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工转正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5 15:09:36

物料工转正总结

物料工转正总结篇1

   

生鲜商品按其秤重包装属性可分为:定量商品、秤重商品和散装商品,按物流类型分:储存型、中转型、加工型和直送型;按储存运输属性分:常温品、低温品和冷冻品;按商品的用途可分为:原料、辅料、半成品、产成品和通常商品。生鲜商品大部分需要冷藏,所以其物流流转周期必须很短,节约成本;生鲜商品保值期很短,客户对其色泽等要求很高,所以在物流过程中需要快速流转。两个评判标准在生鲜配送中心通俗的归结起来就是“快”和“准确”,本文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下联华生鲜配送中心是如何做的。

   

订单管理

   

门店的要货订单通过联华数据通讯平台,实时的传输到生鲜配送中心,在订单上制定各商品的数量和相应的到货日期。生鲜配送中心接受到门店的要货数据后,立即生成到系统中生成门店要货订单,按不同的商品物流类型进行不同的处理:

   

1、储存型的商品:系统计算当前的有效库存,比对门店的要货需求以及日均配货量和相应的供应商送货周期自动生成各储存型商品的建议补货订单,采购人员根据此订单再根据实际的情况作一些修改即可形成正式的供应商订单。

    

2、中转型商品:此种商品没有库存,直进直出,系统根据门店的需求汇总按到货日期直接生成供应商的订单。

   

3、直送型商品:根据到货日期,分配各门店直送经营的供应商,直接生成供应商直送订单,并通过EDI系统直接发送到供应商。

   

4、加工型商品:系统按日期汇总门店要货,根据各产成品/半成品的BOM表计算物料耗用,比对当前有效的库存,系统生成加工原料的建议订单,生产计划员根据实际需求做调整,发送采购部生成供应商原料订单。

   

各种不同的订单在生成完成/或手工创建后,通过系统中的供应商服务系统自动发送给各供应商,时间间隔在10分钟内。

物流计划

   

在得到门店的订单并汇总后,物流计划部根据第二天的收货、配送和生产任务制订物流计划。

   

1、线路计划:根据各线路上门店的订货数量和品种,做线路的调整,保证运输效率。

   

2、批次计划:根据总量和车辆人员情况设定加工和配送的批次,实现循环使用资源,提高效率;在批次计划中,将各线路分别分配到各批次中。

   

3、生产计划:根据批次计划,制定生产计划,将量大的商品分批投料加工,设定各线路的加工顺序,保证和配送运输协调。

   

4、配货计划:根据批次计划,结合场地及物流设备的情况,做配货的安排。

储存型物流运作

   

商品进货时先要接受订单的品种和数量的预检,预检通过方可验货,验货时需进行不同要求的品质检验,终端系统检验商品条码和记录数量。在商品进货数量上,定量的商品的进货数量不允许大于订单的数量,不定量的商品提供一个超值范围。对于需要重量计量的进货,系统和电子秤系统连接,自动去皮取值。

   

捡货采用播种方式,根据汇总取货,汇总单标识从各个仓位取货的数量,取货数量为本批配货的总量,取货完成后系统预扣库存,被取商品从仓库仓间拉到待发区。在待发区配货分配人员根据各路线各门店配货数量对各门店进行播种配货,并检查总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向上校核,如果商品的数量不足或其他原因造成门店的实配量小于应配量,配货人员通过手持终端调整实发数量,配货检验无误后使用手持终端确认配货数据。

   

在配货时,冷藏和常温商品被分置在不同的待发区。

中转型物流运作

   

供应商送货同储存型物流先预检,预检通过后方可进行验货配货;供应商把中转商品卸货到中转配货区,中转商品配货员使用中转配货系统按商品再路线再门店的顺序分配商品,数量根据系统配货指令的指定执行,贴物流标签。将配完的商品采用播种的方式放到指定的路线门店位置上,配货完成统计单个商品的总数量/总重量,根据配货的总数量生成进货单。

中转商品以发定进,没有库存,多余的部分由供应商带回,如果不足在门店间进行调剂。

   

三种不同类型的中转商品的物流处理方式:

* 不定量需秤重的商品

设定包装物皮重;

由供应商将单件商品上秤,配货人员负责系统分配及其他控制性的操作;

电子秤秤重,每箱商品上贴物流标签。

* 定量的大件商品

设定门店配货的总件数,汇总打印一张标签,贴于其中一件商品上。

* 定量的小件商品(通常需要冷藏)

在供应商送货之前先进行虚拟配货,将标签贴于周转箱上;

供应商送货时,取自己的周转箱,按箱标签上的数量装入相应的商品;

 

如果发生缺货,将未配到的门店(标签)作废。

   

加工型物流运作

   

生鲜的加工按原料和成品的对应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组合和分割,两种类型在BOM设置和原料计算以及成本核算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BOM中每个产品设定一个加工车间,只属于惟一的车间,在产品上区分最终产品、半成品和配送产品,商品的包装分为定量和不定量的加工,对于秤重的产品/半成品需要设定加工产品的换算率(单位产品的标准重量),原料的类型区分为最终原料和中间原料,设定各原料相对于单位成品的耗用量。

   

生产计划/任务中需要对多级产品链计算嵌套的生产计划/任务,并生成各种包装生产设备的加工指令。对于生产管理,在计划完成后,系统按计划内容出标准领料清单,指导生产人员从仓库领取原料以及生产时的投料。在生产计划中考虑产品链中前道与后道的衔接,各种加工指令、商品资料、门店资料、成分资料等下发到各生产自动化设备。

   

加工车间人员根据加工批次加工调度,协调不同量商品间的加工关系,满足配送要求。

配送运作

   

商品分捡完成后,都堆放在待发库区,按正常的配送计划,这些商品在晚上送到各门店,门店第二天早上将新鲜的商品上架。在装车时按计划依路线门店顺序进行,同时抽样检查准确性。在货物装车的同时,系统能够自动算出包装物(笼车、周转箱)的各门店使用清单,装货人员也据此来核对差异。在发车之前,系统根据各车的配载情况出各运输的车辆随车商品清单,各门店的交接签收单和发货单。

   

物料工转正总结篇2

仓库员虽然技术性并不高,但需要勤劳,心细,作业强度大。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20成品仓库的年终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成品仓库的年终总结范文一:回顾过去,展望未来。2020年已经过去,回顾过去的一年,现将部门工作总结如下:

部门的建设与管理得到了加强,充分利用例会将公司规划认真传达,让本部门各位同事认识到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宏伟目标。每月1号和15号是成品库的例会,总结前15天工作的不足,安排后15天的工作。

加强了本部门职员的培训学习,真正掌握了物料进、出、存的工作流程,使他们真正发挥技术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使物品能起到物流顺利周转,同时也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作用,昨天的工作是离不开各位同事的积极配合,使成品库管理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改进。近期,我们对所有成品进行了定位管理,在成品库画上区域,每一件成品进库时都在台帐上表明该成品的位置。极大地缩短了发后员找货的时间。

积极配合合同科,生产部和销售部,对库存呆滞物品的积压进行整改,避免了原材物料的浪费,节约了原材料,处理了部分呆滞物品,并改善了成品库物品和堆放的紧缺现象,还给生产周转提供了合理空间。

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工作,保证了对表单的上交时间和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采购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反馈工作都取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今年一月份,我们推行了ERP数据库管理,使得成品库的数据更加准确、也给供销员发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ERP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目前两套帐并存运行,待时机成熟后将在全公司推行ERP,使用ERP平台进行成品库的管理工作。

快乐是一双飞向智慧仓库的纯洁翅膀,领着我到智慧仓库里遨游。利用看板管理和数字管理使相关部门的生产。工作在衔接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给公司的整体运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总之,以前的成绩,离不开各位领导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以及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方面:

安全管理力度不够。

1。在忙碌中对领料及送货人员态度烦燥了一些,致使沟通进行不欢而散时有发生。

改善方案:尽可能定时收发料,以保证成品库发后员有足够的时间处理备料,盘点,整理等事务。

2。短时间培训后的接受能力有限,再培训和来料反馈信息力度有待加强。

改善方案:尽可能每周对仓库管理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执行力,确保进出仓数据准确,确保信息反馈及时并真实。

