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伤施工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1 07:46:19

探伤施工总结

探伤施工总结篇1

【关键词】 医源性胆总管损伤;预防;治疗

患者在实施上腹部手术时, 难免会发生医源性胆总管损伤(IBCDI), 尽早发现医源性胆总管损伤并进行恰当的处理, 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1, 2]。如果对医源性胆总管损伤患者不进行及时处理, 或者处理的过程不当, 就会导致胆道狭窄、胆汁漏出、胆管炎反复发作以及出现继发性门脉高压、胆汁性肝硬变等情况, 严重者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探讨医源性胆总管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医源性胆总管损伤患者资料进行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03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医源性胆总管损伤患者中随机性抽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 40例患者中男18例, 女22例;年龄为20~69岁, 平均年龄(45.5±6.6)岁。原发病:胆囊结石患者12例, 胆道肿瘤患者8例, 胆管结石患者7例, 慢性胆囊炎患者5例, 急性胆囊炎患者5例, 其他3例。损伤原因:开腹胆囊切除25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15例。损伤性质:肝总管横断患者22例, 胆总管缝扎患者18例。

1. 2 方法 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发现胆管损伤和小裂伤患者, 直接给予缝合修补, 对于在手术中发现的较大的横断伤和裂伤, 可以直接进行对端吻合或者修补, 并在吻合口处放置支撑管, 6个月后取出;对于胆管损伤严重的患者, 要实施肝门部胆管与空肠Roux-en-Y吻合[3]。

对于术后发现有胆汁外漏的患者、48 h内腹腔引流量增加的患者以及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症状的患者, 应该实施急诊手术探查, 进行胆管、腔腹引流工作[4]。对于胆管狭窄的患者, 应该实施手术处理, 解除患者胆管狭窄, 重建胆管通道, 恢复患者胆管通畅, 并建立无张力胆管肠吻合术。

2 结果

本组40例医源性胆总管损伤患者治愈38例(95.00%), 二次手术1例(2.50%), 死亡1例(2.50%);术后随访3个月~ 1年, 2例出现反复黄疸, 经对症治疗后消失。见表1。

3 讨论

胆道损伤主要发生于肝外胆道系统, 主要包括左肝管、肝总管、右肝管、胆总管、胆囊管以及胆囊等。在临床中, 对于医源性胆总管损伤主要发生于胆囊切除中术中, 包括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等[6]。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一直都是肝胆外科中的一个难题, 在对患者实施胆管修复后存在的胆瘘和再狭窄问题, 也给医生的治疗带来了挑战。加强对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研究, 总结出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 对于找到治疗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对策和治疗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3. 1 医源性胆总管损伤的原因 在患者实施胆囊切除术中, 发生误伤胆道是医源性胆道损伤中常见的原因, 存在这种原因主要是胆囊和胆总管的解剖位置比较复杂, 也有可能是胆囊疾病特殊使得胆囊病理性机构变异造成的。但是造成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引流手术错误判断和错误操作造成的[5]。如果在胆道探查和实施引流手术时, 操作不当也会导致胆道损伤。

3. 2 医源性胆总管损伤的治疗 在为患者实施手术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有胆道损伤情况, 应该进行及时的修复, 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临床医学中, 很多医源性胆道损伤并没有在实施手术中发现, 大多都是在实施手术几个周或者是几个月后才会发现, 有的甚至需要几年才能发现。故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一旦发现医源性胆管损伤征象, 需给予早期及时处理;对于医源性胆总管损伤的治疗, 及时发现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治疗的关键。如果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 发现有胆管损伤情况, 应该立即采取胆管修补术, 并用T管辅助引流[5]。在实施手术后, 诊断胆道损伤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在患者实施手术后24~48 h以内发现医源性损伤, 在这段时间范围内患者的局部炎症临床表现并不明显, 在实施探查证实胆管损伤后, 可以按照在手术中发现的治疗方法实施治疗[5]。如果胆总管损伤是在患者实施手术72 h后才发现, 患者在临床中的局部炎症表现比较明显, 可以通过间接引流或者直接引流的方式, 在3~6个月后,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 再实施胆管重建[6]。对于胆总管狭窄患者, 处理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般采取非手术治疗, 如果非手术治疗不成功, 再对患者实施胆管空Roux-en-Y肠吻合术治疗[8]。

3. 3 医源性胆总管损伤的预防 胆总管损伤是医源性常见损伤之一, 主要是由于医生判断错误和操作错误造成的。①需要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提高对工作的责任心, 对每一例胆道手术都引起重视, 充分认识到胆道手术中潜在的风险, 也要认识到发生胆总管损伤后的严重后果。②加强对医师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医师要对胆道各种解剖变异有所了解, 重视基础训练,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③在实施手术中应该把握好手术时机, 应用良好的麻醉效果,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 要正确辨认感外胆管结构, 明确胆囊、胆总管以及肝总管的关系[7];术者应充分评估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 熟悉胆管系统解剖结构和各种变异, 规范操作;④在为患者实施手术的过程中, 要严格的按照手术流程实施操作, 严格掌握胆囊切除术指征, 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术中如发现病情复杂难以处理时应立即中转开腹;其操作要实现标准化, 防止手术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胆囊切除时应遵循“辨、切、辨”3字原则, 确认胆囊管后再行切断, 不轻易结扎和切断尚未确认胆管及血管。

本次研究结果中, 本组40例医源性胆总管损伤患者治愈38例(95.00%), 二次手术1例(2.50%), 死亡1例(2.50%);术后随访3个月~1年, 2例出现反复黄疸, 经对症治疗后消失。

综上所述, 医源性胆总管损伤是医源性常见的事故, 及时发现和治疗医源性胆总管损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为减少医源性胆总管损伤, 医务人员要引起重视,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树立高度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杜学峰, 方哲平, 蔡柳新, 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副肝管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江西医药, 2006, 41(4):213-214.

