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翻译范文

时间:2023-09-23 23:39:27

春望翻译

春望翻译篇1

关键词:顺应论;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女性拥有了自己的事业。抛却了以往“家庭主妇”的单一身份,她们在教育、经济、工作等方面都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家庭、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而经济的独立也使她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装点自己,购买各种服饰、箱包、化妆产品等。因此,女性消费品的商标翻译就有了其独特的研究意义。

二、维索尔伦与顺应论

顺应论是语言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语用学的理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所提出的一种语言顺应理论。在维索尔伦看来,自然语言具有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这些选择依语境不同而变化)、商讨性(指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语言的选择)和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选择以满际需要的行为过程)三个特征。“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能动地使用语言”(维索尔伦,2000)。其中,顺应性(adaptability)是语言使用的核心。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对于译者来说,选择就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找到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词汇、句子,以满际的需要。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原语和目的语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还要考虑到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语读者的文化程度,接受水平,心理状态等。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就像是一座桥梁,它将原语与目的语、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联系在了一起。而译者正是这座桥梁的搭建人,他首先需要掌握原语中作者的意图,然后将作者的观点、看法以符合读者表达习惯的形式翻译出来,获得读者理解。

三、语境顺应下的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

众所周知,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即在原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进行转换。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原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还要考虑到交际双方的物理、社会和心理世界的顺应。因此,商标翻译也是如此,除了语言顺应外,一些非语言性的因素也同样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导向。因此,笔者以顺应论中语境顺应为理论指导,从女性消费者的心理世界、社会文化圈两个方面着手,详细分析了非语言性因素对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顺应女性消费者的内心世界

为了在第一时间吸引女性消费者的眼球,让她们对某一产品印象深刻并产生购买的欲望,译者就必须熟悉女性消费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做出恰当的翻译。

1、满足女性消费者对美的渴望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迷人、优雅。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高档的品牌服饰、化妆品、饰物等越来越受到女性的青睐,她们相信这些产品可以让她们变得更加“靓丽动人”,于是,这些品牌的产品成为了她们化腐朽为神奇的“筑梦良方”,使得各年龄段的女性争相购买。因此,为了满足女性对美丽外表的追求与渴望,很多产品在进行商标翻译时都用到了“美”,“丽”,“倩”等词,例如:

MARUBI 丸美(cosmetics) Clinique 倩碧(cosmetics)

Teenmix 天美意(shoes) Belle百丽(shoes)

Mrrufu美仑美奂(clothes) Missmay 美媛春(cosmetics)

在这些商标中,“俏”,“美”,“丽”,“倩”都是美丽的意思。

2、满足女性消费者青春永驻的梦想

每个女性,不论她们是青春年少的女孩儿还是成熟稳重的女强人,她们都希望自己可以活力四射,青春永驻。她们极力想抓住青春的尾巴,不让时间从她们的指尖流走。因此,凡是有可以让她们留住青春的产品,她们都会竭力买来尝试。于是,如果在商标中包含这些有关“青春”的字或词,那么这个产品很有可能会受到女性消费者的追捧。例如,女性化妆品“Youthtopia”是由两个英文单词“youth”(年轻)和“utopia”(乌托邦)组成的,在英文中,这两个单词组合在一起有“永葆青春”之意,它暗示人们,凡是用了此款化妆品的女士都可以远离衰老。也正因为青春永驻是每一个女性的梦想,因此,译者在确定本款化妆品的中文名称时,将其译为了“悦木之源”,即滋养树木的泉水源源不竭,隐含青春永不凋谢之意。

此外,其它的一些商标译名,如:将Clean & Clear译为“可伶可俐”;将Younger译为“少女之春”;将Cover Girl译为“封面女郎”;将Nena译为“仙泥”等,都可以给女性消费者传递一种“青春”、“活力”的积极信息。

3、满足女性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

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健康也是一个她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她们希望自己购买的产品是安全、可靠和舒适的,因此,译者在翻译商标名称时,也要注意到女性消费者的这一心理。例如,在“小护士”(Mini Nurse),“安尔乐”(Anerle),“安蔻”(Ankh),“佳洁士”(Crest),“洁婷”(Ladycare),“帮宝适”(safe & happy),“相宜本草”(INOHERB),“强生”(Johnson’s Baby)等这些产品的商标名称中,“安”,“洁”,“护”,“适”,“佳”,“舒”这些词都有舒适、安全、守护之意,而译者在对这些产品商标名称进行汉译时也顺应女性消费者的这一心理,采用了“安”、“护”、“舒”等这些字眼。

4、满足女性消费者对快乐的向往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购物是一种释放自己、调节情绪的方式,并把购物看作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当消费者在商店购物时,吸引她们的不仅仅是那些琳琅满目的服饰,那些商标名称下所隐含的意义也可以给她们带来快乐。因此,一些商标名称如“笑爽”(Smile free),“Rejoice”(飘柔),“Joy & Peace”(真美诗),“乐活族”(Primavera Life),“家美乐”(CAMENAE)中都包含了与“快乐”相关的字词:“乐”,“笑”,“Happy”,“Smile”,这些字都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愉悦的心情。

(二)顺应女性消费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狭义上说,文化包含以下五个内容:历史、、价值观、社会组织和语言。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逐步开始形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孔孟之道一直为中国人所信奉,他们所秉承的观点已经在大多数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我们崇尚天下大同的和谐、美好社会。然而,西方文化则由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和罗马文化沿袭而来,与我们的儒家文化大相径庭。与中国文化相比,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人权平等以及物质需求。因此,译者在进行商标名称的翻译时,也要顺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做出恰当的翻译。

1、顺应文化中的历史因素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有不同的含义。译者在翻译商标名称时如果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就很容易引起当地消费者的误解和不满,继而影响相关产品的销售。牙膏品牌“黑妹”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非裔美国人的牙齿很白,所以,当人们看到一个叫“黑妹”的牙膏品牌时,很自然会联想到:如果我也用了这个牌子的牙膏,我的牙齿是不是也能白若珍珠呢?在中国,我们将牙膏取名为“黑妹”是可行的,但若是要把该品牌引入国际市场(以美国为例),我们就不能再将其翻译成“Black Sister”(黑妹)了。因为对于美国来说,“黑人奴隶”和“种族歧视”是他们历史上最为晦暗的一笔,时至今日,仍然有些人对非裔美国人存在偏见。因此,在美国,“Black”,“Negroes”都是较为敏感的词汇,暗含贬义。而作为译者,我们也应该在翻译时灵活地进行变通,将其翻译成“兄妹”或许要比直译强得多。

