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官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11-19 15:22:58

教官发言稿

教官发言稿篇1

大家好!

在这秋风送爽的美好时刻,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xx学院20XX年的新生军训,能够承担此次新生军训任务,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将与老师、同学共同度过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军训生活。在此,我代表xx警备区教导大队全体官兵,向全体参加军训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我们即将开始人生的又一次跨越。

军训对于同学们来说,是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也是对同学们的一个考验。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当你穿上绿军装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因为我们肩负起了共同的、神圣的历史使命保卫祖国,振兴中华。居然选择了军训,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锤炼自己、不畏艰难、磨练坚强的意志。

同学们,军训很苦,苦得让人不愿意坚持,但军训也很甜,他可以增强我们的体魄,升华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为此我对同学们提出三点要求:

一、在军训期间,同学们要把自己当作一名真正的军人,严格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圆满完成军训任务。

二、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军训当中,学会关心集体,关爱他人,建立深厚的战友情,同学情,增强班级荣誉感。

三、希望同学们每天训练后要认真总结,及时深化心灵深处的神经力量,使之成为将来生活、学习和工作所需的宝贵财富。

同时,我们教官也要一切从自我做起,以良好的军人形象带领大家,以过硬的军事本领引导大家,让同学们通过这次军训有所提高,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观念,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国防观念。我们要认真履行一名教官应尽的职责,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身作则,给同学们做好榜样,并让大家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养成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军训过程中,以实际行动交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份满意的答卷,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繁忙而又充满激情的学习和生活。

教官发言稿篇2

清开史局修《明史》,虽始于顺治二年,但进入实质性修撰阶段,实始于康熙十八年。自此,由徐元文总裁,众史臣分工撰写,万斯同负责审定;“历十二年,而史稿粗就,凡四百一十六卷”[1](p287)。其中,《选举志》八卷,分别为:科目分上、下二卷,其中,上卷记乡试;下卷记会试、殿试,附载武科举。学校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记贡途,即国子监生之来源,包括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中卷记国子监;下卷记府、州、县、都司、卫、所儒学,附载宗学、社学和武学。荐举一卷,附载保举。铨选分上、下二卷,上卷记文官选任和考核制度;下卷记武官袭替、升授和选任之制,附载文官任子和宗室中举任职之制。全《志》共计四万一千余字,是为《明史·选举志》的第一稿;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开创了《明史·选举志》的基本规模,表现有二:一是初步确定了该《志》的内容框架;二是收载了有关明代选举制度各方面的基本史料,具有奠基之功。

其二,所收史料,主要取材于《明实录》、《明会典》等在当时看来已是第一手的明史文献,另有黄佐《南雍志》、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王圻《续文献通考》、张朝瑞《皇明贡举考》等多种重要明史文献。史料来源可靠而广泛,为保证该《志》的撰写质量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其三,总体上仍属草创之作.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结构设计尚不够合理,最明显的,是学校部分把“贡途”从府、州、县儒学和国子监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卷记述。而事实上,“贡途”既是府、州、县儒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子监生来源的主体;包括岁贡、选贡等在内的“贡途”状况,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二者的办学状况;故分开记述不利于充分表现这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其它部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情况。二是各卷质量参差不齐。八卷中,荐举一卷和铨选两卷较为成熟,不仅对相关制度做了初步的分类记述,而且对制度和史事的演变特点及原因也有所分析,如荐举卷指出洪武荐举与此后荐举之差异:“大抵明初重荐举人才,而自洪武以降,尤重举官之法。”铨选上卷指出政治败坏对人才的影响:“盖明之人材,一坏于毅宗之荡佚,再坏于神宗之废弛,迨门户起,其害相纠结者三十余年,至于国家丧亡而后止,皆万历间所酿成也。”都能给人一种有益的启示。但在内容归类上仍存在明显不妥之处,如“庶吉士”并非官职,却载于文官铨选卷;文官任子和宗室中举任职,皆非武职任职,却附载于武职铨选卷。而科目两卷和学校三卷,还基本处于按年代顺序编排胪列相关史料的阶段,对所载内容基本未予归类、分析和提炼,带有明显的史料长编性质。三是多有漏载、误载和记述不准确之处。故整体说来,万《志》仍属草创之作。

万氏《明史》成稿后,王鸿绪等人在此基础上,又经多年修改、润色和加工,于雍正元年,最终由王氏勒成《明史稿》三百一十卷,并以“光禄大夫经筵讲官明史总裁户部尚书加七级臣王鸿绪”的个人名义进呈于清世宗。[1](p288)其中,《选举志》三卷,即科目一卷,学校一卷,荐举、铨选合为一卷,字数约为二万二千左右,是为《选举志》的第二稿。此稿在《明史·选举志》成稿过程中起着转折性的关键作用,此后的定稿几乎完全承袭该稿而来。过去,人们往往忽视了该稿的地位,甚至有不少学者对王氏大张挞伐,指责其“攘窃”和对万氏《明史》妄加删削篡改。其实,从总体上看,王《志》与万《志》相比,不仅不是妄加删篡,而且在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结构精练而近于完善。适应全书减少卷帙的需要,王氏对《志》文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即在基本遵从万《志》大框架的前提下,把科目上、下两卷合为一卷,学校上、中、下三卷合为一卷,荐举一卷和铨选上、下两卷合为一卷,尽管这种合并仍有不尽合理之处,如荐举作为官员来源途径之一,似应与科举、学校等人仕途径并列,而不宜与专述官员选任及其考核黜陟制度的铨选合为一卷。但总体来说,上述调整还是合理的,从而使其结构精练而近于完善。如科举制的各级考试乃一有机整体,尤其是乡试、会试,在考试规定上许多内容完全相同,故合为一卷记述,更便于表现科举制度内在的有机联系;中央国子监和地方府、州、县儒学,在明代已形成联系空前紧密的官办教育体系,故合为一卷记述,也更便于表现明代教育发展的这一显著特点。另外,“庶吉士之选”和“宗室中举任职”,调到了科目卷,“文官任子”也调到了学校卷,真正做到了各归其类。特别是“文官任子”未入铨选卷的文官铨选部分,而入学校卷的国子监部分叙述,反映了王《志》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不同于前代,明代中后期文官荫叙制度,已从前代的直接荫职而改为以荫子入监为主,“荫监”已成为国子监生的重要来源和类别之一,故归人国子监部分叙述更为适宜。

其二,“事益详而文益简”[2](p721)。这是赵翼用来评价《明史》的,但这一特点实为《明史稿》所开创。具体到《选举志》,说其“事益详”,主要表现有二:

一是对万《志》所载史料依其所述内容不同,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对各方面的制度及相关史事沿革,分别进行了集中的记述,从而使其叙事更加富有系统、层次和条理.如科目一卷,依次分为“规制概述”、“诸制沿革”、“辅臣子弟登第”、“科场弊窦”、“历科事迹稍异者”、“武科”等六大部分;而“诸制沿革”下,又细分为“太祖设罢、恢复科举与创制”,“乡试额数”,“会试额数及南、北、中卷”,“乡试考官”,“会试考官”,“庶吉士”等六个具体问题(这些类目皆由笔者根据《志》文内容而拟,多取自文中原句)。在对上述内容的分别叙述中,间有对其发展特点或诸制相互关系的简要评述。如在指出明代翰林之盛的主要表现时说:“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3](《选举志》)“正确指出了明代翰林盛于往代的突出表现就是翰林官成为明代宰辅来源的主体。在说明科举与荐举的关系时指出:“洪武十七年,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而荐举渐轻,久且废不用矣。”尽管洪武十七年所定科举之式在此后仍有所修改;但其所言科举与荐举之盛衰关系还是比较准确的。在说明文举与武举的关系时说:“终明之世,右文左武;然亦尝设武科以收之。”准确指出了明代虽设武举,但始终处于文举之下,并揭示了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原因。所有这些,既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经过梳理和提炼的有关明代科举制度的系统资料,也便于读者从中获得对明代选举制度的整体认识。

二是王《志》在主要以万《志》史料为基础的同时,也对若干史实做了重要补充,如万《志》未载洪武时期军队学校设置情况,而王《志》学校卷则补载为:“武学之设,自洪武时置大宁等卫儒学,教武官子弟。”万《志》未载应试举子连中“三元”的情况,而王《志》科目卷则补载为:“正统十年乙丑,会试、廷试第一,皆商辂。辂,淳安人,宣宗末年乙卯,浙榜第一人。三试皆第一,士子艳称为‘三元’,明代惟辂一人而已。”万《志》未载官员任职回避制度,而王《志》铨选卷则补载为:“洪武间,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其后官制渐定,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亦不限南北也。”万《志》未载科道官设置及明初进士、监生选授科道官的情况,而王《志》铨选卷则补载为:“给事中、御史,谓之科道。明初至天顺、成化间,进士、举贡监生,皆得选补。”而且补充万历时由于神宗怠政而致科道缺员不补、台省空虚、百度废弛的史料二百余字。类似例子还有不少。尽管所补史料在《志》文总篇幅中只占少量,且有记述不确甚至错误之处,但总体说来,其价值还是很高的,对于尽可能反映明代选举制度的全貌具有重要意义。

