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5 22:45:02

监控调查报告

监控调查报告篇1

AEI报告情况

1年我市严格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要求认真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报告工作。截至1月1日全市16个县(区)均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了AEI个案共588例其中讷河市报告AEI个案最多为87例占全市报告AEI个案总数的18。

全市16个县(区)报告县覆盖率达到了1所有县区报告例数都>9例。

全市16个县(区)共有15个乡级预防接种管理单位15个乡级预防接种管理单位都报告了AEI病例报告覆盖率1。

AEI审核情况

截至1年1月1日全市共报告需要县、市、省逐级审核的AEI个案1例已全部通过省级审核。

AEI报告/调查及时率

全市报告的588例AEI个案中8小时内报告数为588例8小时内报告率为1。

588例AEI个案中需调查数为1例8小时内调查数为1例8小时内调查率为1。

AEI监测数据分析

AEI分类:报告的588例AEI个案中一般反应576例(9796),异常反应1例()无心因性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和接种事故发生。报告的1例异常反应临床诊断分别为过敏性皮疹1例(8),无菌性脓肿1例(8)偶合症病毒性脑炎1例(8)。

AEI发生率:根据全市1年《常规免疫接种情况报表》、《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表》报告进行估算全市AEI报告反应发生率为6951/1万剂次。其中一般反应576例报告反应发生率为681/1万剂次;异常反应1例报告反应发生率为11/1万剂次。

全市所有县(区)AEI报告反应发生率都大于/1万剂次各县(区)AEI报告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见图1。

AEI季节分布:1年1~1月报告病例前位的月份分别是8月(8例)、9月(79例)和5月(7例)。按季节分布进行统计1年第一季度共报告1例(171);第二季度共报告181例(78);第三季度共报告例(79);第四季度共报告17例(959)。

AEI年龄分布:1年报告的AEI个案年龄分布中发生AEI较多的年龄组为岁组(5例)、1岁组(16例)和8岁组以上(8例)。岁组和1岁组发生AEI较多的原因为大部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在这两个年龄段内接种接种剂次的集中导致了AEI报告例数的增多。8岁组以上报告例数较多的原因为流感疫苗接种和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的开展。

AEI疫苗分布:报告的588例AEI个案相关疫苗中发生例数前5位的疫苗分别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1例(5)A群流脑疫苗5例(88)麻风二联例(68)乙脑减毒疫苗例(578)流脑A+疫苗例(8)。以上5种疫苗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6例占报告总数的7891。

临床诊断分布:报告的1例异常反应个案中临床诊断为过敏性皮疹1例(8)无菌性脓肿1例(8)偶合症病毒性脑炎1例(8)。

讨论

存在的问题:①虽然1年全市AEI报告乡级预防接种管理单位覆盖率为1但有的乡级预防接种管理单位全年仅报告了1例AEI个案监测的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②个别县(区)在审核AEI个案时不够认真不够及时对审核后的个案不能严格把关严重影响了全市的审核进度。③个别县(区)AEI个案调查处理报告撰写不够规范上传不够及时没有按照省级下发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理报告参考模板”进行撰写。个别调查处理报告中的信息与个案调查表中的信息不一致审核过程不够认真。

下一步工作要求:①1年各县区疾控机构必须加强AEI监测管理工作

监控调查报告篇2

一、认真执行国家传染病有关法律法规,健全规章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报告制度》等其相关法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有关传染病防制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制定完善我县传染病报告管理的规章制度。

2、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条例,组织制定全县传染病监测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制定目标任务指标,加强落实

1、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

(1)一旦发现霍乱病人,对霍乱确诊病例数、临床诊断病例数、带菌者数、死亡人数、疫点疫区检索、疫情进展和控制等情况实行日报制度,并按要求填写霍乱个案调查表和个案基本信息表,由县疾控中心每日报告至市疾控中心。

(2)县疾控中心负责对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咽拭子标本采集,并按照要求及时送市疾控中心进行标本检测。要求监测病例平均每月不少于5份,全年不少于60份。

2、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

收集辖区内AFP病例报告,按规定向上级疾控机构报告;开展AFP病例调查、标本采集、运送及病例随访工作;负责辖区内病例的主动监测工作;负责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AFP监测的培训;对辖区内病例监测工作开展督导、检查,评价监测质量,并向上级疾控机构和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监测工作情况。要求监测病例全年不少于5份。

3.麻疹监测

负责具体实施麻疹监测工作;开展麻疹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信息录入;负责麻疹疑似病例标本的收集、采集和运送;定期对辖区内医疗单位开展麻疹疑似病例主动监测;对本辖区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定期分析和反馈;对本辖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开展辖区内麻疹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理。要求监测病例全年不少于30份。

4、流脑监测

做好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疫情的报告工作,开展聚集性疫情现场调查处置,按要求采集、保存和运送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标本。要求监测病例全年不少于1份。

5、乙脑监测

对报告的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主动搜索,负责病例标本的收集、运送工作,收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并按时上报。具体开展医疗机构乙脑病例主动监测和疫苗接种率监测,协助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等工作。培训指导医疗机构和辖区内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要求监测病例全年不少于1份。

