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课文范文

时间:2023-10-12 11:50:36

趵突泉课文篇1

关键词:语文 网络教育 创新培养

一、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各种信息以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方式呈现,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了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网络所带来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他们在看到情境的同时,脑海里就对它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发动学生利用家里的电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互联网上搜集了各种大自然现象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让他们欣赏、品味大自然的美。同时,我也进行了精心准备,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设计出精美的课件,并适时地在各教学环节当中展现。尤其是在教学学生比较陌生的图片知识和教学中的难点知识时,如“化石”“三叶虫”“为什么说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等知识点时,作为教师的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并根据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特点设计了相关形象、生动的动画片段,通过课件的展示,把抽象的、古板的知识通俗易懂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这些难点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仅使课堂教学的难点顺利突破,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需的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的想象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创设愉快的、有趣味的学习情景,从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

二、以网络为载体,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其资源极其丰富,在互联网上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知,学习是从疑问开始的。心理学家也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第二步。”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体,根据互联网中收集的资料,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在认真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最为简捷的做法。例如,《趵突泉》一文,老舍先生对趵突泉的描写是十分细致和传神的,但是小学生很难从课本图片和字里行间了解到趵突泉的真正魅力。所以,在课前我先让学生对趵突泉提出疑问,如趵突泉在什么地方,趵突泉是什么样的等等,然后把这些问题写在家庭作业本上。然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和学习趵突泉相关的知识。这样通过学生自学,学生对老舍先生的生平以及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讲授这课时,我再利用制作的课件,带领学生一起去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旅游,观看趵突泉的美丽景观,同时加上了我的讲解,这样就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泉中冒出的气泡”“泉中涌起的三个水柱”等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浏览了一次泉城。这个过程中,信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演示图像、声音和动画传递给学生的,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记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以提出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同时,教师也要精心利用网上的教学信息资源,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观察、联想、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发挥网络优势,加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还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实施等每个环节,大多时候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而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积累、筛选有用的学习素材,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方式共享搜索的学习资源,这样不仅节约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一文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学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带着各自的问题用心地搜集资料时,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了。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才的最核心素质。创新教育是教学的主旋律。因此,在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借助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探索欲、求知欲、发展创造力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创造力的不同层面上得到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拥有现代创新人格的人!

趵突泉课文篇2

一、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较差,因此,课堂上增加教学信息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能让学生更加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加兴趣昂然地接受知识。《趵突泉》一课,老舍先生对趵突泉的描写可谓是十分细致和传神,但是小学生却很难从课本图片和字里行间了解到趵突泉的真正魅力,于是,我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按照教学设计,选定适合本次教学的网站。课堂教学前,我先让学生从网站上浏览老舍先生的生平以及他在济南居住时的情况,使学生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习课文时,我再引导学生浏览网站上对济南趵突泉的介绍、图片,点播有关趵突泉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浏览一次泉城。切身感受一下“泉中冒出的气泡”、“泉中涌起的三个水柱”,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接受来自教师和课本的信息,更同时接受了来自计算机的信息。这样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将内容生动、形象逼真、声音动听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轻松自如地越过一个又一个学习上的障碍,整个学习过程时时刻刻体会着成功的喜悦。

二、利用网络资源,充实教学容量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靠几块小黑板来补充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它已远远不能满足如今这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孩子的要求,教材中故事的来龙去脉完全靠教师口头描述也再不能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网络为孩子语言文字训练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它超文本、大容量、全方位的语言文字训练,逼真形象的画面反映了曲折生动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内涵。《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进而产生对的敬佩之情。而课文仅仅讲述了一夜的工作情况,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的丰功伟绩,我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查询有关的资料,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了的外交风云、的童年、的为人处事、的生活等有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还把相关内容制成文本,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进行资源共享。你看,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几倍,大大地充实了阅读教学的容量,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内涵,加深了学生对的了解。

三、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创造性思维

课本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避免教学活动局限于课本里的知识,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课本以外的丰富有趣的资源,将课内延伸至课外。在口语交际课《我会画》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书本里的图画,随机把课前在其他网站上收集的有关图画播放给学生观赏。这些图画有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生活用品,也有建筑物、小玩具、动植物等,这样运用网络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拓宽了思维空间。课堂上,学生当即用三角形、圆形、方形设计了许多图画来。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里网络资源的运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造性思维。

