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1-25 15:57:29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1

它讲述了在一座山上的一个山庄里的故事。弃婴赫斯克莱夫在山庄里长大,却因为心爱的人要出嫁而远走他乡。三年后,赫斯克莱夫再度出现,展开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

初读这本书时。里面的内容很吸引我,但我还是觉得这本书有些丑陋。因为它涉及了太多的憎恶。可隐约中,我还是感到了它的美丽。尽管我这是在细细品味后发现的。这本书,这本十分吸引我的书。它的美体现在赫斯克莱夫那对爱情的不渝,体现在凯撒琳那段维美的爱情与凯撒琳的身世的不幸

赫斯克莱夫尽管在报仇时显得那么凶恶,但他也是因为爱。是因为当年他没有听完那半段话。他认为爱人违背了他,他悲痛欲绝才会这样。

凯撒琳是那么不幸,而又是那么幸运。她不幸的是,在自己刚出生的时候,母亲就因为难产死了。她的母亲也就是赫斯克莱夫的恋人。凯撒琳难逃魔掌,在一次偶然中撞倒了赫斯克莱夫,她被抢走了财产,被迫嫁给表弟,那个病得半死的人。幸运的是她碰到了赫斯克莱夫收养的,自己那个不争气的舅舅的孩子。比她大四岁的表哥——哈东。她和哈东坠入情网。后来,赫斯克莱夫也因过度思念凯撒琳的母亲——凯蒂而去世。凯撒琳收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并和表哥结了婚,带上老仆人耐莉回到了画眉鸟山庄,再也没有去过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2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优秀范文   《呼啸山庄》,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湮没的杰出作品,《呼啸山庄》,唯一一部有着永久艺术魅力的光辉作品。

  我用了一个星期多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我合上书,不禁惊叹,这个久居深山,几乎从不和外界接触的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说呢?这个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独凄凉,没有笑声,没有朋友的女子,怎么能写成这样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呢?其实不管怎么样,不管是因为什么这部极其富有内涵的奇书,已经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谛了!

  《呼啸山庄》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没有受到城市里大众化的影响和控制,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这些长期受到传统礼仪的约束的人们看来就显得非常特别,非常有新鲜感。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要我说这都要归功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极丰富想象力;极强烈的激情;极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她那把主题升华的才华和能力。我认为这些也就是为什么《呼啸山庄》能如此畅销的原因了。

  当我回味着这本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时,我发现在《呼啸山庄》中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保持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无论我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或是多么残酷的考验,我们都应该向往自由。

  《呼啸山庄》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作品,他没有经过城市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乡荒原的自然协调绘成的。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山原,故事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纩,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不过一切地爱,又不计后果的恨,这在温文尔雅的慊慊君子看来,自然显得野蛮而奇特。

  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压制,人性被残酷的扭曲,于是具有强烈的反派意识,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便通过作品,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把自己的正义,激情,愤怒溶入作品。最终,希思克利夫的爱毕竟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还是在茫茫草原上漫游,最终安然死去,这样一个饱受苦难与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和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让人读来一阵苍凉与悲壮。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优秀范文

  读过《呼啸山庄》之后,会被艾米莉勃朗特那极赋有感染力的句子所打动。她刻画的人物,总让人有一种从陌生到熟悉的渐进感和亲切感;她更多的是让我们体会这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而她自己也享受着这个过程所带来的感动。

  人们都说,《呼啸山庄》与爱情有关。但在爱情的深层,却是一场关于青春的旅行。

  《呼啸山庄》以凯西和希斯克利夫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两个家族兴衰成败的历史。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有一对儿女,儿子叫亨德莱,女儿叫凯瑟琳(昵称凯西)。恩肖先生在一次出差中收养了一个不明身份的男孩,取名叫希斯克利夫。但希斯克利夫在呼啸山庄饱受欺负,只有他喜欢的凯瑟琳愿意和他在一起玩耍。直到有一天,他离开了这个充满了可怕回忆的家。

  几年之后,他再次回到家中准备复仇,但呼啸山庄却早已不同往昔:恩肖先生离世,亨德莱成了山庄的新主人,但他却终日酗酒,妻子在生下儿子哈瑞顿之后也撒手人寰,凯西嫁给了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林顿,林顿和凯西诞下一个女儿,也叫凯西。希斯克利夫为了复仇,也为了得到凯瑟琳,想尽了办法,最终得到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却失去了他的挚爱——凯瑟琳。

  故事到了这里,基本结束。

  被希斯克利夫悲痛的青春所打动。希斯克利夫的青春是沉重的,生活在社会底层,是同龄人中最卑微的,他只有强逼着自己比别人更成熟。多么痛的领悟。得经历多少磨难才能成长为希斯克利夫,又得经历多少个流泪的夜晚,才能体会到希斯克利夫?残缺的青春,终究会在雷电交加的夜晚变得更加强大;悲伤地往事如流水般不断在脑中循环。希斯克利夫,这个内心强大却心存怨恨的男子,终于在悲伤过后爆发,终于在无数次试着原谅之后释放——青春,就这样活活输给了怨与恨。

  与书中的希斯克利夫不同,电影20xx版《呼啸山庄》却竭尽全力去渲染一个让人心生怜惜的希斯克利夫。电影更注重希斯克利夫人性的一面,把凶残、吝啬的希斯克利夫刻画成了一个缺乏爱和同情的流浪汉形象。这部影片更加注重人性的描写,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人自身的属性。

  被凯瑟琳肆无忌惮地笑脸所打动。她是幸运的,在上流社会做着自己的公主,却又比同阶层的人体会到更多。她得感谢希斯克利夫,让她在阴云密布的时候得到快乐;让她在快乐的时候得到的快乐更多。想想凯瑟琳的一生,竟然觉得如此矛盾。同时被家人和两个男子深爱,却因为从小就生活在万众瞩目下而不懂珍惜,让人在心生羡慕的同时又为这个不成熟的女孩感到惋惜。她一直活在青春中,即使在结婚后,她还是没能把青春赶走。经典之所以被成为经典,是因为从不过时。于是,我们可以拿凯瑟琳的人生思考当下很多青年的人生——拿着青春来比喻青春,是在恰当不过的了。

