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7 14:52:11

防雷技术论文

防雷技术论文篇1

1.1关于雷电危害

处于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确保电网供电稳定性、安全性至关重要,但是很多高压电线遭受雷击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大,若是高压线路遭受雷击,便会对正常供电造成严重影响,并且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因而可以说,雷电是电子信息时代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雷击一般可以分成直击雷与感应雷。其中直击雷指的是雷电直接击中动植物、建筑物和构建物,进而产生破坏行为的自然灾害;而感应雷指的是雷云间或者雷云对地面的放电过程造成周边架空线路埋地线路金属管线被严重毁坏。

1.2雷电的传播途径

通常情况下,雷电的传播途径主要包含了三种:①通过避雷器、避雷针等将雷电直接传入到大地,进而造成地网点位上升,使高压电进入到设备中引起破坏,直击雷的传播主要是这种途径。②用引线作为介质,将雷电传入至大地,形成磁场,进而使附近金属线路或者管道过电,最终被破坏,感应雷的传播主要是这种途径。③雷电程度比较大,产生的直击雷或者感应雷对建筑物造成雷击,最终使其内部的电子设备遭到破坏。

2电网运行防雷电安全技术的分析

2.1管型避雷针技术

和高压防雷技术相比,管型避雷针技术更加先进,它使用的一种具有喷气熄弧功能的间隙装置,防雷效果良好。同时,管型避雷针技术的应用是在喷气熄弧功能间隙装置两个间隙固定在绝缘件上。当雷电袭击电网时产生的高压电,在穿过间隙时管型避雷针内部受热,产生大压力气体,随之气体也将会作用在两个间隙处,进而阻隔高压电作用电力设备或者线路,最终防止了导线或设备遭受高压电的破坏。但是,在使用管型避雷针时应该注意避雷具有的劣势,防止管型避雷针使用效果下降。管型避雷针在技术方面的劣势是其对安装位置有要求,线路最小或者最大均会对使用过程造成影响,同时其使用寿命相对较小,应该针对管型避雷针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其管内径增大幅度扩大,熄弧能力就将下降甚至会彻底消失,这就表明管型避雷针的防雷作用不好,甚至是已经失去了防雷的能力,这时应该及时撤换管型避雷针。

2.2高压防雷技术

这项防雷技术目前已在国内电网中被广泛应用,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防雷安全技术措施。在电网运行过程中,高压防雷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电力设备或者导线上制造绝缘薄弱点,这一点一般被叫做间隙装置。电网在正常运行时产生的电压不会受到间隙装置影响,而且此时间隙装置处在一种隔离绝缘的状态之下。然而电网一旦受到雷电袭击,将会产生很大电压,电压经过间隙装置时将会被雷电击穿,形成接地保护。高压防雷技术在使用电力装置的初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措施。

2.3碳化硅避雷器技术

这项技术是当前一种较为新型的避雷技术,它能够有效将间隙与SiC阀片实现结合,进而形成碳化硅避雷器结构,并应用瓷套把碳化硅避雷器结构固定在一起,它在电网中主要是应用在架空线路的稳定安装上。如果电网被雷电袭击,碳化硅会利用SiC阀片所具有的非线性特点,减小高压电阻,释放大量高压电,而未能被释放的电压则在通过电力设备或导线时不会产生影响。碳化硅避雷器防雷安全技术应用效果良好,不仅在防雷方面得到应用,在高压设备中同样也有应用。然而,碳化硅避雷器技术也存在一定问题,因而还需要相关工作者对其进行完善。

2.4氧化锌避雷器技术

氧化锌避雷器英文简称为MOA,它是一种全新的防雷安全技术措施。与碳化硅避雷器相比,这种防雷技术在效果上更加显著,它可以有效保护电力设备或者导线免受雷击的威胁,具备很强的流通性,有助于保障电网供电的安全性。与此同时,氧化锌避雷器结构较为简单、稳定性强、易于操作、耐污性佳,它的构成是充分按照氧化锌避雷器技术,并针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优化而形成的。在电网中应用氧化锌避雷器是采用ZnO阀片所具有的非线性特点,减小雷电产生的高压电电阻,进而流失掉大量雷电电流,剩下的电压将会被氧化锌避雷器具有的流通功能传输至大地中,最终被彻底释放掉。

3结语

总而言之,从当前形势来看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极为重要。但是,电网运行过程中极易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进而对电网正常运行产生极大危害。而其中又以自然灾害中的雷电对电网造成的破坏性最严重,所以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强化电网运行防雷电安全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紧跟时展,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性措施来提高电网运行的防雷技术水平,最终保障我国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防雷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接地;技术

设计严密、完整和良好的智能建筑防雷接地系统,可以很快的将雷电带来的雷电流泄入大地,实现分流,以减弱甚至消除雷电流对通讯信号和电气设备产生的破坏。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智能建筑之所以会被雷电造成严重的伤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设备的脆弱,硬件设备的防雷布置较少,并且技术上的防雷效果较弱,一旦遇到雷电的灾害,势必会导致智能建筑的运营出现极大的问题。在此,本文主要对智能建筑若干有效防雷接地技术展开分析。

1 智能建筑综合防雷技术

对于智能建筑而言,综合防雷技术是今后的应用重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正处于重要阶段,智能建筑是建筑行业日后的重点类型,防雷技术则在客观上决定了智能建筑能否获得理想的运营结果。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综合防雷技术,主要是根据智能建筑的运营重点和自身的薄弱环节,制定“一专多能”的综合技术,防止雷电侵害的同时,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质量和性能,以此为智能建筑的运营提供更多的帮助。在此,本文主要对智能建筑综合防雷技术展开论述。

