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食舟中作范文

时间:2023-12-04 07:25:17

小寒食舟中作篇1

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凊。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捆布绢,以为民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缔络之中,足以为轻且凊。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故民衣食之财,家足以待旱水凶饥者,何也?得其所以自养之情,而不感于外也。是以其民俭而易治,其君用财节而易赡也。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当今之主,其为衣服,则与此异矣。冬则轻燠,夏则轻凊,皆已具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骊,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此非云益之情也,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以此观之,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是以其民淫僻而难治,其君奢侈而难谏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衣服,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夏则饰饐。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为知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以便民之事。其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当是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牡牝雄雌也。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虽上世至圣,必蓄私,不以伤行,故民无怨。宫无拘女,故天下无寡夫。内无拘女,外无寡夫,故天下之民众。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男女失时,故民少。君实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当蓄私,不可不节。

凡此五者,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此五者不可不节;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

小寒食舟中作篇2

1养气:崇阳的观念 

端午通常在中午过,按传统阴阳理论,一天中中午(午时)阳气最盛,一年中农历五月(午月)阳气最盛,因此端午(重午)表示阳中之阳。这反映出古人的太阳崇拜: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认为万物生长靠太阳。中国文化中,阳与阴相对,充满褒义色彩。阳代表正气、君子,阴代表邪气、小人。所以驱邪选在阳气最重的端午,寓意以正胜邪。阳气又称卫气,《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认为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百邪不侵。 

在阳气最旺盛的午月,农作物茁壮成长,许多中草药也到了采摘季节。虫蛇、蚊蝇、病菌等也大量滋生,古人认为此时百毒齐出,易发生传染病,故称五月为恶月或毒月。这里的“毒”相对于人类而言,既包括传统的五毒虫蛇,也包括疫疬病菌,而艾草、菖蒲、雄黄、蒜头等具有驱虫杀菌功效,所以在端午被广泛应用。而且,古人认识到太阳本身可以杀菌消毒,能驱除体内的风寒湿等邪气,所以在阳气鼎盛的端午节通过菖蒲艾叶等药浴来通经络、祛风湿,衍生赛龙舟来运动生阳、除病保健,借助归宁习俗(出嫁妇女回娘家躲端午)来节欲保精、防止阳气过分外泄,堪称中国古代的养阳节和卫生节。阳气相当于人体的动力和能量,阳气充足的人意气风发、行动矫健,龙舟竞渡中百舸争流的比赛场面充分表现了赛龙舟的“阳光”体育特点,锣鼓喧天的热闹氛围也传递出人们使阳气充沛的健康祝愿和对“阳光”幸福生活的向往。 

2养身:护脾胃的意识 

端午表示正中。按照12地支序列,午排地支第7位,午时适值日之正中,午月适值年之正中,故端午亦称天中节。以五行之数列来说,五为中数,五月初五,两五重迭,表示中之又中。对“正中”的端午节的庆祝纪念,折射出中国人民族思维的中庸观念。中国人尚“中”,推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中庸,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中和,审时度势、通权达变、与时俱进的时中,恪守规范、慎独自律的中正,这一系列“中道”奠定了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基调。反映在养生领域,根据中医五行理论,五与中对应的脏腑为脾胃,对应的颜色为黄色,端午节折射出中国人养护脾胃的养生意识。脾胃运化饮食水谷,脾胃强则气血生化有常,气血旺盛才能吃嘛嘛香。如果脾胃虚弱,人会变得不思饮食、面色萎黄、消瘦、气短乏力。所以古人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养护脾胃是防病保健的根本。 

中医认为,胃喜暖恶寒。夏日天气炎热,人们容易贪食生冷,常会出现脾胃虚寒,所以谚语提倡“冬吃萝卜夏吃姜”,用姜来暖胃驱寒。粽子的主料糯米有补中益气功效,兼能治疗脾胃虚寒;红枣补脾益胃;包粽子的苇叶、竹叶能清热利湿,荷叶还能和胃宁神。江浙一带端午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黄酒(古时为雄黄酒),黄鱼、黄鳝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黄瓜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黄酒驱寒祛湿,用姜丝煮黄酒更增强暖胃效果。总的来说,黄色食物大都具有养护脾胃的功效,如小米、黄豆、南瓜、玉米等。民间有黃色可以解毒制煞的说法,看似迷信,实际上也包含了按节令保健养生的意识,因为人体脾胃强壮则气血充足,免疫力、抵抗力增强,自然百病不生即百毒不侵。 

3养心:心理平衡之道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影响最大的是悼念以身殉国的屈原。屈原抱石自沉汨罗江后,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喂食鱼虾,以免蚕食屈原身体。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赛龙舟暗含了屈原被追杀的激烈场面,包粽子隐喻了屈原的悲惨遭遇——糯米象征屈原的身体,粽叶象征装屈原的袋子,粽丝象征捆扎屈原的绳索,把粽子投入水中则象征屈原被淹入水中。两种版本都记载了一个悲剧故事,所以人们用祭礼来悼念屈原。在江浙一带尤其是苏州,人们更倾向于纪念伍子胥。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因为楚平王听信小人费无忌谗言而被杀。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逃到吴国后曾忠心耿耿帮助阖阊使吴国国力达到鼎盛。但后来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小人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并命人将其尸体装入皮革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不论屈原还是伍子胥,两人都是愤愤不平地含冤而亡,故事渲染了“悲”的色彩。 

小寒食舟中作篇3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等方法,以我国唐朝诗词歌赋中描述的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总结、分析、类比。将唐朝体育消费按阶级层次划分为宫廷体育消费和民众体育消费,并分别对其内容、特点进行了研究,以期从体育消费的视角来审视唐代体育消费的阶层分化和唐代体育的特点,对唐代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 唐朝 诗词歌赋 体育消费 宫廷体育 民众体育

