗、民俗文化,由城市干道围合而成的区域。”[14]

(三)锦里与文殊坊的比较: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

1.锦里:锦里是成都首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进行综合开发的街区。从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看,锦里片区街道两侧的所有建筑均属新建,并不具备历史遗产价值;但锦里充分利用紧邻武侯祠的区位优势,把自己打造成为集中展示三国蜀汉文化和巴蜀民风民俗的民俗风情街区,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承载。

2.文殊坊:文殊坊的保护与开发采用的则是改造与重建结合的方式。从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看,文殊坊片区内的老建筑、老院落得到维护与修缮,其中庙宇建筑的宗教功能、院落建筑的居住功能,均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较好地实现了物质层面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看,街区设想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传统川西街院建筑群为载体,力图保留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并提出了打造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游憩商务区”(RBD)的想法。但由于对佛禅文化强调不足,对川西民俗表达不充分,与街区核心文殊院几乎没有互动,文殊坊街区成了_一个文化空壳。

结论:新文化地理学文化景观概念对于成都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意义

首先,新文化地理学文化景观概念对人地关系的强调促使我们去思考历史文化的当代呈现问题。

锦里采用“赶场”、坝坝电影、古戏表演、手工织锦、夜晚打更、采用花轿和滑竿等传统交通工具等多种古韵十足的特色项目,来重现昔日川西古镇的生活原貌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文殊坊对于古代佛禅文化、民俗文化的呈现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其次,新文化地理学文化景观概念对于集体记忆的强调,促使我们去搜寻各个历史文化街区各自特殊的文化记忆。

这种形形的文化记忆是各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所在。以上海的三个RBD为例:城隍庙(老上海千百年来的历史传统和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新天地(作为十里洋场的旧上海文化)、田子坊(老产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园),三者各有特点,互为补充,避免了雷同。

锦里古街篇5

【关键词】类型学;建筑类型学;原型;重组

建筑类型学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观点,它从类型学角度出发,用类型学方法对建筑领域进行研究分类,不同于以往传统建筑观点。

1、类型学与建筑的关系

分类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人类的理智活动在根本上有分类意识和行为的特性。人们在原始的意识中就会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而使事物简化、更加容易迅速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是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多维视野的。这种分类意识和分类行为使人类可以正确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并凭借着分类网架进行艺术创造。

从本质上说,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角度是类型学设计方法的入手点。在新理性主义发展过程中,类型学理论逐渐赢得了一批遍及欧洲大陆乃至世界范围的倡导者和追随者,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建筑设计需要类型学设计方法。

常言说:物以类聚,就是类型之意。建筑类型学(typology)建筑的类型学理论是一种认识的方式和思考方式,并不在于具体的建筑设计的操作。建筑间个别的枝节问题在建筑类型学研究中被刻意忽略。类型学所分析的是广泛的、空间的整体性,并非某个特定的空间或建筑。在建筑中使用一个连续、统一的系统作分类处理的方法,因而产生了建筑类型学的持续发展。

对类型学的概念和重要性进行阐述与分析后,可以看出,在建筑领域内,我们可以运用类型学帮助建筑设计进行拓展和创新。因此,在建筑领域中,可以在阅读城市文脉、分析城市设计、认识建筑的方法、建筑创作方面应用类型学。

2、建筑类型学的原理

建筑学常以功能、形态、结构、地域等分类。类型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又不只是方法论,它还依托于一定的哲学观。例如,黑格尔基于他“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美学观,将建筑分成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分别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也就是说,将理念与不同的形式结合之后,产生了不同艺术类型。

如今,类型学已经发展成为指导城市建筑的一种基本的思想和理论。在探讨建筑与城市时,类型学主张我们从布局、形制、风格、尺度几个方面进行。建筑类型学的出发点是社会文化与历史传统,并且主张通过具象一一抽象一一具象的步骤对建筑以及城市进行解剖和分析,因此可以辩证地解决城市与建筑设计中传统与现代、变与不变的关系。同时,人与环境互相塑造是有内在规律的,这种规律潜移默化地融于建筑之中,建筑类型学可以帮助找到这种规律并最终将其还原于现实场地。