1.1 外部防雷

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为了能够在客观的防雷工作上取得较大的突破,首先应在外部防雷上努力。当雷电灾害发生后,雷电首先袭击的就是智能建筑的外部设备,包括各种导电设备和磁场。通过建立健全外部防雷技术,以此来实现智能建筑保护体系的健全。本文认为,外部防雷技术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接闪器的应用。防雷接闪器是指能够直接截受雷电的金属导体,在多数情况下,防雷接闪器主要集中在三个形式当中,分别是避雷网、避雷带、避雷针。从现有的工作来看,由于接闪器的应用,很多智能建筑的雷电防护措施,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即便是在雷电天气,智能建筑也能正常的运营。第二,引下线的应用。该种外部防雷措施,主要是从细节出发的一种防雷接地方案。引下线属于避雷装置的中断部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会将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柱主筋作为暗装引下线,以此来完成较好的防雷接地效果。同时,由于目前的很多智能建筑都比较重要,还会利用建筑物本身的一些金属构件作为相应的引下线。由此可见,智能建筑的外部防雷是非常重要的,日后应进一步努力。

1.2 内部防雷

由于目前的天气比较多变,部分地区的环境较为特殊,夏季的雷电天气比较常见。此时,不仅要在外部防雷上努力,还要在内部防雷的工作上持续提升,巩固多方面的防雷接地体系。智能建筑内部防雷系统,是针对建筑物内部的比较容易受过电压或者过电流破坏的弱电设备,尤其是雷电磁脉冲辐射对电子设备带来的影响,所采取的增装过电压保护装置,这样可以提高设备过电压和抗电磁干扰的功能,使电气设备免受损坏。首先,内部防雷需要在屏蔽措施上努力。在雷电天气发生的时候,利用屏蔽能够更好的减少雷电电磁没冲辐射对电子设备的干扰。其次,利用等电位联结进行内部的防雷保护。相对而言,等电位联结与智能建筑的本身息息相关,主要是利用导线或者是过电压保护器,更好的将建筑内的金属物相互联结起来,促使整体的智能建筑形成一个优良的导电体,实现优异的防雷接地效果。第三,电涌保护。该项方法,主要是在智能建筑的内部,应用电涌保护器来完成。现阶段的智能建筑,必须采用电涌保护器,该设备是必要性的设备。第四,均压环的应用。均压环是高层建筑物为防侧击雷而设计的环绕建筑物周边的水平避雷带。在建筑设计中当高度超过滚球半径时(一类30米,二类45米,三类60米),每隔6米设一均压环。在设计上均压环可利用圈梁内两条主筋焊接成闭合圈,此闭合圈必须与所有的引下线连接。要求每隔6米设一均压环,其目的是便于将6米高度内上下两层的金属门、窗与均压环连接,以此来实现较强的防雷效果。

2 解决防雷接地技术问题的措施

从现有的工作来看,防雷接地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较大的提升,固有工作的水平不断进步。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智能建筑发展存在差异,技术上的体系也有不同,此时,应照顾到部分地区的防雷接地技术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更好的实现防雷接地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客观条件的差异和主观诉求的改变,防雷接地技术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应具有持续性的特点,仅仅对现阶段的问题进行压制,根本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在此,本文主要对解决防雷接地技术问题的措施展开论述。

2.1 对地位反击问题的措施

防雷接地技术的各项问题,是技术本身的问题,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解决地位反击问题。首先,应设计并确保合理的安全距离。智能建筑之所以在现阶段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原因在于其建设精度较高。防雷技术问题的解决,应较好的控制安全距离,否则很难保证各种防雷措施的效果得到较好的落实。

2.2 应对变压器损坏问题采取的措施

变压器是很容易受到雷击的设备,并且对智能建筑造成的影响比较严重。今后的防雷接地技术问题的解决,还要对变压器的损坏问题进行重视,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从而实现防雷接地技术的良性循环。另外,自然接地体也是很重要的,用可有效的解决地电位升高的影响,合格的地网是有效防雷的关键。联合地网通常由建筑物基础(含地桩)、环形接地(体)装置、工作(电力变压器)地网等组成。接地系统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防雷的效果和质量。如果地网不合要求,应改善地网条件,适当扩大地网面积和改善地网结构,使雷电流尽快地泄放,缩短雷电流引起的高过电压的保持时间,以达到防雷要求。综上所述,智能建筑,必须采取有效的防雷接地技术,在各个方面完成较强的防护工作。

3 总结

本文对智能建筑若干有效防雷接地技术展开分析,从现有的工作来看,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技术,基本上能够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并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主观上的诉求。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趋向于智能化,防雷技术的提升是建筑的重点要求。

参考文献:

防雷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防雷工程 技术应用 要点

雷电分为直击雷、感应雷和球雷。但无论是那种类型的雷电,无不表现出超大幅值的电流和陡度,据笔者了解,雷电的电流幅值可达数十千安到数百千安,冲击性强,产生的电压对击中目标的破坏性极大。雷电的产生,往往会导致火灾、爆炸,破坏人类生活、生产设备,直接导致人畜伤亡,甚至造成大规模停电等严重后果。因此,防雷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很大程度的必要性。

一、防雷工程技术应用的要求

我国的防雷工程,以《防雷工程技术方案》、《防雷工程设计勘测报告》、《防雷工程设计协商意见》等为依据,期间为保证各种技术的到位应用,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