趵突泉课文篇3

走进趵突泉公园后,在导游姐姐的介绍下,溜溜和同学们欣赏了“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的“三股水”。“哇噻!还真有点江南水乡的意思。”溜溜不禁赞叹道。在“三股水”的不远处,溜溜看到了一片小荷塘。在几朵小小的荷花旁边,一些蜻蜓翩翩起舞。“大家快看!”突然,一个同学大声叫道。这么一来,一幅画面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在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上,一只小小的蜻蜓正站立在上面悠闲地晒着太阳。溜溜和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吟起了语文课上学过的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游罢“三股水”,溜溜和同学们在导游姐姐的带领下来到了李清照纪念馆。对于李清照,溜溜是十二分地崇拜。从小,她就想成为一名像李清照一样,给后代留下无数作品的女词人。想着这些,溜溜迫不及待地跨进了李清照纪念馆的大门。走进纪念馆,溜溜首先看到的是一尊栩栩如生的李清照塑像。塑像边是一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这副对联是对女词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

通过导游姐姐的介绍,溜溜了解到李清照生于1084年,是当时齐州章丘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济南人。她是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优秀的一个,尤以词和词学理论闻名于世,被誉为“词国皇后”,历史上享有“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美誉。

导游姐姐介绍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李清照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金石考据家。学者与才女结合,两家门当户对,生活优裕。但他们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公元1127年,中国历史上的宋王朝正处于多事之秋。金人铁蹄南下,懦弱的宋王朝不堪一击,宋军一溃千里。大宋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掳走,皇室成员赵构仓皇南逃,在杭州成立了新朝廷。由于金军的烧杀抢掠,大宋百姓也纷纷南迁。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漂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难怪李清照的作品和“愁”字分不开。”溜溜和身边的同学们讨论着。导游姐姐接着说:“北宋灭亡后不久,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平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为丈夫的临阵脱逃行为深感羞愧。虽身为女子,但她却有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接着,溜溜和同学们随着导游姐姐手指的方向看到了一幅画。导游姐姐结合这幅画给大家介绍说:“1128年,李清照夫妇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当年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而现在的南宋朝廷,只顾偏安于临安,只求苟且偷生,任百姓遭受金军蹂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就连自己一直敬重的丈夫,也为了苟活于世而弃城逃走。可怜自己是女儿身。一个弱不禁风、漂泊不定的女子,纵使美貌多情、才华横溢,却也无力改变国破家亡的命运。她觉得活着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心里想着这些,李清照只能将满腹的愁绪付诸这滔滔奔流的江水,随口吟就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哇噻,这就是李清照的著名作品《夏日绝句》!”溜溜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这引起了大家善意的笑声。

“那后来呢?”一位同行的小朋友问道。导游姐姐停下脚步,指着墙上的一幅作品解释道:“也许是因为夫妻感情深厚,丈夫赵明诚不久病死建康之后,李清照便始终郁郁寡欢,于是她的作品中开始弥漫着常人难以体会的浓愁。李清照当时觉得既然丈夫赵明诚已驾鹤西去,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栏同赏呢?回想起当年循城远游、踏雪寻梅的情景,她心中不由怆然感伤,于是写就了这一体现丧夫之痛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听完导游姐姐的话,溜溜认真地体会词中味道,隐约中似乎明白了这位女词人和丈夫生死诀别时的那份痛楚。

趵突泉课文篇4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高考作文中每写一个错别字扣一分。”――身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我们应如何应对?

“把字写好,就是在增长分数。”――这是高考评卷老师的心得体会。面对这样的心语,身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我们又该如何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1~3年级是识字的高峰,要抓好这个阶段,应该把识字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而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每一个学段都提出了写字教学,直至初中。面对课程标准中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又该如何高效落实?