[2] 常桂生, 顾懿宁, 沈长兵, 等. LC术中预防医源性胆总管结石的处理体会.吉林医学, 2012, 29(6):6377-6378.

[3] 李钟声, 程卫.医源性胆道下端损伤的预防及处理.肝胆外科杂志, 2013, 3(13):217-218.

[4] 李强.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及即时处理体会.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7(S4):1244-1245.

[5] 安迎春, 杨中民.医源性胆管损伤处理24例分析.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2, 4(3):48-49.

[6] 朱燕辉, 向华国.医源性胆管损伤29例回顾性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3, 3(2):152-153, 157.

[7] 陆秀泽.医源性胆管损伤中机械性损伤与热力损伤的临床治疗观察.中国医疗前沿, 2013, 8(10):37-38.

探伤施工总结篇2

关键词:母焊联探;钢轨探伤模式;单日工作量;焊缝作业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U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0-0099-03

太中银铁路东起太原南站,西达包兰线中卫站、银川站,跨越晋、陕、宁三省区23个县(市、区),三跨黄河,线路等级为Ⅰ级,全长总计944公里,2011年1月11日全线正式通车运营,运营速度160km/h。线路等级的提高,工作量的增加对钢轨探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太原铁路局以太原南工务段文水检查监控车间为试点,进行了“母焊联探”探伤模式的有效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母焊联探”模式的提出

太原南工务段文水检查监控车间负责太中银线上下行960~1173.653km、货左货右线2.5~10km、站专线总计约502.3km的线路以及16900对闪光焊、1800对现场焊的探伤任务。车间所管辖的正线里程占全段29.9%,焊缝数量占全段52%。年度需要完成的任务总量为线路5700km、焊缝25000对。现状

如下:

目前车间共43人,其中干部6人、探伤工35人,司机2人。按照技术级别划分,其中Ⅰ级探伤工13人,Ⅱ级探伤工20人,改职调入无证的2人。

人员与设备间形成了较大的矛盾,平均每人每年需要完成的任务为163km线路与715对焊缝,居全段之首。巨大的生产任务与有限的生产能力间形成了非常突出的矛盾。

经过周密分析,集思广益,太原局决定将作业模式作为突破口,在作业模式和劳动组织改革上进行创新,摒弃以往的母材探伤与焊缝探伤相对独立进行的方式,将两种探伤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在母材检查过程中兼顾焊缝探伤,取消以往焊缝检查过程中无效走行的劳动浪费,以新型的作业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解决面临的主要矛盾。

二、新模式的实施

基本思路:在母材作业过程中,携带通用探伤仪。经过钢轨母材时对母材进行检查,经过计划检查的焊缝时,使用通用探伤仪对焊缝进行检查。

具体做法:每年1、4、7、10四个月,是现场焊的检查月。这四个月只检查现场焊缝;每年的2、3、5、6、8、9、11、12八个月,是闪光焊的检查月,这八个月当中,按照月度计划对闪光焊缝进行成段检查。同时,对检查区段中经由的现场焊进行一次加检,实现正线现场焊每年五次的检查目标。太中银线九个站全部实现了道岔无缝化改造,站内焊缝数量较多,车间还将站内现场焊的检查周期由三个月压缩两个月,实现了站内股道与岔区焊缝同时进行作业。

在解决方案与基本模式确定后,围绕目标,在单日工作量确定、技术方案的拟定、焊缝作业结果分析、安全风险的重新评估与规避、职工技术业务培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六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单日工作量的确定

单日工作量的确定需要结合母材检查周期、作业区间长度、职工作业时间、职工劳动技能熟练程度等综合因素来决定。经过对现有设备数量的精密测算,将文水检查监控车间单日焊缝工作量划定在32对。32对是一个充分兼顾了作业周期与职工劳动强度的平衡点,每天作业量达到32对,即可实现在保留一定机动时间的基础上厂焊缝数量每年检查一次。仅检查32对焊缝轨底部分,作业时间约在100~120分钟左右,即职工平均在线作业时间有一定幅度的延长。鉴于此,文水检查监控车间还对每日作业区段里程进行了重新划分与调整,将此前的平均每日8.5km的作业数量调整到6.7km,通过这样的重新调整与划分,实现了作业数量、作业时间的的精细化控制与管理。

(二)技术方案的拟定

在制订检查技术方案前,考虑到设备特点与技术成熟度的认可,使用K2.5探头对焊缝轨底部分进行检查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可细分为:使用4P K2.5探头对闪光和气压焊缝的轨底及轨头部分进行检查;使用2.5P K2.5探头对铝热焊的轨底及轨头部分进行检查。在制订以上技术方案的同时,又注意到,各车间存在母材与焊缝技术力量不均衡的问题――仅有10%的职工有过焊缝检查经历,如何使职工在短时间内学会操作方法、能够辨别复杂波形成为车间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车间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拟定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作为大部分职工从母材向焊缝的过渡。过渡期的办法必须具备:便于理解、好接受、好操作的特点,鉴于此,又制订了“双K1探头穿透式扫查法”作为过渡措施,来进行为期2个月的过渡。通过过渡,所有职工已基本掌握了操作方法,对于焊缝探伤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识,顺利实现了车间预定目标。目前,车间四个作业组已经顺利完成了由母材向焊缝探伤的过渡,现场已经开始全面使用K2.5探头作为焊缝检查的主要工具。下一步,还将在作业过程中使用槽形探头,加强对焊缝处轨底部分的卡控,以进一步完善技术

方案。

(三)焊缝作业结果分析

目前所使用的CTS-9006型通用探伤仪有记录功能。对于有疑问的处所,对出波情况进行记录,班后就焊缝出波情况与母材仪器出波情况进行横向分析比较;同时对于有疑问的处所,加强观察,每个周期过来进行一次检查,并做好记录,事后做好出波记录的分析比较工作。