说其“文简”,主要指其语言简练、叙事概括。如《铨选》卷指出出身资格对铨选影响的变化:“初,太祖尝御奉天门选官,且谕毋拘资格。选人有即授侍郎者,而监、司最多,进士、监生及荐举者,参错互用。给事、御史,亦初授、升迁各半。永、宣以后,渐循资格,而台省尚多初授。至弘、正后,资格始拘,举、贡虽与进士并称正途,而轩轾低昂,不啻霄壤。”不足百字,即把有明一代铨选由“不拘资格”到“渐循资格”,再到“拘于资格”的变化过程及其主要表现勾画出来。又如同卷,言官员“考满”与“考察”之区别:“考满、考察,二者相辅而行。考满,论一身所历之俸,其目有三:曰称职,日平常,曰不称职,为上、中、下三等。考察,通天下内外官计之,其目有八: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短短七十余宇,即把官员“考满”与“考察”的相互关系及其主要区别概括出来。正因王《志》语言简练,高度概括,故其在叙事“益详”的同时,比万《志》卷数减少了八分之五,字数减少了近一半,以三卷二万余字的篇幅记述了有明一代近三百年选举制度的确立、发展和演变.而能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两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对明代选举制度在全面认识和系统把握基础上的高度提炼;二是需要具备相当的文字工夫。

其三,对明代选举制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透彻。这从万、王二《志》各自序文的对比中,就可明显表现出来,为便于比较,分别征引如下:

万《志》之首《选举志叙》云:

夫驭天下之大法,取人与用人二者而已矣!明初,欲以网罗天下之士,屡有变更。迨典章一定,迭为遵守,行之既久,虽诈伪萌生,弊以踵至,然自立法以来,一代人材政治于是乎出;而其后之补偏救弊,规条寖多,卒亦无能少有加益。乃知致治以人不以法,法不能经久而无弊,亦不能因其弊而人即以变法,是在观时善守之而已。

今以有明选举条分缕次,大约有四:一曰科目,以乡、会试统于文而武系之;一曰学校,凡贡人太学及生徒之隶于太学者,详其考校、登用之制,而次及于郡县学;一曰荐举,诸以辟召及为大臣推荐者得备书;一曰铨选,文与武各叙其大小授职之宜而所考课者附记焉。凡以之四者厘然具载其本末,而二百七十余年其为人材盛衰、政治得失之故稍稍可睹矣。

王《志》未专列《叙》,但《志》文起始一段,实即其序,文曰:

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科目,曰学校,曰荐举,曰铨选。科目以汇征之,学校以教育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于是矣。明以科目为盛典,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其径由学校起家者,亦科目之亚也,匪是则杂流矣。然进士、举贡、杂流三途并用,虽有畸重,无偏废也。荐举盛于国初,后因专用科目而罢。铨选则入官之始,舍此蔑由焉。是四者厘然具载其本末,而二百七十年间取士得失之故可睹已。

相互比较,不难看出二者史识之高下。万《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指出了选举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即“驭天下之大法,取人与用人二者而已矣”!应该说这是十分正确的。但其又从明初以后对选举制度进行“补偏救弊,规条寖多,卒亦无能少有加益”的认识中,得出“致治以人不以法”的结论,并进而否定对制度进行适时改革的必要性,则是有失偏颇的。固然,在人治社会里,法在事实上经常成为当权者个人营私舞弊的工具,故当权者的素质如何,确实对执法的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可忽视的,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即使在人治环境下,制度仍在相当程度上对官员的履职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因这里的“人治”,在理论和制度上都不是说官员个人可随意而治,而是仅指皇帝个人掌握着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和对政事的最终裁决权;与此相应的,恰恰是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必须不折不扣地按皇帝钦准的制度和章法办事,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受到相应的惩罚。就明代选举而言,当权者除直接受到选举制度本身的规范和制约外,发达的监察制度和其他相关法律也对其依法照章办事起着有力的制约作用。故在此情况下,选举制度本身是否合理、严密和完备,必然会对选举状况产生重要影响,怎么能得出“致治以人不以法”的结论呢?若果真如此,那撰写专记选举制度并总结其利弊得失的《选举志》还有多少意义呢?法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防弊,由于人的私欲的普遍存在和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漏洞是必然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法久弊生”的内在原因;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能通过对既有制度的有效改革才能堵漏防弊,又怎能得出“法不能经久而无弊,亦不能因其弊而人即以变法”的结论呢?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变法”即如何“改革”的问题,而非改不改的问题,不能因“卒亦无能少有加益”,而因噎废食地否定改革本身.显然,这是万《叙》史识的局限之处;正因如此,其第一部分皆被王《志》所弃。但王《志》连其强调选举制度重要性的首句也予舍弃,似也不妥。

万《叙》第二部分说明了该《志》所述科目、学校、荐举、铨选四大部分的主要内容.而王《志》序文则不仅简要揭明了明代选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而且还概括出各部分在选举中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也即道出了作者对明代选举制度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尽管其中仍有偏颇或不尽周全之处,但所言大致还是符合实际的;特别是这种试图揭示事物发展特点及内在联系的努力,更是应予充分肯定。因这不仅对其在万《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撰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便于读者获得和深化对明代选举制度的整体认识。

另外,王《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上也多有高于万《志》之处。如,万《志》科目上卷在总述明代科举时说:“明取士之法,科目为最重,三岁以提学所取之士试之各直、省,曰乡试。”其中,概言明代乡试是“三岁以提学所取之士试之各直、省”,不确。因提学官至正统元年才开始设立,[4](p453)正统九年才“奏准各处应试生儒人等从提学官考送”[5](p450)。王《志》科目卷则改为“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同时,补充了追溯科举渊源的内容,即“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不仅表述更加简明、准确,而且大大拓展了提供信息的广度。又如,万《志》学校下卷在追溯学校的渊源时说:“学校,自汉武时始兴太学,唐始立郡县学,宋始置诸路州学官,代有增设而法未之具也。”其中,言“唐始立郡县学”,显误,因郡学早在西汉就已设立。[5]王《志》学校卷则改为“郡县之学与太学相维,创立自唐始,宋置诸路州学官,元颇因之,其法皆未具”。不仅改正了万《志》的错误,而且正确地揭示了郡县学与中央官学在制度上建立起联系始于唐代,表述也更为简练。

经上述王《志》对万《志》大幅度的删润、提炼和加工,遂使该《志》无论在史识、结构,还是在行文、表述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简洁、系统地反映了有明一代选举制度的沿革、发展特点及其实际状况。

当然,说王《志》比万《志》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只是从总体而言;事实上,王《志》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所以,就在王氏进呈《明史稿》的同年,清世宗下令再开史局对该《稿》进行修订,以使其“归于尽善”[1](p215)。又经史臣十余年的努力,至乾隆四年,三百三十二卷的《明史》终于完成,并由总裁官张廷玉领衔上呈。[6](p8629)其中《选举志》仍为三卷,是为定稿。

相比于王《志》,定稿变动不大,内容几乎一仍其旧,字数也与之大体相埒。对此,张廷玉在其《上明史表》中作了明确交代:“惟旧臣王鸿绪之《史稿》,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进在彤闱,颁来秘阁,首尾略具,事实颇详。苟是非之不谬,讵因袭之为嫌?爰即成编,用为初稿。”[6](p8630)这虽是针对全书而言,但也完全适用于《选举志》。

不过,定稿在基本承袭王《志》的基础上,也做了以下两方面的改进:

一是对王《志》结构顺序有所调整,即学校卷和科举卷互换位次,使学校居首,科举次之。这样调整,决非否认科举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而是基于“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铨选以布列之”的人才培养、选拔与任用的自然顺序,也更便于表现明代教育在制度和实际上已完全成为科举之深厚基础的时代特点,从而使其结构更近于完善。

二是对王《志》个别词语作了删改、调整和润色。仍以《志》序为例,如适应学校卷和科举卷的互换位次,《志》序首句中的“曰学校”也调到“曰科举”之前;另,“科目以汇征之”,改为“科目以登进之”;“明以科目为盛典”,改为“明制,科目为盛”;“其径由学校起家者”,改为“其径由学校通籍者”。通过这样的“细部加工”,使《志》文表述更趋合理与准确.但总体来说,类似的改进在全《志》中只是个别的。

以上改进,虽使定稿质量比王《志》有所提高,但因其内容几乎完全承袭王《志》,故王《志》的不足也几乎完全承袭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首先,忽视了明代文官由学校人仕的数量远远超过由科目入仕(进士)的特点。在学校与科举的关系上,王稿和定稿序文强调了“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的特点,也注意到由学校直接人仕是文官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从数量上看,由学校“通籍”者,也决非序文所言为“科目之亚也”,而是远远超过科目出身者的数量。[7](卷二)洪武以后,包括举人监生在内的各类国子监生已成为明代文官队伍的最主要来源;若再考虑到景泰后岁贡生员经廷试直接充任教官并逐渐成为府、州、县儒学教官主体的情况,那么,文官队伍中由学校人仕者所占比例就会更高。忽视了这一特点,必然影响到对明代教育的作用及其特点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其二,武职选举制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明代选举分为文选、武选两大部分,分别由吏、兵二部负责。虽说有明一代重文轻武,文官的培养、选拔和铨选对政局和吏治的影响相对于武官更为重要;但武官的素质如何,其选举制度是否能使各级武官才当其职,人尽其用,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实力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社会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武职选举制度决非无足轻重.万《志》中,有关武举、武学和武官袭替、升授、选任之制的记载共五千余字,占总字数的八分之一强,文、武记载篇幅已经失衡;而王稿和定稿就更过之,相关记载的字数仅二千余字,不足总字数的十分之一;有关内容不仅遗漏甚多,而且即使涉及到的内容也多语焉不详。

