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译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2 01:50:07

笔译实训总结

笔译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高职 英语口译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15-02

口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考查。目前,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多高职院校都会建设口译实训室、开设口译课。随着中国对外交流越来越深入,对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他们能够胜任一般的口译工作,合格的口译人才有很大的缺口。然而高职英语口译课的现状却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广大从教者和决策者共同努力。

一 高职英语口译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法

1.学生

高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自律自学能力也没有本科学生强。以Danica Seleskovitch和Marianne Lederer教授为代表的巴黎释意学派曾提出这样一条口译教学原则,即口译教师应只教口译技能不教语言。这种高水准和专业化口译教学原则在中国本科生中不一定能适用(本科高年级可以考虑),更不用说高职的口译课堂,所以中国专业的翻译学习很多都集中在研究生阶段,几所外国语大学的翻译学院的研究生都主要集中学习笔译或口译。但是口译课也是完整的高职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因为很多涉外的贸易、谈判和接待场合都需要高职的毕业生进行一些口译活动。

鉴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督促和鼓励,使学生能够坚持不断地练习口译技巧和提高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求加强学生一些前续课程的学习,如口语和听力等。因为学生本身的英语基础知识储备不足,高职的口译课教师不能假设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英语基础,口译课就只教口译技能,不讲语言技能,这只是最理想的状态,很多情况下都不适用。所以在高职的口译课中,正确的做法是坚持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同时,兼顾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两者融会贯通,同时根据口译行业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英汉双向的口译训练。

2.师资

随着国家和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和越来越高的投入,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本身的素质也越来越高,目前,任课教师普遍都是硕士研究生或以上的学历。但很多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师不一定是专业翻译出身,也不是由行业一线的翻译从业人员来承担,他们不熟悉翻译训练的正规模式,因此不利于口译课程的顺利开展。很多口译课可能最后上成了高级视听说课,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学到口译技能和学会一些简单场合的英汉口头互译。而且即使是学翻译出身的口译教师,多数也由于条件的限制而缺少实战经验,这也是教学中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要想改善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学校在招聘不同岗位的教师时,应该尽量对口招聘,保证专业教育的对口性。而要解决在校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的情况就要求老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国家政策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要求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要求加强专兼职教师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所以教师要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可以自主或由学校安排去相关企业实践实习或兼职,体会真实工作翻译场合和课堂教学的差异。另外也可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翻译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由他们用生动的口译实例来讲解口译技能的学习。通过这些方法建立一支理论和实战经验都很丰富的“双师型”口译教师队伍。

3.教材和教学内容

本科口译课程体系的发展较早,也更加完善,有较多优秀和新版的教材可供选择。而高职口译课程的发展起步较晚,一开始很多直接沿用本科教材,但是鉴于本专科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等的差别,高职专科需要有适合自己学生的口译教材。虽然现在高职口译教材慢慢多了起来,但优质的选择仍然比较少,现有的一些教材也是内容陈旧,缺少实战场合的案例,也缺少难度梯度变化和针对性,所以高职口译教材的开发力度需要加大。

即使有一本很优秀的教材,教学内容也远远不够,需要多方搜集最新、最具代表性的资料。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口译课的材料必须是有趣多样的。尤其一开始,口译课的材料必须具备趣味性、生动性和多样性,这样才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2)口译课的听力输入材料必须难度适中。不论是单纯的听力训练还是口译中的听力输入都不能总是学生已有知识的不断重复,而应该逐步提高练习材料的难度或引入新的口译技巧等。(3)口译课的听力输入材料中必须融入口译技能的学习。很多口译课上的技能训练需要借助特定类型的材料。如在讲解数字口译技巧时,所选材料就必须是带有数字的音频或视频,否则无从谈起。(4)口译课的听力输入材料

必须是大量的。口译中的听力不仅要求听者要完全听懂讲话,还要能辨别语言的逻辑关系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要具备这种能力先要有一个短期的强化训练,每天四五个小时的听力练习为期三个月以上。(5)还需辅以大量其他资料和手段提高口译中的听力理解能力。如通过大量相关练习提高对口译技能的掌握程度、扩大词汇量、增加口译实战经历、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拓宽知识面、增强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等都会改善口译员在口译现场的表现。

4.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由很多因素构成,学生、师资和教学内容都是其中之一。由于学生、师资和教学内容的问题而使一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无法践行。因此要想改革教学模式,先要保证学生、师资和教学资源的条件能达到,在此基础上再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 课程改革基础上的高职英语口译课教学模式构建

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高等翻译学院教授吉尔提出的“连续传译的口译模式”,Phase I:CI=L+N+M+C,Phase II:CI=Rem+Read=P,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笔记(Note-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连续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吉尔还强调在口译过程中理解的重要性,并专门提出了口译的理解模式:C=KL+ELK+A,即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知识(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分析(Analysis)。国内著名的厦门大学有个厦大模式,这是口译训练比较常用的模式。高职口译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探索较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立了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3P”商务口译模式,即“学习准备”(preparing)、“项目实训”(performing)和“评估总结”(packaging)3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口译教学体系。本文将以吉尔的连续传译模式和口译理解模式以及“3P”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更为全面且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高职英语口译教学体系。

该教学体系将以口译技巧的培养为重点,要求兼顾学生英语基础的提高,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记忆能力(尤其是短期记忆能力)的训练,目的是要训练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记忆能力越强越有助于口译学习。训练方法包括:原语复述和译入语复述,且随着记忆能力的增强,复述的内容可以逐渐增加。

第二,听辨能力的训练,目的是训练学生不同于一般听力理解的听辨能力,能听懂内容兼意图和言外之意。训练方法包括听后用原语和译入语进行意义概括;动用一切感官积极听入,如将所听到的内容视觉化,观察演讲人的表情、肢体语言等,这也有助于记忆。

第三,多任务处理能力,目的是要训练学生一心多用的能力,为学习笔记时听和记的精力分配打下基础。训练方法包括:单任务影子练习,练习边听、边说、边记;多任务影子练习,在边听、边说、边记的基础上,最后进行原语或译入语概括。

第四,笔记能力,口译笔记不同于速记,简单有效的笔记如思维的路标,能辅助口译员记忆,帮助完整重现演讲内容。学生熟悉几类常用的笔记符号,教师训练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听上,尽量少记。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练习建立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笔记体系。

第五,口头输出能力,目的是训练学生用译入语流利翻译的能力。训练方法包括双语复述、双语概括、双语演讲等。

第六,数字口译能力,目的是训练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快速正确进行数字互译的能力。练习中英文数字的不同记录方法、数字表达上的差异和双语数字的转换速度,这是一个难点,需要贯穿整个后期的学习。

第七,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目的是要训练学生遇到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如成语、习语、诗词的处理方法;幽默笑话的处理方法;语速过快的处理方法等。需要练习的应对策略有释意、略译、概括译法、替换译法和鹦鹉学舌等模糊应对策略。

第八,译前准备能力,目的是要训练学生如何进行长期和短期准备。训练方法是结合情景模拟或实际的口译活动。

第九,译后总结能力,目的是训练学生进行译后总结改进的能力。训练方法有学习掌握新表达、新知识;总结失误,不断进行自我业务能力的提高。

第十,口译情景模拟,目的是仿真练习,加强实战效果,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是模仿实际口译现场,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实战模拟,如新产品推介会等。

第十一,口译欣赏,目的是观摩学习。训练方法是观摩欣赏职业口译员的工作视频,学习、借鉴、提高。

这一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是以笔者几年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为基础,希望对高职院校的口译课教学有所帮助。

三 结束语

目前不仅合格的口译人才有很大的缺口,高职口译课教学和改革方面的研究也比较缺乏,所以需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需要各大高职院校的口译课教师和专业的译界人士(兼职教师)一起使课程体系日臻完善,以培养出具备基本口译技能的高素质外语外贸人才。

参考文献

[1]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

[2]李燕.关于高职院校口译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3]李燕.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张吉良.ESIT模式与中国的口译教学[J].中国外语,2008(2)

[5]郑小莹.浅谈有高职特色的口译教学新模式[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

[6]赵敏懿、刘建珠主编.商务现场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笔译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交际模式;公众演讲;口译;即席演讲;即兴演讲;元语言;目的语;语言习得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2-0046-04

