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09-15 16:53:43

法官发言稿

法官发言稿篇1

文_本刊记者 姚晓熙

最近做一个采访需要接触几位知名大律师,为了事先熟悉一下北京律师圈的情况,我托大学同学替我介绍了一名有七八年从业经验的刑辩律师,一来想从她那里获知一点基本信息,二来也想模拟一下如何与律师对话。

为了打消对方的顾虑,我特别让同学向他的律师朋友说明,这并不算正式的采访,只是随便聊聊。

尽管做好了各种准备,这次谈话还是完全超出了我的控制——这名律师绝对可以排在我所接触过的受访者中最难聊的榜首。不管是单刀直入还是迂回婉转,她对我的提问总是以最犀利的攻击来回应;无计可施的我甚至与她拉起家常,但她仍然不为所动,坚持认为我“别有用心”。

事后我问同学,你的朋友职业病也太严重了吧?简直把我当成法庭上的控辩对手了。同学哑然失笑,并告诉我,他的律师朋友也已经向他“吐槽”过我了。“她跟我说,你的记者同学真的有职业病,每个问题都在试图探寻我的隐私!”

我对这个结果啼笑皆非,不过仔细想想,记者擅于发问,律师惯于辩驳,这两个职业的确充满了一种戏剧化的对抗性。

所幸的是,在正式的采访中,与大律师们的交流并无障碍。他们都适当地收起了律师的锋芒,我也吸取了教训,在提问时更谨慎了一些。

后来我再与同学聊起此事,他半开玩笑地说,职业病往往来自不熟稔,真正烂熟于胸的职业人就不会那么容易犯职业病了。我深以为然。

这也难怪,我这个同学,是调解委员会的,平衡很重要。

村官为何“不念稿”

文_本刊记者 龙在宇

如今,从上到下正掀起一股“发言不念稿”的新风。因为工作关系,记者经常旁听各种会议。台上照本宣科,台下昏昏欲睡的场景,倒也见得不少。

然而,在记者印象中,有一个群体,开会发言却几乎从不念稿子——那就是村官。记者接触的许多村官,坐上台讲话几乎张口就来。他们的讲话内容,自然谈不上什么理论高度,个别人讲得兴起还要爆几句粗口。

记者曾暗自揣度,村官们官阶低、权力小,身旁更没有一个专业的写作班子,因此才不得已因陋就简。不是他们不想照稿子念,故作深沉地摆一摆官威,而是实在没有这个本钱。

几个月前的一次采访,却颠覆了脑中的固有观念。

那次是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采访,一连几天结识了好几名村官。这些村的经济实力可不容小觑,年产值几十亿的比比皆是。财大自然气粗!村官们有自己的驾驶员、秘书,甚至有名村官的助理,还是某重点大学的硕士毕业生。

令人奇怪的是,这些村官,开会依然不念稿。记者一时纳闷了,不是钱的原因,又是什么原因?

采访过程中,一名村官道出了其中缘由:“我们开会的听众,都是普通老百姓。要是照稿子念,他们立马就会把你轰下去!”

原来,村官发言不念稿,是因为他们直接面对最基层的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表达也是最直接的。看谁不顺眼,立马就起哄。相比之下,那些机关里的公务员,尽管对领导在台上的照本宣科提不起兴趣,但总归不会过于冒犯。

由此说来,要真正走入群众中间,和群众打成一片,是否就应该“不念稿”?

记者不由得想起另一件事。数年前去西柏坡参观,纪念馆正在播放有关七届二中全会的纪录片。片中领导人讲话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第一代中共领导人依次登台发言,纵论天下大势。不过他们手中,都没有什么讲话稿。

法官发言稿篇2

一、竞聘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1、气势要先声夺人

竞聘演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竞争性,而竞争的实质,是争取听众的响应和支持。而做到这一点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要有气势,“气盛宜言”。这气势不是霸气,不是骄气,不是傲气,而是浩然正气。有了渊博的才识、正大的精神和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深厚的感情,作者就不难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

2、态度要真诚老实

竞聘演讲其实就是“毛遂自荐”。自荐,当然应该将自己优良的方面展示出来,让他人了解自己。但要注意的是,在“展示”时,态度要真诚老实,有一分能耐说一分能耐,不能为了自荐成功而说大话,说谎话。

3、语言要简练有力

老舍先生说:“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包含得多。”竞聘演讲虽是宣传自己的好时机,但也决不可“长篇累牍”。应该用简练有力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4、内心要充满自信著名演说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不要怕推销自己。只要你认为自己有才华,你就应该认为自己有资格担任这个或那个职务。”当你充满自信时,你站在演讲台上,面对众人,就会从容不迫,就会以最好的心态来展示你自己。当然,自信必须建筑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这样的自信,才会成为你竞聘的力量,变成你工作的动力。

二、竞聘演讲稿的写作方法

1、竞聘演讲稿的开头方法

竞聘演讲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因此,精彩而有力的开头便显得非常重要。有经验的竞聘者常用下面的方法来开头:

(1)用诚挚的心情表达自己的谢意。这种方法能使竞聘者和听众产生心理相融的效果。例如:

我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同志们给了我这次竞聘的机会。

(2)简要介绍自己的有关情况,如姓名、学历、职务、经历等。例如:

我叫李明新,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哲学教研室副主任。

(3)概述竞聘演讲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能使评选者一开始就能明了演讲者演讲的主旨。例如:

我今天的演讲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我竞聘人事局副局长的优势;二是谈谈做好人事局副局长工作的思路。

2、竞聘演讲稿的主体内容

竞聘演讲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介绍给评选者,让评选者了解你的基本情况,了解你对竞聘岗位的认识和当选后的打算。所以,竞聘演讲的主体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介绍自己应聘的基本条件

所谓基本条件就是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这一部分实际上是要说明为什么要应聘,凭什么应聘的问题。竞聘者在介绍自己的情况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即针对竞聘的岗位来介绍自己的学历、经历、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已有的政绩等等。并非要面面俱到,而应根据竞聘职务的职能情况有所取舍。

(2)简要介绍自身的不足之处

竞聘者在介绍自己应聘的基本条件时,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长处,但不是对自身的不足之处,闭口不言。请看某竞聘者的表述:

法官发言稿篇3

宋代的地主阶级,若按占田多少可分为大、中、小三个阶层,若按政治身份可分为官僚地主、庶民地主①两个阶层。两宋时期(960—1279),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官僚地主。这是因为,在宋代的各种土地所有制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官僚地主土地所有制。对此,笔者在《试论宋代的官僚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文中已有论证和说明。②所以,宋代地主制经济的核心问题,便是官僚地主及其经营活动。

对宋代对主阶级和地主制经济、以及由此决定的宋代经济的特点,例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租佃制、租赁制的盛行和干人阶层的出现为标志;土地所有权转移的频繁;工商业的相对发达等,史学界已做了不少研究论述,比较重视。但对宋代地主制经济尤其是官僚地主经济活动的特权性,探讨的不多。

宋代地主制经济(主要是官僚地主经济活动)的特权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依靠政治权势获取田地

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宋代的士大夫们,更是把土地视为“衣食之源”③和“致富”之源④,千方百计地获取土地。“宦游而归,鲜不买田。”⑤武将们也不甘落后,张俊、韩世忠、刘光世、杨存中等高级将领都有大量土地。如果文官武将们获取土地的方式都是通过买卖,并且是平买平卖,那是无可指责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马端临总结秦汉至两宋土地兼并的情况时说:“田为庶人所擅,然亦惟富者、贵者可得之。富者有赀可以买田;贵者有力可以占田”。⑥漆侠先生指出:“宋代土地兼并也主要的是这两种方式:所谓‘贵者’,是凭借政治特权占有大片田产;所谓‘富者’,是凭借雄厚的货币力量购置大批良田。当然,这两者还可以结合起来,成为再一个方式。”⑦凭借政治特权占田得地的人主要是官僚地主。其手段和途径,大致有如下三种。

______________

① 庶民地主,亦可称为民庶地主。现在看来,称庶民地主更好一些。

② 文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三期。后收入漆侠先生主编的《宋史研究论丛》第三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③ 《隆子集》卷7,《韩亿传》。

④ 叶梦得:《石林治生要略》。

⑤ 袁燮:《絮斋卷》卷16,《叔父承议郎通判常德府行状》。

⑥ 马瑞临:《文献通考》卷l。

⑦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册第24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第278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一)恃势霸占

倚仗权势霸占民田,是官僚地主兼并土地最恶劣的一种手段。在四川嘉州,“王蒙正姻明肃太后家,侵民田几至百家,有诉者,更数狱,无敢直其事。”①“(吕)惠卿之舅临簿郑膺,始寄居秀州华亭县,以惠卿之故,一路监司如王庭老之辈皆卑下之,而招弄权势,不复可数,至夺盐亭户百姓之地以为田。”②天章阁待制、提举洪州玉隆万寿宫曾考蕴,在池州“干扰州县,侵夺民田”。③宋徽宗时的“六贼”之一朱勔,“田产跨连郡县,岁收租课十余万石,甲第名园,几半吴郡,皆夺士庶而有之。守令为用,莫敢谁何。”④朱勔掠夺的对象,已不限于普通百姓。宋高宗时,王历“寓居抚州,恃秦桧之势,凌夺百姓田宅,甚于盗寇,江西人苦之。”⑤这仅仅是被公开揭露出来的几个事例,是冰山之一角,未被公开揭露出来的会更多。有身份有地位的官僚地主们,还把魔爪伸向国有土地。“赡士公田,多为形势之户侵占请佃,逐年课利人于私家,以致士子常患饔廪不给。”⑥宋孝宗乾道元年三月,“户部言:浙西所管营田官庄,共一百五十九万余亩,内有未承佃六十七万余亩。缘上件田产,皆系肥饶,多是州县公吏与形势之家通同管占,不行输纳租课。”⑦朱熹说:“今来根刷诸司没官、户绝等田产,并新涨海、涂溪、涨淤成田地等,多是豪势等第并官户、公吏等人,不曾经官请佃,擅收侵占。”⑧这类事例和史料还有不少,恕不毕举。上述事例已足以暴露出官僚地主寡廉鲜耻、霸田占地的丑恶嘴脸。官僚地主们不用花钱就可以占田得地,靠的是手中的权势。

(二)仗势强买

霸占行为毕竟有失身分,过于露骨、丑恶,极易引起民愤,士大夫们也想找块遮羞布,也想打起“买”的旗号。然而,他们的购买行为,却经常变成仗势强买。种放曾以隐逸不仕而名闻朝野,后来却暴露出奸横不法的本来面目:“禄赐既优,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亦有强市者,遂至争讼,门人族属依倚瓷横。”⑨宋神宗时,吕升卿兄弟曾“居丧润州,尝令哗亭知县张若济置买土田。若济遂因此贷部民朱庠、卫公佐、吴延亮、卢及远、押司录事王利用等钱四千余贯,强买民田。”⑩据刘安世揭露:章惇用他儿子的名义,将苏州昆山县“朱迎等不愿出卖田产,逼胁逐人须令供下愿卖文状,并从贱价强买人己。”⑾南宋时,关于官员“强买民田”的记载也不少。⑿他们究竟怎样强迫,如何逼胁,陆游之子陆子通的作法可谓一个典型事例:他“以福贤乡围田六千余亩献时相史卫王。王以十千一亩酬之。子通追田主索田契,约以一千一亩。民众相率投词相府。诉既不行,子通会合巡尉,持兵追捕,焚其室庐。众遂群起抵拒,杀伤数十人……遂各就擒,悉置囹圄,灌以尿粪,逼写献契,而一金不酬。”⒀他们不仅强买民田,也“强买官田”。⒁上述事实反映出,宋代官僚地主在兼并土地时,仗势强买的情况是很严重的。由于他们披上买卖的外衣,比前述的恃势霸占行为更有欺骗性,因而更不易被公诸于世。强买的本质在于贱价、压价,而“贱价强买”与恃势霸占只有一步之遥,陆子通的所作所为便是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王安石:《临川文集》卷95,《尚书度支员外郎郭公墓志铭》。

② 《长编》卷269,熙宋8年10月庚寅。

③ 《宋会要辑稿》职官邱之38。

④ 胡舜陟:《胡少帅总集》卷1,《再劾朱勔》。⑤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4,绍兴23年3月癸丑。

⑥ 《宋会要辑稿》食货5之26。

⑦ 《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29。

⑧ 《晦庵集》卷99,《约束侵占田业榜》。

⑨ 《宋史》卷457,《种放传》。

⑩ 魏泰:《东轩笔录》卷5。

⑾ 刘安世:《尽言集》卷5,《论章惇强买朱迎等田产事》。

⑿ 参见《宋会要辑稿》职官70之23,29等记载。

⒀ 俞文豹:《吹剑录外集》。

⒁ 《宋会要辑稿》职官72之17。

(三)利用权势计取巧夺

据朱或记载:“常州苏掖,仕至监司,家富甚啬。每置产,吝不与直,争一钱至失色。尤喜乘人窘急,时以微资取奇货。”①乘别人困难之机而兼并其田产的官员不止苏掖这一个。如宋高宗时的同知枢密院事同麟之,“贷钱与强知文者,乘其急而索其数倍之息,得田四百亩。”②南宋后期,吴县农民严七七“有田七亩,尽典在李奉使边”,因“欠租”,不得不“将上项典业作卖契折还。”③宋代很多庶民地主和自耕农,由于难以承受差役、夫役和各种苛捐杂税的沉重负担,不得不将自家田产低价出卖或投献于官僚地主。早在乾兴元年就有“上封者”说:“人户惧,见稍有田产,典卖与形势之家,以避徭役。……若不禁止,则天下田畴半为形势所占有。”④这种趋势,不幸被他言中,确实愈演愈烈。绍兴元年权户部侍郎柳约说:“比来有司漫不加省,占仕籍者统名官户。凡有科敷,例各减免,悉与编户不同。由于权幸相高,广占陇亩。”⑤淳祐六年,谢方叔说:“小民百亩之田,频年差充保役,官吏诛求百端,不得已则献其产于巨室,以规免役。小民田曰减而保役不休,大官田日增而保役不及。以此弱之肉,强之食,兼并浸盛。”⑥一般民户为逃避苛重的赋役而把田产转移给官僚地主,呈日益加剧之势。有的是民户主动投献,有的是官僚地主逼迫,有的则是官僚地主设计谋取。例如在仁寿县,“洪氏尝为里胥,利邻人田,绐之曰:‘我为若税,免若役’。邻喜,划其税归之,名于公上。逾二十年,且伪为券,茶染纸类远年者以讼。”⑦他们利用此类手段兼并的对象,主要是普通民户,但达官贵人也以此兼并低小官吏之地。如宋高宗时,石邦哲为向宰相汤思退谋求差遣,“始捐千亩之田,低价以售。既立券矣,思退乃悟非,命翥(汤的女婿)取元金而还其田。”汤思退实际上却掌握田契不还,给石邦哲除授福建参议官。石邦哲是“田与金皆不可得”。⑧宋朝政府有禁止官户承佃官田的规定。但官户却采取“诡名”(以人出面)的计策绕过禁令,承佃官田,并且拒不交租,长期占据。宋孝宗时,“臣僚言:在法:品官之家不得请佃官产。盖防权势请托也。今乃多用诡名冒占,有数十年不输颗粒者。逮至许人划佃,则又计嘱州县,不肯离业。”⑨说明这种情况是比较严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朱彧:《萍洲可谈》卷3。

②《系年要录》卷191,绍兴31年7月己丑。

③黄震:《黄氏日抄》卷70,《由县乞放寄收入状》。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169。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1。

⑥《宋史》卷173,《食货志》。

⑦《李觏集》卷30,《江公墓碑铭》。

⑧《系年要录》卷187,绍兴30年2月丙午。⑨《宋会要辑稿》食货6l之30至3l。

上述三种土地兼并的做法,基本上是宋朝法令所不许的,也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但作为统治阶级的当权派,作为一个特权阶层,这些法令和谴责,对他们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当然也不可否认,官僚地主内部在地位、权势、财力、素质等方面是参差不齐的,并非铁板一块,有不少官僚是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获取土地。总的来看,宋代官僚政治的演变趋势是曰益腐败,清廉官吏较少,贪官污吏较多,采用卑鄙恶劣的违法手段兼并土地者比例更大一些。同时还应该看到,采用霸占、强买、计取手段兼并土地者,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官僚地主,其他阶层尤其是那些豪横恶霸之家也不乏此类行径。但官僚毕竟是官僚,官僚地主拥有其他阶级阶层所没有的特殊权势,采用恶劣而低廉的手段大肆兼并土地的便利条件更胜一筹。所以,淳祐六年殿中侍御史兼侍讲谢方叔说:“豪强兼并之患,至今日而极。……今百姓膏腴,皆归贵势之家,租米有及百万石者。”①显而易见,权势在宋代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中的特殊作用,实在不可低估。转贴于 二、依靠政治权势减免赋役,逃税抗税

两宋时期,富贵者田产多而税役轻、贫穷者田产少而税役重的现象,一直严重存在,难以革除。这种极不合理的社会弊病,主要是由官僚地主造成的。

早在宋太祖建隆四年的诏书中就提到“见任文武职官及州县势要人户隐漏不供(赋、税)”问题。②开宝四年阆州通判路冲上奏说:“当州税租,多违日限。盖本州曹吏,倚以形势,迁延不纳,亦有一户庇三户者。”③宋太宗在淳化四年叹息说:“今州县城郭之内,则兼并之家侵削贫民;田亩之间,则豪猾之吏隐漏租赋,虚上逃帐,此甚弊事。”④太祖、太宗两朝是宋代惩治贪官污吏最严厉、政治状况比较好的时期,官僚地主们抗税逃税即已如此严重,以后的情形更是变本加厉、日益猖獗了。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六年说:“然人言:天下税赋不均。豪富形势者田多而税少,贫弱地薄而税重。”⑤据《治平会计录》的说法,当时中央所统计的田数,“特计其赋租以知其倾亩,而赋租所不加者十居其七。”⑥由此反映出,在此之前的抗税漏税之弊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而其主凶,则是官僚地主。宋徽宗宣和元年十二月的一道诏书中说:“豪右形势之家类蠲赋役而移于下户。”⑦伪齐官员揭露北宋末期的社会弊端时说:“权要豪右之家,交通州县,欺侮愚弱,恃其高赀,择利兼并,售必膏腴,减略税亩,至有人其田宅而不承其税者。贫民下户急于贸易,储首听之。间有陈词,官吏附势,不能推割,至有田产已尽而税籍犹在者,监锢拘囚,至于卖妻鬻子、死徙而后已。官司摊逃户赋时,牵连邑里,岁使代输,无有穷已。”⑧南宋时,此弊不仅没有丝毫好转,反而更加剧烈,相习成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的赦文中说:“访闻州县催理税赋,多因形势官户胥吏之家不输纳,或典买之际并不推割,产去税存,无从催理。”⑨南宋中后期,王柏当时的恶劣现象说:“今州县大家,以不纳常赋为雄。”⑩“今势家巨室以不输王赋为能,相习成风。”⑾上述官僚地主的逃税抗税行为,是违法乱纪的。也有一些权贵的免税,是皇帝批准的。前述王蒙正“特太后亲,多占田嘉州。诏勿收赋。”⑿宋高宗赐田给大将李显忠六十三顷,“依薛安靖例,放免十料租税。”⒀宋度宗咸淳十年,侍御史孙坚、殿中侍御史陈过等上奏中说:“邸第戚畹、御前寺观,田连阡陌,亡虑数千万计,皆巧立名色,尽