一贯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大都以“认读生字―组词―再读―听写”为主。这种模式下的识字教学,显得单调、枯燥,令学生“望字兴叹”,识字教学效果也令人汗颜。

笔者所带的是人教课标实验版教材,教材课后的生字表列出两类生字:一类是要求认识的,一类是要求会写的。仔细阅读《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师教学用书》,我们可以看到多处这样的描述:本课要求认的字大多是形声字,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自主识记;要求写的字比较多,尤其是不容易写好或容易写错的字比较多,教师要加强指导。描述中提出的“形声字自主识记,指导书写”的要求足以表明:字词教学,岂能“浮光掠影”?

一、掌握字理,“逐类旁通”才是硬道理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就是汉字的字理。掌握了字理才能形成真正的识字能力。如草本植物从“艹”,木本植物从“木”,“江河湖海”从“水”,“忧愁思想憎恶愤怒”从“心”等等。

在祖国语言文字中,形声字占了83%以上,学好形声字就学好了大部分的汉字。而学好形声字,关键是掌握它“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

如一位教师执教《趵突泉》,这样问道:“趵”是生字,你能联系“趵突泉”的水势和根据字形猜到它的字义吗?生答:“趵”是“足”字旁,足就是脚,我猜是跳跃的意思。师又问:“突”是三年级学过的生字,谁能说说它的字理?生答:“突”指“犬”突然从洞“穴”里窜出来,是奔跑的意思。师:顾名思义,趵突泉是怎样的泉?生1:趵突泉是跳跃的泉。生2:趵突泉是奔涌而出的泉。在这里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趵”与“突”的形义从字理上进行了分析,使学生既形象地理解了课题,又学会了生字,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字理。因此,在下边的教学中,学生对“没昼没夜”“煮沸”“晶莹”等词语的意思无师而自通,自己扫除了阅读时的拦路虎,使识字教学深刻而精彩。

再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穷人》一课时,抓住课题中的“穷”字,让学生先分析其字形,再猜测其含义,然后自己默读课文,在默读之后再次理解“穷”的意思。因为教师经常进行字理教学,再加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穷”就是“人”困在了“穴”中,无论你有多大的力量,都使不出来。很容易便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牵一“字”而动全“文”,事半功倍。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倡导在一定的环境中,让学生随着课文的内容理解、记忆生字、词,这样既能使识字课不枯燥,也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更能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当然,在识字教学中,除了用字理识字之外,我们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或者容易读错的生字;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通过熟字带生字识字,如:普――谱,聚――骤,隆――窿;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偏旁的方法识记,如杆――秆,据――剧――距――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重难点指导,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当堂书写3~5遍,从而加深学生印象。识字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多种方法并用,让学生自主地理解、记忆,将识字课上得精彩、高效。

二、抓住重点,“规范书写”才是真功夫

“时间太紧张了,还没有教完就下课了。你看我班孩子写的字,哎……”。凡是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总感觉写字教学难落实。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量大,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因此在教学时,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写字指导这一重要环节。教学时间再紧张,我们也一定要进行书写指导。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我总会用自己标准、规范的板书认真书写好每一个汉字,给学生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结构较复杂、难写的生字,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最后指导临写。这样的指导不要多,抓重难点就行,切不可每个字都指导,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容易使人倦怠。如左右结构的字,一般都是部首稍窄一些;上下结构的字,一般下边都要稍大一些等等。对于需要特别说明的字,我会要求学生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并指导学生书写。如“蹈”的第十四笔是“”,“佛”的第四笔是“一”等。在写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好汉字的结构,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的每一个笔画,切记“写得越多不一定越好”,要把注意力放在写字的质量上。

写字教学不仅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还要注意发挥评价的作用,以表扬鼓励为主,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上都有成功的体验,多措并举,夯实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基础,练就规范书写汉字的真功夫,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训练表达,“灵活运用”才是终点站

于漪老师说:“语文课不只是浅显的文字阅读,所谓的文情并茂,即指文字中有深刻的内涵。

如四年级上册《白鹅》和《白公鹅》这两篇课文,两位作家在写同一种动物时都用到了一种写作方法:运用贬义词来表达自己对鹅的喜爱之情。如“叫嚣”“扬长而去”等。在总结了两篇课文的写法之后,我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来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一位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写到:“当有陌生人进入我家的时候,我家的狗少爷会大声叫嚣,直至主人吆喝一声,才‘哼哼’地离去。当你给他喂了骨头之后,他会叼着骨头,大模大样地扬长而去。”学生运用得恰到好处,表达了他对狗狗的喜爱之情。

