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4 21:00:31

扩建考察报告

扩建考察报告篇1

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贯穿于选任工作的各个环节,关系到干部工作的方方面面,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在以下六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努力求得新的突破。

一、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度

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定期推。定期开展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和部门党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后备干部工作。二是公推。采用公开推荐的形式,即通过党员自荐、党员(群众)联名推荐、组织推荐的方式,公推提名党委委员候选人。三是海推。专门召开全领导干部会议对正科级领导干部后备干部进行民主推荐。四是差额推。对各街道党政正职和政府工作部门正职领导干部提任人选进行全委会成员差额提名推荐。

二、进一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信息公开制度

努力增加选任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形成凡是不涉及保密的内容,能公开尽量公开的氛围。一是重大干部信息工作通报制度。对于干部重点工作向社会进行通报,如对于重要岗位缺职情况通报、公开选拔结果通报等。二是适度公开民主推荐干部的结果。在会议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之后,对推荐人选的得票、排名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三是扩大任前公示内容和范围。落实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在会议研究决定干部任免之后,及时通过媒体进行公示,除公示拟任人选的基本情况外,还公示拟任人选的简历、照片等,以便于群众更直观地了解拟任用的干部,进行有效监督。

三、提高干部选拔工作民主化程度

近年来坚持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进程,在扩大民主方面积极改革实践,从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到民意调查,从考察预告、“两圈”考察到差额考察,从任前公示、常委会表决到全委会票决,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扩大民主上下功夫:一是进一步扩大考察环节民主。在坚持实行考察预告的基础上,延伸干部正常考察,深化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并探索试行差额考察。要不断丰富民主测评的内容方式,探索在服务对象中进行满意度测评,对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向测评”。推广实施民意调查工作,并逐步扩大调查范围。二要进一步扩大选举环节民主。在组织和社区组织换届选举中,进一步完善了民主选举的途径与形式,民主选举不断扩大。如积极推进无候选人直选、努力扩大党员群众参与、全面推行竞选演说或书面公开承诺等举措,都使得基层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推进。

四、健全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导向问题至关重要,导向是旗帜,也是标杆,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一是完善考评体系,以科学的标准衡量干部。突出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细化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改善民生、党建等指标体系,加强对打基础、管长远工作实绩的考核。二是改进考察方法,以有效的手段考准干部。加强经常性考察,在日常考察的基础上特别要注重在关键时刻、危难之时、重要关头和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上考察和识别干部。

五、建立健全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机制

有差额才会有竞争,有竞争才会有择优,我们力求通过“123”三步法,不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一是每年推出部分道事业编制岗位。面向村干部及大学生“村官”定向招考。二是每二年开展一次公开选拔(公推竞岗)领导干部和中层竞岗工作,同时开展选拔后备干部工作。在具体方法上也有新突破,笔试体现能力导向,不断增加主观开放性题型的比例;面试不断改进方式。三是每三年开展一次机关干部集中交流工作。不断加大对年轻干部培养流力度,并探索建立一般干部定期、合理、有序交流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

六、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管理

扩建考察报告篇2

我区**年的社会保险扩面任务指标为:养老保险28000人,医疗保险25000人,失业保险20500人,工伤保险35000人。

二、指标下达原则

街道办事处扩面指标下达的原则是:根据各街创造就业岗位新增就业人数、恢复缴费、参保存量资源、驻街单位扩面资源等因素确定。

对委、局(公司)扩面指标下达的原则是:根据委、局(公司)系统内全部职工人数和已参保人数差等扩面资源,并综合考虑行业新增就业、退休等增减变化因素确定。

三、扩面工作的重点

**年扩面工作要找准切入点、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要把新注册的用人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作为扩面重点;各委、局(公司)要把本系统全部职工特别是将应保未保人员参保和中断缴费人员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作为重点。

(一)基本养老保险扩面重点是:外商投资、港澳台商投资、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及无主管部门企业及其职工;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中断缴费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

(二)基本医疗保险扩面重点是:已参加养老保险但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各类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未参保的中央和外省市驻津单位、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

(三)失业保险扩面重点是:尚未参保的企事业单位和非公有经济组织,当年新生劳动力和公益性岗位灵活就业人员等。

(四)工伤保险扩面重点是:已参加养老保险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各类企业及其职工,未参保的中央和外省市驻津企业及其职工、农民工和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4月下旬—5月中旬)

1.召开区扩面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市政府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审议通过我区扩面工作意见。

2.调查摸底,分解任务指标。区招商办在招商工作中要对新企业单位开展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缴费的情况做好宣传推动工作。工商**分局、地税**分局、区统计局、区社险分中心应分别向区扩面工作办公室提供扩面所需要的有关底数情况。区劳动局、区社险分中心根据**年劳动保障书面审查情况、创造就业岗位情况、新企业参保情况、接续社会保险情况、历年扩面遗留问题等确定我区**年扩面重点单位。同时,综合扩面资源驻街分布、系统管辖、用人单位实际从业与实际参保人数之差及新增就业、退休减员等因素,下达《**区**年社会保险扩面任务目标书》。

3.建立组织,完善基础工作。区劳动局、区社险分中心各抽调3名干部,负责并指导各街道办事处开展扩面工作。各街劳动保障科(中心)抽调3-4名干部具体负责驻街单位的实地扩面工作。各委、局(公司)要指定专门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系统内的扩面工作。担负有扩面任务指标的单位于**年5月15日前将负责扩面工作人员名单报区扩面领导小组办公室。区社险分中心要建立扩面工作台帐,对进行社保登记、缴费的单位要按街道、按系统进行登记造册,随时掌握工作进度,为年终考核提供依据。

(二)检查阶段(5月中旬—10月中旬)

1.扩面工作应以街道辖区、系统管辖为着力点,以分解下达的任务为目标,以应保尽保为原则,全方位、广角度地开展实地扩面。要以政策宣传为先导,督促用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登记参保。各街道办事处、委、局(公司)在扩面过程中要向被检查单位出示由区劳动局统一印制的《社会保险检查通知书》,与区劳动局、区社险分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信息渠道畅通,情况反馈及时,工作要作到“三清”,即:对各险种的参保政策清、对被检查单位参保的基本情况清、对实地扩面检查的最终结果清。

