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贸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7 19:36:47

工贸毕业总结

工贸毕业总结篇1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岗位;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4月,笔者承担的院级重点课题《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正式启动由于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国际贸易,学生就业目标主要是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企业,因此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课题研究团队的老师及我院07级国际商务专业2个班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了对珠江三角洲近200家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6份。

一、调查问卷说明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总量需求,了解这些企业国际贸易岗位的设置情况以及这些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为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建立提供依据,并以之指导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我院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的主体是从事进出口产品生产加工与贸易的中小型民营和三资企业。我们将从事进出口生产、加工与贸易业务的民营和三资企业中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这类企业数相加,发现这类企业共有126家,占总体调查样本数的68%。这一数字与我们近几年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跟踪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这也说明本次调查对象的选取是合理的,对这些企业的调查结果完全可以反映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3.调查内容设计

调查问卷设置了以下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外贸企业的类型,包括企业的性质、规模、进出口业务比重等;(2)外贸企业在今后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3)外贸企业获得国际贸易人才的主要途径;(4)外贸企业设置的主要国际贸易业务岗位;(5)外贸企业对主要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6)外贸企业对现有岗位人才能力、素质的满意情况;(7)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外贸企业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与来源分析

1.1总体需求分析

对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186家企业3年内对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需求数量为2076人,平均每个企业需求11.2人。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未来三年内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

据有关资料提供的数字,到目前为止,广东有近4万家加工贸易企业…。按这一数字计算,广东的外贸企业总数应在4万家以上。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因此这些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基本能反映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按照每家企业需求11人计算,可得出珠三角地区未来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2009年广东共有各类型高校112所、在校大学生约133万人,近几年内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40万人,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毕生每年不超过2万人,高职毕业生不超过1万人。即使考虑省外人才的流入和省内其他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等因素,珠三角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仍然可以为广东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岗位设置与岗位需求分析

问卷结果显示:外贸企业设置的国际贸易岗位主要有外销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商检员等岗位。约65%的企业分别设置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约25%的企业则采取“一脚踢”的岗位设置方式,即由业务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还有约10%的企业只设置业务员、跟单员等个别重要业务岗位,单证、报关、报检等工作采取委托或外包的形式请他人代劳。大中型企业多采取第一种方式,采取后两种方式的主要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问卷还显示,外贸企业对不同岗位人员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在未来3年预计需要招聘的2076人中,外销业务员1059人、跟单员374人、单证员270人、报关员166人、报检员145人、其他62人,分别占51%、18%、13%、8%、7%和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的外贸企业在未来3年中对各种岗位人员都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的主体还是外销业务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应该是以外销业务员为典型岗位的包括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在内的岗位群。广东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这一目标岗位群对就业人员素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制定出合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1.3岗位人才来源与要求分析

在回答“企业获取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主要来源”这一问题时,186家企业有110家选择向社会招聘、61家选择院校毕业生、9家选择企业内部培养、6家选择其他途径,分别占59%、33%、5%和3%。在回答“企业主要录用哪一类院校毕业生”这一问题时,选择“硕士或以上研究生”的仅有2家、选择“大学本科生”的有66家、选择“普通大专生”的有61家、选择“高职大专生”的有50家、选择“中专或职中生”的有7家,分别占1%、35%、33%、27%和4%。

在回答“企业录用院校毕业生时,对人才的专业要求”这一问题时,有9家选择“必须是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151家选择“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优先考虑”、26家选择“不考虑专业背景”,分别占5%、8i%和1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外贸企业获取业务人才的来源偏向于社会聘用,直接从院校招聘毕业生处于次要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外贸业务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2)外贸企业的现职员工流动性较大、跳槽频繁,企业员工流失多,但从社会招聘也相对容易;(3)院校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上手慢,不大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

其次,大专层次的院校毕业生是外贸企业向院校招聘一线员工时的首选。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186家企业中有111家在招聘院校毕业生时主要面向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这主要是外贸业务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外贸业务主要是操作层面的工作,企业对一线业务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

第三,高职大专毕业生在外贸企业的招聘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虽然外贸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偏向普通高校的本科和专科生,但愿意聘用高职大专生的比例也高达27%,与本科和普通大专相比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第四,外贸企业招聘业务人才时普遍重视专业背景。调查统计显示,考虑应聘人员专业背景的企业占比达到86%。这说明外贸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2.外贸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与满意度分析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业务岗位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要求,问卷设计了适应国际商务环境、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等三大类共21个能力项目,还设计了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4个职业素质项目,要求接受调查的企业对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进行评分。每个能力或素质项目依据其重要性最高可以给10分,最低1分。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现有在岗业务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问卷还就上述能力与素质项目要求受调查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评分,满意度最高值为l0分,最低值为1分。这两个调查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我们还在每类能力及职业素质下提供了“其他”选项供企业补充和评分,但极少有企业增加能力和素质项目。因此,我们没有在表1中统计“其他”选项的得分。这也反映出列表中所选取的能力与素质项目基本涵盖了外贸企业对业务人员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

2.1重要性得分分析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重要性得分情况是:最低6.04分,最高8.91分,中值为7.57分,平均值为7.55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都比较重要,企业对所有的能力与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其次,表1得分在8以上的项目有运用外语能力、建立与维护客户关系能力、开拓新业务能力、商务谈判能力、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程度、团队合作精神。这表明:外贸企业特别重视上述4种能力与4种素质;业务人员在注重综合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在运用外语进行客户管理、业务开拓、交易磋商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业务人员在进行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个人职业素质的修养,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与人际关系。

