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读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2 19:00:53

审读工作方案

审读工作方案篇1

一、问题发生的原因

一是思想重视不够。对于xxx开展的“走读式”谈话,审查调查组人员总是认为谈话对象都是自己管委会的干部,平时对其也都比较了解,认为只要按流程开展好谈话就好,而没有从思想深处重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这也就导致在开展谈话过程中谈话对象在进入走读场所内交接时,大门未关闭,所有人注意力不在谈话对象身上及在交接时未使用安全笔,未进行安全检查等问题。开展“走读式”谈话应该深刻认识到没有安全就没有审查调查的理念,应该将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因为谈话对象及案件的轻重就想当然的放松警惕。

二是日常维护与管理存在不足。因片区机关办公楼位置有限,故“走读式”谈话室不在机关办公楼内,加之纪工委办案人员平时将较多精力放在日常的监督检查及违纪违法问题核查上,疏忽了对“走读式”谈话场所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导致“走读式”谈话场所消杀不到位,常用药品配备不全、灭火器过期及烟感器灯不亮等一些基础性问题发生。基础问题不重视不整改势必导致后期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应当重视并定期做好对“走读式”谈话场所内基础设施的检修及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而不是等到谈话开始时或是督导检查时才发现问题。例如谈话过程中未全程使用安全笔就是因为没有定期做好检查,直到谈话时才发现安全笔无法正常书写。

三是未能有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谈话预案。在开展“走读式”谈话前虽然制定了安全预案,但预案内容未能有效结合实际,谈话安全预案模板、安全方案没有针对性,这也就导致了谈话过程人员分工不明确,谈话对象进入体检时无工作人员陪护,只有安全员一人在场的问题。

四是谈话室制度落实不到位。谈话室在建设之初已下发相关工作制度,但因为审查调查人员对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导致谈话人员携带不安全的物品进入谈话室开展谈话,人为造成较大安全隐患。

二、今后整改的措施

一是加强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学习教育力度,定期组织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学习“走读式”谈话相关制度,必要时开展模拟谈话,不断熟练制度运用、规范谈话流程,让安全的理念深植于纪检干部的心中。严格落实执纪审查工作人员“一岗双责”,既负责执纪审查,又负责安全责任,深刻认识没有安全就没有办案的安全责任意识。

二是加强日常管理,持续自查自纠。加强对“走读式”谈话场所基础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确保配套设施正常运行。定期对“走读式”谈话场所进行自查,对谈话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彻底整改。加强教育和管理监督,切实加强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规则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真正把规矩立起来、纪律严起来,确保执纪安全无隐患。

三是做好事前准备,规范谈话流程。针对案情、案件及

谈话对象身体、心理、性格、家庭、工作等方面综合分析研判,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预案,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严格遵循谈话报批制度、谈话全程录音录像制度、谈话体检制度、谈话对象手递手交接制度、谈话后跟踪回访制度,确保谈话程序完备,安全可靠。

审读工作方案篇2

一、目前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我国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实体要件。根据我国97年刑诉法第174条的规定,我国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实体要件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公诉案件。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这一要件使得简易程序在实践中的适用案件范围规定过窄,出现判断标准不一的问题。“三年以下”到底是法院根据法律及案件的具体情况,以判决的刑式对被告人应执行的刑罚还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触犯的刑法条文所确定的刑罚标准,是根据法定刑还是宣告刑?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也常因检法两家的认识不同而造成案件在检法两家的往返,浪费了司法资源。

(二)适用简易程序由检法两家协商决定的做法影响审判效率。在实践中常常发生两家互不同意的情况,这就造成很多本该适用的案件没有适用,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法律要求两家互相配合,在这一点上却互相掣肘。设立简易程序的目的是提高审判效率,但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及程序上设置的不合理,使得部分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积极认罪,能够迅速审结的案件仍然依普通程序进行,无疑与提高审判效率的目的相悖。

