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经济范文

时间:2023-11-28 11:34:38

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篇1

本文运用广东2004—2013年外向型经济发展数据,实证分析了广东外向型经济结构与速度之间的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得出广东外向型经济结构与速度之间的不完全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由此得出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要在稳增长条件下协调结构改革与适度增长的平衡关系。

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经济结构;增长速度

理论上,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关系。经济结构往往是相对稳定的变量,而经济增长速度却会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导致短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发生波动。在经济结构逐渐优化的阶段,经济将会呈现出上升态势,而结构逐渐僵化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下行趋势。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会使经济减速,而在长期里,结构调整会带来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我国经济面临的着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多重压力,而经济减速已经成为新常态的代名词。作为经济主要特征之一的外向型经济,是否也存在着结构与速度长期稳定的关系呢?本文将从结构与速度的关系入手,分析和判断广东外向型经济转型过程中,结构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异常变动还是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一)结构指标的选择结构指标选择外资结构、一般贸易结构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三个变量。其中,外资结构是指经济结构中外资所占的比例;一般贸易结构是指一般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例,这里主要是指出口结构的比例;高技术产品结构是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例。

(二)速度指标的选择外资增长的速度、一般贸易增长的速度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速度。其中外资增长速度是指广东实际利用外资的年增长率;一般贸易增长速度是指一般贸易年增长率;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是指国家界定的高技术产品的年增长率。上述数据在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均具有可得性。同时,由于是比值关系,增长速度是一个无单位量纲的指标。所有数据均来自广东省统计年鉴,在必要情况下,对数据进行依据客观实际的处理。

二、广东外向型经济结构与速度的关系检验

为了相对准确地把握外资结构与速度的关系,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2004—2013年的广东贸易数据进行检验。具体而言,对以下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检验外资结构、一般贸易结构和高技术产品结构与外资增长速度、外资速度、高技术产品速度的相互关系。

(一)外资结构与速度的相关关系由表1和表2可知,外资结构与外资增长速度并不存在协整关系,且外资结构与外资增长速度之间也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由表3可知,外资结构与一般贸易增长速度之间也不存在协整关系,同样外资结构与一般贸易增长速度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表2)。由表4可知,外资结构与高技术产品出口速度不存在协整关系,两者之间也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二)一般贸易结构与速度之间的协整检验由表5可知,一般贸易结构与外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表6)。由表7可知,一般贸易结构与一般贸易速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表6)。由表8可知,一般贸易结构与高技术出口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一般贸易结构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速度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是。

(三)高新技术结构与速度的关系检验由表9可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与外资增长速度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较弱或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表10)。由表11可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与一般贸易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表10)。由表12可知,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与高技术产品出口速度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但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是高技术产品出口速度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是。

三、实证检测结果的解释及政策含义

由上述的实证检验可以得出,外资结构与外向型经济的增长速度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一般贸易结构与外向型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协整关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与一般贸易速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外资结构与外向型经济速度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一般贸易结构与外向型经济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与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与高技术产品出口速度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他的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外资结构之所以与外向型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呈现出不协整和非格兰杰因果关系,重要的一点是在广东财富大爆炸之后,外资的比例越来越小,其影响力较弱。一般贸易结构之所以对速度影响较大,是因为加工贸易为主向一般贸易为主的转变过程中,贸易结构是优化的,从而带动速度的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对外向型经济增长速度影响之所以小的原因是,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较小,其影响力较弱,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在新型外向型经济中,不要盲目追求外资的比例和数量,而要追求外资在一般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方面的份额,也就是说要注重外资的质量;第二,扩大一般贸易的规模将是协调结构与速度关系的重要砝码,这将有利于广东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潜力,其规模增长将会推动结构与速度关系趋向合理。

外向型经济篇2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转型国际分工模式

自2008年以来,受资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了众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外向型经济风光不再,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外向型经济该转向何处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全球视角,放在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去考虑问题,否则得出的结论将失之偏颇。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三)实施产业整合战略

大脑型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以及购销渠道等环节的功能性企业,它可以弥补我国企业专注于OEM产业链环节而缺乏头脑功能的现状。一般情况下,大脑型企业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精致管理,建立产品生产和流程的标准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精致管理建立这类标准,能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二是价值创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产品功能创新、造型创新、流程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以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在小改小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经济大厦”。三是产品创新。新产品可以开拓一个全新产业和消费领域,如美国“宝洁”公司帮助人们改变清洗习惯,推出“SWIFFER”抹布,即可清除污垢,又不需用湿拖把。这个创新为其创造了10亿美元的品牌销售额。四是设计革命。在对消费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美国创造力经济的核心环节就是在设计这个产业研发和运作层面集中大量人才,从而在不断更新消费者文化和消费产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因此创造了在同行中的优势竞争力。五是专利经营。三星通过“质量战胜战略”、“创新研发战略”、“品牌创意战略”和“专利经营战略”而一举成为世界品牌企业。

(四)实施通道建设

通过做强销售环节和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链。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品牌获利润30%,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际上,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通过建立通道,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强化服务功能,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

总之,国际分工的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分工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必须站在新型国际分工模式的高度审视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重新构筑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即寻求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提高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石康,齐援军.对构建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6

2.李文锋,李玉梅.以新开放观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J].科学决策,2008

外向型经济篇3

关键词:外向型 经济人才 素质 开发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外向型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外向型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具有大量的经济人才来进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建设。应该加强对外向型经济人才的素质培养,应该在多层次、多角度以及多渠道下进行人才的素质培养和开发。在不断地提升外向型经济人素质的同时加强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外向型经济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1、政治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在进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外向型经济人才应该具有政治素养。政治素养主要体现在外向型经济人才应该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同时外向型经济人才还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在进行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上进行对外的经济贸易活动。同时在进行对外的经济贸易中应该自觉地贯彻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要严格的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条款以及法律规定,要积极的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安全。同时在进行外交的活动中应该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一切以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大局,进行双边经济的友好发展原则。

