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经典歌词范文

时间:2023-09-15 10:28:40

林夕经典歌词

林夕经典歌词篇1

《黄金时代》并不是第一部把萧红的故事搬上银幕的电影,但我相信这是动静最大的一次。许鞍华和李樯的导演编剧阵容,汤唯与冯绍峰分饰男女主角,而电影宣传曲的词曲阵容更是让人惊喜――作词是林夕,作曲兼演唱是罗大佑。

约20年前,林夕一心投入音乐事业,和从台湾到香港发展的罗大佑一起成立了音乐工厂。这个音乐工厂以一张《皇后大道东》震惊业界,随后制作的歌曲虽少,但几乎都是经典。林夕和罗大佑都是中国典型的文人,温婉内敛,把锋芒藏在文字当中,心怀居江湖之远的忧虑感,同时将文字玩得出神入化。罗大佑比林夕出道稍早,年纪也比林夕大,严格来说是他的“前辈”。还记得在《林夕字传2》里,谈及这个组合最经典的一首歌《皇后大道东》时,林夕说:“加入音乐工厂,与罗大佑从雇佣关系变成知己,是我的福气。从音乐工厂开始,我做过企划、制作、宣传,甚至录音室配唱,了解了流行曲的运作,也让我有机会跟台湾乐坛交流,练就普通话,开始了写国语歌的生涯。很感谢永远的知音:大佑。”

林夕将罗大佑称为“永远的知音”,然而君子之交淡如水,两人20多年来合作的次数有限,距离我上一次对他们的作品留意并喜欢,也已有很多年,那是林夕约在2005年推出《对天歌》的时候,至于距离由罗大佑亲自演绎歌曲的时候,则更久远。

一位贵为“词神”,一位贵为“华语音乐教父”,两人加起来岁数也快120岁了。林夕近年来产量降低,多以自身名气扶持新人为主,国语的词作也精品渐少,这首《黄金时代》的推广曲《只得一生》,词算得上是他近年来最好的国语作品。林夕和罗大佑,曾见证、缔造了香港乐坛的黄金时代。如今,他们再为民国那个曾经的黄金时代谱写歌曲,可谓名正言顺之极。

“流啊流,把天高地厚都走通透,以生死成就;够不够,人生太短故事太长,你不要回眸。总要突然选择逗留或冒险出走,总要昂然决定低头或从容战斗,总在倾听内心呼唤一去不回头……”在罗大佑的三拍子节奏里,契合着林夕的词,写的正是萧红一生辗转奔波、流离往返的生活。

“走就走到蓝天碧水深处,循环不休;一个人自由地笑,自在地哭,此生不朽。”林夕写的是萧红,也不仅仅是萧红。就像他给《天龙八部》写主题曲,《难念的经》里那句“笑你我枉花光心计,爱竞逐镜花那美丽”,写的不仅仅是金庸小说里被贪嗔痴所迷惑的大侠,更是推己及人,同样有着如斯心态的芸芸众生。萧红追求自由,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自由地笑,自在地哭”,说来只八个字,做来谈何容易?

林夕经典歌词篇2

岳薇是谁?为什么一出道就能拥有如此抢眼的成绩?以创作见长的她又将如何安排自己的音乐人生?近日,岳薇来到内地,推出自己在内地的第一首单曲《我苏醒在绿光森林》。

不唱粤语歌的香港女歌手

岳薇最多为人所知的,是去年为杜琪峰导演的电影《夺命金》演唱了主题歌《水漫金山》,这首歌曾获得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入围提名,最后惜败于林忆莲的《两生花》,岳薇空灵的嗓音与细腻的作曲也一下子惊艳于众人眼前。

事实上这并非岳薇在香港乐坛的首次亮相。早在16岁那年,岳薇已经拿下了香港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赛亚军,随后还曾拿下亚洲青年歌手大赛优秀歌手奖。2011年底,也是岳薇在香港乐坛大获丰收的季节,先后拿下了新城劲爆颁奖礼“创作女新人王”、劲歌王颁奖礼“最佳新晋歌手”、华语金曲奖“优秀创作新人”、音乐先锋颁奖礼“年度先锋创作新人歌手”等奖项。这对于一个并不属于任何一家大牌音乐公司的新人歌手来讲,实属难得。