______________

①《宋史》卷173,《食货志》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2。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3。

④《长编》卷34,淳化4年2月戊子。⑤《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165。

⑥《文献通考》卷4,并参见《宋史》卷173。

⑦《宋会要辑稿》食货4之14。

⑧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82。《系年要录》卷65。

⑨ 《宋会要辑稿》食货9之29。

⑩ 王柏:《鲁斋集》卷17,《答季严州》。

⑾ 王柏:《鲁斋集》卷5,《送曹西淑序》。

⑿ 《长编》卷11l,明道元年1月己丑。

⒀ 《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49。

蠲二税。”①总的看来,宋代皇帝批准减免赋税的官僚地主户数和次数并不多,但每家占田数量却不少,影响很坏。宋代官僚地主减免赋税以违法手段为主。

至于正税之外的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官僚地主也竭力逃避,把这些沉重负担转嫁到其他民户头上。属于摊派性质的“科配”,在宋神宗至宋高宗时期,曾允许部分官户在一定范围内减免。但据绍兴元年十二月权户部侍郎柳约说:“比来有司漫不加省,占仕籍者,统名官户。凡有科敷,例各减免,悉与编户不同。”②绍兴十七年有臣僚指出:“今日官户,不可胜计。而又富商大业之家,多以金帛窜名军中,侥幸补官。及假名冒户、规免科须者,比比皆是。”可知,至少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官僚地主合法或违法减免科配问题是比较普遍的。

宋朝长期实行“市籴”(和籴)政策,由政府出钱财购买粮草。但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很复杂,有时不付款或低价而强制征取,成为一项似税非税的负担。除个别例子外,按宋朝规定,“官户及权势之家并与乎民一等科纳。”④可谓士庶无别。但实际情形又如何呢?南宋时,陈谦“使湖北也。岳、复二州人诉曰:‘总所岁籴我米,不与我钱。我非官户也,非士人也,非义勇也,三者幸而免,使我并受。总取我一县,又倍之。传子至孙,不能脱也。”⑤说明某些官僚地主是享有免市籴特权的。另外,宋代的“和预民绸织”(和买)制度演变成一种赋税后,有的官员家庭也拖延不交。如宋宁宗时,临安府仁和县“有韩尚书户所敷和买,连岁送纳,多是不足。盖其家韩杖者,见任本府通判,轻视属县,敢为拖延。县乃申杖,杖大怒,辄追县吏及里正囚系决罚,备剧惨毒。”⑥。

熙宁四年普遍改革职役制度,改差役为募役。原应服役之人,按等出钱免役;原不应服役之人,也必须出钱,称“助役钱”。役钱实际成为又一种赋税。但是,官户比乡村上户享有减半的特权。后来。该项特权有时缩小,有时取消。但到宋孝宗乾道二年,户部侍郎李若川、曾怀上奏说:“官户比之编民,免差役,其所纳役钱又复减半,委是太优。”建议“令官户与编民一等输纳,更不减半。”⑦得到批准。宋宁宗开禧三年七月二十四日,“臣僚言:臣闻赋税均平,则通行无弊。后除者众,则名始告病。夫天下所谓占田最多者,近属勋戚之外,寺观而已。和买、役钱,与夫诸色杂科之类,皆因亩头物力起敷。近属勋戚,或有所挟。而寺观亦间出于一时之横恩,乃以特旨而蠲免。今近属勋戚之家既免之矣,旁及姻亲,诡名隐寄,并缘为奸,亦从而脱减。……”⑧这些所谓的“近属勋戚”,地位高,田地多,反而“以特旨而蠲免”,并且趁机庇护他们的姻亲也逃避役钱等。

宋代的职役(差役),被普遍视为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按宋朝政府的规定,官户也在一定范围内免差役:“若夫品官之田,则有限制,死亡,子孙减半;荫尽,差役同编户(一品五十顷,二品四十五顷,三品四十顷,四品三十五顷,五品三十顷,六品二十五顷,七品二十顷,八品十顷,九品五顷)。封赠官子孙差役,亦同编户(谓父母生前无官,因伯叔或兄弟封赠者)。凡非泛及七色补官,不在限田免役之数;其奏荐弟侄子孙,原自非泛、七色而来者,仍同差役。进纳、军功、捕盗、宰执给使减年补授,转至升朝官,即为官户;身亡,子孙并同编户。太学生及得解及经省试者,虽无限田,许募人充役。”⑨就是说,即使是官僚地主的上层——品官之家,也不是可以一概免差役,也有田地数量和身份高低之类的严格限制。然而,法令规定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际情况,二者之间相距甚远。乾兴元年十二月“上封者言”中就曾提到:“且以三千户之邑五等分算,中等以上可任差遣者约千户。官员、形势、衙前将吏不帝一二百户,并免差遣。”⑩观全文可知,此处的差遣,就是指差役而言。差役转嫁到贫穷的中下户头上,负担不均。所以王安石变法时改用募役法,情况大有好转。但南宋时,故态依然。绍兴二十九年三月,大理评事赵善养说:“官户田多,差役并免。其所差役,无非物力低小贫下之民。”⑾淳祐六年谢方叔又说:“小民田日减而保役不休,大官田日增而保役不及。”(前引)。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实行了“限田”政策,只准许官员在田亩数额限制之内免差役,限外不免。但利欲薰心、奸诈不法的官员们总是殚思竭虑地突破限制,“虽申严限田之法,而所立官品有崇卑,所限田亩亦有多寡。品官田多,往往假名寄产,卒逃出限之数。”⑿结果,出现“郡县之间官户田居其半而占田数过者极少”⒀的局面。宋代官户的免役特权,一是来自政府的允准,是合法的。二是来自私下谋取,是违法的。不论合法还是违法,其实都来源于他们的特殊身份。 三、倚仗特殊身份,突破禁令,违法经营工商业

中国古代有土、农、工、商之区分。官僚士大夫们主要从事行政管理事务,不应再去亲自经营私家工商业。宋朝政府并未完全禁止官吏经营私家工商业,而是做出很多限制。宋太祖乾德四年五月曾下诏,命令官员“自今其勿复令部曲主掌事务,及于部内贸易,与民争利。违者论如律。”⒁这是禁止官员在自己管辖范围内(部内)擅自经商,此后基本没有改变。宋太宗至道元年三月又下诏禁止“文武官僚敢遣亲信于化外贩鬻。”⒂不许官员委托人擅赴海外贸易。宋真宗咸平四年“诏京朝幕职官、州县官,今后在任及赴任、得替,不得将行货物色兴贩。”⒃就是说,官员不仅在任职期间,即使在赴任、离任的过程中,也不许擅自经商。宋代官府收购粮草,有时称作“人中”。宋太宗端拱二年九月下令,允许“客旅”向京城开封的官仓出卖粮食,“所有食禄之家并形势人,并不得人中斛斗,及与人请求折纳。”⒄但向其它地点出售粮草并未禁止。熙宋九年二月规定:“自今应官员及子弟并举人,非见有熙河路本贯,辄至彼中纳籴请官物者,徒二年。”⒅宋仁宗天圣七年时,曾严厉禁止官员“将职田、月俸及粗弱粮草假立他人姓名中纳入官。”⒆宋徽宗时又下诏,对官吏们“缘籴事循私意,公受请托……诡名借本,停塌人宫……;强籴搅拌,低估赢略,计会中纳……抑勒军兵,贱买交旁……诈作客人中官,及在任者冒法入纳”等活动,予以严厉禁止。⒇宋真宗时下诏规定:“两

_____________

① 《宋史》卷174,《食货志》。

②③ 《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l至2。

④ 《系年要录》卷173,绍兴26年7月癸丑。

⑤ 《叶适集·水心文集》卷25,《朝请大夫提举江洲太平兴国宫陈公墓志铭》。

⑥ 《宋会要辑稿》职官47之72。

⑦ 《宋会要辑稿》食货65之96;《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5。

⑧ 《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104。

⑨ 《宋史》卷178,《食货志》。

⑩ 《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168至169。

⑾ 《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2。

⑿ 《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5。

⒀ 《系年要录》卷51,绍兴元年1月丁巳。

⒁ 《长编》卷7,乾德4年5月乙丑。

⒂ 《宋会要辑稿》职官44元2至3。

⒃ 《宋会要辑稿》食货17之19至20。

⒄ 《宋会要辑稿》食货52之3。

⒅ 《长编》卷273,熙宁9年2月辛卯。

⒆ 《宋会要辑稿》食货39之15。

⒇ 《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8。

京、诸路场务、津渡、坑冶等,不得令仕宦之家该荫赎人主掌。”①到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开禁。宋徽宗政和二年曾规定:“自今已后,诸在外见任官,如私置机轴,公然织造匹帛者,并科徒二年。”②估计在此之前还是允许的。同时,宋朝还有大量规定,如不许擅自挪用公款,不许私自役使部下、士卒从事工商活动,不许制造、出卖假冒伪滥商品,不许短斤少两,不许强买强卖,不许私造私贩禁榷专卖品,不许逃税抗税等,对官吏私家工商业经营活动都是有效的,都是他们应该遵守的。然而,实际情况与上述禁令大相径庭。

(一)“部内”经营工商业.趁赴任、离任之机经商

宋太祖开宝六年,卢多逊向太祖揭发宰相赵普“尝以隙地私易尚食蔬圃,广第宅,营邸店,夺民利。”③宰相统管全国,当然也包括京城,况且赵普本人就在开封办公,他经商显属违禁。此时与乾德四年禁止官员“于部内贸易、与民争利”的规定,才相距数年。数年后,即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正月的一道诏令中描述当时的情形说:“(中外臣僚)虽在缙绅之间,犹竞锥刀之末。乃至奉使郡国,守镇藩方,罔守不贪之言,亲与细民争利。”④后来,官吏经商之风日益盛行,部内经商之事就更是屡见不鲜了。宋真宗时,两浙转运使姚铉“鬻银多取直。托湖、婺、睦三州长吏市缣帛,不输征算。”⑤宋仁宗时,孙沔曾担任提举两浙刑狱,“在杭州,尝从肃山民郑昊市纱。”任并州知州时,“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绵、纸、药物。”⑥当时的枢密使夏竦,“性贪,数商贩部中。在并州,使其仆贸易,为所侵盗,至杖杀之。积家财累巨万,自奉尤侈。”⑦宋哲宗元符二年闰九月,权殿中会侍御史左肤揭露说:“(吕)嘉问先任发运使,就除知青州日,未赴任间,先令客司(安彦)般载本家米往新任出粜。”⑧“臣僚言:伏睹令州官及本县官不许托县镇寨官买物。访闻贪吏违法,禁托买而不禁自买。故州官行属县,县官经镇寨,多出头引收买匹帛丝绵等物。”⑨南宋时,新任知房州廖视“到郡之初,多令私仆贩运纱布。”⑩官至宰相的沈该,“顷在蜀部,买贱卖贵,舟车络绎,不舍昼夜。蜀人不以官名之,但曰‘沈本’,盖方言以商贾为本也”⑾南宋武将们在辖区内经营工商业也是很普遍的。

(二)私造私贩

宋朝禁榷专卖制度,比前代有所扩大。诸如盐、酒、茶、舶来品等,在大部分时间都属于禁榷专卖物品,不许私造私贩。但文官武将们却违犯禁令,私造私贩。

宋徽时的一道诏书中说:“比年以来,稍复纵驰,破制玩法,恃帅权每次高势而为邪……率来为酿,不可以数计,科配军民,侵夺官酤,公私交害。”⑿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八月有臣僚说:“今权豪恃势竞为私酤,开创酒库肆,布在诸处……造曲用麦动以数万斛计。”⒀洪拟也曾指出:“榷酤立法甚严,犯者籍其家财充赏。大官势臣,连营列障,公行酤卖,则不敢

________________

① 《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1。

② 《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59。

③ 《长编》卷14,开宝6年6月丁未。

④ 《宋大诏令集》卷198,《禁约中外臣僚不得因乘传出入赍经货邀厚利诏》。

⑤ 《宋会要辑稿》职官64元20至21。

⑥ 《宋史》卷288,《孙沔传》。

⑦ 《宋史》卷283,(夏竦传)。

⑧ 《长编》卷516、卷517。

⑨ 《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69。

⑩ 《宋会要辑稿》职官75之6。

⑾ 《系年要录》卷182。

⑿ 《宋会要辑稿》职官45之9至10。

⒀ 《宋会要辑稿》食官20之22。

问,是行法只及孤弱也。”①如果官吏敢于过问,也不会有好结果,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如周极“知秀州日,自带私家,坐船于本州酤卖私酒,为州酒务辖下人所捕。极忿怒其人,诬以行劫,绷拷有至死者。”②从中可以看到,从北宋到南宋,文官武将们倚仗权势,蔑视法禁,私酿私卖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宋代官员贩运私盐,也屡屡见诸文献记载。宋仁宗时,淮南转运使张可久曾“贩私盐万余斤在部中。”③南宋时,“二广州县自来寄居待缺官、有荫子弟、摄官、举人、形势之家,判状买盐,夹带私贩。”④宋代官员违禁私贩的商品并不局限于食盐。早在北宋仁宗时,蔡襄即曾指出:“仕宦之人……兴贩禁物茶、盐、香草之类,动以舟车,懋迁往来,日取富足。”⑤

(三)擅自利用官府人力、资金、物资为自家经营工商业

宋太宗时,官至京东转运使的和岘,“尝以官船载私货贩易规利。”⑥宋真宗时,发运使李浦“私役兵健,为姻家、吏部侍郎林特起宅。又附官船贩鬻材木,规取息利。”⑦宋仁宗时,“中人奉使江淮,多乘官船载私物营利,州县不敢检察。”⑧河北转运使王沿“尝假官舟贩盐。”⑨苏洵说:官吏经商时,“负之以县官之徒,载之以县官之舟。”⑩萧固知桂州时,“令部吏市女口,及差指挥人两浙商贩私物。”⑾吕溱在真定,“委信小吏,至假官曲酿酒,又使人诣旁郡贸易私利。”⑿南宋时,此风有增无减。赵伯东“守雷州,多破官钱,收买商货,航海以归。”⒀最典型的例子是唐仲友。据朱熹揭露:唐仲友在家乡婺州开设彩帛铺和书坊等。唐在台州担任知州时,其次子结婚,“凡供帐幞帟染破紫绫罗绢凡数百匹,从人衣衫数百领,乐妓衣服,并是会物库陆侃支公使库钱,往仲友私家婺州所开彩帛铺高价买到暗花罗并瓜子春罗三四百匹,及红花数百斤,本州收买紫草千百斤,日遂拘系染户在宅堂及公库变染红紫。……其余所染到真红紫物帛,并发归婺州本家彩帛铺货卖。……关集刊字工匠,在小厅侧雕小字赋集,每集二千道。刊板既成,般运归本家书坊货卖。……凡材料、口食、纸墨之类,并是支破官钱。又乘势雕造花板印染斑撷之属,凡数十片,发归本家彩帛铺充染帛用。”⒁武将们比文官也毫不逊色。有关记载很多,恕不赘举。

(四)强买强卖

官吏有权有势,具有强买强卖的条件。宋太宗时,辰州知州董继业“私贩盐赋于民,斤为布一匹,盐止十二两,而布必度以四十尺,民甚苦之。”⒂宋高宗的医官王继先“笼公私之利,凡客人有重货,则强买之。⒃宋孝宗时,“知鄂州赵善括……强令拍户沽买私酒,白纳利钱。”⒄台州知州唐仲友“在乡开张鱼鲞铺。去年有客人贩到鲞鲑一船,凡数百篰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宋史》卷381,《洪拟传》。

② 《宋会要辑稿》职官72之25。

③ 《长编》卷151,庆历4年8月戊申。

④ 《宋会要辑稿》食货28之17。

⑤ 蔡襄:《蔡忠惠公集》卷18,《废贪赃》。

⑥ 《宋史》卷439,职官64之24。

⑦ 《宋会要辑稿》职官64之24。

⑧ 《长编》卷100,天圣元年5月辛巳。

⑨ 《宋史》卷439,职官64之32。

⑩ 苏洵:《嘉祐集》卷5,《用法》

⑾ 《长编》卷194,嘉祐6年7月己亥。

⑿ 《宋大诏令集》卷205,《吕溱落职分司制》。

⒀ 《宋会要辑稿》职官74之45。

⒁ 《晦庵集》卷18,《按唐仲友第三状》。

⒂ 《长编》卷18,太平兴国2年3月乙亥。

⒃ 《三朝北盟会编》卷230。

⒄ 《宋会要辑稿》职官72之25。

不容本州人户货买,并自低价贩般归本家出卖,并差本州兵级般运。其他海味,悉皆称是,至今逐时贩运不绝。”①宋宁宗嘉定五年二月,“臣僚言:今之任于广者,凡有出产,皆贱价收之而归舟满载。南方地广民稀,民无盖藏,所藉土产以为卒岁之备。今为官吏强买,商旅为之惮行。”②由此看来,官吏强买强卖并不是个别现象。