2、战略策略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外向型经济人才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战略策略。所谓的战略决策指的是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下,能够对经济的发展做出有好的决断,从而能够引导我国的经济快速稳健的发展。战略决策能力要求,外向型经济人才的视野要开拓,同时在对际市场的考察中应该具有较强的审查能力,能够及时的找准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方向。在进行国际市场的考察中能够对国际市场的发展进行良性的预测,同时能够对变化多端的国际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在发展中能够不断地壮大。

3、开拓精神

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开拓精神,指的就是外向型经济人才在其经济管理中要具有指挥和发展精神。外向型经济人才在经济的发展中要具有独特的经济管理能力,同时还应该在管理中对管理的理念进行创新,不要墨守成规。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创新工作的管理,对经济的发展形势要具有预见性分析。在工作中还要善于动脑将经济的发展做好决策,同时还应该积极的把握住发展的机会,克服一切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二、外向型经纪人才的开发途径分析

1、发展多层次的外向型人才教育

在开发外向型经济人才中可以在教育上进行人才的发掘,在教育中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外向型经济人才紧缺的现状。因此应该大力的发展外向型人才的多层次教育,首先应该加强对外向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培训,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开发力度。其次在进行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开发中应该发展起职业教育,所谓的职业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有目的的进行人才的教育培养。要按照相关的需求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最后在进行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培养中要实行开放式办学。实践证明开放式办学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人才中的有效途径,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培养是向国际化的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在其教育的形式上应该注重创新,不应该再继续沿用老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因此应该建立起专门的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培训基地,同时还要与一些知名的国外大学进行联合的人才培养。

2、在政策上加强对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引进

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应用靠自己的培养肯定是不够的,因此在进行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应用中应该放宽其限制政策,积极的引进人才进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人才的引进方式上应该采取公开的招聘在国外引进人才,也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来到我国进行讲学和办理讲座。同时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还应该聘请相关的专家来到企业进行现场的指导,用这种方法来弥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人才不足现状。另外在进行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开发中还应该利用相关的技术交流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转变,在参加各个国家举办的学术交流中进行人才的引进和挖掘。

3、充分的挖掘外向型人才的潜力

在解决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开发问题上,不仅要从人才的引进和教育上进行,同时还应该针对现有的外向型经济人才进行潜力的挖掘。在进行外向型经济人才的潜力挖掘中要进行积极的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的素质。要迅速的改变人才的发展现状,保证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发展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在进行人才的分配中应该注重对现有人才的使用,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现有人才的工作能力和作用。这也是外向型经济人才开发中重要的一个措施。把现有的外向型经济人才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每一个现有的人才在其工作中都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能够为岗位的发展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应该加强对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培养,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在进行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在多方位多层次的进行人才的引进,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应该大力的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应该尽量的挖掘外向型经济人才内在潜力,只有在不断地人才发掘和应用中,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的内在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周亚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人才开发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

[2]周亚辉,刘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人才开发的对策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117-119.

外向型经济篇4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可行性;新疆

本文为2010年石河子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向西开放视角下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RWSK10-Y64)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支持,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更要积极利用其比较成本优势,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当前,发展外向型经济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其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可以说,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选择之一。对于比较偏远、落后的新疆来说,更要重视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新疆的对外开放水平还比较低,区位优势还未完全发挥,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国务院2007年32号文件明确指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与祖国内地相连,西与周边八国接壤,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越,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可见,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为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向西开放战略是新疆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新疆应把向西开放战略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发展,充分利用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轻纺、机电、建材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等外向型产业,重点发展面向中南亚的外向型经济。

新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新疆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是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促进东西部互动,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保障边疆安全的迫切需要。促进新疆发展,保持新疆长期稳定,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长远意义。

二、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新疆的独特地缘优势和口岸优势。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遥遥相望,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和11个二类口岸,其中航空口岸有两个,即乌鲁木齐机场和喀什机场。新疆与蒙古有边境口岸4个,即老爷庙、乌拉斯台、塔克什肯和红山嘴;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有边境口岸7个,即阿黑土别克、吉木乃、巴克图、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都拉塔和木扎尔特;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有边境口岸2个,即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新疆与巴基斯坦有边境口岸1个,即红其拉甫。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中国联结中亚、西亚、南亚和东西欧的重要桥梁和通道,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境,具有发展对外贸易、进行跨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独特地缘优势。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口岸优势,为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了先天的基础条件。

(二)新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历史。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3世纪的汉武帝时期。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新疆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门户,自此以后,中国新疆及其他省区与周边国家(特指中亚、南亚国家)就有了密切的经济贸易联系。1991年中亚国家相继独立后,中国领导人与中亚国家领导人进行多次互访,政治信任度有了显著提高,这为双方的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特别是近几年来,新疆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的经贸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等,并且新疆连续多年占据着中国对中亚及周边国家经济贸易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向西开放)的又一个主战场。

(三)上海合作组织的推动。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不断壮大,其合作领域已由最初的政治、反恐扩展到经贸、能源、人文、科技、教育等方面,经济合作已成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在历次会议上签署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主要有:《的议定书》、《关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决议》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成员行关于支持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动纲要》等。这些文件也说明了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把成员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上了日程,也为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依据。经过10年的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区域组织,它是维护欧亚大陆安全和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上海合作组织将成为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四)新疆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新疆东与中国内地相通,西与中亚、南亚、西亚相连,北与蒙古、俄罗斯接壤,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主要通道,在中国的向西开放战略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新疆对外开放的经济支撑条件显著增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已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2000~2006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由1,364亿元增加到3,045亿元,年均增长14.3%;对外贸易额从2000年的226,399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910,327万美元,年均增长40.2%,其中边境贸易总额从131,970万美元增加到648,467万美元,年均增长49.1%,边境贸易占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58.3%上升到71.2%。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到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3.89亿美元。在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条件开始显现,口岸建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以公路、铁路和航空为主的交通状况逐步完善,构筑中国向西开放前沿阵地的综合条件正在逐步完善。因此,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为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思路

