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气了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01 11:19:59

他生气了作文

他生气了作文篇1

本次展览是刘永泽应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邀请为书法高研班作《我们的荆楚书道》学术讲座之后,从创作实践层面对理论所做的回应。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湖北省书协、湖北省书法院、书法报社联合举办,北大 海棠学社、内蒙古天地伟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共展出了刘永泽近年创作的80幅优秀作品。

刘永泽现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院常务副院长、长江书法研究院名誉副院长、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他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日本大分市举办个人书法展。书法作品曾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荆楚墨象——湖北省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书法展等展览。他与时俱进地提出了“长江画派”“荆楚书道”等理念,力倡举办湖北美术节、湖北书法节等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湖北美术、书法创新。

刘永泽对湖北文艺事业的发展有着宏观的视野,尤其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精微的理念与实践。除了提出荆楚书道的理论,还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悉心研究书法,从正体到草体,从大字到小字,都成果硕然。

《心铸墨魂——刘永泽书法作品集》也同期出版发行。

以下为开幕式之后举办的学术研讨会的发言纪要。

胡抗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永泽先生提出“荆楚书道”的概念,在创作上也是自觉的,追求书法的传统,追求书法的本体。他的书法创作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具有很大后劲。他的书法追求书卷气,有二王的面貌、颜真卿的面貌, 还有米芾的面貌。他和一般书家有一个区别,我认为他站得更高,能从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表现这个时代的语言。我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对他的展览表示祝贺。

韩忠学(湖北省书法院院长):这次展览有两个特点:一是体现出正大气象。他的书法继承传统,韵味十足。二是书写自己创作的诗词较多。书法要写好,书外功夫很重要。永泽同志写自己创作的诗词,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质、国学素质,这对提高书法水平作用很大。

陈孟昕(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湖北省美协副主席):刘永泽先生的书法我以前也接触过,但是隔了一段时间再去看有一种全新的感觉。第一,他有一个大的文化特征。刘先生的作品有楚文化的底蕴,在湖北这个地方自觉不自觉都会受到楚文化的影响。我认为楚文化艺术的特点是:浪漫、厚重、天人合一,在刘先生的书法里我看到了这些东西。荆楚书道,我本以为是一个概念,但是今天看了刘先生的书法展,我觉得荆楚书道这个概念有了一个现实的着落。刘永泽先生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践行,在荆楚书道上他是个旗手。

第二,他的书法有真性情。我们往往说艺术贵在个性、贵在风格,如果一个书者没有真性情,没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大书家。我觉得在刘先生的展览中,他的一笔一画能够看到情感的脉动,心灵的独白,你能够触摸到他的一些情感的变化。在他的字里行间有一种情感的投入,很真实。

第三,他胸有道法,笔下有功夫。他早期在临帖上下了不少功夫,所以他的字里行间蕴藏着很多学问、章法、道法。中国特别讲究内敛,不像西方艺术家是一种直接的宣泄,中国的艺术都要通过一些章法,通过一些形式表达出来,在刘先生的作品中我明显感觉到章法。另外从功底上说,他的笔法多变,但是每一笔特别有力度,如锥划沙,外柔内刚,这是一种功力的表现,不是一天可以达到的。

曾翔(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永泽先生对传统文化充满敬畏,做了很多工作。他对书法的深入钻研精神我也是很敬佩的。这次展出的作品也能反映出他对书法的认识与把握。无论从作品的取向,还是整体的把握上,都是在深入传统文化的路径上。我相信他是湖北书法的一个很好的带路人。

尤中会(中国老子书画院院长):今天看了展览,端庄大气,富有书卷气。书法艺术第一个要看基本功、功力,第二看情性,第三看气韵,第四看个性,这四个台阶是不大好迈的。一步一步越来越复杂。首先看功力,他的书法端庄大气,无论是楷书、行楷,或者是行书、草书,或者是大字小字,或者是手札、小品都非常不错。有的人写一辈子字到这一步迈不过去,但他的功力很扎实,楷书写得很有灵性。第二,他的草书和行书很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性,没有情性抒发的艺术作品是没有感染力的。第三是气韵,他很注意这方面的修炼,虽然楷书、行楷看着很单调,但是他的字里行间有一种书卷之气,很平和,很疏让,充满着文化气息。他的六条屏我很欣赏,文气扑面,书卷气十足。最后关于他的个性,他的字的特点是端庄大气,即使是小字也不小气,很精到;大字就更加有气势了,写得潇洒、自如、灵动,很有疏让感,他有自己的个性。

汤立(著名画家):从书法本体而言,这个展览以行书为主,既有帖的功力又有碑的学养,碑帖结合,既潇洒又有骨力,有他个人的风格。慢慢品味他的内容,书法不光写了有关湖北名胜古迹的感怀,还有一些家书、写给朋友的信,寄托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体现出一种浪漫情怀。更重要的是刘永泽先生非常忙,他是在职领导,并且是个具有散发性思维、开拓性思维的领导,他在百忙之中能有时间做学问、搞创作写这么多书法作品,这和他整个的文化底蕴、文化修养和哲学思维都是密不可分的。我由衷地佩服他,祝贺他的书法展圆满成功。

王军(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今天看了永泽先生的书法展,很震撼。我们交往很多年,清水之交,是书友。他对文化艺术有着孜孜不倦的精神。我觉得他这次进京是在布道,布荆楚书道,首先是在北大讲课,又举办展览。他的书法内在丰满、厚实、充满生活气息。万忙之中,他把书法写到这个境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引领荆楚书道。这个旗子他会一直举下去,作为一个领导,他的任职是有年限的,但是荆楚书道是没有年限的。我觉得他今天的展览体现了四个字:永泽精神,好比长征,向世人宣布湖北书法人正在苦心经营荆楚书道。

周洁(楚天艺术集团董事长):这次的展览主题很有意味:心铸墨魂。刘永泽先生用自己独特的面貌和样式,抒写自己独特的心灵,此乃心铸也。有种正气荡涤其中,产生了一种震撼和文化唤醒,让我们的诗心和他的诗心进行一种应答。他在答谢词里也提到了,他对荆楚书道诗意的巡游和与坡、黄庭坚、米芾的穿越时空的对话,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桥梁,让我们抵达古人圣贤的诗意情怀。楚天艺术集团在近年的发展中也在为艺术家做一些服务,我们每次邀请他,他都热情参与,这就可以感受到他对艺术的关爱,对艺术机构的关爱,他希望湖北的艺术生态变得更好,我们也很荣幸在这样的洪流之中承担我们的一点责任和义务。

孟庆星(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通过参加刘永泽先生在北京的系列活动,一方面对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对湖北书法的发展、对荆楚书道这个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刘永泽先生一系列的书法活动,引起我们思考如何把荆楚书道这个非常有理论价值的话题走向深入。他的作品体现了一种很正大豪迈的气质,和他另外一批灵秀趣味的作品构成了一个内部的对比,并构成了他书法创作的一个内部结构,正大气象是占主流的。用荆楚书道这个概念去引领湖北书法振兴,如果是仅仅靠一些小的趣味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个正大气象,这也就是刘永泽先生这个展览的艺术和审美的价值。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趣味的结构,一个洋溢气象的结构,当然如果过分强调正大气象没有其他的包括趣味的、很秀雅东西也容易流于空洞。刘永泽很好地处理这个关系,他的展览本身就包含这个结构,这就使得他这个展览有很大的张力和可读性。

陆运良(书法家):我今天说两个词:静气、灵动。刘永泽先生无论是草书、行书还是楷书、隶书,通篇给人一种很宁静的感觉,哪怕是草书、行书有的线条很狂放,但收得很稳,给人感觉是静气很足。第二,线条很灵动,变化很多,给我的感觉是文如其人,反映了他的品格,一种是领导的品格,工作中有很多困难,但他很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和各个方面的意见,灵动来源于他对生活和文学艺术的热爱,厚积薄发的修炼。最终他追求的恐怕不是自己去做一个艺术家,他追求的是什么呢?中国文联的主席孙家正给刘提了四个字:心铸墨魂,这个魂字太妙了,把他的追求、心中的梦想点了睛,他的魂就是让湖北书法发展,在全国书法界有更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追随他走的这条艺术大道共同努力,这条荆楚书道的路才能为大家所认同。

