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5 11:38:15

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

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1

一、工作目标

围绕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长远发展,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完善产业扶贫新模式,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着力激发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着力拓宽扶贫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提升扶贫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着力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着力推动扶贫农产品和服务融入市场。

二、重点任务及分工

(一)动员社会各界扩大扶贫农产品和服务消费

1.引导扶贫帮扶单位、包保责任单位、驻桦国企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方式,购买和协调销售扶贫农副产品,促进贫困产业发展。将“消费扶贫”纳入到扶贫日系列活动中,推进扶贫农产品与市场对接。注重“扶智扶志、智志双扶”,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技能教育和培训,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脱贫能力。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管理和培训,提升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贫困村脱贫致富能力,增强贫困人口走进市场、融入市场、利用市场的能力。将消费扶贫完成情况纳入扶贫年度考核指标,作为产业合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促销活动解决全市扶贫产品滞销问题。

责任单位:市扶贫办

2.按照省财政厅统一部署,做好省级预算单位交易账号开通和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预留份额工作,将省级预算单位信息导入“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同时做好预算单位信息汇总和导入工作。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3.鼓励各级工会按照有关规定优先到贫困村开展工会活动,在向会员发放节日福利、慰问品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产品。

责任单位:总工会

4.引导各统战成员按规定到贫困村开展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

5.根据扶贫产品实际生产情况和市直机关局局属食堂需求,组织采购扶贫农产品;局属单位、委托监管企业如需临时用工,优先从贫困户聘用。

责任单位:市事管局

6.引导国有企业及其职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产品,优先从贫困户聘用职工。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

引导教育系统教职工通过爱心义买和扶贫募捐方式购买优质扶贫农副产品。通过网络宣传、组织学校师生推介等方式,帮助贫困村销售土特产品。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8.引导卫生系统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农副产品,鼓励干部职工自发购买扶贫产品和到贫困村旅游。组织开展扶贫农产品定向直供单位食堂活动,优先采购扶贫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卫健局

9.引导市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通过线下对接,直接购买扶贫农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客户资源优势,帮助宣传和推介扶贫农产品。引导金融机构整合平台资源,通过电商平台为扶贫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发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增强对贫困村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农业等行业加大信贷投放。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新型信用监管机制,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责任单位:人民银行市支行

10.积极动员部队参加扶贫产品服务消费。通过《国防》等杂志定期推介扶贫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人武部

引导全系统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产品。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对符合创业培训条件并且具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子女进行免费技工教育。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12.推进“民企帮扶脱贫攻坚光彩行动”,引导民营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扶贫产品和服务。

责任单位:市工商联

13.支持有条件的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参与消费扶贫,倡导社会组织结合自身专长、优势和活动地域,通过实施扶贫项目、结对帮扶、捐赠款物等方式,面向贫困人口开展消费扶贫活动。指导消费扶贫类社会组织在草编、农产品加工、物流、养老、家电维修、技术培训等领域开展消费扶贫活动。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依托第二届全国百户农业企业进活动、第四届省优质特色农产品(浙江)宣传周活动,推动消费群体需求与扶贫特色农产品衔接。大力宣传我市优质农产品和农耕文化,吸引城镇居民在节日期间走进农村,开展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景点推介,繁荣农村消费市场。组织对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加强培训。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5.深入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对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进行智慧化改造,扶持建立消费扶贫示范企业和电商产业孵化园。加强培训孵化服务指导。创新改进农村电商培训孵化方法、拓展培训孵化内容,选派精干力量开展“电商专家下乡”活动,帮助贫困村积极适应农村电商发展新趋势、新模式。加强对贫困村电商培训孵化的指导,进一步优化培训孵化服务体系,提高培训质量效果,积极拓展营销渠道。继续支持贫困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产品跨区域促销,积极参与“名品全国行”活动。利用重大节庆和展会,推广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产品进商场、进社区、进展会促销活动,帮助扶贫产品扩大销售规模。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16.在旅游节庆期间设立扶贫专区,推介、展示、销售扶贫特色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文旅局

17.利用省青年电商助力精准脱贫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会,宣传扶贫特色产品,助力消费扶贫。

责任单位:团市委

18.利用省巾帼特色产品市集活动,展洽销售扶贫特色产品。利用“巧姐”草编大赛和草编市集,为“巧姐”产品搭建线上线下展示销售平台和技能交流舞台。

责任单位:市妇联

19.深化拓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助推第一书记、村书记开发产品、打造品牌、开拓市场。会同日报及彩练等新媒体,宣传报道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和代言产品。在新时代e支部“第一书记代言”专栏,及时推送第一书记和村书记代言视频和图文,拓展扶贫农产品销售渠道。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

20.持续开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专题专栏。对接广播电视总台等新闻媒体,提供体现我市消费扶贫的新闻素材。组织市直媒体、新媒体平台积极向省媒体推送我市贫困乡村旅游资源、旅游特色产品。利用产品图片、视频、二维码多点发力,广泛宣传扶贫特色农产品,推介农产品品牌。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

(二)拓宽扶贫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

21.继续提升贫困村信息通信服务能力,为电商扶贫做好网络支撑。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2.在我市被列入“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基础上,支持在基地建设、订单收购、新产品研发、低温冷藏库改造、生产工艺升级、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销售渠道拓展、品牌宣传推介等方面开展扶贫项目建设。

责任单位: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23.通过参加展会展销、电子商务等渠道,推介和展示展销农特产品,扩大销售渠道、提升销售额。

责任单位:市供销社

24.加快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加快出台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布局规划,形成以县级物流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为框架的三级物流网络。同时积极发展客运班车小件快货运输业务,发挥乡镇客运站和客运班车网络优势,实现客货同站运输。

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25.建立扶贫农产品滞销预警机制,组织大型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到贫困村采购滞销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26.推进邮政企业加大“一市一品”项目培育力度,实施分类管理,发展精品项目。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广“农产品+大同城”寄递服务模式。支持邮政企业培育“电商+寄递”扶贫项目,重点扶持贫困村培育特色地方农产品品牌。启动“快递进村”工程,完善农村服务网络。推进“邮政在乡”工程,按照稳定已建网点、扩大覆盖范围原则,完善“乡镇自营网点+村级服务站点”管理,持续推进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保障农村通邮、服务农村电商、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多功能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

责任单位:邮政公司

(三)提升我市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

27.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增强农产品生产者自我质量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承诺农产品安全合格上市。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28.针对我市贫困村发展特色和需求,实施科技扶贫项目,推动贫困村经济发展,引导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向全市贫困村转移转化。组织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选派相关专业科技人才,围绕当地产业需求,推广先进技术成果,提供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9.按照省市场监管厅要求,会同农产品认证中心落实促进消费扶贫认证工作。2020年底前实现对扶贫产品生产企业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在“质量月”“中国品牌日”活动期间,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品牌展示和推介活动。开展农村食品销售环节规范化建设工作。组织部分扶贫对象代表深入有代表性消费场所开展一次消费体察活动。以科学选购和使用农资为重点,通过组织消费大讲堂等形式,提高贫困地区百姓识假辨假能力,降低购买假冒伪劣农资商品风险。

