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继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4 16:04:09

中外继续教育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立法;教学目的;教学形式

继续教育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加速智力开发的教育。继续教育不仅是专业、行业范围内的知识与技能更新、提高的教育,同时也包含着专业、行业以外的扩展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它对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战略意义,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国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与否、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该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搞好继续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情况同美英两国继续教育发展相比较,从中找出差距与不足,提出改革我国继续教育的思路与措施。

一、继续教育立法之比较

美国历届政府十分重视终身教育,通过立法来干预和保证继续教育的开展。1976年颁布了《终身学习法》,1996年通过了《成人教育法》,该法案系统规定了美国成人教育的目的、任务、师资培训、管理体制及经费筹措等要求,1997年,美国教育部制定了《1998―2002年教育发展的战略计划》,提出今后五年教育部的四项主要目标。

英国继续教育起步早、规模大、范围广,在经历了1944年巴特勒法案――英国继续教育制的确立、1963年罗宾斯报告――英国继续教育初步发展和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和1992年《继续和高等教育法案》――英国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体系已趋完整。与美英两国相比,我国的继续教育立法工作显得较为薄弱。

我国对继续教育与职工培训工作,一方面尽管有一定的政策法规,但不够完善,不够明确。目前,虽有几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立法,如我省也有制定《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另一方面对已有的政策法规执行不力,监督检查不到位,以致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质量。2008年,我国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在部署当年工作要点时第一点就是要加快推进继续教育立法进程。加强立法宣传和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多种媒体宣传继续教育立法意义,组织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立法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开展立法专项课题研究,形成专题立法调研报告,夯实立法基础。完成继续教育条例初稿,在广泛征求各地、部门、协会、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尽早上报国务院法制办,争取早日出台。

二、继续教育投入之比较

在继续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经费问题是最实际的事情。为加速发展继续教育,美国政府除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外,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继续教育经费所承担的比例,规定了企业、产业部门及雇主对职工教育经费所应承担的义务,并积极倡导、鼓励民间团体、个人投资教育,从而保证了继续教育资金的来源,有力地保障了继续教育的发展。美国1991年全国公司投资技术教育、职工培训的费用为2 100亿元。各州举办继续教育的公立大学、社区学院、成人学校所需经费的70%均由政府提供,私立大学所需经费的13%也由政府提供。

英国继续教育经费投入较为充足。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和1992年《继续高等教育法案》颁布之前,英国继续教育的所需经费由中央补助地方税收和地方税收的形式提供,在特殊情况下,如为发展贫穷的“教育优先区”的教育,中央还可以拨给专款。学生家境并非很富裕的,政府另发给生活和住宿津贴,可以支付他们的全部费用,还可以免费为他们提供各种技术、商业和艺术的职业教育。两个法案颁布后,英国继续教育经费由教育部、就业部、继续教育基金委员会、地方教育当局、培训和企业委员会共同拨款。1990年的时候,英国国家投入教育的经费为268亿磅,其中投入到成人教育中的经费是273亿英镑。

我国在继续教育领域的经费支出还仅停留在高等院校的经费上。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继续教育上政府的投入还是较少的。因此建立现代化的继续教育体系,达到教育社会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目的,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绝对不行的政府应该意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亚于院校教育,在教育经费上,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资力度,政府当拨出专款,用于基础和公用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制订自己的继续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计划,做到专款专用。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形式之比较

美、英这些国家继续教育还有一个醒目的特点: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充电就业。因此,这些国家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大多因材施教,课程建设极具针对性与实用性。美国继续教育有一句口号:为学员服务。培训的结果就是为了能学以致用。年轻的是为了多学点东西,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是公司派来培训的;年老的很多是退了休还想找点事做,因而继续求学。英国继续教育的使命,是以关注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和劳动技能等级为主要任务,其中根据个体、雇主、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和技能认证则是核心部分。而我国的继续教育还停留在为职称晋聘获得资本这个层面上,这使得很多人都是在被动地接受继续教育。

在美国,公司与政府部门通常与学校签合同,培养所需要的职员,专业和课程设置都由公司、政府部门自己定。而且很多人来学习是为了在职场中干得更加出色,只想学技术、接受培训,并不在乎拿学位。为此,培训机构的授课教师请来的都是些“重量级”人物,不少课程是“一对一”的教学。英国则在2001年上半年,把主管继续教育工作的教育与科学部更名为教育与技能部,同时增添终身学习和高等教育部,以表示政府对继续教育领域中技能培训的重视而中国则是偏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在我国,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历教育,忽视了或者说无暇顾及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美国的继续教育大学、企业、社会团体、私人四个系统一起办,广开学路,不仅意味着多系统办学,而且课程的种类、深度、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适合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我国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单一,主要是各种各类的高等院校,且多为有偿服务,高额的学费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另外,学习内容也比较单一,多为学术性的,实用性不够;服务对象也不够广泛,对特殊群体,如残障群体、学习困难群体和老年群体的教育需求重视不够。我国在继续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或是照本宣科,搞“填鸭”,或是放任自流搞“自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忽视教学对象,不能因材施教,不是根据培训对象的“口味”来确定教学内容,而是“一锅烩”;教学手段也比较落后,很难满足继续教育对象增新补缺的要求。

四、美英两国继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确实把继续教育发展成为公民的终身需要

继续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种专门人才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知识和技能,那种一次学习管终身,不再去学习,不再去提高,不再去发展的想法和做法,无论是领导或受教育者本身,都是错误。

(二)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适应我国国情的继续教育体系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与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需要广泛发动和依靠各行各业、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兴办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制,要发挥企业办学的积极性,要依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继续教育。从而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继续教育体系。

(三)大力加强继续教育课程建设

开展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之一。继续教育的课程一般不能沿用现有学历教育课程,它应具有信息量大、快,内容新颖、针对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我国要及时编制先进实用的培训教材、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继续教育系列教材。

参考文献:

[1]刘奉越,美国继续教育的特色[J].继续教育研究,2006,1.

[2]乐传永,美国成人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3),11-15.