李相国(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首先这个展览有学术意义。欣赏书法有一些标准:首在赏心悦目,妙在传情达意,功在传承有序,趣在形式对比,贵在个性鲜明,高在自然天成。这个展览的学术性、赏心悦目是自然的,我再说妙在传情达意。怎么叫妙,中国的方块字和毛笔为传情达意创造提供了条件,刘先生的书法传达了中正之气、厚朴之气、文雅之气,书法难也就难在这个问题上,书法不光是在玩弄技巧和一些小的情趣,妙就妙在传情达意,传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性情,达的就是人与自然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在大脑形成的一种美的印象,行之于笔墨的形式语言的意境,这个展览的妙处就在传达了中正之气。尤其是多条屏作品,书法如其人,我对刘先生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种正气,中正之气。人长得高高大大,声如洪钟,他的性情在书法里充分表达出来了。每一个看展览的人都会受到这种中正之气的感染。再说厚朴之气,从这个角度讲,整个作品既有帖学的底子,又融入碑学的厚重,朴厚之气扑面而来。厚,线条厚,气厚;朴,不事雕琢,不小气。再说文雅之气,腹有诗书气自华,胸中有丘壑,笔底生风云。刘先生饱读诗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文雅之气、书卷之气。学术性还有一点体现在传承有序。如何传承是有学问的,刘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研究很透彻。他的字从二王到明清,整个源流梳理得很清楚,有二王的味道,还有北魏、魏晋六朝的意思,碑里面的一些东西也融到里面来了,宋人的尚意的意味融入进来了,明清尚势的势这个里面也有了,他的书法传承,有系统,涵盖的东西比较多,写法上是有过思考的,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从里面可以读到很大的信息量。

朱涛(书法评论家):领导干部搞书法的不少,像这样一口气拿几十幅作品出来的,拿一本书出来的,真的不多。当今的领导干部像永泽先生这样在工作之余花大量的时间在书法创作上是很少见的。今天的展览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用书法领跑湖北,湖北的书法要有自信。他就是荆楚书道的践行者,这个书道既是法道又是上道,包含了很多内容。同时湖北的书法要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要在全国的大赛中涌现出更多的湖北选手,这些信息也肯定会带来湖北书法的振兴。

他生气了作文篇2

关键词:气韵;艺术创作;艺术鉴赏

1气韵的阐释“气韵”

一词最早是由南朝时期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气韵生动是六法首要的,那么什么是气韵?气一般是指精神气,气势等,韵一般指神韵,神采等,气韵在我国古代指人物的神采;随着时代的发展,气韵也发生了变化,就现代而言,气韵不仅指人物的神采,神韵;在散文中的气韵指意境,文字带来的一种不可言传的境界;在山水画中的气韵指取势,山脉的走势,画面留空等。综上所述,气韵指文学或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气韵一词成为中国传统美学首要位置,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一条,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气韵不仅是艺术鉴赏的准则,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换言之,气韵贯穿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的全过程。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先生因为断句不同于古人而有了新的结论,他认为六法应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更有人断为“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也许后者更符合当时的辞藻的工整,但已无法考察六法的,如今六法的气韵不仅是品画的标准,更是艺术创作的准则,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谢赫的六法,他是时代的产物,同时身为新时代的我们也要赋予他新的意义,而不应该站在谢赫的时代去考察六法,谢赫六法不仅仅是作为艺术鉴赏的准则,更是贯穿整个艺术体系。气韵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估量,在人物画中,未动笔先思气韵,考虑好人物的姿态神韵;在山水画中,未动笔先思气韵,考虑好山体的取势,留白;在花鸟画中,未动笔先思气韵,考虑好构图,气韵。

2气韵是艺术创作中的核心

2.1气韵的形成与文学修养的提升有很大关系,气韵是艺术家人品的流露,尤其是文人画和山水画,很注重留白和取势,这就要求艺术家本身要提升文化修养,系统的掌握艺术理论知识。要阅读大量的美术理论,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同时要多思考,多看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临摹、创作,养成绘画中的“眼高手低”,即眼界要高于创作的技法。养成意在笔先,做到胸有成竹。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郑板桥,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艺术实践得出结论胸中之竹才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成为真正的师承自然,在画竹上达到了巅峰。郑板桥的竹子特点是密的时候不乱,少的时候又不疏,此刻的竹不是现实中竹子的再现,而是包含他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情感,他不顾政策开仓放粮,不惜丢官,曾在画中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也正是他的这份旷达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竹上的巨人。2.2艺术创作中气韵的养成和实践分不开,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如果说文学修养是创作中方向,那么实践就是这个方向的动力机器,实践会让我们的创作技法更加成熟,一个艺术家的风格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实践。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石涛,他提出“收尽奇峰打草稿”,他虽是皇家后裔,但人生阅历却十分坎坷,四岁丧父,后削发为僧,自号苦瓜和尚,化满腔悲愤于画中,游历名的山大川成就了他,他先后出游武昌、黄山、南京、扬州等多处,也正应验了他的观点,在实践中继承并创新,他的画浓重中包含滋润,构图新奇穷极变化,在无论是黄山的奇雄,还是江南的烟雨在他的笔下都别有一番滋味。2.3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离不开气韵,一幅新颖的作品需要气韵,需要耐人寻味的意境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气和韵味,他就像艺术作品的灵魂,有了它作品就有了生命,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值得慧存的。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山人,与石涛一样,他也是皇家后裔,面对王国的无奈,化忧郁、悲愤于书画,他常以一花一草,一枝一鸟,一石一木构图,画面构成简单但却包含深意,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意境即深远又怪诞,充满神秘和讽刺性。他笔下的鸟儿形体简单,构思巧妙,还常翻着白眼,体现了对当政者的不满,其名山人,似哭似笑,让人哭笑不得,他的每一幅画都做到了极其简练,大面积的留空给观者留下了无线的遐想,正真做到了寥寥几笔却包含趣味,包含意味。也许鉴赏艺术作品不该有那么多的原则和理性;也许气韵也只是飘渺不可阐释;也许不该将艺术作品分为三六九等,但对于艺术这个大系统而言,我们需要充实研究艺术鉴赏,用鉴赏者去丰富填充这个召唤结构,需要艺术鉴赏去完善艺术这个完整的系统。

3气韵是艺术鉴赏的重要准则

绘画的最高境界便是气韵生动,品评一幅作品首先看气韵,一幅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的体现便是气韵。艺术鉴赏是鉴赏者和艺术家沟通的桥梁,而气韵则是桥梁上的框架。我认为鉴赏艺术作品中的气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看一幅作品气韵是否生动,从外在的笔墨,造型构图来品评艺术作品,欣赏一幅作品首先要不暇思索的抓住对于作品的第一印象,从整体观察艺术作品。第二,看艺术作品的气韵是否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是否具有足够的内涵让鉴赏者去回味,后者尤其重要,它是艺术作品灵魂所在。

4结论

气韵在中国传统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诞生以来就倍受艺术家的关注,人们对气韵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也正如此,气韵才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审美标准,气韵不仅在哲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是贯穿这个庞大的艺术系统,气韵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众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气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与此同时也被一个又一个艺术家赋予它新的生命,使之可以与时俱进,让这个触不可及的词语能够具有时代的意义。

他生气了作文篇3

此次,汪公回国庆寿,短短几天,一连在京、沪等地参加好几个活动,一天只能休息五六个小时,连“倒时差”都来不及。可是,他一点也不觉累,开会演讲,与人交谈,声音宏亮,思路清晰,毫无倦意,精力总是那么充沛。应邀作易学报告那天,头晚刚从上海飞来北京,凌晨3点便起床赶写演讲题纲,8点50分,已带着印好的题纲来到会场。两个多小时的演讲和答问结束后,会议主持人又提议让喜欢京剧的汪公即兴演唱一段,在热烈掌声中老人清唱了一段“洪羊洞”。他虽是个南方人,唱起京剧来,字正腔园,京味十足,博得满堂彩。有人担心老人身体会吃不消,汪公说,他的生活节奏基本如此:每天5点起床,连续工作到晚上11点才会休息;在台时还有个把小时午睡,去美国后工作更忙,中午只能静坐一会儿,或打个盹,就算是午睡了;多年以来,他还养成了站立讲课和作报告的习惯,从来不觉腰酸背疼。此外,他做事认真,只要参加活动,总会提前到场,从不迟到。……