(五)逃税抗税

宋代官员经商时的逃税抗税行为,是比较严重的。北宋初期,“近臣、戚里遣人市竹木秦、陇间,联臣筏至京师,所过关渡矫称制免算。”③宋真宗时,两浙转运使姚弦经商时也“不输征算。”(前引)。宋仁宗时,李清臣评论当时的官员:“起而牟利,贾贩江湖,干托郡邑,商算盈缩,秤较毫厘,匿关市之征。”④)苏洵亦曾指出:“今也吏之商,既幸而不罚,又从而不征。……”⑤“国家法令甚严。洵从蜀来,见凡吏商者,皆不征。”⑥说明北宋前中期官员经商不纳税是相当普遍的。后来的情况未好转,到南宋时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王继先经商,“税物浩瀚,则令监官放免之。”⑦赵彦满“载盐六巨艘,越采石径过,津吏方欲谁何,彦满即以竹枪戮伤军人,几死。”⑧长江沿线商税务的商税,因官吏们的逃税抗税行为而受到严重冲击。“今沿江场务所至萧条,较之往年,所收十不及四五。推原其由,皆士大夫之贪黩者为之。巨艘西下,舳舻相衔,稇载客货,安然如山。问之,则无非士大夫之舟也。……曲为覆护免税。”⑨他们既能为自己或亲信经商免税,又能庇护其他商人免税,是依靠其特殊身份。

_______________

① 《晦庵集》卷18,《按唐仲友第三状》。

② 《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36。

③ 《宋史》卷257,《王仁赡传》。《长编》卷2l。

④ 《宋文鉴》卷106。李清臣《议官》。

⑤ 苏洵:《嘉祐集》卷5、卷11。

⑥ 苏洵:《嘉祐集》卷5、卷11。

⑦ 《三朝北盟会编》卷230。

⑧ 徐鹿卿:《清正存稿》卷1。

⑨ 《宋会要辑稿》食货18之25。

宋代官僚地主在上述农业和工商业方面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及其具体做法,突出地表现出官僚地主经济的特权性。诚然,其他阶级或阶层并非没有上述作法,也一定程度地存在,但他们缺乏职权,都不如官僚地主那样典型、那样突出。此其一。其二,官僚地主经济的特权性,反映了宋代地主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换言之,宋代的地主制经济具有典型的特权性。因为,两宋320年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官僚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的是官僚地主。唯有官僚地主经济,才能代表宋代地主经济的基本特点。

这种特权性,产生出两大危害性。一是民贫。即广大农民阶级的贫困。不言而喻,宋代农民阶级的贫困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各种战乱、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盘剥、庞大的军费财政开支等。地主阶级上述带有严重特权性的经营活动和做法,则是直接而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农民自愿出卖土地,一般来说可以得到比较公平合理的价钱。而官僚地主的恃势霸占行为,则意味着农民分文难收。强买往往意味着压价,吃亏的仍是农民。计取巧夺也意味着农民是在极不情愿的条件下失去土地。官僚地主拥有很多土地,却利用权势拼命逃避赋役。他们逃避的赋役,转移到庶民地主和广大农民身上。农民难以承受沉重的赋役负担,有的自杀、自残,有的背井离乡,有的把田产投献或出卖给官僚地主,有的丧失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这方面的事例和记载为数甚多,在此仅举三条。宋真宗说:“然人言天下税赋不均,豪富形势者田多而税少,贫弱地薄而税重。由是富者益富,贫者益贫。”①乾兴元年十二月“上封者言:……才得归农,即复应役,直至破尽家业,方得闲休。所以人户惧,见稍有田产,典卖与形势之家,以避徭役(差役)。”②三司使韩绛说:“闻京东民有父子二丁将为衙前役者,其父告其子曰:‘吾当求死,使汝曹免于冻馁’。遂自缢而死。又闻江南有嫁其祖母及与母析居以避役者,又有鬻田减其户等者。田归官户不役之家,而役并[增]于同等见存之户。”③所以,此消彼长,官僚地主越多、特权越大,农民的处境就越艰难。二是国穷。宋代长期存在财政拮据问题。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冗兵、冗官问题密不可分。军费占财政支出的七成到八成,是首要的原因。而冗官和官僚地主经济的特权性,实为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宋史·食货志》在谈到北宋前中期的垦田数时写道:“天下垦田:景德中,丁谓著《会计录》云,总得一百八十六万余顷。由是而知天下隐田多矣。……而开宝之数几倍于景德,则谓之所录,固未得其实。……以治平数视天禧则犹不及,而叙《治平录》者以谓此特计其赋租以知顷亩之数,而赋租所不加者十居其七”。就是说,宋代的实际垦田数与宋朝政府所掌握并从中征收到赋租之数很不一致,隐田漏税之弊极为严重。垦田的增加,往往并不意味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甚至出现不增反减的怪相。如“皇祐中,天下垦田视景德增四十一万七千余顷,而岁人九谷乃减七十一万八千余石”。④隐田漏税者包括社会各阶级阶层,而以官僚地主阶层为罪魁祸首。前引事例和记录,已足以看清宋代官僚地主疯狂的逃税、抗税行为及其普遍性和严重性。众所周知,宋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获得显著发展,超迈前代,却没有出现民富国裕景象,倒形成民贫国穷局面,那么,财富都到哪里去了?北宋末年,李光透露了天机:“天下财赋尽归权倖之家。”⑤李光此论,未免夸张,但却确切地揭示了宋代大部分财富归于官僚地主阶层的真象。

最后必须指出,特权性决不是宋代地主制经济所独有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存在的。战国秦汉时期,地主阶级一是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二是在二十等爵制度下由军功、权贵、官吏成长起来的富有者。汉代的征辟、察举制度,既是地主阶级特权的一种表现,又是其特权的一种助长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门阀地主占据主导地位,其特权性更是极为显著的。隋唐五代至北宋初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仍是世族门阀地主占优势地位,后期则是军阀地主和庶民地主的天下,军阀地主的影响更胜一筹。元代统治集团,由蒙古族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权贵、军功地主和官僚地主组成,其特权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明代,由王公贵族,文武官吏组成的缙绅地主,其特权性亦很突出。清代,缙绅地主依然存在,但其比重和特权性已大不如前,明显削弱,庶民地主和小农经济才获得显著发展。费维恺教授曾指出:“自宋以来,中国的财富、政治权力、社会地位皆为官绅阶级所垄断,而其家庭皆为拥有若干资财的地主”。⑥此言显然失于片面化、绝对化,但看到了官绅阶层的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特权性则是值得重视的。实际上,从战国秦汉到两宋,也大致如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绅阶层及其特权性,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很值得我们做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我们探讨地主制经济,也不可忽略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

① 《宋会要辑稿》食货1之18。

② 《宋会要辑稿》食货l之20。

③ 《宋史》卷177。以《文献通考》卷12校。

④ 《宋史》卷174,《食货志》。

⑤ 李光:《庄简集》卷8,《论制国用札子》。

法官发言稿篇4

军训的结束真是一个终点吗?不,它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同学们,美好的未来还等着我们去创造,这仅仅是一个精彩的开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军训优秀学员发言主持稿,请您阅读!

军训优秀学员发言主持稿1尊敬各位领导,敬爱的教官、老师,亲爱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322班的吕小米,能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发言,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高一军训学员,向为我们提供这次宝贵军训机会、促进我们成长的各级领导,向与我们共度军训时光、为我们付出辛劳的各位教官、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回首紧张而艰苦的军训时光,我感慨万千。在这十天里,我们吃了很多苦,冒着风雨,顶着烈日,流了汗水,也流过泪水。每天的军姿训练,站到两腿发酸,依然要笔直的站立。稍息、立正、蹲下、起立、齐步、正步、跑步,单调的动作,我们要反复练习直到符合标准。虽然我们苦,我们累,我们瘦了,黑了,但我们没有退缩,没有掉队,我们经受住了考验,知道了什么叫团结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明白了集体的荣誉才是最高的荣誉,懂得了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我由衷地感谢这次军训对我们的磨砺。它让我们学会了坚强、友爱、团结,懂得了坚持、成功和荣誉。

军训有苦也有乐。一身迷彩军装,让我们多了一份英姿,宽阔的操场成了我们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困难时的互助让我们体会到了同学间的友谊,训练间的小插曲让我们心情愉悦笑声连连,在这十天里,我们还零距离的接触了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你们的微笑、你们的严厉、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情怀,你们的作风,你们的坚毅,将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

同学们,军训的结束并不代表结束,而代表一个新的开端。我们即将步入高中学习生活,投入到全新的、充满挑战的学习生活中去。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就让我们想想军训时的坚持,超越自我,继续执着地走下去;当我们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时,让我们想想军训中我们喊出的豪言壮语,昂起头来,自信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同学们,炎炎烈日下,我们挥洒着汗水,但我们无怨无悔。我们的青春因为有了这一段军旅生活而变得激扬奋发;我们的青春因为有了汗水的洗礼而变得坚韧不拔!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少份娇气,多份坚强;少份依赖,多份自强;少份怨天尤人,多份勇往直前。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军训优秀学员发言主持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官、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能代表初一的全体同学站在这台上讲话,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首先,让我们先以热烈的掌声向在军训中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的各位教官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为期六天的军训是我们告别小学学习生活,走向新学校的第一课。在这里,我们穿着军人的服装,守着军人的纪律,我们就是一个小军人。

看着教官们英姿飒爽的身影,回想儿时:在我逐步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有许多概念在持续地对我起着影响,其中,解放军就是严谨、坚强、毅力的象征。

儿时,向解放军学习一直是大人对我们的要求,鼓励我们这帮好儿女要有解放军的万丈豪情,志在四方602军训优秀学员演讲稿602军训优秀学员演讲稿。但到底学习解放军什么,如何学习,怎样才能学到,还真的模糊。

带着欢心鼓舞,我们来到这片哺育军人的国土,感受军人的酸甜苦辣.如今我亲临其地,感受到了梦中的解放军与他们坚强的意志。

几天来,军营中铿锵的口令,无数次不厌其烦的动作示范,被灸热的阳光晒黑的面庞,浸透了汗水的衣衫,教官们飒爽的英姿、严谨的作风、严明的纪律、吃苦耐劳的精神、过硬的军事素质,将永远定格在良乡二中全体师生的记忆中

亲爱的同学们,六天的军训,短暂而充实;六天的军训,辛苦却难忘。我们严格要求自己,一切听从指挥,而且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像军人那样生活,像军人那样思考,像军人那样训练。虽然我们的脚底磨出了水泡,我们的脚步却更加坚定;虽然我们训练得腰酸背痛,我们的脊背却更加挺拔;虽然我们晒黑了,练瘦了,虽然我们流汗甚至流泪,可是军训却健壮了我们的体魄,增强了我们的集体观念,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品质,让我们受益终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考验,怎能体味成长的快乐?大家在短暂的军训的中,圆满完成了任务。让我们的身体得到锻炼,精神得到升华,向学校和亲人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军训优秀学员发言主持稿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官、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13连的,今天我很荣幸代表优秀学员发言。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七天的军训已到了尾声,七天前开训典礼上的每个瞬间却仍历历在目。在这块宽阔的训练场上,七天前,我们面对各位领导曾郑重宣誓:“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现在,我们可以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我们做到了!”

回首过去的七天,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训练时,我们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撼动大地的,是我们整齐的步伐;响彻天际的,是我们激昂的口号;气冲斗牛的,是我们昂扬的斗志。炎炎烈日下,我们军姿依旧;绵绵细雨中,我们秩序井然。因为我们心中都有这样一个信念:“这不过是对我们的小小考验罢了,不经历痛苦的磨练,怎能强健的体魄,坚韧自己的意志呢?”休息时,我们与教官打成一片,纵情高歌,顿时,运动场上激荡起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在这短短的七天中,我们真正做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还有一些身影,让我们久久难以忘记。我们的教官,每天顶着焦阳为我们纠正动作。有的教官为了白天能向我们下达清晰的口令,每晚都要吃药来保养嗓子。他们已然沙哑的口音,怎能不让我们心痛呢?同学们,没有教官们对我们的严格训练、辛勤付出,我们怎能取得今日之成果?我们的指导员,每天陪我们一同训练,时刻关心着我们。他们寸步不离,怎能不让我们温暖?还有那些七天中为我们排忧解难的各位领导们、志愿者们,以及对我们体贴入微的生活老师,他们为我们高一新生军训付出了太多太多。在此,我谨代表本次军训的全体学员向你们致敬!

七天的军训生活即将划上一个句号,在这短短的七天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军事技能,也磨练了意志,砥砺了斗志,升华了精神,军训更培养了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品质。我想,这些正是这次军训给我们的最珍贵,最璀璨的财富。

军训的结束真是一个终点吗?不,它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同学们,美好的未来还等着我们去创造,这仅仅是一个精彩的开端。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军训为起点,以军训精神为指导,告别过去,开创未来。为自己,为168中学,为祖国的锦绣未来而不懈奋斗吧!

军训优秀学员发言主持稿4尊敬各位领导,敬爱的教官、老师,亲爱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322班的吕鑫鑫,能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发言,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高一军训学员,向为我们提供这次宝贵军训机会、促进我们成长的各级领导,向与我们共度军训时光、为我们付出辛劳的各位教官、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回首紧张而艰苦的军训时光,我感慨万千。在这十天里,我们吃了很多苦,冒着风雨,顶着烈日,流了汗水,也流过泪水。每天的军姿训练,站到两腿发酸,依然要笔直的站立。稍息、立正、蹲下、起立、齐步、正步、跑步,单调的动作,我们要反复练习直到符合标准。虽然我们苦,我们累,我们瘦了,黑了,但我们没有退缩,没有掉队,我们经受住了考验,知道了什么叫团结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明白了集体的荣誉才是最高的荣誉,懂得了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我由衷地感谢这次军训对我们的磨砺.它让我们学会了坚强、友爱、团结,懂得了坚持、成功和荣誉。

军训有苦也有乐。一身迷彩军装,让我们多了一份英姿,宽阔的操场成了我们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困难时的互助让我们体会到了同学间的友谊,训练间的小插曲让我们心情愉悦笑声连连,在这十天里,我们还零距离的接触了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你们的微笑、你们的严厉、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情怀,你们的作风,你们的坚毅,将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

同学们,军训的结束并不代表结束,而代表一个新的开端。我们即将步入高中学习生活,投入到全新的、充满挑战的学习生活中去。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就让我们想想军训时的坚持,超越自我,继续执着地走下去;当我们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时,让我们想想军训中我们喊出的豪言壮语,昂起头来,自信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同学们,炎炎烈日下,我们挥洒着汗水,但我们无怨无悔。我们的青春因为有了这一段军旅生活而变得激扬奋发;我们的青春因为有了汗水的洗礼而变得坚韧不拔!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少份娇气,多份坚强;少份依赖,多份自强;少份怨天尤人,多份勇往直前。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军训优秀学员发言主持稿5尊敬的领导、四川省武警中队教官、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历时十天的剑阁职中2009年春招高一学生军训即将圆满结束。我是来自 连 排的春招 班军训学员。在此,我代表全体参训学员向全体武警教官及校领导,班主任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在这个三伏天对我们的所有付出!

在这次军训中,来自四川省武警总队的教官一丝不苟,你们意志坚定、毅力超强、纪律严明、作风硬朗。你们以高超的军事素质教导学员,以高昂的军训热情感染学员,以真诚的关爱之心感化学员。去年,我们在电视上看见了四川省武警总队官兵在汶川大地震中可歌可泣的英勇表现;今年,我们在剑阁职中训练场上亲历你们的教诲。你们顺利地完成了你们的任务和我们学校的委托。

这十天的军训生涯,在教官的严格要求下,在老师的亲切关怀下,我们高一全体军训学员克服重重困难,发扬能吃苦,能忍耐,能战斗”的军人作风。通过军训,同学们学有所成,综合素质提高了,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增强了、锻炼了体魄,磨炼了意志。走法协调,跑法整齐;列队迅速、队列整齐;内务整理整洁,国际知识全面;军事训练务实有素,训余活动有声有色。

军训中,有的学生病倒了,稍有好转一些就坚持训练,带病坚持训练;有的学生受伤了,他们还是坚持了伤员单独排的训练;更多的同学克服了初到学校的不熟悉,凭借顽强的意志,在教官的亲切关怀和严格训练下,在班主任的关心和鼓励下,圆满地完成了军训。十天前,我们是来自县内外刚毕业顽皮的初中生;十天后,我们已经是经历了军训的优秀的军事学员:爱祖国、讲纪律、重合作、强素质、吃大苦的优良品质的种子已经撒播在每一个军训学员的心田,也必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结出丰硕之果!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争朝夕,十天太短。相信同学们从今以后,一定能将这短短的是天军训的成果带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成为新时代指点江山的风流人物。

最后,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全体教官、全体教师的辛苦劳动,谢谢你们!祝你们幸福安康!

法官发言稿篇5

浪费在套话、废话和空话上

“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的变化,而能够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懂得和世界交流的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在吴建民看来,中国人尤其是相当多的中国官员不该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充满套话、废话和空话的无效交流上。因为缺乏交流学的素养,不少官员在领导能力上大打折扣,甚至酿成等难以弥补的后果。

“很多中国官员不大懂得交流。他们万里迢迢到国外招商,请了很多人,介绍自己的省份或者城市,结果一上台先说天气,‘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来到美丽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好不容易到正题了,又是一大堆让人云里雾里的话语,比如‘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开放’之类。这些代表团在给国内的报告中,无一不说‘获得了圆满成功’,但我作为一个大使,坐在旁边却感到很不自在。”他说。

让吴建民感到尴尬的还不止这些。他在任驻法大使的时候,每年光副部以上的代表团就要接待两百多个。很多代表团在介绍他们的投资环境时,都喜欢使用一个外国人感到莫名其妙的词:热土(hot land)。还有,有不少国内去的官员讲话喜欢大嗓门,念稿子念得满面通红,还喜欢长篇大论。

此外,一些官员喜欢一上来就称请来的外国记者为“新闻界的朋友”,“记者朋友”,听得下面的记者直皱眉头,因为在法国的文化里,“朋友”两个字是很重的,绝对不能滥用;一些官员喜欢沿用国内的习气,一上台就是“尊敬的××、尊敬的××”,八个“尊敬的”下来,三分钟就没有了;还有的官员讲话喜欢“穿靴戴帽”,滥用“世界领先”、“国际水平”等形容词和主观判断,而不是用数字和事实说话,而且只讲成绩,不讲不足……

“我在国外常听国内来的官员对外国听众讲话,动不动就是世界先进、世界第一,听得我心里有些发毛。很多官员喜欢告诉外国人全世界每四个人戴的领带就有一条我们生产的、自己人听了也许很高兴,但外国人听了会不会有一天对你进行反倾销啊?”