  青春,就像是一个承载着所有人表演的一个舞台,在一幕幕演出中不断呼啸前行。但一部好的舞台剧,也总少不了一些让人记忆犹新的路人甲。

  于是不自觉的便想起了这部青春戏剧的牺牲品。

  哈瑞顿,这个一生下来便注定要充当棋子的呼啸庄园继承者,却因为父辈的缘故被希斯克利夫利用,一生都没有接触过课本和学校甚至是一个朋友,从而与“优秀”无缘。他那双蓝色的眼睛里充满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天真和单纯,这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的,命运到底还是舍不得让一个单纯的年轻人一生碌碌无为,于是便让他和林顿的女儿凯西生活在了一起。两个生机勃勃的年轻人,最终为已经许久没有经历过青春的山庄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与之相比,林顿的妹妹却没有那么幸运。也是因为青春的呼啸,让原本生活在画眉山庄的“公主”伊莎贝拉爱上了一心想要复仇的希斯克利夫。青春肆无忌惮,于是伊莎贝拉和凯瑟琳争吵,受了希斯克利夫的蛊惑为其离家出走——还杀死了那只陪伴她多年的小狗。不过,她显然没有做好当妻子的准备,也是啊,怎么能奢求一个公主一夜之间就变成主妇呢?于是,家暴便光临到了她的身上,她歇斯底里的呼喊,却没有人听见:绝望、孤独、迷茫……这个女孩的青春,才刚刚开始。不过正值豆蔻年华却经历这些,不禁会让人觉得残忍和心疼。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问:艾米莉勃朗特想告诉我们什么?显然,自由、反抗这些都不能满足作者的意图。作者要告诉我们,一个美丽青春的重要性。青春总是呼啸着,风风火火,让人快乐也让人疼痛,让人伤心也让人感动。因此,从来都不要说你的人生多简陋,你的生活多艰苦。因为青春路上从来没有茅草小屋,从来没有羊肠小道,他呼啸着,是风,是列车,是不可名状的幸福载着懂他的人一路高歌……

  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初希斯克利夫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和青春;如果当时亨德莱不酗酒成瘾;如果当初凯瑟琳没有嫁给林顿……如果没有这些,那这将是一部美丽的童话。我会常常思索:作者为什么一生只写了这一本书,而且写的的这么凄惨?然后得出了一个答案:青春总是呼啸着,如果上面的如果有一条成立,也许就不足以构筑青春了。青春是水到渠成的,是奋不顾身的,是独自突兀的,也是温馨动人的,因为青春总是呼啸着。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优秀范文

  在狂风暴雨的施虐下的一个山庄下,是一个关于爱、恨的故事,是魔鬼的复仇,是跨越生死的激情,是一段无法宽恕的人生。

  《呼啸山庄》作为19世纪的古典文学,本应沾上那个世纪女作家通有的充满温文尔雅的贵族气息,弥漫温馨的庄园气息,带着典雅和小资品味。可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才知道这是19世纪的一朵充满无穷魅力的奇葩。

  旷野,西风,远处的城镇,折的杂草,崎岖的地形,苍凉的日落,避世的生活,艰辛的奔波,寂寞的岁月,艾米莉勃朗特的一切,没有荣耀,——至少在她生的日子里——梦想夭折,饱尝世事无常,造化弄人。这位才华横溢而早逝的女子绝不会想到,她死后,自己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会被后人誉为“最奇特的小说”且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的一粒宝石,直至今日,仍以其奇丽动人的光彩使无数读者为之折服,深深惊叹于它非凡的艺术魅力

  《呼啸山庄》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作品,他没有经过城市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乡荒原的自然协调绘成的。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山原,故事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纩,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不过一切地爱,又不计后果的恨,这在温文尔雅的慊慊君子看来,自然显得野蛮而奇特。

  他希斯克利夫,不过是山庄主人带回来的身份不明的孩子,可她凯瑟琳·恩萧却是山庄主人宠爱的小女儿。他们亲密无间,他们青梅竹马。本该是一段佳话,但命运总是在最幸福的时候,拿起锤子敲下去,剩下的只有满地的悲凉与心寒。他,失去宠爱后,她,嫁给了别人,他心中那么爱意被满满的仇恨蒙蔽了,禁不住想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幸福来的快,去的也那么快?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暂时的离开,选择了报复,选择了地狱。三年过去了,他,带着满腔仇恨,带着满身财富回来了,他,狠狠地报复了。

  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压制,人性被残酷的扭曲,于是具有强烈的反派意识,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便通过作品,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把自己的正义,激情,愤怒溶入作品。最终,希思克利夫的爱毕竟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还是在茫茫草原上漫游,最终安然死去,这样一个饱受苦难与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和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让人读来一阵苍凉与悲壮。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3

关于最新优秀《呼啸山庄》读后感范文   两个孤立的山庄和开放的大自然与荒原,体现出爱与恨两种极端,极度的爱中混杂着极度的恨,颤栗中呈现出极为强烈的戏剧化色彩。这就是《呼啸山庄》。

  小说描写吉普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生活与恋爱等原因离开山庄,外出致富。归来后对与女友结婚的地主林惇及其家人进行报复的故事。

  合上书本,我思索着,报复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报复别人自己就会快乐吗?答案是一定的———不会。既然不会,那报复还有什么意义呢?有些人只知道,“他”伤害了你或你的亲人,朋友,你要报复“他”,但你可曾想过,在你报复了“他”后,“他”的亲人就会像之前的你一样伤心难过,然后,又来报复你。冤冤相报何时了,退一步海阔天空难道不好吗?

  我不懂,我真的不懂,为什么希斯克利夫要这样。如果当时他退一步想,对人宽容一点就不会这样了。

  同学们可不能像希斯克利夫一样,我们要做一个宽容的人。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

  莎士比亚曾所过:“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让我们做一个宽容的人吧!

  关于最新优秀《呼啸山庄》读后感范文

  在初一学年中,我读完了《呼啸山庄》。这本书是由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艾米莉写的。相信大家一定对她都不陌生,没错,她就是我们小学所学课文中,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他是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和诗人。这本书被认为是世界的文学经典名著,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倍受称赞。

  这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欧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斯克利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德雷为报复把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改而爱上了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嫁埃德加。希斯克利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通过夺走了亨德雷的家财。亨德雷本人酒醉而死,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又施计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顿。埃德加和小林顿都死了,希斯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田庄安了家。

  其实,小说中的主人公希克斯利夫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走远。现代社会在物质利益的扭曲之下,很多人丧失了领略爱情的真谛天性 。现实中的爱往往因为一点点小事或者矛盾而离心,越走越远,反而没有希克斯利夫的“那种执着”(希克斯利夫的执着是固执和扭曲)。经常在电视上或者身边听到很多家庭不和睦的故事,今个我要和你离婚,明个你和他分手之类的,往往经不起考验。因为爱转化成仇恨的,最终将尝到仇恨的苦酒。前些天在网上看到因为“小三”杀人的事情,反而没有希克斯利夫的忠贞。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故事的最后,或许我们应该沉思,或许我们应该回味,但我却想为这队苦命的有情人祝福,希望克厉夫与凯瑟林轰轰烈烈,至死不渝的爱情,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永远的延续下去。

  关于最新优秀《呼啸山庄》读后感范文

  黑色的风灌满了整个山丘,暗色的雨击打着脆弱的土地,吞噬了一切光明与美好,吱呀作响的木质地板,空空荡荡的房间,希斯克利夫独掌烛台,眼神游移于窗外无边无垠的黑暗,黯然绝望空洞,似一只无底的黑洞,忘记了守望的理由……看《呼啸山庄》,始终是很压抑的,那个山庄,那些遥远的爱恨情仇,犹如一阵阴云在我心头不时下着苦雨。