三、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意识

1、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利用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各种宣传日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重点做好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根据传染病特点和季节性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知识和能力。

2、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监控调查报告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急性病毒性肝炎分型、定型解释

根据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病原学检测进行分型,未检测为未分型;分出型别为定型,未分出型别为未定型(包含病因未定病例)。

1.2 调查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急性肝炎住院未定型病例病史资料,追踪访视患者,调查患者发病与诊治经过、预后、肝炎病史及肝炎家族史等。与肝炎专科医师、疫情监测报告专职人员及实验室检测人员座(访)谈,了解杨浦区肝炎监测点医院对急性肝炎住院病例病原学分型检测方法、试剂和监测报告流程。2005―2006年杨浦区急性肝炎住院未定型病例分别为46例、47例,共计93例。

2 结果

2.1 急性肝炎住院病例监测状况调查

各级医院肝炎门诊对诊断为急性(疑似)肝炎病例转诊到肝炎监测点医院住院治疗,肝炎监测点医院对收治入院的急性(疑似)肝炎病例进一步明确诊断,开展肝炎病原学分型检测,进行分型报告,至出院时仍未分出肝炎型别的病例,按未定型肝炎病例报告。2005年报告急性肝炎住院病例151例,其中未定型肝炎46例,未定型率为30.46%;2006年报告急性肝炎住院病例131例,其中未定型肝炎47例,未定型率为35.88%。

2.2 急性肝炎未定型病例调查

对93例急性肝炎未定型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经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病原学检测均阴性,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已知肝病,共60例,占64.52%;由其他医院订正为慢性肝炎13例,占1 3.98%;由其他医院排除病毒性肝炎,明确诊断为其他肝病5例,占5.38%;临床检测已分出型别,临床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疫情监测人员误报未定型7例,占7.53%;回乡失访5例,占5.38%;患者因经济、心理等因素拒绝检测2例,占2.15%;患者住院时间短,未来得及检测1例,占1.08%(表1)。按照本次调查结果计算,2005―2006年本区急性肝炎住院病例未定型率分别为21.19%(32/151)、21.37%(28/131)。

3 讨论

2005―2006年杨浦区急性肝炎未定型病例调查表明,急性肝炎病例未定型率明显高于调查结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误诊。将慢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病例误诊为急性肝炎。在本次调查的93例急性肝炎未定型病例中,慢性肝炎13例,肝损伤2例、肝硬化2例、胆囊炎1例,误诊率为6.38%(18/282)。②误报。将临床已分出型别、未检测病例误报为未定型。本次调查93例急性肝炎未定型病例中,临床已分出型别、诊断为“急性黄胆型肝炎”7例、拒绝检测2例和未检测1例,误报率为3.55%(10/282)。③传染病报告信息不能及时订正。传染病报告按照“谁报告谁订正”的原则,原报告医院一旦将急性肝炎未定型病例作为出院诊断并进行网络报告,若该病例再由其他医院排除急性肝炎诊断,其他医院没有权限进行网络订正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病例管理时,未将分型结果和订正诊断及时反馈。④未及时督导。疾控中心对肝炎监测点医院报告的急性肝炎出院病例分型月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时,未及时发现问题,也未及时到医院督导分型工作、查阅并核实住院病例病史资料。

改进措施:①加强对肝炎专科医生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及监测方案培训,提高肝炎专科医生临床诊断水平,提高病毒性肝炎确诊率。②加强临床医生与疫情监测报告人员之间信息沟通,将临床诊断或订正诊断结果及时通报和订正报告。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肝炎病例社区随访人员业务培训,在社区病例随访管理时,将肝炎病例分型结果和订正诊断作为调查的重点内容,及时反馈区疾控中心,由区疾控中心及时订正分型信息。④疾控中心作为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的纽带,充分发挥其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相关专题培训、业务指导、网络管理及审核职能,动态监测管辖范围内网络报告急性肝炎未定型病例,主动监测每例未定型病例最终分型结果,及时订正;定期到肝科门诊、病房督导检查,及时采集急性肝炎未定型病例血标本,送市疾控中心进一步开展病原学检测,进行质控。

监控调查报告篇4

一、培训学习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省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和技术要求》、《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规定的学习。

二、加强疫情报告规范化管理,提高疫情报告质量

1.各医疗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执行。及时,准确的上报各类疫情资料,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2.加强对辖区内各网络直报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督导。疾控中心按照每季度对上季度存在连续3个月未报告传染病的医疗机构督导,督导覆盖率100%;按照《州2015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督查方案》每年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至少开展一次督查,督导覆盖率达100%,并写出总结报县卫生计生局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3.凡有重大疫情发生,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规定的时限将发病时间,波及范围,发病人数,发病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发病趋势等以最快方式上报,并及时录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及时完成初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求初次报告:①在确认事件2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及时审核;②有报告单位,报告人及通讯方式等记录资料(传真记录,电话记录)。进程报告:①写出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及可能因素;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危险性评估;②落实控制措施情况;③资源使用情况。结案报告:①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影响因素;②事件的危害与损失及其补偿建议;③评价措施效果;④事件处置成本效益分析;⑤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建议。