唐朝是中国封建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以强盛的国力为基础,使其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并包含的宏大气派,这一时期也是封建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高峰,无论是宫廷、城市,还是乡村,体育活动都随处可见。唐朝诗赋凝结着我国唐代人民的精神品格,反映着我国唐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唐诗中涉及的体育项目多达数十种,仅棋类就涉足到围棋、弹棋、象棋、六博、双陆、长行等六七种;另有竞渡诗十三首、打球诗二十首、风筝诗三首、拔河诗两首、缘杆诗三首蹴鞠诗三首、斗鸡诗五首、秋千诗八首,还有百戏诗、儿戏诗、射柳诗、抛球诗、春游诗、登高诗、渔猎诗、兵器诗近五六十首。可以说唐朝上下三百年的体育发展脉络在唐诗中清晰可见。虽然二十多年来,体育史学界对唐诗中的体育史料有一定的挖掘,但大多数是从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文化的传承的角度进行整理、总结。从体育消费的视角来审视唐朝体育特点、发展的文章比较少见,本文从体育消费的角度来研究唐代体育消费的阶层分化和唐代体育的特点以及唐代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一、体育消费的概念

体育消费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为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所做出的一种与体育有关的选择;是人们通过利用体育产品来满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完善人格和享受特有艺术的一种特殊消费行为[1]。

体育消费包括狭义的体育消费和广义的体育消费,狭义体育消费是指那些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是指参与体育活动与观赏运动竞赛过程中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与体育消费直接有关的实物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广义体育消费包括一切与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及其家庭、社会的消费行为,是作为社会一般消费者及其家庭通过支出货币所得到的各种体育效用,比如在观看体育比赛过程饮食,去外地观看体育比赛的交通费、食宿费等等。

二、唐朝的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应该说在有“市”以来就出现了。具体来说在战国就有市中各种杂耍表演,以及市上兵器的出售,战国的齐国市民就蹴鞠,市中也有蹴鞠的货物,唐朝更是城市体育的高峰期,无论是竞技体育、宫廷体育、军事体育、还是民间体育、乡村体育,其内容都是空前的,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作用。其体育消费就更突出了。本文按参加体育项目人员的阶级层次将唐代体育消费划分为宫廷贵族的体育消费和民众体育消费两类。

(一)宫廷贵族体育消费

在唐代,宫廷体育高度发展,如宫廷马球、宫女步打球和白打、龙舟、文官拔河、骑射、百戏、大型舞蹈团体操、举重、弹棋、围棋、博戏等,宫中体育游戏和比赛几乎天天有,甚至公主下嫁、宴会外国使臣都离不开体育表演。而流行的宫廷体育活动非马球莫属。仅《全唐诗》就收录二十多首关于马球运动的诗歌。在唐代描写马球的诗歌中, 韩愈在《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中描写了马球比赛热烈、刺激的场面,如:“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侧身转臂着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2]。”唐代对马球场的场地也是极具要求的,如女诗人鱼玄机在《打球作》中描写道:“坚园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3 ]”阎宽的《温汤御球赋》有:‘惟新扫除克净,平望若砥,下看犹镜……纤尘飞而不映。宫中的马球场不仅打扫的干净,地面就像磨刀石一样平整光滑,更见不到飞飞扬扬的灰尘。还有唐朝老臣杨巨源《观打球诗》“亲扫球场如砥平”句。可想而知,在唐朝要建造和维护这样的马球场也是花费巨大。更不用说有些马球场还有豪华的看台,如花蕊夫人《宫词》“小球场近曲池头,宣唤熏臣试打球。先向画楼排御幄,管弦声动立浮游。”关于唐代的马球器械、用具在全唐诗中也有精彩的描绘。唐代朝臣阎宽的《温汤御球赋》描写李隆基打球的马鞍是“银鞍月上,华勒呈还”除了皇帝有银坐鞍和华丽的球仗等马具外,宫女们的骑骥也奢侈的令啧舌。花蕊夫人《宫词》有“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的描述。又王建《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诗:“遥索彩箱新样锦,内人马鞍前头,御马牵来亲自试,珠球到处玉蹄知,殿头喧赐连催上,未解红缨不敢骑。”从中可以看到唐代皇帝打马球有专门的马球服、坐骑。唐代还出现了宫廷驴鞠女伎。《新唐书》“载教女伎乘驴打球,钿鞍宝勒及他服用,日无虑数,万费以资倡乐。”可见宫中女伎打马球花费惊人,以到了日用万钱的支出地步,这样的倡乐只有宫中才能有,民间谁开支的起呢?

宫里蹴鞠也要发钱财,如“宿妆残粉末天明,总在朝阳花树边,寒食宫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王建《宫词》)。宫女踢球,不仅有服饰、球具的讲究还有训练费。到了春天,宫女们三五成群的游览观光,同时玩秋千和从事斗蝶之戏,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可见,那是宫女戏秋千,目的是讨皇帝的欢颜。这也是宫廷体育一大特色,为了皇帝的个人喜好,不惜花费巨资劳民伤财。为了开展龙舟,满足皇亲国戚对观赏龙舟比赛的热爱,宫廷不惜金银建造池苑,仅宫中就有两个池苑可以赛龙舟分别叫“兴庆池”和“鱼藻宫”。从名称和字面上看“兴庆池”大概是为了取乐而命名,是赛龙舟取乐的地方。如李适的应制诗《帝幸兴庆池观竞渡应制》“有争舸争标排荇度,轻帆截蒲触荷来”的诗句。毕竟是池苑,平时养有花草,竞渡争标是不得不做排荇(水草)的工作。后来嫌兴庆池太小,又凿新池。从“宝安二年,八月丙午,观竞渡与新池。”可见。秋千、龙舟、团体操、百戏、骑射等宫廷体育项目在宫廷也是开销巨大,一方面反映了大唐盛世的体育活动的兴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唐朝体育消费的过于奢侈和铺张浪费。

