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设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15 02:42:46

课设心得体会

课设心得体会篇1

通过两个星期的折腾,总算把课程设计给完成了,这是一个坚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是啊,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课程设计可是第一次。看着劳动成果,很欣慰!虽然这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得来的。

"也许完成不了!"两个星期前我们这样说,"完成他没问题!"一个星期前我们这样说,现在我们可以说:"哈哈,完成啦"!

刚开始,可以说是没有头绪,于是就去图书馆找资料,找到了一些关于画图方面的,可是这点小进展远远不够,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下一步是上网查,找到了些与我们题目相似的,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很高兴,可是那还不是我们要的,于是又上网查到了些有关的函数等等,终于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完成了这个程序。

虽然对着电脑做程序,有点累有点热,可是当看到劳动成果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确如此。做完这个程序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当然个人的智慧也是很重要的哦!

做完这个课程设计,我们的自信一下子提高了,我们也会写程序了;尽管对于有些人这种程序会很简单,可对我们C语言初学者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次体验为以后的学习计算机的我们增强了信心。享受劳动成果的滋味实在很美妙啊!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450字(二)

经过本次课程设计,发现做软件真的需要做很多工作,不仅仅是敲代码。

首先,必须要有需求分析。就拿这次的题目来说,一个清晰的需求分析能让我省去很多工作,能让我把代码写的更清晰,让我的代码能有更好的重用性,以此简化程序。而这次的题目其实也算不上需求分析,只能算是功能分析吧。从界面到用户登陆判断,从增删改查基本功能到文件读写。如果能够把代码细化,把基本功能都封装成函数,这样应该会提高代码的重用性。

其次,有了清晰的需求分析,还要有注释。注释也很重要,特别是写过之后重用和测试代码时,都必须得看。否则就不得不将已写好的封装函数从头到尾再看一遍,再理解,这样很浪费时间。有了注释,就可以省去这些重新理解函数的时间,可以提高效率。

再次,写注释是为了使函数更简单的被理解。而写注释之前,必须要测试这段代码的可行性。必须要尽可能多的考虑会出现的情况,对不希望出现的情况予以相对的措施或者提示。这样在代码重用的时候也可以放心的重用,而不必因为代码写的不够完善而再来修改,这样也会浪费很多时间。

课设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内容 实践能力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平面广告设计》实训课程设计理念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任务并获得其工作成果所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对某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化的分析,根据职业特征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始终贯穿“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

对于《平面广告设计》这门课程来说,以广告设计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设计类软件操作技能训练;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的切合性。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因此工作过程中的知识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在课程设计上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典型案例任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并“平面广告设计工作流程分析——平面广告设计工作任务驱动分析——平面广告设计工作过程学习任务设计”工作步骤,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及归纳,设计出其8大学情景,并对学习情境进一步进行学习性任务的划分和序化,划分为24项学习任务,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同时每个过程学习都已典型案例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理论与实践实施整合,以此来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内容设计

改模式 、 从传统学科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到就业导向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基于对平面广告设计师工作过程的分析,高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可以设计为学习情境,包括了24项学习任务。

三、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课改中的三个转变

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求。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1.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2.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3.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四、锐意进取,应对挑战

课程改革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机遇。那么,面对课改洪流,我们应如何迎接挑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

1.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与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

3.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积极投身课改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谁的认识就深,转变就快,进入新课程的速度就快。另外,除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之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还应有大胆尝试的勇气。新课程是“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只有靠我们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才能进步更快。因此,我们一边学习课程理论、学习同行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在2011~2012第二学期中,我计划利用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中得到的经验利用在我这学期主讲的《Illustrator》课程当中。

课设心得体会篇3

透过深入学习周院长今天的授课,我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感觉收获很大,我又一次净化了心灵,明白了努力方向。现就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领会内涵,树立正确的勤廉观

在学习时,我逐条逐条学,原原本本学,全面把握基本资料,深刻领会精神实质。透过学习我体会到:学好、领会好、实践好勤廉标准,才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勤廉观。才能更充分展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

对我个人而言,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我就把自我交给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走上了支部委员的岗位。自入党的那天起,自我始终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持续一致,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自觉维护单位决定、决议,服从组织安排,认真执行单位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多年来,不论工作如何变化,自我都能在廉洁自律上严格要求自我,认真执行廉洁从业各项规定,没有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