硬朗的身板,黝黑的脸庞,慈祥的面孔,满腹经纶、谈吐不凡,足以证明这位九旬老人是深得养生之道者。

修养深厚 致力国学

汪公九旬高龄,身心犹健,首先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系。他一生中深爱着中华传统文化,深爱着这片有着灿烂文化之根的“绿洲”,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培育了浑身的浩然之气。

汪忠长,1914年生于安徽休宁,自幼受祖辈的熏陶,崇尚中国传统文化。“九・一八”事变前,父亲本已为他办好赴英留学手续,但突发的“九・一八”国难,使他决定违背父愿,投笔从戎,便自导自演了一场“活闹剧”:把记者们请到家中,当场宣布父亲已决定送他投笔从戎了。父亲只好认可。从此,汪忠长步入军旅生涯,报考了黄埔军校第十三期。汪忠长参加十七次大型战役,两次负伤,有时一仗下来,战场上尸骨遍野,堆积如丘,惨不忍睹。

抗战胜利结束,汪忠长去台湾后,专事于中国文化工作,先后追随周鼎珩老师学习《易经》、讲授《易经》,跟随南怀瑾参禅、研道,拜道家仙宗刘培中大师修学养生健体之道,成为该宗的第十三代传人。1986年退休后侨居美国,在洛杉矶先后创办了东西精华学会、东方文哲精华学会、易经学会及东方文化事业基金会,并被华人推举为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盟主席。

汪先生研易五十余载,学生遍及美国南加州、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是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易学专著在台湾出版时,国学大师南怀瑾等曾为其题跋作序。耄耋之年的汪公,至今仍常年举办易经、静坐和道功讲座,为“人生哲学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课,并作为洛杉矶“和平统一促进会联盟”的主席,经常参加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反对而开展的爱国活动,整天忙得不着家。

此次归国,汪先生所作的第一个报告,便是围绕“易经与科学”的讨论。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上,他以“明象取义,进德修养”为题,选取“乾坤坎离”四卦,扼要揭示了易经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他指出,基于太极理念的中华文化,它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创造发展和生生不息;“两仪”产生了“对待”与“流行”的作用,而“八卦”则昭示着宇宙人生、生存、发展、得失、成败的自然法则。由此可以得知:易经的方法既是归纳的,也是推演的,对世界文化、科技,提供了莫大的贡献。汪公常在不同场合跟一些朋友和听课的学生们讲到,国际形势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们不能够放弃中国文化。学习《易经》,八八六十四卦,第一卦就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话不是空谈的,我们要根据《易经》卦象的启示,我们要奋斗!当记者请汪公为《健身科学》读者送一句他最爱的养生格言时,他提笔又写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并签名“玄仑子,汪忠长2004.11.18于北大”。

养生有道 深谙吐纳

养生之道,是汪先生应老子研究会之邀,在军博抗日战争纪念室所作的第二场演讲。先生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和列祖列宗在哲学、医学和宗教修炼等方面的启示,生动讲解了养生的重要性、迫切性和科学性,并传授了他的吐纳之术和健身方法。

汪公谈到,海外的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过去还经常有联络、有活动,最近几年则不是躺在床上不能动,就是住进了疗养院,有些则已离开了这个世界,大家越来越感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包括着有形和无形,这方面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乃至各种宗教论述都很多,像儒家的品德修养,佛家的理念参禅,道家的功夫修炼等。由于时间有限,重点站在哲学和宗教哲理上介绍一下道家的养生功夫。

汪公说,讲科学应该“心物一元”,不应偏于单一方面。现代社会虽然科技进步,工业发达,信息灵便,可是往往偏重于物质享受,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因而出现不少的问题。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甚至还包括了等,像主教的祈祷,佛教的念诵、守戒,都对身心有好处。道家针对人体的“三关九窍”提出了“精气神”说,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是有科学性的。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养生要养气。练气,不只有形而下,还有形而上的东西,涉及到行善、修持、静坐等。气,分为先天和后天,先天气,有元气和精气;后天气,即天地放射出的能量,构成人后天的生命气血。练气,即通过吐故纳新,排出废气,吸收新鲜空气。这一吐一纳、一进一出的刹那间便是“息”,一息尚存,生生不息。练气,不只是个取何姿势、作怎样呼吸的问题,而是个意念调整和心态训练的问题。要点是自自然然地把胸腔中的气吐尽,之后再慢慢将外面的气吸收进来;在这吐故纳新之间,要把握好“一刹那”,用意念关注它,不令粗心浮气,做到细、慢、长,并进而达到悠、缓、细、匀、静、绵、深的高标准。当然,要经过一个自然地长期修炼过程。

接着,汪公又演示了他经常习练的“纯阳真功”的吐纳法:他取站桩式,用缩小的口猛吸一口气;与此同时将两臂抬起,掌心向上,十指相对,放于胸前;下颌内收,头颅中正(以利吸收“天气”);当吸气充满胸腔后,用鼻腔将气猛力呼出;同时掌心改为向下,双臂自然收回。然后连续作三步动作:第一步、吸气时,两臂用力向左右推出,掌跟向外,用力推直;吐气时两臂缓慢放下、收回,动作柔缓。第二步、吸气时两臂向前用力推出,掌心向上,双臂推直;吐气时掌心转向下,两臂弯曲、以小臂和手作蛙泳式划弧,由身体两侧缓缓放下。第三步、吸气时两臂前伸,掌心相对,推直后两臂上举过头顶;吐气时双臂缓缓从身体两侧自然放下。最后结束时,又做了几个如蒙古族人上场摔跤前的晃肩动作。

他说,“纯阳真功”有30多个动作,只演示这几下,基本要领是:口吸鼻呼,顶天立地,神观中指。即是说,伸展手臂时,神观中指,以意领气,不能懈怠、僵硬和松软;吸气时要满,吐气时要尽。记者观察到,汪公在演示吐纳时,两手掌顿时泛起红色,掌心由平而陷,脸色变得更加红润发亮,头上冒出热气。他说,几十年来他坚持此种吐纳之术,受益良多;这几天身边有几个年轻人跟他一起晨练,也觉得浑身发热,满舒服的,各位不妨回去体会一下。

静坐充电 健身有方

汪公很重视静坐养生和过简易的生活。他说,静坐,就是在向人体内“充电”,电器设备没有电不能工作,人同样如此。所以,我无论走到那里,甭管工作多忙,每天清晨起来头一件事,先静坐一个小时。他特别强调,别小看了静坐,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三五年不一定能学得好。因为“静坐”不光是说形式上怎么“坐”,这里有很深的功夫。他说,现在不少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兴趣的外国人,也都喜欢起静坐来了,我在美国传授“七支坐法”时,听课的都是些有职业、有修养的人,有华人,也有外国人。因此,我建议中老年朋友都来习练静坐。

汪公说,“七支坐法”的要领有七:头顶朝上,下颈内收,两臂自然下垂,颈椎胸椎正直,保持尾闾中正,盘腿坐好(实在不能盘者可安稳坐好),手的姿势夏天手心向上,放在两腿上(助散发体内热量),冬天两拇指相对,掌心贴于腹腔(助消化)。静坐中要排除杂念,做到“前念不起,后念不生,当下即是,一片空灵”,就是说对以前的事,无论好坏、成败、得失统统不要去想;而将来要做的一切一切事,也不要去想,只注意把握“当下”保持“不念一切”,这需要慢慢修炼,才会做到。静坐中双目微闭,“眼观鼻,鼻观心,心观意”,意沉丹田,这样比较安全。因为“静极生动”,当气机发动后,身体会有各种反应或感觉。一次,在台湾跟南怀瑾老师闭关修炼,“打七”到了第三天,突有一位年青的大学助教放声哭叫。南老师告诉说,因为那人曾受到过刺激和压力,当入静到一定程度后会暴发,不必紧张。因此,我劝朋友们对功名利禄这些东西要淡忘,不要对自己造成压力,凡已经过去的事情,统统都要放下。一切放下,不惹烦恼,这样才可以安祥地生活,至今我两袖清风,过得蛮愉快。