新疆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诸多有利条件,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思路:一是发挥新特的地缘、区位、口岸优势,特别是发展新疆在中国与中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桥梁作用,发挥新疆的内引外联的作用;二是新疆要积极参与到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中去,并且要发挥特殊作用;三是要借力发力,即要借我国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结合新疆的能源资源优势,提高新疆自我发展能力,进而推动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四是依据中国与中南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等区域的经济合作互补性,积极开展资源、农业、科技等领域合作,增强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外向型经济篇5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转型 国际分工 模式

自2008年以来,受资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了众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外向型经济风光不再,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外向型经济该转向何处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全球视角,放在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去考虑问题,否则得出的结论将失之偏颇。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 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外向型经济篇6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三)实施产业整合战略

大脑型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以及购销渠道等环节的功能性企业,它可以弥补我国企业专注于OEM产业链环节而缺乏头脑功能的现状。一般情况下,大脑型企业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精致管理,建立产品生产和流程的标准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精致管理建立这类标准,能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二是价值创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产品功能创新、造型创新、流程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以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在小改小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经济大厦”。三是产品创新。新产品可以开拓一个全新产业和消费领域,如美国“宝洁”公司帮助人们改变清洗习惯,推出“SWIFFER”抹布,即可清除污垢,又不需用湿拖把。这个创新为其创造了10亿美元的品牌销售额。四是设计革命。在对消费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美国创造力经济的核心环节就是在设计这个产业研发和运作层面集中大量人才,从而在不断更新消费者文化和消费产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因此创造了在同行中的优势竞争力。五是专利经营。三星通过“质量战胜战略”、“创新研发战略”、“品牌创意战略”和“专利经营战略”而一举成为世界品牌企业。

(四)实施通道建设

通过做强销售环节和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链。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品牌获利润30%,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际上,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通过建立通道,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强化服务功能,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

总之,国际分工的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分工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必须站在新型国际分工模式的高度审视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重新构筑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即寻求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提高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外向型经济篇7

关键词:县域;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调研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03-2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依据晋农外经发[2010]1号文件精神,我们对全县农业外向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报告如下:

1 现状

1.1 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地处太行山西麓黄土丘陵山区,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滞后,生产商品化率低,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影响,市场转化率较低。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县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刚刚起步。特别是2009年我县顺利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项目,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5万亩,获证产品20个,大大提升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扩大了我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提高了农副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了我县外向型经济的稳步发展。目前,主要农副产品平均上市率达到76%以上。通过对我县正常经营的15家企业抽样调查显示,我县外向型农业经济初具规模。2009年出口产值达到4800万元,主要是大山禽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武乡大山”牌和“松鹤长乐”牌鸡蛋,占总销售收入37160万元的12.92%。

1.2 我县主要农业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数量迅速增加,对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去年12月底,全县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358家,企业38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1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县级龙头企业10个,市级龙头企业6个,入围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企业3个,其中市级梯队1个,县级梯队2个。大山禽业有限公司首次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我县主要农业企业大约有15家,这些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或多或少存在资金周转不畅、开工不足等诸多问题,经营管理水平一般。

1.3 鼓励农产品基地建设政策措施

我县于2009年先后出台了《关于重点扶持十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重点发展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重点培育十大农业园区的实施意见》三个文件,从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建设用地、项目申报、技术指导等诸多方面予以扶持,从财政切出700万元以资本金入股的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累计直接投入1481万元资金扶持“三个十”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基地建设。

2 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2.1 销售网络建设缺失

经过调研发现,我县许多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是有一定的影响和竞争力的。特别是我县积极推行“三品”建设以来,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知名度不断扩大,但是存在产销脱节、不畅问题。集中表现为孤军奋战,小圈圈意识强烈,各自为政,未能有效整合销售资源,形成互补。以致存在产销旺季有货无价,效益上不来;产销淡季货源不丰裕,设备闲置严重。缺少信息交流交易平台,销售渠道支离破碎。

2.2 企业规模小,竞争力较差,出口产品单一

近年来我县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大山禽业有限公司成功跻身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并入选省“513”工程市级梯队,晋武薯业有限公司、晋昌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入选省农业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县级梯队企业,标志着我县产业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但是外向型发展步伐迟缓,参与企业少,出口产品单一。再者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口萎缩,我县好多企业在创汇道路上举步维艰,索性放弃。

2.3 外贸人才奇缺,严重制约我县外向型农业发展

涉外贸易人才严重缺乏也是严重制约我县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另外,融资渠道不畅,企业管理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等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全县外向型经济现有的有利条件,加强农业对外宣传、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高武乡老区农业的知名度。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配套服务等方面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农业合资合作项目的作用,引导现有农业合资合作企业向产加销连接、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使合资合作企业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一头连着国际国内外市场,带动农民加快致富。三是进一步办好现有农业合资合作项目。注意倾听群众的想法和建议,帮助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国内外投资合作客商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有意于投资农业的客商,促使他们不断向企业增资,并把较短期的投资变成较长期的投资。