  看了书,也看了电影,虽然电影没有书中那样细腻深刻的传情与控诉,但很真实,特别是那种独特的眼神,一经触碰就似乎扎进了心里永远挥之不去。那是由于疯狂的爱的侵蚀,却更是由于受了爱的背叛而生恨的绵绵无期的折磨而造成的,总是生活在回忆的爱里,却用复仇来面对现实,从此这恨再无绝期。

  “我爱他脚下的土地,他头上的天空,我爱他碰过的一切东西,他说的每一句话,我爱他所有的表情,他的一举一动,爱他的整个人,爱他的一切。”

  这段话是当凯瑟琳.肖恩被丁太太问及为什么要答应埃德加.林敦的求婚时的表白,这看似感人的誓言却蕴含着所有罪恶的源泉,凯瑟琳无法克服的虚荣心使她自己得到了报应也害得身边无数的无辜者倍受煎熬。这便是她可怜可恨之处了。

  “我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他。即使别的一切全部消亡了,只要他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而要是别的一切都留下来,只要他给毁灭了,那整个世界就成了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再像是他的一部分了。我对林敦的爱,就像林中的树叶。我很清楚,当冬天使树叶发生变化时,时光也会使叶子发生变化。而我对希刺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它虽然给你的欢乐看起来很少,可是必不可少。”

  这是凯瑟琳对丁恩太太说她对希思克利夫的爱时的表述,这一次我们可以相信她的话,这的确是她的真实想法,但为了物质上的虚荣她放弃了背叛了,那么她就只能在自己编织的苦网中挣扎着死去,在死之前,希刺克利夫悲愤的责备她:“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你害死了你自己。……悲惨,耻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分开我们,而你,却出于你自己的心意,这样做了。”又说:“我爱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呢?我又怎么能够爱他?”这就导致了他的悲剧的发生,只怪他的痴情与执着,他爱错了人,他开始承担自己的失误所带来的代价,又把它转嫁到别人头上,他是可怜的,也是可恨的。命运弄人,他为了他的爱情经历了人生百难,换来的只是孤独的灵魂和在那旷野上一口无人会去祭奠的苦坟而已。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4

书,一向是我的最爱,这不,寒假期间,我一下子把十大名着全买来了。其中,《呼啸山庄》给我的启示最大。

文中死亡希刺克厉夫既让人同情,又让人气恼。他爱凯瑟琳,为了她不顾一切,可因为凯瑟琳的虚荣最终使希刺克里夫成为魔鬼。他报复她,到头来痛苦的是他自己。

上一代的恩怨使无辜的孩子受到牵连,林顿因为父亲的不管不问,最终走向死亡。而哈里顿和凯蒂心中有爱,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希刺克里夫不知为何,死于非命。故事的结局令人感慨万千,它使我明白,处心积虑地报复别人,不但会使自己身心疲惫,还会伤害到许多人。可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甚至是讽刺的。所以,应该宽容的对待别人。

合上书,心里思潮起伏。我站起身,眺望远方,思绪飞走了好远……

六年级:慕容心雪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5

通常,文章或书的题目都是有双关含义的。但是我读完《呼啸山庄》后,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呼啸”的味道。直到我读第二遍才明白,如果读完第一遍就感到“呼啸”,那么这本书就太没水准了,但如果读到第二遍或者第三遍、第四遍才有种“呼啸”的感觉,那么这才是真真正正地体味到了“呼啸”,这点领悟来自于我平时看多了市场上粗制滥造的“畅销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复仇心理和复仇手段堪称变态。恨一个人或者一家人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个人不喜欢希思克利夫这个人物,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宽容的时代。

自从希思克利夫变富回来之后,呼啸山庄就没消停过。他先是让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沦为自己的奴仆,再是与凯瑟琳的丈夫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私奔,把她囚禁在呼啸山庄,并终日虐待伊莎贝拉。最后,他竟要自己的儿子像他当年一样,向凯瑟琳的女儿复仇,可惜,他儿子没听他的话。从头到尾看下来,“呼啸山庄”确实称得上这个名号。

有一个问题曾一直困扰着我,凯瑟琳到底爱不爱希思克利夫?如果她爱,为什么三心二意?如果她不爱,为什么对回来后的希思克利夫总是依依不舍?有一点可以肯定,希思克利夫从头到尾一直都是爱凯瑟琳的,只不过到最后应了武侠剧里最经典的剧情――“因爱生恨”。回到原题,我最终认为凯瑟琳还是爱希思克利夫的。首先,她嫁给林顿是权宜之计,是为了能够让哥哥辛德雷停止对希思克利夫的迫害,当然凯瑟琳对林顿也有倾慕之情;后来,凯瑟琳逃离了林顿,一方面是看穿了他的“伪君子”面目,一方面也是希望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她爱的是希思克利夫。

“呼啸”了这么多年,谁能想到希思克利夫的儿子竟爱上了凯瑟琳的女儿,也正是在这一刻,希思克利夫看清了自己对凯瑟琳的爱,看透了自己的复仇是多么地荒谬。最后,他告别了尘世,与凯瑟琳一同去了。

呼啸之后是什么?谁能回答得清楚呢?也许正像书中的结尾一样,“看着飞蛾在石楠丛和兰铃花的中间展翅飞翔,倾听着轻风在草间吹拂,我感到疑惑不解,有谁能够想象出在那安静地下的长眠者却并不能安稳地沉睡。”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6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呼啸山庄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1《呼啸山庄》,唯一一部有着永久艺术魅力的光辉作品。它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作品,他没有经过城市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乡荒原的自然协调绘成的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湮没的杰出作品。

我用了我一个星期多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合上书,不禁惊叹,这个久居深山,几乎从不和外界接触的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说呢?这个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独凄凉,没有笑声,没有朋友的女子,怎么能写成这样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呢?其实不管怎么样,不管是因为什么这部极其富有内涵的奇书,已经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谛了!

