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06 06:13:41

书愤教案篇1

    关于义愤杀人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在理论中少有提及。他们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义愤杀人的特征,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 在我国台湾地区,刑法第273条明文规定:“当场激于义愤而杀人者,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见义愤杀人在我国台湾刑法中是以一个义愤杀人罪的罪名来确定的。这种杀人的行为是当场激于义愤的情状。所谓“义愤”乃谓“基于道义之理由而生愤概,故必先有被害人的不义行为,而在客观上足以引起公愤,依据一般人的通常观念,确无可容忍者始可谓之义愤。”(注释1)另台湾学者陈焕生的观点认为,“基于义愤谓对于他人实施之不义行为,偶然猝合,有所激愤,而忍无可忍。”(注释2) 台湾学者赵琛对义愤杀人的理解是“关于违反道义之事由,因一时受到刺激而生义愤之意,即指他人实施不义行为时,有所激愤,忍无可忍而言。”(注释3)对于“义愤”三位学者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综合起来“义愤”的由来必须是先有被害人违反道义实施了不义的行为,并且这种不义的行为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行为人令人达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义愤杀人的另一构成要素必须是当场杀人, 如林山田先生认为“义愤必须出于当场始可成立本罪”(注释4) “虽为义愤但非当场,或虽为当场但非义愤,均无本罪之适用”(注释5) 赵琛先生认为:“须当场激于义愤当场指当时之场所为耳目之所及若事后深思再起杀意而实行杀人者则非当场”(注释6)但是对于这一要件我国的司法实践是有异议的。如在“母亲基于义愤杀死流氓儿子”(注释7)一案中,母亲杨桂英在其子受伤后经过深思后杀死其子康跃东,虽非当场激于义愤而杀人,但仍属于义愤杀人的行为。分析台湾学者与国内实践分歧产生的原因,结合“台湾”刑法中对第273条所举的案例我们即可知道“台湾”刑法要求被害人的不义行为所侵害的是个人的权利等,范围较小,要求较严,而国内的则要求基于社会主义国情,基于对社会正义和伦理德尚的侵犯,因而对犯罪时间所作的要求较松。可见台湾刑法中义愤杀人罪有可借鉴之处,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不足之处,搬来就用。

    2 在我国大陆,对于义愤杀任各位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陈兴良等教授认为,所谓义愤杀人是指“行为人因受被害人地侮辱,迫害或虐待,不堪忍受而实施的故意杀人的行为。”(注释8)从这个概念分析其构成要件有三:首先是行为人受被害人的侮辱,迫害或者虐待;其次是行为人不堪忍受被害人的侮辱,迫害或者虐待必须是严重的而不是轻微的;最后是行为人为摆脱受侮辱,迫害或者虐待的困境基于义愤而杀人。笔者认为这个定义从多方面阐明了义愤杀人的特征:首先将义愤杀人定性为故意杀人罪,维护了我国刑法罪名的统一,在适用上容易操作,不必象台湾刑法那样另用一个罪名;其次在作案时间上摒弃了义愤杀人必须当场发生的观点,突出了行为人在被害人实施了侮辱迫害或者虐待的行为后,或是当场或是经过考虑后出于义愤而实施了杀人的行为。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对行为人的限定未免失之过小,只规定了被害人实施不义行为所指向的客观对象,而将一部分不堪旁观这种行为的“行侠仗义”的人排除在外;另外对这种杀人行为的影响未加任何规定。笔者认为,其影响应当是合乎我国社会正义和伦理德尚的,如果不加规定而付诸实践将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种行为的发生。

    3 裴广川教授认为义愤杀人是指基于法律的正义为维护社会的伦理德尚而实施的故意杀人的行为。与陈兴良教授的观点一样将义愤杀人的行为界定为故意杀人罪,同时还指出了这种行为能够产生一定的维护法律正义和社会伦理德尚的效果,弥补了陈兴良教授观点的不足之处。但是这种观点混淆了这种行为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影响。实施义愤杀人的行为人在主观上一般不具有维护法律正义和社会伦理德尚的明确动机,只是在承受或目睹被害人实行的不义行为基于义愤而产生的使自己解脱或者帮他人摆脱困境的动机。行为人并不懂得寻求公力的救济,一般也没有崇高的目的,只是对不义行为的抵抗,追求个人或帮助他人的解脱。而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并不抹煞它客观上的社会影响,义愤杀人在客观上一般能够起到维护法律正义和伦理德尚的效果。因此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会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等,并且在审理时联名上书求情等,因此在定义上应分清目的和影响,不然对行为人的主观动机要求过严甚至苛刻会使好人得不到保护,甚至会有违民意而引起社会的骚乱。

    综合各家之长,笔者认为义愤杀人是指行为人忍受或目睹被害人一贯的侮辱迫害或者虐待依一般观念不堪忍受,为寻求或者帮助解脱困境而实施了故意杀人,并在客观效果上起到畏护法律正义和社会伦理德尚的效果的行为。

    义愤杀人的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是故意杀人的行为;2)主观动机上是为了摆脱困境或者帮助他人摆脱困境;3)被害人一贯实施侮辱,迫害或者虐待的不义行为;4)行为发生的原因之一是行为人不懂得去寻找活象、或者由于其它韵因而无法得到公力救济;5)在客观效果上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维护法律正义和社会伦理德尚的效果。这些特征是义愤杀人本身所具有的,但并不是全部特征,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

    二 义愤杀人并不影响定罪,但是一个减轻刑罚的重要量刑因素

    跟据我国刑法分则的有关条文以及陈兴良教授和裴广川教授的观点义愤杀人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但基于义愤杀人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义愤杀人应作为重要的量刑因素。

    1  从犯罪的构成要件来看,义愤杀人符合故意杀认罪的构成要件,应当定为故意杀人罪。首先,实行义愤杀人的自然人是一般主体,具备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其次,行为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行为人侵害他人的生命从根本上消灭了人的存在;第三,行为人是出于故意,具有寻求摆脱或帮助他人解脱的目的,希望他人死亡的结果 发生,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第四,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一般是采取积极作为的方式来促成目的的实现。义愤杀人完全符合故意杀认罪的四个构成要件,已经触犯了刑法分则关于故意杀人罪的条款,所以在定罪时义愤杀人行为应定为故意杀认罪。

书愤教案篇2

“好,这个问题请你们原来地班长来回答。”同学们都把头扭到翼茜坐的那个位子。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璐颖用肘子碰了碰翼茜,“翼茜,叫你呢!”翼茜把书脯在了桌上,站了起来。羽沫在前面小声的把答案告诉了翼茜。一秒钟,两秒钟……羽沫又再一次把答案小声地说了一遍。“我不知道!”翼茜看着“峰哥”坚定地说了出来,然后她坐了下来,继续看书。