二、结合自我的本质工作把学习落实在实践中

在学习中我边学习边对照自我,寻找差距,改正弥补不足,促进本职工作更快更好地完成。透过这次学习更是加深了这种意识,要常修为民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持续清醒头脑,远离腐败深渊。努力成为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爱岗敬业、敢于负责的力行者;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的先行者;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引领者,不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按照所学资料要求,树立良好作风,自重、自省、自尊、自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事和职工群众、正确对待个人,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始终摆正自我的位置,把国家、群众和职工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职工群众,克服浮躁情绪,脚踏实地干事。同时,严以律已,带头搞好廉政建设,认真按有关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执行,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增强拒腐防变的职责感。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职工群众面前树立良好形象。

课设心得体会篇4

我们组一共有三个人,但其他两个人是真的神龙见首不见尾,除了在最后答辩的时候他们一起坐在了我旁边,冠冕堂皇的指着我画了几遍的图说了几嘴,我想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怎么,虽然有的东西他们也答出来了。我佩服他们的勇气,羡慕他们的运气(我见到的很多做了10天的人最后的成绩都有不如他们的),但是鄙视他们的做法。

所幸的是,我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帮助。我想没有他们我可能都要放弃了,因为我本人对单片机也并不是很熟悉,学的东西好像它是它,我是我似的,理论联系不了实际。以前的汇编语言没学好,一开始的程序这块儿就要令我抓狂了。后来请教我们班的一个男生,每次跟他一起到试验室调试程序(他们组也只有他一个人动手),看他边做边给我讲解。最后在开发机上做出来的时候,虽然不是我自己写的,但看他那么高兴,我也有一种分享到的成就感。后来我们组就用了他写的程序,他自己又抽空做了些拓展。

接下来就是做硬件方面的焊接工作了。没想到这项看起来不需要多少技术的工作却是非常的劳心劳力。很多次是早上起来带瓶水带些吃的到实训中心,一泡就是一天。我看到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同的是他们是三三两两,而我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做。在这个时候也有很多人帮助我,或是热心的帮我带饭,或是在我打盹儿的时候帮我做点焊接。大家都鼓励我,即使最后出不来东西,但是一定要坚持把它做完。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也这么对自己说,即使你做出来的是次品甚至不合格品,但是你一定要拿出来一件成品。

在要验收前,终于做了一件成品出来,不幸的是它真的是一件不合格品。帮我的那个男生做的已经出来了,所以最后应该还是我的焊接方面的问题。有一点灰心,想再重做来不及了,单是检查线路却也查不出来什么问题。那么就准备答辩吧。我对着电路图再看课本,发现以前很多觉得很难记的东西现在记起来容易多了,因为整天都在同它们打交道。51的引脚及其功能,A/D转换器的,驱动器的,所有我用到的我都一再的看书了解,同时请教同学我看书过程当中的疑惑。在这个过程中又发现了以前焊接当中出的一些问题,能改的就改,不能改的,咳,要是时间再多一些,或者我能早点做好,要是不只是我一个人动手……算了吧,不要想那些如果,还是准备我自己的,做好我现在能做的吧。

还好,验收还算成功,得了3分,不是很高,但是我觉得对我来说已经很好,代表了我真实的水平,我觉得我对单片机的一些知识在这个动手的过程中真的是从无到有增长的。同时我也尽量不去想别人得了多少分,没有什么不平衡的,有些人付出的是努力,有些人付出的是风险代价,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一样,这一点我早就了解。

课设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发电厂电气设备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电力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该课程主要讲述发电厂的主要电气设备的作用、结构及工作原理,以及由这些电气设备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形成的电气主接线系统和二次回路。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对电力系统有一个初步的、概括性的认识,对于电力类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实践性较强;所以学生要全面掌握本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对教师如何教好这门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阶段发电厂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各高职高专院校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即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这样使得本来就不多的理论教学课时更是完不成大纲要求的任务量;另外,各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实训条件有限,发电厂及电力相关企业也很难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学生对这些设备没有一个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困难。现阶段该课程教学中实际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方面:目前市场上发电厂电气设备课程教材的种类较多,这给教师选用教材和实际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出版社编写教材的侧重点不一样,导致有些教材章节不衔接,甚至有些章节有缺失,内容不全面,这种现象一方面给学生带来对教材的不满,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缺失或遗漏内容的课时数增加,这给教师合理安排课时带来一定困难。