面对唐代皇亲国戚、文臣武将等经常甚至疯狂进行体育活动而导致的过于奢侈、伤残肢体、丧志、荒政误国等现象,一些诗人从爱国惜民的角度出发,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劝谏或讽刺。对军中盛行马球运动的是与非,唐代诗人用诗歌进行了劝谏和争辩。韩愈在《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上张仆射第二书》诗中对唐代军将张建封进行了委婉的讽谏,而张建封在《酬韩校书愈打球歌》诗中进行了精辟的回答。元稹的体育诗也将描写体育活动和针砭时弊相结合,其《竞渡》、《竞舟》诗也带有强烈的讽谏意味。这也是关于体育、体育消费与社会、经济关系较早的辩论了。

(二)民众体育消费

唐代民众体育以娱乐性为主,如龙舟、下棋、拔河、赛马、散步、垂钓等,可以说是唐代大众体育。大众体育的活动内容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为前提,在自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它是一种非功利的体育活动。这种娱乐性体育消费是能够真实反映大众生活质量的消费。端午节龙舟竞渡在唐代几乎成为纯娱乐性的体育,刘禹锡的《竞渡曲》形容当时的赛龙舟“风俗如狂重此时”,说明唐代端午竞渡,以成为大众狂欢的活动。唐代大诗人元稹说:“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积水堰堤坏,拔秧蒲俾稠。此时集壮丁,习竞南亩头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复忧”。不要说龙舟费用,就是选拔壮丁的训练费,对于当时农村也不是一笔小费用,可见,唐代农村经济发展一定不差,否则难以开展那么久。

元宵节家家燃灯,千门连绵不绝;广场踏歌“妇女千余人”,“长安竖灯轮高二十丈衣似锦诗,饰似金玉,”数十万百姓卷入其中。宝马香车“竞夜不绝”,不要说张灯挂彩所花费的钱物,就是数十万的观灯者“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的消费,就是一笔巨大的消费。全国各地蹴鞠和玩秋千蔚然成风,如果球的个数计数就难以计数,而唐代的“鞠”是皮革制作的,归日安在诗中说唐代充气的球是八片熟皮缝制而成,由实心发展到充气的球。仲天颜《气球赋》说:“气之为球,合而成质”。唐代皮革制品虽然不贵,但一个“鞠”的价格也不会很低,在全国流行蹴鞠的情况下,这样算起来,唐代生产的鞠的数量也是惊人的。况且唐代的鞠是手工制成,加上踢球有专门的鞋,甚至有钱人家还有球服,另外,寒食节秋千也是全国性的风俗。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描写到:“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韦应物《寒食》:“彩绳拂花去,轻轻度阁来。”有钱人家还专门在庭院里立起秋千架,让千金女儿玩一整天,荡秋千的彩绳,立秋千架都需要财物,这都是唐代节日庞大体育消费的实证。

显然,以上这些体育消费,都是在经济发展、家庭经济盈余,生活有了一定保障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相扑、踢球、棋盘、棋子、赌马、斗鸡、弄虫蚁、影戏杂剧这些内容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长安不管风雨寒暑,长安到了“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的地步。随着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长安的各种享乐日益商品化,有的活动就是像商品一样推入市场,其享乐者不再是贵族和有钱者,而是普通民众他们都是通过买卖的形式进入娱乐场所,这就是唐代娱乐性体育消费的特点,是唐以前不能比拟的。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唐朝诗词歌赋中挖掘了体育消费的特点。可以看出,唐朝体育消费行为已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其消费过程除涉及经济领域外,更与作为“社会人”的消费主体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特征,以及消费价值观、消费审美取向、消费时尚与潮流、消费的风俗、习惯等背景相联系。因此,将体育消费行为置于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之下来进行研究,对于弥补和完善消费经济理论对体育消费行为解释的不足和缺陷,对于更好地指导人们的体育消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唐朝体育消费结构看,体育消费在中的比重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促进体育消费。是体育消费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唐朝人民家藏粮食有余,生活富裕,国家经济也处于鼎盛时期。有了温饱的人民开始追求生活享受,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城乡体育出现“万里秋千习俗同”、“蹴鞠屡过飞鸟上”[3]的活跃情景。但也存在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宫廷体育消费过剩,浪费资源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并非完全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国民宏观经济来看,满足体育消费需求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比重很小;二是体育产业本身失衡。高层次、高档体育消费产品严重过剩,如保龄球、高尔夫球,而适合大众消费层次的消费品严重不足。

因此,如何面对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以体育健身和娱乐为突破口,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激发大众体育消费意识,导引大众的消费行为,调整体育消费结构,培养大众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扩展消费群体,促进参与性、实物性和欣赏性体育消费,是一个商业价值与全民健身双赢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杨冠华.试论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与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2(6):81-84.