2.坚持工作例会制度。每月5日由区扩面工作办公室牵头,召开由区社险分中心、街道劳动保障科(中心)、有关委、局(公司)参加的工作例会。汇总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

3.坚持扩面通报制度。每月10日前区社险分中心要将上月的扩面进度、存在的问题书面报区扩面工作办公室。区扩面工作办公室要认真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措施,报上级有关部门。

4.对应参保未参保的用人单位,要依照法律程序下达整改通知书并履行告之义务。对未按期办理参保手续的,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依照《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令第259号)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依法进行处罚。对拒不执行整改要求,拒绝参保缴费的单位直至提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三)总结、考核阶段(10月底)

区人民政府在年底根据扩面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考核。对在工作中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成绩显著的单位、部门或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消极、组织不力、未能完成任务目标的单位和部门进行批评,并在全区通报。

五、扩面工作的考核

从本年度开始,对各街道办事处、委、局(公司)建立扩面工作责任制,进行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有:完成区政府下达的扩面工作指标情况;新注册企业及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和缴费情况;本街、本系统用人单位按政策履行参保缴费义务情况;本街、本系统用人单位社会保险各险种综合参保情况;本街、本系统下岗职工、灵活就业人员等中断缴费后接续保险关系情况;本街、本系统用人单位是否实现应保尽保情况。

区扩面工作领导小组对各街道办事处、委、局(公司)的扩面指标完成情况按季度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各街道办事处、委、局(公司)年末要认真总结扩面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写出书面报告送区扩面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扩面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街道办事处、委、局(公司)扩面工作完成情况,提出考核评议意见报区人民政府,在全区予以通报。

六、工作要求

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要把扩面工作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与构建和谐城区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各职能部门应加强配合,主动承担好各自的职责。充分发挥区经贸委、区招商办、区劳动局、区统计局、各街道办事处、工商**分局、地税**分局、区社险经办部门的社会保险征缴联动机制作用,加强信息交换和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的整体合力。

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强化劳动保障监督检查工作,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据实缴费。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用人单位、重点人群的监察,对有缴纳能力、不依法参保的重点单位,要向区委、区人民政府专项报告,同时通过法律手段、新闻媒体等措施,督促其限期参保,按时缴费。

扩建考察报告篇3

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制度化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过程中,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选拔任用的程序越来越严格、规范、细致,干部考察考核的内容和范围越来越广泛,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明显增强。但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还存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的难题,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以下几种具体情况:

1、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竞争上岗工作中,应考人员的临场表现和实际德才评定之间存在矛盾。经过我局近几年的实践,竞争上岗在程序、内容和形式上已基本成形,日趋规范。但另一方面,程序和形式基本固定,笔试面试类型存在雷同现象,一些干部已基本掌握了应试技巧和规律,实际工作中,确实发现少数考试型干部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难以达到所预期的目标要求。二是干部提拔的方式没有突破性进展。目前干部提拔方式主要还是常规提拔和竞争上岗两种,对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还缺乏深入研究和探索,各种任用方式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衔接。三是破格提拔还没有规范化、制度化。上级对破格用人标准不明确,难以把握,破格用人环境还不够宽松。

2、干部交流存在一定难度。

干部家庭实际问题的增多,对干部交流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对上有老、下有小或家里有病人的干部,从人性化角度,领导不愿意把他们交流到偏远的单位,而有些人又不适合到局里工作。此外,把一些干部交流到条件稍差的单位,有些干部的思想工作又不太好做。

3、对干部监督还有漏洞。

有的科室长、分局长对干部的监督抓得不够严格,特别是对放手使用与严格管理把握的不是很好,有的虽然做到了放手使用,但忽视了严格管理。此外,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怎样做到既严格监督,又合情合理合法的措施和方法不够多。

4、干部选拔任用还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

由于干部选拔任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且必须取得超过一半以上的推荐票,才能进行组织考察环节。因此,造成一些敢想敢干的干部不得不考虑自己的人际关系,工作中有怕得罪人的思想顾虑。此外,在民主推荐中,一些干部以亲疏关系决定投票人选,使用人的不正之风时有存在。

二、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制度化工作机制的主要措施

1、加强民主参与机制建设,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通过推进干部工作的民主化,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建立起一整套民主的运行机制,使群众在党组的领导下,按照党的干部标准和干部政策,参与选拔、管理、监督干部等各项工作。一是要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群众对竞争上岗选拔任用全过程都享有知晓、了解、质询的权利,这是最基本的民利。为保证这些权利的实现,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考察预告制,全面实行“任前公示制”。二是要扩大群众的参与权。正确引导群众,并创造条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拓宽视野和渠道选准人、用好人。三是要扩大群众的选择权。必须以群众满不满意、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重要标准,努力把党组意见与群众意见科学地统一起来。四是要扩大群众的监督权。要认真抓好任前公示制,加强群众监督。要完善民主评议制度,切实发挥好民主评议制度的监督作用。

2、加强竞争机制建设,拓宽渠道,不拘一格用人才。

积极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完善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扩大竞争上岗的职数和范围,解决好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问题。地税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为先的观念;必须把实施“人才强局”战略放在地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鼓励人才干事、支持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要把“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肯干事,干成事和不出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

3、加强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建设,切实扩大民主,做到考实评准,对干部做出准确评价。

通过考核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科学合理的方法,动员广大干部职工举贤荐能,拓宽选人视野,给更多的人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要使人才资源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发,进一步完善激励竞争机制,要使竞争上岗成为“真才实学的竞争,工作业绩的竞争,群众公认的竞争”,促使其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促进干部职工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是要认真搞好民主推荐工作,把民主推荐作为干部提名的必经程序,同时理好民主推荐与组织把关的关系,根据干部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条件,对民主推荐、测评等结果进行认真综合分析,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二是 在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时,注意考察干部八小时以外的情况。三是考察工作“阳光作业”,实行考察工作预告制度。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实绩考核,

4、加强党组讨论决定干部相关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切实实行研究决定干部预告制。党组研究干部任用,必须提前通知党组成员,让他们在会前能对所要研究干部的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研究干部时有话可说,有意见可提,提高党组研究干部的质量。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研究决定干部任免。积极推广党组讨论任免干部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在严格票决程序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票决干部的范围,以切实发扬党内民主,集中集体智慧,做出正确的用人决策。