3。在成品库管理及数据管理能力上有待提高。

改善方案:为提高物料的管理,对所有进出成品库的物料尽可能按执行,为确保计划部。采购部。生产部及销售部能及时了解物料库存情况,对ERP数据及库存日报表需有专人负责录入。确保在进出仓前查询并录入相关数据再收发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2017年,是全新的一年,也是自我挑战的一年,我们将努力改正过去一年工作中的不足,把新一年的工作做好,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0成品仓库的年终总结范文二:时光飞逝,弹指之间,2020年已接近尾声,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时间如梭,又将跨过一个年度之坎。

作为制造行业,成本是公司的关键之一,对成本管理水平的要求应不断提升,对采购原材料、到各部门材料的使用更应加以控制。回顾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工作着重于公司的经营方针、宗旨和效益目标上,紧紧围绕公司提出的重点展开工作,紧跟公司各项工作部署。在核算、管理方面做了应尽的责任。

透视昨天,工作的风风雨雨时时在眼前隐现,但我们却必须面对现实,不仅仅要能做的到工作时埋下头去忘我地工作,还要能在回过头的时候,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检查核对,对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从怎样节约时间,如何提高效率,尽量使工作程序化、系统化、条理化、流水化!从而在百尺杆头,更进一步,达到新层次,进入新境界,开创新篇章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必将有利于自己的前行。

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现将2009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

1、我们正生活在服务经济时代。

服务已渗透到生活中的诸多细节,每个人既是享受服务的“客户”,又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个体。正因如此,我们的工作也应该更完善以为生产服务为中心,来为生产提供更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实实在在做人做事,是我们秉承的理念,尽我们的全力去满足每一个生产细节的要求,给我们一个机会还公司一份满意!我们会一如既往,无微不至地做的更多更好。

不足之处:没有和各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

2、能严格执行公司仓库保管制度,防止收发材料差错出现。

入库及时登帐,手续检验不合要求不准入库;出库时手续不全不发货,特殊情况须经有关领导签批。做到以公司利益为重,爱护公司财产,不监守自盗。

不足之处:对供应商物料进仓数量严格把关了,却对生产部门领料没有把好关;ERP录入不够及时,争取09年改进这一现状。

3、合理安排材料在仓库内的存放次序。

按产品种类、规格、等级分区堆码,不得混和乱堆,保持库区的整洁。能真正掌握材料的进、出、存的工作流程,同时也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作用。

不足之处:仓库规划不够合理,2010年将重新进行规划。

4、积极配合财务部和采购部。

负责定期对仓库产品盘点清仓,做到帐、物、卡三者相符。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仓库库存的盘点、盘亏的处理及调帐工作,保证库存报表的上交时间和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不足之处:盘点速度较慢,提供物料数据速度有待提高。

每天的工作中都有很多问题发生,我们有必要做到要善于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去解决,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2020成品仓库的年终总结范文三:在恪守以往取得的成绩和好的工作方法外,争取在2017年能改善去年的不足,使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在此列出如下的仓库2017年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

1、加强费用成本方面的管理。

⑴、规范库存材料的核算管理,严格控制材料库存的合理储备,减少资金占用。建立材料领用制度,改变原来不论是否需要、不论那个部门使用、也不论购进的数量多少,都在购进之日起一次摊销到某一个部门来核算的模糊成本。

⑵、在原来的基础上细划物料成本的管理,加强对各部门物料使用管理,实实在在核算各部门所使用物料消耗,真实反映出各部门生产成本。为各部门物料使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⑶、认真执行低成本高效益的管理方法,进一步对各部门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配合,合理使用各项物料,严格对物料消耗合理性进行审核,杜绝乱使用浪费等现象。

2、加强控制基础工作。

⑴、本人从事制造行业也有数年时间,但未真正了解成本核算工作,但我坚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肯定可以把公司成本降到最低点,给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

⑵、按规定时间对各部门物料进行盘点,及时核算出各部门所使用物料情况。在月终报表中通报给生产主管、及时指出各部门存在浪费现象,积极配合各部门查找分析原因。杜绝后续再出现浪费现象。

3、加强每月核算与日常管理工作。

⑴、强烈建议各部门按规定使用物料、管理人员每天进行监督、审核,参照相应的规定制度。统一正常使用各项物料,日常工作中,节约使用、并时刻注意员工在使用物料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现象,一经发现及时指出、让全体人员养成良好的节约意识。

⑵、每月统计出各部门使用物料数据,一经发现有超标现象,及时查找原因,使用是否合理,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予以改正,保持降低成本意识,争取做到低成本高效益的管理理念。

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个业务全面,工作热情高涨的团队。作为一个管理者,对下属充分做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树立起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部门新形象。

⑷、作为基层管理者,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执行者。要想真正把公司成本降低,除了各部门管理人员熟悉合理使用物料外,还需要认真实在培训员工,首先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下属有榜样看,大家都能够主动形成节约意识。

4、在仓库管理及数据管理能力上有待提高。

⑴、为提高物料的管理,对所有进出仓物料尽可能按执行,对供应商严格把关来料数量。为确保采购部、生产部及销售部能及时了解物料库存情况,对ERP数据及库存日报表需要实时录入。确保在进出仓前查询并录入相关数据再收发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⑵、加强对本部门职员的培训学习,真正掌握物料进、出、存的工作流程,使他们真正发挥技术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使物品能起到物流顺利周转,同时也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作用,使其仓库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改进。积极配合采购部和销售部,对库存呆滞物品的积压进行整改,避免原材物料的浪费,节约原材料,处理部分呆滞物品,并改善仓库物品和堆放的紧缺现象,还给生产周转提供了合理空间。

⑶、重新对仓库库位进行有效的规划,使物料摆放更加合理,盘点更加方便。

1、针对综合原材料仓和综合半成品仓(喷塑、冲床、保护焊、机加车间等)统计人员的一点建议:

目前车间统计员所统计的物料数据,如车间制成半成品、原材料消耗、车间在产品等。从形式上来看,只是仅仅为其车间提供的,而他们的工作范围也只是成为车间算工资的工具而已。我的建议是他们如果能够到我们仓库,直接把他们所统计的物料数据转换成ERP数据,这样的话,即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又能及时确保综合原材料仓和综合半成品仓所有物料的数据准确性,还能为财务、采购等部门提供更及时的物料信息。当然,这并不影响给生产车间提供生产进度所用的数据。这个建议并不是说统计人员归仓库管理,只是互相配合,因为大家都是为生产而服务、为公司而服务!

如果公司采取这条建议的话,我会对他们进行一个培训,让其了解物料进出的流程及其如何规范。

2、对生产车间的建议:

希望公司领导能够重视这条建议。

⑴、因为我们公司仓库场地有限,所以大部分物料均在各个车间存放。正是这个原因,车间领料人员(比如总装车间)到别的车间去领取物料时能否叫一下我们一起去或者把领料的数据(物料上基本有标识卡)及时报给我们?

⑵、对于车间用低值易耗品,望生产部领导给予一个硬性规定,我们将按此规定去实施进出仓手续。

总之,仓库能在现实情况中不断的改善是离不开各位领导的悉心关怀和指导及各位同事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挥手昨天的时刻,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对过去取得的成绩,将不骄不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对过去的不足,将不懈的努力争取做到最好,我们将会用行动来证明我们的努力,我们更加清楚获取不是靠辉煌的方式,而是靠不断的努力。为了公司发展得更加壮大,并跻身于国内先进企业行列,让我们携手合作,创造出辉煌的明天!2017年,是全新的一年,也是自我挑战的一年,我们将努力改正过去一年工作中的不足,把新一年的工作做的更好,为公司的发展前景尽一份力。

2020成品仓库的年终总结的人还看了:

1.2020仓库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2.2020库房工作总结范文

3.2020仓库工作总结

4.2020年医药仓库年终总结3篇

5.2020采购年终总结

6.2020采购部年终总结

物料工转正总结篇3

因此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化,产业内、产品内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加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加工贸易是中国接受跨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和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手段。因此,促使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已成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又一新趋势。

而加工贸易是显示产品内分工的一个重要的贸易指标。中国只是从事高技术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而发达国家从事的则是高技术中的高端产品以及设计和营销,属于产业内及产品内分工。因此,中国未来贸易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在产业内分工与贸易中实现从低质品向优质品的升级,在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中实现由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的攀升。

所以,我们要成为真正意义的制造强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来承接相关产业的转移,从影响竞争优势几项因素入手,通过比较优势的积累、转换、创造才能使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才能实现产业(产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2005年1-12月份,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865.5亿美元,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2008年1-4月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245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9%,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7.7%。其中出口148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9%,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4%,进口973.2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占同期进口总额的40.5%。

我国加工贸易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的加工贸易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便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装配环节,研发和营销两端均处于弱势。