(二)教师方面:由于该课程主要讲授发电厂的各种电气设备,对学生而言这些设备较为抽象,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要求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功底,对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设备的结构及运行状况十分熟悉,才能够把这些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形象生动地讲解出来。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目前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很少具有这样的专业素质;另外,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必须有充足的课时,近些年各高职高专院校不断地对理论课教学课时进行压缩,使得本来较少的理论课时更是少得可怜,繁重的教学任务与不足的课时数给教学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也在影响着教学效果。

(三)学生方面:近几年内蒙古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这些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上相对要差一些,他们学习的兴趣来自课程的趣味性和教师课堂的生动性,而发电厂电气设备课程内容较多,且较为零散,知识点较多,需要理解和记忆性的东西较多,因为多数学生从未见过这些设备,需要实物或者模型才能讲清楚,而学校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这样一来很多内容无法形象的讲解,造成学生们很难理解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最终产生厌烦的感觉,从心理上有了抵触的情绪,也就基本没有了教学效果。

二、发电厂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在各院校都在改善教学条件,基本上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用粉笔写板书并画图讲授设备结构原理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费了很大劲写好板书、画好图,而学生没见过具体设备,只能靠老师描述的设备结构进行想象,大多数学生很难想象出设备的结构,教学效果甚微。而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逐步打破传统教学的死板,可以通过一些图片和动画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设备的构造及原理。本门课程程涉及大量的高压电气设备,如断路器、隔离开关、负荷开关等;其次还有一些难以描述的电气现象,比如电弧燃烧等,利用多媒体能够形象、生动、准确地将各种电气设备和电气现象多角度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2.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1)网络教学:现在网络教学涉及学科较为全面,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学习一些新型电气设备及其应用情况,了解目前电力系统的主网电压等级、主流设备发展趋势,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2)模型教学:对于一些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电气设备的结构进行讲解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如断路器,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设备模型,将平面图示转化成立体物件,使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有模型做参照,做到有的放矢,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直观、清晰,自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认识教学:该本课程的特点就是内容较多且比较抽象,学生大部分还没见过具体的电气设备,难以理解。例如电气主接线,课堂教学只能描述其特点,即使是多媒体教学也无法很直观的将某一主接线展现给学生,所以,最好是能将学生带到发电厂、变电站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对这些设备有一个感性认识,能够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场实物结合起来,对电气设备及连接形式、运行方式等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与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发电厂电气设备课程对于电力专业学生来说既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又是与电力系统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所以学好本门课程对该专业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是针对该课程教学的现状,从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一些见解,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卢文鹏.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课设心得体会篇6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干干净净履行职责

1. 要警钟长鸣,筑牢防线。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大脑中要时刻绷紧这根弦,时时警醒自己,筑牢防线。

2. 从严自律,管住自己。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栽跟头。每一名党员都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盛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二、坚持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干好工作 

1、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求真的精神。求真说到底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品德、一种精神,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具体到工作来说,就是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求真就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学会用心,善于从普遍性问题中发现和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和提炼经验性的做法,用以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难题、工作中的症结。

2、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务实的作风。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实在人,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是踏下心来做事、实打实地做人,就能干出名堂,也能取得组织的信任,得到群众的赞誉。

三、自我约束、廉洁从教,教师廉洁从教

除了法规约束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外,主要靠教师用廉洁的标准来进行自我约束,自觉保持清廉纯洁的作风,这是廉洁从教的最深厚的思想基础。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看看他们的眼睛,如星星般明亮,如泉水般清澈,是那样的纯洁。在这样的纯洁面前,哪怕说错一句话都是对他们的亵渎;在清泉般的眼神里,更多的是对老师的执着和无比的信任。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品行和聪明智慧,教书育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自己的美好形象永远留在学生的心坎里,使学生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逐步懂得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

课设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体验体验课程积极心理艺术类学校

一、 体验课程的内涵和目标设置

体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体验对人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艺术类学生艺术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体验。常言道:“知识改变不了命运,智慧是可以改变命运的。”陈述性知识可以靠认知、识记获得,程序性知识可以通过思维训练获得,而智慧得依靠人生体验获得。通过一种感性的体验从而产生一种理性的认识,这种方式非常适合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体验课程是基于体验概念而出现的一种教育领域的课程样态。重视情境创设是体验课程最根本的特征,在课堂上将符号化、形式化的课程内容,转化为现实化、具体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以一种愉悦的、欣赏的心理主动接受。因此“情境性”是体验课程的最根本特征。