5、对干部交流工作实行双向选择,建立健全干部交流工作机制。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全县地税系统实行“单位选人和个人选单位”的双向选择工作机制。具体方法是:在交流时,采取个人报名选择科室和分局,科室和分局根据报名情况选择确定本单位人员,对落岗人员待岗分配,只发生活补助费用。通过这种方式,合理配置人才和干部资源,充分发挥人尽其才、人尽其能的优势,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优化干部结构,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不干事的人被淘汰,干坏事的人被除名”, 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科学合理配置, 有力地促进地税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相关制度建设,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

扩建考察报告篇4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实现了全市领先、全省进位。

一、创新管理体制,构建干部科学发展平台。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和机制保障。

一是**园区管理体制。坚持优势优先,着力打造灌河经济带,将园区由乡镇管理体制改为全县共建共享,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使园区成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主力军,形成带动发展机制。**经济开发区、**港化工集中区、**港沿海经济区“三驾马车”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竞相发展,占全县经济总量70%以上,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搞好乡镇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会集体领导作用,实行乡镇党委与人大、政府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党委委员分工负责。优化机关机构设置和事业单位职能配置,重新整合乡镇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能。通过改革,精简乡镇领导班子成员34名、精简事业编制数51%,**了政事、政企、事企关系,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奠定了科学发展基础。

三是实施纪检监察重组。撤消派驻基层单位的纪检组、监察室,新组建5个基层纪检监察,在县纪委、监察局授权下,对所管辖的乡镇区、部门机关效能建设进行监察,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对涉及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奖金使用等事项进行监督,营造规范高效的发展环境。

二、创新干部选用机制,激发干部科学发展动力

以“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调研试点为契机,注重在干部选拔任用链条上建立制度,让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脱颖而出,激发他们坚持科学发展、领导科学发展的动力。

一是建立“两推荐一征询”制度。建立《选拔任用乡科级干部“两推荐一征询”提名办法》,规定了乡科级正职和副职领导干部推荐提名办法,将提名权扩大到全县领导干部、县委全体委员和基层单位群众,明确无论是组织推荐、个人自荐,还是领导干部个人推荐的人选,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程序。近三年来,全县提拔98名科级干部均按“两推荐一征询”程序产生。

二是建立“全程公告”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干部调整公告、提名结果反馈、考察预告、调整方案预告、任前公示为主要内容的“全程公告”制度,对调整干部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督,进一步提高了干部任用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统一,形成党内党外、上下结合、共同监督的网络。

三是建立“一报告两评议两反馈”制度。将群众满意放在首位,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两反馈”实施办法》,扩大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提任干部的评议主体,并重视评议结果的运用。今年2月份,“一报告两评议两反馈”结果显示,全县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率98%以上,对新提拔正科职干部满意率为100%。

三、创新考评机制,催生干部科学发展活力

探索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全面客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实行目标承诺,责任公示。每年初,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实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目标承诺制,并通过电视台、网站、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各界进行公开承诺,自觉接受单位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评议。

二是实行实绩报告,动态考核。每季度,全县科级干部按实填写《乡科级干部工作实绩季度报告表》,在单位集中张榜公示后,由单位主要领导结合公示中群众反映情况,作出评价意见。乡科级单位主要领导工作实绩由县委组织部按领导分工分别报县有关分管领导审阅,提出评价意见。建立乡科级干部实绩信息库,定期对干部工作实绩进行综合分析,为干部奖惩任免提供重要依据。

扩建考察报告篇5

关键词 地方版四川日报成德绵新闻版党报扩域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Local Edition,the Creation of the Provinical Party Newspaper's Expansion

Luo TianpengHuang YuanliuShi Lei

(Sichuan Daily Newspaper Group, Chengdu 610012;

Sichuan Daily Newspaper Group, Chengdu 610012;Sichuan Daily Newspaper Group, Chengdu 610012)

Abstract Localization is the incl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industry; the local edition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the newspaper's localization,and the creation of the provincial party newspaper's expansion.

Key words localeditionChengdemianedition of Sichuan Daily

2007年5月24日,成都、德阳、绵阳三地《四川日报》读者手中,增加了一份彩色印刷、对开四版的“四川日报成德绵新闻版”。 三地市委书记殷切寄语、构筑“第四极”成德绵能否首发、城际列车搅动成德绵财富版图、成都能不能开通“夜宵车”等一系列重磅文章,引发了读者在更宽更深层面的思考。从此,每周四出版的成德绵新闻版如约而至,到12月27日,成德绵新闻版出刊31期,在三地引起广泛关注,为党报的扩域做出了有益探索。

“跨越排头兵,权威观察站”是成德绵新闻版的办刊宗旨,成德绵新闻版以推动成德绵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己任,是四川日报新闻改革创新与天府之国腹心地带跨越发展之间激情碰撞的新产物。浓郁的排头兵亮色,具象切入的观察家视角,独特的版式风格连续冲击当地党报市场,成德绵新闻版不仅引起目标读者关注,更引起党报同业的高度重视,成都市委宣传部领导要求市级党报认真学习成德绵新闻版的办报经验,在竞争中前进。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世界传媒业发展并行不悖的两大趋势。西方报业的发展是从地方报纸开始的,报业集团形成的标志之一就是“一城一报”现象的出现。直到今天,美国的绝大部分报纸仍然是地方性报纸,全国性的报纸很少。报纸本土化的举措之一是发展地方版,这在西方国家的主流大报中已是常规做法,而且比较成功。像美国的《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主流大报,都发行地方版。而作为欧洲发行量最大的德国《图片报》在2003年有十几个地方版。

报纸的扩张和满足不同地域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似乎永远是一对矛盾体:报纸的读者越多,区域分布越广,越难全方位满足读者需求。而报纸地方版的出现,使“甘蔗没有两头甜”的定律被打破,全国或区域性报纸做大和做深能够实现和谐的统一。