《呼啸山庄》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没有受到城市里大众化的影响和控制,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这些长期受到传统礼仪的约束的人们看来就显得非常特别,非常有新鲜感。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要我说这都要归功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极丰富想象力;极强烈的激情;极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她那把主题升华的才华和能力。我认为这些也就是为什么《呼啸山庄》能如此畅销的原因了。

当我回味着这本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时,我发现在《呼啸山庄》中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保持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无论我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或是多么残酷的考验,我们都应该向往自由。

这就是我读完《呼啸山庄》的感悟。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2《呼啸山庄》以一个陌生人闯入山庄为序幕,拉开一段故事的讲述。故事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人性的崛起,人性的堕落,人性的复苏。这本小说,以三个人的恋爱为主体,横纵发展。

如果当初女主人公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彼此相爱的地位低下的玩伴结合,也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女主人公在有钱的文雅的好看的绅士的儿子的追求下,迷恍了双眼,陷入了苦恼。每把这两个不能相提并论的男子对比一番,就觉得自己应该而且只配嫁给绅士的儿子。但是她还是会无端的忧郁,另一个声音时常响起:“我是爱他的,虽然他肮脏粗鲁贫穷,是的,我是爱他的,我们是这样的相似。”"我们是一个人,他就是我.他就是我.""即使我想嫁他也是不可能的,哥哥不会同意,所有的人都不会认同,他是那样的穷,不可能给我幸福."我嫁给我文雅的朋友,我就可以帮助他,是的,我成为女主人,我就能够帮助他."最后的想法似乎淹没了她,她决定接受求婚.就在那晚,他的玩伴消失了.

婚后生活是很幸福的.他很爱她,尽一切能力爱好她保护她.虽然她在内心里,还是时时惦记着她的玩伴,想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可她怎么也找不出不爱她现任的丈夫的理由.他实在太好了.这十多年也许是她人生中最平静最美好的日子了.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3人物没有绝对的好或坏,虽然人人都经历了悲剧,但人人都是可以原谅的。凯瑟琳任性而自私,她毁掉了两个人的爱情,也给自己的后代带来了痛苦的生活,但她只是一个平常的姑娘,处理事情时也只是随心所欲而已,她有什么主观错误吗?肯定没有。林顿更是个好男人,也许他懦弱,但他善良,何况懦弱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坏处,以他的身份,能这么的温和,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表现。伊莎贝尔,一个把幻想中的爱情当成实际爱情的女子,她是那么年轻,有幻想的资本,可是现实没有放过她,给她上了沉痛的一课。

小林顿呢,这是唯一一个恶的表现比较明了的人,他对待表姐太残酷了,可这个小东西,是被母亲娇惯,又被父亲利用的人,他的身体娇弱,本来就没有什么先天优势,再被父亲一折腾,不站在父亲一边,就别想有片刻的安宁了。哈里顿,尽管父亲不怎么样,但如果活着,至少能让他成为一个少爷,而他尊敬和喜爱的希思克利夫,却是个毁了他家庭的人,用中国的一句俗话来说,他是"认贼做父"了,尽管他对整个事情并不明了。而凯茜,完全是个悲剧中的悲剧,命运和希思克利夫让她一步步走向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她是无辜的,但这本书中,谁又是应该的呢?

最后才说希思克利夫,以前太讨厌他了,他居然对一个收养了他的家庭恩将仇报,挠乱了人家全部的生活,甚至,还亲手制造了一幕幕悲剧。但后来,我越来越懂得他了,他才是真正的人哪。

无论在什么环境里,人所该有的权利,他都力争着,得不到,便要报复,虽然我们现在有千条理由可以说他不对,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那是一个对你有恩的家庭呀,你还想要什么呢?得不到人家的女儿,就弄得人家鸡犬不宁,是不是太狠了?可是,希的可敬之处就在这儿,无论是对他有恩还是无恩,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剥夺他爱的权利,他为这个权利而生,而死,实在是令人感慨。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4翻开《呼啸山庄》,我首先被故事中人物的家谱震惊了,欧肖家和林顿家后代的生命竟是如此的短暂,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正值人生的韶华呀!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了《呼啸山庄》之旅。

老欧肖一家生活在一幢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房子里,这座房子因为是建在狂风肆虐的山丘上,因而叫呼啸山庄。凯瑟琳和亨德雷·欧肖是欧肖的一对儿女,老欧肖收留了在利物浦繁忙街头捡到的一个脏兮兮、黑头发的吉卜赛男孩,并为他起名叫希斯克利夫。一开始,凯瑟琳和亨德雷都不喜欢希斯克利夫,在老欧肖的坚持下,一家人还是渐渐地接受了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成了亲密的朋友,老欧肖对希斯克利夫也是异乎寻常地喜欢,这让亨德雷开始痴妒父亲对希斯克利夫的感情,视他俩为仇敌。

老欧肖的死改变了希斯克利夫的命运,他成了一个仆人。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造访画眉山庄林顿家正是悲剧的开始。富有的林顿家放狗误伤了凯瑟琳使得凯瑟琳在画眉山庄休养了五个礼拜,这期间,凯瑟琳认识了林顿儿子艾加。与长着蓝眼睛,浅色头发,举止得体,将来还可以继承一大笔财产的艾加相比,希斯克利夫产生了自卑和羞愧,而他对凯瑟琳的爱却深深地熔进了血液。此时的凯瑟琳因为交了艾加这个新朋友而忽视了希斯克利夫对她的感情,她希望通过嫁给艾加,用艾加的钱来帮助希斯克利夫的错误想法更加速了悲剧的进程。希斯克利夫在娶凯瑟琳无望的背景下夫踪了四年,奋斗了四年,当他再度回到画眉山庄时,他已成了一个绅士,而凯瑟琳已成了艾加的夫人,但希斯克利夫的归来,仍然使凯瑟琳极度兴奋,她真切地希望自己的丈夫能把希斯克利夫当作朋友,然而复仇的火焰此时已在希斯克利夫的内心燃烧,他决定要报复亨德雷和艾加,然后成为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继承人。

被复仇火焰烧得失去了理智的希斯克利夫一步步地实施着他的复仇计划,也一步步走向了“成功”,他让他的仇敌亨德雷、艾加都死在自己的前头,然而心爱的女人凯瑟琳却也成了他复仇计划的殉葬品。希斯克利夫终于实现的自己的愿望,可他的内心却无时无刻不被凯瑟琳的魂魄牵累着,他的生命早已不属于自己,生和死只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为了爱,他选择了以灵魂的欢乐扼杀了自己的肉体。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5我一口气将《呼啸山庄》读了两遍,第一遍像读其他书一样草草,囫囵吞枣,云里雾里,不解其意。第二遍只得无奈的重新读过,一句一言,仔仔细细,这才读出了其中的滋味。在此,我不得不承认,埃米莉勃朗特的确是一位天才的作家,她的才华丝毫不逊于有文学以来的任何一位有名或无名的作家。尽管埃米莉只在这世上度过了简短的三十个春秋,可这是不平凡的。她从未踏出过出生的那个庄镇,但是她的天空比任何人都要广阔,深邃。作为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无愧于这个姓氏。她的诗作是浩瀚的蔚蓝色,给人以勇气和力量,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是纯洁的白色,安静祥和,而又会迸发出不一样的激情,走向狂热与躁动,就好似白色的那一个极端,但是两种颜色都是那么的干净单纯。