责任单位:市市监局

(四)促进贫困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30.投入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资金,选择一批具有乡村旅游优势资源、发展潜力和设施条件的重点贫困村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做好贫困村旅游资源、旅游特色产品宣传,培育和打造“吉”字号乡村旅游产品,推动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

责任单位:市文旅局

31.实施“畅返不畅”整治和老旧路改造工程,打造农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

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32.支持我市行政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纳入省财政扶持范围的行政村每村给予一次性补助50万元(其中:中央级资金30万元、省级资金20万元)。充分利用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争取筹措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33.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完成村庄布局工作。协助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合理进行用地布局。强化用地指标保障,优先保障贫困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做到应保尽保。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34.制定《市残联2020年巩固脱贫成效保障残疾人稳定脱贫工作计划》;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贫困残疾人掌握1至2门生产增收的技能;开展扶残助学工作,为贫困家庭残疾人子女接受中等教育发放扶残助学金。

责任单位:市残联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担当。市直相关部门按照分工要求协调本系统明确年度工作目标,落实具体推进措施,加强与贫困村精准对接,开展贫困村农产品摸底调查,制作农产品采购清单,针对消费扶贫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协调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二)落实包保单位消费扶贫责任。各包保单位要积极帮助包保贫困村促销滞销扶贫产品,促销确有困难的由市扶贫办统筹协调解决;市扶贫办协调解决不了的,上报市政府帮助促销。非贫困村滞销农产品由扶贫办协调解决。

(三)建立调度考核机制。市发展改革局统筹协调全市消费扶贫工作,加强推进情况调度,跟踪工作落实情况,市相关部门每月上报消费扶贫工作推进情况。市扶贫办强化各部门消费扶贫工作考核,考核结果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评。

(四)建立滞销农产品协调调度机制。市扶贫办做好调查摸底,掌握扶贫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包保部门落实包扶责任,积极开展滞销扶贫产品促销行动。市发改局要及时对口上报我市促销、滞销扶贫产品情况。

(五)加强典型选树宣传。各部门要及时总结消费扶贫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广消费扶贫典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消费扶贫的良好氛围。

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2

一、基本情况

县花园口镇村位于县东部,距离县城60公里,与抚松县毗邻,为县东部门户,与抚松县一江之隔。辖区3个自然屯,幅员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0亩,人均耕地2亩,全村总人口294户587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1人。

目前在册81户142人,现已全体脱贫。其中,适龄儿童5人,危房改造13户。总人口294户587人,2015年脱贫15户35人,2017年脱贫10户16人,2018年脱贫15户26人,2019年脱贫41户65人。

二、工作内容

(一)广泛组织动员,巩固帮扶力量。县司法局高度重视消费扶贫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局2020年包保帮扶计划中的一项重要目标,明确了消费扶贫工作的任务与要求。同时,定期召开村三委班子成员会议,研究落实关于脱贫攻坚工作中消费扶贫工作任务及措施,为村消费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20年,局领导班子针对消费扶贫工作召开会议6次,就村消费扶贫工作制定年度任务目标,同时对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提出要求,必须重视消费扶贫工作,并抓好后期跟进和落实。

(二)瞄准突出短板,解决“瓶颈”问题。屯灵芝种植及榆树林子屯蔬菜大棚是村目前比较成熟的集体项目,但灵芝孢子粉缺乏销售渠道、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不成熟阻碍了产业的发展。今年,县司法局全体帮扶干部通过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对屯灵芝孢子粉进行宣传推广,驻村工作队还联系厂家为产品设计包装,使其焕然一新;同时,局领导请来专家为村民讲解蔬菜大棚支架、扣膜及选种、种植经验,解决了老百姓的难题,蔬菜成熟后,帮扶责任人还帮忙联系销售渠道,确保实现稳定增收。

(三)注重宣传引导,凝聚全社会消费扶贫合力。2020年,县司法局在中国网、日报、平安、白山政法等各大平台上发表脱贫攻坚新闻信息共五十余篇,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通过宣传脱贫攻坚优秀工作经验及典型事迹,积极弘扬脱贫攻坚正能量,激励全社会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进一步推进消费扶贫工作,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正当其时。

三、工作成效

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3

一、活动主题

参与消费扶贫,助力脱贫决胜。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重要批示要求,认真落实中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排部署,以动员各界参与消费扶贫、促进扶贫产品稳定销售、巩固脱贫成果为目标,以建成运营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及地方馆、用好“扶贫832”销售平台等为主要载体,以拓展八项消费扶贫行动为重要抓手,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政策支持与市场运作相促进、线上平台与线下渠道相统一,统筹全社会各方面资源,积极购买和帮助销售扶贫产品,营造全力参与消费扶贫、购买扶贫产品的浓厚氛围。

三、活动时间

2020年9月1日至30日

四、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同志任主任,县发改局、扶贫办主要负责同志任副主任,各有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参加的组委会,组织领导我县消费扶贫月活动(组委会组成人员名单附后)。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有关部门、乡镇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办公室主任由县扶贫办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县消费扶贫活动月工作专班承担。

五、活动内容及分工

统筹开展7项主要活动:

1.布放运营30台消费扶贫专柜。结合实际确定专柜布放规划,明确布放点位资源、规模等,通过落实优质点位、免除租金费用等方式,支持专柜布放运营。专柜重点布放在县、镇的学校、医疗机构、小区、交通站点、商业中心、机关、广场、社区等场所及中省直单位。按照省、市活动方案要求,2020年全市布放运营专柜200台,其中县布放30台。(牵头部门:县扶贫办。配合部门: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交通运输局、发改局、宣传部、教育局、商务局、卫健局、工商联、网信部门等)

2.规范设立1-2家消费扶贫专馆。在县内选择1-2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村级电商服务场所,规范完善为消费扶贫专馆。运用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建设本地的消费扶贫专馆,集中展销推介我县扶贫产品。(牵头部门:商务局。配合部门:组织部、发改局、扶贫办、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供销部门等)

3.新开辟2个消费扶贫专区。在全县选择大型商超企业设立易于辨识的消费扶贫专区,精选运营商,集中宣传、展示和销售扶贫产品,全县开辟不少于2个商超扶贫专区。(牵头部门:商务局。配合部门:发改局、扶贫办、组织部、市监局、农业农村局、团县委、工商联等)

