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2-13 10:14:00

下基层心得体会

下基层心得体会篇1

一、思想、情感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找到了一些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比如,同样是对待土地征用和农民失地问题,过去从材料和新闻上看到他们,我可能会产生一些同情;但是现在,当我实实在在面对这些事,面对农民兄弟,望着他们期盼的眼神时,我感觉到的就不仅仅是同情,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了。过去看到这种情况,我总希望别人去做点什么,现在却想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类似这样的变化,半年来经常发生着,而且在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我相信这种变化会影响到我的今后,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下基层的点点滴滴的一目。几个月对农村的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与农民兄弟的促膝交谈,也让我看到了、听到了、熟悉到了、体会到了。换句话说,我们到基层锻炼,就是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关注民生,服务民利。

不到农村不知道,一下基层才知道,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农村工作事情非常具体,鸡毛蒜皮一大堆。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为了熟悉农村工作,我经常跟着村组干部到村子里看看问问,慢慢熟悉环境,经常和村干部促膝交谈,虚心向他们学习,到村子里进行村情民意调查,了解农民关心什么,需要什么。由于近年来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民一年时间是“一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十个月外出打工挣钱”。

可以说,这些调查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是活生生的,是在办公室的文件材料中读不到的。到农村后的感受是在机关里无法找到的,一些鲜活的知识也是在机关无法学到的。

二、开阔了眼界,改变了观念。过去在机关工作,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维、观念以及方式,对机关以外的情况和工作,尤其是对农村现在的情况和工作都不了解,也很少去关心。更加深刻的熟悉和了解,对农民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当年对知识青年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我现在的感受是最恰当不过了。这使我发现,农村工作原来这么有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原来可以这么直接、这么真切在农村得到体现。这段经历使我对所从事的机关工作和“进村入户”活动有了新的熟悉,我相信有了这番经历之后,再回到机关时,我会尽自己所能,尽力干好本职工作,为农村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

下基层心得体会篇2

一要看是否有“红心”,对党忠诚。看一个干部的品德如何,首先要看他是不是有一颗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红心”。一个对党忠诚的人,他肯定是一个爱国家、爱人民的人。因为他要时刻践行党的宗旨,时刻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性,作为人生理想,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有一颗红心的人,就会在心中时刻装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多为人民着想,多替组织分忧。就会按党的要求为官,按传统美德修身,按群众的期盼办事,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也就会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原则,服从组织,爱岗敬业,服务人民。

二要看是否有“孝心”,对家庭负责。古语说“百德孝为先”。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对妻子儿女负责,在社会上就会尊敬和关心身边的人,在与人相处中,也会讲究道德,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出于孝悌之家”。对干部来说,是不是“孝道”,不仅仅是其个人伦理道德问题,更事关其为民服务的品质。常言道:好人未必能做好官,而好官首先必须是好人。做官与做人尽管是两个层面,但是两者又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很难设想一个不懂孝道的人,一个不孝敬养育自己的父母,对结发妻子和亲生骨肉不负责任的人,怎么会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怎么会作出大的贡献?又怎么会饱含深情地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而呵护有加关怀备至呢?

三要看是否有“良心”,对知者感恩。做人要有良心,凭良心做人、凭良心做事,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不变的做人处世箴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的一生能遇到许多帮助自己的人,包括提拔自己、认可自己、赏识自己的人,要心怀感谢、铭记恩情、不忘回报。一个有良心的人,会由衷感到从社会得到的多付出的少,总会不忘报答和惦念赏识提拔自己的组织或某个领导,在任领导干部后,必定将感恩回报之情转化为对组织、对群众的公心,在工作中敬业奉献、有情有义、胸怀大度、包容和谐。如果他没有“良心”,过河拆桥,见利忘义,唯利是图,那他绝对不会对组织、对社会、对领导心存感恩,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又谈何有“德”呢?

四要看是否有“善心”,对弱者同情。古人云:“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观察一个干部,要看他对残疾人、乞丐、特困户等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态度,是慷慨相助、心存忧虑同情?还是嗤之以鼻、奚落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人如果怀揣一颗赤诚为民的善心,把群众冷暖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中,能够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待穷苦老百姓,对待弱势,都能尽所能去帮助,必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而一个善心不足、不够、不强的人,面对父老乡亲没有亲情,面对同志同事没有感情,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必定置群众的利益于不顾,视群众饥饱冷暖于不管,在群众面前摆架子、抖威风,把公权据为私权,以权谋私,与群众渐行渐远。

下基层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基层;接地气;通灵气 ;

一:接地气,通灵气具体诠释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人体的强壮健康有赖于全身经脉气血的运行畅通,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基层工作、基层民意之于一个社会,就像人体的经脉气血,如果遭遇梗阻,社会就会积病成疴。党员干部虽然"居庙堂之高也忧其民",但就未必详知基层群众"处江湖之远也忧其政"。工作一旦脱离了基层,少了面对面就会失去了基础,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领导干部工作一定要"接地气、通地线、固地基"。

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基层工作是一面镜子,从基层群众的满意度可以知道我们工作的得失、成败。基层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多身入"草野"拜人民为师,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政治智慧,找到解决诸多难题的办法,而且能够密切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谨防脱离群众的倾向。当然,深入基层一定要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做好各项工作。

通地线,就是要兼容并受、及时汇报。干部深入基层,未必就一定能被基层群众所接受,甚至有被指扰民、作秀之嫌。此时,我们就更要秉着虚心坦诚的心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要尊重遵循肯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导向,要听得进、容得下不欢迎的声音,并且原汁原味地搜集反馈上去,作为科学决策和科学施政的重要依据。

固地基,就是要多干实事、惠民利民。干部深入基层,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来研究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起长远作用的事,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的检验。

二:领导干部如何接地气

把"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努力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积极推动领导干部下基层、转文风、改作风, 在为民服务中转作风、树形象、创优秀、争先进。

基层工作是一面镜子,基层群众的满意度是我们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基层群众拥有无穷的创造力,身入"草野"拜人民为师,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政治智慧,而且能够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谨防脱离群众的倾向。作为一名干部,我们应该以温总理下基层自己撑伞作为一名镜子,从身边小事主动要求自己,使自己谨记宗旨,不忘本职,只有这样,才能端正自己的态度,明确自己的位置。

沉下"身子"联系群众,切身体验基层工作的甘和苦、得与失。在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中,各级党员干部要以基层为主要阵地,在深入基层中"接地气",面对面贴近群众、心贴心帮助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一些领导干部由于长期在机关工作,对基层情况掌握不透彻、对群众诉求了解不准确、对群众心声听得不真切。下基层,不应该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似的身下,而应该是饱含感情和责任的心下。心沉不沉得下,不仅关乎下基层的成效,而且体现干部的作风和形象。