(三)被告人对简易程序的适用不具有选择性,侵害了被告人的诉权。97年刑诉法规定,对简易程序的适用要检、法两家合意才能适用。而作为刑事诉讼中被追诉的对象,却只能被动的接受,这是与程序正义和诉讼主体理论相矛盾的。是对被告人诉权的侵害,没有给其应有的尊重,会让被告人对审判的公正持有怀疑,不利于其接受审判结果。

(四)公诉人不出庭,庭审活动监督缺位,辩护律师的作用弱化。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刑事案件,以开庭的审理方式进行,根据诉讼理论,庭审中以“诉、辩、裁”三角关系为结构,97年刑诉法规定,简易程序公诉人可以不出庭,这使得宣读书和出示证据等控诉性职能转移到法官头上,审判结构遭到破坏,庭审活动的法律监督出现“缺位”,公诉人不出庭,被告方在法庭上无法就事实和证据与公诉方展开辩论,没有辩论的辩护权无疑将流于形式。尽管被告人本人真切地经历犯罪经过,对事实有最全面的认识,但其本身对法律的缺乏,无法保证对其行为的性质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因此在庭审中讯问被告人并由被告人对其犯罪事实再一次作出全面的供述,及时对所有证据进行质证都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在简易程序审理中容易使这些程序流于形式,为此必须强化辩护律师的作用。

二、贯彻实施2012新刑诉法后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工作机制的新探索

(一)新法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建立快速审查、专人办理的工作机制。2012新刑诉法草案第二百零八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判:(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二)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三)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第二百一十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对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可以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也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此两条规定明显将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范围扩大化了,即不再限于只有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才能适用简易程序。也就不存在宣告刑与法定刑的争议了,只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认罪,对指控的犯罪事实和适用简易程序无异议的不管判处三年以下还是三年以上刑期的犯罪都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也因此针对当前基层院公诉案件数量逐年增多,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窄、适用数量少等特点,从诉讼经济的原则出发,国家是鼓励简易程序在实践中的扩大化适用的。为适应这一趋势要求,建议基层检察院应尽快建立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集中提讯、集中移诉、集中、专人出庭的案件办理机制和工作模式,简化讯问,简化制作审查报告。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嫌疑人认罪的案件,简化讯问犯罪嫌疑人,制作仅包括犯罪事实的关键环节和量刑情节两项内容的格式化的讯问笔录,同时使用高检院下发的公诉案件审查报告简化版本制作审查报告。

(二)加强与审判机关联系,建立检法有序协调迅速的办案机制。庭审前,加强与审判机关的联系,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建立快速审查机制。庭审中,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宣读书、讯(询)问、举证、辩论方式,提高出庭支持公诉的效率。本着充分履行审判监督职责、切实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比普通程序简化审更为简化的原则,在法庭调查、辩论环节充分体现“简易”的特点。

一是,庭审中不宣读书或只宣读书的部分内容。庭审中经审判长询问被告人若明确表示无需再向其宣读,公诉人则不必宣读。若有必要宣读也可只宣读事实和量刑部分内容。

二是,庭审中不讯问或简化讯问被告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全部认罪的可以不对被告人再次进行讯问。

三是,简化、概括举证。举证时只需宣读证据的名称和证明事项,对证明同一案件事实的同类证据应当概括举证。但被告人或辩护人提出异议的证据和事实,公诉人应当出示和宣读证据内容。

四是,简化辩论、提出量刑意见。对于符合适用缓刑的被告人应当向法庭提出适用缓刑的意见。

(三)新法规定被告人对简易程序的适用具有选择权,进一步保障了被告人的权益。新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三款规定适用简易程序条件之一就是被告人无异议,第二百一十一条也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审判人员应当询问被告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意见,告知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法律规定,确认被告人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这种选择权对被告人来说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是保障其诉讼权利的另一重要手段,简易程序是以牺牲部分程序正义来换取较高的诉讼效率的,一旦进行简易程序,就不可能享有在普通程序中所能享有的较为完备的程序保障,而且较容易被判有罪,这样,被告人必须就自己部分诉讼权利的取舍作出慎重选择,以决定是否适用简易程序。实践中检察机关在建议适用简易程序之前,应当充分保障被告人的知悉权和程序选择权,可通过适当的证据开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告知书等形式,使被告人充分了解简易程序的含义及其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后果,并行使类似一票否决的权利,以便约束检法两家合意而适用。