3.2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龙头企业和出口基地

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在品种调整上,要强调多样化、规模化、专业化,连片综合开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无公害蔬菜。改良低产劣质水果品种,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着力提高高效经济作物的比重。在生产布局上,重点扶持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培育拳头产品,使其做大做强,提高规模效益。在经营方式上,一是要着力提高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基地的比重。坚持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利用农民的传统特长,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创汇专业大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每年新建一批专业村,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创汇生产基地。二是要采取切实措施,组建县、市级龙头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扶持一批机制活、前景好、以民营为主的农业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授信,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三是鉴于我县只有一家省级龙头企业,要求省在制定规划、农业专项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在我县兴建一批农业示范基地,以利推进我县尽快建立若干家省级龙头企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

3.3 抓好鲜活农产品保鲜技术,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

大力抓好鲜活农产品的保鲜技术,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保障农产品保值增值。一是加强与山西农大和科研机构的联系,组织课题攻关,着重研究鲜活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尤其是重点研究梅杏、草莓、蘑菇的保鲜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保鲜、加工、贮运技术,发展名牌产品。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选准发展项目,有效地解决当地大量农产品的出路。三是不断提纯改良新品种,提高现有名优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充分利用老区的有利条件,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契机,在农产品生产地、集中加工区、消费潜力大的地区,集中发展若干家集农产品展示、信息、贸易为一体的管理完善、牵动性较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五是建设农产品流通队伍,发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流通大军。支持农业经纪人队伍的健康发展。

3.4 积极支持发展外汇型农业,拓展观光型农业

要下功夫做好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的开发,加大项目的科技含量 ,加强对国内国际市场的适应性。一是加强与国外大公司的联系,主动同与国外大公司对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服务机制。二是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积极扶持发展创汇型农业,加快农业园区的建设,建立大宗农产品基地与城市超市挂钩的办法,发展农产品配送业。三是充分利用国家“三农”政策对老区的倾斜,力争多出口多创汇。

3.5 建立外向型农业协会,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

为了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一是要迅速建立外向型农业协会,通过协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维护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无论种养业还是加工、流通业,要参照国际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没有标准的应坚持高起点,抓紧研究制定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保证各个环节都能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3.6 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快农产品技术人才库建设

在现有农技队伍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灵活培训方式,不断提高队伍整体技术素质,建立培训长效机制,逐步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的健康成长。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扩充现有农技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加快农产品技术人才库建设。

外向型经济篇8

近年来,省把开放型经济尤其是利用外资作为加速全省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已经打造出世人瞩目的“现象”或“模式”,闯出了一条“中部崛起”的新路。年,省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5亿美元,比年的5.4亿美元增长了3.8倍,三年突破50亿美元,在全国的位次由2001年的16位上升到第8位,其中,市年实际利用外资7.1亿美元,比年增长20.5倍,年均增长1.2倍,今年有望实现9亿美元的好成绩,几乎相当于我省仅有的5个过亿美元的市之和。其实,的大发展还不仅仅体现在利用外资上。近年来,GDP的增幅均在10以上、财政收入的增幅在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在40以上,都是非常了不得的。

并没有等沿海省份的区位优势、地缘条件、产业基础和政策优惠,但为什么开放型经济尤其是利用外资却如火如荼?带着这个问题,我和我的同事利用这次随省党政代表团赴学习考察之际,做了一次调研,形成了“大开放是主战略、东向发展是主攻方向、开放型经济是第一经济、招商引资是第一抓手、一把手要抓第一抓手”的总体感受,具体情况整理如后,呈领导和同志们参阅。

一、旗帜鲜明坚持大开放主战略

思路决定出路,认识决定行动。快速崛起的关键,就在于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推动思想解放的学习讨论,理清思路,创新思维,把放在全国乃至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中谋篇布局,确立明确的发展定位。年月,省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基本思路;同年月的省委全会和月的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战略并作了深刻阐述;此后,又相继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富民兴赣”。找到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特点的发展新路。

“十五”期间,每年都要开展一次扎实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年“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年“塑造人新形象”;年“弘扬精神,兴我美好”;年“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年“建设和谐平安,共创富民兴赣大业”。这些活动为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解放不断注入动力,而解放思想、敢闯新路正是精神的具体体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现。在创新中完善思路,在不争论中发展,在不折腾中前进,在不甘落后中奋起,已形成了“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创新精神;形成了“开放型经济是发展的命根子”、“不管外面刮东南西北风,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放松”、“没有开放型经济是不现实的,说得再好再全面都没有用”、“跳出看,立足全国看”的大开放思想。用孟建柱书记的孟氏逻辑来说,就是“改革开放都重要,但对于相对落后的来说,开放更为重要”。各级官员亦已习惯用“以开放倒逼改革”来诠释的大开放主战略。由此我想到了小平同志当年的话“改革也是开放”,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小平同志的思想,“开放”最为精当。大开放促使各个层次的思想观念起了大变化,使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各种经济资源乃至政治资源、社会资源被迅速集中起来,小平的开放思想在已形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二、亲历亲为高位推动利用外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利用外资工作。孟氏逻辑提供理论依据,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则有实干精神,亲自主抓开放型经济。吴认为:党政主要领导素质效率是一个地方利用外资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是欠发达地区的唯一出路;要用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推动项目顺利落户。由此引出我的体会:是多大官,就招多大商;出多少力,就来多少钱。

