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9 14:58:28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1

1.用虚拟机技术为教学实验提供服务。

其具体表现在:1.1在对虚拟机进行选择的时候,一般要注意两点:其一,尽管一个实体机可以连接多个虚拟机,一定要依据课程的实际所需,合理地选择虚拟机的台数,这样才能够让虚拟机在实现运行的过程当中,也不会占用实体机过多的硬件资源;其二,在具体的实验操作当中,教学者要充分考虑网络服务器,比如:它的安全性能以及运行效率等等,因此,主虚拟机的操作系统最好是Win2003Server,而辅虚拟机的操作系统就可以是WinXP。1.2虚拟机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会占用实体机的一部分内存,而教学者在进行具体实验操作的时候,通常也会同时启动多台虚拟机。因此,实体机的内存必须要足够大,这样才能够让其不影响到教学者的实验过程。

2.让虚拟机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会对学生教授一些具有系统危险性的教学内容,比如:计算机木马对系统造成的危害等。因此,教学者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虚拟机技术合理地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并利用虚拟机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现场演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加充分的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与此同时,学生在得知这些对计算机系统具有破坏性的病毒之后,也会引发其自身对这些知识点的思考,并从中挖掘出能够有效预防这些病毒出现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掌握到计算机网络安全这一课程的精髓。

二、试析虚拟机技术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现对虚拟机技术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中应用的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将其概括成以下几点:有利于提高教学者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和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技能的专业型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虚拟机技术作为一种具有高科技效力的技术,它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当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者的教学水平,还可以让整个教学的过程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样一来,也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让他们在学习当中逐渐用知识完善自我,并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人才。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 价值 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222-01

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Vitual Local Area Network,即虚拟网络技术)是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相当于广播网,如果把虚拟网比喻成一个集合,那么它的子集就是所有的用户,网络管理员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遵循从简选择及规范使用原则对网络通信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主要是利用网络控制软件实现计算机虚拟网络配置),从而实现通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本文就此对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的价值及应用方法展开讨论。

1 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的价值分析

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和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打破时空局限、减轻网络管理员负担和运维成本、操作简单便捷等优势和价值,在医院、高校教学等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1 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打破时空的局限

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用户不同需求把用户划分在不同的物理LAN上,与传统网络不同的是,它可以在不改变网络物理衔接的基础上对工作站的位置(主要是在子网或工作组之间)进行随意的变动,即计算机网络的配置与物理衔接和物理上的位置没有太大的关系,网络管理员利用网络控制软件对不同的用户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虚拟网络配置,不仅极大地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性能,而且优化升级通信资源配置,避免通信资源的浪费,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1.2 减轻网络管理员负担和节约成本

网络管理员可借助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轻松有效的对通信信息进行配置,提高系信息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不仅可以减轻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可以降低系统运行和维护的管理费用,节约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实用效益的双赢。

1.3 对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利用

虽然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在没有路由器的前提下也可利用一台兼容交换机进行数据流量控制,但它只是把广播的信息进行复制然后直接分发到各数据端口,而没有进行合理的分配,导致数据信息的拥挤和网络传输速度慢,严重时甚至会损坏信息数据传输线路,因此必须用路由器把本地网络段和其他网络段进行间隔,保证信息数据的合理性和有效利用。

2 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方法

2.1 利用计算机工作组实现信息共享和利用

计算机虚拟专用技术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通过在公共网络上开辟一个专用的网络数据通道,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同时运行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且一般是以虚拟工作组模型的形式运用,在企业、医院、高校等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很多企业利用虚拟工作组模式实现企业各部门各职员的网络信息共享,具体来说,把企业各部门所需数据流量控制在企业计算机虚拟广播网中,如果企业职员要从网络一个位置过渡到另一个位置,不需要改变其网络工作站,只需在企业计算机虚拟网络上进行相应的操作就能完成这一任务,提高信息系统的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动态信息。

此外,计算机虚拟工作组促进动态组织工作和交叉工作组的进一步发展。如医院的科研项目开发,一般由多个科室共同参与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会组成临时专家科研小组进行远程会诊,这时就需要各科室专家聚集到一个会议室中进行讨论,比较麻烦。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麻烦,网络管理员利用虚拟网络工作组轻松实现不同科室或不同地方的专家进行网络会诊,打破时空的限制,在会议完成后就解散虚拟网络工作组。

2.2 计算机虚拟专用拨号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虚拟专用拨号技术是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的一种,利用计算机虚拟拨号技术进行组网,可全天24小时进行售票,既简单方便又保证数据的安全和高效传输,在福利中得到大力应用。过去的福利售票一般采取的是准热线法,利用数字数据专线(一般传输速度为n/64kbps)把各市服务器和总服务器进行连接,在固定的时间段内集中售票,导致数据传输速度低,影响福利开奖时间。计算机虚拟专用拨号技术的应用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售票,可随时随地进行数据的传输,保证福利的正常开奖,提高工作效率。

2.3 对虚拟网内用户信息过滤,提高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不仅可利用虚拟工作组实现网络通信信息的共享和利用,而且可以通过相关设置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一方面,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不同权限设置,如身份信息认证、高级权限等,保证用户信息的正确性和合法性,进而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对身份信息进行识别,主要采取的是加密技术,对重要信息或机密文件进行密码设置,防止他人利用不正当手段截获信息,避免信息泄漏,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此外,可通过对虚拟网内用户进行信息过滤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医院内医疗信息和财务信息一般采取的是分开管理模式,医疗信息很少对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汇报和公布,导致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对患者的病史、基本信息资料、疗程、护理等信息进行筛选,把与患者和医疗费用密切相关的信息在财务部门的网站上进行,且通过权限设置规定哪些部门可查看,哪些部门不可查看,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正确性。

3 结束语

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不是真实存在的,网络管理员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把用户放在不同的物理位置上,组建虚拟工作组,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同时通过权限设置、加密等安全手段提高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利于充分发挥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的价值,让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信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应用将更安全和方便。

参考文献

[1]甄文波.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0).

[2]李刚.试论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的价值及应用策略[J].信息系统工程,2012(7).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3

网络虚拟化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发展僵化问题的重要手段。网络虚拟化是指通过抽象、分配和重构机制,在公共的网络基础设施上构建共存却相互隔离的虚拟网络。本文通过网络虚拟化资源管理和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网络资源的性能,解决和优化传统网络中路由技术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提出了网络虚拟化环境中资源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虚拟化 虚拟网络 应用研究

传统的虚拟化技术在链路层或应用层的虚拟技术只能针对特定的应用,很难达到形成下一代互联网的需求。为了更好的解决互联网发展僵化的问题,很多人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始提出利用网络虚拟化构建网络实验平台,把网络虚拟化这一技术作为搭建下一代互联网的根本。当前,基于网络虚拟化技术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已经在学术界和工程界形成研究的共识,很多国家相继启动了研究项目。目前,对现有互联网的改进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包括改良式发展和革命式发展。改良式发展的核心还是以现有的网络为基础,对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增量式修补和完善。革命式发展认为任何技术体系都有它的生命周期,主张采取重头再来的策略,抛弃现有的网络架构,重新规划和设计下一代互联网结构。然而,下一代互联网需要解决的是当前体系结构的单一性问题与互联网功能的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现在已经有效地证明的是虚拟化技术是解决需求多样性的有效手段,是下一代互联网领域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1 网络虚拟化资源管理及虚拟网络的应用意义