其次,劳动力等商务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主要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逐步攀升;与此同时,东部地区所需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这些劳动力多数不具备加工贸易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技能,从而产生结构性需求矛盾,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障碍。

转型升级对策

一、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加强配套水平以促进产业升级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由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和相关机构构成。一个产业往往是通过投入产出结构垂直联系的,由于这种上下游的联系,导致上游产业的产品成为下游产业的中间投入品,下游产业则形成上游产业的市场。对于市场的易进人性的考虑就会将上游产业吸引到已经有相当多的下游产业厂商的所在地,由于成本的联系,下游产业的厂商如果坐落于已经有相当多的上游产业厂商的所在地,因中间投入品的易获取性,其生产成本也会较低 。只要存在运输成本、市场的外在性就会激励上游产业(企业)和下游产业(企业)在区位上相互靠近,最终形成由相互关联、配套企业聚集的产业群,以此形成综合比较优势,以提升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集群的地区,专业化分工将越来越细化,并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平台,更加促使跨国企业在这些地区集聚。在一些大跨国公司即“龙头企业”的周边,都有大量的配套厂商。产业的转移方式也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由来料加工发展到直接投资,甚至将研发总部向这一地区转移。可以设立保税区、加工贸易区、工业园和科技园等,使产业划分和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细,产业的集聚化越来越凸显,并由此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平台和新型的规模经济,形成了产品配套程度很高的企业群和产业群。较为完善的配套水平,既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可形成了新的“马太效应”,更加促进国外产业和国内有关配套企业的大范围集聚。龙头企业的订单一到,马上就近配齐材料,很快能够投入生产。当地亦可借助龙头企业的纵向延伸,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继而扩展成关联度较高的企业集群,由此可以形成重要的产业基地,既为携订单而来的国外企业提供了降低成本的良好条件,推动加工贸易迅猛升级。

二、从OEM到ODM再到OBM,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OEM(Original EqujpmentManufacturing),英文直译为“原创设备制造”,通常被译为“贴牌制造”。ODM(OriginalDesign Manufacture),(是在价值链上增加了设计环节,但仍然不能冠以制造商名称的一种加工贸易方式)。 而部分实力较强并具有长远战略的企业则继续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逐步占领高端增值环节,称为OBM(Own Brand Manufacture)(包含了品牌、研发和营销在内的具有完整价值链的生产方式,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制造产业升级的一个崭新阶段,表现在制造企业不仅进行深度加工组装和产品设计活动,还拥有并深度开拓自己的品牌。

加工贸易企业升级做OBM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其一是通过自主投资研发升级做ODM,然后进一步向OBM延伸:其二是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生产过程中,学习其先进技术,运用到自已品牌中,改进、提升自主品牌;三是通过购买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股权先实现ODM,再向OBM升级。企业首先通过完成资本、技术、人才等的积累,从而有力支持了其自主研发,开发新品和打造自主品牌。一开始企业自主品牌的产品收益会很少,但一旦选择创建品牌,再难也要坚持下去,有了品牌也有核心技术并不断创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才可能形成自己的话语权。OBM意味着原来的被雇佣者最

终取代了买主的地位,自己从头至尾负责产品的创新、生产和经营,从OEM、ODM向OBM的升级跳跃,关键是要能够独立承担产品创新和品牌经营这两个环节。掌握了这两个环节的隐含性知识和技能,就意味着“中国制造”或“中国设计”演变为真正的“中国创造”,因而是中国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最高级状态。

三、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发展深加工结转

发展深加工结转,加长产业链,分别向上游零部件产业上溯和向下游物流业延伸是加工贸易提高附加值的必由之路,国内一些政策违背了加工贸易加强国内产业链的方向,降低了国内采购的积极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展深加工结转,提高国内采购率,要以使加工贸易由无根产业便为根扎于国内的产业,现有的加工贸易转关深加工办法执行过程中存在手续繁琐的弊病,要完善和切实落实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的政策,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便国内的配套具备了条件,加工贸易企业还是不会有提高国内采购率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则主要体现于转关深加工政策之中。海关对“转厂”施加了种种限制,令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对“转厂”望而却步。对于按转关运输办理货物结转的情况,转出和转入企业必须向所属海关提出申请。企业在办理结转时常常受到限制,且所需时间长,有时难以如期结转,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鉴此应对加工贸易品“转厂”的政策予以适度的简化。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另外流转税的返还与抵扣问题也有待解决目前,全国各地对这一过程征税还是免税做法不尽统一,对深加工结转业务,国家有关部门视同进出口贸易实行保税监管,海关对保税进口料件深加工结转进行保税监管,外汇管理部门允许深加工结转以外汇结算,并办理进出口付汇。如果再在下一道转厂环节实行征税,必将产生双重赋税的问题,严重加大企业负担。但是如果转厂深加工贸易不加控制地免征国内各加工环节税收,鉴于分次转厂的情况和管理方式十分复杂,就会更加诱发走私的发生。对深加工结转货物应推行“境内关外”的模式,将深加工结转的货物结转至出口加工区内时免税,当货物结转至出口加工区外视同内销征税。优点之一: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时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则既免去了双重赋税的麻烦,亦不需要征税。优点之二:出口加工区的货物报关实行的模式本来为:当境内区外进入出口加工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办理出口报关手续,办理出口退税手续。可将其调整为免税也不必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省去繁琐的手续又达到了免税的目的。而从区内出境内区外时,只能视同内销,按照内销的规定来征关税以及增值税,以避免走私行为的发生。

四、完善加工区的功能

加工区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长加工链及培养本土加工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出口加工区是是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同时,从料件的供应链到制成品的销售链,加工区又是链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结点。但由于目前加工区的功能及政策限制,加工区这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首先,国内采购(意味着对本土加工企业的扶持)不如国外采购便利。可以由政府对本地加工企业进行支持,通过国内产购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比例,发挥辐射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

其次,加工区单一的加工制造功能,使之在整个加工链上的作用受到抑制。应逐步赋予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实现向“加工制造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转变,使加工制造、采购配送在此融合,走出简单的加工模式,发挥其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的政策作用。探索“区港联动”的新模式,本地企业生产的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兼保税物流中心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从而改变了现行的“离境退税”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同时,出口加工区兼保税物流中心的货物内销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货物按实际状态征税;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满足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零库存、无缝对接JIT、VMI、等现代生产、管理、营销方式的需要,使加工制造业与物流业同步协调发展,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配套的保税物流服务。

再次,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已经被一些具体问题所抵消,如:国内采购的进区成本;维修设备出区的时间成本;国内采购料件所产生的边角料、残次品、废品及报废设备、模具的处理成本,等等。要尽快消除这些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做出相应调整。另外,最好取消料件进区配额许可证限制,鼓励企业利用国内原材料。随着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广泛利用国内原材料加工组装成品出口将是一种发展趋势,由于出口加工区企业在国内采购原料是用于生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原料出口,因此,建议取消区内企业采购国产原材料件的配额许可证限制,避免加工区企业采购原材料“沿海口岸一日游”现象。

物料工转正总结篇4

关键词:卷烟制丝;配方叶组;原料分组;香气物质;产香途径

中图分类号:S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4-0065-03

目前,传统的制丝配方叶组分组方法主要是以烟叶原料感官特性为分组依据,将制丝配方叶组中若干个具有相同或相近风格特点的烟叶原料组合形成叶组配方模块。感官评吸过程中,评吸人员的感官评吸技能差异及个人喜好等主观因素均会严重影响分组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此外,由于分组后模块中的原料感官特性、等级部位均较为相似,容易产生感官缺陷累加现象,造成模块功能特性降低。针对上述情况,研究拟进一步结合对烟叶原料的感官评吸与化学分析,确定出更适合的分组依据,有效确保和提升制丝配方叶组的分组效果。

一、烟叶原料化学特性分组的理论基础

烟叶原料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在加工处理过程中的变化幅度较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不同感官特性烟叶原料间的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性也相对较小。与之相比,烟叶原料中的挥发性成分可以通过主流烟气蒸馏直接进入烟气中,从而对烟气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感官特性烟叶原料间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且其在加工处理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也较为明显。

烟叶原料在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并积累挥发性香气物质的途径较多,目前,已经鉴定确认并建立理论依据的可概括为四种,四种途径均以不同的香气前体物质分步骤向香气初产物、香气中间产物和香气终产物连续转化,形成数百种香气物质。其中,香气前体物质的含量是决定烟叶加工产香的重要基础,而加工处理深度又反过来影响阶段性转化产物的积累、决定香气物质阶段性形成的种类及含量,从而直接影响卷烟的香气表现特征。以下用较容易检测且较具代表性的转化物简式来进一步说明上述四种重要的挥发性香质形成途径。

