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机构教务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4 12:04:20

教培机构教务工作总结

教培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1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关于鼓励全民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政发[]120号)和《关于规范创业培训机构认定、师资认证和证书管理等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函[]331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全区创业培训工作,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打造中国SYB创业培训品牌,按照“统一标准、规范运作、运行高效”管理体系的要求,现将自治区《关于进一步规范创业培训工作的实施细则》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第二条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是我区创业培训工作主管部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创业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在全国创业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就业服务局,办公室下设创业培训教学督导组,负责自治区创业培训的教学管理及相关工作;具有创业培训资质的定点机构负责创业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三条创业培训对象为自治区境凡有创业愿望、创业能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创业培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训;对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推荐、开业指导、专家咨询、创业实训、小额担保贷款等后续支持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促进其成功创业。

第四条创业培训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培训标准,统一培训教材,统一机构认定,统一师资管理,统一证书发放。

第二章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认定

第五条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认定条件

在全区范围,具备办学资质和创业培训条件的院校和培训机构均可申请认定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申请成为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培训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机构资质方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教育部门批准的办学许可证;以推动和促进微型、中小型企业发展为工作目标;经当地主管部门批准,有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的经历,能提供培训和服务效果的相关证明材料以及服务对象的评价材料;制定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的年度计划,以及市场宣传推广计划;有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的组织工作。

2.创业培训方面。培训机构重视创业培训,承诺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创业培训相关技术要求和培训流程,组织开展培训;至少有2名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创业培训师资培训合格证书或创业培训讲师证书的人员;具有满足创业培训教学要求的标准化场地和设备。

3.创业服务方面。注重服务效果,建立学员管理档案,定期评价培训和服务的效果,并定期为培训学员提供创业跟踪指导、项目推介、创业咨询、创业实训等后续服务;具有5名以上全职或兼职的创业服务专家(包括企业家、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取得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的人员等);具有满足创业服务要求的设备设施。

第六条认定程序

1.自治区就业服务局定期下发通知,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认定工作,公布自治区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认定条件及要求。

2.申请参加认定的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含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权培训机构),由各旗县就业服务部门组织申请参加认定的培训机构向就业服务局递交申请书和《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调查表》(见附件1)、《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参考标准和评分基准表》(见附件2)以及有关补充说明材料。各旗县就业服务部门初审合格后,向就业服务部门推荐。

3.就业服务部门根据旗县就业服务部门推荐认定的培训机构,按照认定条件和整体规划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参加复审的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名单,统一报送自治区就业服务局。

4.自治区就业服务局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评审专家委员会,按照区域划分,对报送的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相关材料,进行实地考察和复审。考察和复审人员对申请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能力进行打分并签署意见。

5.自治区就业服务局根据复审结论,确定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并公示一周无异议后发文公布。

6.自治区就业服务局将认定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公布文件、认定条件及相关表单统一报送全国创业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对符合国家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条件的,可推荐认定“中国创业培训定点机构”。

7.经审批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名录可在中国创业培训网、劳动力市场网,自治区劳动保障网、就业服务网上查询,接受社会的监督与举报。

第七条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工作要求

1.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要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检查培训讲师的教案、课件及培训后续支持服务等工作情况,督促参训学员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保证创业培训的教学质量。

2.创业培训期限和班额要求,创业培训分为“创办企业”和“改善企业”培训,均按10天80学时实施教学(每学时45分钟);创业培训实行小班教学,班额不得超过25人。

3.创业培训在统一使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定的正版教材外,可根据各实际需求,开设与创业有关的经济管理、法律法规、财务知识、市场分析、项目选择等培训容。

4.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在学员开业前,应给予开业指导;开业后,要坚持跟踪指导服务,针对学员在创办企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辅导,帮助解决学员实际困难,直到学员能够独立经营6个月以上。

5.自治区就业服务局要根据创业培训实际需求,聘请专家定期开展创业师资、创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工作。从事创业培训的教学人员,必须取得创业培训师资培训合格证书或创业培训讲师证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规操作。

6.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部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创业培训补贴要专款专用,严禁申请补贴时弄虚作假,欺骗冒领,挤占挪用。对套取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的行为要严肃处理,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八条对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管理

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实行动态管理,以当年的创业培训合格率、创业成功率、创办企业稳定经营率为主要检查、管理容,就业服务部门每季度检查一次,自治区就业服务局每年集中抽查两次。对于不能按质、按量完成创业培训任务的定点机构,限期3个月整改后仍不合格的、聘用没有创业培训师资证书,以及未通过年检的人员从事创业培训教学工作的,取消其开展创业培训工作资质并通报批评。

每年年底自治区就业服务局部署由各组织开展对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年检工作。各地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工作情况将通过互联网予以公布。

第三章创业培训师资管理、讲师选评和年检

第九条我区的创业培训师资按国家创业培训师、自治区创业培训优秀讲师、创业培训讲师、创业培训师资培训合格四级管理。自治区按照全国创业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批的师资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各类创业培训师资培训班,对培训合格人员先发给《创业培训师资培训合格证书》。此后一年,按照项目的技术标准和具体要求,完成3次全程授课,并参加自治区举办的创业培训讲师提高培训班,经考核达到讲师选评标准的颁发《创业培训讲师证书》。

第十条国家创业培训师要积极承担自治区组织的创业培训师资培训任务和本的创业培训教学任务及指导服务工作,每年年末应以书面的形式,向自治区就业服务局汇报开展创业培训及后续服务工作情况。国家创业培训师由自治区主管创业培训部门进行年度考核,报全国创业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年审和管理。