携如此骄人成绩,岳薇曾推出了一张个人创作EP。然而细细听完岳薇曾经发表过的所有作品,却发现这样一位在香港获得认可的香港本土女歌手,却没有一首粤语歌作品,全部是国语作品。如此情况,在香港大概也就还有方大同一人。而岳薇与方大同又略为不同,方大同是出生在夏威夷,幼年在上海和广州长大,而岳薇则是香港本土出生,长大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念金融管理系至硕士毕业后返回香港,但她的母亲是山东人,所以,国语倒成了她的母语,于是,在她演唱和创作的作品中,她都更习惯用国语来表达。

杜琪峰为军师,搞定林夕方文山

虽然岳薇只是一介新人,且没有大公司撑腰,但在她发表的作品中,制作班底中全是方文山、林夕、陈少琪、小寒、金培达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一个小女子何以有这等魅力?原来,背后还另有高人,他就是著名导演杜琪峰。

岳薇与杜琪峰结缘于16岁那年参加香港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赛,那一次岳薇获得亚军,她的歌声也吸引了在台下观赛的杜琪峰和杜太太,并结识为好友。之后的每一年,杜琪峰和杜太太的生日等活动都会邀岳薇参加,但对于岳薇,杜琪峰并不急于拔苗助长,直到2011年制作电影《夺命金》时,才将主题歌的创作与演唱交给了岳薇,岳薇也果然争气,一首《水漫金山》迅即获得众人肯定。

《水漫金山》由岳薇作曲,林夕作词。乐坛的人都知道,想找林夕写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岳薇最初也不敢想自己有这样的幸运,只因为林夕跟杜导演是老搭档了,这首歌词一早就指定要由林夕来创作。但林夕因家中的狗狗生病心情不好,歌词拖了一年才交稿。随后林夕居然又为她交出另一首歌词作品《泪光闪闪》,可见大师对她的认同。当然,这一切也少不了杜琪峰的大力引荐与安排,“其实,杜导就像我的军师,我的首张EP,我唱什么歌,他都会帮我把关,这些大师基本上也都是他帮我找来的。”而岳薇的另一位制作人陈台证恰恰是方文山的好朋友,于是,方文山也为岳薇献上一首词作《钟楼上的月光》。

未必文艺清新,一定坚持创作

岳薇4岁学钢琴,11岁拿下8级证书,因在钢琴上练习而激发出创作歌曲的欲望。入道以来,不仅参与了自己所有作品的词或曲的创作,同时还曾为关心妍、陈柏宇、泳儿、叶宇澄等歌手创作多首作品,还有文学作品被收入文学刊物,被誉为香港歌坛的创作才女。

熟悉香港乐坛的人知道,香港的创作界几乎是男性的天下,女歌手的创作能力并不被关注。岳薇也意识到这样一个大环境的局限,但她始终觉得,创作是自己的兴趣和习惯,并且自己创作的歌曲,才能更唱出其中的味道和真髓:“我看到关心妍这些歌手唱她们自己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很特别的味道。”

这次带到内地的歌曲《我苏醒在绿光森林》又是一首岳薇自己作词的作品,歌曲缘于她的一个梦境,因而具有画面唯美朦胧梦幻的特质,这样的歌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时下在内地十分盛行的“文艺”“清新”之风。事实上,这些年香港新崛起的一批创作人如林一峰、At17, My Little Airport等,也都是以文艺气息而引人注目,身为香港新一代创作人的岳薇是否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林夕经典歌词篇3

A:又到了我们的脱口秀的时间了,这期我们讲的就是Eason陈奕迅。或许大家已了解了他太多,他所出过的专辑,他所唱过的歌,他开过的演唱会,他拿过的奖我们本期节目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没有别的,只有陈奕迅,以及他的音乐。让我们通过音乐,走近陈奕迅,走近他的世界。我是今天的主播XXX