1.类胡萝卜素类香气前体物的转化途径。

其中,-紫罗兰酮、-紫罗兰酮、异佛尔酮和氧化异佛尔酮是该类转化途径的标记性中间产物,巨豆三烯酮、-大马酮和-二氢大马酮是该类转化途径的标记性终产物。该途径产物主要表现为花香、清甜香和陈化香等,其含量高低与烟叶原料的香气质、香气量及香气丰富度呈正相关。

2.类西柏烷类香气前体物的转化途径。

其中,茄尼酮是该类转化途径的标记性中间产物,降解后的转化产物以降茄二酮为标记物,异丙基丁酸内酯为终产物的标记物。由于终产物的标记性物质呋喃类(异丙基丁酸内酯)在制样过程中极易被洗脱,该类途径产物累计含量检测值对烟叶原料香气特性的影响作用可参照类胡萝卜素类的转化途径来判断。

3.叶绿素类香气前体物的转化途径。

其中,新植二烯是该类转化途径的重要标记性中间产物,过高的新植二烯具有增加生青气的效果,其过度降解会导致焦香过度。

4.还原糖与氨基酸的系列反应。

该类途径的转化产物也常因制样洗脱而将类黑素全部洗除,其转化产物累计含量检测值对烟叶原料香气特性的影响也参照类胡萝卜素类的转化途径来判断。

二、化学分组依据的确定

上述烟叶原料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在四类香气前体物的转化途径中,以类胡萝卜素转化的标记性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总量对烟叶原料香气特性及总体烟气质量的影响最为明显,理论上分析,对叶组配方模块而言,模块间上述转化产物含量的差异越大,则其香气特性及总体烟气质量的差异也就越明显。因此,研究确定以烟叶原料中类胡萝卜素的标记性转化产物总量为制丝配方叶组的较优化学分组依据。

三、化学分组依据的应用效果评价

分别对“13mg红塔山”进行以化学特性和感官特性为分组依据的制丝配方叶组分组试验,对分组后所得A、B、C三个模块的感官特性、化学特性及原料构成情况等进行对比评价,得到如下验证结果:

1.分组效果的感官评价。与感官分组依据相比,化学分组依据所划分出的各模块在香气特性、烟气特性、口感特性及总体感官质量特性上的差异度更为明显:A模块的香气特性(尤其是香气量、烟香丰富性、丰满度及香韵)明显更好,B模块的烟气特性(尤其是烟气浓度和成团性)也明显更好,C模块的感官缺陷得到了进一步降低。

2.叶组配方模块的烟叶原料构成情况。以感官分组依据分组后,叶组配方模块中的烟叶原料在感官特性、等级部位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而在化学分组依据所划分出的模块中,既有感官特性及等级部位均较为相似的烟叶原料,也有在上述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的原料。

3.叶组配方模块的重要标记性致香成分含量。分别以两种分组依据分组的叶组配方模块重要标记性致香成分含量检测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采用化学分组依据分组后,A、B两个模块的标记性致香成分含量明显更高,C模块的标记性致香成分含量明显更低,该比较结果与感官对比评价结果完全相符,表明分组后各模块的香气特性及总体烟气质量与其所含的标记性致香成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

1.化学分组依据在充分保持了传统感官分组依据分组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效强化和提升了各叶组配方模块的既定功能特性及其对后续制丝加工工艺的符合性。

2.化学分组依据较好地实现了分组后烟叶原料特性的优势互补,有效发挥了不同特性烟叶原料间的相似性、互补性及协调修饰性在形成和提升各模块既定功能特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挖掘了烟叶原料潜力。

3.化学分组依据较好地实现了制丝配方叶组分组依据由以烟叶原料感官特性为主,向烟叶原料化学特性为主、感官特性为辅的科学合理过渡。

参考文献

[1]李炎强,胡有持,朱忠,赵晓东,相秉仁.云南烤烟复烤叶片陈化过程香味成分的变化及与感官评价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10(1).

[2]潘高伟,等.加料工序的不同工艺条件对烟草香味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7,22(2).

[3]武怡,李庚,等.中式卷烟特色工艺叶组配方分组探讨[J].云南烟草,2005.

[4]武怡,曾晓鹰,番绍军,等.卷烟叶组配方分组研究[J].云南烟草,2005,(11).

[5]杨虹琦,周冀衡,罗泽民,杨述元.不同产区烤烟中质体色素及降解产物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5).

[6]刘国顺,叶协锋,王彦亭,李雪利,马丽霞.不同钾肥施用量对烟叶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4,(4).

[7]李雪君,崔红,刘海礁,王燕萍.fps转基因烤烟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6,(3).

[8]韦凤杰,刘国顺,杨永锋,王芳,李亚娟,郭巧燕.烤烟成熟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变化与其降解香气物质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05,(9).

[9]Kanesup W,Chutima S,Wongwises S.Experimental study on drying chilli in a combined microwave-vacuum-rotary drum dryer[J].Drying Technology,2002,(20).

[10]Soysal Y.Microwave d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sley [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4,(89).

[11]周淑平,肖强,陈叶君,轩俊锋,唐远驹.不同生态地区初烤烟叶中重要致香物质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1).

[12]周冀衡,杨虹琦,林桂华,杨述元.不同烤烟产区烟叶中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1).

[13]杨虹琦,周冀衡,罗泽民.烟叶质体色素代谢与香味物质形成关系的研究[C].中国烟叶论文集,2004.

[14]史宏志,韩锦峰,官春云.烟叶香气前体物在成熟和调制过程中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1996,(2).

[15]Bouraout M,Richard P, Durance T. Microwave and convective drying of potato slices [J].Journal of Food Process Engineering,1994,(17).

[16]刘百战,冼可法.不同部位、成熟度及颜色的云南烤烟中某些中性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1993,1(3).

[17]史宏志,刘国顺.烟草香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8]Court WA.Changes in leaf pigments during senescence and curing off flue-cured tobacco.Can.J.Plant.Sci.1984,64(1).

[19]HuL,Chen Hetal.Influenc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on he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tobacco leave sat various growing stages,Bullet in of the Taiwan Tobacco Research Institute,1974,(22).

[20]刘立全,王月霞.梅拉德反应在烟草增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烟草科技,1994,(6).

[21]周正红,高孔荣,张水华.烟草中化学成分对卷烟色香味品质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J].烟草科技,1997,(2).

[22]郭正,吕建明.烟用香精中烷基吡嗪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J].烟草科技,1996,(3).

[23]胡旺云,李万,王乐,毛义源,杨伟祖.重要烟草反应物香料的开发与应用[J].烟草科技,1996,(3).

[24]张敦铁.Maillard反应中间体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25]Tulasidas T N,Ratti C,Raghavan G S V.Modelling of microwave drying of grapes[J] .Canadian Agriculture Engineering.1997,(39).

[26]Nindo C I,Sun T, Wang S W,Tang J,Powers J R. Evaluation of drying technologies for retention of physical quality and antioxidants in asparagus[J].Wissenschaft und Technologie.2003,(36).

物料工转正总结篇5

一、加工贸易税收管理的基本情况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的统一,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也在大幅上升,到2006年我省由外经贸部门审批备案的加工贸易生产企业已达11560户,是2004年统计的加工贸易企业户数的3倍多。而加工贸易总额及退免税额也呈现较快的增长,2006年江苏省共实现加工贸易类出口总额1408亿美元,其中进料加工复出口货物(作海关统计)实现退免税总额为344亿元,另外从海关特定监管区域(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物流园区)开展的加工贸易(进料加工)实现的退免税总额约63亿元,共计实现退免税总额407亿元。常州一般贸易比重占70%,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达682户,2006年常州地区企业实现加工贸易类出口总额21.7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45.19%,其中进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实现出口总额19.41亿美元,退免税总额8.53亿元;来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实现出口总额2.34亿美元,免税销售收入14.32亿元。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我市乃至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工贸易出口的方式也在不断深化。从直接进料或来料加工复出口,到加工贸易企业以结转的保税产品开展深加工复出口,从保税区外企业的相互结转到保税区内外企业间的结转,其结转加工的环节也在大大增加,少的2至3个环节,多的可达5至6个以上环节,有的还跨市县甚至跨省市深加工结转。从税收上来说,目前加工贸易复出口货物的税收政策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来料加工实行免税政策,二是进料加工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实行免税办法的,其出口货物及收取的加工费免征增值税,对与之有关的国产料件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而转为生产成本;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在存在征退税率之差的情况下,应将增值额乘以征退税率之差部分转入成本。