2.2满意度得分分析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的满意度得分情况是:最低6.08分,最高7.94分,中值为7.22分,平均值为7.11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外贸企业对业务员不同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差别不大且普遍偏低。

其次,表中数据显示,企业对业务人员适应国际商务环境的几项能力不太满意,这几项的得分没有一项超过7分。而企业对业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满意度都在7分以上,在各类能力与素质中得分最高,说明企业对业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是比较满意的。第三,表中数据还显示,企业认为非常重要的职业素质项目,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并不高。这表明员工在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与企业对员工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院校毕业生使用中的问题与培养建议分析

问卷中设置了两道陈述题,希望企业就院校毕业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进行陈述。186家企业中有132家在问卷中提出了问题与建议。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和建议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不会做人的问题,包括职业忠诚度不高、频繁跳槽、浮躁不踏实、不虚心学习、人际关系差、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绝大多数问卷都提及这些问题,并建议加强学生的素质修养与职业道德教育。

3.2外语能力差的问题。132份问卷中有87份提到了院校毕业生存在外语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建议加强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3.3动手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66份反映院校毕业生的岗位专业能力不强,建议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

3.4适应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43份反映院校毕业生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建议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三、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建议

从上述问卷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同样的不足。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除了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外,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本次调查,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定位为:服务于广东外向型经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理论知识、具有进出口业务岗位操作能力、面向珠三角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一线业务人才。

2.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外贸企业在引进和使用人才时,对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而对员工在职业道德与素养方面的不满也超过了对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满。因此我们建议在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3.根据外贸企业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业务岗位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性非常高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

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外贸企业业务岗位的设置和各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同时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4.加强学生职业资格考证工作

外贸企业的大部分岗位都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调查也反映出了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与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证来加以解决。通过考证的培训,加深学生对行业与职业岗位的了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5.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本次调查反映出来的院校毕业生外语应用能力偏低的问题与我们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前几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的结果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这说明我们的外语教育确实存在不足。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增加教学计划中外语课程的门类与比重,增强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2)增加专业课程中双语教学的比重,让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3)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改善外语学习的环境。

6.改善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与学校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薄弱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动手机会,改善课堂实践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要抓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二是要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为学生进行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训创造条件。

7.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的顶岗实习机会

工贸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单证技能竞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53-03

[作者简介]潘旭双(1980-),女,浙江乐清人,国际商务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我国加入WTO给中小企业也带来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推动我国外贸获得了长足发展。据海关总署统计,截至2013年7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47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35176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85%。外贸飞速发展对优秀的外贸人才产生巨大需求。

为了满足学校的发展需要,各大中职学校纷纷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仅温州市区的3所市直属学校每年就有300多名外贸毕业生。但据调查发现,近年来外贸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大都无法找到对口岗位。由于外贸岗位较多,适合中职学生就业定位的主要是单证员。因此,以“单证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该平台的培养,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并适应岗位要求,做到岗位零适应期,这也是本文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外贸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各大中小企业外贸单证员紧缺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际商务单证员处于紧缺状态,广东省国际商务单证员的需求量达20余万人,浙江省缺口达15万人,上海市缺口超过15万人,江苏省单证员需求量达17万人。

以温州地区为例,近五年来,中职外贸毕业生数量达3000人之多,但很多企业仍然无法找到合适的单证员。究其原因,是外贸专业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如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理论与实际操作有差距,而企业需要的是掌握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并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而目前大部分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二)中职外贸毕业生被迫转行

据近几年对学生就业去向的调查发现,外贸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除升入大专院校继续深造外,大量毕业生改行做内贸或者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如在亲属工厂里担任出纳,在当地超市担任营业员,在大型商场担任服装导购员等,有些毕业生甚至无法就业。大概只有不到5%的学生从事与外贸略微相关的工作。

虽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复杂,有结构性矛盾,也有供求偏好矛盾,但排除毕业生个人的择业意向转移等主观因素外,造成这一局面的核心矛盾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英语基础薄弱,难以胜任单证员岗位。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中考落榜生,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而单证课程采用的是英语教学,单证员制单的依据是由英语构成的信用证或中英文合同。

2专业知识不扎实,业务流程不熟悉。中职毕业生不熟悉具体交货流程,缺乏对各业务环节的连贯操作实践。

3不能准确缮制结汇单据,给企业收汇安全带来隐患。制单必须遵循“单证一致、单单一致”的原则,在外贸实务中,经常会遇到信用证软条款之类的陷阱,单证员处理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企业的收汇安全。据统计,中国涉外银行对出口企业结汇单据一次退单率为80%左右,这表明单证员处理单证水平亟待提高。

4在校期间缺乏实践技能操作环境。中职生对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在偏重理论培养的教学设计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难以融会贯通。

因此,单证员的供需矛盾归根结底在于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毫无疑问,这既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也浪费了教育资源。要有效地提高外贸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关键是提高其缮制单证的技能。

二、以“单证技能竞赛”为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核心技能

单证技能竞赛是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通过竞赛可以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和熟悉相关实务,有效地缩短中职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差距。因此,提高学生的核心技能,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单证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一)竞赛机制的理论依据

瑞士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学习者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知识,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竞赛过程中,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这样的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只能是机械的。以此理论为根据,实行以单证技能竞赛来提高学生核心技能是可行的。

(二)单证技能竞赛应遵循的原则

1以企业为载体的原则。单证员工作范围包括收证、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归档等一系列业务活动,所以,比赛的过程必须有企业参与,比赛采用的信用证必须来自一线真实业务。竞赛要本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应着重选取本地区的企业。