其三,对富有特色的实行于洪武至成化间的民众乞留地方官员制度完全缺载。前代虽然已有民众乞留为政廉能地方官的例子,如东汉末,成都令董和迁巴东属国都尉,“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益州牧刘璋听留”[8](p979);此后历代也都有这样的例子。但只有到明代民众乞留官员才形成常制。这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由于明太祖特殊的出身和经历,使其认定评价地方官为政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看其能否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他把这一观念运用到选官制度建设中,于是就形成了民众乞留地方官员的制度,即每当官员离任甚至因事被逮之时,若有所辖民众集体诣阙乞留,则即命该官留任并予奖赏。此后,该制又在乞留程序、核实真伪、留任升级等方面得到不断完善,对明初近百年地方吏治的改善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且其实行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皆为中国古代历史所仅见,极富时代特色。但《明史·选举志》自初稿到定稿对此都未做任何记载,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其四,吏员选举制度未得到应有的反映。吏员选举制度就是关于吏员选拔、拨用、考核及人仕的制度,是明代选举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和前代一样,自中央到地方,各文、武衙门,在堂官、属官和首领官之下,都设有一定数量的吏员,负责承办本衙门的具体事务。正德年间,全国共有吏员五万五千余人,是当时文官的二点七倍![9](p107)故其素质和履职状况如何,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吏治状况。而且,吏员人仕作为文官的重要来源之一,有明一代,一直得到制度的保障,在文官队伍中始终占有相当的比例,正德、万历两部《会典》,皆对吏员选举制度有专门记载;在明初用人不拘资格的情况下,有的吏员甚至被擢为六部卿贰等高级官员。万《志》在文官铨选卷对吏员选举尚有简略附载;但至王稿,这部分内容几乎删削殆尽,定稿也一仍其旧,而未做任何改进。这不能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选举志》的完整性。

其五,所载史实多有语焉不详和不准确之处。本来,叙事简洁是王稿和定稿的显著优点之一,但就像任何事情都有度的规定性一样,若刻意追求简洁,就不可避免地会舍弃一些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价值的史料,而致语焉不详或言之不确,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二:

一是行文过简而致所述史实不明或不准确,如王稿和定稿学校卷记述明代始设武学云:“武学之设,自洪武时置大宁等卫儒学,教武官子弟。”至于武学与卫儒学二者之关系,则没有说明。事实上,武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武学泛指所有的军队子弟学校,包括都司、卫、所儒学和正统时始设的京卫武学。而狭义的武学,则仅指京卫儒学,只是军官及其子弟学校。况且,若以大宁等卫儒学的设置作为始设武学之标志,也不准确。因据《太祖实录》载,大宁等卫儒学始设于洪武二十三年九月,而在此之前,自洪武十七年四月开始,就已先后有岷州卫、辽东都司和北平行都司等儒学之设立。又如,铨选卷对不同出身的推官、知县在科道官考选中的录取比例,仅载为“举贡推、知,例得与进士同考选,大抵仅四之一”。意为举人和岁贡出身的推官、知县,依例可与进士出身的推官、知县一同参加科道官考选,但录取数只能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若对明代科道官考选制度没有相当了解,仅凭《志》文此句,是很难正确理解其意的;又据万历《会典》卷五《铨选》,可知该例奏准于万历五年,而《志》文略去这一时间,也极易使人误解为早在明中叶开始实行科道官考选之时就已通行此例了。

二是把某种情况扩大化和绝对化。如王稿和定稿序云:明以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其实,这只是明中后期的情况,而明初尤其是洪武时期,卿相不仅不是“皆由此出”,而且主要出自非科目出身者。[10](p833~844,879~985)“二稿皆以明中后期的情况概称有明一代的情况,显然不妥。又如,王稿和定稿在学校卷述府、州、县学和国学诸生之差别时,说“府、州、县学诸生人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可事实上,府、州、县学诸生不入国学,直接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中进士,不仅可以得官,而且仕途通达,怎么能说不入国学就不能得官呢?如果说府、州、县学诸生能走通此途者,还只是极少数;那么,景泰间开始的府、州、县学岁贡生员廷试中式后,即可直接充任府、州、县学教官,就使更多的府、州、县学诸生不入国学而可得官了。府、州、县学诸生只是在既不能直接从科举出身,景泰后又不愿以岁贡直接充任教官的情况下,才是“人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当然,王稿和定稿有些史事语焉不详,乃是承袭万《志》而来,如天顺之前,各地乡试对应试生儒名数尚无限制;而随着应试生儒的不断增加,考务负担日趋严重;于是,成化时开始对应试生儒名数予以限制,如规定应天府乡试应试生儒不得超过二千二百人;[11](p4606)后又把定额限制改为比率限制,如嘉靖末规定各地乡试每录取举人一名,只允许生儒二十五人应试;[12](p8648)万历初年,又奏准每举人一名,许三十人应试。[4](p455)而对此,万《志》只是在其学校下卷述万历三年提学《敕谕》时,有“生儒应试,每举人一名,以科举三十名为率”的简单记载;至王稿和定稿,不仅一仍其简,而且连“万历三年”也给略去了。有些语焉不详则是由于时代差异造成的,即在撰《志》时,尚属文简事明,而随着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巨大变迁,在今天看来就成为“语焉不详”了。

其六,史实错误也较为常见。就其来源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因袭万《志》而来。如万《志》学校中卷载例监之始云:“景泰元年,以边圉事殷,令天下纳粟纳马者许入监读书,限千人而止;至四年七月,始罢不行。开例纳监自此始。”此说之误有二:其一,明代开例纳监,始于景泰四年四月,而非景泰元年;其二,纳监开始仅限于许生员纳粟人监,而非一开始就没有任何限制地“令天下纳粟马者,许入监读书”[13](p4993,5061)。万《志》同卷又云:“永乐元年,吏部尚书蹇义疏请在内文职七品以上及县正官各举所知一人,吏部考验,如果贤能量才擢用。”据《太宗实录》载,可知其中“永乐元年”,当为“永乐九年”之误。[14](p1543~1544)对以上讹误,王稿和定稿皆一仍万《志》之旧,而未做任何订正。

有的错误是王稿在增补资料时产生的。如其科目卷述“科场弊窦”时言:“万历四年,顺天主考高汝愚中张居正子嗣修、懋修及居正党吏部侍郎王篆子之衡、之鼎。”此句之误有四:其一,万历四年,顺天主考是右中允兼编修何雒文、右赞善兼检讨许国,而无高汝愚。其二,高汝愚应为“高启愚”,万历七年七月,其以右中允兼编修被任为应天主考官。其三,张居正子懋修于万历七年中湖广乡试,而非四年中顺天乡试;嗣修虽于万历四年中顺天乡试,但与高启愚无关。其四,王篆子之衡、之鼎,皆于万历十年中举:之衡中湖广乡试,之鼎中应天乡试,而非四年中顺天乡试,也皆与高启愚无关。由上可知,短短一句话,有误竟至八处之多!这在正史中是很少见的。对此,定稿也是一仍其旧,而未做任何订正。

有的错误则是万《志》本正,而王稿改错。如万《志》学校中卷云:“太祖于乙巳岁置国子学,以元集庆路学为之。”而王《志》学校卷却误为“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又如,万《志》云“府学每岁贡一人、州学三岁贡二人、县学间岁贡一人”的贡例,自正统六年“颁为定例”;而王《志》学校卷却误为“弘治、嘉靖间,仍定府学岁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遂为永制”。再如,万《志》科目下卷载:“洪武二十年,礼部奏请如前代故事,立武学、用武举。太祖不从。”而王《志》科目卷却载为:“洪武二十年,俞礼部请,立武学、用武举。”类似的纪年、史实等错误,王《志》还有不少,定稿也皆仍其旧。另外,在史实编排上,王《志》和定稿也时有失序之处,此不赘述。

明代选举制度是明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集前代选举制度之大成,对当时政治和社会面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又奠定了清代选举制度的基本规模,在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相比之下,学术界对明代选举制度的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而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缺乏对《明史·选举志》的系统考订和研究。由于该《志》是今人了解和研究明代选举制度最为常见的专《志》和主要文献之一,其影响之广泛也非迄今任何一部相关专著所能比拟,故其存在的上述问题必然给今人造成诸多障碍和误导,不少论著因引用其中错误或不准确的记述而致误,除上文已述外,常见的还有,如明代文官荫叙制度虽始定于洪武十六年,但该制实际上是定而未行,明中叶后,才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以阁臣荫叙为核心、以三品京官考满荫子人监为主体的文官荫叙制度体系;而该《志》学校卷却载为:“明初因前代荫子之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又如,明代应试举子虽主要来源于学校诸生,但除此外,还有少量的“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人流者”参加科举考试;而《志》学校卷却载为“科举必由学校”。类似错误或不准确的记载,迄今仍被相关的研究成果所广泛引用,甚至公认为代表了建国以来历史工具书最高编纂水平的《中国历史大辞典》的相关辞条也不免其累。[15](p345~346)

由上可知,加强对《明史·选举志》的考订和研究,已成为明史研究工作者急迫任务之一,因这不仅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明代政治制度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蜀选编.二十四史订补;第15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2]赵翼.廿二史箚记[M].王树民校证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

[3]王鸿绪.横云山人集[M].敬慎堂刻本.