(四)职工技术业务培训

对职工技术培训是一个重点问题,特别是新模式实施后,进一步提高了对职工的技能要求。开展情况:以技术比武为主要切入点,实现每个工区至少有两名生产骨干能够基本掌握小角度探头使用方法,从而在工区范围内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利用月度生产例会的机会,对工长加强培训,使工长基本具备指导职工进行焊缝作业的能力;向各工区提供两到三根重伤钢轨,作为工区日常演练使用;细化编制《车间使用通用探伤仪作业技术方案》,为职工提供有效教材;同时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对于在短时间内提高较快的人员,予以重奖,以鼓舞士气。目前已经有三名同志获得了车间的技术提高奖励,掀起了学比赶超的好风气。通过培训2名新接触焊缝的职工通过新方法的使用,在吴城站内相继发现三处铝热焊缝处的轨头内侧夹杂缺陷,使教育迅速转化为保证安全的动力。

(五)收入分配方案

实施新模式后,路局、段对文水检查监控车间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收入倾斜,平均每名职工的考核工资可增长700元以上。如何对增长部分的收入做出好的分配,车间拟定了“多劳多得、责权结合、和谐发展”三项原则指导各工区做好分配工作。

以清徐工区为例,目前职工的考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母材作业清算,一部分是焊缝作业清算。两种清算方法均以计分为主要方式,根据责任大小、工作量大小等情况核定不同的分值,以拉开收入档次。如某月某两位职工的清算如下:

以上表为例,作业人员与防护人员的差距约在500元左右,但总体来讲均比作业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以良好的分配制度促进职工干工作的积极性。

三、应用效果

(一)人员配备比例减少

按照既有探伤作业模式,文水检查监控完成5700km线路与25000对焊缝所需人数为51人,共需设置6个作业组,其班组配置具体情况如下:

母材作业组3个,每组8人,共24人(每天检查8km线路)。

焊缝作业组3个,每组9人,共27人(每天检查40对焊缝)。

从人员配置情况可以看出,新模式35人即可完成,比既有模式减少了16人,人员配备比例减少了45.7%。

(二)新模式对生产周期、作业任务无任何影响

上述六个班组仍按照既有模式进行作业,焊缝检查周期仍维持在厂焊360天,现场焊90天,基本无变化;母材以每天检查8km为标准,周期也保持在30天。采用新型作业模式后,车间在保证原有生产周期、年度作业任务不变化的前提下,人员配备情况发生显著变化,所需人员数量减少了

45.7%。

(三)与传统作业模式的对比

以文水检查监控车间清徐工区为例,清徐工区管辖119km正线、20.6km站线、429对现场焊与4800对厂焊,而仅有9名职工;按照既有作业模式,完成以上任务,按照正线30天,站线60天的周期计算,以每天完成8km线路计算,需要设置0.86个母材作业组,需要7人。同时按照厂焊缝360天,现场焊缝90天的周期来计算,需要设置0.67个焊缝作业组,约需要6人。如果以同样的周期来比较,既有模式至少需要13人,而新模式只需要9人即可完成;同比,若以既有模式配备9人,则可完成的任务仅为:(1)母材任务全部完成,焊缝仅能完成预定任务的33.6%;(2)焊缝任务全部完成,母材仅能完成预定任务的33%。无论怎样匹配,使用既有作业模式都面临着无法完成任务的局面。

(四)效率

根据局定周期,闪光焊每年检查1遍,现场焊每年检查4遍。而新方案实施后,不仅可实现闪光焊每年检查1遍,正线现场焊每年检查遍数可达到5遍,站内现场焊缝的检查遍数可多达6遍。实现了“薄弱环节重点检查、重点设备加密检查”的目标,实现了有限的生产能力的高效配置。

四、实施措施

1.职工对焊缝探伤特别是铝热焊缝探伤方面的经验和技术熟练度都是短板,系统将加大培训力度,采用更具激励性的政策鼓励职工学习的精神,以快速提高职工素质。

2.新模式作业过程中所需携带的物品过多,目前正在着手研制一个能在母材探伤仪上固定的物品存放栏,以减轻作业人员的负担。

3.新模式开始实施后,在现场发现存在“窝工”现象,即母材仪器到达要检查地点后,带班负责人才开始松卸扣件进行探伤前的准备工序,无形中浪费了时间。应尝试对作业组织方式进行一次小的调整,尽量减少窝工等待,最大程度地提高劳动效率。

参考文献

[1]铁道部.钢轨探伤管理规则[S].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探伤施工总结篇3

关键词 焊接质量;超声波探伤;应用;缺陷

中图分类号T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9-0167-02

焊接质量检测关系现代工程建设的质量,由于当前工程大量使用钢结构使得焊接成为了构成工程建设的重要部分,焊接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本身的质量,所以,从保障质量角度出发,加强对焊接质量检测有积极意义。下面我们就超声波探伤检测焊接质量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1焊接质量检测与超声波探伤介绍

钢结构的大量使用使得焊接检测变得频繁,当前焊接工作中存在着众多影响质量的焊接缺陷,比如常见的焊接缺陷有未焊满(指不足设计要求)、根部收缩、裂纹、未焊透、未熔合、咬边、弧坑裂纹、电弧擦伤、飞溅、接头不良、焊瘤、夹渣、气孔等。面对这些严重影响焊接质量的问题,必须通过有效的质量检测措施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保障工程的安全、稳定,强化质量控制。