2、顺应文化中的宗教习俗与寓言典故

宗教习俗和寓言典故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基督教和《圣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我们可以发现,英语中很多俗语、典故等都出自《圣经》。而一些希腊、罗马神话也对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Echo”,“Calypso”,“Antaeus”都是香水的名称,在希腊神话中,“Echo”是一位美丽的林间仙子;“Calypso”一位海上女神,阿忒拉斯之女;而“Antaeus”则是一个百战百胜的巨人。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对这些希腊神话并不了解,因此,译者要想对这些名字进行翻译,就需要对其进行恰当的解释。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女装品牌“西子丝典”,“西子”指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而这一商标名称也是来源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西子浣纱”。同样,品牌“秋水伊人”也是出自《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由此可见,作为译者,我们在翻译这类商标名称时也应该考虑到商标之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

3、顺应文化中的美学因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西方以性感为美,东方以纤柔为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女诫》中找到依据:“阴阳殊性,男女异性,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而“柔”“弱”也就是中国古人对“美”的评价标准。因此,在将国外的一些产品引入中国市场时,译者为了顺应中国人对“美”的要求,通常都会采用“柔”(gentle),“雅”(elegant),“芳”(fragrant),“纤”(slim),“倩”(pretty),“娇”(sweet and tender),“自然”(natural)等词,如:梦特娇(Montagut),自然堂(CHANDO),“雅芳”(AVON),“倩碧”(Clinique),“娇韵诗”(Clarins)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由此可见,在商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标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标翻译翻译却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还受到文化因素、消费者的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作为译者而言,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还要掌握相应的翻译策略,综合考虑不同特点的消费者的真正需求,这样,才能帮助相关产品在市场中获得较好销售业绩。

参考文献:

[1] 安亚平,2004,中国名牌产品商标词译名分析及其翻译方法,《上海科技翻译》,第 4期,43-46 页。

[2] 包惠南,200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 顾文均,2002,顾客消费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4] Nida,E.A.2001.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春望翻译篇2

在2000年前后,机器翻译软件的市场曾一度红红火火,随后却很快地销声匿迹了。就在人们几乎要忘记它的时候,机器翻译发展到今天又有了复兴的迹象,看上去,机器翻译似乎将迎来又一个春天。只是希望这次,我们能吸取以前的教训,使春天更长一些。

曾经的风云变幻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又称机译(MT),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用以完成这一过程的软件叫做机器翻译系统。早在1946年,电子计算机问世不久,美国人沃伦・韦弗、英国人A・D布思就提出了机器翻译的设想,此后各国开始进行机器翻译的研究和开发。从1956年开始,我国也开始了机器翻译的研究,在“六五”、“七五”、“八五”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期间国家均把机器翻译列入重点发展项目。早期机器翻译主要以研究机构的学术开发为主,到了1992年,我国迈出了机器翻译软件商品化的步伐。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软公司”)在JFYⅢ翻译系统之上成功推出了“译星”1号软件产品,从而带动我国机器翻译进入了一个发展热潮期。

继中软之后,国内众多的软件公司相继涌进这一领域。国内的机器翻译软件一时达到百种之多,根据这些软件的翻译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词典翻译类、汉化翻译类和专业翻译类。

词典类翻译软件有金山软件公司的《金山词霸》。这类软件相当于一种电子词典,它可以迅速查询英文单词或词组的词义,并提供单词的发音,为用户了解单词或词组含义提供了便利。

汉化翻译软件的代表之一是北京实达铭泰公司开发的《东方快车2000》,这类软件主要满足用户汉化英文软件、英文网页,实现对屏幕英文信息的了解和文章的初步翻译等,对信息获取、了解文章大意有实际作用。

专业翻译系统,则以译星为代表,是面对专业或行业用户的翻译软件。这类软件具有传统语法规则的翻译内核,追求自动翻译的可读性效果。

当时机器翻译软件市场的繁荣与互联网刚刚在国内兴起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由于互联网上中文信息还很少,用户迫切需要翻译软件来辅助他们快速阅读英文信息,另外,一些外来的软件在国内还没有中文版,也需要通过第三方途径将其汉化才能正常使用。一时爆发的需求使得人们以为机器翻译软件充满了希望。

然而,现实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美好。语言专家回忆当时的情况总结说,一方面,互联网使当时的用户经受着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方式所带来的冲击,认为计算机什么都能做到,机器翻译软件完全可以代替人的工作的心理在当时也不足为奇。而另一方面,机器翻译软件最高潮的时期,各厂家为了争夺市场,采用一些过分的宣传误导了用户,有的甚至说自己的翻译准确性达到了90%以上,这导致了用户对翻译软件期望过高,而实际使用时又失望过大,用户对机器翻译软件产生了不信任感,导致整体市场口碑下降,由此就有了后来机器翻译软件在市场上的销声匿迹。

这一段由盛迅速转衰的历史其实表明,机器翻译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即翻译准确度低、错误率高等等是阻碍其发展的硬伤。另外,表面看来机器翻译的市场需求很大,但如果理性一些,就会发现这种市场需求的旺盛之上泛着泡沫。对此,我国著名计算语言学与机器翻译专家董振东说:“人尚且做不到什么都能翻译,何况机器。专业翻译人员,包括一些有名的翻译家都会在翻译上犯错误,只是人类会掩盖,即使翻译出来的东西是错误的,他也会保持语句的通顺,给人正确的感觉。而机器不会这么做,有什么错误都会直接显示出来,这也是机器翻译让人感觉错误百出的原因之一。”总之,无论是从用户心理还是技术本身来看,机器翻译软件市场还远未成熟。

复兴契机

从繁荣之巅到谷底,机器翻译软件沉寂了,许多软件厂商撒手而去,这个市场几近销声匿迹。不过,依然有一批人坚守这片天空一直到今天,比如中软公司的机器翻译事业部。

作为第一个将机器翻译软件商品化的软件产品,当年中软机器翻译事业部推出的“译星”可谓是取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机器翻译软件的一度繁荣结束后,中软并没有放弃这块业务,而是继续投入进行了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如今,中软又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移动设备广泛普及的前景,将“译星”推进了嵌入式领域。

据中软机器翻译事业部负责人刘杰介绍,从2004年,中软“译星”就从以前单一的个人电脑方向,转而同时向嵌入式领域进军。“我们在原有PC系统下,一方面对系统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去适应嵌入式系统的需求,最终是要提供给厂商一个纯软件的产品形态。”

刘杰说,“译星”进入嵌入式领域一个重要的目标(同时也是挑战)就是要实现与嵌入式平台之上各种应用软件的集成。她认为,机器翻译技术、印刷体及手写体文字识别技术、语音输入和输出技术、全文校对技术等,同是处于智能应用领域中的技术,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技术都“各自为政”,而硬件设备的生产厂商往往把注意力放在集成电路技术的升级和革新,对这些软件技术并不太在意。中软经过多年的努力,不断与其他应用技术提供商和硬件制造商进行沟通,寻求合作和创新。最终,将众多技术结合在一起,组成集成的软件产品面向用户。这样,一方面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从而体现出智能应用技术的价值;另一方面,集成的产品进一步降低了用户的整体拥有成本(TCO)。