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鉴于演讲和口译在当今社会对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笔者通过对演讲和口译交际模式特点的对比分析,旨在为提高演讲能力和培养合格口译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并旨在演讲艺术和口译教学方面有所突破,从而探讨出一套培养外语专业精英人才的方法。

一、公众演讲和口译的交际模式

演讲,又称讲演、演说。它是一种言语表达的交际活动,是一种借助口头来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现实性很强的社会交际活动。演讲的信息交流模式往往被视为解释演讲过程的有效手段。从Aristotle到Shannon和Weaver(1949)较早提出的交流模式到O′Hair,Stewart和Rubenstein(2011)、Beebe and Beebe(2012)提出的人际交流模式得出,信息源泉、媒介、接收者、噪音、语境和反馈是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根据Lucas(2001)公众演讲交互模式:演讲者对已知信息编码(encode)通过媒介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听众,听众对听到的信息进行解码(decode),再将所理解的信息通过媒介反馈给讲话者,在整个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单向的,演讲者只是信息的传送者(sender),而听者则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receiver),所传递的信息在两者之间有着共享意义。在信息传递中,演讲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另外,受外界因素干扰,演讲者在台上会出现紧张忘词等现象,此时要迅速做出反应并尽快弥补缺失,以确保演讲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在整个过程中,演讲者要达到控制紧张情绪、适应不同的听众、流畅地表达思想,需要长久的专业训练和自身的努力来达到(Osborn,Osborn和Osborn,1997)。

从演讲的分类来讲,演讲主要分为定题演讲和不定题演讲。定题演讲主题鲜明、目的明确、针对性较强;不定题演讲又分为即席演讲(impromptu speech)和即兴演讲(extemporaneous speech),均要求演讲者根据主题快速组合信息,并用严密的逻辑进行演讲。在演讲专业领域里面,即席演讲并不等于即兴演讲。从命题范围来讲,即席演讲的话题更具广泛性,它可以包括影视佳片、名人名言、谚语俚语等等;而即兴演讲是以目前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热点问题为主,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在准备和演讲的时间上,两者也存在很大差异。即席演讲者拿到演讲话题后一般有两到三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用五到六分钟的时间演讲;即兴演讲相比即席演讲,它允许演讲者有更多的准备时间,一般为三十分钟,在此时间范围内,演讲者需具备快速查询文献的能力,然后用八到十分钟的时间陈述其演讲内容。在演讲过程中,两者都可以携带笔记或卡片进行演讲。此外,即席演讲中,演讲者只需对命题相关的已知信息进行有逻辑性地重新组合;而即兴演讲者可以借助大量的逻辑证明作为辅助,直接深入地对演讲话题进行论述。由于研究设计中的课时限制,笔者采用的演讲模式为即席演讲。

与演讲不同,口译是一种将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快速准确解码,并用目的语表达出来的交际行为,是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Nida(1976)曾指出文本的翻译给译者提供了大量的时间理解和修正译文,并且可以获取译文的反馈意见。但是,在交替传译或者同声传译中,由于任务具有及时性和瞬间性的特点,译者不可能有大量时间理解和更正语误。Gile(1997)口译模式是基于认知语言学基础产生的,它包括三个阶段,即解码―记忆―编码。从Gile模式可以推断出来,口译的第一阶段,即听力理解阶段可以分为听音、记忆、笔记和协作,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译者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解码。第二阶段是对解码的信息重新编码的过程,即信息重组,它包括信息回忆、阅读笔记和用目的语产出信息。Gile口译模式的本质在于传递意义,译员的注意力分配、笔记能力和语言产出能力尤为重要。译员在交际过程中,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送者,且传递模式是双向和同步的。除此之外,译者还充当了演讲者和听者之间协调者的媒介作用。由此可见,口译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译员用目的语再现原语信息时,包含对理解的信息用译语重新组合和表达,即译语的组织架构和有声语言产出。此环节相当于译员发表了一次公众演讲。译员的语言基本素质、语言组织技能和抗紧张情绪等公众演讲技能对口译的产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Lucas(2001)的公众演讲交际模式和Gile(1997)的口译交际过程模式发现,两者在英语语言能力、演讲技能、批判性思维、抗压力能力、笔记依赖程度、信息组织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点。笔者将从演讲艺术的角度探讨其对译员口译表达能力的影响,并检测演讲培训能否对口译产出阶段的能力有所提升,以期寻求演讲和口译各自特色的前提下追求最大化效益。

二、研究方法

参加实验的35名受众者为口译短期培训班的成员,培训时间为两个月,培训目的是考取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二级口译资格证书(CATTIⅡ)。口译培训者均为中高级语言学习者,23人获得大学英语六级证书、12人获得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其中女性31人、男性4人;所有口译受训者均参加为期八周的演讲课程。由于此前未进行过大量的公共演说技巧培训,因此在培训之前只有很少的受训者可以进行4~6分钟的即席演讲。

在演讲培训开始前和培训结束后,口译培训成员分别回答了一份关于演讲技巧自我评估的五点量表的问卷调查。问卷中1代表此项能力非常低,5代表此项能力非常强。根据文献回顾所得出的结论,演讲技巧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内容包含以下十项能力: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公众演讲技能、即席演讲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演讲焦虑程度、减少依赖笔记程度、演讲中劝说技巧、组织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给准译员提供更多的即席演讲练习机会,避免其过度依赖笔记并缓解焦虑情绪,训练设计主要参考以下几个因素:口译培训大纲、课程时间、培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内容的输入和输出、以及演讲的准备、练习、演示和评估(Lucas,2008)。口译培训的整个过程中,演讲课程安排每周三节课,每节课一百二十分钟。培训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主题呈现,主题的选择原则上略高于口译培训者的整体知识水平,以便在规定时间内挑战自己的思维反应敏捷度和在焦虑状态下的抗压能力。主题材料的选择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演讲中陈词滥调的原则。培训中后期材料的内容选择要基于培训前期的话题,其难易程度略高于前期材料的难度,这样有助于口译培训者锻炼其理解力,并在原语言知识基础上建构新观点。呈现方式因主题和材料不同而异,主要以录像和短文的形式来呈现。在此过程中,受训者可以通过做笔记或者提问等方式来提高对某个具体话题的理解。第二环节是针对相关话题的提示进行3~5分钟的即席演讲,准备时间为10分钟。即席演讲结束后,其他学生对所听到的演讲进行1分钟批判性总结。即席演讲和批判总结用随机点名的方式进行,这种形式有助于给准译员提供一个演讲练习的真实场景,从而可以锻炼其临场发挥能力和抗压能力。第三环节是根据内容、表达、组织三方面评价演讲内容。内容主要指论证例子与主题的相关性和对已知信息的应用能力;表达主要评估演讲者是否具备清晰的发音、流利的语言表达、适当的目光交流、合适的体态语和讲话的信念等;组织结构主要指演讲是否包含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每部分的主题句和支撑句以及各部分之间是否具有统一性、连贯性和逻辑性。

笔者认为,口译的产出阶段和演讲的过程存在许多相似性,译员的演讲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口译的质量。因此,笔者提出的假设为,经过演讲培训,口译员在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组织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学习口译技能并提高口译质量。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研究结果证实了研究方法中提出的命题假设,口译培训者的演讲能力和其他九项能力成正比。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问卷调查中各项标准差存在一些差异,但是被调查对象对问卷调查中大部分项目的汇报数字表明各项指数的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培训和练习,口译学习者在演讲时的焦虑程度有了明显下降。培训前焦虑程度的平均值为(M=2.91,SD=1.326),培训后为(M=1.98,SD=1.706),平均值差为-0.93。数据表明,经过两个月的演讲练习,培训者在演讲时应对焦虑心理的能力有所提升。他们试图寻找各种减压策略使自己在演讲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对可能由自身心理原因和外界干扰因素所产生的紧张情绪,此过程和口译中译员需要应对随之而来大量信息的压力是一致的。口译中,译员不仅要听辨讲话者传递的大量信息,而且还要快速准确地把所理解的信息用目的语演讲出来。因此,演讲时焦虑情绪的减弱有助于提高译员的自信心,从而减轻口译过程中译员的压力。