在吴建民看来,中国不少官员在对外交往中存在误区,总以为自己讲的别人就一定懂,总以为自己的好意别人一定领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吴建民举例说,有一次一位领导同志会见西欧一个国家知名人士代表团。会见完后,该代表团团长对他发牢骚说,我不知道你们这位领导是接见我,还是接见你们的翻译。原来在整个会见过程中,这位领导一直朝右边对着翻译说话。实际上领导同志对这个团很重视,讲话的内容也很友好,但是一个小小的无心之失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让吴建民感到困惑的是,他接触过的一些国人即使当了很大的官,但依然“不会吃饭、不会穿衣”,一露面就让人觉得不得体。还有一些人,本来工作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在对外交往中,一见面一握手一说话就把人得罪了。

“我们中国人怎么搞的,好像茶壶里面装了饺子,倒不出来,倒出来的全是水?为什么我们的官员到了国外,几句话能把别人的兴趣调动起来的人这么少?为什么中国官员的讲话里那么多大话套话和空话?这里面,不懂交流学是重要的原因。”他说。

新闻官员交流意识和能力欠缺

作为官员,对交流能力要求最高的也许就是各级新闻官员。吴建民在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新闻官员要学会寻找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然后用人家听得懂、能够打动人心的方式传递出去。

“我在外交部当新闻司司长的时候,一些地方负责宣传的同志对我说,请境外记者到他们那里去,好吃好喝,再送些礼品,让他们多给我们报道一些。这样能行得通吗?恐怕弄不好会适得其反。你不研究记者的兴趣,不提供记者感兴趣的信息,他才不报道呢。”

吴建民在工作中也碰到过一些新闻官员“怒斥”记者的事,有的甚至酿成媒体事件。他记得,10年前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访问法国的时候,在一次活动中一个法国的当地组织混了进去,把传单都撒到这位领导同志头上去了。后来一名香港记者问这位领导:你对此有何评论?这位领导淡淡地说了一句:没看。这是个很妙的回答。

有一次吴建民与基辛格的一个合作者聊天,问对方中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对方回答说:最大的障碍是中国在世界上被扭曲的形象。吴建民很认同这句话。他认为,中国的形象为什么会被扭曲?这和新闻媒体的报道有关,也和中国官员尤其是新闻官员交流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有关。

为国家利益当好发言人

有人评价中国官场文化说,一些中国官员至今习惯把自己“藏”起来,认为“说真话、说人话”容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对此,吴建民评论说,公共人物说话是要考虑各种关系,但这种考虑应该从国家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

吴建民坦陈:作为发言人,他履行的是国家职责,不能随便发表个人的意见。如果没有高层的认可,任何重要信息都不能随便,更不能信口开河。“很多事情出于各种考虑,我可以不说,但我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就是绝对不能说假话,因为那样损害的不仅是我吴某人的声誉,更会损害国家利益。”

如果发言人没有得到授权,就不能想当然地就自己可能并不完全知情的事情发表议论。“有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某国有一位发言人在评论其国家领导人健康状况时话说得太满,不料当天晚上该国家领导人就因病去世了”。

和赵启正联合写《交流改变人生》的书

在众多的关于交流能力的话题中,很多人对官员念稿子很有看法。有一次吴建民曾建议国家领导人不要念稿子,结果那次效果很好。但是吴建民纠正说,并不是所有官员在所有场合都不要念稿子,有时候念稿子作为一种职务行为,更能体现所事实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多次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也让吴建民看到领导人个人交流能力对国家形象的贡献。很多外国记者都对吴建民说,他们在亲眼看到中国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后,都改变了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的看法,产生了好感。一位国家领导人一次对吴建民说,“西方世界对共产党国家的领导人有一个公式化的概念,老态龙钟、严肃、僵化,没有人情味,我就是想改变这样的形象。”

吴建民认为,自古中国人的哲学是“敏于行,讷于言”,“能说会道”的人容易被批评为夸夸其谈,而不善表达的“老黄牛”倒是人们表扬的对象。另外,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都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了交流能力这一基本的素质,如北京一个名校的学生走丢了竟然迮问路都不会。加上长期计划经济等原因,中国人的交流能力普遍落后,如果把交流当作一种生产力或者对生产力的解放,那么交流力的缺失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浪费。

吴建民解释说,交流之所以能够改变人生,因为善于交流的人更容易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也更有机会脱颖而出。他举例说,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急需人才。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到二汽视察,当时二汽的一位负责人汇报工作,讲得很清楚,答问也很好。事后那位中央领导同志觉得这个人不错,向有关单位进行了推荐。

吴建民特别强调“交流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他解释说,靠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85%的杰出人士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法官发言稿篇6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术期刊;虚假网站;网站特征;应对策略

1研究方法

2019年5月25日,笔者以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8版)列出的18种图书情报类期刊为样本,利用使用率最高的百度搜索引擎进行调查,记录期刊的官方网址及虚假网址,同时采集虚假网站上的“首页”“在线投稿”及“联系我们”等信息。

2结果与分析

2.1图书情报类虚假期刊网站现状

笔者调查发现,共12种图书情报类期刊存在虚假网站,分别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图书馆》《情报科学》《图书馆建设》《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占样本期刊总数的66.7%。这说明图书情报类虚假期刊网站仍然呈泛滥之势,形势依旧严峻。

2.2图书情报类虚假期刊网站特征

(1)投稿流程简单,无需注册作者。多数期刊网站的在线投稿系统会要求作者进行注册登录、添加作者信息、提交论文信息等步骤,但虚假期刊网站在投稿过程中无需进行作者注册,只需要作者提供基本信息并上传原文文档,便可以提交稿件。(2)界面简单,文章无法下载全文。调查发现12种图书情报类虚假期刊网站全部为静态结构,样本期刊虚假网站首页只有目录信息,有些提供摘要内容,但都无法点击下载全文,且数量较少。(3)网址大多为刊名缩写。笔者通过分析虚假期刊网站的网址特征,发现其大多为刊名缩写。有些期刊没有独立网站,真正官网与其主办机构有所关联,这便增加了作者的检索难度,使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图书馆学研究》为例,其官方网站为其主办机构吉林省图书馆官网的二级网站,作者只能通过其主办机构官网进入期刊的官方网站,且内容较少,而虚假期刊网站相对而言信息量更为丰富,这便会使作者难以区分真假,很容易上当受骗。(4)信息简略。大多虚假期刊网站不会留下具体的联系电话,只会提供地址信息及邮政编码,且这些信息的来源为期刊官方网站,而真正的杂志官网会提供详尽的期刊信息。其中,《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虚假网站提供了邮箱信息,但其邮箱也是伪造的,与真正的期刊邮箱相差较大。(5)搜索引擎中显示信息单一。笔者通过调查发现,12个虚假期刊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显示信息均为“欢迎访问《×××》杂志官网”,这一明显的特征可以有效提醒作者质疑该网站的真实性。

3有效打击虚假学术期刊网站的对策

3.1作者有效识别

(1)多次识别。笔者调查发现,样本期刊中虚假网站的位置一般在搜索结果的第一页,这便对作者具有较高的迷惑性,由此可见作者不应因为网站位置较为靠前便降低防范性。由于真正网站与虚假期刊网站相差较大,作者可多次点击搜索结果中其他网站综合进行辨别,如能将两者的功能及内容进行粗略比较,便可轻易辨识其真伪。(2)网址辨识。作者在投稿时,如是通过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找到的期刊官网,可以查看其网址信息。如果明显为刊名缩写便应提高警惕心,可以通过进一步查找主办机构的网址确认期刊的官方网站。例如,可以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的“办事服务”进入“业务查询”并点击“期刊/期刊社查询”查询相应的主办单位信息,进一步核对官方网址;也可以登录“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点击“期刊”输入相应的刊名,查找其主办单位信息及官网信息。(3)“审稿”时间较短。传统期刊审稿流程较为复杂,通常需要经过投稿、初审、外审、终审,一般需要至少3个月以上的收稿周期,但虚假期刊网站一般会在作者投稿后一周以内要求汇款。因此作者可以通过投稿时间及要求汇款时间进行辨别。(4)汇款账户为个人账户。正规杂志社编辑部一般会以单位账户要求作者汇款,如果要求汇款到个人账号,便要慎重操作,可以找到期刊编辑部的联系方式进行确认。

3.2编辑部增强显示度

(1)加强学术期刊的宣传。作者一旦发现虚假期刊网站,应及时反馈给编辑部。编辑部可以通过在纸质期刊、期刊官网、期刊微信公众号、微博上已发现的虚假期刊网站信息,提高其曝光度,提醒作者提高防范意识,避免作者上当受骗。(2)申请搜索引擎认证。学术期刊非法网站主要借助搜索引擎优化技术,通过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展示其虚假页面,在这一信息化时代,投稿者已经习惯于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期刊网站[3]。因此,编辑部应善于利用官网认证功能,积极进行官网的平台认证,申请官网认证标识。认证完成后,官方网站会加上蓝底白字认证“官网”标识,能够提升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增强网站的辨识度,使作者快速识别官网,降低作者上当受骗的概率。尽管进行平台的认证需要向搜索平台缴纳实名实网费及年费,但通过认证标志查找期刊网站无疑是作者识别官网的最有效途径,因此编辑部应该坚定打击虚假期刊网站、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的决心,为作者及读者提供高效服务。

3.3政府建立相应的维权机构

良好的学术出版环境必然无法缺少政府部门的监管。期刊管理部门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加大查处力度,为作者建立维权机构,及时发现并阻止虚假学术期刊网站的诈骗行为,净化学术出版环境。

4结语

法官发言稿篇7

怎样撰写竞聘演讲稿(竞职演讲稿)

竞聘演讲稿是竞聘者在竞聘演讲之前写成的准备用作口头发表的文稿。竞聘演讲的目的,就是要使听众对演讲者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鉴别其是否能胜任该职位。演讲稿的撰写,是竞聘上岗演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值得每一位竞聘者注意。一、竞聘演讲稿的写作要求1、气势要先声夺人竞聘演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竞争性,而竞争的实质,是争取听众的响应和支持。而做到这一点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要有气势,“气盛宜言”。这气势不是霸气,不是骄气,不是傲气,而是浩然正气。有了渊博的才识、正大的精神和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深厚的感情,作者就不难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2、态度要真诚老实竞聘演讲其实就是“毛遂自荐”。自荐,当然应该将自己优良的方面展示出来,让他人了解自己。但要注意的是,在“展示”时,态度要真诚老实,有一分能耐说一分能耐,不能为了自荐成功而说大话,说谎话。3、语言要简练有力老舍先生说:“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包含得多。”竞聘演讲虽是宣传自己的好时机,但也决不可“长篇累牍”。应该用简练有力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4、内心要充满自信著名演说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不要怕推销自己。只要你认为自己有才华,你就应该认为自己有资格担任这个或那个职务。”当你充满自信时,你站在演讲台上,面对众人,就会从容不迫,就会以最好的心态来展示你自己。当然,自信必须建筑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这样的自信,才会成为你竞聘的力量,变成你工作的动力。二、竞聘演讲稿的写作方法1、竞聘演讲稿的开头方法竞聘演讲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因此,精彩而有力的开头便显得非常重要。有经验的竞聘者常用下面的方法来开头:(1)用诚挚的心情表达自己的谢意。这种方法能使竞聘者和听众产生心理相融的效果。例如:我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同志们给了我这次竞聘的机会。(2)简要介绍自己的有关情况,如姓名、学历、职务、经历等。例如:我叫李明新,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哲学教研室副主任。(3)概述竞聘演讲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能使评选者一开始就能明了演讲者演讲的主旨。例如:我今天的演讲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我竞聘人事局副局长的优势;二是谈谈做好人事局副局长工作的思路。2、竞聘演讲稿的主体内容竞聘演讲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介绍给评选者,让评选者了解你的基本情况,了解你对竞聘岗位的认识和当选后的打算。所以,竞聘演讲的主体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1)介绍自己应聘的基本条件所谓基本条件就是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这一部分实际上是要说明为什么要应聘,凭什么应聘的问题。竞聘者在介绍自己的情况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即针对竞聘的岗位来介绍自己的学历、经历、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已有的政绩等等。并非要面面俱到,而应根据竞聘职务的职能情况有所取舍。(2)简要介绍自身的不足之处竞聘者在介绍自己应聘的基本条件时,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长处,但不是对自身的不足之处,闭口不言。请看某竞聘者的表述:我从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缺少经验。这是劣势,但正因为从未在“官场”混过,一身干净,没有“官相官态”,“官腔官气”;少的是畏首畏尾的私虑,多的是敢作敢为的闯劲。正因为我一向生活在最底层,从未有过“高高在上”的体验,对摆“官架子”看不惯,弄不来,就特别具有民主作风。因此,我的口号是“做一个彻底的平民班长”。(3)表明自己任职后的打算评选者更关心的还是竞聘者任职后的打算。因此,竞聘者在竞聘演讲时,一定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亮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要紧紧围绕着听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请看某竞聘老干部处副处长职务竞聘人的演讲:总结我自身的情况,我认为我有条件、有能力胜任副处长的工作。如果我能竞聘成功,我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协助处长继续做好老干部工作。解决老干部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问题,老干部的晚年教育问题。其次,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和健身活动,使他们老有所乐。第三,积极开展家访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孤寡老人的服务工作,安排工作人员与他们结成帮助对子,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第四,设立一个处意见箱,了解老人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向局领导汇报,并及时解决问题。3、竞聘演讲稿的结尾方法好的结束语能加深评选者对竞聘者的良好印象,从而有利于竞聘成功。竞聘演讲常见的结尾方法有:(1)表明对竞聘成败的态度。这种方法能使评选者感受到竞聘者的坦诚。例如:作为这次竞聘上岗的积极参与者,我希望在竞争中获得成功。但是,我绝不会回避失败。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我都将“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2)表达自己对竞聘上岗的信心。例如:我今天的演讲虽然是毛遂自荐,但却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只是想向各位领导展示一个真实的我。我相信,凭着我的政治素质,我的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精神,我的工作热情,我的管理经验,我一定能把副处长的工作做好。如果各位有疑虑,那就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决不会让大家失望。(3)希望得到评选者的支持。例如: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请相信我,投我一票!我将是一位合格的处长。

法官发言稿篇8

?

上天竺有老僧,尝入冥,见狰狞鬼卒驱数千人在一大公廨外,皆褫衣反缚。有官南面坐,吏执簿唱名,一一选择精粗,揣量肥瘠,若屠肆之鬻羊豕。意大怪之。见一吏去官稍远,是旧檀越,因合掌问讯:“是悉何人?”吏曰:“诸天魔众,皆以人为粮。如来运大神力,摄伏魔王,皈依五戒。而部族繁伙,叛服不常,皆曰自无始以来,魔众食人,如人食谷;佛能断人食谷,我即不食人。如此哓哓,即彼魔王亦不能制。佛以孽海洪波,沉沦不返,无间地狱,已不能容,乃牒下阎罗,欲移此狱囚,充彼噉噬;彼腹得果,可免荼毒生灵。十王共议:以民命所关,无如守令,造福最易,造祸亦深。惟是种种冤愆,多非自作;冥司业镜,罪有攸归。其最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亲属,一曰官之仆隶。其四种人,无官之责,有官之权。官或自顾考成,彼则惟知牟利,依草附木,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四大洲内,惟此四种恶业至多,是以清我泥犁,供其汤鼎……。[1]

这个故事的荒诞性是显而易见的。纪昀在此故事之后即说道:“语颇荒诞,似出寓言”。然而,这个故事又有其真实性,其“以民命所关,无如守令,造福最易,造祸亦深。其最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亲属,一曰官之仆隶”云云,正是清代社会的客观现实。纪昀记此故事,乃神道设教,也正是针对上述“四种人”的。

本文要讨论的是上述“四种人”中的第四种人——“官之仆隶”。所谓“官之仆隶”,在清代正式的称谓叫做“长随”,俗称“家丁”或“家人”。“家人”云者,或以为是官之家属。这种按照今天的意义所作的字面理解,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些人在当时的官员看来,不同于吏和役这些“公人”,而是他们家里的人。但是,这些官员的“家里人”,是“官之仆隶”,不是官员的家属。官员的家属,是上文提到的第三种人,即所谓“官亲”。“仆隶”的意思很清楚,是仆人或者奴仆的意思。清代社会,大户人家使用奴仆是一种普遍现象。乡居和城居的地主,使用仆人耕地种田管理家事;读书士子去赶考,也使用仆人照顾其生活。清朝的地方官使用仆人,与这两种情况同出一辄,但由于地方官与地主不同,所业不同,使用的仆人也就有所不同。清朝的地方官大多是“学而优则仕”,原来一介书生时所使用的一二仆人,做了官不妨沿用,但情况如果仅仅如此,也许就排不进上述四种人的行列。需要指出,清代所谓“家人”,一般就指“官之仆隶”。也就是说,“家人”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的内涵就是官员的仆人。正如纪昀所言,他们与吏役一样,虽“无官之责”,但“有官之权”。他们事实上成了地方行政运作中的有机组成要素。

“官之仆隶”

《偏途论》云:“‘长随’二字,乃堂官之别名。一二品文官家人名曰‘堂官’,又曰‘内使’。一二品武官家人名〔曰〕‘家将’,又曰‘内丁’。昔宋太祖雪夜访(赵)普,见有堂官一人跟随左右,恭敬至诚,故赐曰‘长随’。后为指挥之职。因此云‘宰相家人七品官’,由此而说。”[2]“长随”之名,是否起于宋太祖之赐,待考。明代有“长随”,但它既不是指挥之职,也不是官员的家人,而是宫中的宦官。赵翼《廿二史札记》云:“长随本中官之次等、受役于大珰者。”又云:“今俗所谓‘长随’,则官场中雇用之仆人,前明谓之‘参随’。《明史·宦官传》:高淮监税辽东,有参随杨永恩婪贿事发,几激军变;又税监陈奉在武昌肆毒,众欲杀奉,逃而免,乃投其参随十六人于江。又《何景明传》:太监廖銮镇关中,横甚,其参随遇三司不下马,景明执而挞之。[3]清代的“长随”与明代矿监税使的“参随”确有相同之处,但其渊源不在于此。 从“家丁”这一称谓,似可看到其直接的渊源。所谓“家丁”,原指将帅的亲兵。明代中后期,将帅镇边御寇,多用家丁。[4]此风清代承之。从康熙年间限制地方官员多带家丁的情况看,清代初期官员蓄用家丁之风极盛。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史刘子章条奏外官禁止多带家口。下部议。议准:“外任官员,除携带兄弟、妻子外,汉督抚带家人五十名,……汉督抚有管兵之责,如有多带者,令其自行陈请。至旗员有边疆差遣之事,非民官可比,督抚所带家口,不许过五百名”。[5]这是清代首次对官员携带家丁作出限制。然而,即以五百名为最高限额,[6]督抚家丁的队伍已然庞大。