体验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具有“生活性”、“综合性”、“ 价值性”,即:体验课程的内容是以“生活世界”为依托,关心人的内在需求和整体发展;体验课程重视在活动中对各门文化知识内容进行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反映人生活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体验课程重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建构。

体验课程的目标是把各学科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提高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习得积极的情绪,着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

二、艺术类学校体验课程开发的构想

体验课程开发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体制,对学校进行统一的监督与管理,使体验课程逐步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二)通过体验课程的开设建设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的学校文化。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种无形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能否成为名校,主要是依靠可以代代相传的无形文化,来传承名校精神,延续辉煌。一所学校有形的文化――校址是要变动的、建筑物是要倒塌的、校长和教师以及学生是有年限的,只有无形的学校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对于艺术类学校来说,开设符合艺术类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课程,可以自然地呈现艺术类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把学校体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落实到课堂环境的层面。

课堂中基本的硬件条件如:设备、设施、场地、教学材料等是体验课程开发的重要物质基础。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体验的获得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塑造人类积极的经验。当学生周围的环境、教师和同学提供积极的支持、同情和关心时,他们最有可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四)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学校体验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学校体验课程的开发除了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课程设计、课程评价方面的知识、开发利用的操作技术。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体验课程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是学校体验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五)提高识别学生资源的能力,积极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一般是指在课内外表现出的,可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在体验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资源表现为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或学生的特殊表现等;表现形式包括学生的语言、行为和情绪以及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

教师只有具有学生资源意识,才能捕捉到学生资源,并将其充分地开发利用。教师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时,必须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并且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不能一厢情愿地零起点教学;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前预设某种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情绪,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例如,笔者尝试体验课程教学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引入一首外文诗《I love you, California》,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画面及配乐诗朗诵。视觉、听觉的效果一下子吸引了艺术类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步紧接着就是在制造“认知冲突”上下工夫,围绕诗中所描写的场景进行设问,根据诗中所描写的“I love your fertile valleys; your dear mountains I adore,”和“I love your grand old ocean and I love her lovely shore.”、结合地图,简述California的地理位置;根据诗中描述“I love your summer breezes, and I love your winter rain,”体现了California什么气候特点?;“I love you, land of flowers; land of honey, fruit and wine,”、“I love your vineyards stretching far”、“I love your purple sunsets, love your skies of blue”这三句诗所描述的California的景观与气候的关系?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听到、看到但暂时不能理解的现象,感到惊讶、疑惑,从而勃发认知兴趣。这种场合的认知冲突是学生认识到已有经验同未知因素之间有差别导致发生的。这种“冲突”乃是内部动机作用形成的原因。而这种“冲突”的相对“平缓”和暂时“解决”,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智力价值,这种价值体验又会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动力、对知识的价值认同,是体验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三、艺术类学校体验课程运作的案例分析

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教法选择:模拟实验法

实验材料:4cm×30cm的“竹片”(“木片”、“三合板”)每人2片。

设计原因:内力作用是一个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缺乏感性认识,不易完成连续的思维过程。

设计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为几分种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木)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木)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非常接近。

注意事项:①先看实验步骤,按步骤操作

②注意观察,并记录

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探究:

注:上表中的现象分析,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再实验的过程中完成的。然后是宣读分析结果和相互补充。

实验的迁移:

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注:在填上图过程中,要求:

①阅读课本有关内力作用的内容以及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示意图。

②引导学生将竹片的受力过程和岩层的受力过程进行关联。

③让学生悟得上述“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

多媒体动画的演示:

将“水平岩层――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的过程,进行多媒体动画的演示。2. 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思考与总结

(1)本教学案例利用了竹片、多媒体动画等,模拟了内力作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获得了感性的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体现了体验课程“情境性”的最基本特点。