(1)严肃性要求。防雷工程技术的应用,必须在国家规定标准的约束范围内,无论是防雷装置的安装,还是竣工投入使用的检测维护,都必须建立在技术判断和法律责任明确的基础上。另外防雷工程所需的材料、设备等,包括型号、规格、性能等的技术指标,都不能够脱离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外。

(2)承前性要求。从宏观角度解读,防雷工程关系到建筑后期投入的安全使用,如果防雷技术不过关,可能危及建筑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防雷技术的应用,要进行反复地验证,在确保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才能够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3)精确性要求。防雷工程环境复杂多变,涉及到各种微观和定量施工元素,在技术应用时,要求做到有据可依,同时还要兼顾技术与技术之间应用是否冲突,一旦出现逻辑不清问题,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施工成效,甚至可能导致频繁地返工,给工程的防雷效果留下各种隐患。因此,防雷技术应用时,必须坚守精确性的原则,保证技术的应用到位。

(4)逻辑性要求。防雷工程各道工序错综复杂,即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在工序划分的同时,考虑采用哪一种技术,并按照工序的先后顺序,检验技术之前是否有冲突、错漏情况,保证技术应用的逻辑性。

二、防雷工程技术应用的方法

根据以上防雷工程的技术应用需求,为满足技术应用的有效性要求,笔者建议从勘测、保护对象确认、防雷装置布置、防护三个方面,认真研讨技术应用的具体方法:

(一)勘测技术

防雷工程的勘测,是整个工程正常施工的基本前提,只有在详细勘测的基础上,方有可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无虞。就勘测工作本身而言,其技术的应用,需要满足以下的勘测内容:①建筑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条件的确认,其中气象条件,需要通过对气象资料的研究,掌握工程区域内的具体雷暴日、雷电强度和雷电频率;②建筑物高度、长度、宽度、结构特征等的了解,以此确定布置防雷装置方式,譬如选定易接闪部位、相邻建筑防雷间距;③建筑供电和配电情况的了解,假设在出现雷电时,是否对正常供电和配电产生影响;④电气设备情况的掌握,其中包括设备的布置点,线路之间的结构情况,按照这些条件,明确具体的防雷引下线距离,避免防雷施工时,对其他电气设备产生影响。

(二)保护对象确认

在做好勘测工作的技术上,进一步确认保护的对象。其中待确认的内容包括:防雷装置布设之后,检查对被保护对象的影响,譬如对建筑防火、防水和通行等的影响;防雷装置布设方法、安全距离、防护措施等;建筑的屋面、楼梯、门窗、管道、栏杆等与防雷装置安全距离;防雷装置相关设备的电磁环境条件,譬如报警系统、通信系统、视频系统等的保护;防雷装置选用材料的规格、质量、连接方式等;防雷装置布设所需的条件和实效。以上均为防雷施工需要确认的保护对象,在施工期间,围绕这些对象的保护需求,选择最为关键的防雷技术手段,以免影响建筑其他工程的正常使用。

(三)防护技术

在防护技术的选择方面,笔者进行层层筛选,最终选定以下几个较为重要的防护技术手段:

(1)直击雷防护技术。主要的防护装置为避雷针、引下线、接地装置等,以常规的方式布设这些防护装置,在出现强雷电时,将大量的雷电流引至地底,一般二类装置的建筑物,都需要做好直击雷的防护布置措施。

(2)雷击电磁脉冲防护。雷击产生的雷电波,对计算机和电子设备系统有直接影响,要求做好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具体的方法是:有配电房条件的情况下,可在配电柜里面布置电源线路的电涌保护设备,电涌保护设备的选择,要根据被保护对象的电压、电流情况等进行确定,如果属于计算机系统设备,还需要考虑设备的插入损耗和接口类型等。

(3)等电位连接。雷电出现后,电位差是必然发生的现象,此时需要进行等电位的连接,借助电压保护器,完成电源、信号等线路的点位连接。在连接的过程中,按照被保护的界面顺序,兼顾局部的细节性连接,譬如金属机柜、静电地板支架等。

(4)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与传统防雷措施不同的是,目前防雷技术已经开始引入信息化技术,要求将整个防雷工程视为防治结合的网络结构,不仅扩大了防护的覆盖面,而且要求控制好各个雷击信息的传输点,囊括了隐蔽工程位置的保护,可保证信息网络结构的完整性,使得防雷技术的时效性特征更为突出。

(5)技术协调链。为提高防雷设备的耐久性,在安装防雷设备的每个阶段,都要建立技术协调链,考虑设备之间性能的互补,同时通过技术协调链,查找是否存在防雷布置的漏洞,尽量减少工程的防雷盲区,让每个防雷设备,都能够发挥应有的技术性能。

三、结束语

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防雷工程技术的若干应用要点,但考虑到防雷工程技术应用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相关技术在应用时,需要紧扣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保证技术的适用性,同时在工程实践当中,归纳总结出更多的技术经验,以作为本文的辅助补充内容。

参考文献:

[1]和伟,刘洪建,徐八林等.建筑群的雷击选择性分析及直击雷防护[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防雷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防雷减灾 理论 技术

雷电作为一种大气运动变化中的发生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却能造成巨大的影响。雷电发生的过程中,伴随产生大量的电子,因此,雷电具有极强的破坏能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懂得利用防雷减灾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防雷举措,往往会埋下安全隐患。可见,增强防雷减灾意识,运用有效的手段进行防雷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是实现国家安全稳定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1 雷电造成破坏方式及危害