B:“在世间平凡又普通的路太多,屋村你住哪一座,情爱中工作中受过的忽视太多,自尊已饱经跌堕 ”大名鼎鼎的浮夸,听过的人没有谁会忘记Eason最后的声嘶力竭。每次听,总是能感觉到那种深深的不受关注的无力感:这一次,就让我在沉默中歇斯底里。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嘉宾XXX

A:去KTV唱歌时,总有很多朋友试图挑战这首歌,不论是音高、技巧还是其他,都是吸引大家跃跃欲试的原因。但至今,我没听过谁能像Eason唱得那么打动人心,不是别的,只是感情。青筋,也现形,病态的表演,夸张的动作,人群中小丑般的演出,只为得到世人的关注,这种内心深处深深的不安与害怕,有几人知?

B:曲调愈是欢快,内心就愈落寞,表现得愈是不羁,嘴角的那一撇苦笑却愈瞒不过自己,现代人创造了那么多的游戏以供人们沉溺其中逃避现实,那些想要逃避的人却不知游戏只能是游戏,总会有梦醒的时分。

A:亦或是,明明知道躲不了,逃不开,却也要短暂地放纵自己,短暂地躲避下这纷乱的世事。是是非非,又有谁有资格评说呢?

(插歌,《你的背包》)

B:如果要说陈奕迅,那么就不得不提到两位词人,一位,是林夕。

A:林夕说:他把写人生的词全给了Eason,只有陈奕迅才能真正把他想表达的意境给表现出来。林夕说,十年难出一个陈奕迅,他什么歌都敢试。林夕说,陈奕迅唱歌不用技巧,而用感情。

B:林夕为陈奕迅写得每一首歌,似乎都听得到自己,它是一个故事,一种思想,一段感悟。简单的字,零散的词,经典的句,像一月光触及你心里的每一寸。

A:这首《你的背包》,林夕写出了他内心中那份欲说还休的感情,说不完,叹不尽,一句“遗憾的是它已与你无关”唱尽苍凉。

B:“你的背包,让我走得好缓慢,总有一天陪着我腐烂”,一段感情改变一段人生,一段人生结成一段回忆,是背负着快乐和不快乐,还是放下快乐和不快乐,大多数人选择背负,不同的是有些人选择背负悲伤,有些人选择享受快乐,而“我”却是选择前者的那种人,选择与它们一起埋入黄土,所以注定此生行走缓慢,亦步亦趋。

A:第一次听Eason的《你的背包》就被感动,副歌中的假音仿似是从心底里升起的悲凉,而大部分的地方都是浅吟低唱,搭上Eason先天的痞子相和漫不经心的声音就像爱情中饱经风霜的欲说还休者,整首歌只有一个副歌中的高音,而这个高音更像是压在心头最后流出的眼泪,崩溃了狂欢世界的孤单和熙来攘往的寂寞。

B:在这些年中,陈奕迅的歌陪我们度过了一个个寂寞的夜晚,林夕用他的笔触记录了一副副绚烂的画面。一个男人,有张可爱得让人没有办法说他帅的脸,但是他的声音却可以征服很多的人;一个男人,他笔下的那些文字同样有这样的魔力。我们从林夕的词里认识陈奕迅,也从陈奕迅的歌声里听懂林夕。

(插歌,《不如不见》)

A:这首《不如不见》是Eason多首一曲两词的歌中的一首,粤语版的《不如不见》与国语版的《好久不见》,两首歌的歌名连在一起便成为了:“好久不见,不如不见”,听着这首歌时,脑海中总是回荡着着那句落寞的“相见不如怀念”,所有的一切都已回不到从前,那条街还在,那家店还在,你还在,我还在,可是一切却已物是人非,怀念着往昔的真挚与倾心相托,再见面却只是成熟地表演,生活让所有人都已变了样,不如不见。