高位推动的最鲜明的例证是,省每逢举办重大招商活动、重要客商来赣考察访问、重大项目洽谈签约、重要问题协调解决,省主要领导都做到“四亲自”,即亲自到场推介,亲自会见客商,亲自推动项目,亲自协调解决问题。吴常务副省长瞄准台资台商,曾四次带队亲赴台湾招商,此次我省党政工作代表团参观过的晶湛科技公司项目,就是吴率队在台湾招商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引进来的。当时,在一家酒店大厅里,一个貌不惊人的客商要求见他,吴省长对这位衣着朴素的客商没有丝毫轻视和怠慢,当即在大堂与他认真交谈,并将所谈项目交待给在场的开发区汤主任,要求立即落实,回国后一周内定出方案,拿出措施,终于促成了这个引资数亿美元的大项目。这次考察中,我利用晚上的机会向省外经贸厅杨厅长请教,他还说了这样一件事,为了把连续三年举办的赣台研讨会办的更好,吴副省长亲自拜访国台办,并现场逐一打电话至台湾,邀请台湾名流、大企业家参加研讨会,台商深受感动。今年的研讨会办的很成功,吴副总理亲自到会,有1200余名台湾客商参会,其湾百强公司中有18家的一把手到会(台湾知名人士萧万长、蒋孝严及台商徐旭东、侯贞雄、许胜雄、黄茂雄等高层次台商亲自光临),即使在台湾同时有这么多大企业家集中相聚也是很难的,但都做到了。三年来台商共为注入的资金就多达20.32亿美元之巨。为了更好地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促进开放型经济高层次发展,今年年初,吴常务副省长亲自颁发聘书给来自国际跨国公司、大型企业的领导和国内外的31位著名专家学者,聘请他们担任开放型经济顾问。

高位推动的另一个最典型的做法是,为营造利用外资氛围,鼓足士气,省已连续两年在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就召开全省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全年外向型经济工作,省里四套班子领导、各部门、各市、县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把手全部参会,利用外资等外向型指标在会议室门口张榜公布,会前省领导亲自带领大家参观,并按名次排定会议座次。乍一看,这一举措似乎没有什么,但在现行体制下,这种形式可能是任何其他形式都取代不了的!此外,吴常务副省长还亲自主持和参加开放型经济调度会、重大项目调度会、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协商会、政银企联席会议及每年两次的外商座谈会,倾听外商呼声,了解外商困难,对外商投资企业提出的招工、贷款、用地等要求进行跟踪、督办和协调解决,受到企业的高度赞扬。他还曾在招商引资干部培训会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亲自讲授《招商引资十五法》。

高位推动的第三个突出标志就是,吴省长对其主管的外经贸部门的工作非常重视而且工作抓的紧、要求高,隔三岔五就会交代任务、布置工作。月日晚上,正当我与杨厅长座谈讲到这一点时,很巧合,吴省长就打来电话,要求外经贸厅列出明年详细的招商引资出访计划、明年开拓国际市场的安排、开展走出去的项目,月底就要听取汇报。杨厅长不无感慨地说,有这样的省长,我们的工作怎敢怠慢啊?吴说过:白天加班加点,晚上干过零点,节假日照常到点,早上从家出门不知道何时回到原点。他还说过,学生考试有补考机会,政府官员没有补考机会,外商反映的问题,你们马上要研究解决,协调不了的第二天就要告诉我,第三天我就来协调。如果等到三个月再来告诉我,机会就丧失了,外商也就跑掉了。听这些话,怎能不让人感动?

正是在省领导的高位推动和垂范下,各市、县主要领导坚持冲在招商引资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操盘手,以实际行动带出了开放的信誉和亲商的氛围,赢得了招商引资的主动。全省上下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已悄然形成。

三、纵横交错形成立体招商格局

崛起靠开放,开放靠外资。不靠单打一,千军万马齐招商。省市县联动、部门分工协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纵横交错的立体招商网络已经形成。

“五条线”招商部门踊跃。今年省政府开展了实施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年活动,实施“五条线”招商引资。“五条线”招商是在招商引资实践中推出的新举措,即:由省发改委负责牵头基础设施领域招商;省经贸委、国资委负责牵头工业领域招商;省农业厅负责牵头年省“五条线”招商引资目标考核意见》,对考核的范围和对象、标准和要求、内容和目标以及考核和奖励都作了明确规定。今年月,省发改委牵头在举办了重大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领域项目招商推介会,促成了锅炉项目在赣落户,并签订了三条高速公路项目,总里程100多公里,总投资5亿多美元;月,省旅游局牵头在举办了旅游重大项目招商推介会。实施五条线招商有什么好处?我在请教杨厅长时,他脱口而出:一是分工明确,分管领导都会亲自抓;二是部门有责,更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大家都有任务、都有压力,从而也就有了共同语言、有了相互理解、有了相互支持。语言非常朴实、直白,实际工作中何尝不是如此?

各市招商争先恐后。每次省政府组织的开放型经济调度会上,省外经贸厅不但认真通报全省“三外”(外资、外经、外贸)运行情况,而且公布各设区市利用外资名次排序,会后形成纪要下发各市书记、市长和外经贸部门,给各设区市利用外资工作带来了一种无形压力。压力激发动力。如今各市争着干、比着干,不甘落后,唯恐落后,无需扬鞭自奋蹄。今年市委书记、市长亲自赴、拜访了十几家世界500强企业,主动推介,先后邀请了50多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到考察,寻求合作。赣州市委副书记上任不到半年,先后4次带队赴沿海地区,督查推进小分队招商,走访了5省10市28个区(镇)116家企业,接待客商216人,洽谈项目69个,使32个项目由意向转为合同。

县域招商蓬勃发展。近年来许多县(区)通过招商引资做大了县域经济,尝到了招商引资的甜头,利用外资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年省实际到位外资过1000万美元的县(区)有53个,过2000万美元的有16个,县更是超过1亿美元,县(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65(我省则不到15),已成为利用外资主体力量。龙南县是个典型。这是一个赣南的贫困县,他们意识到“财政不行,是由于工业不行;工业不行,是由于投入不够;投入不够,就是招商引资没做好。”龙南县用2000万元创办了一个工业园,动员四大班子,组织所有力量赴东莞等地招商,每个班子成员都分配了任务,带上几个人组成小分队出去招商。招商引资起步阶段十分艰苦,县委钟际跃书记当初招商时,口袋里只装了3000元,和别人谈完项目后就赶紧走人,连请人吃饭的能力都没有。经过艰辛的努力,而今已有近300家企业落户龙南工业园,其中外资超过一半,财政收入由1998年的3000万元增加到年的3亿多元,龙南真正从招商引资中尝到了甜头。与龙南县一样是贫困县的广丰县,如今通过招商引资,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进县,去年该县引进千万元以上大项目57个,实际引进外资2602万美元。