[4]申时行等重修.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叶春及.石洞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陈寿.三国志:蜀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陈洪谟.继世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明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12]明世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13]明英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14]明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15]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注:文中个别注释从略。

教官发言稿篇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中选有《屈原列传》一文,该文把“改革派”屈原与“保守派”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矛盾斗争作为记述重点。屈原与上官大夫的矛盾产生的原因,一是间接原因:上官大夫嫉贤妒能,与屈原争宠;二是直接原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此段话可以称得上是“文眼”,它揭示了屈原与靳尚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对此段话中的“夺”“与”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

课本下是这样训释其中的“夺”与“与”:“强取”、“给予”。按此,这几句话意为“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草稿还没定下来,上官大夫见到了就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他,于是他就诋毁屈原……”基于此意,屈原与上官大夫的根本矛盾可以理解为源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身为上官大夫靳尚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的宪令草稿,“强取”不符合上官大夫的身份,屈原“不给予”,无士大夫的大气豁达。靳尚就因生活中的小口角就极力诋毁屈原,在情理上也不可能。因此“夺”“与”是否有别解值得推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出版)第74页“夺”作“强取”又作“强行改变”讲,第354页“与”又有“赞许”意。取此训释,这几句话意为“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草稿还没定下来,上官大夫见到了就想强行改变,屈原不赞同,于是他就诋毁屈原……”这种解释显得贴切,合理一些: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以上官大夫为代表的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上官大夫要篡改,这是改革派与保守派针锋相对斗争的具体表现,屈原的不赞同正是改革派的寸步不让,按这种训释,屈原与上官大夫的根本、直接矛盾是政治矛盾;另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中选有《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此文有“庄公寤生,惊姜氏”一句,句中的“寤生”可以称得上是“文眼”,它揭示了庄公母子、兄弟矛盾产生的根源,因此对“寤生”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

荀生在《义府》中是这样训释“寤生”的:“通牾,逆也。生子,首出为顺,足出为逆。”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也有类似训释:“寤,假借为牾,寤生,足先见逆生也。”按这两种训释“寤生”应为逆生(难产的一种)。“庄公寤生,惊姜氏”可理解为“庄公是逆生的,使姜氏受到惊吓”。语文读本采用了此注释。

杜预在《左传注》中,把“寤生”训释为“寤寐而庄公生”。孔颖达的《左传疏》中又这样训释杜预的注:“寐时生庄公,始觉其寤生。故杜云寤寐庄公已生。”按孔颖达的训释,“庄公寤生,惊姜氏”可以理解为“姜氏睡觉醒来,才觉察到庄公已经出生了,所以受到惊吓”。

《风俗通》云:“儿生而能开目视者曰寤。”古郑地民间传说生下来就能睁开眼睛看人的孩子将来必克父母,现在新郑附近地区仍沿袭这种说法。按此训释,“庄公寤生,惊姜氏”可以理解为“庄公生下来就睁开眼睛看着姜氏,姜氏害怕他克死自己,受到惊吓”。

按照文章的背景及情节的整体发展来看,如果用姜氏难产或没有做好产前准备,庄公就降生了来说明姜氏憎恶庄公,一心废除庄公的原因,未免有点牵强。假如用姜氏害怕庄公克死自己去说明她偏爱公叔段、怂恿公叔段与庄公为敌的原因,就显得贴切,合理一些。因此,笔者认为“寤生”采用第三种注释较为恰当。

由以上可以看出文言文文眼训释极其重要,但语文出版社以及多种不同版本的古代汉语、大学语文在选此两篇文章时,切合文意的文眼训释从未有选本采用或介绍,余甚以为憾。

教官发言稿篇4

军训是培养集体精神、集体荣誉感的很好途径,每个学生荣辱与共,休戚相关,为了同一个简单的目标:获得会操的胜利,拼尽全力,在烈日下纹丝不动,在酷暑中汗流浃背。小编在此献上学生代表发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生军训演讲稿尊敬的领导,武警官兵同志,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丽日高悬,带来收获的希望;秋风送爽,迎来喜悦的时光。在这凉爽迷人的收获时节,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泰安十中,参加学生军训。在这里,首先让我代表全体参加军训的同学向前来帮助指导我们军训的武警泰安支队第四中队的官兵,致以我们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军训是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同学素质的重要措施。

通过军训,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

通过军训,增强国防观念和爱国热情。

通过军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通过军训,增强集体观念,提高团队凝聚力。

通过军训,增强身体素质。

通过军训,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

通过军训,将对同学们初中四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学风。

我们的口号是:用军训促校风,用军纪促校纪。

所以,我代表全体同学,表决心如下:

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学校、班主任的领导,服从教官的指导管理,虚心向教官学习。

二、在训练中,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努力完成规定的军训任务。

三、虚心学习,刻苦训练,不怕苦,不怕累,顽强进取,磨练意志,强健体魄;

四、认真学习理论,明确动作要领,不迟到早退,不无故旷课,勤学苦练,严格要求。

五、向武警官兵学习,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弘扬光大。

六、团结互助,同舟共济,彼此关心,相互激励,共迎困难;

七、严格遵守职中安全管理制度,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

八、搞好宿舍的内务卫生。宿舍内东西摆放整齐、卫生清洁,保持良好的内务秩序,并在今后生活中继续保持和发扬。

九、在军训中,既练技术、又练思想和意志,一言一行都以军人的高标准、严要求来要求自己,争取军事技术和思想意志双丰收,做个合格的预备役军人。以上决心等待各位领导和教官的检阅。

我们是合格的初中生,合格的十中人,合格的年青人,我们会出色地完成这次军训任务,请相信我们。今天的一切都孕育着它的未来,明天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让我们把希望扛在肩上,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最后,预祝这次军训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军训开幕式学生代表发言稿荣幸地走上这个讲台,有些激动,也有些紧张。我同大家一样,为能够在萧山三中度过三年高中生活感到骄傲,对于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活充满了期待,踌躇满志踏进校园,憧憬三年的充实与多彩。

首先,我要祝贺所有有幸站在这里的同学们,也祝贺我自己:我们过去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了这个舞台,可以在共勉中展现自己精彩的青春,积累人生路上来之不易的点点滴滴。而把握这个机会,让我们从即将开始的军训进行奋斗。

印象中的军训将是辛苦的、难熬的,却也同样是充实的。它是锻炼意志不可多得的机会。经过一个暑假的放松,我们需要刻苦的训练以适应新学习阶段紧张的节奏和沉重的压力,找回学习的状态,并且通过磨练养成勤奋的学习作风。同时,军训作为高中学习的开端,有益于同学之间加深了解,建立真诚的友谊,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互助互爱,增强纪律性。这并肩奋斗的六天,会让互不相识的我们由陌生走向熟悉,让身边的面孔变得亲切。从今天开始的三年,我们将坚定而真诚地站在一起。

我们要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这项活动中,展现我们充满无限活力的青春,锻炼出吃苦耐劳的毅力,为新的学习生活扬起蓬勃、自信的风帆。我们要团结一心,服从指挥,建立坦诚的友谊,树起严肃认真、尊师守纪的班级作风,通过磨练让自己成为合格的三中人。同时,为其间的辛苦汗水及以后困难不断的高中生活作好心理准备,不辜负家长老师们的期望。

最后,感谢即将为我们付出汗水的教官们!

感谢为我们高中历程精心策划的学校领导和老师!

感谢三中,感谢她的这片沃土,我们与她三年共同经历的甘苦,从今天,从这里开始!

军训闭营式学生发言稿敬爱的教官、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二百多名七年级学生向悉心教导我们的广州军体院的教官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军礼!