B: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她陪伴你走过最美的时光,你们相互交付过最真的感情,然而有天你们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城市过着没有彼此的生活,常常想念,回头却是雾蒙蒙一片,时光掩埋了你们的那些曾经,那份爱没变,而你们早已改变。

A:所以有人说,怀念某个人时,孤独不能自持时,请不要听这首歌,林夕的词,陈奕迅的低吟,总是有办法将你埋在心底最深处的记忆挖起,勾起你以为你早已不在乎的那一切,曲毕,已是泣不成声。

(插歌,《最佳损友》)

B:每每听到这首歌总是会想起以前的老朋友,自觉我是后知后觉、慢热型的人,难得与人交心。但一旦交心,关系总好到似这世界上的我与另一个我。友情这东西,若玩真的,比爱情还刻骨铭心。

A:但即便如恋爱中的人一样,每日黏在一起,无话不说,但总有散席的刹那。某一句没说妥当的话,一时的怄气,年轻时的无知与懵懂,不知这时间累积得来的情谊是多么不容易,有了裂痕的杯子,能用还是有裂痕,用力握,会碎,碎了,就真的碎了。年轻的倔强,总会让日后看清风淡云轻的你不经意间泪流满面的后悔。只能轻轻道一句,嘿,我曾经的最佳损友,你现在还好吗?

B:众所周知,Eason除了是一位出色的歌手,还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对于女儿陈康堤,Eason疼爱异常,还专门为她演绎了多首歌曲。让我们听到歌的人也觉得心中暖暖的。

(插歌,《Baby Song》)

A:baby song,是陈奕迅2011年专辑《》中的歌曲,歌曲中表达了他对女儿饱满的爱与希冀,热烈奔放而又深沉温暖。MV中,陈奕迅首次以父亲身份出现,展现出一种人到中年的满足和沉静韵味。

B: 陈奕迅的《Baby Song》里洋溢着浓浓父爱,“你的眼睛,像颗水晶通透,里面有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小小的你,在你小小的梦里,把我所有大大的事情,都吹进风里”纯净的歌词,舒缓的伴奏钢琴曲,再加上陈奕迅简单干净的声音,这一刻,世界很安静,柔软的音乐里,是父亲对女儿的慈爱叙说,又好像恋人饱含怜惜的浅唱。难怪很多歌迷将这首《Baby Song》列为“治愈系”金曲,在遇到挫折时拿来鼓舞自己。

(插歌,《大个女》)

A:这首《大个女》同样是Eason当时献给刚出生的女儿的一首歌, “愿风风雨雨都可以避开

你还要恋爱 我还记得爱儿女所爱

早习惯看开 你易容还是可爱

最重要心记得要开 来竞技角力赛

最终不管输赢都一般可爱”

浓浓的爱女之情溢于言表。

B:刚出生的女儿带给他的喜悦,生动得难以掩饰,听着歌,即使我们看不到Eason的表情,也有十足感染力。这幸福那么真实,如今的他,该是最充实有动力的时候,今后的生活,不再只是为自己的理想奔波,想是不会被什么小情小调困扰了,妻子和女儿,这两个女人才是他一生的最爱和牵挂。

给你,温情可爱的爸爸。

A:好了,时间过得好快,又到了跟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希望我们的节目,能给大家带来充足的力量,去迎接明天。

林夕经典歌词篇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傈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林夕经典歌词篇5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林夕经典歌词篇6

盛唐时期出现了中国诗歌创作的高峰,涌现了大批不同流派的优秀诗人,并创作了大量内容相当丰富的诗歌。山水田园诗在其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还是王维和孟浩然。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所以我们习惯上又称他为王右丞,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佛”之称。所谓山水田园诗,顾名思义,主要描绘对象就是自然界的山川树木、清泉白云、明月清风等田野风光,通过描绘自然之美的钟灵毓秀,田园生活的恬淡清闲以及隐居生活的安逸舒适,寄托作者远离俗世的纷扰,回归自然,追求自由和本真的精神追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清淡而不单薄、自然而不粗陋,言有尽而意无穷,正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①王维对大自然的观察非常仔细,最擅长捕捉大自然的色彩,声息和动态,用细致深刻的笔调传神的描绘出来。他有着诗书画乐俱臻佳妙的才华,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是中国古典诗坛上最灿烂的景象之一。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幽静之美