[3]方寿中,周策.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6,6.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保障

收稿日期:2007―10―8

作者简介:王玉良(1982―),男,汉族,湖北省十堰市人,广西财经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比较教育研究。

2007年8月31日,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在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和培训,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是前提和基础。我们应积极探究各国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筹措方式,完善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从而促进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

一、中外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比较

1.美国――分层次筹措,经费充足

美国为教师在职进修制定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中具体规定了教师参加进修的经费开支渠道,涉及到带薪培训、经费补助等。如1965年《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加强教师进修的重要性,并斥巨资资助各州和高校开展各种教师在职培训活动。

美国教师继续教育采用的是典型的分级经费资助形式。教师在职培训主要由各州推行,主办单位有州教育部、县学务局、教师协会等,举办机构有教师进修学院或教育研究所,每年公布两次教师进修计划,有各种的讲座的规定,包括时间、差旅费用支付情况等。每次进行教师培训的费用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培训学校或教师本人四方共同承担,如以每学年进修一门课程学费以300美元计,联邦政府资助65美元,州政府资助15美元,地方学区资助70美元,教师任职学校也会有一定的资助,而教师本人则承担不到50%的费用。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筹措已实现了四方、甚至多方资助的分层次局面。

2.英国――专款专项资金较多

英国自20世纪70年代政府逐渐加强对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以来,就不断制定一些保障教师进修机会和费用的政策及文件,并拨出专款用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1979~1990年),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并发表了《教学质量》白皮书,其中就教师的在职教育问题,文件明确指出由国家拨出专款,教育大臣亲自负责此项专款用于教师进修。文件还重申了70年代以来政府有关教师在职学习进修的政策,特别强调应保证教师参加进修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等。1986年英国教育科学部公布“地方当局培训补助方案”,分别对国家指定的培训项目和地方行政当局指定的项目进行资助,以此来调动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在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都有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管理和分配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用以支付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教学、科研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的费用。同时还设立诸如“最佳实践研究奖金”(Best Practice Research Scholarships)和“专业奖金计划”(Professional Bursaries Scheme)等专项奖学金,鼓励教师进行研究和培训。

3.法国――经费、经费政策双重保障

法国的教育经费一直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自1964年至1984年一直保持在15%以上,1997年仍占7.3%。但是由于国家和教师本人在内的各方面对教师的继续教育重视不够,法国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十分有限。但自20世纪70年代,终身教育思想在法国流行后,教师的在职进修受到了普遍关注,国家不仅亲自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而且教育部还向各级各类培训组织和机构,如县区、民间团体等提供经费支持。现在,政府每年用于教育科研与资料方面的经费就在10亿法郎左右。同时,法国专门颁布了《法国职业继续教育法》,该法规定:“国家、地方行政机构、公立公益机构、公立与私立教育机构、职业组织、工会组织、负责家庭福利的组织及各个企业共同为职业继续教育提供保障。”法国教师继续教育也纳入了这一法律体系。

4.日本――政府财政资助力度大

日本的教育经费体制决定了其经费的来源。日本《学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学校的设置者……除法令特别的规定以外,应负担起学校的经费。”这是对学校经费来源的基本规定。因此,国立院校的经费由国家负担,列入国家预算;公立院校的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国家根据地方交付税制度等采取措施使其保持必要的水平。但这二者都是政府,因此,经费来源政府占主导。日本是个重视教育的国家,国家的教育投资一直处于高水平,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也非常重视,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投资巨大。如截至1979年,日本的所有都道府县全部都设置了教育中心,均由国库资助,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于对教师的进修进行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接受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俄罗斯――政府主导,多方募集

在俄罗斯,国家财政拨款也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自2004年以后,在高等教育领域,俄罗斯实行有条件的国家义务拨款。高校自身对拨款的处理拥有自,一部分可以用来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和再教育。

俄罗斯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外的教育基金也是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教育基金是俄罗斯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外的一种补充形式,这种基金组织是由政府牵头组成的一种专项教育资金募集、发放管理机构。目前,俄罗斯主要有“俄罗斯教育部教育支持与发展基金”、“俄罗斯教师支持基金”等形式,目的是吸纳社会资金,广开渠道为教育和教师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企业自主投资也是重要途径之一。如俄罗斯最大的尤科斯石油股份公司在契尔克斯克、萨列哈尔德、马斯尼托尔斯克开设了三个新的网络教育中心,数千万俄罗斯教师在这里接受了培训。

6、中国――四级保障体系雏形初现

在我国,国家一直是教育包括教师继续教育的投资主体,但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却很有限,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教师培训发展的“瓶颈”问题。但是,教师年人均培训经费也在不断上涨。据教育部2004年组织的一次学校问卷调查统计,1999~2001年三年内,高校投入的年校均教师培训经费中南地区达到55.1万元。同时,教师本人也本着“受益支付”原则,开始承担部分培训费用,培训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且我国在这方面也在不断的努力,国家不仅设置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奖、科研基金以及教师发展基金等,还有很多计划促进教师的继续教育发展。目前,在我国,一个由国家、地方、学校和教师本人四方共同承担的教师继续教育资金保障体系正逐步形成。

二、积极借鉴经验,多重措施保证教师继续教育良性发展

众所周知,经费是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是保证教师接受培训的一种重要资源。教师继续教育需要经费投入,从发达国家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可以看出,尽管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筹措渠道却是多方面的,只靠一条(例如我国长期以来是以国家的单独投入为主)渠道是不足的,很难让所有教师都受到较好的培训和获得继续发展的机会,要扩大融资渠道,多方筹资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1.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为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提供思想保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方法受观念的制约。要推动教师继续教育迈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意识要先行。只有从思想上、观念上重视起来,才会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探索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保障的新途径、新渠道,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2.健全法律法规,为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提供政策法规保证

政策法规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志和价值认同。纵观各发达国家,政府都非常重视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法规政策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只是规定了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以及教师享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并没有具体的、明确的经费方面的规定。我国应该积极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在政策上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进行明确规定,同时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专款专用,避免擅自挪作他用,为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提供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

3.强化政府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多层次筹措教师继续教育经费高等教育事业是“准公共事业”,决定政府必须在高等教育投入上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尽管历来是政府拨款为主,但总体上经费不足,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积极吸取诸如美国的多层次资金筹措渠道的经验,拓宽融资渠道,由国家、地方、高校和教师本人“分级投资,共同承担”,努力拓展筹资空间,争取尽可能多的投资渠道,这也符合各方受益、各方均摊的做法。此外,要积极鼓动和争取社会团体的参与或是个人捐赠方式为教师继续教育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构建多方资金筹措体系,保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投入。

总之,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问题,才能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Gillian Leader, 'Lifelong Learning: Policy and Practice in Further Educ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Vol. 45 No.7) 2003, 361-370.

[2]Zhang Ximei, Zeng Cai. Comparison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Beij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5.9

[3] 梁忠义,罗正华. 分卷主编 教师教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4]李芳. 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费资源的配置问题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6,(3)79-82.

