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淋巴细胞范文

时间:2023-10-05 08:26:04

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篇1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肠癌 CD3、CD4、CD8、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CD3、CD4、CD8、state of Colorectal Cancer than non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THODS: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non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30 patients and Colorectal Cancer20 patients; antigen white blood cell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by immunofluorescence mark detection. Antigens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FCM). Study on the of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RESULTS: CD3、CD4、and CD8of non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an Colorectal Cancer : 59.8±8.1 than57.7±14.5,32.4±9.3than31.9±12.1and27.3±11.0than20.5±8.8.

CD3 and、CD4 of non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an Colorectal Canc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s; 、CD8 was higher non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an Colorectal Cancer;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s. CONCLUSIONS: CD3、CD4、of non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an Colorectal Canc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D8 was evidently hoisted non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an Colorectal Cancer..

Key Words: non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lorectal Cancer ,CD3、CD4、CD8、

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与宿主免疫关系密切。肿瘤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较大;晚期肿瘤常常表现出免疫抑制。不同的肿瘤对宿主免疫影响不同。下面介绍我们检测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与肠癌T淋巴细胞亚群情况。

-----------------------------

第一作者:李子庆,男,1962年生,本科,学士,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肿瘤科,电话:小灵通 0759-3889212;手机 13822585968.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我们两院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住院50例病人,其中非小细胞肺癌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5岁,平均52.9岁;肠癌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8-75岁,平均49.5岁。化疗前采外周血0.5ml-1.0ml。按肺癌与肠癌分为两组比较。

1.2  测定方法:应用抗原-抗体免疫结合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美国COULTER,EPICS-XL)进行检测:CD3+、CD4+、CD8+的百分率。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 表示,采用t检验。

转贴于 2 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与肠癌的CD3+、 CD4+比较,P值均>0.05; CD8+

表非小细胞肺癌与肠癌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项目

例数

CD3+

CD4+

CD8+

非小细胞肺癌  30 59.8±8.1 32.4±9.3 27.3±11.0

肠癌

20 57.7±14.5 31.9±12.1 20.5±8.8

P值 >0.05 >0.05

3 讨论

肿瘤免疫反应主要由两种T淋巴细胞亚群(Th1和CTL)参与发挥作用。CD4 +T淋巴细胞可分为Th1和 Th2,有激活巨噬细胞和细胞免疫中有效的杀伤细胞;有维持抗肿瘤记忆功能和CTL细胞毒效应[1][2]。C D8 +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对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有调节作用[3]。

CD8 + 对CD4 +T淋巴细胞有抑制作用。非小细胞肺癌的CD3+、CD4+ 对比肠癌的无显著差异,非小细胞肺癌的CD8+ 比肠癌的显著升高;CD8+ 升高,是恶性肿瘤免疫抑制最常见的表现[4];这批病人观察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的T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可能比肠癌严重。

参考文献

[1] Waldrop SL, Davis KA, Maino VC et al. Normalhuman CD4 + memory T cell display broad

heterogeneity in their activation threshold for cytokine synthesis. J Immunol, 1998; 161; 5284-5285.

[2] Nakamura Y, Tokuda Y, I wasawa M et al. Large-scale culture system of human CD4 +

helper/killerT cell for the application to adoptive tumormmunotherapy. Br J Cancer, 1992;66:20-26.

[3] Seder RA, Le GROS GG. The functional role of C D8+ T helper type 2 cell. J ExpMed,

1995; 181:5-7.

t淋巴细胞篇2

【关键词】T细胞;胸腺细胞;分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R7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86-01

T淋巴细胞(T lymphocyte)简称T细胞,是数量最多、功能最复杂的淋巴细胞群,也是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的执行者,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T细胞及其亚群历来是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等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成果显著,理论也较为丰富,但不能否认的是,各学科在相关内容的描述上往往不够统一,或者缺乏足够的知识关联,难免会给读者带来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本文就T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及其形态与表面标志变化进行归纳。

1 T细胞的来源

T细胞和B细胞一样,都是由多能造血干细胞(MHSC)发育分化而来。MHSC首先分化为髓样祖细胞和淋巴样祖细胞,胚胎第7周时,淋巴样祖细胞定向发育成原T(pro-T)细胞(表型为CD410、CD3-、CD8+、CD25-、C-kit+、Lin-、TCRαβ-),在胸腺血管形成之前,胸腺原基分泌的趋化因子即吸引循环血液中的原T细胞进入其内。原T细胞先后来自卵黄囊、胎肝和骨髓,但进入胸腺的具体途径和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是经皮-髓质交界处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进入胸腺实质,有人则认为是随组织液从胸腺被膜进入实质的,从发生上来说,两种观点都具有阶段性意义。原T细胞进入胸腺被膜下而未到达胸腺皮质之前,称前T(pre-T)细胞,当其进入胸腺皮质后即称为胸腺细胞。在相关文献资料中,多数对于淋巴干细胞的定位较为模糊,名词使用也比较混乱,因此有必要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笔者认为,淋巴干细胞是淋巴系造血祖细胞的统称,可分为两级,淋巴样祖细胞属于一级(多向)淋巴干细胞,由其分化而来的pro-T细胞、pro-B细胞和pro-NK细胞(后者尚未证实)则属于二级(定向)淋巴干细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髓系造血祖细胞也可分为二级或三级以上,髓样祖细胞为一级,可向单系(如红系)或二系(如粒单系)发展;就T细胞的发育而言,pro-T细胞以前为干细胞阶段,pre-T细胞以后为胸腺细胞阶段。

2 胸腺微环境

胸腺微环境是胸腺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由诱导其增殖、分化与选择性发育的各种因素构成。淋巴干细胞早期即在胸腺内开始分化,应用小鼠胸腺细胞实验模型研究表明,在胚胎11~12天pro-T细胞已进入胸腺,在胸腺微环境的影响下胸腺细胞迅速发生增殖和分化。

目前已知诱导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的主要因素包括:①胸腺基质细胞(TSC)通过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直接与胸腺细胞相互作用,其中胸腺内的哺育细胞(nurse cell)对于T细胞的成熟和分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②胸腺基质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SCF、IL-1、IL-6、IL-7、GM-CSF等)和胸腺激素(胸腺素、胸腺α肽、胸腺生成素等)诱导胸腺细胞分化;③胸腺细胞自身分泌多种细胞因子(IL-2、IL-4、IFNy、IFNα等)对胸腺细胞本身的分化和成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④胸腺上皮细胞(TEC)、巨噬细胞(M )和树突状细胞(DC)对于胸腺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自身耐受、MHC限制以及功能性T细胞亚群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⑤细胞外基质也是胸腺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多种胶原蛋白、网状纤维蛋白、葡萄糖胺聚糖等,它们可促进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接触,并促进胸腺细胞在胸腺内移行和成熟。

3 胸腺细胞的分化阶段

胸腺细胞从皮质浅层到皮质深层,进而经过皮、髓质交界处进入髓质,在胸腺微环境的作用下逐渐分化成熟,它们的分化程序受到严格的调控。根据对人胸腺不同部位胸腺细胞的表型分析,胸腺细胞的分化可分为4个阶段。

3.1 前T细胞:主要位于胸腺被膜下,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内细胞器少。pre-T细胞的表型为CD3-、CD4-、CD8-、CD25-、C-kit10、TCRαβ-,即尚未出现T细胞标志,但表达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Tdt),部分细胞表达CD7。