雷电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伴随产生大量的氨基酸,因此,雷电现象也被认为是地球生命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雷电产生大量的正电荷在地球上层形成一个保护层,防止宇宙中的有害射线抵达地球,防止了地球生物受到伤害。发生雷电灾害事故主要是因为生产生活中的输电线受到雷击导致的,雷击发生一般情况下会经过几个阶段。输电线在受到雷击之后,由于雷电形成巨大电压导致输电线发生闪路的情况,进而会造成输电线以冲击闪路状态进入工频电压的稳定情况,最后就导致跳闸,供电系统也会被迫中断。

随着近些年世界各地都发生雷电灾害事故造成供电系统的输电线发生故障频繁。这种现象导致了正常的供电困难,为人们的生产活动制造了障碍,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当然,雷电是一种不可避免其发生的自然现象,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的自然灾害。因此,加强对雷电的防灾避害技术手段及进行防雷减灾管理可以有效的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与破坏。

2 防雷减灾防护技术内容

雷电灾害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影响最为巨大的灾害形式之一,其每年给世界各地造成的经济上的损失极大,同时往往伴随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雷电灾害发生的频率也极高,因此,进行雷电灾害的管理与趋避就具有重要意义。雷电灾害形成的原因除了其产生的不可抗拒性之外,还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许多地区的人们思想意识落后,缺少对雷电灾害的正确认识。因此,也就缺乏进行防雷避害措施建设及防备,也就极容易受到雷电灾害的袭击。另外,就是地方教育中对雷电灾害的防护教育力度不够,从而导致了对雷电灾害的认识不能被广泛的接受与普及。(2)雷电灾害发生过程中,因为缺少对雷电灾害方面的知识的认识,导致事故发生后不能进行正确及时的补救,使雷电灾害的破坏程度进一步扩大,这也是雷电灾害频发与影响扩大的主要原因。(3)随着现代信息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普及,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让各种各项的电子信息通讯设备及电脑、空调等进入了普通家庭。一方面,这体现的是社会进步,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导致雷电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更大范围的波及与影响。

加强对雷电灾害的后效防范,需要有步骤的相关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在进行相关雷电灾害的预防与减灾管理中应当尽可能的收集关于以往发生雷电灾害的历史资料,针对雷电灾害发生的时段频率情况,进行管理规划。另外,还应当有针对性的对雷电灾害频发的地区进行更加严格的规划管理,设定相应的等级范畴,针对不同等级采取不同政策措施进行管理。

3 防雷减灾技术管理

防雷减灾技术是一项关系社会民生的重要技术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对防雷减灾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管理,更有助于各地区防雷减灾功能的发挥。

(1)直击雷防护技术手段。直击雷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云层中带电的部分与地球上的某一点之间发生反应,造成的猛烈放电现象。直击雷防范可以通过设置避雷线,防止直击雷灾害。这种假设的机理主要是使雷电无法直接袭击导线,造成雷电一定程度的分流,降低雷击效果。另外,就是让输电线对于导线能产生一定的屏蔽作用,降低导线上方的感应电压。(2)感应雷防灾技术手段。从产生的原因上看,感应雷电发生主要是因为静电感应及电磁脉冲之间发生导致的。进行感应雷防范的主要手段,应当是通过假设避雷网,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直击雷对输电线造成的伤害。(3)进行等电位的有效连接。进行等电位的连接是有效防止雷电灾害发生另外一种有效的方式之一,其主要是将导电装置分开,并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等电位的连接,这种方法可以使电位差减少,达到避雷的效果。(4)其他。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同样也可以进行雷电防护,如在建筑物内进行防雷接地装置的设置等。

4 结语

雷电灾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威胁到人身安全。因此,加强各地方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提高防雷管理意识与能力增强,可以更好的保证生产生活安全有序进行。对此,政府层面应当首先进行防雷减灾方面工作的高度重视,理清管理责任,不断提升居民的防雷意识。另外,应当对居民居住环境进行防雷技术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再者,就是进行防雷减灾的设计规划建设,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增强防雷减灾避害能力,保证人们生产生活安全。

参考文献:

[1]郑三民.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J].民营科技,2010(09).

[2]徐冰.浅谈建筑防雷安装措施[J].民营科技,2011(07).

防雷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防雷图纸审核;现状;对策;宁夏银川

2008年4月,银川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成立,对全市境内的高层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工业企业、医院、银行、学校等多个部门的建筑物进行了防雷图纸审核。在审核过程中,深刻认识到防雷图纸审核是一项责任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技术规范来进行图纸的审查。

1防雷图纸审核现状

1.1专业知识水平不高

目前,银川市及三县从事防雷工作的人员大多是转岗而来的,有些是搞地面气象观测的,有些是搞气象服务的,而且大多数都是专科生,没有一个是科班防雷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严格正规的专业培训,专业技术骨干严重匮乏,以现有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水平只能承担防雷常规检测工作,难以适应防雷图纸审核工作的要求,严重制约了银川市及三县防雷减灾工作和防雷图纸审核工作的开展。据统计,2009年银川市局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共审核了44个单位的68套图纸,审核率只达到49%;贺兰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审图20套,永宁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审图1套,灵武雷电防护技术中心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从以上防雷审图情况来看,目前全市防雷图纸审核工作发展极不平衡,审核率极低,给整个防雷减灾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1.2从事防雷专业技术的人员变动较大

防雷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县局由于气象业务任务重、人员紧缺,每位职工都需兼顾多项工作,造成从事防雷专业的人员业务技术不精,规范、规定掌握不熟练。