放下"身架"学习群众。一些干部缺乏基层锻炼,缺乏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机关干部要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下基层就是要到条件最艰苦,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为切实转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深入推进基层群众工作,开展"干部基层体验月",把干部部分批到农村基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活体验,同农村干部一起上下班,一起开展工作,一起深入田间地头,敢当"小学生",共同了解群众疾苦,在工作中增强情感,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意志,在与群众的沟通中提高能力。

开动"脑子"服务群众。身到基层,心到基层,情更要用到基层,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为民要先知民,指导要先知道。干部越熟悉基层,体贴民意,在工作就越有影响力和发言权。坚持下基层,真正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真实情况,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企业解决发展瓶颈,把群众当家人,为群众办家事,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知屋漏者在檐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建工作,只有深深扎根于基层的沃土,扎扎实实地接接地气,扑下身子抓活鱼,才能密切党员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党的建设才能不断迈向科学化。

三:领导干部下基层通灵气的积极意义

领导干部下基层,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现实体现,更是干部作风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下基层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心诚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仅凭办公室里的文件和会议室里的会议来指导工作,政策引导很容易脱离现实,结果不仅工作难搞好,甚至还会影响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领导干部下基层到群众当中,接接地气,听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既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干部本身的成长,更有利于基层民生。领导干部要常怀为民之心,多跑跑、多转转、多看看,才能找准找实基层一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带着思考下去,带着答案回来。

基层党员干部是干群对话的桥梁,既要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向上级转达群众的呼吁与期盼,要在群众和上级之间切换好"抬头"与"低头"的角色,找准角色定位,定能事半功倍。

在基层,党员干部要"低头"接"地气"。基层党员干部在基层工作要多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同群众共劳作,走到田间地头访民情,察民忧,深入群众接"地气",真切的感受到群众的疾苦和对党的期望,将其化为工作的底气与动力,为民谋福。接"地气",俯下身来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想法,从群众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激发自身的蓬勃生气和创造力。群众是对实际生活情况最了解的人,领导干部要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真心拜群众为师、虚心学习,群众自然会倾囊相传。基层干部弯下腰、低下头接"地气",目的不能仅仅止步于了解,方便自身工作的开展,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群众的困难,突破重围带领群众致富。

下基层心得体会篇4

按笔者的理解,所谓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是指从事公安工作的基层民警,其心理状态由于自身或者外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所受到的影响,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范围,以致引发的某些反应与变化。例如,在缉拿穷凶极恶的持械犯罪嫌疑人时,会面临可能付出流血或者牺牲代价的境况,使处于临战状态的基层民警陷入既要完成抓捕任务、又要保护自己的“两难”处境,这时因心理不易平静面对,就极易产生心绪不宁、紧张、怀疑等反应。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的和感受的还要多得多。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高居首位。据《法制日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对当地不同职业的精神紧张程度进行研究,以10至0级加以区别。经对150个有代表性的职业研究排序,警察列第二,为7.7级(其他如矿工8.3级,新闻工作者7.5级,政治家7.0级,外交官4.8级,教师3.5级,图书管理员2.0级)①。

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基层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容易造成不良影响。一是易致生理疾病。国内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基层民警边要全天候做好本职工作、边要疲于应付辖区的一些“非警务活动”,其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疾病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职业。对基层民警来说,诸如胃溃疡、肝硬化、肾炎、偏头痛、气管炎、肿瘤等,并非陌生的病理名词。二是易致不良情绪反应和认知障碍。在长期或强烈的压力状态下,基层民警极易产生愤怒、焦虑、压抑、无助感等不良情绪反应。此外,基层民警还会因过重的心理压力出现认知活动方面的障碍,表现为思维肤浅、狭窄;思维缺乏预见性和灵活性;思维缺少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不恰当等。三是易致行为偏差。心理压力易导致基层民警的行为发生偏差,并且所致行为偏差会波及基层民警的所有个人生活和工作。诸如,在生活上,家庭关系紧张、夫妻不和睦、离婚以及个人的失眠、、酗酒、自卑甚至自杀等;在工作上,效率低下、缺勤、离职、错误增多、易出事故、遇事退缩不前等。

二、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剖析

(一)基层公安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

1、基层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②我国从事基层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置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基层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基层民警承受身心压力的必然性。

2、基层公安工作量多面广、辛苦复杂,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基层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一种象征。据统计,公安民警平均每年要加班120个工作日。派出所民警平均每日工作11、12小时,晚上还要有1/3的警力值勤、备勤,应付突发事件,如遇重要外宾来访和重大节日、重大活动,警卫、保卫工作更为紧张、辛苦。③近年来,为了遏制犯罪急剧上升的势头,坚决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公安机关坚持严打整治方针,持续不断地开展专项斗争和集中行动。在警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广大基层公安民警更是放弃休息,以加班加点工作来保证斗争和行动的开展。如社区警务,就有社区内各类人员情况熟悉、重点人口控制、安全小区创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纠纷调处、“四小”场所的管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等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等工作。其中每一项都需要基层民警倾注心血、花费大量的精力,一天24小时在社区忙得不可开交,而工作效果却不能立即显现,一旦个别环节疏漏,则可能功亏一篑。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基层民警造成一种沉重的身心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并且有的基层民警因劳累过度而患上重疾。如我局去年的派出所民警苏阿进因工作劳累不幸发生肝癌病变就是一例。

3、临时性额外任务多使从事基础工作的时间无法保证。各方交派的任务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公安机关各部门都把派出所作为其职能部门,都给派出所派任务、定指标,要派出所填报表、报数据。基层民警整日泡在琐事杂务堆里不得脱身。二是紧急任务多,除了值班、110处警外,基层民警额外加班加点特别多,诸如严打斗争、专项整治、布卡设点、安全保卫、集中待命、紧急出动等,一旦有事,常是全体加班,不时还碰到个别领导交办急如星火的事务,民警再忙也要腾出功夫先办。这诸多的额外差事,挤去了民警下社区的工作时间,使社区警务的基础工作得不到根本保证。一些民警忧虑地说:“种了公家田,荒了自家责任田。”

4、工作要求高、考核严使个别民警难于适应。基层公安工作的各项指标分解很细,考核要求很高,这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警务管理的科学化是有必要的。但是各项指标制定必须合理,使大部分民警努力后都能达到,并要有帮助他们达到要求的具体办法,这样才能发挥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假如一味压指标、出硬招,一些民 警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整日担心任务完不成,担心下岗被淘汰,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

5、群众工作难开展。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社区警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随着时间步伐迈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安群众工作的难度也与日剧增。一些民警反映,现在群众尊重民警、主动协助民警的少了,而要求民警提供帮助的多了。个别人不管何事,有的甚至不属民警职责范围内的事也要民警办,办不成就指责刁难,甚至举报。而有的领导对待群众的指责、举报,常不问清红皂白,一味批评处罚民警,挫伤了部分民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一些同志说:“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仍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叫我们怎么不烦恼!”