2以专业知识系统性为原则。单证技能竞赛的内容,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进出口贸易实务与进出口单证实务两门课程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使之形成一个科学的教学系统。

3以实用性为原则。本着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选取信用证和考核内容要考虑其实用性,选择涵盖适用面较广的典型的信用证,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尽快提高职业技能。

4以可操作性为原则。选取的信用证实例应尽量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能完成得较好,使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有成就感。

(三)竞赛的具体方案

第一阶段:教师整合信息,准备前期工作

该阶段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整合的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中常用的单据和证书。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应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项目设计与指导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技能。

第二阶段:宣布技能竞赛信息,学生备战

技能竞赛不是为了追求结果,更应注重过程的分享。首先,在班级内部通过初赛、复赛和总决赛进行选拔。在班级内部小范围试点,再扩大到同专业、相近专业,再扩大到兄弟学校。具体的竞赛信息应包括竞赛对象、竞赛时间、竞赛方式、竞赛内容、竞赛的奖励措施等。

竞赛对象应该是双语国际贸易班级、国际贸易(3+2)班级、国际贸易(3+1)班级等。竞赛时间至少应该提前5个月公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准备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及收获技能的过程。最理想的比赛方式:笔试+上机。在比赛初期,可以采用手工制单,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采用软件制单,比如商业发票和装箱单就采用WORD、EXCEL等软件制单,而原产地证书采用九城单证等专业软件制单。参赛内容应包括国际贸易学科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也应涵盖当今外贸前沿最实用的实践技能。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理想的考试比例为理论与实践比例为3:7。预赛试题应该有基础理论知识考核,而实践的考核内容中信用证全部来自企业一线,并就信用证回答相关问题,审核信用证是否与合同一致,是否存在软条款等,最后根据信用证及相关资料,缮制全套结汇单据。

确定了比赛的各项信息和规则,学生进行积极的应战,在备战的过程中,分组讨论、协作,最终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实现实践技能的提升。

第三阶段:教师跟踪指导

在学生进行独立完成项目之前,由教师首先介绍一个跟学项目。学生独立完成的项目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有关企业、收集整理信用证和单据等资料、分析任务目标、任务路径,并制定实施计划,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真实业务背景下的各个独立项目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由教师配合指导、答疑、讲评,并给出成绩。

第四阶段:学校软硬件设备支撑

学生在备战过程中,不但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校软硬件设备的支撑。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把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理解知识,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内安排单证实务操作实验室,向学生演示直观、立体的进出口业务的处理。以出口企业为例,一笔业务的结汇单据,涉及到海关、商检局、外汇管理局、贸促会、银行等相关部门,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系统、连贯地在电脑中仿真模拟。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参与技能竞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五阶段:引入企业参与竞赛活动

引入企业专业人员参与,按照岗位基本要求设置比赛项目。邀请企业外贸专业人员担任裁判,使得竞赛机制更为公开、公平、公正;引入企业软件制单,使得企业与学校教育零距离接触;参赛企业冠名,使得企业在此活动中获益;引入企业奖励机制,获胜者最高奖励是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

三、开展单证技能竞赛的意义

开展技能竞赛有助于形成教学激励机制,对实践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引领作用。由于大赛要求真实的结果与数据,教师必须真干实做,并通过指导技能大赛找到实践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同时,竞争性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表1是对开展单证技能竞赛前后,分别从学生、教师和企业三个主体之间培养模式、职业素养和就业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四、总结

总之,在外贸单证教学中实施单证技能比赛,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检验了教学成效,激励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与时俱进。同时,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皮亚杰著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M]徐梦秋,沈明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2]周友秀职业技术教育问题新探索[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姚大伟,顾晓滨国际商务单证竞赛与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融合[J]时代经贸,2008(3)

[4]郭晓晶项目教学法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工贸毕业总结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 就业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普遍的问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贸毕业生流向调研报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行业有关的只有20%,约有50%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行业。另外,第三方数据机构麦可思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指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2014年度本科黄牌专业(需要预警的)。

造成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该专业与经济形势联系紧密,受当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人才需求相对不旺盛。爆发于2007 年末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加之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引发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经济大幅衰退,也致使我国对欧贸易严重缩减,加之整个国际经济形势恶化,贸易纠纷不断,对我国外贸行业影响更大。虽然国家早有预案,采取了许多诸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拉动内需、发展第三产业等多项措施,但终因进出口市场需求下降而影响巨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外贸企业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下被迫采取压缩业务、裁减员工、降低工资等措施,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贸易形势趋冷,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形势令人堪忧。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纷纷上马此类专业,难免赶鸭子上架,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突出,使得人才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行业要求,形成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理想合适的人才。

据此高等院校应顺应新的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外贸人才市场供需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数量呈增长态势

尽管当今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继续复苏,国内经济回升势头更加巩固,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业务也由传统的商品贸易为主转向多元化发展,国际贸易活动范围不断拓展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我国2014年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2014年,我国外贸增长了约82倍。国际贸易量大幅增长,然而进出口业务人员却没有得到增长。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指出,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总人数达到79.344万人,人才需求量相当大。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仍然有66万的人才供需缺口。据调查82%的企业表示当前亟需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外贸专业人才。

(二)市场需要“无缝对接”人才

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准职工”和“零适应期”的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理想选择。企业负责人表示大多数新招聘的毕业生存在适应能力弱、上手慢、动手能力差的情况,难以真正为企业解决外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毕业后近一年处于学习或实习状态,大多需要半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知识单一,所学内容与实际业务脱节,动手操作能力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三)“通才”与“专才”结合