一身军绿披身,飒爽英姿酷毙。英气逼人,豪气冲天!是教官让我们见识了军人的气势——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仰慕军人,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脱下红装,换上戎装,剪掉长发,戴上军帽,宛如铿锵玫瑰。自豪的说,那一刻,我们觉得我们就是当兵的人。

为期五天的军训生活,让我们真切体验了军旅生涯。不只是军绿飒爽,更多的是苦与泪的付出。短短的几天中,我们顶朝阳,冒寒雨就为了反反复复练习那几个基本的枯燥的动作:立正、稍息;立正、跨立;蹲下、站立;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齐步走,正步走……刚开始时,我们的动作不正确、不整齐,需要教官的一次又一次的纠正。一次不行,做两次;两次不行,做三次;三次不行,做四次……一直做到准确为止。我们反反复复的做,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知摆了多少次军姿,做了多少遍动作。我想在场的学友没有谁不说军训苦、军训累。有时声音不够响亮,有时动作做错了,有时反映慢了……动辄就被严厉的教官们严惩。我们违背了我们的誓言,我们流了汗、我们流了血,可我们不该流泪。但请原谅我们,那是我们经历磨练的真实故事,那是我们走过成长的心路历程。尽管泪眼婆娑,但我们坚持下来了,用钢铁般的意志,锻造血肉之躯。泪水是甜的,它流进了滚滚江水,东流去,奔向了广袤的大海……

军训中,我们众志成城。军训后,我们将全力以赴迎接新一轮的学习。相信我们——我们将化作搏击云海的飞鸢,战风战浪在碧桂蓝天。

教官发言稿篇5

军训的第一课就是站军姿,抬头、挺胸、十指夹紧贴于裤缝,真是难受。第二课则是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同时我们还要喊口号,我们经常因为喊口号不齐或者是声音不够洪亮而被罚。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军训个人发言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学校军训个人发言稿一

很快的,很快的,我的军训生活结束了,不知道自己是喜,还是悲。

军训很苦,苦到你觉得你已经脱离了社会,苦到你觉得世界都变得黑暗。军训很累,累到你连喘气都难受,累到你想好好的睡一觉不愿提前醒来。军训也很美,美到你爱上这身绿装不愿脱下,美到你宁愿在这里受苦也不愿意回家。

军训这几天,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我真正地了解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不单单是以前的听话就好,而是要把纪律放在心上,要有责任感,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任;其次,在这几天里我感受到军人那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会朝着那个标准努力,让自己拥有良好的习惯。回到学校后我会认真努力地学习,像军人一样吃苦耐劳,我不会忘记这最后一次军营生活。

军训的第一课就是站军姿,抬头、挺胸、十指夹紧贴于裤缝,真是难受。第二课则是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同时我们还要喊口号,我们经常因为喊口号不齐或者是声音不够洪亮而被罚,一罚就是喊五遍十遍的,导致我刚第三天嗓子就哑了。最后则是练军体拳,这是我最喜欢的项目,也许是最简单的,也许是最轻松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歇息,放松。

军训是一种能增强我们身体素质和纪律意识的有力活动。结束了几天的军事训练后,大家如同刚受阳光滋润过的小草般,充满着无限的冲劲,显得无比生机盎然。静心回味起那短暂的时光:有泪、有汗、有痛,更有无止休的劳苦。但是我们都坚强地挺了过来,因为我们都十分明白,这小小的劳苦与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军训刚开始。那“一二一”、“立正”、“稍息”、“齐步走”……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着。教官的嗓子早就嘶哑了,可他们仍然地认真改正我们每一个动作,这一切激励着我们,也要努力锻炼。

给我们训练的教官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他身材不高,年龄和我们相仿,甚者还比我们同学中有的人小,在他那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了严肃和认真。他还很爱笑,而且笑的时候原本就不大的眼睛变得更小了。但是,教官在军训的时候对我们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只要大家不努力,他就会批评我们;只要大家动作不规范,他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示范给我们看。这可是我第一次与军人接触。

最后一天是军训成果报告演出。起先是领导查阅,然后是走队,经过了十天的训练,每个班都走得十分整齐。接下来就是各项节目表演,有盾牌操,有女子舞蹈,最后是由我们八十人组成的巨形方阵,来表演军体拳。我们做得整齐,口号响亮,为整个大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高中的军训,就在今天,圆满结束了。回想起这些日子,我感慨良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是军训的体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军训的结果。

炎炎烈日下,我们挥洒着汗水,却无怨无悔。尽管酷暑难耐,但我们的脚步依然整齐,口号依然有力,歌声依然嘹亮。因为我们都明白自己的使命。

这军训真实地反映了我们高中生丰富多彩生活的一个侧面,叫人受益非浅:它教会了我纪律要严明,劳动是可贵的,生活是美好的。其间,我在劳苦的军训中更有体会的是甜美的劳动成果。

军训不但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还增强了我的爱国精神,在这里我可以自豪的说,参加这次军训,我一生无憾。

学校军训个人发言稿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教官、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很荣幸作为新生代表,在20XX届初一新生军训开营仪式上发言。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所有新生,向各位领导、老师致以最真挚的感谢!向各位教官致以崇高的敬意!

进入XX中学,是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我们深知,在这个优秀温暖的大家庭里茁壮成长,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坚毅的品格,这既是我们通往成功之路的应有素质,更是我们担当大任的先决条件。军训正是磨炼意志的绝好机会,是我们中学生涯无法忘怀的深刻记忆,也是我们迈向人生之路的新起点。

铿锵有力的步伐、整齐划一的节奏、站立转身的规范,都将展示我们的毅力和信心。

我谨代表所有参训的同学表达,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一定会听从教官的指挥和安排,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军训任务;我们会时刻牢记的责任,让骄阳磨练我们的意志,让汗水冲刷我们的惰性,我们会用坚毅、刻苦、诚实、勇敢等,书写好我们跨进XX的第一步!

请期待我们的行动,相信我们,我们一定能行!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学校军训个人发言稿三

尊敬的领导、各位教官、老师们、同学们:

刚刚过去的一周注定将是我们人生中难忘的一周,对于习惯了大城市繁华的生活的新高中生来讲,几天来,我们晒黑了皮肤,消瘦了体型,剪短了头发,改变了饮食,体会到了天堂到地狱的感觉,却有机会体会到了纪律和艰辛,体会到了集体和服从,学习了军人们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的崇高品质,七天来,我们与我们的教官朝夕相处,他们表面上的严厉和呵斥,内心中却是对我们深深的爱和关怀,让我们终身难忘,我提议,让我们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领导和教官几天来的付出和奉献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军训,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吃苦耐劳,怎样迎接挑战,怎样把握自由与纪律的尺度。军训,使我们锻炼了体魄,也强化了我们的思想,增强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了团结互助的作风,增强了集体凝聚力与战斗力;还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思想上的自立,还能帮助我们养成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使我们明白,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要先树立一个目标,然后,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目标前进,遇到困难时绝对不可以向挫折低头,更不可以半途而废,正如军训中虽然我们腰也酸、腿也疼,有时候还乱动,但是我们依然咬牙坚持着完成了训练内容。因为我们知道,军人的威武姿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日练、夜夜练的。军训绝对是对我们体能和良好作风的训练。

我深信,这难忘的军训经历将使我们终生难忘。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军训的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军训的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的几天的军训是短暂的,但它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回忆却是永恒的。足以让我们一生享用。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教官的辛勤努力和付出,感谢所有教师和同学们的大力配合,让我们将军训的美好回忆,和军训的成果,带到将来的学习中去,遵守学校纪律,团结同学,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我们坚信,军训的力量,一定能让我们未来三年,去的更加辉煌的成绩。

教官发言稿篇6

梵蒂冈城国(简称“梵蒂冈”或“梵蒂冈城”)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故称“国中国”。它是天主教最高权力机构“圣座” (即“教宗”,是罗马主教的主教职权,也是天主教会内超乎众教座之上的主教教座)所在地,前身为教宗国,自从1929年起以《拉特兰条约》确定为国家,接受“圣座”的直接统治,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从外交和其他方面而言,“圣座”之言行代表了整个天主教会。虽然梵蒂冈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但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众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重要的影响力。

坐落在梵蒂冈城内的梵蒂冈图书馆(Vatican Apostolic Library) 又称“教皇图书馆”,是全球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始建于1448年。它由教皇尼古拉五世在古老的15世纪教皇宅邸中创办。16世纪末,教皇西克图斯五世将该馆迁至位于一栋新建筑顶层的西斯廷大堂。现在的馆址从教皇利奥十三世时期沿用至今,其占地还包括相邻的其他建筑。

图书馆馆藏丰富,包括8.2万份手稿,10万个存档单元,160万册纸质书(其中有8700部古版书),40万枚硬币和勋章,10万件版画、绘画和浮雕作品以及15万张照片,保存着从基督纪元最初数世纪至今的人类历史与思想、文学与艺术、数学与科学、法律与医学等领域的大量文献资料,涵括从远东到哥伦布时代前的美洲西部等地区的多种语言和文化,以及具有极高价值的人文背景资料。在梵蒂冈图书馆,许多著作在人类复兴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梵蒂冈图书馆当时堪称科学和地理学进步的催化剂,馆藏折射出了它的贡献,同时图书馆也是使罗马成为政治和知识力量中心的驱动力。

梵蒂冈图书馆为了保存过去560年间不断增加的藏书和捐赠文献,不得不向相邻的建筑扩伸。图书馆分为手稿与档案收藏部、印本书与绘画部、编目与使用部、古币与艺术品部、修复与复制部5个部门,共有职员80名。它仅向有大学或研究机构证明的学者开放,手稿资料不外借。提供联机公共目录查询、联机联合目录查询和其他光盘数据库检索等服务项目。作为罗马天主教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成员,该图书馆负责有关信息基础设施、图书馆合作、图书馆研究以及信息服务技术应用等专门工作。

教廷步入数码时代

进入数字化时代,各种平面媒体和热销书籍都推出了数码版本,可通过个人电脑、平板和手机进行阅读。古老神圣的梵蒂冈教廷也与时俱进,步入数码时代。 数字存档

85岁的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于2012年12月开始用@pontifex这个用户名在Twitter上信息,这个用来称呼教皇的词在拉丁文里是“筑桥者”的意思。教皇的第一条信息是对有关信仰的问题做出回答。他写道,新媒体和社交网络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会”,但他同时也警告说这些可能会造成人际关系疏离和自我沉溺。仅仅几个小时,他就拥有了25万多名粉丝。教皇的帖子以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波兰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未来还将增加其他的语言。助手们负责撰写教皇的帖子,但是教皇本人将“过问并批准”内容。教皇发信息的频率视他的意愿而定,帖子的内容将以他每周在例行朝见活动或主日祈祷上的讲话为主,还有重大节日时的布道和对世界重大事件的反应,例如自然灾害。