王维的博学多艺使得王维在诗歌字词的组合时不露痕迹,不显雕饰,浑然天成。他通晓佛禅义理,他的诗中的意蕴美,天然去雕饰,于幽静中彰显恬淡、空灵之美,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幽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可以从王维的很多诗中感受到这一意境美。

(一)听觉感官的幽静之美

王维的《鹿柴》一诗中写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作者在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在杳无人烟的空山深林之中,这里本应该是幽暗寂静的,却突然传来了一阵人的话语声,但环视左右,仔细寻觅却又看不见一丝人影。能听到人语声,说话的人一定就在离作者不远的地方,作者却不得相见,这从侧面突出了森林的茂密幽深。而山越深,林越密,就会越显得周围的寂静。根据常识,其实山林中本不应该是一片寂静无声的,而是有很多大自然本来的声音,有风吹树叶的声音,鸟虫的鸣叫声等。而作者却巧妙地让这些声音淡化了,只抓住了传来的那一阵人语声。在寂静的山林中尤显突出,打破了山林的和谐。作者不仅运用听力的以动衬静,使山林更加空寂,紧接着作者又用眼睛观察林中的细微变化。用视力上的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山林的幽暗。在前一句作者用只听见人语响而见不到说话的人来侧面描写了山林的茂密和幽深。山林本就幽深,林间树下生长的青苔衬的林中越加幽暗。作者抓住了夕阳返景入林中的一小个片段,写出了夕阳透过层层遮挡的密林,照在了林中的青苔之上,为林中浓重的快要溢出来的暗绿色带来了一点光辉,仿佛带来了一抹暖意,打破了山林的幽静。但事实上,这一抹余辉不仅没有为山林带来暖意,反而衬的本就幽寂的冷色调的山林更加显得幽暗。仔细回味,会发现夕阳的一抹余辉就算是穿过密林,照射在了青苔之上,但却和周围浓重绿色的幽暗的山林形成强烈对比,在幽暗的山林中显得孤立无援,如同在作画时在大片的冷色画面中掺进一抹暖色调,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暖意,打破整幅画作的基调,反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冷色更显突出,让人留下更加深刻的映象。

(二)以动衬静的幽静之美

《鸟鸣涧》一诗中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一旦闲下来,就会不自觉地注意周围的景象,细心之下就观察到了桂花飘落,春天的山林在夜色下仿佛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我们知道桂花花瓣细小,隐藏在繁茂的枝叶后面,不细看很难发现,更何况还要记录下花瓣飘落的一瞬间。作者却总能捕捉到这样细微的画面,究其原因,不过是开头交代的“人闲”二字。人闲,闲的不仅是身,没有俗事牵扰,更是心闲,内心平静,没有任何干扰牵挂,只有这样,才能让诗人总能在茫茫大山中捕捉到美丽的瞬间,并把瞬间记录成永恒。山涧中传来声声鸟鸣,打破了夜的宁静,原来是月亮悄悄地升起,被鸟儿们察觉到了。鸟儿们能轻易的被月光干扰,足以证明原来的山涧是有多么的幽静。它们习惯了平时山谷的幽静无声,才会连月出都会觉得是一种打扰。春天的夜寂静无声,鸟儿被月光干扰也只是在巢穴中时不时鸣叫几声,在幽静的山涧里,鸟儿的啼叫显得清越悠远,打破了山涧的宁静,但鸟儿鸣叫之后,山涧又恢复了之前的幽静,因为有了之前鸟鸣的喧嚣,使得现在的平静更加显得没有尽头。用短暂地动来衬托永恒地静,让这种静显得更加深沉而无涯。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王维的诗中经常可以看到,动静相生,不仅给幽静的山谷增添了几许生机,又更突出了山谷的静,是整首诗更加具有幽静之美。