3.2 早期胸腺细胞:主要分布于被膜下、小叶间隔附近及胸腺皮质浅层。早期胸腺细胞体积大,核圆形,电子密度较低,染色质呈细粒状,核仁不明显;胞质少,呈环带状,细胞器少,仅见少量游离核糖体和球形线粒体。在胚胎10~14周时,这种细胞是构成胸腺的主要细胞成分。15~20周时,该类细胞数量相对减少,30周至足月则更少。早期胸腺细胞的表型为CD2+、CD3+、CD5+、CD4-、CD8-、CD25-、TCRαβ-,由于缺乏CD4和CD8分子,因此又称双阴性(DN)细胞。DN细胞向皮质深层迁移的同时,发生TCRβ基因重排及转录,可使自身免于凋亡(apoptosis),更重要的是,其TCRβ-βCD3可逐渐表达于细胞表面,与基质细胞配基结合后,经p56lek传导信号,诱导CD4/CD8分子表达及TCRβ基因发生等位排斥。

3.3 普通胸腺细胞:由早期胸腺细胞经数次分裂后移向皮质深层发育而成,是胚胎20周以后胸腺皮质的主要成分。细胞中等大小,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斑块状,功能活跃者多见核仁,趋向退化者核深染。普通胸腺细胞表达CD3、CD1和T细胞抗原受体(TCR),随即出现CD4和CD8分子。这种具有完整TCR 及CD4+CD8+T细胞又称双阳性(DP)细胞,约占此类细胞总数的80~85。只有极少数普通胸腺细胞继续分化为成熟胸腺细胞,而绝大部分将在阳性和阴性选择中凋亡而被清除(后述)。

3.4 成熟胸腺细胞:主要位于皮质深层或髓质。细胞体积相对较小,与外周血小淋巴细胞形态无异,光镜和电镜下也难与普通胸腺细胞区分。成熟胸腺细胞除高表达TCR外,主要表达CD4+或CD8+,所以又称单阳性(SP)细胞。

4 胸腺选择过程

T细胞发育成熟的关键步骤是双阳性(DP)细胞向单阳性(SP)细胞分化阶段所发生的胸腺选择,包括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分子)在这两种选择中起决定性作用。

4.1 阳性选择过程:主要发生在DP细胞与胸腺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TCRαβ的介导下,若DP细胞能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MHC-Ⅰ类或MHC-Ⅱ类分子以适当亲和力结合,则可能被选择而继续发育,分化为SP细胞;若DP细胞不能与MHC分子有效结合或发生高亲和力结合,则在胸腺皮质中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PCD)即凋亡。在此过程中,MHC-Ⅰ类分子选择CD8共受体,而使同一个DP细胞表面CD4共受体减少;MHC-Ⅱ类分子则选择CD4共受体,使CD8共受体减少。这种选择过程赋予成熟CD8+CD4-T细胞具有识别外来抗原与自身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能力,CD4+CD8-T细胞具有识别外来抗原与自身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能力,此即T细胞获得MHC限制性的基础。阳性选择可消除所有非己MHC限制性T细胞克隆,而保存自身MHC限制性T细胞克隆,包括潜在而有害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

4.2 阴性选择过程:主要发生于DP细胞与胸腺内巨噬细胞(M )、树突状细胞(DC)或髓质上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位于皮质与髓质交界处的DC和M 均表达高水平的MHC-Ⅰ类抗原和MHC-Ⅱ类抗原,后者与自身抗原结合成复合物,对已经历过阳性选择的胸腺细胞进行阴性选择。能识别自身抗原-MHC分子复合物的胸腺细胞即被激活而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而不能识别该复合物的胸腺细胞则继续发育。经阴性选择后,排除了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并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经历上述与MHC有关的选择过程,约有95%以上的胸腺细胞被灭活或淘汰,只有少量胸腺细胞分化成熟为具有MHC限制性、可识别非己抗原的CD4+CD8-或CD4-CD8+单阳性细胞,即具有免疫功能的成熟T细胞。

5 成熟T细胞库

成熟的胸腺细胞大部分通过皮质与髓质交界处的高内皮微静脉(HEV)进入血液,少数经淋巴管入血。成熟胸腺细胞为处女型T细胞,或称初始T细胞(Tn细胞),它们都是未经抗原刺激的CD45RA+T细胞群,这和记忆T细胞(Tm细胞)表达CD45RO+有所不同。Tn细胞迁出胸腺后,依靠其表面的归巢受体(HR,即CD44分子)定居于周围淋巴器官并参加淋巴细胞再循环。遍布全身各处的T细胞共同构成T细胞库(T cell repertoire)。成熟T细胞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①TCR识别抗原受MHC限制,即不仅特异性识别经抗原提呈细胞(APC)加工处理的抗原肽,而且须同时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MHC分子;②对自身抗原具有耐受性,一般不对自身MHC分子或与之结合的自身抗原分子产生应答,即所谓自身耐受现象。

参考文献

[1] 陈晔光,张传茂,陈.分子细胞生物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27-438

[2] 高英茂,宋天宝.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2-175,472-474

[3] Bommhardt U,Cole MS,Tso JY,et a].Signals through CD8 or CD4 can induce commitment to the CD4 lineage in the thymus[J].Eur J Immunol,1997,27:1152-1163

[4] Hogquist KA,Tomlinson AJ,Kieper WC,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naturally occurring ligand for thymic positive selection[J].Immunity,1997,6:389-399

[5] Ignatowicz L,Kappler J,Marrack P.The repertoire of T cells shaped by a single MHC/peptide ligand[J].Cell,1996,84:521-529

[6] Kishimoto H,Sprent J.Negative selection in the thymus includes semimature T cells[J].J Exp Med,1997,185:263-271

[7] Nehls M,Kyewski B,Messerle M,et al.Two genetically separable steps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ymic epithelium[J].Science,1996,272:886-889

[8] Shortman K,Wu L.Early T lymphocyte progenitors[J].Annu Rev Immunol,1996,14:29-47

[9] Zerrahn J,Held W,Raulet DH.The MHC reactivity of the T cell repertoire prior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lection[J].Cell,1997,88:627-636

t淋巴细胞篇3

关键词皮肤NK/T细胞淋巴瘤;护理;观察

皮肤的结外NK/T细胞淋巴是一种侵袭性肿瘤疾病,进行性发展。临床常表现为无症状、紫红色或肤色的结节和肿块,易形成溃疡,但皮损也可呈斑疹、丘疹、环形斑块、 浸润性红斑、红斑或肿块上水疱等,可伴发热、消瘦等症状[1]。2008年2月20日我科收治一例皮肤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经治疗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历资料

患者女,20岁,因全身皮肤红斑、丘疹、坏死、溃疡、结痂反复2年,加重10余天,于2008年2月20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腹部皮肤出现散在暗红色斑点,伴间断性发热,每半月一次,最高时达39.5℃,无咽痛、咳嗽,皮疹渐增多、增大,渐蔓延全身,并出现黑色坏死、溃疡、化脓,无关节肿痛,无口腔溃疡及眼损,给予“激素、秋水仙碱、四环素、维生素E”等治疗,间有少量新发皮疹,近1个月前,停用秋水仙碱改为MTX 10mg qw治疗,10余天前皮疹明显增多,皮肤坏死溃疡处出现较多脓性分泌物,渗液多,在当地医院予“DXM 10mg×4d,PG 640万U×4d”等治疗无显效,门诊拟“皮肤血管炎”收入院。

1.2体格检查

T:38.5℃,P:102次/分,BP:110/70mmHg。内科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1.3专科情况