汪公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还谈到了他的食饮习惯和业余爱好。这位老人的饮食很简单:早饭麦片、牛奶、鸡蛋;午餐和晚餐,以杂食和营养充分为原则,从不忌口。他虽是个南方人,可喜欢吃北方馒头、面条、大饼等面食,可有一点,吃饭不过量。至于保健品之类的东西,现在市场上多得不得了,都在变着法子地来推销,他从来不借助这些东西,最多只是服用点对老年人有帮助的维他命之类。谈到业余爱好,汪公说他的业余生活丰富而广泛,唱戏、跳舞、下棋等样样都喜欢,游泳更是擅长,由于年轻时在军界受过两栖训练,至今很喜欢游泳。京剧,是许多海外华人的最爱,他是个“老票友”了,对洛杉矶十几个“票房”都很熟,只是因为工作太忙,常年开班讲课,参加各种活动,只有等周末时,轮流参加几处的聚会,过一过戏瘾。

汪公的养生之德、养生之道,与他的善学利行、为人处事密不可分。听汪公演讲,理法并重,以身示教,最能感染和打动人。北京航天医学工业研究所的王研究员,是结识汪公多年的一位易学研究同乡,听过汪公演讲后当场赋诗称赞:“八五鹤寿宁初闻,九十松龄燕再论。传道万里君乾健,生就一个中华魂。”为了向国内读者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介绍汪公的修炼心得,有关人士正抓紧汪公的《周易六十四卦浅释》出版发行,这本曾经国学大师陈立夫和南怀瑾先生题词的学术专著,进行简体字编辑和图表校勘后,不久将会与国内读者见面。

他生气了作文篇4

1985年7月,李文波从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毕业,他毅然选择到海军东海舰队当一名海测技术员。1991年6月,李文波得知南沙守备部队选调水文气象专业干部,主动申请到南沙守礁。新婚第5天,他就吻别妻子奔赴南沙守备部队报到,成为南沙第一批地方大学生干部。潮起潮落,日月如梭,至今李文波已扎根南沙21载。从27岁到48岁,21年来李文波有10个春节在南沙礁盘上度过,曾数十次冒着生命危险完成观测任务,2次荣立三等功,6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被评为“全军先进气象水文工作者”。今年6月,李文波荣获全国“2011年度海洋人物”称号。

140万组数据见证他对军人使命的无限忠诚

2012年4月,南沙永暑礁。

碑上的“永暑礁”与礁堡上“祖国万岁”几个大字,在五星红旗下交相辉映显得特别神圣。庄严的国歌声中,第100批与第101批守礁官兵正在进行隆重的交接仪式。

站在碑前,李文波对接班的分队长赵军千叮万嘱:上报的气象数据要好好校对,绝对不能出现一丁点失误;最近一段时间天气变化无常,千万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数据。

自从1991年李文波调入南沙守备部队成为永暑礁海洋气象分队一名工程师,每次下礁他都不忘这样对下一任交代。

“我们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是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建立的74号海洋气象观测站,观测得到的数据要参与国际间的交换共享,意义十分重大。”李文波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份工作虽然枯燥但非常神圣,因为每一组气象数据都代表着国家尊严,代表着我军形象,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多年来,李文波为南沙守备部队培养了不少气象业务尖子。按理说,他完全可以指挥这些“弟子”在一线工作,但为了确保每一组数据的精确性,他始终坚守在气象观测第一线。沧海孤礁上,烈日狂涛下,李文波带头冒着生命危险去取样、测点。多少次狂风暴雨中,多少次台风肆虐时,他在测点的过程中与死神擦肩而过。

2005年12月19日,南沙海域遭遇12级强台风袭击,室外狂风大作,海面巨浪滔天。“天气越恶劣气象数据就越宝贵,这么难得的气象数据绝不能漏掉。”李文波决定亲自前往观测点取样。礁上领导考虑到他年纪大、腰痛厉害,劝他让年轻人去干。李文波笑了笑:“这组气象数据非常重要,我怕年轻人把握不准。”他强忍腰痛扎上保险带,和气象分队班长赵光霞相互搀扶,冲进了暴风雨中。室外风急浪高,李文波和赵光霞匍匐前行,巨浪一次次将他俩盖住,200米不到的路程,他们足足爬了半个小时……

像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去获取宝贵的气象资料,李文波在南沙经历了数十次。正是有了他的这种较真劲,南沙海洋气象观测站上报的数据被公认为最佳等级。

2009年8月,李文波在一次巡查中,发现国家海洋局设在永暑礁的水准点地基出现裂纹。“这会影响到南沙海区所有潮汐表的准确性。”他立即向上级建议进行复测校准。

征得上级同意后,李文波带领分队官兵带上压缩饼干和饮用水,3海里的距离,每10米测一次,每个数据都反复测几遍。寻点、标示、记录,一天下来,李文波弯腰数千次,泡在海水里的双脚被锋利的礁石剐得伤痕累累。几天后圆满完成校准任务时,李文波已累得不能动弹,是战友们架着他回到营房的。

21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文波带领气象分队官兵,每隔2小时对风向、风速、气温、潮位等近20多个要素进行数据采集,每隔3小时向上级气象部门报告一次观测结果。截至今年4月,气象分队已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连续7000多天无差错的纪录,受到国家海洋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南海气象史上的10多项第一书写他追求的小礁大业

南沙远离大陆,环境十分艰苦。这里高温、高盐、高湿,礁上寸草不生,淡水和蔬菜需从大陆补给。到这里的人无不感慨:“到南沙守礁,就是每天躺着什么都不干,也是奉献!”这话,李文波听过无数次,但他没有躺着。军人的职责,让他必须勇往直前。

1998年,李文波被任命为气象分队分队长,他决心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那几年,李文波带领气象分队官兵齐心协力将气象观测场、预报室等10多个场点,逐一进行升级改造。有一年,上级决定在观测站建海气边界层观测系统。当时时间紧、任务急,地方技术专家因碰上恶劣天气上不了礁。“没有专业人员,我们就自己干。”李文波带领分队官兵顶烈日、迎暴雨,扛水泥、搬器材,通宵达旦摸索着施工。

礁盘上施工,比大陆要困难得多,一锤子下去,虎口震得开裂,礁石上只冒出一个小白点。李文波硬是靠一张设备说明书和一张其他观测站的照片,用“纯手工”作业把一套高达数十米的庞然大物建了起来。时隔3个月,国家海洋局领导和技术专家到现场验收:全部合格!看着李文波他们一双双布满老茧伤痕累累的手,验收人员感动不已:“完全靠自身力量建成并运行这套系统,目前国内所有气象观测站中就你们一家。南沙军人真不简单!”

在李文波的带领下,永暑礁相继安装了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系统、气象数据卫星通信系统等先进设施设备。短短几年时间,观测站的面貌焕然一新。

“一名合格的气象人,不能只满足于准确地记录气象资料,还要掌握南沙的气象规律。”通过对历年来南沙所有的气象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研究,李文波系统深入地总结了台风、强冷空气对南沙海区的影响和特点,以及南沙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和海区海浪等多种现象的生成发展规律,摸清了“南海龙王”的“喜怒哀乐”。他撰写的《南沙海区季风过渡期风的特点》、《南沙海区海浪年内变化特征》等多篇论文,先后在多种专业杂志上发表。

他生气了作文篇5

教学中,指导学生观气球的色、形;察吹气球时的动作神态;探气球飞起的原因;指导学生选素材、拟文题。做到说与写结合,写与评联系,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互补。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想写、乐写、会写,实现个性化写作。

教学目标:

1. 观察气球的颜色、样子、吹气球的动作表情等。

2. 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所见所想,在说的基础上,把活动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3. 同桌、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

4. 了解火箭、气垫船的工作原理和氢气球飘起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 仔细观察学生吹气球、放飞气球的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

2.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倾听与评议。

作前准备:

1. 每生准备一只无气气球。

2. 收集火箭、气垫船的图片,了解其工作原理。

指导过程:

一、 谈话题

师:同学平时最爱玩什么游戏和活动?