从柱状图标中可以看出培训者的演讲技能明显有所提升,平均值分别为培训前(M=2.74,SD=1.407)和培训后(M=3.49,SD=1.002),平均值差为+0.75。经过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手势语、演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是即席演讲能力的提升并非明显,培训前后的平均值分别为:培训前(M=2.35,SD=1.543)和培训后(M=2.48,SD=1.492),平均值差仅为+0.13,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演讲话题的设置略高于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话题的难度系数可能增加了学生在即席演讲时的压力,有限的脑容量全部用来记忆或保持新信息并寻找富含逻辑的话语来表达演讲内容。因此,短期培训很难看到即席演讲水平的显著提高。相反,自我评估结果反映了两个月的集训对演讲技能的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即席演讲对演讲者的反应能力、专业词汇量、知识面、逻辑性等方面的要求略高于已备演讲,在短时期内很难达到质的提升。由于在文献回顾部分讨论了演讲和口译产出阶段的相似之处,所以演讲技能的提升有助于提高译员在口译产出阶段的表达能力。

从演讲技巧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出,参加口译培训者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普遍得以提升,从培训前的平均值(M=3.19,SD=1.154)上升到培训后的平均值(M=3.34,SD=1.082),平均值差为+0.15。平均值的上升幅度并不显著的原因可以理解为,参训人员的英语语言水平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均已考取大学英语六级或英语专业八级,是中高级语言学习者,因此经过短期培训很难看到语言水平的显著提高。另外一种解释为,中高级语言学习者在口译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巩固并加强已获取的语言知识,而不是一味地习得新的语言知识(Lim,2001)。相反,英语语言初级或者中级水平的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其语言能力可以有明显提高,因为语言知识的欠缺导致陈述性知识的习得比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更易获得,但实际上,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对学生的元语言和元认知培养更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对最小分值的检测发现,问卷调查在此项得分的最低分值为1,说明了此类培训者在语言技能方面的不熟练或者不自信,并不适合担任口译职业,只有那些已经熟练掌握原语和目的语或者具备相当高的双语或多语种能力的语言学习者,才适合于从事口译行业。

问卷调查结果中,减少对笔记的依赖程度有所提高,平均值从之前的(M=2.45,SD=1.501)提高到(M=3.21,SD=1.149),平均值差为+0.76。数据充分表明,演讲中使用笔记的程度逐步减少,也就是说,大脑记忆信息的容量即工作储存器在逐步增大,相应地,第二语言产出信息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所以,演讲训练中教师要培训学生减少对笔记的依赖程度,用脑记完成演讲内容的逻辑构架和新旧信息的记忆和组合,从而锻炼并增强口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记忆能力,即短时记忆能力。脱离笔记的演讲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在口译中尽量不依赖笔记,而主要依靠脑记来达到充分理解话语信息和讲话者含意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十项能力中的提升较为明显,平均值由培训前的(M=2.50,SD=1.489)和(M=2.44,SD=1.510)提高到培训后的(M=3.23,SD=1.141)和(M=3.21,SD=1.149),平均值差分别为+0.73、+0.77。演讲训练要求学生把准备阶段搜集到的所有信息分类汇总,储存在大脑里,然后用英语有逻辑性的表达出来;而点评训练则要求学生用批判性思维过滤所听到的信息,获取与自己思想不一致的内容并提出论点进行说服性演讲。由于前者训练时间较长,因此与演讲相关的信息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较为明显。相反,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劝说能力的提升相对薄弱,其平均值差仅为+0.14和+0.06。事实上,译员在口译时的信息重组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口译的成败和口译质量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批判性思维和劝说能力在口译过程中起微乎其微的作用,因为口译是用目的语将原语重新表达的过程,它不需要译员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原语并加入自己的观点,也不需要说服听众,让听众相信或者批判演讲内容。

四、结语

合格译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公众演说家。研究结果表明,演讲艺术的培训有助于提升译员的口译表达能力;口译是演讲艺术的升华,它是一种再创新行为。口译学习者应清楚地认识到即席演讲对提高口译能力的作用,以及在口译中如何正确恰当地使用演讲策略。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培养译员的公众演讲技能,可以有效全面地提升其口译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Beebe S. A., Beebe S. J.. Public Speaking Handbook[M]. New Jersey:Pearson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12.

[2]Gile D..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s a Cognitive Management Problem [J]. Applied Psychology,1997,(3).

[3]Lim H.. Teaching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J].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2001,(3).

[4]Lucas S.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7th Edition)[M]. OHIO:McGraw-Hill Education,2001.

[5]Lucas S.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10th Edition)[M]. OHIO:McGraw-Hill Education,2008.

[6]Nida E. A..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J]. Translation: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1976,(6).

[7]O′Hair D., Stewart R., Rubenstein H.. A Speaker′s Guidebook:Text and Reference[M]. Bedford:Macmillan,2011.

笔译实训总结篇3

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是一个经典项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历时久、影响大、有实效。她起源于80年代早期签署的《中欧贸易协定》,欧盟按照承诺,每年为中国培养一定数量的同传译员,为中欧之间的谈判提供便利。该项目在她近二十年的历史中,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中国驻WTO大使孙振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该项目汇聚了欧盟一流的同传译员来帮助中国的年轻官员提高翻译技能,使得他们能迅速地学以致用,在各个工作岗位发挥才干。

在欧盟的五个半月时间里,生活的主旋律永远是翻译:交传、同传、中译英、英译中、语言强化、笔记练习……每天脑子里盘旋的总是中文和英文的转换,语言符号的交替。现在回忆,仍禁不住感慨一番。

欧盟的培训为期5个月,前两个月是交传和笔记的训练;随后会有一次学习访问,笔者这次去了伦敦;从第三个月开始,培训以同传为主,但仍会巩固交传,期间会去趟法国的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的所在地;最后阶段还有一次学习访问,笔者去的是北爱尔兰,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田园风光,秀丽而清纯。学习结束后,经过考试,欧盟委员会翻译总司会颁发毕业证书,告慰同志们五个月的辛勤付出。

先从交传讲起。关键是理解,以听为主,笔记为辅。听和记笔记不是零和游戏,听永远需要百分之百的投入,而记笔记所用的脑力是你额外创造出来的,正所谓"DON'TROBPERTERTOPAYPAUL"。而两者之间的桥梁是理解。记得欧盟翻译总司的资深译员NICKROACH在给我们做记笔记练习的时候,总是先假装严肃的把铅笔重重地搁置在记录本前,意思是提醒大家不要一听到声音,就急着握笔开始记笔记,而是应该在第一个MEANINGUNIT在你脑海中成形后,再动笔。这里的MEANINGUNIT不是指一个词组或是一个从句,而是指有完整意义的一个主句。也许有人会说,"那怎么行呢。一个MEANINGUNIT还不得十多个词啊。那后面还怎么来得及记。"这个问题提得好,正好切中了记笔记的关键。其实记笔记不是速记,不是说话者原话一字不差的记录,而是说话者原话意思的忠实再造(REFORMULATION)。

在理解听懂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涉及记笔记的技巧。正如我的师姐袁园在《浅谈口译-交传篇》中所说的那样,关联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用关联词这根线窜起整个意思链。此外,记笔记还应当能体现出主次,什么是主干,什么是枝干,什么是例子,都应该在笔记中一目了然。举例而言,"外经贸部将于下周在东单体育场进行足球联赛,首场比赛将在交际司和老干部局之间展开。"笔记可以记成这样:球东体下WK(交VS老1ST)

再说同传。我们的首次同传课是在伦敦的西敏斯大学上的。老师ZOE首先要我们练好坐姿,其中最重要是不要压迫腹腔,因为那里是持续清晰发声的关键器官。其实在上这堂课之前,我们已经上过一门很特别的课,叫"VOICECOACHING",主要内容就是纠正你说话时的不良姿式,释放自身说话的潜能,让你能持续清晰的与人沟通。也许大家可以在说话的时候对镜自照,看看自己背有没有弓着、头是不是歪着、手是否自然,脸是否僵硬。

同传的关键是培养所谓的"SPLITATTENTION"。因为同传是一种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游戏,需要一心多用。把自己的注意力看作一块大蛋糕,切成十块,三块给翻译上句话,七块给听懂下句话。在这里给大家透露一个小秘密,世界杯的时候,欧盟的个别译员在同声传译的时候,竟还能分出一部分注意力看足球。由于这名译员功力深厚,非但没有影响翻译的质量,还在第一时间把球赛的结果通知给了与会者。

此外,同传还有一些GOLDENRULES:

1.REMEMBERYOUARECOMMUNICATING

2.NEVERATTEMPTTOINTERPRETSOMETHINGYOUHAVEN'THEARDORUNDERSTOOD

3.ALWAYSFINISHSENTENCES

4.DON'TTALKNONSENSE.