网络虚拟化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构建网络的重要技术,网络虚拟化在支持新型网络架构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非常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降低运营成本方面也具有绝对的优势。网络虚拟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泛,涵盖很多内容,主要包括异构资源统一调度和接口提供,资源管理,虚拟网络运营和网络虚拟化技术应用。一是网络虚拟化中资源管理问题。在网络虚拟化环境中,利益牵涉到底层网络提供商和用户等多个方面。底层网络提供商负责将网络资源租赁给虚拟网络服务提供商,并且按照资源数量收取费用;虚拟网络服务提供商从其他网络提供商那里租用底层网络资源,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最终获得收益。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如何对网络资源进行定价和分配,以最大化底层网络提供商和虚拟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利益。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很难发展,主要是现有的体系对解决问题存在制约。在虚拟化网络环境的背景下,可以将现有的互联网作为底层网络,本文将重点讨论虚拟化技术解决互联网的问题。

2 网络虚拟化环境中的资源管理和应用

2.1 网络虚拟化资源管理

网络虚拟化是解决互联网滞后问题的有效途径。网络虚拟化是构建未来网络的关键性技术,能够快速构建出完全虚拟化网络环境, 通过抽象和重构机制公共的网络基础上构建出虚拟网络。新的网络服务和新的网络协议可以在任意的虚拟网络中运行而不影响其他虚拟网络中的服务。在当前的网络中,网络服务商负责构建基础设施和提供网络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网络的发展和创新。网络虚拟化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对ISP功能的重新划分,对目前运行的ISP拆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InP在运行过程中主要负责建设和管理底层网络资源, 向SP提供服务,提供编程接口;而SP从一个或者多个InP租用底层网络资源, 不同的SP共用现有的底层来创建不同类型的虚拟网络,构建和运营虚拟网络并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虚拟节点和连接的虚拟链路共同组成了虚拟网络,虚拟链路对应于底层节点间的一条路径。通过SP可以实现构建的虚拟网络完全控制,即:可以对虚拟网络使用不同的路由协议、不同的转发方式、不同的网络类型的架构等。

2.2 网络虚拟化环境中的资源管理和应用

在网络虚拟化环境中,基础设施提供商通过虚拟化机制在物理网络上抽象出多个相互独立的虚拟网络,每个服务提供商根据数据流量和业务需求制定虚拟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式和网络协议。在网络运营过程中,运营网络的最本质需求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获取利润,基础设施提供商通过向服务提供商出售“虚拟”的物理网络资源获得收益。对于基础设施提供商而言,如何调度和利用虚拟资源是利益最大化的关键;对于服务提供商而言,可以按照用户需求动态和用户的数量调整虚拟资源,这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主要方面。因此,建立高效合理运转模式对虚拟资源分配、管理和调度是网络虚拟化环境中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3 结论

本文从网络虚拟化环境下的资源管理和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应用角度出发,提出了两种网络虚拟化环境中资源管理模型,在不完全信息状态下,通过一个分布式算法获得了均衡解。但是,在网络虚拟化环境中,可能存在多个底层网络的情况,底层网络为了吸引虚拟网络租用资源会不断调整资源的价格,底层网络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因此,在网络虚拟化环境中,多个底层网络和多个虚拟网络之间博弈的定价策略和资源分配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金树,胡乔林,赵康.互联网无中断转发的生存性路由协议[J].软件学报,2010,21(7):1589-1604.

[2]张涛.OSPF路由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D].北京邮电大学,2011.

[3]林闯,贾子骑,孟坤.自适应的未来网络体系架构[J].计算机学报,2012,35(6):1077-1093.

[4]刘韵洁.三网融合与未来网络的发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006):693-697.

[5]林闯,任丰原.可控可信可扩展的新一代互联网[J].软件学报,2004,15(12):1815-1821.

[6]唐阵,林涛,范典.开展后IP技术研究发展互联网下一代[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001):55-63.

作者单位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4

论文摘要:当前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课程,然而由于部分院校还没有来得及建立相关的专业实验室,而正常的教学工作用机又不允许安装实验演示需要的环境和软件,只能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因此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通过采用虚拟机技术,在一台实体的计算机上,安装任意台的虚拟机,模拟真实网络服务环境,解决了网络信息安全教学备课、教学演示中对于特殊网络环境的要求问题。

1虚拟机技术的简介

所谓虚拟机,顾名思义就是虚拟出来的计算机。虚拟机技术也就是利用虚拟机软件可以在一台实体计算机上虚拟出来若干台计算机一种技术。这些虚拟出来的计算机和真实的实体计算机几乎完全一样,每台虚拟机可以运行单独的操作系统而互不干扰,而且可以随意修改虚拟机的系统设置,而不用担心对实体计算机造成损失。

采用虚拟机技术一方面可以解决一般院校课堂教学没有网络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一些带有破坏性的实验演示所需要的特殊环境要求的问题。

2利用虚拟机技术构建实验演示环境

在木马的功能与危害实验、网络攻击典型手段等演示中需要在一台实体机(为了方便备课和教学可以采用笔记本电脑)上同时启动多台虚拟机,对实体机的系统资源占用量大,在操作中也经常需要重新启动虚拟机,考虑到virtual pc在资源占用和简单易用上的优势,所以,在本课程的实验演示中虚拟机软件选用了virtual pc。

virtual pc虚拟机软件的安装和设置不是很复杂,但是在构建具体的实验演示环境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虚拟机数量的选择问题。为了节约资源,提高系统运行速度,一般建立2个虚拟机就能满足实验演示的需要了。

2)旎拟机操作系统安装的问题。如果建立了2个虚拟机,一般一个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另一个安装windowsxp操作系统,安装过程和操作与实体机上的操作一致。在安装操作系统时要注意版本的选择,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演示木马的功能和危害还有网络攻击手段,因此虚拟机的操作系统还不能全部打上补丁和安装杀病毒软件。

3)实体机的网络配置问题。virtual pc是通过在现有网卡上绑定virtual pc emulated switch服务实现网络共享的。对于win-dows2000或windows xp等操作系统,如果实体机在课堂教学时网线没插或没有网卡的时候,要安装microsoft的loopback软网卡,才能实现网络共享。在virtual pc的global setting里,当有网卡并插好网线的时候,将virtual switch设成现实的网卡;当没有网卡或网线没插的时候,将virtual switch设成ms loopback软网卡,即可实现网络共享。

4)实体机的硬盘空间问题。在一个硬盘分区中,为每台虚拟机的映像文件预留足够的硬盘空间。windows2000 server的虚拟机映像文件约占2.4gb , windows xp的虚拟机映像文件约占1.sgb。如果启用硬盘undo功能,所需硬盘空间还要增加一倍。