因为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是改革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仅限于外语过关、专业扎实等基本条件,而是反映在对人才素质及知识的全面性等要求上。

根据近两年外贸企业的反馈信息表明涉外律师、商务谈判人才稀缺。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成为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中国商务部报告说,中国出口商品已连续15年成为世贸组织各成员国的反倾销调点,仅2009年各国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启动的贸易救济调查创历史之最,高达127起。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倾销与反倾销诉讼日益频繁,诉讼人才成为竞争的热点,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对企业来说,国际商务谈判师是外贸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承担着重大的经济风险,但是业内人士估计,现在中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2000人左右,特别是有执业证书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往往是“有价无市”。因此要求外贸专业毕业生不仅是合格专才,还要成为全方位的通才。

(四)知识结构欠合理 产业针对性不强

由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模式单一,长期只注重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的培训,而普遍忽视了商品知识的培训,加之严重缺乏“双师型”的教学人才,从而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对所经营的商品知识贫乏,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很多学生的外语、国际贸易的知识水平都较高,但因缺乏商品知识和对商品的认识而不能准确、流利地表述,甚至因翻译不准确而引起客户的误解,闹出笑话。笔者深感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针对具体产业,增加商品的有关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提升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另一种是重实践、轻理论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这两种体系都存在缺陷或局限性,前者虽然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学科教育的使命,但是不利于学生就业;后者实现了高等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上岗后后劲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一根主线”、“两个强调”。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线,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培养。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德、智、体、美、能全面协调发展。

(二)牢固掌握外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

外语是国际贸易工作的工具,只有牢固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才能具备从事国际贸易的基本条件。据调查69%的外贸企业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尤其是口语要好,要求能直接与外商沟通,进行贸易磋商与签订合同,在写作能力方面要求能无障碍地拟写电文。要求在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基础英语、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制单、报关、报检等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增加教学强度,从而增加外语学习的分量。

(三)培养有产业特色的国际贸易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门类。

高校要利用本校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综合教学条件, 确定两个以上产业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开设相关的商品知识选修课,突出产业特色,避免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高度同质化。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一个恰当的定位,在特定领域建设专业化的品牌,和相关企业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诸如为企业“走出去”培养“定制化人才”。 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四)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各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虽然大都安排有6周时间的毕业实习,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但多数因无稳定的实习基地,无足够实习经费安排,无经验丰富的专门指导老师,无严格具体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考核管理办法,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国际贸易这门学科的特点――务实性和应用性强不一致,更与就业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以开设实验室模拟教学、国际商务场景仿真实训、暑期市场调查、毕业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科目,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五)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传承式的教育,在当今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应用知识和富有创意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更多地中国企业将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发展空间,对于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盟,以增强企业的实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而是要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大力提高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莉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0).

[2]高兴霞.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创新探讨[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6).

工贸毕业总结篇4

连日来,贵州毕节远航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远航公司”)掀起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号)精神热潮。公司领导及员工纷纷表示,抢抓发展机遇,举全公司之力,聚全公司之财,集全公司之智,建设大商贸、发展大物流。

国发2号文件第二十三条指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贵州与周边地区物流大通道,规划建设贵阳区域性物流中心,遵义、安顺、毕节、六盘水等物流节点城市。”通过学习,远航公司全体员工一致认为:国发2号文件是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门对贵州、对毕节的鼎力支持,同时也给远航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们的信心是超越自我,我们的目标是超越别人。”远航公司董事长彭跃说,全公司上下要以学习国发2号文件精神为契机,认真把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加快毕节远航物流园区等物流重点项目建设”的指示精神落在实处;要把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吉勇“要抓好七星关区远航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的要求落在实处;要把思想统一到公司要求上来,树立“一切为了毕节远航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要举全公司之力、聚全公司之财、集全公司之智、鼓足干劲,坚定信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远航现代商贸物流园建设工作中来。

推进园区建设 实现园区发展

认真落实“一个要求”,即用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公司全体员工的头脑,以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统一公司全体员工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公司工作例会制度和学习内容。结合实情,每周一用30分钟时间传达学习国发2号文件和贵州省2012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毕节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毕节市一届一次人大会议精神,使公司全体员工在思想上高度集中、行动上高度统一。远航公司工程部要在每周五召开的远航物流园参建单位协调会中,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安全和质量作为第一话题。通过学习武装思想,使大家在建设大商贸、发展大物流工作中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不动摇、不分神、不懈怠、齐心协力,用智慧、汗水和双手去创造远航物流公司辉煌的明天。

做到“两个确保”,即全力推进园区建设,确保2012年4月完成30%形象进度;加快远航家居建材博览中心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主体工程在2012年4月封顶,为全省第七届和毕节市第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献礼。

实施“三个着力抓好”、实现“三个有利于”,即着力抓好园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化,实现一园(远航商贸物流园)、两区(A区即商贸物流市场区和B区即商贸物流仓储区)建设目标。使园区建设有利于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益运营的原则,把原规划位于七星关区鸭池镇甘海子村和庙脚村之间沿贵毕路北侧,约346667平方米项目用地调整为A区即商贸物流市场项目用地。在位于鸭池镇的石桥边即厦蓉、杭瑞高速公路交汇立交桥周边征400亩土地作B区即大型商贸物流仓储建设用地。把商贸物流市场与物流大型仓储分离,既减轻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又满足仓储建设大型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和满足货物联运发展的要求。发挥其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实现以商贸为主的多功能物流集结点,形成以商贸交易市场为龙头,以仓储、配送为主体的新型商业与物流模式,通过商品流来带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优化基础设施 完善城市功能