在欧盟的五个月里,我除了翻译技能方面的体会之外,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欧盟译员对自身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他们提出译员应当:

1有善于分析的头脑和概括能力

2合理思考的能力和估计形势的本能

3反应迅速,能迅速将注意力转移给下一个发言人、新形势和新话题

4善于集中注意力

5懂外交

6有求知欲,兴趣广泛

7诚实

8良好的短期和长期记忆力

9好听的声音

10批评性思维

11在公众场合流畅、清晰、良好地讲话

12体力好

13超出一般的抗压能力

14谦逊但不逆来顺受。

笔译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 口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课程模式

一、背景简述

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设置翻译硕士专业(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为MTI),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截至2013年1月,全国已有158所院校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翻译专业学位的开设和相关教学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相关院校与机构对其课程设置不断地进行思考与调整,以培养更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

2009年,古琦慧总结出现有国内口译课程的三种模式:1.强调语言能力的口译课程模式;2.强调口译技能技巧的口译课程模式;3.强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口译课程模式(古琦慧,2009:33)。

在传统的口译教学中,第一、第二种模式比较常见,第三种模式常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口译教学中,这三种模式不可只取其一,必须三者结合。在这三种模式中,第一种是基础,主要形式为听力、口语训练。学生必须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双语转换能力之后才能更顺利地进行口译学习;第二种模式是能力夯实,主要形式为口译技能训练。口译技能技巧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的口译能力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第三种模式是口译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古琦慧,2009:34),是口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即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口译员,这些综合素质包括公共演讲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而口译工作坊课程是第三种课程模式下的一个典例。

二、口译工作坊简述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在教育领域,workshop(工作坊)指人们对一特定的主题进行知识和经验交流的讨论或实践。在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2001)中,其作者Edwin Gentzler提到,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是译员进行翻译创造性活动的固定场所;1964年Paul Engle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建立了美国的第一个翻译工作坊(Gentzler,2001:5)。与传统的口译训练课程不同,口译工作坊更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全面考察学生的口译技能和综合素质,受到高校的青睐。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大学开始开设翻译工作坊课程,如美国的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德国的Dwisbu大学,国内的四川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下面以四川大学口译工作坊课程为例进行分析。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9年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现设有英语笔译和英语口译两个专业。其开设的“英汉口译”课获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为英语口译方向的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开设了口译工作坊选修课程,旨在补充传统口译课程的不足,全面培养学生口译员的综合素质。

三、四川大学口译工作坊

四川大学口译工作坊课程的面对对象主要是口译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如三年制的口译专业可选择在研究生二年级开设,两年制的口译专业可在研二上学期开设。因为经过了一两年的基础培训和口译技能培训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双语转换能力和口译技能,此时则更适合进行口译综合能力的训练。

(一)工作坊形式

口译工作坊采取模拟现场口译的形式,由工作坊教师邀请一名嘉宾在课上进行主旨发言,学生轮流站在发言人旁进行现场口译,时长为一次课(两小节),口译过程用DV录下。发言结束后嘉宾和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总体点评,学生课下根据DV录像进行自我剖析,下周课上轮流进行自我评述和学生互评(一次课)。

(二)人员

口译教师一名;口译方向二年级学生15名;发言嘉宾一至两名。

(三)地点

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和活动式桌椅的教室。

(四)流程

1.嘉宾选择

教师选择了川大本校和本学院的7位师生作为口译工作坊的发言人,其中包括四川大学外事办老师、外国语学院外籍教师和演讲比赛获奖学生等。

2.发言材料选择

由发言嘉宾自主选择发言材料,主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

3.译前准备

教师确定发言嘉宾后,提前三天将发言嘉宾的主题告知学生,如发言人提供PPT等背景材料也转发给学生,将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译前准备。学生熟悉工作坊形式后可挑选一两次进行现场告知主题形式,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日常积累。

4.现场口译

口译工作坊开始,由嘉宾先自我介绍并简述今日发言主题。发言开始,每位学生自带口译笔记本和笔,轮流站在发言人身旁进行交替传译。发言人根据一定的发言时长和内容进行停顿,停顿后学生开始进行口译。按照座位号,下一位同学进行准备。发言进行时,其他同学也进行口译训练(即记笔记和翻译),但是不可出声,以免影响正在做口译的同学。

5.译后点评

每次发言结束后,嘉宾和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简短的总体点评,指出较为明显的错误点等等。

6.学生自我评述与互评

课后教师将本次DV录像和发言人稿件发给学生,学生根据DV录像对自己的翻译部分进行文本转录,并做自我剖析,用文本形式总结自己口译中的优缺点(包括漏译、误译情况和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和感受),向教师提交自己的转录文本、口译笔记扫描图片以及口译自评总结,并在下周课上轮流进行自我评述;每位同学自评结束后,由现场学生从该同学的口译质量、仪表等方面再进行评议,最后口译教师对该学生表现进行进一步总结性点评,并根据学生的口译现场表现和自评情况进行打分。

(五)选材

根据一学期的口译工作坊课程,笔者对其发言主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如下表:从该表可以看出,本学期口译工作坊发言题材较为广泛,主要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言人背景较为多样化,包括英、美、澳籍外教和中文发言师生。

(六)口译工作坊对传统口译课程的补充作用

一学期的口译工作坊课程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配合和良好反馈。大多数学生认为,口译工作坊课程对自己的口译学习和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很好地补充了传统口译课程的缺憾,主要表现在:

(1)模拟现场口译情境

传统的口译课程,如交替传译、商务口译等,大多在语音实验室进行,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须佩戴耳机,对显示屏或耳机中播放的视频、音频材料进行口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口译的“现场感”和紧张感,脱离现场口译的实际情境,单一的实验室口译训练不利于学生口译实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口译工作坊初期,班上半数平常在语音实验室口译表现不错的同学在进行现场口译时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仪态、表述方面的问题。而口译工作坊通过模拟现场口译情境,很好地补充了传统口译课程这方面的缺憾。

(2)考察培养公共演讲能力

在语音实验室中进行口译训练时,学生的口译译文通过麦克风传输,通常听不到或注意不到自己的译文质量,只能通过班上同学或老师的反馈和点评中进行了解。而在口译工作坊中,学生必须站在发言人身旁,面对全班同学和老师进行口译,并且有DV进行录像。此时对译员的评估标准就不仅仅涉及单纯的译文质量,还有公共演讲能力,包括表达能力、仪态等。如在第一次的口译工作坊中,很多同学的站姿不严肃;有些同学虽然译文流利、完整度高,但是翻译时语气低沉、豪无生气,与发言人的澎湃激情大相径庭,极大地影响了潜在信息的传达。经历了一学期的训练后,绝大多数同学在口译中的公共演讲意识提高,公共演讲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3)考察培养应变能力

在实战口译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这就要求口译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强的应变能力,这是传统口译教学无法做到的。如在本学期关于G20的工作坊中,出现了一系列专有名词,有些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口译时出现听力或理解困难时,可以临时借助发言人PPT上的内容帮助进行理解;当PPT内容也毫无帮助时,学生译员可以向发言人提出请求,让发言人重复或解释之前说过的内容或难点。良好的应变能力可以帮助口译员积极应对口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是口译员较强综合素质的体现。

除了以上的优点外,学生还对本学期的口译工作坊课程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如全班分成学习小组,在译前准备和译后评估过程中相互交流借鉴;扩大、增加工作坊发言材料的领域,如环保、旅游、体育等领域;选择具有口音的发言人,提高学生对不同口音的适应能力等。

四、结语

口译工作坊的课程形式强调口译现场的模拟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营造自主学习、自主评估的学习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训练培养学生口译员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和推广的口译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07]11号文“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2007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p2036

[3]Edwin Gentzler.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M].Trowbridge: Cromwell Press,2001:5