躯干、四肢散在较多红斑、丘疹、坏死、深溃疡,伴黑痂、脓性分泌物、渗液,四肢皮疹为重,伴较多炎症后色素沉着或减退斑,口、眼、外阴粘膜未见糜烂、溃疡和脓性分泌物。 1.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18.89×109/L,中性粒14.14×109/L,单核1.63×109/L,PLT346×109/L ESR:57.00mm/h风湿组合1中:ASO、RF正常,CRP:35.00mg/L(0~3) 淀粉样蛋白:393.00mg/L(0~6.40体液免疫五项:IgG正常IgA5.46g/L(1.45~3.45) IgM0.21g/L(0.92~2.04) C3 1.36g/L(0.79~1.17) C4正常EB病毒检查示:VCA-IgG(+)血培养结果:无细菌、真菌、厌氧菌感染手腕部溃疡分泌物培养两次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病理诊断,皮肤:NK/T细胞淋巴瘤;鼻:NK/T细胞淋巴瘤。

1.5治疗过程

经过甲强龙40mg/d,秋水仙碱、重组人干扰素a2b(凯因益生)Sig:500万单位,隔日一次皮下注射,抗生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护理上用3%硼酸湿敷溃疡面Bid、聚维酮碘封包qn、氦氖激摘 要 目的:探讨NK/T细胞淋巴瘤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1例皮肤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情观察,皮肤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指导等护理干预。结果:患者住院25天,全身皮肤溃疡、糜烂创面好转出院。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预防继发感染,促进患者皮肤皮疹、溃疡糜烂创面的愈合,有效地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的痛苦,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皮肤NK/T细胞淋巴瘤;护理;观察光照射Bid,患者全身皮疹溃疡、坏死明显好转出院。

1.6观察指标

注意观察患者全身皮疹的发展、皮疹溃疡的愈合情况。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血糖及电解质的变化,定时检查血钾、钠、氯等电解质和肝功能的变化。测量体温4次/天、血压2次/天,体温超过38.5℃时,给予冰敷、饮水等物理方法降温,出汗多时及时更换衣服。通过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以评价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对严重并发症及时处理。

2护理措施

2.1皮肤护理

①指导患者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②用温水洗浴,忌用刺激性清洁用品,避免接触化学制品;③溃疡、糜烂创面用3%硼酸湿敷Bid,湿敷前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清洗创面,然后用6~8层的无菌方纱以不滴水为度敷在溃疡创面上,纱布与创面要充分接触,每次敷30~60分钟,湿敷的面积不超过人体体表面积的1/3,湿敷过程中保持纱布的湿度,定时加硼酸水;④湿敷后用氦氖激光照射Bid、每次15~20分钟;⑤临睡前聚维酮碘封包;⑥病人服应柔软、宽松,及时更换污染的被服。

2.2预防感染

由于患者全身均有散在的皮疹、溃疡,尤其是四肢有较多较深溃疡,其中双手腕部溃疡面大达4×4cm,最深的溃疡达1cm,腕部脓分泌物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治疗中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又极易继发全身感染,预防感染的发生的护理措施就显得极其重要。护理上我们给予保护性隔离:①如开窗通风,尽量使空气流通;②床单位紫外线消毒15~30min/d,地面、床头柜用健之素500mg/L消毒2次/天;③限制家属探视时间及次数;④病人床单、衣被最好经高温消毒;⑤患者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必要时外出(如做B超、心电图时)戴口罩;⑥换药、湿敷时,动作要轻柔,注意无菌操作。

2.3心理护理

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且本病症状反复发作,病情进行性加重。全身皮肤多处溃疡,大剂量的激素治疗使患者的容貌发生改变,同时担心自己的疾病给家人带来负担,担心治疗效果,从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患者初入院时,拒绝与人交流,有较强的自卑感,同时又特别容易语言过激,脾气暴躁。针对患者的这些心理特点,在患者住院期间我们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语言上的冲突,做到语言要温柔,护理上主动热情,态度和蔼,掌握病人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理解病人的处境和情绪变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病人,系统地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治疗方案、治疗作用和预后。从而减轻其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使到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4药物副作用的护理

大剂量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带来一系列的药物副作用,如机体抵抗力下降、精神性症状的出现、骨质疏松、胃黏膜的损害等[2]。因此,我们做好用药指导,如用药前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副作用,让其有思想准备,用药期间能配合多饮水,生活作息规律,防受凉感冒,出现精神症状时及时报告医生。护理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及体温的变化,一旦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通知医生,及时调整药物。本例患者没有出现继发性感染及其药物的不良反应。

2.5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可予高蛋白(如瘦肉,鱼,蛋,牛奶等),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及一些新鲜水果蔬菜,禁食辛辣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溃疡面愈合。

2.6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加强自我防护,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少去公共场所,以免感染,注意饮食调节,适当运动锻炼身体,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勿善自停药或改剂量,特别是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定期复查,一旦出现复发现象,及时就医。

3小结

聚维酮,又名皮维碘[3],由于逐渐分解出游离碘而产生的,其中80%~90%的结合碘可解聚成游离碘,直接使病原体内的蛋白质变性、沉淀,以致病原体细胞死亡,从而达到高效消毒杀菌的目的。

用6~8层纱布浸于3%硼酸溶液中,轻挤压后,敷于患处5~10分钟后更换,连续使用30~60分钟,硼酸从损伤皮肤、伤口和黏膜等处吸收,对细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低功率氦氖激光对组织有较深的穿透性,约10~15mm。每次照射15~20分钟可以促使血管扩张,加快血流,改善皮肤微循环,起到止痛、增强抗炎作用[4]。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及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良好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使到治疗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王琳、刘卫平、李甘地.10等.皮肤/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其与病毒关系的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6):395-397.

[2] 李水媚. 50例系统红斑狼疮的护理.华夏医学,2004,9:748.

[3] 刘平发.10% 皮维碘软膏治疗烧伤、烫伤89例临床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5;16(1):52.

t淋巴细胞篇4

【关键词】 脂膜炎,T细胞淋巴瘤,花边样排列,基因重排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the immunophenotyping,the gene rearrangement and the prognosis of 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 (SPTCL).Methods Based on the diagnosing criteria for SPTCL in WHO-EORTC Classification made in 2005,an analysis was made to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the histopathlogical features,the results of immunohistocheical study,TCR clonal gene rearrangement and the prognosis of 1 case with SPTCL; the related literature was reviewed.Results The histological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subcutaneous atypical lymphoid cells surrounded each single fat cell in a specific lace-like structure;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revealed a positive expression of the tumor cells CD3,CD5,CD8,CD45RO,GranzymeB,TIA-1 and a negative expression of CD20,CD30,CD79a,CD56,PCK; TCR gene rearrangement indicated JVⅠ(-),JVⅡ(-) of TCRγ; TCRβgene rearrangement with JD1(+) and JD2(-) implied that the lymphoma was derived from γ/β T-cell; the follow-up covering 8 months showed a total relief in the patient.Conclusions SPTCL is rare and is derived fromγ/β T-cell; as an inertia T-cell lymphoma,it has a protracted clinical course,early treatment may lead to a better prognosis;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and gene rearrangement are critical for an accurate diagnosis of SPTCL.