第十一条自治区就业服务局根据全区创业培训工作计划,负责全区优秀讲师的选评和研修工作。优秀讲师的选评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在当年国家培训师备选推荐相关要求公布后进行;讲师选评工作每年开展两次,分别于6月底和12月底进行。

第十二条为加强创业培训师资、服务专家以及管理人员队伍的能力建设,保证创业培训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自治区应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

第十三条创业培训讲师选评的基本条件

凡具有经济管理或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学历、五年以上成人教学培训经历或企业管理经验,且愿意从事创业培训工作的人员均可参加创业培训讲师选评。

创业培训讲师选评的基本条件:参加创业培训师资培训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创业培训师资培训合格证书》后一年,有3次及以上对学员全程开展创业培训的经历,达到相应模块讲师选评标准;按照创业培训的技术标准从事教学工作,培训班结束评估满意度平均在2.30分(3分制)以上;对培训学员的创业活动提供后续支持服务,按时向主管部门上报培训班活动报告及后续支持报告。

持有《创业培训师资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应积极、主动参加创业培训讲师提高培训,及时进行讲师选评。超过一年以上尚未获得创业培训讲师证书的人员,需再次参加创业培训师资培训,重新获得《创业培训师资培训合格证书》,方能继续从事创业培训的教学工作。

第十四条创业培训讲师选评的程序

1.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定期下发通知并组织开展创业培训讲师选评工作,公布创业培训讲师选评程序,制定选评标准,提出选评工作的具体要求。

2.各就业服务部门对已达到选评标准的创业培训讲师,由个人和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填写《创业培训讲师选评审核表》(见附件3),经初审合格并签署意见后,向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推荐。

3.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协同本地培训师,对推荐讲师的相关资料进行复审。

4.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根据复审的结果及各地创业培训工作整体规划,确定最终选评讲师名单,公示一周无异议后发文公布。

5.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将选评创业培训讲师的公布文件、选评条件、《创业培训讲师选评申请汇总表》(见附件4)、《创业培训讲师面试调查表和评分标准》(见附件5)、《创业培训讲师选评审核表》统一报送全国创业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备案,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创业培训讲师证书》。

6.创业培训讲师选评文件和讲师名单可在中国创业培训网、中国劳动力市场网、自治区劳动保障网上查询。

第十五条创业培训讲师证书年检

创业培训讲师年检工作于每年1月上旬进行,年检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各就业服务局要积极协助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做好当地创业培训讲师的年检工作,创业培训讲师须于每年12月末前填写《创业培训讲师年检审核表》(见附件6),由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就业服务局根据讲师当年开展创业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随《创业培训讲师证书》(原件)一同上报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审核。各要将创业培训讲师日常培训活动的质量、数量和学员满意度作为重要的年检指标。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于每年2月10日前公布通过年检的创业培训讲师名单。对于不参加年检或未通过年检的人员,一律取消创业培训讲师资格,不准继续开展创业培训的教学工作。

第四章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教材的管理

创业培训必须使用正版的系列培训教材并颁发相应模块的培训合格证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使用盗版教材和伪造证书,一经发现,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管理实行按分号段发放管理。就业服务部门根据合格《创业计划书》的验收标准,考核培训学员的结业成绩,对合格学员由就业服务部门在自治区分配给本的号段,统一签章办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制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第十七条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区创业培训教材、创业培训技术服务包和培训合格证书、游戏模块等征订工作。各就业服务部门根据所属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征订需求,及时申报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签审征订单,由征订单位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指定的服务部门进行货款结算。

第五章创业培训教学管理

第十八条开班申报制度

凡承担创业培训教学任务的定点机构,在开展创业培训工作中,要自觉接受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和所在就业服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每年的1月30日前,要向就业服务部门呈报上一年度“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工作总结”和当年“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年度工作计划”。

各地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在开展创业培训时,必须在开班前7天,填报“创业培训开班申报表”(见附件7)和“创业培训学员基本情况表”(见附件8),经就业服务部门审核并下达“创业培训讲师授课任务派遣通知书”(见附件9)后方可开班。各就业服务部门于每月7日前将上月所属定点机构的“创业培训办班和讲师派遣情况汇总表”(见附件10)上报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教学督导组。对区域派遣创业培训讲师授课的,可由提出申请,报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教学督导组审批。

第十九条培训实名制度

1.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在组织各类人员进行创业培训时,要协同讲师按照创业培训的标准和要求筛选、面试学员并填写《创业培训学员入学登记表》(参见教师用培训工具包表1),根据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及培训需求,做好《创业培训需求分析表》(见附件11),因材、因地、因时组织实施培训,实行培训实名制管理。

2.参训学员应提交本人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和一寸近期彩色照片一张;经培训后创业的学员应补交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作为创业培训学员档案资料的附件。

3.接受创业培训的学员,必须在创业培训讲师的指导下,提交一份自己创业项目的、合格的《创业计划书》,并由创业培训讲师填写“创业培训(SYB)学员《创业计划书》评审表”(见附件12),对评审合格的学员颁发由就业服务部门签章的相应模块培训合格证书;有条件的可由创业指导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对培训学员的创业项目进行论证和评审,经论证、评审合格的学员颁发相应模块培训合格证书。

4.对颁发相应模块培训合格证书的学员,各就业服务部门要定期汇总“创业培训合格学员办证情况汇总表”(见附件13),并上报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教学督导组,教学督导组汇总上报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上网公布培训合格者的名单、成绩、身份证及培训证书号码。

第二十条结班考评制度

各类创业培训班结班时,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应指定专人,积极配合创业培训讲师做好本期培训班的考评与档案移交和管理工作。