而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张旧照片》的作文教学课上,我又一次将这两个词语板书在了黑板上。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日本人的飞机在上空中高傲地叫嚣着,疯狂地投下一枚枚炮弹。火车站毁了,到处是哭声,到处是哭喊声,血流成河,惨不忍睹……而日本人的飞机,在犯下这滔天罪行之后,却不屑一顾地扬长而去……

同样的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却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效果,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明显。

中国汉字承载着6000多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以顽强鲜活的生命力,在求变求新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自身的文字学基础上下工夫,对于学生识字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会写”上,而应把目标放长远,将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教学时,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识字效率,如何指导学生达到逐类旁通,无师自通上;将目光放在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上;将重点放在如何促使学生灵活运用上。这样,识字写字教学才会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黄波. 趣味识字教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 越红丽.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探讨[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

趵突泉课文篇5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他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生活着,有着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快乐和哀愁。因此,在他们的世界里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言通俗、生动,富有神秘的色彩,这样的语言称之为“童话”。

语言,但凡我们开口、提笔都是能涉及的,它是表达思想、与别人进行交流的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相对而言,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为迟缓。因而,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来促进其思维及其心理的发展。

二、童话的特色

1.时代性

儿童的语言具有时代性。

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生在作文中常常会写道:“下雨了,妈妈给我披上雨衣,自己的衣服却被雨淋透……”“今天天气晴朗,天空万里无云,我们来到××游玩。”“每当遇到困难时,脑海中就会闪过张海迪姐姐的身影,比起她来我的这点困难算什么?”“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如今的学生语言常常会出现“My god!”“给力”诸如此类比较有时代特征的词汇,不仅用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语言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张扬的个性、新潮的思想无不在他们的语言中彰显。他们的语言就已经摒弃了80年代那些老套的语言了,已经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章。

2.童真

“人乃万物之灵长!”儿童更是充满了灵性。我们的孩子呱呱坠地,我们细细地看他们清澈的眸子,看到的便是一片澄澈的灵气。他们慢慢地成长,慢慢地学会了语言,他们的语言尽显童真。当他们开始学习造句的时候,他们会有“鱼从水中游过,水很活泼”的妙语。现实的感受让儿童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语言不经雕琢,充满真情。

3.童趣

童趣,即儿童的情趣。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儿童能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这童趣也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富有童趣的语言是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产物,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想象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儿童语言童味的缺失

我们面对的学生,聪明、活泼、天真、幼稚,想象力丰富,对世上的一切未知事物充满着幻想、好奇。按道理来说,他们的童年生活理应是五彩斑斓、充满乐趣的。但是从与他们的谈话中和习作中,我感受不到这些,有的只是模仿、盗版、雷同,语言文字中鲜有有趣的场面、动人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学生完全没有了自我,自我的丧失导致学生童趣的丧失。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丧失了自己的天性呢?

1.儿童语言缺失的内在因素

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童话”也就荡然无存了。

2.儿童语言缺失的外在因素

社会因素:现今社会复杂多变,信息来源快而多导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被同化,向成人靠拢。思想上、言行上都附上了成人的特征,一个个都成了我们口中的小老头。

学校因素:曾有人批评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形式主义的、沉闷的,充满了焦虑和烦躁,打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甚至打击了学生追求美的心灵。还有人批评说学生的个性被泯灭,才情被淹没,智慧被冰封,智力被束缚,情感成荒漠,创造的火花熄灭了;教育无歌也无诗,精神家园荒芜萧索,创造之树枯萎,想象之鸟不再高翔。

确实,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更多的是强调知识系统、逻辑思维,却忽略了社会学科应有的形象思维,忽视了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没有教会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内心的生活,一种对话与沟通,而是扼杀了学生的灵性,使其语言枯燥、乏味,充满符号感。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保护与激发学生灵性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还学生以灵性、活力。

