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2 04:56:57

书愤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1 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生成问题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成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生成问题,教师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为学生解答,而学生生成的问题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有关联,这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课时,学生如果这时产生了具有实际教学价值的问题,教师立刻采取对应措施,从而表现出教师自身主动的为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生成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抓住授课最重要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最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够很容易的理解,从而学到新的知识。此外,教师如何在最佳的时间来生成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这时教师可以不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借助其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最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获得成功地喜悦,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2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生成策略

2.1 营造良好的氛围是课堂有效生成的前提条件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能否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一定的意义。而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本应该是吸引学生好奇心的课堂,在课堂上要真实的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在丰富感知的同时能够开拓自己的大脑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究。怎样才能达到如此的效果呢?是目前语文教学课堂生成最主要的问题,这就需要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抓住时机,借助各种直观手段,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学习。例如,在对《祝福》授课时,教师就是借用了他山之石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营造了迷恋学生的氛围,从而达到吸引学生好奇心的目的。教师首先将古曲《阳关三叠》在讲课时作为开始进行播放,然后将《祝福》的电影片段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祥林嫂眼睛的特写镜头,而且学生还能听到和进行观赏,从而展开想象力去思考,去体会当时祥林嫂在祝福之夜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语去描述祥林嫂。教师所创造的这个氛围,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反复的感知课文,从而升华了学生们的审美体验,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问题,生成问题。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我探索美、自我感悟美、自我树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2 开拓大脑思维是思维有效生成的基础条件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基础。如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没有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的生成问题也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要想让课堂达到良好的效果,不但要有良好的思维,还要有多维度的思维,在良好氛围的基础上去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通常是以比较理想的思维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要想激活学生的思维,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给学生传输更多的信息,让这些信息源源不断的传输到学生们的思维系统中,让这些信息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擦出火花。教师只有向学生传输有价值的思维,学生才能产生兴趣,从而达到产生思维的效果。例如,教师在对《最后一课》进行授课时,教师就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得到了有效地理解。课文交代了当时的背景,是韩麦尔先生在异族入侵的灾难面前,而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所能做到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教师问学生像鲁迅先生那样慷慨激昂的写下战斗檄文,和学生们一起去示威游行,这样可以吗?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都觉得面对当时的背景,这种方式是不可行的,大家都认为韩麦尔先生说出的这句话对自己的身份是非常符合的,促使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保持着一颗爱国和保卫国家的心,发挥国家的传统美德,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境内,最终获得民族解放,让中国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2.3 搭建合理平台是发挥良好生成问题的表现条件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有效生成会令课堂生动,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们的好奇心,为学生搭建合理的生成问题的平台将会更加精彩迷人,学生可以依靠教师和同学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自己之前无法完成的任务。在说明文当中,不同的说明方法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说明文讲解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对其进行研究,注意说明文前后的关系,从而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比较的结果当中得出相同和不同之处体会各自不同的作用。

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诸葛亮的赤诚之心,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先去熟悉陆游的《书愤》诗。通过熟悉,学生从《书愤》诗中初步感到诸葛亮的伟大。还让学生去熟悉相关的文学作品,我们知道《出师表》后,有不少的文豪大家的作品中高度赞扬了诸葛孔明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之心,努力清明蜀汉政治,巩固先帝所创之基的远大抱负,进而使得学生对诸葛孔明这个人物有了全面、完整而又正确的了解。

总之,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生成,而良好的教学正需要生成。在教师进行课堂活动时,面对生成,要善于利用,善于把握,才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具体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机械地执行教案,而要更加关注学生,让教学充满自由的气息。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主动探究与自我提升提供空间,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中,体现出教学的流畅性、自由性,让教学更富有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王花艳,对初中语文课堂生成问题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2)

2、马瑞良,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生成性[J],学周刊A版,2013(6)

书愤教案范文第2篇

“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简洁的再现。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设计书写

1.书写内容及步骤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评价。

2.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因此,我们认为,或者以表格书写,或者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一,后一种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呈现,采用文本形式书写前端分析,教学过程则一般以表格形式书写,从而组织成为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所以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外,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多元化和创新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用表格形式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介)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颐和园教学设计(一)

一、揭题导入。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补充颐和园的整体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

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视频,:请记住我站域名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

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出师表教学设计(二)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书愤教案范文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该作为我们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努力开发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应用语文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中学会学习知识。尽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职业中学的学生更应如此。教学中如果有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辅助,课堂气氛就能够活跃。但我们有些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时不注重活动的有效性,这种活动只有形式,活动对教学帮助不大。这些情况促使我们必须反思:怎样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堂效率低下是阻碍我们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最大障碍。我们要坚决避免枯燥的毫无生机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活动仅停留在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要坚决摒弃这样一种行为:教师是教案的扬声器,知识的传声筒,把学生当成永不停歇的录音机,偏重于结论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过程,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开展有效教学成为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