5)实体机的内存大小的问题。由于在实验演示时要同时启动2个以上的虚拟机的数量,所以,要尽量扩大实体机内存的大小。建议实体机系统的内存最少也要达到igo。

3虚拟机环境应用于网络信息安全课堂实验演示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虚拟空间;应用形态;数字校园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以“数字化校园”概念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研究。从技术上看,数字化学校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1 从教育层面上看,学校数字化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

第一,信息化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材多媒化、资料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而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来教学有着丰富而又无所限制的形态样式,从美学角度来看网络虚拟空间艺术所蕴涵的美学观念与形态样式紧密相关,因形态的差异而在美学认知,美学理念、美学表现方面合成一体,在数字化不断提升进程中,每种形态所呈现的美学样式有着不断自我完善的发展趋势。其标志之一就是研究领域较以往比较单纯的空间艺术理论有了较大的拓展和延伸,数字化产业、数字虚拟网络技术等过去所忽略的问题开始进入高等学校应用教学的关注视野。

第二,与此同时,可利用的技术资源和研究手段也比过去更加多元化。在高校教学科研领域,人们开始运用实证性研究,对等地调查、数据与问卷分析等有着比较清晰的量化标准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手段进行借鉴,更新了研究思路和主法,催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数字网络文化与技术部分,又包含了跨学科的技术比较研究、后现代数字网络理论与技术美学、媒体传播学,以及数字影像理、影视空间技术等几个不同选题。鉴于此,我把这种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教学艺术作为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和现实世界视觉失衡心态络调解旋钮来加以研究。

2 实践层面上来看虚拟空间的建构主义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则为实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课堂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互动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正是借助这种数字化虚拟网络空间教学让这种教学模式有了颠覆性的变革。要想达到这种数字化虚拟网络空间教学模式本人觉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实施:

一是学校内部网络虚拟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二是区域网络虚拟空间数字化教学形式的研究特点。三是如何管理网络数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四是网络虚拟教学形态与技术开发的平台建立。五是网络虚拟空间教学与数字虚拟空间技术应用研究。

研究数字媒体虚拟教学空间艺术,试图对数字艺术的本体性包括其表现形态进行全面的梳理,深入了解现代数字媒介的发展态势,重点围绕数字虚拟空间教学艺术的虚拟形态的审美方式来加以研究,在研究数字虚拟空间教学审美过程中力求客观,以事例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体的面貌。 校本网络研究,着眼于在高校的虚拟情景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现代教研方式,通过校本网络教研,激发校内各个方面研究与改革潜能,并促进其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区域网络教研,则是着眼于地区式全国性的学科,教育机构组织的现代教研方式。

3 结语

这种虚拟网络教学模式起初是很零星的,分散的,到后来发展成教师,教研员,研究人员的主导行为,即有一般的“草根研究”转变为高层次的“专家引路”即是主要表现在VRML(数字化虚拟空间)是WEB 3D的一种实现形式。混合现实结合了投入式虚拟现实和非投入式虚拟现实的特点,是一种最实用的数字虚拟现实系统。这种交互式的虚拟现实具有很强的沉侵性,把它应用到虚拟展示中将能为展示平台开辟一条新的视觉审美境界。虚拟展示已经是展示发展的趋势,大量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现有展示中,其前景不可估量。通过校本网络教研,激发校内各个方面研究与改革潜能,并促进其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区域网络教研,则是着眼于地区式全国性的学科,教育机构组织的现代教研方式,这种虚拟网络教学模式起初是很零星的,分散的,到后来发展成教师,教研员,研究人员的主导行为,即有一般的“草根研究”转变为高层次的“专家引路”这种数字虚拟教学空间艺术现在已经在我校的实践教学中已经得到学校领导和同学们的积极认可并且已经得到大力发展,这种空间网络教学活动势必成为今后高校教学模式的主体,最终形成具有高校网络数字化教学特色的全新高校教育网络系统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西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西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3] 马兆峰.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3):166-167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6

论文摘要: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 经济发展 中的重要现象。在产业融合研究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游戏及其特征,并对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性进行解构,最后探讨了两个产业互动融合的几种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游戏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给国家及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以中国为例:据Research艾瑞咨询最新推出的《2007—2008中国网络游戏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128亿元,同比增长66.7。预计在未来的4至 5年问 ,网络游戏还将继续保持 2O以上的增幅,在 2011年整个市场规模将达到 401亿元。中国的网络游戏起步于1999年,经过 9年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与影视、音乐并驾齐驱的三大娱乐产业之一。那么,作为一个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新兴文化产业,能否将其网络技术应用到具有相同体验本质的旅游业中?本文将做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一、产业融合的研究评述

在以传统工业化为基础的产业经济中,以固定化产业边界为特征的产业分立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产业经济的运行基础。然而,20世纪 70年代末,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首先在信息产业领域,出现了为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原有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失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即“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学术界对 它的研究源于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变革。对于产业融合 ,学术界 因研究角度的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提法。美国学者 Greenstein和 Khanna(1997)从 产业变动角度指出,产业融合作 为一种经济现象,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对信息通讯业产生的融合进行研究后,从动 因角度将其定义为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 问的壁 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问的竞争合作 关系;并认为产业融合不仅出现在信息通讯业,金融业 、能源业 、运输业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建立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指出,产业融合是指 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重新界定ll4]。在我国,大多数学者从产业之 间影 响关 系 的角度主张,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 用于传统产业 ,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 。

通过对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特征进行研究 ,笔者认为这两个产业 之间 的融合是 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导致两个产业 的市场相互交叉 和渗透 ,产业 管制放松。发生在 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 了原有产业产 品的特征和市 场需求 ,从而使产业边界模糊化 ,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融合产业 。

二、网络游戏及其特征

国际数据公司(IDC)认为网络游 戏是利用TCP/IP协议,以 Internet为依托,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游戏项目。也就是说,网络游戏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一种游戏形式,是传统游戏的一种新形态和发展趋势。它的特征如下:

1.虚拟性

网络游戏所构建的不是一个真正的现实社会,而是一个由虚拟现实构成的虚拟社会。虚拟现实性应该是一切游戏的共 同特征。关于游戏的虚拟特征 ,一些著名的学者进行过论述 ,如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

2.文化性

网络游戏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人们从事网络游戏的动机仅仅在 于游戏本身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是无所谓功利性的。网络游戏者获得的是真正的精神享受 。

3.休闲性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给游戏的定义是: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 ,这种活动或消遣是 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 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 以 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网络游戏也一样 ,它是发生在闲暇时间的一种休闲活动。

三、网络游戏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机制与层面

(一)网络游戏与旅游产业融合性解构

网络游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和实现 的互动娱乐形式,是一种网络与文化结合的产业。网络游戏是一种典 型的体验产品,它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为网络游戏者提供一个个人的、唯一的、值得回忆的表演“舞台”。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愉悦是旅游的内涵,旅游是一种经历,旅游者在旅游的时间里主要是获得一种身心体验的感觉。因此,网络游戏与旅游的本质是相同的。

