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文言文范文

时间:2023-10-28 03:41:04

自相矛盾文言文

自相矛盾文言文篇1

矛盾性语句的预设是隐性的,虽然如此,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笔者就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文本中出现的矛盾性语句为例,作一个浅析。

1 预设情境,展现矛盾的心情

情境是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情境是由历史遗留以及对未来的预期而决定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现行的占主流地位的环境因素。刘勰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虽说是文论观点,但可以说明一点:外物环境影响情感。所谓“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都是情为物扰。那么,我们可以说,矛盾心情的产生是与外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的,换言之,矛盾心情的出现背后有其预设的情境。

如: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张晓风《行道树》)“忧愁”源于城市的污浊,寂静孤独的黑夜。“快乐”源于夏日的浓阴,清晨的新鲜空气,黎明的朝阳。一“忧”一“乐”的矛盾对比,突出了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如:“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鲁迅《故乡》)这里的“欢喜”是因为二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相逢。而“凄凉”则是因为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窘迫。

综上所述,反映矛盾心情的矛盾性语句,在预设的情境中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其语义达到了和谐统一。

2 预设条件,求得矛盾的共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为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才能依存,才能转化。[2]因此,矛盾性语句之所以能为人们认同,是因为它存在着隐含的预设条件。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鲁迅《故乡》)希望的“有”和“无”是以人们的追求和奋斗与否为前提条件的,这正如地上的“路”是靠“走”来实现的一样。预设条件的隐含带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又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的确死了,其判定的条件是: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之人,尽管被打拆了腿,只要一气尚存,就是爬也会出席咸亨酒店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至年关,始终不见孔乙己来酒店,从推理上,“的确”死了。大约孔乙己死了,其判定的条件是:孔乙己无姓无名,在众人眼中只是一个笑料罢了,是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他的死活无人关心,因此,也就无人能够确认他的死活,只能说“大约”。“大约”、“的确”借助预设条件组合在一起,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3 预设角度,实现矛盾的均衡

在意义上处于对立的两极的词汇可以表示其意义跨度之间某一点的意义。如互相排斥的“明”和“暗”就可统一于一种若明若暗的客观状态之下。这种矛盾双方相向运动到某一点而处于平衡的状态时,矛盾双方在语义上分别指向了不同的角度。如: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小”是指年龄和身材,“大”是指思想认识和意志品质。英子年龄虽小、个子不高,但她遇事坚强独立、镇定安静,所以,英子是既小又大的人。又如: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聂华芩《亲爱的爸爸妈妈》)一个人虽然同不可战胜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这此矛盾性语句都是从预设角度来实现矛盾的均衡,达到言尽而意无究的效果。

总之,矛盾性语句的预设规律或许不仅限于上述这些,有待于大家继续探寻。掌握矛盾性语句的预设规律,这有利于我们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自相矛盾文言文篇2

关键词:社会矛盾研究法;中学英语;文化教育;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彩,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现如今,随着与时俱进的发展,矛盾特殊性理论在各领域实践中,特别是英语教育领域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结合自身研究领域,总结、坚持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社会矛盾的特殊性理论的发展和含义

矛盾特殊性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有它深刻的历史根源。马克思所著《资本论》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为认识和研究矛盾特殊性理论提供了指导原则。马克思把从特殊性出发作为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他说:“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1]马克思、恩格斯总是把矛盾的特殊性作为运用一般原理的根据,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马、恩一再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

用中国革命经验把矛盾特殊性理论系统化,是同志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重要贡献。他指出不仅要研究客观事物的矛盾普遍性,尤其重要的是研究它的特殊性,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把这一理论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灵活运用。

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社会矛盾特殊性的分析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1、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要求研究者从自身的学科领域出发,挖掘领域的特点,具体分析学科的特殊性,找出该领域的科学本质。2、注重研究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重视事物的每一过程根本矛盾的特殊性和它显现出的阶段性。3、注重研究矛盾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4、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视具体情况,采取利益调节、统筹兼顾、彻底革新等方法解决。

2 中学英语文化教育现状及加强贯彻社会矛盾研究

对于英美文化教育,人们已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应在语法词汇教学过程中教授文化知识,这毋庸置疑。然而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更了解,更熟悉地掌握并运用文化知识,以及怎样更好的融合语言和文化知识,目前还有待深入探索。

在中学英语中,教师们对于文化导入的问题颇有争议。对于基础教育阶段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各专家学者各持己见。以吕必松、赵贤洲、张占一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将文化教学的内容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两类。这些文化之间有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做这些划分是为了实际教学的需要。然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目标和环境,还需要适当地选择相关的文化细节,因此要求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贯彻社会矛盾研究法,对英语学科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之特殊性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3 如何利用矛盾特殊性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中学英语文化教育

1、英语学科领域的特殊性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引进、吸收和应用。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师意识到,国外的理论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但是中国的外语教学实践更需要自己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所面对的对象、语言环境都截然不同。这些因素对语言学习影响颇深,而主要原因是母语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导致学习者语言文化知识的障碍。[4]这些母语和英语的矛盾具有自身特殊性,因此,掌握这一特殊性对于解决学习者的语言文化知识有其必要性。

2、中学英语文化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从纵向看,中学英语文化教育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首先,学习对象不同。学习对象处于中学阶段,从自身发展阶段而言,他们经过了十几年的母语文化知识学习,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开始抽象的认知阶段。加之,这一阶段正处于思维由具象到抽象过度阶段,对外国文化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其自身的阶段性特征。其次,英语语言知识阶段不同。在此阶段,中学生或多或少有一定二语知识的基础,有的甚至掌握了部分语法知识,有较好的二语语感,因此,在学习语法及词汇的过程中,应增加文化教育,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再次,现有语言知识储备有其阶段性。因母语的系统性学习和习得的特点,中学阶段学生在母语方面已有较多知识,他们学习的母语结构、词汇和文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二语的掌握。如拼音和语言表达方式对孩子的二语学习更有其负面影响,而在此阶段,两种语言知识的碰撞和青春期的躁动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门科学的特殊研究对象,例如英语研究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听说读写各技能、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等一系列矛盾。如不重视研究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特殊领域,也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作为一名英语研究者,理应理性分析英语学科中存在的矛盾。

3、注重研究英语文化教学矛盾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从横向角度看矛盾重重,如: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矛盾、母语和外语文化和语言结构之间的矛盾等、学生身处的母语文化背景和二语文化知识掌握的矛盾。首先,是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矛盾。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得出,文化和语言相辅相成,必须在学习语法词汇的基础上学习文化知识,对文化知识的兴趣也可激发英语学科的兴趣。其次,语言教学的环境不同。外语使用的环境、师资、教学方法的不同对目标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目的与其他国家的外语学习者不同,因此,强调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完全是必要的。只有建立在坚实的调查研究和实验基础上的外语教学理论才有真正的说服力和生命力。在分析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一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对症下药,得心应手。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分析法在当代英语学科探究中具有其特殊的指导意义,坚持这种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 有助于我们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二语教学经验, 有助于不断总结和提炼中国的外语教育经验和发展模式。本文以矛盾特殊性角度分析了中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特殊性,从纵向、横向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环境特殊性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全面分析了文化教学的特点,希望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文化下英语学科中文化教学需注重的方面,加强促进学生掌握西方文化,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

[3]康铜,郭成林. 马克思主义矛盾特殊性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J]. 黑龙江财专学报,1989(4).