我们迫切需要最有效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因个人认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可能不以为然,有的可能片面理解,有的可能矫枉过正。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一名语文教师在教《书愤》时,展开了如下活动步骤。第一步:请学生写出爱国歌曲的名字;第二步:老师将课文的翻译印在讲义上让学生看,然后再对照翻译找出原文;第三步:老师总结了一词多义和通假字,挑选学生到黑板上书写,看学生会了多少。整整一堂课老师没有讲,说话时间不到5分钟。在课后谈及这堂课时,我们的上课老师说:“这是在实践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老师少讲甚至不讲,并且是在听了有效教学实例课后进行的。”在此对教师课堂的教学活动是不是“有效”,我们提出了质疑。教学活动应该促进课堂效率。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不能开展无效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我们不能过分重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教的主导地位”。不少教师矫枉过正,忽视了自身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空间过多地留给学生,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无所适从,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时间大量浪费。在课堂上,对于理性较强,有较大难度的知识、规律和原理,该讲的一定要讲,并且要讲透,该“灌”还是要“灌”,要给学生消化吸收的空间和时间。我们也不能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形式上的互动,对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以为使用了多媒体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上应声如雷、举手如林就是气氛活跃,为了让课堂设计看起来恰到好处而使某些环节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亲身感知和体验,及时消化和吸收语文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够将获得的知识真正消化吸收。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够参加活动体验,要不断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投身学习活动的热情,这样预设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应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参与面要广、活动质量要高,只有这样,活动才能帮助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包含两方面:有效的教与有效的学。有效的学能推进有效的教的深入。教与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处理教学的问题上,我们不能仅仅从教学方式上改变,还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方法。我从简单的课堂问题的设计谈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教材中《荷花淀》一文在读通,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记了几件趣事?为什么有趣?趣从何而来?问题的情境合乎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在其他文本中自己设计问题,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当然问题的设计要统领全文,能帮助学生深入文本;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大家知道,提问不恰当不但不能启发学生,而且会适得其反;提问如果不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不但不能调动思维反而会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歧义。同样,讨论、练习等课堂活动方式也是如此。我们要的是思维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我们不能追求形式。新课程理念中强调让学生参与,指出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是学生思维实质参与而不是形式参与,是全班学生全程参与而不是少数优秀生参与。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义的积极活动。教学的生命是有效性。金玉其外更需金玉其内,我们教师只有脚踏实地去注重平时的教学,除去那种追求表面的繁华场面,克服追求效益的短期行为,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反思,边反思边改进,改进后再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才能够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书愤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材 重构 诗歌教学

很多老师有一个误解,认为新课改就是改教材,教新教材就是实施新课改。所以,新课改之后,许多教师还是一本教材当家,“一本教参打天下”,满足于把教参搬到教案上,再“贩”到课堂上,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其实,新课改最根本的是教师改变观念。那种过分依赖教材、以教材为圭臬的做法,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在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在课程野的关照下对教材进行重构,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才能更有效地落实课改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具有开放性,“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则对“课程标准”的新内涵做了更为明确地说明:“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这些论述,令人耳目一新,无疑将对旧的教材观形成有力的冲击。作为一线教师,对这些新的理念,不能熟无睹,更不能抱残守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更新观念,形成新的教材观。

“用教材教”不是抛弃教材,而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审利弊,大胆取舍,合理补充,有效重组,以更科学、更有效地“教教材”,是谓“教材重构”。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诗歌之部”,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开创了全新的体例,对于实践新课改的理念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功不可没。但毋庸讳言,教材编写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教材的建构方式脱离高中学情,也不太符合诗歌教学的基本规律。

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教授们不一定熟悉中学的教学现状,也不一定了解当代高中生古诗词修养所达到的程度。从实际情况看,高中学生古典诗歌的积累非常有限:初中阶段绝大多数学校只是要求学生背诵基本篇目,很少有具体的鉴赏实践和鉴赏方法指导;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必修2和必修3中的古代诗歌总共只有13首。以如此薄弱的古诗积累,在高中匆忙进入古典诗歌选修课的学习,很明显先天不足。