(二)基层民警难尽人意的个人、家庭生活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1、在义务方面易产生负罪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基层民警许多时间不能与家人相聚和安排分享生活,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职业的“综合疲劳症”又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较易发生角色冲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当父母身染病痛时,是多么需要儿女在病榻前尽孝,但他们从事基层公安工作的儿女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到这一点。往往我们的基层民警接到亲人病危的电话、电报时,却恰逢某项行动临危受命之际、执行某项重要任务之时。久而久之,基层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父母、愧对家属、愧对子女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严重的“负罪感”之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

2、在情感方面潜藏着难言的苦楚。基层民警也是人,但是他们却常常没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子女希望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的时侯,他们可能正在胡同里巡逻;妻子在分娩需要照顾的日子里,他们可能正在异乡追捕犯罪嫌疑人……基层民警的情感需要是有缺陷的。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少,缺乏感情交流,时间久了,家庭生活出现不协调,亲子关系疏远、夫妻难于沟通、家庭隔阂严重等等。如此难言的心理苦楚,基层民警不得不面对和默默承受,而情绪情感之能量却难以得到宣泄。

3、在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作为社会成员的基层民警自有他们七情六欲的个人需要,但是他们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进而产生心理压力。一般而言,基层民警较多会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个人问题:一是个人入党、评先进、提职等需要。大多数同志渴望获得这些荣誉并非仅是名利的需要,他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工作成绩和能力被人们所认可的心理需要。二是个人想进修,想获得高层次的学历文凭等发展的需要。进修深造、提高自己,这也是民警内心深处希望被人承认、被人尊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三是个人和家庭的隐忧难以排解。如婚恋问题毫无进展,会有一种形影相吊的孤寂感;社会上实行减员增效,公安机关内部实行下岗分流之后,一些同志担心自己会提前退休或被分流出去;还有家属下岗、子女教育、就业、个人住房、家庭生活质量等问题。在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之际,这都成了一些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基层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

(三)基层民警所处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1、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基层民警也同其他人一样,盼望着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但是所从事的高付出的警察职业的低收入状况与其他“清闲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太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基层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基层民警队伍中,相当比例属于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有的家属下岗,家庭经济生活困难,而公安民警的工资待遇尚未能达到与他们的付出相对应的水平。这不能不影响到相当部分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支柱的从警人员的心态。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基层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复杂。所以他们还得抵拒社会上的“灯红酒绿”、“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攀比斗富”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面对亲朋好友甚至某些领导的说情风,个人经济生活负担状况,金钱美女的诱惑,如何予以处理便对民警直接构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这些不正之风与民警的价值取向、生活感受相悖而又得势时,他们更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不足,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意义,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3、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面对社会与公众的警察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任何职业,构成了种种压力。群众对基层民警工作的误解、投诉;个别领导、个别部门的不支持、不配合甚至非难;一些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但仍未破获的案件招来谴责;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失误以及混进基层民警队伍中的个别败类的行为,招致的各种攻击、冷嘲热讽。这些,在基层公安工作中是经常可能出现的。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容易使基层民警产生心理挫折,感到委屈、失望,最后演变成一种微妙的心理压力。

(四)基层民警的自身因素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1、身体、心理素质欠佳。高强度的工作量,对基层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基层民警身体素质不好,长期劳累会导致疾病缠身,加之心理素质欠佳,就会给工作、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另外,患病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对病情的担忧,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加之无法视压力为动力或化解压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压力反应。

2、知识、能力缺陷。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智商、能力等多方面与同事的差距,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目标的实现,致使某些人的行为极端化。如在办案中,因案子久侦不破,加之犯罪嫌疑人的抵赖,而对其施以殴打。这是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爆发的直接行为体现。事实上,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基层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民警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时代要求。然而当前有些基层民警,学习动力不足,光吃老本,不愿学习新知识,因循守旧;有的不善于运用新知识,学了不会用。实践中,他们常常感到捉襟见肘,工作难见成效。而这些欠缺又直接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的入党、评优、提拔、晋级、年终考评等一系列需要,诱发了基层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严重的心理焦虑,进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3、人际协调能力差。公安工作是社会工作,基层民警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就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民警习惯了以管人者自居的社会角色,限制了其人际交往,或个别民警因为性格或者其他缘故,比较敏感多疑,不善与他人合作,没有处理好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让自己处于孤立无援和被动,限制了平日间工作的开展、协调。这些因素都给他们的工作人为设置了障碍,既影响工作,又影响心境,慢慢地在他们身边便有了压抑的氛围,做事时总怀疑别人,处理事情也是犹豫不决,最后必然会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一种无形的负荷。

三、调适、缓解、消除公安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对策建议

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出现后,为避免或减弱其危害程度,应当尽快想办法通过相应的调适良策予以缓解和消除。这不仅要靠基层民警个人,还要靠基层民警的领导、基层民警的家属,以及社会的积极参与、帮助,共同加以解决。

(一)公安机关基层领导调适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对策

严峻的民警心理压力问题及其危害必须引起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民警的心理压力状况直接影响到警察的素质的高低和警察战斗力的发挥,关系到“保一方平安”和社会稳定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因此应切实 加强领导,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关心和爱护民警摆在突出位置,设身处地为民警工作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缓解民警心理压力,维护民警心理健康。特别是公安机关基层领导必须善于捕捉基层民警隐秘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帮助他们振奋精神,精神百倍地区迎接挑战,开创公安基层工作的新局面。