KEYWORDS panniculitis T-cell lymphoma lace-like structure gene rearrangment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 cell lymphoma,SPTCL)是近几年新认识的比较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1991年Gonzalez等[1]首次报道了8例原发于皮下组织的T细胞淋巴瘤,常伴有嗜血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病情进展快。2005年新版的皮肤淋巴瘤世界卫生组织-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WHO-EORTC)分类中已明确限定SPTL为仅限于αβT细胞起源的淋巴瘤,临床病程常反复迁延,早期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高达80%以上[2]。我院儿科收治1例病程长达6个月才被确诊的病例,现将临床病理资料报道如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和病理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儿男,11岁,因高热伴全身多处皮下结节1周入院,5月前省级儿童医院骨髓检查提示HPS,查体发现面部、左胸部、左大腿内侧根部皮下可扪及多个结节,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B超提示左右侧面部皮下肌层外可见多个稍高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其中最大直径2.6cm。

1.2 方法 该患者皮肤活检标本经过10%甲醛固定,常规制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镜检观察瘤。免疫组化标记采用Envision二步法,常规标记抗体包括LCA、CD3、CD5、CD45RO、CD20、CD56、CD68、CD79а、CD30、粒酶B、Ki-67,所有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所有抗体均为工作浓度,设阴性和阳性对照。

2 结 果

2.1 病理检查 镜下观察发现肿瘤细胞局限于皮下组织,呈小叶性脂膜炎样弥漫性浸润,未见脂肪间隔残留。其上的真皮和表皮常无累及。高倍镜下可见皮下脂肪组织内弥散性浸润异型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大小不等,从核呈圆形、核仁不清楚的小细胞到染色质密集核的转化大细胞,肿瘤细胞胞质中等、淡染。肿瘤细胞围绕单个脂肪细胞,形成具有诊断性特征的花边样排列方式。核型不规则,肿瘤组织中可见豆袋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和坏死碎屑后形成)及反应性组织细胞,并可见灶性区域脂肪坏死,见图1~4。

2.2 免疫组织化学 本例患者肿瘤细胞CD45、CD3、CD45RO、CD5、CD8阳性表达,并且表达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GranzymeB,不表达CD20、CD30、CD79a、CD56、PCK、EMA,脂肪细胞间大量组织细胞CD68阳性,肿瘤细胞Ki-67有30%阳性表达。

图1 面部多发性暗红色斑块、结节;图2 脂肪细胞周围瘤细胞呈花边状排列并可见肉芽肿样多核巨细胞及豆袋细胞;

图3 瘤细胞CD3阳性(Envision染色);图4 瘤细胞CD8阳性(Envision染色)

2.3 皮肤淋巴细胞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 本例在上级医院会诊做重排提示,TCRγ基因重排JVⅠ(-),JVⅡ(-);TCRβ基因重排JD1(+),JD2(-)支持为αβT细胞起源的淋巴瘤。

2.4 治疗及随访 患儿入院后给予甲泼尼龙冲击及泼尼松口服治疗,在诊断明确后按联合化疗CHOP方案治疗2个疗程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范围,皮肤红斑、结节消失,肝脾逐渐缩小,完全缓解出院,该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8个月,患者情况良好,未见发烧及皮肤红斑结节。

3 讨 论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临床及病理上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1991年Gonzalez[1]等首次报道了8例原发于皮下组织的T细胞淋巴瘤。2001年WHO恶性淋巴瘤的分类[3]中将本病确定为独立的T细胞淋巴瘤亚型,命名为SPTCL,归类于“成熟(外周)T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肿瘤”。根据其临床病理特征,2005年WHO和EORTC两大分类系统的专家经多次协调达成了共识,形成新的分类称为“WHO-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仅将αβ表型的病例列入SPTCL,原先分类为γδ表型的SPTCL病例占全部病例的25%,现已被分类为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2]。

SPTC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小的半岁,最大的84岁,中位年龄为39岁,70%的患者年龄介于18~60岁,无性别差异[4]。临床特征多表现为四肢或躯干部位的多发性皮肤红斑或黄褐至红色的皮下结节或斑块,结节可逐渐演变成溃疡,无压痛,早期无明显淋巴结受累,部分病人伴有发热、消瘦、浆膜炎、关节痛和肌痛等全身症状,约45%病例合并HPS[4]。疾病初期容易被误诊为结节性红斑或非特异性急性/慢性小叶性脂膜炎。本例患儿在院外活检被误诊为小叶性脂膜炎。儿童SPTCL罕见,其平均年龄7.7岁(范围3~13岁),并且儿童患者面部容易受累,全身症状多见,HPS发生率高[5]。本例患儿间断性高热,双侧大腿肿痛,持续性全血细胞降低,转院到省级儿童医院骨髓穿刺示HPS并且皮肤活检提示小叶性脂膜炎,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6个月后第二次入院,持续性高热伴全身多处皮下结节,取胸壁结节活检最后诊断SPTCL。因此对于不明原因长期发热需要注意寻找皮肤受累证据,发现皮肤红斑或结节及时取活检,以排除SPTCL。

SPTCL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病变局限于皮下脂肪组织中,在皮下脂肪组织中大小不一的非典型性淋巴细胞浸润伴组织细胞吞噬反应,瘤细胞围绕单个脂肪细胞呈花边样排列,常见核分裂;肿瘤组织中可有豆袋细胞及反应性组织细胞,常合并有脂肪坏死、凝固性坏死,尤其损害较大时,可导致广泛脂肪坏死,脂肪坏死引起组织细胞反应,包括多核巨细胞或肉芽肿样增生;不累及真皮及表皮,若有真皮侵犯也应以真皮深层血管及附属器周围间质性浸润为主;偶尔可伴有血管侵犯和肉芽肿样改变。

在免疫表型上,由于SPTCL来源于具有细胞毒性的αβ型T细胞,肿瘤细胞表达:CD2、CD3、CD5、CD45RO、βF1等T细胞相关抗原和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如:TIA-1、GranzymeB,绝大多数病例阳性表达CD8,而CD4阴性。βF1是一种与T细胞表面受体β链非多肽性框架决定簇相结合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该抗体阳性可证实为αβT细胞起源[6]。在Wang等[7]回顾的22例αβ型SPTCL中,CD3、CD45RO、CD8、及TIA-1的阳性率均为100%,CD4阳性率为10%。本例患者的免疫组化结果与文献中的报道相一致。近年研究发现几乎所有SPTCL病例的肿瘤细胞均显著表达TIA-1、穿孔素、GranzymeB,证实了SPTCL肿瘤细胞来源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CL)。SPTCL通常都有T细胞受体(TCR)基因的克隆性重排。

SPTCL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该病除皮下脂肪外常伴有真皮和表皮的广泛受累,血管中心性破坏及临床嗜血细胞综合征发生率高,以中大细胞为主的瘤细胞免疫表型为CD3+/CD4-/CD8-,TCRδ检测阳性,而且同时表达CD56+,βF1阴性。(2)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瘤细胞CD3-/CD3ε+/CD56+,不表达CD4、CD8、βF1,EB病毒原位杂交阳性,组织学上明显的凝固性坏死和血管中心性浸润,并且肿瘤细胞浸润表皮和真皮还常累及皮肤附属器,这些特点可与SPTCL相鉴别。(3)良性脂膜炎,尤其是结节性脂膜炎:SPTCL多为无痛性结节,病理检查可以发现有异型细胞浸润,多浸润脂肪小叶,未见脂肪间隔残留,免疫表型为单克隆T细胞性,结节性脂膜炎虽然临床表现相类似,但病灶中不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其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主要分布在脂肪小叶间隔内,常伴有生发中心的滤泡形成,其免疫表型为多克隆性。