选修教材“诗歌部”以诗歌鉴赏的理论和方法为主线建构教材、组成教学单元,将教材分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三个单元,分别将“把握诗歌的意境”“探究诗歌的意旨”“体会诗歌的声韵”当作每一单元的学习重点,这一构想的意图是,在诗歌鉴赏基本方法的指导下,引领学生尽快进入鉴赏状态,掌握鉴赏方法,以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其用意固然是好的,也把握了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就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而言,应该是由感性而理性,先有大量的鉴赏实践,然后才可能领悟个中三昧,这个过程是“举三反一”,甚至是“举百反一”;同时,高中生毕竟不同于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基本积累有限,对他们来说,大量而具体的鉴赏实践对提高鉴赏水平更为有效。正如著名学者周啸天先生所说:“正如学习游泳不能单靠书本一样,提高鉴赏力也不能仅凭读点文学理论可以凑效,具体的阅读与欣赏才是不二法门。”

与其他几个版本的古代诗歌选修教材相比,也可以看出人教版这一部分建构所存在的问题。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分为“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龙腾虎掷”的稼轩词等单元,是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文学风格和文学流派为依据编写的。

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分为“唐诗之旅”“漫步宋词”“聆听元散曲”三个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单元,比如“唐诗之旅”中的盛唐诗分为“基本阅读”和“拓展阅读”两部分:基本阅读的主要内容是“王维诗四首”“李白诗四首”“杜甫诗五首”,拓展阅读的主要内容是“即景抒情诗四首”“山水田园诗四首”“边塞战争诗四首”。管中窥豹,可见此教材也是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文学风格和文学流派为依据编写的。

语文版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分“山水胜色”“边塞军旅”“咏史怀古”等十一个单元,是以题材和风格流派为依据编写的。

从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后三种选修教材更符合当前高中生的学情,也更有利于实施教学。如果不对人教版教材进行重构,学生很可能对古典诗歌发展的脉络以及主要题材、风格、流派等印象模糊,一派混沌。

因此,尽管注重理论建设的想法为中学语文教育界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笔者以为,这种建构模式“可爱而不可行”,至少离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比较远。

(2)诗歌选篇偏少,名家名作缺席,选修教材的特质不鲜明。

一本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选修教材,选篇首先要达到一定的量。不好说具体数量为多少最合适,但可以通过比较说明问题。比如,同样是诗歌选修教材,上述四种版本诗歌选修教材的选篇数量(不包括课后练习中的诗篇)就有很大的差距:

不难看出,人教版诗歌选修教材选篇的数量远远低于其他三种版本。选篇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如何让学生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学习鉴赏的基本方法,“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从而最终达成选修课的教学目标?

笔者以为,一本好的诗歌选修教材应该是一部出色的诗歌选本。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其影响为其他唐诗选本望尘莫及。主要原因是:(一)入选的诗人主要是大家、名家,以及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有一定影响的诗人。这样,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二)入选诗篇都较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和诗味,诗歌有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激情,优美的意境,浓郁的诗味,因而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诗品序》)。

以上述标准衡量,人教版教材很明显是有不足的。比如,教材没有选欧阳修、辛弃疾、柳永等宋词名家的作品,宋诗则只选了陆游的《书愤》一首,元曲只选了睢景臣的《高祖还乡》一首,而这两首均非宋诗、元曲的代表作,选黄遵宪的《今别离》则有凑数之嫌。名家名作缺席,对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段蜻蜓点水,所选非人,难免使这本选修教材的品质大打折扣。其他诸如风格流派、诗词格律等,尽管偶有涉及,但基本上是语焉不详。可见,教材存在着巨大的重构空间。

(3)诗歌散文合编,内容庞杂,课时紧张,很难落实课程目标。

按照使用该教材的多数中学的教学计划,《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在高一下学期的第二学段完成。即30首诗歌和18篇古文要在9周内完成,这样的教材和这样的安排很明显严重脱离中学教学实际。结果只能是教师拼命赶进度,学生马不停蹄地换思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只能说开过这门课程,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从平时教研活动学校间的交流来看,老师们关心最多地是“进度”,即如何把教材上完。这固然有教师自身教材观没有改变的原因,但深层原因还是教材编写本身不合理。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高中学生的薄弱环节,更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与其将诗歌散文搅在一起煮成一锅夹生饭,还不如将二者分开,作为两门课程,分两个学段完成。其实,其他版本的选修教材都是这样做的。如苏教版除《唐诗宋词选读》外,还有《唐宋家散文选读》,语文版除了《唐宋诗词鉴赏》外,还有《唐宋家散文鉴赏》,粤教版除了《唐诗宋词元曲选读》,还有《唐宋散文选读》。后三者的设置很明显更合理,教师学生都能很从容地应对,教学效果当然更好。

鉴于此,有必要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为诗歌和散文两门课程,分两个学段完成,以使之更符合教学实际,也更符合选修之名。

上一篇:整式教案范文 下一篇:短跑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