“好,羽沫你来回答!”峰哥说。羽沫慢慢地站了起来,不慌不忙的温柔得说了出来。同学们响起了掌声,而张凯晨则抱着手看着翼茜。

下课得铃声响起了。“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峰哥抱着书走出了教室。

张凯晨走到翼茜面前,把一盒CD放到了翼茜桌上。“翼茜,我跑了一天终于找到了你喜欢的‘劲乐森林’了”“谢谢!”翼茜抱着书说道。

“凯晨哥哥!”羽沫转过身对张凯晨说到。张凯晨没有说什么。“你喜欢‘劲乐森林’呀!本来我还打算送你一盒‘班得瑞’的轻音乐呢!”李博宁马上跑到了羽沫旁边,抢过了CD。

“啊!你也喜欢‘班得瑞’呀!我也喜欢……”李博宁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哥哥喜欢,就送给你啦!”羽沫笑着看着张凯晨,阳光照射在她的脸上,像一朵开放的白色百合。

“哎!你怎么叫他们哥哥呀!”璐颖好奇地问。翼茜瞥一眼羽沫,又继续埋头看书。

“我看他们好高哦!我那么小!呵呵~~”羽沫又笑了起来。“高就可以叫哥哥呀!”

翼茜把书砸在桌上,站起来气愤把书砸在桌上,站起来气愤地走出了教室。

书愤教案篇3

一、留悬念:点内驱力之火

悬念,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急于求知问究的心理冲动。在课堂中可围绕教学目标,拟出思考性的问题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

[案例一]绘本阅读课: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老师由一个快速反应的词语归类游戏引出图书中的主人公――小毛毛虫,接着出示了精美的图书封面,学生满怀期待等老师揭示书名,老师却转而给学生抛了个问题――来给图书取个名字:The very ?Caterpillar

当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老师将出示完整的课题时,老师却将关键部分空缺。学生的好奇心被最大限度的激发,为了将课题补充完整,他们根据图片,结合经验与想象,开启思维,大胆猜想。

还以案例一为例。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优美的图画故事,学生正享受其中时,老师读到一半却突然停止让学生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老师充分抓住了时机,在故事高潮部分戛然而止,激流而退,把“弄潮”的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想象的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点燃,就像书中的毛毛虫,吃开了胃,有没有吃饱,如饥似渴地寻找更多的知识。

[案例二]教科用书四年级上册Unit1 I like dogs

本课时学生学习了八个表示动物的单词,课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口语交际活动:谈谈你知道的动物园里的动物,比比谁说得多。因为是自己的实际生活,学生们都有话可说。可是想说的超过别人,那些单词都是书中八个单词之外的,词汇,都有话到嘴边说不出的感受。于是我及时解惑;课后去自学你所要表达的单词,下节课交流。

语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学知识必定要与生活实际衔接起来。当学生明显感到所学不够用,欲说不能时,就会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设疑惑:拨内驱力之弦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

[案例三]4B Unit8 Open Day B\C

本课时重点学习There be 句型的单复数形式,教学There be 句型的就进原则时,我这样导学,设计谁的记忆力好。

步骤一:课件显示一块黑板后图片消失,学生立即抢答:There is a blackboard.

随后同法分别展示其他物品,学生用There is…句型抢答。

步骤二:课件聚焦图书馆的一些书后图片消失,学生抢答:there are some books,再聚集几次复数物品,学生用there are.......句型抢答。

步骤三:课件聚焦音乐教室内的一架钢琴后图片消失,学生抢答there is a piano.随后课件展开全图,一架钢琴和几本音乐书,描述时学生出现了分歧有的直接在原句后添加some books there is a piano and some books.有的则认为因为有几样物品应该说:there are a piano and some books.学生陷入了认知冲突中,迫切想要知道正确的描述,此时即为亮出就近原则的最佳时期。此活动的疑是建立在学生的惯性思维和语法点较模糊的基础上的。当学生由原来的清晰状态陷入模糊状态时,就会急需重新寻找清晰的状态,此时对他们来说求知就是重新回清晰状态的最佳路径。

[案例四]5B Unit8 At the weekends A 课前环节

T: If you want to know my weekends,what question can you ask?

S: Do you……at the weekends?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s? (板书)

在进入文本前我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T(指着课文人物头像)How do they talk about their weekends ? Do they ask these questions,学生既想肯定又不太确定,迫切想要到书中去验证答案。

于是我顺学而导,布置任务,快递阅读,找出文中所有问句。教师用疑将学生的已知引导到无限的未知中去,学生就会感知到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于是就有了探寻未知的信心与冲动。

三、思预测:扩内驱力之度

预测是指在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以预先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与结果。

[案例五]6B unit7 A letter to a pen friend 在进入课本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经验进行预测。

第一次预测,想要了解刘涛写信需要什么,假定自己就是刘涛。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说:I need some writing paper /a rubber…

验证:播放对活录音,学生听后口头反馈。

第二次预测:想要了解Peter 的信息,假定自己是刘涛的妈妈,学生问了一些自己想要了解的一些问题:Does he have any hobbies? How old is he? /What does he live…

验证:播放对话录音,学生练习在纸上勾出妈妈想要问的问题。

第三次预测:想了解刘涛准备告诉Peter 什么信息,假设自己是刘涛。

学生想要告诉Peter自己真实的信息:I will tell peter my e-mail address/my favorite subject age /family…

验证:学生到文中划出刘涛想再告诉Peter 的话.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一套见解,经验来构建新知,把疑停留在学生的经验和文本之间,让他们带着经验走进文本,主动的选择和加工相关信息,这也实现了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引起了读者与作者思维上的共振。

书愤教案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作文;思维拓展;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46-01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效地改变目前作文难的状况,我们首先应做的是努力拓宽学生作文的思维层面。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谈谈粗浅的体会。