《呼啸山庄》里的爱情是那么特别,与至今一来的任何一部小说中塑造的爱情都不一样。这种“埃米莉”式的爱情是那么的真挚,坦率,从来没有半分的扭捏与娇柔做作。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从人的本性中散发出来的。交织在这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赤裸裸,没有半分的禁锢,也从未想到过禁锢。这是人间最真实的情欲写照,埃米莉从未给它套上过那种所谓“文学的外衣”。埃米莉塑造的主人公们,爱的是那么的坚强,超脱出一切,哪怕是生与死的距离。

爱之深,痛之切。希斯克里夫的仇恨也是那样的强烈、真实与强大。这种复仇欲望,强大到可以摧毁他周围的一切。复仇之火,烧毁了两个家族的纠葛。凯瑟琳死时,他是那么的痛苦。凯瑟琳带走了他的爱,也带走了他的一切。尽管他还活着,却和死亡无异。他即使是得到了那么多,却还是不足以填补他的失去,他心灵的创伤。因为凯瑟琳死了,他的生活失去了意义。当他如幽灵般在日夜的呼唤着他的爱人的时候,他却也是再也得不到了。他折磨着他人的时候,也无时无刻不把自己伤的体无完肤。他的仇报了,他得到了那么多人的财产,然而他却失去了支持自己生存的最后一根支柱,所以,就在这一刻,他死了。

在希斯克里夫以及这一辈的主人公心里,爱永远比恨浓,情感永远凌驾与理智之上,所以,他们很容易疯狂,但是却让人尊敬。他们的下一辈——那种理智胜于情感的爱,较之他们,显得是多么的苍白无力,逊色的多。埃米莉那种超前的写作手法,加上这奇妙的文学思维,难怪会被别人将这部旷世奇书誉为“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7

关键词:《呼啸山庄》 叙述技巧 哥特式

哥特式小说又称为哥特式传奇,是18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英国的一种长篇小说题材。它以爵位篡夺、财产继承和宗教迫害等中世纪题材为主要创作题材,以饱含悬念的情节、恐怖神秘的氛围为主要特征,曾在18世纪风靡一时,并对19至20世纪的欧美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发表的作品《呼啸山庄》就受其影响表现出鲜明的哥特式风格。小说具有阴森恐怖的环境氛围、神秘诡异的超自然描写、“恶棍英”式的男主人公,爱情复仇的创作题材等多种哥特式元素。此外,作者在故事叙述上又匠心独具地择取了精妙的叙述策略,使小说更添哥特式色彩。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及非叙事性话语四个角度出发,通过具体深入分析文本表层艺术结构中运用的上述叙述技巧,揭示其对体现小说哥特式特征的特殊作用,进一步探讨作品崇高的人性复苏主题。

(一)叙述视角的哥特式色彩

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叙述视角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三类。《呼啸山庄》多采用的是内聚焦型视角中的固定内聚焦型,即:“被叙述的事件通过单一人物的意识现出,它的特点是视角自始至终来自一个人物。”艾米莉并没有像夏洛蒂·勃朗特写《简·爱》一样,选择故事的主角从头到尾顺叙故事。她另辟蹊径让曾做过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管家的女佣纳莉和外来租客洛克乌等次要角色担当小说的感知焦点。同时又在叙述中不断进行视角的变换,插入希克厉、卡瑟琳等人的独白或伊莎蓓拉的书信等,这让全文读来看似混乱,没有头绪,难以理解。不过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呼啸山庄》出版后的近半个世纪,评论界都强烈谴责这部作品,有的评论家如此讽刺道:这部“恐怖的、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应该改名为《枯萎山庄》才对”。

不过作者放弃维多利亚时代普遍运用的非聚焦型“上帝视角”,转而采用内聚焦型视角叙述,就是想用精妙的叙述技巧,将故事层层包裹,让叙述者带领读者由外到里逐步接近结局。这是一种由心理距离而产生的陌生化效果,读者被引进迷雾重重的呼啸山庄世界,在黑暗中靠叙述者所给的蛛丝马迹寻找解开故事迷局的钥匙。

当然艾米莉要隐藏的不仅是这个故事,还有自己。整部小说中,我们都看不到作者的影子,不论是真实作者还是暗含作者。有的评论家认为这是艾米莉内向性格的体现,笔者则推断其中有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艾米莉自身所具备的敏感的文学自觉意识。

在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不断发展,时代呼唤着光明、理性与科学,对处于其对立面的黑暗、感性及迷信大力压制。但有压制就有反抗,“18世纪中后期的许多文学作品偏好黑夜与阴暗”。处于维多利亚女皇统治时期的英国也具有类似的社会环境,这给了哥特式小说出现并风行一时的契机,同时也决定了它所具有的阴郁、恐怖、神秘特征。

主流观念是理性主义,艾米莉写作时为了表现内心的反抗,将故事的外层描绘得让人却步,把自己隐藏在作品深处。她不在意外界的反应,只是享受不断猜测与寻找带来的快慰和胜利,这是她高超的文学天赋所做的自觉选择。著名的勃朗特姐妹研究者玛丽·渥德曾在《呼啸山庄》导言中写道:“……但在这本小说(《呼啸山庄》)里,(艾米莉)已表现出胜任愉快的天才的素质。夏洛蒂常发出的那种平庸、急躁、教训人的口吻,在《呼啸山庄》里从来听不到。那个艺术家始终藏而不露,自我遏制;这部小说,不管它所表现的场景和人物是怎样病态的和狂暴的,却始终具有那种只有最高的才赋才有的特征:写作只为了自娱和自我满足,而不顾及任何旁观者,或者说除了一个理想的想象整体以外,别无其他目的。”

她藏在刻骨铭心的故事后面,不想让人发现自己的想法,只是尽力挖掘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这于现代的文艺理论观点不谋而合,足可见艾米莉的高超文学天赋及驾驭文字的能力。

(二)叙述者的哥特式色彩

叙述者指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或称“声音或讲话者”,它与视角一起构成叙述。《呼啸山庄》就以纳莉为主要叙述者,建构了“由若干叙述层面构成嵌套式结构”,“从外至内分三个层次关系:洛克乌的叙述、纳莉的叙述及其他角色的叙述”。

故事最外侧是以外来租户洛克乌角度的叙述。他既是故事的一个叙述者,又是故事叙述的接受者。在小说中他多数情况下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就像一个无声的观众,但如果没有他的串联,小说得不到完整的呈现。他是故事情节向前推进的一个外在动力。随着他的到来这场悬疑大剧揭开序幕,又是在他的见证下故事不断发展。小说的开始写道:“我刚从我的业主那儿做客回来。这意味孤零零的邻居,今后我和他可有一番交道好打啦。这还算不得一个美丽的山乡吗!我不信在整个英国境内我还能挑中一个地方,想像这儿那样完全跟熙熙攘攘的社会隔绝开来。好一个厌世者的天堂!”