然而,我国的报纸却很少创办地方版。全国性报纸只有人民日报1995年创办华东版,后来又创办华南版,但2007年人民日报停办了这两个地方版。省级报纸中除南方日报、大众日报等极少数党报和燕赵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等都市报创办了地方版,绝大多数都没有地方版。就省级党报而言,采取的是面向全省的报道、发行模式。这就会出现面向全省的一条腿长、在省会市场和重点城市一条腿短的问题:在全省的发行量占有绝对优势,但在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却没能取得绝对优势。

省级党报选择新闻的立足点是全省,而许多在一地有用的新闻和资讯在另一地则可能是“垃圾信息”,强调新闻资讯的“共享”往往会舍弃地方实用信息。新兴都市报的出现和市级党报、晚报的改革对省级党报的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省级党报由于缺乏地域接近性而亲和力较弱,这不仅在发行,也在广告经营上给省级党报带来了困难。

随着中国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产品的营销开始从区域内中心城市向消费人群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中小城市延伸,广告的投放方式也开始向终端市场分流。而商场、超市、酒店、地产等一城一地的促销广告多投放于地方媒体。省级党报由于面向全省发行,发行量大,成本高,广告的收费也高,这就限制了一城一地的促销广告投放。在美国,很多大报纸,像《华盛顿邮报》,全国性广告的数量是很少的,主要的广告来源是地方。在国内,像南方日报,在广东全省发行,发行量很大但广告不多,这些广告都被地方报纸吸收了,省报广告成了一个空囊。为此,南方日报2004年推出《佛山观察》、《深圳观察》、《东莞观察》等区域性专刊吸引地方广告,获得2004年度全国传媒内容创新奖。作为广州市委机关报的广州日报,也创办了《东莞新闻》、《佛山新闻》,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市外报纸”。扩版使广州日报地方版广告收入增加近50%。而浙江日报去年1个亿的广告总量中有2800万是地方专版做出的贡献。

从报业经营的角度看,无论哪种报纸创办地方版,其本质都是报纸应对区域化竞争,进军地方报业市场,谋求跨区域扩张的一种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在地方市场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广告资源。

那么,省级党报创办地方版的时机是否成熟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省级党报以地方版形式扩张,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各类资源,无需太多投入,成本远低于新创办一份报纸。同时,地方经济的崛起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省级党报创办地方版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决定创办四川日报成德绵新闻版,把这作为四川日报扩域的首要战略举措。

从2006年初开始,四川日报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运作。一方面,了解党报在成德绵市场中的地位与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与目标读者进行各个层面的接触、协商和洽谈,达成了一定的共识。2007年以来,集团党委和川报编委会把成德绵新闻版的创刊列入正式议程,集团主要领导亲自召集了三次专题研讨会,川报编委会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就成德绵新闻版的办刊宗旨、编务方针、经营模式、运作机制进行了精心的谋划和指导,使成德绵新闻版的编采方向越来越明晰,经营模式更加符合市场化取向,更加有利于调动参与创新者的积极性。

2007年3月16日,集团党委召开会议,形成了《成德绵新闻版专题会议纪要》。《纪要》提出了创办成德绵新闻版的原则要求,明确了新闻宣传、广告经营、薪酬及绩效考核、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德绵新闻版宣传经营目标责任书(初稿)》、《分社宣传经营目标责任书(初稿)》、《成德绵新闻版版面运行方案(试行)》等文件,为成德绵新闻版提供了一个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蓝图。

综观成德绵新闻版8个月的运作,可以说这一省级党报扩域的试水之举初战告捷。从编采板块看,成德绵新闻版在办报理念、编辑方针、内容设计、机制创新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示范效应。

1.坚守: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以三地统筹一体发展为己任,心无旁鹜

曾经有人质疑,为何不将成德绵三地各自做成一个板块,更为集中地宣传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川报编委会认为,三地虽各处一方,社会经济的结构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从四川改革发展的整体大局着眼,从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入手,三地肩负的排头兵作用更为重要。尤其是中央确定成都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信息公布,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加快建设成德绵经济带的重大战略部署,更坚定了我们以推动三地一体发展、互动合作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每周一期“成德绵观察”的重大报道选题的研讨中,我们牢牢把握住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走势,带方向性、预见性的新闻事件,做深度分析组合性包装,在三地的决策层和目标读者中引起了深刻影响。

《成德绵的这半年》、《扩权强县 痛并快乐的非常100小时》、《甘孜―成德绵 300个梦想从这里进发》、《共振共生 新跨越路上的成德绵》等系列策划和稿件,都是三地联合报道,形成不同于三地同城媒体的独特优势,在报社内外受到好评,分别被评为四川日报当月好稿的新闻大奖和精品奖、策划奖。

一度也有一些不同看法,认为成德绵新闻版的政经报道,尤其是区域经济报道太多,其他领域的报道太少。但我们认为,如果成德绵新闻版办成一张小四川日报,那就不仅违背了推动区域经济统筹一体发展的初衷,而且丧失了党报区域新闻的独特冲击力和针对性。有道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坚持某种重点内容取向,也许更符合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

2.转化:激活党报新闻资源优势,转化为新闻竞争的强势

扩域是创办成德绵新闻版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扩域的前提是新闻资源的重新发掘和利用。长期以来,四川日报由于版面所限,一些本该强化的区域,本该巩固和扩大的读者群,都积淀为未开垦的资源。激活沉淀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强势,成德绵新闻版在内容设计上强调前瞻性思维,跳出党报新闻的惯性巢臼,即紧扣权威政经大报的优势,又大量吸纳市场报的编采手法,并且融合关注民生的价值取向,由此形成办刊的理念是:“权威政经大报,出色主流新闻”办报方针在成德绵地区的践行和展示平台;成德绵地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谋发展、求和谐的权威互动阵地;成德绵地区区域社会经济的观察者与推动者。

而版面风格总体要求则为:1、重大报道敢于打破版面局限,大胆跨版联动甚至四版联动,以形成策划报道的强大声势;2、每期报道,着力做好头条报道和每版看点;3、版面语言灵动大气讲究冲击力;4、表述方式突破传统,尽量借鉴新闻周刊手法,力求故事化叙事。

编采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德绵新闻版呈现给读者的新闻大餐,既有全区域宏观话题的深度解析,又有近距离点对点的细微观察。