(2)本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和创造者,不仅设计了教学活动,而且在参与和引导中调控了课堂。体现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本案例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利用探究的方式营造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发利用学生内部条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让学生在探讨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相互启发、学会捕捉信息、学会分析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学会联想、学会迁移、学会推理、学会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3)“悟”是一种体验,有一种说法是“只有自己体验了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因此,本教学设计是对结论的过程设计,或者说是一种思维过程的设计,让学生体验这个过程,在体验中悟出联系、悟出结论,在悟的境界中去“自动地”构建思维结构。因此,我们在设计中不把结论急于直白地告诉学生,将结论隐藏在环环相扣的步骤里面,设计教学的“飞白”,给学生以更多的思维空间。比如,上述案例中,在实验中体验过竹片折断后,要求学生自己绘出“水平岩层――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进行迁移和“悟”的设计。如果,这个内力作用过程还是老师自己来讲解,那么,上述实验的设计就毫无意义,完全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形式而已。从这一角度说,本教学案例着重通过学生的体验获得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4)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现有的教材内容,大多数体现了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方法论等一般不能体现;因此,本教学案例在设计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在知识要求上,也不再面面俱到,大胆地取舍和添加。比如“案例”中的断层,仅仅选取了“挤压断层”,并没有涉及“张力断层”,如果将其加入,反而会影响思维的完整性和流畅性;相反,倒是将后面单元的教材内容――地震和火山提了上来。因此,将注重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变为注重思维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是体验课程对如何利用教材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尝试和突破。

上述体验课程的实践过程,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体验课程的开发,只有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层面,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中需要和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时候;只有当广大教师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资源,能够与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承载的知识、能力等一道进入课堂、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学校体验课程的建设才能从表浅走向深刻,体验课程的丰富内涵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四、艺术类学校体验课程开发的意义

目前艺术类学校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于学生如何通过课程发展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其它非专业能力缺乏关注和研究。艺术类学生普遍缺少文化底蕴,对于深入学习艺术专业、挖掘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力不从心,因此,艺术类学校文化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体验课程的开设,重视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措施之一。同时,体验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往并互相学习的理想机会。当所有的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最有效的互动和学习往往就产生了。学生可以从才华横溢的同伴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收益匪浅。所以,体验课程的显著优点,就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团队合作完成的。

体验课程将学生置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其体验努力与坚持不懈的必要,激发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有利于强化艺术类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激发文化课学习的兴趣,成为一份持久的心理动力,从而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教师与课程之间的良好关系。

“体验” 是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方式与专业课学习方式的结合点,抓住“体验”这根绳索来重建艺术类学校的课程,形成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符合艺术类学生特点的“体验课程”,从而产生艺术类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总之,体验课程从侧重知识掌握到发展综合能力、从分科教学到跨学科整合、从优化学习内容到创新学习方式,引导艺术类学生主动融入文化课学习、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泳洪.体验课程:课程改革新的生长点[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增总第13期),Vol.20

[2]江捷,冯士维.美国顶峰体验课程对外公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Vol.23.NO.3

[3]樊文汉.浅论幼儿园体验课程[J].科技创新导报,2009. NO.36

[4]徐晓飞,王永,马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学目标设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Vol.28.NO.3

课设心得体会篇8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设置在教育学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哲理的形成、概念框架的制定、培养目标的确立、教与学的方法、评价过程这5个连续的过程。护理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在字面上理解卫生部制定的护理教育目标而简单地贯彻执行,还应是现代护理观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当今国内外护理课程设置现状以及趋势等方面内容,对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和对策,供我系和其他院校参考。

1研究背景

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和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使人们也希望在没有生病时得到健康指导,寻求健康保健的群体扩大,这样大大增加了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和任务。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卫生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原本已经不足的卫生资源更加紧张,同样也使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丰富和扩展,对护理人才的数量、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教育也出现新情况。面临新任务。因此,要求护理教育进行不断的改革,以顺应社会的需求,其中护理课程设置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 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2.1 国外现状 国际上护理教育的改革已经为我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总的来看,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护理独立的和具有明显特色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都明显少于我国,而有较大比例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临床专业知识基本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设置,并体现在综合课程体系中,这同医疗专业的分类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护理专业知识的内容都是按照护理程序组织的,在内容的确定方面,注重对服务对象(包括患者和尚未生病的人)的全面评估,评估侧重的是人对健康和疾病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对患者患病时的护理,还包括对尚未生病的、但有高危因素的人和家属的护理和教育;护理课程中均有较大比例的精神、心理卫生的内容,以及社区和家庭护理的内容。