随着防雷减灾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防雷工作已从单一的检测发展到防雷图纸审核、隐蔽工程的跟踪检测、防雷工程设计施工、防雷工程检查验收等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一支专业技术精、业务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专业队伍。

1.3防雷图纸审核服务程序不规范、不统一

防雷图纸审核的技术服务大多采用手工操作,工作流程随意性大,大多没有电子档案,给服务用户出具的图审技术报告简单且不统一,工作流程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

1.4防雷图纸审核工作受地方政策影响,开展困难

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为了招商引资,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投资商进行政策保护,要求对一些服务性收费实行减免政策,甚至要求只服务不收费,导致气象部门在防雷图纸审核工作开展中存在困难,存在一些不见手续就开工建设的情况。

2对策

2.1加强学习和培训

任何一项业务都要经过认真学习才能熟练。因此,从事防雷图纸审核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吃透各类标准、规范,以及相关方针政策,对防雷图纸审核要熟记于心。并加大防雷图纸审核的培训力度,单位要选派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培训要保质保量,注重实效[1]。要有针对性的强化专项培训,同时还要实行培训、比赛、考试一条龙的学习流程,每个环节必须紧密相扣,坚决杜绝“花架子”、“走过场”。讲究互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要注意交流,学习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促使防雷图纸审核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2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服务

市县要联合、上下联动,集约化管理,资源整合共享。针对目前全市防雷图纸审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技术整合机制,充分把有限的网络技术资源利用好。建议市级防雷审图中心网站,让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完备的审核流程,建立分级审核机制,保证审核质量,规范审核标准,严格审核程序,严格按照有关防雷“规范”、“标准”出具有根有据的审核结论[2]。

依法履行防雷管理职能,在服务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全社会落实防雷安全措施提供优质、周到的技术服务。要尊重他人,善于团结,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加强内、外工作的协调,要注意掌握与服务对象及单位的沟通技巧,选择适合的交流方式,建立客户档案,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更新服务管理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将服务管理工作做实、做细、做活,向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以提高防雷减灾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2.3强化防雷行政执法宣传教育,加强联合执法

当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积极、主动地开展一些一定规模的防雷安全执法行动,用具体、形象的形式去感化广大社会公众,如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全国安全生产月、科普周活动等,进工厂进企业进农村宣传防雷图纸审核的重要性,以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雷意识[3]。

加强气象、城建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联合执法,严肃查处违反防雷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加大对防雷安全责任事故的执法检查力度,把日常执法和防雷执法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执法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各种防雷安全隐患,维护防雷检测、防雷图纸审核、防雷工程的规范,为今后更好地履行防雷安全社会管理职能奠定基础。

2.4加强和相关单位的联系

加强防雷图纸审核工作,离不开各级人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处理好与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的关系,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工作配合,建立协调合作机制,以实现防雷图纸审核工作的良性循环,营造良好的政策大环境,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4]。

3小结

防雷图纸审核对新建建筑物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这对建筑的规范化管理有一定帮助,但作为防雷管理机构,这项工作还应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在审核过程中出现设计问题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纠正,确保防雷设计方案能够做到合理有效防止或者减少雷电事故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 张雪峰,何清林.建(构)筑物防雷图纸审核方法及要点初探[j].科技,2010(2):60-61.

[2] 闫景东,苑晓磊,汪鲁刚.建筑物防雷图纸审核中的常见问题[j].山东气象,2009(b09):82-84.

[3] 陈永,杨红春,何晋升.建筑物防雷图纸审核浅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5):34.

[4] 连志萍,林添水,吴耐治.防雷图纸审核的探讨[j].福建气象,2007(4):46-49.

防雷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等电位联结,电磁脉冲,暂态过电压,防护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civil residence building, because lack of operation equipotential connection design very strong comments that caused som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ical personnel equivalence equipotential connection defense technology can't implement correct understanding, in construction, unsafe, cause the failure of equipotential connection, etc. In addition, the potential for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 coupling into protective electrical theory, is based on modern lightning protection theory 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must master the lightning prevention technology;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ck of the typical case for reference and the model, lead to equivalence equipotential connection in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ical understanding and discusses very difficult; This paper in 2011, ji month garden district elv the telecom room unicom equipment targeting the case by lightning, discusses civil residence architectural equipotential connection medium implement technology, and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lightning pulse role.

Keywords: equipotential connection, electromagnetic pulse, transient overvoltage,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S7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等电位联结技术实施的现状分析

1.1 我国等电位联结技术实施的现状

目前,在民用建筑电气等电位联结的设计中,均是参考02D501-2《等电位联结安装》的图集来设计,由于图集设计中没有操作性很强的注解资料,造成目前设计人员对等电位联结技术的理解的分歧很大,成为当前等电位联结技术在工程实施中发展的瓶颈;此外, 规范、定额存在不协调,由于缺乏相应的定额,尽管有工程设计,但出于施工的成本考虑,导致需要联结的对象未有联结,是造成工程隐患的又一原因。

1.2等电位联结概念分析

引入等电位联结概念的目的是,实现电击间接防护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措施。其定义和作用可以在相关标准、规范中得出:

IEC在雷击保护标准中指出,等电位联结是建筑物内部防雷措施的一部分。

美国国家电气法规对等电位联结的定义如下:将各金属体做永久的联结以形成导电通路,保证电气的连续导通性并将预期可能加于其上的电流安全导走。

我国标准GB50057-2010对等电位联结的定义: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等用等电位联结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联结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其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二雷电电磁脉冲产生电势差的技术分析