焊接质量检测贯穿焊接前后整个过程,焊接前要做好检查,比如母材与焊材、设备与工装、坡口制备、焊工水平、技术文件等,焊接过程中要严格把关焊接及相关工艺执行情况、设备运行情况、结构与焊缝尺寸等,焊接完成后要进行焊接质量检测,以确保质量合格。焊接质量检测包括外观检查、内部探伤、近表面缺陷探伤等,其中内部探伤是重点,内部探伤手段主要以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为主,近表面缺陷探伤以磁粉探伤、渗透探伤等为主。超声波探伤是无损探伤的一种,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焊缝内部质量探伤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超声波(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波)本身的特殊性质对金属材料的性质进行探测,由于超声波在不同介质界面上反射特点不同,可进入金属材料深处完成探查,所以对检查焊缝缺陷而言有积极效果,目前其常用频率主要集中在2 MHZ~5MHZ。当超声波倾斜入射到界面时,除产生同种类型的反射和折射波外,还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反射和折射波,这种现象称为波型转换。超声波倾斜入射示意图见图1。

图1 超声波倾斜入射示意图

应用超声波探伤时,超声波检测到焊接表面的耦合剂(常用耦合剂有化学浆糊、机油、甘油等)后通过其传入工件,并在工件内部传播直到遇到工件底面或者缺陷时反馈给探头声波信息。探头将声波信息转化为电讯号并传入电路,经检波后至示波管的垂直偏转板上,继而在扫描线上自动生成反射波和工件缺陷反射波(也称为伤波)。根据伤波、始波、工件缺陷之间的距离计算得到工件缺陷距离表面的距离,同时可估算出缺陷的大小,从而采取解决措施,以保障工件质量。目前超声波探伤应用范围较广,无论是各种板材、管材、型材的探伤还是加工工件、焊接工件、铸件工件的探伤都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

2 超声波探伤在焊接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焊接质量检测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所以必须严格把关。比如焊接中存在的偏析与夹杂等问题,由于焊接过程中异种金属的掺入或夹渣的存在反应形成新相,这种严重影响焊接质量的问题将会直接影响接头的力学性能,导致其力学性能下降,影响钢结构稳定性,氮化物、氧化物、硫化物的存在使得焊缝硬度增高,塑性、韧性急剧下降,造成层状撕裂或者形成热裂纹,致使钢结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威胁到工程安全和质量。所以,应用超声波探伤进行焊接质量检测有着重要意义。

在检测焊接质量过程中,要首先对焊接的技术要求进行详细了解,然后才开始进行超声波探伤,比如钢结构的验收标准是依据GB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来执行的。标准规定:焊接质量一级评定等级Ⅱ级就需要做100%超声波探伤,质量二级评定等级Ⅲ级时需要做20%超声波探伤,总之要在严格分析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展开探伤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熔透焊缝的探伤工作中,探伤比例与焊缝程度保持适当百分比且≥200。局部焊缝探伤一旦发现缺陷,应当及时延长对缺陷两端的探伤长度,确保增加长度≥焊缝长度的10%且≥200。对于不允许缺陷,应实施100%探伤检查,超声波探伤过程中,探伤时机也很重要,比如低合金钢材需要在焊接完成24h后才能进行检验,碳素结构钢材则需要在焊缝冷却到室温后进行探伤,另外需检测工件的接口型式。母材厚度与坡口型式也对探伤有影响。

我们以实际焊接质量检测工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中板对接焊缝为例进行分析,中板对接焊缝的母材通常厚度在8-16mm之间,坡口型式有X型、I型、单V型等,探伤工作的准备要在明确了解焊缝情况的条件下进行。首先每次进行探伤操作之前都必须应用标准试块(CSK-IA、CSK-ⅢA)校准仪器的综合性能,校准面板曲线,以保证探伤结果的准确性。比如要先修整探测面,确保光洁度低于4,根据母材选择探头的K值,比如10母材焊缝两侧修磨100mm。耦合剂选择上要考虑其附着力、黏度、腐蚀性、流动性和经济性。根据母材厚度情况及焊缝形式等选择单面双侧、双面单侧等方式,调整仪器的扫描速度。探伤时先进行粗探,大致了解缺陷的分布情况,然后使用锯齿形、左右前后转角、环绕扫查等完成精探对缺陷性质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探测结果对焊缝进行评级,直到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通过检测为止。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这种仪器通过探头向工件周期性发射不连续且频率不变的超声波,根据超声波的传播时间及幅度判断工件中缺陷位置和大小。以探伤中的夹渣为例,应用超声波探伤仪可以检测到其回波信号,信号以锯齿状为主,波幅小,呈现树枝状,平移探头的时候,可检测到从各个方向而来的不同反射波幅。夹渣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比如焊接速度过快、焊缝清理不干净或焊接材料化学成分不当等,结合探伤结果及问题产生原因可积极指导改善措施,比如焊接前慎重清理坡口,选择合适焊接电流,坡口角度调整及速度适宜等。

超声波探伤在焊接质量检测中有着积极的应用效果,其对于保障工程、工件质量有重要作用,值得大力推广并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立新,王英军,李子秋.铸件超声波探伤方法的分析与应用[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3(1).

探伤施工总结篇4

【关键词】 儿科临床护理; 常见风险因素;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86-02

所谓儿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即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危险事件。由于患儿不具备危险意识,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往往容易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伤害[1]。这对于护理工作来说,始终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需要护理人员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能够预知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确保患儿的护理安全。本文就本次研究的案例及处理结果进行总结和探讨,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适宜的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儿科共计发生护理风险事件63起,自2010年开始制定并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后,2010年3月-2012年1月共计发生护理风险事件11起。以2006年1月-2010年1月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定为对照组,将2010年3月-2012年1月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定为观察组。

1.2 研究方法

整理总结两组各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各项指标,通过比对两组间差异,总结探讨护理风险应对措施的效果及适用范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63起护理事件中,属于意外事件因素的为23起,属于护理失误的为28起,属于职业损害的为5起,属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造成的为3起,属于抢救重症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的为4起。护理组11起护理事件中,属于意外事件因素的为3起,属于护理失误的为6起,属于职业损害的为1起,属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造成的为1起。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儿科常见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