三、结语

正如李泽厚所说:“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这便是在‘动’中得到的‘静’,在实景中得到的虚境,在纷繁现象中获得的本体,在瞬刻的直感领域中获得的永恒。”②王维用他禅者的眼光捕捉到了山林中最富表现力的瞬间,用诗句将这一刻定格下来,他特有的敏感和细腻的感情成就了这首诗的艺术经典。在《鹿柴》和《鸟鸣涧》中,王维巧妙地运用听力和视觉的双重感官来再现山林的寂静和幽深,体现了王维诗中的寂静之美。由此也可看出王维在设辞着色时的高超手法。

注释:

①陈殊原:《中国古典诗词精品导读丛书:王维》,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10月

②李泽厚:《华夏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1页

⒖嘉南祝

[1]陈殊原.《中国古典诗词精品导读丛书:王维》.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10月.

[2]傅德岷,卢晋主编.中华诗文鉴赏典丛:唐诗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

林夕经典歌词篇7

黄昏,是一天中太阳落去后的那一刻,将整个世界都融于柔和的光影中,美丽却短暂,似乎还隐隐地有一种悲凉在其中,不免让人有些留恋!

古人笔下的黄昏,更多的是愁啊,悲啊,苦啊……也许就是因为太阳就要离开,有些舍不得的缘故吧!

其实,黄昏的美丽是别有一番滋味的!当你在小河边,在山脚下,在院子里,或是走在清静的小路上时,是否曾经体验过黄昏的那一刻?你是否了解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关于黄昏的小知识】

黄昏,指太阳落去以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中这样解释:“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与黄昏有关的古诗】

生查子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从军行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暮立

唐・白居易

黄昏独立佛堂前,

满地槐花满树蝉。

大抵四时心总苦,

就中肠断是秋天。

望江州

唐・白居易

江回望见双华表,

知是浔阳西郭门。

犹去孤舟三四里,

水烟沙雨欲黄昏。

沙上月

唐・鲍溶

黄昏潮落南沙明,

月光涵沙秋雪清。

水文不上烟不荡,

平平玉田冷空旷。

归燕

唐・杜牧

画堂歌舞喧喧地,

社去社来人不看。

长是江楼使君伴,

黄昏犹待倚栏干。

【描写黄昏的词语】

日薄西山 夕阳西下 暮色降临 暮色苍茫 落日余晖 彩霞满天

倦鸟归林 日落西山 残阳如血 霞光消褪 炊烟袅袅 夜幕降临

渔舟唱晚 落霞孤鹜 炊烟袅袅 百鸟归林

【描写黄昏的句段】

俯瞰小镇的黄昏,宛如天河里坠落了一弯金色的月亮,亲吻着故乡的田园,从炊烟袅袅的村寨里,不时地传几声狗吠鸡鸣,仿佛是一个遥远、朦胧的梦。

黄昏,夕阳洒在河水上的光,像是许多金针银线,随着水波晃动着。

暮色已经模糊起来了,堆满着晚霞的天空,也渐渐平淡下来,没有了色彩。

夕阳慢慢地坠下山去了,满天红霞,好似天女撒下一件红衣裳。

傍晚的天空并不阴暗,而是有一种明丽的蓝色,群山在夕阳的照射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红晕。

黄昏,一弯新月悄悄升起,在它的周围,还有几颗星星发出微弱的光亮。

每近黄昏,都有厚厚重重的云雾盘踞在天空,夕阳只能乘一点点空隙,迸射一条条绛色霞彩,宛如沉沉大海中的游鱼,偶然翻滚着金色的鳞光。

日落西山,或者将落未落,彩霞满天,倦鸟归林,一切慢慢沉寂。每一次黄昏的来临,总是这样的漫不经心,它没有朝阳的鲜艳夺目和生机盎然,也不同于正午日头的热烈刺眼和骄气逼人。黄昏,仿佛是一种更容易接近的温柔,思念中人的低语和歌吟,又如同梦里爱人的细碎脚步,一幅迷离状态,半睡半醒。