3、建筑类型学架构

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只要在设计中涉及“原型”概念或者说可分析出其“原型”特征的,都应属于建筑类型学研究的范围。由于选择“原型”的来源角度不同,概括起来,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性主义的建筑类型学,与从地区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的建筑类型学。

新理性主义是从历史中寻找原型。新理性主义是一个采用了古典原型的现代主义,所以从根本上讲,它仍然是古典主义。新理性主义没有使用现代的结构和材料等技术,而是使用了更加自然和传统的材料,同时将这些材料和现代的技术与结构结合起来,以此追求现代的“古典美”。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这个概念更加关注现代城市的空间,试图解决现代概念所带来的城市问题。所以,一方面新理性主义希望复原旧有的物质状态,另一方面重建城市生活和历史之间关联。. 新地域主义这个概念的含义就是在现代建筑中融合本地的民俗和文化,是现代建筑具有某些特定的地方特色。它是一个具有具有很强创造性的流派亦或者是创作倾向。因为这种概念来源于当地特有的文化或者是民俗。新地域主义的关键点在于本地建筑特点和其他区域建筑文化的差异。和前文提到的新理性主义类似,新地域主义首先要有一个想强烈表现的原型,这个原型可能是具有实体的当地居民,也可以是不具有实体的当地民俗或者是信仰,甚至是与当地特有的环境或地理特点相关。总之,选取的建筑原型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同时能够使用人们印象深刻的价值观念与建筑的结合,是这种建筑的概念深入到周围的环境中,所以应该具有人文特点。

4、成都锦里的建筑类型学分析

成都作为历史上的西南重镇,七朝古都,其文化底蕴深厚、遗存丰富,1982年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成都依靠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财富,对许多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发展,形成了现在许多具有特色、地域主义鲜明的文化历史街区,其中以文殊坊、锦里、宽窄巷子、大慈寺为代表。本文从类型学角度研究锦里古街。

锦里与三国圣地成都武侯祠东侧一墙之隔,古街呈南北走向,蜿蜒曲折近400米。锦里曾经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而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在秦汉、三国时期闻名全国,但由于遗迹原有建筑、街巷已荡然无存。改造重建后的锦里主要依托的还是相邻的武侯祠所承载的三国蜀文化。“锦里古街”由旧民房改造而来,是一个建筑、风俗、民生高度融合的佳例,对于旧城改建重建和城市功能再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在类型学发展过程中,我们知道类型学的设计方法过程可以总结成为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阶段包括:1、辨别提取2、类型转化3、形态重组。其中,前两个阶段辨别提取、类型转化是分析及研究城市的过程,而第三个阶段形态重组则是创造的过程。形态重组是在原型基础上研究可变性与过渡性,使特定的传统文化和人们脑海中存在的形象在重组过程中被接纳、呈现。整个过程运用如下:

(一)类型的辨别和提取

著名学者罗西认为“类型的概念具有复杂性和持久性,具有高于本身特性的逻辑关系”。在他看来,类型不仅仅包含普通意义上对于事物的回忆,更重要的是“集体的无意识”。后面一部分主要指的就是对于文化、生活、历史、宗教和习俗的记忆等,这些构成了原型。原型的提取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有逻辑性的阶段,分别是感官、理解和抽象加工。

a.建筑形式

从屋顶形式、色彩、材料和建筑高度四个不同的方面对成都平原的本土建筑和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得到能都代表本地特点的“原型”。

b.空间肌理

构成传统四川民居的空间建筑类型主要有四个空间,分别是街巷、行列式多层、院落和无序的院落空间。

(二)类型的还原和转化

“原型”具有不可复制和重复生产的特点,它是一种内在的原则,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这这个原野衍生出自己理解的多种多样的作品。这些在作品在表面上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实质上它们都具有统一性。从根本上讲,“原型”是一个最基本地底层元素。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应该对要使用的“原型”进行一定的变换,使之能够与当地的本土文化和传统的环境相协调。

锦里建筑高低错落,层高只有一二层,一黑、白、灰为主色调;青砖铺地,尤显古朴、典雅。作为历史古街的缩影,锦里的空间格局相对简单:临街建筑围合成2-4m宽的线型空间。街道从入口处由南至北延伸。