儿科通常容易出现的意外风险伤害有:患儿跌倒;从床、车、窗等处坠落;烫伤、骨折、眼外伤、利器割伤、牵拉伤、气管及食管异物、窒息、重物砸压伤等。由于患儿身体发育尚不完善,平衡功能较差,同时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较强,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却缺乏对危险的认知能力,很容易模仿危险动作或接触到各种危险因素。若陪护家长同样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例如未随时监护患儿,离开时忘记将病床防护栏拉起,将开水等危险物品置于患儿能够接触到的位置,或与患儿挤睡等,容易增加患儿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概率[2]。

3.2 护理因素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总结

护理方面的操作问题,如静脉穿刺无法做到一针见血,延误静脉用药,或患儿家属出现焦急、心疼等情绪,从而引发不满;在输液过程中,因药液速度过快导致患儿循环过重,或药液过慢未能遵医嘱完成用药计划;对药物的剂量计算出现差错,用药不足或过量,用药错误等造成护理失误;未掌握药物配伍禁忌尝试,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导致药物浑浊或相克;因未能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未按轻重缓急进行抢救,或抢救不到位而未能及时抢救患儿生命;例行巡视或指导不到位而导致患儿出现各种意外伤害;监管不力使患儿擅自离开病室而发生意外;护理记录混乱不清,患儿出现病情异常时,采取了护理措施却未有护理记录,或记录与实际不符,无法发挥法律证据作用,或起到反作用;医疗设备未能及时检查,导致使用时因性能不稳定却无人察觉,导致患儿发生意外[3];或医疗设备不到位,当有护理需要时却无法及时使用;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不过硬,或团队精神缺失,面临紧急情况时无法冷静对待,正确处理,或同事间相互指责相互猜疑,导致护理工作出现意外[4]。

3.3 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方法

(1)完善管理制度。应及时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护理规范及风险应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从源头上控制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将完善的护理规范及风险应对管理制度作为全体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行为指南,将其作为工作准则,从而确保护理工作能够保持安全且高质量。(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首先应培训护理人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定期地对护理人员举办各种护理知识及风险意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增强诚信度及工作责任感,并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应对、防范护理风险的业务能力[5]。此外,应将已发生过的意外风险事件制作成反面教材,具体形象地通过这些案例向护理人员宣导风险意识的重要性,从中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6];此外,护理岗位技能的培训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应在全体护理人员中展开岗位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全体护理人员都能够掌握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等内容,从而熟练操作、及时应对,降低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率。(3)护患间应增强沟通。作为护理工作本身而言,始终是一种高风险、无法完全预见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共同建立起一个抵御意外风险的协作整体,而并非仅仅依靠护理人员[7]。因此,应全面、随时地与患儿家属沟通宣导,及时告知护理工作进度及要求,取得患儿家属的配合和理解,既明确了解护理服务,又能够对可能出现的潜在意外风险有所准备并能共同承担。就具体工作而言,护理人员应在护理时随时告知家属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存在的风险等因素,力求获得理解及配合,若需要采取特别护理或治疗时,应在实施前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必要时应做好签字确认工作,风险由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共同承担,从而建立起意外风险防御整体[8]。

综上所述,确保真正降低护理意外风险因素的发生率,关键在于对风险事件展开全面分析,总结其发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方案,严格贯彻执行,同时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风险意识。相信通过长期的探讨、完善及执行,尤其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及支持后,护理工作一定能够更加优质有效,从而确保患儿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彩云.儿科护理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5(7):190.

[2]张春侠.儿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397.

[3]林晓枫,张秀玲.儿科静脉输液中护理风险因素安全管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5(7):118.

[4]王玉枝.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的研究[J].河北医学,2011,17(7):969-971.

[5]香祝浓.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118-119.

[6]李含芬,马树芬,黄婉云,等.浅谈儿科护士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7):944.

[7]李红梅.对儿科风险管理问题及防范措施的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0,4(10):57.

[8]须玉红,高新,陈春花.儿科护理纠纷的风险因素与防范对策[J].新疆医学,2009,39(10):144-145.

探伤施工总结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

任何的土木工程结构都会因为其自身使用材料的老化,周围环境因素的变化或是长期的承载等因素而具有一定的损伤,从而使得土木工程的建设施工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如果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损伤性结构诊断,从而可以及时掌握其中的隐患问题的位置等的详细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维修与加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另一方面,土木工程建设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现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对于土木工程结构的保障也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所以,对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损伤性结构诊断的探究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是尤为重要的。

一、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概述

1.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简介。

其实,从本质上说,土木工程的结构损伤就是其结构性态所发生的某些改变,而现今对于土木工程中的结构损伤的诊断,大都是通过其这种所改变的结构性态而断定其结构损伤的整体状况的。

对于土木工程的结构损伤的检测主要是损伤的指示,然后是对其结构损伤位置的寻找,最后,可根据这些确定出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程度,从而给定其损伤的指标。

2.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发展史。

土木工程有着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对于其结构损伤的诊断研究也拥有一段漫长的时期。综合世界中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发展,我们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20世纪40年代起的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研究者们大都通过实地考察与自身经验的结合来对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进行判断,从而可以对其进行及时地修补;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的60到70年代,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开始了对于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检测方法的探究,像是物理检测、破损检测等等,并提出了较为多的评价方式,如分项评价等;而第三个阶段开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第三阶段中,人们对于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诊断研究已经具有了较为完善的检测体系,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标准与规范,还在此基础上,规范了对于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的评价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土木工程建设的规模与数量都在快速的扩大,但是,恶劣的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等对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特别是桥梁、水坝等重要的土木工程项目。所以,对于现代的土木工程的建设施工,我们要在这些不确定性的灾害来临之前,对其进行全面的诊断、检测与评估,对土木工程的结构损伤进行及时、有效的维修与加固,在牢固其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减少损失。所以,探究现代土木工程的结构损伤诊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诊断方法