[5]朱永坤,曲铁华. 中日教师继续教育之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90-93.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发达国家 教师继续教育 启示

一、中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比较

世界各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多样化表现为培训模式、培训形式和培训机构的多样化。培训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师中心”模式。指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的模式。

2.“高校本位”模式。高等院校除保留传统的脱产进修高学历等方式外,还开办“教育诊断医院”、“教师职业发展学校”,大力推行远距离教育,送教上门。

3.“学校本位”模式。由教师任职学校自主制定培训规划、自主组织培训活动。“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在原“以学校为基地”的教育模式基础上改建起来的。

4.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模式(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大学教育与中小学合作创办的一种新型教师继续教育学校。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大学教师教育的培训计划和给予在职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

我国教师培训主要有学历培训和职业培训两大类。学历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育机构(主要是高校)组织学员通过在职学习来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模式。职业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另一途径,其特征是形式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制宜,时间地点相对集中;培训内容注重新观念、新方法、新成果的介绍,轻知识积累而重实践应用,尤其重视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培训方式主要有机构培训和校本培训。

二、中外教师继续教育的立法比较

很多国家都通过教育立法提供多种多样的优惠,建立机构并制订教师教育的长期计划,让广大中学教师去学习和进修。在英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历史上,政府对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来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社会地位的认识,是经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并由此逐渐体现出政策法规的建设对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所起的保证和推动作用。从1862年开始,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颁发《毛利法案》,在建立职业学校的同时,要求任教教师进行技术知识的进修学习;与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并规定从1959—1962年间每年拨款8亿多美元用来改革各级学校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水平;1965年又颁布《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法》,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在英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教师实施全国的教师继续教育,英国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对师资培训的管理工作,1994年颁布的教育法案成立的师资培训署负责英国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

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是教师的义务之一。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9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这是我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第一个全国性法规。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我国的继续教育立法一方面起步较晚,另一方面不够完善。

三、中外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比较

各国在制定教师职后教育的有关制度和法规中对教师参加进修的经费开支渠道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英国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并规定从1959—1962年间每年拨款8亿多美元用来改革各级学校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水平;1965年又颁布《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法》,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在英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教师实施全国的教师继续教育,英国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对师资培训的管理工作,1994年颁布的教育法案成立的师资培训署负责英国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师入门训练、就业,以及在职进修的政策发展和实施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不断发展的、专业化途径的一部分来看待的组织。1998年英国启动IT培训工程。布莱尔首相决定投资总额为6亿英镑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力图通过培训教师学会计算机和掌握因特网来提高教学质量。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继续教育的投入都相对少一些。虽然近两年国家一再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但对速发展的高等院校群体也是捉襟见肘。目前,全国的多数高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这种经费短缺的局面必然会造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调查中,40%的教师反映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由学校承担,25.7%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由学校和个人承担,但也有17.1%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由个人承担。教师的经济能力有限,培训经费由个人承担势必在加重教师工作负担的同时带来经济的负担。

四、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立法工作,确保经费投入。

国家应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规定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义务、条件、经费,使之制度化、立法化。经费保障是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有力支持,除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部分经费外,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协调继续教育费用的分担,逐步形成谁收益谁承担的观念。同时应该完善继续教育监督、激励和反馈机制。近年来,上级教育主管部分出台了许多提倡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但是仍然停留在号召鼓励层面,硬性措施和规定较少,可供具体操作的措施少,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难以制度化。学校在支持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同时,应多渠道了解市场、高校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高校教师的培训计划,使教育资源的使用获得最优效果。同时应该广泛征求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要求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内容和形式,使继续教育和培训能够得到实效。

2.构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多样化。

除了进行学历补偿和提升,还可以利用本校教育资源,在校内进行对口学习进修,以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和需要。校内培训的优越性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的教学实践为落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各种知识讲座、校际观摩、案例研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帮助骨干教师加速知识技能更新。去企业顶岗实践也是培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养“双师”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分批安排教师去企业实习,更好地了解生产实际;与相关企业或者经营实体合作开展科研课题,开发产品,促进教师增强实践能力。

3.改革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模仿师范院校来设置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以教育学课程为例,“在职教师教育(包括专科、本科两个层次)的教育学课程实际上只是普通中师和高师(专科)的一种重复教育;也导致了培训内容只是零散式的,侧重于消除职前教准备不足的专业(文化知识)补偿。”一些教师在进修过程中学习相同或相似的教育学课程可能要达到三次。不难想象,这对教师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大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学习机会的浪费。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之一在于教师继续教育未能从整体上设计有特色的课程。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并对其进行改革时,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改革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需要充分研究教师职后培训的不同需求,对目前实施的各种职后培训形式进行归类、分层建设,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并与职前培养贯通的各有侧重、彼此衔接、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比如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和行政干部培训等就可采取在教师教育机构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并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供受训教师选择。我们认为,一些已经被国外实践验证为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例如,案例教学、工作坊、行动研究、反思日记、生活史(自传)分析、微格教学等都值得我们尝试。

参考文献:

[1]柏发臻,杨位栋.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与保障机制.中国成人教育,2008,3.

[2]何杨勇.高职教师师范性缺失及其根源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10,6.

[3]庞春虎等.从课程体系变革谈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78-79.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 问题 解决办法

0 引言

继续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教育工程,称为CEE,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目前常采用的形式有: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和电视大学等几种形式。继续教育具有学费低廉、国家承认学历、国家认可、宽进严出和自由选择专业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学生优先选择提升学历的一种重要途径。

1 继续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的情况,笔者对扬州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目前,扬州地区共有高职院校三所,共有2013级新生10684人,从中随机抽取了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所学专业、喜欢的专业、学习主动性、学习的目的、职业规划等各项内容。在1000名学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有想继续教育的打算,其中23%左右的学生打算专转本,77%左右的学生打算专升本。对于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目前暂未做调查。

2 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原有的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现在的社会不能一次学习管终身了,如果不去学习、不去提高,很快就会跟不上社会的步伐,特别是像电子、计算机等行业,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仅仅依靠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工作以后的经验就可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那种不去终身学习的观点在现在的社会已经行不通了。

2.2 继续教育的渠道缺乏。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施教机构比较单一,主要是高等院校,且多为有偿服务,高额的续费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学习内容比较单一,多为学术性的学习,实用性不够,服务对象也不够广泛,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群体继续教育需求重视度不够。

2.3 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不到位。在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经费问题是最实际的事情,但目前在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经费支出还仅仅是停留在高等院校的经费上,真正对于继续教育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而应该进行继续教育的人数又比较多,要国家一下子拿出很多的钱投入继续教育是不现实的,很多的经费投入都是继续教育的本人去投入的,由于受到经费的影响,很多经济条件不是太宽裕的人想去进行继续教育但是由于经济原因被迫放弃,这也是限制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问题。

2.4 继续教育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法规政策不健全,没有形成制度化。我国对于继续教育的各项工作,尽管有一些政策法规,但是还不够完善,不够明确。当前,虽然有几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立法,如江苏省也制定了《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但全国并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另外虽然有一定的政策条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教育工作滞后,就目前的培训仅靠短期难以奏效,同时同一水平的培训浪费严重,缺乏能承担全面系统培训任务的队伍,缺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