在中部集散广场处分为平行两路,于街区北端交汇,形成套索状的总体平面。

四川特色的民俗活动也是锦里建设时汲取的原型。锦里古街以川西古镇的建筑风格为特色,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茶坊、餐厅、酒吧、旅游工艺品、四川特色产品等经营项目。古街定期举行趣味十足的民间婚礼、民间音乐及戏剧表演、民俗服装秀,并按照中国传统节日举行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主题活动。

(三)重组建筑形态与空间形态

一个城市具有复杂多样的建筑形态和城市肌理,表面上来看是没有秩序的,但是在本质上却是一个有序合理的整体。所以空间形态和建筑形态的重组在设计方法上可以看作是“加法”。

锦里古街篇6

当我们穿行于成都的寻常巷陌时,一些青砖红瓦古朴很有历史感的“老房子”不经意间会映入眼帘,这些“老房子”在岁月流逝中沉淀,通过它们,我们可以追寻一段又一段关于成都历史文化的记忆,可以细细品味那种美到极致的静谧和与世无争的宽容……因为,一座座蕴含着历史的“老房子”,梳理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肌理。

“一个城市需要历史建筑,它是市民与历史对话的纽带,在传承城市文化的同时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如今,大规模城市化、旧城改造等拆掉了成都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如果继续这样,那么我们与历史对话的纽带断裂了,我们对城市的依恋也会变得漂浮无依。”省建设厅有关人士极为忧虑地说道。

记者走访了解到,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文化局确定了成都市第一批17个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这批建筑或为名人故居,或曾经作为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载体而被纳入“保护名录”,不管所有者为谁,都不能随意对建筑的风貌和外形进行改变。

2011年,成都市设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专门对全市历史建筑保护现状作全面的调查摸底和系统的挖掘清理,进一步摸清成都现存的历史建筑。“目前,我们已经对19个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项目启动了保护工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下一步还将陆续分批次的进行。”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负责人说,除此以外,我们还着力促进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体系和法制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以进一步加大对凸显成都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

·找寻

初秋的成都,隐隐还透出点热力。记者骑着自行车将镜头聚焦在这些凝聚了城市历史文化的“老房子”上,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它们,体会它们,感受它们的“前世今生”。

王泽浚公馆

在金河路和柿子巷交界处,隐藏着一处深幽的建筑,风格仿照欧式洋楼,四层楼高,堙没在繁华的闹市中,极不起眼。在它的背后有20层高的住房项目正轰轰施工,它的门前有宽阔的广场,现代而时尚,还有盛装打扮的姑娘以它为背景在拍摄“复古”艺术照,而它只是静静矗立在那里。黑色的木门,暗红的木窗,灰黑色的砖块,黑白水磨石地板,其中一面墙上的“巴壁虎”绿色青葱,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浸润得古意悠悠。

该建筑修于1931年,过去的主人是原四川省主席王缵绪的儿子王泽浚,因此被称为王泽浚公馆。解放后,公馆一度作为军区后勤部幼儿园,据老成都人回忆,那时公馆门口还有士兵把守。

曾经这里还是“影视基地”,住在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他看到过吕良伟在院子里化妆,一问才知道是《张大千》剧组来这里拍摄中年张大千的生活。还有《一双绣花鞋》剧组也在这里取过景。平时过来采风的摄影绘画爱好者也多,而路过的行人无不回头注目,将自己所见深深印在脑海里。

刘存厚公馆

西珠市街42号有一栋两层的建筑,透过锁着的铁门,记者看到了公馆的一角——青砖黑瓦,飞檐翘角,牌坊风格的公馆大门,彰显着一种旧时的奢华。这里因显赫一时的四川军阀刘存厚将其作为自己的寓所而得名。

时间回到2003年,一对在旅途中相识相爱的新加坡人沈观华和日本人植田麻纪来到了这里,曾游历过几十个国家的他们住了下来,并把老公馆打造成一个国际青年旅舍。各种肤色的游客进进出出,为这座中西合璧的老公馆增添了色彩。