1.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中一般的物理检测方法。

(1)传统的检测方法。

对于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传统的检测方法,大体包含声发射检测、超声波检测等,这些检测方法大体运用于对于土木工程使用材料与其局部损伤的检测。这种传统的检测方式通常需要检测人员对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位置等具有初步的判断与了解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检测。因此,这一检测方式常常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与局限性。

(2)静态检测方法。

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静态检测方式一般有射线法、雷达波法等等。对于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这一检测,与传统的检测方式在其实际的应用上有许多相同的局限性。静态检测方法同样要对结构损伤的信息有初步的了解,才能对其进行检测,而且,这一检测方法对于某些结构较为复杂的土木工程项目不具有检测的可能性。且这一土木工程结构的静态检测方法是有人工定期进行的,并不具备结构损伤检测的实时性与连续性。

(3)动态检测方法。

对于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动态检测,其是建立于结构振动的损伤识别基础上的,其利用土木工程结构对振动的响应与其系统的动态变化来完成检测的。这一检测方法与静态检测方法相比,其以结构的物理特征变化来进行的检测,可以对较为大型的结构复杂的土木工程项目来进行整体性的检测。另一方面,其来可以利用环境模式下的结构振动方式来对土木工程的结构损伤进行实时性的检测。

但是,这一检测方法同样存在着某些缺陷,像是土木工程结构上预测性的损伤检测不灵敏、检测的精确度不高等等,这些缺陷使得,我们还需要对这一检测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总结与完善。

2.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中基于能力变化的检测方法。

对于这种基于能力变化的检测方法,其还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模态应变能,另一种是能量传递比。前一种检测方式是通过对结构损伤的模态应变能的变化来判定的其位置与损伤程度的,这种方式由于其简单有效,被大量的应用于实际的检测中。而后一种检测方式是通过能力传递比,即模态传递的能量与系统的总能量的比值的变化来确定结构损伤的位置的。

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其极容易受到噪音的影响,但在实际的运用中,人们大都会采用多阶的模态叠加的方式,所以,其检测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准确程度还是较高的。

3.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中的神经网络检测方法。

我们都了解,生物对于信息的处理是通过其大量神经元所组成的神经网络来进行的,所以对于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检测,研究者们模拟生物的神经网络得出了一种神经网络的检测方法。这种神经网络对于土木工程结构损伤的检测是通天其在不同状态下的反应、变化,从而对其损伤的特征进行有效的提取,并将其转化为参数建立相应的映射关系,最后对结构损伤做出诊断与评价。

这种神经网络的适应能力与环境震动的处理能力都很强,是土木工程结构损伤检测的有效方式。

三、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的应用领域

1.土木工程结构的诊断可以应用于对新建设的土木工程结构的鉴定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土木工程结构建设是否达到了相关的规范与标准。

2、对于灾后建筑物的损伤程度检测,以及结合其维修、稳固情况与其耗费资金的状况等作出的全面评价,可以为灾后各个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修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的规范标准。

3、像是桥梁、水坝等重要土木工程的修建与施工等,都需要对其进行结构损伤的全面、精确的检测与评价,这样,才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充分的保障作用。

四、总结

土木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是土木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的基础保障,无效、不科学的结构损伤诊断,对于土木工程的建设有着消极的影响。所以,对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损伤性结构诊断进行积极、科学的探究,是对土木工程稳定性、安全性的进一步保障。而对于结构损伤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其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所以,这对于土木工程结构的损伤性诊断要坚持长时期的、定期的检测,确保我们对其结构损伤信息的掌握程度,保证结构损伤的安全评估,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维修与加固,特别是像桥梁、水坝等重要的土木工程项目,从而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恺钧.探究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研究进展[J]建筑与文化,2013(05)

[2]陈颖.浅谈损伤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02)

[3]姚华伟,夏星杰,吴园.浅谈土木工程损伤检测技术[J]科技资讯,2011(20)

[4]罗俊,李华.关于土木工程中的结构损伤断定问题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2(10)

[5]张海芳.关于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的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2012(09)

探伤施工总结篇6

一、强化医保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一)稳步推进我市职工、城乡居民和普通门诊统筹医保三项制度实施。

落实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经办管理工作的衔接,全面开展普通门诊统筹实施工作,确保三项制度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

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的费用支出,要根据不同医疗机构和疾病发生的特点,细化和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目前我市普遍使用定额结算办法。我们可积极探索实行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鼓励医疗机构主动降低成本的费用结算办法。

(三)完善和深化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的管理。

1、根据新社保年度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完善协议内容,将医保政策和医保管理标准充实到协议条款中,提高协议内容的可操作性。

2、加强就医管理。要积极探索与市级统筹适应的就医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对定点机构参保病人住院登记和探访机制,处理好方便参保人员就医与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关系,防止医疗机构挂床住院、冒名住院、过度治疗以及骗取医保费用等违规行为发生。

(四)全面落实定点机构考评制度。

社保经办机构要积极配合做好定点机构定点服务质量考评工作,建立对定点机构的服务态度、执行医保规定情况和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与医疗费用结算经济补偿挂钩的管理机制。

(五)做好医保运行情况分析工作。

开展医疗保险运行情况分析,使之成为经办机构基金结算决策、提高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水平和成为经办系统提高执行力的一个有力抓手。通过数据整理并进行分析,以数字化、定量化评估医疗保险运行效果,推动经办管理优化。HTtP//:

(六)积极探索研究解决异地就医实时结算难题。

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实时结算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全市定点机构协议管理一体化,做到市、区定点医疗机构互通;二是研究探索建立定点机构实时结算系统,尽快实现参保人在异地看病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资金实时结算。

二、完善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市级统筹

要全面贯彻落实《江门市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为下一阶段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市级统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基金统一调剂制度。解决地区内市、区之间基金统一调剂结算、数据资料资源共享、以及待遇发放统一流程的问题。