[2]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小寒食舟中作篇4

原文:

《清明舟中》朝代:明    作者:黄衷

杜陵寒食舟中饮,独客兹晨浪自同。

霏雨满天分野火,低云随眼暗江枫。

青郊旧约啼莺里,紫陌生涯小燕东。

小寒食舟中作篇5

前不久北京台一档介绍关于胡人烧烤的美食节目,引起了很多食客的兴趣,这些话就是大家在品尝后留下的评论。让记者感到好奇的是,少有食客能把一家餐馆的菜品,品头论足得如此具体,更少有人会开车穿过一座城去吃一顿饭,可胡人烧烤店却有着如此“魅力”。究竟这家位于北京北五环天通苑附近的烧烤店是靠什么吸引众多食客上门?又是靠着怎样的经营理念能够在地理位置欠佳的境况下,经营十年而依旧门庭若市?与胡人烧烤80后老板――赵文舟畅谈一番后,似乎找到了答案。

沿父亲的梦想之“路”前行

第一次见到赵文舟是在胡人烧烤店,“始建于2004年”的红色招牌挂在店面的最显著位置。细细一想,这样一家位于北京昌平区,地理位置偏僻的餐馆,能够经营十一个春秋,着实不易。2014年,这家店整整经营十年,也正是这一年,赵文舟成了这家店的“新”老板。

可说来有意思的是,2012年以前,赵文舟从未想过要干餐饮这行,更没想过接过父亲的班,去打理这家烧烤店。原本留学回国的他,一心想在北京创办一家英语培训学校,干一番自己的事业。但就是在那年的一个清晨,父亲因犯腰椎间盘突出住进医院的消息,让赵文舟的创业梦想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洗礼。

2004年,父亲50岁,买断工龄,从亲朋好友那儿借来80万元,顶着巨大压力白手起家开了这家店。十年,3650天,始终如一的“拼”,才换来现在这样的规模,赵文舟继承这家店是一种责任。但毕竟在国外待了多年,父亲明白儿子也有自己的梦想,所以从未直接向赵文舟提出要求,倒是偶然一次述说自己创业的经历,让赵文舟难以忘记。

刚开店的时候,父亲几乎是天不亮就出去进货,晚上12点以后才到家。“因为餐饮业是勤行,从进货到配菜,从店面到后厨,每个环节都需要父亲费心费力,挣的就是辛苦钱。”赵文舟说道。开店之初,最让人发愁的就是如何找到好货源,于是每天往返于北京的肉类批发点成了父亲所有的生活。为了节约时间,家里凑钱买了辆桑塔纳,车虽然开的不成问题,但却没有暖风。12月份正是北京最冷的时候,父亲要开着车往返两三个小时,近百公里,去购进优质的牛肉。有一次,因为开得时间太长了,深夜回到家,他的脚已经出了冻疮却浑然不知……敬佩父亲能在知天命的年岁时开店,赵文舟被父亲创业的初衷所感动:“父亲有句话我始终难忘,选择创业就是因为觉得自己这辈子不能光靠拿退休金就这么过了。”

当时听完父亲讲述自己的经历,赵文舟沉默不语,想到他为了这个店牺牲太多了。“作为儿子,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父亲这条‘路’走下去,”赵文舟感慨道。

传承让“路”走得更踏实

开店初期,有人建议搞返券活动,吃100元返20元,可父亲坚决不同意。“因为他的开店理念就是要在保证提供给食客最佳菜品的同时,出售最低价,搞返券势必会影响菜品质量。”赵文舟说道。正是因为这个理念,让这家餐馆开店十年,没搞过一次打折活动,却依旧经营得如火如荼。父亲用实际行动验证了那句: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先的真理。而赵文舟深受父亲感染,不仅在经营餐馆方面,还有父亲对食材近乎完美的苛求。

在实际经营中,供货商背着老板去贿赂食材采购人员,将货源以次充好的事情,在很多餐馆的后厨时有发生。为了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赵文舟说:“父亲立下规矩,一旦发现有任何一家供货商给我们餐馆后厨人员好处,本月食材费不给结账;如果再被发现这种现象,直接取消与该供货商的合作。”2006年在后厨发生的一件事,让赵文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一家供货商给后厨人员每人买了一根冰棍,当场就被父亲训斥道:“维系咱们的合作关系只能靠优质的菜品,靠小恩小惠在我餐馆里行不通……”

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赵文舟接管胡人烧烤店后,秉承了这种完美主义作风,对食材精挑细选:烤牛排为了鲜嫩,只选用牛的第15、16和17根肋骨。加工食材不遗余力:手工剔除冰冷雪花肉里的筋和骨头,并将每块肉切成三四厘米厚的肉片,然后再用水果和一些中药熬制的酱汁进行腌制,一盘肉要七八道工序,才算完成,连烤肉的配料都需要进行五道手工工序,六种配料,七小时以上的搭配才能完成。不仅在肉上下功夫,连蔬菜拼盘都是从自己租种的纯天然绿色蔬菜大棚里直接采摘。

行“路”是一种修行

“想要管理好这家店,光靠‘老板’的称谓不顶用,还是要有真东西才能让员工服我……”赵文舟一针见血地说道。

那“真东西”是什么?“其实,没多高深,就是掌握每道菜的做法,比如做鸡心,要求刀工好,能将每块厚度不到10厘米的鸡心切成两三片,并且每片鸡心还不能断开。”赵文舟轻描淡写地说道。虽然,说得轻松,但学起来着实让他吃了不少苦。

2012年冬天,他每天上午10点到店,站在后厨的操作台旁练习切肉,原本后厨1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切肉台“霸占”,他的活动空间更为狭小。可为了确保肉质新鲜,必须保持后厨的空气流通,因此一侧墙上安装了大功率排风机,赵文舟一边切肉一边还要抵御零下10摄氏度的寒冷,有时太冷,他就在狭小的空间里蹦上几十下。不仅环境让他受了不少罪,食材也没少折磨他。由于鸡心都是选用最新鲜的,所以外表非常光滑,切的时候若是有丝毫疏忽,就会片到手。“那时经常切到手,可我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太冷,手早就被冻麻了。”赵文舟介绍说,从早上一直要切到晚上8点,他只有利用喝水和上厕所的时间休息片刻。“第一天切完,我脖子、肩膀、胳膊疼得几乎已经无法动了。”赵文舟回忆道。那天,还没走出店门,他就开始发烧,本想着就此结束,不想再当这个“老板”,可妻子亓文川在后厨出现,并陪着他一起练习刀工,不仅给了赵文舟惊喜,更让他有了动力。