2.5 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由于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继续教育的相关专业在做培养方案时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忽视了教学对象,没有真正从继续教育的角度来制定教学计划。另外很多继续教育的学生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并没有想真正的学点知识,而相关的任课教师也不注意教学方法,或是放任自流,或是照本宣科,忽视了教学对象,不能因材施教,不是根据教学对象来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后,很难满足继续教育对象增新补缺的要求,难以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 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1 纠正人们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提高继续教育的吸引力。发展是硬道理,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当前,要组织广大人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白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继续教育当作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明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以知识和人才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时期,社会要想前进、要想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的进行继续教育,要认识到人才资源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人才素质高低对社会作用是不一样的,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作用更大。无论是继续教育对象还是管理部门和办学主体单位都有应当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的功能,树立继续教育最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资本投入的观念,明确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使继续教育在促进经济建设,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 广开学路,多渠道办学。在针对继续教育渠道不畅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广泛的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广开学路,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联合办学,建立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协作关系。

3.3 加大经济投入,确保继续教育的经费支持。对于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能只依靠继续教育者本人来投入,要通过多渠道筹集经费,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投入机制。要切实把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到教育经费的预算当中,做到专款专用,确保继续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这样继续教育者的经济压力就会减小,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同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为继续教育活动提供捐助。通过各种途径筹措继续教育经费,确保资金到位。

3.4 确保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4.1 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继续教育作为教育部规定的一种提升学历的方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其培养对象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根据其特点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制定适合他们的培养方案,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应在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关系上有所侧重,掌握基本知识、注重实践环节,面向实际应用,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4.2 注重知识结构的衔接。对于继续教育而言,不管何种继续教育,这些人员均已经经过严格地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学生的基础很好,就一定能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因此要注重课程的改革,根据培养规格要求及课程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既可以学的轻松,又可以学到相应的知识。

3.4.3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与全日制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大部分人都已经走向社会,参加了工作,有的人已经成家立业,家庭、工作负担较重,加之年龄较大,记忆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且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时间和精力均严重不足,但是这些学生也具有自身的优点:例如他们大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学习目的比较明确,直觉性和积极性较高。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注重自身的内涵建设,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也应该根据这些特点,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确保继续教育学生的毕业质量。

总之,继续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不但弥补了目前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低的问题,而且维护了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兼顾了国家、高校和个人的需求,但要想继续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继续努力为继续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培,陈小庆.改革和发展成人“专升本”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1999,8:4-5.

[2]张建奎,聂凌燕.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问题思考[J].职大学报,2012,5:118-120.

[3]李丽珊,蒋志湘.简述我国继续教育现状 加强继续教育立法工作[J].成人教育,2011,288(1):41-43.

[4]李光,季芳.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5(3):34-37,53.

[5]段立峰.中外继续教育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2:6-7.

[6]柳琼华.中外继续教育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40-43.

[7]邓攀.中外继续教育之比较――以美、英、中三国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0,5:92-93.

[8]杨建芳,林志淼.终身教育观下成人高等教育角色定位及发展走向[J].成人教育,2013,321(10):7-9.

[9]夏建.专升本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2,

2:30-31.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国际教育;输出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潮,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继续教育中国际化教育的比重越来越大,国际化教育的引进和输出比比皆是。民航行业,是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特色鲜明的行业,作为民航行业高等职业院校,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开展了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实践和研究。现就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与读者交流探讨。

一、继续教育发展状况

(一)国外继续教育发展状况

继续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的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国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是美国的以法律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多元化为格局的培养模式,法国的严格的办学审查管理制度下多元化继续教育办学体系,还是日本实行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人才培养、着力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式均是世界各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参照。

(二)国内继续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继续教育”概念,目前,国内有学者认为,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着重点是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院校要完成继续教育综合服务,需要建立包括组织体系、资源体系和管理体系等综合服务体系。其中组织体系对继续教育规划与实施计划进行整体规划与组织实施;资源体系对继续教育的内容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础建设进行统筹安排与系统建设;管理体系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进行全面规范与监督执行。因而,继续教育组织体系、资源体系和管理体系构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综合服务体系。

二、继续教育国际化内涵及实施意义

(一)继续教育国际化内涵

继续教育国际化通常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继续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即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继续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二)实施继续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意义

1.促进国内继续教育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外资和国际教育资源在我国继续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巨大作用,继续教育国际化的空间逐步扩大有利于拓宽我国继续教育市场。近年来,英、美、法等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都在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输出教育资源,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继续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为希望接受发达国家优质继续教育者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与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建设。

2.有利于提高我国继续教育现代化水平

我国继续教育机构在引进国际优秀教育资源、不断外派学者出国学习的同时,也在走出国门,在海外积极兴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与专业,与此同时引进国外学者来华学习。通过推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国际化,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紧密结合。

3.有助于推动我国继续教育改革与创新

多年来,国内的许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向国外派遣了数以万计的继续教育学者,他们学习回国后,带回了先进的科技知识、教育内容、现代教学管理观念、模式及一些国际通用的标准、质量评估方法和考试模式等。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高校的管理者和骨干,引导我国高等教育依据国际人才市场需求来进行现代化改革,直接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实施继续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策略

我国开展继续教育应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促进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竞争力

提高继续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实施品牌化战略是推进国际化的战略选择。继续教育国际化不仅是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共享,更是一种新的办学理念,要通过具体的项目、课程和专业化管理模式运作体现国际化。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不断增强开放合作意识,牢固树立国际化品牌的发展理念,在观念上、行动上、体制上解决影响和束缚继续教育对外开放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继续教育品牌化、国际化水平。

(二)实施特色化战略,增强民族性、区域性与国际性融合

特色化办学是我国继续教育立足之本。在继续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应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找准自身的定位,突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强调特色办学,把特色化发展作为国际化办学的一个优势,将特色化发展作为自身战略目标来规划和实施。

(三)实施开放战略,寻求继续教育发展的新空间

开放战略就是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要注重国际化品牌的引进,更要注重本土化特色的输出,二者相得益彰。丰富继续教育国际化内涵,提高继续教育国际化水平,一是强调空间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开放国内继续教育市场;二是强调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输出性,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强调继续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在教育理念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惯例与标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具有国际思维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地域优势,突显行业特色,深化港澳台合作交流,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3年成功申办了国务院台办重点对台交流项目——“台湾青年学生观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岭南文化体验之旅”,接待了由中华科技大学、嘉阳高级中学等学校师生组成的代表团。该交流项目以台湾青年学生观摩全国飞机发动机拆装调试与维修技能大赛为载体,结合民航教育特色与岭南文化,组织两岸青年学生交流,促进台湾青年对大陆的了解与认识,增进两岸青年学生的感情和友谊,促进交流与合作。学院与我国港澳各地区的交流合作,有利于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有利于走向国际市场,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