4.加强组织建设,巩固疫情报告网络,完善县对乡镇每半年进行一次培训考核制度,不断提高疫情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保持疫情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三、疾病监测

1.每日监测。传染病网络管理人员必须每日随时(至少四次)上网审核,监测辖区内疫情动态,发现新发,暴发疫情及时请示上级和预警,指导和参与疫区的现场调查,疫源检索,正确处理暴发疫情。

2.重点疾病的监测。凡有脊灰,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百日咳,白喉,炭疽病例报告的乡镇必须做个案调查和采样并送检。如有暴发疫情发生,需在当月的疫情分析中简要描述,内容包括: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原因,疫情发展及防治措施,控制情况等。并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上报。

3.传染病自动预警。收到传染病预警信息后应及时调查核实,并在24小时内完成异常卡片的填报工作,如是疑似病例应及时到现场进行防控处置。

4.流感的监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对哨点医院(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班佑乡卫生院)流感监测工作的督导和技术指导,严格按照《州流感监测方案》(阿州疾发〔2016〕25号)的相关要求,做好流感样病例登记和标本采集(每周5-15份),同时按照要求做好标本保存,运输工作,进一步提高流感监测工作质量。州疾控中心负责标本的检测工作。

各医疗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流感病例监测工作。特别是对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要高度关注,严格按照要求,加强对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每一起暴发疫情应采集10份左右咽,鼻拭子标本(如果现症病例在10例以下的,应当尽量全部采样)。对不能明确诊断的可酌情增加采样批次和采样数量。标本采集后应当在4摄氏度条件下,于24小时内运送至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州疾控中心)。进行流感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实验室监测工作。县疾控中心按月完成辖区内流感病例月分析。

5.手足口病的监测。凡有重症手足口病和死亡病例报告的必须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采集标本,送样检工作,检验结果反馈及时订正。

四、编码维护

每年11月完成辖区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标准编码的维护工作。

五、各类报表及文字资料的上报

1.传染病月报表。每月3日前向县卫生计生局报告上月辖区内发生的传染病发病,死亡数(即月报表),全年共12期。年报及半年时间另行通知。

2.疫情分析。每月6日前报出上月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月分析(共12期),7月15日前报出上半年疫情分析,疫情年终分析时间另行通知。分析内容包括:总体发病,死亡情况,重点疾病发病分述,防治对策及建议。

3.传染病疫情预测预报。在4月15日和10月15日前完成夏秋季及冬春季传染病疫情预测预报。

4.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分析。于2016年3月前完成2015年辖区内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年分析。

监控调查报告篇5

传染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内容繁多的系统工程,包括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的控制,传染病病人的医疗救治,以及贯穿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等。其中,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疫情信息的不准确和渠道的不通畅直接影响着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和控制[1]。2003年的“非典”疫情暴露出我们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疫情及报告信息渠道不畅,也反映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文昌市疫情报告管理监督现状,探索科学有效的疫情管理监督执法模式,我们于2005~2006年抽样调查了辖区中51家医疗卫生单位的疫情报告及监管现状并进行了汇总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从文昌市辖区314家医疗机构中抽查51家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学校(幼儿园)校医室。调查抽样单位在2005年12月1日~2006年11月30日期间的传染病疫情管理情况、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等。

1.2 方法 

按照海南省卫生监督总队设计的表格和培训要求到抽查单位进行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和现场指导。

2 调查结果

2.1  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及运行情况,见表1。表1  文昌市疫情报告管理状况(略)

2.2 疫情报告与核查情况 

51家医疗机构及5家学校(幼儿园)校医室在2005年12月1日~2006年11月30日期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例数为1 400例、疑似病例9例,其中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疫情报告例数分别为917、433、占95.8%,其他部门仅报告59例,占4.2%;检查16家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中,有传染病报告登记的仅有3家(18.75%)。随机分别抽查二级、一级医疗机构和其他单位传染病登记20例、200例和20例与文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对疫情报告,复核符合率为100%、97%和80%。

2.3 传染病知识培训与考核情况 

在调查的10家一级医疗机构、5家学校(幼儿园)中都有传染病疫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宣传方式有宣传栏、广播、讲座、宣传画等。

   

在5家学校卫生兼职管理人员与在校学生接受传染病疫情相关知识培训的3家,共培训5 959人次;传染病知识考核结果为优秀2家,良好3家。

2.4 存在问题

2.4.1 医疗机构疫情报告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 

文昌市人民医院和一级医疗机构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但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以及奖罚制度不落实。大多数一级医疗机构都没有传染病报告登记制度,未建立与责任报告人的报告卡交接记录。门诊部(除庆龄妇幼保健院外)、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都未能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

2.4.2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不善及运行不畅

 