在集成目标的指引下,目前,译星智能翻译软件家族已经完成了基于大多数平台的开发,除Windows、Linux以外,Unix、Cosix、Mac OS X、Windows CE、Mobile、 Symbian等平台上均有译星的产品。译星智能全文翻译(整句翻译)引擎还应用在电子词典产品、学习机产品、手机等PDA产品,并在学习机领域完成了Mips、Epson、Arm、三星等平台的移植。此外,译星智能全文翻译(整句翻译)引擎对软件开发商提供翻译引擎功能接口,可以集成在其他应用软件中,使这些应用软件具有翻译功能。

这些都为译星出击移动设备市场做好了准备。近几年,中国移动通讯市场增长迅速,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3亿,这为移动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用户基础。而中软针对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已经能够提供包括国际短信翻译网关及其平台、翻译引擎、全文翻译器、电子词典、移动应用软件开发、移动产品测试等在内的翻译产品及服务。中软公司国际软件开发部总经理于世国说:“中软译星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嵌入式领域的应用创新,特别是移动设备方面,因为市场的需求在这里。”

除嵌入式市场外,在线翻译服务在这几年开始兴盛起来。这类翻译服务主要是互联网搜索类公司创建的,在中国雅虎网站上,用户可以实现英汉、汉英、日汉、汉日的150词以内的快速的文句翻译;Google、百度也可以提供类似的翻译服务。另外,也有部分翻译专业公司提供这种在线的服务。比如如金山公司从“词霸在线”发展到了今天的“爱词霸”,金桥在线翻译等等。这些在线翻译服务暂时都是免费的,主要针对网民用户,与大型的翻译软件有较大区别。

苦练硬功

回顾那一段兴衰史,软件厂商已经认识到应该吸取教训苦练硬功,也就是抓技术创新,提高翻译的准确率和可读性才是最根本的。中软译星继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据刘杰介绍,如今中软译星已经实现了基于实例、基于模板、基于规则三种翻译方法混合集成的技术创新。这样,目前“译星”的翻译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据介绍,对于一般复杂程度的文章,“译星”英汉翻译系统的翻译准确率在85%以上,“译星”汉英、汉日翻译系统的翻译准确率在75%以上。

众所周知的是,用意译代替字面翻译,可以避免译文的误解,提高译文的可读性。所以,一直以来意译成为机器翻译的不懈追求,如今取得了显著进展。赛迪翻译推出的基于Web词库和混合引擎的新一代“赛迪环宇通”英汉双向翻译系统即是意译技术产品的代表。该软件采用了基于模板匹配、规则与统计相结合的机器翻译方法,以及基于Web词库和可比语料库的新词抽取技术,从而使翻译的可读性大于85%。最新消息显示,赛迪翻译已被北京2008年奥运翻译平台工程选中,将利用自动翻译系统为奥运会做笔译工作。

反思

据中软公司国际软件开发部总经理于世国透露,2006年中软机器翻译事业部的年利润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其中,基于个人电脑和基于嵌入式平台的部分各占一半。在移动手持设备广泛普及的今天,这不禁让人意识到,机器翻译软件在嵌入式领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外,坚守机器翻译领域的软件厂商在技术上也有了不少创新,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机器翻译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不过,假设这一预想得到实现的话,软件厂商们能否重新复活这一市场呢?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人们对机器翻译的期望值可以说已经回归正常,大部分使用者认识到机器翻译只是一种辅助的翻译工具,人的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还不可或缺。也就是说,用户心理和需求都已经到位了,这是毫无疑问的。

春望翻译篇3

有些译者喜欢在翻译中加入自己的观点,按照导演剪辑版的格式,带上小括号放在正式字幕旁边,或不时插上两句对画面或者表演的点评、吐槽,也有人喜欢在片尾演员表出来时,用字幕抒发一下译者看完全片的感受。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些有(逗)爱(逼)的神翻译,怀念一下已经洗洗睡了的字幕组们。

1、网络流行语类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生活大爆炸》,网络流行语不断地出现在这部情景喜剧的中文字幕中。“我勒个去”、“当了个然”、“3Q”、“我听8懂”、“翠花,上麻药”、“伤不起”等张口就来。比如其中的台词“No guts,no glory”,原意为“没有勇气,就不会有荣誉”,字幕组却将其翻译成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通俗易懂。

再比如该剧的另外一句台词“I need an aspirin(我需要一片阿司匹林)”,被翻译成“有脑残片么”,明显带有恶搞的意味。

除了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字幕组也是网络流行语的生产者,比如前段时间红火的辣条梗就来源于字幕组。在日本动漫《悠哉日常大王》里,字幕组卖萌,将其中一句台词翻译成了“给老子来包辣条”,霸气外露的对白不禁让人想起童年时代,那些请客吃零食的幼年土豪。

2、诗情画意类

有些译者走的是优雅文青路线。比如在日本纯爱电影《在世界转角遇见爱》中,一开始就是“这是我温柔慈祥的母亲,一生自溺在书海与音乐中,一如她手织的花毯”、“竖子无报名游泳队之勇气,亦令父亲失望之至哉”、“君之被弃、妾不胜戚戚”。

更有才的是直接将对白翻译成了一首诗,比如台词“付き合うなら秋,结婚するなら春,夏とは仲间,冬は亲友”,字面意思是“邂逅宜秋,婚嫁宜春,夏觅同道,冬会挚友”,结果字幕组的大神译成了:“执子之手暖于秋,连理攀枝春韵悠,桃花潭水收夏暑,伯牙子期歌冬愁。”没文化连剧都不让看了的节奏啊这是!

3、顺手吐槽类

字幕翻译的要求是尽量客观和严谨,但是也有些字幕组自带吐槽属性,有些在国产剧里都不敢开的玩笑,如今全部被安放在海外剧里,当真是想黑谁就黑谁,句句都是高级黑。比如“信春哥原地复活”、“比山西煤老板还有钱”、“他像郭四娘一样,用135度角仰望天空泪流满面”、“日子过得跟xx联播一样”……被网友奉为经典的案例来自美剧《尼基塔》,里面一句“Relax.This place has more jamming than a Santana concert”(原意:别怕,这里的信号干扰比桑塔纳的音乐会还要嘈杂。桑塔纳是一支乐队的名字。),被翻译成了“别怕,这里的信号屏蔽比四六级考场都好”。当时小编看到这一句的时候立马想起了当年六级听力考试的时候,耳机里突然传来蔡健雅歌声的寰场