1.扣住文题中关键字的意义翻奇出新

题者,额也;文题,即文章之额。观人,先从额上着眼;作文,宜在题中用意。大凡写作高明之人,常于此上费心良多。鲁迅先生的杂文《文学和出汗》,从字面上看,"文学与出汗"实属风马牛不相及之事,但仔细琢磨一下,"出汗"最多的是劳动者,"文学应表现劳动者的生活"这一命题则被幽微道出,令人拍案叫绝。所以说:美人当美目,妙文有妙题。在写《说习》、《也谈泛滥成灾》、《发愤读书之我见》时,我组织学生讨论文题的含义,综合学生之见则为:《说习》的主旨谈学习的重要性,《也谈泛滥成灾》的重点谈×××的危害,《发愤读书之我见》一文应主要谈"如何努力,才能使学习有成效"。然后,我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作文思维上的两点不足:一是"熟",新意不多;二是"直",作文思维上没有层次感。接着,我引导学生查辞书,查检、了解"习"、"滥"、"愤"的字义演变。最后,学生明白了:"习,数飞也。"小鹰经过反复的练飞后,才学会飞翔;"滥,河之源也",河源涨水,下游成灾;"愤,怨也",发愤读书,就是把心中的怨悱泄发出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来学习。这样,学生的作文思维一下子就被放开了,被激活了。所以,扣准文题中关键字的意义来翻奇出新既可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好习惯,又不失为拓开作文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2.注重学生写作心理状态,关注写作的全过程

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写作状态,关注学生知识状态和心理状态,培养学生 创新意识。所以要关注学生写作的全过程,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个体学 生内心独特的"感受"和"体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莱特",要让学 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发散性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发散性思维也叫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从多个起点、多种方向和多条 途径去思考问题,探索答案的一种立体思考方式。它具有多向性、独创性和变 通性等特点。所以,发散性思维作为一种立体式的全方位的思维方式,其核心 本质是创新,是从已知向未知的超越。聚敛思维则是从一个问题的众多答案中 确定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过程。学生作文的过程,是扩散思维与聚敛思维的统 一,即两种思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过程。根据扩散思维与聚敛 思维的辩证关系,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方面应启发学生通过思维的扩散 尽可能多地产生创造性构想,避免在确立主旨、选择材料、考虑结构等方面受 定势思维局限而显得单一和狭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扩散思维所得到的许 多材料和多种构想中,通过分析比较确定最有价值的材料和最好的写作方式。

3.研究文题的隐含信息

作文的题目是命题者经过反复推敲后才"吟"定的。因此,文题的隐含信息丰富而幽微,这就要求作文者能披迹寻求,准确捕捉,并能一语道破,翻奇出新。 如作文题:《梅花香自苦寒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 仔细审题,我们可以发现"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一个比拟性文题,在作文前必须把这个比拟性文题的本体找出来,这个本体也就是文题的隐含信息点,联系到诗的上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们一下就清楚了,"谈磨砺"就应该是这个文题的隐含本体。再看看《不要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这是一道高考作文题,它也隐含着一层信息,而且是与文题相反的信息,即"因打翻了牛奶瓶而哭泣"。如果在作文构思中,面对打翻了牛奶瓶,先"驳"哭泣的态度,再立"不哭泣"之情神,一驳一立,反中取正,就能拓开思维的论证层面,达到"翻奇出新"的目的。

4.实现"读须有疑"的进取性与发展思维批判性的统一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独创性思维重在"创"字,批判性思维重在"破"字,两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在语文教学中,则应通过"读须有疑"的阅读品质的培养来实现。批判性思维其标志是不被常规的方式和现成的结论所束缚,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对传统的观点和结论敢于怀疑,在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反复思考中,提出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创新往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创新,创新常常需要突破前人的结论。如果对既存的一切迷信之,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必将严重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精神的发挥,对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批判性思维生长发展时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他们试图运用已知的知识来分析解答面临的一切,怀疑是他们的天性,这样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准备,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批判性思维生长时期,能给予引导或激励,无疑对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5.实现创设情景的生动性与发展思维的灵活性的统一

书愤教案篇5

一学生进办公室向老师问好:“赵老师好,李老师好。”

“你怎么不问我好呀?”

“老师,我不知道您姓什么。”

“那我来提示你一下:口天——。”

“哦,吞老师好!”

深感无奈

老师:你到底有没有用功读书?每次数学考试都只有这么几分!

学生:老师,我也不想呀。但数学这东西,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剩下90分就真的没办法了。

礼尚往来

“只有上帝才知道答案,顺祝圣诞快乐!”学生在答卷上写道。

“上帝得优,你得差,祝新年快乐!”老师批语。

想象

老师问孩子们:“想象一下,如果你被困在一个四周有怪兽的岛上。你将怎么做?”

“祈求上帝保佑。”

“拿起武器与怪兽决战。”

“挖地道逃到海上,再游到其他地方。”

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目光投向了班上最调皮的学生汤姆。

汤姆慢悠悠地站起来,“很简单,老师——停止想象!”

保护环境

老师:“有什么方法可以保护环境,减少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啊?”

小卡迪兴奋地举手回答:“每天少发一份试卷!”

许愿

班里有一个同学过生日,班主任带了蛋糕来跟大家一起庆祝。

插好蜡烛熄了灯,班主任带领大家围成一圈许愿。吹完蜡烛,大家互相追问许了什么愿,教室里嘻嘻哈哈闹成一片。

这时,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发话了:“我许的愿是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每天按时交作业。”

一个同学小心翼翼地说:“老师,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

坚持自己

老师点名让我的同桌回答问题,同桌站着半天不语,我赶快小声提醒他:“选A!”同桌沉默了一阵,却答了“C”。老师表扬同桌:“马同学好样的,坚持自己的答案,虽然答错了……”

下课后,我气愤地问同桌:“你为什么不相信我?”同桌无奈地回答:“我当时满嘴都是干脆面,一说A就全喷出来了!”

包在我身上

小明:警察叔叔,我的包丢了。

警察:放心吧,包在我身上。

小明:太好了!那你快点还给我吧。

考试秘籍

临近英语考试,一同学在疯狂背书。我好奇地凑上前去,终于听清了他背诵的内容:“三短一长选长,三长一短选短,两长两短选B,参差不齐选C……”

当指挥

儿子:“爸爸,我们学校成立了一个乐队,我想去参加,老师说各人的乐器要自己准备。”

父亲想了想,递过一根筷子,“孩子,你能不能争取去当指挥?”

不打小动物

老师给同学们猜谜语:“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打一小动物。”

琪琪听了着急地站起来,“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老师,为什么要打小动物呢?”

其他同学立即也异口同声地跟着说:“我——也——不——打!”

问题严重

一个男生生病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没关系,打一针就好了。”医生拿酒精棉球在男生手臂上擦擦,如此反复三四次,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男生担心地问:“医生,难道问题很严重吗?”医生点点头,“是很严重。同学,你多久没洗澡了?”