与三地中心工作步调保持高度一致,踩准每个重要的新闻节点,进一步深度挖掘传统优势。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德绵新闻版快速反应,用较大版面推出系列报道,如《成都在前沿阵地“杀出条血路”》、《四大猜想探底成都“试验边界”》。这些策划报道,提出了有高度、有深度的前瞻性思考,在各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发出四川日报自己的声音,喊出四川日报自己的观点,体现出党报的水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今年,德阳成为全省“扩权强县”的试点市,成德绵新闻版进行即时追踪,发现新的特点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及时推出了深度报道《“扩权强镇”看德阳》。今年,绵阳科技城建设提速,成德绵新闻版紧紧配合这一主题,推出《追赶先进生产力》等一系列报道。这些报道,引起三地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巩固并拓展了党报在三地的影响力。

加强对县域的报道,对这块广阔但还开垦不足的资源进行聚焦性挖掘。四川日报正版因版面原因,对区县的报道篇幅有限。成德绵新闻版则利用自己的版面平台优势,努力拓展区县市场。创刊不久,成德绵新闻版将“火力”对准刚出炉的全省经济十强县,推出《十强县峰会》系列策划,通过“调查”和“决策者说”相配合的形式,全面展示十强县的做法,卓有成效地引起成德绵地区各区县的强烈关注。

加强对民生新闻报道,关注大民生,不断拓展报道领域,为决策者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成德绵新闻版推出的《嘿嘿,我想在城里有个家――成都农民工住房调查》、《明天,我们背着书包上哪儿去――成都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一个“非低收入家庭”的尴尬》等,都深刻反映着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对这些民生热点,成德绵新闻版不惜篇幅,不惜笔墨。与此同时,还关注百姓生活点滴,推出的“城事视点”、“成德绵QQ”等栏目,将新闻镜头对准三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并且连线省级职能部门,对老百姓的问题给予解答。

与此同时,成德绵新闻版一改传统党报重面不重点的做法,加强点面结合,对点进行深度开采。比如《创业新生代 我一直站在失败悬崖边缘》、《“芙蓉国粹”推手:点金蜀锦蜀绣》、《杜诚斌:我的梦想是川菜产业化》等,聚焦三地新锐人物,让新闻更具可读性。

创刊8个月来,成德绵新闻版不断创新采编手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善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示大事件,被点评为“有清新之风”。所推出的一些品牌栏目,如成德绵观察、成德绵调查、成德绵QQ等已形成一定影响力。

3.创新:机制流程优化,以高质量、高效率的运作,确保成德绵新闻版的竞争优势。

成德绵新闻版开创之初,便确立了为党报扩域探索新路的目标,高质量、高效率是题内应有之意。与之相对应,创建了一套编采新机制。

首先,编采一条龙运作。每周四个版的信息量,同时还要加上川报正版工作量,只有七位一线记者,必须从机制上保证高效率,最大限度减少信息传递损耗。因此,成德绵新闻版只设立一位主编,一位编辑。主编提前介入采访环节,确保编辑部的意图直接贯彻到采访环节,避免记者采访的无用功,同时保证了稿件的较高质量。

其次,稿酬分配与版面经济效益紧密挂钩,随机浮动。成德绵新闻版创办之初,四川日报正版的稿分分值高出成德绵新闻版1/3,甚至1/2,但后来随着经济效益的好转,成德绵新闻版的稿分分值也在逐渐上升。与此同时,记者的稿酬分配实行较为彻底的计件制。这些机制极大地调动了采编人员的积极性。

成德绵新闻版的运作不同于传统党报的运作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成套的体制机制构架可以模仿。集团党委和四川日报编委会确立了创办成德绵新闻版的原则要求:1、坚守占领阵地与占领市场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发挥优势,“零成本”扩张原则。3、坚持实行项目负责制,把宣传、经营等责任落实到团队并按目标进行考核的原则。4、坚持科学管理,按集团现行规章制度办事的原则。

上述原则框定了成德绵新闻版的运营轨道。在此基础上,四川日报编委会首先构建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的成德绵新闻版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由记者部、广告部两个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各自承担相应的宣传经营目标责任,但同时又在项目负责的前提下形成合力,从而在领导机制上为成德绵新闻版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四川日报编委会为项目组确立了宣传经营目标责任书,把宣传工作和经营工作的目标任务逐一量化,落实到人,项目组四位领导成员与编委会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到期奖惩兑现。在此基础上,成德绵新闻版项目组又与成都、德阳、绵阳三地分社社长分别签订了宣传经营目标责任书,把宣传经营目标下达到三个分社,实行目标考核奖惩兑现。

既要坚持占领阵地与占领市场相统一的原则,同时又必须实现“零成本”扩张,项目组团队在宣传经营两方面的压力下,坚持推行卓有成效的目标考核机制,而且辅之以步步紧逼、人盯人的工作机制。成德绵新闻版项目组月月召开宣传经营工作分析会,及时解决宣传经营中间出现的新困难、新问题,不断调整完善运作机制。前三个月,成德绵新闻版的工作很快调整到位,宣传经营进入了正常秩序,尤其是经营工作逐步进入良性发展。

成德绵新闻版创办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卓有成效地推行了项目负责制,组建了一支有较强业务水平的编采队伍,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考核体系,圆满完成编委会下达的编采与经营任务。经营方面,到12月27日,已完成四川日报正版广告营业额目标任务的284.2%,完成成德绵新闻版广告营业额目标任务的119.1%。成德绵新闻版已经成为四川日报的又一个新品牌。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四川日报在做大做强党报上的创新与探索刚刚迈出一小步。成德绵新闻版也仅仅是四川日报在四川经济发达地区扬长避短的产物。即便是成德绵新闻版,虽然采编和经营工作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良好业绩,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下一步还将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我国的新闻采编工作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存在着条块和部门分割,还存在一些地方保护主义。近几年,国内一些报纸向外扩张的步伐就屡屡遭遇阻截。《辽宁日报》的《北方晨报》和《沈阳晚报》曾想往经济条件较好的某市发展,刚开始筹备就遭到该市机关报的强烈抵制,结果扩张计划夭折。2003年,《齐鲁晚报》跨区域创建地方版也因地方原因搁浅。因此,成德绵新闻版要注重协调与当地媒体和相关部门的关系,这是成德绵新闻版做大做强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省级党报向重点地区的扩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本土化能否做得彻底,是否能够提升当地受众对报纸的认知程度。成德绵新闻版面向成都、德阳、绵阳四川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着力于三地的区域协调发展,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成德绵新闻版目前每周才出一期,每期只有四个版覆盖三地,与这三地的地方报纸相比,本土化不足:用于刊登当地新闻的版面还过少,新闻报道的数量也不多;由于人力物力较为有限,在最影响报纸权威和影响力的服务性、指导性新闻方面,更是难以与当地报纸相媲美。本土化还体现在其它方面,如新闻价值的判断、办报人员行为作风的本土化等方面。在成德绵新闻版试水的基础上,下一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将采取多种方式向市州扩张,着力解决本土化不足的问题,实现地方化、社区化、市民化的目标,使地方版迅速融入当地社会民生。当然,创办地方版应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重点区域,而不应全面开花。