网络游戏与旅游之间有着相同的内在本质和特征。网络游戏的虚拟性 ,让人们能够脱离现实世界到虚幻 的空间中充当角色、实现 自我 ,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旅游对人们来说,也是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方式。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把网络技术应用到旅游业中,可以实现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网络游戏与旅游产生相融合的机制

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 ,是谨慎 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对于其产生 的动 因,学术界有不 同的说法。马健(2002)认为:①技术革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②经济管制 的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原 因。吴颖等(2004)认为推动产业 融合的主要 因素是 :①市场需求的推动力 ;②产业 间竞争合作 的压力 ;③技术创新 和扩散 的拉力 ;④ 规 制放松 的支撑力。陈柳钦(2007)则认为 :产业 间的关联性 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 的内在动力。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 动力;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因;跨国公司的发展成 为产业融合的巨大推动力;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经济管制 。技术创新是内在驱动力,市场需求和经济管制是外在推动力。

(三)网络游戏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层面

1.技术上的融合

不同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和市场基础,导致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现象产生,各个产业之间的传统边界将 趋于模糊甚至 消失,在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基础上产生了产业融合现象。

可见,技术融合为产业融合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虚拟现实技术特别是网络的融合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创造了统一的虚拟世界平台。

2.市场上的融合

据了解 ,网络游戏最主要的用户是 4O岁以下的年轻人 ,而这些年轻人恰好是 当前 中国最具消费能力并引领消费时尚的人群 ,是构成 “驴友族”和驾车旅游的主力。网络游戏业市场和旅游业市场出现了交叉和渗透,并且交叉与渗透的广度和深度还在持续不断地加深 。可以说 ,网络游戏和旅游市场的融合为虚拟旅游产业的出现提供 了巨大的推动力 。

3.管制上的融合

产业管制是指政府对产业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在价格、市场进入与退出、产品产量与质量等方面进行的限制、监督与管理。在产业分立期,不同产业所处的管制环境是不同的。但是 随着信息化 、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的发展,许多信息传播业务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产业 管制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管制融合在许多国家 已经是 比较普遍的现象 。

网络游戏作为新兴的创意文化产业和软件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因此受到很多国家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但是出于对用户利益保护的考虑,政府会加强对游戏 内容 的管 制。旅游业和网络游戏业管制的放松能够使得一方的业务加入到另一方的竞争中,促进彼此的发展。

四、网络游戏与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

(一)产业融合的技术支持——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种传感器的支持下,生成一个逼真 的、三维 的、具有一定视听触嗅等感 知能力 的环境 ,使用户在这些软硬件设备的支持下 ,能以简捷、自然的方法与这一由计算机所生成的“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 。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使用者完全进入虚拟环境中,观看并操纵计算机产生的虚拟世界,听到逼真的声音,在虚拟环境 中交互操作,有真实感,可以讲话 ,并且 能够嗅到气味。它有三个最基本 的特征 ,即它们是 Immersion(沉浸)、Interaction(交互)和 Imagination(构想)。虚拟现实技术系统 ,正是通过才能真正实现虚拟世界对真实世界的替代,从而达到一种境界的虚拟。

从上可以看出,虚拟现实技术涉及到计算机传感与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相关技术,为网络游戏与旅游业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网络游戏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的形式

1.虚拟旅游

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多媒体网游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把旅游景区移入到网络游戏 中,是一种现实和虚拟的互动。将现实 的旅游景区设计为网络游戏 的背景,实现旅游业与 网络游戏业 的融合,在虚拟的世界里打造真实的景点,从而使原属于本产业边界的活动互相渗透到对方 的产业领域内,形成互相渗透 的产业融合状态 。此时,旅游者和网络游戏者不再有界限,每个人都变成 了一个虚拟社会实体化下的一个角色,尽情享受“游游碰撞”带来 的激情玩乐。这种虚拟 的旅游形态开辟了新的旅游形势——虚拟旅游。

例如:飞石岭虚拟世界——全球首个 网络景点 。2006年 ,浙江凯恩旅游集团与杭州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飞石岭虚拟景区是网络游戏与旅游结合的有效尝试,产生 了全球首个 网络景点。天畅科技利用公司掌握的互联 网技术、三维多媒体 网游技术与现实景区进行结合,为飞石岭专门开发了一个全三维立体的飞石岭虚拟世界 ,把整个飞石岭景点逼真地植入天 畅科技 自主研发的民族网络游戏巨作《大唐风云》之 中,让“游客”通过互联网获得一种身 临其境般 的网络旅游感受。凯恩集团向天畅科技提供飞石岭景区 3万亩山林景区 70年旅游开发 49 的股权作为回报。据了解 ,这是 目前为止,全球首个用虚拟景点换 回真实景点的案例。飞石岭虚拟景 区是一款结合 了游山玩水而进行的新颖的互动式游戏。游客可以选择各 自所需 的方式和进程 ,通过一 系列虚拟境界中的漫游,获得各种意想不到的遭遇和感受。

2.游戏主题公园

该方式主要是网络游戏产业通过其产业优势来优先获得市场,然后再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融合,将其产业活动不断扩散到旅游业,进而开发出具有游戏主题 的旅游景点,使原来两个产业的边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实现网络游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

如:2004年五一期间,宋城集团联手上海盛大网络推出“游戏嘉年华”活动—— 中国内地 “网络游戏”与“旅游”两大产业 的首次对接。拉开 了网络游戏与旅游相结合的序幕 。宋城的主体按照盛大自主研发产 品《传奇世界》内的中州皇城进行 改造 ,并将游戏 中的铁 匠铺 、药店 、杂货铺等真实再现,甚至不惜动用 50多位蒙古骑士表演《传奇世界》中经典的行会“沙城 ”攻城战。五一期 间,盛 大游戏嘉年华在宋城景区和杭州乐园同时开幕。宋城景区和杭州乐园的游 客量达 到 了 30多万。这次合作对两个产业来说 ,都是一种 突破 。一个现实世界里的旅 游与一个虚拟世界中的游戏 ,找到了一个很好 的契合点 ,碰撞出了巨大的火花。

五、结 语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相 同愉悦体验本质的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实现产业融合是可行的。两个产 业 的融合将 会 给两 者 的市场 营销 、产品设计和开发等带来重大 的影响,新的旅游形式——虚拟旅游将为市场带来一股新 的冲击力。由于现实旅游 中,除了愉悦体验的核心价值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所以虚拟旅游不可能完全取代现实旅游。目前为止,网络游戏与旅游业的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要 实现真正意义上 的虚 拟旅游,实现与环境的真实体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雷鸣 ,黄婕.网络游戏的体验营销 [J].江苏商论,2O08(])

[2] 刘立华,白丽.浅析我国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J].商场现代化,2007(12):351.

[3]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l,18(2):24—27.

[4] LIND J.Ubiquitous convergence:Market redefinitions generated by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in dustry life cycle[R~.New York:Paper for the DruidAcademy W inter Conference,2005.

[5] 陈柳钦.产业融合问题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

[6] 马立新.论网络游戏的本体特征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4).

[7] 王璐.赛博空间技术及其在虚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 学,2004(1):104—108.

[8] 吴颖.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J].产业经济研究 ,2004(4):64—70.