(四)实施资源融合战略,在继续教育领域开拓中外合作办学

资源整合,是企业战略调整的手段,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就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来说,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有进有退、有取有舍,获得整体的最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普惠联合技术的下属子公司,华普航空发动机培训中心开展合作,面向新加坡理工学院大一学生开展飞机内场维护课程的培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作为国际间继续教育的合作项目,将进一步开拓双方合作领域。

四、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国际化输出的形式

(一)创新国际合作模式,推动继续教育高层化

国际间继续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是继续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合作双方共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开展跨国合作办学,既有利于促进继续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又有利于创造和整合教育资源,提升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实践中外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基于行业标准的国内外通航培训基地。学校与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共建中国贝尔机型培训中心,2016年实现合作培训657人天。通过该项目建设,学校与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协同服务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协同开发国际化课程体系、协同建设国际化双师队伍、协同共筑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二)拓宽合作交流形式,拓展国际化渠道

通过交流学生、交流教师、交流信息等方式开展继续教育领域国际化合作,促进继续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上实现国际化融合。中国民航定期派管理人员赴香港怡中航空服务公司进行为期12周的机场地面服务培训,包括理论学习和现场跟班。通过学习交流,既丰富了专业知识,又提升了管理理念。对怡中公司的精细化管理、严谨的工作作风、超前的技术理念使参训人员受益颇丰。

(三)发挥行业优势,参与国际竟争

在推进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里程中,坚持发挥我国的行业优势和外方的资源优势,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继续教育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通过我国某些行业优势提升我国继续教育国际竞争优势,推广我国继续教育品牌项目与特色学科。缅甸的民航运输业在亚洲地区属于落后水平,仰光机场是其国内最大的民用机场,在过去3年间国际航线客运量增长了近1倍。目前,有更多的航空公司表示将开通缅甸航线运营,因此缅甸民航运输业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亟需大量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广爱空中乘务职业技能训练中心”获得缅甸国家民航局和缅甸国际航空公司的认可证书,成为空中乘务员培训中心。从2011年开始至2014年12月,该训练中心为缅甸国际航空公司现役乘务员做年度初训和复训共162人次、飞行员复训有28人次。通过为缅甸民航业提供培训服务,充分利用东盟国家市场和资源,重点加大力度“走出去”,实现职业教育服务输出,扩大中国民航的影响力,培育和拓展国际培训市场。

(四)引入认证制度,加强国际化教育的质量控制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一些国家发起并开始构筑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该体系现有6个协议,其内容涉及到工程教育及继续教育的标准、机构的认证,以及学历、工程师资格认证等诸多方面。中国于2016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迈出了重大步伐。但目前,在继续教育机构认证制度和课程标准制度方面,我国尚未按国际规则建立相关的认证制度,影响了继续教育总体质量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上的份额也因此受到影响。因此,我国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质量现状的国际化继续教育认证制度,加强沟通与交流,监控质量保证认证进程,推动我国继续教育国际化质量控制。民用航空运输业属于特种行业,各个部门、尤其是涉及安全的岗位都有严格的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内标准。中国民航局规定,从事飞机维修的人员必须参加培训并获得CCAR-66部规定的基础执照和有关机型执照,提供培训的机构必须按照CCAR-147部的规定进行认证,在教学场地、实训设备、双师型师资等方面满足要求,开展培训依据的行业标准主要是中国民用航空局统一颁发的CCAR-66R1的考试大纲和CCAR-147的职业教育培训大纲。

(五)利用网络优势,拓宽共享范围

当今,互联网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快捷、便利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访问世界各地开放的学习资源,得到所需要的资讯,网络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知识共享的范围和程度。目前,“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及慕课、超慕课等将成为学习潮流,“移动互联网+开放教育”也将引领教育新常态。以北京大学牵头的全国103所普通高校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建设了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及体系,推动了数百所普通高校建立联盟、数千名优秀教师参与、数万门课程开放、数亿人受益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开放应用,逐步建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服务的模式及机制。

(六)借鉴国际范式,构建我国的继续教育体系

学历教育和知识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主流,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学历教育与岗位资格培训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格局尚待进一步完善。在这方面,国外继续教育同样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教育部近年实施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目的就是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研究并实践高校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与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远程开放办学与服务模式,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面向行业或区域分层分类开展继续教育,构建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没有固定模式,尤其是具有行业特色的继续教育的国际化输出,更是具有广阔前景,但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目前,教育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得到强化、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得以深化、共建丝路合作机制得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阶段。截至目前,经审批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共有2539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项目和机构1248个,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机构928个。境外办学稳妥推进。截至2016年,我国高校已在境外举办了4个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借此发展机遇,国内继续教育机构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注重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与我国特色教育“走出去”相结合,创新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国际化输出形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建设中外合作共赢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吴万敏.终身教育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吴万敏.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论要[J].教育探索,2012(8).

[3]基于行业标准的校企合作型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综合研究报告,2013.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6篇

一、会议主题

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继续教育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会议时间

2005年8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会议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

四、会议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2、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

联系人:吴志勇 电话:010-62796381

五、参加人员

全国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科技进修院校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工作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有关负责人;政府机关教育培训机构有关负责人。

六、会议形式

将根据会代表构成况,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作主题报告,介绍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交濒口讨论政府、高校、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会后组织部分代表考察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的继续教育,并洽谈有关合作事宜。

七、征文要求

(一)征文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1日,请将应征稿件书面文稿及电子文档邮发至《继续教育》编辑部。联系人:张彦庆、王红军,联系电话:(010)66366874(地),(0201)366874(军);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邮政编码:102206; E-mail:jjZhx_bjb@sina.com。

(二)应征稿件处理方式:《继续教育》杂志将设“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择优发表部分应征文章,同时,对其他优秀应征文章将出版《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论文集》。

(三)年会征文题目(参考)

1、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企业、社区、军营、农村等),2、继续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3、继续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4、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5、教育培训项目研发与市场推广(理念与案例),6、继续教育在国家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7、现代教育技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观念、体制、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冲击牙嘭响;8、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及学习化社区建设;9、国外继续教育资源的本土化研究;10、中外继续教育及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1、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推广与品牌战略的实施;12、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资源整合,13、继续教育产业化方略探讨,14、继续教育成功案例剖;15、行业学会等科技社团开展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6、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7.高等学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1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19、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研究;20、继续教育与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21、产业结构调整及职业变化趋势与继续教育;22、军事任职教育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23、军校与部队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良性互动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管理运行机制;24、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管理体系的构建,25、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教材等)建设方略。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7篇

>> 国外高级公务员职业培训的趋势及对我国干部教育的启示 西方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启示 浅析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公务员教育培训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状况的调查 国外公务员廉政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基层公务员继续教育探析 浅析公务员继续教育机制的优化 美国公务员培训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印度公务员制度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经验对我国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国外继续教育及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研究 布卢姆的学习变量说及其对我国继续教育改革的启示 德国继续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中外教师继续教育对比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欧美继续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为官不为的典型要公开曝光

[5]张建国.领导班子群体结构分析及领导干部继续教育的特点研究[J].德州师专学报,1999(1).