错字病句闹笑话

印错了

教室里,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查无音信”几个字,然后说道:“同学们,请跟我一起念:查、查、查,查无音信。”

一位细心的女同学举手问道:“老师,书上的‘查’字下面怎么少一横呀?”

书愤教案篇6

古代所谓“小官”,大抵指七品及以下的芝麻官,而最低级的是吏员,一般是干满五年,成绩优秀者,可以得正八品、九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科长和股长。乾隆时定制,吏员经考核后,分别去取,一等授予从九品职位,二等授予流外官职,可见,不少吏员是品秩最低的小官。

由于吏员熟悉法律条文和工作流程,能够代官理政,逐步成为官府中的实权派,领导不得不迁就依仗。比如,郑克先生在《折狱龟鉴》里说,江西吉水县衙的胥吏很厉害,每回朝廷从外地调来新官,吏员就组织上访户来闹事,让吏员出面摆平了,使官员不得不依赖这些吏员为治,想要裁汰他们几无可能。

尤其是中央吏、户、礼、兵、刑、工等各部吏员,又称书吏,虽然职级很低,甚至是未入流的“临时工”,但是领导要么不懂审计、财务等专业知识,要么懒得去管具体的事务,审核权、批驳权落到书吏手里,就有了弄钱的机会,或者向各地来报销钱粮的官员索取“部费”,或者私刻假印,冒名支取国库钱财,中饱私囊。这在清代尤为突出,连嘉庆皇不能不承认,书吏“颠倒是非,变换案例;愚弄堂官,异常狡猾”。

嘉庆十四年的书吏假印案,就是这样来的。嘉庆十一年十二月,工部书吏王书常伙同铺户蔡泳受等假捏盛京等处修理旗薹,利用伪造的工部假公章赴库领得缎匹颜料等物。吃了甜头之后,胆子更大,他们或捏造大员姓名,反复向内务府、户部支领库银;或移咨户部,经户部凭文办札,交领三库银两物料。

至嘉庆十四年案发,他们共作案十四起,冒领银数共计五万余两,冒领颜料缎匹,按例价计值银19,000余两,合计69,000两银,按照当时一两银子值约200元人民币计算,共贪侵了1380万人民币,平均一次搞近100万。区区小吏敢在皇帝眼皮底下搞钱,至于地方官员向他们行了贿又不敢说的事又有多少?可想这些书吏多富有。晚清思想家冯桂芬说自己曾经和一个绍兴人做过一个估计,吏部四个司的书吏每年大概能得到三百万两银子的好处费(相当于现今6亿人民币),加上兵部、户部、工部,四部(四个最有油水的部门)书吏每年所得不少于一千万两银子(相当于现今20亿人民币)。外省衙门人数更多,贪要也多,更不止一千万两银。从银子的来源看,其中十分之三来自国家财政,十分之七是民脂民膏。所以,晚清文史学家、曾做过监察御史的李慈铭曾说:“京城的官员大多贫困到快不能生存,而这些书吏财产过亿,衣食享用,堪比皇帝。”想来绝非夸饰之言,遥想他们的家被查抄之时,面对过亿的钱财,换作现在钞票,烧坏几台点钞机很正常。

王书常等人的贪腐行为后被一工头告发,嘉庆皇帝得报后“殊为愤懑”,或被处斩处绞,或被发往黑龙江为奴,无一遗漏。内务府大臣苏楞额、工部堂官河明阿,本应“两处移文,俱应阅看,使于内务府发银款时,思及工部衙门并未奏此件,一加查核,何难立破其奸?”却被多次蒙骗,嘉庆认为他们,“或谓阅移时前后未看出,则是昏聩糊涂;如意未寓目,更全不以公事为重,直同瞽目”,直接骂他们是瞎子,“深负朕恩,岂堪复胜部院之任?”均被革职。其他相关大员,也遭到降职或黜革处分。

对于主管官员的,时人昭悲愤地说:“于照常供职之事,尚复泄沓若此,又安望其兴利除弊,致吾民于熙之世?”这颇似今人面对频频爆出的“小官巨贪”,不由得生出对上级官员尸位素餐的愤慨和失望。

同样是嘉庆十四年,还发生了一起小官巨贪的事,即王伸汉冒赈谋杀案。这个王伸汉为陕西渭南人,监生,捐了个从九品,后来又捐升知县。知县是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是个“芝麻官”。

嘉庆五年,王伸汉署睢宁知县,十一年改任盐城知县,后来山阳知县出缺,两江总督铁保奏请以王伸汉署理县事,理由是山阳县是个交通要道,“事务夥繁”,“若非精明强干、熟悉河漕情形不能胜任”,称王伸汉“心地明白,办事认真……今以之调补,实属人地相宜”。很显然,在上级领导的眼里,王伸汉是一个能吏。

王伸汉确实是个能贪墨的官吏,在此之前的嘉庆十三年,黄河决口,淮安一带首当其冲,房倒屋塌,人民流散,饿殍遮道,皇帝下诏发放救灾款。山阳县共领到救灾款九万余两银,能吏王伸汉一面谎报灾民人数,冒领救灾款;一面缩减实发数目,克扣救灾款,一个人就贪污了二万五千两,占去救灾款的近1/4强。

这等于说,王伸汉这一次就贪污了500万元人民币。后来朝廷“将王伸汉任所、原籍家产抄没”,没有详记从王伸汉家中抄出多少赃款,但王伸汉从嘉庆五年出道,到嘉庆十四年被法办,为官近十年,这个敢贪救灾款,“直向垂毙饥民夺其口食,岂复尚有人心,行为竟同盗贼”的七品芝麻官,弄的钱没有上亿,也应该有大几千万,得专门用一个房间来储藏。

王伸汉贪污很有一套,将上上下下都打理得很好,给了他的直管上司淮安知府王毂一千两银好处费,实现了“利益均沾”和攻守同盟。朝廷派查赈委员新科进士李毓昌一行到灾区查视赈灾工作,发现了王伸汉的冒贪行为。李毓昌想做清官,严词拒绝王伸汉三千两银的贿赂,让王伸汉起了杀人灭口之心,最终事情败露,否则王伸汉就将这数百万吞下去了。

案发之后,嘉庆帝痛恨至极,命将王伸汉斩立决,本想将王伸汉四个儿子“俱发往伊犁,交该将军分置各城,以泄幽愤”,因其儿子都太小,只好作罢。不过,据史料记载,他的几个儿子成年后仍被发配新疆,有两个死在流放地,遗孀孤苦无依,还要缴纳罚金。