生1:丢手帕、猜谜语。

师:请你把这句话说完整。

生1:我们平时最爱玩丢手帕、猜谜语游戏。

生2:我们最喜欢踢毽子、打球、跳绳等活动。

师:这些游戏和活动给我们带来了乐趣。

师:能说说丢手帕活动怎么玩吗?

生1:玩丢手帕游戏时,大家先围成一个大圈,一个同学绕着圈子跑,在一个同学身后悄悄地丢下手帕。发现身后有手帕的同学站起来快跑去抓丢手帕的同学,抓到了就让他表演节目。

师:你把活动的玩法说得具体明白,很好!

师: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玩一个有趣的游戏,这个游戏不但好玩,而且还能从中探索到科学的奥秘。

【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引出话题,指导学生说玩游戏的具体玩法,并适时给予评价,为后面的说话、习作训练铺垫。新课导入,轻松、自然、活泼,同时设下悬念,激发兴趣】

二、 观其形

师:(拿出两只气球)同学们这是什么,什么样子,什么颜色?像什么?

生1:一只气球,红色的,样子扁扁的,像个小口袋。

生2:另一只气球是青色的,没有气时扁扁的,像一条细长的蛇。

师:把没充气的气球比喻成小口袋,细长的蛇,形象生动。我们用手摸一摸,感觉怎样,用手拉拉,又感觉如何?

生1:气球软软的,滑滑的,用手拉拉,有很强的弹性。

生2:用手摸摸,气球又软又滑,拉拉它,它变长了,有弹性。

师:同桌拿出气球相互介绍气球的颜色、形状、手摸、拉的感觉。

【意图:让学生用眼仔细观察气球的颜色、形状,用手触感觉。有了亲身的体验,学生说出的话就真实具体】

三、 察其神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吹气球,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的动作、神态等。

生1:他拿起气球,捏住气球的口放在嘴边,鼓起腮帮使劲地吹。

生2:气球的尾部饱胀起来了,先是有小鸡蛋那么大,接着变成大苹果,涨成大葫芦。

生3:气球越吹越大,他的脸涨得通红,可是他没有停下,还是鼓起气,一口一口使劲地吹。

师:(采访吹气球同学)刚才你吹气球时有何感受呀?

生:很费劲,越吹越累,觉得头有点发晕,可是我一直坚持把它吹足气。

师:这就是吹气球的感觉,说得很真实,也很具体。

师: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同学自己来吹气球,亲自体验吹气球的感受。

师:气球吹满了气,我们再看看它的颜色与形状有何变化?

生1:气球吸饱了气,肚子鼓胀胀的,通红的颜色变淡了,皮又薄又亮,我担心它会突然爆炸。

生2:气球鼓鼓的,胀胀的,像一条长长的菜瓜,又像一条大蛇。

生3:吹满气的气球,像一只巨大的灯泡,又像一只挂在藤蔓上的大葫芦。

【意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吹气球的动作、神态,开启思维的闸门,开拓想象的空间,体验吹气球的感受,把鼓起气球的样子写得生动形象,动作神态写得惟妙惟肖】

四、 探其因

师:气球吹起来了,很可爱,我们用手掂掂它,拍拍它,有什么发现?

生1:气球捧在手中,觉得很轻,没有什么重量似的。

生2:气球轻轻一拍就飘起来,可是马上又飘飘悠悠落下来,没有一点儿声响。

生3:我使劲扔它,可扔不动,因为它太轻了。

师:(出示氢气球的图片)为什么我们买的氢气球,只要手一松就飞了,可是我们的气球却怎么也飞不起来呢?

师:(出示投影片)因为氢气球里装的是氢气,是一种比空气比重轻的气体,空气就把它托起来了。而我们的气球吹的是空气,空气托不住它。

师:我们如何让气球快速地飞起来呢?

生1:给气球装上会飞的翅膀。

生2:给气球装一个发动机。

师:你的办法好,人们已经把它变为现实。世界上第一艘飞艇是法国工程师吉法尔于1852年发明的。橄榄型的飞艇长44米,直径12米,吉法尔从巴黎马戏场起飞,飞行到28千米外的德拉普。飞艇让人类像鸟儿一样在空中自由翱翔,圆了人们的飞天梦。

生3:让小鸟带着它一起飞。

师:同学的想法很奇妙。老师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请看(松开气球的口),同学们看到气球怎么样?

生1:气球像离弦的箭向前飞,在空中盘旋,最后轻轻地落在地上,完成了快乐的飞行旅程。

生2:气球摇摆着身子,呼呼地吐着气,向前冲去,在空中飞舞。

师:现在我们松开气球,让气球快乐飞翔吧!

(学生放飞气球,气球在教室上空飞舞、逃窜。学生分小组相互说气球放飞的情景)

师:同学知道气球为什么会飞起来吗?

生1:因为有气冲出来。

生2:因为是气把气球给推走了。

师:(投影出示火箭图片及火箭发射视频)因为气球里的气放出时,气向后冲,反而会把气球向前推,气球就会窜起来了。火箭就是运用这样的原理把卫星送上太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也是靠这种原理飞向太空登上月球。气垫船也是利用这一原理在水上、崎岖的路上行驶、越沟、爬坡。

【意图: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说话训练,为写作文作准备。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播放火箭飞行视频,图文结合讲解其原理,深入浅出,学生易懂】

五、 拟文题

师:如果让我们写刚才活动的过程,我们应该重点写哪些内容?

生1:吹气球的过程。

生2:放飞气球的过程。

生3:气球的颜色、样子。

师:还可以写什么内容?

生1:我们高兴的样子。

生2:我们迷惑的样子。

师:如果给文章拟个题目你想用什么题目呢?

生1:《一堂有趣的活动课》

师:这个题目让人了解文章的内容,不错。

生2:《放飞气球》

师:这个题目不但能概括文章内容,而且有趣,是个好文题。

生3:《玩气球》

师:这个题目让孩子们喜欢。

生4:《小气球,大学问》

师:这个题目小中见大,不简单,好文题。

生5:《玩有益于学习》

师:写文章能拟个好题目,就成功一半了。

【意图: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取舍写作素材,积累写作方法,并为文章拟定题目,创作个性化的习作,指导得法,做到一通百通,活学活用】

六、 写文稿

学生独自写作文草稿,教师巡视指导,适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临时空格,等写好后再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补上,不打断写作思路,提高写作的效率。

七、 评习作

指生上台展示习作并朗读内容,老师和学生相机评议。评点运用好词好句,并指出不当之处,让学生充分参与评议,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他生气了作文篇6

【关键词】调动;课堂;气氛;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17-01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面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一直以来承担着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而大学语文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取决于课堂气氛。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良好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本文就如何调动大学语文课堂学习气氛及成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调动大学语文课堂学习气氛的技巧

首先,讲授大学语文时,最忌照本宣科,只顾讲解课本中的段落、中心思想、字词解释等死板知识却不顾及学生感受。因此调动课堂气氛,革新教学内容,增加鲜活的实例分析、将教材内容与当今社会学生生活、城市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在讲解柳永的《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时,可以在赏析作品之余向他们讲授关于西安灞桥的一些历史,甚至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到灞河两岸感受一下绿柳如烟的情景,这样学生对柳永的这首词会有更深刻、更真切的理解。

其次,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调动大学语文的课堂气氛。尝试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指导他们阅读、讨论、发言,让他们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杜绝“满堂灌”。学生有了参与意识,才能打破沉闷的课堂。因此,可以小组分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参与到课堂之中,探讨一种文学现象、作家思想、文章的行文风格……最后每组选出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出来,实行加分奖励。

再次,调动大学语文课堂学习气氛,需要更多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有助于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在课程教授中应当保持微笑,措辞亲切和蔼,教态要自然、大方,从容镇定,随时与学生保持目光交流,用真情感染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并与学生积极讨论,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安排辩论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活动等,教师也参与其中,作为参与的一份子或者评委出现,这样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锻炼了他们的讲演能力,提升了他们学学语文的兴趣。

最后,学学语文,写作练习必不可少,而学生写作之后教师对优秀作品的展示和评价无疑是调动大学语文课堂气氛的又一法宝。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要求学生模拟讲授内容或者其中一部分,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巩固学生掌握的文章写作技巧。例如在讲授唐诗、宋词时,指导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或词人的写作风格,课下创作一首新作,在下次课堂上展示优秀作品,经过尝试发现课内实践效果良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大学语文课堂学习气氛的改革成效

经过大学语文课堂气氛调动的几点尝试性改革,学生对本属边缘学科的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有显著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显著增强。从学生课内实践中所交作业来看,大多数同学能够独立赏析文学作品中的诗、词、文章等作品。

改革成效之二在于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学生中期检查中的反馈来看,调动课堂气氛的几点尝试性改革之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写作时更加自信、熟练、胸有成竹。例如:学过优秀诗、词并进行创作之后,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创作诗词,并踊跃投稿。有些同学对小说较有兴趣,甚至可以成为网络小说的签约,创意层出不穷,令人惊叹。

总之,良好融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至美享受。联系实际生活、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课堂展示等调动大学语文课堂气氛的新尝试,可以使学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课堂关系,调动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周剑雄,苏辉,石志广.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04).