(四)确保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强化对简易程序案件审理的法律监督。新法第二百一十条明确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

一、公诉人出庭是履行法律监督的前提条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检察机关对案件审理活动的法律监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庭支持公诉,二是对错误裁判提起抗诉,三是对法院的违法行为发出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公诉人通过出庭活动,亲身体会、了解庭审活动,从而为抗诉、发出检察建议和纠违通知等监督行为奠定基础。

二、公诉人出庭是实现公正的基本保障。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一方面在于通过合理的设置,保障个案的实体公正,另一方面则在于程序公正本身——“公正不仅应当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诉人出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庭审,不仅有利于保障实体公正,也是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简易程序中公诉人出庭在宣读书时可以只对犯罪事实和依据进行概要宣读,举证中对同一类证据可以概括举证,以及可以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提出明确具体的量刑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的缩短庭审时间,提高庭审效率。同时,针对辩护人的辩护,公诉人也能当庭作出答辩,能够体现审判监督的作用。目前我国法制正处于新旧刑诉法转变的关键适应期,全国基层检察机关都应主动顺应刑诉法修正案的变化,继续坚持探索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工作,不断规范工作制度和出庭方式,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前行做出应有的贡献。

审读工作方案篇3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1-0018-06

无论大规模考试命题,还是教学过程中自主命题或选题组卷,都少不了审读试题这个重要环节。首先是“自审”,跳出“庐山”,超越自我。其次是“他审”。审题的宗旨是尽可能减少考试的系统误差,重心在置疑、质疑和查证,业内有用“第三只[睛”“挑刺儿”或“抓苍蝇”“捉虱子”之喻。以笔者之愚见,这是一件很“正态度、吃功夫”,综合性较强的事儿,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但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从三个大的方面审的,一是语文的,二是历史的,三是测量学的,也可以细分为下列五个更便于操作的视角:

第一,文字符号的视角(Ⅰ)。一般地说,绝大多数试题都是用一定的文字、图表、图画等载体来表达的。因此,文字符号是否正确、规范、达意、简明,直至美感等是试题审读的第一步。

第二,思维逻辑的视角(Ⅱ)。无论呈现试题的情景,还是提出特定的问题都必须遵守一般的逻辑规则。否则,同样的文字、符号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严重分歧。因此,审读试题思维逻辑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是第二步。

以上两条之所以放在审题程序的最前面,不仅因为这是命制试题最起码的要求,还因为从操作上看,无论分析和评价什么,首先读懂其原意是最基本的前提。

第三,史实、史观的视角(Ⅲ)。史实、史观是审读试题的核心视角。前者包括史料或材料的客观、准确性,情景的合理性,后者包括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第四,学情、学理的视角(Ⅳ)。既然测量的是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后的心理变化与发展,就必须考虑特定的学生心理,包括他们学习的依据和状况,以及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否则,试题就会失去其对象。

第五,测量技术的视角(Ⅴ)。试题是试卷中最小的,独立而不孤立的测量单位,或者说每一道试题都是试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据此,每道试题都应当服从具体的测量宗旨、目标和各种技术规范与要求。否则,就会降低其测量的效果,并影响考试的整体质量。

以下是在某地区多校联合高考模拟试卷中随机抽取的20道试题。其中有的可能是直接借用的,有的可能是略加改造的,有的可能是原创。现以这些题为例,试用“第三只[睛”来“挑刺儿”,说明以上五个视角的作用。文中带括号的罗马数字代表的是这五个视角。从中可以感到,虽然没有考后评价那样的数据分析,但它们可以提醒我们此处有误或可能有误待查。据笔者之经验,这些可能的失误还是相当典型的。

第2题:商朝历史较夏朝更为可信,最主要的依据是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史籍记载 D.口述史料