四、建立健全外资协调保障机制

建立统一顺畅的组织机构。年省成立了全省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全省开放型经济工作,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担任组长,赵副省长(现兼任九江市委书记)任副组长,外经贸厅两位负责人及有关厅局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外经贸厅,由省政府谭副秘书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全省利用外资办公室也设在省外经贸厅。管理顺畅正是利用外资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开放型经济调度会、重大项目调度会、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协商会、重大项目领导跟踪服务责任制、政银企联席会议,五种会议制度的建立更有效地保障了利用外资工作的顺利进行。

开放型经济调度会,由全省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每月一次,通报全省“三外”(外资、外经、外贸)运行情况,研究协调开放型经济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调度会实行的第一年由吴副省长亲自主持,现在由外经贸厅厅长和外资办主任每月轮流主持,3-4名省长和所有领导小组成员全部参加,11个市分管副市长参会并汇报各市利用外资进度和大项目进展情况。会议纪要下发各市书记、市长和外经贸部门,形成一种无形压力。

重大项目调度会制度,于2003年建立,由省发改委牵头,定期不定期召开。省政府主管开放型经济、工业和土地工作的三位副省长到会,外经贸厅、经贸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目前已召开了13次,平均每次协调3-4个项目,凡1000万美元以上重大外资项目均列入调度。对外商投资重大项目进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如项目用地、用电、原材料、运输、进出口、流动资金、核准审批等,设专人进行跟踪调度,曾促进了亚东水泥三期扩建项目、新加坡食品医药科技园项目、上高裕盛工业有限公司项目等10多个重大项目顺利落户。

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协商会议制度,于2005年7月建立,因宏观调控带来的土地严控应运而生,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由省发改委、国土厅牵头,省政府分管开放型经济和土地的两位副秘书长到会,外经贸厅、合作办、重点项目办、经贸委、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参加。全省每年用地指标70分配到各市,预留30(约2.4万亩)由省里通过协调会统筹安排。各市事先上报重大产业用地项目,内资5000万元以上、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列入协调,部级开发区项目、高新技术项目、500强项目优先列入。会前由省发改委审核项目投资强度,外经贸厅审核外资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国土部门审核供地指标条件。通过协商会议得到审批的土地,由省发改委、省国土厅联合发文落实(其中外资项目由省外经贸厅跟踪落实),项目需在2个月内实施,否则土地退回重新分配。目前为止,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协商会议已开了3次,协调了29个项目,共解决了上万亩用地,其中外资项目超过一半。

重大项目领导跟踪服务责任制,即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省、市、县分级建档立卡,明确责任领导和联系人,落实“四定两保”责任制,也就是定时间、定目标、定责任、定措施,保证按时核准审批,保证按时开工投产。通过强化责任体系,形成领导推动、上下联动、整体互动抓开放型经济的良好局面。

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于今年建立的。政银企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综合处),人民银行分行、银监局、外经贸厅、各大商业银行参加会议。省经贸委负责收集各企业信息,向银行提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名单,为企业与各大银行间建立联系。首届银企融资洽谈会于年月日召开,全省60多个工业园区、近千户工业企业,工行、农行、中行、市商业银行等省内10大银行参加了对口洽谈,当场有晨鸣纸业、东元电机、江铃、江铜等66户企业与各大银行签约215.82亿元,其中合同金额41.87亿元。

完善投资促进体系。这是利用外资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的关键措施之一。吴常务副省长亲自召集省人事厅、外经贸厅主要负责人共商,一周内解决了在省外经贸厅设立投资促进处和投资促进中心的问题。投资促进中心是拥有15个编制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组织省内及商务部门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等工作。同时,围绕“熟、强、灵、专”的要求,着力培养和打造一大批作风过硬、能征善战的投资促进队伍。省里每年举办两次大规模招商引资培训,并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挂职锻炼”等方式,使招商队伍耳朵更灵了,眼光更准了,嘴巴更巧了,手法更活了。

五、五心并用追求实效招商方式

招商引资是开放型经济的第一抓手,已经成为大开放主战略的引擎。人在具体工作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省情、颇具实效的招商方式。

五心真情招商。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省无论是领导还是招商引资人员,都替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盈利,助投资者成功,为投资者服务,做到真心、诚心、热心、恒心、细心,以真情换真意,以诚信树人格,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自己的一片真情实意感动投资者。我们这次到考察,一路上都很感动,红地毯、军乐队,鲜花簇拥、横幅盈门,甚至还有礼花绽放,锣鼓迎宾。其实,这些都是“训练有素”的。不易激动的政府官员尚且被深深感染,那些在市场上与冰冷的金钱打交道的商人怎能不怦然而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引进台湾东元电机,在东元电机董事长黄先生前来考察时,以高规格接待,欢迎标语沿路悬挂,大红地毯一路铺展,女子军乐队奏乐,小学生敬礼献花,全体机关工作人员着正装列队迎接,外商好不感动。当然,开发区的工作不仅局限如此,还专门派人走访了、湖北等省内外数十家市场和企业,主动帮助投资方做市场调研,了解省内外家电销售情况。黄先生为这一系列真诚的举动所深深感动,最终在投资5000万美元建设东元科技园。台湾统一集团原计划把武汉作为华中的投资重点,郊区政府主要领导,过年期间顶风冒雪,颠簸7个小时到武汉给统一集团的管理人员拜年,台商实在过意不去,最终把厂办在了民营科技园。