1、激活内在动力,解决实际困难。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一方面,要通过教育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驱动力,帮助其从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要把准基层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基层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要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大胆提拔使用那些甘于奉献、勇于开拓的同志,形成一个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基层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基层民警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出发点,设身处地多为他们着想,竭力为基层民警解决实际困难。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的关系、讲道理与办实事的关系、干事业与改善条件的关系、讲奉献与满足合理需要的关系,营造“警心工程”,在政治上关心民警进步,给他们创造入党、评先进、提职、晋升的良好条件;在工作上帮助民警克服困难;在学习上为他们进修、提高知识水平提供便利;在生活上体察民警的疾苦,关心他们的婚恋或家庭下岗、子女教育、就业、个人住房等实际问题,为民警多办实事、办好事,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将“从优待警”政策落到实处,让民警见实效、得实惠。领导在为基层民警排忧解难时,方法要灵活,态度要主动,如定期召开基层民警家属座谈会,倾听他们吐露心声,掌握他们有何“忧”和“忧”在何处,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去帮助解决,帮不到的要解释清楚,同时将较难解决的情况向上反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要建立民警医疗、保健和保险等身心健康保障体系,如建立公安医疗保障制度、民警体检制度,组织民警疗养、康娱活动,设立“民警生命绿色通道”,拨专款为民警人身安全和家庭财产保险等等。在目前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建议政府同意公安机关设立“聚警心”基金,采取政府、单位和个人各出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滚动生息,使民警在退休时能获得一笔可观的一次性长俸退休金,以激励民警爱岗敬业、廉洁奉公,解决民警“老有钱养、病有钱医”的实际问题。总之,要付诸行动,真正为基层民警的生活减压、降压,这样既可以增强队伍凝聚力、向心力,使大家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可以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缓解基层民警心理压力。首先,基层领导要懂“指挥”。要以爱护警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置、运用警力,而不轻易浪费警力资源。要明确基层民警的职责和工作量,依法用警,排除一切外界干扰,杜绝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少额外的交办任务,改变不讲效益的人海战术,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在保障基层民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制定民警休假制度,保证基层民警的节假日和必要的休息时间,防止他们带病上班。其次,要会“管理”。要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起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警察队伍的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特别是所制定的管理目标应切实可行,要定好每个岗位的操作规范和程序,让每个基层民警不仅能明确目标,而且能找到差距,使他们在开展工作时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在考评考核时要公正、公平、公开,增加透明度,善于协调,善于维护基层民警的自尊和促进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民警创造出一个公正、平等、竞争、和谐的外部环境,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失调、行为失范等问题的发生。再次,要“六善于”。一要善于表扬和批评,激发基层民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二要善于承认错误,仔细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基层民警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三要善于帮助基层民警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营造、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四要善于处理一些对基层民警的不实投诉、投诉甚至诬告,为民警撑腰,及时为基层民警恢复声誉,切实维护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五要善于丰富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让民警在繁忙、紧张的警务工作之余,适时地开展一些健康、有规律、有节制的业余文化活动,使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在娱乐、锻炼和训练中得到合理的积极的宣泄;六要善于为基层民警诊断、消除心理压力,主要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和加大教育投资,推行公安民警心理保健制度、实施“民警心理健康工程”,注意在公安机关政工人事部门中设定心理保健职能,设置一定数量的专、兼职人员开展这项工作,或聘请心理专家开设民警心理咨询热线,定期为基层民警开设心理讲座、传授心理保健方法,启动民警心理健康巡回门诊,分期分批组织民警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心理评估、心理卫生辅导和心理训练,及周期性地开展对策研究等等,给民警及其家属提供一个毫无顾忌吐露、倾诉不快的对象和空间,这对强化民警心理素质,有效地帮助他们疏导在情感、家庭、生活和工作上滋生的不良情绪,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将大有裨益;六要善于开展公安宣传活动,坚持正面引导,多形式、多渠道、全方面地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绩效,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化地反映公安民警的酸甜苦辣,以强大的舆论弘扬人民警察的警德风范,从而改善警民关系,争取社会理解和支持,为民警创造更多的心理健康条件。

3、重视感情交流,增强基层民警的心理承受力。“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队伍管理工作中,公安机关基层领导要坚持平等相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注重情理交融的工作方式、方法,做基层民警信赖的人和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平时,应注意基层民警的一言一行,从中发现问题和苗头,及时找“有想法”、“有压力”的基层民警谈心。以探讨者的身份参与进来,一起分析压力的原因,努力引导和提高基层民警对“问题”的认识和化解基层民警心中的猜疑、顾虑等,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基层民警打开心结、卸去包袱、缓解其心理压力。特别是,领导在与基层民警的交流中,要有意识地加以疏导,增强其心理承受力。一要告诉基层民警,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和压力事社会进步的杠杆,躲是躲不了的,面对日益繁重的公安任务和高质量的公安工作要求,基层民警必须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要加强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惟此才能勇敢地去挑战竞争和压力,才能将竞争和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二要帮助他们学会竞争。这就需要在思想上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倡导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风尚。在业务上,鼓励精益求精,要通过自学、岗位培训、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民警的政治素养和公安业务工作的能力。三要让他们懂得,工作中人际间的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工作顺利的保证。四要告诫民警,应正确对待心理压力,要合理安排好学习、生 活和工作,学会控制自己的的情绪,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去从事工作,以友善的心灵与人交往。

(二)基层民警的家庭调适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对策

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症状越少。④社会公众对基层公安工作的大力支持,对广大基层民警的理解、宽容、配合都有助于减少、缓解和消除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使基层民警保持高昂的士气和充沛的战斗力,为整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基层民警的家属们对基层民警的理解、支持和劝导等实际表现,对调适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尤为重要。

1、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十分重要,它是强大的精神支柱。有了家庭的理解,基层民警就可以减少遭受心理压力的机会甚至能够避免其危害。基层民警的家庭对他们的理解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家庭对基层公安工作的理解。了解基层民警在保卫经济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们的贡献感到自豪,对他们的付出和困苦表示同情与慰问,并努力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好;其二,基层民警的家属应对民警的某些思想和行为表示体谅,防止不辩是非的抱怨或者无原则的迁怒吵架。当基层民警回到家里,家属要把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让他们忘却工作中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和打击。

2、支持。作为基层民警,最需要的是得到家属的支持,以缓解其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他们兢兢业业、长年累月地奔波劳累在基层公安工作岗位上,不仅要靠个人的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背后的那份默默的支持。作为家庭,对基层民警的支持就是,既要关心又不打扰他们的工作,要和他们一起忍受孤独与寂寞、一起分享喜悦与欢乐,以实际行动积极配合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

3、劝导。由于基层公安工作的特殊原因,基层民警长期困于一些枯燥无味、繁琐劳苦的环境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不良的心境,表现为内心抑郁、心理变态、急躁易怒、经不起挫折。基层民警有可能会把工作上的压力带回家中,这时,家庭应在谅解的基础上好言劝慰、引导,冲淡他们心中的苦闷和挫折感,让他们的心情恢复平静。家属的耐心劝导更易于让基层民警接受,能让在强大的压力面前不堪一击的他们保持清醒,并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决心,这样才能缓解或迅速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三)基层民警个人调适自我心理压力的对策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即个人、工作单位和家庭,其中个人因素在三种途径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作单位和家庭仅仅起着一般性的影响作用。⑤而且,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警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冷静和稳定的情绪,以及积极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勇敢的精神和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坚强的意志和自制力。这样才能保证其很好地履行职责。可以说,警察心理素质实际上是警察职业技能中的重要部分。对此,每位基层民警都要有明朗的认识,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掌握调适自我心理压力的“法宝”,保持心理健康。

1、从事各种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基层公安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增强;消除孤独、抑郁的不良性格,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其他人交际的性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果断性、持久性、毅力等;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为警察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生理基础。因此,基层民警应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在平时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基层民警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基本警体技能、战术的训练(如擒拿、格斗、查缉等),提升自己在开展基层公安工作时的对抗、抢救、自救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与耐心,为任务的顺利完成和自我安全提供保障。基层民警只有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与树立信心,才能减弱甚至避免心理压力的形成。