四、让孩子说好孩子的话

1.释放一颗自由心灵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如果不教学生一些具体的东西,就不算尽其责,以致教师将学生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强迫学生紧跟老师的步伐,不得稍有偏差。结果是学生一味地依赖老师,模仿老师,以至于学生拿起笔或一开口,都不知从何入手,说何种话,生怕一不留神而招致老师的不满。久而久之,学生害怕了,自信心没有了,个性也丢失了。

其实,在学生进行表达时,教师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对他们进行激励和保护。赞扬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意志的锻炼。与学生的每一次对话,教师要善于留意他们在开口说话过程中通过努力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扬。当学生在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老师要耐心地倾听,洞察学生语言中的秘密,善于从学生尚不规范的语言中发现其语言的优势。当学生支支吾吾的时候,老师要学会等待,也许这个时候他们正在思考,因为他们语言的系统性还没有发展到成人的水准。不要急着去帮他们说出答案,更不要急于在学生表情达意的时候纠正一些错误的语法或不恰当的语句。这只会使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受打击,直至最终失去信心。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哪怕是错误的也要勇于表达。善意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友好的合作,对于学生都是一种鼓舞。老师及时的恰到好处的肯定和嘉许,都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并无形中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反映,从而更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慢慢地,学生会从当初的不敢开口、说得不好到说得流畅、生动。

2.给予一份舒展的心境

想象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理所当然地珍视学生在想象上的这一特点,不遗余力地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使学生的语言得以发展。

《小小的希望》是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作品,作者以儿童化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心中的希望,从一个侧面呼吁全人类加入到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去。

文章内容短小、精悍,语言朴实,用节奏轻快的语调表情达意。学生在理解课文表层意思上几乎不存在困难。为了让学生们读懂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学会更完善地表达,我在设计课时,留给学生很大程度上的想象空间。

教学片段:

师:是什么让“我”产生了这种希望呢?

生:人们捕杀鸟类,把它们搬上了饭桌。

生:人们为了自己一时的开心,将鸟儿作为自己的玩具。

生:人们为了赚钱,为了生存,以捕杀鸟类为生。

师:当有一天鸟类被无情的人们捕杀完后,那些猎人可能会将目标转向其他动物。

师:假如大自然中没有了鸟类等其他动物,将是怎么样一幅景象呢?

……

生:到处是血,可谓血流成河。

生:死气沉沉的……

生:凄凉的、毫无生机的。

要进一步挖掘深层的意蕴,若只是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营造一个个生动的场面。随着一个个富有智慧的回答,学生们似乎在课始已经对那些残害、捕杀动物的猎人产生了痛恨,小小的内心已激起了爱护动物的念头。而此时此刻,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一个词汇上了,像“可怕”这样的词已经远远不能表达学生内心的感受了。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想象使语言逐渐丰富:“死气沉沉”“凄凉”“毫无生机”诸如此类的词汇丰富了“可怕”这个单薄的词语。在想象为背景下的说话充分展示了儿童语言的“灵性”。

我们的语文教学走的是“大语文”之路,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在课文所给的范围内,“语文”广阔的外延给我们语文教师更多的设计空间。想象让学生们的思维更活跃,想象丰富了学生们的语言。

3.营造一种适宜情境

教材是语文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载体。但是我们老师总是以一种方式给学生授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他们渴望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蒋军晶老师在执教《趵突泉》一课时,处处体现了他言语的智慧、教学的智慧。他运用变式的原理设计教学,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变式”原为心理学上的名词,其含义是变换材料的出现形式。在教学中是指变换知识的出现形式,以培养学生灵活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

阅读教学教什么?无疑就是方法!但是重阅读方法的蒋老师并没有摒弃“感悟体验”。如果只是单纯地读而无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体现深度呢?我们都知道,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蒋军晶老师在《趵突泉》一文中的朗读指导可谓是精彩至极:

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描写大泉的段落,从而感受大泉“冒”的时间很长。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长的相关词语,教师用了一小段话来引读:同学们,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七年,有时候,在明媚的春天,他去看趵突泉,他发现趵突泉在冒;炎热的夏天去看,它在冒;凉爽的秋天去看,它还在冒;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去看,它仍旧在冒。大部分时间,老舍白天去看,它在冒;有时候夜深人静去看,它还在冒。这就叫一年四季、昼夜不停。乍一听,多复杂、唆的语言呀!但恰恰就是这过渡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地冒”的理解。理解了,再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显得有深度、厚度了。言语的经验就在反复的朗读中积累了。