[6]韩国明,刘玉泉.西方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行政与法,2004(9).

[7]明荆.中国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公务员培训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8]Van der Meer, F.M. & Toonen, T.A.J. (2005) “Competency management and civil service professionalism in Dutch central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83 (4).

[9]Annie Hondeghem Filip Vandermeulen,(2000),Competency Management in the Flemish and Dutch civil serv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Vol.13 lss 4 PP.342-352. .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 继续教育 模式体系 目标体系 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37-02

一、中外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徐卉、王煜①撰写文章定性地研究评析了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的四种模式(高校本位模式、在职学校本位模式、培训机构本位模式、协同式模式)及其利弊得失。

曾鸣、尚金鹏②提出,美国教师继续教育以实践性理论、合作性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反思性理论、校本培训理论为依据,推行四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学区教育模式、教育专业团体教育模式、大学合作模式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文章着重对教师继续教育理论基础进行定性分析,以期能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任学宾③认为选择适当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保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他在文章中对当前较有代表性的个人开发模式、学校本位模式、科研驱动型模式、课程中心模式、远距离培训模式等几种继续教育模式作了较为系统的对比分析,对各种继续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探索。

陈慧④的文章探讨了校本模式、基地模式,企业模式、高校模式、远程模式、国际模式等几种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并定性研究了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支持系统。

顾晓叶⑤以高职学院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定性地论述了社区模式、校本模式、教师中心模式、高校模式四种主要模式的不同特点及操作,提出了以社区模式为主导、以校本模式为主体、以教师中心模式为重心、以高校模式为辅助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体系。

杨运鑫⑥主张在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关注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前瞻素质问题,要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信息时代的特点,选择最佳的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构建多中心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体系。但文章并没有提出如何建立理想的多中心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体系。

刘美芬⑦提出,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创新现有的继续教育模式,满足高校教师的精神需要,帮助高校教师取得成功。她认为,创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应该考虑在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教学方法、考评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但缺乏可操作的措施。

综上所述:

1.教育界对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甚少。

2.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体系是多元化的,通常由校本模式、基地模式、企业模式、高校模式、远程模式和国际模式组成。

二、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效果的评价体系研究

1.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体系。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目标体系。

(1)学习层次的目标。一是职业道德,具备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组织纪律等。二是教育观念,树立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三是专业知识,掌握高职教师所在专业的行业、专业最新动态等。四是教学技术水平,掌握高职教师教学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满足教学需要。五是管理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六是教学能力,掌握高职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具有实践操作能力。

(2)行为层次的目标。一是教学水平,授课方式比以前更新颖,教学内容更丰富新颖。二是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等。三是科研成果,能完成相关科研项目、发表相关论文等。四是服务社会的技术能力,有能力为所在专业的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3)结果层次的目标。一是组织凝聚力,组织、团队的满意度、归属感、团队意识增强等。二是科研技术服务能力,学校的学术水平、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等。三是学校整体实力,高职教师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提高等。

2.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效果的评价思路。

(1)建立评价目标因素集合。

用A来表示评价目标因素集合,则

A={A1,A2,A3,…Ai,…},Ai={i=1,2,3,…}为一级目标因素中对应的第i个目标因素。

Aij={Ai1,Ai2,Ai3…,Aij…},j=(1,2,3,…),Aij为第i个一级目标因素下的第j个二级目标因素。

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目标体系可以表示为:

{1}第一层目标因素

A={学习层次的目标,行为层次的目标,结果层次的目标}

={A1,A2,A3}

{2}第二层目标因素

A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学技术水平,管理知识,教学能力}

={A11,A12,A13,A14,A15,A16}

A2={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技术能力}

={A21,A22,A23,A24}

A3={组织凝聚力,科研技术服务能力,学校整体实力}

={A31,A32,A33}

(2)求两层目标因素的组合权重集合,确定目标因素权重系数

{1}确定判断矩阵:通过两层因素两两比较得出判断矩阵A=(aij),满足:

aij>0,aij…aji=1,aii=1

{2}根据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的方根法。

先求判断矩阵中每行元素之积Mi:

{3}利用第一层目标因素权重计算第二层目标因素的组合权重。假定第一层目标有m个目标因素,权重为(kl,k2,...,km),第二层有n个目标因素,第二层每个目标因素权重乘以所对应的第一层目标因素的权重,则第二层每一个目标因素的组合权重为:

Bi=Ki…B'i

其中B'i表示第二层目标的第i个目标因素对应于第一层的第m个目标因素,对应第二层的权重大小为Ki,因此,可得第二层的目标因素的组合权重:

(3)由专家确定评价等级。由高职学院教育管理专家对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效果进行等级评定,通常采用4~5级。评价等级的结果构成等级评价集,记为U,U={效果很好,效果较好,效果一般,效果较差,效果很差}={U1,U2,U3,U4,U5}。

(4)确定模糊评价矩阵。按专家的评定结果进行等级分配率统计确定。矩阵形式如下:

(5)建立模糊评估模型,求模糊综合评价值。对矩阵R作模糊矩阵运算,得到目标因素Ai对于评估集U的隶属向量Pi。

将pi结合专家评定的评价分数,求得模糊综合评价值。

(6)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求出的模糊综合评估值,对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明确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体系中哪些目标因素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标体系中还有什么差距,为下一步的继续教育培养工作提供改进的建议或者意见。

三、结束语

1.研究本课题的现实意义:运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学院近期继续教育目标的侧重内容,模糊评价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效果,方便高职院校根据工作预期安排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经费投入。

2.本文是配合2009年6月广西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研究会立项项目“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与途径的研究”(项目立项批文:广西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研究会师研[2010]1号)而进行,尚有待在案例实操方面进行实践与应用尝试。

注释:

{1}徐卉,王煜.中外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J].经济师,2006(l):111-113

②曾鸣,尚金鹏.浅析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基础[J].成人教育,2004(11):79-80.

③任学宾.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J].2002(4):31-34.

④陈慧.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及其支持系统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7(26):72-73.

⑤顾晓叶.试论高职学院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6(36):52-54.

⑥杨运鑫.关注职业院校创新型教师前瞻素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5-8.

⑦刘美芬.创新继续教育模式,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教育探索,2009(l0):115-117.