[2]江安凤,吴锵.讨论式教学及其操作过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3]宁云中.生态空间失衡与重构:大学课堂的微观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6(04).

[4]办草.浅谈如何有意识去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J].课程教育研究,2016(04).

作者简介:

他生气了作文篇7

[关键词]欧阳修;气格;笔力;宋调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1)06-0064-05

对于欧阳修诗歌的总体风格,世人多以“平易”视之。如王安石称“欧诗如玉烛”;叶梦得称欧诗“平易疏畅”;魏庆之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今人也指出欧阳修诗歌“虽有摹拟韩的痕迹-却一般是平易流畅、闲淡容与,风格究竟不同于韩愈”。宋人说的“平易”主要指诗歌遣词用字的避难趋易,是从诗歌的语言特点着眼的。如《漫斋语录》云:“用意要艰深,下语要平易”;《遁斋闲览》称苏轼《咏梅》中“竹外一枝斜更好”是“语虽平易,然颇得梅之幽独闲静之趣”。尽管诗歌的语言特点也是构成其诗歌风格的要素之一,但不能成为一个诗人创作风格的全部。就欧阳修诗歌言,“平易疏畅”的语言仅是其诗歌风格的外在表征,因其诗歌所彰显的人格意志、现实内容和诗歌构思立意的理性精神、下字运意的创新意识,使其诗歌呈现出格力劲拔、气韵疏淡、语言流走的特点,即所谓“气格”,才是欧阳修诗歌风格的主要内涵。

一、关于“气格”

格,本指木之长枝条,后引申为规范和法式。《说文》日:“格,木长儿,从木,各声。”《礼记・缁衣》云:子日:“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孔颖达等疏日:“物谓事之征验,格谓旧有法式。”“气格”既用于指诗文的气韵和格调,也用于指人的气度品格。如《旧唐书・韩愈传》:“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对偶,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范仲淹《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日:“公少而倜傥,负气格。”就诗歌风格言,“气”主要指诗歌情感的力量和气势,“格”指诗歌的规范和法式。诗歌对格力的追求,其实是对于流俗的超越和对于更高规范的追求。亦即说,有规范就被视为有骨格力度。规范又主要得之于后天的涵养而不是先天的气质,因此,一方面格力得求诸作者的胸襟气骨,另一方面格力又通过用笔的技法力度具体体现。这样,“气格”的内涵既指诗人人格与诗歌风格的统一,也指诗歌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宋代诗文品评十分崇尚气格,所以多以“气格”或“格力”的高下衡量诗文的得失。诗文气格的高下又通常与作者的道德品格相联系,因此宋代文人所崇尚的诗歌气格,其实是诗人主体道德品格与诗歌艺术风格两者融合与统一后所体现的诗歌品格。

二、欧阳修诗歌的气格

欧阳修非常注重“气格”,他常用“格”来品评诗歌作品。如《六一诗话》以“格不甚高”批评唐末诗人郑谷,以“诗格奇峭”称道友人石曼卿。在创作实践中他十分重视诗歌的气格,总是将有无气格作为诗歌高下的重要标准。因此,他的诗歌创作被叶梦得视为“专以气格为主”:

欧阳文忠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

其言多平易疏畅,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

亦不复问……然公诗好处岂专在此?如《崇徽

公主手痕诗》:“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

谋。”此自是两段大议论,而抑扬曲折,发见于七

字之中,婉丽雄胜,字字不失相对,虽昆体之工

者,亦未易比。言意所会,要当如是,乃为

至到。

在叶梦得看来,欧阳修诗歌一方面以矫正西昆体浮艳为己任,诗歌讲究气格,所以语言平易疏畅,另一方面还有巧发议论、对仗工稳、文思抑扬曲折的特点,尤其对欧诗在七字之中巧发议论的高妙之处,赞叹备致。方回《唐长孺艺圃小集序》中也认为“诗以格高为第一”,并在列举诗歌史上格高的诗人时日:“宋惟欧、梅、黄、陈、苏长翁、张文潜”。具体而言,欧阳修诗歌的气格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在诗歌作品中渗透着作者的人格力量。

欧阳修十分强调道德品格修养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身体力行,一身砥砺名节,注重人格修养,成为后世道德文章的典范。他在《新五代史》中指责冯道浮沉浊世、安富尊荣是“可谓无廉耻者矣,将其与节烈寡妇李氏作比较,揭露他连村姑野妇都不如,以此警告那些“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的士人。却专为忠义之士和隐逸之士立《死节传》和《一行传》。他评价文人往往从道德品质着眼,强调其人格修养。如其《石曼卿墓表》称石曼卿“以气自豪,……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称谢绛“为人肃然自修,平居温温,不妄喜怒。及其临事敢言,何其壮也”;《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称苏舜钦“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此外,还在与当时文士的书信交往中反复阐明他的文道观。如《答吴充秀才书》日:“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祖择之书》日:“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致”;《与乐秀才第一书》日;“其充于中者足,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譬夫金玉之有英华,非由磨饰染濯之所为,而由其质性坚实,而光辉之发自然也”。由是可见,欧阳修对道德品格修养与文学创作关系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他还身体力行,一生始终坚持道德操守和人格修养。王安石《欧阳修祭文》称赞他说:“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吴充在《欧阳修行状》中说:“公为人刚正,质直闳廓,未尝屑屑于事。见义敢为,患害在前,直往不顾,用是数至困逐。及复振起,终不改其操,真豪杰之士哉!居三朝数十年间,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可见,欧阳修的道德人格修养已经成为当世公论,其道德文章成为一世楷模。

其表现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情怀的感遇述怀诗,比较鲜明地体现出其道德品格和人格力量。在其仕宦生涯的三次贬谪外放中,所到之处,能随遇而安,表现出很强的自我调适能力。这种心理调适能力的养成,反映了诗人对儒家人生观念中进退荣辱的深刻理解和参悟,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君子人格。如《戏答元珍》写于夷陵贬所,虽然身居贬所,却吟诵出“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的诗句,尽管全诗情绪不免有些低沉,但能从诗句看出作者对自己流落天涯的自我安慰,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孤芳自赏的人格自信。又《黄溪夜泊》:“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这句诗更能显出作者对个人进退穷通之理的洒脱精神,其实质是诗人以忧国恤民的政治使命化解个人进退荣辱的精神解脱。它直接影响了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风格,形成宋代文学普遍的自适心理与乐观情调。

其二,在诗歌创作中十分讲究构思立意。

在宋人看来,诗歌格力的高卑强弱与诗歌的立意有很大关系。在欧阳修创作理念中,好的诗歌应该是“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的。《蔡宽夫诗话》

也说:“语工而意不足,则格力必弱。”可见,立意是诗歌格力高下的关键。而诗歌的立意主要体现为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欧阳修诗歌在构思上出奇制胜者,如《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该诗由一块三国时期的古砚想到铜雀台及其相关的汉魏历史,描绘了“当其盛时争意气,叱诧雷雹生风飙”的气象,想象奇特,用词遒劲,气势飞动。《栗城遇风效韩孟联句体》、《菱溪大石》、《初食车鳌》、《鬼车》等诗均以构思奇特而著称。