4、直接卖萌类

尽管字幕组卧虎藏龙,大神辈出,但是也有一些对白由于语速、口音等原因无法翻译,这个时候,字幕组君就采取了直接卖萌耍笨的方式。

一边翻译还一边心系英语教育事业,真是心怀天下啊……

春望翻译篇4

关键词:目的论;传统节日;英译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还孕育出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传统节日的英g不仅直接关系到外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而且还影响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故传统节日的翻译值得我们重视。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属于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它将研究聚焦于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目的。现有研究多是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译,以翻译目的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翻译进行研究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视角,弥补了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对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英译做进一步研究,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对增强中文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

一、翻译目的论及其原则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K.Reiss)和汉斯・弗米尔(H.J.Vermeer)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受众即译文接受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对译文的理解。每种翻译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他指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Nord.2001: 12)。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目的原则指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文化中,按照译文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而“目的”一词常指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做到语意连贯,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以便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忠实原则是指译者要忠实于原文,语义间要连贯,并要对原文负责,用忠实的方式翻译。这三条原则的关系是: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服从于目的原则。

二、目的论下中国传统节日英译

由于节日的翻译只是短语表达,极少涉及连贯原则,故本文主要从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来分析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翻译。

(一)春节的英译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翻译,有以下几种:① 直译为“Spring Festival”;② 采取简单的意译“Chinese New Years Day”或者“Chinese Lunar New Year”。在我国,春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表达的是对新一轮生活的祈盼,以上三种译法都不足以表达我国新年新气象的内涵,根据翻译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我们在英译时要考虑受众即西方人民对译文的接受情况,我们要表达的就是春节代表着一个崭新的开始,每年一轮回,故译为“Restart Festival”更为合适。忠实原则虽然指译文要忠实原文,但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且忠实的程度取决于翻译目的,可随目的的不同而变化。对于春节的英译,更重要的是让西方人了解到该节日所要表达的含义,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春节应译为“Restart Festival”,表达了一切重新开始的期盼。

(二)端午节的英译

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源于纪念屈原,有赛龙舟、饮雄黄酒和吃粽子等习俗。关于端午节的英译,有三种:①“Duan Wu Festival”。这属于“端午节”的音译,很少采纳。②“Double Fifth Festival”。该译文采取了直译法,强调了庆祝时间,而不是“端午节”的本质。③“Dragon Boat Festival”。该译文强调了“端午节”的庆祝形式,然而,“端午节”的起源与这个庆祝习俗并没有关系,赛龙舟只是最近出现的一个现象,因此,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会有疑问:龙舟从哪里来?以上三种翻译都可能会困扰读者,不能达到交际目的。赛龙舟只是一种庆祝方式,吃粽子,喝雄黄酒,佩香囊等都是端午节的象征性习俗,赛龙舟只是其中之一。但这些习俗都传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把屈原看国者的典范,所以我们应该把“端午节”看国的一天来庆祝,而“端午节”的英译就是要表达爱国精神,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为“Patriotic Day”更能表达这种精神。

(三)中秋节的英译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其起源与月亮崇拜有关,有赏月、祭月和吃月饼等习俗。关于中秋节的英译,有两种:① “Moon Festival”;② “Mid-autumn Festival”。这两种译法都是简单的意译,分别强调了该节的一个符号象征和庆祝日期。在中国,中秋节表达的是家人团圆的意思。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寄封信需要好长时间,出于对亲人的思念,人们总是在月圆之时凝望月亮,祈盼能像月亮一样可以举家团圆,由此,中国诗坛上就曾出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著名诗句。而八月十五正值月圆时刻,自然就被人们拿来作为专门表达团圆的节日,这正符合翻译目的论中的交际目的,从翻译目的论来看,“中秋节”译为“Reunion Festival”更为合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翻译角度,它突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提高了受众即读者的地位。目的论将翻译的焦点转移到译文的目的,强调译文的作用,译者应该重视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可接受性,从受众的角度对翻译进行新的审视,根据目的和对原文的理解采取适当的翻译。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英译,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这些节日的真正含义和想要传达的精神,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就应该侧重于表达节日内涵,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陈静.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6(9).

春望翻译篇5

关键词:《三字经》;归化;异化

一、风格层面

《三字经》共1000多字,它之所以脍炙人口,口口相传,是因为三字的的韵文诗句极易成诵。对比两个译本,以第一节为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赵译:Man on earth,

Good at birth.

The same nature,

Varies on nurture.

翟译:Men at their birth,

are naturally good.

Their natures are much the same;

their habits become widely different.”(赵彦春,2014:1)

翟里斯作为一位优秀的英语诗人,他一般是按照构成和押韵的方式来翻译诗歌,保留英文诗歌的韵律,但是他翻译的《三字经》却缺少了本应保留的节奏韵律。为了服务于汉语教学的翻译目的,他选用了英汉对照的编排方式,给每一个汉字都注了音,并且每个音的右上角都用阿拉伯数字(1-4)来表明它的声调。虽然对于每一个汉字的发音,他都做了做了一个语音翻译补偿,希望读者可以欣赏到原来的中文节奏,但是他既没有考虑到原文句子的工整性,也没有注意到句子的韵脚押韵,只是单纯地把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了。而赵译本用三个英文单词对应汉语的三个字,用词精准,使用小句,并且采用了偶韵体(aabb韵式)来类比《三字经》原文的aaba韵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风格特点。

就译文的文体风格和特点来说,赵彦春教授采用了异化的策略,尽量向原文靠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最好地反映了他的写作意图和艺术风格。而翟译本则采用了归化的策略,通篇以直译加解释为基本手法,为了让西方读者更好地学习汉语。

二、文化层面

王佐良先生(1916-1995)曾说过:"译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Leech,1987:21)文化负载的处理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鉴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以及他们不同的文化意识和创造性,他们处理的策略和可能也会不尽相同,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两译本的处理方法。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死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赵译:To further learn,

You now turn

From school nooks

To Four Books.

Analects―the lections,

Has twenty sections.

Confucius and disciples

Gave off sparkles.

翟g:Those who are learners,

Must have a beginning.

The ‘Little Learning’ finished,

They proceed to the four books.”

There is the Lun Yu,

In twenty sections.