1.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在培训班结业后7日,要对授课讲师进行考核、评估,对授课讲师填写的“创业培训讲师执行授课任务情况信息反馈表”(见附件14),签审评估意见后转就业服务部门,各就业服务部门签署意见并寄(或传)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教学督导组;将《培训班期末评估评分表》(参见教师用培训工具包表3-1)、《学员培训班活动报告》(电子版,参见教师用培训工具包表4)”和“创业培训(SYB)学员《创业计划书》评审表”及时报送就业服务部门存档;经各就业服务部门审核后,定期将“创业培训学员班活动报告汇总表”(见附件15)上报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教学督导组。

2.对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班,要根据培训资料报送、档案整理移交、学员信息反馈、资金申请使用等情况,进行不定期的考核、评估,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对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年检的重要资料。

3.各就业服务部门要在培训结束3个月后,及时向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教学督导组汇报上一季度培训学员开业情况、经营状况及带动就业情况。

第二十一条跟踪服务制度

1.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对各地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教学工作,以网上评估、现场评估、抽查和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不定期的跟踪、检查和指导,以便核查、纠正在创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下一步工作方向。对全区创业培训定点机构,以当年的培训质量、创业成功率为主要容实行年检,年检获得全区前6名的予以表彰。

2.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教学督导组对创业培训讲师实行考核、提高、选评、年检,定期组织讲师提高班,对符合选评标准的上报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予以创业培训讲师选评。将考核成绩优异的创业培训讲师,选拔为自治区创业培训优秀讲师,并有资格被推荐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讲师提高班与培训师选评。

3.自治区对创业培训师资管理,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师资档案与考核系统。对全区创业培训师资,以其工作责任心、培训满意度、后续服务水平、创业成功率为主要容实行年检,并定期网上公布选评和年检情况,对年检获得全区前10名的予以表彰。

4.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根据各创业培训工作的需求,对全区创业培训师资将逐步实行区域派遣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服务能力较强的创业培训师资的作用,高质量地完成创业培训的教学、教研活动与项目的推广工作。

5.对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创业培训各项任务,经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和学员考核评估合格者,享受课时补贴。其参考标准分别为:国家创业培训师500至600元/天,自治区创业培训优秀讲师300至400元/天,创业培训讲师(含创业培训师资培训合格者)200至300元/天。

6.各地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对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学员,要安排专人进行每月1次,总数不少于4次的创业见习、企业创办活动和企业经营情况电话或实地后续支持跟踪服务。认真做好“创业培训后续支持跟踪服务记录表”(见附件16)及档案管理,并于每月7日前向就业服务部门报送“创业培训后续支持跟踪服务月报表”(见附件17),各就业服务部门围绕培训机构、提供后续服务的讲师及次数,后续服务的容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对解决创业学员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等情况,按季度汇总向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教学督导组报送“创业培训后续支持跟踪服务季度报表”(见附件18)。

第二十二条网络办公制度

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对全区创业培训的教学工作一律实行网络化办公管理,逐步形成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就业服务部门—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和教学督导组的网络对接。

1.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在开班前7天向就业服务部门上报“创业培训开班申报表”和“创业培训学员基本情况表”,审核开班。

2.各就业服务部门在每月7日前将上月所属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开班申报和讲师派遣情况一并汇总上报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教学督导组。

3.各就业服务部门按当地年度培训期次向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教学督导组上报创业培训学员及颁发培训合格证书情况。

4.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要积极配合创业培训讲师在每期培训班或后续支持服务结束后7天向就业服务部门上报《学员培训班活动报告》或《学员后续支持服务报告》(参见教师用培训工具包表5),就业服务部门审核后转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教学督导组备案。

5.自治区创业培训指导管理办公室定期在自治区

劳动保障网或中国创业培训网上公示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名录、各创业培训机构的工作和年检情况、创业培训讲师选评及年检合格人员名单。

教培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2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围绕省、市、区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培训对象,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全区计划阳光工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240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700人。

二、实施内容

主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其中突出培训植保员、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机手、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沼气工等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内容以农业生产、农产品贮藏加工、农机操作及维修、沼气建设及维护等技术及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为重点,同时辅助开展以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引导性培训。

培训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分类培训规范执行。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方式,培训时间一般累计约4天。补助标准为人均约65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人均约600元(按2012年中央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4年中央补助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区)配套每人50元。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与部署(2014年1-2月)

1.摸清培训需求。通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申报年度培训需求计划。

2.组织申报项目。根据省下达培训任务,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3.认定培训机构。区农委和财政局根据培训需要,严格按照培训机构认定条件,公开招标、择优认定培训机构,经公示后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

4.制定实施方案。区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培训工作。

(二)实施与验收(2014年3-10月)

1.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合同和分类培训内容,结合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经区农委批复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

2.确定培训对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培训政策和进行招生,充分发挥乡镇和村“两委”的力量组织生源,引导和鼓励农民参训。

3.落实培训教师和教材。择优选聘培训教师,确保培训师资质量。根据培训需要,科学选用培训教材,确保受训农民人手一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

4.集中授课与实训实践。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办班,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授课。在开展理论培训的同时,安排学员到实训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给予现场指导。

5.督查与验收。开展项目检查,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及时研究解决培训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班次培训任务后,适时向区农委提出验收申请,区农委会同财政局组织进行验收,对验收中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整改后再验收。验收结束后,对验收合格及时拨付培训补助资金。

健全培训档案,每期培训班要建立培训台账(台账后附学员身份证复印件)、学员签到簿、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学员签到簿、项目验收表和档案目录等继续按照省农委《关于印发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训台账、验收表格和档案目录的通知》执行。

(三)总结与评价(2014年11-12月)

区农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接受省农委年度评价。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培训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重要举措,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完善议事协调制度,定期研究、统筹谋划培训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多部门协作、多方面参与、上下联动培训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合同、管培分离等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实施。