欧诗的立意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立足国运民生。他认为“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所以,欧阳修的诗歌内容充实,题材多样,他的诗歌既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又有深刻的人生思考。在《镇阳读书》中宣称:“平生事笔砚,自可娱文章。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在《赠杜默》中能看到他对“京东聚群盗,河北点新兵。饥荒与愁苦,道路日以盈”等社会现实的忧虑。在《食糟民》中能看到他对农民“釜无糜粥度冬春,还来就官买糟食”的社会不公现象的揭露。他还善于从平常而通俗的题材中提炼出有关国事民生的大道理。比较典型的事例是庆历元年的《晏太尉西园贺雪歌》。下雪本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古代文人墨客常以此作为诗歌、绘画的题材,或者以雪的洁白的质地象征文人高洁的人格,或者从雪的自然作用,即所谓“瑞雪兆丰年”的角度立意。而欧阳修这首雪诗在描写了一场大雪情景之后,比较巧妙地以“主人与国共休戚,不唯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结尾,点明诗歌题旨。他能从瑞雪兆丰年的传统构思中更进一层,委婉地规劝晏殊作为朝廷最高军事长官,应当更多地关心西夏的战事和将士的寒温。由此可见欧阳修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关注,也能看出诗人刚直的秉性。他不顾老师晏殊的面子,以诗表达自己的意见,以致因此而与自己的老师晏殊不睦。

又如嘉裙四年对王安石《明妃曲二首》的和诗也以立意高绝著称,表现出诗人在叙述中巧发议论的智慧。王安石原诗在对王昭君远嫁故事的叙述中发表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议论,此议论妙就妙在诗人能把王昭君的悲剧同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相绾合,既是对王昭君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又是对人生普遍意义体认的升华。这种情感的泛化与升华使昭君的悲剧具有了永恒的意义。欧阳修的和诗则翻出新意,把笔触转向汉皇对佳人“一失难再得”的遗憾,“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据此,由昭君故事升华到对整个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这一议论立意以小见大,突出了“汉计诚已拙”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汉元帝昏愦无知的指责。其用意则在影射北宋朝廷的对外政策。

二是重视表现诗歌题材的“物理”。所谓“物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些普遍而共同的认识,尊重“物理”就是不要过分违背人们习所共见的事实、忽略人们普遍留意的特点,使诗人的个性认识和人们的共同感受相融合。明道元年,他称赞梅尧臣“其体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书梅圣俞稿后》),晚年称韩愈诗歌“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六一诗话》)。可见,他对“叙人情,状物态”等表现生活“物理”的自觉意识和不懈追求。《巩县初见黄河》刻画了黄河的惊险壮阔,《书怀感事寄梅圣俞》描绘幕府文士的神情笑貌,都深得“叙人情、状物态”之妙。韩诗重抒情,叙事要求蕴含比兴寄托,因此选择叙事对象时喜欢挑选奇闻异事,或者对习见习闻的事喜欢写得千奇百怪,如《南山》诗,表面上是刻画山石情态,实际上是勾画一幅栩栩如生的众生相,行文之中透露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欧诗主理,叙事是为了更好地阐明道理,因此,欧诗在表现论据时尽量客观公允,从常人习见习闻的角度对事物做出描绘。这样,使欧阳修的诗歌既在题材上突破了韩诗偏好奇闻异事的局限,使叙事对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又使其诗在内容上形成了平常易懂、明白晓畅的风格。欧诗的题材有描写自然风光,如《忆山示圣俞》、《游琅琊山》;有揭露社会问题,如《食糟民》;有颂美道德文章,如《镇阳读书》;有品评诗风文风,如《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有写奇花异石,如《紫石屏歌》、《菱溪石》;也有题画论琴,如《盘车图》、《于刘功曹家见杨直讲女奴弹琵琶戏作呈圣俞》);等等。此外,还有将生活中琐碎之物人诗的,如《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橄榄》等。

其三,在诗歌语言使用上讲究下字运意,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白石道人姜夔说;“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故始于立格,成于句字。”可见诗歌语言使用是诗歌获得气格的重要手段。

为了诗歌气格,欧阳修在重视诗歌内容的同时,也很重视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他曾说:“诗人之意,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第534页《论尹师鲁墓志》)在这种作诗原则的指导下,形成了其平易疏畅的语言风格。平易是指诗歌语言平白易懂,疏畅是指诗歌行文舒缓,文气畅达。欧阳修诗歌语言的平易疏畅,并非白居易诗歌语言的浅显通俗,自有其独特的个性,尤其显著者有三。

第一,语言的选择服从内容的需要。欧阳修是一位兼政治家、学者、文人于一身的诗人,他总是把诗歌的内容放在最重要位置,语言的表达艺术总是服务于诗歌内容的,所以他重视“叙人情、状物态”等语言驾驭能力的训练。他往往根据诗歌表现对象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合理选择最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时而雄快奔放,时而舒缓平白,时而清新自然。正如诗人所言的“变态百出”、“曲尽其妙”。如《晋祠》诗,诗人以流畅舒缓的句式抒写承平时代宽松和乐的心情:“晋水今人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废兴仿佛无旧老,气象寂寞遗山川”。《沧浪亭》则以清放的句式表现和苏舜钦之间的相交莫逆的情谊:“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总体上说,他不像韩愈那样在语言上刻意造作,求奇求怪。正如朱熹所云:“欧公文章及三苏文好说,只是平易说道理,初不曾使差异底字换却那寻常的字。”

第二,合理吸收融化各种文体语言于一炉,语势流畅而变化自如。欧阳修在诗、文、赋等各种文体的创作中均取得了辉煌成就,成就最巨者为散文,他被尊奉为宋代文坛的领袖。庆历初,他的散文就进入成熟阶段,在文坛已经享有很高的声名。在诗歌创作中则追求着以文为诗的尝试,将散文的句法和铺叙技巧引入诗歌,强化诗歌的叙述功能,也使得其诗歌行文流走酣畅。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景{;占元年)等。关于这一特点,论者尤多,此不赘述。他还常常将赋的笔法引入诗歌创作。如《答梅圣俞寺承见寄》(宝元二年)是一首代书体诗歌,首先叙述初到京洛时“文会忝予盟,诗坛推子将”的盛况,接着写五六年来彼此相离的情形,再写欢聚谢绛处的景况,最后表达天热政烦、渴望秋来的愿望。全诗纯用

赋体,酣畅淋漓地表达了欧梅二人的真情厚谊,行文委曲详尽,语言晓畅。对各体诗歌语言的改造和创新,在欧阳修诗歌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在律诗中有意识地加入散句,或在古诗中穿插律联等是其常用的语言手法,他曾说:“古诗中时作一两联属对,尤见工夫。”

第三,大量采用杂言,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文气畅达。欧阳修在诗歌语言上自觉学白。他在庆历末作的《紫石屏歌》,皇祜以后作的《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和刘原父澄心堂纸》、《盘车图》、《赠沈博士歌》、《明妃曲和王介甫》等都用了杂言句式。诗人自己对这些诗歌也十分自得。他曾说:“吾诗《庐山高》,今人莫能为,惟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惟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惟吾能之。”从他自己的话语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种语言风格的自觉追求。这些诗歌也能充分代表欧诗语言风格的特点。梅尧臣称赞说:“一诵《庐山高》,万景不得藏。”这些诗显然受到李白诗歌语言的沾溉。