4.对接中国社会扶贫网。按照省里统一安排,配合做好全省消费扶贫网络平台与中国社会扶贫网有效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丰富完善消费扶贫数据统计。组织符合条件的扶贫产品供应商登录中国社会扶贫网,开展企业宣传和扶贫展示,集中推介扶贫产品。(牵头部门:扶贫办。配合部门:抚发集团、发改局、宣传部、网信部门等)

5.用好“扶贫832”销售平台。发挥好“扶贫832”销售平台作用,推动扶贫产品及其供应商加快入驻。定期调度各级各类预算单位扶贫产品采购完成情况,动员鼓励加大采购力度。(牵头部门:扶贫办。配合部门:财政局、发改局、供销部门等)

6.开展扶贫产品认定。按照《省扶贫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要求,进行扶贫产品认定,切实扩大扶贫产品来源和认定范围,提升各地各方面参与消费扶贫能动性。把质量好、价格优、特色强、带贫多的扶贫产品,优选引进“三专”平台,推向更广阔市场。(牵头部门:发改局。配合部门:农业农村局、市监局、乡镇政府)

7.开展消费扶贫主题日、采购日活动。深化推进消费扶贫七项行动,以乡镇、部门为单位,于9月30日之前结合本乡镇、本部门实际,分类开展扶贫产品展、消费扶贫主题日、采购日等特色活动至少一次。切实采购和帮扶销售扶贫产品,在全县上下掀起消费扶贫热潮。(牵头部门:发改局。配合部门:扶贫办、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卫健局、商务局、市监局、农业农村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网信部门、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等)

六、实施步骤

整体活动分3个阶段:

1.组织发动阶段(9月初)。按照省市活动方案要求,制定《县2020年消费扶贫月活动方案》,并组织召开全县消费扶贫月活动部署协调会,明确分工,共同发力,确保消费扶贫活动顺利开展。

2.组织实施阶段(9月)。全县各乡镇、部门按照本方案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结合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和行业性活动。

3.总结阶段(10月上旬)。全县各乡镇、部门对消费扶贫月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报告,电子版和纸质版(加盖公章)于10月12日前报送县扶贫办,邮箱:。联系电话。

七、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建立顺畅的联动机制。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是中央、省促进消费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消费扶贫成果是今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请各乡镇、部门高度重视消费扶贫月活动,加强统筹协调、情况调度和总结报告,为活动开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2.狠抓落实,加大活动的支持力度。要加大对消费扶贫月活动的支持力度,特别对专柜专馆专区,要落实优质点位,减免租金费用,把支持扶持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支持扶贫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支持。

3.强化监管,发挥全面的监督作用。坚持平等自愿原则,尊重市场规律,不搞行政摊派,不许强迫命令,严禁弄虚作假,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扶贫产品质量合格、价格公道。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将接受群众投诉举报,加强社会监督。

4.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主要媒体开设专版专栏持续跟踪宣传报道消费扶贫活动,在重点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播放消费扶贫公益广告,发送消费扶贫公益短信,在全社会营造参与消费扶贫、购买扶贫产品的良好氛围。

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香格里拉县 金融扶贫 成效 建议

2015年,曾先后两次来到云南调研,他强调精准扶贫重在提高精准度,让贫困群众得到真正实惠。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云南省积极开展连片特区精准扶贫工作,特别是金融扶贫。香格里拉县作为迪庆藏区的重点贫困县,无论是贫困的广度还是深度都十分严重。

一、香格里拉县贫困概况

香格里拉县属于“老、少、边、穷”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贫困状况极为严重。该地区共有11个乡镇,6百多个自然村,其中贫困村数达38个。据统计,2015年年末,该地区共有4万多户人家,乡村户数3万多户,其中贫困户数将近9千户,占乡村总户数的30%左右。此外,该地区的贫困人口为3万多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扶贫任务艰巨。

二、香格里拉县金融扶贫状况及成效

(一)金融扶贫状况

中央、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香格里拉县的扶持“百日会战”项目对2016年新增养殖不超过2亩且每户贫困户只享受1项种植方面补助的前提下,对药材补助500元/亩,林果类200元/亩,蔬菜300元/亩。2015年,中央对当地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额将近6亿元,云南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将近1千万元。2016年,社会为该地区贡献了5百多万元,其中有1千多户贫困户收益,户均帮扶金额达5千元,社会帮扶覆盖率11%。

各大银行对香格里拉县的扶持,2015年,中国工商银行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贫困户的经营性产业提供了8万元的金融贷款。2016年农村信用社也加入到扶贫队伍,为贫困户提供约300万元的贷款资助。其中,该笔贷款约21%用于种植业,21%用于经营性生产,11%用于农村危房改造,53%用于其他产业。在银行机构的帮扶下,香格里拉县贫困贷款总户数从2015年的1户上升至2016年的将近90户,贷款金融也从8万元增加到约300万元,特别是应贴息金额从800多元迅速增长至1.4万元。金融机构对该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扶贫成效

2015年年底,香格里拉县通沥青(水泥)公路的自然村630个。全县交通道路较14年有了很大的提升。饮水方面,该县已解决安全饮水的农村学校共计20所,覆盖率达100%。电力保障方面,该地区,通生产用电自然村9百多个,通生活用电自然村为11千多个,解决了将近3万户贫困居民的通电难题。信息化方面,通宽带网络的自然村4百多个,手机能上网行政村56个。此外,在易地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中,2016年香格里拉县计划易地搬迁6百多户。

2015年香格里拉县生产总值GDP较2014年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2014年增长10.7%。总体而言,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扶持使该地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香格里拉县金融扶贫建议

(一)加大金融机构扶贫力度

从2014年以及2015年金融机构扶贫举措可以看出,金融机构扶贫力度亟待提高。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以及地方小贷金融机构应凭借各自优势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金融扶贫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更要落实政策的实施情况,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宏观效应。农业银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应发挥其雄厚的资金优势,为地方农信社以及小贷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渠道和资金来源。同时,农业银行可以与当地大型企业结合,通过注资扶持当地产业发展,从而解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对合作性金融机构而言,邮储银行和农信社的营业网点较多设立在乡镇上,他们凭借着地理优势对农村贫困群众的了解更为直接和全面。因此,他们可以对贷款申请人的贫困信息进行有效识别,使真正需要贷款的贫困对象得到资金扶持。

(二)扶贫款去向因地制宜

不同的贫困地区,致贫因素不同。因此金融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使扶贫款项在最需要的地方l挥最大的价值。据统计,今年香格里拉县贫困人口总人数3万多人,其中因病致贫人数约占比18%,缺乏资金致贫人数约占比16%,缺乏劳动力致贫约占比14%。这是该地区三大致贫因素。此外,当地金融设施十分不健全,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少之甚少,资金借贷供求严重失衡,资金链断缺不仅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当时特色产业的扩张,就业岗位的缺乏使得精壮劳动力严重外流。