着力抓好电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园区建设有利于入驻商家信息共享,企业间的交流更快捷,既降低商贸企业交易成本,又提高了物流行业的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运作的配套和系统化,成为现代化社会及企业的“第二利润源”。

着力抓好以商引商入驻园区优惠政策的协调落实,使园区建设有利于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入驻经营,为提升毕节市七星关区城市商业档次和城市品味,促进城市商业业态多元化发展,优化与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增强城市聚集力,完成城市综合功能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建设大商贸、发展大物流的工作目标。

彭跃表示,公司员工要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和监督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2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省委、省政府“加强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毕节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发展政策为保障,把目标落实在行动上,把实现目标的措施落实到“干”字上,把在建的远航家居建材博览中心打造成川、滇、黔省界结合部同行业一站式购物的一流家居大卖场;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把远航商贸物流园区打造成集商贸、商务、电子物流、商住和各种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形成大商贸、大物流、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为“工业强省”、“三化同步”、“贵州金三角”试范区,增添一个新靓点,为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树一面旗帜。

工贸毕业总结篇5

关键词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140-03

Researching on Graduation Practice Mode of Higher Vocation’s Customs Clearance and International Freight Professional//Sun Xia

Abstract The present customs clearance and international freight professional graduation practice mode has many defects, they are in urgent need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rough several years of teaching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ng with the students, as well as analysis and summary the previous graduate practice problem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Key words customs and international freight professional; graduation practice mode; curriculum structure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自2004年创建以来,如雨后春笋般在高职高专院校开立,为本地区和沿海城市输送了大量的报关与货运从业人员,很好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毕业生的反馈发现,本校培养的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较差,对本专业认识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熟练。究其原因:一是本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二是毕业生在毕业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职业训练,动手能力较差。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毕业实践模式改革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毕业实践环节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毕业实践环节可以全面深化检查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用以分析解决将来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而现有模式的毕业实践环节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考核形式还是以撰写论文为主,这种模式是沿袭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下列问题。

1.1 毕业实践模式陈旧,无法达到技能考核的要求

作为高职院校,它虽属高等教育序列,但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它的根本任务可以具体化为培养高素质的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突出了三点:一是高素质,二是相应专业一技之长,三是高技能。所以以往以理论考核的形式完成毕业实践环节考核,根本无法达到这些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仅仅适用于一些语言类的专业。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熟悉通关手续和相关的法规制度,能够熟练填制进出口报关单;作为货运方面的货代员应熟悉货运业务,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载货特点,掌握各条运输路线的动态,通晓有关的规章制度,精通办理各种手续,熟练掌握计算各种费用的方法,并与海关、商检、港口、码头、轮船公司、机场、车站、银行、仓储等部门有着经常的业务联系,是货主的代表,要从货主的角度代办各种国际货物运输业务。而写论文根本达不到这些要求。

1.2 课程结构不合理与专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脱节

国际报关与货运专业相对于其他老牌高职专业还属于新的专业,各高职院校一般都是承袭国际贸易这个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的,再加入些物流专业的基础课拼凑而成,课程结构与专业资格标准相差很远。比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相适应的专业资格有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单证员等,这些专业资格考核都有相应的课程要求,所以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应考虑这个问题,不要迎合所谓的学科体系和因人设课。以上几个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有许多相同的,只要综合考虑还是可以达到要求的。

1.3 学生缺乏技能训练机会,实习环节不能充分利用

现有在校的高职学生缺乏技能训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课时限制,仅能作理论讲授,技能训练没有场所和必要的设施,软硬件不配套。学生的实习形同虚设,有大部分毕业生在实习上没有与专业对口,有的就是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个单位章,人根本就不去工作。通过与几届毕业生座谈发现,国家设立实习的初衷很好,如果好好落实,毕业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会积累些许经验,培养应有的职业素养,建立牢固的自信心。但是在实际推行时,绝大多数流于形式,白白浪费了实习这个宝贵的机会。

2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以上是根据所在院校的实际工作和对毕业生的回访总结出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原有的大学改设,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陈旧

全国除了少数高职院校是新成立的,大部分是由原来的专科学院改设的,必然会承袭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大部分教师也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专业技能经验。同时,在我国,职业教育算是新兴行业,缺少理论和实践支持,只能照搬国外经验,与我国国情不能融合。

2.2 师资水平有限,导致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专业,尤其在沿海地区方兴未艾,但是这方面的教师队伍较缺乏,都是在校的教师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这些教师一方面没有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考虑自身教学工作量的因素、教学考核等原因,使得在专业课程设置时要考虑能否胜任一些课程,所以有些课程即使需要也不设置。再就是没有相应的适合于授课用的教材。教材这个环节是个很重要的因素,现在多数高职院校教材陈旧,与现在的社会实际脱节。所以,为了配合教材问题,也不得不拿去一些该设的课程,导致课程设置不伦不类。

2.3 缺乏校企联合和实训室的建设

现在的多数企业都是私营企业,企业主多数都注重效益指标,不会考虑人才储备问题,所以多数企业不愿接纳实习生。学校缺少与企业的沟通,毕业实习没有场所,毕业生就无法体验工作实践。由于资金问题,多数高职院校缺少实训室建设,尤其是文科类专业更是不被重视。

3 解决对策

鉴于以上原因,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几条建议。

3.1 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毕业实践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几十年来已经形成固有的体系,其内容也与我国国情相符。但是身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却很少了解,只是一些教管人员去理解和执行,这就造成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脱节。所以,现在的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职业教育理念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把教师送出去参与专业实践。