与明代相比,清代官员带用家丁发生了两个大的变化:一是普遍化。不仅肩负军政之职的封疆大吏如总督、巡抚者带用家丁,司、道、府、州、县等所谓“民官”也都带用家丁。在康熙二十五年的“议准”中,这些“民官”都有相应的家丁名额。其中“藩臬带家人四十名,道府带三十名,同知、通判、州县带二十名,州同、县丞以下官员带十名;……(旗员)司道以下等官所带家口,照汉官加一倍”。[7]二是行政化。将帅的家丁,在战乱之时,与将帅“协力并心”,乃至“与寇搏战”;而“承平之世,将领皆雍容裘带,岂复招练壮勇而为家丁?即其所选用亲兵,亦多取韶美便捷者,以给使令”。[8]这是将帅使用家丁的一般情况。而当承平之世,职在军民两政的督抚,日常的职责则主要侧重于“民政”,其所用家丁也就随之转变职能。司道以下的“民官”,其职责本在治民,所用之家丁也就以协助其治民之事为主。动乱之时,也有“民官”率民壮以至于家丁,抵御“寇盗”的情况,但这是因事而起,非其常规。地方之官以征收一方之钱粮和维持一方之治安为职责,其家丁的作用也就在其中。王植说:“长随非在官之人,而所司皆在官之事,乃胥役所待以承令而集事者也。”[9]其所司“皆在官之事”,故其为州县衙门的行政人员;其系“胥役所待以承令而集事者”,故其为官员与吏役之间的一个行政环节。

清代州县官多引用亲戚朋友入署办事,以为这些人提供一个养家糊口的就业机会。因此 ,官员之戚友是长随的一个来源。但长随的主要来源不是官员的亲友,而是在官场中以长随为业的人。

《长随须知》云:长随主要由三种人充当。其一,“原系世家,或因家计淡泊,又无事业可做,自问学术尚堪应试,不得已远奔他乡,充作长随,以图出身立业”;其二,“原系买卖出身,因命远折本,以糊口奔走江湖,广见多闻,生有苏、张之舌,充作长随”;其三,“自幼无力,不使学业,及至成人,不能自给,免强充作长随”。此外,还有“自幼不学手艺,不务本业,游手好闲,行心污秽,不惜颜面,不顾廉耻,胡言乱语,不达时务,口是心非,恨上怨下,明去暗来,见利忘义;自幼不听父兄管束,任意胡行,结党成群,终日游戏,日夜醉赌,卖弄风骚,求人举荐,混充长随”者。《偏途论》则根据上述三种人材来源以及他们的素质、品格状况和最后归宿,而将长随分为三等:“超等长随”、“特等长随”和“次等长随”。“超等长随,曰祖父本系士宦,后嗣因家寒,读书不能上进,欲改经营,手乏资本,又属外行;亦有身列生、监者,运蹇之际,一时难以高发,只得奔走他乡,谋当长随。其人胸中本有智识,品性端方,能替官府办事,善察上人之意,奉公守法,始终如一,不作卑污之事,朝时来运至,得遇明主,睹其人而重用,渐财源而骤至。有时志由偏途捐班出仕,仍可荣宗耀祖。此等长随名曰‘暂随’。特等长随,曰父兄经买卖为商,已娶亲生子,己身懒于生涯,直到父兄故后,手又缺资本,命过乖张,日渐萧条,无可位置,只得觅作长随。其人自幼奔走江湖,历练老诚,颇有苏、张舌辩之势,官府见其才能,必当重用,稍为得手,仍旧为商为客,居心本分,不负初业。俗云:‘衙门银钱,酒色如烟’。又云:‘识时务者,呼为俊杰’。此等人不愿终身长随,名曰‘且随’。次等长随,曰父母名下不受管束,未学营业,专喜结交朋友,吹弹歌舞,嫖赌逍遥,父母恶其不肖孝,置之不教;或是父母亡故,产尽家倾,无所可依,见跟官一道,衣履齐整,气概轩昂,由此立志跟官,痛改前非,奔走他乡,充当长随。其人久惯风月,见眼生情,心性自然,巧答更有机变;阅历衙门,且识进退,官见辛勤,委以大事,行止有方,调有法度,从此发迹。官久自富,暮年不至受苦,即子好亦得根基之福。”[10]显然,长随在清代是一种职业。虽然《偏途论》说“长随非正业,不在三百六十行之内,故曰‘偏途’”,[11]因而有所谓“暂随”、“且随”者,但它在清代不仅为所有地方衙门所不可或缺,并与清代政治相始终,而且一些人终身其业,乃至于世代其业。

长随系“官之仆隶”,其社会地位卑下,但其“与契买家奴不同”。“奴婢一经契买,则终身服役,饮食衣服,皆仰之主人。其恩重,故其名分亦重。”[12]而“长随与契买家奴不同,忽去忽来,事无常主”。[13]因此,其地位与身分与当时社会下的“雇工人”相同。“雇工只为生计,受雇佣工,因其既受役使,不得不示以上下之分。若一经工满,去留得以自由。留之则为主仆,去之则无名分”,所以,“雇工与奴婢名分虽同,而恩义有别”。[14]由于恩义有别,二者与“家长”之间的纠纷,在法律上也有明确区分,即一以奴婢科断,一以雇工人科断。长随在受雇于主人期间,因其既受役使,不得不示以上下之分,此种上下之分是当时社会通行的主人与奴仆的关系。然而,正如俗语所云:“打狗须看主人面”。虽然长随和“家奴”与主人的之间都是“仆”与“主”的关系,但是由于关系对象的不同,即使上是社会上豪富之家的家奴,与官员的长随也不可相提并论。长随系官之仆隶,而且是帮助主官行政的人员,其在内衙固然是仆役,但在外署和衙门之外,却是地方官的代表,因而其于六房三班吏役相比,往往显得高人一等;于里民百姓(包括社会上一般的豪富之家在内),更是势焰熏人。简言之,人们的社会地位要视其具体的社会关系而定。三百六十行,行与行之间存在高下的差别;同行之内,人与人之间也有高下的不同。官之仆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高于“契买家奴”。同样,上司的仆隶与州县官的仆隶也存在高下的差别。同在一衙门中充当长随,也因其与主人之关系的亲疏,或所从事的工作及其收入等等方面的不同,而有高下之别。正因如此,在清代,被视为四民之首的读书之人,可以寄迹于官之仆隶之中,商人折本也可以转充于其中,官员的亲戚朋友更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由于家人系官员私人所雇佣,业长随者往往利用官场之中的各种关系来引荐。黄六鸿《福惠全书》记载:“选官之后,亲知遂有送家丁伺候者,或自央属长班、管家至本官前怂恿收录者。”[15]方宗诚《鄂吏约》(同治二年代严中丞作)说:“凡州县委署,同寅莫不共荐家丁,甚至辗转相托。”[16]汪辉祖《学治臆说》也说:“得缺之日,亲友属托;到省之初,同官说荐”,而不得不“周全情面”。[17]段光清在《镜湖自撰年谱》中记述他在浙江做知县时情况也说:“浙省弊俗,一奉委牌,荐家丁,荐幕友,不能计数”。[18]长白守砚主人在《知府须知》“酌带家丁”一节中则如此说:“此一事最难。每遇缺分一露消息,荐者纷纭,竟有万难摆脱之势,而多年旧仆无不愿往。若辈存心所为此去发财耳。”[19]乾隆以后,由于捐纳盛行,仕宦之途变得更为错踪复杂。官员从候选,到候补,再到实任,往往遥遥无期。尤其是候补阶段,候补官员的生活往往陷于债台高筑的境地。他们借债的其中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专门从事长随行当的人。这就形成了所谓“带肚子”现象。方大湜《平平言》云:“借用长随银钱,携之赴署,派以重任,俗名‘带驮子’,又名‘带肚子’。”[20]这种现象,在乾隆时期已经出现。汪辉祖《学治臆说》云:“选官初至省城,及简县调繁,间遇资斧告匮,辄向幕友、长随假贷子钱,挈以到官,分司职事。”[21]其中因为向长随假代子钱而挈以到官分司职事的情况,就是后来所谓的“带肚子”。清代中期之后,由于军功竞进、捐例广开,由吏部分发各省的候补官员有数百数千计。江苏巡抚丁日昌于同治八年的《条陈办戒因循疏》中说:“即如江苏一省言之,道员可由外补之缺,不过二、三员;府、州、县、 同、 通可由外补之缺,亦不过十余员,而候补道约有六、七十人,候补同、通、州、县约有一千余人。夫以千余人补数十员之缺,固已遥遥无期,即循资格而求署事,亦非十数年不能得一年。”[22]这就是说,分发各省候补州县官在实任或署事之前,非借贷不可。欧阳昱《见闻琐录》记同、光间候补官情形:“余见近日候补州县,贫至饔飧不级,饿死在旦夕,不得已借重债以救目前,苟延性命,他日何如,在所不计。于是有放官债者,谓之‘赌子’。言以此为赌子也。赌子探知其名次在前,三、五年可署事,然后放之,非是则不放。……其在仆人,则名目甚多。有放银三、四百两,议为稿案门上,管一县讼狱者;议为钱漕门上,管一县征税者。其次放银一、二百两,议为签押门上,管一县案卷者;议为办差门上,管一县杂役者。亦书议字,别立借票,其自较重,在三分上下。及委署到任后,彼辈皆如议而来。需次久而借债多者,则署中皆赌子。”此所谓“赌子”,即上述所谓“肚子”。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清代州县衙门的家丁人数往往有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之多。清代州县官随带长随虽然有二十的限额,而且有“如违定数多带者,降一级调用”的规定,但事实上这条禁令并未起多少作用。阮葵生《茶余客话》云:“州县二十人,女口不在此数,违者降级。近日州县长随,多者数百人矣。”[23]王侃《放言》也说:“今州县署杂处数十百人,终日扰扰。……汉制诸侯王奴俾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三十人。今州县长随,多者过于汉之列侯,少亦过于关内侯。”[24]乾隆二十五年(1760)又议准:“凡州县多带家人。该上司不行详参者,降一级留任;或系失于查察,罚俸一年。”[25]这种在法令上将违制处分由州县官本人而“株连”到上司官员,也正说明州县官多带家人的现象有禁无止。清代政府于乾隆元年(1736)始,对州县长随进行行政管理。是年议准:“州县收用长随,照旗员例,于到任后,限三月内,将长随姓名、籍贯、年貌,并管何项执事,一一开明,造具清册印结,分报该之上司存案;有辞退回籍及驱逐者,亦即开具事由,申报上司查核。倘本官以以劣绩赃款被参,即将长随一并看守,审明完结。至现在州县之长随,亦令一并据实开报,以便稽核。如该州县官,将所用长随册报不实,经上司查出指参,即将该州县官,照遗漏造册例,罚俸三月;各上司未经查出、据册转报者,罚俸一月。”[26]然而,限额既无法实行,上述册报也就不可能详实。在清代有关地方行政的政书中,大抵在“用人”一项之下,都提到家人长随,但没有“册报”的记载。所以,“册报”云云,往往权一时之宜,久之不过具文而已。乾隆十四年(1749)议准:“各省督抚,务令将州县长随按季查核,出具并无册报不实印结,申送督抚衙门存案。如督抚以及上司不实力稽查,别经发觉,将该管上司,照失于觉察例议处;该督抚照不行详察例议处。”[27]可见,至少这项册报的政策,没有发生持久的效力。嘉庆五年(1800)定:“州县官所用长随册报不实者,降一级留任。”[28]比之康熙二十五年对多用长随之州县官以“降一级调用”,其处分反而为轻;道光四年(1824),则取消了乾隆十四年对督抚不实力稽查的处分规定。[29]这说明对于州县长随的行政管理最终不得不因为州县不实报、督抚不能详察,而予以放弃。因此,清代的长随,尤其是州县衙门的长随,始终是地方官员私自雇佣的一种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作为一种行政力量而存在的。?

与长随相关,衙门中还有一种参与行政的人员,即称之为“三小子”的人。这可以说是长随的长随。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云:“再就衙门里的人说,县衙门里边住的是县官和家属,以及由县官带来的幕僚和家人……,还有伺候家人的人,衙门里称为‘三小子’。”[30]长随是主人老爷的仆人,“行二以呼二爷”;[31]长随的仆人,行辈在三,所以有“三小子”、“三使”等名目。“三小子”由长随带来,为长随服务,自然要听长随的差遣。除照顾日常生活之外,也代替长随在衙门内“跑腿”。方大湜《平平言》云:“本官有事吩咐书差,例有门丁传谕,……知各房书办、各班差役,均归看门之差役传唤,门丁初不亲自传唤也,不过令三小子站立门房之外呼把门人役,令唤某房书办某某、某班差役某某即刻进署听候谕话而已。”[32]书吏进入内衙,也由三小子陪领。[33]这是门上的情况。长随雇佣仆人,大抵限于上了年纪的长随。长随受雇于官府,不能象官员那样随带家眷,生活需要自己料理;上了年纪,也就往往将年幼子弟带在身边,以为生活上的照应。公事方面如传唤找人等事,也往往“大人差小孩”,让腿脚灵便的“小三子”去。从清代的情况看,三小子不仅限于门上,签押、差总等长随也有“三使”。[34]三小子的作用一般限于传唤找人。裘慎甫《游宦述怀》云:“百里的公文来调,插翼的内札相招,端只为案情中供看多潦草,没奈何打叠行装上省跑。茶号房嚎,小三行找,只这禀到时吵得个昏头搭脑,禀见时吓得个魄散魂消。”[35]所云“小三行”,即指三小子。裘慎甫在曲中注云:“各衙门执事人夫,为小三行。”这系概言,并非衙门中所有执事人夫皆称“小三行”。“三小子”也称之为“行”,说明替长随在衙门内奔走,也成为一种行当。

“假门上”

清代地方官的长随,因其职能不同,大体可分为五个种类:(一)门上;(二)签押;(三)管事;(四)办差;(五)跟班。

“门上”是衙门中看管宅门长随的称谓,意思是在门上当值之人。又称“门丁”、“司阍”和“门房”等等。

清代地方衙门的布局,有“内署”和“外署”之分。“外署”指“大堂”及厢房。“大堂”为地方官处理重大事件的地方;两边厢房是六房书吏和三班差役办公的地方。“内署”指“二堂”、“花厅”、“签押房”及两边厢房。“二堂”是地方县官处理普通事件的地方。通常所谓“升堂”,指地方官在“大堂”和“二堂”理事。具体在“大堂”或者在“二堂”,要视事件之性质而定。通常,地方官升堂理事在“二堂”。“大堂”则非重大或关紧要之事不升。与此相应,地方官升二堂与升大堂在体制上也有所区别。升二堂一般穿戴公服,使唤之吏役一般也限于值堂书吏和经承差役,与事件无关之吏役不与;升大堂则州县官必须穿戴朝服,六房三班吏役都要齐集排衙。“花厅”是州县官接待宾客和商议政事的场所,具体地点一般在二堂之侧,但也有在内宅者。“签押房”是印官日常办公的处所,地点在二堂之侧。两边厢房或者书房是幕友的居所,也是他们办公的地方。在“内署”和“外署”之间,有一门相通,是为“宅门”。这就是“门上”看管的所在。此门之内,包括二堂、签押房及厢房和官员家眷、官亲、家人等居住之内宅,通称“宅内”。这就是官员、官亲、幕友、家人日常活动的地方。外署之吏役,没有使唤之令,不得入内。公文传送也以此为交接的枢纽。所以,宅门是“官长耳目咽喉之所”。[36]

由于宅门“乃咽喉之要道”,门房事务也就特别繁杂。方大湜《平平言》说:门丁所司之事,约有五端:一曰传唤书差;一曰出纳稿签;一曰访察情形;一曰商量公事;一曰为官代劳。[37]就日常工作而言,门上所管之事如下:

一、发梆传点,启闭宅门,以及维持衙署安全。

衙门中有“梆鼓”,为官吏人等作息而设,即所谓“为各官禀见拜见、收发公文签稿套而设”。[38]据何耿绳《学治述略》记载:“春、冬二季,每日卯正一刻发头梆,辰正一刻发二梆,申初三刻发晚梆,酉正三刻宅门上锁。夏、秋二季,卯初一刻发头梆,辰初一刻发二梆,申正三刻发晚梆,戊初三刻宅门上锁。管门家人派有专司启闭者。”[39]与发梆相配合,还要传点。黎明发头梆,打点七下。发二梆,打点五下,[40]发晚梆也传点五下。41每日发头梆,门上开启宅门;发钥匙,放守署人役出署。[42]其时,六房三班内外人等,“尽行起身”。[43]“俟官起榻,下内签押房,发二梆”。[44]“二梆即发签稿,呈禀公文等件,或送进送出,即其时也”。但亦有早二梆送稿,晚二梆送签的。[45]“三更之后,发锁封锁宅门,点上宿人进署;吩咐厨房、茶炉、剃头、幕随、门印、跟班房、帐房、上房各处,均令小心火烛,各处守门户。”[46]同时,门上要“查守仓库、监狱民壮兵丁人等,以重防范”。[47]值得指出,当时衙门中发梆传点,不仅仅是作息的信号,它同时是官员办事公事的“仪注”。[48]

二、收发来往公文,在内署与外署之间的传递稿案,以及发出差票。

外来公私文件由把门差役接到之后,立即送达门房,门上接收,并登记,再送进签押房;外送之公私文件也由此登记发出。《各行事件》记载:“一切事宜,总要根寻,存写号簿,名曰‘日记’。有投递荐函,要问清住址来历;辞行问何日起程,至何地方,有何公事,总要登记,防备官问,以便答应”。“收平移文通缉事,俱要验明封外件数,将封拆看,是何公事,看毕送交签押房,呈官阅判到期。如文书错落、不对件数者,即唤把门差役,扣问来差,即备移文回复”;“至平常往来包封书信,切莫拆开,仍原封呈官”。“发上宪文书,及详文、一切禀报,而平常事务,总宜细心过目。字无错落,点明件数,方可再封口发出”。[49]衙门之内,一应公事由门上传交给外署之承发房;六房书吏所办稿案则由承发房送到门上,再由门上送到签押房。稿套的进出,都要亲自检点。[50]“每日所办之事,及发承行差票,必要亲手挂记,问明经承:某房姓名,原差某人;原、被告某人,某人具控某人,诉案词由,方好催案追差”。[51]