In this, the various disciples,

Have recorded the wise sayings of Confucius.”(赵彦春,2014:179-184)

《三字经》这几句涉及到了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译者对这种文化因素的翻译常常采用的是音译加注释的方法。翟里斯在翻译这几句话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种方法。把论语翻译为"the Lun Yu”并加注释"The Lun Yu contains practically all we really know of the sayings and doings of Confucius.It is ascribed by tlie Chinese to the immediate disciples of the Sage.”翟里斯使用汉语拼音(the Lun Yu),这种异化的策略,保留了源语的文化特征,并且切合了他汉语教学的目的。但这里赵彦春教授就把论语直接译为众所周知的"The Analects”,采用的是归化的策略,更多地考虑了译文读者的理解。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译者对"小学”这个词的翻译也不相同,翟里斯采用的还是异化的策略,以音译加注释的方式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专有名词。当然这里由于翟里斯将小学译为"Little Learning”与后文表示"四书”之一的Great Learning(《大学》)相对应,并且还与下行的"the four books”在句式上构成并列关系,容易使读者以为"Little Learning”也是部书。但就当时来说,翟里斯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传播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因素,以音译加注释的方式实现了形式的对等。而这里赵彦春教授采用的是意译的方法,用"school nooks”指代小学学习生活,“nook”一词生动形象,具有隐喻的联想美,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意张力。

三、语言层面

在英译中国典籍时,典故的翻译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因为译者往往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英文词汇,对比两译本,可以发现,两译者在翻译典故时都采用的是归化的策略。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赵译:Tsai could discern

An ill-tuned zithern.

Hsieh could prose

Or poems compose.

翟译:Ts’ai Wen-chi

Was able to judge from the sound of a lute.

Hsieh Tao-yun

Was able to compose verses.”(赵彦春,2014:401-402)

此节经文讲述中国古代的两位才女,蔡文姬和谢道韫。蔡文姬幼时听父亲演奏焦尾琴时,她能听出琴弦断了,断的是哪根;谢道韫,七八岁时便能出口成章,即兴作诗。

原文中"辩琴”的琴指的是蔡邕制作的焦尾琴,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名琴之一,属于文化负载词,因此无法找到英文对等词,属于"词义空缺”。面对此情况,翟译和赵译均选择了归化译法,翟里斯选择了"lute”,赵译选择了"zithern”(指古欧洲的弦乐器),容易使译语读者联想到"古代乐器”,帮助读者理解。

虽然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两位译者同时采用了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

春望翻译篇6

【关键词】中英翻译 文化差异

一、中英翻译的比较

1.整体性与个体性。在中英翻译中所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表现的最明显的是中国文学中强调的是综合性、整体性的,而美国文学中体现出来的是个体性、强调人为主体。如Home Alone,这部英文电影直接翻译是一个人在家,引入到我们中国,翻译出的片名是《小鬼当家》。再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这句英文的意思是你无法带走,这是一部英文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名称是《浮生若梦》。从一些英文的作品汉译后,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强调词语的凝练,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地表达心理需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从这些英文作品的英文名称可以看出他们使用的语言很简单,几乎没有意境,如Home Alone,名称特别直白,一个人在家。如果是我们中国人看到一部作品是一个人在家,肯定提不起大家的兴趣,所以汉译成中文就是《小鬼当家》,这样能够引发大家的联系。那么西方文化中着重的是自我意识,不喜欢刻意地追求统一,没有要求非要达到音节的押韵等等问题,他们希望能够从字面上得到他们期望的信息。

2.词语的修饰不同。中文中突出词语的修饰,加重或减弱词语所带来的色彩,给人的感染力特别强。中文电影里强调动词比较多,如《十面埋伏》、《横空出世》,言简意赅,词语形象。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语言文字相当的简练,可能会用非常简短的四字成语就能够概括全篇,如《一声叹息》、《桃李争春》。英文作品强调的是平淡直白的译名,中文作品强调的是典雅的词汇强调主题。

3.显性表达与隐性表达。中国文学作品从以往历史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学家们喜欢把表达的意思隐晦在一个很深奥的事件里或事物里,需要通过神领意会才能懂得。西方的文化中通过将所要表达的心理感受用直白的语言描绘出来。中国人却不善于表达感情,往往将感情埋在心里。

4.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个人英雄主义。一直以来,中国强调的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要求人民能够舍小家为大家,牺牲我一个,拯救全世界的牺牲精神。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表现

1.社会文化的差异。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历史文化的传播与沿袭。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哪怕在新时代的今日还有不少封建的迷信思想依然流传不衰。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喜欢一些含义丰富的字和词语,在一些风俗文化中繁琐雍长。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与交流方式中,中国人喜欢含蓄的词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在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他们更加崇尚的是个人的自由主义者,在英文文学作品中,他们更加注重个体,个人的英雄主义。在日常语言表达与交流方式上,西方人喜欢用直白语言表达个人的想法与感受。因此,在中英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中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力与思维模式。

2.的差异。普遍上来看,中国人的是根据民族进行区分的。在汉族,大多数人没有固定的,但他们对一些事物的信仰,如龙,是吉祥的象征。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他们有自己所信奉的宗教、神灵等。在英美国家,他们的以基督教为主,信仰耶稣为救世主,他们会定期的祷告。据调查,基督教对欧美国家的政治、哲学、文明、世俗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中英翻译时,不少国外在翻译“龙”有关词语时,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龙是邪恶的象征。而在中国,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这就是信仰文化的不同造成的差异性,那么在中英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推动中英的正常交流。

3.风俗习惯的差异性。中国的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常常以探讨工作、收入、婚姻等问题,朋友彼此之间在金钱上、隐私上不分你我。而在西方国家,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他们也很少在收入、婚姻上进行讨论与交流,朋友之间常常以AA制进行聚餐。在生活中,我们中国人注重长幼有别,应当尊老爱幼,如果直呼长辈的名字,被认为是大忌。在西方国家,他们注重人人平等,在任何事情上,他们分配合理。当然,他们也有尊老爱幼的美德,但是他们认为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在他们看来,只要没有人身攻击话语,他们都能够。因此,风俗习惯的不同使得翻译工作者的日常翻译时注重各国各地区的风俗习惯,避免在风俗习惯方面闹出笑话。

4.地域环境的差异性。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出现的气候、地理现象都会有所不同。那么在地理、气候方面的差异性也是特别大的。如英国经常性突然下雨,英国的天气会出现极冷与极热等。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以春天来说,中国人特别喜欢春天,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对春天的赞美特别多,对春风、对花草的赞美也不少。而在英国国家里,他们的地理位置特殊,四面环海,温带海洋性气候。中国人喜爱东风,东风带来春暖花开;而东风带给英国人的是枯燥,他们喜爱西风,对西风的赞美有佳。

在中英文翻译中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人们对文化传播的误解。因此,要重视文化差异性在社会、生活、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表现,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中英翻译中沟通的差错。

参考文献:

[1]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中华书局.2006.03.