[9] 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动因及其效应分析 [J].西南金融 ,2007(4).

[1O] 于刃刚.论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J].生产力研究,2003(6):175.

[11] 赵勇,杨彦林.公用事业产业管制的政策取向[N].光明日报 ,2008—05—07.

[12] 汪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帮手:虚拟现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91—92.

[13] 汪成为,高文,王行仁.灵境技术的理论、实现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网络伦理/网络空间/虚拟实在/在场

【正文】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人类将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对社会交往的直接影响、虚拟实在的交往特征、现实中网络伦理问题在现象层面和本质层面的种种表现以及建构新的网络伦理的前提,都成为人们关注的视点。

一、网络伦理的技术基础

网络伦理的产生奠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网络世界是一种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网络共同体”或“网络社会”,它导致新的社会交往方式的产生。这种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必然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

社会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信息交流过程,没有信息交流就不会有任何社会交往。人类的信息交往媒介经历了四次飞跃:口头语言、文字、纸质媒体和电子传媒。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无线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在信息交流方式上取得了新的进步,出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1970年阿帕网安装成功,1982年因特网诞生,历经数十年,计算机网络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普及。目前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入了Internet,Internet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人类正在不断实践着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世界将成为“地球村”的预言。

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利用数字化通讯手段进行信息交流。诚如尼葛洛庞帝(N.Negropont)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强调的:“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1](P21)在网络空间,所有信息都以数字形式存在,都可以转化为数字0和1,由此而导致信息形态从A(atom)到B(bit)的转变,即由模拟式原子信息转化为数字化比特信息,人的存在也随之转化成为虚拟的数字化存在。通过比特信息的传输,实现了人类交往的全球化和全面化。

比特信息利用其与传统信息相比较的独特的传输方式,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网络世界”。我们知道,网络空间由计算机平台、连接平台和人的(硬、软件)接口转换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组成。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Popper,K.R)曾把现有的可见宇宙系统地划分为“三个世界”,即“世界1”——物质的自然界,包括一切物理的对象和状态;“世界2”——主观精神世界,包括人的心理素质、意识状态和主观经验;“世界3”——客观知识世界,主要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意义的观念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体世界,包括客观知识和艺术作品。作为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信源和信宿——计算机,它是客观存在的实在,毫无疑问是网络世界中的“世界1”,但计算机同时又是信息处理机,可以通过其自身软件程序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产生很多新的知识,因而又是网络世界中“世界3”的生产者。而且,比特信息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信息被数字化,信息能自行变化、移译、复制和传送,信息能模仿和再现人类的思维活动,信息能独自创造知识,这些新特点能使“世界3”与“世界1”直接产生互动。

波普尔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本意是突出客观知识在人的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客观知识是可以通过人作用于客观世界的。但他万万没有料到,作为“客观存在的实在”和“客观知识”的“网络世界”由于程序这种特殊的“客观知识”的作用特点,却是可以在没有“世界2”(人的精神世界)的参与下,使“世界1”与“世界3”直接产生互动。这就提出了“计算机能做什么?”“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的智能?”等问题。有两种极端相反的看法。英国控制论专家艾什比(W.R.Ashby)在《大脑设计》(《Design For a Brain》)中认为,电子计算机能成功地应付比人类目前所能处理的更为复杂的情况。美国学者德雷福斯(Hubert L.Dreyfus)在《人工智能的极限,计算机不能做什么》(《What Computer Still Can't Do: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则认为,计算机只是被动的机器、外在的智能。当然,很多科学问题,如四色图问题的机器证明、搜寻素数等问题,光靠人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计算机能超越人,是否会像加拿大科学幻想小说家吉布森(William Gibson)提出网络空间概念一样,出现某些科幻小说家笔下的“计算机灾难”、“计算机世界的崛起与人类世界的末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行动和交往的新方式也将不断涌现。目前,因特网是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它能以惟一的网址逻辑地连接,通过网络间协议进行通讯,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从交往的角度来看,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虚拟匿名交往方式。例如,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通讯协议),它使互联网得以实行不同网络互联的统一标准、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协议;WWW(万维网),这是使用超文本格式显示信息的一种客户/服务器结构的交互式自动信息查询系统;TELNET(远程登陆),利用这一服务,用户可以登陆远程计算机;FTP(文件传输协议),用户利用相关软件可在互联网上传输任何文件;E-mail(电子邮件),能便捷地传送信息,且能支持匿名通信;BBS(电子广告牌),网上的非实时匿名公共留言区,是自由言论的场所;IRC(网络聊天系统),其实质是实时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匿名交流;USENET(网络讨论组)等。

网络中的社会交往具有“匿名性”和“数字化”的特点。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不再像现实社会交往那样面对面的交往,而是以数字符号为媒介,进行人机交流、人网交流。但数字化交往表层的这种数字关系掩盖了深层的人与人的关系。借助于数字化的信息符号,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新的互动模式。因而“走向数字化生存”就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涉及人与人的交往关系问题,蕴含着复杂的网络伦理问题。传统伦理学显然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网络化生存,因而建构网络伦理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虚拟实在的特点及交往特征

由拉尼尔(J.Lanier)提出来的虚拟实在(Virtual Reality),又译为虚拟世界、虚拟现实、灵境、临境。从技术上看,虚拟实在指的是基于计算机系统并辅以头盔和数据手套的三维图像跟踪装置,它让主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它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处理数据能力,及时地跟踪处理在主体感觉器官上的输入与输出的信息。在技术层面,虚拟实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模拟性。对现实世界的模拟,是计算机图像系统对真实景象的逼真模拟。