天主教会尽管变革最缓慢,但是在与信徒交流方面一直是一个先行者。1896年教皇利奥十三世成为第一个走上银幕的教皇。1931年梵蒂冈广播电台成立,庇护十一世成为第一个在电台发表广播的教皇。1949年庇护十二世成为第一个上电视的教皇。2009年,上线的梵蒂冈网站推出一个称为“教皇在Facebook上见你”的应用程序,另一个程序让读者将教皇的讲话和言论发送到他们的智能手机上。2011年,梵蒂冈启动了它自己的News. va新闻网站。

用数字格式保存古籍

接下来罗马教廷要完成的是将古老的梵蒂冈图书馆的各种书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到2.8PB的数据空间中。近年来,梵蒂冈图书馆试图保护历史,并扩大图书馆阅览室的读者人数。而目前在图书馆现存的手稿中,不少有价值的古籍文献由于反复翻阅、处理,出现了破损、劣化的迹象,可以在馆舍里阅读的只有2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过去几年里,图书馆专注于以数字格式保存手稿,实现数字化。提供2.8PB存储解决方案的厂商EMC表示,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历史文献及文化遗产能通过互联网进行方便的存取,并用在教育和研究上,是其“信息遗产倡议”项目的一部分。

而整个2.8PB数据存储项目仅仅是梵蒂冈图书馆将全馆宝贵资料进行保存工作的九年计划的第一步。在进行数据保存的内容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希腊关于荷马、索福克勒斯、柏拉图、希波克拉底的不少考据和古籍,比如1491年由阿尔布雷希特・加莱尼出版庇护二世时期的古版书De Europa、希腊文《圣经》现存最古老的手稿之一Code-B,还有9世纪末至10世纪中期用希伯来文撰写的Sifra等。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的民族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文字从右往左书写。许多文学作品和文献是用这种语言创造出来的,今日则主要保留在《圣经》、死海古卷和大量犹太教法典及文献中。随着犹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希伯来语灭亡了两千年。然而在以色列建国后希伯来语不可思议地复活了,并且能够和两千年前的希伯来语相通,创造了世界语言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现代以色列人完全可以听懂古以色列大卫王年代人们的对话。

在门户网站访问手稿

2014年10月21日,全球IT服务提供商NTT数据集团宣布部署一款应用于在线访问和浏览梵蒂冈图书馆的数字化存档文件系统。读者能够在该图书馆的官方网站(vaticanlibrary. va) 上查阅到4000多份古代手稿的数字副本。特殊的阅读器采用NTT DATA数字化存档解决方案技术开发而成,拥有多个界面。它可适配包括平板电脑在内的多种设备,让人们观看高分辨率的清晰图像,轻松访问这批绝无仅有的珍贵手稿。“看到全球各地的人们能够随时访问这批高分辨率、数字格式的古代手稿,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NTT DAT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托希奥・岩本表示,“我们将致力于推动多元化学术科目的研究,满足人们对这些稀有手稿的好奇心。”梵蒂冈图书馆新的数字化存档系统可在门户网站上访问,该网站由图书馆附属的梵蒂冈数码基金会负责维护,它致力于筹集资金,为图书馆的保存项目提供支持。 宽敞舒适

梵蒂冈图书馆馆长切萨雷・帕西尼表示:“我们将以高度的开放精神进一步完善我们普及这些人类宝藏的使命。”根据梵蒂冈图书馆和NTT数据集团双方签订的一份为期四年的合同,到2018年之前将大约3000份文档数字化。为了长期收藏、妥善保管和查看数字样本,NTT数据集团利用其AMLAD技术建立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优化其元数据管理技术,以便为梵蒂冈图书馆的数字档案开发出高效的检索功能。

教官发言稿篇7

“华阳洞天”只属于茅山道教,“华阳洞天主人”决非李春芳。明万历20年前后的“华阳洞天主人”,只能是茅山道士中的全真派。闫希言师徒很可能就是作为今本《西》书定稿者的“华阳洞天主人”。

【关键词】 《西游记》定稿者/茅山道士/闫希言师徒

笔者根据对全真教秘史和《西游》评论史的一些考察,曾提出作为今本《西》书之祖本的《西(平话)》,与全真教创始者之一的丘处机(道号长春真人)关联甚密,它其实是丘的弟子史志经等人在华山撰成的;托名丘撰,其意在更有力的宣扬全真教义。本文将进一步说明,今本《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人也是明万历时江苏茅山乾元观的全真道士。

在我们 目前 见到的百回本《西》书古代版本中,最早者是明代万历20年(1592年)金陵(今南京)世德堂(现已知此书坊主人是唐光禄)版《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书无撰者姓名,仅有陈元之序,并有“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 研究 今本《西》书的作者及主旨,无论如何不能无视这个最古版本的这种特殊格局。近年有研究者指出,其中,陈元之情况不详,但不可能是撰者;唐光禄也非撰者;倒是“华阳洞天主人”令人生疑。据研究,此处的“校”字,意指“善校”,“其广义实为编撰之工”,因此,此“华阳洞天主人”应为《西》书最后定稿人(P188-194)。在我看,这是有道理的。如果再考虑到陈序透出《西》书的道教旨趣,以及《西》书出版时定稿人面对的复杂形势使之不愿公然露出真姓实名(见本文后述),那么,“华阳洞天主人”即《西》书最后定稿人之断,就显得更有力。《西》书作者之谜的求解,应集中力量于此“主人”之搜寻(P152)。本文是先投石问路。

(一)“华阳洞天”只属于茅山道教,与其它宗教无关。“华阳洞”本是江苏金坛及句容市内的一个溶洞,风景极佳,后成道教胜地,周围称“华阳洞天”,为道教“第八洞天”。汉晋以还,道教中一些真人宗师常修炼于此。其中,西汉时期陕西咸阳三茅兄弟(注:茅盈,茅固,茅衷。其高祖茅蒙,曾修炼于华山,于秦始皇三十年九月升“仙”。始皇为纪念他,把腊月改为“嘉平”。参见樊光春《陕西道教两千年》第146页,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从陕西来此修行、传道并施医,深得当地人爱戴,被尊为神,此地遂有“茅山”之称(P87-89)。但茅山之最大溶洞,为何被命名为“华阳”?

“‘华阳’作为地域概念出现甚早,《禹贡》、《尚书,夏书》、《周礼·职方氏》及《汉书·地理志》、《三国志》等均曾涉及,以华阳为古梁州范围内的一个具体地域”;“山之南为阳,秦岭山脉以南(此处尤指华山之南——引者),为《禹贡》梁州地界。故《禹贡》云:‘华阳黑水惟梁州’”(P78-82)。从战国时期秦国有“华阳军”(《史记·周本纪》)以及“华阳太后”(《史记·吕不韦列传》)等称呼看,当时“华阳”往往主指陕西华山之南的地域,所谓“华山之阳”是也(陕西有县在华山北,曰“华阴”,显然是其对举)。唐代长安还有华阳观,纪念华山神君(白居易诗中有多处诵此观)。唐人储光羲更有诗《题茅山华阳洞》:“华阳洞口片云飞,细雨蒙蒙欲湿衣。玉萧遍满仙坛上,应是茅家兄弟归”。由此诗看来,茅山“华阳洞天”之命名,显然是三茅兄弟所为(明代《乾元观记》碑文有“三茅所称华阳洞天”及“独以茅氏三真君得名”两句可证,见新编《茅山志》第372页),盖因其祖修炼于华山,闻名天下,其人又来自“华阳”(注:有资料显示,秦时此洞似尚无“华阳”之称。其中台坛被称为“句金之坛”或“金坛百丈”,见新编《茅山志》第268页。今金坛市名应源于此。)。后来,南朝道士陶宏景隐居茅山40余年,尊奉三茅为祖师,号“华阳隐居”;唐代道众施肩吾又自称“华阳真人”;南宋时,吴兴道士沈善知穴居华阳洞中,自称“洞主”,等等;此外,唐宋尔后又有人在此地建“华阳馆”、“华阳观”及“华阳道院”等,使“华阳洞天”名播宇内。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又把“华阳洞天”列为道教的“第八洞天”。唐宋以后,文人骚客笔下的“华阳洞天”,往往是茅山道教风景区的标志或代称。元代着名诗人萨都拉《送刘云江还茅山》云:“八十华阳洞里仙,朝回剑履御阶前”。明人诗则曰:“试看喜客泉头日,别是华阳洞里天”(P392);“大茅峰头鹤唳,华阳洞口龙吟”(夏言《游三茅漫句》)(P394),皆是此意。