因此,金融扶贫资金应较多的投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完善健全该地区的医保制度和医疗设施,扩大医保、医疗设施的覆盖面及覆盖深度,以减少该地区疾病的发生率,减轻贫困家庭就医难、就医贵等问题;第二,健全当地金融基础设施,如增设营业网点、成立村镇银行等,并通过扶贫贴息贷款及其他惠民政策提供资金扶持,使贫困群众有充足的资金来发展自身产业;第三,通过产业扶持带动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薪资,使得当地的精壮劳动力得以保留。

(三)深化扶贫对象金融脱贫意识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苦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群众思想、消费观念落后有很直接的关系。香格里拉县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当地群众的消费观念还处在相对保守的状态,对满足生活必需之外的消费几乎为零,特别是金融消费。要改善当地的经济水平,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当地群众的思想和消费观念。

因此,应该加强金融脱贫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通过多样化形式与渠道提高贫困群众的金融脱贫意识,使他们意识到金融机构借贷资金,不仅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而且能够使他们彻底脱贫,这也从根本上降低了金融扶贫工作的难度。

四、总结

扶贫的目的是脱贫,脱贫的前提是扶贫。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2020年能否实现小康社会取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更取决于脱贫工作的成效。切实做好扶贫脱贫工作是我们迈向小康社会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灿平.集中连片特区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四川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29-133.

[2]姜再勇.对新时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认识[J].甘肃金融.2016(1):4-7.

[3]马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1):128-132.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云南农村金融服务于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对策研究”;云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 巴西;反贫困;启示

作者简介 王俊文(1968-),男,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ZZ0805)阶段性成果

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性以及社会分配不公、失业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以至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因此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实践与经验,这对于我国制定反贫困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一、发展中国家贫困基本特征及反贫困措施

发展中国家一般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介于“发达”和“一般不发达”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财富处于中等水平的国家。这类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拉丁美洲、东欧等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孟加拉、泰国、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国家。发展中国家贫困状况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主要特征:一是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但以绝对贫困为主。虽然这类发展中国家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层面,但由于这些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有一部分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陷于贫困,甚至部分群体或个体因营养缺乏而生病甚至死亡,即存在生存贫困或绝对贫困问题。但另一方面,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因不能满足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而陷入绝对贫困的现象正逐步减少,但根据个体收入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之间的相对差距而定义的相对贫困现象正逐渐增多。总体而言,这类国家贫困的主要形式仍然是绝对贫困问题。二是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但以乡村贫困为主。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决定了农村人口必然多于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农村贫困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形式,当然造成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原因。又有传统文化等方面(传统劣质性)的负面影响,但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低下、社会分配不公,因而消除发展中国家贫困应从发展生产力、改善收入分配两方面着手进行。

纵观发展中国家反贫困实践,共同举措主要有:一是实施特别计划,主要以国家计划这种强有力形式推动解决本国贫困问题。如印度乡村综合开发计划(IRDP)和就业计划;泰国乡村发展计划、小农发展规划(sFDP)和乡村就业工程;菲律宾的“KKK”计划及其更新形式;印度尼西亚农业综合开发计划、社区自主自动能力建设、移民计划等。上述计划均由国家制定实施,从而有效消除或缓解贫困。二是区域开发政策,主要通过政策倾斜加大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力度,使之尽快脱贫致富。如巴西在发展极战略指导下的扩大农业边疆系列化政策;印度在基本需求战略指导下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开发系列化政策等等,这些政策的制定,其目的都在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从而有力推进反贫困进程。三是传递系统建设,即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传统权力结构三方面传递系统建设。如孟加拉的格莱米乡村银行、马来西亚艾克迪尔私人信托机构、印度阿默达巴德市个体妇女联合会合作银行、泰国南龙地区以社区为基础的乡村综合发展项目,巴基斯坦的雪村和罗村的农村支持计划等,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建设的成功典范。四是开展职业培训活动,通常包括传递系统工作人员组织管理能力培训和生产经营人员职业培训,如泰国小农发展规划(sFDP)及卡伯特(CBIRD)计划。五是宏观倾斜政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财政、金融、税收、行政、产业发展、投资、法规法令等宏观调控方面,对部分地区、部分群体或个体脱贫及国家消除或缓解贫困提供多种优惠政策。

二、巴西反贫困的实践与经验:“发展极战略”的实施与运行

巴西是南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贫困问题相当严重,其贫困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贫困规模大,贫困程度深重。据巴西中央政府有关资料显示,1969年巴西人均GNP为347美元,比拉美17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NP平均值545美元低198美元。其中收入低于50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为1270万,占总人口的14%,收入低于75美元的贫困人口为1820万,占总人口的20%。即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20世纪70年代,巴西贫困状况依然没有缓解,反而呈加重之势,出现经济发展与贫困同步增长局面。20世纪8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和90年代初经济调整时期,虽然政府加大反贫困力度,但贫困数量和贫困发生率并未明显下降。据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统计,1990年巴西贫困人口接近总人口的1/2,其中农村贫困人口占73%。二是贫困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如巴西东北部的9个州是南美最大的贫困地区,人均收入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仅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1/3,1990年贫困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74%,其中以农业为主的皮奥伊州是巴西最贫穷地区,其贫困人口高达90%。巴西北部地区、包括亚巴逊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资源开发尚处于“处女状态”,中西部是稀疏草原地区,情况与北部地区相似,都属落后地区。

巴西政府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其针对贫困人口及贫困区域采取了哪些反贫困措施呢?第一,基于“发展极战略”的反贫困战略模型。巴西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开发的反贫困斗争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发展极”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一理论基本思想是坚持区域发展不平衡原则,即首先选择和培植“发展极”,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力量,并通过经济机制的传导媒介力量引导区域经济发展。为此1967年巴西政府首先选择远离海岸线一千多公里的亚马逊首府马斯作为“发展极”,给予重点投资,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一是在贸易政策方面,规定该区域内消费商品,以加工产品为主,发展农牧业所需物资及再出口物资均可免缴进口税。二是在财政政策方面。规定自由贸易区投资企业均能得到“亚马逊开发私人投资基金”赞助,对于国内企业实行免缴利润税、工业产品税、商品流转税,免缴工业生产所需进口机器设备、零配件和材料税。1974年后,巴西政府又在亚马逊地区相继建立17个规模不等的“发展极”,初步形成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开发的“发展极”网络,并取得明显成效。据巴西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统计,截止1989年12月底,自由贸易区经济开发总投资为135亿美元;