(作者简介:苏春玲,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广西柳州 545007)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9篇

继续教育是劳动者的权利,所有的企业都应该保障这项权利。当前我国独立的成人高校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经费少、上级主管部门不重视、教育模式落后、后续效果评价不足,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全面继续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立法部门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强化成人参加继续教育的诱导机制,加强成人院校的建设、建立高效的后续信息反馈机制以保证公民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本文结合当下成人继续教育的具体状况,就保障体制及创新机制研进行探讨。

关键词:

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创新

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新陈代谢日新月异的时代。通常,刚毕业大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就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比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往往几个月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的知识不及时地更新,那么我们就很难满足岗位的需要。因此,继续学习和继续教育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既是的权力,也是义务。

一、全民继续教育保障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普通高等院校举办的成人教学活动日益增多,同时在职教育、远程教育等模式也开始普遍。全民继续教育在我国的广泛推行对提高国民文化水平以及国民道德素质启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看到继续教育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继续教育由于过快的扩展而带来的负面影响。继续教育保障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继续教育中不平等看待

长期以来,与普通基础教育相比,企业对继续教育的认可程度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他们认为,继续教育申请的门槛低,过程短,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传统教育的求职者。这种观念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无论求职者还是招聘人员以第一学历为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将要从事的工作。同时国内的某些高校也不够重视继续教育,只将继续教育当做正常教学的补充环节,忽视了继续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2.教学管理效率低

继续教育在一些学校只停留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学生很获取到学习的实用价值。在培训模式使高校处在尴尬的情况下,尽管申请标准远远低于普通教育,有些学校还长期地缺乏学源,往往不得不改变专业设置来吸引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效率的低下必然会降低教学积极性。

3.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

由于很多继续教育高校教师缺乏社会经验,造成了教学技能的脱节。无论是从师资力量的薄弱还是资金投入的不足来说,都加剧了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轨。比如,在不同行业的管理案例研究中,管理模式与实际工作是不尽相同的,但继续教育教授的管理模式在所有案例中都是相同的。

二、全民继续教育的保障机制的创新

1.以法律为基础,创建多元化成人继续教育新格局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当前阶段的重要目标。法治目标下,一切都要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和司法都要根据正式的法律文件,继续教育同样如此。有了合理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才能更好地促进继续教育科学化快速发展。国家立法部门要出台了一系列改革继续教育的文件,推进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学习、自主学习日益发展,为广成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机会,发挥开放大学办学优势,数字化学习港为学习平台,形成全民学习网络。高等学校内设立继续教育部、研究型的大学开办继续教育,工厂、银行及机关部门都要对本单位人员开展继续教育,行业协会组织要面向本行业开展继续教育,开放大学办学优势为引领,社区学院、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综合体,成为高等继续教育补充,呈现出多元化为格局成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2.国家赋予力量,保证成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继续教育得以成功开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前提,就是筹措到足够的经费。当前继续教育经费主要应当由当地政府投入,非常不稳定。我国继续院校要建立专项的资金,专款专用。国家和当地相关的教育财政部门,要对贫困地区的成人继续教育给予一定资金上的支持。要努力构建由教育部门、成人院校、学生个人三方共同出资。政府要加大重视,国家赋予力量保证,实施政社分开,职权明确、依法自治、发挥作用。社会团体与政府脱钩,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推动社会团体加快转型、健康发展。继续教育构建严格的办学审查管理制度多元化继续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把成人继续教育以国家法律写入基本国策并固定下来。

3.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带动、个性化培育推动国际化交流合作

立法机构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经部分教育资源向继续教育倾斜,让继续教育的学生也享受普通基础教育的一些资源,比如国际交流、助学金等。到将各个领域专门人才的继续培养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各类人才的培养列入专项进行研究,专项教育经费进行保障,发展中外大学的继续教育的交流和共享。

4.建立科学的信息反馈机制

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成人学院应该定期组织研讨相互交流,逐步建立科学的的信息反馈机制,以便于紧跟市场的步伐,培养符合企业,符合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人才。同时也要虚心听取继续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的意见,及时的调整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三、结束语

继续教育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教育方式,受益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快速发展,继续教育正沿着学历导向,职业导向向学习导向转变。必须要创新全民继续教育保障体制,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刘春艳 单位:长春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明.成人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6:32-33.

[2]马启鹏.体制创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制度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1,06:1-5.

[3]王天旺.论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保障——以独立的成人院校教师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4.

[4]李江波.成人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9,23:31-32.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育合作;中外合作办学;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外高校教育合作的现状及趋势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发政策以来,高等教育也逐步走向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外高校教育领域的合作方兴未艾。中外高校教育合作逐渐从单向的往国外输送留学生发展到双向的教师、学生互访,再发展到实质性的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是大学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面对日益全球化的市场,中外高校对于合作办学、联合培训拥有强烈的愿望,在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方面开展中外高校跨国合作已经成为人势所趋。目前,中外高校开展教育合作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在中国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专门的机构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根据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截止2007年底,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有23个,这些机构包括了新批机构和已通过复核的机构。

二是不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大学现有的院系单位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根据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截止2007年底,经批准(含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有119个。

三是未经教育部批准,但实质上属于广义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这类中外教育合作项目是指我国高校与境外高校合作开展以“留学预科”为名义的项目,住中国境内教学阶段往往以非学历培训的形式出现,有的项目可能经过了省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但整个办学过程涉及了部分专业课程、学分转移和学分豁免。

四是不涉及专业课程合作、学分课程合作、学分转移、学分豁免,中方高校只提供出国前培训课程的项目。这类项目即便是在严格意义上也不属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是因为这类项目不涉及实质性教育资源的引入,不存在学分转移,学生在境内阶段完成培训课程之后,需通过国外大学的申请和录取程序方能获得到国外学校学习的资格,不属于类似于“X+X”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也不存在毕业后学生成绩单上体现学分转移的问题。

从2007年教育部涉外临管的情况看,新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比较有限,还有一些机构和项目正在进行复核,新申请项目要通过审批也有一定的难度。仅以高校云集的北京市为例,许多高校都与国外大学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但是目前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的北京市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仅有1个,中外合作项目仅有7个(其余项目仍住复核中),这与中外高校教育合作的强烈愿望和现实的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中外高校教育合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中外教育合作中招生对象的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生源同国内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采用配额制并纳入统一管理,然而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市场性,中外高校合作双方都希望在招生环节方面更具自。

就清华人学而言,学校通常更希望以统招进来的在校学生为对象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然而相关的专业院系本身无法为这些学生提供足够的中外合作办学经费资助,大多数学生自身往往也没有经济能力参加中外合作办学境外教学阶段的课程,因而对于专业院系而言就统招的学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缺乏推动因素。目前清华专业院系开展的双硕士项目实质上是中外合作办学,不面向社会招生,针对的是统招的存校注册学生,没有按成本向学生高收费,因而涉足中外合作交流的学生人数有限。