答案:B

审读:商史成为信史,或者说比夏朝更为可信,最主要的依据是其遗址及大量出土文物,特别是青铜器。甲骨卜辞是其中一部分,它使商史更清晰、可靠。这早已是常识。(Ⅲ)有何理由只认“甲骨卜辞”是最主要的依据?(Ⅱ)

第3题:“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了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答案:B

审读:引文似出自《左传》和《荀子》。“反映”通常指反照、反衬,又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指群众向有关部门、下级向上级报告;指物与物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或人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按引文与答案的关系,说其“反映了”,有故弄辞藻之嫌,不如改为“说的是”更为贴切而明白。(Ⅰ)

第5题:“光荣属于罗马”代表了西方人对古罗马无法释怀的感念。罗马为世人留下的“光荣”遗产是

A.民主政治 B.法治精神

C.军事征服 D.哲学思想

答案:B

审读:西方人对古代希腊、罗马有概括性的评价,通常都称“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对两者都有详尽的诠释。试题所说的西方人称“光荣属于罗马”,并将其局限于“法治精神”一项,不知出自何处?待查。(Ⅲ)虽然多数课本主要介绍罗马法制,但对罗马其他方面继古希腊后的重大发展同样作了充分评价。因此,该题有“绑架”考生之嫌。(Ⅳ)

第8题: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就必须了解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下列符合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是

答案:B

审读:试题第一句话有课程开发之意义,但文字过于冗长累赘,似可改为“要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就必须懂得他所处的时代”。(Ⅰ)试题规定的选择标准是“符合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按此,除了试题规定的B(拉斐尔《圣母》)肯定是正确答案外,C(塞尚《温室里的塞尚夫人》)和D(毕加索《亚维农少女》)都属于基于并张扬人文主义的杰作,因此也应当是正确答案。实际上,选项A(无名氏《圣母》)是13—14世纪拜占庭艺术鼎盛时期的作品,史学界一般认为,与中世纪的绘画相比较,已经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故也可以是正确的答案。(Ⅲ)

第10题:“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义》卷首的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

A.天命史观 B.循环史观

C.英雄史观 D.进步史观

答案:B

审读:学界多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小说作为开场白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概述,而不是史学研究的论断,并不足以据此推论作者的史观。作者究竟持何史观,当依据该书的整体与内涵来考察。(Ⅲ)循环史观是专业术语,高中历史教材并未涉及,语文教材也没有对此作类似分析,学生缺少应有的知识储备。如果不是望文生义,是得不出这个答案的。(Ⅳ)

第13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答案:C

审读:提问中“反映”一词不准确,似应改为“论述”或“提出”。(Ⅰ)就试题四个选项而言,只有C(农工比重适当)可算是比较正确的。然而,引文似出自张翰《松梦窗语·百工纪》。该文通篇并非一般地论述农工比重要不要适当,而是怎样才算适当的问题,即一国之君要抑制奇技淫巧、奢靡浪费,兴百工服务和促进农本。(Ⅲ)从本题引文中“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也可看出来,作者是以农本为准绳的。(Ⅰ)所以,正确选项应改为:“兴百工而为农”。

第14题:“公民”、“平等”、“博爱”、“左翼”、“右翼”这一系列新的词汇最早出现于法国

A.等级君主制时期 B.波旁王朝时期

C.大革命时期 D.巴黎公社时期

答案:C

审读:学生并没有学过这些新词究竟最早出现于何时的法国,但可以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推测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统治的晚期,或更早的启蒙思想传播过程中,在反君主专制统治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了,不会到攻打巴士底狱时才开始出现。故按提问“最早出现”之标准,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B,非C。(Ⅳ)

第18题:下列对拿破仑的评价比较正确的是

A.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个疯子

B.他才能一般,但没人能超过他

C.他改变了欧洲的历史,是个英雄

D.他的出现和成功是时势造就的

答案:D

审读:提问“比较正确”的指向不明确。D(他的出现和成功是时势造就的)固然是正确答案,但C(他改变了欧洲的历史,是个英雄)也可以是正确答案。(Ⅲ)