2.2 国内现状 护理教育的模式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整体的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但国内一些院校护理专业课程目标主要是掌握各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仍以疾病为中心,没有突出现代护理的观念。仍着眼于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课程体系陈旧,多数院校一直延用公共必修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技术的“老三段结构”;护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医疗加护理,较少涉及人的心理、环境、家庭等方面的内容,对人的关怀性学科涉及更少,未能体现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也不能体现现代护理专业化特点;除此之外,中专到大专,大专到本科各层次的课程互不衔接,致使各层次毕业生的再提高教育重复,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3 国内外课程设置特点

3.1 国外课程设置特点 (1)课程设置理念:美国护理课程的哲学概念、职业观念和职业特征非常明确。强调人权、个性和隐私。美国护理协会联合会(从cN)对其护理学院的护理教育规定了标准,具体的课程教育计划由各护理学院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专业行为能力和概念框架自行规定。同时成立许多护理团体、组织,经常召开工作研讨会,每个学院组成专门的课程设置委员会。进行两年一次的课程评价。(2)课程设置目标:在护理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将掌握的专业知识、操作技术与蕴涵于专业基础教育中的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其解决问题和评价事物的能力。(3)课程设置依据:在课程设置上有较大的自主性,制定课程设置的依据主要有教育理念(实际是对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关系性质的认识和定位)、毕业生的特色(各校都力求使自己培养的学生与众不同)、理论模式(美国中、南部学校一般都选择一种护理理论模式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而东、西部往往是多种模式互补)和学校资源。(4)早在上世纪60年代,护理教育中就引入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上世纪80年代就更为加强,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尤其强调加强对学生经济学、伦理学、计算机和判断力、管理技能的培养,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了有关这方面的课程。(5)发达国家课程设置也随不同层次学制而侧重点不同。大专:着重基本护理技能、责任制护士的职能,毕业后获得准学士学位。本科:着重专科护理、重症监护,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着重学习护理理论和护理科研,毕业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6)多数护理学沿用传统与综合的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建立核心课程体系,采用学分制。但学科之间进行适当的综合。充分重视在护理课程设置中体现当前卫生保健的重点与护理实践的变化。(7)课程设置中除了体现各级护理教育课程的系统性,还根据专业需要、社会需求的改变及时开设特色的护理课程。如家庭护理课程、远程教育课程、跨文化课程、护理学发展史课程等,课程中反映时代的变化。(8)在课程设置上自成体系,体现护理学的特色。美国、韩国、泰国大多数护理院校的护理专业课程基本不按临床分科设置,而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或者根据人的生长发育阶段设置,与护理学的实践对象相吻合,例如,泰国的护理专业课程包括:精神护理、家庭护理与助产、意外事故与灾害护理、营养与健康、社区健康护理、护理职业发展趋势探讨等;韩国护理专业课程分为儿童护理学、青少年护理学、成人护理学等。(9)课程发展趋势:在未来的10年里,美国护理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卫生保健和教育改革、与医生和其他卫生保健人员的合作、学生毕业后所能取得的成就、人力财力资源的严重缺乏,护理教育者的年龄老化等,这就急需培养出一批稳定的、高层次的和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护理人员和护理学专家,也使得课程设置发生一定的变化,如下:从侧重临床转向社区,从侧重护理管理疾病转向预防疾病,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人类整体本质的认识,重视学生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工作能力的培养。

3.2 国内课程设置特点 (1)课程设置目标:在我国护理教育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较为重视,但是,我们往往将总的目标定位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至于如何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化为护理专业中解决问题和判断问题的思维能力则缺乏具体目标和详细内容。我国的护理课程设置目标一般比较笼统,往往强调传统的“双基”,较少意识到当代社会的需求及必须发展的护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2)课程设置依据:我国的课程设置的依据基本上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要求和基本一致的护理专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当前有部分学校尝试用

国外护理理论模式构建课程。(3)课程理论体系、课程设置不完善:我国现有的高等护理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理论体系不完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本科课程设置不合理(医学专业化),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及护理实践涉及较多的人文学科、行为学科等内容方面显得较为贫乏。在职护理人员的继续学历教育(三年脱产大专、电大、夜大、自学考试等)设置的课程与中专教育重复内容较多,对帮助在职护士知识更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个人专业方面的课程教为缺乏。护理教育基本上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4)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目前大多是沿用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按照医疗学科设置课程,基础医学课在课程内容上沿用医学教育的内容体系而且比例较重(尤其是五年制本科教育),护理专业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的内容组织基本上采用疾病加护理的模式。突出地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护理;重学科,轻应用;重专业,轻人文;重形式,轻实质。(5)课程发展趋势: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应按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及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来设置,围绕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摆脱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据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和使用性来设置课程,以适应护理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适当缩减某些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增加社会、人文学科;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有护理专业特色的新课程;增加实践课时,早期接触临床。