扩建考察报告篇6

四项监督制度,是干部监督工作的一项创新性举措。东营作为试点市,要思想和行动先行一步,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深刻认识实施四项监督制度的重大意义。四项监督制度的出台,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为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有力武器。四项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事前报告、事后评议、离任检查、违规失责追究的完整干部监督体系,为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准确把握四项监督制度提出的新要求。四项制度破解了许多制约干部选任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对需要报告、评议、检查和责任追究的内容情形作了具体规定,指导性和操作性强。如责任追究办法将责任追究对象划分为5个大类,共规定了39种应当追究责任的主要情形。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规定了12种应当事先报告的事项。对规定的类别和情形,要对号入座,违反了哪一条就追究相对应的责任,应报告哪一项就必须按规定报告。必须深刻理解四项监督制度的这些新要求,全面深入地查找干部选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和薄弱环节,符合要求的继续坚持执行好,不符合要求的坚决摒弃,把思想完全统一到新的要求上来。

结合试点工作抓好深入贯彻落实。当前要把学习宣传培训作为工作重点抓紧抓好。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科学规范有效监督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完善干部选任过程中在初始提名、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常委会和全委会无记名票决等方面的做法,进一步探索创新途径和方式,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工作制度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把干部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和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和改进工作的依据。坚决查处干部选任工作中的违规行为,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二)

市委书记在选人用人中处于核心地位,在贯彻落实四项监督制度中地位特殊,必须本着对党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对事业负责的精神,带头认真学习贯彻,认真履行选人用人职责,提高制度执行力和选人用人的社会公信度、群众满意度,为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带头加强学习、模范遵守。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干部政策法规,把握《责任追究办法》划分的干部选任工作的5类责任主体、39种责任追究情形,时刻自警、自律。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的要求,遵循选人用人的规定与程序,科学行使市委书记选人用人的权力,切实发挥表率作用。坚持以最坚决的态度同选人用人不正之风作斗争,维护选人用人制度的严肃性。

带头认真履责、严格把关。坚持全面识人、科学选人、正确用人,全面履行选人用人的指导、监督、把关责任,大力选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防止简单以票取人、重过程不重结果和唯年龄、唯资历选用干部等倾向,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巩固发展我市对干部进行“四德”考察教育的成果,加强干部“四德”建设。坚持以制度约束权力,不断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改进考核评价办法,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带头严格自律、接受监督。带头严格执行四项监督制度的规定,做到思想上正确认识监督、感情上真诚欢迎监督、行动上自觉接受监督。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善于听取干部群众意见,自觉接受干部群众监督,不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加大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从严查处违规违纪用人。带头落实好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民主评议等,加强干部选任工作党内民主监督,强化用人行为的自我约束,带动“一班人”确保将四项监督制度落到实处。

(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四项监督制度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结合正在开展的试点工作,认真部署,狠抓落实,尤其是要在营造浓厚氛围、提高知晓率上下功夫,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深入学习中提高知晓率。我们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四项监督制度”的通知》,开展了“学法规、知法规、守法规”集中学习宣传活动,将四项监督制度列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民主生活会的重要议题,列入各级党校主体班次参训学员的必修科目。将近年来干部选任和监督工作的法规文件编辑成册,印发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组织人事干部,要求大家系统学习、全面掌握。在党报党刊开辟专栏,利用媒体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迅速掀起一股学习热潮。

在工作实践中提高知晓率。近几年,德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我们采用“两公开四差额”办法,选拔了6名市直部门正职、5名县市党政正职,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四项监督制度的实行,进一步提高了干部工作的公开度、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下一步,将以学习贯彻为契机,围绕干部动议提名、推荐考察、酝酿讨论等环节,完善干部选任事前报告、民主评议、离任检查等制度,尽快形成科学规范、配套衔接、有效制衡、监督有力的制度体系,切实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在整治落实中提高知晓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能不能从根本上整治与防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违规违纪行为,是四项监督制度能否得到群众认可的关键。目前,结合“高效服务、高效落实年”活动,从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开始,狠抓党风、政风建设,对违反四项制度的典型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在监督中,让干部群众知晓制度的内容和落实情况。

(四)

抓好制度学习宣传,让领导者熟悉、执行者精通、监督者了解,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制度真正落实的前提和基础。

一、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一是市级领导先学一步。制度下发后,我们就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组织领导干部逐条逐句地学习了文件。利用理论中心组学习,市委常委结合实际,开展深入讨论。近期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制度,查找不足。二是县级干部重点学习。专门下发通知,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带头学,并将其作为考核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年内组织专题检查。组织部门近期要与各级党委书记特别是 县委书记,开展一次专题谈心谈话。各级党校要把学习作为主体班次培训重要内容,对县处级和科级领导干部轮训。三是在试点中深入学习。深化“两公开四差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和试点工作,促进落实。

二、组工干部要深入学。市委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组工干部要先学一步、多学一些、深学一层,不仅要理解制度精神,还要熟记制度规定。在抓好面上学习的基础上,要对组工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并组织统一考试。同时,结合实际,通过座谈会、理论研讨会、专题辅导等形式,确保每名组工干部都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文件精神,熟练记忆并精通实践操作。目前,正在组织对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主要是检查干部基础资料管理、选拔干部程序、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等方面的情况,为制度落实打好基础。