或许是因为俩人名字里都有相同的字――“文”的缘故,从认识到结婚,再到管理餐馆,夫妻俩很有默契。“当她听说我要学切肉,她就决定要陪着我一起学。”赵文舟回忆说。那天,俩人终于忍住了疲惫和寒冷,完成了工作。走出店门后,赵文舟将妻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哭着说:“老婆,我对不起你,让你跟我一起受苦了……”

经过几个月的磨炼,赵文舟不仅学会了切鸡心,还懂得如何判断食材的质量。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他真正走到了员工的“身边”,学会用他们的眼光来考虑经营,有了自己的管理方法。“对于员工采取强制管理的方法,尽管一时间可以把大家约束起来,对于提高餐馆效益有一定好处。但从长久运营来看,并不可行,最后倒霉的是老板本人,因为员工得不到老板应有的尊重,最终会成为他的敌人。”赵文舟深有感触地说道。

在管理方面并没有纸上谈兵,赵文舟开始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2014年夏天,得知员工宿舍的空调坏了,晚上吹着电风扇睡觉,他和父亲第二天就给他们换上4000多元一台的新空调;后厨45岁的刷碗阿姨手裂了,他特意叫母亲给这位阿姨从日本带了几瓶擦手油。

为了发挥每位员工的积极性,每次开会,赵文舟都会鼓励每个员工提出工作上遇到的问题。他说:“员工提出问题,我从来不会批评,而是告诉他们:‘你提的问题非常好。’有一次,开会的时候,有位服务员反映,后厨刷餐具的阿姨有时会有‘钢丝球’残留在烤肉箅子上。”难道员工不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所顾虑吗?赵文舟解释道:“因为每位员工深知会上提出问题可以找出改正的方法,而一旦被顾客发现问题选择退单,那损失就会由全体员工承担了。”经过讨论,赵文舟和大家找出了解决烤肉箅子残留杂物的办法,不仅需要刷碗的员工认真清洁,同时还需要前厅服务员在换箅子前认真检查。像类似的问题,赵文舟和他的员工们解决了很多。

小寒食舟中作篇6

一、提出打破等级界限的消费标准

在消费问题上,墨子主张打破等级界限,以满足社会多数人的消费需求。为此,他提出一个普遍的消费标准:

1.饮食。“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1)。只要能够充饥补气,强壮手脚,耳聪目明就行了,不讲究五味调和、气味芳香,不招致远国珍贵奇怪的食物。

2.衣服。“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清”(2)“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3)。衣服,冬天用来御寒,夏天用来御暑。凡是缝制衣服的原则,冬天增加温暖,夏天增加凉爽;身体合适,肌肤舒服就够了,并不是夸耀耳目,炫动愚民。

3.房屋。“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4),“其中蠲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5)。房屋,冬天用来抵御风寒,夏天用来防暑热和风雨,有盗贼侵略能够增加防守的坚固,室内清洁卫生,可以进持祭祀,壁墙足以使男女分别生活,就可以了。

4.交通。“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6),可以“任重致远”(7)。车用来走陆地,船用来行水路,使各地沟通交流。制造车船的原则,就是坚固轻快,可以运重物,行远路。

5.用品。“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革贵]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8)。即一切器物用品应由该业工匠尽其能予以制造,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即可。

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9)。在衣、食、住、行、用诸方面的消费,总的原则是有益于实用。墨子还把这些衣、食、住、行、用方面的消费标准说成“圣王之法”,并把它同当今之主的穷奢极侈的生活相对比,说明这一标准是对所有人的适度消费标准。墨子提出的消费标准,同儒家“用之以礼”严格等级消费标准,是大相径庭的。从当时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看,对统治阶级,这一消费标准是低水平,他们是不愿、也从未遵循的;对广大民众,在生产力发展有限、社会分裂动乱的形势下,又是高水平,是难以企及的。

二、主张以发展生产保证消费、提高消费水平

墨了强调社会消费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要求消费水平必须以生产发展状况相适应。“为”和“食”即生产和消费二者的关系,如果“为者疾,食者众,则岁无丰”(10)。生产的人少,吃饭的人多,就不可能有丰裕年景。因此,要保证和提高消费,必须努力发展生产。墨子常常“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11),怕生产满足不了消费而忧心忡忡。他强调应积极加强社会主要消费品的生产,指出: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12)。

五谷是人民所赖以生存的,也是国君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物质基础。人民一旦没有吃的,就不可役使。所以,田地不能不尽力耕作,粮食不能不加紧生产。

为了实现理想的社会经济状况,保证民众的消费,墨子抬出古代圣王贤君的治绩加以称颂,以为榜样:

(尧)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哲民维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维假于民(13)。

尧命伯夷、禹、稷三君,忧虑勤劳百姓之事:伯夷制定法典,用刑律约束百姓;大禹治平水土,确定山川的名称;稷教导百姓播种,努力生产粮食。他们的成功,大大造福人民。使“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14)。这是说给统治者:必以此为务!