老项目延伸招商。省高度重视发挥招商引资“办好一个带来一片”的集聚辐射连动效应,对已落户的招商项目真心服务、真诚服务、及时服务,促其成功,树立“机会多,成功率高”的真实形象,打响“成本低、回报快、效率高、信誉好”的创业品牌。他们注重全面及时了解和掌握已落户投资企业的全球发展战略规划和策略,主动创造条件,以优势吸引,促其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在本地区延伸、扩大、完善,加速投资项目产业链式化、基地化。正是省台办和市的优质跟踪服务,泰丰轮胎企业感到是值得投资之地,先后三次增资扩股,今年又新上了一条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子午线轮胎生产线。

以商引商。通过在本地区投资成功客商的现身说法,争取吸引更多客商到投资兴业。聘请有实力、有影响的海内外人士,海内外大公司、大企业驻中国的代表作为招商顾问或招商,给予其部分授权(涉及经济合同、土地等具体经济活动,为防范经营风险则不予授权),解决正常的招商活动经费,并及时提供投资者的投资项目信息、投资战略规划以及选择投资地区主要考虑的条件等,开展有效的委托招商。省台办利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副会长、国台办经济局原局长刘先生在台商中享有的高声望和影响力,诚聘其为对台招商顾问。在刘先生的极力推介和动员下,太平洋建设集团、伟联集团、大同股份公司、幸福水泥公司、中亚集团等一批重量级台企高层到考察,亚东水泥、统一集团、大千美食林等一批重大台资项目先后落户。

利用优势资源招商。省有效利用国家批准的项目资源优势、食品、药品、小汽车等特种许可、土地利用许可等,实施重点招商;利用国有资产存量、稀缺矿产资源,在体现价值、集约利用的条件下,进行有选择地招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能源优势、生态环保优势,在“三个不准搞”的前提下(黄赌毒项目不搞、污染项目不搞、危害人民群众生命的高危项目不搞),在优势更优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有选择地重点招商。如九江市利用国家批准的汽车发动机项目,推动日本铃木在九江兴建发动机厂,项目总投资达5000万美元。

产业配套招商。省一方面利用主体产品落户、提供稳定市场的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上下游厂商就近配套生产,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利用零部件厂商的集群化,反过来吸引主机厂商就近落户。九江市利用靠近景德镇昌河汽车集团、汽车零部件厂商集聚的优越条件,吸引日本铃木汽车与昌河汽车合作,开发生产K系列发动机,使昌河汽车国际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活力招商。省建立了招商引资奖励激励机制,规范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明确奖励条件、操作步骤,做到有奖、能奖、合理奖、合法奖、及时奖,形成了多渠道、多层面、多阶层招商引资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于都县为广泛调动各方参与招商的积极性,县政府出台了鼓励招商的奖励办法,设立了招商引资奖励基金。办法规定,对成功引进招商项目的有功人员,按引进项目固定资产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在每年县里召开的表彰会上予以兑现。已在于都投资的客商陈先生,看好于都的投资前景,便主动介绍朋友到于都投资建厂,年他成功引荐何先生到于都投资800万元兴办公司,年底于都县政府奖励其4万元,于是他更加积极为于都招商引资,两年来成功引进27个项目,实际引进资金9000多万元人民币。

小分队招商。这是目前最常用、最有实效的招商方式。各市、县都组织了小分队招商小组,成员由组织部门和外经贸部门选调,要求小分队抓住三个环节:即培训上“实”、管理上“硬”、考核上“严”;树立四种精神:即吃苦耐劳精神、无私奉献精神、锲而不舍精神、受得起委屈精神;瞄准五个重点:即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人群、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熟悉五个步骤:即精心准备、周密安排、诚恳洽谈、诚信履约、妥善服务。市实施了“百千万工程”,即一年内组织100次招商活动,1000个招商小分队,10000人次出去招商。赣州市今年组织了200个招商小分队,其中市直部门组织了23个招商小分队,小分队一般由3-4个人组成,组长由各部门领导担任,财政拨付每个小分队7万元招商经费,小分队人员专职招商,每月报送招商动态,市里予以通报。上饶市每支小分队每月需向市招商局电话或书面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度需向市委组织部交一份思想汇报。余干县就当前招商引资工作中出现的新形势、新热点、新问题,聘请专家、学者对小分队成员进行集中培训,要求小分队每周一调度、每月一通报、半年一检查、年终一总结。

此外,还有领导亲为定局招商、专项重点上门招商、重点地区基地化招商、结对梯度承接招商、挂职内应招商、网上招商、突破关键人士招商、职工培训引入招商、名片日记招商等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招商方式。这些招商方式不仅降低了招商成本、提高了招商实效,而且锻炼了队伍、激发了活力。

(二则)

一、强力打造突出园区引资载体

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全省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的意见》,确定了“园区依托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以工业的崛起加速的崛起”的发展战略。努力搭建和利用园区平台,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注重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建立完善配套的专业化服务体系转变。大气精美的规划、宽阔通畅的大道、优美整洁的环境、整齐统一的厂房,园区作为开放型经济的主载体和主战场,日益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区域和沿海外资企业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已经显露出强大的磁场效应。年,98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15家,合同外资金额16.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52亿美元,占全省比重均超过50,分别增长48.8、30.0、21.5,逐渐形成了一批科技型、特区型、支柱型、技工贸型、外商投资型等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