1985年至1989年工业企业数量平均每年增加14%,区内共有工业企业577家,产品销售额达70亿美元;1990年农牧业区共建立170多个农场和畜牧场,从业人员达2.7万人,有力推动了亚马逊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二,为了建设“发展极”和发挥“发展极”作用,巴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有:(1)建立专门开发机构指导、组织、实施落后地区开发。并形成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体系。其结构体系主要为:内政部(政府主管的区域开发机构);4个跨州的地区开发管理局(东北部、中西部、北部和南部);经济特区管理局,专项开发工程处及开发公司等。(2)制定推行各种落后地区开发计划。如1970年巴西政府制定的《全国一体化规划》,其目的在于推进亚马逊地区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开发,以改变原有农业生产布局,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生产部门。同时巴西政府也制定地区性综合开发计划,如中西部开发计划,试图通过该地区公路、仓储、食品加工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该地区沼泽地治理,加速区域开发。(3)实行各种鼓励政策、促进“发展极”建设。其一采取财政刺激办法筹集开发资金,引导私人向落后地区和农业部门投资;其二通过预算拨款保证区域开发所需资金,使开发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其三实行农业品最低价格保护政策,鼓励农业发展,特别是保护新开发地区生产者利益;四是加强开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和电子业建设。第三,组织实施落后地区移民,把工业布局与人口、农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加快北部和中部开发步伐,1960年巴西政府实施迁都计划,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同时在中西部的马托格罗索州,戈亚斯州和北部朗多尼亚洲、帕拉洲设立移民点,组织东南移民迁入定居,开发土地资源,强化农业基地建设,从而为工业西进、北上提供所需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进而改善人口和农业布局。第四,积极利用外资,加快“发展极”开发步伐。为了弥补财政不足,巴西政府还将马瑙斯开辟为自由贸易区,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外投资,重点发展电子,摩托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1996年底,巴西政府又出台一项政策性措施,对于前往西北部投资的外国汽车厂商提供大幅减税优惠。同时巴西地方政府也纷纷向投资者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减免土地使用、参加新建企股份等,以吸引外商前往投资。第五,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开发不发达地区的重要环节。为了加快不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巴西政府累计投资7亿美元成立东北部教育基金,帮助不发达地区培养师资,免费发放教科书,1996年启动“远距离教学计划”,通过电视卫星向偏远地区播放教学节目,使不发达地区文盲率大大降低。

三、对我国当代反贫困的若干启示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巴西政府的发展极战略的实施与运行取得较好成效,其在具体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给我们以有益启示,值得借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具体国情,选择适合我国的反贫困模式、路径。由于各国具体国情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性,所以在选择反贫困模式、路径、方法上也不尽相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雄厚经济实力,以及比例较小的贫困人口数量,因此在反贫困进程中,主要采用“社会保障”方案,同时辅之以政府大规模干预及系统开发,促使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受整体经济实力和贫困人口数量的制约,大多数没有照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反贫困模式、路径和方法,即“社会保障”方案,而是根据具体国情,选择与本国经济实力、贫困状况相符的反贫困道路,从而制定出各种形式的反贫困发展战略。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偏重于人类基本需求反贫困发展战略及“发展极”开发战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东、中、西部地理区域,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性,因此在选择反贫困战略、制定反贫困政策、措施时,应该从具体国情出发,在充分吸纳国外反贫困成败得失基础上,归纳、总结我国反贫困经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之路。目前我国总体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虽说外汇储备已突破10000亿元大关,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如199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750美元,在世界银行所统计的157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103位。我国是世界上比较成功解决人民基本需求的低收入国家之一。1999年全国有365万农村居民享受“五保”待遇,“五保户”中有336万人获得救济,平均每个受益者获得40多元的救济金,此外还有2100万左右的持续贫困人口得到生活救济或救助。因此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实力而言,在较长时段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方案只能作为我国反贫困的一种次要手段,而应把主要精力用于人类基本需求开发战略和“发展极”开发战略上。

第二,逐渐加大反贫困资金投入。扶贫资金是扶贫工作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血液”动力,资金投入力度决定扶贫效果。以墨西哥为例,墨西哥按本国贫困标准测算,需要扶持的贫困人口有1000万人,目前墨西哥中央政府每年直接投放反贫困资金高达30多亿美元,平均每个贫困人口达到300多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3000元,并且逐年增加。又如玻利维亚全国人口只有720万,但每年也有数亿美元的国际、国内援助用于解决穷人问题。我国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政府每年向贫困地区投入40多亿元扶贫资金,但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所以平均到每个贫困人口还不及50元。1994年是我国中央政府投入扶贫资金比较多的一年,达98亿元,但平均到每个贫困人口手中,也只有122.5元,由此可见,我国与国外扶贫资金投入相比较,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1999年中央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248亿元,与1980年的8亿元相比,增加将近30倍。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累计达到1378.1亿元。其中财政资金273.6亿元,以工代赈资金349亿元,信贷扶贫资金755.5亿元。按照中央要求的配套比例(1996年以后为30%-50%),地方政府扶贫投入的力度也相应加大。

第三,改善、提高贫困地区社会服务。不少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玻利维亚、印度、泰国等,都比较注重改善贫困地区社会服务,如文化、教育、卫生、就业培训等。以泰国为例,泰国政府不仅重视贫困人口技术训练,而且更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并为培养农村企业家成立了许多专门机构,使培训者牢固树立起“三自意识”(即自主意识、自强意识、自助意识)。而在我国许多贫困地区乡村,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财政困难,导致当地政府提供教育公共物品的稀缺性,即在提供优质、充足的教育资源方面,无论从“硬件”或“软件”上都存在严重缺口。尽管贫困地区教育

状况呈恶化态势,但地方政府也感受到强大财政压力,这是因为教育经费支出在大多数贫困县,占到政府经常性支出的30%-60%。由于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缓慢,而自身衍生、发展经济的能力又极其有限,所以增加财政收入的潜力存在很大局限性,靠贫困地区地方政府筹集足够教育经费可能性很小,而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的贫困农户更没有可能也没有能力去解决孩子所需要的教育经费。因此,要加强贫困地区初等教育,就需要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提供新的巨额经费预算。在目前扶贫开发中,中央政府也只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从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中拿出相当于专项贴息贷款5%的技术培训费用于改善、提高贫困地区社会服务,就这一要求,大多数贫困地区也达不到。与教育一样,医疗卫生服务也是贫困地区的又一薄弱环节,基本卫生服务依靠贫困乡村自身力量是很难提供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计划在贫困地区也很难实行,因此中央、省级政府应增加对贫困地区基本医疗设施经费补助,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培训医务人员,增加医务人员数量,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网。