[4]古琦慧.口译课程模式的开发及应用―以培养译员能力为中心的模式[J].外语界,2009(2):3339

[5]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7):9295

[6]曾丽馨.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3(2):7072

[7]张春柏,吴波.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7073

笔译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实用型翻译人才 培训机构 翻译市场 舟山 本土化

一、舟山实用型翻译人才需求及培训市场分析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舟山的对外开放、贸易往来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其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更是迎来了新的里程碑。海洋经济推动着舟山的发展,也让翻译业在这次浪潮中变得更加举足轻重。

(一)专业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

作为交流的媒介和手段,翻译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要想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强外资的引入或者使自身融入世界经济体中去,就需要有专业的翻译人才为企业双方做好业务的翻译、信息的传达,从而搭起沟通的桥梁。

根据舟山群岛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其独特的战略发展目标,有学者曾做过翻译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65.96%的单位预期随着新区的建立,翻译量将会有所加大。而港航船舶业、物流业、加工制造业、旅游业相关的翻译人才则将成为舟山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一个群体,可见专业翻译人才的市场在未来将会迎来热潮。[1]

(二)高校输送与机构培训相结合

相较于旺盛的需求,舟山目前的翻译人才面临着学历、职称偏低,工作经验不足,综合素质能力偏低,实践创新精神不足的问题。这显然与新区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相矛盾。[2]而人才的培养除了高校输送之外,培训机构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据笔者了解,目前在舟山开设的外语培训机构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外语培训学校,如普陀的欧文外国语培训学校,该校以国外的“浸入式学习法”为基本教学法,旨在通过真实逼真的外语母语环境,以小班化的授课方式来培养学生外语能力,将最专业的外语教育培训理念带到舟山,服务舟山,从而更好地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对外交流的发展。[3]然而,因为学校的教育主体为青少年学生,虽然其中也有成人类的商务英语课程开设,但它在专业性和实践性方面尚有欠缺。

第二类为留学培训机构。近年来,出国留学成了一大潮流,一些留学机构也纷纷扮演起语言培训的重要角色。新通留学和环球雅思在舟山是留学机构的两大主体,但其在外语培训方面主要侧重于雅思、托福、GRE等与出国相关度较高的课程,且应试性相对较高,与舟山本土化人才培养关联度不高。

结合舟山本地实用型翻译人才需求以及培训机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舟山虽然有较多英语培训机构,但这些机构多以培养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和出国留学为目的,培养舟山本土化翻译人才的机构依旧缺乏。面对市场空缺的现状以及如此庞大的潜在市场,笔者认为,当前是舟山改进本地培训机构以及引进专业翻译培训机构的最佳时机。

二、国内外翻译人才培养的相关理念

为顺应舟山的市场导向,加快培训机构对本土化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以下三种国内外的相关培训理念作为指导。

(一)PACTE翻译能力模式

成立于1997年10月的西班牙PACTE(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小组曾提出PACTE翻译能力构成的观点。学者仝亚辉认为,该观点是目前最全面的,所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也是最复杂和最完整的。[4] PACTE翻译能力模式由双语能力(进行两种语言交流时必备的语言知识,如语用、语法、词汇、篇章等)、语言外能力(专业学科以外的常识知识,如百科知识、主题知识、双语文化知识等)、翻译专业知识能力(关于翻译及翻译职业的知识,如翻译的进行、翻译行业操作、翻译协会、税收等)、工具能力(使用文献和操作翻译工具的能力,如字典、百科全书、语料库、计算机等)、策略能力(处理问题、确保翻译过程有效进行的决策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要素(影响翻译过程的心理特征,如认知、态度、心理活动机制)所构成。[5]

在翻译过程中,不断获得缺失的子能力,或者提高薄弱的能力环节以促进子能力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影响是提高翻译能力的重要方式。任何子能力的缺失都将大大影响翻译能力的进步。因此,笔者认为,培养翻译能力要从子能力入手,一一进行强化与训练,最终实现整体翻译能力的提高。

(二)项目翻译学习模式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不断有学者提议在翻译教学中使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翻译练习和任务来帮助学生将文本与具体情境相联系。但因该方式仍然缺乏实践性与真实性而被搁浅。之后,Kiraly提出了项目翻译教学模式,且被广为接受。所谓项目翻译教学是将真实的翻译项目运用到翻译课堂中,使学生真实地置身于具体的翻译情景中,从而使课堂更加情境化,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学习的平台。[6]

目前,这样的项目教学模式在国内已有了实践的先例。设立在北京的中欧高级译员培训中心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欧盟委员会口译总司正式签约、合作举办的国际会议口译员培训项目。2014年3月,该培训中心的部分学员赴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实习, 并在CCAB会议中心参与了主题为“U2乐队来华演出:北京VS上海”的模拟会议。此次模拟会以模拟竞标的形式展开,即北京和上海两城市围绕演唱会的举办权进行竞标。学员们模拟了不同身份的会议代表,竞争双方各派代表详细阐述己方观点和优势以争取最后的举办权。[7]笔者认为,通过模拟竞标这样的演练,学员们置身于模拟的真实情景中,在锻炼了翻译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的学习平台与方式值得广泛推广。

(三)人才本土化培养模式

南开大学的周立群和刘文曾提出人才培养本土化的观点,并指出“本土化是使某事物发生转变,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在本国、本地生长,使之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内涵、特色或特征。”[8]对于地方区域来说,本土化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做到“立足地方,依托地方和服务地方”。[9]

事实上,翻译人才本土化培养模式在中国已经有所应用。2011年1月,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翻译协会、宁波市模具协会和宁波方正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模具翻译人才培养协作委员会,实施模具技术翻译人才培养项目。此培训项目希望通过模具翻译语料库建设、模具翻译培养对象选拔、模具翻译课程教学与自主学习、翻译顶岗实训和培养考核这五部分来提高模具专业学生和部分企业技术人员的翻译水平,以迎合宁波地区对模具翻译的需求。[10]笔者认为,该项目开创了本土化翻译人才培养的先例,培养出了既具有模具知识又有专业翻译能力的实用型翻译人才,值得实践与推广。

三、舟山实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一)加强本地课程改革,促进翻译子能力培养

培养舟山本土化人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在课程上设置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学。在这一点上,培训机构的课程实施灵活度远远高于高校,这也是其一大优势所在。根据本地人才需求,舟山的欧文外国语培训学校其实已经开设了商务英语的培训课程,并且设置了BEC课程、商务会话、外贸英语、商务谈判等课程,这对于外贸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若要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培养本土化的翻译人才,笔者认为欧文外国语培训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开设文体学翻译课程提高学生双语能力。在翻译不同文体的语篇,尤其是商务英语语篇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性质的把握。不同的文本对翻译有不一样的要求,语言特色上也有显著差别。如广告文本翻译通常强调“三性”原则,即信息内容上的忠实性,语言形式上的吸引性,文化上的可接受性,以此来展现商品特色,吸引顾客购买。[11]而合同文本则要遵循“遵循原文,用词准确”、“译文完整,文体规范”、“达义通顺,条理清晰”的翻译原则,力求准确无误。培训学校应开设语篇分析、文体辨析以及中英文商务专有词汇的相关课程来提高学生双语能力。

其次,丰富学生课外知识以增强语言外能力。商务英语的谈判双方通常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这就要求译者懂得一定的国际民族文化和商务礼仪。在培训机构,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英美国家概况等课程来让学生了解国家的风土人情不失为一种策略。除此之外,学生对于商务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准确性。因此,拓展学生国际贸易、金融、经济、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使其了解FOB、CIF、CFR等相关商贸术语,这都是培训机构办学中应该涉及补充的一块。这些知识的拓充将对学生的语言外能力培养产生直接作用,并有效提高翻译的准确度。

最后,教师可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课程来培养学生工具能力。相对于传统的人工翻译,CAT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目前主流的Trados、Deja Vu X、雅信CAT、Wordfast等CAT工具能将译员的工作量提高到日均10000字以上,大大减轻译员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且在专业领域,如科技、金融、医学、新闻、法律等,CAT能保证译文内容的准确性、术语使用的一致性和译文产出的经济性。[12]这对于需要掌握大量其他学科知识的商务英语译者来说,将大大减轻工作压力,从而更高效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