对于资料的出示,蒋老师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为了让学生对趵突泉永恒的力量有更深层的理解和体会,他兴趣盎然地问学生:“你猜这泉冒了多少年了。”然后顺势补充资料:

“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100多年前,清朝刘鹗的《老残游记》;

“有泉涌出,高或数尺,其旁之人曰趵突之泉。”――900多年前,北宋曾巩的《齐州二堂记》;

“涌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14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多么富有智慧的数据出示啊!悠久的历史资料通过从近到远依次出现,引起了学生高度关注,激发了他们的情感欲望,引导他们在逐步递增的数据中感悟大自然的无穷力量。而此时此刻的四个“永远”的力度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永远地扎根下来了。如此细腻的指导朗读蕴含在纯朴的、巧妙的点拨语言中。老师智慧的设计使学生逐步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在这样反复的数据出示中,学生们习得了言语的经验:充分的证明才能使观点更鲜明、更具说服力。抓住每一个语言训练点,采用个性化的指导让课堂与众不同,有这样的课堂积累一定会使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也体现个性化。

趵突泉课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 高效

一、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领

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清晰具体的影像,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这样学生就能依据已掌握、理解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识延伸到解决具体问题中,促进知识迁移,使知识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充。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词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学习,就有了“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来培养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能力。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二、唤起学生的正确感知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而小学生限于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感知发展水平不高,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识实际相去甚远,很难正确感知。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没有正确的感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就会成为“镜中之物,水中之花”,故教学过程要为学生创设真实可靠、利于实现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越容易理解和巩固。

三、陶冶学生情感

多媒体技术在具有智力功能的同时具有审美功能,为陶冶学生情感提供了客观的可能。课文内容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很难直接产生活生生的事物形象。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声同步的教材,变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为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会产生激励、愉悦的审美效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情感是人对所接触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满意、愉快的情感有助于认识的发展,而随着对某种事物认识的加深,学生的情感会得到升华,并对这种事物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辩证的联系启发我们:情感是儿童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课堂教学中陶冶儿童的情感,能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心境,让他们产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使冷静的理智与坚强的意志相联系,产生克服困难、攻克难关的巨大动力。 如课文《趵突泉》写景抒情,教学时可播放配乐朗读和影像,使学生在听读感知、欣赏体味中仿佛置身于趵突泉公园里,尽情地欣赏凉亭旁、垂柳下池水清澈、大泉不断翻滚、小泉不断地冒出形态各异的气泡的美景。一名学生看后充满激情地述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趵突泉太美了,难怪作者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影视的形象往往更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我运用录像再现长征路上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赓同志,一步一步说服陈赓骑上马先走的感人情景,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别人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格,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培养思维品质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结束,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我们可运用录音、投影、电脑等现代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提出学习目标而非由教师强加,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状态,并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邻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思考、探求知识。比如教《电脑“管家”》一课,导入新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台电脑并配上教师的设疑:这是什么?通过预习,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学生有的说:“在我的印象中,管家是人,我想知道:电脑怎么当管家呢?它是怎样管家的?”有的说:“我想知道电脑有哪些功能。”有的说:“我想知道为什么说电脑是忠实可靠的管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擦燃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再通过小组式的协作学习和老师的适当帮助,实现了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会话和评价分析,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运用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有利于学生主动思维。