2007年,房东不再出租宅子,植田麻纪和老公搬了出去。2009年,这里被保护起来,等待被修缮利用。

新华日报旧址

在人民公园大门西侧对面,祠堂街38号有一个暗红色木框的小院门,走进去,里面别有洞天。三层的砖木合围式建筑,基调以红色和白色为主,朴素的青砖墙在岁月流逝中变得斑驳。这座小楼藏匿于闹市之中,许多人都曾从它的身旁经过,然而知晓它的人却少之又少。它就是《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

现在这里还住着一些人家。记者去的时候,他们坐在巷口竹椅上摆龙门阵,一家人在扇炉子烧水,另一家在切菜准备午饭,还有一位大爷在扫地,院子中间整齐地晾着一排衣服。整个建筑占地面积不大,结构却很紧凑,走上楼梯会听见“嘎吱嘎吱”的响声。

在这住了30多年的严大爷介绍,这是成都第一座法式建筑,解放前是旅社,由于新华日报的办事处设在这,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同志曾下榻于此。站在院子中间抬头仰望,仿佛能看见当年同行们在里面赶稿子的繁忙景象。

四川机械局碉楼

清朝洋务运动时期,做了近十年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在成都主持修建名为“四川机械局”的兵工厂,这个碉楼就位于兵工厂旁,修建于1877年。成都曾经有4座碉楼,随着城市飞速建设,三官堂33号的碉楼是成都市区内唯一留存的老碉楼。

碉楼共3层,高约5米,均用大块青砖砌成,墙体厚实。碉楼上留有射击孔、瞭望孔等,第3层设有4个炮台。碉楼底层的4个孔眼为红色砂岩凿成,均被人用水泥封堵。侧面还有24个铁梯,可以从这爬上去。而今,碉楼顶端长满了杂草,随风摇曳,向人们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历史。

四圣祠北街的教堂与民居

走进四圣祠北街,首先看到的是充满异国风情的基督恩光堂,铁花围墙、红色十字架、黑色的砖、尖尖的屋顶,看上去庄严肃穆。“时时刻刻我们都需要你,让我们携手同行……”阵阵歌声从教堂传出,原来是唱诗班在歌唱。看守教堂的刘阿姨说,教堂初名英美会福音堂,它是成都市开放教堂中最古、保存较为完整的教堂,属德国巴伐利亚建筑风格。从1892年设置至今120余年,期间也多次修缮,房顶重新盖了两次,第一次是小青瓦,现在是铁瓦,顶部北端建有四层钟楼。

恩光堂斜对面的12号民居,巷子很深,记者慢慢往里走,越往里就越感受到一种古朴和幽静之风扑面而来。灰黑色的古墙,红色的灯笼,院前一颗巨大的古木银杏,伸展着枝叶似是庇护着这里的居民,空气中的湿润混合着桂花的香味,午后的院落有一种别样的宁静,让人不忍打扰。

成都市第一批17个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1 东丁字街民国建筑。/锦江区青石桥花鸟市场

2 基督教恩光堂。/锦江区四圣祠北街17号

3 四川机械局碉楼。/锦江区三官堂街33号

4 四圣祠北街12号民居。/锦江区四圣祠北街12号

5 市基督教教会旧楼。/锦江区四圣祠北街

6 四圣祠医院。/锦江区四圣祠北街

7 四圣祠北街36号民居。/锦江区四圣祠北街36号附3、4、5号

8 隆兴街42号民居。/锦江区隆兴街42号

9 刘存厚公馆。/青羊区西珠市街42号

10 民国四川美术社。/青羊区祠堂街16号

11 新华日报旧址。/青羊区祠堂街38号

12 金秋茶社。/青羊区祠堂街42号

13 民国励志社。/青羊区商业街省委大院内

14 太升南路282号附3号民居。/青羊区太升南路282号附3号

15 文庙西街80号民居。/青羊区文庙西街80号

16 花牌坊江源巷2号民居。/金牛区花牌坊江源巷2号

锦里古街篇7

1、锦里:位于成都市中心一环路以内,成都武侯祠大街中段,北邻锦江,东望彩虹桥,临武候祠大街,此街可直达市中心天府广场,西接一环路西一段,东邻浆洗街洗面桥街,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