(二注重能力建设。严格培训机构认定和管理,确保培训机构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条件。健全区级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增强师资力量。实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相结合,提高教材质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训机构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协作共建培训实训基地,适应农民学习技术技能需要。

(三)创新培训工作。一是围绕需求培训。紧密围绕粮油棉高产创建、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培训。二是创新培训方法。实行培训与农时农事相结合、培训与指导服务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训实践相结合,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强化跟踪服务。采取培训教师入户指导、建立电话咨询、手机短信和QQ群服务平台、在媒体开设专栏等形式,开展培训后跟踪服务,提高培训效果。

(四)强化项目监管。坚持实行第一堂课制度,上好每期培训班第一堂课,宣讲培训政策,督查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情况,了解学员到课情况和参训要求等。建立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结业时,现场调查每位参训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培训机构开展检查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严格项目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实施到位。完善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创新评价机制,实行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根据省统一安排,全市重点组织开展中期和年终两次评价活动。改进培训效果回访制度,原则上采取随机走访方式回访学员,市级在中期和年终评价时采取按适当比例电话抽查的方式了解学员参训情况及效果。

(五)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及时下拨财政补助资金,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并按要求预拨项目资金,保障培训工作及时开展。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抓好项目资金进行审计,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确保项目资金足额用于培训。

教培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3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必须学习的一门过渡性课程。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实际需求迫切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那么以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依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这门课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

一、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并修订课程标准

我院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工业企业从事机械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修和更新改造,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产品质量分析与控制,生产技术管理及营销等工作。根据就业岗位,我院对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职业岗位群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重新组织和完善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定位为“掌握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基本设计方法,具备通用机械正确使用、维护及分析常见故障的能力”。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合人才培养要求,整合教学内容

授课内容上以“必须、够用”为度,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由《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三门课程构成,内容体系庞大,本着符合“必须与够用”的原则,新的课程教学内容,针对人才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按照重在基础知识,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及分析能力的培养的原则。筛选了传统的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课程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优化了教学内容,突出了高职的特征。全部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教学情境:

情境一:以典型的加工设备牛头刨床做载体,以分析各种常见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失效形式及使用维护为教学重点。

情境二:以带式输送机为载体,介绍常用机械零件及传动系统的结构特点、失效形式及使用维护为重点,会常用机械零件及传动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将力学中的扭转、弯曲强度计算与轴的设计结合,将剪切和挤压强度计算结合在螺栓联接、键联接当中,以利于学生将力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去掉复杂的公式推导及验证内容,直接引用结论;把课程设计融合在课后作业中。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减轻了学生负担,避免学生对纯理论学习可能产生的厌倦心理,还可以减少理论课授课时数,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强化留出了空间。机器始终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清晰,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中涉及到大量的机械传动过程、机械零件构造、机械工作原理等难于用粉笔和语言来描述清楚的内容,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一般常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讲授学习内容,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缺乏与此有关的感性认识。改革后,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程生动、直观、轻松地呈现给学生,因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以牛头刨床这个典型的机械加工设备为载体进行现场教学,介绍机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此训练学生分析机械系统的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机械设备类专业课程打基础。

(2)案例教学法

在进行常用机构的教学时,以牛头刨床的机构分析为总任务,再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常见机构结构分析的子任务,以此贯穿常用机构部分的内容。每一部分均由教师先从牛头刨床中引出任务,再介绍相关机构。

(3)任务驱动法

在通用零件部分教学时,以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的设计为总任务,再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以此贯穿通用零件部分的内容。每一部分教师均先从设计任务中引出问题,再介绍相关零件的基础知识、选用及基本设计方法,最后举例讨论。设计任务就是学生的作业,学生边学边练,课程结束时完成其主要的设计计算。

这样做,使机构和零件不离开机器,在机器中学机构和零件,使学生对机器形成一个具体的、完整的认识,从而掌握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方法。

2.教学手段

(1)采用实验室一体化教学。将课程安排在机械原理实训室进行,采取多媒体课件讲解、模型演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在机构陈列室学习,能增强学生对机械、机构、零件、部件的认识,使深奥的知识、难以看懂的图与图纸与实物联系起来变得通俗易懂,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授时使用电子教案、演示系统(实物演示、投影仪、CAI课件)相结合,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这种讲课模式受到学生好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实践环节。为突出实践环节,新建两个机械设计实训室、一个机械原理实训室和一个拆装实验室。机械原理实训室和机械设计实训室主要面向《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训任务。

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保留了《轴系结构测绘》和《减速器结构装拆实验》,因为这两个实验均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结构及设计知识,了解结构设计的原则,而且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了锻炼。增设了《齿轮参数测定》《齿轮范成原理》、《带传动实验》、《轴系结构设计》等实验,这些重要的实践环节,加强了学生对常用机构、零件结构知识和对仪器设备的动手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对理论课程教学不足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3)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采取过程考评(任务考评)和期末考评(课程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考核的重要性,过程考评占60%,期末考评占40%。在考试方法上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口试与讨论相结合,以增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与灵活应用性,突出对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强调了过程考核,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紧迫感,注重学习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目标,明确方向,不断地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等环节,从实用出发,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创新、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攀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2]韦林,李小红.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教培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结构;培养

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产业结构调整与河北省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4031)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13日

一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专业布局以及整体水平必须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支柱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必须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支柱产业的结构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布局问题,使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河北省产业结构总体情况:从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看,“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二三产业呈上升趋势。但是第二产业明显比第三产业发展快。三次产业平均比值为1∶4.06∶2.61,即河北省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的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也就是说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必将向“三、二、一”模式转变,因此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急需提速。