1. 雷电电势差的产生

根据当代防雷设计理论,雷电电势差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两种:a. 雷击建筑物 b. 雷电的电磁感应。

对于民用住宅建筑,雷击建筑物时,主要能量会通过接闪器,引下线及接地体等接地装置泄放大地,与等电位联结的设计关联不多。值得强调的是利用建筑结构内的自然钢筋形成的金属网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等电位体。根据目前对雷电的研究,建筑物内的钢筋网可以有效的防范住大部分雷电电磁脉冲对建筑内部的侵入。但其仍不是理想的法拉第笼,当金属笼一侧遭受雷击时,沿此处的引下线方向可产生每米几万伏特的电压梯度,电磁脉冲仍可能侵入到建筑物的内部,造成内部设备和人员的危险。换句话说,利用建筑物结构内自然钢筋网格无法彻底防范雷电电磁脉冲侵入,采用等电位联结才是消除或减弱其侵入建筑物内部,造成其对建筑内人员及设备损坏的必要防护措施。

2. 产生雷电电磁感应电势差的理论分析:

雷电电磁感应理论,是建立在当代对雷电不断研究的基础之上,随着人类对雷电的认识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的理论;根据目前普遍的认识,雷电流具有很大的幅值和波头上升陡度,能在所流过的路径周围产生很强的脉冲磁场,这种快速变化的脉冲磁场交链导体回路时,能在回路中感应出电动势,产生过电压或过电流。对于住宅工程而言,产生暂态过电压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引下线与室内金属导体交链时,另一种是通过架空线路反击产生的高电压。

当建筑A遭受雷击时,沿引下线的方向流入接地体的瞬间,距接地装置一定距离的P点将产生过电压,其Up值为:

Up = I・Ra + la・L 0 ・di / dt 。

式中:Up : P点的对地暂态电位, kv;

I: 雷电流,kA;

di / dt : 雷电流波头陡度;

Ra: 冲击接地电阻, Ω;

L 0: 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 μH/m;

la : P点到引下线的距离, m 。

三 消除雷电电磁感应电势差的等电位联结设计的探讨:

1. 消除金属管线交链电磁感应过电压的等电位设计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中对此条作了规定,详见P146 11.3.5和 P149 11.4.5;强调了利用等电位带的均压作用,为等电位联结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暂态过电压形成的图示可以看出,将管线1每隔5-6米和楼板内的钢筋网联结后,无论引下线上传递的过电压有多大,在钢筋网的均压作用下,在其范围内联结的金属管线1都处在近似电位上;同理,若此时人员触及到管线1和其它与接地网联结的金属管线2时,也不会产生危险。此外,文中所述的电压梯度值是建立在一根引下线数学模型中的,工程实施中将引下线及管线1分别与多处等电位带及楼板钢筋网格联结后,结构内的多数竖向主筋均起到对雷电流的限流和分流作用时,引下线P点的电感电压梯度可以明显减小,避免或减弱了雷电电磁脉冲对建筑内部的侵入。

2. 消除外接导线电磁感应过电压的等电位设计

为了说清此问题,笔者先讲述一个案例,探求等电位联结防护技术的实质。

图二 等单位联结防护设计失效分析(红线标注除外)

图示说明:雷击电源避雷线时,产生的过电压电涌沿架空线及电源导线引入建筑物,电源防雷器件正常工作,但与其连接的设备电源被击毁。

图示分析:尽管按照图示作了等电位联结,但仍在雷击防护中产生失败,究其原因,是对雷电的防护理论的概念理解不正确:首先,是对防雷理论中的接地电阻值的认识不正确:对于等电位联结而言,其防雷接地电阻值和供电接地防护系统的电阻值有所不同,在计算供电系统对地电压时,导线的电感是忽略不计的,其电压跟其接地电阻大小相关,但计算雷电电位梯度时必须要考虑导线的电感电压,图集中规定的等电位联结接地电阻值为3Ω,主要是对其导通性作了量化标准,并非强制性要求,更不是衡量等电位联结是否有效的判定方法,这点也可以从一些资料中证实:某些山区的配电所其总等电位联结的接地电阻值高达几十欧姆,但其联结的设备至今仍没有发生被雷击毁的事故,也证实了笔者的观点。图例中按照电涌保护器可以承受的 8/20μs, 40kA电磁波脉冲计算,当其正常工作时a、b导体间产生1.4*40 / 8= 7000V,加上电涌保护器上的残压1400V,有将近8400V的高压,也正是此电压将连接设备击穿,造成了等电位联结的防护失败。

四结束语

本文是笔者从事十多年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技术工作的经验总结 ,论述中参考了部分专家学者的建议及亲身经历的工程案例的论证分析,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规范、学术论文,提出了自己对等电位联结在对雷电电磁波防护方面的设计方法;希望其在类似工程的的实施中能予以借鉴。文章的论述及分析不免存在肤浅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参 考 文 献

1. 徐华 ,02D501-1等电位联结安装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2004.4 。

2. 鲍林栋,工程实用电气技术,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3。

3. 张小青, 建筑防雷与接地技术,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

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2011年版

防雷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防雷减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一、防雷工作现状