(二)建立和完善工伤保险服务协议管理制度。要完善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对未建立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管理的市、区,应尽快签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机构。通过协议管理进一步确保工伤职工救治的合理需要,以及工伤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遏止浪费,规范工伤保险管理服务。

(三)积极探索建立医疗、工伤保险定期待遇的异地人员资格实时认证机制。实地对一次性缴纳医疗保险费参保人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进行认证,防止冒领和骗保现象发生,确保基金的安全。

三、研究探索实时掌握失业人员隐性就业动向机制,确保失业人员待遇正常发放

探伤施工总结篇7

关键词:钢结构 桥梁监理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公路桥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所以其工程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而监理工作即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公路桥梁工程的质量,这是其工作的重心。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其不仅工序较多,同时施工任务量大,所以其工程的整体上质量是需要多个施工阶段的质量相互协调才能得以保证的,所以监理人员需要在施工的各阶段都做好质量控制和监督,以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一、钢结构桥梁原材质量控制

钢板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必须满足GB/T714- 2008 《桥梁用结构钢》的要求,全部钢板均需做冲击韧性试验。钢板表面不应有气泡、结疤、裂纹、夹杂、折叠、麻坑、麻面,钢板不得有缩孔、夹杂、分层现象,钢板表面状态按GB/T14977- 94 规定,钢板厚度不准许出现负公差。为保证钢结构构件、节段拼接的顺利进行,应努力保证板端2m 范围内在板面横向和纵向不准许有 S 变形和折皱,钢板每米波浪度和瓢曲度偏差在 2~3mm/m 之内,两端各 2 米范围内应平顺。

二、桥梁施工中钢梁钢结构施工监理

1、钢结构加工单位在承接合同生效后,应按设计图纸完成制造工艺设计文件,制造工艺设计文件内容应包括:编制工艺流程图及总体文件编制实施性制造规程及细则文件质量保证及管理文件验收程序文件等。

2、一般情况下工厂焊接和工地焊接均应分别进行钢材焊接工艺评定试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合格后,方能指导后续的焊接操作,是编制正式焊接工的依据。制造工艺设计文件应在完成工艺试验并验证合格后,报请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行内专家进行评审。

3、钢板制造加工时尤其应对钢板二端各2m 的接头范围内,检查钢板厚度及纵横向变形,以避免影响接头焊接接头处理,确保质量。钢板在切割前应进行矫平等预加工处理,并使其偏差在1mm/m 范围之内;钢板经矫平后不得出现折皱、翘曲等影响质量的现象,矫平后钢板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凸痕和其它损伤,必要时应进行局部整修或打磨整平。

4、正式号料前应将钢板抛丸清除表面氧化皮等物质,并进行车间底漆预处理,车间底漆干厚30um。正式涂装前作二次抛丸处理。钢结构加工单位应根据施工设计图,按不同构件的焊缝技术要求,编制出详细的坡口尺寸加工图,报监理与设计单位予以确认。

5、正式施焊前应首先检验焊接设备是否符合要求。切实查明所有焊缝尺寸、长度和位置是否符合技术规定、规范和图纸的要求。钢主梁中不等厚或不等宽的钢板采用对接焊缝时,为使厚(宽) 板向薄(窄) 板均匀过度,应将厚(宽) 板的一侧或双侧做成坡度,该坡度宜设为1∶5,同时还应对焊缝表面顺应力方向磨顺。

6、钢结构整体拼装工作应在专用胎架上进行,胎架的基础应有足够的承载力,以保证生产过程中基础不发生沉降。组拼平台应通过预压消除非弹性变形,并应做好防水、排水设施,以防沉陷。在荷载作用下,台座顶面变形不应大于2mm。钢箱梁起吊主梁节段吊装过程中应确保整体稳定性,钢结构主梁节段属于开口断面,抗扭刚度小,必须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节段在吊装、拼接、顶推过程中抗扭能力。

三、钢梁钢结构焊缝的检验和无损检验

1、全焊透对接焊缝检验

对于主要受力构件、关键断裂部位和受拉构件等部位的对接全焊透焊缝,应按照25%的比例进行X射线(RT)、100%的比例进行超声(UT)、100%的比例进行磁粉(MT) 探伤检测。对厚板X射线应加强探伤能力,确保X射线的探伤能力与钢板厚度相匹配。当抽检中发现一条焊缝X射线检测不合格时,则该焊缝应在原检测位置向二侧延伸加倍进行检查,若仍有一处不合格时,则该条焊缝必须按100%的比例进行X射线探伤检查。

2、填角焊缝

应进行100%磁粉(MT) 探伤。所有的焊缝在无损探伤前,待焊缝冷却到环境温度后应先目检,合格后,才可进行无损探伤。射线(RT) 探伤、超声(UT) 探伤、磁粉(MT) 探伤均应按相应标准执行。制造厂对焊缝进行无损探伤后,应将所有的照片记录资料以及有关报告包括不合格待修焊缝的照片及资料全部提交给监理人员待查。

四、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要求

1、大气环境及大气污染对金属结构易造成腐蚀,腐蚀问题是金属结构的大敌,防腐设计是延长桥梁使用寿命、节约维护费用和优化桥梁景观的重要途径。 涂装防腐方案及实施应结合钢结构的加工、制作、组装、现场安装、成桥等各个阶段阐述清楚。

2、钢箱梁承包人应制定将来桥梁在运营过程中的维修手册、涂装防腐寿命终结时更换涂装防腐的具体要求及施工操作规定。本桥箱梁内不采用抽湿装置,钢箱梁内部涂装体系按不采用抽湿装置考虑。在正式涂装前应进行涂装工艺试验,试验面积不小于1m2。

3、现场焊接接缝处每侧应留出50mm 宽不涂装,但需作必要保护,待现场焊接完毕方可进行涂装,工地焊接接缝处除锈与涂装要求与工厂相同。最后一道面漆在主梁合龙后涂装,最后一道面漆施工前应对运输、安装过程中破损的涂层进行修补。