第21题:右面这幅漫画讽刺了

A.绥靖政策 B.均势政策

C.铁血政策 D.集体安全政策

答案:A

审读:漫画中,右面站立者的衣服下摆上有非常细小但又无法辨认的字母,与答题无关,似可删去或涂实,以免无端干扰考生观察。(Ⅳ)学生从未见过这幅漫画。由于试题没有注明画中两人的身份和话出其中哪一个之口,学生可以根据其中的人物形象、服饰和动作,判断正确答案为A(绥靖政策),也可判断正确答案为C(铁血政策):法国听任普鲁士发动第一、二次王朝战争,最后玩火自焚(Ⅳ)

第22题:列强势力最早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签订了哪个不平等条约之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审读:“列强势力”这一概念太泛,指向不明。(Ⅰ)以试题规定的标准“长江流域”,A(《南京条约》)也应是正确的,如上海、宁波都属长江流域,也都是在此后开放的。(Ⅱ)

第24题: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处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审读:试题注明引用了“一位英国人”的话。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如果有史料意识的话,凭什么肯定这位英国人说的一定是事实,并据此作推论呢?比较妥当的办法是去掉特定的说话人,将此情景作为已经认定的史实来介绍。如此还可降低文字的难度。(Ⅰ)以重庆商人“可以到一个钱庄……”的史实能推出“此时的钱庄”“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样大的全称判断吗?显然这个结论有过度推理之嫌。似可将提问改为:“这个史实能用于说明”。(Ⅱ)

第25题:“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何人之口?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答案:C

审读:国人对“万国之势”之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句话强调的是“变”及其程度,没有出现“变法”“维新”这样有指向特征的词汇。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正常推理来看,是无法断定此言一定出自康有为之口的。因此A、B、C、D都可能是正确答案。(Ⅳ)

第27题: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再受双重压制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国人的强烈愿望

C.中国共产党正积极寻找革命的同盟者

D.已经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答案:B

审读:学生并未读过宋庆龄这篇文章,凭这句话断定她对“内部条件”之看法似过于武断。可改为凭已学知识作推测的设计,问可能指什么“内部条件”。(Ⅱ)第一次国共合作主要的“内部条件”很多,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国人的强烈愿望)固然是对的,但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等左派及其想法当是最主要的“内部条件”。另外,A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宋的原文谈到了这两层意思。(Ⅲ)

第28题:建国以来实现由“大乱”到“大治”的重大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答案:C

审读:试题给“大乱”“大治”打上引号,颇令人费解。按照引号使用规范,似乎告知引用了某人的原话。如此,就混乱了。(Ⅰ)如果将此理解为着重论述或强调,也令人一头雾水。一般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位于拨乱反正,说其实现由“大乱”到“大治”,不知出自何处?待查。(Ⅲ)

第29题:在解决上,只有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企图

某些西方敌对势力欲干涉中国内政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和平统一更符合中华民族最高利益

A. B.

C. D.

答案:B

审读:题干第一句话过于极端,有明显错误。(Ⅲ)一般地问这“是因为”,指向和时间界定都不明确。所以,D(1、2、3、4)也可以是正确答案。(Ⅱ)

第30题:阅读欧洲一体化进程示意图,其中“?”处应填上

A.法德和解

B.市场统一

C.资源共享

D.让渡

答案:D

审读:图中带问号之框所放位置不规范,示意不明确。(Ⅰ)欧盟宣布自己是“多元一体”的国际组织。说欧盟是让渡的结果,只是少数学者的观点,学界有很大争议。主要理由是:按国际政治的规范定义,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固有的独立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力,是不可分割和让渡的。有的教材用“部分让渡”已属勉强,本题再推而广之地删去“部分”二字,可能更易引起误解。(Ⅲ)

第31题:史料的辨别史料是历史的遗存,也是历史研究的中介。以下是一组有关社会生活的史料,请以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6分)

答案要点:直接史料:A、B、C、F(4分);间接史料:D、E(2分)