故事的开端就用具有讽刺意味的语气及“孤零零”、“厌世者”等引起读者反感的词语,不过这又在某种程度上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会想探究这到底是怎样一位厌世者,是怎样的一个“美丽”山乡。洛克乌就是故事中的听众,和读者有一样的心理。在他拜访呼啸山庄,因雪封路留宿时,他发现了卡瑟琳在书边写下的心情札记;还在梦中见到一个在荒原上游荡的女人;醒来看见平日所见阴沉、傲慢、脾气古怪、冷酷无情的希克厉,流着不可抑制的热泪,疯狂而深情地呼唤着。“那一堆疯话里头,挟着那么一股强烈的痛苦、心酸,使我只感到同情,再也不觉得这疯疯癫癫有多么可笑。”他怀着满腹疑团回到画眉山庄,这就为第四章洛克乌让纳莉讲述两座山庄里两代人之间的爱恨纠缠做了铺垫,让小说更加扑朔迷离,难以捉摸,更添神秘氛围。

第二层次是以呼啸山庄及画眉山庄的女管家纳莉为中心的叙述。她在断断续续的讲述中连缀起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纳莉的第一次讲述从第四章开始,直到第三十章她将1801年11月洛克乌来到画眉山庄之前的故事讲完,中间的若干章节有与洛克乌的对话及他人的信件摘录。这就构成了叙述的第三层次——以希克厉、卡瑟琳等主角的对话、独白或信件为主的叙述。

三个叙述层次不断向故事核心推进,逐步接近小说隐藏起来的真相。正如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一开始没有选择让主角站出来讲故事,一是为了保留故事的神秘感;二是旁观者能以更客观的态度去讲述这个故事。虽然不能排除叙述者有意隐藏一部分故事事实造成读者有误读的情况。但在艾米莉笔下,她以纳莉与洛克乌为主要的叙述者,灵活地运用叙事学中有关时限的相关理论,将讲述的内容精心筛选,适当省略,让故事在保持它真实原貌的基础上更加紧凑,有合理而巧妙的叙述节奏,同时增添神秘色彩,有突出的哥特式特征。比如,小说中没有记叙亨德莱离乡求学之时是如何有妻子的;希克厉出走后去了什么地方发了财;纳莉何时成为丁恩太太等等,小说中如此例证,不胜枚举。没有这些细节并不影响读者对全文情节的理解,反而会吸引读者进入故事主体中思考。

(三)叙事时间的哥特式色彩

《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叙事时间。“叙事文属于时间艺术”,经过作者巧妙地安排,故事就会别有一番风貌。根据相关的叙事学理论,叙事时间可以被分为故事时间(事序结构)和叙述时间(叙述结构)两部分。艾米莉灵活自如的将故事时间镶嵌到叙事时间之中,逆时序与顺时序交错使用,又大量地运用闪回(倒叙),虚虚实实之间,过去与现在相互交替,就像是哥特式教堂的彩绘玻璃,不同时间段的阳光透过会有不一样的流光四溢,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难以琢磨的图画。分析《呼啸山庄》的叙事时间则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幅图画。

小说中的故事时间可以作如下整理:1771年夏天,老欧肖从利物浦带回弃儿希克厉;1777年10月,老欧肖去世。亨德莱携新妇法兰茜斯回乡奔丧;卡瑟琳画眉山庄养伤;1778年6月,亨德莱之子哈里顿·欧肖诞生,其母不久去世;1780年夏天,卡瑟琳接受林敦求婚,希克厉怒而出走;1783年4月,卡瑟琳嫁与林敦;9月,希克厉暴富回乡,探访卡瑟琳;1784年1月,林敦夫妇因希克厉失和,卡瑟琳病倒;林敦之妹伊莎蓓拉与希克厉私奔,定居于呼啸山庄;3月20日,希克厉私会卡瑟琳。当晚卡瑟琳生下女儿(卡茜)后去世;3月25日,卡瑟琳下葬;3月26日,伊莎蓓拉逃离呼啸山庄,居于伦敦附近;9月,林敦·希克厉诞生。亨德莱去世,其财产与孩子落入希克厉之手;1797年6月,卡茜巧遇哈里顿;伊莎蓓拉去世,林敦接回外甥,希克厉要回儿子;1800年3月20日,卡茜遇见希克厉,被带到呼啸山庄再遇小林敦;10月,小林敦病重,卡茜与之私会;1801年8月,林敦病重,卡茜携纳莉赴与小林敦的约会,希克厉将她骗回呼啸山庄软禁;第二日,被迫与小林敦结婚;9月,卡茜在哈里顿帮助下半夜逃回画眉山庄,见到父亲林敦最后一面;10月,小林敦去世。画眉山庄及呼啸山庄所有财产落入希克厉之手;11月,洛克乌租住画眉山庄;1802年2月,纳莉回到呼啸山庄,卡茜与哈里顿尽释前嫌;5月,希克厉不食而死;9月,洛克乌顺道拜访两处山庄;卡茜与哈里顿成为情侣,准备于来年元旦结婚,定居画眉山庄。

对于小说的叙事时间来说,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划分。文本第一章至第三章,讲述的是1801年11月中旬洛克乌拜访呼啸山庄的事;第四章至第三十章由纳莉讲述洛克乌来之前30多年间,两座山庄之间两代人的爱恨纠缠,其中混杂着洛克乌和纳莉的对话及两人的活动;第三十一章,是洛克乌去呼啸山庄告别;第三十二章至第三十四章,写1802年9月洛克乌重回山庄,纳莉回顾他走后大半年发生的事情。

通过如上分析,可知小说叙述是现在——过去——现在——过去相互交替的。时光流转,人世变迁,唯有爱恨在不断地轮回。希克厉怀着对卡瑟琳的爱作为第一代唯一的幸存者报复着第二代,最终复仇还是因为难以遗忘、深入骨髓的爱而终止,成全了第二代的爱情。小卡瑟琳和哈里顿将结合在一起的情节,照亮小说的结局。

(四)非叙事性话语的哥特式色彩

非叙事性话语指叙述者(或叙述者通过事件、人物和环境)对故事的理解和评价,又称评论。它可以分为公开评论、隐蔽评论和含混评论三类。隐蔽评论又分为戏剧性评论和修辞性评论。《呼啸山庄》为了营造哥特式的阴暗、神秘、恐怖氛围就大量使用了修辞性评论中的象征手法,最突出地就是文中“树”的象征意义。

小说开篇洛克乌去拜访呼啸山庄就看到:“宅子尽头的那几株萎靡不振、倾斜得厉害的枞树,那一排瘦削的都向一边倒的荆棘(它们好像伸出手来,祈求阳光的布施),也许你就能捉摸出从山边沿刮来的那一股北风的猛劲儿了。”在三十三章中,作者又写道:“后来我去叫他们吃早饭的时候,我看到她(卡茜)让他(哈里顿)听了她的主意,在红醋栗和醋栗的矮树丛中清出一大片空地来,他们这会儿正一起忙着在商量怎样从田庄移植一些花木。”