林夕经典歌词篇8

[关键词]意境 主客观 赋比兴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129-01

一、“意境”是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典诗歌讲求“寄意、抒情”,讲求“意境”之美的传统非常悠久,且是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特征之一。早在西周年间产生的《易经》中的卦、爻辞,以及春秋时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就注意讲究“意境”的表达。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原因很多,从认识论角度看,“中国重直觉、重内省与切身领悟、重先验理性与伦理精神,习惯于对事物作整体的观照和‘即事见理’式的品味”。

陈伯海的这段话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哲学家没有一种发达的认识意识和逻辑意识,所以在表达思想时显得芜杂不连贯,这种情况会使习惯于系统思维的人得到一种哲学上料想不到的不确定感”。因此,诗人在作诗时,常常不是直接白描,而是要经过一个比附的过程,借用景、物来宣情、明道、达理。最能代表中国远古认识事物方法的《周易》在《系辞》中归纳出“观物――取象――比类――体道”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在文学上,尤其是诗歌创作上就形成了重视意境的传统了。

二、解析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方法――注意诗歌中主客观的统一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表现,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这一点使诗歌具有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功能。因此,若想正确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意境”,就要注意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客体的紧密结合。正如李泽厚先生在谈意境时所说:“意境,有如典型一样,如加以剖析,就包含着两个方面: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思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为简单明了起见,我们姑把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意境’是在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真实。”

中学教师在讲授中国古典诗歌时一定要做到将作者的主观和客观物象、事象有机统一,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中美好的意境及作者对意境的传达。以《语文新课标》(初二下)中选取的陶渊明《饮酒》(其五)为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课本里的翻译比较接近诗歌的大意,但是没有将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对作者的主观创作与客观景物的描写没有统一起来解读诗歌。首先,对诗歌中客观物象、景象没有理解透彻。其次,对诗歌中物象、景象如何达意没有领会。诗中出现的“结庐在人境”之地、采菊之处“东篱”、傍晚“山气”之象、“飞鸟相与还”之景等,实际上是一种意境,是作者渲染或传达情感的客观基础。将这些客观基础理解错了,诗歌优美的意境必然不会被读者感知。“结庐在人境”若理解成“繁华道”,那作者居住之地可能就会被理解成城市中某个僻静的胡同,而结合诗人写作此诗的时间去理解便可知道,作者写此诗时,他移家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的南村,在长江边上。因此,正确理解了这一客观之地后,便会将整首诗歌的创作之境移视到桃红柳绿、梅红李白的让人舒心的静谧山村之中,而不是普通的城市中偏远的路边人家。也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幽静远邈之地,作者的心才会超凡洒脱。而“采菊东蓠下”的“东篱”也不能简单的理解成“东墙”,而是一种特定的环境。若是理解成东墙,便索然无味,没有了诗意,成了对菊的生长环境的直接描述了。陶渊明特别喜欢,他认为菊有观赏价值,“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菊有食用价值,“酒能祛百,菊解制颓龄”。正因为陶渊明主观的热爱,他才会在有之地随意的采菊,而在菊篱上低头采菊之时,悠悠自然不经意间地仰头见山,在顷刻之间,感受到一种恬然自适的情趣,自己和南山、秋菊之间,真正达到了一种默契,所以才“悠然”见南山。“悠然”这个简单动作,恰是作者身无外物干扰之心在行动上的反映,间接的使内心情感与客观景物紧密结合起来了。“山气”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彩霞,而应理解为日夕之际的山中气象,包括落日、余晖、彩霞、南山、还有大自然的气息。在这样的有浓厚大自然气息的山间,“飞鸟相与还”自然不能理解为“回翔远山”,而是“群鸟归林”。陶渊明凝视着傍晚的山色和归林的鸟影而引起深思,在那么多景物中,鸟们还会飞到哪里去,当然是回归到大自然中了。因此“飞鸟相与还”既是对回归大自然的欣喜,又为自己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找到了归宿。

上一篇:爱国文章范文 下一篇:团结的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