从三次产业内部看,农业比较效益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效益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发展不足。农、林、牧、渔业构成比重基本没有改变,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主。河北省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主要包括钢铁、冶金、医药、建材、化工、机械、纺织、食品等。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5.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其中2007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仅占工业增加值的14.4%,这表明河北省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且不均衡,成为制约工业结构升级的瓶颈。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0年低于全国8.7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在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他服务业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发展较快。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产业发展虽不足,但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未来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在经历了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至中期的初创、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的调整和九十年代后期至今快速发展后,河北省高职院校数量明显增加,办学规模明显扩大。2010年全省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年招生量分别占全省高校总数、在校生总数、招生总数的55.2%、59.6%、54.2%,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2、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已经明晰。目前,全省高职教育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开放办学局面;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初步形成了具有河北地域特点和产业特点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培养模式。

3、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成型。各学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把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途径,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融合、学工一体”,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顶岗实习”,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寓学于工”等,在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积累了经验。

(二)河北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能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适应。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一直到计划经济时期才建立起了国家供给导向型的培训制度和分初、中、高不同类型的以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产业愈来愈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信息密集型转化,必然需要大量的技术型、管理型和技能型劳动者,而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现代生产部门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然而,很多职业院校未能很好地把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没有把培养目标真正定位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

2、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不吻合。2010年,河北省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建材、纺织服装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8,182.8亿元,占全省工业总量的76.4%,但与这些主导产业对应的高职专业数量、高职毕业人数与其很不匹配。如,作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要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按相关高职专业设置比例仅占6.3%。

3、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职业学校设备闲置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本身的问题,专业领域、培训周期、培训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造成人才向社会输出时学非所用的比率很高。

4、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不够密切。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还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教师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还不够强。特殊行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责任弱化,办学规模缩小。如邮电、电力、公安、金融等许多行业停办了中等职业学校或大幅度减少招生规模。企业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也出现了停办或减少招生规模的现象,这是由于企业的盈余更多地用于规模扩张、设备改进,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在没有用人上的特别需求的情况下,企业就不愿意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将来可能成为自己竞争对手的高技能劳动者。

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策略

(一)科学设置专业。改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十二五”期间,河北产业结构要进行空前的调整,突出的是要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高职教育要适应这些调整,加快发展与农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开发、旅游、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产业相关的专业。河北作为环京津人口大省,要特别注重适应京津地区的技能型人才需求设置高职教育专业,与京津地区产业发展趋向相适应,加快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加大人才供应力度,把过多的人口负担劣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二)加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首先,要建立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收集公布机制。地方人才服务中心及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要牵头收集人才需求信息、新职业、新岗位、新工艺、新技术信息,定期公布,并让职业院校知晓,减少职业院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第二,要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双赢”机制,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比如可减免部分税收,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等;第三,建立新产品、新设备“展示-馈赠-回收”的循环机制;第四,开展“订单式”教育,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刚性制度,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工程师、技师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到职业院校从事讲座或教学;第五,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产学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开发务实的课程与教材。

校企合作在模式上主要体现为产学合作、工读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实践模式,在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地方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

(三)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积极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广泛开展灵活多样、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根据对科技进步与人才需求变化的预测,一方面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使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要把培养学生的技能、先进实用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着重培训现代生产上的先进技术和技能。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还应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大力开展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或其他单位进行学习和锻炼,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收一批优秀人才加入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行列中来,努力造就一支能面向经济、面向社会的高素质职业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四)加深职业院校科技产业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参与地方课题研究,建立适合于职业院校的科技推广研究基金和课题项目;要建立科技研究机构,组建与教学密切结合的科技产业园或教学公司。

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既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又可以密切与企业行业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扩大办学影响,提高社会声誉。

职业院校依托专业办产业,以产业支撑专业。校办产业可以充分体现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更加突出专业实践和技术开发功能,重在立足地方经济,以产业兴专业,以贡献求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职业化、办学模式多元化的特色发展目标,增强自主发展和参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与地方经济的整合,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

(五)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力度。逐年提高职业教育经费财政拨款比例,与地方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均衡,特别是要建立并严格实施地方职业教育经费的统筹体制,确保职业院校得到充足的办学经费。同时,要加快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地方共享实验实训设施,形成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有力支撑。职业教育发展内生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它在所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上必须紧紧契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加大职业教育投资,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是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推进技术吸收与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基础性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富.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J].四川省情,2007.8.

[2]房建州.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再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7.12.

教培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内燃机构造与维护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主要讲述了内燃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涵盖了基本的零部件结构及保养、检测、维修等基础知识。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先讲结构与原理,再进行检测与维护,其结果是由于理论与实践分离导至学生学习的知识掌握不牢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进行教学改革,变原理实分离的教学模式为一体化模,通过将基础知识融入到实训项目中,通过不同项目的完成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顾名思义,一体化教学即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的教学形式,但它不是简单的1+1结合形式,而是要实现深层次的融合。首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形式是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实训项目与真实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专一兼”的双师型结构,满足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理论融入实践中的学习削除了空间分隔,同时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展示和具体实践操作相结合,创建立体化教学空间。寓教于乐,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一体化教学实现了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对接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通过市场调研、专业指导委员会、实践专家座谈会对对职业岗位进行典型任务分析后将其转化为职业能力,构成课程体系,课程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应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而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训项目正是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经过实训项目的操作过程培训,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与岗位能力的对接。

2.一体化教学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在传统课程教学中,一般是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对专业知识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一体化教学过程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先讲解基本结构、原理,学生再分析、归纳、总结出基本的知识点。并在完成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结构、原理、零部件检修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便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另通过这种理论知识与实作训练的融合,消除了因为先理论后实操出现的时间间隔而导致先学的理论被遗忘的现象,还可以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辅助实际操作教学,便于技能的掌握。