目前税务部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税收管理主要体现在退税部门对于加工贸易手册(包括进料加工登记手册和来料加工登记手册)日常登记和核销管理的监管工作中,其登记和核销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税务机关对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管理效能和退、免税质量。

二、加工贸易税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分析

改革开放至今,加工贸易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但随着加工贸易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出口方式的新变化,加工贸易税收管理工作呈现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点。

(一)海关电子信息缺失影响加工贸易手册核销的效率和质量

加工贸易手册核销需要企业提供进、出口报关单的全部明细信息,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手册核销,进、出口报关单上的金额将直接参与计算手册的实际分配率(即实际进口总值/实际出口总值),进而影响每本手册项下的全部出口货物报关单相应的免抵退税额和不予抵扣税额。而在当前的操作模式下,海关不能将每本手册项下企业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完整信息以及进料加工手册进、出口料件、成品的各种补税、结转、退运信息传递给国税部门,国税部门需要的这些信息,只有通过企业提供大量纸制资料并报送相关电子数据来实现,但上述工作无疑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日常工作量和办税成本,另一方面企业所提供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度也有待商榷,这些都会影响手册核销的质量和效率。

(二)国税部门对正在兴起并日益完善的加工贸易计算机联网监管制度未出台统一的操作管理办法,致使各地退税部门对企业申报的加工贸易电子账册的登记、申报和核销管理无据可依

1、加工贸易电子账册的登记管理。从加工贸易手册登记的原理来看,企业应按照每本加工贸易手册上合同约定的进、出口总值计算确定计划分配率,但采用电子账册后,由于企业一般都是按年度办理手册登记手续,而企业在办理手册登记时又确实无法预估当年度的全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即使预估的金额也很不准确,这就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计算机联网监管手册计划分配率的确定,进而影响企业当年度该手册项下的全部退税申报,手册核销环节实际分配率与计划分配率的差异越大,影响该电子手册核销当月的免抵退税额和不予抵扣税额的数额就越大。

2、加工贸易电子账册的核销管理。国税部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手册核销监管主要以海关提供的加工贸易登记手册和进出口报关单信息为基础,而一直以来海关又不能将企业进口报关单全部信息传递给国税部门。在纸制手册存在的前提下,国税部门尚可根据纸制手册和企业报送的需进一步核实的进口报关单电子数据,对企业进行日常的手册登记、核销管理,正常退税。但实行电子账册后,由于进出口报关单的金额、数量巨大,企业无法提供正确的进口报关单全部电子数据,而国税部门又无法共享到上述进口报关单电子信息,致使国税部门对实行电子账册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无法监管和进行手册核销。此外,目前各地海关对加工贸易计算机联网监管模式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海关还不能按要求对联网监管企业的电子账册贯彻阶段性核销制度,提供的信息数据也不够准确和完整,这些都给国税部门对实行电子账册的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退税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三)企业进料加工深加工结转性质的业务进入海关特定监管区域,贸易方式无法报成“进料深加工”,而都视同出口报成“进料对口”

由于出口退税政策性强,而上级的文件中又没有明确详细的操作办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特殊的出口退税业务找不到相关的依据,往往缺乏可操作性,也不利于开展税收执法工作。

目前,在常州地区很多企业反映公司结转到海关特定监管区域(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A型、B型)、保税物流园区、出口监管仓)做进一步加工的出口产品,实际为进料深加工结转贸易性质,且在海关办理了相应的结转审批手续,但海关认为区外企业出口到区内的货物应视同出口,不需办理手册结转手续,因此海关对于所有进入其特定监管区域的进料加工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贸易性质均确认为“进料对口”,而不是“进料深加工”。这就给国税退税部门对上述业务的免税、退税认定带来了诸多困难。例如企业出口到保税区的深加工结转业务,如果确实是深加工结转性质且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贸易性质也为“进料深加工”,那按现行政策规定,出口企业应开具外销发票,该出口货物享受免税政策;但如果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贸易性质为“进料对口”,运输方式为“非保税区”,那么根据国税发[1995]92号文件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对非保税区运往保税区的货物不予退(免)税。由于货物在上述情况下进入保税区是拿不到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的,所以按照规定企业非但不能享受深加工结转的免税政策,还要视同内销征税,从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企业同样上述业务如果出口到出口加工区,海关同样不出具“深加工结转”性质的出口货物报关单,而是出具“进料对口”性质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这样企业原本应该享受免税的出口货物反而可以享受出口退税,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由于不知道上述情况,有时即使拿到“进料对口”性质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也不知道要申报退税,而是按深加工结转的贸易性质申请免税。

(四)来料加工免税操作流程不顺畅,征退联动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退税部门出具的《生产企业来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只能作为企业申请工缴费免税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由于该免税证明上只反映出口企业从事的来料加工贸易手册号和总的进出口金额,但不反映对应每笔出口货物的工缴费发票号码和金额,因此这样的免税证明其实形同虚设。只有在来料加工手册核销环节出具的《生产企业来料加工贸易免税核销证明》上才能反映出口企业每本来料加工手册项下对应的出口货物明细(包括出口发票号、出口报关单号、出口商品名称、计量单位、出口数量以及出口人民币金额),但目前的免税核销证明上还少了出口发票号对应的工缴费金额,以致征管分局对企业免税出口额中实际应转出的进项税额无法准确掌握,如果该手册还跨年度,则这部分进项转出额更难以掌握和控制,只凭企业的自行申报。此外,从事来料加工业务的出口企业财务人员与其税收管理员对来料加工的税收政策和原理缺乏了解,导致进项税额转出做账不够及时准确。

(五)国税机关对加工贸易管理手段不严密,与相关部门业务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加工贸易企业有可能进行过度“税收筹划”

加工贸易管理涉及外经贸、海关、工商、税务、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但各部门相互间信息不能共享,也没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各道管理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对加工贸易的社会共管未能形成合力。因此一些企业针对加工贸易在操作管理上的缺陷和政策漏洞进行过度税收筹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加工贸易退(免)税政策的贯彻落实效果。这种情况,最突出的表现是计划分配率失实和手册核销的滞后。目前,我省进料加工退(免)税管理一般使用实耗法,可以说计划分配率完全由企业自行确定。因此一部分出口企业为减少进项税额转出金额,故意提高计划分配率。从2004年,国家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后,在实践中明显感到计划分配率有所提高。计划分配率的高估和到期手册不及时进行税收核销,不仅影响退税机关手册核销进度,而且给企业无偿占用税收资金、进行税收调整提供了空间。

(六)原始粗放的监管模式无法适应加工贸易的发展要求

为完善加工贸易监管,相关部门采取了各项措施,但基本的监管框架并没有根本改变,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国税部门曾对进出口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但是这种风险管理模式仍显原始和粗浅。首先,它仅仅从企业的规模、性质、货物种类等方面做了一些简单规定,虽然便于理解操作,但是没有完全涵盖风险管理的重点。其次,各部门风险管理的规定大多是自上而下的,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各行政监管部门不能因地制宜做出调整。就国税而言,退税部门对加工贸易手册的审核主要依赖于企业的申报资料,“就单审单”。但不少企业的资料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再加上相关部门间加工贸易企业信息不共享,因此根本无法深层次掌握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等情况,税务干部感到执法责任重,工作压力大。

三、提高加工贸易税收管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扩展“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增加数据来源,完善使用功能。目前“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只能为国税部门提供“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出口报关单电子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进口报关单电子信息、来料加工出口报关单电子信息(包括加工贸易进、出口报关单上的加工贸易手册号信息)、退运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以及进口补税货物等方面电子信息的缺失,也给国税部门的正常退税工作带来诸多难题,尤其是在实行加工贸易计算机联网监管电子账册以后,国税部门对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电子账册登记,核销等方面的日常监管主要依赖于海关提供的完整、准确的进、出口报关单电子信息及各种补税、结转、退运信息。而上述所有加工贸易手册核销在计算上的技术问题,如有完整海关电子信息的支持,都将迎刃而解。因此建议将海关所有进口、出口、补税信息及外管核销信息,外经委审批、登记信息全部纳入“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实现包括外经贸主管部门、海关、外汇管理、税务等部门间的相关信息充分共享,达成各部门对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齐抓共管。