(二)依托本地资源, 建立项目翻译模式

作为对外贸易繁荣、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舟山具有相当多的潜在实习基地。对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光光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若是培训机构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地建立的衔接,就将有机会实现项目翻译学习模式。关于项目翻译学习模式的构建,笔者认为舟山培训机构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其一,与舟山的船厂建立合作关系。舟山的造船业是本地独具特色的一大产业,其中也不乏金海重工、扬帆集团、中远船务等一些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对外交流相当频繁。培训机构与之建立合作关系,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与不同国家的代表人士交流,学生的口语翻译实践能力能获得一定的提升。

其二,参与舟山国际赛事的举办。舟山基本每年都会举办国际女子自行车大赛和国际沙雕节,2015年即将首次举办世界海岛旅游大会。活动期间需要招募大量的志愿者与工作人员,翻译则在这样的国际大型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宣传手册的制作、横幅标语的翻译过程中,要做到翻译精准又不失舟山特色,对译员来说也是难得的挑战。这种将教学延伸至课外的项目模式,对培养具有实践精神的翻译人才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三)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本土化实用型翻译人才

作为海岛城市,舟山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旅游业、物流业、临港工业的繁荣。以旅游业为例,它一直是舟山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且城市对于旅游顾问、导游的需求一直处于较为旺盛的状态,尤其是专业的英语旅游翻译人才。然而,据笔者调查,舟山目前没有英语培训机构系统地开设此类人才培养的项目。基于舟山本地对于旅游英语人才的市场需求,笔者认为,培训机构目前可以引进或者增设该培训项目,并在培训过程中始终突出舟山的本土化特色。

首先,建立舟山旅游英语行业相关语料库。不同于大型通用的语料库,专门建立旅游行业的语料库对提高翻译的准确度有显著帮助。结合舟山本地著名景区,教师也可以再从中总结各个景点的相关词汇,便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自学。

其次,开展以舟山为载体的情境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情景模拟是最为常见的授课方式之一。既然已经明确培养舟山本地英语旅游人才,教师将舟山本地景点融入课堂教学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比如在介绍海岛旅游时,教师可以把本地的5A级景区普陀山风景区作为典型,南海观音的历史故事介绍、法雨寺、普济寺、紫竹林、不肯去观音院等景点翻译介绍都极具实用性。然而,由于文化空缺或文化冲突,在旅游英语翻译之时常常会碰到词汇空缺或者词汇冲突,国内称之为“国俗语义词”或者“文化负载词”。[13]如南海观音是普陀山景区最主要的景点,但外国游客对“观音菩萨”知之甚少,故在翻译时可以将东方的“观音菩萨”与西方的“圣母玛利亚”进行联系类比,依据两者“慈悲”的共同点,把“观音菩萨”译为“the goodness of mercy”。[14]通过这样的融会贯通,翻译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作为海洋新区,随着开放层次不断加深,舟山的发展态势必定愈加繁荣,其人才需求与缺口也将进一步扩大。而实用型翻译人才在舟山走向国际的过程中,也将被赋予举足轻重的地位。回顾舟山目前外语培训机构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存在培训方向过于单一、理论重于实践、脱离本土化实用型人才培养等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好本地已有培训机构的改进工作,如扩大其培训业务、开设地方特色课程、建立实践基地以适应本地化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抓住市场导向,加强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引进新的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训机构,并在办学的过程中突出舟山本土化特色。基于舟山本地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期待培训机构的改进与进驻,以主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符合舟山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本土化实用型翻译人才,为舟山新区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刘晓丹. 舟山群岛新区实用型翻译人才需求调查及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65-66.

[2] 王胜. 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背景下外语人才需求现状与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30-133.

[3] http:///index.asp

[4] 仝亚辉.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91-92.

[5] 王博. PACTE 翻译能力模式下应用笔译能力构建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2):151.

[6] 陈水平. 项目翻译教学模式:意义、问题与对策――项目翻译教学的行动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83-85.

[7] http:///newsinfo.aspx?newsid=2002

[8] 周立群,刘文.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基于中国经济类教育的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13

[9] 胡璋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9) .

[10] 朱雷,张建青. 专业技术翻译人才培养研究――以宁波模具专业技术翻译人才培养为例[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24―27.

[11] 肖新英. 论英语广告语篇翻译的“三性”原则[J]. 江西财经大学报,2010(2):81.

[12] 钱多秀.计算机辅助翻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7,223.

[13] 陈洪特. 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化对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35.

笔译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 认知储备阶段 联想阶段 自主运用译语阶段 语言知识 技能训练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将所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目的的交际行为;它是人类在跨民族跨文化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梅德明,2006)简而言之,口译就是将源语口头翻译为目标语;是跨文化交际中操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成功交际的工具。21世纪要求外语教育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而口译作为整个本科阶段高年级的重要课程,可以促进学习者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分析和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文化素养。但是如何获得这项技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相对最佳的效果,这是学生也是口译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口译教师应首先充分认识和恰当把握口译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经历的认知、联想和自主运用译语的阶段,然后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口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一、口译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一)认知储备阶段

现代认知心理学有两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一是“信息”,它是事物的属性,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和含义的表征。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根据认知理论的信息处理原则,口译学习者作为认知活动的主体,他已有的知识结构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言语理解的认知过程中,语言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对语言输入进行感知、领会、摄入与综合。当前输入的言语信息要与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信息相整合,才能得到理解。如果缺乏相关信息,或者未能激活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就不能或难于实现对言语的理解,更不用说用译语来进行再创造了。如果学习者不曾朗读过一个词,那么在他的认知结构中就不会存有该词的声音资料,他也就不可能迅速准确地把听力材料中所感知到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资料(包括该词的文字符号和意义部分)相互联系,自然也就无法判断它的思想内涵,理解上下文的信息含义。这说明词汇记忆必须重视其完整性,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信息储备必须音、形、义兼备。

(二)联想阶段

口译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尽可能多的信息覆盖量,他们如果没有相关信息储备,在接下来的联想阶段他就不可能迅速而准确地把听力材料中所感知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资料(包括词或句的文字符号和意义)相互联系,自然就无法判断材料内涵和理解上下文的信息含义。联想是一种思维方式,依靠身体的各个器官特别是感觉器官,联系身体的运动、人类与外部世界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以及所获得的经验,然后再通过隐喻、借代等方式对相似形进行比较分析。

口译要求学生具有把听到的词、词组或句子记住并迅速加工成意群,然后作为一个意义整体记存起来,最后用译语进行信息切换的能力。这要求学生适应英语的语流,善于对连贯的英语表达作出快速反应,捕捉其大意。英语单词的音、形、义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所以在习得词汇时一定要有多种感觉器官一起参与联想,加强对大脑的刺激,提高记忆活动的效率,为快速听音过程中的准确理解奠定基础。

(三)自主运用译语的阶段

口译教师要加大信息量的输入,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自动化程度。口译考核学生英汉双语的转换能力,即通过听音获得信息,经过思维对获得的信息加工和重组,然后用译语输出。这项任务只有在很强的口头交际能力之下才能完成。如果说英译汉的关键在于抓住意义,那么汉译英的要害则在于表达的完整和通畅。要想译出清晰、准确、地道的英文句子,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透彻了解和掌握英语族人的思维方式,再进行有效的模仿,因为一切语言活动都是从模仿和记忆开始,然后慢慢进入创造性活用阶段的。长期不懈的模仿和记忆,能够提高讲话的速度和表达的自如性,建立心理优势,排除焦虑情绪。加大信息量的输入,还有助于克服母语迁移心理,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解决“中文腔”的问题。母语在语言学习者的大脑中根深蒂固,形成一定的固化和定势,对英语表达产生了不小的干扰。不断丰富英语语言材料的积累,让正确的英语表达占领大脑,让大脑始终沉浸在英语思维的氛围中,通过大量的输入使英语的使用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减少乃至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最终提高汉译英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在认知联想阶段,口译教师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在接受原语语段时把听力理解放在语段的中心意义和核心词上,在记忆时以语段的逻辑推理为主,并辅之以有效的笔记,才能在最后的自主译语阶段创造出清晰、流畅与自然的译语。口译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把握以上三个阶段, 才能更加突出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在口译教学中的意义。

二、口译教学过程中的两大要素

口译教学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语言知识,二是技能训练,语言知识构成了口译的内容,技能训练则是组织内容的方法。有些知识只需要学习了解,有些知识则需要学习后转换成技能,如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翻译技巧等都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转换成为口译能力。许多学生对学习口译的方式有不太正确的认识,认为口译技能是从课堂上“学”来的。老师讲的技巧越多,自己的笔记本上记的越多,就说明学到的越多,往往忽视了知识向技能转换的必要性。了解口译的认知过程,口译注意力分配能力形成的原理,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重视自我的技能练习。