“树”在文章中已经不仅仅是树了,它是人性的象征。洛克乌看到的树象征的是呼啸山庄中被压抑到扭曲的人性;而卡茜想用善去救赎恶,她让哈里顿移植一些花木到呼啸山庄中来,就是在尝试。即使后来他们因此被希克厉辱骂,卡茜还是坚持说:“我们想在那种些花,这事不怪别人,都怪我不好,是我要他把树拔掉的。”她早已见识过希克厉的冷酷残暴,可是为了保护哈里顿,她把“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她坚持要种树就是在坚持为呼啸山庄保存最后一丝人性善的光辉,坚信爱可以拯救恨,世界充满美与善。

除了树之外,“画眉山庄”及“呼啸山庄”的命名也极具象征意义。洛克乌在书中解释这个名字时说:“‘呼啸’在当地是个有特殊意义的词儿,形容在大自然逞威的日子里,这座山庄所承受的风啸雨吼。”希克厉一直住在象征着人性恶的哥特式城堡——呼啸山庄中,他的心中的善就在“风啸雨吼”中不断被侵蚀,变成一个来自地狱的复仇撒旦。而小说中写到画眉山庄总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有淙淙的溪流,它象征着人性善的归宿,卡茜和哈里顿在结婚之后就要搬离呼啸山庄到画眉山庄生活,是最终善的皈依。

非叙事性评论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让小说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深化了主题思想,使文章不仅具有明显的哥特式特征,还超越了一般的哥特式小说,探讨人性深处的世界。

艾米莉在《呼啸山庄》的叙述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及非叙事性话语上采用了精妙的叙述策略,凸显了小说神秘、阴郁、恐怖的哥特式特征。“……崇高之感源于恐惧:恐惧产生痛苦感而适度的痛苦感又能产生审美(这也是纵情恐怖的哥特小说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后世读者不断被《呼啸山庄》吸引,典型的哥特式特征在其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它记叙的爱情复仇故事是典型的哥特式题材,但作者没有止步于表层的爱恨,而是深入挖掘爱情背后人性深处在爱与恨中艰难地挣扎,超脱于传统的哥特式小说。卡瑟琳是善与恶的混合体,她有时是调皮疯狂的,有时又是乖巧美好的。一边受林敦“善”的吸引,一边受希克厉“恶”的诱惑,她非常明白自己喜欢的是希克厉,可是为了让希克厉摆脱“恶”的纠缠她选择嫁给林敦。当她不能再控制事情的走向时,死亡是唯一的解脱。在生下女儿后,她就去世了。她的死是油尽灯枯也是心灰意冷。

不过死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她留下了善的种子,最后拯救了不断沦陷的恶。“只见她额头平滑,双眼闭着,嘴唇含着笑意——天堂里的哪一位天使也不能比她这会儿的神态更美了。”生命的最后,她终是完成了善的回归。

从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看,也可以体现小说人性复苏的主题。小说叙述的起点是1801年,正是全文的“冰点”。在这之前第一代除了复仇的希克厉之外都已经去世;第二代的小林敦也已病逝;卡茜被关在呼啸山庄,也逐渐因压抑变得冰冷无情。随着纳莉的倒叙,小说从1771年向1801年人性的冰点不断靠近。听完故事后的洛克乌选择了逃离,并表示“不会在这儿再过一个冬天了”。他是被彻底扭曲的人性吓到了,害怕自己的灵魂被腐蚀。当1802年他再次拜访山庄时,一切都变了样子。笼罩着呼啸山庄的乌云被驱散,天空晴好。象征着恶的希克厉因为对卡瑟琳难以割舍的爱选择停止复仇,不食而死。而小卡瑟琳用爱感化了哈里顿冰封的善良,两人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享受着宁静简单的生活。据此,可以绘出一个坐标系图示,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是人性善的高度,连接一条抛物线,向往着光明的“善”。不过,即使是在小说最压抑的地方,也可以窥见“善”的点滴痕迹,卡茜就是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希望。作者借此把“处处有希望,永远不绝望”的生活态度传达给读者,小说的意蕴也更加深厚。

扣人心弦的情节,匠心独具的叙述结构,引人入胜的哥特式特征,内涵丰富的主题,都让《呼啸山庄》拥有无穷的魅力,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思索。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著,方平译:《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杨静远编选:《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苏耕欣:《哥特小说——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高继海:《的主题与叙事》,《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8

【关键词】《呼啸山庄》;叙事结构;主题意蕴;人性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成书于1847年,是英国19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的天才之作,是“惟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 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该书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呼啸山庄》是一部奇书,一部情与爱的鸿篇巨制,是“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它正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内容上讲,它叙述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它向读者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如何演变成绝望的爱情的。也只有爱情,只有那种绝望的爱情才能产生压倒一切的、摧毁一切的力量。作品虽以又一代新人的结合而告终,但悲剧气愤始终笼罩全文。这种悲剧效应,也只有这种悲剧效应,才能深深的震撼广大读者,给人以心灵的启迪。阅读这部作品,读者一定会被其中主人公刻骨铭心的爱和撕心裂肺的恨所感染。

一、超长深度与力度的艺术构思和多角度叙事手法

从情节上看,《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1757~1803),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大家族两代人的情感纠葛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充满爱情与复仇的故事。作者没有使用传统的叙述手法将故事从头说起,而是借用了一位陌生的局外人洛克伍德先生的观察作为切入点,首先展现了呼啸山庄的荒凉败落、阴深恐怖的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紧张的气氛,接着以他在暴风雨中夜宿山庄的充满诡秘与恐怖的见闻和梦魇来造成种种悬念,使读者跟洛克伍德先生一起急切地想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人物的未来命运。

而这个用事实的钥匙打开读者心锁的人主要就是艾伦·丁恩,她于1757年亨德利出生那年随母亲到呼啸山庄当帮工,随后活动在山庄和田庄之间。从宏观上讲,在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纷争中,她属于冷静的旁观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事件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微弱作用,很多事情都通过她的回忆用她的口吻和评价标准娓娓道来。这种叙述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在文章的细节描写和语言应用上同样别出心裁。”“所用的语言口语话,质朴、生动、明快、流畅、不事雕琢,但又遒劲、凝练、简洁、惜墨如金,从而使作品大大地加强了真实感人的生活气息渲染了强烈浓厚的思想感情,丰富了奇特超凡的主观想象。再加上梦幻、象征、预兆、隐喻的运用以及神秘、怪诞哥特式手法,使作品富有诗意,加强了深度和力度”。字里行间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无怪乎作品被视为“荒谬绝伦”和“充满阴深恐怖、病态心理和异教思想”的怪书。

二、疯狂且恐怖的爱恨情仇

《呼啸山庄》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它的故事背景选择在碧绿广袤的英格兰北部狂风呼啸的平原,是一个“与尘嚣这般隔绝的地方”。“这是个厌世者的理想天堂”。故事中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率直、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解读围绕“三角恋爱”的三个主人公的性格是理解这篇作品的关键。