趵突泉课文篇7

一、创设愉快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是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热爱学生是人类复杂的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结晶,人们把它誉为“点燃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焰、”“开启心扉的钥匙、”“开发学生心智的能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造就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情感诱发下产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融洽,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就是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不喜欢上某科课,相反,也有的学生因为换了新老师而愿意上这一科的课,从而成绩日益上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对所教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平等、民主地与学生交往,学生才会相信老师,才会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求知兴趣自然的就会提高,在愉悦中学习,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记忆就会事半功倍。教师才会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好玩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为了教学目的,去泯灭孩子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寓教于乐,以趣促思,让孩子在玩与动中轻松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上课时可针对所教内容设置一些思考容量大、综合性强、层次性高、有递变性的题目,让学生限时抢答完成,通过抢答和争论去获得结论。然后一起去做与之有关的游戏。这样,学生能大胆地表达思维过程,思路清晰,结论正确。在这种情景下,老师适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将学得准记得牢,同时鼓励一题多解,让其他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结论。这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昂,兴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之后,教师再画龙点睛:讲出传统方法解题的注意事项,巧解法突破的表达过程,使学生达到思维高潮,得到思维的升华,充分享受求知的乐趣。

3、导课新颖,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但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因为刚上课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抑制状态,还没进入学习角色,如果这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用一些别开生面的形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趵突泉》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愿望,我特别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在优美的古筝乐曲的陪衬下,多媒体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醉人的画面,配上教师优美的画外音,学生立刻被这朦胧的、神秘的景色所吸引,禁不住自言自语起来“真美啊!”“这是哪儿?”“是蓬莱仙境吧?”我适时切断录像,在学生的声声叹息中引入正文:这不是蓬莱仙境,而是人间的仙境,济南三大名胜之首的趵突泉,今天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的笔迹去领略趵突泉的瑰丽与神奇。声音与图像的结合给了学生强烈的印象,烘托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趵突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1、对于那些兴趣容易激发却难以持久的学生,可逐步要求他们长时间地坚持一项活动,做到不受其他更有趣活动的引诱,使兴趣趋之稳定。如:通过画画、练书法这种方式让他们的情绪沉淀下来,不再浮躁,逐渐的对某一方面产生持久兴趣,从而发挥自己的特长。

2、对那些有自卑感的后进生,他们对课堂教学已难以提起兴趣,甚至于逃课上网吧的学生,追其原因他们是由于意志力薄弱造成的。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有着很大的可塑性。网上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影响着他们,侵蚀着他们的心灵。怎么把他们从网吧里拉回来,重新提起对学习的兴趣,已成为一大难题。对此,社会各界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就要求老师用爱心唤醒他们,不能像家长一样,急了就又打又骂,要用真情去感动他们,让他们重新回到正确的成长轨道上来。对他们既不能绷着脸训斥,也不能只讲大道理,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要适当地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或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如:可设计开展“体验母亲”“我是校长助理”“假如我是残疾人”等系列德育活动,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理解母亲育儿的艰辛,体验学校对青少年教育的付出,体验自己是一个健康人的幸福,从而引起他们心灵的震撼,让他们从而自爱、自重,加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前三分钟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前三分钟,或许由于刚上完上一科的课,思路一时还未能转过来,或许由于课间休息,放松了十分钟,兴奋的心情还未能平复,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常常不能迅速集中而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这时如果匆匆开始讲课,效果往往不理想。而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就可以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一个月或半学期后,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效果越来越好。课前,要上讲台的学生为了自己的演讲或介绍更吸引人,都做了精心地准备,反复修改讲稿,并构思与众不同的表达辅助手段。课前三分钟,看似占用了一些时间,但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但是,教师要注意督促和引导学生尽量做到集体参加,不要总是个别学生在准备、在发言,从而更加大了班级学生两级分化的距离,要让好学生带动差生,增强团队精神,让整个集体鲜活有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不平凡而有价值的意见或问题,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坦诚的真切的鼓励,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毫无顾虑地自由活动。

趵突泉课文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遣词造句;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语文课程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帮助学生逐步积累丰富的词语,并能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字功底,为日后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遴选了很多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其中在遣词造句上可谓独树一帜,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和准则。基于此,我让学生基于语境诵读,结合语境感悟,体会并掌握词语的丰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想象说话和拓展写作,将学生真正带进绚烂的语文世界中。

一、深入语境,体会内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通过词句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反过来,也通过特定的情境来感知词句的内涵。因此理解词句的内涵时,不能脱离语境,否则学生学到的只是冷冰冰的词语,只是一些文字符号而已,无法用心感悟,更不能将其转变为富有情感的语段。在阅读教学中,我会为学生创设语境,并让学生深入语境,将词语连缀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