要之,“华阳洞天”早已成茅山标志;它最初在文化深层与陕西以及华山道教有着千絮万缕的“血缘”关系。

(二)明代“青词宰相”李春芳在《送袁一斋归茅山》诗中写道:“汝是萧闲第几仙,乘云何日下天。洞有华阳人不远,井闻葛稚药须诠”(P393)。从中,人们悟不出此君尚以“华阳洞天主人”雅号自称的蛛丝马迹。否则,其诗不会如此写“华阳洞天”。但不知怎的,沈承庆先生却引吴承恩《赠李石麓(即李春芳——引者)太史》诗中“移家旧居华阳洞,开馆新翻太乙编”两句,又引刘荫柏、苏兴等力主《西》书为吴承恩着的学者见解,竟凭空认定李春芳即“华阳洞天主人”(注:见《话说吴承恩》第191-192页。据此书序者说,由吴承恩之诗推出此见,也是上世纪40年代有关学者的旧说。)。另有学者则引吴承恩《德寿齐菜颂》关于“帝奠山川,龙虎踞蟠,建业神皋,华阳洞天”的韵句,说此文是写给李春芳的,也得出同上结论,实在令人不敢苟同(P126)。既然“华阳洞天”当时已成茅山景区的标志或代称,且明人有关“华阳洞天”的诗句也并不少见,那么,由吴承恩“移家旧居华阳洞”一句,怎么可以轻易断定李即“华阳洞天主人”呢?既是“主人”,为什么又在送友人诗中写出“洞有华阳人不远”之句呢?这岂不是“主人”“辞职”吗?批评吴承恩系《西》书作者之瑶据是“孤证”的人,自己又犯更孤更悖的逻辑和推理错误,怎能自圆其说?照此逻辑,前引明人陈凤梧和夏言皆应被称“华阳洞天主人”,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

“华阳洞天主人”决非李春芳。沈老先生此断难成立。其实,如再考虑到当时华阳道众种种复杂的内外处境(见本文后述),这位李官人也绝不会给自己起这么一个惹麻烦的“道号”的。

(三)明万历20年前后的“华阳洞天主人”,只能是茅山道士中的全真派。

最早,元代皇室虽在北方对全真教大加扶持,但在茅山却支持道教南派正一教。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茅山等三山符箓(P82)。从此,茅山成为正一道场。这一点,又随着明室对全真教的长期压制而日益定形(参见本文后述)。直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闫希言从陕西南下,住进茅山乾元观,全真教及其龙门派才逐渐在茅山立定脚跟,并在道众中传播。当时,正一教与全真教在茅山的确是进行了一场持久的“拉锯战”,在万历年间形成了“五观”传全真而“三宫”尊正一的格局(“五观”即乾元观,玉晨观,德𧙗观,仁𧙗观,白云观;“三宫”指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崇禧万寿宫)。其中,乾元观和仁𧙗观道众属于闫希言开创的龙门“分支岔派”即“闫祖派”,其余“三观”则传“龙门正宗”(参见新编《茅山志》第82-83页)。“五观”传全真局面的形成,是与万历后全真龙门派在江浙一带的中兴联系在一起的(注:参见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论稿》第70-77页,巴蜀书社2000年版;又可参见张文主编《丘处机与龙门洞》第189-191页、第167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在此之前,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室在茅山设“华阳洞正副灵官”各一名,正为六品,副为从六品,掌领茅山教事,全从正一道士中挑选(P17)。终明一代,正灵官计有15人(P139)。在《西》书于金陵出版的前一年(万历十九年),华阳洞正灵官杨存建在茅山还树立了《明重建元符万宁宫万寿台记碑》(P375),实际上也是向在茅山全真道士示威显权。全真道士在被明室轻视的各“观”争夺道众,包括“乾元观自明嘉靖以后,由道教全真派道士主持”(P416)。闫希言当时就以此观为“根据地”,并培养出了一些很有水平的门徒如舒本住,江本实,以及王合心、李教顺等(P129)。江还撰有《华阳真海》一书(注:也有人说此书为闫希言本人撰,参见新编《茅山志》第133页、第93页。)。“华阳真海”,意谓华阳洞天是全真教的海洋也。从书名也可看出,当时全真道士力争成为“华阳洞天主人”。在这种两派斗争的格局下,如《西》书定稿者是正一道士,他或他们尽可以抬出“华阳洞灵官”的大招牌来吓人,不必以“华阳洞天主人”自称。可以设想,当时以“华阳洞天主人”自称者,只能是全真道士,其称含有抗衡“灵官”之意。已成全真领地的白云观,门前对联的上句说“此地是华阳故里”,也可为一证(P408)。如再考虑到这种含糊的隐称一方面是向“灵官”们示威,另一方面也不必暴露真实姓名(见本文后述),那么,此论断成立的可能性很大。

(四)闫希言师徒很可能就是作为今本《西》书定稿者的“华阳洞天主人”。这是因为:

(1)在万历20年前的茅山全真道士中,只有闫氏师徒具有这种可能性。一来,当时只有他们是公然敢于与“华阳洞灵官”斗争的全真道士中的领头者和佼佼者;二来,闫希言“来自终南”,其徒江本实后又归于终南(P76),他们与三茅“华阳洞天”更具亲和力,自称其“主人”在情在理;三来,当时的茅山只有他们的文艺修养堪当此任。《华阳真海》不仅从书名上露出“华阳洞天主人”的消息,而且也是闫氏师徒堪当此任的书证之一。还有资料显示,闫氏师徒不仅言行脱俗(闫本人“不巾栉,身着粗布夹衫,有履而不袜,人目之为‘闫蓬头’”,“盛暑辄裸曝日无汗,严冬凿冰而浴”。新编《茅山志》第133页),而且精文墨,有着述,多才多艺,包括舒本住还擅长绘画,有画作《仙山楼观阁》存世(注:参见江苏句容道教协会办《茅山道院》2002年6月第六期《萨都拉与茅山》一文。);至于江本实放荡不羁,洒脱张狂,重演“活死人墓”故事,在茅山也尽人皆知。据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说,明亡之后,江本实“散家财弃妻子,入终南学仙”,可见其确已超脱世事,别有“华阳”的情天恨海。说真的,他们编撰《西》书,比吴承恩那个“老夫子”合格多了。四来,在茅山,除闫氏师徒外,“龙门正宗”的第六代宗师沈常敬也住乾元观,并在此观培养了孙守一、闫晓峰等。但沈氏师徒在茅山时,已距万历20年较久,《西》书已经印行,故他们不可能是《西》书所署“华阳洞天主人”。

(2)以上立论成立的一大铁证尚在。现在茅山乾元观尚存《乾元观记碑》,是闫希言于明明万历16年(1588年)逝后,其徒江本实、李合坤等人于万历十八年(1590)所立。其中有段碑文是:

余观三茅所称“华阳洞天”、“金陵地肺”,盖天下第一名山,而得道之士如展上公、魏元君者甚众,独以茅氏三真君得名耳。……而观(指乾元观——引者)创于宋时,则因真宗祈胤生,仁宗而主教事者朱自英也。乾元之设旧矣,其待希言而兴乎者(P372)。

这段碑文形成于《西》书付梓前夕,在我看来,它实际是对闫氏师徒即“华阳洞天主人”的一种暗示。对《西》书作者 研究 ,它相当重要,至少超乎天启《淮安府志》。鉴于它的刻成比《西》书梓行仅早一二年,所以,它的价值就更值得注意。碑文开头即述“华阳弇洞天”,然后马上“缩景”于乾元观,说明“其待希言而兴乎者”;对于当时“华阳洞灵官”把持且势大财粗的“三宫”,则只字未提。在这里,乾元观是“华阳洞天”的标志。乾元观兴,则“华阳洞天”兴,这不是暗示着闫氏师徒为“华阳洞天”的“新主人”而何?

作为此段碑文含义的佐证之一,乾元观至今尚存“闫祖派”第五代传人钱永成为乃祖江本实所立墓碑。碑文曰“皇明重兴乾元祖文谷姜公墓”(P375)。“重兴乾元祖”头衔,与上引碑文“其待希言而兴”遥相对应,均隐含着“闫祖派”誓作“华阳洞天(新)主人”的祈愿。

(3)据明人王世贞《州山人续稿·闫道人传》说,闫希言初到乾元观时,此观“仅有门及丙舍。道人游金陵,化公卿间,汇赀成诸殿阁”。其徒舒本住即金陵人氏,助闫希言共同化缘,共同修观。“观内原建有正门和西便门,进正门是灵官殿,殿之两侧为东西拜楼;进西便门有小山门,后为太元宝殿,殿后为玉皇殿,殿东侧有李明真人炼丹井,旁有陶弘景炼丹碑,西有客堂、祠堂、库房和西花园,最后一排殿堂自东向西有东拜殿、东岳殿、三清殿、西拜殿、住宅楼、住持室、斗姆楼和三层宫殿式建筑的松风阁,以及道舍、斋堂等等”(P97)。如此巨量建构,耗资巨大,可见闫氏师徒等在金陵化缘之功甚巨。

可以设想,金陵世德堂本《西》书的出版,正是以闫氏师徒在金陵化缘募资作为契机和 经济 支撑的。明代文艺史和宗教史上的事件很多,但象茅山闫氏师徒在南京筹巨资这样的事情却很少,《西》书的定稿者因此便大大缩小了范围。

(五)在明代嘉清、万历时期,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大 发展 ,随之使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各种文艺思潮大碰撞,民间文艺包括话本 艺术 也日益普及推广;另一方面, 中国 各派宗教势力,特别是民间道教力量,也尽力利用当时大普及的民间文艺形式(如话本、说唱等)力求广泛传播本教派教义,吸引教徒。例如,在嘉靖、万历时期盛行于河北一带的民间道教——黄天教,便创作了《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和《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普静如来钥匙宝卷》、《太阴生光普照了义宝卷》、《太阳开天立极亿化诸神宝卷》等许多通俗文艺作品,在其教传播普及中起了很大作用(注:参见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第八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对比《西》书刻印时黄天教的这种传播手段,闫氏师徒编撰整理《西》书,以播全真教义,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西》书一面世,论者异口同声把它解为道书,确非空穴来风。

【 参考 文献 】

胡义成.《西游记》作者和主旨再探[J]. 台湾 :中国文化月刊,2001,(255).