异型淋巴细胞围绕单个脂肪细胞浸润呈花边样排列曾被认为是SPTCL的特征性组织病理改变,近年研究发现其他一些皮肤原发性淋巴瘤也可以出现类似的组织学改变。Lozzi等[8]分析46例浸润皮下脂肪组织具有花边样排列特点的皮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按WHO-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标准,发现仅16例(35%)的患者符合CD8+细胞毒性αβT淋巴细胞起源的SPTCL;4例为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7例为母细胞性自然杀伤(NK)细胞淋巴瘤;4例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5例为非特殊类型皮肤多形性T细胞淋巴瘤;3例为蕈样霉菌病;2例为进展期嗜表皮的CD8+T细胞淋巴瘤;4例为皮肤继发性B细胞淋巴瘤,甚至还发现1例白血病累及皮下组织。表明这种花边样结构并非SPTCL所特有。

由于SPTCL在WHO-EORTC分类中被归类为惰性或低度恶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其病程可迁延反复长达多年,甚至数十年,预后良好。其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国内孔薀毅等[6]报道6例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改变均符合上述WHO-EORTC分类SPTCL的诊断要求,平均随访37个月均获缓解;本例患者按WHO-EORTC分类为SPTCL,其临床过程迁延,治疗效果好完全缓解。

总之,在诊断SPTCL一定要严格按照2005年WHO-EORTC皮肤淋巴瘤诊断标准,不仅注意观察组织形态结构特点,更重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重排的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病理诊断和分型,为临床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和准确的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Gonzalez CL,Medeiros LJ,Braziel RM,et al.T-cell lymphoma involving subcutaneous tissue.A clinicopathologic entity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hemophagocytic syndrome[J].Am J Surg Pathol,1991,15(1):17-27.

[2] Willemze R,Jaffe ES,Burg G,et al.WHO-EORTC classification for cutaneous lymphomas[J].Blood,2005,105(10):3768-3785.

[3] Jaffe ES,Harris NL,Stein H,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 [M].Lyon:IARC press,2001:212-213.

[4] Go RS,Wester SM.Immunophenotypic and molecular features,clinical outcomes,treatments,and prognost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156 patient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J].Cancer,2004,101(6):1404-1413.

[5] 袁晓军,张 勤.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24):1916-1918.

[6] 孔蘊毅,孔今城,沈 磊,等.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WHO-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的新概念[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1):32-33.

[7] Wang H,Medeiros LJ,Jones D.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J].Clin Lymphoma,2002,3(3):181-183.

t淋巴细胞篇5

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紊乱是呼吸道疾病发生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有研究发现,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免疫异常者占20.9%~36%,而细胞免疫功能持续异常则是RRTI反复发生的主要原因[1]。鉴于免疫功能在呼吸道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清楚了解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作用机制,将对掌握与之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现对T淋巴细胞的功能、与之相关呼吸道疾病可能作用机制及免疫治疗作一综述。

1 T淋巴细胞功能及可能作用机制

T淋巴细胞的功能大概可分为3种,即辅助功能、杀伤功能和抑制功能。T细胞具体功能及与之相关呼吸道疾病可能作用机制介绍如下。

1.1 辅助功能 T淋巴细胞辅助功能是辅T细胞(Th)辅助其他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活性的功能。Th细胞前体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Th0,Th0可同时产生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在不同作用因素的作用下,Th0可分化为Th1和Th2。Th1细胞合成IL—2、IFN—γ、LT等,通过促进CTL、NK细胞及巨噬细胞活化和增殖,主要负责细胞免疫应答,抑制Th2的分化,在抗病毒和细胞内寄生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Th2细胞以分泌IL—4、IL—5、IL—6、IL—9和IL—10 等细胞因子为特征,辅助B细胞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抑制Th1的分化,主要负责体液免疫,主要参与B细胞增殖、抗体产生,在抗细胞外微生物、寄生虫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抗病毒主要是由Th1类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免疫的功能,而抗细菌感染主要是由Th2类细胞因子介导的体液免疫的功能[2]。

1.2 杀伤功能 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是细胞毒性T细胞(CTL或Tc)具备的对靶细胞的直接破坏功能,CTL根据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可进一步分化为Tc1和Tc2两个亚型。分泌细胞因子类型与Th1类似的CTL细胞称为Tc1细胞;和Th2细胞类似的CTL称为Tc2细胞。IFN—γ和IL—12可促进Tc1的生成;IL—4可促进Tc2的生成。目前认为CTL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即细胞裂解性杀伤和诱导细胞凋亡。研究发现,NKT细胞在抗隐球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Vasan S [3]认为,当机体接触病原微生物时,NKT细胞可较快分泌IFN—γ等细胞因子 ,可诱导树突状细胞(DC)的活化和成熟,从而抑制病原体的感染。

1.3 调节功能 T淋巴细胞调节功能是T细胞对机体应答的负调节功能,具有免疫抑制功能,主要是通过抑制CD4+和CD8+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可以限制致病性抗原免疫应答过度所致的免疫损伤,在维持机体免疫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可分为CD4+CD25+Tr细胞、Tr1和Th3等多种亚型,CD4+CD25+Tr细胞占CD4+T细胞的5%~10%,具有免疫无能和免疫抑制两大功能特征。Tr1也属于CD4+T细胞,多在IL—10的诱导下生成,具有巨噬细胞的功能,间接地抑制Th1细胞分泌IL—2和IFN—γ。Th3主要分泌TGF—β,可抑制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还可抑制B细胞、CTL细胞和NK细胞的增殖和功能,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

2 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调节剂在辅助治疗呼吸道疾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对几种常见的细胞免疫调节剂的功能、作用机理及应用介绍如下。

2.1 匹多莫德 匹多莫德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免疫促进剂,有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4]。文献资料表明,匹多莫德作用于免疫反应的不同阶段:在快反应期,刺激非特异性自然免疫,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伤作用;在免疫反应中期,可刺激细胞免疫,促进IL—2、INF—γ的产生,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调节Th /Ts的比例,使之正常化,通过促进CD4细胞分化成熟,提高CD4/CD8比值,因而可改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T细胞亚群的比例失调,进而促进Th1、Th2分化成熟,恢复Th1、Th2之间的平衡,调节细胞免疫应答;在慢反应期,可刺激机体体液免疫,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产生,通过这些免疫功能调节机制发挥其抗细菌和抗病毒功能。

2.2 转移因子 转移因子是指从健康人正常白细胞中提取的一种多核苷酸肽(分子量小于5000),不被胰蛋白酶、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所破坏,可将供体的免疫信息转移给受体,使后者的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的效应Tc细胞,从而获得供体样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5],并能间接影响抗体形成。转移因子能诱生干扰素,直接阻止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与复制,并能增强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促进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解除某些病毒对T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抑制,防止其免疫功能受损。

2.3 胸腺肽 胸腺肽是由动物胸腺中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增加机体免疫监护和防御的功能,还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的目的。它通过增强T辅助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对T细胞亚群的异常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6]。它通过调理Thl/Th2值,刺激胸腺内的前T细胞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亚群(主要为CD4、CD8两大类)有关,还能增强成熟的T淋巴细胞对抗原或其他刺激的反应。它可以增加白细胞介素— 2(IL— 2)及—γ干扰素(IFN—γ)分泌,通过IL—2和IFN—γ激活NK细胞,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生理情况下,T淋巴细胞各分子间维持动态平衡,可发挥正常的免疫应答功能,一旦机体平衡被破坏,当病原体入侵时机体可呈现过强的免疫应答或较弱的免疫抵御,使机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紊乱是呼吸道疾病发生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因此,免疫调节剂的使用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是防治呼吸道疾病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克萍.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及全血SIL—2R水平监测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6):352—354.

[2] 吴敏毓.医学免疫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2—84.