墨子同时主张,消费水平应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提高:“饮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15)。生活诸方面应力求从俭,待生产发展,富裕之后,是可以逐步提高生活水平的。只是因为统治者的奢侈淫靡,将社会财富消耗殆尽,百姓欲求维持仅能生存的消费标准而不能,所以这一提高消费标准的主张就难以上谈。

三、提出节用以保证多数人的长远消费

节用论在墨子经济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16)。墨子认为,圣人治国、理天下,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加倍增长的办法不是对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社会经济情况,节约不必要的费用。节用即可使财富“一国倍之”、“天下倍之”,从而保证社会多数人的长远消费。

崇俭或节用是先秦各学派较普遍的主张,但各派此主张在性质和特点方面互不相同。儒家的崇俭或节用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等级性,而且侧重点在反对较低等级的人于消费方面的僭越即超过等级消费标准的行为。与之相反,墨子把节用作为对一切等级人的共同要求,既反对“奢侈之君”,也谴责“淫僻之民”(17);既劝告圣王人君应当“用财节,自养俭”(18),也要求一般民众不可“恶恭俭”、“贪饮食”(19)。但主要锋芒,还是指向统治阶级上层,指向他们挥霍无度的寄生消费。墨子认为,统治阶级上层的奢侈消费,会使“左右象之”(20),上行下效,造成淫侈的社会风气,其后果就是“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21),使广大人民更加贫困。“饥寒并至”(22),何谈维持适度的消费标准!因此,他要求统治阶级上层天子、诸侯、王公大人,在消费方面实行全面的节俭:“为宫室不可不节”,“为衣服不可不节”,“为食饮不可不节”,“为舟车不可不节”(23)。平时注意消费方面的节用,发生灾荒时,统治阶级上层应首先降低消费标准:

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匮),五谷不收谓之饥。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廪食而已。故凶饥存乎国人,则君彻鼎食五分之五(三)(24)。

灾情各异,轻重不一,统治者应视灾情降低消费标准:遇上馑年,做官的自大夫以下减去俸禄的1/5;旱年,减去2/5;凶年,减去3/5;馈(匮)年,减去4/5;饥年,免去全部俸禄,只供给饭吃。所以,国家遇上凶饥年岁,大家面临饥饿的威胁,国君也要撤掉鼎食的3/5。墨子更明确提出:

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若则不难(25)。

如果把生产上层人物的奢侈品所用的人力、物力转用于生产民生必需品,就不难使一国财富加倍,就不难满足普通百姓的消费需求。显然,墨子不是让普通百姓省去“口中食”,而是要国君、大夫等整个统治集团减少鼎中甘肥、盘中珍馐,是要限制、减损统治阶级的奢侈靡费以增加人民所消费的生产必需品,维护下层人民的长远消费,改善普遍百姓尤其是小生产者的生活状况,所谓“损有余以补不足”。

“节俭则倡,淫佚则亡”(26),墨子把节用看作是有关国家存亡的大事,反复警告统治者,如果在宫室、衣服、饮食、舟车、蓄私诸方面“不节”,让“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27)的消费状况继续向两极分化,那么,他们将如杰、纣国破身亡,自食恶果。

四、揭露“三患”使百姓没有起码的消费保证

墨子的理论不会为统治者所接受,不会改变统治者的治政、行事、生活:

以其极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徒役,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殚)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28)。用最高的奖赏赐给无功之人;耗尽国库的储备置办车马、衣裘和稀奇之物;拿 役卒和奴隶的血汗、生命去建造宫室和游观之所。活着时修造台榭,死后又做厚重的棺椁,制很多衣服,修造坟墓。民力用尽,民财耗竭,使得百姓没有起码的消费保证:“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真“民之巨患也”(29)。为此,墨子大声疾呼,“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30)。

小寒食舟中作篇7

人的体质禀赋存在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有强弱的差异,禀赋有寒热的不同。例如面赤、口臭气粗、苔腻、大便干结,体质多为壮实,属于实热体质;有些人面苍、气短、容易感冒、入夜寐差,体质属于虚弱。如果体质虚弱,畏寒,肢冷纳呆,大便溏薄,中医认为是虚寒体质;如表现头晕失眠、烦劳潮热、口干疲乏,是属于虚热体质。

对于体质的壮实与虚弱,我们一般容易体会,而体质的寒热,我们如果不了解中医知识,就不容易体会出来。而体质的寒热,对日常的饮食调制又是很重要的。如寒性体质的人,比较怕冷,四肢不温,一般长得比较肥胖,到了冬天容易生冻疮,早上起来经常泛吐清水,喜欢吃咸味或辛辣厚味的食品。而热性体质的人,比较怕热,出汗多,一般长得消瘦,容易口渴,喜欢喝凉开水,面部红赤,经常大便秘结,容易“上火”、患口疮,喜欢吃清淡的食品。在饮食调制上,必须根据寒热的不同要求,顺其自然,否则就会影响身体。

还有,人体在发育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体质也各有不同的特点,男性与女性的体质也存在有生理差别。

食物有与药物一样的偏性作用

健壮身体人人所欲。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就是说健身补虚,食品比药品更加有效。我们感到自己疲劳乏力,或者觉得虚弱,需要补益自己的身体,首先想需要采用哪些食物来补养。当然是选择针对性强的食物,则对身体更加有效果。如何去选择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运用中医传统的方法,根据个体不同的体质,辨证地去选择恰当的食物。

所谓“药食同源”,就是说药物起源于原始社会采食时期。中药绝大多数来自于动、植物,有些本身就是食物,具有营养和医疗作用,如蜂蜜、大枣、扁豆、莲子、桂圆等。所以许多食品和药品一样可用来治病,且在一定程度上,食品治病比药物安全、可靠,又容易为人们接受。唐代卓越的医学家孙思邈对之有独特的见解,认为“安勇之本必资于食”,当医生“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样说来,养生保健就更需要食品调养。食品与药品同样具有寒热温凉的性质,在使用的时候,也应当因人而异,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合理地调制饮食,必须要先辨体质。日常一般食疗方治病养生,不管个体的体质,只是对病下食。辨体质,调饮食,是先辨别人体到底属于何种体质,如属性是阴证还是阳证,是属于寒还是热,体质是属于虚还是实。根据人体的体质不同,选择合理的对证的食物,使饮食养生与饮食治病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辨虚实体质,调制饮食