自相矛盾文言文篇3

[关键词]广告英语 矛盾修辞 辩证逻辑 语用功能

一、语言与修辞

现代语言学之父和符号学先驱索绪尔(Saussure) 认为,语言系统是一种符号系统,但又是比任何其他符号系统更为特殊、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而且它也来自于社会文化符号系统,通过与其相关的约定俗成的概念与外界事物产生联系,在具体的情景语境中表达一定的社会交际意义。然而,又正如20世纪30年代捷克布拉格语言学家和文学评论家穆卡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指出:“日常语言是如此的‘自动化’和‘惯例化’以至于语言的使用者不再感知它的表达与审美潜能”,因此,在变化着的情景语境中,语言符号根据具体交际情景的需要产生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变异,即语言符号系统适应社会文化的变化,语言学家将其视为突出(foregrounding)或偏离(deviation)。修辞作为语言的一种突出(变异或偏离)符号形式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不同交际环境下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修辞是一门有效的语言选择的艺术,它巧妙地组合语言,赋予人类形象思维无限的延伸空间,最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实现语言交际的最佳效能。因此,矛盾修辞的产生和广泛运用,是语言发展和创新的必然产物。

二、矛盾修辞的逻辑矛盾与语用推理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语境是语用研究的基础。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的互明 (mutual manifestness) 的“认知环境”。这一理解包括当场的情景里具有的具体内容和事实,以及交际双方对环境都相互明白的内容,和各自拥有的有助于理解当场情景以外的“背景知识”。认知语境具有系统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它不再是静态的,而是成为逻辑推理过程中的变项。

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D. Sperber & D. Wilson在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它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它的目标是“确认根植于人类心理中的、能够解释人们彼此如何交际的一种内在机制”。关联理论强调在语境中理解语言并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在语境中进行的明示――推理的过程。理解和分析话语离不开一定的解码程序,但常常话语不能仅仅靠字面意思来理解,因为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话语理解依赖语境,语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话语的理解产生影响,除了十分有限的语句外,大多数语用现象是解码规则无法解释的。他们也提出了最佳相关的概念。相关理论把相关看成是话语语境效果和话语信息处理耗费之间的最佳平衡,适度的信息处理可以加强原有假设、消除原有假设或者与原有假设合并产生新的假设,这三种新旧语境互动的结果就是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对修辞中的逻辑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理解困惑或歧义的排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矛盾修辞的语言中,有两层结构:表层语义和深层含义。表层语义,通常是语义学研究的范畴,信码说(Code Model)主张把句子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运用语法规则来解释。在矛盾修辞语言中的表层语义就是那些显而易见的矛盾,但拘泥于形式的机械的信息解码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语言规则给定的语义表达只有在语境中具体化之后才能有效地传递交际意图,所以表层语义只能令人疑窦顿生,搁浅于语义表层的信码说此时就显得无能为力;相比之下,深层含义是蕴含在矛盾的表层语义之下的言外之意,基于语境和推理的语用学为推理说(Inferential Model)提供了理论支撑。推理说重视解码者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思维的推理机制结合话语的语言和语境特征进行解释。因而,推理模式的输入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表达,而分为两大类: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前者经由语法处理,但语法只能将语音表达和与之相对应的语义表达相结合。换言之,语法能够提供话语解释的诸种可能性,却不能提供充分的条件,来保证对这些可能性的具体选择。此时,如果根据语用原则,语境知识将帮助解读者进行正确的选择,领会矛盾修辞中真正的言外之意。

我们知道,普通逻辑是普通思维的逻辑总结,研究的是事物处于相对稳定下状态下的反映。相对来说,发展到黑格尔就静态的普通逻辑概念、判断和推理理论转向了“彼此推导,相互过度”的逻辑动态,黑格尔称之为思辨逻辑,亦即辩证逻辑。辩证逻辑不否认普通逻辑的“A是A”,但根据辩证逻辑,事物运动发展的量变仅是第一阶段,经过一定的量变,必然要进入第二阶段质变阶段,所以出现“A是A又是非A”。由此可见,辩证逻辑早普通逻辑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在上述的推理模式中,对矛盾修辞中语义解释的两层结构就反映了辩证逻辑的两个阶段。解读矛盾修辞过程中,先是普通逻辑指导下的静止的语法解码发现了表层语义形式上显而易见的悖论,产生了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解读者感到匪夷所思,这就是第一阶段。在第二阶段中,解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推理模式运用关联理论在动态的语境中进行推理,并从种种可能性中选择正确的答案。由于经历了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人们的思维也就从表层的单维的理解转化为深入的多角度的对矛盾修辞的真正内涵的理解。一言以蔽之,语义层面的矛盾不符合逻辑,深层语义合乎逻辑,这就是矛盾修辞的辩证逻辑性。以下笔者对广告案例中矛盾修辞中推理过程的分析使这一辩证的逻辑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矛盾修辞在广告中的运用

美国著名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曾说:“广告是词语的生涯”;著名广告人士H・史戴平斯鲜明地指出:“文案是广告的核心”。文案不同于色彩或声音那样的自然质料,它是思维的产物,它的精雕细琢颇需一番匠心。在广告文案创作和语言艺术化的过程中,矛盾修辞功不可没,现选择几例加以分析讨论。

1.运用oxymoron广告案例

(1)Before our designers create a car, they talk to outside experts.――汽车广告

一般来说,专家肯定是行内人,设计汽车业必定是行内专家的事。但这则广告里却偏偏用了个“outside experts(外行专家)”的措词,是典型的oxymoron。说是设计家设计汽车前,要与“行外的专家”进行交流,实在有些令人费解。既然是行外的人,又怎么可能是专家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看来,众人的智慧聚集起来时不容低估。其实,这里的外行就像是“臭皮匠”,专家就如同“诸葛亮”,一个臭皮匠的高明之处虽与诸葛亮相去甚远,但众多普通人的智慧集合起来的话,恐怕非诸葛亮一人能抗衡。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设计家要和行外人交流了――行外人关于设计汽车的高见聚集起来与行内专家相比,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外行”难道还不是专家吗?这就是无懈可击的真理,这就是辩证的逻辑。积少成多,厚积薄发,也都是这个道理。所以,广告语传递的根本意图是说明这款汽车的设计博采众长,是内外行家集思广益的结晶。也暗示着这款车是消费者的理想车型,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2)No mandatory option in our store. ――百货商店标语