[3] Vasan S,Tsuji M.A double2edged sword : The role of NKT cells in malaria and HIV infection and immunity[J].Semin Immunol,2010,22(2):87—96.

[4] 齐岩,孟丽红.匹多莫德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95 例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7,26(5):375—376.

[5] 左志文,庄绪娟,王翠梅.转移因子咽部注射治疗慢性咽炎疗效观察[J].新医学,1996,27(2):80.

t淋巴细胞篇6

【关键词】 血液病;肺结核;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e of the immune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 combin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Tlymphocyte subsets in 29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 combin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hospitalized from May 2005 to May 2007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40 case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30 case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 hospitalized in the same period.Results The percentages of CD3+ in peripheral blood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P>0.05) in the hematological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hematological disease an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But the percentages of CD4+,the ratio of CD4+/CD8+of the hematological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nd pulmonary tuberculosis(P<0.05),the percentages of CD8+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 combin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 and pulmonary tuberculosis(P<0.05). Conclusion The immune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 combin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as lower than those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 an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t high time for cinician to find a way to improve immune function and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Key words】 hematological disease;pulmonary tuberculosis;lmmune function;Tlymphocyte subsets

近10年来,全球结核病的发病呈增高趋势,人们对结核病细胞免疫反应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对血液病合并肺结核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研究罕见报道。2005年5月~2007年5月,我们对29例血液病合并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并与同期住院单纯血液病30例及单纯肺结核40例的免疫功能状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血液病合并肺结核患者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16~75(41±12.6)岁,均符合血液病诊断标准[1],其中白血病1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淋巴瘤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单纯肺结核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4(46±21.4)岁。所有肺结核病人均经痰液结核杆菌检查、胸部CT及临床症状而确诊。单纯血液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6~68(38±20.5)岁。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注入EDTA抗凝管混匀,用EPICSXL流式细胞仪(BECKMAN COULTER 公司)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3.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用t检验进行各组间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简介:陆 翔(1971-),女(壮族),广西德保县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结

各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表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血液病合并肺结核组的CD4+、CD4+/CD8+显著低于其余两组,而CD8+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或0.01)。见表1。表1 各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注:与血液病合并肺结核组比较,P<0.05,P<0.01。讨

临床上结核杆菌感染率很高,但发病率却较低,表明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不仅取决于结核杆菌致病力大小,也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机体免疫力低下是结核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液病因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放、化疗使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易致各种感染(包括肺结核),文献报告血液病并发肺结核并不少见,近年呈增高趋势。

机体抗结核免疫主要是典型的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强弱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决定。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其亚群细胞实现。外周血T细胞亚群是公认的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较好指标。T细胞亚群是一个综合的免疫指标,对评估机体免疫平衡状态和整体的免疫能力,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性。在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细胞是机体针对结核杆菌的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主要细胞,结核杆菌最初存在于巨噬细胞的空泡中递呈分枝杆菌抗原给CD4+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及IL2,激活和趋化巨噬细胞,促进巨噬细胞完全杀灭结核杆菌,这些细胞在结核感染保护反应中非常重要[2]。CD4+T细胞的变化,提示机体免疫反应能力差异,预示患者治疗预后的不同[3]。CD8+T淋巴细胞在调节免疫,发挥细胞毒性作用,溶解受感染后失去免疫活性的靶细胞使之凋亡,在促使结核菌暴露及病灶清除方面都有重要作用[4]。有学者对结核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结核感染时存在CD4+T细胞相对比率下降,而CD8+T细胞相对比率增多,CD4+/CD8+比值下降甚至倒置是结核病患者免疫受损的最主要表现。CD4+/CD8+比值和结核病的易感性呈负相关,耐药小鼠模型中CD4+/CD8+比值显著降低,CD8+T细胞相对比率增高[5]。我们的研究表明,各组间CD3+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D4+、CD8+、CD4+/CD8+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表明各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不同。与单纯肺结核组和单纯血液病组相比,血液病合并肺结核组CD4+、CD4+/CD8+明显降低(P<0.05或0.01)。CD4+/CD8+比值是重要的免疫状态监测指标,其比例的降低提示T淋巴细胞免疫状态的低下和免疫功能紊乱,可见血液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及细胞免疫紊乱程度比前两者严重,这很可能与血液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病情严重性相关,也是血液病合并肺结核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研究还显示,血液病合并肺结核组CD8+T细胞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组和单纯血液病组(P<0.05或0.01),提示此类患者中存在抗结核保护性免疫反应增强。有关CD8+T细胞在结核杆菌感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但其在抗结核保护免疫机制中的作用不能忽略[4]。

血液病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与T淋巴细胞功能密切相关[6]。已有报道不同血液病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与免疫相关的血液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7]。这是血液病易合并肺结核的重要原因。此类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临床上,血液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化疗的失败,除与结核菌耐药相关外,还与患者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有关。常规的抗结核治疗难以达到疗效,如何提高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达到良好的疗效是临床医师值得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 涕.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3-34.

[2]Raja A.Immunology of tuberculosis[J].Indian J Med Res,2004,120(4):213-232.

[3]刘晓灵.儿童隐形结核感染和结核纯蛋白衍生物的判断[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0):1740-1741.

[4]雷建平.正确认识CD8细胞在结核病免疫治疗效果评价中的意义[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2):112-113.

[5]Pichu gin AV,Petrovskaya SN,Apt AS.H2 complex controls CD4/CD8 ratio,recurrent responsiveness to repeated stimulations,and resistance to activationinduced apoptosis during T cell response to mycobacterial antigens[J].J Leukoc Biol,2006,79(4):739-746.

[6]王永才.血液病确诊化验诊断[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4,256-257.

t淋巴细胞篇7

[关键词] 肺癌;T淋巴细胞;NK细胞;流式细胞术

[中图分类号] R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b)-0093-03

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的5年生存率只有10%~20%[1],预后极差。近50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在大中城市肺癌已居男性肿瘤之首。T淋巴细胞在抗肿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T细胞应答是控制肿瘤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宿主应答;参与抗肿瘤免疫的两类T细胞亚群为CD4+辅助/诱导T细胞、CD8+抑制/细胞毒T细胞;T淋巴细胞及亚群可作为临床判断患者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NK细胞在抗肿瘤的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效应作用,能够直接杀伤各种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本文旨在探讨肺癌患者淋巴亚群变化和不同年龄组细胞免疫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70例肺癌患者均为2009年1月~2012年10月淮南东方医院集团肿瘤医院初次住院的临床确诊患者,其中,男性481例,女性89例,男女比例为5.4∶1;最大年龄92岁,最小27岁,中位年龄66岁。正常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35~57岁,均为体检未发现肿瘤及免疫性疾患的人员。

1.2 样本采集

肝素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2 mL,室温放置,样本24 h内做染色处理。

1.3 试剂仪器

使用BD MultitestTM IMK kit 四色荧光抗体试剂盒(Cat No:340503),CaliBRITETM 3 COLOR KIT(Cat No:340 486)和CaliBRITETM APC(Cat No:340487)定标荧光微球,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调用四色免洗条件MultiSET软件自动分析淋巴细胞亚群;报告NK细胞(CD16+56+)、T淋巴细胞(CD3+)、辅助/诱导T细胞(CD3+ CD4+ CD8-)和抑制/细胞毒T细胞(CD3+ CD4- CD8+)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均以 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淋巴亚群结果的年龄趋势分析用线性回归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癌不同年龄组构成比

本组结果在51~80岁年龄段内发病人数占肺癌总人数的78.3%,是肺癌高发年龄段。肺癌在71~80岁组发病率最高(28.8%),可能是人的衰老,免疫系统功能衰弱,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肿瘤发病率增加。由于80岁以上人群数量明显减少,其发病率明显减低并不能说明其发生肺癌的概率会降低。各组比例如图1。