2、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目前,对学历文凭(大专以上)和业务能力(一警多能)的要求是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形成最为突出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学习,有些基层民警知识老化,办案、处理事情凭经验,延用过去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致使工作效率不高、群众不认可、领导也不满意。另外,在开展工作时,有心理压力的基层民警必须明白,公安基层工作不只是“打打杀杀”,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岗位相一致的业务技能,并能合理运用一定的文化知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而不致于力不从心、困难重重。所以,每一名基层民警都要给自己敲响警钟,主动去学习,尽快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继续完善自己的公安业务技能结构,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再上一个新台阶,这样才能胜任新时期的基层公安工作,才不会整天泡在自己可能被“炒鱿鱼”或者“下岗”的心理压力的窘境里。

3、自学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要系统学习心理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且运用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去预测和控制自身的心理现象的发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心理品质和战斗力,形成“压力免疫”,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并做到防患于未然。首先,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避免对组织有过高的期望而产生挫折,并加强各种正确观念的修养,另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工作环境,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和亲朋好友的交往,主动协调人际关系、寻求社会支持;其次,培养良好的品质意志和健康的情绪情感,做个乐观开朗的人,善于从较之其他很多工作具有更大挑战性和成就感的公安工作中寻找和获得乐趣,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情,遇有工作压力能够将其转化为动力;再次,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入静、放松,进行心理压力承受能力训练,如放松自己的肌肉、神经、善于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等等,尽可能减少压力带来的“不愉快色彩”。

3、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并学会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控制。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一味地否认和压抑,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本可以从容解决的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所以,有心理疾病的基层民警应该主动向心理机构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得排除心理压力困扰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在重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加深了解、扩宽认知面,当面对心理压力时,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控制和宣泄,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消除心理压力的影响和危害。

参考文献:

①木子《职业与身心健康》,《法制日报》20__年4月18日;

②陈小东《热血·生命·阳光》,《法制日报》1997年5月16日;

③紫丁《并非苛刻》,《人民公安报》20__年2月3日;

④闻吾森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__年第4期第25.8~260页;

下基层心得体会篇5

日前,郑州市中原区积极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一次性选拔300余名区直机关单位优秀干部到基层一线重点岗位锻炼。其中,35岁以下218人,大学以上学历250余人,年轻的高学历干部成为此次培养锻炼的主力军。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基层的工作细微,事事处处关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基层的事务繁琐,桩桩件件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下基层”对年轻干部是一次十分难得的锻炼机会。年轻干部要把握好这次难得的机会,扑下身子、沉下心,在基层大熔炉中好好锻炼自己。

一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年轻干部扎根基层的决定性因素。年轻干部一旦动摇和丧失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导致工作上的松懈、生活上的散漫、学习上的浮躁、道德上的滑坡。年轻干部必须抱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心态,融入基层、感悟基层、立足基层,培养一心为民的情怀,将下基层作为新时期密切联系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桥梁,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干部下基层不是为了镀金,更不是面子工程,而是真正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体会群众冷暖,掌握民情民意。年轻干部要为群众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不能把自己当成从机关下来的大人物,对基层工作颐指气使,要俯下身子访民情察民忧,摆正位置培养一切为民的情怀。在基层要静下心、稳住气、扎下根,认真履行职责,切实防止弄虚作假,破除消极应付的思想,努力创造出经得起群众检验的业绩。

二要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当下,年轻干部工作经历单一,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领导安排的工作通过互联网便可“闭门造车”,会议发言限于“坐而论道”,实地考察多在“纸上谈兵”。基层群众大都朴素、正直,看重的是能力,而不是资历,如果不能为百姓做些实事,哪怕你是省、市级的官员,他们也不会真心尊重你。年轻干部要学会深入到基层,去补充养分,汲取地气,在实践锻炼中摸爬滚打、砥砺品质。要充分发挥自己技术、资源、信息方面的优势,结合当地实际,真真切切、实实在在解民忧、化民愁。把脚步定位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工厂车间,哪里有呼声,就到哪里;把说话定位在群众喜不喜欢听,听不听得懂上;把做事定位在群众需要上,定位在排忧解难、实事好事上;把目标定位在带领发展、致力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通过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具体行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上,通过爱民、亲民的具体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三要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基层实践是检验识别干部的“试金石”。让年轻干部到基层直接面对困难,独自处理矛盾和问题,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也是对年轻干部成长观的再教育。基层情况错综复杂,除了讲究“以理服人”外,还讲究“乡里乡亲”、“宗族派性”,这些都可能是年轻干部不曾接触过的问题。年轻干部要通过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最新的社情民意,收集广泛的基层数据,获取更多的基层知识;要在基层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学会如何统筹安排、如何抓住重点、如何整体推进工作;要在基层了解实际问题,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处理复杂问题;要带着学习的心态下基层,万里路走在一线,万卷书读在基层,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向群众学习,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丰富内涵。

下基层心得体会篇6

近年来,史学研究应“眼光向下”“自下而上看历史”,回到历史现场的呼声越来越高。伴随历史研究的重心下移,清代基层权力体系与基层社会逐渐成为学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区域历史研究的发展,如华南研究等,力图从地方社会背后看到国家的影子,看到地方精英利用国家话语完成对地方的重新塑造,展示异于以往的清代社会基层面貌。〔1〕不过,清代基层社会运作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远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作为基层社会场域权力的运作实践,不仅受到中央政权力量规划的影响,更受制于地方资源的转化与聚集。各区域内在发展的独特逻辑,在中央力量挤压与地方性资源充足的双重制约下,获得独特的发展轨迹,形成不同的地方基层社会管理特色。现有的华南与华北等研究,远远不能涵盖中国复杂的广大基层社会。广阔的西北、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的清代乡村社会,因其拥有移民体系的特殊情景,使得其乡村权力体系,更是构成透视普通乡村生活的难得镜子,值得人们拓展此类研究。

梁勇的《移民、国家与地方权势――以清代巴县为例》(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以下简称“《巴县》”)正是这种努力的产物。以移民社会为显著特征的巴县,呈现出异于寻常内地的地方基层权力体系和运作逻辑,外地移民的自治组织与原有的基层组织博弈与融合,共同演出了移民社会独有的基层权力场景。《巴县》立足巴县档案,抓住巴县地方社会独特的地方逻辑,阐述清代长时期地方基层权力体系的变化,为区域研究的新探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

一、巴县特色与双轨制运行

《巴县》全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以巴县为窗口,观察清代基层社会中不同社会制度在地方社会的实行状态,展示清代基层社会权力体系的复杂演变。《巴县》研究的特点在于,它以移民社会为底层,观察地方独特制度与全国普遍制度之间的互动与演变,展示清代地方权力舞台上各种场景的演变。