“M andatory option(强制性选项)”显然是一个偏正式词组构成的矛盾修辞短语,是一个典型的oxymoron。“Mandatory”一词意为“强制的”之意,“option”意为“选择”。既然是强制性的,怎么还会是选择?两个词放在一起,显得方枘圆凿,格格不入。所以从字面意思,无从得知其真正含义。细忖其义,与汉语里的“捆绑销售”有异曲同工之妙。消费者购物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尴尬场面:买了某一产品时却被告知“必须”同时购买其另一理应由顾客“自行选择”是否购买的配件或相应服务。相比之下,“mandatory option”堪称妙语,一个简洁的矛盾修辞短语中既表达出了“捆绑销售”的概念,又蕴含犀利幽默的讽刺,对商家违规的捆绑销售行为的谴责,把不法商家隐藏在“供消费者选择”的面具下的惟利是图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揭露出来。在谴责这种不良行为的同时,此商店暗含了“信誉至上”的服务宗旨,以博得消费者的好感。因此,一个“自相矛盾”的短语,只是把丰富的解释浓缩成看似矛盾的一个短语,而把这些略去的语言成分让解读者在推理过程中根据语境去补充完整并领会其真正含义。

2.运用paradox广告案例

(1)A job well done is a job that’s never really done.――SmithBarney Financial Consultant

此案例是合作金融行业中的权威Smith Barney的投资咨询公司的广告词,也是运用矛盾修辞法的绝妙之作,是一个paradox。字面意思是“干完了并且干得好的工作就是永远干不完的工作”。看似文字游戏,自相矛盾,实质蕴含丰富哲理。“A job well done”实质上是一个积少成多后的新概念,它包括无数次具体的工作,这无数次的工作就意味着公司由于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不光拥有了众多忠实的老顾客,而且还吸引着新顾客,这样,公司的运作就呈现出良性循环。这则广告以公司的口号的形式向解读者传递了这样一个隐含的信息:我们以永远为顾客服务为宗旨,也有信心保证服务的质量让顾客一直满意。设想,如果表达同样的意图,却说成“Our service is good and you can rely on us forever”,那就成了黄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样枯燥无味的直白只会让受众厌烦和反感。同样的意图被改头换面成了paradox,解读起来就津津有味了。

(2)Who would have ever thought the biggest thing to you ever happen to you would be the smallest?――Johnson & Johnson baby’s products

这则广告可译为:“谁会想到对于你来说,曾经发生在你身上的最大的事就是最小的?”很显然,广告主又一次使用了paradox。字面的意思还是那样令人不知所云。但是广告背景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即语境,能为下一步的推理过程提供依据。背景勾勒非常简约,父亲在和小宝宝逗乐,使用的色彩也极其清秀柔和。再看细小处,能发现“Johnson & Johnson baby’s products”字样。答案终于显现:广告中的强生婴幼儿用品都是宝宝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于父母来说,每天在做的都是护理宝宝的每一件小事,甚至是繁琐的小事。但是,正是在做这每一件小事的同时,他们在做着一件最大的事――每天精心的护理换来宝宝健康成长。培养出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对于父母来说,就是最大的事业,最伟大的工程。这样的“似非而是的真理”引导解读者摆脱思维定势,给他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平时觉得司空见惯的事物,直至发现其乐无穷。

从以上分析看出,矛盾修辞不是一对矛盾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巧妙搭配和再创造,凝练简洁,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它在本质上表现了矛盾修辞中语言形式上的悖论和本质的和谐和合理性,具有表层语义的矛盾统一于深层推理意义的辩证逻辑特征。从实现广告主目的的角度,矛盾修辞法赋予了广告语言更多的艺术性,有助于实现营销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矛盾修辞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创新而产生,在修辞中独树一帜,使文学作品熠熠生辉,充满哲理,诙谐风趣,富有文采和新意。我们更应注意到的是,在广告这样的特殊语言中运用矛盾修辞法,除了能达到这些效果,使广告语言艺术化,更主要的是有助于受众更好地接受广告主的意图,实现广告的营销目的,这是研究矛盾修辞的一个全新视角,而且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因此有必要重视它并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Trans.Baskin, W. London:Peter Owen Ltd,1959:68

[2]Traugott, E. C. & Pratt, M. L. Linguistics for Students of Literature[M].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80:31

[3]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299

[4]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196

[5]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47

自相矛盾文言文篇4

关键词:矛盾修辞法 认知特点 翻译策略

矛盾修辞法是指用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构成一个不协调的统一体,从而产生一种强烈对比或轻松、幽默效果的修辞格。这种修辞手法在英语中往往被称为矛盾修辞法(oxymoron),在汉语中称为“精警”或“奇语”。王希杰、季世昌在《修辞文荟》中将其称为“反义对用”。蒋有经在《模糊修辞浅说》中则把它称为“矛盾词语的反常搭配”。近年来也有人称之为“反缀”,而更常见的名称是“对顶”。矛盾修辞的运用相当广泛,在一定的语境中,能极大地发挥语言的功用,并在不同的主语场合有不同的功用。因而我们要获得准确的信息,对实际运用中的矛盾修辞进行正确的解码,还必须结合其起依托和限制作用的语境作具体的翻译。例如:

(1)...“How you shot the goat and frightened the tiger death,”said Miss Mebbin,with her disagreeably pleasant laugh.

(2)...and when he,being the eldest,had told the noble lie,that “he was not hungry,could not eat a bit more,”in order to imitate his mother’s bravery,and still the sharp wail of the younger infants.

例(1)出自Saki的短篇小说Mrs.Packletide’s Tiger,句中“disagreeably(使人讨厌的)”和”pleasant(愉快的)”两个意义相悖的单词搭配在一起,表面看来,似乎不合逻辑,但仔细推敲,觉得它正恰当地表达出Mebbin小姐愉快的笑声使对方Mrs.Packletide感到不高兴。例(1)应译为:“要是大家都知道你是怎样打中了山羊,吓死了老虎的那该多有趣呀!”梅宾小姐答道,并发出愉快却使对方讨厌的笑声。例(2)出自Elizabeth Gaskell的长篇小说Mary Barton。句中形容词“noble(高尚的)”和贬义的“lie(谎言)”放在一起似乎不合情理,可是“noble lie”正足以说明小说中的主人翁Barton的“lie”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虽然饥肠辘辘,却仍然违心地欺骗母亲说,“我不饿,我再也吃不下去了。”这不正是高尚的谎言吗?这句话看似矛盾,但用得入情入理,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一、矛盾修辞法的构成形式

(一)形容词+名词

(3)Why,then,O browling love!O loving hate,O any thing,of nothing first create!O heavy lightness!Serious vanity!Mis-shapen choos of well-sweming forms!