2.2 肺癌患者不同年龄组与对照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肺癌患者CD4+ T细胞相对减低、CD8+ T细胞相对增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K和CD3+ T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癌患者不同年龄组与对照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见表1。

2.3 肺癌患者淋巴亚群结果的年龄趋势分析

以年龄组(1)~(5)组为自变量,以淋巴亚群结果为因变量作线性回归分析,SPSS 17.0软件统计结果见表2。

随着肺癌患者年龄降低NK细胞有明显降低趋势(P < 0.01),CD3+ T细胞有明显增加趋势(P < 0.01),如图2。

3 讨论

CD4+ T细胞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可识别肿瘤细胞分泌的可溶性抗原,参与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的激活,进而发挥抗瘤作用;CD4+ T细胞的减少可以解释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肿瘤细胞具有分泌多种免疫抑制因子功能,可抑制T细胞和NK细胞[2],使CD4+ T细胞和NK细胞数量减少,CD4+ T细胞和NK细胞减少可削弱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本组结果显示CD4+ T细胞和NK细胞明显降低,说明肿瘤患者存在免疫逃避;随着年龄的增大CD4+ T细胞降低明显,免疫功能随年龄增加而不断下降[3],肿瘤的免疫逃避增加。

CD8+ T细胞按CD28有无可分为CD8+/CD28+和CD8+/CD28-两类,前者有细胞毒细胞功能,而后者则有抑制功能,CD28分子在T细胞激活、增殖中具有重要作用;恶性肿瘤患者CD8+ T细胞CD28+分子表达率显著下降,影响T细胞的活化增殖,而CD8+/CD28- T细胞逐渐增高,进而造成机体对肿瘤免疫力的下降[3-4]。在抗肿瘤的免疫应答中,细胞毒性T细胞(CTL)成为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5]。本组结果CD8+ T细胞明显增加超过CD4+ T细胞减少的数量导致CD3+总T细胞增加,说明肺癌患者有抑制功能的T细胞增加,CD8+ T细胞不能被充分激活而无法产生有效抗肿瘤作用。在杀伤肿瘤中往往CD4+、CD8+两类细胞相互配合,共同协作。肿瘤形成发展过程中,产生或分泌可溶性免疫因子,可诱导CD8的产生同时阻止CD4的形成和成熟而导致CD4+/CD8+比值下降,CD4+/CD8+比值可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

NK细胞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感染,抗器官移植,参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调节及其免疫调节的功能。NK细胞通过受体作用维持平衡、发挥杀伤效应[6-7]。Cooper MA等[8]研究证明人外周血NK细胞可分为二群,80%~90%的NK细胞低表达CD56高水平表达CD16(CD56dim CD16brigh),此类细胞可有效地发挥细胞毒作用;10%~20%的NK细胞表型为CD56brighCD16dim或CD56brighCD16-,其功能主要是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陈文宽等[9]研究78例喉咽鳞癌患者发现癌症组较非肿瘤对照组NK细胞活性低;局部晚期患者及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NK细胞活性同样降低。康培良等[10]报道胰腺癌根治手术治疗后可明显提高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免疫功能。本研究肺癌患者NK 细胞降低与文献一致[9-11],患者越年轻NK细胞免疫活性越低。

在21~40岁组NK细胞明显降低,CD3+细胞、CD8+ T细胞明显增高,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 < 0.01),在71~80岁组NK细胞比前四组明显增高(P < 0.01)、稍高于对照组,说明年轻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活跃,老年患者机体代谢慢、肿瘤生长也相对缓慢,老年机体本身免疫低下,细胞免疫反应降低。不同年龄的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不同,其治疗策略、方法也应不同。肺癌患者越年轻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越明显,提示年轻患者的治疗更要注重细胞免疫的调节和平衡。而老年患者机体本身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对肿瘤的抑制能力有限,应注意机体的整体性治疗,防止并发症。

总之,肺癌患者的CD4+ T细胞降低、CD8+ T细胞升高、CD4+/CD8+比值显著降低,NK细胞降低,说明患者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T细胞亚群及NK 细胞活性检测可作为肺癌免疫功能及预后的监测指标。肺癌年轻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明显,提示年轻患者的治疗更要注重细胞免疫的调节和平衡。

[参考文献]

[1] Coleman RE. Clinical features of metastatic bone disease and risk of skeletal morbidity[J]. Clin Cancer Res,2006,12(20 Pt 2):6243-6249.

[2] 王贵强. 肿瘤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8):3263-3265.

[3] 邹春英,吕培中,王晓莲,等. 老年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CD28表达水平的改变[J]. 实用老年医学,2006,20(5):328-330.

[4] Tsukishiro T,Donnenbrerg AD,Whiteside TL. Rapid turnover of the CD8(+)CD28(-)T-cell subset of effector cells in the circ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J]. Cancer Immunol Innunother,2003,52(10):599-607.

[5] DU YC,LIN P,ZHANG J,et al. Fusion of CpG-ODN-stimulating dendritic cells with Lewis lung cancer cells can enhance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J]. Tissue Antigens,2006,67(5):368-376.

[6] Raulet DH,Vance RE. Self-tolerance of natural killer cells[J]. Nat Rev Immunol,2006,6(7):520-531.

[7] Diefenbach A,Raulet DH. Innate immune recognition by stimulatory immunoreceptors[J]. Curr Opin Immunol,2003,15(1):37-44.

[8] Cooper MA,Fehniger TA,Caligiuri MA. The biology of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 subsets[J]. Trends Immunol,2001,22(11):633-640.

[9] 陈文宽,宋明,陈福进,等. 喉咽鳞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分析[J]. 癌症,2006,25(10):1300-1302.

[10] 康培良,黄文,王继德. 胰腺癌患者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的动态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5,12(2):103-105.

[11] 邹静,刘斌,陈雪华,等. 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26(11):1016-1020.

t淋巴细胞篇8

[关键词] 肝移植;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CIK细胞; FK506

[中图分类号] R6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01-03

Peripheral Blood T-lymphocyte Subsets,NK and CIK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Taking FK506

QIN Wen HU Dachun TAN Jianli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Kunming Municipal First People’s Hospital,Kunming 650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T-lymphocyte subsets,NK and CIK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during their taking of FK506,and to explore its function in monitoring allograft rejection. MethodsFlow cytometry(FCM)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hanges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T-lymphocyte subsets,NK and CIK of 17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during their taking of FK506 and 25healthy controls.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FK506 was measured by enzyme immunoassay technique. ResultsThe CD3 value of the liver transplant group was higher at 3 months after liver transplant operation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Tamhane T2 method P=0.004),the CD4 value of the liver transplant group was higher at one month after that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Tamhane T2 law P=0.040),the NK mean value of the liver transplant group was lower at two weeks,a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liver transplant operation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LSD-t test P≤0.023),and the CIK of the liver transplant group was lower at one month after that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Tamhane T2 method P=0.005). ConclusionThe T-lymphocyte subsets,NK and CIK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during their taking of FK506 can act as monitoring indicators of allograft rejection,and when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FK506 is constant,it will enable T-lymphocyte subsets,NK and CIK to maintain at normal levels.