2.人工性。虚拟现实是一种人造物。其中已有经验对其作用很重要。

3.人一机共生和交互作用。虚拟现实通过人、机和软件三者互动而实现,是人们能与之进行交互作用的电子象征物。

4.网络通信。通过网络实现跨时空传输,如网络共享,使用者通过自行规定并塑造虚拟世界的物体和活动,就可以不用文字或真实世界的指称来共享幻想的事物和事件。

5.遥在。虚拟实在通过网络克服主体与虚拟客体间的空间距离,使人能够实时地以远程方式于某处出场。

6.沉浸性。虚拟现实的音像和传感系统能够使使用者产生浸没于虚拟世界中的幻觉,即意味着在虚拟环境中的感官沉浸。

虚拟(Virtual)一词来源于拉丁语“Virtus”、“Virtualis”。中世纪神学家兼逻辑学家邓·司各脱曾赋予这个术语最初的哲学含义:可产生某种效果的内在力量或者能力。首先我们不妨来界定虚拟与可能、实在与实际两组不同的哲学范畴,以区别虚拟世界与可能世界。虚拟与可能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虚拟不是与实在相对立的范畴。法国学者莱维(Pierrel Levy)认为,“可能的实在化在最充分的意义上不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因为创造性暗示着一种观念和形式的发明性的产生。”[2](P24)而虚拟就其本身的技术特征而言,无非是数字化的构成方式,是一种“结构性实在”属性的反映,但其表征的内容却是与现实的感受性具有相同效果的一类东西。虚拟是同实际相比较而言的。莱维认为:“虚拟,一般地讲,不是同真实而是同实际相比较的。与同静态的并且形式上已经被构造的可能不一样,虚拟是一类存有疑问的复合体。”[2](P24)然而,虚拟却具有产生某种效果的内在力量或者能力,能够产生一种“实际化”的革命性过程。现实或实在与可能性和必然性相联系。黑格尔认为真实的存在是现实的存在,是有根据的存在,有理由的存在。“现实是本质和实存或内与外所直接形成的统一”。[3](P295)可能性和偶然性是现实性的两个环节,——即内与外,作为被设定的两个单纯的形式,这些形式构成现实事物的外在性”。[3](P300)其中可能性是现实性的单纯的内在性,真实的实在,也就是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总是表现为必然性。实际化包含着虚拟的内容,“实际化是作为对问题的求解而出现的,而结论的东西不是先前地包含在问题的形式中。它是一种创造,是立足在力量和终极性的动态构造基础上的形式的发明”。[2](P24)总之,虚拟实在是受创造性支配的实在世界,其实质是实际上而不是事实上为真实的事件或实体。

虚拟实在能实现远程出场,使主体产生沉浸感,这需要依托一定的空间,那就是网络空间。离开网络空间,虚拟实在将不可能成为实际上为真实的事件,同样,没有虚拟实在,网络空间的存在将毫无意义。从技术角度看,网络空间是由计算机平台、连接平台和人的(硬、软件)接口转换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构成;从社会活动来看,网络空间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从空间建构看,网络空间具有物质的广延性。虚拟实在能提供“数字化”、“符号化”的强大信息流,这些信息流相当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物质,通过它能产生“引力场”,改变网络空间的特性,使网络空间产生弯曲,因而信息量的大小,决定网络空间的弯曲程度。但是在网络空间人们再也感觉不到物理实在空间中那习以为常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概念,也完全不可能触摸到屏幕内闪现的网络事物。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惟一实在的是这一空间的物理外壳——计算机、辅助工具、网线等等。这揭示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身体是否“在场”?显然,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可以不依赖媒介而面对面地展开,而网络人际沟通则完全依赖互联网这个媒介。

然而这种“不在场”是“在场”孕育的“不在场”,换言之,是“不在场”按主体意志演绎的新“在场”。德里达指出,在场总是与不在场相互关联的,孤立的在场既不存在,也无法形成任何意识行为。只要人们承认时间的连续性,就必然要承认在场与不在场的关联,因而也必然要承认同一自我内部交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虚拟实在中的“在场”性表现在:第一,虚拟实在是以客观世界为其现实原型的。虚拟实在撇开了现实原型的非本质的方面,抓住其本质的方面,以数字化的形式在虚拟空间中模拟出来,从而达到对现实原型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没有现实的原型,就不会有虚拟实在。第二,虚拟实在是以对客观世界的结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前提的。虚拟实在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的,而是根据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虚拟实在技术而合乎规律地建构起来的。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虚拟实在技术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际地进入虚拟实在,建造一个虚拟世界。第三,虚拟实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虚拟实在技术如同人类其他一切科学技术发明一样,最终都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提高人类改造自然和驾驭社会、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此外,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作为一种实时的互动,其在场的感觉必须通过实时与双向的沟通交流来创造。

既然虚拟实在既是“在场”又是“不在场”,那么就存在一个联系“在场”与“不在场”的桥梁:那就是想象。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能力,在直观中表现当时并不存在的一个对象。”[4](P164)他还指出,要想把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综合成一个整体,就必须把不在场的东西同时再现出来。在场的东西之出现,是明显的、现实的出现,而不在场的东西之出现则是一种潜在的、非现实的出现,这种潜在的、非现实的出现就是想象。只有凭这种意义下的想象,才能把在场的和不在场的综合为一个整体。海德格尔在康德的基础上提出,时间不能仅仅像旧的理解那样不过是诸时间点的系列或诸多“现在”的单纯系列。根据这种旧的理解,则过去的都过去了,未来的尚未到达,那么,在场者与不在场者彼此分离,过去、现在、未来三者分离,“敞亮”与“隐蔽”分离,如何能形成一个让我们驰骋于其中的想象空间?想象空间是由过去的东西在现在中的潜在出现或保存和未来的筹划在现在中的尚未实现的到达而构成的“共时性”的统一体。想象空间之所以可能,在于超越在场的东西,在于时间的三个环节——过去、现在、未来——各自都有超出自身而潜在地进入另一环节的特征。

基于这一意义,可以认为虚拟实在的交往特征就是想象。首先,网民在想象的帮助下有可能实现自我塑造。网络交往是一种注重知识、智慧、修养等更为深层内涵的交往方式,使许多内涵不错但外表或社会资源欠缺的人在网际交往中挥洒自如,因而它提升了人际交往的层次,即关注的是交往的内容,而不是其表面形式。同时,社会成员有获得新的社会地位的可能。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保护,人们能够以一种更为开放、更为大胆的姿态介入到虚拟社区中去,从而克服或减弱通过报刊等文字传媒表达观点受到的种种限制,因而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相对自由地表现自我,从而确立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其次,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借助想象使心灵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实现了在物理空间之外其他的可能性。一方面,在网络空间,网民可以一个人同时拥有许多身份,还可以随时更换自己的身份、性别、职业、年龄……网络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愉快或令人尴尬的情景,不会全面触动个人的自我。因此,在这种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形下,个人就会勇于尝试平常不敢尝试的各种举动和经验,从而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能以显示为基础,创造出超越现实的情景,网民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进行各种设计工作,创造出新的奇迹。再次,网民进入互联网,主要根据想象来寻求互动的对象,如此导致了新的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产生。网络所提供的高效率匿名沟通手段,寻求自己想象中的互动对象,从而将真实生活群体中的孤独和相互隔膜排除了,使他们超越区域限制,进行方便的交流,共享价值和意义,获得被社会正视的权利。所以说,具有共同兴趣的人通过网络相互联结,产生互动,并呈现一个个的亚文化群体。

物理空间中的交往是身体在场的交往,一般是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的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这种交往是传统伦理道德得以产生的依据;而网络空间中的交往可以是身体不在场的交往,它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人的交往关系不再是纯熟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和间接的交往关系。这种新的交往方式的产生对传统人的交往关系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将对传统伦理提出挑战。

三、网络伦理问题的两重分析

网络伦理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它是由网络行为引发的道德关注。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交往行为,与网络系统建构的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些特点导致了相应的网络伦理问题。首先,网络空间无中心、无限制、无最终的管理者,较之现实空间人的思想和行为享有更大的自由:自由自主地进出网络,自由自主地选择信息,自由自主地信息,因而道德无政府主义在网络中找到了市场;其次,网上人们的交往是以字符为中介,这种交往方式较之现实空间具有间接性、难感知性的特点,传统的道德调节手段——社会舆论则由于网络交往主体的身份难以明晰而很难起作用,于是网民在网络虚拟性特点掩护下很容易陷入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为所欲为、自我放纵的境地,网络世界的这种虚拟性质,造成了传统伦理约束力的弱化;再次,在互联网络这条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交往频繁,在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上发生了互相的交流、碰撞,由于地域性、民族性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对同一伦理道德行为会有各种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评判和选择标准,网民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突下如果陷入迷茫,就可能跌入道德相对主义。