(一)语言知识

如果学生外语功底不够扎实,则难免造成翻译障碍,这就要求口译教师大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强调扩充词汇和表达方式的重要性;还要提醒学生切勿使自己的口译内容面面俱到,将各种复杂的语法现象及关系代词罗列其中;更要指明在口译过程中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应尽可能简单,去繁从简。因为最佳的口译效果往往是那些短语和日常的表达方式;课后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使之拓宽知识面,熟悉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专业词汇,如历史的、外交的、经贸的、科技的、文化艺术的等。

词汇量不足常常是学生在口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在扩充词汇量的大前提下,还应当把重点放在掌握具备表意与描述功能的两大类概念词上,即表达说话者立场的用词和表述客观事物的用词。还要特别注意积累常用副词,以及常用的同义词或反义词,以便丰富口译过程中的用词。其次,还要注意掌握用来衔接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表示逻辑、顺序、增补等语意的词或词组,即连贯词的用法。通过连贯词的使用,学生可以将听到的信息更明确地分别以逻辑关系或先后顺序或增补说明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者还可以用符号的方式在口译笔记上表示出来,使得信息的记录更加简单确切。

口译教师要督促学生积累一般语言常识,这必须从篇章着手。网页、报纸和杂志上面的报导或专栏文章都是理想的材料,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寻找相关文章。针对特定专业领域常识,必须先对专业词汇的词义理解清楚,通过网站把专业词汇的对译词找出;另外对该领域近期发生的新闻或事件,必须特别留意人、事、时、地、物等方面的细节,包括产品、厂商、企业关系、产业趋势和政府政策等等,由点到面地拓展对新领域知识的了解。

(二)技能训练

口译技能是口译课的核心,也是口译课的最终目标。“口译属于专门的心智技能,有其特殊的规律”。(刘和平,2005)口译课虽然以实践为主,但不能上成单纯的练习课,而应遵循口译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地安排口译技能的训练或口译方法的训练。学会了方法,加之持之以恒的训练,便能培养成技能。

1.理解能力的训练

理解在口译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口译便无从谈起。口译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详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两项心智活动要同时进行。口译理解程序的这一特点,给口译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挑战,即如何避免两种活动的相互干扰。从学生外语习得的方式来看,绝大多数是通过语法规则学习外语。因此,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已经形成一个固定的语法理解模式,听到英语的一个复合结构,往往要等一句话全说完了之后才能理解,而且理解也往往停留在语言的表层结构,不能立即深入到意义结构。听力理解训练的第一步,一般是要学生做口译复述,听完一段内容后,不要求翻译,只要求大意,养成一个注意宏观意义结构的习惯。接下来便由大到小,由粗到细,要求提供更多的细节。一旦进入了翻译的阶段,原语的干扰便会增加,主要是语法理解方式造成的困难。因此接下来就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听力理解方式,学会断句理解。英语的每一个句子结构,都有一至若干个“意义单位”(meaning group or sense group),由各种语法或非语法衔接手段联结成句子结构。就其意义结构或意义单位来看,其顺序往往是线性的,即意思按照其出现在句中的顺序往下延伸,但从语法结构来看,形态看起来像串葡萄,结构紧密,结构关系有前有后。

2.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

从教学角度出发,教师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对原文理解的方式,是抓字,还是抓意义结构。二是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源语的语言特点和知识特点是否造成理解和转换的困难对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初学口译时,往往顾此失彼,内容记不下来,因此担心自己的记忆力不好,或者笔记记得不好。实际上,关键还是理解方式没有掌握,听力理解时关注的是字词,语法表层结构,而不是意义结构。因此,在训练初期不宜让学生学做笔记,而是应该多做无笔记口译或听力练习,先掌握口译理解的正确方式。口译复述方法,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识别源语的意义结构。待学生学会识别意义结构或养成抓意思的习惯后,再学习记笔记,这样笔记的重点就也会放在意义结构上,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从而减少笔记和听力两项活动的相互干扰。学生学习记笔记时,多从意义出发,能使笔记有结构感。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多依赖记忆,少依赖笔记,将笔记看成是辅助手段,是内容的提醒,而不是唯一手段。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影响短期记忆的另一大因素。遇到主题不熟悉,语言有难度或信息量较密集的内容时,学生的处理能力立即处于超负荷的状态,短期记忆的容量也将随之减少。因此,增加长期记忆的容量,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也是增加短期记忆里的有效手段。(鲍川运,2004)

3.信息转换能力的训练

信息的转换是口译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信息转换通过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完成,但决不是语言表层结构或单纯代码的转换,而是意义层面的转换。近二十多年来,口译工作者和研究者在意义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发展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口译断句技巧,突破了英语句子结构的限制,体现了口译的灵活性。交替传译的理解过程,特别是边理解边记笔记的过程,是以意义为单位,按照意义单位出现的顺序,线性地处理信息。

如果学生具备了以上三种能力再辅之以具体口译技能,势必会提高他们的口译水平。在口译教学中固然不能忽略语言知识的传授,但它与口译技能的结合才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教学还应以口译技能的传授为重心,而且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口译学习是一种“智力协调运作”,难度较高,因为它同时测试了学生的听解能力、口语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翻译能力、笔记能力和将笔记上的内容复原成完整句子的能力。每一项能力对考生来说都已经是一种挑战,更不用说把他们综合起来,均衡处理了。造成口译表现不佳的原因有时并不是语言素养的欠缺,而是技能训练不到位,忽略了源语中的主要信息点,译错或者卡壳。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广博的语言知识,这是学好口译必要前提和基础,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能力,这是理解和把握语篇意义的关键;此外,学生还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存储在短时记忆中各种刚刚加工完毕的信息迅速进行整理,以便用顺畅的语言来表达源语内容。所以口译教学重点应放在技能训练上,因为只有表达自如流畅,听力反应敏捷,才能达到口译所要求的捕捉语篇的意义。反之,如果学生知识面不宽广,词汇量不大,对常识性知识和各项专业领域知识知之甚少,也谈不上对口译技能的训练。在口译教学中,必须将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的获取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还要不断研究和总结教学经验,才能提高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温格瑞尔.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蔡小红.论口译教学训练评估[J].中国翻译,2005,(6):58-61.

[4]陈小慰.口译教学中的相关语用链接[J].上海翻译,2005,(2):31-35.

[5]付天海,刘颖.论思维建构在外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6):92-94.

[6]李军.口译教学浅谈[J].外交学院学报,2000,(2):80-84.

[7]李学兵.口译过程中影响理解的因素及理解能力的培训策略[J].外语教学,2005,(3):85-89.

[8]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 中国翻译,2005,(4):71-74.

[9]梅德明.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0]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29-33.

[11]张振山.如何认知和达到口译准确、完整、简捷、传神[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28-30.

[12]张莹.浅议连续传译中思维转换的三个阶段[J]. 广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5):202-204.

[13]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30-33.