(二)建立横向部门的衔接沟通机制,提高各行政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工贸易管理,涉及到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综合平衡,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利用外资、增加就业等。要做好加工贸易的税收管理工作,有赖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赖于商会、行业协会、报关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与企业建立起紧密的伙伴关系。当前,各主管部门应成立地区性的加工贸易部际联合会,定期各部门的加工贸易最新政策和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及时发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逐步建立“海关主管、社会共管、企业自管”的加工贸易综合管理体系。只有加强国税、海关、外管与外经委等部门在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联系合作,理顺相互的沟通渠道,才能不断提高各部门从事加工贸易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上级国税部门应尽快出台加工贸易计算机联网监管税收管理办法,并进一步明确加工贸易各种特殊业务的税收处理办法,以使基层加工贸易税收管理人员的业务操作有据可依。对于加工贸易计算机联网监管电子账册的手册登记、退税申报以及手册核销管理,目前各地税务机关分别有各自的操作办法,但其可行性、合理性和准确性有待商榷,各涉及上述业务的出口企业对于所属退税机关的各不相同的处理办法也存在争议,因此建议上级国税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海关、外管等部门相互沟通、合作,制定统一的加工贸易计算机联网监管税收管理办法。此外,对于海关具体操作中与税收政策不匹配的问题,诸如企业进料加工深加工结转性质的业务进入海关特定监管区域,贸易性质无法报成“进料深加工”之类的特殊业务等,建议上级国税部门尽快明确其税收处理办法,同时加强与海关部门的衔接沟通,并及时将相关政策告知企业,以使企业的经济损失降到最小。

(四)加强对从事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办税人员和基层税务干部的加工贸易税收业务培训,理顺管理程序,降低管理风险。如今,加工贸易虽然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加工贸易业务以及加工贸易的税收管理问题对于一些出口企业的财务人员和基层税务干部仍比较陌生,因此提高加工贸易税收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从事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办税人员、财务人员以及基层税务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减少因不熟悉业务和政策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此外各级税务部门也应加强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缩小企业利用税务部门在加工贸易操作管理上的缺陷和政策漏洞进行过度税收筹划的空间。对于加工贸易来料加工业务的免税管理,征、退税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衔接和沟通,征税部门对于企业提供的《来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只能作为企业申请加工费暂免税的依据,待企业整本手册完成,到退税部门取得《来料加工贸易免税核销证明》后,方可确认企业加工费的免税数额。

物料工转正总结篇6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把劳动力的价值看作不变的外生变量为假定前提的,这种静态分析的缺陷在于不能合理解释生产力的提高所导致的商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财富)之间的矛盾。文章提出解决矛盾的切入点是引入人力资本理论,将劳动力的价值看作商品价值t生产的内生变量,在坚持劳动价值论这一墓本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保护带进行修正,从知识资本和物化资本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转化机制阐明了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财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价值t与使用价值f(财富)的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二,创造价值的惟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第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第四,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低’,努动价值论的历史贡献在于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揭示了商品的价值只能来源于劳动,而不是别的生产要素。

劳动价值论的不足在于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财富)的增加与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有这样一些论述:“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由此就会使得人们对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感到难以理解:第一,生产力的提高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量,那么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能够创造较多的价值量就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脑力劳动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力更高的劳动。第二,既然生产力的提高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量,那么劳动者也就没有要求减少劳动时间和提高工资的理论依据,而这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工人劳动工作日的普遍缩短和闲暇时间的日趋增加是相矛盾的。

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先要回顾一下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背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之时正值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发展高涨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际,马克思是在深人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从资本主义的细胞—商品人手,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的表象所掩盖的真实面目是资本对劳动的残酷掠夺,由此得出了产生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正是对劳动与资本这一被扭曲关系的复归,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预言了劳动支配资本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劳动异化的复归只有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二、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使用价值量的生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建立的假定前提是劳动力的价值不变,我们可以从《资本论》第一卷中找到佐证。“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但是,在一定的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是一定的”。助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总和,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独特的商品占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马克思作这样的抽象是符合科学研究方法的,而且,从静态看这种假定前提也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资本雇佣劳动”占统治地位,资本家与工人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并不是其真实价值的反映,但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看,如果我们仍然把这种假定前提当作不变的教条就容易栓桔劳动价值论本身的活力。

马克思在区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时,已充分肯定了脑力劳动(即科学技术)能有效地增加商品的价值量,因而劳动力的价值从长期来看是一个变量,这是因为:首先是外在因素的作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是变化的,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是不同的,这种变化规律将在后面生产力与价值量的关系中进一步讨论。其次是内在因素的作用,劳动力价值随着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的转化,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科学技术因素贡献的增加,即“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因此,这种教育费用—对于普通劳动力来说是微乎其微的—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劳动力的价值=劳动者本人及其供养家属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的教育费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的技术不断被应用于生产中,劳动者要适应新的生产技术要求,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意味着劳动者用于教育的费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价值结构由提供简单劳动向提供复杂劳动的转化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论断,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科学的物化,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与诸要素结合,即与劳动者结合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与劳动工具结合改进劳动工具的生产效率,与劳动对象结合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从而实现科学价值的转化。马克思只是定性地研究了科学技术(知识)的进步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真正定量地研究科学技术与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关系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后才得以日趋完善的。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主要是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涨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1964年,贝克尔发表了《人力资本》一书,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1988年,卢卡斯在((论经济发展的机制》的论文中引人了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一个以人力资本理论的外部效应为核心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模型。卢卡斯模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使生产具有递增收益,而正是这种源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递增收益使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发动机。这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劳动力价值呈现增长的趋势,也是对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因此,并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过时了,而在于我们把适用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假定前提作了不加限制的推广,其结果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对劳动价值论建立的假定前提进行修正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所以,笔者认为用劳动力价值随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增加代替劳动力价值不变的假定前提,劳动价值论就能合理解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三、内生化模型的验证:价值f与使用价值量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价值量的大小由劳动新创造的价值量与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决定。如马克思所说:“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叼酥格斯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加人商品的总劳动时间,即过去劳动时间和活劳动的时间”。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由两部分构成,即活劳动(可变资本)追加的价值和生产资料(不变资本)转移的价值,对于活劳动随生产力的提高而在增加商品价值量中的作用在上文中已从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得到了验证。以下我们讨论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过去物化劳动(生产资料)部分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马克思说:“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只是它作为生产资料而失掉的价值”,“如果他本身的劳动生产率发生了变化,提高了或者降低了,那么,他例如一个劳动小时纺的棉花就会比过去增多或减少,与此相应,他保存在一个劳动小时产品中的棉花价值也会增多或减少。但是不管怎样,他两个劳动小时保存的价值总是一个劳动小时的两倍”。这就是说生产力的提高,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能增加转移物化劳动的价值量。恩格斯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份额的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体现在商品价值中的过去劳动—不变资本部分一一部分由固定不变资本的损耗构成,一部分由全部加人商品的流动不变资本—原料和辅助材料—构成。来自原料和辅助材料的价值部分,必然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因为就这些材料来说,这种生产率正好表现在:它们的价值已经下降。另一方面,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特征正好是:不变资本的固定部分大大增加,因而其中由于损耗而转移到商品中的价值部分也大大增加。从恩格斯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其仍然是以劳动力价值不变为假定前提的,显然,在短期内可以作这样的科学抽象,但从长期来看对假定前提必须作严格的限定,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取决于商品的价值构成中活劳动的新增价值与转移不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消长关系,只有在“由于活劳动的减少而减少的价值部分必须抵消一切增加的价值部分而有余”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才会减少,但这只是竞争的手段之一—降低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超额利润。而市场竞争的另一个更主要的方式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品种、性能等,加速老产品的无形贬值而获得超额利润,在此情况下新产品的价值量必然比原来同类老产品的价值量要大。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情况下,新商品中转移的物化劳动的价值量因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

不变资本(生产资料)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商品价值量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一方面,商品的价值量是其满足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效用大小的量度,而商品效用的大小受资源的稀缺性的制约,因此,人口数量的绝对增长率大于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实际增长率时,在人们的实际需求大于有效供给的压力下,生活资料的客观效用价值必然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改变,从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消费向以满足人的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消费转变,消费结构的升级,则意味着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增加。由此得出,生活资料的价值量也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