《巴县》一书的核心史料为巴县档案,辅以其他包括族谱、碑刻在内的地方历史文献。该书不仅对国家政权及非政府组织有整体考量,同时对整个清代进行长时段考查,进而准确把握清代巴县地方社会运作的独特逻辑。正是依据大量翔实的档案,巴县地方社会的发展特点得以逐步展现:以客长制度为例,作为移民社会的典型,巴县社会的流动性远异于人们所熟悉的华南和华北地区,其犯罪行为也极为别致。┼嘧靼福类似流动人口的集体作案,使得保甲制度难以招架,催生了新的客长制度。客长制度明显不同于华北地区的“乡地制”,也不同于南方的“义图制”,它是移民社会基层管理的独特产物,反映移民社会的独特管理机制与管理逻辑,即用“客民”管理“客民”。

《巴县》用两章篇幅详细阐述移民社会的构建过程,特别是从宏观的国家移民政策和微观的个体生命感受两个方面,阐释巴县移民社会形成的复杂性与动态感。移民社会的出现,给后来的所有基层权力场景演示提供了一个恒定的舞台。巴县移民社会的形成,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有利引导,清政府采取积极招徕政策,对移民实施优待政策,如户籍宽松、徭役免除,甚至允许移民“异地高考”等;另一方面是全国各地民众的积极响应。前来四川的移民不仅有原来逃离战乱的土著回归,更多的是各省新移民的涌入,这最终在巴县上演了一场移民与土民之间的权力博弈。

《巴县》最关注的是移民社会中制度的建构与实施。客长制度何以在巴县生长,又与原有的保甲制度等存在何种关系?首先,巴县原有的保甲制度不能适应移民社会的发展。作为移民社会的巴县,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如前述┼啵客长制度应运而生。客长即客民之长,客长地位与乡约、保长相似。客长在地方社会扮演了多重角色,对上承办公务,对下负责地方秩序维护和调节民众矛盾,是官民之间的枢纽。客长制度与保甲制度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巴县》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方面承认客长制度是巴县社会最具地方特色的基层制度,是一种移民社会独特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注意到,客长制度与保甲制度并非对立关系,并非排斥状态,而是互相融合和补充。正是这矛盾的两面,才成就了巴县基层管理体系独特的双轨制。客长成为巴县基层社会管理系统有的类型,在基层权力的场景中,新的类别的出现,并非被完全禁止,也并非完全异类,恰好只是适合当地社会的特定产物而已。

八省客长正是客长制度的典型产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八省客长不仅影响着巴县商业的发展,更对巴县地方社会治安、地方社会救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晚清基层权力空间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为晚清各类权力场景的出彩描上自己浓浓的一笔。《巴县》用三章的篇幅,通过保甲制度、客长制度的互补,以及八省会馆的个案研究,展示巴县移民社会中基层权力体系的独特构成以及鲜明的移民特色。在作者看来,巴县的基层管理体系是复杂的,更是基于自身特定的移民社会而逐渐建构的。客长制度在基层管理制度中的诞生与发展,其与保甲制度形成的双轨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巴县移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构成巴县移民社会地方逻辑的核心所在。巴县的基层社会权力体系是特殊的,这种特殊性根源于其移民社会的特性。

《巴县》并非仅仅关注客长与保甲制度,更关注巴县权力舞台各种主体的变化。《巴县》用两章的篇幅描写团正和学董怎样进入到巴县的基层权势网络,并日渐成为其核心,展示了其长时段视角观察的基层权力体系演变。在作者看来,巴县的基层管理体系是积累的,权力主体是流动的,也是在长期历史变迁中丰富起来的。巴县便利的地理条件,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一轮轮外部社会的冲击。从白莲教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兴办团练成为巴县这一时期重要的地方基层政策。团练的首领一般成为团正。团练并非完全像学者们希望的那样,其作为一个临时组织,很快便在历史上消失了。《巴县》通过翔实的档案展示了基层社会的复杂面貌。同时,团练也可能从临时组织向日常组织演变。某些地区,清中期客长扮演了地方权势网络的核心,而到了后来,团正逐渐演变成为地方权势网络的核心。当然,一些地区客长与团正经过了惨烈的博弈,为了地方利益和权力的争夺,结果也很难预料。显然,双轨制的巴县基层权力结构,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遭受新的势力的冲击。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团正作为一股新的基层力量,开始在晚清巴县基层政权中不断崛起。不过,这些崛起的趋势也会为新的势力所干扰。

晚清学董成为巴县基层管理体系的新宠儿。科举制的废除,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教育的发展成为国人奋发图强的不二选择。没收庙产、兴办学堂,成为影响巴县地方公共事业的大事。诸多学董基于办学要求,将原有寺庙田产等公共资金没收,转而成为教育发展的资金来源。学董与原来的客长、团正和保长都发生诸多矛盾。地方政府基于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往往偏袒学董,使得学董在地方权势网络中日渐成为核心。从晚清的兴学实践来看,每次大的国家政策,或者政治运动,都会在巴县这个区域社会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影子,而如团练或兴学等事件,却使得团正或学董日渐走到地方权势网络的中心,成为地方权力的掌控者。

二、移民底色与制度实践

通过区域社会特定的舞台,观察重大历史事件或者独特的社会制度实践,成为今日社会研究的重要路径,而梁勇的《巴县》研究最大的不同,就是长时段地关注一个特定的历史区域舞台,展示舞台上各种制度的实践,各种权力要素的流动。清代巴县是一个各种制度先后实践的特定场域,而非一个静态的空间所在。自巴县重建开始,至移民社会形成,巴县社会的内在地方逻辑就已经产生,其重要特征就是移民社会背景下的权力重组与新生。

《巴县》认为,移民社会的内在逻辑是巴县社会基层权力体系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移民的进入,加上人口的流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旧有的保甲制度无法应对┼嗟刃碌纳缁岱缸铮客长制度随之应运而生。利用外乡人管理外乡人,有着类似“以夷制夷”的味道。客长制度的治理效果无疑是高效的。但是,随之滋生的客长也开始在巴县基层权力体系中寻找自己位置,最终部分取代保甲制度。显然,移民社会有着和内地社会不一样的权力运作逻辑。八省客长更是移民势力的代表,不仅在一段时间内控制商业发展,同时担负地方治安等社会责任,无疑成为一股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强大势力。他们与地方政府维持了相当长期的良好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府的某些重大责任与义务。无论人们怎样认识巴县社会,其移民社会的底色都是首先应该考虑的。所有巴县社会基层权力机制的运作,都先天地印上了移民社会的底色,并且在移民社会逻辑的规制下,演变出自身独特的色彩。移民社会的内在逻辑内生于巴县社会,而非某一标签,它切实地影响着巴县社会的发展,而非一个简单的外力因素,是巴县区域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