同时,要改革毕业实践模式,将原有的论文撰写改为与职业资格相关的实务操作,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按照专业特点和教学环节结合学生自身水平和兴趣爱好分成几个专业方向进行实训。

1)报关员:职业能力要求是熟悉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知识;掌握报关单证,具备处理各种报关单证能力;熟悉进出口商品税费、进出口商品税则,具备归类商品和完成纳税、计算及交纳报关费用能力;熟悉国报关全流程,具备电子申报能力、完成报关操作程序能力。

2)报检员:职业能力要求是熟悉国际商贸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知识;掌握报检单证,具备处理各种报检单证能力;熟悉进出口商品税则,具备归类商品和计算及交纳报检费用能力;熟悉国报检全流程,具备电子申报能力、完成报检操作程序能力。

3)货代员:职业能力要求是熟悉国际商贸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知识;掌握货运单证知识,具备处理各种国际货运单证能力;熟悉费率表、货运保险知识,并掌握计算运杂费,具备交纳国际货运各项费用能力;熟悉国际货代全流程,具备完成国际货运操作程序能力。

4)国际贸易单证员:职业能力要求是熟悉国际商贸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知识;掌握国际贸易洽谈手段和方法;能够缮制进出口合同;掌握国际结算的方法和流程;熟悉各种单证的制作和审核的能力。

3.2 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相应专业教师必须具有专业资格证书

虽然省高教委这些年陆续进行了一些双师资格的培训,但多数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培训,教师在专业技能上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另外,各院校对专业教师也没有要求职业资格,从社会上招聘的也是少数,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是原来的高专教师,缺少技能培训的经验。学校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各类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课程的教师应有报关员证书,货运课程教师有货代员证书,报检课教师要有报检证,单证课教师有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等。通过考证和继续教育,可以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激励教师多从事一些自己本专业的工作,累积经验,不断改进教学,革新毕业实践模式的内容,使之与社会和国际接轨。

3.3 加强校企联合,加强实训室的建设

学校要注重与企业的沟通,利用学校的优势吸引企业家的目光,设法让企业作为本专业的实训基地,让毕业生能够得到专业技能的实践和指导。比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就可以与港务局、报关行、货代和船代公司合作,与这些企业联合,免费为他们提供职工专业文化培训,把专业教师派到各单位免费工作等,让这些企业可以接纳本校的毕业生实习,让学生能够得到很好的技能训练。另外,可以校办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实训室,利用学生和教师的自身资源创造效益。利用教师和学生资源,可以开办一些类似于报关行、外贸单证制作室这样的校办企业,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带来社会效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可以收纳一些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以及在校的本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做到真正的实习和训练。

总之,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要摒弃老专业的缺陷,与本地经济相联系,做好毕业实践环节的改革,探索出新的毕业实践模式,为本地区和沿海城市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郝继升.毕业设计的特点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5):17-18.

[2]开永旺.高职学生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3):20-21.

[3]王智强,罗来仪,金乐闻.新编国际货运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宗湖.对外贸易综合技能[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5]何学坤,刘淑芬.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141-142.

工贸毕业总结篇6

【关键词】国贸;就业;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的“两难”现象,对人才培养,以及外贸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如今对人才要求有了全面提升。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还要持有相关资格证书,要熟悉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

本文通过对本校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让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学生做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决策。

二、研究思路

1.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制定了一个具体详细的调查方案。

2.用电话访问法联系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的07级和06级国贸专业的数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且用普查的方法对07级和06级国贸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加工。

3.用个别发送和集中填写的方式发放并收集问卷对08级国贸学生的求职情况做一个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发放100张。

4.实地走访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调研:银行,外企,外贸公司和一些金融机构,了解他们现在对国贸专业的毕业大学生的职业要求。

三、调查结果

第一类(调查访问结果):通过电话访问,得知2011年毕业的国贸专业132人中,有91人选择就业,占比68.93%,其中出国21人,占比15.9%,有19人选择升学,其中考研6人,保研13人,另有一人自主创业。2009年国贸专业139人,其中113人选择就业,剩下的10人升学,其中考研2人,保研8人,另有16人选择出国。

08级的国贸学长、学姐中,有52.5%的人已经找到工作并签约,有30%的人选择考研、出国等升学方向;有52.5%以上的学长、学姐参加过三次以上招聘求职,参加过2次或3次的均为15%,还有12.5%的人参加过一次的招聘面试;有47.5%的人选择银行等金融机构,有17.5%的人选择外贸公司,7.5%的人选择外企;08级学长学姐在求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实践经验的匮乏(有87.5%);87.5%的同学认为所学知识在实际中有点作用。但需要更多的运用;学长、学姐给我们国贸专业学生的建议是:在校时多参加些社会实践活动;学长学姐认为在新形势下企业更应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占57.5%,注重科技创新能力(45%);在选择职业时,学长学姐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员工的成长机制占到82.5%,其次是企业的地理位置和相关的福利情况(37.5%);学长学姐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52.5%的人认为市场对国贸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较为冷淡。

学长、学姐还对国贸专业学生提出了以下建议:1.学生应多给自己充电,充分利用实习的机会。2.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发扬并培养自己的优势,增加实践和自己的社会经历。3.国贸专业较宽泛,所以细分选择好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强化自己在细分的专业领域利于的实践技能。若选择做外贸出口,就应学好外贸专业知识,多在外贸公司做一些实习工作,积累相关经验,若读金融,就学好经济学相关专业知识,去金融机构实习锻炼。