嘉庆皇帝还要求铁保查究山阴县其他官吏,发现除了山阳县教谕(县教育局长)章家麟,“不特未经得银,亦且核对所开户口毫无浮冒”外,余者皆有贪腐,于是命将章家麟送部引见,以知县即用,其余都予以相应惩处。

王伸汉贪污的胆子可谓大矣,一次救灾款他敢贪掉1/4,不过,还有比他更厉害的,那就是直隶宝坻县知县单幅昌。嘉庆十三年六七月间,宝坻县一带阴雨连绵,引发洪水,侵淹大量良田,灾情严重。直隶总督温承惠赶紧向朝廷奏报,嘉庆皇帝决定进行“恩施”,令温承惠上报受灾人口,以便拨款救灾。宝坻县属于重灾区,得到四万余两银的救灾款。

嘉庆十四年初,温承惠奏称,去年宝坻县办赈“有短少赈银”现象,且为知县单幅昌、该管东路同知归恩燕、署定兴县顾准共同“侵蚀挪用分肥”。嘉庆遂令温承惠选派公正得力之人前往调查,发现单幅昌侵贪救灾款二万余两,相当于400多万人民币,“侵蚀之数至于过半,则该邑待赈贫民,不能仰邀抚恤者,不知凡几。”我们试想一下,今天某一个县委书记侵吞国家拨给县里的救灾款的一半,岂只是令人惊诧的贪得无厌,简直是毫无人性,置穷黎饿殍之生死不顾。

因此嘉庆听了十分震怒,先将单幅昌拟斩,继则认为短短数月内江苏、直隶先后发生两起侵贪赈银案,说明各省大吏对查赈之事,并未尽力尽心,决定对失察之官员进行处理。总督温承惠降为二品顶带,布政使方畴降为三品顶带,均革职留任。

观古知今,真的“别拿村长不当干部”,管好小吏之贪同样很重要。

书愤教案篇7

[关键词]社会公平认知;大学生;自杀行为;心理危机;干预

一、问题缘起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竞争逐渐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加,而这些压力往往成为大学生自杀的根源。据统计,近10年来,在我国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中,自杀的比例排在第一位 。②

2015年5月18日,28岁的中南大学研三学生姜东身从学校图书馆六楼跳楼身亡。事发5天后,姜东身哥哥姜东中向媒体公布了弟弟死前在网上留下的五千字遗书,称弟弟因论文答辩遭导师为难无法通过,心里感到强烈不公平与愤慨,最终选择了跳楼自杀。我们通过对姜东身遗书的分析,出身微寒的姜东身确实因为感受到来自导师的不公平对待而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通常而言,当人们处于不公平状态时都会想着努力地改变这种状态,极不公平的境遇会令人感到屈辱,愤怒。本案例中,姜东身选择留下遗书,然后自杀,以此控诉自己导师的种种恶劣行径,既是他的反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他对给予自己不公平对待的人和社会的报复。

大学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希望,也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这就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因此,大学生自杀问题便成为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社会公平认知视角出发,在对中南大学研三学生姜东身自杀事件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平认知,并对如何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公平理论

社会公平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解释人们公平感的一种观点。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S.亚当斯等人提出。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结果的整合,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人们社会公平感的结构应包含5个维度(张媛,2009):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以及结果公平。

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公平的认知直接影响其情绪的变化和发展,对其自身行为也会产生不同作用。我们将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和认识称为社会认知③。社会公平认知,简而言之,是对社会公平的主观认识,是人们对于自身是否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公平待遇的直接感受。

显然,在社会公平认知方面,是对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的认知导致了姜东身的自杀。在姜东身看来,“前程为人人开放”而自己的前程却一片黯淡,尽管自己有能力、有实力依然得不到公正待遇,这种竞争根本上就是不规范和不公平的。自己的抗争没有任何作用,消除这种不公平感的方法只有自杀这种极端行为。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西方社会认知领域最为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界逐渐形成了主导归因研究方向的新领域――成就归因研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韦纳。韦纳的主要研究点有三个:成败归因的原因、维度及其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成就动机水平与成就归因;能力自我知觉水平与成就归因。他不仅开辟新的归因研究领域,也建立了归因的研究体系,将归因的分类总结为内外归因、稳定或不稳定归因,可控或不可控归因。

20世纪80年代末期归因理论被引入中国,国内归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教育领域,大多继承了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研究聚焦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动机,研究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及其影响因素。有些学者也探寻除学业成就归因之外的领域,以归因理论为基础,研究社会行为的归因以及人际交往的归因,逐渐增强了对社会群体归因模式的关注。

姜东身选择自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将毕业答辩未通过这件事归因于导师对自己的不公平,甚至是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不公平。在研究中,我们将根据归因理论,来深入探讨姜东身是怎样对学习和生活上遭遇的一系列挫折和打击进行归因的,并揭示这种归因与他自杀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案例分析

姜东身自杀事件中,姜东身自身感到来到导师的强烈的不公平感,因而选择自杀。这种对不公平的认知主要是指对“机会”和“程序”的不公平的感受,有同门同学、非同门同学、其他导师三个参照对象,正因为有这些比较,才更加深了姜东身自身的不公平感,继而是愤怒情绪难以遏制,因想报复和寻求解脱而选择自杀。

(一)不公平感的来源

(1)与同门同学相比:“近乎虐待的苛刻”

姜东身遗书中多次提到导师杨忠炯对同门的其他同学“宽容”,而对自己是近乎“虐待”的苛刻。

在写论文方面,他写道:“你也说过同门的论文看不懂,可是你随便就让改了发了!我的你看不懂,就着不让发,把学生论文拖到3月初的,机电院有你,很难再找第二个!”在平时的学习中,姜东身也是郁闷不堪,在遗书中他写道:“我忙几个月,不敌老板一个意见!也不敌老板的势利眼,毕竟两个同门中南本校的,不时去给你修电脑,也不及同门的家底殷实!”