文昌市人民医院和一级医疗机构均有统一格式的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簿、传染病报告登记卡,基本上配备疫情报告电脑网络,实现了疫情报告个案管理,但部分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书写不规范,诊断未按照标准命名,漏、错项较多,书写潦草等。虽然已配备直报电脑,但人员素质偏低,上网操作不熟练;部分电脑未能专报专用。

   

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的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管理普遍较差,大部分没有门诊日志、没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本、没有传染病报告卡、没有了解疫情电话、也没有参加传染病疫情培训。2005年12月1日~2006年11月30日这段期间,有81.25%的单位从未报告过传染病。

2.4.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有专门的疫情报告机构和人员,网络直报运行通畅,记录完整,每月有疫情分析报告,但对一级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维护指导较少,且几乎没有开展对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学校(幼儿园)的传染病防治业务指导。

2.4.4  学校(幼儿园) 

在抽查的5家学校(幼儿园),均在文昌市的文城镇,可算是上等档次。但5家单位均无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2家没有晨检制度,3家没有缺课登记管理制度,2家没有熟知疫情报告电话,4家无传染病登记记录、也没有返校证明,2家专兼职的校医没有接受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培训。

3 对策与建议

3.1 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医疗机构负责人和执业的医务人员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尤其对相关的 疫情管理人员及疫情报告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试,持证上岗,推动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3.2  针对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卫生室普遍存在传染疫情报告“盲区”的现状,卫生行政部门应将这类医疗机构执业过程中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好坏与执业年审挂钩,以真正做到许可与监管衔接[2]。

3.3  卫生监督机构要充分利用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职责,依法加大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监督检查的力度,重点加强对农村卫生室、学校(幼儿园)、个体诊所、社区服务站等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对瞒报、漏报或迟报现象进行检查并追究法律责任[3]。

3.4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基层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定期开展传染病的漏报调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单位信息网络的维护与管理,定期维护和检查,24h维护应达到100%。

3.5  医疗机构应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范的要求,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各项制度,要加强医务人员加强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报告传染病疫情意识与传染病疫情的敏感性。

3.6  学校(幼儿园)除了自身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以外,还要积极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如学生缺课登记、返校健康证明、家访等。

【参考文献】

 

[1]陈永祥,徐克明.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监督与对策研究项目总结,卫生部《2005年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监督与对策项目资料汇编》[m].2006,6:24~25.

[2]刘玮.江西省传染病疫情管理监督与对策项目工作总结,卫生部《2005年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监督与对策项目资料汇编》[m].2006,6:85.

监控调查报告篇6

一、规范举报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提高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处理举报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举报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维护正常的秩序,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坚持注重制度建设的原则,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把举报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处理举报的程序依法公开,处理结果客观公正;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保障举报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引导他们正确履行义务;坚持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明确职责,严明纪律,对和失职渎职的行为实施责任追究。

经过努力,使举报工作法规制度基本健全,工作程序更加规范,处理举报的能力切实增强,举报当事人民利得到保障,举报环境明显改善。

二、加强制度建设,依纪依法处理举报

加强制度建设,必须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注重适时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完善举报受理制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受理涉及党员、党组织及行政监察对象的检举、控告和申诉。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不得推诿、敷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负责人要经常阅处群众来信,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应深入基层接待群众。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逐步推广网上举报,拓宽举报受理渠道。完善来信处理制度。建立健全收信登记、送阅审批、转办催办、查办结案、复信回访、立卷归档等规章制度,促进举报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建立健全信息反映制度,加强综合分析,定期向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完善处理重要来信的请示、报告制度,避免处理的随意性。对重复来信和人数众多的联名来信,要加强跟踪督办,必要时可直接调查核实。对署实名举报,要按照谁承办、谁答复的原则,以适当方式将处理结果答复举报人,并听取其意见。

建立健全来访接待制度。逐步建立完善首访责任制,坚持哪一级机关接谈、哪一级机关负责的原则,对应由本级纪检监察机关办理的问题,要一办到底,限期将办理结果或办理情况答复来访人;对应由下级办理的问题,要加强催办督办,直至问题妥善处理。建立健全集体访应急处理机制,明确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部门的职责,并通过信息通报、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加强与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协调配合。出现重大集体访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及工作人员要立即赶赴现场,积极疏导,妥善处理。要增强预见性,针对群众上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工作预案。对严重扰乱秩序的行为,要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处置。对重大重复集体访,要分析成因,注意查处少数党员干部可能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建立定期排查制度,对重点来访人员、集体访苗头和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就地解决。在基层,对影响面较大、反映侵犯群体利益问题的集体访,经批准可吸收群众代表参与调查。

健立举报电话处理制度。耐心接听举报电话,做好记录,重要情况、情节要向举报人复述确认,并按政策规定向举报人作出解释或答复。对紧急、重要的情况要及时向领导报告,并采取措施快速处理。对应由其他部门受理的问题,引导举报人向有关部门反映。