Feather of lead.Bright smoke,cold fire,sick health!Still-waking sleep that is not what it is!This love feel that I feel no love in this.

译文:啊,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啊,无中生有的一切!啊,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寒冷的烈焰,憔悴的健康,永远觉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我感觉到的爱情正是这么一种东西,可是我并不喜欢这一种爱情。(朱生豪译)

这是莎士比亚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段节选。整篇诗作是关于18世纪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而殉情的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属于两个结有宿仇的家庭,但两人相互爱慕并私定终身。莎翁由此写道:“啊,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不幸的是,一次偶然的误会,罗密欧杀死了朱丽叶的一位家人并逃遁。于是诗人发出感叹:“啊,无中生有的一切!啊,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两家旧怨未解,又添新仇。朱丽叶的父母坚决要女儿嫁给一个结过两次婚的修道士,进而造成了一种“整齐的混乱”局面。幸好这位修道士心地善良,愿帮助这对恋人私奔。但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成了一对“铅铸的羽毛”似的鸳鸯,逃跑计划最终落空,使得眼前又蒙上了一层“光明的烟雾”,二人的爱情成了“寒冷的烈焰”,最终拖着“憔悴的健康”,带着“永远觉醒的睡眠”相继离世。这个冲破封建势力追求自由爱情而殉情的悲剧也成了“否定的存在”。

莎士比亚充分利用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家的冤仇和两人之间的爱情这样一对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独具匠心地在诗中运用了矛盾修辞法,既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又讴歌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而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形容词+形容词

(4)bitter-sweet memories 有苦有甜的回忆 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 又悲又喜的圣诞节(选自Lincoln’s Autobiograghy)

例(4)说的是圣诞节那天,姐妹们都得到了精美的礼物,而小男孩的长筒袜里什么也没有,他伤心极了。不料,一个小时以后,他却得到了他最想要的礼物——小马,他兴奋极了。这又悲又喜的心理变化既矛盾又统一,交相辉映。

(三)名词+名词/介词短语/动词

(5)a love-hate relationship 又爱又恨的关系;a life-death problem 生死问题;Mis-shapen chaos of well-seeming forms 形式正规的不伦不类的混乱;a lamb with a wolf’s nature 羊皮狼性、人面兽心;the winner loses 胜者败;the end is often the beginning 结束往往就是开始。

(四)副词+形容词/分词

(6)a falsely true trick 一个虚假而又真实的花招;so changelessly changing 既始终统一又变化多端。

(7)Much later they rode together home in the moonlight,both pleasantly melancholy with love and liquor.

“pleasantly”和“melancholy”两词的奇特组合运用在句子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他们亦喜亦悲的矛盾心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The king walked briskly up the path once more heading for home. He was pleasantly hungry.

在这个句子中,矛盾修饰法体现在“pleasantly”和“hungry”两个词的组合运用上。肚子虽然饿了,心情却异常轻松愉快,这正是国王目前内心状态的真实写照。

严格来讲,矛盾修辞法可分为两种形式:oxymoron和paradox(似是而非的隽语)。这两种形式既有共同点,即意义上互相矛盾,不合逻辑,有时不合情理,但仔细琢磨,却语言含蓄,哲理深刻,耐人寻味;其不同点是:在oxymoron中,意义相悖的词语紧密地置于一处,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或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而paradox则把意义相对的概念组合在一起,不一定有直接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例如:

(9)The land did not move,but moved.The sea was not still,yet was still. Paradox flowed into paradox,stillness mixed stillness,sound with sound.(Ray Brodbury The vacation)

译文:大地止而亦行,大海动而亦静,万寂交而万籁和。若真若假,若是若非。

诗中“not move”与“moved”虽置在一起,但不存在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因此本句属于paradox。又如:莎士比亚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中的两句台词:

(10)Here is much to do with hate,but more with love,why,then,oh brawling love!O loving hate!

译文:此地多的是恨,而更多的是爱。哦,爱里爆发出战争的焰火,恨里又有柔软的温存。(曹禺译)

例(10)第一句中,“love”没有与它的反义词“hate”置于一处,不存在直接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因此第一句为paradox;而第二句的“loving”则直接修饰“hate”,因此属于oxymoron。

二、矛盾修辞法的翻译策略

由于英语和汉语不属于同一语系,其语言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英语的矛盾修辞比汉语要广泛得多。所以在把英语的矛盾修辞翻译成汉语时,应当先了解其语言构成方式,通过词义或句意表层的相互矛盾去理解其内涵特点,掌握其特定的含义;同时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测说话人的真正用意,从而译出符合汉语习惯的译文。常见的翻译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归化法

归化法是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应尽可能地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也就是说在不影响原作意义和思想感情的情况下,将英语词语直接按照汉语习惯翻译过来。这种翻译策略一般适合于带有偏正结构的矛盾修辞性的词语和句子。

(11)It has the poorest millionare,the little great man,the haughtiest beggars,the plainest beauties,the lowest skycrapers,the dolefulest pleasures of any town I ever saw.(by O.Henry)

译文:这里有我在别的城市里从未见过的最穷的富翁、最渺小的伟人、最高傲的乞丐、最平凡的美丽、最低矮的高楼、最令人悲哀的快乐。

(12)The state of this house is cheerless welcome.(from Robin Hood)

译文:这所房子显出令人扫兴的欢迎气氛。

(二)异化法

异化法要求译者偏离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也就是将矛盾修辞法词语的修饰词转换成其他词类来翻译。

(13)The return of her died son filled her with tearful joy.

译文:她那个死了的儿子回来了,这使得她悲喜交加、热泪盈眶。

句中的“tearful joy”直接翻译为“泪汪汪的欢乐”会使译文显得呆板,将它拆开来翻译就显得自然一些。

(14)The whole night she felt so restless and worried that she couldn’t go to sleep when her husband returned,all wet through,giving her a delightful surprise.