人的体质常常有虚实的差异,包括各人的体力、耐力、意志力以及脏腑功能,都有强弱的不同。体质壮实、实热内蕴之人,不仅形体壮实,且面赤气粗,声高易于亢奋,口臭便秘,舌红苔腻,脉滑有力;检验常显示血脂高、尿酸高、血粘稠度高等。这些人素喜食膏粱厚味,所以饮食调制首先要节制食量,以低糖、低脂为主,提倡素食、低热量的清淡饮食。虚寒体质的人,需要选用温补的食品,如洋葱、韭菜、大蒜、虾、牛肉等。如属于虚热体质,需要选用清补食品,如香菇、百合、山药、蜂蜜、蛤士蟆油等。血虚者选用龙眼、木耳、红枣等;肾虚者选用核桃肉、芝麻、黑豆等。

人体的体质强弱,最容易在消化道功能上反应出来,即中医认为是主要在脾胃功能强弱上显示出来。如体质强的人,其消化机能亦好;体质弱的人,其消化机能也弱。所以对体质的调节,主要针对消化机能进行调节。我们需要增强体质,首先要选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的食物,如香菜、山药、扁豆、莲子、香椿等。“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者,选用芹菜、番茄、花椰菜、白萝卜、洋葱等。

辨寒热体质,调制饮食

人的体质大都存在着偏寒、偏热的不同,比如同样是感冒,不同体质的人反应出来的症状不一样;体质偏寒的人表现鼻塞流清涕,怕冷少汗,口不渴,经常泛吐清水,咳嗽吐白痰;体质偏热的人表现咽喉肿痛,口干,怕热,咳嗽吐黄稠痰。体质偏寒、偏热不同,对食物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异。同样的食品,在不同寒热体质的人体上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比如大白菜、鲜蘑菇,有些人吃要了胃胀,泛吐清水,大便溏薄,而有些人吃了生姜、大蒜会胃部不适,咽喉干痛,甚至痔疮出血,一般是前者体质属寒,后者大多体质偏热。

所以针对体质不同,食物要进行因人制宜地选择,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如体质属寒的人,多食用一些热性的食物,有利于增强体质,平时可多食用大蒜、大葱、芹菜、青椒、韭菜、牛肉等。体质属热的人,应多食用清润的食品,如番茄、草莓、木耳、绿豆、荠菜、蒲公英等。

辨年龄体质,调制饮食

饮食的调配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要保证营养充足,平衡膳食,做到样样都要吃;但不要随便吃滋补品,不宜过多吃零食。中小学生在长知识长身体时期,消耗能量多,心理压力大,容易食欲减退;所以既要保证营养充足,提供主食、水果、蔬菜、豆制品、奶及动物性食品,又要多选用健脑益智食物,如水产、蛋、食用菌、干果等,还要经常翻新口味,食谱多样化,以保证孩子们食欲。妇女在妊娠、哺乳期间的饮食有特殊要求,供给能量要适当,要增加蛋白质,多吃富含钙、铁、维生素的食品。中年人的饮食安排,既要保证劳动的营养供给,又要节制食量,防止肥胖,控制好高脂、高糖食物,减少代谢性疾病;进食宜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老年人功能开始衰退,要合理营养,注意节食,主食宜粗,蛋白质宜精,脂肪、糖、盐宜少,维生素要充足,少吃油炸、腌渍、动物内脏及冰箱食品,多喝茶水。

小寒食舟中作篇8

《栈云峡雨日记》从两个方面记载了作者的旅行状况,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旅行笔记。竹添对一路的饮食、住宿和交通状况、物产、水文都有描述,为我们了解晚清差旅、税制、水利、航运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从《栈云峡雨日记》看晚清差旅状况

竹添在日记的最后一则中写道:“是行为日百十有一日,为程九千余里。大抵车取二,轿取三,舟则略与二者相抵。”可见,他全程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三种——车、轿、舟。从北京至重庆,主要的交通工具为车与轿,从重庆府到上海则一路乘舟。竹添自持“探奇如学道,要在忍辛勤”,但是一路的跋涉也让他苦不堪言。在华北平原上,由于持续的干旱,竹添沿途遇到了大风扬尘的天气,“目眯不能视”,与君亮拥被卧车中,舆夫“则黧面变为斑白,目光炯炯如恶鬼”。离开河南卫辉府途中,“风雨卷沙,自窗隙乱扑,车中之尘可掬”。抵达新乡县时,“风雨愈猛,奇寒袭肌”,甚至还出现了“泥滑马痛”的现象。西安以西,因为山路险峻,“乃舍车而轿”。在秦岭中,“山不甚高峻,而石角嵬我,动欲倾跌。其无石处,则泥滑无以措步,舆夫窘甚”。临近四川,过宁羌州时,“走山岚间数十里,雨又不绝,在轿中衣襦皆湿”。又过七盘关时,“会天雨泥深尺许,足一陷不可复拔。乃取道于山麓,自溪中行。水深没膝,舆夫蹑石以取浅,左深则右,右险则左,余在舆中摇摇不已”。在重庆境内,“夜半出店,过浮图关,山峻轿危,轩则朝天,轾则俯地,残梦屡惊”。

他也不适应中国的饮食习惯,“其适口者,惟有鸡卵耳”。安肃县以西,“绝无杭稻,以面充食”。在铁门只是“杀鸡充食”而已,在陕西兴平则“获藕粉食之。盖捣藕为粉,渍水晒干,略如我邦制葛粉”。竹添因为身体的原因错失了游览西岳华山,他对此深以为憾。

另外,竹添对沿路的旅店也多有记述。虽然一路走来,很多时候都是风餐露宿,但是他还是有不少住旅店的经历。

宿宜沟驿。梦寐中闻风泉喧飓声,谛之则驴马龅刍也。始知“卧闻瘦马龅残刍”句之妙。北地客店,卧房与马间相连,止隔一墙,或有别构者,亦相距不过数武。故马嘶驴鸣常起于枕上。(五月十五日)