2、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其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3、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来源:文章屋网 )

锦里古街篇8

关键词 名片式打造 产品附加值 内涵开发 锦里民俗街

食、住、行、游、购、娱,这六个要素组合在一起,使旅游业成了拉动性极强的产业。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六个要素一起推动着旅游业的收入,特别是旅游购物,已经达到旅游收入的74%,世界平均水平为40%,国内平均水平为20%。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许多地区的经济支撑产业。显然,这20%和中国旅游大国的身份是不相符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国内旅游纪念商品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商业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其内涵和品牌影响力却往往被人忽视。在许多旅游景区,旅游商品的作用还仅仅停留在增加一些地方旅游收入这样较低的层面上,而如何将旅游商品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开发出有特色,有品位的名片式旅游纪念商品,是目前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对国内旅游纪念商品行业进行了调查和了解,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 旅游商品种类繁多,但大多较为雷同,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笔者曾多次到峨眉山、乐山大佛这样的世界遗产级旅游景区参观。WWW.133229.COM在景区的旅游纪念品销售区,商品琳琅满目。从各式的玉器、玛瑙配饰到印有景区图案的服饰;从茶叶、野味这样的副食品到灵芝、当归这样的滋补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真正静下心来,想从中挑选几件有意义的纪念商品时,却有些茫然。对于很多游客,特别是外地的游客,有些景区可能一生就去一次,所以,他们当然希望购买的旅游纪念商品是独特的,能代表这个地区的特色,而非到处都可以买到的同类品。此外,许多商品缺乏人文历史的内涵,或者只是形式上的简单造作,也很难吸引游客。中国很多的名胜古迹有上千年的历史,并流传了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只要加以开发,就可以赋予这些旅游商品很好的内涵,从而形成景区最好的名片。

2. 缺乏品牌和营销推广手段,产品档次不高,类型单一

由于很多景区的旅游商品都是以“小作坊”式的个体生产为主,缺乏一定的规模式生产,更谈不上品牌的塑造,也就造成了商品档次不高。质量也千差万别。笔者曾在以盛产宣纸而闻名的四川省夹江县进行过长时间的考察。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盛产青竹,造纸业历史非常悠久,所生产的宣纸因备受张大千先生的赞誉而得名“大千纸”。应该说,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加以推广和挖掘,是能够为该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丰厚的收益的。但由于生产者多以私营为主,各自为战,缺乏规模式的生产,造成了成品类型单一,质量各异。无法发挥出品牌效应。而在营销推广上定位不准,方式死板。没有运用好旅游业这一强有力的载体,即使在该地区最著名的“千佛岩”景区,也看不到和“大干纸”相关的旅游纪念商品,更谈不上竹类产品了。诸多因素也就造成了该地区的造纸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在近年逐渐衰落。而造纸业的衰落又对旅游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的例子在还有很多,究其原因。还是对固有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不够,产品缺乏品牌力度,更谈不上名片效应了。

3. 商品功能单一,实用性较差。

在传统的定义中,旅游商品首先是一种工艺品,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观赏。目前的旅游商品市场中,也多以工艺类的品种居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样单一功能的商品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笔者就曾在一些销售根雕工艺品的旅游景区看到,单纯的观赏型根雕作品由于实用性不强,体积较大,价格偏高,从而造成销量不佳。反而是一些利用根雕元素制作的木碗、木杯这一类的商品,由于既有工艺性,又兼具一定的使用价值,同时方便携带,价格合理,反而赢得了许多游客的青睐。

综上所述,旅游纪念商品的名片式打造已是刻不容缓,我们不能指望那些遍地都能买到,仅仅印上几个“xxx旅游纪念”字样的商品来作为我们旅游纪念商品的名片。而应陔去开发那些和当地的人文历史相结合,有一定的品味,能赢得消费者青睐的旅游纪念商品。

二、如何打造名片式的旅游纪念商品

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业市场的延伸,并作为潜在的高附加值产业,无疑更要重视市场开发这一环节。