三、党员群众要广泛学。通过新闻媒体,全文刊发了四项监督制度,确保党员群众在第一时间学习原文。下一步,还要充分利用报刊、广电等媒体,开辟专栏,深度宣传,辅导帮助广大党员群众了解内容,掌握精神,明确权利,积极参与到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来,行使好民主监督权利,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

(五)

四项监督制度颁布后,市委进行了认真学习,认识到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抓好贯彻落实,要结合试点工作,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创新监督制度体制,在试点中推动制度落实,靠制度深化试点工作。

一是健全科学规范的全程监督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动议、初始提名、民主推荐、考察等各环节,落实四项监督制度,杜绝违规违纪行为。如市直部门正职干部初始提名由市委全委扩大会与会人员署名推荐;实行民主推荐否决制,对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均不过半数的人选,一律不列为考察对象;探索实行干部任用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扩大群众公认在干部决定任用环节的作用。近期,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动议暂行办法、初始提名暂行办法、酝酿暂行办法等系列制度,规范干部工作操作程序。

二是建立配套完善的干部监督运行机制。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在广度和深度上探索,配套一系列制度。如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信息公开制度,实行干部任用提名情况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公开;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制度,如实记录干部选拔任用各环节运行情况;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将其推行到所有有用人权单位,充分利用评议结果,对满意度较低的单位重点督导;建立覆盖到区级的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指标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干部群众意见建议。

三是完善广泛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广泛收集社会各层次的意见,了解和掌握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反映。继续坚持大范围公示干部,对新提拔县级干部全部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公示,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健全完善、电话、网络“三位一体”的干部监督举报平台,提高受理查处群众举报问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让群众看到成效。

(六)

作为试点市,在选任干部初始动议和提名、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全程记实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四项监督制度,为进一步搞好试点工作丰富了内容、提供了保障。

一、健全完善制度。以落实四项监督制度为动力,围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动议、提名、任职等环节,完善工作制度,推动干部选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如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一方面制定完善运作办法,对规定的两类12种涉及干部调整事项及时向省委组织部报告;同时,严格审核下一级组织部门报告的领导干部选任事项,完善调整提拔干部监审制度,控制干部选任职数和一次调整数量。

二、用好民意结果。四项监督制度集中体现了扩大民主、尊重民意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今后,将建立覆盖到县一级的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指标体系,全面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加大公选竞岗工作力度,全面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扩大群众参与范围,推进干部民主决策;严格执行落实《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对因提拔使用、平级交流、到龄退休等原因即将离任的县(区)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的情况,配合省委组织部搞好检查。通过以上措施,及时了解干部群众意见,发现和纠正问题。

扩建考察报告篇7

潘造同志于2007年9月担任钦州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试用期一年),现试用期满,考察组于2008年10月中下旬对该同志进行正式任用考察,考察报告如下:

潘造同志政治思想表现好。向来加强政治理论和政策的学习,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自觉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切实贯彻学院党委和行政的工作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遵纪守法,作风正派。

该同志工作成效显著。工作态度端正,塌实,认真负责,服从安排,任劳任怨,大局意识较强,近一年来,由于工作需要,被抽调协助学院扩建工程做好征地等工作。作为征地小组成员,经常向上级和地方的发改、国土、教育、建设、海洋、林业等各有关部门争取用地批文、扩建校园选址,不厌其烦的做好各种协调说服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学院领导交办的任务,取得了突出成效,学院扩建的各种论证报告、方案顺利自治区专家评审,表现出较强的对外联络能力。其曾经担任我校师专时代的附属中专的校长,对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该同志待人热情,关心同志,同事关系好。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不足之处:在处理征地工作和成人教育学院的工作的关系上,也许其还没有得到学院领导的明确指示,目前还没有正式具体关注成人教育学院的工作,和本部门领导、同事沟通不够,其原来在学院纪委办开设的自考沟通辅导班的后续工作上还没有正式和成人教育学院的同事进行沟通、交接,容易造成误解。上班时间观念有待加强;创新精神有待加强。

向其所在部门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群众共10位同志进行考察,广泛征求意见,10位同志一致同意潘造同志如期转正。

                      中共钦州学院委员会组织部

干部考察小组

                           2008年10月27日

扩建考察报告篇8

1994年10月10日,区计委开会研究“以工代赈”十年所取得的成绩,准备拍一部电视片。经过研究,请宁夏电视台康健宁同志拍摄,名为《企盼》。 康健宁同志组织专人,深入山区,克服了许多困难,精心采访和拍摄。

1995年1月,《企盼》播出后,在全区引起强烈反响。在回族聚居的同心县,一位宗教界人士表示,要为“1236”工程捐钱捐物,还要亲自参加水利工程建设,渠修到哪里,他们的人和车就跟到哪里。1月25日,中央电视台在地方台30分钟栏目中播放了《企盼》。春节后,一些兄弟省(区)电视台也陆续放映《企盼》,收到良好效果。区计委先后收到多封全国各地的来信,信中表达了对宁夏南部山区贫困人民的同情和关心。一位江苏省的小学生,把过节父母给他买糖果的钱省下寄来帮助山区的穷孩子,童心感人。区计委指定专人对来信一一作了回复,表示感谢。2月中旬,《企盼》被送到全国政协、国家计委、水利部等,在“1236”工程的前期工作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全国政协“2027”号提案

全国政协八届第二次会议第2027号提案――《关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扬黄扶贫灌区作为大柳树第一期工程的建议案》对促成“1236”工程起了关键作用。

早在1994年11月24日,我随同时任自治区主席白立忱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家中拜访。汇报时,钱副主席说,9月18日返京后,立即组织在京参加考察的委员专家,讨论并写出报告,让秘书送达时任国家主席李瑞环办公室。在附给李瑞环的信中,充满感情地表达了考察的感受和宁夏同志的热切愿望。李瑞环看后,当即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汇报,并指示尽快将考察报告写成建议案,送交中央及国务院各有关部委。9月25日,钱正英让秘书将政协委员的考察报告送到同在京西宾馆参加十五届二中全会的国务委员陈俊生的房间,并亲笔附信邀请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听取宁夏考察的报告。二中全会一结束,陈俊生主持会议,会议基本同意钱正英的建议。李主席还写信给总书记和总理,认为《建议案》基本可行。这就是“2027”号提案的来历。