译文:她丈夫回来了,浑身水淋淋,这使得她又惊又喜,以致整个晚上她都不能入睡,内心十分焦躁不安。

如将句子中的“delightful surprise”译为“充满了兴奋的震惊”会使译文显得很生硬、蹩脚。

(三)融合法

在全面正确理解矛盾修辞的含义的基础上,可将其对立统一的双重意思揉合在一起重新组合,用恰当的汉语句子译出其引申的含义。例如:“a living death”不应直译为“一个活着的死人”,而应译为“虽生犹死的人”;“laborious idleness”不能译为“辛苦的闲逛”,应译为“令人烦心的闲逛”;“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句中的“brutal frankness”不宜直译成“野蛮的坦率”,应当根据句意,进行语义引申,最好用转折关系把句子译成:“我对他讲的话虽然有点逆耳,但都是忠言。”这样才会合乎汉语逻辑。

综上所述,矛盾修辞格具有言简意赅、新颖离奇的语言张力,能够产生回肠荡气、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由于英语与汉语不属于同一种语系,因此两种语言词汇中的矛盾修辞的格构成方式和表达意义有许多差异。我们在理解和翻译矛盾修辞法句子和词语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理解原文字里行间的意向,特别是语句的深刻含义,根据句子中词语的逻辑关系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既保持原作的风格,又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做到形神兼备、雅顺畅达。

参考文献:

[1]倪宝元.修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2]宗廷虎等.修辞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刘焕辉.修辞学纲要[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

[4]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5]成伟均,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6]Venuti 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M].Baker,M.&Mlmkjaer (eds.).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

自相矛盾文言文篇5

关键词:矛盾消费者 态度 差异性

消费者对于产品可能存在双重评价,一方面,由于价格优惠而给予正面评价;另一方面,也对商品给予负面评价,担忧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态度的差异性往往会导致消费者产生矛盾,在购买与不购买之间做出选择。事实上,消费者在消费情境中产生的矛盾态度,是在获得商品或服务后满足消费欲望与购买是否合理的评价,由于认知信息的缺失,导致消费者陷于是否购买的两难境地。消费者态度矛盾性程度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那么,企业营销人员应如何抓住机会,改变消费者的购买态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热点话题。

从主观情感方面来看,消费者购买行为受到购物情境中主观情感的影响;从深层客观方面来讲,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其对商品认知程度密切相关;从消费行为方面来说,消费者购买行为与消费者意向基本吻合。在外界信息资源的影响下,消费者态度不同维度的变化具有差异性。基于此,本文从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意向态度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探究三个态度成份的高低差异性对矛盾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理论与假设

消费者态度一是以来都是消费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而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性也困扰了很多学者。消费者认知、情感和意向三方面态度成份可全面反映消费者态度,综合考虑了消费者的个人因素。认知态度是指消费者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信念,通常是指对态度对象的客观评价,受个人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影响。情感态度是指消费者根据自身感觉或价值观形成的对事件的一种评价,而不是对态度对象的信念,因此情感态度受情境及消费刺激的影响较大。意向态度是指根据某一个态度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这种倾向态度受自我的行为经验或身边人的行为观察影响,且形成一定的意向后很难改变。

对于不同的消费者,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意向态度也存在差异性。首先,分析高矛盾消费者与低矛盾消费者在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态度维度上的差异性。消费者矛盾性是指对某一个商品同时存在正面和负面双重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会导致消费者认知失调,从而处于购买与否的犹豫状态。矛盾消费者通常具有复杂的情绪,复杂情绪的产生必将导致认知评价和情感评价下降,同时也会影响产品的购买倾向。Conner,M等(2002)在对态度矛盾性对消费者行为的调节研究中发现,矛盾性程度对消费者的态度行为存在反向的调节作用,也就说高矛盾消费者对认知、情感以及意向态度评价要低于低矛盾者。由此,提出了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假设:

H1:高矛盾消费者对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意向态度的评价均低于低矛盾消费者。

其次,研究消费者态度矛盾差异性的变化情况。在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意向态度三个维度,情感态度相对而言更容易改变,而认知态度和意向态度的改变需要更多的信息资源。相对而言,高矛盾消费者容易寻求外界信息资源的帮助,提高认知水平,消费矛盾性的同时引感态度的转变。情感态度的调整是调整消费者矛盾和认知失调感的重要途径。高矛盾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比较接近,且意向购买倾向较低,因此情感态度更难改变。反之,低矛盾消费者对商品的积极评价较多,对于商品的情感评价较高,且对情感评价较为稳定,因此情感态度不容易改变。但低矛盾消费者更重视购买风险,更加重视商品消极评价,导致低矛盾消费者在认知态度和意向态度中更容易改变。相对而言,高矛盾消费者在认知态度和意向态度的改变中更难,而低矛盾消费者在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意向态度的改变中更容易。在情感态度的改变中,高矛盾消费者更容易改变,而低矛盾消费难以改变。由此,提出了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假设:

H2:在认知态度和意向态度的改变中,高矛盾消费者行为更难以改变,而低矛盾消费者行为容易改变;在情感态度的改变中,高矛盾消费者行为更容易改变,而低矛盾消费者行为难以改变。

信息对矛盾消费者的影响在于消费者对信息的认知动机,而不受信息动机的直接影响。高矛盾消费者为了降低正反信息的失调而关注正面信息,低矛盾消费者为了降低购买风险而关注负面信息,导致消费者态度变化的差异性不受口碑等方面信息的影响。无论是高矛盾消费者还是低矛盾消费者,他们在态度变化上存在的差异性都不受外界信息资源的影响。因此,提出本文的第三个研究假设:

H3:外界信息资源对高、低矛盾者态度变化差异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调查及实证分析

为了深入探究态度成份差异性对矛盾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本文选取是否愿意购买3G手机为例,研究大学生对3G手机的喜好程度。为了体现调查消费者的样本同质性,本文主要选择某大学城的多个学校大一学生参与调查实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第一阶段不合格样本43份,最终有效问卷257份。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月消费水平以及家庭月收入情况等;第二部分是关于消费者对3G手机是否购买的态度矛盾性,也就是消费者对3G手机购买行为进行评价,本次调查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的方法进行调查,其中1表示负面评价,4表示中立评价,7表示正面评价,评价程度从1到7逐渐增高;第三部分是衡量被调查者态度成份差异性的问题,从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意向态度三个方面指标进行设计。

首先,对第一阶段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本研究者所涉及变量的信度和效度都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此次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采用两阶段调查设计的方法,第一阶段调查目的是将消费者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高矛盾消费者和低矛盾消费者,选取的自变量是正面、中立和负面三类信息。半个月后,将第一阶段调查的高、低矛盾消费者随机分配到正面(n=85)、中立(n=86)和负面(n=86)三个小组,选择的自变量是调查对象的情感态度、认知态度和意向态度,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跟踪调查,填写网络问卷,研究态度成份变化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利用因子分析,验证矛盾消费者的态度成份差异性确实是情感态度、认知态度和意向态度这三个维度,高矛盾消费者累计方差达79.57%,低矛盾消费者累计方差达76.03%。说明可采用情感态度、认知态度和意向态度这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因此,选取的自变量是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意向态度三个变量。