在县和县以下基层单位逐步推行举报办事公开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公布有关法规制度、处理程序,以及其他为举报人提供便利的相关事项。对涉及群体性利益以及重大、复杂的问题,可通过适当方式将调查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向举报人反馈。必要时可要求有关组织或人员到场说明情况,有条件的可举行听证。通过公开,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保障举报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保障检举、控告人合法权利。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保护检举、控告人的规定》。畅通受理、办理、反映、反馈渠道,严禁对检举、控告人压制、歧视、刁难。严禁泄漏检举、控告的有关情况,不得将检举、控告材料及有关情况转给被检举、控告人员或单位。严肃查处侵犯检举、控告人民利的行为,对打击报复检举、控告人的要严肃处理。受理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回避的,要主动提出回避。检举、控告人有正当理由要求有关工作人员回避的,受理机关应作出回避决定。逐步建立和完善奖励制度,对检举、控告重大违纪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应给予奖励。

保障被检举、控告人合法权利。要探索维护被检举、控告人权利的措施和办法,认真对待被检举、控告人的解释或说明,重视被检举、控告人对承办的纪检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纪行为的检举、控告。对未经调查或正在调查处理的举报内容,不得泄漏和扩散。对经调查未发现被检举、控告人有违纪问题的情况,澄清是非,消除影响。必要时可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对诬告者要严格依纪依法给以惩处,保障申诉渠道畅通。要规范申诉的处理办法,对属于本级纪检监察机关直接受理范围的,由本级机关申诉复查部门处理;对不属于本级机关直接受理范围的,移送有权处理的机关。对不符合申诉条件的,应告知申诉人。要建立、审理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研究和处理申诉复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疑难、复杂的申诉复查案件。

四、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进行举报

加强举报宣传工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之中,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举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使广大群众了解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和受理范围、处理举报的程序和方法,明确在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引导举报人正确行使权利。要引导群众署实名举报、逐级举报。提倡实行双向承诺制度,受理机关承诺依法及时处理举报,举报人承诺维护秩序。对于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以及应由其他单位或部门受理的问题,要告知举报人受理的单位或部门。对少数妨碍秩序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要协调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规范党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举报行为。党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按照组织原则和法定程序,负责任地进行检举、控告,实事求是地提出申诉,不得歪曲、捏造事实,诬告陷害。要正确对待组织的处理意见,不得无理纠缠。要维护秩序,不得带头参加集体访,严禁煽动、策划、访。对不听劝导,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依纪依法子以严肃处理。

五、加强对举报工作及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加强内部管理。制定举报件内部归口管理办法,逐步实现举报件由举报部门统一受理、转办和管理。对分流到本机关其他部门的举报件,举报部门要掌握办理情况,定期汇总分析。建立健全案件办理和管理制度,对需要发函或直接查办的举报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定期催办督办案件,对重大、疑难案件的催办督办要制定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对下级机关呈报的案件处理结果要严格审核,必要时可调卷审查或直接调查。对重要案件的处理,承办人和呈报单位意见不一致的,要集体研究决定。

加强监督制约。建立健全案件线索集体排查机制,重要案件线索由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人组织纪检监察室、室等部门的负责人共同研究处理意见。举报部门内部要合理分工,形成受理、办理、督办、审核、结案归档等环节的相互制约机制。举报工作人员应定期轮岗。逐步建立外部监督机制,重视群众对不依纪依法办理举报的反映,对违纪违法者要严肃处理。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下级机关依纪依法处理举报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机关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举报等部门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各负其责的责任制。逐步实行举报工作过错追究制,对丢失、隐匿或者擅自销毁举报材料的,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导致重复、集体访或矛盾激化的,泄漏举报情况导致案件查处工作受阻或检举、控告人遭到打击报复的,处理重要及突发性事件不及时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以及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要分清责任,依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监控调查报告篇7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食品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全区突发食品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食品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二)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制定的《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市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食物中毒、食品污染事故和以食品为载体的恐怖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四)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特别重大食品卫生突发事件(Ⅰ级)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特别重大的食品卫生突发事件。

2、重大食品卫生突发事件(Ⅱ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3、较大食品卫生突发事件(Ⅲ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4、一般食品卫生突发事件(Ⅳ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或一起食物中毒人数在30人以下,但事故发生在学校、全市、全省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五)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对突发食品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食品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食品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食品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区人民政府负责突发食品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食品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区人民政府和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食品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食品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食品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食品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食品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食品卫生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食品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食品卫生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食品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

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在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区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成立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并根据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启动应急预案。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设立食品卫生突发事件防控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食物中毒防控工作的业务指导、组织管理与监督检查。

(二)应急处理办事机构职责

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承办指挥部交办的各项指令和任务。根据工作需要,办公室内设综合、信息等若干应急处理专业组,其组成及职责如下:

1、综合组。负责协调各工作组的工作;负责拟订全区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经费预算和资金调拔计划;承办各种会议;负责秘书、文件和机要工作;管理指挥部办公室财产;协调有关医疗卫生机构为外籍人员及台、港、澳同胞提供预防和医疗服务。

2、信息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动态,设立食物中毒报告电话,及时报告辖区内食品卫生突发事件信息;组织协调流行病学专家研究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掌握各地预防控制工作情况,编写、报送工作信息等相关资料。