三、禀报命盗案件,传集吏役,维持衙署秩序,以及接待过往人犯。

“遇报命案者,必须看明词情由,令他协同地保,及房族邻人,前来告状。将报案之人,交差带往,随即将词呈官阅判日期,一面传齐刑、招房、仵作及站堂差役等,齐即请官坐堂”;“遇喊冤击鼓等事,即锅值日头目,问明情由。先看案之轻重,有词无词。若无词,吩咐值日头〔目〕带去做词。而后将词送进,呈官看过,判写日期下来,带交签稿”;“原差将凶犯人证如带齐者,即吩咐差役细心管押,随即请官坐堂问供收监”。[52]平时则于“二梆以后,门上查点本日案件数目,传唤书差,饬齐各案人证,伺候听审。如本日案件较多,晚梆以后,亦如早梆伺候”。[53]“凡官升堂,毋许书差交头嬉笑,插语高声。每晚堂,更要小心支更梭巡,更鼓务要严紧”。[54]“解来人犯,面谕差照票验明斗箕,标牌收监后,再拆来文,核对无错,方发刑房;照缮短文解票,送签押盖印挂号。次早,请官升堂点解,吩咐沿途小心;并发回照,交前站差领。如遇该犯带病,当取来解甘结。配军流徒,须要查其火牌文件,恐沿途错递。”[55]

四、传唤询问赋税征解事宜。这是内署官、幕与外署户粮房,以及仓库各房之间传递信息的工作。

据《各行事件》记载,这项工作的情况大致如下:“官到时,速传粮房查问钱漕、粮米、地丁、屯粮、渔租、杂税若干,前任已征若干,已解若干,务要查明批回,令他开出清单查核”;“问每年可有多少契税,现在有无瞒税者,问明详叙,回官出示,严禁瞒税;查问前任现在契尾存余有若干”;“唤仓房,查问常平、社仓积谷额数若干,现存仓中若干,查明斗级甘结、前官有无亏欠谷项,问现存何处,务要开呈清单”;“问户粮房,此地有无请帖承充牙行,杂税额规每年征收若干,此地有无领帖承充者,并问盐店当规若干”;“问户粮房经承,前官签点银匠何人,如妥送规礼,可回官另点别人”;“问户粮房有无民欠,有民欠即回官出票催追”;“问屯粮兵房,有无正副镶丁军家,务要查明,防备上宪提丁追费”——以上系官到任之初的工作。此后,“平日钱粮柜上征收之钱,签差下乡:追收之钱,必严令每日缴进。钱粮、地丁、屯粮、渔租、随漕杂款等项额征多少,而上下两忙批解,必须要户粮房开一清单摺,安放办公之处。平常至钱谷处商叙解者,总宜唤经承同去商叙”;“有报解者,即斟酌可靠之差,备文批解,务须验明印花,封钉银桶,并要叮嘱去役守候批回;(批回)乃要紧之案件,必须发户粮房粘卷存案”;“遇比较之日,送、必得早晨传户粮房送比簿比差,即令传其管头、总头差役,催追欠数;午间传齐站班人等,如有欠差,实意不下去者,喊伺候,如齐者请官坐堂”;“申报上宪委员承催,或催漕、催征、催钱粮、催交代、催契税、催挪垫,或提费,或提经承银匠,或踏看水灾,或看旱灾,或散赈抚恤等事文件,呈官判阅日期,……此总出进由签稿处经过”;“春季劝农,务须力备办花炮、酒、葵扇等项赏号,回官标牌定日期下乡”。[56]过境之硝矿、饷鞘、贡船等,也由门上查明觔两,并负责办文、护送事宜。[57]

五、接待来访客人,安排官员出门事宜。

同寅各官以及绅、商人等来访,即由门上禀明本官。会客以及收受礼物与否,由官定夺。“同寅文武官拜会者,接帖回明本官,请示或会或不会。若不会,令号房挡驾;若会,令开中门,执帖清官花厅引坐,自已执帖站立花厅门外,候官与客相会,将帖送交客友。官会客者,先知会跟班朋友,令把门唤茶房”。“绅士进署拜会禀见者,接帖进内,回明本官,请示或见或不见。若见,将客请至花厅,自己执帖站立一边,候官与客相见,自己再行退下”。[58]门上在做完上述引见事宜之后,还要“着柬房登号,细注寓所舟次,是何功名,细载门簿”;[59]每日令柬房(号房)将“号簿”送进门房,呈官看明,以准备回拜谢步。若有人投荐书者,也由门上请问姓名,自何处来,并以茶酒相待;上宪委员前来,也由门上请至花厅,“问明委员朋友,催何项公事”,再执帖进内回明本官,并“知会厨房,备办饭菜;唤茶房伺候;知会差总预备房间等事”。[60]

六、筹备官员出门事宜。

官员拜会请客、朔望行香、寻常祭祀、踏勘相验、考试观风和迎接差事等等,都由门上安排有关夫役、轿马、执事、礼物、食物和银两等伺候。如官出门拜客,“先知会差总,预备执事、轿夫、跟班马,外边伺候齐全,再上去请官”;[61]“官相验回衙,令茶房预备大堂公案,令原差预备爆竹,伺候排衙进阁房。先到帐房领爆竹伺候,俟官排衙毕,进内阁接放”。[62]“遇大比之年,而各县文武生员赴省乡试,先着礼房、号房查明若干名数,回官请示出票调戏班荐举,唤役搭戏台、扎龙门、搭桥等事;内里预备卷资、花红、酒席,并要备办三报赏号,及加官封子钱价等差”。[63]县考之时,门上则与官同至考棚,发放饼茶、盖印戳记,以催考生完卷。[64]

七、收纳公私规费,给发夫役工食。

几乎上述所有进入衙门的公私事件都有“规费”(又曰“使费”、“规礼”等),也就是要送“门包”。这是家人的一项重要“出息”。无名氏《长随须知》云:“门包,向有旧例”。只是“旧例”如何,《长随须知》语焉不详。《各行事件》涉及到规费的记载大略如下:“乡城富户请示,门印均有规矩”;[65]“请(牙)帖者,向家人、吏役于正项外,恒送使费,以免刁难”;[66]“原差送进到单,而公事私规费,要探听案之好歹,将规费收清”。[67]《偏途论》记载:“到任请酒、三节两寿、巡检、典史送礼,另有门包”。[68]同时,僚属和房吏办事支取银两,门房也有例扣。据《各行事件》记载:“发各庙春秋二季祭祀银两,问明每两折钱若干,门房每串或扣一百、二百不等。”[69]这些规费,自然是管门长随的重要收入,但并非全归门上。王凤生《驭下》云:“莅任时,须将该衙门家人出息若干,谕令开单送阅,亲为核定,应去应存,并以何项归众,何项补贴门印办公,外此再取分毫,即以婪赃论。”[70]可见,“门包”收入分作两个部分:一是作为所有家人的共同收入,予以分配;一是作为具体办事家人的补贴,由门上和“看印之役”等提成分享。因此,《公门要略》云:门上“务须访明官府所有各行出息”,“所得门包规礼,务须逐款开明”。71与此相应,“门包规费”也由门上经手分发。[72]门房还经管茶房、壮役、站夫、轿夫、差役、仵作、禁卒、更夫等工食银米的给发,一般是按季给发。[73]

八、看管宅门,稽查出入。

“宅门乃关防重地,至书差,手无公事,以及非奉呼唤,均不准擅入。幕中传唤书办,由门房三使带至签押房,由签押房三使带幕中。稿签唤书办,同一理也。”[74]“茶房、门子,非坐堂会客,不可令入宅门”。同样,“凡署内家人,非官差不许任意出入”,“官亲、幕友,出门拜客,亦须问明禀知”。[75]

由于门房事务既繁且杂,往往多人能办,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分工。王植说其用长随“从不用多人”。“即在直隶州、大县,所用不过七、八人”,其中“司阍正、副二人”,也较“佥押一人”为多。[76]谢金銮《教谕语》:“即门上一项,其中多至七、八人,或十数人。其中又分门类,则曰案件也,钱粮也,呈词也,杂税也,差务、执帖、传话也。”即分工有六、七项之多。当然,各州县门房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往往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但门房有分工以各司其事,是当时的普通情形。《偏途论》记载:门上分“司门总”、“司稿门上”、“司钱漕门上”、“司差门上”和“司执帖门上”。其中:“司门总者,各事皆管”,为门上之总负责者,而诸如发梆传点、传集吏役人犯、管理署内秩序和安全等等,皆由其所专司。其下之“司执帖门上”,一般简称“执帖”,主司前述第五、六两项事务;“司钱漕门上”,大抵包括谢氏所谓“钱粮”和“杂税”两项,主司前述第四、七两项项事务;“司稿门上”,大抵包括谢氏所谓“案件”和“呈词”两项,主司稿案之进出;“司差门上”,即谢氏所谓“差务”,主要司办宅门之启闭、稽查出入、接待委员以及解银、解犯过境等事宜。

“真签押”

宅门系公私事务的必经之所,“门上”也就处于关键的地位。以衙门内部而论,房吏所办稿案的送签,例由门上转送;差役经承之案,其“使费”的多少,往往由门上定夺,所吏役都必须把结门上。衙门之外进入的公私事务,诸如同寅、缙绅、富户、商典拜会正堂官,公文的接收和命盗案件的禀报等等,无一不由门上“转禀”或转达。这是所谓“署规”。而正是这些署规,使门上可以藉此刁难舞弊。简言之,一切都看“门包”说话。所以,一般地说,门上在家人中是收入最丰者。当时所谓“带肚子长随”者,即以充门上为优先。然而,从行政的角度看,“门上”毕竟是管门之人,职司收发而已;在钱粮、案件、呈词等重要的政务方面,真正与官、幕接触而操纵行政者,不是门上,而是“签押”。无名氏《官清民安税旺事顺》云:“管案签押,不可不用一谨慎明白公事之人,此任似较门丁为重。门丁不过承上起下,一过手而已;签押则不然,一切限额,应催应办,或奉或报,或先或后,以及填格对读,皆其任也。”所以,当时有谚云:“假门上,真签押”。

此所谓“签押”,系指在“签押房”佐理公事的长随。“衙门公事,全凭文案。”[77]地方官处理日常政务,也就是批阅文案。对于新来公文,官员看过之后,即在公文上签署处理的意见,内容包括如何处理、发何房办、办理期限等等;对于房吏所办稿案,一般也需要经官员看阅,并加以修改,最后签发。这就是所谓“签”。而所谓“押”,即在关移、告示上书押。《长随须知》云:“佥押者,官佥吏行;押者,关移、告示书押也。”对于地方官来说,所理公务包括坐堂听讼、踏勘相验、下乡催粮,以及各种拜会应酬等等,但日常处理的事务无非在文书上“签”与“押”。虽然签押是地方官日常的工作,但日常的工作往往被非日常的工作所打乱。诸如上宪过境、委员到达、同寅绅商拜会等,往往使签押的工作耽搁,乃至积压。尤其是冲繁州县,这方面的事务很重,而刑名、钱谷的日常事务又多。所以,还需要有人为其料理文案,分出种类,拈出重轻重缓急,使这些日常公务在不断的中断中前后相接、缓急有序。在清代地方衙门,专门料理签押事务的人员,由正印官自己雇佣长随充任。他们的办公之所,称为“签押房”。由于公事皆汇总于此,尤其是“幕中裁夺,本官核判”,都存放在此,所以,“签押房如同军机处也”。[78]

《偏途论》记载:“其省会首县地方大缺,司签必宜十人:稿签一人、发审一人、值堂二人、用印二人、号件二人、书禀二人;中缺,随官酌量派司。”[79]此所谓“稿签”、“发审”、“值堂”、“用印”、“号件”、“书禀”六项,就是当时地方衙门签押长随的分工。当然,由于官缺在大小,或者说由于公务的繁简,各衙门的长随分工情况参差不一。一般地说,在公务殷繁的大缺,分工较细,长随人员也较多,上述的“发审”,就只有在省会首县衙门中才有,别的州县由于没有“承审”事务,就没有设置的必要;而在公务较为简略的中、小缺,分工则相对简单,人员也较少。长随人员的多少,当然也与官员的志趣有关。前文说到王植“从不用多人”,其中“佥押一人”而已。汪辉祖也说,他在湖南永州府宁远县做知县时,所用长随不过五人,其中在签押房只“一印”而已。[80]。由一人充当“签押”,自然无所谓分工,签押房中的事务就由其综理。但这不是清代的普遍情况。

从汪辉祖只用“一印”情况中,可以看出签押长随的原初职能是保管和使用官印。汪辉祖《学治臆说》又说:“宅门内用事者,司阍曰门上,司印曰佥押,司庖曰管厨……。”[81]王凤生《驭下》也说:“门、印系州县之关健,非有一、二解事者,断难胜任。”[82]何士祁《学治补说》则将签押长随称之为“看印之役”。[83]这些都说明“用印签押”是最初的签押长随,或者说,最初在签押房帮办公务的长随就是“用印签押”。官印之重要似毋庸赘言。所谓“官凭印信,私凭文约”,州县官无论实任还是署印,都以官印为凭。这是权力的标志,也是行政的凭信。所以,官印在当时称之为“印信”。自然,印信在手,不得遗失,否则例有处分。[84]所以,地方官或亲自保管或交“执印之人”保管。[85]然而,官之于印信,其难处不在保管,而在使用。凡正式的官文书都必须盖上官印,方能生效。“漏使印信”,则律有明禁。[86]而印信的使用,其难处又不在漏印,而在于得体。在州县衙门,各种官文书如上申之详文、平行之关移、下行之牌票,以及各种稿案簿册,都要加盖官印,而且都有一定的格式。《各行事件》记载:“凡用印之时,先看申上饬下之分别,平行正印,申上正印,下行惟年月正印,其余斜印”。“详文,面上用正印盖字,背后年月上用正印,接缝脚下用正印”;“关文、移文,摺面字上、年月上均用正印,接缝粘单用斜印”;“下行牌札及差票粘单,用斜印,年月上正印”。“书册(有格为书册),面上用正印,每页骑缝用正天印”;“清册(无格者为清册),前后页上用正印,每页骑缝用正地印”;“册稿,面上用斜印,隔页骑缝用斜印”;“一切稿案格卷面上,用正印,接缝用斜印”;“各房签稿簿,及铺递号簿,面上注某房处,用斜印,隔页骑缝用斜印,年月用正印”;“出榜年月接缝用正印,串票三连用斜印两颗”;“税契年月上用正印,契尾及银数上用正印,及业户契上银数用斜印,粘单处用斜印”;“若验尸图格,面钤正印一颗,每页均用地印一颗;有填注伤痕正印,字多连用二、三颗,不可漏字;其委实是何身死之处,亦要正印。若绘山水田地各种图,在当中顶上用正印一颗;若是会衔,用在年月之左右”。[87]在此引证的内容还不是用印的全部格式或者规矩,但由此足可以看出“用印”一事已从一种权力行为变成为一种琐屑繁杂的工作,这不仅使掌印之官本人难以消受,而且非有专门的“执印之人”司之,难以恰到好处。

然而,在清代州县衙门的日常行政中,“用印”不过是钱粮征收、命盗案件等公事办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与刑名、钱谷事件本身的处理相比,它毕竟要容易得多。而公事既多,如何使头绪纷繁的公务分门别类、缓急有序,在日常行政运作中反而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事实上,衙门之中的事又不仅仅惟有公事,公事之外还有私事,办公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应酬,地方官并不能做到公事随到随办。因此,当门房将一应公私事件送进签押房之后,首要的工作是将公事分门别类、拈出轻重缓急,以便伺候本官签押。何士祁说:“看印之役,首重稿案,次值堂,次书启,次用印。钱漕多者,用印甚忙,不妨多派,谓之‘挂名签押’,而仍可兼充别项差使者也。”[88]这就是根据州县衙门内署日常行政运作的轻重缓急而排列的次序。

“稿签”。即所谓“稿案签押”,亦曰“稿案”或“签稿”。这是要签押房中专门伺候本官判阅簿书案牍的签押长随。一切来往公私文书和内署与外署之间稿案的运作,由“门上”收发和传递,但“门上”只管宅门处的出入。一切文案进入内署,也就是由门上送到签押房之后,送签送押和用印等事务,由“签押”管理。而“签押”中又由“稿签”综理其职。《偏途论》云:“凡司稿签者,乃签押中之领袖,一切上申下行签稿,往来各色事件,无物不览,无事不知。”“稿签”在收到一应公私文书之后,首先是将其登记挂号,然后将公事送到各处去处理。对于各处来文,一般要先送本官判阅,尔后分别刑、钱,送刑、钱幕友办理;刑、钱处办成回来之后,“稿签”即交“号件签押”发出。“号件”发出,也就是交由“门上”。“各房送签押,由门房送来,即将签稿送‘用印’处;用毕,即送‘标判’处;标毕,送号件处;挂毕,过细看明,交门房发出”。[89]各房签稿,由门房送进后,“稿签”必须件件过目,尔后亲自送交刑、钱处核改”。[90]“逢放告之期,先发房缴进号簿,查明亲词若干,旧词若干,看明多少戳记规费,并查窃案若干。看明送交‘值堂’”。[91]总之,“稿签”负责签押房内的一切公务的处理。一应公文信件由门上送进之后,由它安排“号件”、“值堂”、“书启”、“用印”等签押长随分别处理相关事务。“稿签”本身的最要的工作是伺候本官判阅公事,他要预先分出轻重缓急,本官判阅完毕之后,则要立即将文书交有关房、处办理,并传达本官的旨意。由于当时官员一般都延幕友佐理公事,而幕友与本官有宾主之谊,所以,公事交刑、钱幕友处核办,一般由“稿签”亲送。[92]

“号件”。又曰“挂号”。这是专门登记由门房送进的公文信件和内署发出各种文案的签押长随。进出内署的一切公私文件,都要经过其手,所以他实际上是签押房的收发员。一切文件的收发,例由“签押中之领袖”的“稿签”经管,并由他过目;而文案出入登记的工作,则由“号件”具体经办。所以,“号件乃稿签之副手”。[93]《偏途论》云:“管号件,其签押最繁,所有饬行、札谕、申牒、关移文件,由稿签处送来,分别登号,要摘事由简而且明,方为善。(文件)到之日,用以‘内号’戳记。其人命盗劫,掠夺婪(专刂)、钦部上控各种重案,并户婚田土、斗殴打降、各奸强占、钱债细故一切案件之呈词,细细登簿,正副状单用以‘内号’戳记, 稿签单票就用号戳;簿载经承差名,查以漏印、标〔判〕、过(石朱)、错吊等事。”[94]所以,“号件”的主要职责就是“挂”和“号”。“挂”即登簿,并简要地摘出事由;“号”就是将分事分类,并盖上相应的号戳,[95]以便分发处理。此外,“号件”还负责查对公文是否合式和催办公事。