沈承庆.话说吴承恩[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张锦池.漫话西游[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茅山志[M].方志出版社,2000.

刘芳.华阳辩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西游故事[M].江西 教育 出版社,1999.

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论稿[M].巴蜀书社,2000.

教官发言稿篇8

关键词:高校管理;官方微信;微服务;微实践;微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116-02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种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网页,用户可以进行语音、信息、图片、视频等信息的快速传输;并提供朋友圈、公共账号、订阅号、微信游戏等服务;还可以完成微信支付。微信社交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人际沟通、网络社交的平台,还能满足大学生信息互动、网络娱乐和微信交易的需求,成为了大学生群体中最流行的网络社交方式。

数字时代大学生的“微”生活方式给高校教学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2014年初,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开设了官方微信平台,在服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微”服务、“微”实践与“微”引导结合的新路径。

一、“微”服务

利用微信传播的快捷、便利,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和学工服务。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申请了官方微信号后,第一时间开发了教学与学工信息查询功能,学生可以在关注官方微信号后输入自己班级、学号等即时查询到课表、讲座、就业信息、校内外活动、考试安排、各类通知、快递、外卖、电费、拼车等各类服务信息,还会不定期推送如“如何度过三伏天”等校园生活小贴士、“come on 四六级”等考级经验交流小贴士,大大提升了校园服务的效率,增强了校园管理的人性化。服务的基本功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关注官方微信号,聚拢了人气。

二、“微”实践

提供服务仅仅是开发了微信的基本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微信可以成为大学生进行新媒体专业实践的重要平台。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是一所传媒类高等院校,学生新媒体实践能力是专业培养目标之一,这与美国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美国新媒体专业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实操技能。如芝加哥艺术学院的新媒体记者硕士专业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必要技能――如博客、博客技术等,好让他们能够担任杂志、广播、电视或者新媒体记者。”

校园新媒体实践平台是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官方微信的定位之一。在专业老师的组织下,完全由大学生进行官方微信的内容策划、组稿、撰稿、编辑和校对。内容要求具备新闻性、贴近性,不仅报道学院新闻、展示学院文化,体现传媒学子的专业素养,而且要与社会文化结合,形成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让官方微信成为一个链接校内校外的重要业务实践平台。

以新闻采写和新闻评论课的老师学生为主体,在2014年上半年的官方微信新闻报道中,由新闻传播学院学子策划并组稿的“南广杯”特别栏目“胖大厨说球”由于结合了音视频,及时报道南广学院足球赛收到大学生们的欢迎。除此之外,“新闻传播学院喜迎宾朋,全国40余所大学及媒体专家光临南广”、“资深教授沈敏特担纲南广首门慕课”等20余篇新闻报道都体现出了传媒学子的新闻专业素质,让官方微信成为学生新媒体实践、学生自组织管理服务的“微”平台。同时,官方微信也是一个展示传媒学子实践作品的平台,如“美剧生死劫”的舆情报告即为“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的实践作品。

校园官方微信平台不能仅限校园文化内容,必须走出去,完成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结合新闻专业特点,官方微信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由老师和学生执笔,做出了一系列如“盘点马航报道:失误在哪里”、“舌尖上的南广”、“赞!南广学院青奥会志愿者首次统一着装集体亮相”、“心系彩云之南”等的专题,既结合社会热点,又找到热点与南广学院的交集。后台数据显示,此类新闻报道或评论最受在校大学生欢迎,转发量和点击率非常高,传播效果良好。同学们策划、组稿、撰稿、编辑和校对的过程就是新媒体实践的鲜活案例。

三、“微”引导

校园微信热对大学生提供了社交的新平台,微信海量信息的传播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也产生了冲击。一方面,网络社交具有去中心化、解构权威的文化特性,契合了青年大学生张扬的个性和易叛逆的情绪;另一方面,微信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内容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易产生冲击,导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降低。有学者担忧“微信传播的去中心化和裂变性,削弱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控度和权威度;微信内容的繁杂性和共享性,降低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度和影响度;微信信息的碎片化和即时性,冲破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空限度。”在这样的网络生态下,高校管理者有必要迅速切入微信载体,开拓学生管理的微信新阵地,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并通过官方微信进行价值观引导,传播正能量。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官方微信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核心价值观引导。

首先,树立“南广星”为代表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官方微信通过轻松、生动的网络语言,传播明星学生的学习、实践经验,树立青年标杆。其次,通过微信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如2014上半年,官方微信进行了“上课交手机,小伙伴们怎么看”的微信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上课交手机”倡议的反馈。第三,通过微信推送党团精神和党团活动,如对“学党史、知团情”活动开展的报道。第四,通过微信各类活动倡议。如“得了赠饮,丢了女神――校园外卖不便宜”倡导大学生远离宅文化,尽量少使用外卖服务;如“不做低头族”倡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以利于新公民的健康成长;如“有胆你就来――大探图书馆”倡议同学们多利用图书馆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等。

通过这四种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通过微信平台传播了“博学竞先、爱国爱校、关爱自身”的核心价值观,让官方微信成为传递正能量、传递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切实发挥“微”引导的重要功能。在同学们对官方微信内容数据反馈和互动中,也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了决策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四、官方微信构建高校管理新模式

数字时代给高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实行官方微信管理顺应了数字时代社交新方式,构建了高校管理新模式。

1.沟通新模式。官方微信构建构了高校与学生沟通的新模式。微信平台将管理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置于平等的社交平台上,清新轻松的微信语言生态有益于高校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新的沟通模式下,学生更易接受官方微信推送的各类信息,是校方与时俱进的进行价值观传输与引导的重要平台。官方微信的引导对于提升学生在微信纷繁复杂信息中的甄别力、提升媒介素养至关重要。

2.服务新模式。官方微信构建了全新的高校服务模式,方便校方为大学生提供高效、准确的教学、就业、后勤等服务,能增强师生互动,大大提升高校人性化服务的品质,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于高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3.思政教育新模式。官方微信激发了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能量效应。“青春期的大学生,更渴望被尊重,被‘自由’,他们向往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却又因身处学校而受到约束,如果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极容易走向极端而引发不良后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宜使用强制和单向灌输的方式,官方微信恰好提供了对了解大学生思想的数据平台,构建了思政教育新思路、新模式。官方微信有助于及时捕捉学生群体不良情绪,并通过微信平台和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双管齐下进行沟通,及时发现不良萌芽,最大程度的避免校园的发生。

4.传媒实践新模式。官方微信构建了全新的校内媒体实践平台。低成本、高效能的官方微信作为学生实践的平台有利于提升学子新媒体业务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组织管理和自我服务。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自组织为官方微信提供内容,更能增强官方微信的号召力,在大学生群体中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5.社会互动新模式。官方微信构建了高校与社会之间互动的新模式。高校一方链接着高考招生,一方链接着社会就业,高校官方微信平台是社会各界了解校园文化和学院文化的便捷窗口,也是用人单位了解高校和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对于招生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构建了高校与社会互动的新模式。此外,官方微信对于高校参与社会事务信息的传播,凸显了高校在社会空间中社会角色的担当,有利于使高校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五、高校官方微信推送策略

高校官方微信作为新生事物,高校管理者正处于研究和摸索的内容开发阶段,官方微信平台若没有推送有效的内容,将无法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目光,发挥不了微信管理的诸多积极效应。在开设官方微信平台过程中,需要围绕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微信内容的整体设计、微信页面设置等,有策略的进行传播。

首先,官方微信应确定固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内容推送,不定期的推送会导致内容推送的不连贯性,降低学生群体的关注热度和忠诚度。目前官方微信订阅号可进行一日一推。

其次,官方微信应规划全学年各阶段内容推送的重点,进行年度的微信内容推送规划。随意性、无重点、随机的推送易导致内容匮乏和抓不住院系工作重点,推送失去方向,无法发挥“微引导”作用。此外,后台数据分析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对于微信内容的关注热点,有指向性的进行专题策划。

第三,官方微信推送内容应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内容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多使用图片式报道和图解的方式。语言风格也应符合微信语言轻松娱乐的特点,寓教于乐,富有人文关怀,建议避免大段纯文字报道和刻板生硬的说教。

第四,不定期申请官方微信的新功能,或在开设一段时间后进行改版,不断给予新媒体用户以新鲜的用户体验,保持新鲜感和忠诚度。

最后也号召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党团组织开设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的公众微信账号,与校园官方微信进行互动,形成关于高等教育的官方微信传播矩阵,更大程度的发挥新媒体传播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微信是时展的新产物,数字媒体时代,高校将传统管理方式与新媒体管理手段的结合,将有助于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传统管理方式与新媒体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将会是未来高校管理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徐丽芳,曾李.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研究[J].中国编辑, 2013(3).

[2]邵璀菊.微信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冲击与应对[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

上一篇:创新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法官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