审读:将史料称为历史研究的“中介”似不准确。“中介”者,是介于两者或数者之间起沟通作用的存在,而“史料”本身是历史的遗存,是历史研究的最基本依据。改为“前提”或“基础”似更贴切。(Ⅰ)与本题其他图片相比,18世纪的法国餐具的典型性和清晰度逊色不少,似可另选佳者。(Ⅴ)史料的直接与间接是相对、具体的,试题应当指明相对“社会生活”中的什么对象而言。如相对材料反映的内容而言,D、E不是直接史料,甚至不一定是史料。但相对于作者的创作行为和目的而言,则是一种直接史料。(Ⅲ)

第33题:文明的分布地理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下列地图中的数字,标识了这一区域中诸多文明的发源地。请根据数字写出相应的文明名称。(任意写出三项即可)(6分)

答案要点:古埃及文明;伊斯兰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共6分,答对一项即2分)

审读:“地理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似改为“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更顺畅。(Ⅰ)地图中的不是“数字”,而是“数字标识”。(Ⅰ)不是“根据数字”作答,而是“根据数字标识所在的位置”作答。(Ⅰ)

第34题:思想的光辉

材料一: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剌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

——伏尔泰

材料二:天主教教主是“恶棍”,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当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伏尔泰

材料三:人人享有自由平等,不论其出身。……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材料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利,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完了。

——孟德斯鸠

(1)根据材料,请你概括三大思想家的主要主张。(3)

(2)指出上列启蒙思想体现在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哪四个文件中。

(3)简述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3分)。

答案要点:(1)伏尔泰:反对封建社会和天主教会,提倡开明君主专制;卢梭:天赋人权,人民;孟德斯鸠:提倡三权分立。

(2)卢梭的思想主张:《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合众国宪法》(4分)

(3)启蒙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系统的政治构想。

审读:按照这三个提问,考生完全可以直接凭已学知识作答,无须“根据材料”信息。本题所列的四则材料是纯粹的“大喘气”。(Ⅴ)从教学实践上看,这是典型的貌似考能力,实则利“题海”的设计模式。(Ⅳ)

第35题:走出困境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西方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12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西方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困境。(2分)

(2)写出材料二中采取A、B两类措施的典型西方国家,并指出其造成的结果。(6分)

(3)这两种摆脱困境的不同道路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答案要点:

(1)经济大萧条,大量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2分)

(2)A类:美国:(1分)B类:德国。(1分)美国罗斯福新政通过内部整合,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2分)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走上了对外战争的道路,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浩劫。(2分)

(3)从经验和教训两方面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给分。(4分)

审读:从试题的内容和解题要求看,标题似应改为“面对困境……”或“解困的道路”。(Ⅰ)用图形突出题意是好的。但材料二中既用英文字母、虚线作了区分,意思已经很明白,何必再加一个令人再费心思双向箭头?(Ⅰ)按问题(1)的要求,应当提取材料一中的表面和深层两类信息,但参考答案中却只有前者,没有后者。(Ⅲ)问题(3)强调了“对你”的启示,出发点是好的,鼓励考生发散思维与个性,强调了“特”,但参考答案要求的却是从“两方面”阐释的“全”,应当修改评分规则。(Ⅳ)

综上审读,在被抽审的20道试题中,可进一步斟酌、核实或磋商之处近40余处,几乎涉及所有试题。其中,文字符号(1)约14处,思维逻辑(Ⅱ)约5处,史实史观(Ⅲ)约12处,学情学理(Ⅳ)约8处,测量技术(Ⅴ)约2处。据此推论,该试卷可能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

反思以上审读过程可以看到,为了提高试题的质量,尽可能减少考试的系统误差,加强这三大方面或五个视角的透视功夫,是非常有益和必须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选若干份自己命制的试卷,从这五个视角作深度审读,或在教研组内互相审读,相信这会明显提高我们的命题水平。

审读工作方案篇4

高校学报档案资料丰富,有着独特的价值功能。既有原始性的记录功能、整合性的信息情报功能,也有全方位的服务功能。了解高校学报档案资料的价值功能,有助于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报 档案资料 价值功能