斯拉法在《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根据还原原理得出的结论是:追溯到最远时期生产使用的生产资料量趋于零,所以,一种产品的价格可最终归结为全部是由劳动决定的。同样,作为资本的生产资料也同一般商品一样,由劳动量决定。因此,一切资本都可归结为构成其物质形式(如厂房、机器设备等)的价值总和可还原为劳动。斯拉法虽然是从价格形式分析的,却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劳动的惟一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价值与使用价值是通过相互转化而积累起来的,价值是一种抽象,它必须通过物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是通过物的使用价值(财富)的形式积累起来的。而且在社会总商品价值量与社会总商品使用价值量(社会财富)之间存在一种互感效应,即二者保持同步的增长或下降。后一代人的劳动正是在前人创造的价值基础上不断实现价值的增殖,后人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在不断转化前人创造的物的使用价值延续的过程,在这种社会性的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劳动力的市场价格长期过分偏离其真实价值,就会影响社会性大生产中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导致劳动者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所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只会增加劳动力的价值,这样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劳动力新创造的价值量与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就会增加,最终使得社会商品的总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社会财富)共同增加。

四、结束语: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

物料工转正总结篇7

【关键词】 企业 存货 管理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enterprise inventory management.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的、以各销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或者在生产过程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消耗的材料、物料等。它是反映企业流动资金运作情况的晴雨表,也往往成为少数人用来调节利润、偷逃国家税费基金的调节器。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企业置留存货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另一方面是出自价格的考虑, 零购物资的价格往往较高,而整批购买在价格上有优惠。但是,过多的存货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并且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一般情况下,存货占工业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商业流通企业的则更高,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因此,一个企业若要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应当十分重视存货的管理。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只有通过实施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环节往往由同一个人完成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入库出库等全过程,使采购销售工作无章可依,还会提供暗箱操作的温床,增加了营私舞弊的可能性。

1.2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缺乏真实记录

材料领用记录中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人为因素较多,尤其在工程项目核算上更能显现其弊端。比如,甲、乙两个工号同时开工,月末核算记录中显示的是乙工号的材料消耗极少甚至为零,而甲工号的材料消耗多出一大块;原辅材料已经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并未相应结转成本;原辅材料并未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已经结转了成本;购入的材料已经领用消耗,购货发票未到,期末又没有按规定暂估入库,造成资产负债表期末存货记录减少甚至出现红字余额。

1.3流动资金占用额高

因库存量大,导致流动资金占用额高,有的企业存货储备要占到流动资金总额的60%以上,给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困难。

1.4管理制度滞后,不能够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接轨

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存货储备在每年一次的清产核资中都要作为重点问题进行上报,但每年都是只上报,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示,没有处理结果,致使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存货储备量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5非正常存货储备量挤占了正常的存货储备量

为控制流动资金占用额,在日常存货管理中尽量降低库存占用量, 减少进货量, 从而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合理存货储备量。

2.完善企业存货管理的措施

2.1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ABC控制法

对存货的日常管理,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ABC三种类型。A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10%—1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80%左右,实行重点管理, 如大型备品备件等。B类存货为一般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20%—30%,资金占全部存货总额的15%左右,适当控制,实行日常管理, 如日常生产消耗用材料等。C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60%—6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5%左右,进行一般管理,如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等随时都可以采购。通过ABC分类后,抓住重点存货,控制一般存货,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从而有效地控制存货库存,减少储备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2.2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使账、物、卡相符

存货管理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对货到发票未到的存货,月末应及时办理暂估入库手续,使账、物、卡相符。

2.3充分利用ERP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存货资金信息化管理

要想使存货管理达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就要使企业尽快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ERP软件。利用ERP软件使人、财、物、产、供、销全方位科学高效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降低库存,使存货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例如:为加快物流速度,海尔采取按订单生产的思路并对订单实行全信息化管理。海尔在从市场上获得订单后,通过订单信息管理系统同步到达产品部和物流,产品部同步生成生产订单,物流则同步生成采购和配送订单。这种模式保证海尔的采购和生产都是为了有价值的订单进行的,而不会出现采购或生产库存。通过上述管理,海尔的物流周期得到大大缩短,原材料只有不到 7 天的库存,成品 24 小时便发往全国的 42 个配送中心。海尔目前采购的物料品种达 26 万种,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到目前为止,呆滞物资降低了 90%,原材料库存周转天数从 30天以上降低到不到 10 天。这种物流的加速直接带来了资金流的加速,保证海尔在营运资金上的占用数量逐渐减少,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附加值。

2.4加强存货采购管理,合理运作采购资金,控制采购成本

首先,计划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运行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掌握设备维修、备件消耗情况及生产耗用材料情况,进而作出科学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其次,要规范采购行为,增加采购的透明度。本着节约的原则,采购员要对供货单位的品质、价格、财务信誉动态监控;收集各种信息,同类产品货比多家,以求价格最低、质量最优;同时对大宗原燃材料、大型备品备件实行招标采购,杜绝暗箱操作,杜绝采购黑洞。这样,既确保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又有效地控制了采购成本,加速了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爱华.试析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6):66-68.

[2]唐桂波,李建林.改进存货计价方法的探讨[J].中国林业企业,2000(6):59.

[3]柳金霞.浅析企业存货的管理[J].山西科技,2003(3):50-51.

[4]鲍新中.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6.

物料工转正总结篇8

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和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也出现了需求促进市场,市场拉动经济的好形势。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我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按照现行价格计算,1985年为4480亿元,1990年翻了一番,达到9851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2.2万亿元;1998年又接近翻番,达4.27万亿元;2002年7.1万亿元。如果照这个口径计算,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在18年间差不多翻了4番。即使剔除价格因素,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也超过了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

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总体来看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计得要好。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达到8.5%的增长速度,总量超过11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增速又创新高。一是市场需求强劲,销售增速加快。1—10月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完成7.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全年预计超过8.5万亿元。二是国内资源产销两旺。1—10月份,钢材产量1.9亿吨,同比增长20.5%,预计全年产量可达2.1亿吨;汽车产量363万辆,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430万辆。三是主要品种进口量攀升。1—10月份,重要生产资料进口增长24.9%。其中,钢材进口3105万吨、同比增长51%,铁矿石和原油的进口增长幅度分别为31.7%和30.3%,有些原材料进口量已达到或超过国内产量的一半。四是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从重点监测的200种生产资料价格来看,约80%的品种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1—10月份,价格水平累计同比上升7.5%,其中油品、钢铁和部分化工原料涨幅较大。从目前走势看,全年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有可能比上年上升6%左右。

生产资料市场形势显著回升,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重要标志。拉动市场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有:一是生产的拉动。1—10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增幅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同比增长18.5%,从而促进了基础原材料消费需求的上升。二是投资的拉动。1—10月份,投资同比增长30.2%,高于上年6个百分点,而且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性原材料和重大装备的需求大量增加。三是消费的拉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消费由“衣食温饱”向“住行小康”转变,住房、汽车和电子通讯产品等成为消费“新亮点”。四是进出口和外资的拉动。1—10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823.3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全年预计达到8000亿美元。到10月末,我国实际利用外资435.6亿美元,期末国家外汇储备4009.92亿美元,都达到新的高度。五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从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先后利用国债资金8000亿元,建设规模超过3万亿元,成为扩大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明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的力度和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生产资料市场从总体上来说还会处于上升期,销售总额增长幅度会继续高于GDP的增长,重要生产资料国内资源和进口量将持续增加,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将在高位呈稳中有升的态势。生产资料市场持续向好的形势,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例如,价格变化过快,对国外资源依赖程度加大,下游产品成本承受能力限制等。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十分重视,我们也要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二、关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

传统国有物资流通企业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曾经是生产资料流通的主渠道。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无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还是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1993年以来的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10年,也是传统物资流通企业脱胎换骨,分化重组,转轨变型的10年。经过10年改革,原来自成体系的全国物资流通行政管理体系,已经不复存在,以市场为主导的流通体制基本确立。地县一级原来的国有物资经营管理单位基本上转轨变型,大多数县级及以下单位已经改制为民营企业或退出原来的行业。省区市一级经过深化

改革,并购重组,有一部分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一部分正在重组整合;还有部分企业仍处于生存探索当中。从总体上来看,原来的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打破,多种所有制流通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基本建立,我国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出现了新的局面。