春望翻译篇7

关键词:《春晓》 情感 形象 风格

1. 引言

在中国翻译界中,严复所提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最有影响的。“信”、“达”、“雅”三个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都出现,但将这三个字作为“译事楷模”(即标准)而提出,则始自严复。他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又说:“《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者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雅。”[1]他所谓的“信”是指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忠实地传达原作内容;“达”是指语句的通达顺畅,使译本读者能够读懂、理解;“雅”是指在译作中体现原文的写作风格。就“信达雅”三者的关系而言,“信”是主要的标准,舍弃“信”就不谓翻译。当然,不同写作风格,不同语体的原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就不仅仅在于“信”和“达”,更应该强调的是“雅”的标准。本文运用“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作为宏观参数,情感、形象、风格作为微观参数来对《春晓》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2.译本评析

孟浩然是一个以白衣终其一生的诗人。他的一生除了在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曾去长安应试外,其余时间都是在隐居田园和游历山水中度过的。他认为生活在繁盛的时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能为社会做事而平居一生是可耻的,所以他以四十岁为界,前半生主要是在家闭门苦学,为应试和做官作准备。开元十六年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也曾产生过失望和怨恨情绪。但从长安回到故乡后,心境渐渐平静下来,最后安心在故乡隐居。《春晓》为五言绝句,韵脚优美,对仗整齐,节奏明快,是他的咏春佳作,语言平白如话,清新自然,而诗意隐约,情韵悠长。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却写了春风春雨,春夜春晓,春花春鸟,描写的春景十分广泛。但诗人几乎全然不用视觉,而仅用听觉和想象来描写一个风雨交加的春夜和一个鸟语花香的春晨。下面将对此诗的三个译本进行评析:

2.1情感方面

曾亦沙将“信”(忠实)的标准具体化为23种“意义参数”,情感意义属于其中的一种。本文就从情感这方面看三个译本在“信”上做得如何,看其是否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翁显良在他的《译诗管见》一文中指出:“诗言志,赋诗言己之志;译诗则言人之志,这就要求以作者之心为己心。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不能不了解古代中国,不能不体会古代中国文士的思想情感。倘若只看字面,依样画葫芦,但求形似,恐难产生与原作相似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翁先生对中诗英译的原则,即在中诗英译过程中强调传达原诗意象,而不是模仿原诗章法句法字法。[2]从他对《春晓》的译本看,也的确没有逐字逐句地直译,而是极力将他理解的原作的精神传递给英语读者。他在《外国语》1981年第6期上说:“孟浩然写的虽则是一日之晨,却已到三春之暮,‘啼鸟’不是在唱歌而是在悲鸣……高卧松云的孟夫子,一朝梦觉,深感岁月蹉跎,功名未立,难免有迟暮之叹。”[3]所以他的译本中有伤春的情感,尤其是后面两句“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将他所理解的原诗作者的情绪或者说本意准确地表达出来。但是他在传达情感方面也有缺憾,没能展现出本文前面所提的原诗的那种跌宕的层次与复杂的感觉。其它两个译本没有将作者的本意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像原诗一样比较含蓄。

2.2形象方面

首先看一下在字词层面上三个译本是否保持了原诗的形象,先看《春晓》中“晓”字的翻译。“晓”在《辞海》中的定义为“晓,天亮”,并援引“春眠不觉晓”为例,可见其在原诗中是指天亮的时刻。[4]许渊冲和翁显良都把它译成了“morning”。在英语中“morning”指“early part of the day between dawn and noon or before the midday meal”。吴钧陶将“晓”译为“dawn”,意为“day-break”,这种译法比较贴切。原诗的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悠闲。诗人在酣睡中不知道天已经亮了。如果他有什么政务的话他不会睡过的,正因为诗人已归隐故乡,在自然界中找到慰藉和乐趣,没有什么要担忧的事情所以才能睡过。现在看一下“眠”的翻译。许渊冲的译本中没有直接翻译“眠”,而是译为“lying in bed”,如果不读第二行的“Not woke up”,人们可能会以为诗人一直躺在床上一夜未睡。吴钧陶将其译为“slumbering”,与“眠”的意思比较接近。翁显良、吴钧陶将其译为的译本中也没有直接翻译“眠”字,而是通过“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中的awake间接说明诗人睡过。所以在这一点上,吴钧陶翻译得比较好,将原文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再看一下“不觉晓”的翻译。根据《辞海》,“晓”指“天亮”,那么“不觉晓”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知不觉天亮了”;另一个是“没察觉/不知道天亮了。”由于汉语中“不+动词”的结构多是否定的动词短语,如不期(而遇)、不堪、不讳、不寐等。所以原诗中“不觉”应分为“不+觉”两个词来理解,而不像现代汉语中将”不觉“理解为一个表示状态的副词。[4]原诗中的“不觉晓”应理解为“不知道天亮了”。许渊冲的译本中用“Not...till...”的结构来间接翻译,这种翻译会让英文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悠闲,直到听到鸟叫才醒来,但从原诗来看应该是诗人醒后听到鸟叫。吴钧陶将其译为“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这一翻译与原诗“不觉晓”的意思比较接近,peeping传神地再现了“不觉晓”的形象。翁显良将其译为“Late!”正如前面所说的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直译,而是极力将他理解的原作的精神传递给英语读者。在这也是,诗人在这写不知道天亮了其实是想表达他醒来后意识到自己起晚了,所以翁显良将诗人的情感在译本中直接表现出来了,但是这样译过于直白了。现在再看一下“处处”的翻译。原诗中“处处”用来修饰“闻啼鸟”的,给读者一种百鸟争鸣的感觉。许渊冲的译本中没有将其翻译出来,虽然他用了“birds”来表现许多鸟,但是给读者的感受没有百鸟争鸣那么强烈。吴钧陶将其译为“everywhere”比较符合原文所要表达的形象。翁显良将其译为“All round me...”虽然也符合原诗的形象,但更像是对原诗的解释而不是翻译。再看一下“闻啼鸟”中“闻”的翻译。“闻”在古汉语中相当于现代的“听”的意思,而不是现在所指的嗅觉上的“闻”。许渊冲将其翻译为“hear”,与原诗比较接近。吴钧陶的译本中并没有译这个字,而把处处都是鸟叫作为一个客观事实翻译出来了,把诗人排除在外。翁显良也没有把这个字翻译出来,但与吴钧陶相比,他没有把诗人排除在外,而通过“All round me”间接说明了诗人听到鸟叫。接下来再看一下“闻啼鸟”中啼的翻译。在前面文章中也提到了诗的第二句描绘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百鸟图。诗人想通过鸟儿们表达他对春天的喜爱。许渊冲和翁显良都将其译为“crying”,这种翻译会让英文读者觉得有些伤感,认为鸟儿是在悲鸣,与原诗所要表现的百鸟争鸣图以及前面所分析的诗人喜春的情感不一致。吴钧陶将其译为“cheeping”,比较形象地传达了百鸟争鸣的意趣。再看一下“夜来风雨声”中“风雨”的翻译。翁显良将其译为“storm”,前面也提到过他极力想传达诗人的本意,他认为诗人诗中的“风雨”象征黑暗势力,“storm”在英语中也用来象征黑暗势力,所以他把“风雨”翻译为“storm”。但是由诗的第一句“不觉晓”可知“风雨声”并未惊起梦中人,这“风雨”注定不是急风暴雨,应该是和风细雨,所以他翻译为“storm”不符合原文所表达的形象。吴钧陶将其译为“rain....wind”比较笼统,许渊冲将其翻译为“wind and showers”就比较形象具体。再看一下“花落知多少”中“花”的翻译。吴钧陶将其译为“petals”,它的意思是“any of the delicate, coloured, leaf-like divisions of a flower.”也就是“花瓣”的意思,与原诗“花”的形象不符。许渊冲和翁显良都将其译为“flowers”与原诗相符。