第四,充分认识反贫困过程是一个长期艰辛的历史发展过程。意大利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开发其南部时,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用了8年时间;第二步推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用了30多年时间,至今南、北社会经济发展差异仍未完全根除。我国贫困地区比意大利南部地区辽阔得多,且多是自然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山区、深山区、石山区、黄土高原区、偏远荒漠地区、地方病高发区、水库淹没区及自然灾害频发区等。由于资金不足,贫困地区近50%的乡村不通公路,近一半的农户用不上电,另外还有1300万人、700万头牲畜饮水发生困难;97%的贫困县不同程度流行地方病,文盲、半文盲率高达35%。目前我国经济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如1996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意大利的3.77%,就世界范围内来说,我国也还属于低收入国家行列,落后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因此反贫困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推进过程。事实上,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还有3800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形势不容乐观,20多年的反贫困实践充分证明,消除或缓解贫困,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要使贫困地区脱贫并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在我国不少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中,有些脱贫目标定得过高,有些事情办得很仓促,甚至个别扶贫项目不经过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就急于上马,之后又由于种种原因被迫下马,给国家、集体、贫困地区人民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再者由于急功近利,我国不少贫困地区总是想方设法把不多、有限的扶贫资金投到能够短期见效的项目上或挪作它用,虽然扶贫资金能得到眼前一点效益,但从反贫困长远来看,对于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状况作用不大,其扶贫效果大打折扣。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一定要有长远规划,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战略性部署,只有这样,才能目标明确,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这也是被国内外经验所证明了的。

第五,成功的反贫困政策、措施必须直接面对穷人,使真正的穷人受益。反贫困政策、措施的最终价值目标是提高穷人生活水平、质量,使穷人真正受益,而让穷人直接参与反贫困进程,是最有效的方式。国内外反贫困实践经验已充分证明,“以工代赈”计划是穷人参与扶贫开发的成功典例。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地区都把“以工代赈”性质的反贫困计划作为帮助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方式、内容及手段。“以工代赈”性质的反贫困计划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其一,在农闲季节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其二,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其三,通过实物或现金形式发放工资,直接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起到赈济救灾的作用。从不同发展中“反贫困治理结构”国家实施“以工代赈”计划所取得效果、经验表明,要使“以工代赈”计划达到预期效果,“反贫困治理结构”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国家投入“以工代赈”计划资金必须达到一定规模,而且要经常化,否则既起不到救济作用,也不可能建设真正能够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其二,“以工代赈”计划设定的工资水平一定要适度,既要使农村的非穷人不愿意参加,又要对真正的穷人具有吸引力,确实能起到赈灾救济作用。其三,“以工代赈”项目选择、设计、管理问题,即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建设的基础设施,应该是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为达到最大就业和赈济效果,应该选择劳动密集型建设项目,采用劳动密集型建设方式。还有对项目的实施,要进行严密组织、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在项目建设时间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农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不影响或尽量少影响农业生产。其四,“以工代赈”方式建设的基础设施维护问题。由于资金缺乏或管理不力,贫困地区建设的基础设施往往过早受到破坏而不能正常使用,这是各国“以工代赈”计划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及解决。