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目前,金华市防雷减灾工作包括雷电防护服务、防雷组织管理、防雷行政许可、雷击风险评估等,特别是加强建筑物工程防雷工作及其预警预测越来越成为气象服务向气象灾害防御领域的延伸和拓展。伴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防雷减灾愈发重要,防雷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信息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因而愈来愈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市、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在机构设置、工作流程、职责、运作机制等方面较前些年规范,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市防雷安全形势严峻,防雷工作有待加强。目前全市防雷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贯彻落实不到位,安全隐患较大,防雷覆盖率(即图纸审核率、竣工验收率、常规检测率)偏低。如部分建设单位在防雷减灾意识方面还比较淡薄,存有侥幸心理;有些新建项目未将防雷设施纳入整个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有的单位拒绝防雷检测或接受检测但拒绝整改;有些部分学校的建设施工不能正常履行图纸审查手续即进行开工建设或投入使用,大部分小产权房建设不履行防雷手续。图纸审查是防雷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如未经防雷图纸审查将导致防雷工程的先天不足,后天很难弥补;对此应引起足够高度重视。拒绝防雷检测、图审、验收等现象时有发生,防雷执法难度较大。

2、技术力量薄弱,难以适应防灾减灾的需求。目前,全市防雷人员队伍建设不容乐观,应引起足够重视。从管理体制、人员年龄、学历等方面看,存在主要问题:一是高学历、高素质防雷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人员编制较少,年龄结构尚可;县局受人员编制、管理体制等因素所限,防雷技术人员较少,不可避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人兼“数职”,既从事防雷技术服务又从事管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二是技术人员对防雷新理论、新技术、新文书掌握不精,即使专门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员在知识、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等方面也存在欠缺;特别是防雷装置设计图纸技术审核、竣工验收、雷击风险评估等工作,对技术人员要求更高。

3、体制不够规范。一是市、县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在防雷管理、防雷工程及与气象局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界面还不十分清晰,防雷工程人员与检测验收人员重叠;由于县局人员少,服务项目多,部分防雷减灾技术服务人员有多重身份,存在既管理又服务收费的现象,政、事、企界面不清、职责不明。县级防雷技术服务机构不具备相应设计、施工资质,如承接防雷工程存在着违规违法的情形。

4、转变防雷服务发展方式的观念有待改变。部分单位和同志程度不同地存在重创收轻服务思想,影响防雷减灾工作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应从部门效益驱动向社会责任驱动转变,切实履行防雷组织管理职责和公共服务职能;从粗放式的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向提升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进一步提高防雷管理与服务的社会效益。

5、县级防雷机构在财务管理上存在政、事、企不分的现象。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成立了分支机构(防雷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检测资质从事防雷技术服务,主体不合法的问题;但由于暂没有申请到独立的基本账户,其服务收费目前仍与其他科技服务收入混在一起,存入气象科技服务部账户,存在着事、企不分的情况。同时还存在出具收费发票财务印章与签订服务合同用章不一致的现象,容易引起用户质疑,影响气象部门形象。

6、受地方政策保护措施制约。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发展地方经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投资建设部门进行政策保护,要求对一些服务性收费减免,甚至要求只服务不收费,导致市、县级气象部门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工作开展困难;在收费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核定的技术服务性收费标准进行收费有一定难度,在工作中主要通过与用户协商,降低收费标准收取防雷技术服务费。

三、应对措施

1、一是针对防雷相关法规、规范性文件贯彻落实不够到位情况,建议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气象法制意识;二是加强部门间横向联合,开展联合执法检查,通过执法督促管理对象方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完善防雷手续,消除防雷安全隐患,在社会上形成遵守气象法制环境。

2、人才问题制约防雷技术服务发展。针对地、县级防雷技术服务工作科技含量低,高学历、高素质技术人员偏少等实际,一是建议理顺管理体系,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加大技术人员培训力度;二是通过社会招聘引进防雷专业技术人才。

3、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营利机构与非营利机构分开”的原则,以集约化发展市县防雷减灾技术服务、规范部门所属企业或实体运行为重点,进一步明确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市场经营等三种不同性质机构的工作职责,并严格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不得相互交叉。县级技术服务机构要实现银行账号分离及印章分离,建议在全市推行财务集约化发展,解决暂无独立的基本账户问题。

4、应从片面追求防雷工程效益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图纸审核、竣工验收为总抓手的行政审批引领,突出防雷技术服务,雷电服务的公益性,以竣工验收督促发现防雷工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重点行业,新建工程要依法严格审查,认真履行审批管理职能,同时加强对农村、学校等弱势群体的防雷服务进行援助。

5、在发展理念和定位上找准位置,从公共气象服务的高度探索防雷技术服务集约模式的发展,实现人员一体化、资金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促进人力、财力资源的整合2.5县级防雷机构在财务管理上存在政、事、企不分的现象。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成立了分支机构(防雷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检测资质从事防雷技术服务,主体不合法的问题;但由于暂没有申请到独立的基本账户,其服务收费目前仍与其他科技服务收入混在一起,存入气象科技服务部账户,存在着事、企不分的情况。同时还存在出具收费发票财务印章与签订服务合同用章不一致的现象,容易引起用户质疑,影响气象部门形象。

防雷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防雷装置设计审核 问题 对策 阿拉善盟

由于阿拉善地区防雷事业起步较晚,新建建(构)筑物的防雷设计审核工作直到2007年才正式开展,与国内其它开展此项工作的地区相比,滞后近十年之久。民众和设计人员的防雷意识和防雷技术水平较薄弱,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尽量降低成本,往往要求设计人员只执行有关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部分,甚至有的设计人员认为反正有审核部门把关,干脆等审核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再来修改设计。2007年,阿拉善地区防雷设计审核一次通过率还不到39%,所以近两年笔者在防雷设计审核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设计人员由于对有关法规、规范掌握理解不够,在施工设计中常出现许多未严格按照现行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执行的问题,以下笔者将就一些经常发生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防雷设计审核常见问题