客店极矮陋,一室不能容二客。(五月二十九日)

黎明往浴骊山温泉……余自发京已月余日,客店无复设浴,面腻体垢,臭秽欲呕,至此洗沐数次,殊觉爽快。(五月三十一日)

府城(西安)规模宏壮,街市填咽。凡禹域客店,独僦卧房,而无他具。故行旅者必赍枕席衾稠,始得涉远。北地又无团圊,人皆矢于豚栅。豚常以矢为食,瘦削露骨,有上栅者,嘻嘻聚于臀边,驱之不去,殆不能堪。此地始有园圊之设,虽不净洁,亦胜于无矣。(五月三十一日)

过临江寺,宿资阳县……客店大者可容千人,店中或有设剧场者。(七月十三日)

第一则,介绍河南的旅店状况。卧房与马厩相连,或者相隔几步之遥,因此“马嘶驴鸣常起于枕上”。第二则,描述客店的规格,第三则则对中原旅店内无澡堂之设表示无奈。第四则中可以看出当时西安乃至整个北方客店的一个整体状况,旅客远行需自带被褥枕席,没有厕所,大小解只能去猪圈解决。而第五则记录了四川客店规模,当时甚至店内设有剧场,这大概与当地川剧的流行与普及有极大的关系。

竹添笔下中原驿站粗劣的饮食、简陋的卫生条件(几乎没有浴室跟厕所)、用马粪代替木柴做燃料,渔夫在岩穴中栖息……对于一个生长于斯的晚清人而言都是司空见惯。而在竹添看来,这些都是闻所未闻的,因此他仔细地将其作为新闻一一记录在册。这种选择上的差异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当时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近代化之风已悄然刮起。个人的物质享受,更加舒适的、便捷的交通,清洁的生活环境和多样卫生的饮食,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追求。煤气路灯开始在东京的银座点亮,欧洲的各种生活用具、服饰首饰开始流行于各个商铺之中,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为之焕然一新。同时加上日本特有的洗浴文化的影响,使竹添对于晚清中国内陆的境遇不得不感到惊讶和好奇。这是他对于沿途的饮食和交通住宿如此在意的重要原因。

二、从《栈云峡雨日记》看晚清长江航运状况

《栈云峡雨日记》还详细描写了沿路的交通状况,特别是在长江上行舟的经过,包括各种船的特征,舟子如何与险滩湍流搏斗,以及避险及旅客搭乘等细节,读来生动有趣。

竹添一路可谓历尽千辛万苦。从重庆至上海,一路都是乘船而行。竹添在日记中写道,“余将买舟,嘱听陈锡鬯听采”,“适有一大船装盐趋宜昌者,锡鬯劝余附载”,于是竹添搭乘这艘盐船开始了他的三峡之行。竹添在日记中记述了这艘盐船的特征:“盐船大受十四万斤,入水甚深”,“船上舻一,桨四,皆须七八人之力方得操之”。因为船太重,只能停在下流滩深的地方,搭载的乘客需要乘脚艇划十五里才能到达。同时竹添还对重庆江边的其他船只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凡船上设舱桶、窗棂者曰‘胯子’,供行李寄载。其无之者大曰‘五板’,小曰‘三板’,皆装载货物,客亦得就搭焉”。(七月二十二日)这艘盐船在途中两次遇险,一次是过荒滩时,“盘涡折舵”,幸好没有大碍,在巫山县修理后继续东下。另外一次则比较惊险,经过叱滩、人鲜瓮时,“左舷两桨触浪而折”,险些葬身鱼腹,后在舟子们的努力下才得以脱险。八月三日,至宜昌,“买小舟抵宜昌城”,次日又更换一舟,顺江而下,十八日抵达江州后又改乘火轮船,二十一日,“舟达于上海”,才抵达终点。竹添从重庆嘉陵江到上海,三易其舟,才得以到达,可见当时从水路出蜀是件多么艰险的事情。

此外,竹添在日记中还对沿途行舟的艰难及舟子与险滩湍流搏斗的场景做了详细的记录,让人如临其境。

过武林关,抵双渠子。漩涡叠起,舟所掀舞,一再转才得出。(七月二十五日)

将入巴阳峡,乱石堆叠,长数百丈,蜿蜒如龙,日龙蟠石。水束而逼仄,入峡益窄,若二大舟来遇,各桨相搪不可过也。(七月二十六日)

至大溪口则山稍豁开,舟路之险亦纾矣。大抵峡中有滩处,大涡磅礴,转毂翻轮,江流为之激荡,水面高低不一,所以为大险。(七月二十九日)

大抵上峡之舟,皆候风挂帆,又有数十人纤之,蹈悬崖而行。遇路绝不可行者,辄皆上舟,荡桨摇橹,经数刻仅能进寸。而下滩之舟则一瞬千里,快如奔马。但覆败之患,常不在寸进而在快奔。静观者盖知之矣。(七月三十日)

过叱滩,入人鲜瓮。乱石排水面,大者如冈阜,小者如剑锘,忿迅争耸,与水相搏。涛澜奔跳,随处作盘涡。舟掀舞于其间,不当一槁叶。舟人极力荡桨,适左舷两桨触浪而折,急移右边一桨代之。务随浪旋转,又遇大涡相蹙,舟胶定不动,众皆失色。有宣佛号者,有投糈祷江神者,相与出死力。拮据久之,始得能出险,皆额手称庆。盖峡中滩险以十数,而无过于此滩者。称日人蚱瓮,果不虚也。(七月三十一日)

三峡行舟之险恶,由此可见一斑。凡此种种,为后代读者展现了当时长江航运的许多细节性的画面,为研究晚清航运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绝佳史料。

上一篇:评选活动范文 下一篇:漫画老师作文五年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