采用消费者矛盾程度来划分矛盾消费者,为了保证矛盾程度不为负数,采用+2的方法来计算被调查的矛盾态度程度。那么,矛盾程度的取值范围为0到9。矛盾程度计算方法:

矛盾程度 =(正面态度+反面态度)/ 2 -│正面态度-反面态度│+ 2

当矛盾程度取值小于等于4时,将被调查者划分到低矛盾消费者;当矛盾程度取值大于4时,将被调查者划分到高矛盾消费者。

然后,对第一阶段中高、低矛盾消费者分别进行分析,可得到如表1所示的分析结果。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高矛盾消费者的认知态度均值4.78小于低矛盾消费者认知态度均值的5.35;高矛盾消费者的情感态度均值4.13小于低矛盾消费者情感态度均值的4.97;高矛盾消费者的意向态度均值3.84小于低矛盾消费者意向态度均值的4.67。表明高矛盾消费者对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意向态度的评价均低于低矛盾消费者,验证了假说1。

不同类别的信息对消费者态度变动情况存在差异性,一般以正面为主的信息会提升消费者的态度,而以负面为主的信息会降低消费者的态度,中立信息则难以判断是否改变消费者的态度。通过两个阶段数据对比,可得到高、低矛盾消费者在认知态度、情感态度以及意向态度平均变动值的差异情况,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数据可以得出:在正面信息为主的环境下,高矛盾消费者的认知态度、意向态度相对低矛盾消费者而言更难改变;而高矛盾消费者的情感态度更容易改变。在负面信息为主的环境下,高矛盾消费者的认知态度、意向态度相对低矛盾消费者而言更难改变;而高矛盾消费者的情感态度更容易改变。在中立信息背景下,高矛盾消费者的认知态度、意向态度相对低矛盾消费者而言更难改变;而高矛盾消费者的情感态度更容易改变。可以得出,无论是以正面信息为主或以负面信息为主,还是中立信息,高、低矛盾消费者对认知、情感、意向态度的改变方向均一致,即:在认知态度和意向态度的改变中,高矛盾消费者行为更难以改变,而低矛盾消费者行为容易改变;在情感态度的改变中,高矛盾消费者行为更容易改变,而低矛盾消费者行为难以改变。也就是说信息资源的不同并不影响高、低矛盾消费者态度变化差异性。因此,验证了假说2和假说3。

结论

综上,在研究态度成份差异性对高、低矛盾消费者的影响中发现,高矛盾消费者对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意向态度的评价均低于低矛盾消费者。消费者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意向态度三大维度成份差异性直接影响到矛盾消费者行为,在认知态度和意向态度的改变中,高矛盾消费者行为更难以改变,而低矛盾消费者行为容易改变;在情感态度的改变中,高矛盾消费者行为更容易改变,而低矛盾消费者行为难以改变。但随着矛盾程度的不断变化,认知态度、情感态度、意向态度以及产生的认知冲突、情感冲突和意向冲突都是未来研究矛盾性的一大方向,不同矛盾类型将会导致消费者出现何种反应,这些都值得深入探究。

目前,态度矛盾性已成为日常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应正确对待消费者态度矛盾,提高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认知和评价,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态度矛盾产生具有多方面原因,企业应从价格、产品属性、定位等多个角度考虑,抓住矛盾这一契机,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进消费者购买。此外,企业还应大力培养优秀的营销人员。在营销人员与消费者接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消费者应采用不同的沟通策略,增加营销人员对消费者态度矛盾性和态度多样性的认知和了解,提高营销人员的工作效率。

1.Zemborain, M. R.,Johar,G.V.. Attitudinal Ambivalence and Openness to Persuasion:A Framework for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7,33(3)

2.Ajzen I.,Brown,T. C.,Carvajal,F..Explaining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Intentions and Actions:The Case of Hypothetical Bias in Contingent Valu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4,30(9)

3.Conner,M.,Sparks,P.,Povey,R.,James,R.,Shepherd,R.,Ar- mitage,C. J..Moderator Effects of Attitudinal Ambivalence on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2,(32)

4.黄敏学,冯小亮,谢亭亭.消费者态度的新认知:二元化的矛盾态度[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

5.,苏勇.消费者对联合品牌态度的转移模型构建[J].商业时代,2013,(2)

自相矛盾文言文篇6

--《孔子家语》 毅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毛泽东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 如果两个人争吵起来,错在那个比较“聪明”的人。--歌德 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笛卡儿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瑄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你只能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

--马克思 一切经得起再度阅读的语言,一定值得再度思索。--梭罗 所有优秀的格言都早已存在于人间,只是我们不善于运用而已。--帕斯卡 最后一位格言里,凝固在冷峻的警句中。我们心中的热血,在我们蘸取书写 的瞬间,化作暗淡的墨迹。--布拉德利 社会越复杂,人的人格和价值越被忽视,人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小。--三浦 绫子 批评一个人的人格好坏, 不但得看这个人已经作过的事,还得看他的目的和 冲动;好坏的真正依据,不是已成事实的行为,却是未成事实的意向。--哈代 “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 社会特质。--马克思 人格乃是我们所有的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华生 环境改变的程度越高,则人格改变的程度也越高了。--华生 一个人必须剔除自己身上顽固的私心,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自由表现权利。-屠格涅夫1/1

写一句与探索有关的名人名言_英语名人名言摘抄大全英语名人名言摘抄大全来源: 成功励志网 所属分类:名人名言Miracles sometimes occur, but one has to work terribly for them. C. Weizmann. Irish president 奇迹有时候是会发生的,但是你得为之拼命的努力。

爱尔兰总统 魏茨曼 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My fellow citizens of the world: ask not what American will do for you, but what together we can do for the freedom of man. John Kennedy, American president 美国同胞们,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 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全世界的公民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共同能 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美国总统 肯尼迪 Our destiny offers not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美国总统尼克松 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French thinker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法国思想家卢梭 Pross is the activity of today and the assurance of tomorrow. Emerson, American thinker 进步是今天的活动、明天的保证。

美国思想家 爱默生 Should the diver parse, from the ravening monster's jaw he'd never hold the precious pearl, the bright pearl, in his grasp. Jaber, Kuwait king 采珠人如果被海中张牙舞爪的怪物吓住,他就得不到宝贵的闪闪发亮的 珍珠。