3.一体化教学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外,还融入素质教育,通过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采用“一专一兼”的双师型教师授课形式,将职业素质要求引入课堂教学,教师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带动学生,培养学会认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益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出现新问题,学生通过分析、研究找出解决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总之,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结合实际生产问题,灵活调整实施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一体化教学在内燃机构造与维护课程中的实践

1.教学目标

通过以工作任务导向以及典型农用发动机各系统检修项目,使学生掌握农用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农用发动机零件总成,通过零件的拆装、检查、修理,熟悉和掌握农用发动机修理中的常用技能,在生产实际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走向社会的职业竞争能力。

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本着理论为实践服务,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课程标准的制定与行业标准相融合,加强实训,增加实训项目和课时分配,实训占总学时的60%以上。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相融合,在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内燃机构造与维护是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完全靠讲授的方式来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只有通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才能利于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理解。既有教师的讲授,示范操作,又有学生的实际训练,加上教师的现场随时指导、纠正,这种讲练结合、现场操作的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讲解发动机的总体结构时,将学生带去实训室,让学生在拆装发动机的过程中掌握发动机的组成,大致地了解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学生对发动机有了感性的认识后,便于工作原理的学习,避免产生厌学心理。

(3)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认识规律,采用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完成教学过程。如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按认知规律先学化油器式燃油供给系统,再学喷油泵式燃油供给系统,最后学电喷式燃油供给系统;按照由理论(整体认识)到实践(零部件结构拆装)再到理论(整体分析)再实践(综合维修技能训练)的顺序完成教学。

3.教学内容的重构

打破传统的先结构、原理,再实作的教学内容安排,将零部件结构、工作原理放到拆装过程中去完成,教学内容以两大机构、五大系统为载体进行设计,根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如子项目配气机构故障诊断与排除中分为任务1配气机构的拆装,通过拆装过程学习配气机构的组成、零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拆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总结出①配气机构的功用―进气充分、排气干净;②根据零件在工作过程由于受高温高压气体的冲击和腐蚀,分析出易使气门杆产生弯曲和磨损,因此要对气门杆进行弯曲检测和磨损量检测。从任务1中又引出任务2重要零部件检测。总之,经过课程内容的重组,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任务中,在做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过程,除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手段更灵活多样,可以是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人组织形式,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学生的实际操作是掌握原理和技能的纽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机械结构和相互配合运动关系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实操,在验证了机器构件的工作原理时也掌握零部件拆、装技能。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素质或“一专一兼”双师型转变,学生也从“被动接受型”向“主动思考实践型”转变。一体化教学既是专业技能实作训练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过程。职业技能在循环往复的实训过程中得到提升,职业素质也在循环往复的实训过程中养成。

三、结束语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过程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实现一体化教学就是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按照一体化教学的新要求进行教学优化设计,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香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改革方案[J].课外阅读,2010,8.

[2]梁建玲.一体化教学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

[3]王芬芳.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9,5.

教培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 农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343-0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农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田作业开始逐步向机械化靠拢,这就要求更多人从事农机工作,如何做好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工作,让农业机械发挥作用,是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1 雷波县农机从业人员培训现状

雷波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陲,与川滇交接,管辖49 个乡镇、278个村,总人口24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截至2012年11月,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2.6万kW,其中:有大中型拖拉机311台、微型耕整机1 323台、机动脱粒机895台、提排灌机械1 638台、微水电90台、水能机18台、青饲料机械8 364台、联合收割机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8 063台。有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654个、农机维修企业27个、农机经营企业27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万余人。现有农机培训机构1个,编制4人,在岗2人,兼职教员9人。

雷波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培训农机操作人员,90年代后期开始扩大到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扶贫工程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务人员进城打工,该县农务人员的逐步减少更加要求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虽然针对农机培训做出结构改革,但是新生的机构以及教师队伍仍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要求。截至目前,雷波县只有1处农机培训机构,编制人员尚不足10人。培训机构对新设备、新机器的补充不及时,陈旧的教学设备无法契合新时期教学的要求[1-2]。

2.2 培训教材内容滞后

现在的农业基础培训结构的教材大多是讲述老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操作、使用、维修方法,然而机械工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更新换代的周期愈来愈短,老教材不适应新机器的培训要求。

2.3 培训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一是教师队伍人员过少,无法满足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二是教师对新机器的知识不能及时补充和掌握,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缺少实践经验。三是教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作为合适的农机培训人员。

3 对策

3.1 加大农机培训所必需的经费支持

根据雷波县现在的农机培训现状,依靠其自身的发展壮大相当困难,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发展。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为农机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后盾支持[3-4]。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农机培训

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扩充教师队伍人员数量,选拔具有专业对口的高学历、高专业水平人员组建教师队伍。教师要及时掌握新机器的操作知识,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无实践不教学”的原则。农业部门要组织农业教师定期参加专业技术交流和培训,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农机培训教师团队。

3.3 建设多元化的农机培训体系

农机培训要系统化、多元化、规范化,拓宽农机培训业务范围,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针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具体领域实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比如针对联合收割机从业人员,要从机器的特性、操作、保养、结构、维修、使用方法等一整个体系来完善农机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注重对农机操作人员田间实际作业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4 调动农民学习农业机械操作知识的热情

农机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农机培训往往容易忽略对农民参与热情的调动。现在的农民由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不足,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农田作业方式。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接受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操作方式并调动其学习机械操作知识的积极性,是农机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送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农机培训业务、农机新技术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了解最新农业机械技术,支持农业机械培训工作,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激发其学习农机的兴趣。