当然,欧阳修不少作品因追慕韩愈诗歌创作方法,往往用难词押险韵,在语言上呈现出相当复杂的状态。如明道二年(1033)《巩县初见黄河》全诗七十句,纯为单行,无一对偶。诗中诸如“巩洛之山夹而峙”、“其势不得不然尔”等散文句式的使用,古史传说的铺叙,增强了全篇的气势与笔力。清人施补华说:“少陵七古多用对偶,退之七古多用单行。退之笔力雄劲,单行亦不嫌弱。”此诗用单行、重气势,正是学习韩愈七古所致。说明欧阳修诗歌除平易疏畅外,也有部分构思奇特、笔力雄劲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作者早期学习韩愈诗歌以矫除西昆体浮艳诗风的产物。其夷陵时期的诗歌语言就开始逐渐向平易方向转变,到滁州时期,其诗歌平易疏畅的语言风格得以确立。如《游琅琊山》、《题滁州醉翁亭》等诗皆明白如话,贯通流畅。欧阳修成就最高的诗歌是七古。与其夷陵时期七古比较,此期少了清丽藻饰,而多了舒缓流畅。标志着欧阳修此期诗歌借鉴前人而能自成面目了。如《沧浪亭》开端数旬:“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诗歌意脉流贯,语言平易畅达。最为诗人称道的当属《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欧阳修作诗博采众长而自成一体的创作方法。该诗在构思立意上学习韩愈,诗写庐山高耸于长江之滨,以飞动的气势描写庐山千岩万壑、晨钟暮鼓之趣,从而表现对同年刘中允归隐其间的羡慕之情。以散文章法为诗,生新拗折。在韵律上追步韩愈《病中赠张十八》,使用江韵,江韵属险韵,因难见巧,愈险愈奇。而在语言上,又直接学白《庐山谣》、《蜀道难》,句式参差,语言疏畅,气韵流走,有一气呵成之感。欧阳修《居士集》中的诗歌,在语言上大多具有“平易疏畅”之特点,而作者学习韩愈诗歌技巧所写的那些气势雄胜,语言遒劲的诗歌较多地保留在《居士外集》中。《居士集》为欧阳修本人晚年亲自编定,《欧集》周必大跋云:“惟《居士集》经公决择,篇目素定。”说明他在编集时,对自己的诗歌进行过认真的删减和斟酌取台,这也反映了欧阳修对“平易美”的自觉追求。

欧阳修诗歌语言的最大特点有二:一是无施不可的表现力。他称赞梅诗“变态百出”,韩诗“曲尽其妙”,肯定西昆诗人“笔力有余,故无施不可”(《六一诗话》),其实质都在于强调诗歌语言丰富自由的叙事、抒情、体物能力。他对古典诗歌传统风格的继承、融合,其目的也是使诗歌的叙事说理能深入浅出、易知可感。这是构成欧阳修平易疏畅诗风的关键所在。二是舒缓畅达的文气。“诗人之意,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的语言技巧在其诗歌中的表现是很突出的。他总是通过“逆卷顺布”的方式叙事说理,使其诗歌“意、法、情俱曲折”,从而达到“隋韵幽折,往反咏唱,令人低回欲绝,一唱三叹,而有遗音的艺术效果。

三、欧诗气格与宋调

欧阳修作诗注重气格,是因为当时诗坛、文坛普遍存在着格调卑弱的毛病。如韩琦在欧阳修《祭文》中说:“自唐之衰,文弱无气。降及五代,愈极颓敝。唯公振之。”不仅散文如此,宋初诗歌也是如此。当时风靡诗坛的西昆体虽然标榜自己学商隐,但是,只是在辞藻、对偶、音节等形式上下功夫,缺乏李商隐诗歌的气格而失之浮艳;以晏殊等人为代表的后期西昆派诗人虽然以平淡作为诗歌的审美追求,努力摆脱诗歌的“富贵气”,在艺术表达上较杨亿等前期西昆诗人有了一些改进和提高,但仍然以歌功颂德为能事,终究缺乏现实精神,格调卑弱。《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日:“《豫章先生传》载在《豫章外集》后,不知何人所作,初无姓名,其传赞叙诗之源流,颇有条理。《赞》云:‘自李、杜殁而诗律衰,唐末以及五季,虽有兴比自名者,然格下气弱,无以议为也。宋兴,杨文公始以文章莅盟。然至于诗,专以李义山为宗,以渔猎掇拾为博,以俪花斗叶为工,号称西昆体。嫣然华靡,而气骨不存。嘉以来,欧阳公称太白为绝唱,王文公称少陵为高作,而诗格大变。高风之所扇,作者间出,班班可述矣。’”

欧阳修在诗歌中标出“气格”,突出诗歌的现实精神,并不仅仅以太白为范,在诗歌表现技巧上还自觉学习韩愈诗歌,其目的均在于改进西昆体格调卑弱的弊病。当然,欧阳修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强调诗歌对“物理”的表现,突出诗歌表现国运和普通百姓生活的能力,这样又避免了西昆诗歌的浮艳和韩愈诗歌的怪巧。因此,不管何种题材,诗人均能根据描写对象的特点,变态百出,曲尽其妙,使人能知易懂,表现出气格高致而平易疏畅的艺术风格。

他生气了作文篇8

一、地气,让作文教学更生态

好的作文指导课,只有扎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这片肥沃的土壤,有了“地气”,才会使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景象,芳香扑鼻,摇曳生姿。

首先,作文指导不能只管“两头”(布置题目和习作点评),不顾中间(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有效指导),要着力于解决学生最应得到的指导的问题(怎么写)。如:2013年扬州市中考学生作文中,就有不少学生写妈妈(或其他亲人)“雨中送伞”或“生病关爱”的故事,作文选材明显出现了低幼化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反思生活的习惯与能力,引导他们在熟悉的地方发现令人怦然心动的风景,捕捉生活的点滴,从而折射出炫目的光华。这就把准了学生需求的脉搏,捏住了作文教学的麻筋。

其次,作文指导要采取科学适宜的策略,精心选择训练点。教师要通过“栽活一棵树”,力求“育好一片林”。选择训练点时切口要小,忌浮光掠影。确定好“选点”后,教师还要提供具有研讨学习价值的材料(如需升格的学生习作、中考满分作文等),既探究文本中显性的内容,还要挖掘文本中隐性的价值。总之,不管是谁的讲评批改最终都要回归作者的反思内化,作文批改和讲评也一定要再由评价回归到修改,评价是基础,修改是关键。

二、人气,让作文教学更充盈

好的作文指a导课,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一次扬帆远航,一次登高远眺,一次双簧表演……其成功的关键是师生都要在状态,思维都要“在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地位要充分彰显,要充满“人气”,否则学生只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与教师在思维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平等中首席”,不能缺位。教师不仅要提供必要的修改指导意见,还要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习作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学生在此基础上修改并润色。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和学生一道,成为学生心灵家园的营造者和欣赏者,都应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习作,做学生真情实感的凝望者和守护人,聆听来自他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

其次,作文教学应该从人出发,从写作主体出发,而不是从文出发。从人出发,就要抓住思维这一要素,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作文构思、表达、评判的过程。教师要围绕确定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充分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多角度地再现与提炼生活中的细节与场景,个性化地表现对生活的见解和感悟。作文指导还应着力于“宁挖一口井,勿凿一条沟”,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整个训练过程重在引发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进行反思,努力做到:追求真实,表达真情实感;拒绝套作,反对无病。习作可以允许幼稚,但要拒绝虚假,摒弃做作。“花儿虽小自家栽”,这朵花虽然渺小,但由于这花儿是作者自己栽的,便会让其倍感亲切。总之,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饱含真情地“生命倾诉”,我们才会听到学生习作中成长“拔节”的声音,学生写作才能厚积薄发。

三、文气,让作文教学更智慧

好的作文指导课,要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定是走进经典、“文气”弥漫的课堂,也是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尽情“绽放”思维之花的课堂。鲁迅先生早就指出过这一点:“凡是已有定篇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所以就需要教师搭一座桥,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里跳出来,参悟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首先,读要读出写的规律。从领悟“写什么”跃进到领悟“怎么写”,再跃进到“为什么要这么写”,参悟岀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作文得法,才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从而获得成功感。如:2013年扬州市中考学生作文中,就有学生模仿运用“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中的反复修辞,写出了“书桌上永远有两堆东西,一堆是作业,另一堆还是作业”的佳句。

其次,写要写出学生的生活。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借它之技,写我之文,经典作品虽然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材料库,但必须将写作推向学生生活的诸多方面,时刻不忘激发他们模仿的热情,融入他们自己的生活与思维,进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而我们学生习作的失败往往就在于不能适时适度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充满自然的吟唱和表达。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应聚地气、人气、文气于一炉,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自己有情有味的语言来记叙自己个性化的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只有气韵饱满,返璞归真,语文老师才可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能真正拥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潇洒。

上一篇:他怎么了作文范文 下一篇:传统节日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