4 建议

4.1 强化培养目标 根据对人、健康、环境、护理、教育、学习的概念来指导课程设置,突出护理,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淡化学科界限,增强课程间联系。教材应紧随临床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护理知识体系,应用国外护理教材必须结合我国护理领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这样才能广泛推广应用,促进护理教育的发展。护理课程的选择和组织应从培养目标出发而不是过分考虑原有学科的完整性。应根据培养目标,根据“整体和综合”的原则,按照护理专业的特点将原有的课程进行有机的重组,使之融合为新的与护理专业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同时必须注重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各个环节的一致性。

4.2 重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 护理课程安排应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注意处理好学科理论教学与临床、社区实践教学的关系,适当增加专业课课间见习时数,使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培养其探索意识,提高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建立和加强学生对社会和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在社区实践中与人和谐相处与合作,培养健康的心理及情绪。

4.3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 (1)构筑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目前的高等护理教育并未形成独立的专业化的课程体系,而是依附于普通医学教育,使得护理课程未能符合护理实践的需要。要革除这一弊端。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以医学知识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护理知识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以整体护理的理念,护理程序的架构,构筑专业课程的框架。所谓以护理知识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即以护理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心、为线索、为重点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强化护理课程知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2)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人文、社会、法律、心理、行为科学方面的比例,教学方法除传统的讲授以外,还应增加情景教育、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现代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既要看到目前的需要,又要考虑到长远发展;既要着眼本国、本省、本院的实际,又要吸取和借鉴国外护理教育模式及经验,以适应护理教育国际化的趋势。(3)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门类及学时。我国目前的课程体系中仍然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比例很少,任意选修课更少。在对18所医学院校五年制护理学专业教学进程的比较中,只有3所医学院校开设了选修课(北京医科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而且选修课门数所占比例很少(分别为全部课程门数的6.12%、21.28%、15.38%)。而在美国,选修课比例大,任意选修课和指定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1/3,选修课开课的门类众多,选修课自由度大。因此,在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结构上,应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时数,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和门类。(4)设置符合现代专科护理特色和社区护理特点的专业课程。社区健康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护理服务机构将由医院为主转向社区、家庭、个体和自我保健为主;护理工作由为病人服务扩大到为健康人群服务,并正向社会居民提供社会健康护理和康复护理服务项目,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为此,高等护理课程改革中,要适时开设老年专科护理、精神康复护理、家庭特殊护理、护理保健和个案管理,以及符合我国社区医疗特点的社区综合护理课程。(5)对于本科护理教育,由于倾向于学科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所以课程设置可采用综合课程的设置模式,把不同学科的内容按照护理学处理的不同问题领域或人的不同阶段进行组合,实行跨学科的综合,形成与新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课程结构体系,体现护理学的特色。主要倡导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为达到培养目标,在课程上推行3个“交互”,即基础、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交互”,理论课程和临床见实习课程的“交互”,确立以人体系统为主的临床护理教学,实现内、外、妇产、儿科护理学的“交互”。(6)对于专科护理教育,由于定位在培养从事临床第一线护理工作的职业性护理人才,课程设置应采用核心课程的设置模式,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护理课程体系。以社会需要为中心,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体现护理人员在I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各学科知识的特点。(7)在课程设置的概念框架中。还应分析学校所在地区的人口结构、主要健康问题及健康需求,结合学院宗旨、护理培养目标以及当地学生的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及学习护理的目的,设置护理课程相关内容,起到人尽其才的作用,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8)建立特定的课程设计小组。课程设计小组成员应包括护理教育的领导者、高级护理教师、护理专家、高级护士、病房护士长、实习护士等,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具体课程内容。要广泛、系统地收集来自护理教育管理者、护理教师、护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以及社会、政府和医院的反馈意见,对课程设置全过程进行主观、客观评价,及时调整或修改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上一篇:遵义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创新创业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