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6

【摘要】本文调查分析了新时期农村贫困原因,结论认为,自然灾害和环境的恶劣仍然是当今贫困的首要原因,另外,缺劳动力致贫和因上学致贫是新时期下的新的贫困原因。本文还在分析贫困原因的基础上为下一步制定扶贫战略提出了思考及看法。 【关键词】农村贫困 原因分析 扶贫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1986年国务院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1994年又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2000年底用七年的时间,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在近20年时间里,中国在扶贫开发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降到1992年的8000万,再降到2000年3000万人。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扶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为剩下的一部分贫困人口大都是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地区或偏远地区,脱贫难度较大;其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只是中国扶贫开发所取得的一个阶段性胜利。上世纪末脱贫标准低,存在返贫现象;第三,新的历史条件下,贫困原因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新的贫困原因不断产生,如因上学致贫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是少见的。 为了摸清新的时期贫困产生的原因,为下一步扶贫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决策,安徽省人民政府在2001年七月,组织了省直有关单位在全省范围内抽取了10个贫困县、30个贫困乡、60个贫困村进行了实地调查,收取了471户的资料。现根据471户的资料,对当前农村贫困原因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在扶贫调查收取的471户资料中,人均收入少于826元k的绝对贫困户占有440户。440户贫困户共有人口1834人,劳力792人,外出打工173人,人均收入502.5元,其中劳务收入123.2元,占24.5%,种植业收入254.6元,占50.5%,养殖业收入87.8元,占17.4%,其它38.4元,占7.6%。人均拥有耕地0.89亩,人均占有林地0.64亩,人均拥有口粮239.5公斤。住土草房108户,占24.5%,住土瓦房196户,占44.5%,住砖瓦房及板房104户,占23.6%,住危房31户,占7.01%,住楼房2户,无房户1户。通电384户,占87.3%,未通电有56户,占12.7%。有电视机的有181户,占41.1%,无电视机259户,占58.9%,通广播的仅78户,占17.7%。 二、贫困原因分析 从收入支出角度来说,贫困是收入少,而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对收入又较多的情况下产生的,导致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对贫困原因调查主要采取问卷方式进行,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调查农民的贫困原因的,问卷设计中不考虑贫困原因的权重,并且在调查过程中,对农户个别访谈。根据整理问卷和现场调查情况,贫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贫。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根据问卷统计结果,423个贫困户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有81户,占18.4%,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50户,占56.8%,占一半以上,初中文化程度的95户,占21.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4户,占3.2%,高中与初中文化程度之和只占24.8%,比例非常少。资料显示,家庭主要劳力文化程度越低,家庭人均收入越少,越贫困(见表1、2)。家庭主要劳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4户家庭,人均收入为532.94元,而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81户家庭,人均收入仅为417.00元。人均收入在500~826元的家庭中,有10.5%的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而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的竟达36.6%。利用统计知识计算,家庭主要劳力文化程度与家庭人均收入有很大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5,呈高度相关。根据安徽省农村队1998年调查安徽省农村3100户资料显示,劳动力文化程度分布是文盲和初识占10.9%,小学占32.7%,初中占46%,高中以上占10.4%,与全省平均资料相比,贫困户劳动力文化程度远远低于全省平均值。 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贫困地区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2、自然灾害致贫。问卷结果显示(见表3),因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的,占26.09%的几率,在所有的贫困原因中占第一位,在人均收入300~500元的家庭中,因灾贫困达到28.24的概率。因灾贫困是目前绝对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对这种贫困,脱贫速度慢,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一种贫困。如我们调查的长丰县有两个村,属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势波状起伏,蓄水条件差,降雨量少,经常受旱,由于干旱已有三年没有收成,就连生活用水都要到几里外的邻村取水。一年之中,有半年时间向政府借粮。另外两个村属“两湖”湾区,为淮河蓄洪区,一旦淮河汛情紧张,沿湖乡镇遭受不断上涨的洪水侵害,有时“关门淹”长达两个多月,时常是水来成湖,水去成滩,先涝后旱,十种九空。另外,因灾贫困也是返贫的根本原因,由于国情所决定,上世纪我国的脱贫标准低,有些农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又加入贫困的行列。 3、因病、残致贫。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占第二位,占21.74%的概率(见表3)。在人均收入500~826元的家庭中,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占23.62%的概率,而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家庭,占19.53%概率,似乎有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收入太少的农民,用在治病上的支出更少的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我国农民还没有享受医疗保健待遇,农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负担,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4、缺耕地致贫。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要是没有耕地,也就无法生存。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扶贫已有近20年了,农村不少家庭摆脱了贫困,现在剩下的一些贫困户基本是比较难以脱贫的贫困户,大都是分布在库区和偏远的山区,有些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耕地、水资源少或耕地质量差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表3中显示,由于缺耕地导致贫困占15.16%概率,在所有的调查贫困原因中占第三位。440贫困户,人均耕地仅有0.89亩,与安徽省平均水平相比,相差 0.35 亩。这幺少的耕地,加上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素质差,不能适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从种植业获得的收入自然就少。 5、缺劳动力致贫。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贫困原因中,12.95%的原因是缺劳力,越是缺劳力,越是贫困(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小于0.3的人均收入为437.7元,而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在0.8~1时,人均收入为610.4元,是前者的1.4倍。这种贫困原因以前表现不明显,也只是在90年代后期才突出,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贫困地区大都是人多地少,劳动力严重过剩,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是有了劳动力也没有出路,劳动力的多少并不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原因。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困地区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贫困地区劳力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对表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人均收入高的家庭,劳务收入越多,占的比例也相对较多(见表5);有劳力外出打工的家庭平均人均收入为556.3元,劳务收入占的比例为47.1%,无劳力外出打工的家庭平均人均收入为473元,劳务收入占的比例为9.95%,家庭外出劳力越多,家庭人均收入相对也就越高,劳务收入占的比例越多(见表6)。 进一步分析缺劳力的贫困户,这些贫困户大都是小孩多,且痴呆比例高于其它地区,劳力少。越是贫困地区,传统生育观念强,计划生育工作做得较差,超生现象严重,人口素质越差,痴呆现象较多,如我们所调查的一个村中,就见到好几例痴呆。 6、因上学致贫。因上学致贫也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也是90年代末才出现的的。调查问卷显示,这种原因占整个贫困原因的11.3%,且家庭越贫困,这种原因出现的概率越高(见表3)。虽说我们国家的小学、中学都是义务教育,但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少,用在学校上开支也比其它地区少,为了维持学校正常开支,有的学校采取增加收费来保证学经费缺口,于是教育乱收费在贫困地区比较常见,有的地方一个小学生学杂费一年要7~8百元,一个中学生的学杂费一年要1千多元。如果贫困地区一个家庭中几个孩子都上学,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家庭的贫困。如果贫困地区的孩子考上大学,在教育体制实行改革的今天,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一万元左右,对一个贫困家庭更是无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那幺,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贫困的境地。 7、因建房致贫。由建房致贫占整个贫困原因的6.09%,这个比例不大,这种情况大都是特别贫困的家庭,由于生存问题,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后,家庭就会更加贫困。贫困户的住房条件都是比较差的,问卷统计显示,440户贫困户中,有土草房108户,占24.5%,危房31户,占7.01%,一户危房。因建房致贫的,除了极度贫困户外,还有一部分是返贫户,这一部分家庭先是脱贫了,可能建房时借了一些债,后因种种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债又需要偿还,导致生活水平下降。调查中这部分人因此把贫困原因归功于建房。 8、其它原因致贫。其它原因导致贫困占6.71%,比例也不大。这通常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办结婚、丧事等过多的消费造成的。有的参与封建迷信、、逢年过节的大肆铺张浪费造成的。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灾、因病残、缺劳力是形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劣是致贫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残致贫。缺劳力和因上学致贫是新的时期下的两种贫困原因,这两种原因计划经济年代比较少见,即使有,也不明显,只有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这两种贫困原因才变得突出。也许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两种贫困原因还会有所突出。 2、思考 (1)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仍然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条件的恶劣,因灾致贫占首位,因此,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扶贫决策、安排扶贫资金时,首先要考虑到这一点。扶贫首先要考虑到人的生存问题。如果这个地区生存环境无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那只有通过移民来脱贫,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地区的贫困问题。 (2)要重视文化扶贫。贫困地区文化都比较落后,农民缺文化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文化素质低又是影响脱贫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扶贫一项重要工作。90年代,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辛秋水同志在安徽省岳西县莲云乡进行文化扶贫试验,起得了良好的效果。扶贫工作中应专门安排文化扶贫资金和项目,对农民进行文化培训和扫盲,帮助贫困地区提高文化,尤其对贫困地区农民要进行科技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帮助农民实行科学种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针对因上学致贫现象,政府应在扶贫工作中,专门设立一块基金,专门用于支助贫困地区孩子上学。这样做一是使贫困地区的孩子都有同等的上学机会;二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三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有利于脱贫致富;四是更有重要的是直接脱贫。如果一个贫困地区的家庭有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这个家庭就能彻底告别贫困。 (3)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从上述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贫困地区因病、残贫困的占贫困原因的第二位。造成这种局面是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比较落后,医疗救助几乎是空白。农民抗风险能力较弱,社会保障在贫困地区非常迫切需要。因此,在贫困地区建立一套医疗救助是发展生产、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也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实施的扶贫计划,往往侧重于经济上的扶贫。应当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中央政府及发达地区的支持,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问题,并且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对于区域内、地区内的农村贫困人口,要实施医疗救助计划。医疗救助计划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应当把卫生扶贫纳入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救助体系,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如借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确定实施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这样既可以真正使贫困者得到救助,又方便可行,减少组织成本。 (4)有组织地引导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90年代后,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增多,一方面可缓解了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出去的人开阔了眼界,见了世面,接受了新的观念。最终又带回了信息,产生了扩散效应。很多地方就是靠农民外出打工使农民脱贫致富。但是,目前贫困地区农民外出基本是自发的,盲目的,无序的,也带来许多问题,如社会治安、农民自身安全、经济保障等。因此,在扶贫工作中,政府给予宏观指导和应合理组织,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更多的劳动力剩余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5)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容忽视。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中,贫困地区的人口问题更加突出。贫困地区即使生产有很大发展,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人口,贫困的帽子是难以摘掉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近年国家花大力气搞计划生育,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1.2%。然而统计数字提醒我们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农村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城市;贫困地区人口增长率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发达地区。这对贫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威胁。在我们调查中,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非常薄弱,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也比较难做。三个以上小孩的农户比较常见,很多贫困户就是小孩多,劳力少造成的贫困。不少研究证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妇女,生育的胎数越少,文化程度越低的女,生育的胎数越多。由于贫困地区的文化素质太差,文盲太多,所以出现了比发达地区的生育率。因此,要重视贫困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首先在扶贫工作中需加强宣传,使贫困区领导和群众明确认识到贫困区人口问题比发达地区更为严重。人口控制必须列入地区发展的长期规划,人口增长率限制额必须作为衡量发展状况的硬指标。其次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各项政策,应通过对超生者的严厉经济惩罚,改变多生育而经济上无所谓的状况。