旅游纪念品,应根据纪念品类型特征选择造型样式并估计到市场的接受程度,形成设计上的卖点。旅游纪念品设计对于市场开发有重要的作用:设计具有市场定向作用,没计师要从模糊的市场需求中把握方向,为市场开拓提供明确日标。其次,设计师要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以便利用科技进步所取得的成果并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再有,设计师要通过提高产品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提升产品价值,从而创造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传统旅游纪念品,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在于设计师要善于通过纪念品的差别化和细分化,寻找满足人的需要的新的契合点,从而主动地开拓市场。还要注意其精神功能,以及更为人性化的考虑。比如使旅游纪念品的包装更精良,携带更便利等;不仅要重视对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轨迹的研究,从而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新的使用方式。还要密切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只有依靠新的科技成果,才能取得新的工作原理、新的结构方式、新的材料替代更新的造型能力,从而适应旅游业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和普遍的大众审美取向。此外,在产品开发中,艺术设计的审美创造是实现差别化和品牌特色的重要方面。旅游纪念品一定要通过审美创造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满足人们审美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扩大市场效应。这对于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旅游纪念品研制开发的主导思想。因从以下的方面进行思考

1、紧紧同绕旅游购物者的要求进行开发,同时考虑到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拉开旅游商品的档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以纪念性为开发的侧重点,以创新为主流,以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为灵魂,从旅游纪念儡的性能、功能、造型、色彩、工艺、款式、包装等方面寻找创新开发的突破口,注重结合地方资源特色,生产高品位、高质量、价廉物美、小巧精致的旅游商品着手,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旅游商品体系。

2、凭借资源特色优势,注重风格特色、地力特色、民俗特色、创新特色、艺术特色,充分地体现旅游纪念品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纪念价值、地位价值、实用价值。

3、考虑纪念品的耐用性,小巧化,观赏性,注重品牌标志,特殊处理包装,并具商品的个性化形象。以便游客旅途携带方便,多一份旅游的纪念,多一份旅游的宣传,实现通过旅游商品达到旅游宣传的目的。

4、在研制开发的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创新改造,更新换代,创出一批能代表我区旅游精品的作品及拳头产品。逐步完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一条尼的服务管理体系,将其旅游商品开发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具体的做法:

1、大力支持和扶持并指导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研制工作。广纳贤才,吸引外资,鼓励私营经济投资办厂,大力推进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

2、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征集旅游纪念品创作作品,组织参加各种旅游作品有奖评比活动。重奖创作精品选手,将获奖作品及说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媒体等向社会公布,发布我区开发、生产旅游纪念品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吸引商家。

3、在各大景区设立旅游纪念品定点专卖店。合理地安排旅游购物中心,在游客中心、交通运输站点、门票站点、游客集中休息、用餐的地方设立旅游纪念品专卖店,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科学地安排和鼓励个体工商户经营找区自己开发的旅游纪念品。

4、积极引进外地工艺和先进技术。积极鼓励旅游开发商、个体经营者,带着自行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参加国际、国内旅交会及旅游商品展示、展销会,取长补短,学有所用,提高旅游纪念品整体开发水平和质量。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主题是依托本地的资源及文化内涵的开发,原材料成本不高,供给可保障,部分材料属变废为有利价值的物品。工艺制作大部分属密集型的手_上业生产,附加值较高,其产品极具民族特色,深受游客的青睐,加之,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投资不多,风险又小,如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一定很可观,一般的经济利润都在50%以上,而且可有利地带动社会就业,丰富市场。为此,加快旅游纪念品的研制、开发势在必行。

三、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对成都锦里旅游纪念商品行业的调查研究

成都锦里民俗休闲街,毗邻中外闻名的武侯祠,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街区全长350米,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一条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不仅是人们怀旧寻梦的好去处,其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更值得细细回昧。成都锦里民俗文化街已逐步被打造成了成都旅游文化的名片,是西南地区旅游界在近期涌现出来的一颗新星,作为一个了解四川文化的窗口被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来锦里参观的游客流量很大,许多的中外游客都是幕名前来。因为在锦里不仅能较为集中地看到川西古建筑,了解到巴蜀民风和三国文化,还能品尝到正宗的四川小吃,购买到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