第三类(实际调研工作单位结果):外贸公司近几年出口受阻,招收的国贸专业学生不多,但有很强实践业务能力的毕业生则较受欢迎;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近几年遇到较多国贸专业毕业生求职,竞争相对激烈。相比于金融专业出身的学生,国贸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有所欠缺,但是金融机构更看重实际业务能力,不涉及到较多的专业知识。

四、结果分析

近几年国贸专业学生自国际金融危机后就业的总体环境有所恶化。由于就业环境的不利,近两年内选择升学的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从十增加到了十九)。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外贸公司出口受阻,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变窄,趋向去金融机构就业。

国贸学生就业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决策。对人生做个合理的规划,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大学生的选择,又可以分保守型决策人、进取型决策人和中间型决策人。

1.保守型决策人。他们对于利益反应比较迟缓,而对损失比较敏感。这些大学生往往会因为不需要太多利益而选择继续升学。

2.进取型决策人。他们对于损失反应迟缓,而对利益反应比较敏感,这些大学生会更多的选择自主创业去实现自身价值和利益的最大化。

3.中间型决策人。他们认为损益值的效用值大小与期望损益值本身的大小成正比,此类决策人完全根据期望损益值的高低选择方案。这类大学生会理性的进行权衡,会有各自的选择。

五、调查结论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和实地调研,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短期内的就业情况做出如下的预测:

1.应届毕业生中选择升学继续深造的同学比例会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社会市场要求,应届毕业生都选择给自己多充电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2.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中,选择金融机构方向就业的人数会不断增加。而金融机构的日益火爆也会使得就业情景更加严峻,对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有更多的要求

3.大学生将会有更多的选择需要自己去决定,出国、就业、创业、升学、选调生。各个不同的选择就意味着不同的不可复制人生道路,合理做出自己最有利的决策尤为重要。

六、应对措施

工贸毕业总结篇7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就业岗位 调查问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企业等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并且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对从事涉外商务活动人才的使用和要求有了很大变化。既精通英语又熟谙现代商务技能的高级商务型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商务英语专业应运而生。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无论是高职高专,还是本科院校均有开设。

一、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特点

从调研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岗位较多,在各个行业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在企业外贸部门(国家大中型企业、商品流通领域、进出口贸易领域)中从事进出口业务的谈判、生活及工作接待的口译及一般商务活动中各种资料的草拟、翻译工作的专业人员。

(二)在三资企业(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中担任英文口译,熟练地对书面材料进行英汉互译,并参与企业商务外事活动的专业人员。

(三)在其他企业(旅游业、对外饮食服务)中从事接待服务,协助经营管理并参与有关外事活动的专业人员。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审视

自中国成功加入世贸,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对外经贸业务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中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渗透海外市场,特别自“新外贸法”施行后,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被允许,我国外贸业面临着全新、多变的发展机遇。

从江苏省统计局获悉,2013年上半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2600.5亿美元,同比下降0.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1565.4亿美元,增长2.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快于加工贸易。上半年,一般贸易出口678亿美元,同比增长6%;私营企业出口快速增长,上半年出口额451.7亿美元,增长27%,增幅高于全省24.9个百分点。相对于传统市场,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省对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额分别为157.4亿美元、46.6亿美元,增长13.4%、7.3%。

由此可见,全国市场的需求和江苏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务英语专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社会对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广泛性及商务英语人才素质的通识性、复合性,使得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形势良好。

三、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

(一)调查问卷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使广大商务英语人才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使企业单位更清楚地获悉本专业毕业生的特点,使广大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院校认识到开设课程的合理与否,是否需要研究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设性意见,从而帮助专业建设的决策者寻找到一套科学的、适合当前市场需求的课程设置体系,同时使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更好地招纳贤才。

(二)调查问卷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外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09级及2010级毕业生共62人。2009级毕业生已经工作一年,对课程设置情况比较熟悉,且了解市场需求。2010级毕业生虽然才刚刚毕业,但是半年多的实习使他们对这两个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该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问卷形式

此次问卷调查于2013年8月进行,问卷调查共由8个问题组成。问卷有6道选择题和2道问答题。在发放之前先向他们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以便更好地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同时向他们说明答题要求,要求他们认真对待本次调查,如实客观地回答问题,为了使他们消除顾虑,应采用无记名方式,从而比较真实客观地回答各题。问卷共发出62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

(四)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笔者对58份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问卷问题及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Q1:你从事的职业是:

A.服务员;B.营销员;C.导游;D.商务文员;E.翻译;F.外贸业务员或跟单员;G.教师;H.工人;I.公务员;J.财会;K.其他。

数据统计的结果为:

43.5%的从事商务文员工作,21.3%的为外贸业务员或跟单员,12.2%的为服务员,9.0%的为营销员。这些工作岗位与教学计划中设计的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是基本相符的。普遍来说,从事文职类工作的女性较多,而选择商务英语专业的女生也占了大部分。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考了报关员证、单证员证、报检证等,这些为毕业后的择业创造了更多机会。

Q2:你的工作经历时间:

A.两年;B.一年半;C.一年;D.半年;E.三个月以上。

本题是对毕业生的就业时间、工作经历做一个大致了解。工作经历包括平时及寒暑假与专业有关的兼职、毕业实习和已经签约就业的。4.2%的学生有两年的工作经历,14.5%的有一年半工作经历,23.4%的有一年的工作经历,33.7%的有半年工作经历,拥有三个月工作经历的占24.2%。

Q3:你现在的月薪是:

A.1000元以下;B.1001~1500元;C.1501~2000元;D.2001~2500元;E.2500元以上。

25%的目前月薪是2001~2500元,65%的为2500以上,在江苏地区,这样的收入不算高薪,但是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没多少时间的毕业生来说是不错的了,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勤奋的工作,积累经验,这个薪酬会有很大的提高。

Q4:根据你目前从事的工作,你认为在校学习的课程内容哪些对你的工作有帮助?