“值堂”。这是专司本官升堂听讼事务的签押长随。上文说到,逢放告之期,“稿签”要将新旧呈词送交“值堂”。这就是将民间告到衙门里来的词讼案件交给“值堂签押”。嗣后,即由“值堂签押”伺候本官升堂听讼。《各行事件》记载:“到任坐堂,门房将到单、案件送来,自己将卷细看,看毕卷呈官阅,请示何时坐堂,[96]先问某案,即令原差先带齐某案人证,唤把门传唤站堂书役伺候。官坐堂时,将先之案卷(扌卷)放公案桌上,将点名单摆开,放官面前,吩咐原差,令案内听名。自己站在官身边听口供,[97]防书办舞弊改供。若领何物件,即令当堂写具领状,呈官写日子,归卷存案”;“当堂开释人犯,即回官在点名单子上,用(石朱)笔批记”;“官当堂收押人犯,令刑房、招房写牌子,回官用(石朱)笔在堂批记”;官承审命案及盗案,若不招口供,用刑时刻,要上前去看,或跪练,或上夹棍,亦要随时查看,恐防书差,不可大意”;“官坐堂验伤,即传齐刑房仵作、站堂差役,伺候验伤。立〔验〕时自己务要上前过目,看所报何伤,次〔以〕防仵作舞弊妄报,并要细看受伤痕之处,是何物打的,自己要问受伤之人受伤之处是何物打的,令招房写清口供、刑房誊清伤单”;“官审结退堂,令原告具遵依,被告甘结,随即令招房将口供誊清,自己看过招房有无改供弊端、[98]有无错漏,看毕系卷面上。件件呈官判阅。判毕将口供套入卷内,送交签稿”。[99]这就是值堂签押的值堂情况。其职责不过是请示本官何时升堂及堂事规格,并开出堂事单交“稿签”发门上传齐吏役犯证人等;将案卷和点名单摆放在公案桌上,并伺候本官听讼;用刑和验伤之时,则代官上前看问情形;堂事毕,即着招房誊清口供、刑房誊清伤单等,并审查有无改供、错漏情形;最后将案卷送交稿签。总之,官员坐堂(包括大堂、二堂、便堂和花厅)理事,皆由值堂签押料理一应事务。从上述情形中可以看到,地方官日常坐堂理事,主要是审理刑名事件;值堂签押的职能也主要在刑名方面。与此有关,官员下乡验尸之事,也由“值堂”伺候照应。[100]“值堂一行,长随本官出门,因又名‘外堂’。”[101]

“用印”。这是专管在簿书案牍上加盖印信的签押长随。有关用印的繁文缛节,上文已经说过,此不赘述。这里只叙日常公文用印的有关规矩。《公门要略》云:“凡用印有一定之时候,或晚或早,不可杂乱无章。如有紧要者,则随时盖用,不在此例”;“凡签稿套总要由签稿朋友送来,则逐件翻阅。查对稿正相符之后,如要紧者,即时请印盖用;如可缓者,则放在一处,俟晚上一齐盖印”;“凡用印,先用稿,后用正,以稿对正”,以免漏印。[102]《各行事件》记载:“用印之时,先看稿上画行未画行,次看师爷之图章。一切文牌号票稿,无稿不行,无行不印。若稿上未画行,切莫用印。……如有不晓之事,叫书办问明确,方可用印。还要细细查看,稿上可有粘盖字迹,恐书吏舞弊……。每日所用之印,必得记明是何公事,要设立号簿,防备考查。定要件件过目,最为紧要也。”[103]“用印完毕,须要逐件对过,挨顺号簿夹好,统交管稿朋友转送‘标判’”。[104]由于用印有一系列的繁文缛节,所以当时州县官一般雇佣懂行之人司之;但“印信”是权力的象征,至关重要,所以当时衙门中又有“监印”,由官亲或官友任之。如有监印者,用印签押在用印之时,“即请眼同”。[105]

“书启”。又曰“书禀”。这是专管本官及官亲、幕友等书信的收发、登簿和过往信件的转邮等事务的签押长随。清代地方官日常有各种拜会应酬,每一拜会应酬都需要禀帖。这些禀帖一般由地方聘请的书启幕友负责起草,但它的登记、送阅、送办、送核、挂发,以及誊清、原稿保存等事务,则由“书启签押”管理。此外,州县衙门处理刑名、钱谷等公事,向上司申报例行“详文”之外,往往要用“禀帖”,或请示事件的处理意见,或说明事件的处理情况。这种用于禀公事的禀帖,一般由刑、钱幕友主稿。这类禀帖的登记、送阅、送办、送核等事宜,亦由“书启签押”管理。与之相关,“书启签押”需要了解“各州县姓名、行号”、“各上宪官衔、品级、姓名、行号”、“各上宪太太、老太爷、老太太生日”、“文武同寅生日”和“地方大绅士生日、行号”等。这些情况例由“礼房”或“柬房”负责掌握;但由于各级各任官员更调频繁,要知其确切情况,需要随时打听,这个任务由州县官的“坐省”和“坐府”长随负责打听。“书启签押”从“礼房”或“柬房”和坐省坐府之“朋友”处要上述人员姓名、行号、生日等情况的清单,“贴于办公之处”,以便问答。[106]与此相应,上司、同寅和乡绅的书禀,由门房收到送进之后,也由“书启签押”负责先挂号,后呈阅;过往之信件,也由其负责“转邮前途”。[107]

“发审”。《偏途论》记载:“管发审签押一事,凡在督、学、河、漕、抚、司、道、府省会之首县地方,凡有此等职事。但有各宪札饬札行,或面谕本官审办,或领县解审、解道寄监收管,各宗案件奉行之后,即宜分别办理……。其核稿送签、挂号各禀信函,仿司稿送签挂号签押办理。”[108]可见,这是一省之首县衙门中专管上司衙门委发的承审案件事务的签押长随。一省之首县,由于地处省会,或者说是首府的附廓县,其本身的刑名、钱谷和送往迎来的政务最为殷繁;而省会之所,衙门林立,诸如总督、巡抚、学政、布按二司、驻省城各道和首府等衙门,皆为首县之上司,首县衙门需要承担这些上司衙门委办的公事。尤其是按察司为一省刑名之总汇,案件的复审或会审一般委发首府处理,首府又将部分案件交由首县处理。此外,上控案件和京控案件也往往委首县审理。因此,一省首县要比其他州县承担更多的政务,尤其是其中的“承审”事务,使得首县衙门的刑名事务特别繁重。为了应付上司委办的承审案件,首县印官往往需要多聘办理刑名事件的幕友,或者专设“发审”一席,司办承审事件。与此相应,签押房中则有“发审签押”,专门管理承审事务,以与本县的其他词讼案件分别处理。其具体的职责就是管理承审案件的案卷、信函的挂号登记、请示本官审办意见、稿案的送核送签等等;同时,承审案件的犯证人等的寄监收管事宜,[109]也由其过问。

从签押长随的职能中,可以看出所谓“假门上,真签押”确非虚言。他们虽然没有具体办理公事的职责,但一切公事皆须经过其手,由他们分出轻重缓急而送官判阅和送幕核办,因此对于行政运作的效率起着重要作用。而且,由于他们与官、幕最为贴近,尤其是官幕之间由他们“奉谕传话”,也就容易影响官幕对于公事的处理。当然,这并不绝对。一切公事也经过“门房”,“门上”也可以从中影响公事的运作效率。但一般地说,“门房”司办公事出入总以当日为期,不能拖搁太久;而公事一旦进入签押房,新旧公事积压于此,轻重缓急就显得糊模不清。当然,上司衙门委发下来的公事,以及命盗重案等等,或者《律例》、《则例》载明有严重处分的公事,从门房到签押房,再到官、幕、吏各处,大抵都不敢怠慢;然而,从民间告到衙门中来的普通词讼、有关土地买卖的契约过割,以及佐杂官员禀办例行公事等等,签押长随的“作用”就可发挥得淋漓尽至。

管事和办差

“签押”和“门上”是地方日常行政的两个必经环节。在家人体系中,这是两个最重要构成要素。然而,清代地方衙门的家人,除此二者以外,还有“管仓”、“管库”、“管监”、“管号”、“管厨”和各种名目的“办差”家人。褚英《州县初仕小补》云:“监、仓、羁所,关系紧要,应派家人一名专司其事,收封开封,必令亲为料理。”[110]本文将管理仓、库、监、号、厨的家人,统称之为“管事家人”。

管事家人也有相对固定的职事,但与“门上”和“签押”不同,他们不经手日常运作的文书案牍,而是专门管理仓、库、监、号、厨各处的事务。“仓”和“库”前文所述,是储存粮食和银钱的地方。“监”,是监禁犯人的处所。分内、外二监:内监,地点在内署,是监禁业已定罪的人犯之所,即通常所谓“监狱”或“监牢”,也叫“人号”。[111]情罪明确但尚未定案的人犯,一般也关押于此;过境之解犯,也羁押在此。外监,即通常所谓“班房”,有的地方也称“卡房”,“乃命盗抢劫及窃贼等案之犯,虽系正凶,尚未招认,收禁不能,交差不能,设此收管之所也。”[112]“号”,指马号,即驿站的马房。“厨”,即厨房。这些地方,例有书吏夫役人等司办其事,如仓有仓书、斗级;库有库子;监有禁卒、更夫;驿有马夫;厨有厨子、煮饭、打杂、挑水夫、火夫等役。州县官则派任亲信家人,管理其事,从而有“管仓”、“管库”、“管监”、“管号”、“管厨”等名目。

所谓“办差”,是专门办理各种差事的长随。前文提到,“门上”中有“差务”一行,司办宅门之启闭、稽查出入、接待委员以及解银、解犯过境等事宜。然而,“司差门上”的职事大抵限于宅门,宅门内外诸如伺候本官出门、迎接上宪及其委员、接送过境差事和在府、省探听公私事件等事宜,则由专门的办差家人司办。办差家人分“长班”和“流差”两种。所谓“长班”,指派往省、府驻地专门探听上司衙门关于本州县事务和上司及官亲生辰寿诞等情况的家人。这些家人长年在省、府驻地探听公私事务,所以称之为“长班”,又有所谓“司坐省”和“司坐府”等名目。《偏途论》记载:“凡坐省家人,须用省中土著之人,取其熟习声音相通之意。其各上司三节两寿水乾礼物,以及喜庆大事,一得确信,要预为禀报;本官长有升迁降调之信,按十日一次旬报。如有奏稿要件,亦宜抄稿赍呈,庶可无误音信也。”[113]打听上司衙门官员的升迁降调和三节两寿等情况,及时向本官禀报,是坐省长班的主要职责所在。此外,也负责照料本官在本省做官亲属的生活。“凡坐省一事,从官亲选科,或捐班次、奉发到省为始,则至迁升司道府厅之日,皆伊坐省〔为之料理〕。资斧不足以及到任旅费不周,必当代为张罗,俟到任归赵。”[114]坐府长班的职责,与坐省长班基本相同。当然,其探听的对象系府署。知府为知州知县的顶头上司,利害直接相关,政务往来更为频繁,因此,作为下属的州县更当小心伺候。当时,在“坐府”之外,各州县又派设“走府”家人,直接在府署中与知府家人一起料理差务。尤其是府城之附廓县,与府署同城,自然无所谓“坐府”,但正因为同城,附廓县往往承担着府署的一应庶务,而且能否及时了解知府的动静,也比其他州县显得更为重要。《偏途论》记载:“凡走府一事,本府莅任以及府考,预备镇宅器具、裱糊、灯彩、供应等事,笔难细述。朔望行香、出门迎送、差使批解过境、请客宴会,早为报官知晓。府署一动一静,须要打听明白。所有府署诸友(指知府的家人——引者注),该应酬是应酬,并非耽官之慨,须知闲时不烧香,忙时抱佛脚无用。倘府尊打起官话,亦要从人招呼。府尊进出,随同伊署家人站班,以便知尔无懈。”[115]各州县设“走府”家人,当然也是为了及时了解府署的动静,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提供人、财、物,而与府署“搞好关系”。

当然,州县办差家人的工作重心还在本衙门。前文说过,如官出门拜客,司执帖门上要“先知会差总,预备执事、轿夫、跟班马,外边伺候齐全,再上去请官”。[116]此所谓“差总”,就是负责呼唤差役人等和管理一应出差事宜的家人。据《各行事件》记载,“差总”的职事如下:

—官到任,令工房出票,赶办床铺、桌椅、箱架等项。要用若干,必得回明帐房。平常取用物件,总要呈官标判。如物件取回,将票呈官标销;[117]

—查前官移交木器若干,如不敷用,即知会帐房续添;?

—传裱糊匠,收拾裱糊房间;?

—传土工匠人,修筑围墙等事;?

—发给匠人饭食,自己开出领条,令三使帐房去领,得闲总宜自己去领;[118]?

—令兵房夫头开送夫、马价,及船行单子。夫头开夫马单子,船行开水脚单子。水旱路,令他注明里数;?

—(本官)出门拜客,先将执事预备,急唤齐民壮、火班伺候。如有跟班马,即令把门差役唤马牌子备马;?

—差事过境,前站邮差一到,急速呈官看过,将邮信送交“书禀”写信,转邮前途,或送签稿转邮信亦可;[119]?

—邮信发走,即知会帐房,如旱路,令预备夫价;如水路,预备水脚若干;?

—知会厨房,预备酒席若干,上席、平席、水席,照前办理;?

—回官派流差朋友,前去探听迎接;?

—派流差朋友,预备公馆,办理床铺、桌椅、灯彩、字画、执事等项;?

—水路差事,令船行多预备船只。如橹船,唤兵房出票签差,须防差役舞弊卖放;?

—陆路差事,令夫头多预备夫、马若干;?

—探听差事临境,赶紧请官前去迎接,即速传齐吹手、炮手伺候;?

—令流差朋友、茶房、码头处听候;?

—唤马快差役,好移动听候;?

—知会帐房备办船钱水脚,陆路预备夫、马;?

—知会预备上水船牵夫,下水船预备添摇橹夫;?

—知会帐房预备随封门包、送下程礼物;?

—开船头令吹手、炮手伺候,派朋友护送;令摆水对开道,至两、三里路,差船上有人员免,方可撤对回署;?

—回明本官,要出境护送;护送到省,禀安辞;?

—陆路差事,定要问明前站宿站何处,如有站,先要派流差朋友前去伺候,预备伙食、茶点、灯彩、天官对联、铺垫、火把、油烛等项,令厨子前去办理;?

—上宪委员动身回去,隔晚将夫头唤进署内,发领夫价,令办夫若干,吩咐某时齐集伺候,毋须迟误;?

—发站夫工食银两,须要查明夫数若干,将领状送交“钱谷”去批,或送帐房批,以批准照发;?

—迎春接诏,先将执事预备齐全,交礼房分派差役收执,吩咐办理勿误;?

—令兵房开进夫头、夫行值月值日单子;?

—贡使过境,即请官去拜,随即知会厨房力备办酒席供应,随派马快前去巡更守夜伺候;?

—贡使起程,备文移营拨兵,派朋友、差役护送,令取前站回照销差。倘申报上宪,要贴印花。京铅、奏摺黄本、硝磺、白蜡、龙衣、颜料,俱要验明斛两,贴印花,均要派朋友、差役,移营拨兵护送,照邮单给发水脚、夫马;[120]?

—凡日月蚀,先回出票,着阴阳学预备水缸应用之物,传僧道、喊地保预备桌凳,及唤齐民壮等役。[121]?

另据《衙役职事》记载,“差总”的职事还有:

—春秋祭祀各物牲口祭品,礼房领银承办;

—春秋劝农,回官标牌定期,备办金花红包葵扇等项,以备官下乡赏;

—遇大比之年,阖县文武生员下省乡试,先令礼、号二房查明若干名,回官出标调班存举,饬值日搭台搭桥扎龙门等事,内里预备卷资花红酒席,并备三报赏号项,早备应用;

—发茶房轿夫差役工食银两,分为四季,俱要预状交钱谷处批准,或交账房存查;

—发当兵米,按月给发,亦要备办米票;

—发养济孤贫院口粮银两,查明额数花名若干,按季给发领状批准存查,每两折钱若干,以照前任朋友为之,差役口粮亦得如此,况且各署规例不同;

—发仵作、禁卒、更夫、吹手、铺司等工食银两,按月给发,领状存查;

—孔子庙祭祀礼仪,系教官办;其〔他〕各庙,礼房承办。

由此可见,“差总”的职责主要在于知会帐房、兵房、礼房、厨房、茶房等处预备应役银两、物件,并传集夫役伺候本官出门、上宪及委员临县或过境、一切水陆过境差事和管理修筑衙门等事。因此,“差总”实际上是应办上述差事的差役、人夫的总头目。这种情况,与上述管事家人类似,地方衙门司办各种差事本有夫役人等,地方官则派一家人总管其事。

“差总”之下有“流差朋友”,协助其管办差事。所谓“流差”,既与固定在省、府驻地“长班”相对而言,也与“签押”、“门上”以及“差总”等只在衙门内办事的家人相对而言,是到衙门之外司办差事的家人。据《偏途论》记载,“流差”有所谓“司办旱差”、“司办马头”、“司出外差”等名目。“司办旱差”即办上述所谓陆路之差事;“司办马头”即办水路之差事。二者的职事无非是探听上宪及其委员临境或过境的消息,并负责有关接待事宜。“司出外差”,即上述出境护送贡使贡物等差事。与此相应,出境如到府、到省投文、送礼、批解煤炭、粮米、地丁、人犯等,也在“外差”之列。诸如解犯、粮米、地丁等事,例有夫役兵丁押解,但清代州县官又派家人护送,即以家人管理差役人等。

“跟班”