3.5 创新培训方法,开展多样化的农业培训

创新农机培训机构的办学思路,改变方法,采取将单一的校内教学与田间作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农业培训机构学员在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教学,并提倡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机企业联合办学,做到多宣传、多普及、组织教学人员多下乡与农民多沟通交流。教学方式采用随问随答、教学过程书面资料化、注重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农民多方位地传授农机技术,普及农业机械操作知识。

3.6 坚定为农服务思想,提高农机培训人员的思想认识

广大务农人员的收入普遍偏低,现今的农户都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既渴望学习新的机械知识,又不愿意花费用进行农机培训。因此,农机培训机构要提高服务意识,以社会效益作为高层次的指导思想,积极把农机培训工作纳入到国家“劳务扶贫培训”、“阳光工程”等惠民培训中去。多为农民着想,以社会进步为大局,提高农机培训人员的思想认识。

4 结语

农机培训事业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浩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更需要农机系统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发展中不断更新观点,灵活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拓宽办学思路,把农机培训机构建设成农民转岗转业的培训基地、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吴宗国.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10(7):146,148.

[2] 祁兴国.谈新时期农机监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农机,2007(2):64-65.

[3] 黄荣亿.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6(6):35-36.

教培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基地 校企合作 机电一体化

部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升校企合作培训能力、总结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律建设三个方面。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创新“三元二翼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为特征,融工学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并辐射引领系部相关专业的共同发展;完成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成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以及多门校本教材的撰写工作;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建成专业教师工作室,在技能竞赛和教科研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提升的平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师徒结对、学习交流、内培外引等途径,优化构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富有热情的师资团队;与大中型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成维修电工技师(高级工)实训场地,电气故障检修室、电气仿真模拟实训中心,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有机衔接和区域职教的共同发展。

一、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成立机构,加强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部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本专业建设以系主任总负责,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系部建设领导小组对所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监控,定期召开例会,沟通信息,保证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保证项目的良性运行。

2.建章立制,规范项目建设

项目组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管理办法,按照学校的要求对建设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有效落实,遵循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专家指导与小组研究相结合,为建设项目的有效推进、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3.细化任务,明确工作职责

系部成立专业建设日常工作组织机构,对各建设模块确定具体负责人,并落实参与建设人员,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项目组将重点建设专业落实分解为三级子项目,并逐级指定专人负责;对具体参与建设的人员进行工作细化,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通过制度的激励与约束,进一步强化“全员创建”意识。

4.学习借鉴,加深沟通交流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建设工作会议及相关培训,与参与部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的兄弟学校广泛交流,积极调研,取长补短,共建共享,互相促进。

二、项目建设特色

坚持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平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与实践躬行。通过全体师生的锐意探索和孜孜追求,本专业在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总结技能人才培训规律三大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1.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学校依据“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德国“双元制”的培养要求和自身情况创新了“三元两翼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元”即学校元、公共实训基地元、企业元,“三元”为基础,同轨并重;“两翼”即产教融合模拟工厂和企业师生工作站,“两翼”为支撑,围绕“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重视职业素养的教育,贯彻“德技双优”,最终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并以此为框架,实现了国家职业标准内容、德国工商联合会职业标准内容以及学历教学内容的“三融合”,形成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产业与专业设置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师与企业管理者对接、学生与企业员工对接的“五对接”。

2.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本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在教科研及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本专业多年与德国合作的积淀优势,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结合国情校情,积极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切实可行之路。

灵活采用企业师生工作站、订单式冠名班等多形式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直接与生产一线对接,促进校企间的项目合作和课题研发,切实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实现校企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承担社会服务责任。充分利用专业师资与教学资源,不断扩大社会培训规模,积极开展退役士兵、省级机关事业单位技师等各类专项培训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经济效益。

三、建设成果

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内涵建设,通过不断地挖掘积累与提炼优化,形成了突显本专业特色的多个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与取得成果。

1.引进国际化职业认证,推动品牌化专业发展

关注本专业实现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过程中,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成功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转型升级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做法。

2.借力国际化课证融合,创新实践型评价模式

关注本专业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创新改革评价考核模式,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做法。

3.建成企业师生工作站,适应产教研融合发展

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学校任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本专业通过搭建企业师生工作站这一平台促进了教师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4.试点兴趣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科研争创新

目前职业院校正在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本专业尝试让兴趣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效率。

5.多元意识晨会谱新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本R到岷献ㄒ堤厣,融合学校“树型”教育体系的优势,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创新晨会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由于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本专业在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诸多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在校企合作方面,需要继续总结、不断优化,借助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实现与区域大中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同时,通过项目建设,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在后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培训模式的形成与建设成效的体现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后续还需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

部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建设期间,制订了正确的建设规划、完整实施了建设的各项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建设成果仍可进一步挖掘。将充分总结项目建设的积淀经验,借助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培机构教务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环保人才 队伍建设 职工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84-02

职工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工厂、矿山等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人和一般职工进行的培养训练活动。职工教育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的可靠保证,它同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结合广西环境保护工作实际,本文的 “职工”指的是广西环保部门工作的在职人员,包括在职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环保职工教育是按照广西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要求和职工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业务素质的教育,具体来说,是指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技能培训、提高学历等培训教育的活动。

一、广西环保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2016年7月对广西环保部门在编人才队伍情况的调查来看,广西环保队伍人才建设中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环保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培训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与新时期广西环保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还有较大差距。