3、医疗组。负责制订定点医院的标准,确定定点医院和后备医院,并督促落实各项准备措施;制定临床诊断和疑似病例转运、救治预案并督促落实各项准备措施;协调做好临床专家会诊、治疗和护理等工作;组织、管理和调遣医疗应急救治队。

4、现场调查组。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快速检测、取证采样及临时控制措施的实施。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造成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采取控制措施,追踪已售出或外运被污染食品的去向或溯源,采取样品并送检。现场调查组由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小组和现场卫生监督小组组成。

(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小组: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的报告、食物中毒采样、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中毒诊断并出具食物中毒诊断报告。

(2)现场卫生监督小组:由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事件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调查取证,对事件现场采取行政控制措施,对违法经营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事件发生地区的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的报告、医疗救治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三)专家组。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建立专家组。其职责为:

1、指导对食物中毒的诊断和处理;

2、提出医疗救治方案,指导各地的医疗救治工作;

3、分析事件动态,向指挥部提出事件分析、预警和终止预案的建议;

4、指导或参与流行病学调查、事件现场处置;

5、承担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三、运行

(一)应急准备和预警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卫生监督、检测、抽检、预警工作。

1、健全食品污染物检测网,加强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卫生监督,对主要食物中毒病原、食物中毒高危食品如散装食品、熟肉及制品、乳及制品、糕点、饮料、水发产品等进行日常监测并加强抽检工作;

2、加强食物中毒信息库的建设与管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网络,整合公共卫生信息资源,保证应急处理信息的畅通、及时、准确;

3、组织各项信息的汇总,通过对常规监督、监测、抽检等综合信息或食品卫生突发事件预警报告,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启动、变更或结束相应级别应急响应。

(二)事件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食品卫生事件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食品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1)发生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2)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4)区卫生行政部门。

(5)区人民政府。

(6)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7)其他有关单位及个人。

2、报告时限规定

(1)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监测报告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食品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卫生行政部门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的报告时限按如下要求实施:

①对于一般食物中毒突发事件(IV级),应在接到报告后6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②对于较大食物中毒突发事件(III级),应当在接到食品卫生突发事件信息2小时内尽快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区人民政府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尽快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③对于特大食品卫生突发事件(I级)和重大食品卫生突发事件(II级),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食品卫生突发事件信息后1小时内上报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也可同时直接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3、报告内容

食品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告,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事件发生地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监测报告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事件的调查情况,填写《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调查处理结束后,撰写技术型总结报告,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上报。

(1)首次报告。未经调查确认的食品卫生突发事件或存在隐患的相关信息(包括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地址、发生中毒时间、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可疑中毒食物及中毒症状等),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的措施。

(2)进程报告。应包括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

(3)结案报告。应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现场调查及样品检测结果,采取的防治和控制措施及效果,事件处理经过、结果及分析和讨论,成绩与问题、建议等。

食品卫生突发事件调查处理过程中的电话记录、现场调查笔录、现场检查笔录、控制决定等执法文书,监测记录、采样送检单、检验原始记录和报告、事件的总结报告等资料应归档保存。

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每年底,将辖区内当年发生的食品卫生突发事件进行分析汇总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三)应急反应

发生突发食品卫生事件时,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分级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

1、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的分级反应

(1)一般食品卫生突发事件(IV级)的应急反应

区卫生行政部门接到一般食品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后,应立即启动突发事件IV级应急反应。在区政府领导下,成立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辖区内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指挥协调,向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2)较大食品卫生突发事件(III级)的应急反应

发生较大食品卫生突发事件报告时,区卫生行政部门做出III级预警后,区政府根据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突发应急处理的需要,由区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启动III级应急反应,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指挥协调本地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区卫生行政部门同时立即启动突发事件III级应急反应,及时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适时对本应急反应终止的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必要时请求省卫生厅予以支持,保证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特别重大食品卫生突发事件(I级)和重大食品卫生突发事件(II级)的应急反应

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食物中毒突发事件报告时,区卫生行政部门做出I级、II级预警后,区政府根据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突发应急处理的需要,由区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启动二级、一级应急反应。在国家、省和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指挥协调本地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区卫生行政部门同时立即启动突发事件II级、I级应急反应,及时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适时对本应急反应终止的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必要时请求国家卫生院予以支持,保证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应急处理措施

(1)医疗救治

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检测样本采集,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必要时调动市直其他医疗机构参与处理。

(2)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在接到食品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小组赶赴现场,按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等要求,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是否食物中毒及中毒类别。

(3)卫生监督现场调查与处置

卫生监督机构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及《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调查,采取卫生行政控制措施,调查工作由2名以上卫生监督员依法进行。

(四)反应终止

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经应急反应,在完成对被污染食品封存、销毁等控制措施、对被污染场所及食品用工(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经消毒效果监测合格,没有续发中毒患者,经专家组进行评估后提出建议,由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报告,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结束应急反应。

(五)信息

信息需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经卫生部授权后,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向社会事件信息,其他各级政府部门及单位无权向社会。