1994年12月2日,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黄璜接到李瑞环主席办公室的电话,说李瑞环主席就宁夏“1236”工程写给总书记和总理的信,两位领导已经阅批了。

李瑞环主席在信上说:“‘三西’建设搞了十来年,也摸索出一些经验,看来有条件的地方搞扬水灌溉,成片移民,是个根治贫困的好办法,我觉得钱正英等同志《建议案》的思路基本可行。 把‘1236’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区工程)作为大柳树灌区的第一期工程,先期开发灌区,能在五六年内就使宁夏收到实效,这不仅可为大柳树工程本身争取时间,而且对于宁南山区加强民族团结,解决宗教纠纷,维护社会安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在社会上都很关心东西部差距扩大问题,如果宁夏在脱贫上早日有所作为,意义重大。”江总书记圈阅。总理批示,“请锦华同志在‘九五’计划中考虑。”

这封信所表示的对宁夏的极大关心,大大鼓舞了我们。

1995年3月上旬,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和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先后开幕。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在工作报告中说到,“2027”号建议案提出在宁夏兴建扶贫扬黄灌区把宁南山区百万人民从生存窘境中解救出来,对于西北扶贫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政治意义。政协要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把群众的要求呼声反映给中央。《建议案》为拓宽政协工作思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这个头我来当!”

1994年12月29日,自治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听取计委和财政厅关于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汇报,黄书记主持会议。听完汇报后,白主席说,1994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1995年的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集中精力、集中财力办成几件大事,第一件是“1236”工程,要成立一个建设委员会,计委先拿出一个名单,这个头他来当!

春节过后,2月8日~9日,白主席主持召开办公会议,研究1995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再次强调“1236”工程是重中之重,所需建设资金要通过9个渠道筹措,必须予以保证。13日~16日白主席一行60余人,到“1236”工程的四个灌区现场调研。

这次现场调研,很快掀起“1236”工程热潮,许多群众写信支持,同心县有个运输专业户名叫马中良,在来信中表示,每年给“1236”工程捐资1万元,直到工程建成为止。

3月初,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在京召开,我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带到会上的提案,第一项就是关于将“1236”工程列为“九五”重点项目。6日大会秘书处通知,总理定于7日上午9时到宁夏团参加讨论,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

第二天总理准时到来。我在汇报“1236”工程过程中,总理插话问几个问题,如开发200万亩地要用多少水?30亿投资够不够等等,我一一作答。听完代表发言,总理说,宁夏的工作很有成效,中央是满意的,你们对扶贫攻坚战决心很大,困难也不小,瑞环同志为你们说话,政协有个“2027”号提案,“1236”工程国务院会认真研究,给予支持的。

5月19日~2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郝建秀、时任水利部副部长张春园等来宁视察,23日下午听取自治区的汇报,李副总理听后说,你们提出的“1236”工程,确实抓住了脱贫致富的关键,我支持这个工程。在19日下午召开的专门会议上定了四条:原则同意在宁夏建设扶贫扬黄灌区工程,整个灌区目前可暂按200万亩,年用水8亿立方米进行规划,能与原规划的大柳树灌区一致的尽量统筹一致起来,优先选择扬程低、可集中连片开发的进行建设,中央投资要在“九五”计划中统一平衡后安排,整个工程的投资由宁夏包干使用。前期工作由水利部商定宁夏具体落实,争取今年内批复项目建议书。李副总理还说,“1236”工程是宁夏的头等大事,工程建设所需资金中国外资款这一块,已经有点眉目,科威特政府的第5批贷款余额约3000万美元,合同很快就可以签。

喜讯

1995年5月25日下午,区党委召开会议专门研究“1236”工程。黄璜书记说,李瑞环主席来电话告知,“1236”工程已被同意列入“九五”计划,中央拿20亿,由宁夏包干使用。时任自治区副主席任启兴说,白主席电话,下一步工作要主攻国家计委科威特贷款问题,已经和外经贸部联系,他们意见是签订贷款合同必须以批准的立项作依据。黄璜书记总结,决定启兴副主席带队第二天就乘飞机赴北京,争取立项。

6月29日下午,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听取“1236”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会议同意财政和计委提出的地方资金筹措方案,待项目批准后,先开工红寺堡扬水和固海扩灌。同意区计委拿的组织机构方案,成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委员会”。7月14日,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根据《纪要》精神,以宁党办(1995)22号文下发《关于成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委员会的通知》。至此,“1236”工程的组织机构正式成立了。

7月、8月间,区计委会同新组建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专人抓紧修改和编报“1236”工程的项目建议书和预可行性研究报告。9月初,区计委将项目建议书和预可研报告正式上报国家计委。距1994年9月18日区党委、政府上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将“1236”工程列为“九五”重点项目的请示报告,整整1年。

12月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全国计划工作会议紧接于10日召开。这次会议上,通过了“1236”工程项目建议书,工程名字正式叫“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包括红寺堡灌区75万亩和固海扩灌55万亩,合计130万亩,静态投资22.82亿元,动态投资26.48亿元,其中争取利用科威特政府贷款1.4亿美元。要求据此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奠基典礼

1996年元旦,区计委收到国家计委计农经(1955)2248号印发《国家计委关于审批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的通知,这个文件标志着从1994年9月开始的立项报告,经过1年零3个月的努力,终于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是“1236”工程在基建程序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区计委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预可研,立即开展可研报告的编报工作。4月4日~7日,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受水利部委托,在北京主持召开“可研报告”审查会,基本同意我区的报告。

4月4日下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中南海办公室召开会议,听取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可研报告的汇报。汇报完,陈耀邦副主任对邹副总理说,《可研报告》已经报来,水利部正在组织审查。中央拿的钱算作投资,不用宁夏还,是财政拿还是计委拿还没有定。

4月5日上午,白主席又带张位正和我到中南海李岚清副总理办公室汇报。李副总理说,科威特政府第五批贷款的3000万美元,科方已同意给你们,可以在我们国内招标,第六批的1.1亿美元还得再谈。你们一定要精打细算,艰苦奋斗,用扶贫攻坚精神,干出样子。

上一篇:博士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岩土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