所有这些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被姜东身归结为:不是中南本校、家境不好而导师又势力。“也确实,穷点儿世面短,被你当傻子也无所谓了。”“还要等你说6月份答辩吗,明摆着要延期,要保宾宾和耀中。也不想想,他们仿真怎么做的,模型参数造假,实验造假,你不清楚吗?”在姜东身看来,导师总是可以维护同门其他同学,对他却十分苛刻,是个“势利小人”。

(2)与其他同学相比:“被故意刁难的不甘心”

在网传遗书中,姜东身指称,导师杨忠炯故意为难他,别人“很水的论文”都通过了,唯独对自己的论文十分苛刻,还要求其延期答辩。除了同门同学,与非同门的同学们相比,姜东身也深感不公平。

“论文建模仿真造假,实验造假,你不知道?偏偏揪着说我的可靠度怎么来的?我的都是计算出来的,没假!你再看看别人的,那有多么造假。你不知道?势利的小人,找个学生垫背踩,你很得意么?延期?不能接受,我尽力了,很多同学还没我努力呢,论文还没我写得好呢。”“答辩有几十号人了吧,怎么样你不清楚?势利小人,伪君子。”

遗书最后也曝光了其他老师的学生们的论文情况,不乏造假的“很水”的论文。“张怀亮老师,你的学生邹伟建模造假,你知道吗,基于环形缝隙流的建模,参考流体力学文献?我看了,压根没有。遗书最后,姜东身两次说到自己“不甘心”,可见,姜东身对自己论文没通过这件事怎么也想不通。

(3)与其他导师相比:“势力、爱面子的伪君子”

遗书中姜东身曾不止一次说道自己跟错了人,与其他导师相比,姜东身觉得自己的导师杨忠炯对自己极度苛刻,完全是个势利小人。“听说过别的同学也有挨老板批的,说的不过是被批成狗,这感觉我不懂。”“大家论文差不多,你不会不懂!别的老师放过的往届的论文,知网上已有很多,对于别人的成果,你是相当跪舔的,要我查,要我看别人怎么做!呵呵。”遗书中甚至说道,鉴于自己导师的权位,其他导师也不为自己说公道话。“周老师也看了我的大论文,直摇头。呵呵,周老师什么人,那不是仰你鼻息,你心里什么蛔虫,他不知道?装什么清高?”

在对于自己导师的评价中,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姜东身的愤怒不平。“别的老师基本上不会为难自己的学生,即使有,那也是答辩之前吧。你不同,势利,没能力,办事抓不住重点,舍得把学生往死里整。”

(二)不公平感的表现

五千字的遗书中,字里行间全是对导师杨忠炯的控诉,控诉自己在平时和毕业时处处都受到不公平待遇。他提到:“明摆着要搞我,明摆着表明你科研严谨,明摆着表明你无能嘛?”他也不止一次提到自己“不甘心,因为付出被鄙视,也因为很多水论文轻松通过。”“我忍不了师兄弟的眼光,忍不了那种鄙夷,当然,更对不起我的努力。虽然我的努力在你眼里都是狗屎,我很努力,可是你不在乎。”

甚至,在遗书中,姜东身不断口出脏话,“说我毕不了业,要延期,你都放了N次屁了,无所谓了。说要我延期,扯到了同门论文比我强,比我说得过去;扯到了教育部让你审已上传论文的事儿;还他妈扯到了伟人的挫折。尼玛,当时我笑了,说这太远了吧。他妈把我当傻子糊弄呢。”“跟了你,真是瞎了眼。。”“你是什么人,头天坑死人,第二天再泼粪的人。我不信了,论文再花几年又能改成什么样,你不知道?”从这些言辞中处处可见姜东身对自己导师杨忠炯的怨恨和不满。在他看来,自己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这件事完全是自己的导师造成的,是导师的势力、故意刁难造成的,导师对自己如此的不公平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在这封五千字的遗书中,姜东身将自己所有的愤怒、不甘心都不遗余力地宣泄了出来。

(三)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复杂和多重性的,单一的消极因素不可能导致大学生轻易地选择自杀的行为。导致姜东身有此认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调查发现,姜东身家境贫寒,这样的家境出身使姜东身的性格变得敏感、自卑。遗书中,姜东身就说道,自己“没家底”而导师又非常势力。“学生的心血在你眼里可以是狗屎,但是,这也要看人的,势利的人看到家里有点儿底的,那他的心血可能就是盘不完善的菜!”据哥哥姜东中说,原本姜东身读研就是为了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这次论文答辩未通过给了姜东身致命打击,或者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读研三年期间因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而积压在心中的愤懑在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这件事情上完全爆发,最终致使他走上了绝路。这可以说是导致姜东身自杀的内因所在。

此外,在姜东身的愤怒和郁闷难以纾解的时候,唯一可以给他安慰和鼓励的家人也没有在他身边,及时给予他支持。姜东身的哥哥姜东中事后也很懊恼和自责,自己没有多关心弟弟,给予弟弟及时的安慰。

然而,姜东身选择自杀除了不公平的认知情绪难以纾解,还有他的报复心理。“算了,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遗书中除了控诉导师对自己的不公平,姜东身还曝光了导师杨忠炯套取科研经费等一些不光彩的事。“记得跟纪委说说你套取科研经费的事儿,跟教育部说说你为人势利,弄虚作假报账的事儿,跟基金说说基金申请赚大钱一本万利的事儿。”而导师杨忠炯在之前就嘱咐其他学生注意姜东身的状态,他也明显感到姜东身对自己的不满和可能做出偏激的行为。“上午批完,下午叫同门注意我的状态,怕我跳楼了呗!”但最终,缺少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的姜东身还是选择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痛苦,用自杀行为报复对自己不公的导师杨忠炯。

四、结论与讨论

导致自杀的原因十分复杂,从群体角度看,自杀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有密切关系④,从个体角度看,自杀是遗传、神经生物学、人格特质和负性生活事件综合作用的结果⑤。Kees(2003)将公平判断作为结果变量,对影响它的因素进行探讨。他研究了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情绪对人们的公平感的影响作用。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依靠他们对事件的感觉来进行公平感判断,这使得他们的公平判断极大地受到情绪的影响。实验的结果也显示,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的公平判断会变得非常主观,他们甚至会依靠于跟事件本身没有什么逻辑关系的情绪感受来做出判断。

通过案例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姜东身对于社会公平,尤其是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从而将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困难以及毕业论文未被通过都归因于导师的不公平。姜东身心里早已蓄积了悲观、失望、孤独、厌世、报复等消极情绪,而毕业论文未被通过成为了这些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最终走上了以报复导师和寻求自我解脱为目的自杀道路。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社会公平感较低。个体在同与自己教育程度相同的个体比较时,若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会产生不公平感(史耀疆、崔瑜,2006)。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尤其是社会公平认知,对预防此类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认知情绪的调节对自身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应该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作为新的切人点,同时,学校和社会在涉及到学生利益的事情上面应该做到规范、透明,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竞争机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公正的对待,并引导大学生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正确归因。

最后应明确的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中所预设的一些大学生公平认知对自杀行为的影响,仅仅从结果上给予一个描述性验证。影响有多大,以及如何调整认知都有待于在实践工作进一步去发现。大学生自杀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措施,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6-198.