(六)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的查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经调查取证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认定造成食物中毒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四、保障

(一)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加强食物中毒信息库的建设与管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网络,整合公共卫生信息资源,保证应急处理信息的畅通、及时、准确;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区人民政府应加快疾病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建立食品污染物检测网,对主要食物中毒病原、食物中毒高危食品如散装熟肉、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进行监测并加强抽检工作。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根据服务人口和医疗救治需求,按照要求建立一定规模的紧急救援中心,根据需要选择综合医院急诊科建立急救网络。同时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医疗机构建立紧急救援机构。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处理队伍

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的由卫监、疾控、医疗参加的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队伍。

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应急卫生处理队伍资料库,对应急卫生处理队伍实行计算机管理;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情况,对队伍及时进行调整,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积极选送应急卫生专家进行培训。

(二)物资保障

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调理配备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对讲机,无线上网计算机、车载电话等通讯器材、消毒灭菌药械等物资明细清单并购置适当数量用于储备。

区疾控中心检验室应保证储备常见食物中毒检验用标准品、中毒标准菌株和诊断试剂等,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投入正常使用。

各级医疗救治单位应储备常见食物中毒特效救治药品,随时为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患者提供积极医疗救护。

(三)资金保障

区政府每年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购置和维护应急储备所需物资,开展专项技术研究等所需经费以及有关技能培训等经常性项目支出,并储备一定数量的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医学救治等应急经费,以确保应急行动能够及时快速启动。

所需经费由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列出预算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遇有重大或特大食物中毒突发事故,发生费用超支时财政部门应保证必需的资金供应,保障因突发事件致病、致残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五、管理

(一)预案的管理

本预案由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报区人民政府备案。定期对预案进行演练评估,并根据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二)预案的演练

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区卫生行政部门应保证每年进行一次综合演练。应急预案的演练可是综合演练或就现场调查处理、检验检测、医疗救治等分系统模拟演练,演练要有针对性,重点检验信息渠道是否通畅、应急准备是否充分、反映机制灵敏性和指挥系统的有效性等,以提高应急处理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发现问题应及时对预案予以调整和修订。

(三)宣传与培训

1、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和食品抽检,认真落实对本地区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工作,防止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和食品污染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我区食品卫生的总体水平。应定期或根据需要适时对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机构等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便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学习交流国内外、省内外最新专业知识的进展,推广应用先进检验监测技术。

2、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手册、传单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当发生食物中毒突发事件时,卫生行政部门和政府其他相关机构应采取积极措施,组织或配合做好应急防范和救治工作等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面对食物中毒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防止或减缓事件的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四)责任与奖惩

本预案规定的相关责任单位或个人应当严格履行职责,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的,以及不履行职责的,对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因其过失造成食品卫生突发事件或者对社会公众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附则

(一)名词术语

食品卫生突发事件是指因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的食物中毒事件以及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严重食品污染。

(二)本预案由区卫生局负责解释。

监控调查报告篇8

为切实加强商场内消防安全管理,及时发现火情,在最短的时间内扑灭火灾,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 制定本预案的指导思想:

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所有力量,及时赶赴火灾现场,控制火情处置妥当,有条不紊协调一致地组织扑火,使经济和其他损失降到最低点。

二、 报警、召集信号与集合地点

1、方式为“消防紧急按钮”。

2、信号为消防紧急铃声短促不断。

3、地点为监控中心门前。

三、 领导机构

(一) 人员配制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各小组及成员

扑火组:保安2班和3班; 组长:

机电组:维修班 组长:

疏导组:空调班 组长:

救护组:配电班 组长:

警戒组:保安1班 组长:

机动组:保洁部 组长:袁主管

后勤组:办公室人员

(二)人员职责

灭火总指挥的主要职责

1、向监控中心值班员、保安主管及有关人员了解起火的原因、方位及现场情况,会同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制定救火方案。

2、 命令监控中心值班员启动相应的消防系统,监视报警运行信号,打开应急广播,根据失火方位、火势等情况,通知商场有关人员紧急疏散。

3、命令各小组负责人根据各自的分工,各就各位,若有指挥员缺岗,紧急任命临时负责人代行其职。

4、掌握消防系统运行情况,根据火场灭火需要,命令有关人员确保应急供电、供水、通讯联络和消防设备的正常运行。

副总指挥的主要职责

1、总指挥不在场时,代行总指挥的职责。

2、配合、协同总指挥分析火场情况,制定救火方案,根据总指挥的意见下达命令。

3、掌握救火方案实施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变化情况向总指挥提出建议。采取一切措施,保证救火方案的实施。

监控中心值班员的主要职责

1、执行总指挥或副总指挥下达的命令。

2、利用消防监控中心的优势,做好各班(组)协调工作,正确传达指令。

3、严密监控火场和公共场所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4、做好工作记录,保证通讯联络。