下面看一下句子层面三个译本对原诗形象的把握,先看一下前两句的翻译。许渊冲将其翻译为“This morning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只叙述了“诗人早晨躺在床上被鸟叫声吵醒”这样一个事实,并未体现出原诗“春眠沉酣不觉天已大亮,发现窗外早已是鸟声喧闹”的喜春的景象。吴钧陶将其译为“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 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他的译文让读者觉得处处的鸟叫声好像和诗人没有关系,只是在诗人“Slumbering”的时候鸟在叫,诗人并不一定听到,所以和原诗有差距。翁显良将其译为“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他的翻译将他所理解的诗人的感情明显化了,限制了读者们的想象。再看一下后两句的翻译。许渊冲将其翻译为“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第三句略显平淡,第四句只译出了“花落多少”,“知”却没有体现出来。吴钧陶将其译为“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 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第三句中的“I heard”似乎应该删去,它冲淡了后面的“风雨声”。第四句“...on the ground sleeping”形象传神,充分展现了诗人惜春的情绪。翁显良将其译为“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他这两句中用了“fury”,“poor dear”将他理解的诗人的情感直接表露出来。读者通过他的翻译得到的伤春的景象和原文不太相符。

2.3风格方面

许先生主张翻译诗歌要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他和翁先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较偏重于传达原诗的“音美”。他认为,“诗味”并不仅限于“意味”,还有几乎是同等重要的音韵、节奏、格调等“韵味”。[2]许先生在其译文中也体现了他的翻译主张,原诗的音美在译文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译文的每行基本都是四音步,而且还用“lying”对“crying”,“showers”对“flowers”,很好地传达了原诗韵美。许渊冲除了在音美方面做得很好外,在形美方面做得也很好,四句话基本长短一致,简洁明快,与原诗在风格上很相似。

吴钧陶的译文在韵律上采用的是严格的抑扬格,节奏感很慢,而且极有韵味,他的译本当中四句诗最后一个单词分别是“peeping”,“cheeping”,“weeping”,“sleeping”都押“ing”这个韵,一韵到底,全诗笔调轻快活泼,形式也比较工整,与原诗的风格也很相似。

在三个译本中,翁显良的译本显得特别独特,这是因为他对该诗的理解颇为独到,译诗方法也别具一格。本文在前面也提到过他的中诗英译的原则,即在中诗英译过程中强调传达原诗意象,而不是模仿原诗章法句法字法。他也将这一原则运用到了这首诗的翻译中,他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惜春、伤春的情怀。于是他力图摆脱原诗形式上的束缚,着力表现一种暮春已至、风雨摧花、鸟啼花落的景象和诗人对春光难驻的感慨。然而,原诗以言浅意深,清新婉约著称,他的译本首句中的一声叹息以及他的一些用词太过直白,诗人情感一览无遗,与原诗委婉含蓄的风格不符。此外为了达到充分表达原诗意象的目的,他没能兼顾原诗的章法韵律节奏等,没能成功地表达原诗的音美和形美。他的译本句子长短不一,原诗只有四句而译本中增至五句,有点像散文从而缺少了诗意。

3.总结

本文以“信达雅”作为宏观参数从情感、形象、风格三个微观系数入手对《春晓》的三个译本进行了具体的评析。这三位译者在翻译时都有自己所遵循的标准:许渊冲和吴钧陶都属于押韵派,主张译诗应当押韵,尤其要使用脚韵,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原诗中的音韵美。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看出他们两个在翻译这首诗的时候遵循了这一标准,所以他们在“雅”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而翁显良属于表意派,其基本观点是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不能因韵害义,指出译文应传达的首先是原诗的意境,而不必过分囿于原诗的韵律,他主张把诗译成散文体,在他的译本中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翻译观点,所以他在传达原文的内容,即在“信”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不同写作风格,不同语体的原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就不仅仅在于“信”和“达”,更应该强调的是“雅”的标准,所以综合比较而言,许渊冲和吴钧陶的译本相对而言比较好。

附:春晓的三种译本

1. A Spring Morning

This morning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许渊冲 译)

2. The Spring Dawn

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But every 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吴钧陶 译)

3. One Morning in Spring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All 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I wonder,are fallen,poor dear flowers! (翁显良 译)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冬贵.从《春晓》两个译本看中诗英译的不可译成分[J].东南亚纵横,2002:52-54.

[3]范海祥,张代生.文学翻译的意义维度[J].外语学刊,2004,(4):78-83.

春望翻译篇8

关键词:习语; 中西文化; 直译法; 意译法

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它的魅力不仅表现出人类的智慧,更体现了人类沟通的实用价值。为了更好地把语言转化为工具,为人类服务,语言已经被拓展成为一门研究学科,翻译是最为重要的分支。习语作为一种文化与环境的特殊产物,以丰富的词汇量和广泛的普及程度,当之无愧的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此习语的翻译也成为翻译学科中的重中之重。翻译的好,会使文章增光添彩,栩栩如生;反之不仅影响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也会给读者造成困惑和反感。这就使翻译工作变得十分复杂。由于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和差距甚大,所以在翻译习语时需要译者心思缜密,阅历广泛,和能够灵活的运用一些翻译技巧。本文浅谈翻译习语中普遍的两种方法―直译法和意译法,在中西方不同的背景下,如何运用,才能更好的诠释“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一、直译法与意译法

1、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法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不引起错误联想为前提,将原文的语言风格,地方特色,修辞方式等延续到译文之中。这种方法简单朴实,容易掌握,较少产生歧义,是普遍接受的习语翻译方法。

2、意译法(Semantic Translation)

意译法是在译语环境中受到文化差异和其他限制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与原文的内容相符,语言功能相似的翻译方法。当原文重在意旨和带给读者感悟时,意译法委婉灵活,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二、不同语境的不同表达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差异属于自然因素,英汉中很多与地理相关的名词有不同甚至相悖的含义。例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东风”一词,在汉语中是希望的象征。东风是春天的风,代表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因此中国人经常用东风来代替光明和希望,表达积极的心态;相反,西风是冷风,传达的是严峻和凛冽,如“西风瑟瑟”,“古道西风瘦马”等,刻画的是萧条,凄凉的意境。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这两个词的英语意思被完全对调了。英国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就是赞美西风送走严冬,迎接暖春的名颂。这种差异是由于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对于英国来说西风才是象征希望的春风。