《巴县》关注基层权力体系的建构,力图展示其复杂性与丰富性。从保甲制度、客长制度、团练制度到学董制度,都显示出巴县社会是一个精彩的权力舞台,各种制度的实践体现出地方资源的运用与国家需要的紧密结合,使得一批批基层管理人员,如保长、客长、团正和学董,先后占据巴县基层社会权力网络的核心。国家政权对基层社会采取何种管理方式,基层社会又以何种方式应对国家制度的推行,巴县基层政权的权力实践给出了明确的案例。更为独特的是,双方的合力可能产生独特的新的社会制度,如客长制。新旧制度之间本身有着复杂的纠缠与博弈。就这些制度性质而言,其中既有全国普遍实施的保甲制度、团练制度,也有巴县独有的客长制度。这些制度存在利益冲突的一面,也存在互相融合、相互补充的一面。客长制度能够弥补保甲制度管理流动人口的缺陷,团正制度在地方治安方面可以强化自身地位,自然进入基层社会管理的核心区域。先是保甲,后是客长,再是团正、学董,有如变戏法一样,巴县基层政权权力体系的主角走马换灯。这一变化的过程恰好反映出重大历史变革对区域社会的强烈影响。更值得指出的是,何种制度影响的存在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客长与团正在一定的区域内、很长时期内共存,这就给人们解释了制度实践丰富的一面。

三、理论注释与经典个案

建立在详细审读档案基础上的《巴县》研究,给人们最大的感觉是,一个流动的区域社会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无论是保长的重选,还是客长的产生,抑或是团正与客长的纠缠,学董与团正的争执,我们都能够在最基层、最原始的档案中找到历史制度实践的影子,这也是《巴县》难得的一个特色。因为作者对档案的辛勤爬梳,对地方文献的辛勤收集,使得巴县基层权力体系的演变都落实在鲜活的历史故事中,这样的巴县社会讨论,有如一部巴县的历史电影一般精彩。

无论是现有的华南和华北研究,都是在一个非移民社会的区域社会中,考查各类基层权力体系的构建。巴县社会有着移民社会的独特气质,在基层政权演变中,显示非同寻常的一面。无论是清初的保甲制度,还是晚清的学董制度,都使得巴县在迎合和追赶全国政策步伐的同时,不得不结合自身区域社会的独特逻辑,产生了特定的地方社会中的国家制度的实践。客长制度与保甲制度的互补,更是展示了移民社会基层管理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自然扩大了我们对基层社会管理理解的片面思路。显然,巴县社会是一面特殊的镜子,人们从中看到了不一般的基层权力架构。

不过,略显遗憾的是,《巴县》研究似乎也无法逃脱一个历史的宿命,即在对特定区域的研究后,希望找到一个更为宏大、普世的真理。在作者看来,无论是保长、团正还是客长,都是“私”的乡村控制系统,而非“公”的“官绅精英”的权力结构,巴县基层权力变迁反映了私的权力体系不够权威,不够清晰,不够持久,不够权责统一,他们更多的是不独立的体系,反映了清代以来国家影响的扩大。〔2〕

但是,这样的结论却给更多的历史细节以掩盖,削弱了文章太多的内在张力。特别是,作为特定的区域研究,巴县社会基层权力机构的特定逻辑,让我们看到明清以来基层权力运作丰富、详尽的一面,它既有移民社会的特色,又有普通社会的特征。我们似乎不是要将巴县社会提升到一个普世的理论阶段,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经典的个案来分析。换句话说,我们更欣赏的是一个特定的巴县模式,及其模式背景下独特的景象,而非万能的解释模式。实际上,作者有关“宗族建构”的讨论,有关团练与“军事化”的讨论,有关“基层社会的公私系统”的讨论,都是跟国内外著名学者郑振满、孔飞力和傅衣凌等相关理论进行对话,这些对话的学术价值自然毋庸置疑。但是,对于这样一本旨在阐释巴县特殊地方逻辑的佳作,这些对话似乎更多冲淡了文章的主题,使得文章的内在张力大大地被遮蔽。事实上,该书对区域社会研究的原创性贡献远不止为别人理论“注释”的角色所能涵盖。

通过对巴县社会的全景阐述,揭示了移民背景下地方权力体系中所呈现的独特的双轨制,即客长制与保甲制的互助、客长与地方绅士共同支持地方权力的运作,展示了移民社会背景下基层社会权力运作的新特点,成为《巴县》研究的突出学术贡献。更重要的是,《巴县》研究的努力给目前的区域社会研究,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这种视角的最大特色是展示了国家权力高压与移民社会本色基础上的地方基层权力网络,揭示了国家制度在地化的实践过程。可以说,客长制不仅是国家对移民社会自主组织的接纳,也不仅是一种权力的下移,更多展示了权力空间的五彩斑斓,而非简单的国家与地方二元所在。这样的区域个案研究,不是一种史学的碎片化,而是一种史学研究的精细化,是一种扎实的向前推进。该书的原创性、前瞻性与贯通性,在区域社会研究的道路上,树立了一个坚实的研究案例。后来的学人,也许可以不认同它,但是却无法忽视它。

〔参考文献〕

〔1〕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6-232.

下基层心得体会篇7

一、主要收获

1.履行职责,真抓实干,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下村后,我们在工作队长的带领下,一起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全身心地融入到基层的各项工作中去。一是务求实效,认真落实区、镇工作部署,努力推进土地整理、天津大道建设、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目前,我村土地整理工作基本完成,“三场一净一特”(具体写)建设完毕,村内垃圾转运站建设完成投入使用,有效推动了农村发展。二是落实制度,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政策执行的合力,推进民主进程。三是宣讲政策,提到基层对政策的把握能力。充分发挥“宣传员”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将区镇发展形势、土地整理的项关政策法规及时传递给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推动工作的贯彻落实。四是走访群众,倾听民生,及时了解群众苦难,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五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做好群众来访工作,有效维护了本村在整合过程中的稳定。

2.提高认识,深化了对区委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决策的理解。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工作队受到了基层的欢迎,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基层的各项工作确实需要一批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机关干部深入群众,帮助群众开展工作。下村工作使得下派机关干部有广阔展示才华的空间,因此,区委下派新农村工作队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3.锻炼意志,增长才干,在工作中提升了自身素质。农村工作与机关工作相比,工作的对象、程序、内容有很大差别,农村工作更加具体,更加贴近千家万户,也更加艰苦。把自己派到基层不同的环境中学习锻炼,对了解社情民意,熟悉基层情况,增强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从中受益匪浅。

二、几点体会和建议

通过一年的实践,关于做好下村工作,有以下几点切身体会和建议,供大家参考,与大家共勉。

1.明确自己的定位和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倾心融入是完成好下村工作的关键。入村工作首先要按照区委的要求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并结合实际和重点工作找到工作的切入点。按照工作队的职能,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协助村委会开展工作,以踏实做事不多事、凡事尽职不失职、工作到位不缺位作为工作的重要原则,赢得村干部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工作队是真心来工作,不是旁观者,也不是检查者,使村干部有工作乐于与工作队商量、一起完成。在明确自己的位置后,积极融入**,融入村委会,融入基层的工作。