[2]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57.

[3]杨雪龙,朱坚.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对应激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3,04:423-425+429.

[4]曹加平.大学生自杀:归因及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12,19:5040-5042+5045.

[5]郭砚君.社会成就归因认知与社会公平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2:147-154.

[6]李辉,刘倩倩,方晓义,蔺秀云.云南省大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56-61.

[7]巢传宣.基于心理解剖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06:241-245.

[8]李艳兰.大学生自杀行为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02:263-266.

注释

①吴亚男(1991―)女 河南人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

②杨宁坤,康永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心理剖析.当代青年研究,2012.

③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6-198.

④余娇娜,朱建军.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

书愤教案篇8

他,就是前清秀才、中国同盟会湖北省分会书记、黄兴的秘书萧志仁。

投身革命 首义成功

萧志仁,湖南省宁远县人,字子敬,笔名一鸣,晚号九嶷山樵,生于1884年农历二月十七日。他的老家琵琶岗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萧家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萧志仁自幼博闻强记,9岁能文,18岁考中前清秀才,是人才辈出的萧氏家族中的佼佼者。

1906年春,萧志仁只身远离家乡,前往湖北武汉,就读于由两湖书院改成的两湖总师范学堂。

在两湖总师范学堂,萧志仁结识了民主革命家黄兴和宋教仁。黄兴是长沙府善化(今长沙县)人,宋教仁是常德桃源人。他们与萧志仁均为湖南同乡,平日往来甚为密切。在黄、宋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影响下,萧志仁于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萧志仁积极参加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当时,清政府为扑灭四川的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趁此机会,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决定做出后,包括萧志仁在内的许多同盟会成员,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进行暗中联络,传递信息,组织力量。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通过了“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并决定邀请黄兴和宋教仁由上海来鄂主持起义大计。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了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械所,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聚集,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与此同时,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和10月12日占领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5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首义成功后,萧志仁任中国同盟会湖北省分会支部书记。其间,他为健全湖北同盟分会组织、发展同盟会员、宣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做了大量的工作。

此时,清政府并不甘心失败,派袁世凯领兵进攻汉口,义军力薄难支,退守汉阳。在革命形势危如累卵之际,黎元洪拜黄兴为起义军总司令,萧志仁力佐黄兴,任司令部秘书。在这些日子里,萧志仁一方面以己所长,操持笔墨,夙兴夜寐地应付繁杂的案牍工作;另一方面洞观时局,细察舆情,积极为黄兴出谋划策。最后义军奋力反抗,终于打败袁军,坚决保卫了革命党人用鲜血换来的首义成果。

反袁失败 东渡日本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武昌起义后,清朝灭亡前,袁世凯迫使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取得了军政实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又利用自己的军事实力和革命阵营内的君主立宪派,迫使革命政权与他谈判。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孙中山最后不得不同意对袁妥协。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取而代之。

感念时局,萧志仁大失所望。1912年6月,黄兴委托他在湖北武昌蛇山南麓(今武昌阅马场红楼后山)筹建旅鄂湖南中学(后改为克强中学),并让其出任校长。萧志仁受此任务后,便全身心投入其中。他亲选校址,延聘教师,广纳学子,制定校训。由于学校课程设置新颖,教学方法新潮,湖南以及其他各地许多思想进步的有志青年,纷纷慕名前来就读。1920年8月,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组建党的早期组织时,董必武就在旅鄂湖南中学一边教书,一边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骨干。

不久,黄兴又委任萧志仁兼任湖南强国工艺厂协理,以办企业的方式筹集革命活动经费。萧志仁边学边干,身体力行,很短时间就掌握了协理的工作流程,并把厂里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以同盟会为骨干组成的获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不料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身亡。孙中山闻讯从日本返回上海,召集中央会议,主张讨伐袁世凯。8月13日,拥袁桂军攻占广州。9月1日,张勋武卫前军攻克南京,全国各地纷纷宣布取消独立,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缉,一直追随黄兴的萧志仁,也自然上了反动当局的黑名单。

萧志仁和黄兴几经商议,决定东渡日本。几天后,他们两人就潜离北京,到达日本东京。

孙中山是萧志仁非常敬仰的革命先驱,遗憾的是在国内一直未有机会与之谋面。来到日本不久,经黄兴介绍,他在神户与孙中山进行了第一次会面,亲耳聆听了孙中山的教诲,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建国方略,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和体会。他后来和黄兴谈及与孙中山见面的感受时,说“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并表示要高举孙中山的革命旗帜,把复兴中华大业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奋斗目标。

到日本后,萧志仁进入东京政法大学攻读政治经济专业。东京政法大学是日本最早的私立法律学校,以“自由与进步”为校训,被人们誉为日本法律家与政治家的摇篮。

留日期间,萧志仁广泛阅读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书籍。《日本宪法》《俄国之革命》《英国制度要览》《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等书籍,他都有所涉猎。他对日本明治维新这段历史的学习与思考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社会。19世纪60年代,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把日本建成亚洲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对萧志仁的思想触动很大,他认为,中国要摆脱贫穷落后,必须像日本一样,走学习西方的道路,实行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的根本改革。

萧志仁在东京政法大学学习3年后,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1917年春,他怀着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告别东京,回到祖国。

东瀛归来 热心媒体

萧志仁回国后,先后出任北京高等警官学校和中国大学教授,时间长达10余年。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年代。俄国十月革命成功、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和工农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个时候相继发生。作为一个献身革命、渴求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萧志仁很不习惯坐守书斋。更确切地说,他希望在风云变幻的实际斗争中展示自己的智慧才情,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受聘兼任《北京舆论报》《天津正义报》的主编及《北京教育》《交通》《内务》等杂志的特约编辑。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报社的主编和记者,萧志仁的新闻触觉绝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社会层面,而是大胆地指向上层社会特别敏感的人物和事件。当时,他做的两件事情被社会各界大加赞赏。

一是痛斥曹锟贿选案。1923年6月,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指使其党羽采用各种手段进行“逼宫”,把总统黎元洪逼出北京,为自己上台当总统扫清了道路。但曹锟既想登上总统宝座,又要披上“合法”外衣,于是就以巨款贿赂国会议员,选举他当总统。9月,在总统选举的预选会上,曹锟以5000元一张选票,到处收买议员,又以40万元的高价,收买了国会议长,共用去贿赂款1350余万元。就这样,曹锟贿选当上了大总统。萧志仁一向对崇洋、祸国殃民的北洋军阀政府深恶痛绝,常在报刊上发表专文,抨击时政,伸张正义。曹锟贿选事件发生后,萧志仁怒不可遏,立即在他主编的《天津正义报》上发表长篇专文,予以义正辞严的揭露与申斥。由于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曹锟不久就灰溜溜地下台了。后来,张学良曾劝其东山再起,曹锟深有感触地说:“不能干了。我德薄能鲜,以后国家大事要靠你们青年人了。”