[Key words]Liver transplantation; T-lymphocyte subsets; NK; CIK; FK506

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有效手段,但移植排异反应是影响移植受者存活的重要原因。目前控制排异反应较为有效的手段是使用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又名普乐可复(即FK506)[1],是一种具有强大免疫抑制作用的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它能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CN),使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及其他核因子不能脱磷酸而向细胞核内转位,从而阻断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a(TNF-a)等细胞因子的转录,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及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2]。FK506现已成功应用于心脏、肝脏和肾脏等实体器官移植,尤使用于肝移植。但肝移植受者在服用FK506后的免疫细胞变化情况如何目前此方面的报道还不多。现即为对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17例肝移植受者服用FK506后不同时期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CIK细胞的变化进行监测,旨在为临床监测移植排异反应的发生提供客观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接受FK506治疗的肝移植受者组,为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肝移植的受者,共17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29~73岁,术后检验未发现明显的宿主抗移植物排斥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免疫反应的临床表现。健康对照组为该医院的25例健康体检者,均无相关疾病,且未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相关免疫调节药物,其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20~65岁。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采用FC-500流式细胞仪及ASCENT全自动酶标仪。其中流式分析试剂1(CD45-FITC/CD4-PE/CD8-ECD/CD3-PC5)及试剂2(CD45-FITC/CD56-PE/CD19-ECD/CD3-PC5)为Beckman- Culter公司产品。酶联免疫试剂为他克莫司定量检测试剂盒,产于美国Diasorin公司。

1.3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NK细胞及CIK细胞的变化。于肝移植受者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分别抽取外周血2mL,用肝素抗凝。将试剂1、2分别加入到2根流式管的管底,各加10μL,再加入抗凝全血标本100μL,室温避光孵育20min,然后加入NH4CL溶血剂1mL,室温避光孵育20min,待流式细胞仪稳定后即可上机检测。其中试剂1标记的标本调用NEW-CD4-CD8-CD3-CD45方案进行检测,试剂2标记的标本则调用NEW-CD56-CD19-CD3-CD45方案。读取结果时,CD3+细胞代表T细胞;CD3+/CD4+/CD8-代表TH细胞(CD4);CD3+/ CD4-/CD8+代表TS细胞(CD8);CD3-CD56+代表NK细胞;CD3+/ CD56+代表CIK细胞。FK506血药浓度的测定,取肝移植受者抗凝血2mL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对完全随机设计的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当各总体方差齐时,用LSD-t检验进

行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当各总体方差不齐时,用Tamhane T2法进行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

2 结果

17例肝移植受者服用FK506后不同时期及2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CIK细胞及FK506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见表1。

表1可见,FK506血药浓度在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76,P=0.090),CD4/CD8测定值在服用FK506后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33,P=0.308),而CD3、CD4、CD8、NK、CIK测定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术后3个月组的CD3值高于健康对照组(Tamhane T2法P=0.004),术后1个月组的CD4值高于健康对照组(Tamhane T2法P=0.040),术后2周组、术后1个月组、术后3个月组的NK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LSD-t检验P≤0.023),术后1个月组的CIK值低于健康对照组(Tamhane T2法P=0.005)。其余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SD-t检验或Tamhane T2法P>0.05)。

3 讨论

3.1 FK506的变化

FK506是日本藤泽公司从放线菌属筑波链真霉菌NO1993中提取的一种代谢药物,其化学结构属23元环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FK506不仅抑制TcR、CD3复合体介导的T细胞活化,也可抑制其他细胞表面分子的活化。其作用机制是FK506能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CN),使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及其他核因子不能脱磷酸而向细胞核内转位,从而阻断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a(TNF-a)等细胞因子的转录,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及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使T细胞亚群的失衡得到明显改善,CD4+T细胞表达降低,CD8+T细胞表达回升,CD4/CD8比值降低,且均恢复到正常水平[3]。本文结果中显示FK506在术后各个阶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NK及CIK细胞期间,肝移植受者血液中FK506的血药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3.2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重要的一大细胞群。其中CD4细胞是辅助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是主要反应细胞,主要功能是通过其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过程,辅助诱导其他免疫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B细胞等共同发挥免疫作用。CD4细胞的减少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在移植免疫反应中,CD4+T细胞与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已有资料[4]表明CD4+TH1细胞主要参与急性排斥反应,而CD4+TH2细胞则主要参与慢性排斥反应。CD8细胞是细胞毒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除具有对靶细胞攻击杀伤的细胞毒作用外,同时对CD4细胞还具有调节性抑制作用,CD8细胞的降低可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而CD4/CD8比值是重要的免疫状态监测指标,其比例的降低与免疫系统损害的程度相关[5]。CD4/CD8比值升高提示机体免疫功能相对活跃,当监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CD4/CD8比值升高预示可能发生排异反应[6]。T淋巴细胞在诱导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及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7]表明在急性排斥反应临床症状出现前1~5d,T细胞总数和CD4/CD8比值均升高。本文中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组的CD3值与术后一个月组的CD4值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服药后不同时期的均值都较健康对照组有升高趋势,提示移植后在一定时间内机体对移植物可能存在一定的排异反应。但本研究中CD4/CD8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只是在3个月时均值有少许减低,提示肝移植受者对移植物虽然有一定的排异作用,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能使这种排异得到有效的控制,且保持相对稳定。再次证明T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较好的移植排异反应监测指标,但T淋巴细胞亚群对移植排异反应的临床价值还待加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的研究。

3.3 NK细胞的变化

NK细胞是机体天然免疫的主要承担者,是获得性细胞免疫的核心调节细胞,同时也是造血的主要调控成分,在抗感染和抗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K细胞在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明显升高,其被触发的第一反应是迅速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IFN-r、TNF-a等),但由于免疫抑制剂FK506对细胞因子的阻断作用,进而影响了受者机体杀伤细胞的活性。本文结果显示,肝移植受者术后2周组、1个月组、3个月组的NK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FK506治疗有效,减低了NK细胞的活性。且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NK细胞值均减低,提示FK506对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可能较抑制T淋巴细胞亚群的活化和增殖作用更有效。但本文统计例数相对较少,FK506是否对NK细胞有更大的调节作用还待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3.4 CIK细胞的变化

CIK细胞是一类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和非T细胞受体限制性的免疫活性细胞,其主要效应细胞为CD3+CD56+,具有NK细胞一样的杀瘤作用,且据报道CIK细胞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高水平较NK细胞更明显,并且不受恶性肿瘤细胞类型的影响。本文结果提示,术后一个月组的CIK值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他组的均值也显示降低趋势,提示FK506可能同样对CIK发挥调节作用。目前,CIK主要应用于肿瘤患者的研究,至于在肝移植术后的变化及FK506是否对CIK具有调节作用还待今后通过做动物试验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继芳,张翠欣,梁春慧. 他克莫司药物相互作用的新进展[J]. 肝胆外科杂志,2008,12(16):472-476.

[2] 潘春树,何雪霏,钱华. 常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应用[J]. 安徽医药,2008,12(10):892-894.

[3] 白杨娟,王兰兰,蔡蓓,等. 他克莫司与环孢菌素A对肝移植受者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的调节作用[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10(24):50-55.

[4] 李佳,白杨娟,王兰兰,等. FK506对肝移植受者T细胞亚群上CD152和PD1的调节研究[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6(25):33-38.

[5] 李菊,苏运钦,朱梓年,等. 肺癌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J]. 暨南大学学报,2007,6(28):602-604.

[6] Haggqvist B,Hultmanq P. Effects of deviating the Th2-response in murine mercury-induced autimmunity towards a Th1-response[J]. Clin Exp Immunol,2003,134(2):202-209.

[7] 陈慰峰. 医学免疫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9-109.

上一篇:星形细胞瘤范文 下一篇:肝母细胞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