地理因素造成的另一大差异就是生活方式。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为父,地为母”、“民以食为天”等俗语,人民一直以务农为主。因此诞生了许多和土地,农业,生产相关的习语。例如,翻天覆地,天时地利,精耕细作,雨后春笋等。西方人则认为,生命伊始于海洋,水是万物之源。由此生成大量与水相关的习语。以英国为例,由于四面环海,早期人们以打渔为生,喜欢海上作业,形成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 great ship asks for deep water(大船走深水), all at sea(不知所措), fish or cut bait(要么全力以赴,不然就放弃),never fry a fish till it's caught(切勿操之过急)。

当原文中出现某些国家在世界范围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且已经被人们所认同的地理词汇时,尽量使用直译法,简明扼要的传达作者的意思,避免造成歧义。对于一些国家特有的地理词汇,可以通过注释的方法。不仅拓展了读者的词汇量,还得以保留文章的原有韵味。通过音译,有时亦能很好的传达出翻译效果。例如Shangri-La香格里拉(世外桃源);,Utopia乌托邦(理想国)等已经被社会普遍熟知的词汇。

碰到一些涵义冲突的习语时,意译法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原文通过直译和注释仍然无法准确传达讯息时,可选择意译。通过抓住原句的主旨和引申意义,以译语文化的环境为基础,组织语句,进行恰当得体的翻译。以“fish”为例,“a poor fish”(愚蠢可怜的人),a strange fish(没人在乎关心的人),如果用直译法,保留原来的拟人修辞,翻译成“一条贫穷的鱼”,“一条奇怪的鱼”,不仅无法传达作者意思,也会让读者产生疑惑。选用意译法则能很好的化解这种矛盾。

2.文化习俗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它记录着一个民族前进的征程,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辉煌。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民族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这更突显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特色。文化包含多方面,以下简要从颜色和动物两方面进行讨论。

对与颜色的喜好个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当上升到一个民族,国家的程度时,这就演变成一种文化习俗。不同的文化赋予了颜色不同的内涵。例如,白色(white)在西方象征着纯洁和高贵,西方人在结婚时身着白色婚纱和礼服,预示着婚姻的神圣和不可侵犯。但在中国,白色是素色,是祭奠先人的颜色,代表着庄严和肃穆。在新人结婚时,为图吉利,避免白色,都是以红色(red)等艳丽的色彩来做装饰的,中国文化中鲜艳的颜色更能烘托喜庆的气氛。颜色还可以表示性情,在西方,如果一个人说“It’s blue”那代表他情绪忧郁,可能碰到了麻烦。如果是“green”则是积极的、开心的。中国人则喜欢用颜色的鲜艳程度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越是明亮的颜色就代表越是开心和幸运,越是灰暗的就越是沮丧和消极。

中国人普遍认为老虎(tiger)是森林之王,所以有成语,“狐假虎威”,“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老虎的凶猛和勇敢也经常被形容为勇士,正义的化身,例如,如虎添翼,猛虎下山;但是在西方人眼里,老虎却被赋予了奸诈狡猾的反面形象,例如paper tiger(纸老虎)。狮子(lion)才是森林之王,正义的使者,有习语,这种差异是由于老虎的生存环境十分有限,在西方很少能看见老虎,所以西方人更中意狮子。英国人尤其喜爱狮子,更称自己为“不列颠之狮”。 狗(dog)是人类接触最多的动物,在中西方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中国,狗是一种低贱、胆小的动物,人们经常用狗来形容人的贪婪和。例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人模狗样等等。都是带有贬义的词汇。但是在西方,狗是人类最友好的朋友,用含有“dog”的习语来表示对人的喜爱,不会遭到西方人的反感,例如,“luck dog”对西方人来说是一种赞美。但是如果对一个中国人说,“你是一只幸运的狗”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会使中国人非常反感,可意译为“幸运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也可意译成“爱屋及乌”。

由于文化差异,相同的一件事物,会有着不同的含义。当翻译带有颜色、动物等习语时,首先,要考虑源语言国家和译语言国家的文化差异,然后以译语言国的文化氛围为前提,使用意译法,译成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直译法很有可能起到反面的作用,造成读者的反感和抵制。

3.宗教

西方国家大都信奉基督教,且对十分的虔诚。为了更好的传播宗教文化,基督教典籍《圣经》已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迄今为止,《圣经》仍是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种类的文本,可见影响力之广。在西方,《圣经》中的词汇经常会被融入一些比较常见的生活用语中,形成了许多有关宗教的习语。例如,表示感叹的,“oh, my god(哦,我的天啊)”,“have god and have all(有上帝就有一切)”,“god speed you(一路顺风)”等。中国是佛教大国,宗教文化久远。大量文献证明,翻译起源于佛教典籍的翻译。佛教经书是以梵文形式传入中国,为了更好的扩大佛教,翻译是必然之路。相传隋文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佛教被尊称为“国教”。“莲花”,“菩提”,“涅”等佛教用语虽然已经被普遍接受,但是但翻译成英语时,还应做好注释,帮助外国读者理解。

出于对本国宗教的信仰,在翻译此类习语时,应在无歧视的前提下,客观的进行翻译。在一些含有特有名词(人名,地名或某一种族、战役)的宗教习语中,经常以保留原文特有名词为基础的直译法,加以翻译。充分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加入自己的臆想。例如,“under god(就人间而言)”,不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译成“在上帝下面”;“whom the gods love die young”是”好人不长寿”,而不是“上帝喜欢短命鬼”等。佛教讲究的是“悟”――参悟,感悟,领悟。汉语不是西方人的母语,如果只通过字面去“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对于没有接触过佛教的西方人说,根本无从着眼,无从下手,所以在翻译中应该做好详细的注释,便于读者理解,领悟宗教所传达的精髓。

总结:

在英汉习语互译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直译的方法为主。直译法精准干练,适用于大多数的情况且不易产生分歧和误解,也可通过注释引申和拓展读者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在用直译法不能很好的表达文本内容时可以选取意译法。意译法细腻传神,可以融合源语言与译语言之间的隔阂,但若翻译过于跳跃,引起文章内涵转变,就会引起读者反感。两种方法平分秋色,具体选择应看原文的语境和所要传达的情感。

翻译,做为一个研究学科,主要是发掘更多更好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理解文章,欣赏文章。翻译方法的选择是灵活的,在通过直译法或者意译法所翻译出来的文本,绕口,难懂时,灵活的选取其他方法,是一名翻译学者的基本素养。在翻译学中,除了直译法和意译法,习语的翻译方法还有很多,例如,直译意译和合法,同义语套用发,增译法等。在本文中不作一一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9.

[2]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鲜杰.张薄清.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4]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上一篇:关于中秋节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祝福语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