二是揭露金佛郎案。1921年,法帝国主义以中法合办名义开设的中法实业银行倒闭。翌年,法国政府与北洋军阀政府秘密协议,法国以退还一部分庚子赔款恢复中法实业银行为诱饵,要中国以金佛郎(即法郎,当时法郎纸币已贬值)偿付对法庚子赔款,使中国多付关银6200余万两。接着,法国政府又联合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要求四国庚子赔款都以金佛郎计算,并串通英美等国,扣留关税余款,以压迫中国政府。1924年4月,段祺瑞执政府屈服,与法国签订《中法协定》,接受了法国的要求。消息传出,举国震惊。萧志仁立即在他主编的《北京舆论报》上发表题为《金佛郎案议》的文章,对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予以严厉谴责。文章发表后,激起了国民抗议的愤怒浪潮,萧志仁也因此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但当时的反动势力及其御用文人却把共产党斥为“过激主义”,视为“洪水猛兽”,对其进行残酷迫害和血腥镇压。萧志仁却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他认为共产党的事业是正义的。1925年1月,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时,国内许多右翼报纸对其大肆攻击和污蔑,萧志仁却在《北京舆论报》上以“华共产党在沪会议”为题,予以积极的报道,称:“该大会议决:力行扩充中国共产党,任募工人与激烈分子入党,使该党为一大中国人民团体。该大会又发表一宣言,向中国农民历述中国时局之现况,与农界所以迭遭损失之原因,并要求彼等组织团体,加入爱国运动,以谋中国自由与保护农民之权利。”字里行间表现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共产党的理解与同情。

1925年3月,为争取关税自主,北京30多所学校的两万多名师生举行示威大游行,在长安街与巡警发生冲突。萧志仁连夜写出长篇通讯《京学生昨日示威游行》,详细列举了受伤学生的名字以及受伤的部位,以无比激愤的心情鞭挞了巡警的倒行逆施,热情赞颂了爱国师生的正义行动。因为这篇报道,《北京舆论报》被查封,萧志仁本人被非法拘禁于北京西苑,后经好友冯玉祥仗义营救,才获释放。

愤然离京 回乡办学

获释的萧志仁并没有被反动军阀的所吓倒,他一如既往地坚守新闻阵地,继续抨击军阀政府的种种罪行。反动当局恼羞成怒,视萧志仁为眼中钉、肉中刺,直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

栖居北京的萧志仁,心情是郁闷的:辛亥革命以后,他本以为从此天下共和,不料被军阀篡夺了政权,连年发生内战;北伐取得胜利,他又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不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萧志仁深感“壮心忧社稷,无力挽乾坤”,常常面对苍天浩然长叹。他当然不愿与同流合污,出演“大合唱”。正当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萧志仁于1929年春辞去所有职务,愤然离开北京,远走福建,出任福建省禁烟局科长及冰灾善后协会常务委员。不久,几经周折,于1930年回到家乡宁远。

萧志仁留学日本时,曾研究过日本的“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箫志仁决心致力振兴家乡教育,走教育救国之路。回乡当年,他就应命出任宁远县教育局局长。

当时,宁远正值灾荒之后,千村万户,满目疮痍,许多农村小学或因校舍校具被毁而无法复课,或因无力延聘教师而任其闲置。少数能够勉强开课的学校,或因百姓生计艰难,就读学生极为有限;或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面对严峻现实,萧志仁及时采取措施,一方面吁请宁远县政府充实教育经费,一方面发动殷实富户集资兴学,同时组织人员逐村逐户动员学龄儿童入学。到1934年,宁远县已办起了370多所小学。为充实师资力量,萧志仁亲自创办了宁远县立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亲自授课,并以高薪聘请著名学者任教。与此同时,萧志仁还自掏经费,购置图书、教具和体育器材,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

几年时间,先后有174名学生在乡村师范学校毕业。这些学生大部分成了当时宁远普及小学教育的骨干,少数有特长的学生后来成了作家、教授和体育界杰出人士。在萧志仁主持下,1933年,宁远县举办了首届体育运动会。这次运动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湖南省属于首例,所以影响颇大,令各地刮目相看。《天津大公报》就以“美哉宁远,大哉邹平(指山东省邹平县)”作为标题,对宁远县重视教育和体育的事迹作了生动的报道。

除了从事教育外,萧志仁还创办了《宁远民报》,自任社长。在镇压工农、“围剿”红军的日子里,萧志仁忧愤不已。他以“一鸣”为笔名,在《宁远民报》和其他报纸上发表文章,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人民群众更加认清了独裁统治的反动面目。

日寇侵华期间,特别是七七事变之后,萧志仁写文章,作演说,抓募捐,夙兴夜寐,废寝忘食,动员民众抗日救国。由于常年奔波,积劳成疾,五十出头的萧志仁便染上了咯血的重病,家人和亲友都劝他就医休养。萧志仁却回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东倭不灭,何敢休闲?”1936年农历十一月初三,出于对抗日时局的关注,他应老友、通道县县长李慎独的邀请,前往侗乡,出任县府秘书。他除了利用公务之便和闲暇时日,常向民众公开发表进步演说,还建议政府恢复久已停办的通道师范讲习所,并亲自授课,向少数民族同胞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抗战军兴,萧志仁在湘发起建立“老子军”。时值老友李抱冰肩负江西马当要塞的抗日重任,萧志仁频频去信,鼓励其奋勇杀敌,为国立功。李抱冰不负老友拳拳之心,为抗击日寇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萧志仁不仅是著名的民主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媒体工作者、教育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勤于著述,爱好诗词,著有《九嶷山樵诗文集》手抄本,共6卷,计18万字,多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之作。

萧志仁是1938年4月24日辞世的。当时,他正在通道任上。马当失守的消息传来,他悲愤成疾,口吐鲜血,病中被抬回家乡,几天后便在宁远县育婴堂病故,享年54岁。他去世时留给妻子的仅3间瓦房、20余亩薄田,除此而外,别无所有。

编后语:

今年10月,是辛亥革命104周年。

104年前,“辛亥革命老人”萧志仁任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秘书,参加了封建帝制的武装起义。

上一篇:整式教案范文 下一篇:短跑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