网络空间在消除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滞”,拓展人类的交往空间,深刻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冷漠现象与人际情感的疏远。首先,计算机网络充当了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媒介,隔着计算机屏幕,人们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他们往往忽略对方的感情需要;其次,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是在计算机既定程序的左右下进行的,计算机程序(尤其是计算机游戏程序)编制的非人性化原则,使人在不自觉中患上了“精神麻木症”,失去了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再次,随着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虚拟社会”的到来,在家办公、网上学校、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人们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具有直接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机会则大大减少,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个人也会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问题。未来人机系统是高度自动化、精确化的,但是如果人在丰富多采而又往往模糊不清的情感世界中,沉溺于自动化、精确化而缺少人情味的话,则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及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

网络空间打破了原有地域或民族限制,形成了一个新的网络社会概念。由于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特别是某些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得相当普及的西方国家凭借网上优势,倾销自己的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就加剧了网络空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道德和文化的冲突。

综上所述,网络道德危机实际上是人的文化危机,也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危机。是否可以把既有道德运行机制引入网络领域,建立网络伦理?原有伦理道德原则,以及义务和权利、平等、责任等概念在网络行为中是否仍然适用?思考这些问题有必要从现象层面和本质层面对网际交往过程中所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

在现象层面,网际交往常见的问题有:(1)网瘾问题,即沉溺在网络之中,把网络作为自己主要的生存方式。(2)网恋问题。这是目前非常突出而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网恋在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少年中成为时尚,而且波及一些中年人,对传统的婚恋观念和社会交往方式形成了冲击。(3)黑客问题。黑客是一些对网络技术十分在行的人,他们可以揭露现有网络的不完善之处并改正它,但也可能对网络结构和交往具有破坏性。(4)网络犯罪问题,即通过网络取得非法的经济收入或从事反社会的破坏行为。(5)个人隐私问题。网络是一个公共空间,具有信息共享的特征,这本来是它的优长,但其负面影响是个人隐私权在网络中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可能被他人侵犯。(6)信息过剩和信息污染等问题。信息爆炸使人无所适从,大量庸俗、色情甚至反社会的信息对网络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以及对传统伦理观念及伦理规范的冲击。(7)数字鸿沟问题。人类是否已陷入极端混乱的数字时代?数字化生存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网络拓展了人们的交际范围,提高了交际的效率。但网络也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数字化可能妨碍人的社会化进程。人们或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或在网络中迷失了自我,被数字化所吞没,沦为数字化的附庸。

在本质层面,应当特别注意各种具体的伦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1)它们是由伦理道德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伦理道德来源于社会交往实践,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交往也随之深入,而网络伦理却没做好充分准备。(2)网络伦理问题是现实社会问题的又一反映。虚拟实在是“在场”孕育的“不在场”,而这些“在场”源于现实社会中的客观实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人们为什么会有网瘾、会产生网恋?黑客使坏的动机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应从社会心理方面寻求根源。(3)它们是由网络技术及网络交往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由于网络空间超越面对面在场的限制,以及身份的虚拟性、匿名性造成网上网下交往的虚实混淆,它们对传统伦理观念和伦理规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4)它们是由网络技术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信息技术形成的权力结构,其本身就具有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权利的不对称性。若网络技术的发展无法穷尽,那么,在网络世界中存在的特有的网络技术权力结构将不能消失。这样的结构由知识、专家和资本等要素组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这种结构支配社会资源,决定社会的运作。最明显的例子是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所有者与一般公众在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存在着不对等性。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所有者凭借知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可能侵犯一般公众的信息权利,从而使后者受到损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交往对传统伦理道德形成巨大冲击,传统的伦理道德不能完全胜任网络社会价值的评价,但也不可能完全被拒之于网络大门之外,毕竟“在场”是无法脱离传统的,脱离传统网络社会也就不复存在。

四、网络伦理建构的前提

网络道德是活动在网络上的个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因特网是通过人们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建立起来的,在网络社会中,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每一个人既是网络用户,又是网络的管理者。任何人都离不开他人、社会,网络社会是由无数用户和各种各样的网络组织组成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一主体都处于与自我、他人、集体、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之中。他们既担负着责任与义务、职责与功能,同时也相互拥有相应的权利。由于在网络社会中存在权利与责任的关系问题,网络伦理的建构也就有了依据。

虚拟生活、网络交往与真实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伦理首先应该是一种能够融合虚实两界的价值判断体系。信息既是流动于网络空间中的资源,也是连接网络内外的关键环节。当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发生相互作用时,衍生的各种伦理问题都与信息的产生、占有、传播和使用权利的行使有关,我们将这些权利称为信息权利,信息权利是连接虚实两界的伦理纽带。基于这一思考,可以认为公正原则是建构网络伦理中的着眼点,因为它是指网络信息权利分配应该体现社会平等,从而可以被确定为判断网络信息权利的实现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我们所建构的网络伦理应当既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倡导兼顾他人,确保他人的福利得以实现,同时也成为一种能使权利得到公正分配的制度伦理。

网络是一种基于各种信息资源的不平等的权利结构,是一种具有强大的控制性的技术社会体系。这种权力结构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知识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知识的作用的凸现使之成为一种典型的知识权力结构。由于潜在的知识权力结构左右着信息权利分配,我们的思路就是在正视这一现实的前提下,建构一个能有效制约知识权力结构的网络伦理,使网络信息权力得以正当分配。功利主义的效益论和基于权利论的道义论是两种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效益论的基本立场是,主张对任何行为的认可或非难均根据该行为倾向于提升或降低利害相关人的幸福来判断。但它自身却充满了各种悖论,使人们的平等权利遭到了不应有的忽视。效益论看到了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和实在性,但可能由于偏执于效益而无视行为主体的主观道德状态,导致个体的内在道德品质之意义的否定。正是由于效益论的局限性,导致了道义论的出现。道义论认为,为了有效地制约知识权力结构,必须建立一种基于权利的正当分配的伦理,即一种兼顾内律和外诉、自律与自卫、道义论与自由主义的伦理以替代效益论。道义论突出了道德的明确性和指导性,但忽视了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和实在性。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Weber)最早在《学术与政治》中探讨过责任伦理与意图伦理的区分。他指出,行为的合伦理性必须通过主体的权利实现和责任践履——对他人的权利的承认——体现出来。其中,主体是处于具体情境中拥有自由意志的实践主体,责任不仅是抽象的意图的体现,更与细微的权利诉求相对应。责任伦理学大师尤纳斯(Hans Jonas)指出,由于主体的行为对人和大自然的长远影响很难为人全面了解和预见,故存在一种“责任的绝对命令”(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ly)。基于权利论的道义论支持各个成员对权利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无论是网上的人际交往还是网下的人际交往,都应该以责任感为前提,网络伦理实质上是一种责任伦理。