而锦里的旅游商品如何定位,在众多具有巴蜀特色的旅游商品中如何进行选择,如何让进入锦里的旅游商品既能代表巴蜀文化的特色又能具有时代气息,同时又要和锦里的整体建筑风格和人文气息相符合,是极富挑战性的问题:而在实际的操作中,锦里给出了我们一个较为圆满的答案,其成功的经验值得许多同类型的景区学习和借鉴。

特点一:商铺设置与景区建筑风格统一,购物与观景融为一体。

武侯祠旁边有个高约7米的门楼,这就是锦里的入口。锦里主要依托成都武侯祠,北邻锦江,东望彩虹桥,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古老的祠堂又注入了新的活力。锦里古街目前主要包括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等几大部分。走人锦里民俗街。从玩的、看的、住的、买的,所有的东西都体现着三国文化与川西文化。在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各种出售旅游纪念商品的商铺非常整齐地排列在街区两侧,所有店面的建筑风格都是以清代川西建筑为主,与锦里民俗街的整体建筑风格相统一,非常的协调,使得商业店面的感觉被弱化。即使是在街边设置的独立摊位,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采用了许多具有四川特色的建筑元素。可以说,这些出售旅游纪念商品的店铺不仅没有破坏锦里民俗街的整体氛围,反而相得益彰,为古街增色不少。

经验总结:弱化购物的商业环境,而将其巧妙地融人整个景区环境中,让购物也真正成为游览的一部分。

特点二:旅游纪念商品地方特色鲜明,种类繁多,可以让游客实现。‘一站式”购齐。

锦里的建筑在视觉上给人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烈的,而丰富齐全的巴蜀传统物品同样也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从剪纸、灯笼、草鞋、布鞋、绣花鞋、丝绸、蜀绣,还有三国的漆器、枕头、文房四宝,女孩的手绢、木梳、香包。大墙脚下,小商小贩或捏泥人、或摆糖画。还有小时玩耍的铁环、不浪鼓,蔡不住让人想起天真浪漫的童年时光。这些种类繁多的旅游商品,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不用四处奔波就能集中的将四川的特色商品“一站式”购齐。实际效果非常的好,许多游客都把在锦里购物作为第一选择。

经验总结:虽然商品的种类很多,但所有的商品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都把其巴蜀特色提炼出来了。锦里打的是整个巴蜀文化的牌,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种类不同的商品又有了一个共同点——“四川味”。只有像这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才会赢得游客的亲睐。

特点三:着力对商品的内涵进行开发,注重商品营销宣传中的文化和理念推广,打造名片式的旅游纪念商品。

锦里街中段有一处开阔地,开阔地上有一个古老式样的戏台。古戏台上定期上演川剧的经典剧目。但游人更多的是喜欢看锦里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传统艺术,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手工艺人的精心裁剪和点缀,小小的皮影活灵活现地演绎着历史的风云。锦里的皮影摊前每天都围满了看皮影的游客,尤其是一些外国游客,他们对皮影格外感兴趣。而锦里的管理者也适时地发现了这个商机,将手工制作的皮影旅游纪念商品引人进来。这些皮影工艺品在外观的制作上非常的精致,同时还加入了蜀绣这样的巴蜀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在皮影的操控上也进行了简化。即保留了传统皮影的特色又更方便普通人操控。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已经成为了锦里旅游纪念商品中的明星。在锦里,像这样的具有名片式效应的商品还有很多,像张飞牛肉、诸葛连弩等等不胜枚举。而在对这些名片式商品的宣传和推广上,除了传统的营销手段,锦里的管理者还借助大学生旅游艺术设计大赛、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的平台,将一些设计创意转化为物质商品,在推动旅游商品出新意的同时,也赋予了商品更多的文化内涵。

经验总结:这些较为成功的旅游纪念品的共同点都是注重对文化内涵的开发和挖掘,特别是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可供开发和挖掘的内容很多。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把这些抽象的文化内涵赋予我们的旅游商品,要既不牵强又要具有鲜明的特色。锦里民俗街商家云集,人气倍高,年收益不下七千万,这和众多名片式旅游纪念商品的成功开发和打造是密不可分的。

上一篇:二年级作文大全范文 下一篇:演讲稿6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