高校学报档案不仅是高校学报窗口职能的重要见证,直接体现高校学报发展的历史,还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资料累积在学报编辑部,这些档案资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事编辑校对和档案管理工作多年,在工作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档案资料的价值所在,现试就此论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高校学报档案资料的记录功能

高校学报档案材料是高等学校在从事学报办刊、出刊、发行等一系列与编辑活动相关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不仅包括学报申办过程中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资料,也包括每期出刊前后的稿件处理材料及日常编辑工作中的各种重要材料,还包括每期学报与各兄弟院校的交流学报以及与学报有关的其他资料。

1.重要文件的保存,记录了学报发展的历史

高校学报是在上级新闻出版部门和高等学校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因此会留下很多重要的政策性、历史性文件。从学报筹办、发刊到学报更名、更改刊期,每个发展阶段都留下了珍贵的档案资料。有些重要文件留有各级领导和有关负责人的亲笔签名或批示,盖有机关或个人的印章,比如创刊批复,学报更名批复等,有些重要材料是领导人的亲笔题字或手稿、活动照片、原声录像等。这些档案资料是原始性的记录,有着真切的历史痕迹,记录了学报发展的历史。

2.日常编辑材料的保存,体现整个编辑出版过程

高校学报档案把日常编辑工作的重要材料都保存下来,数量纷繁,分门别类,如实地记录学报编辑过程。比如每期出刊前后的稿件处理与编辑加工材料,学报论文的原稿、修改稿、审稿单以及编辑与作者编读往来的重要信件等,这些档案资料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编辑部的组稿意图和审稿原则,包含编辑、作者、审稿专家的辛苦劳动,历史地体现了整个编辑出版活动的过程。

3.每期学报及交流学报的保存,展现学术魅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教师和高校在读研究生进行科研创作的主要阵地,是学术交流、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每一期学报的妥善处理,是对学术成果的有效保存。此外,各高校学报之间为了加强学习与沟通,互相交流各自的学报,这些交流学报也是学报档案资料的一部分。这些档案资料涵盖了研究者的各种创新成果,展现出独特的学术魅力。

二、高校学报档案资料的情报功能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谁先掌握情报信息,谁就能获得成功的先机。学报档案资料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宝藏,具有重要的情报价值。对这些档案资料进行整合、激活,能够形成丰富的信息源,为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政策文件、业务材料等信息

高校学报收集了与办刊相关的政策性文件或编辑出版法规制度,如《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这些档案资料为学报办刊指明了方向,提升了编辑工作的质量。

2.选题、计划等信息

编辑部每年的选题、计划都是学报编辑在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这些选题包含了对学科研究状况的综合性分析和预测。历年的选题、计划等信息,反映出科研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新的选题、计划的制订,有利于挖掘最新成果。

3.学术信息

高校学报发表的学术论文涉及的学科众多,信息含量极大,集中反映研究者在本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学报档案资料室不仅会收集本刊创刊以来的所有刊物,还会把交流来的学报进行专门保存。这些学报资料集中在一起就像在进行一场学术的盛宴,内容丰富,格调不俗,令人回味。

4.作者、读者信息

学报作者大多是教学科研骨干,很多学报对论文作者情况进行统计,如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研究方向、投稿时间等,通过这些信息的整合归档,从中可了解科研人才的结构与分布、课题研究与科研梯队的状况。学报读者也多为各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根据订阅发行情况,可了解读者所分布的地域及阅读趣味,以有针对性地调节办刊思路。

很多学报建立了审稿专家数据库,对相关专家的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学历学位、职称、研究方向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在审稿过程中这些信息方便了编辑选择专业对口的审稿人,准确审读稿件。另外编辑处理稿件的信息也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一些资深编辑在处理稿件时有独特的方法和思路,值得新来的编辑借鉴学习。

6.各种电子化信息

当今社会已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很多学报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不但把每期的学报内容上传到期刊数据库,也常常以摘要、专题的形式在各种网络平台。与此相应,档案资料也向电子化过渡,各种各样的档案信息随着鼠标的轻轻一点即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与传统档案资料相比,电子化信息的兼容性更强,传播更便捷更迅速,社会的反馈更直接,因此也就涵盖了更多的情报信息。