指挥组的主要职责

1、向监控中心值班人员、保安主管及有关人员了解起火的原因、方位及燃烧的物质种类、现场情况,会同小组成员制定救火方案。

2、执行救火方案,正确下达有关指令。

3、根据灭火需要,及时调配人员和物资,保证灭火工作的顺利进行。

4、妥善处理善后工作,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5、协助公安消防队做好火灾调查和处理工作。

机电组的主要职责

1、负责切断火灾现场的电源,关闭电梯和煤气阀。

2、负责开启自动灭火系统,保证消防供水等。

扑火组的主要职责

根据火灾的性质,采取正确的灭火方法,做好现场的火灾扑救工作。

救护组的职责

1、根据火灾情况救出火灾现场被困的人员和贵重物品至安全地点。

2、将受伤人员交后勤组或机动组人员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疏导组的主要职责

1、根据火灾情况和上级的指令,将现场人员按指定路线进行疏散。

2、维护现场的人员疏散秩序。

警戒组的主要职责

1、负责维护火灾现场及抢救现场的秩序,并保护好火灾现场。

2、负责稳定现场人员和受伤人员的情绪。

后勤组的主要职责

1、负责做好火灾现场所需的物资供应工作。

2、负责稳定现场人员和受伤人员的情绪。

机动组的主要职责

随时听从指挥组的调遣,做好相关工作。

四、处置方案:

接到消防报警信号后,启动下列程序:

(一)消防报警信号处理程序

1、 消防监控中心当值人员收到报警信号或电话报警时:

(1) 用对讲机通知巡楼保安即时到场核实。

(2) 即时向当值主管报告,讲清报警地点。

2、 巡楼保安员接到消防监控中心当值人员呼叫后以最快速度赶到报警地点核实,并且遵循以下规则:

(1) 报警地点在公共地方直接进入报警地点检查。

(2) 报警地点在停车场内的与停车场管理人员一起进入报警地点检查。

(3) 报警地点在业户店内且上锁,应即时报告当值主管并留守注意观察,等待当值主管到场后决定是否破锁进入检查。

3、 当值主管接到消防监控中心人员报告后,即时带领机动人员以最快速度赶到报警地点现场查看。

(1) 须到报警地点检查确认误报,即时通知消防监控中心当值人员复位。

(2) 报警地点在业户店内且已上锁时若观察到有明火或烟必须破锁进入现场检查,排除险情后加锁并通知用户。

(3) 经现场检查确认为火警后按初期火警处理程序处理。

消防监控中心当值人收到当值主管指令后将信号复位并做好记录。

(二)初期火警处理程序

1、 发现初期火警在场人员应该:

(1) 即时报告商场消防监控中心,报告内容包括火警具体地点、燃烧物性质、火势蔓延方向等。

(2) 立即利用附近的灭火器械扑救,尽量控制火势发展。

(3) 可能情况下关闭门窗以减缓火势蔓延速度。

2、 消防监控中心当值人员收到现场报告后:

(1) 即时报告当值主管。

(2) 联络保安部主管报告情况。

(3) 密切监视报警地点情况。

3、 当值主管收到火警报告后:

(1) 带领消防人员携带灭火器以最快速度到达火警现场。

(2) 立即指挥在场人员进行灭火扑救。

(3) 指挥火警现场在可能受影响范围内的人员使用消防通道疏散。

4、 灭火须当值主管安排人员留守火警现场等待公司调查。

5、 若扑救无效当值主管即时决定:

(1) 将灭火人员撤离至安全距离内。

(2) 立即向上级报告。

(3) 进入火灾紧急处理程序。

(三)火灾紧急处理程序

初期火警扑救无效火势无法控制并进一步蔓延时,在场主管应该即时向商场当值最高主管报告。

1、 商场当值最高主管接到报告后:

(1) 即时召集商场内义务消防员,命令义务消防队各组负责带领本组人员各就各位。

(2) 向消防中心发出指令,用紧急广播系统通知用户紧急疏散。

(3) 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决定是否向119报警求救。

2、 商场消防中心当值人员收到当值最高主管指令后:

(1) 启用消防紧急广播通知用户紧急疏散。

(2) 向119报警讲清楚商场地点、起火楼层、火势等。

(3) 检查电梯有无困人,即时向当值主管报告,并利用电梯对讲机安定被困者情绪。

3、 扑火组接到指挥部指令后:

(1) 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组织灭火。

(2) 关闭防火分区的防火门或卷闸。

(3) 安排人员携带灭火工具检查相邻房间和上下楼层通道是否有火势蔓延。

(4) 针对燃烧性质不同采取相应的灭火方法。

4、 救护疏散组接到指挥部指令后:

(1) 指挥用户疏散,疏散顺序先从着火层以上各层开始,安抚暂不需疏散楼层的用户。

(2) 引导着火房间或楼层人员安全疏散随后查漏。

(3) 引导用户从消防通道疏散到首层。无法从消防通道疏散到首层时,引导用户疏散到天台上风处等待营救,并组织水枪掩护。

5、 安全警卫组接到指挥部工作指令后:

(1) 清除路障指挥无关车辆离开现场维持商场秩序。

(2)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商场,指挥疏散人员离开商场。

上一篇:熬夜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电缆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