2.注重学习是做好下村工作的保证。入村伊始,明显感到自身不足,特别是在基层政策法规的掌握上、熟悉基层工作的方法上有明显不足。所以入村以后结合区镇的培训、积极认真地学习有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学习有关涉及土地整合的土地政策、保险政策、学习掌握本村土地补偿协议、公决协议的内容,学习高院关于村民资格认定方面的司法解释及有关农村发展的富民政策等。同时,虚心向干部群众学习,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学习增强了干好工作的信心,自己心里有了底儿,也为做好工作、发挥作用提供了保障。

3.转变角色是做好下村工作重要前提。到基层单位工作,意味着职位的转换和环境的变化。一是面对基层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应当逐渐地去体会和了解,要用耐心、诚心和信心来处理面对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在提高工作能力上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是工作角色的转变。到新的工作岗位,就要严格按照新的工作规则和制度开展工作。逐渐提升如何在积极的投入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工作思路的转变。到新的工作环境、到基层工作,就要围绕基层的工作,及时调整思路,找准坐标。第三是思考方式的转变。基层工作比较务实,基层干部在理解和运用国家方针政策上有一定得差异,所以在工作中想问题、办事情,在严格按国家政策办事的同时更要最大限度得维护群众的利益。

4.扎实工作,将工作引向深入是做好下村工作的根本。一是根据宋庄子村的实际和重点工作,通过入户走访党员群众,结合土地整合、维护社会稳定、加大卫生环境治理等工作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来协助村委会管理各项工作。二是以扎扎实实地工作、真抓实干,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村委会和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让他们体会到区委、政府下派干部到基层工作的用意,从而支持工作队的工作,支持区镇党委政府的部署。

下基层心得体会篇8

摘 要 基层疾控中心作为我国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公益事业单位,为社会公共卫生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推动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基层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结合当前基层疾控中心的运行状况,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基层疾控中心 财务管理 途径

一、基层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不科学

基层疾控中心进行财务预算管理,需要根据基层疾控中心的任务和工作发展计划进行财务收支处理,安排统筹基层疾控中心所有的财务活动。个别基层疾控中心存在漠视财务预算的现象,编制方法、过程不合理,基层疾控中心领导或财务管理部门根据上年度的决算数据来推算出今年的预算编制,没有进行事前论证和事后评价,对长期经济任务方向不能做出导向作用,没有采取科学、可行的监督控制。基层疾控中心按传统经济模式运行管理中心财务,预算编制的内容,没有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贯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财务管理人员意识淡薄

现在基层疾控中心的个别领导不能重视基层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相关的财务管理意识也没有树立好,在基层疾控中心辅助决策和控制方面,财务管理就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基层疾控中心领导或管理人员不结合财务与业务管理,使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深入的进行,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深层次的财务管理工作问题就不容易被发现。

3.内控薄弱,易发财务风险

基层疾控中心和其他的企事业单位一样面临着财务方面的风险。当前个别基层疾控中心领导财务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防护措施。这样一来,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一旦某个内控环节出现偏差,都将会形成基层疾控中心的财务风险。以前在传统的经济时代,不会存在市场财务风险问题。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基层疾控中心的财务收益偏离预期收益,财务活动的调动管理过程出现了问题也会引起财务风险。没有建立相关风险防患措施、领导风险意识淡薄、基层疾控中心财务资产结构不合理、坏账资产挂账时间长、应收款项比重大、资产总利用率低下,这些都会造成基层疾控中心的财务风险。

二、提高基层疾控中心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有序工作的完成离不开健全规章制度的引导。提高基层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水平,应该先要充分地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基层疾控中心的重要性,领导或管理人员应把眼光放长远,规划好基层疾控中心的长期财务计划,明确各个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享有的权限,让基层疾控中心进行财务运行时可以有规章制度参照。财务规划要根据基层疾控中心的工作计划进行财务流入、支出预测,还要结合以往的历史数据,对有限的基层疾控中心财务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科学调控。财务管理是基层疾控中心完成其他工作的前提,它的过程涉及了基层疾控中心的很多部门,这就需要其他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协调好,共同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使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

2.完善内控制度

为了更好的避免基层疾控中心财务经营风险,就需要对财务管理内控工作进一步加强,财务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基层疾控中心的经济活动要统一,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首先,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要继续完善,对基层疾控中心会计的经济活动行为进行科学规范,会计资料要做到完整真实,严格防范错误舞弊行为,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舞弊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使基层疾控中心财务资料得到安全。还要做到内控制度的监督工作,对于容易发生财务问题的环节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严格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考核,结合相应的奖惩制度进行处理。还要做到良好的信息沟通,增强基层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效果。良好的信息沟通可以使基层疾控中心的管理人员及时有效的掌握好全局状况,对整个中心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基层疾控中心的财务会计监督作为一项财务会计基本职能,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监督活动,它要以既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做出科学可行的处理方式,为社会卫生事业做出应有的服务。

3.核算整体成本

基层疾控中心进行整体的成本核算是顺应时代的必然要求,基层疾控中心必须控制好经营成本,节约不必要的开支,避免浪费,减少费用,相对的也就增加了资本,增加了基层疾控中心的资金流动性。要想实现整体的成本核算,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系统的成本管理系统。二是对成本核算基础工作要做好,结合由财务会计核算得出的基础数据,对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各项费用归类分配,划分好成本费用的各类界限。三是要有核算服务体系,成本核算不同于财务核算,财务、会计制度对成本核算也没有提出具体规定,进行成本核算之前要建立衬板核算账目,结合成本管理、成本核算的需要,分摊成本费用。整体性的成本核算,是反映基层疾控中心所有部门收支情况的汇总,结合成本结构分析得出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以此来达到降低费用的目的。

4.加强财务预算

基层疾控中心的财务预算是指根据基层疾控中心财务发展计划而制定的财务收支计划,它是基层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疾控中心财务预算以整个企业的长期发展为目标,再根据财务活动的现实情况编制好业务收支计划,对投资计划进行统筹规划预算。编制预算也要遵循统筹兼顾、收支平衡的原则不动摇,结合相关的管理制度,搭配相关的预算管理机构及预算管理制度。

三、总结

当今基层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需要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在财务管理制度上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强内控和预算、对成本进行整体核算,只有这样,才能使基层疾控中心更好的为社会卫生提供服务,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勇.基层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财经界.2010.

[2]李建宁.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对策.财经界.2010.

[3]段春阳,刘丹.加强基层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现代经济管理.2008.

上一篇:案例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家风家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