4、施工环境要求:油漆涂装之前与过程中必须对涂装表面进行清洁处理。施工温度10~35℃相对湿度小于80%。空气清洁度:要求环境少尘或无尘,保证施工期间的环保和通风。

五、桥梁工程全过程监理

1、施工实施阶段监理的控制要点

首先,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的原材料都必须经过监理单位的检验审查,经过签字确认方可投入使用,对于不合格品,视情况可以经过多方协商降级使用,对于废品,必须清除出场。针对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以及施工技术方案要经过专家论证方可使用。

其次,施工单位使用的测量计量工具设备等需要监理单位进行定期的抽查检验,对于工程中的变更引起的施工设计变化,监理单位要相当的注意实际的施工变更资料,以便于监理工作的进行,避免签认错误。

最后,对于施工中的私自变更现象以及使用审查未通过的材料和验收不合格就擅自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的,监理单位有权下达停工整顿指令,同时报告建设单位,情况特别严重的应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监理的控制要点

已经施工完毕的公路桥梁工程,工程监理单位必须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施工验收工作,并且严格执行施工验收规范以及设计要求,只有验收合格的部分才可以签认,未通过的部分,责令整改修补,经过施工单位修理加固等合格后再对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达到设计标准和验收规范要求方可以与签认,最后,监理单位还要出具编辑整理的相关竣工的资料,并在验收竣工质量报告上签字。同时,工程监理做好工作总结,为以后工作总结经验。

结语

根据钢结构桥梁上述施工工艺及质量要求,监理按照重要程度制定不同的检验项目,分别采取驻厂检、巡检、对非监理停止点工序进行不定期的平行抽检、重要工序旁站、设置停止点检验等检验方式,确保各道工序施工质量都处于监理的严格控制下。对现场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隐患,监理组及时通知纠正,当出现较大的问题时,通过下发指令、监理通知乃至召开现场质量分析会等形式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到位,从而保证了钢箱梁从选材、加工制造、现场焊接拼装、防腐涂装等各个环节都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真正保证钢结构桥梁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学明;张春来.浅谈钢结构施工过程监理及质量通病防治[J].山西建筑.2011(29)

[2]. 于长江.浅析监理对钢结构施工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0(13)

[3]. 张永.对钢结构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分析[J].四川建材.2008(04)

探伤施工总结篇8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腹部外伤急诊病例进行研究,通过检测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命体征,评估患者均具有腹部外伤急诊探查手术的手术指征,其中55例男,21例女,最大年龄为55岁,最小为17岁,平均年龄为(38.2±0.3)岁。根据致伤原因分为:车祸伤、挤压伤、刀刺伤、坠落伤各41例、5例、16例、15例,车祸伤发生率最高;根据受伤部位分为:脾破裂伤、胃穿孔、大网膜及肠系膜创伤、小肠穿孔、大肠穿孔、肝破裂各35例,5例、10例、7例、4例、15例。将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进行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患者。

1.2.2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治疗患者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护理措施,具体操作如下。术前护理:手术室护士基础患者的第一步是术前访视,了解急诊患者的情况,为术前做好准备,也是手术室护士工作的重要任务。急诊患者多不是空腹,且发生意外时患者的应激反应,使胃延迟排空,为避免手术中出现食物误入呼吸道导致窒息等危险因素,术前应实施胃肠减压。与麻醉师一起去术前访视,与手术医生、麻醉师、患者家属一起探讨手术方案,术后护理计划等,一定要注意患者或及家属的知情权并获得同意。术中护理:将患者推入手术室后,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及住院号等,核准无误后,帮助手术医生摆好患者,并静脉穿刺,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若穿刺困难,可用静脉切开的方法建立通道,确保输液顺利。术中帮助麻醉师,观察生命体征,清除呼吸道和口腔的分泌物,给予气管插管,保证患者呼吸顺利。

术后护理:一般患者醒来后,会因疼痛、对手术是否成功及并发症的担忧而产生害怕、焦虑、恐惧等情绪,此时护理人员护理人员需要时刻留意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态度等各种方面,安慰患者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引导患者以积极、乐观、坚持的态度对抗疾病,从而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另外要注意患者术后的,密切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待生命体征稳定时,可将从平卧改为半卧位,半卧位能降低切口张力,减少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促进术后愈合。术后还应注意饮食问题,术后3天进行肠外营养,禁饮食,当胃肠功能恢复后,饮食方式可从清流、流质、半流质转变为普通饮食。护理人员应注意术后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排气,防止肠粘连。

2结果观察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

3讨论

实施腹部外伤急诊剖腹探查手术的条件是:未能排除内脏器官损伤或在观察期出现腹部探查手术指征,虽然此时已有手术指征,但却无法明确腹部原发性的主要病因。腹部外伤的死亡率较高,术前不确定因素多,因此,需紧急实施腹部探查手术,而术前准备不充分、时间短,甚至出现某些紧急情况未来得及处理就开始手术,如有可能并发体内其他重要系统的病变,导致手术的风险性加大,术后并发症多,此时需要良好全面的护理。合格的腹部外伤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同时兼顾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缺一不可。

术前护理要求做到术前探访,了解患者的情况,给予患者胃肠减压,避免潴留食物返流导致患者窒息,还要求护理人员与手术医生、麻醉师、家属患者沟通,共同讨论手术方案等。术中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核对患者信息,帮助手术医生摆好手术所需,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帮助麻醉师气管插管。术后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注意随着患者身体的恢复情况改变,做好患者的术后饮食护理并鼓励患者尽早活动减少发生肠粘连的发生率。本文研究中,全部病例均实施腹部外伤急诊剖腹探查手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而观察组给予在常规护理治疗患者的基础上全面的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护理措施,发现,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1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来说,腹部外伤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护理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上一篇:施工意识总结范文 下一篇:施工心得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