但是,流通渠道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流通快速发展的总趋势。10年前,物资系统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52亿元,占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万亿元的29%。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系统企业占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的比重下降为10%左右。现在,虽然没有准确统计,估计系统物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社会销售的比重顶多也就在3—5%。10年来,原有国有物资企业市场占有率逐步下滑,而各种类型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工业生产企业的直销蓬勃发展,多种所有制流通企业的经营规模迅速做大。虽然没有详细的统计资料,但年销售钢材上百万吨、销售汽车上千辆的民营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都已出现,发展势头很猛。在流通主体和渠道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制、配送制、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方式得到较快推广,生产资料流通的规模、速度、效益、效率、服务和质量都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中,一批原来的物资流通企业通过深化改革,转轨变型,走出了新的路子,规模越做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强。据统计,纳入2002年重点统计的33家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比同期全国生产资料市场销售总额增长13.8%高出11.2个百分点;今年1—10月,47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4%,高出同期全国生产资料市场销售总额增长幅度13.9个百分点。47家重点企业中有28家盈利9.7亿元。全年预计销售收入,浙江330亿元、上海260亿元、天津230亿元、广东200亿元、安徽100多亿元,20多家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物资企业可望达到10亿元以上。对这些企业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在这次会上,我们就请部分企业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共同点:

(一)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企业改革,抓好体制创新、企业转型。浙江物产集团从抓机构转体和成员企业改制入手,历经10年改革,完成了行政机关向经济实体的体制转型,成员企业由原来单一的投资主体,普遍进行了多元持股的公司制改造,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经营业绩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从去年起连续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今年名列第58位;连续8年进入全国外贸500强行列,200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预计超过10亿美元。今年以来,浙江物产集团继续保持

了强劲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华星集团经过几年来的整改重组、招商改制,已由资不抵债转变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所属成员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改制任务,全体职工实行了劳动用工市场化和岗位聘任制。集团确定了“一切以投资回报为出发点,努力创建新体制、新业务和新文化”的发展思路。三年多来,引进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12亿元。所属华星汽贸建立品牌汽车专卖店63家,年销售规模达50亿元。在2001年和2002年财政部考评中,华星集团被评为优良企业,并被列入国家统计局的500强企业集团名单。安徽省物资局1995年退出政府序列,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集团经营陷入困境,到1998年明亏加潜亏超过1个亿。从1999年开始,徽商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由不规范的国有独资公司到多元投资企业的转变,对资不抵债、亏损严重企业清理重组,在能够正常经营的企业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到2001年,集团公司净资产累计增值74.5%,职工年人均收入增长35%。2002年同1998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2.62倍,盈亏相抵增加赢利6630万元。通过改革走出困境的例子还有许多,他们的经验表明,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是国有物资流通企业的根本出路。

(二)明确市场定位,调整经营结构,集中培育核心竞争力。天津市物资集团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狠抓企业结构、资产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充分运用优势企业和良性资产,整合社会资源,联合生产企业和金融部门,培育核心业务。2001年,公司名列全国企业500强第119位,2002年上升到111位。广东物资集团坚持做大做强主营业务,连续7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今年1—10月,实现自营销售收入118亿元,汽车、钢材、机电、煤炭、石油、有色、建材等主营品种普遍大幅度增长。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狠抓骨干企业和重点品种。2002年21家骨干企业经营总额同比增长32.1%,占集团经营总额的87.3%,旧车、

拍卖、汽车、煤炭、铜、铝锭等品种和业务在当地市场保持了领先地位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中国诚通集团1999年进行剥离重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扭亏为盈,进入中央管理企业序列。集团现有总资产98亿元,年货物吞吐量3500万吨,现货交易额700多亿元。近年来,诚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向现代物流业务转型。他们对原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扩展服务功能,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社会化物流服务,收入结构由单一的仓储向仓储、运输、配送、货代、分销、加工、仓单质押、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等现代物流模式转换。诚通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在3—5年内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徽商集团把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产业和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经过两年整合,明确了发展现代物流、对外贸易和汽车销售三大支柱业务,今年上半年又开办了钢材电子交易市场。他们的“农家福”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项目,已建成3个中心店,130多家连锁加盟店。天津物资集团按照贸易加物流的模式,努力推进经营方式创新,配送企业已达255户。按照现代营销方式,应用电子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他们吸收供应链管理理论,联合金融部门,与生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向上下游企业延伸业务链条,不断开拓出企业做大做强的新路子。

(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浙江物产集团为什么在这10年改革发展中始终站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关键在于他们有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好的董事长、好的总经理。他们坚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住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重大决策集体决定,没有发生大的失误,班子每位成员都维护领导集体的团结。因此,浙江物产能够连续10年保持平稳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广东省物资集团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手抓”,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经营管理双丰收,集团名列全国500强企业第81位,广东省50强企业第19位。集团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浙江物产、广东物资和其他单位的经验再一次表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支职工队伍,有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10年前,我们就讲过“有为才有位”。这些企业的成功实践,奠定了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领先的地位。各地情况有所不同,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借鉴。

三、关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当前,全党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各地都有安排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时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世界经济逐步回升和结构调整加快,对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有利的。同时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使我国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深

刻理解十六大关于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切实增强紧迫感,牢牢抓住机遇期,努力加快自身的发展。下面,我结合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实际,谈谈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一些想法。

(一)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抓好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显然,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而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对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不应该是“一刀切”,也不是简单地“一卖了之”,而是按照中央确定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和市场竞争的原则,实施“进”或“退”。“有为才有位”。“有为”在行业中有优势,有竞争力,就能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你才能“进”。否则,“无为”,不适应市场需要,没有竞争力,就只能“退”。“退”不能使国有资产流失,不能逃废债务,要安排好职工出路,做到退而有序。当前,各地都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筹划对国有资本的战略性改组,我们要在地方政府领导之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重组方式。

(二)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改革方向。

这几年,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一股独大、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包括一些已经获得稳定发展的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因此,我们要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而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

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作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来选择具体的改革模式。从这次会上几家企业介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这么几种做法:一是以浙江和广东为代表的,以国有资本为主,进行公司制改造的模式。用广东物资集团的说法就是“一人坐轿,两人抬轿”的改革思路。即以我为主(国有资本坐轿),引进两者:投资者和合作经营者。二是以安徽为代表的股份制改造模式。从产权入手,分步骤改造国有独资公司,将直属企业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去年,按照省政府决定,原省商务厅12家直属企业已与徽商集团合并重组。三是以上海物资集团为代表的改革重组模式。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整体进入新组建的“百联集团”。

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原来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走到尽头,体制创新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凡是发展型企业都是进行体制创新的企业,不解决体制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没有出路。我们一定要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抓紧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根据自身优势,明确市场定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我国加入WTO,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竞争进入新的阶段。买方市场已成为商品供求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企业没有资源优势可言;民营流通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已经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我国履行WTO的承诺,到2005年将取消分销服务的所有限制;对东盟地区率先实行零关税政策,与港澳地区的贸易便利化安排,给生产资料市场加入新的竞争因素。这种竞争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明确市场定位,采用现代流通方式,尽快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传统物资企业都去搞现代物流。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优势条件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目前物资企业转型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转向纯贸易企业,集中力量把贸易做大做强;一种是转向第三方

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再一种就是贸易加物流,通过扩大贸易支持物流的发展,物流的发展又反过来提高贸易的竞争力。物资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扩大主业经营,促进业务创新,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因此,物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和自身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很多物资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仓储设施、运输手段、物资加工和配送能力,这些物流资源是开展现代化物流服务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发展现代物流首先要盘活利用好这些资源。从物资企业发展看,资源整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我为主,着力于内部整合或整合外部资源;另一种是,被具有竞争优势的外部企业整合,承担其供应链中某一段物流服务或成为其物流服务的能力供应商。企业的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我们必须加入到供应链当中去,游离于供应链之外的企业,是没有出路的。

(四)改造提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企业批发交易市场有89043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545个,消费品市场82498个),年成交额34772亿元(其中生产资料交易额8796.3亿元,消费品交易额25975.7亿元)。虽然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大多是批零兼营,但仍然是目前中国许多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与部分日用工业品的重要批发渠道。

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必须对传统批发市场进行改造、提升。结合整顿市场秩序,解决有的批发市场“假冒伪劣”“跑冒滴漏”的问题,规范市场行为。要按照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措施,改造、提升这些传统的批发市场,充分发挥他们原有的规模、网络、设施、人才等优势,实现产业组织形式和企业营销模式创新,不少企业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有的利用场地优势,发展加工配送;有的利用批发优势,发展连锁店、专卖店、超市等新型业态;有的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上批发交易;有的以市场为龙头,引进供应链管理模式,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总之,现有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急需提升改造,改造后的批发市场在新的流通格局中可以大有作为。

最后,我再讲一讲加强行业联系的问题。过去,无论物资部时期,内贸部时期,还是内贸局时期,我们

上一篇:计划员转正总结范文 下一篇:新护士转正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