从另一方面看,高校面向社会招生可以获得更多具备经济实力接受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生源。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又提出了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担忧,认为高校以社会生源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对象一旦规模过大则可能影响高校正常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针对社会生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不能很好地促进校内院系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基于双方不同的出发点,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对象及规模问题上存在分歧,这就出现一些高校绕过教育主管部门,以其他名义或途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现象。

(二)中外教育合作项目应由谁来运作的问题

教育部门制定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文件的最终日的是要通过中外合作引入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以合作中是否实质性引入了对方的课程、教学方法、师资作为衡量和审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标准。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审批过程中更希望大学的专业院系与国外高校合作来共同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中方高校新设立一个教育机构或通过继续教育学院面向社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往往存在疑虑,认为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标。然而,从办学单位来讲,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固然重要,但专业院系因为经费问题无法以统招的学生为对象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若以社会学生为对象又存在专业院系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招生市场运作的问题,而且专业院系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及科研任务已经比较重,因而专业院系教师没有太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于是,高校往往通过新成立的“国际教育学院”或是通过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甚至网络学院等单位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活动,这样就使得教育部门担心中外合作办学似乎除了经济利益以外并没有对高校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带了实质性的好处。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培训项目中也遇到这个问题,由于继续教育学院没有专业背景、专业师资、也没有统招的生源,因此即便由继续教育学院引入了优质教育资源为国内提供了优秀的教育培训项目,鉴于国内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严格区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也难以对校内专业院系的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发挥作用。中外教育合作项目的运作主体面临着如何平衡好办学经济效益和提高整个大学教学质量与水平这两者间的关系问题。

(三)中外教育合作的模式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有很多种,就教学地点而言通常是境内教学、境外教学两种相结合的形式,当然也有一些外合作办学项目完全住中国境内进行。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中国境内预科学习+境外高校学历教育”的模式是否能成为教育主管部门普遍接受的一种中外教育合作模式仍存在问题。这种模式不同于《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相关文件中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规定,缺乏实质性地引入围外高校的教育资源,国外高校只是承认了中国高校境内阶段开设的某些课程。对于中外高校而言,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中 方高校可以招到相当数量的社会生源,而国外高校也能通过中国高校的预科课程招到相当数量的合格学生,因而中外高校非常愿意以这种模式合作,而不愿意走审批程序漫长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但是教育部2007年的新政策对这种模式持不鼓励、不赞许的态度。

(四)学分转移、学分豁免的问题

国外对于不同高校之间的学分转移和学分互认已经是通行的惯例。就欧洲高校而言,欧盟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欧洲高校在学生的流动、学分互认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并通过校际之间的合作达成共识,互相提供便利。而美国高校也认为学分转移、学分互认是一种惯例,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学分承认形式并非是针对中国高校,针对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也采用这样的模式从而开展合作。而且国外高校认可国内著名高校开设的某些课程,并承认学分,是对中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质量和水平的认可和肯定。而教育主管部门则认为涉及学分转移的项目都应当纳入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中,否则国外获得的学位将不能正常认证。不仅是国外高校承认中国高校学分,进行学分转移而不实质性引入围外教育资源的合作往往不被教育主管部门看好,审批通过较低。这样就使国内一些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开展的在中国境内属于非学历培训的中外合作项目存在“踩线”和“违规”的问题,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留学获得的学位学历也存在归国后不能通过教育部相关机构正常认证的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中外教育合作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教育主管部门希望国内著名高校的专业院系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针对统招学生的中外合作办学,从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师资、提升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质量与水平,但国内高校院系在资金、人力等方面部存在支持这类中外合作办学的困难,因而缺乏积极性。一些著名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具有一定的市场运作能力,能针对社会学生设计出与国外大学学位对接的继续教育课程(培训项目),有积极性与国外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是主管部门认为社会学员层次较低,而且通常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的国外高校并非是国外著名高校,同时认为继续教育学院本身不可能从实质上把国外教育资源引入并作用于校内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很大程度上属于利益驱动的办学行为。鉴于中外合作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同时高校在中外合作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不得不考虑现实需求与利益的问题,因而我国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尽管取得了发展,但又陷入了困境,面临两难的选择。

三、几点思考

(一)正确处理以下几对矛盾

一是教育与教育国际化的矛盾。中国加入了WTO后开放教育服务市场势在必行,然而教育和其他行业不同在于教育很大程度上涉及到政府部门对教育的问题。因而,在开放教育、推进中外合作的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兼顾教育国际化和保护中国的教育。高等院校在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过程中,应当顾全大局,并从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发,对涉及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探索教育国际化的新路子。

二是教育的市场性和公益性的矛盾。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应当具备一定的公益性,但是教育活动本身存在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中外高校合作双方需要考虑办学的经济效益和回报的问题。高校作为办学主体需要权衡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公益性和经济利益这两个价值取向。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例,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积极探索与校内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相结途径,使引进的教育资源服务于校内的教学活动,避免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活动。

三是政府部门的监管权与高校办学自之间的矛盾。高校和政府之间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高校办学自和政府部门管理权之间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中央及地方对教育活动的双重行政监管,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究竟应该具有哪些权限,政府权力与高校权利之间如何实现平衡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四是规范与发展的矛盾。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尤为突出的矛盾就是一方面要严格规范办学秩序,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抑制或封堵中外合作办学渠道,政府部门规范政策和发展政策必须实现一种平衡,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国内高校任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前景,高校一些继续教育或培训项目与国外教育进行合作对接中必须把握好政策的尺度,避免出现违规和“踩线”的情况。

(二)针对不同合作项目的政策建议

一是高等院校应明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界限,对于属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应该严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审批程序进行项目申报和运作,对于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当按照审批的内容严格规范办学。

二是对于不涉及学科、学位、专业、课程合作的中外合作项目不存在违规的问题,学生在国内阶段的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培训和国外文化方面的培训,不存在学分转移的问题,学生通过语言考试后申请到国外高校就读属于完整的境外留学,从培训的角度来说可以开展。但为了学生归国后便于认证,建议办学单位与教育部有关机构保持信息上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对于不属于中外合作办学范畴的外语培训项目在招生宣传过程中应小再使用“中外合作办学”、“留学项目”、“预科项目”或“国外××大学××学位项目”等字眼,应当按照培训项目或继续教育项目的实质内容进行立项和招生宣传。

三是对下涉及学分转移、学分豁免的中外合作项目,教育管理部门、中外高校之间在理念方面存在分歧,这些项目在国内教育阶段是以非学历的培训为名义,在国外可转移承认学分,并获得学位。由于高校之间的学分转移和学分互认已成为高等教育全球化和引际化的一种趋势,所以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中外高校跨国合作中涉及的学分转移、学分互认和学分豁免给予积极的引导和规范,对中外教育合作的过程进行质量监管,而不应仅仅通过不予学位学历认证的手段来进行“事后规范和质量保障”。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设计范文 下一篇:继续教育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