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7

区教育脱贫工作,紧紧围绕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省市区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现将2020年上半年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安排部署。年初制定了教育脱贫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印发了《2020年寒假期间开展教师“大家访”和结对帮扶活动方案》的通知,安排了假期“大家访”和结对帮扶的相关工作。 4月对各镇办问题整改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问题的镇村下达整改通知,限期销号。5月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6-15周岁适龄儿童开展“四个系统”比对,进一步摸清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底数。

(二)抓控辍保学。紧盯“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这一刚性要求,完善行政、教育“双线”包抓机制和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新学期学生的变化,今年分两次对全区建档立卡6-15周岁适龄儿童进行摸排比对,确保底数精准。对发现疑似辍学的学生进行了劝返和送教上门。同时加大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严格落实周汇报、月考核、季度评比、“七长责任制”等10 项控辍保学制度,深入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和“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和政策宣导,实时记录帮扶情况,对建档立卡学生开展“扶志扶智扶心”帮扶活动,确保贫困学生不辍学、不厌学、学得好。

(三)抓精准资助。落实“普惠+特惠”系列教育资助政策,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全区农村建档立卡学生资助面达到100%。2020年春季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资助总人数14861人785.04万元。其中,发放学前困难幼儿生活费补助2206人82.725万元,义务教育“一补”资金9079人343.9125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878人288.6万元,中职教育助学金698人69.8万元。

(四)抓政策宣传。加强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印发了《商州区教育脱贫攻坚精准扶持政策一览表》30000份,资助政策一览表宣传折页5000份。各学校(幼儿园)均采取教师会、班会、黑板报、广播、电子屏、微信公众号、家访等形式向全体师生及家长进行资助政策宣传,提高了政策知晓率。

(五)抓项目建设。江苏省援建的的药王坪幼儿园和李河幼儿园9月1日份已经开园。异地搬迁点的安置点(幼儿园)和谢湾安置点杨峪河初级中学改扩建项目,已全部完工投用。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中我区53所学校的旱厕改造项目,目前53个项目,6月24日已经全部竣工投入。

(六)抓宁商协作。按照《2020年教育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工作计划。

(七)抓校地合作。春节前,学院开展文化扶贫送温暖活动,书法爱好者为七星村群众义务写春联。和政府协商并签订了《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度帮扶协议》,明确了双方职责。学院采取餐厅消费、职工福利、推销产品和校园零售等形式扎实开展消费扶贫,累计消费农产品11万余元。合作共建的实验中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重视第四幼儿园产学研基地建设,其办园特色成为幼儿教育的亮点。

(八)抓问题整改。深入开展问题自查自改,对于各级反馈问题,加大整改力度,做到分管领导包抓,镇办中心校、区直学校具体实施,在保证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问题整改工作,实现问题排查彻底、整改清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控辍保学合力不够。部分镇办、村级层面对控辍保学工作重视不够,未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自身工作职责含糊不清,认为现阶段控辍保学工作仍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不能很好履行工作职责。

(二)区外就读学生资助掌握不精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放区外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享受咨询函5164份,收回了1083份,回收率21%。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夯实各级控辍保学责任,扎实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健全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建档立卡家庭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加强送教上门工作督查指导,提高送教质量。

二是严格落实学生精准资助。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资助政策,实现学前到大学学生资助全覆盖。逐级摸排农村建档立卡学生和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情况,继续通过陕西省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查询、发咨询函和打电话的形式了解掌握区外学生资助享受情况,确保所有贫困学生应助尽助、应享尽享。

区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8

一、有效措施

(一)购买集体经济产品。2020年元旦、春节、端午、中秋走访慰问期间,教育系统购买家庭农场面粉175袋,消费金额1.8375万元,购买村集体油坊豆油2645公斤,消费金额5.29万元;夏季蓝靛果采摘季,购买珠子河村蓝靛果1600余公斤,消费金额3万余元;秋季,一中购买“县依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前双山村贫困户合作社)鲜花6700株用于校园绿化美化,消费金额0.77万元。

(二)购买贫困群众农特产品。2020年秋季,购买珠子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少利种植的大榛子400余斤,消费0.32万元;购买珠子河村贫困户家蜂蜜457.5公斤,消费1.83万元;购买珠子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德银家土鸡40公斤,消费0.12万元;购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于新友家土豆2500公斤、白菜375公斤、芥菜113公斤,消费0.4826万元;购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玉兰家大白菜500公斤,消费0.08万元。

截至目前,2020年县教育局消费扶贫金额共计13.7301万元,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集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助推贫困户稳定增收,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扶志”“扶智”重要论述,调动了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引领贫困群众进行自我规划与发展,提升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造血能力,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二是让贫困村产业扶贫有了更精准的发展方向,拓宽了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帮助贫困村、贫困人口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贫困群众的市场意识和发展思维,让脱贫有计可施,有章可循。

二、典型经验

2020年,珠子河村蓝靛果大丰收,可农户们却高兴不起来。今年受“肺炎”疫情影响,水果市场受到强大冲击,包括以往市场畅销的火龙果价格下跌了86%、榴莲下跌了50%、柑橘下跌38%。蓝靛果也因订单陡减出现了大量成熟果滞销的困境。为解决包保村蓝靛果“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实际困难,县教育局集中优势、用活资源,主动联系该村党支部,组织系统内人员“爱心助农”,自发以平均9元/斤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经过共同努力,共帮助销售蓝靛果1620公斤,金额达3万元。农户们终于乐起来了。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之际,珠子河村党支部代表广大农户以微视频的方式送上了诚挚的谢意。感谢在疫情期间农户蓝靛果在滞销的情况下,帮扶部门提供了爱心销售和暖心帮助,解决了实际困难,增强了农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在平稳全县蓝靛果市场价格的同时,实现了以购促扶助增收的目标。

三、存在困难

(一)消费群体对贫困户生产的非生活必需品需求量不大,销售困难系数大。

(二)因食堂采购必须经过严格的招标程序,蔬菜等食材直供食堂无法实现。

(三)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同市场供应同类、同步,大众所需市场、超市基本可以满足,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消费扶贫力度削弱。

四、工作打算

(一)做好规划设计。辅助贫困户做好生产规划,尽量结合市场需求生产、种植农副产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提高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做好产销对接,保障产销平衡,全力确保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

上一篇:乡镇扶贫站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商协会扶贫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