A.国际商法;B.外贸函电;C.商务翻译;D.应用文写作;E.国际贸易与实务;F.国际市场营销;G.计算机应用基础;H.秘书理论与实务;I.会计学原理;J.会计电算化;K.商务礼仪与形体训练;L.其他课程。

56.7%的选外贸函电,52.2%的选国际贸易与实务,44.5%的选计算机应用基础,40.1%的选秘书理论与实务,33.5%的选应用文写作。从统计数据看,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外贸函电和国际贸易实务的帮助最大,说明在打好语言基础上,要更加强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公司里,一名文员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在处理文字工作时,了解一些文书格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Q5:你认为哪些证书对你有用?

A.报关员证;B.导游证;C.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证书;D.国际单证员证书;E.秘书证;F.计算机等级证书;G.物流证;H.四、六级证书;I.专四、专八证书;J.教师资格证书;K.其他。

共有48人认为四六级证有用,30人认为单证员证有用,其次是计算机等级证、报关员证、物流证、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等。可见,求职市场上的四六级证、单证员证、计算机等级证等仍是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即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必须掌握计算机办公实用技术。

Q6:这些证书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A.有利于求职;B.有助于工作;C.有助于跳槽;D.增加薪酬;E.其他。

88.5%的人认为有利于求职,78%的人认为有助于工作,52%的人认为可以加薪。现在很多公司的招聘条件都要求英语至少四级,掌握并熟练运用办公软件。所以在读书期间,学生要争取多拿证书,单证员证、报关员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求职还是有很大帮助的,证书是求职时的硬件。

Q7:根据工作实践,你认为你从事的行业急需从业人员具备什么方面的专业知识?

由上面第一个问题了解到大多数同学都是从事的商务文员、外贸业务员或跟单员等职业,所以对此题的回答,90%的同学认为自己从事的行业急需从业人员具备外贸函电、进出口实务与单证、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知识。

Q8:根据工作实践,你认为你从事的行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或熟练运用什么方面的专业技能?

85%的学生认为行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特别是熟练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谈判交际技能,以及实地操作进出口实务与单证、外贸函电、市场营销、国际结算等的技能。

四、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

用人单位要求商务英语毕业生必须在熟悉掌握英语通用词汇、语法知识与常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增强语言应用技能,加强语言知识与相关对外贸易知识的结合,熟练掌握对外贸易的基本流程,掌握基本贸易理论、基本国际贸易法规及相关的商务知识,了解相关的对外贸易的政策和技巧、基本的理论与实务;具备商务英语和汉语的双语运用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及商务英语写作与英汉互译等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创意、有想法,热情、大方,沟通协调能力较强,服务意识强,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熟练运用现代化通讯工具,目前各种外贸企业都要求员工能在对外贸易活动的各个环节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

五、结语

江苏地区人才市场的需求正在不断改变,新经济对商务英语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英语专业毕业生已不再有竞争优势,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对所从事的工作的胜任能力还不能完全达到外贸企业的标准。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正在迅速增加。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充分利用学校正在不断改善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成为该领域的骨干人才、通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如珊.从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谈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4).

工贸毕业总结篇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2006、2007、2008年北京市人事局用人单位社会需求量进行了统计,结合本校各专业的实际就业率和就业方向,发现社会需求与就业率并不成正比,社会需求量多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未必高,社会需求量少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也未必低。

在首都经贸大学,有一些专业社会需求人数并不是很多,而且毕业生人数也不少,但是这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很高。以财政学和经济学专业为例,前者就业率达98.64%,后者就业率达98.62%。

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以及经济法专业是首经贸三个典型的低就业率专业。据首经贸就业服务中心对2008年在京用人单位上报的需求计划统计得知,北京地区2008年接收土地资源管理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分别达到全部需求总量的0.43%和1.11%。而该校两个专业2007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93.02%和88.24%,均低于学校平均就业率。

目前,很多毕业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对理想工作的追求,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形成了“理想在左,需求在右”的局面。

首经贸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最青睐的行业与最需要人才的行业之间有较大的错位。据调查,2008年对应届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十大行业是:工商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新兴咨询服务业;而应届毕业生最青睐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党政机关、新兴咨询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

从2008年需求情况来看,预计2008年北京市不同性质单位需求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为:党政机关504名,占4%;金融、保险、房地产1638名,占13%;工商企业5166名,占41%。而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39%。“党政机关”占16%,“新兴咨询服务业”排第三位,占13%。“文化体育娱乐和工商企业”排第四位,占10%。两组数据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社会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与毕业生心中理想的职业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首都经贸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的问题在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可见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在许多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首经贸就业服务中心提出: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建立起一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全面协调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针对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的现象,职业指导工作必须从调整学生就业心态入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定位。学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可通过职业测评、职业生涯发展讲座、个别访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我,根据自身的特点调整就业心态。

学校要摆脱传统的“季节性快餐指导”模式,应把职业指导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使职业指导成为一个持续的科学系统工程。职业指导要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规划中,并具有与文化课程同等的地位,使大学生从一入学起就受到较为系统规范的职业教育。

上一篇:民航毕业总结范文 下一篇:审计毕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