总之,效益论与道义论两者具有一定互补性。因此,在建构网络伦理的过程中,单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强调技术的进步和利益的获取是片面的,应强调用道义论来平衡功利主义的效益论,防止功利主义的泛滥。道义论和效益论的平衡发展,是网络伦理得以顺利建构的基本要求。在发展网络技术的同时,应当针对已经出现的伦理问题,以责任伦理观念为指导,建立起强调公平与正义的、契约化的伦理底线。

在网络世界中建构责任伦理的规约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掌握网络技术的科学家与专家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网络技术具有一种权力结构,掌握网络技术的科学家与专家在信息权利的占有方面具有优势地位。要求掌握和创立网络新技术的专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只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应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新的社会交往方式的确立起着很大的作用,从而积极促进这种交往方式的良性发展。其次,对一般的公众而言,应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信息资源,从而获得和掌握自己的信息权利,改变自己在信息技术权利结构中的不利地位。在网际交往的过程中,应确立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缺乏责任意识的网络交往必然会产生冲突。再次,对政府和社会组织而言,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在网络空间的活动中建立起立体的控制体系,应该是前瞻性的而不仅仅是防范性的——既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网络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又能促进网络技术的顺利发展;针对已经出现的、具有破坏性的网络活动,在网络实践的基础上,在不遏制人们的权利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形成某些制度和规约,如形成知识产权、网络犯罪方面的法规;在发展新的网络技术、有效预防网络犯罪的同时,大力促进新的网络伦理观念的确立,并在全社会开展网络伦理的研究与教育,提倡个人自律,确立网络道德。只有树立了新的网络伦理观念,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制度与规约,从而有效地减少网络伦理困境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 Pierre Levy.Becoming Virtual Reality in the Digital Age[M].New York and London:Plenum Trade,1998.

[3]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 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7]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8] 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9]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0] 刘大椿.科学伦理:从规范研究到价值反思[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2).

[11] 刘大椿,段伟文.科技时代伦理问题的新向度[J].新视野,2000,(1).

[12] G.恩德利.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一种假对立[J].国外社会科学,1998,(3).

[13] 张怡.虚拟实在论[J].哲学研究,2001,(6)

[14] 杨富斌.虚拟实在与客观实在[J].社会科学论坛,2001,(6).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开发应用,传统的真实硬件环境和真实的网络环境的已经不能达到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虚拟网络设备的虚拟技术应运而生,虚拟网络设备的虚拟交换机的应用能够让用户不再真实的环境下就能够进行软件的开发调试。虚拟网络设备的虚拟交换机的开发应用不仅能够达到经济、方便,而且其高效率、易扩展的特点也成为虚拟交换机的一大亮点,下面主要进行分析基于虚拟网络设备的虚拟交换机的设计。

关键词:虚拟网络设备 虚拟交换机 设计

1、虚拟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在网络系统中,对于同一局域网的机器彼此之间能够实现相互访问,即使在物理上机器分布在不同的地点,但是在逻辑上是统一虚拟网络的机器依然能够实现彼此之间的访问,基于这样的一个原理,从而得出虚拟交换机。虚拟交换机技术主要是将两个物理上连接在一起的交换机结合在一起,对外呈现出一个虚拟并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交换机,在虚拟交换机在使用VSS技术后,对于SW5和WS6,可以认为是连接在同一交换机上,并且能够实现的EtherChannel技术的应用。EtherChannel也能够实现冗余和负载均衡的功能。由于使用VSS技术后系统只有一个逻辑交换机,在网络拓扑中也没有交换环路,也不需要STP和VRRP,从而大大的简化了虚拟交换机问题的复杂性[1]。

2、虚拟交换机的设计分析

2.1基于流分组虚拟交换机设计

在虚拟交换机设计的过程中采用流分组交换技术对网络协议不用改动,只要通过交换内核协议栈就能够实现交换工作,从而能够极大的增加数据交换效率,但是需要在虚拟交换机的内核协议栈数据结构上设计一些数据流控制的信息以进行标识当前的数据报文属于的数据流。数据报文控制信息如下表1所示:

在对数据报文进行标识后,其数据报文的头部结构应如表2所示,并且逻辑报文的生存时间不仅能够有效防止逻辑数据报文在网络中过久的滞留而造成网络队列排列过长而出现溢出的现象,而且还可以有效保证数据帧在成环的链路中能够被转发,从而实现两之间的多路径转发的特点[2]。

虚拟交换机的虚拟网卡对每一个发出的数据报文的控制信息都需要进行标记,并且对于相连接的交换节点在受到相应的数据包后,也将会根据控制器的数据建立虚拟连接表,并且交换节点还可以根据数据报文的控制信息查找相应的虚拟表,最后将其发送到相应的端口,从而完成数据报文的交换。

而在流的分组交换中可以在虚拟机内部网络通信中进行设定MTU数据包进行提高数据报文的转发效率,并且在内核协议栈中可以避免IP重装和分组的过程,从而能够降低数据报文的转发延时。在虚拟设备中对于每一个虚拟端口的虚拟连接设计,可以进行自由的配置匹配规则用以对数据报文的过滤和匹配,假如某一个端口限制的IP地址为10.0.0的数据包发送,如果接收到类似的数据包就抛弃。

2.2 虚拟交换机系统模块的设计分析

2.2.1 虚拟端口管理模块

虚拟端口模块的处理主要是负责虚拟交换机的虚拟端口的初始化以及端口发送接收队的维护,当虚拟交换机系统初始化后并在网络端口建立成后,就可以对虚拟端口进行数据初始化,当模拟器终端连接后应该将虚拟端口和终端两者进行绑定,在终端断开后只要进行恢复数据就能够使端口继续使用,并且虚拟端口管理提供的接收发送对列接口,从而能够为其他的模块提交接收或者发送的数据请求[3](如表3,4)。

2.2.2 虚拟网络模块

网络模块的主要作用是负责与网络网络相关的所有的工作。在虚拟网络交换机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建立监听端口,然后与模拟实体交换机物理进行连接,接收模拟器发送的数据有数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并将数据进行业务处理模块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数据放在每一个端口的发送消息队列中,并由网络模块发送到指定的模拟器的终端[4]。

3、结语

虚拟交换机是数字程控交换机所具备的一种功能,是当今信息通信中一种最新的应用技术,它也是构成虚拟平台网络的重要的角色,在虚拟交换机设计的过程中,利用虚拟网络设备的流分组交换技术以及以太网系统设计不仅能够达到组网灵活性、业务流动性的特点,而且还能实现安全、自适应以及易管理等特点。

参考文献

[1]王隆杰.虚拟网络交换机技术[J].通信技术,2009,42(4):83—86.

[2]王胜利.使用虚拟交换机实现远程网络接入[J].电脑知识与技术(技术论坛),2005(4):57—59.

[3]Dominique Guinard,Stamatis Karnouskos.Interacting with the SOA—Based Internet of Things:Discovery,Query,Selection and On-Demand Provisioning of Web Services.IEEE Transaction on Services Computing,2010,3(3):102-105.

上一篇:网络系统论文范文 下一篇:负荷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