在长随之中,还有所谓“跟班”。汪辉祖说,他在湖南做知县用旧仆五人,其中就有“跟班”一人。谢金銮也说家丁之中有“跟班”的名目。[122]何耿绳《署规》则云:“跟班中,每日派二人伺候会客及坐堂;一应内事,派二人伺候。”[123]可见跟班不止一人。当然,也有如王植者,“公出之外,不用坐省之人,不用跟班之人。”[124]故名思义,“跟班”是跟随本官的家人。清人将官员的所有家人称为“长随”,亦作“常随”,但名副其实的惟有“跟班”。可是,这位长随与其他家人不同,他只管本官的日常生活,不管本官的行政事务。所以,《各行事件》说:“跟班者,门、印以外之人也。虽在门、印之后,而未曾在办公之列。”[125]汪辉祖《学治臆说》亦说:“跟班一项,在署侍左右,出门供使令,介乎内外之间。”[126]所以,他既不属于签押房,又不属于门房,也不在管事、办差之列。他的职责就是服伺本官的饮食起居、服饰穿戴,并跟随本官坐堂、出门,料理拜会应酬事宜。 《各行事件》记载“跟班”的职事如下:“闻官一呼即至,日近日亲,不即不离”;“随官下乡踏勘相验,要分事理之轻重;官坐堂,侍审随班,要明白案情之因由,倘门印问及,以便于应答”;“官出时,应料理随带之衣服。跟随上衙见上司,先持护书手本;如未见过面上司,即应穿蟒袍补褂,呈履历”;“官出门拜客,先在署内公馆问明官府何处拜会、何处亲拜。拜会者投帖子即辞,辞行则穿马褂。如遇祷晴祷雨、忌辰,只穿玄青素服凉帽,不理刑名,皆跟班所宜知也”;“如上司亲拜谢步,我即持其片子,赶出门外挡驾。若道、府一定要拜会,即先挡驾,次则至仪门,请大人或大老爷升轿,如此一直进宅门加〔回〕官;门内迎接请安,随迎至花厅行礼,左右正中摆独匟,以备一人上坐之意;而上司谦恭,不肯在匟上坐,我等听上司谕摆右边匟,即将右边匟摆上。如此宾主左右分坐,我等即端座交与本官上茶,随端本官之茶。上司吸烟者,跟班上烟;而县官谦敬者,虽是吃烟,见上司亦不敢食,我等即不装烟,或上司让到,一定要本官吸烟,我等方才装烟。吸过烟,谈完话,上司起身,我等好招呼送客,大轿、执事伺候;本官送上轿,行小礼,升轿而出。此迎宾送客之大略也”;“万寿、冬至、迎春、拜叩、坐朝、谒圣大祭典,应用朝服朝冠;元旦三日、委调小祭、劝农、迎送各上司,应穿蟒袍补褂;拈香讲训、升坐大堂、拜客送客、祝寿道喜,单穿补褂,或亦有不穿补褂,只穿外褂也”。[127]

上述情况,只是面面俱到的叙述,并不是每个州县衙门皆是如此。即以“司差门上”与“差总”而论,二者在职能上也有类同。这种情况,从家人体系的发展看,似是先有司差门上,后有差总,或者说迎送应酬之类的差务差原由门上司办,尔后因为差务繁多而从门房分化出专理差务的“差总”和“流差”,而不见得二者俱设。乾隆二十八年谕中说到:“今有于长随之外,另立管理杂务之人,令干涉公事,出入无忌。”[128]何士祁《学治补说》则说:“其余跟班、流差,量材分派,而归于杂务。”129似可见由“司差门上”向“差总”的变化。王植所谓即在直隶州大县,所用不过七八人,其中“备差遣一人”,由于其不用跟班之人,故这位备差遣的家人,实际上就是“跟班”。可见“跟班”也作“流差”用。总之,在州县官雇佣长随人数较少的情况下,长随的分工就不可能如上细密。?

--------------------------------------------------------------------------------

[1]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

[2] 无名氏:《偏途论》,载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十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以下证引版本同),第615页。

[3]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六,《长随》。

[4]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四,《将帅家丁》:“两军相接,全恃将勇;将勇则兵亦作气随之也。然将亦非恃一人之勇也,必有左右心膂之骁悍者,协心并力,始气壮而敢进。将既进,则兵亦鼓勇争先。此将帅所贵有家丁亲兵也。前代如韩、岳之背嵬军之类,固有明效。即《明史》所载,如:景泰中,杨洪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成化中,王越多荡跳士为腹心,与寇搏战,数有功。嘉靖中,倭寇海上,诏故将何卿、沈希仪,率家众赴苏松军(卿传)。马永为将,蓄家丁百余,皆西北健儿,骁勇敢战;帝问将于李时,时以永对,且曰:其家众可用也(永传)。马芳蓄健儿,尝令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芳传);梁震蓄健儿五百人,镇大同;大同卒骄,连杀巡抚、总兵,及震至,众惮其家众,皆帖然不敢动;震殁后,健儿无所归,诏编之军伍,后将犹得其力(震传)。万历中,李成梁帅辽东,收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军锋,所至有功;健儿中如李平胡、李宁等,后皆至将帅(成梁传)。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赵率教传)。宁远军变,围袁崇焕署,时满桂亦在城中,诸叛卒惮桂家卒勇猛,不敢肆,结队而去(桂传)。天启末,宁远告警,诏废将侯世禄率家丁赴关听(世禄传);都司张神武用袁应泰荐,率亲丁二百四十余人,驰至广宁(神武传);副总兵祁秉忠亦以应泰荐,率私丁守蒲河(秉忠传);赵率教收复前屯,亦率家丁三十八人以往(率教传);宁远之战,总兵金国凤愤将士(忄匡)怯,北亲丁数十,出据北山力战(国凤传)。崇祯中,总兵侯良桂战死,其子天赐疏请率父旧人,自当一队;诏赴杨嗣昌军立功;嗣昌奏天赐所将亲丁三百六十人,皆敢战(良柱传)。此将帅亲丁之成效也。”

[5]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吏部处分例·外官携带家口》;王士(礻真):《香祖笔记》卷一,《外官禁止多带家口》。

[6]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吏部处分例·外官携带家口》记载:乾隆二十五年,改旗员督抚所带家口不许过一百五十名。

[7]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吏部处分例·外官携带家口》。

[8]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四,《将帅家丁》。

[9] 王植:《家人》,徐栋《牧令书》卷四。

[10] 《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16—617页。

[11] 《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13页。

[12] 阙名:《审办雇工殴伤旧家长议》(刑部说帖),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九二,刑政三。

[13] 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上,《勿滥收长随》。

[14] 阙名:《审办雇工殴伤旧家长议》(刑部说帖),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九二,刑政三。

[15] 黄六鸿:《福惠全书》卷一,筮仕部,《募家丁》

[16 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二五。

[17] 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上,《勿滥收长随》。

[18] 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道光二十六年十月”。

[19] 长白守砚主人:《知府须知》卷一。

[20] 方大湜:《平平言》卷二,《勿借用家丁银钱》。

[21] 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上,《勿令幕友长随为债主》。

[22] 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一八,《吏政一·吏论上》。

[23]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四,《外官家口》。

[24] 王侃:《放言》卷上,载《巴山七种》。

[25]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吏部处分例·外官携带家口》。

[26]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吏部处分例·外任家人长随册报督抚》。旗员之例定于雍正二年。是年议准:“外任旗员到任后,限三月内,将所带家人姓名、年貌,册报督抚。如管事家人有更换者,亦册报督抚。倘本官有亏空者,该督抚将该管事家人一并审讯。若有归旗追比、不能完结者,将管事家人照拕欠钱粮、家产全无之子孙治罪例治罪。若本官册报不实,任其饱扬者,照隐匿逃人例治罪;家人照三次逃人例发遣。其不行详查各官,照失察逃人例处分;得财者,计赃以枉法从重论。”

[27]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吏部处分例·外任家人长随册报督抚》。

[28]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吏部处分例·外任家人长随册报督抚》。

[29]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吏部处分例·外任家人长随册报督抚》。

[30]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5—16页。

[31] 方戊昌:《牧令经验方》,“门丁有行号者不可用”条。

[32] 方大湜:《平平言》卷二,《不必用门丁》。

[33] 无名氏:《偏途论》,《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23页。

[34] 无名氏:《偏途论》,《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23页;无名氏:《各行事件》,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55页。

[35] 张培仁:《妙香室丛话》卷二,《游宦述怀说》。

[36] 孙庆:《寄食须知篇》,“管门”。

[37] 方大湜:《平平方》卷二,《不必用门丁》。

[38] 《长随论》,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1页。

[39] 引自《清代州县故事》,第21—22页。

[40] 《各行事件·门房》记载:“黎明传头梆,打点七下,名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官起打二梆,打点五下,名曰‘臣事君以忠’。”(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1页。)

[41] 《偏途论·司门总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23页。

[42] 《偏途论·司门总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23页。

[43] 《长随论》,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1页。

[44] 《偏途论·司门总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23页。

[45] 《长随论》,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1页。

[46] 《偏途论·司门总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23页。

[47] 《公门要略》,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1页。

[48] 《偏途论》记载“传点发梆仪注”:“黎明大堂发梆,放亮炮;内宅门传点七下,堂口、二门、头门各应梆一次。此日〔曰〕头梆、二梆、晓梆也。凡升大堂,不在寻常,大典例发三梆,其头、二梆同上。惟三梆由内宅门传点三下,堂口、头、二门各应梆一次。三梆已毕,外厢伺候齐全,官府升堂,内宅门传点一下,外击堂鼓三下;公座已毕,退堂击鼓四下。此升堂仪注。每逢大典、考试、封开印期,照礼房仪注而行。凡公出,于辰时以前回署,仍补发二梆。日常在署,以及公出门,自子至亥,均不发梆点。封印至开印止,概不发梆;出门惟有击堂鼓而已。开印如常。所有朝贺万寿、朔望拈香、一切祭祀,均不传点击鼓;鸣锣喝道回署,仪注如常。”(《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25页。)《各行事件》记载:“令礼房开进忌辰单子,自己用一牌子写‘忌辰’二字。每逢忌辰,隔晚将小牌子挂于点上,免其传点发梆。”(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6页。)

[49] 《各行事件·门房》,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0、23页。

[50] 《公门要略》,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1、22页。

[51] 《各行事件·门房》,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4页。

[52] 《各行事件·门房》,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4—25页。

[53] 何耿绳:《管见偶存·署规》,载《学治一得编》。

[54] 《偏途论·司门总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23页。

[55] 《各行事件·门房》,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2页。

[56] 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13页。

[57] 《各行事件·门房》,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5页。

[58] 《各行事件·执帖》,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7页。

[59] 《偏途论·司门总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23页。

[60] 《各行事件·执帖》,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7页。

[61] 《各行事件·执帖》,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7页。

[62] 《各行事件·门房》,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5页。

[63] 《各行事件·钱漕》,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13页。

[64] 《各行事件·执帖》,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7页。

[65] 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13页。

[66] 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8页。

[67] 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3页。

[68] 《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37页。

[69] 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14页。

[70] 徐栋:《牧令书》卷四。

[71] 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8页。

[72] 《偏途论·司门总论》:“至于待友一节,要和之道。银钱经手,何项归己,出息分明。”(《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20页。

[73] 《各行事件·钱漕》,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14页。

[74] 《偏途论·司门总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22—623页。

[75] 何耿绳:《学治述略》,载《学治一得编》。

[76] 王植:《家人》,徐栋《牧令书》卷四。

[77] 汪辉祖:《佐治药言》,“检点书吏”条无名氏按语,引自张廷骧《入幕须知五种》。

[78] 《偏途论·司签总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46页。

[79] 《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45页。

[80] 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上,《用人不可自恃》:“……往承乏宁远,止录游幕时先后用旧仆五人,一门、一印,一跟班、一司仓、一管厨。”

[81] 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上,《用长随之道》。

[82]徐栋:《牧令书》卷四。

[83] 何士祁:《学治补说》,“用人宜因材任使”条,载甘鸿《从政闻见录》卷中。

[84] 《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五,《吏部处分例·遗失印信》:“康熙二十五年定,在外各官印信,如在署存储,或系行寓存储,被贼径行窃去,有印官革职。五日内自行拿获究办,开复原参处分。未经行用,减为降一级调用;已经行用,减为降二级调用。一月内自行拿获,未经行用,减为降三级调用;已经行用,减为降四级调用。如非自行拿获,仍不准减议。至适遇公出,派有员弁随行赍送,或乘船偶遇风浪沉溺,或被火延烧有显迹者,一时仓猝失检,不能寻获,将转派员弁革职留任。若在署封储,遇有水火,猝不及防,以致毁失者,将本员革职留任。五日内自行寻获,开复原参处分。系革职留任者,减为降一级留任;系降三级留任者,减为罚俸二年。一月内自行寻获,系革职留任者,减为降二级留任;系降三级留任者,减为降一级留任。”“雍正三年议准,遗失印钥印牌之案,即将遗失之员,降一级留任,不准抵销。遇有应行升转之缺,概停升转。三年无过开复。其仅止迟误请领印钥,并无遗失情事者,罚俸一年。”

[85]无名氏:《长随须知》:“公座进宅门后,将大印箱解开,依旧封好,取出印信,放于佥押房内,装入小匣,看官如何,或晚间送入上房,或交执印之人收藏。”

[86] 《大清律例》卷七,《吏律·公式·漏使印信》:“凡各衙门行移出外文书漏使印信者,当该吏典、对同首领官并承发,各杖六十。全不用印者,各杖八十。若漏印及全不用印之公文,干碍调拨军马、供给边方军需钱粮者,各杖一百。因其漏使不用,所司疑虑,不即调拨供给而失误军机者,斩监候。亦以当该吏为首,经管首领官并承发,止坐杖一百,流三千里。若倒用印信者,照漏用律杖六十。”

[87] 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40页。

[88] 何士祁:《学治补说》,“用人宜因材任使”条,载甘鸿《从政闻见录》卷中。

[89] 《各行事件·稿案签押》,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34页。

[90] 《各行事件·稿案签押》,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35页。

[91] 《各行事件·稿案签押》,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33页。

[92] 无名氏:《公门要略》,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35页。

[93] 《偏途论·司号件签押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61页。

[94] 《偏途论·司号件签押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61页。同条记载:“‘内号’有牙,有石,有角,有木戳,各式不同,令匠刊刻隶篆,红人厅人好之。倘有官府情重者,由官府刻发,从中官有暗记。州县号戳,不宜过大,因非大宪可比。内号戳,一县勿用两个,庶免假伪。除印信之外,戳即是印信物,所有各宗文件谕单票稿檄,无物不用,一则知晓已发与否,二则知晓会由签押经过官府,及幕中之图章,亦是此意耳。”

[95] 《偏途论·司号件签押论》记载:“真楷各戳款式:本任、移交、接管、通禀、通报、通详、通缉、会详、委勘、委验、拦验、求销、注销、禀销、和息、命案、盗案、抢劫、新词、旧案、续词、喊禀、堂单、传呈、备案、不准、刑名、钱谷、招解。此系单字:收、发、入、支、过、销、准、转、催。某县署。”(《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62页)

[96] 《偏途论·司值堂签押论》记载:“凡逐日堂事,稿签将审卷送来,自己先看一遍,或几起呈官书案,当时请示问理几起。早堂、晚堂,可用悬牌示审;或升大堂、二堂、花厅、便堂,均宜问明。另写堂事单,记几起,列载一纸,交稿签发门口,转发值日齐案,以便外面早为齐案伺候。临时官府升堂,先一步关会门口传唤站班进署,庶不误事。”(《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54页。

[97] 《偏途论·司值堂签押论》记载:“官府坐堂,‘值堂’侧立于左,视其问答如何,堂谕记于胸中,全要耳听目明。”

[98] 原句为“招房改供有无弊端”,招房誊清口供,不能擅改;改供即为舞弊。

[99] 《各行事件·值堂》,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9—30页。

[100] 《各行事件·值堂》记载:“官下乡相验者,将其所报呈词、当堂问的口供,一发要记得,带下乡去;并要带《洗冤录》,带自鼻烟、七厘散,带银针,恐防服毒者”;并“问原差公馆何处,官到先落公馆,然后方可请官尸厂相验。即令仵作验伤,自己上前睹验填格。验毕,令尸亲领尸掩埋。回官,将标尸单之(石朱)笔顺手一拖,拖毕,此笔不要,向前丢去。官立起身来,即将公案桌向前打倒。请官上轿,起马回衙”。(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30页。)

[101] 《偏途论·司签总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45页。

[102] 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40、43页。

[103] 《各行事件·用印》,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40页。

[104] 无名氏:《公门要略》,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43页。

[105] 《偏途论·司用印签押论》,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655页。

[106] 《各行事件·书启》,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15—16页。

[107] 《各行事件·书启》,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15页。

[108] 《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53页。

[109] 由于解审、解道案件往往交由首县承审,本省各州县的上解人犯也就往往先解到首县衙门的号监羁押。

[110] 褚英:《州县初仕小补》卷上,《监羁派家人》。

[111] 《偏途论·司管人号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66页。案:清代一些简僻小县有不设监狱者,而将人犯寄监于设监狱之邻县或大县。有的则有监狱而无班房,而将人犯关禁在储粮之仓。更有捕役将所拘之人犯监禁在自己家里,以作敲诈勒索地步,但这系舞弊,不是常规。

[112] 《偏途论·司外监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67页。

[113] 《偏途论·司坐省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41页。

[114] 《偏途论·司坐省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41页。

[115] 《偏途论·司坐府、走府论》,《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641—642页。

[116] 《各行事件·执帖》,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7页。

[117] 《衙役职事》记载:“一官未到任,必须传唤差房打扫衙门,礼房挂灯结彩贴对联,工房备办床铺桌椅箱架,传工书辕门照墙杂项,一并照例裱糊衙门房屋,户、粮、吏各房办公案、印架印盒印垫等项,户房、粮房预备下马供应。”

[118] 《衙役职事》记载:“传土工修筑围墙,此款论工给发,伙食至账房去领。”

[119] 《衙役职事》记载:“凡驿马差事过境,前站溜单一到,随即呈官阅看,转溜前途,并知会厨房酒席水脚若干,照前溜理,一面着人前途探听迎接,一面预备船只,由陆路预备夫马。”

[120] 《衙役职事》记载:“贡使过境,请官去拜,知会厨房预备酒席供应送去,发水脚,随派马快前去巡更守宿,移营拨兵,派朋友与差役护送,取前站回照备案,申报上宪日期贴印花。—京铅;—饷鞘;—龙衣;—护送皇本;—硝磺;—白蜡;—颜料,以上七项俱要过细验明,粘贴印花,派朋友、兵役护送,照例发水脚。”

[121] 《各行事件·差总》,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54—56页。

[122] 谢金銮:《教谕语》,《居官致用篇》。

[123] 何耿绳:《管见偶存》,载《学治一得编》。。

[124] 王植:《家人》,徐栋《 牧令书》卷四。

[125] 《各行事件·跟班》,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8页。

[126] 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上,《用长随之道》。

[127] 《各行事件·跟班》,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第28—29页。

[128]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七,《禁革管务听差》。

上一篇:教官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考核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