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新学了“锲而不舍、微不足道、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炉火纯青、滴水穿石、半途而废”等成语,收获颇丰。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我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归类,并让他们结合语境诵读。第一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滴水穿石;第二组: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第三组:炉火纯青。我请学生认读第一组,并在原文中勾画出来,再结合语境诵读并说出自己对词语的感悟。读完之后,第一小组的学生说,我们认为这组词说的都是做事情要坚持,要付出,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理解得非常到位,我趁机让大家用@些词语来造句。有的说,曹雪芹先生锲而不舍,终于完成了不朽传奇作品《红楼梦》;有的说,滴水穿石,只要专心,我一定会在绘画领域有所成就;还有的说,做事情就要持之以恒,绝不能半途而废……就这样,学生在文本语境中巧解词语,并仿照原句,创造自己的句子。我希望他们遣词造句的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词离不开句子,句子离不开语境。在反复诵读或是比较品评中,学生对词语的内涵有了更加准确地把握,也体会到词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二、想象说话,品悟情韵

之前,我们会让学生通过工具书来查找某些词语的含义;现在,我让学生深入文本,展开想象,说出词语的含义,说出句子蕴含的情感和韵味。我会让学生转换身份,设身处地地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与文本展开直接对话,进而领会某些词语在文中的独特作用,认清其不可取代的地位,领会作者的匠心独运,消除隔膜和障碍。

在《轮椅上的霍金》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认识了“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对这位精神巨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为此,我给学生出示了文本中的词语――“瘫痪、长期禁锢、龇牙咧嘴、身患绝症、神秘莫测、跻身、传奇色彩、广袤、生活强者”等,让学生选择使用说一说霍金的所思所想。有的说道:命运不公平,让我身体瘫痪,长期禁锢在方寸大的轮椅上,失去自由。但我的思想还是自由的,我的手指还在动,大脑还在运转,我不会被命运打败!有的则说:我将目光瞄准广袤的宇宙,那里神秘莫测却又令人着迷,我将打开“黑洞”之门,跻身物理大师之林,做生活的强者!还有的学生这样说道:如果可以,我想向你们一样奔跑,去拥抱阳光;如果可以,我想将自己的足迹遍布世界。但是,我身患绝症,行动不能自由。于是,我想用我的思想绽放传奇色彩,成就传奇人生。

当某些词句与小学生的认知有距离时,想象说话的方式产生了惊喜的效果。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文本情境完美结合、灵活对接,不但理解了词句的真谛,也找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可谓一箭双雕。

三、拓展写作,活学活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词语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精彩的文字。有了阅读文本作为基础,遣词造句训练开展得格外顺畅,语法、句式运用得更为得心应手。以前,小学生组的词、造的句,单一呆板且笑话百出,让我哭笑不得。现在,学生解读文本后有感而发,写出的句子更加生动、自然且感情充沛,更有表达力度和生命力度。

在《泉城》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们化身小导游,参加在“泉城”举行的导游比赛,为大家介绍泉城的美丽风光和各个泉水特色。学生们根据自己课下搜集的资料,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导游词。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欢迎大家来到泉城,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趵突泉。趵突泉,是济南城的三大名胜之一。一年四季,昼夜不停,永远那么纯洁,那么新鲜。有时候冒出了小泡泡,如大鱼吐水一般;有时候冒出来一串珍珠,却捞不上来。到了冬天,泉水上面还会泛起热气,白而轻柔,让人遐思不断。聚四海之友,迎八方来客。泉城,在这里等你!在介绍中,这个学生声情并茂,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成为最佳导游员。这篇导游词,抓住了趵突泉的特点,且模仿了原文中第一段中的比喻句,生动而形象,体现了很高的语文素养。我给她的评语是:富有动感的语言,让你的介绍打动每一个听者的心,加油!

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鼓励学生模仿特定的句式,使用特定的词语写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补白文本的留白之处,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总之,遣词造句,从阅读开始,引导学生品析、鉴赏、模仿那些典型的富有特色的句子,在语境中理解词语丰富的内涵和言外之意,学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并学以致用,促使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语文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卢树仁.关于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03)

上一篇:气势磅礴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