(一)设计防雷类别不清,甚至没有防雷设计。由于阿拉善盟属于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仅为9.6天,许多小高层以通过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达不到0.06次/年,设计人员认为“不属于三类防雷建筑物,不用进行防雷保护”,这是对防雷措施认识不清的结果,防雷措施不仅包括外屋面的避雷针、避雷带(网)待防直击雷的措施,还包括室内的等电位连接、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措施等。不能简单的认为,只有楼顶的避雷针才属于防雷防雷装置。

(二)引用防雷设计依据欠缺。在电气设计说明中,有的没有将国家强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作为设计依据,这种情况防雷设计大多不规范。

(三)接地电阻要求不明确,或者设计说明或设计图纸存在矛盾。如设计说明中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Ω,而屋面防雷平面图或基础接地平面图中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若采用共用接地方式,接地电阻按接入设计要求中的最小值确定。一般浅基,接地电阻应不于4欧姆,深基,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若防雷地单独设置,接地电阻则应满足《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规范中一、二、三类防雷接地电阻的规定。

(四)避雷带暗敷的问题。《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没有不允许利用建筑物屋顶结构钢筋时,造成钢筋表面的小块混凝土坠地面,可能造成地面人员、设施被击中的危险。故不推荐利用建筑屋顶周边混凝土内的钢筋作为接闪器。避吉带应尽量明敷,安装在女儿墙的外侧。

(五)避雷引下线分布位置不合理,间距不符合规范等。引F线应利用外墙所有的柱内主筋,建筑物阳角位的柱子必须利用。非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引下线也应敷设在建筑物角位。

(六)对于架空入户的强、弱电管线有的没有强调穿接地的金属管入户、对管线的金属外皮没有强调接地及线路安装电源SPD。

(七)等电位措施不完善,对弱电系统配电箱、配线架未说明需要接地。设计说明中应补充:“正常不带电、而当绝缘破坏,有可能呈现电堆的一切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建筑物内用电设备、进入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电源线路、通信缆线屏蔽层、光缆接头加强芯等的等电譬连矗。电气竖井内设置接地干线、计算机、通信、消防监拧等弱点机房,设备问预留等电位磐譬扳!零兰形成等电位连接网络。建筑物室外的节日彩灯、航空障碍灯、广告牌等设施的电源线路也应穿金属管道或使用屏蔽电缆,作接地处理。大型金属构件如电梯轨道等也应与接地线作等电位连接。

(八)设计中往往缺少电源SPD的标称放电电流参数,或者第一级SPD和第二级SPD选用了相同的产品,达不到将雷电流逐级泻放的目的。在建筑物总配电箱、各楼层配电箱及重要设备前端宜安装电源SPD。不同的雷电防护区界面处对电源SPD的标称放电电流的要求是不同的。

(九)遗漏屋面用电设备配电箱的电源SPD,或配置不合理,建筑物室外的节日彩灯、航空障碍灯、广告牌等用电设施的电源线路应加装一级电源SPD,其标称放电电流应≥40KA(8/20μS)。

(十)电子信息系统的各种线路防雷措施不完善。计算机网络、程控电话、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楼宇自控系统、卫星接收和有线电视系统等信号线路应安装适配的信号SPD。消防控制室配电箱、有线电视前端箱应装设电源SPD。

(十一)部分设计单位以低压配电柜中的用于功率补偿的电源SPD代替进线上的电源SPD。

二、出具设计审核意见书应注意的问题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结束后,对于设计合格的应及时出具《防雷装置设计审查意见书》,用户凭此审查合格意见书,到气象主管机构领取《防雷装置设计核准书》。对于设计不合格的,出具《防雷装置设计修改意见书》,用广到设计单位进行变更后重审。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出具审查意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填写申请单位及项目名称,名称应符合图纸中图标的内容。

(二)每条审查修改意见,应说明所依据的规范名称、条款,做到有理有据。

(三)修改意见应符合规范用词,不能将规范中的“宜”做擅自改为“必须或应”做。

(四)若设计中所提要求高于图纸设计说明上所标规范的要求,除非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原则上评价时不对此提出修正意见。

(五)若设计中所提要求低于规范的要求,则应要求设计方修正。

(六)若经过儿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出现可高可低两种选择均不违反原则情况时,一般应按高标准要求。

(七)对涉及规范中用词表示要求严格程度为“必须”和“应”的条文要求,均应严格按规范执行,只有在条文用词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时才能适度放宽,但应以建议的形式提出。

(八)尽量明确提出修改方法。

三、结束语

防雷设计是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旌工的依据,必须严格按照相关防雷规范设计。不仅要做好直击雷的防护,还要做好防雷电波的侵入、防雷电感应、防地电位反击等方面全方位的防护措施。防雷设计审核应当从“接闪、分流、均压、屏蔽、接地和过电压保护”六大要素,逐个环节进行分析审核,以发现设计不合理或漏设计环节,及时提出修改设计内容,使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以上提到的均是防雷设计审核中常见的问题,防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望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吉进;浅析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A];第七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论文摘编[C];2008年

[2]杨经科;纪英;防雷设计审核中发现的意见问题[A];第四届中国目标防雷论坛论文摘编[C];2005年

[3]应冲熊;建筑物防雷设计审核中容易忽视的问题[J];气象;2005年11期

上一篇:压缩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贮藏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