1~6章是故事的序幕,情感萌芽的阶段。希思克立夫是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恩肖先生收养的来历不明的吉普赛小孩,他“夺取”了主人本该赋予小主人亨德利和凯瑟琳的宠爱。因此大受亨德利的嫉妒,而凯瑟琳却和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他们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7~16章是故事的高潮,以凯瑟琳的背叛和和希思克利夫的出走为线索。主人死后,亨德利为报复把希思克利夫贬为奴隶,并百般迫害。凯瑟琳却因为虚荣和无知嫁给自己根本不爱的画眉田庄的埃德加。她的初衷是if i marry linton, i can aid heathcliff to rise, and place him out of my brother's power.(“嫁给林敦,我就可以帮助希思克利夫站起来,安排他摆脱我哥哥的逼迫和欺压”。她虽然口口声声说:“he's more myself than i am(他比我自己更像我自己)”,“his and mine are the same.(他和我是完全一样的)”,但就是不明白,自己一旦成了林敦的太太,“那么希就失去了朋友,失去了爱,失去了一切”。这一次重大选择,不仅葬送了她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深爱自己的希思克利夫,甚至使悲剧延续到下一代。艾米莉·勃朗特刻画这个人物时,“既有同情也有愤慨;有惋惜,也有批判;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心情是极其复杂的”。17~31 章是故事的转折点,在报复中希思克利夫人性出现裂变。1784年亨德利死后,幼子哈里顿落入了希思克利夫的魔掌。他想在孩子身上进一步实施报复,把他培养成一个野蛮的人,让他经受自己童年的遭遇。1797年希思克利夫接回流离在外的儿子。因为他酷似他的舅舅,风度文雅,自私自利,希思克利夫特别讨厌他。1800年小凯瑟琳16岁生日那天遇到了希思克利夫。当希思克利夫看到眼前的少女就是自己心上人和仇人的“孽种”时,爱与恨又在他的脑海里翻腾,交织成一幅新的复仇图案:让她草草与自己处于病危弥留之际的儿子成婚,以便名正言顺地独占林敦家的产业。不久,小林敦和小希思克利夫死去,希思克利夫又成了画眉田庄的主人。于是一幕幕残忍、野蛮的剧幕不断上演。这种看似疯狂的包袱,看似不合常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惊世骇俗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性格对不公命运所做出的激烈的反抗。32~34章是故事的尾声,希人性的回归与圆满。长大的哈里顿酷似年轻的希思克利夫,老实厚道、举止幽雅、招人喜欢。小凯瑟琳渐渐喜欢上他,这与希思克利夫的愿望背道而驰。他一心想报复拆散这一对有情人。但却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和凯瑟琳年轻时候的身影。不知不觉中,爱战胜了恨,他认识到他的报复仅仅是他精神上的胜利,而实质却一直失败时,他放弃了报仇,于是他绝食而死,终于可以与恋人在地下相逢了。人类的死亡宣告了一切的结束,爱与恨皆归于尘土。作者在这里传达了一种对于人性本真善的人道主义的理想。

总的来说,《呼啸山庄》设计了两个爱情的三角模式:希思克利夫、凯瑟琳、埃德加,一个是小希思克利夫、小凯瑟琳、小林敦。分别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范式。如果说前者是“原始爱”的话,那么后者就是“文明爱”;如果说前者是“悲剧”的话,那么后者就是“正剧”。第二代人身上总有着祖辈的影子,但相对来说缺乏他 们的那种灵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只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而存在,特别是末尾的“幸福结局”也许是作家故意给作品增加的“一个花环”,为的是在阴深的氛围中营造“一点亮色”。《呼啸山庄》早期的译名叫做《呼号山庄》,但是梁实秋妙笔生花改了,赋予这篇小说以一种极具压迫感的生命力。闪电,飓风,雷鸣似的咆哮,唤醒沉睡在意志中的狂乱,这压抑人类性格深处的苦痛,残酷以及对爱的着魔都随着那些呼啸苏醒了。事实上,这篇小说正是希思克利夫在对凯瑟琳思念的呼啸中进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都是他们的陪衬。

三、夹缝中抗争不屈的魔鬼化身

在小说塑造的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中,这个被称作“魔鬼”、“撒旦”的希思克利夫凝聚着作者的全部心血,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同情、愤慨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斯克利夫,还差一点坑害了下一代。这个饱偿人间炎凉的弃儿在残酷的生活中养成了强烈的爱与憎,与悲苦的命运做不屈的抗争,尽管到头来还是以悲剧告终,但魔鬼的心灵却得到了净化。在整个故事环境中,他始终处于一种夹缝中的生活状态,尽管他也一度由被压迫者翻身成为压迫者。这从整个故事人物关系的框架中可以略知一二。在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大家族中,他的介入掀起了轩然大波,努力想获取两者的财产,但如同一个匆匆过客,他在生命即将结束时说“i get levers and mattocks to demolish the two houses, and train myself to be capable of working like hercules, and when everything is ready and in my power, i find the will to lift a slate off either roof has vanished!”(“我拿了撬杠和鹤嘴锄,想要毁掉这两户人家,而且想把自己锻炼得像赫克勒斯那样能干坚强。可是等到一切安排妥帖之后,全在我的掌握中,却发现自己连掀掉一片瓦片的意志都没有了”。希思克利夫在自己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并没有尝到胜利的喜悦,反而是深深的无奈和空虚。以致最后在凯瑟琳灵魂的招引下,自己不吃不喝安然死去,并且买通教会的执事,待他死后把他的棺材的一侧橇开和凯瑟琳的相连。因为他们的灵魂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是肉体有两个罢了。

表面看来,希思克利夫是一个残酷无情、难以平息个性、堕落的、桀骜不逊的、充满病态的魔鬼形象,其实他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敢于直接正视自己本性与欲望的真男子。“为了摆脱生存困境,保持人性的尊严,获得心灵的自由”,他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来进行不息的对抗,这种精神,哪里是“洋娃娃”埃德加和残暴的亨德利所能匹敌。读着希思克利夫的叙述,在跟他的心灵沟通中,不难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苍凉和悲壮。

“《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类为何总是难以挣脱情网呢?这恐怕是一个千古难题。艾米莉用自己的哲学基础解释了这一切。人与人的冲突很多时候并非简单的善与恶的较量,而是社会标准的冲突,每个人总想维持自己所属的社会标准进行反抗。一旦野蛮的成分参与,反抗的正义就使野蛮的标准上升到有人性的高度。所以《呼啸山庄》在描写主人公爱——恨——爱的人性转化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最终战胜了人性的邪恶,爱远比恨更有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晓燕.仇恨与爱情[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方平.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童庆柄主编.文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伍厚恺主编.外国文学名著快读[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

上一篇:骆驼祥子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安全教育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