为实现工业园区的合理布局,各地还请来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科学规划,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转换开发和招商主体,积极引进外资。由荷兰三联集团投资1100万美元兴建的南康市荷兰工业园,短短3个月就完成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引进了24家企业入园。今年9月28日省专门在东莞市举办了“省工业园区专项招商引资座谈会”,加强与大企业、大客商的联系,推动在谈项目的进程,全省共签约项目资金46.59亿元,意向合同资金34.76亿元。活动期间,凌成兴副省长主持召开了由东莞25家大企业和商会参加的“重点客商见面会”,通过交流与沟通,增强了参会客商投资的信心。他还亲自走访了骅国电子、华宝鞋业、维升电子、信义玻璃等四家东莞知名企业,有效推动了项目的进展,维升电子公司董事长专程从台湾飞回东莞,并当场表示,在原投资2000万美元的基础上,增资1000万美元,扩大在高新区投资项目的规模,信义玻璃公司也表示将到、鹰潭、萍乡等地实地考察投资项目。

二、精心营造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环境也是生产力。开放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投资创业环境的竞争。省认为,环境是最大的品牌。近几年,坚持不懈地营造“成本最低、回报最快、信誉最好、效率最高”的“四最”投资环境品牌,牢固树立“替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成功,助投资者发展,为投资者服务”的理念,始终强调“三分招商、七分安商”。

大力加强“硬环境”建设。近年来,省着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500公里,四年新增1100公里,里程数居全国第九,实现了出省主要通道高速化,全省设区市全部通高速公路,60的县(市)有高速公路通过;铁路、机场等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机场和赣州机场改造业已完成,昌北机场国际航线的开通,以及赣龙、铜九、浙赣和武九铁路的新建、改造,使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便捷,通达能力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为建设“大通关”平台,省政府还极力协调促使海关升格、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增加编制等。

着力优化发展“软环境”。把今年作为诚信优质服务年和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年,足见省委、省政府将投资软环境建设置于何等重要位置。省政府在龙南县召开了全省改善投资软环境现场会,开始了全省声势浩大的三年投资环境专项整治。吴提出:真正的软环境,要从党政主要领导做起,党政领导的素质、效率、信誉是一个地方投资环境的第一要素、第一生产力、第一形象;诚信是投资者最可靠的保证,合作是人的合作,成功是素质、信誉的结晶。省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坚持365天办证无假日制度,受到了外商的普遍欢迎。全省各设区市都建立了统一办证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受理、并联作业、“一条龙”服务,大大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省政府每年对政务环境进行评比,政评领导小组设在省纪委(监察厅),他们连续三年发放万份调查问卷,对45个省直部门打分评议,每年月底月初召开大会对前三名予以表彰,对倒数3名提出批评,连续两年倒数主要负责人要在大会公开检讨,连续三年倒数将予以停职。

以开放倒逼改革给带来的深刻变化,不仅体现在利用外资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拉动,体现在工业在三产中比重的大幅度提升,体现在财政收入四年翻一番,体现在城市化率每年以2个百分点速度增长,体现在交通状况通达酣畅,体现在工业园区功能日趋完善,还体现在全省干部群众谋发展盼发展的热情,全省各级政府、企业求开放、促开放的决心。这些变化都是以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的大开放主战略实施带来的结果。在这些变化中,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我看到了四个字,“势、场、力、神”。增长势头强劲;软硬环境优化;发展活力十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高扬。这四股力量的聚集与融合,使得赣鄱大地已显崛起之光。

与、比,我们尚可以找来地缘条件、产业基础等等方面的理由,但与比就说不过去了。而今,面对外向型经济尤其是利用外资上如此大的差距,作为全省外向型工作的主管部门,我们必须首先检讨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履行好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职责?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同同行相比有多少差距、具体在哪些方面?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向省委、省政府反映了多少、反映得强烈不强烈,提了多少好的工作建议,向兄弟部门寻求了多少支持?等等。外经贸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付出与回报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必须进一步增强大开放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大的气魄、更足的干劲、更扎实的作风、更有力的措施,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我省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利用外资的大突破。

学习借鉴经验,联系我省工作实际,我们将着重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略),并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一是适时召开高规格的全省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出台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文件,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强化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掀起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高潮。

二是迅速开展“六条线”招商,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制。近年来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我省已建立了市、县、开发区利用外资年度目标责任制。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虽不是最好的办法,也存在弊端,但不搞不行,实践证明这是最现实、最管用的办法。理想化的观点不能代替工作实绩,不搞责任制就没有压力,利用外资就上不去,错失机遇,弊端会更大。建议参照省做法,结合我省实际,明年也实施基础设施、农业、旅游、服务业、境外上市、省属大企业“六条线”招商。由省发改委负责牵头基础设施领域,包括公路、桥梁、电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市政设施建设等的招商引资;由省国资委牵头省属国有大企业的招商引资;由省农业厅负责牵头农业领域,包括种植、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招商引资;由省旅游局负责牵头旅游领域,包括省属旅游企业和全省重点开发景区、景点等的招商引资;由省商务厅负责牵头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出版等服务业方面的招商引资;由省上指办牵头证券领域,负责推动企业境外上市等。以此尽快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招商格局。

三是进一步落实大项目协调会议制度。目前我省已建立了这种制度,但层次不够高,由省商务厅牵头,存在着协而不动、调而无果的状况。建议对总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的需要协调的利用外资重大项目由省领导出面(省对总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由省领导协调)召开,省商务厅、发改委、国土厅等有关省直部门参会。各市可事先将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需协调的利用外资大项目以书面形式报给省商务厅,由省商务厅汇总后报告有关省长,并反馈给各市。对于大项目协调中反映最多的用地问题,参照做法,将年度用地指标的30集中省里统筹安排,并实行重大利用外资项目用地优先。

上一篇:文化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投资合同范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