笔译实训总结篇7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现状来看,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较薄弱的环节。虽然从理论上讲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培养缺一不可,但在实际教学中翻译部分常常不受重视。在笔者看来,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首先,从教师角度看,不少英语教师授课时以阅读为中心,侧重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一般不涉及专门的翻译训练。对于课后练习中出现的句子翻译和短文翻译的讲解也流于形式,仅仅是照本宣科,核对答案。也就是说,这些教师没有真正重视翻译教学,没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翻译的训练。对于翻译,他们只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尽管已经是大学生,但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仍很欠缺。他们能意识到自己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但却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课堂所学,而不是切实有效地解决自身问题或弥补不足。对于翻译,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他们只是完成课本上的翻译作业,而且经常避重就轻,有时甚至只是抄写句子翻译和短文翻译的答案,导致考试时面对短文翻译无从下手,望文兴叹。再次,从本质上看,学生翻译能力的不足是英语思维的缺乏。长期以来,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英语学习占据了学生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学习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就是英语学习一直停留在词汇的积累和重复的语法训练上,缺乏英语思维的培养。而英语思维的缺乏使学生无法从思维的高度认识到英语和汉语表达方式和习惯上的差异,汉译英时只是翻译汉语的字面意思,不会运用英语思维调整句子的语序并用相关的英语句式和语态、时态等去表达。

二、针对翻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三方面的解决策略。

1.重视翻译教学。前面已经提到,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尤其是汉译英环节,而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才是翻译能力的核心体现。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提高汉译英翻译的分值和比重,更加注重具体语言的表达,明显突出了语用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真正重视翻译,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重视翻译并不是以四、六级考试为导向,而是因为翻译本身的重要性。翻译能力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体现,而语言应用能力才是学习语言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2.加强课堂教学。从现状来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认识到提高翻译能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但要切实提高翻译能力,还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从教师来讲,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听、说、读、写之外,课堂上应有专门的时间进行翻译训练,尤其是汉译英的翻译。照本宣科,核对答案的做法都应摒弃。无论是句子翻译还是短文翻译,都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汉语和英语表达的差异,从而在翻译时能够运用英语思维熟练地进行中英转换,用有限的词汇表达无限的含义。从学生来讲,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多进行翻译训练,从词汇到短语,从句子到短文,逐步翻译,强化英语思维,学会用简单英语单词的反复组合解释复杂的英语概念,使自己的翻译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从笔者的翻译教学经验来看,翻译之前,笔者会结合实例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汉语和英语表达方式和习惯的差异,并给出典型例句让学生强化练习。在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有了深刻认识和了解后再进行大量汉译英和英译汉的转换练习,从而熟能生巧,在反复训练中,学生的翻译能力就有了质的提高。此外,为了引起学生的翻译兴趣,笔者会选取大学生经常关注的时事热点、流行话题等作为翻译素材让学生进行翻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翻译的动力和成就感。

3.渗透本土文化。大学英语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用英语了解西方,还要让其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一方面,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另一方面,现代西方不少人士对当今中国仍缺乏真正的了解。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大学生担负着向西方介绍中国并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中国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用英语介绍并表达这些内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汉译英的翻译能力。以笔者为例,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笔者会结合授课内容精心加入有关我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例如上学期第五单元(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的主题是“WritingThreeThank-youLet-ters”,文章写到了美国的感恩节,以此为契机,笔者让学生用英语介绍我国的春节,并比较中美这两个节日的异同。同时,以感恩为主题,让学生用英语讲述从古至今我国流传的许多知恩图报的故事,并布置学生在课下用英语写感恩信,在现今通讯发达的时代用最传统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感激之情。

三、结语

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成果的体现。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并规划自身的英语教学,将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不断探索并完善翻译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笔译实训总结篇8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中“服务”主要是指服务地方经济。专家和学者一直在为如何更好地突出高职特色,使高职蓬勃发展而不断研究。姜大源教授根据其他国家特别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总结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为我国高职课程改革输入了新鲜血液。在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的情境下,商务英语专业该运用何种模式?我们一直存在困惑,因为商务英语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它培养的是基础性、通用型人才,面对的工作领域十分宽泛。笔者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进行了“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

一、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特点

第一,专业性。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既需要广博的商务专业知识,又需要极强的英语基础和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翻译技巧,并且要将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懂语言或只了解商务知识都是不够的。这使得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第二,综合性。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具有商务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包括笔译和口译。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外商业宣传、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国际运输等各方面。翻译材料包括各类实用性文本。需要将各类商务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第三,实践性。商务英语翻译课本身即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果没有大量的实际操练,就容易偏于理论而失去其应有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大量的笔译和口译实操,在训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补充一些做好翻译所必需的方法、技巧,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要领,为今后的工作积本文由收集整理累经验。

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案

(一)课程开发思路

在对本地商务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商务英语专业面对的商务岗位十分丰富,如果针对每个商务岗位都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每个商务岗位选取出学习任务并都以课程形式体现出来,则必然导致课程过多,教学安排无法实现。因此我们选取有代表性的社会急需的岗位设课。从行动领域找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邀请商务企业的专家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筛选,确定和描述其详细内容,再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部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学习载体,进行“教学化” 处理,形成学习任务。课程的开发应做到内容的选取和编排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通过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和本地社会需求的多方面调查,我们发现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企事业单位、货代公司、英语培训机构、星级酒店和商业服务公司等。从事的岗位主要有进出口业务员、商务文员、文秘、商务翻译、涉外咨询、货运、涉外销售和幼小英语教育培训等。从这些一般任务中筛选出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办公室日常工作、进出口销售业务、租船订舱、单证制作、客户服务与管理等。通过与一线工作人员的研讨,我们得出其中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商务环境下的中英文听说、商务类文体的英语口笔译、商务文本写作、进出口业务操作、单证缮制、日常办公事务处理和市场营销等。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和专家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 处理,形成了学习任务,包括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单证和商务英语写作等。这些任务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其中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可作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单证和商务英语写作的基础,例如学生必须在一定的语言和商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商务英语翻译。而翻译又和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有一定的联系。

(二)课程教学目标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1.能力目标。能力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熟练使用各种翻译技巧对商务语言进行翻译操作,准确规范地翻译各类商务英语语篇和进行口头翻译。具体地说包括具备英汉互译能力,处理英汉语言差异的能力,具有广博的商务知识和一定的行业知识,熟悉相关行业所使用的商务文本。能力目标的设计遵循由简到繁的规律,把最基本最简单的工作岗位上遇到的文本作为能力训练的开始,培养学生语言信息转换能力。口笔译能力训练是较难的语言能力训练,而较熟练地运用商务和英语知识在适当的环境中进行语言信息转换是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布置小组讨论、结果展示、互相点评等任务,这些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并且每次小组都会有变化,以此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贴近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境。

2.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准确翻译中英文商务文书如公司介绍、产品说明书、贸易信函、贸易合同等,用流利英语接待客户以及海外出差等。知识目标的设定与学习情境的设计紧密联系。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双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着力锻炼他们自主学习,求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使他们能自如地在商务环境下用双语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双语综合运用能力。各个学习情境均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商务英语翻译技巧,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课程总体设计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分为三个情境:公司内部普通商务文书翻译、公司对外交流商务文书翻译和总裁跟踪翻译。具体设计见下表。

(四)课程教学实施

1.课程组织形式。变革教学组织方式与严明的企业管理方式衔接,实践教学场所模拟工作现场,教学组织方式模拟企业劳动组织形式,采用企业化管理运作,引导学生围绕项目来进行学习。基于整个专业核心课程综合能力训练目标这一核心,科学设计和模拟企业的运营环节,形成既贴近企业实际,又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环境。重视学生在未来企业工作中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企业意识,能迅速适应岗位。打破原有按班教学的组织形式,改之以企业常见的项目小组的形式,使学生熟悉未来的工作组织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训练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质量意识及服从团队利益等精神。

2.教学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要互动,学生演示、点评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认识各类商务文本的翻译特点,准确地翻译出各类文本,并能进行口译。(3)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工作情境,同时加大实践操作的容量。使学生掌握商务翻译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词汇的发展趋势,贴近实际工作。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6)在保持原有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教学手段更丰富科学,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从而有效地配合项目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3.课程实践。以第一节课“翻译名片”为例,设计思路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开端;学生为主体,在实践过程中自我完成训练,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采用发现教学法,老师讲授为辅,学生自己探索为主。在第一节课用2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用8分钟导入名片翻译,展示名片,让学生分析名片的内容和构成;教师宣布任务,提供公司员工的资料让学生分组进行翻译并上交,这个环节需要10分钟;安排30分钟让各组展示名片不同部分的翻译结果并互相点评总结,再由教师补充名片中涉及的知识点;用15分钟让各小组相互点评之前上交的名片,巩固所学,由学生总结翻译名片中涉及的知识点;接下来的5分钟模拟交换名片的场景,对交换名片的礼仪进行小结;用20分钟让学生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完善名片的翻译,并完成新名片的翻译。每位学生为自己设计并翻译一张名片;最后的10分钟用来展示名片,并进行点评。

4.教学评价。商务英语翻译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涉及平时出勤、课堂表现、项目成绩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学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笔试成绩(50%),平时成绩(100%)=出勤(20%)+课堂表现(30%)+项目完成(50%)。项目考核涉及的笔译和口试共15个,各项目的考核均为英译汉和汉译英,各占一半分数。

三、结语

上一篇:打字实训报告范文 下一篇:烘焙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