科威特国王贾比尔 The world can be changed by man's endeavor, and that this endeavor can lead to something new and better. No man can sever the bonds that unite him to his society simply by averting his eyes. He must ever be receptive and sensitive to the new; and have sufficient courage and skill to face novel facts and to deal with them. Franklin Roosevelt, American president 人经过努力改变世界,这种努力可以使人类达到新 的、更美好的境界。没有人仅凭闭目、不看社会现实就能割断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他必须敏 感,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事物;他必须有勇气与能力去面对新的事实,解决新问题。

美国总统罗斯福 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science,and only those who do not dread the fatiguing climb of its steep paths have a chance of gaining its luminous summits. Karl Marx, German revolutionary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其崎岖之路 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它光辉的顶点。

德国路程家马克恩 The man who has made up his mind to win will never say "impossible". Bonapart Naploeon, French emperor 凡是决心取得胜利的人是从来不说“不可能的”。

法国皇帝拿破仑 To do whatever needs to be done to preserve this last and atest basin of freedom. Ronald Reagan, American president 为了保住这最后的、最伟大的自由堡垒,我们必须尽 我们所能。

美国总统里根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Alfred Tennyson, British poet 要奋斗,要探索,要有所发现,而不要屈服。

英国人丁尼生 We cannot always build the future for our youth, but we can build our youth for the future. Franklin Roosevelt, American president 我们不能总是为我们的青年造就美好未来,但我们 能够为未来造就我们的青年一代。

美国总统罗斯福 We cannot wait for favors from nature; we must take them from her-- that is our task. Ivan V.Michurin, Russian agronomist 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必须向她索取—— 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俄国家艺学家米丘林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 going. Seebohm CAaroline, British writer 艰难之路,唯勇者行。

英国作家卡罗琳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Thomas Edison, American inventor 有志者,事竟成。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 Where there is no hope, there can be no endeavor. Sanuel Johnson, British writer and critic 哪里没有希望,哪里就不可能有努力。

英语作家、评论家约翰逊 You can't build a reputation on what you are going to do. Hey Ford, American businessman 你不能靠你声称将要去做的事情来建立声誉。

美国实业家福特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can do till you try. Frederick Marryat, British novelist 除非你亲自尝试一下,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你能够做什么。

英国小说家马里亚特 Between the annihilating fierceness of personal ambition and those who clutter its path, there is only one possible mediator, and that is love. Norma Rosen, American novelist 能使凶险的个人野心湮灭和塞满实现野心的人流之间,只有一样是可能的调节剂,那就是 “爱”。

美国小说家 罗森 Creativity is no more teachable than heritable, No more than the most detail-perfect doll can transubstatiate into a living, breathing baby. Norma Rosen, American novelist 创造能力既不是遗传的,也不是教得会的。正如再怎样完美制作的洋娃娃,也不能够变成一 个会呼吸的活的婴儿。

美国小说家 罗森 Dare and the world always yields. lf it beats you sometimes, dare it again and again and it will succumb. W. M . Thackeray. British novelist 大胆挑战,世界总会让步。如果有时候你被它打败了,不断地挑战,它总会屈服的。

英国小说家 萨克雷 Few things are impossible in thelves; and it is often for want of will, rather than of means, that man fails to succeed. La Rocheforcauld, French writer 事情很少有根本做不成的;其所以做不成,与其说是条件不够,不如说是由于决心不够。

法国作家 罗切福考尔德 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 Mendeleyev, Russian chemist 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地努力。

俄国化学家 门捷列耶夫 at works are performed not by strengh, but by perseverance. Samuel Johnson, British writer and critic 完成伟大的事业不在于体力,而在于坚韧不拔的毅力。

英国作家和评论家 约翰逊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boil, tears and sweat. Winston Churchill, British politician 我能奉献的没有其它,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

英国政治家 丘吉尔 If you have at talents, industry will improve them; if you have but moderate abilities, industry will supply their deficiency. Joshuas Reynolds, American female essayist 如果你很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善;如果你能力一般,勤勉会补足其缺陷。 美国女家 雷诺兹 It is easier to fight for principles than to live up to them. Adlai Stevenson, British writer 为原则而斗争比实践该原则要容易。

英国作家 史蒂文森

写一句与探索有关的名人名言_名人名言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及最新阐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及最 新阐述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述,认为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系统梳理总结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 认知历程,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及 “变 ”与 “不变 ” 特征, 从历史实践中考察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 于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最新论述的重大理论和实 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 (2018)02-0027-05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新时代社会主 要矛盾进行了全新的阐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 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党在系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现代 化建设的经验与成就基础上,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变化对社会主要 矛盾做出的及时调整,是我国接下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 要依据。这一论述改变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的论述,也改变了 2011 年建党 90 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的“三个没有变”的判断①。学界有责 任对此次主要矛盾的转化给予必要的理论解释。厘清社会主要矛盾 的规律及历史实践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习近平社会主要矛盾最新论述 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党的事业和努力的方向会更加明确, 人民奋斗的目标会更加清晰,从而能凝聚力量共同建设新时代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旨在探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律,总结中 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探索的历史经 验,并对习近平的社会主要矛盾最新论述进行理论阐释。一、社会 主要矛盾及其属性 社会矛盾无处不在,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 它塑造并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但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基本矛盾的 恒定显现,而是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变化性,其基本形态 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应当辩证地把握 主要矛盾的长期不变性与阶段变化性。

1.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形式。马克思主义强调历 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矛盾分析法置于辩证唯物 主义的核心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依据矛盾分 析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无法调和,从而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 避免的”的论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论述过事物矛盾的重点论及矛 盾发展不平衡思想,列宁据此提出了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 通过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提出“社会主 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 的需要”[2];马克思对需要的认识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 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3],这些认识都为我党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之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 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 本矛盾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它是其它社会矛盾的总根源; 而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是一定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上的集中、突 出的表现,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形式,具有矛盾的特殊性和具体 性。社会基本矛盾存在并具体表现于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之中,社 会主要矛盾会依据社会发展一定时期人们对生活目标的追求与社会 实际能达至此目标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而有所变化,人们必须顺应这 种变化,及时认知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

自相矛盾文言文篇7

1.在文化思想观念上,表现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通过文化同质论、文化异质论和文化建构论对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的影响的系统分析,指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矛盾是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之间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抗拒与涵化的内外张力,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交锋、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作者梳理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演变,创造性地提出并评价了保守主义的文化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文化民族主义、激进主义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三大救国理路,这对分析当下的文化思潮同样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作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文化不是某一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而是源于西方,又通过交流整合而不断被各国共同创新与接受的世界性文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需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以开放的姿态推陈出新,在发展消费性文化的同时要重视文化精神的建设,在推进现代化的建设中尤其要推进人自身的现代化。