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人才总量偏少。从学历来看,高学历人才仍旧偏少,全区有硕士学位的人才222人,占全区环保部门的5.1%,博士学位的人才为18人,占0.4%。从职称来看,全区环保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为288人,占6.6%。由此可见,全区环保部门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总体偏少,人才总量明显不足。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多集中在自治区级的环保部门,市级、县级环保部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低,迫切需要加大培养力度。从学历上看,全区环保部门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共240人,全区14个市、县环保部门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仅149人,平均每个市不到11人,而自治区级环保部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达到91人。全区14个市、县环保部门高级职称的人才仅185人,平均每个市不到13人,而自治区级环保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达到103人。三是环保专业人才缺乏。从全区环保部门来看,具有环保专业的人才为1781人,占40.8%,大部门为非环保专业人员,其中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核安全监管等人才数量较少,部分专业人才缺乏,不利于广西环保工作的开展。四是人才培训水平、质量有待提高。广西环保职工教育培训中存着培训未进行科学规划、优质培训资源缺乏、环保培训模式单一等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二、广西环保人才队伍建设中加强职工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职工教育,是提高环保队伍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

加强环保职工教育,通过对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业务素质的教育活动,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等培训和再教育,可以促进环保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培养造就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思想好、懂业务、会管理,适应环保工作需要的环保人才队伍。某种程度上说,职工教育是培养和造就环保人才队伍的重要手段,职工教育抓得好不好,是否落实到位,直接影响到环保队伍素质的高低。

(二)加强职工教育,是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十三五”发展目标之一,提升了环境保护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广西环保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目前环保职工固有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已不能完全适应环保工作发展的需求,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是时展的要求。环保职工教育工作与环保事业的发展紧密关联,因此,应加强职工教育工作,不断增强职工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提高环保职工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推动广西环保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广西生态文明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三、广西环保人才队伍建设中加强职工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职工培训质量,不断增加环保人才总量

职工教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具有灵活的特点,利于环保职工在兼顾工作的同时,能够继续学习环保专业知识,继续参加提高学历的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是在繁忙的业务工作压力下,提高环保人才总量,培养环保紧缺专业人才的有效方式。

1.对环保干部培训进行规划。根据《全国环保系统贯彻落实〈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实施意见》的精神,制定广西环保干部教育培训的5年规划,形成能够指导各市环保干部教育培训的纲领性文件,以推动全区环保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科学、系统地开展。

2.充分开发利用培训资源。建立环保培训骨干师资库,同时也鼓励环保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优秀的基层干部上讲台的制度,为培训骨干师资库储备人才;加强培训教材体系建设,建立优秀教材的奖励机制,开发广西环保的培训教材,力争推出一批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充分利用各方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有计划地加强与各级党校、高等院校和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部门的合作,并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

3.不断改进环保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模式,适当加大案例式、模拟演练式、抢答式等教学的比重,尝试“参培人员讲课制”,突出学员主体地位,有效激发环保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开发特色培训内容,突出环保前沿知识、较新的环保技术知识以及国内外环境管理的先进经验,将实用性与新颖性有机结合,并建立课程把关机制。

(二)突出对基层人员培训,逐步改善环保人才结构

1.开展“送培训下基层”活动。采取集中培训、跟班学习、监测技术大讲堂、培训大篷车等多种培训形式,重点加强对广西各市、县环保部门环境监察、监测等人员业务能力,加大对市、县级环保部门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改善环保人才结构。

2.分片区车轮式开展培训。利用调查问卷及实地走访调查的形式,了解基层环保培训需求情况,根据每个地级市的业务培训需求与缺口,有针对性地举办涉及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核与辐射、农村生态和保护、环境执法等内容的专题培训。

(三)规范职工教育管理,加快推进环保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管理机构,形成长效机制。根据环保工作的需要,设立环保职工教育专门机构,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负责人纳入机构成员,充分发挥其指导、统筹、检查等工作职能。负责制定职工教育长期规划和年度目标,将其融入到年度环保业务工作中,与其同部署、同落实。定期对单位职工教育的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对环保职工教育的目标、规划、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形成推进环保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职工教育管理。根据职工教育工作职能,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检查评估措施和制度等工作制度,以规范管理。制定《广西环保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登记和档案管理办法》,将职工教育培训的内容依次登记,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将个人教育培训情况、业务能力等指标,作为干部薪酬、选拔任用、岗位聘用等重要依据;设立培训优秀奖励,激发环保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制定《全区环保系统培训质量评估办法》,建立教育培训评价机制,对培训整体质量、教学活动质量的课程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授课老师是否入专家库的重要依据。

3.深化思想认识,全面保障职工教育工作。要将环保职工教育工作视为促进环保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提高对职工教育的重视程度,以环保职工教育为根本,构建科学的环保职教管理体系,从机构、资金、人员等多方面全面保障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从硬件、软件设施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四)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环保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1.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结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组织环保干部职工开展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促使环保职工更好地践行环保光荣使命。坚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开展形势分析专题报告会,分析广西环保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让环保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树立信心。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设立环保大讲堂,邀请专家讲国史、党史,讲法律法规等,提升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激发干部职工建功立业的激情。通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把环保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推动广西环保事业发展的目标上去,抓住绿色发展的机遇,为保持广西的山清水秀生态美,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弘扬广西环保职工的“四干精神”,积极开展法制、诚信、道德教育,将环保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准则列为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环保干部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充分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大力宣传广西环保部门中涌现出的如杨汉勇、黄卫、林立扬、何进生、谢钊等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在全区开展“绿色十大人物评选”、举办“身边人・身边事”的演讲比赛、为从事环保工作30年的人员颁发荣誉证书等。以先进典型为示范,发挥示范引导效应,让最美的基层干部、榜样的力量成为环保干部职工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齐高岱,赵世平.成人教育大辞典[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2]代晓光.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J].克拉玛依学刊,2011(3)

[3]蒋洪强,卢亚灵,杨勇.新形势下生态环保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讨[J].环境保护,2014(11)

【作者简介】陆 娟,女,硕士,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讲师。

上一篇:艺术学校教务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篮球机构教务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