2.在文化生产形态上,表现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矛盾,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语言文字文化与视觉图像文化的矛盾。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由来已久,该书从发展本体论上、思想缘由上、方法论层面上、发展理念上分析了二者发生分裂的原因,并指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现实表现在经济活动与文化建设的相背离,主要是经济活动与核心价值观的分裂,经济活动与先进文化的分裂,经济活动与人文关怀的分裂,人文文化的滞后性制约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精英文化是主流文化,它关注社会现实、崇尚人本主义、偏重社会效益,它是高雅的,只属于少数人。大众文化是流行文化,它追求感性化、市场化、娱乐化和时尚化,它是通俗的,属于多数人。由于二者的受众对象不同,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具有天然的矛盾性。作者认为,在消费主义占主导的社会,其矛盾具体体现在大众文化的暴力与精英文化的式微,从深层次上讲,它反映的是价值一元性与价值多元性的矛盾,公共理性与私人理性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传承创新与推广普及的矛盾。对语言文字文化和视觉图像文化的划分在学术界不多见,这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思考。该著指出,语言文字文化是传统文化、理性文化及精英文化的综合,视觉图像文化是后现代文化、科技文化及产业文化的统一。视觉图像文化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对世界的看法,并对语言文字文化构成极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在:视觉图像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构,如任意曲解传统文化精品,扼杀了传统文化的审美向度;视觉图像文化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摧毁;视觉图像文化对消费者进行了欺骗。

3.在文化实践方式上,表现为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矛盾,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矛盾,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总是失衡的,既有总量的失衡,也有结构的失衡。从根本上来讲,这种失衡反映的是文化生产的有限性与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有限供给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无限需求;过分考虑文化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生产的社会效益,致使文化消费的高雅与通俗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重视文化生产的技术作用,而忽视了技术对文化消费造成的负面影响,技术使文化消费失去平衡点;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不平衡成为制约我国文化生活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划分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二者的发展是非均衡性的。作者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特性与发展动力机制出发,指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补性不强,二是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的绝对对立,三是“事业”与“产业”认识上的极端偏颇,四是“两手抓”、“两加强”在规模、速度等方面的非均衡性等。文化遗产具有文化性、价值性、传承性和稀缺性,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教育启迪价值和产业经济价值。

4.在区域文化发展上,表现为城市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矛盾,区域间文化发展的矛盾。

作者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城市与农村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同步、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不均等、文化消费的不可比导致了二者的差距相距甚远。作者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区域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了文化建设的不平衡,区域间文化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区域间人均文化消费不均衡。

二、深入探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1.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必须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包括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探索文化企事业单位高效运行机制、夯实文化发展的资本力量等;二是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汉语语言文字的影响力和传承力的提升、健康和谐的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的打造等;三是正确处理“中西古今”关系,包括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个性、如何在传承中发展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并合理开发各类文化资源等。

2.保持文化均衡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幸福中国。

保持文化均衡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现实要求,也是建设幸福中国的本质规定。要实现文化的均衡发展,就必须使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良性对接而互通互融;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扩大文化内需,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增强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促进区域间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等。

3.加强文化自觉自信,驱动文化全面创新。

文化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追求,要实现文化创新,首要前提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其次要在全社会营造宽松的文化环境、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作者认为,文化创新包括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科技的创新、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的创新以及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等内容。为此,必须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文化品牌消费能力;实施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双向同步战略;创新教育观念,集聚文化专门人才。

自相矛盾文言文篇8

“在那边——‘为人民服务’的牌子下面。”一个老售货员应声答着。显然,他并没有理会小伙子那声刺耳的“嘿”,“不过,现在没货。”

“扯淡!没货你告诉什么?!”

“小伙子,你怎么这么说话?”老售货员仍然是平静而柔和的语调:“我告诉你是为了让你知道地方,以后有货了好买。你说对吗?”

“哟,实在对不起!”小伙子的脸蓦地红到了脖子根:“我这么说话说惯了。”

瞧,一场即将爆发的舌战平息了。这不是文学作品中的对白,而是发生在首都一家百货商店的实事录像。

日常生活中时时离不开礼貌语言、文明用语,就象每个人都呼吸空气一样。然而,正如空气稀薄时你才会感到空气重要一样,因说话不当而伤人感情、引起纠纷、影响了团结时,你才会感到讲究礼貌语言的重要性。

生活中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同样的一个矛盾,不同的用语会导出不同的结果来。这结果或是矛盾激化,或是矛盾钝化。矛盾激化的过程往往是:出现矛盾矛盾升级(双方互不相让,言语愈加激烈)矛盾激化(双方各自丧失理智);而矛盾钝化的过程往往是:出现矛盾矛盾缓和(双方都使用礼貌语言,或是一方容忍另一方)矛盾钝化(双方各自稳定情绪)。

在处理日常生活中大量的非原则性矛盾时,我们要坚持“对内和”的方针。在这里,礼貌语言就成了一种钝化矛盾的特效“调和剂”。

怎样才能掌握和运用好这种“调和剂”呢?首先应当懂得尊重人。比如说售货员,要想掌握好礼貌语言,就得有发自内心的为顾客着想的真诚情意和责任感。上面例子中的那位老售货员,他考虑到了冲他“嘿”的小伙子没有买到锁的气恼,以及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该怎么办,等等。他终于用自己的尊重,感化了小伙子的不尊重。相反,如果不是出于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恐怕就会出现电影《满意不满意》中那种皮笑肉不笑的脸面,以及虚伪做作的话语,甚至还会出现更不好的后果。

心理学家认为:言语不是空洞的声音流,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掌握礼貌语言,还应该懂得些心理学的常识。这样,就可以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正确运用这种“调和剂”。

在上面的那个例子中,那位经验丰富的老售货员就颇有些心理学的学问(尽管他也许没有读过大部头的心理学原著)。他几眼就看出了小伙子的性格及心理活动。小伙子来买锁,张嘴就是那声粗野的“嘿”,这不伦不类的一声,就足以证明小伙子是个缺乏修养又性格粗犷的青年。老售货员对这种人,则选择了一条平缓的对策。你不是粗暴吗?那我温和;你不是找地方吗?那我指点给你;你最终是要买锁吧?那我告诉你货情……这样一来,双方就和谐了。

同样,在任何时候,只要你一张嘴,便不是空洞的声音流了;对方一开口,也就显露出他的心理现象。我们可以根据男女老幼的不同性格,也就是他们各自特有的心理特征,从表情、神态和言吐中,观察出对方的心理活动,从而选用不同的礼貌语言。这样,既可以避免我们说话时的盲目性,也可以使我们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使说话和听话的双方都得到满足。

上一篇:班长职责范文 下一篇:风景优美的地方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