三、高校学报档案资料的服务功能

高校学报建立起一整套的档案资料,对原始性的资料进行完整记录,对各种原始资料进行整合形成情报信息,目的就是为高校服务、为社会服务。高校学报档案资料的服务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高校学报档案资料有助于编辑们及时了解并掌握学术上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对把握办刊方向、提高办刊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档案资料还能使编辑们在选题、组稿、审稿、栏目策划及版面设计方面得到启示,从而有效编辑稿件,高质高效出刊。

2.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

高校学报是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所依托的重要学术园地。教学科研人员可通过本校学报和交流来的学报及时了解各学科教学科研情况,不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学报中一些专题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提高教学、创新科研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为作者、读者服务

学报档案资料可为作者提供完整的栏目设置及历年的载文信息,使其对本学报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可使选题准确,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学报档案资料也可为读者提供所需的各种学术资料,满足读者了解相关学术研究进程的要求。学报的作者和读者大部分也都是各行各业的教学科研人员,为作者、读者服务,实际上也就是在为教学科研服务。

审读工作方案篇5

关键词:简易程序;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检察机关的对策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的决定》。简易程序的改革是这次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2013刑事诉讼法”)以保证司法公正为前提,以更好地实现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规定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判。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法律工作者,亲身经历了简易程序在实践中适用的过程,也亲眼目睹了适用简易案件逐年增多,每年都达到全部刑事案件的70%[1]以上。以笔者的判断,新刑事诉讼法实行后,简易程序在基层人民检察院中所占的比例将达到更高的比例。在日常工作中,简易程序是一种相对于普通程序而言更为简易和快速审判的诉讼程序,有利于分流案件,简化程序,加快办案进度,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减轻诉讼当事人的诉讼负担等,但也深刻感受到由于相关制度规定的不完善,暗藏了一些可能侵犯被告人、被害人诉讼权利的潜在危险,以及由于配套制度的缺失导致一些简化理念无法贯彻。如何在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的理念下,充分展现简易程序对实践问题的推进,成为我们着力思考与发展的方向。

本文试图从实务的角度出发,探索简易程序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粗浅的构想。

一、检察机关面临的挑战

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关于简易程序的修改虽然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实现法庭上诉辩双方的平等对抗,但是,客观上增加了庭审的程序及内容,增加了司法机关的工作量,对于刑事案件数量庞大的地区,这种工作量的增加更加明显。

二、对公诉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扩大。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外国人以及少数民族被告人认罪并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也可以适用简易程序。但是,由于这些案件有其特殊性,政策性比较强,法庭庭审过程中又需要翻译人员,且所需程序较多,如外国人犯罪案件,需要经过一定的外交程序,公诉人因此也需具备国际观,对国际法及相关法律需要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也给司法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第二,简易程序案件关于公诉人出席法庭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案多人少的矛盾

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简易程序案件公诉人必须出庭。尽管简易程序案件开庭审理程序相对简化,但简易案件出庭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准备出庭,包括准备庭审预案,赶赴法院等,这就大大增加了实际工作量。在目前大部分地区尚未增配公诉人的情况下,案多人少压力大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并有可能直接影响办案质量,造成基层检察院大量案件因出庭的工作量而大量延期、积压,从而降低诉讼效率。

三、检察机关的对策

简易程序的施行对检察机关办理案件的相应工作机制带来转变。面对新挑战,检察机关应该客观研判,及时采取对策,建立相应有效的司法制度,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从而提高办案效率。

(一)探索建立简易程序案件快速办理工作机制

简易程序案件数量多、庭审短、节奏快,因此对各类案件实行繁简分流、简案专办的办案模式,形成专人审查、专人出庭的公诉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范围进一步扩大,且每起案件都需公诉人出庭,面对这种新局面,解决办法无外乎两个,增加人员或提高效率。人员编制绝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现有条件下,“集中”应成为最佳的选择。第一,可以实行专人审查。全面贯彻最高人民检察院快速处理轻微刑事案件及当事人达成和解案件等工作机制,对受理的审查案件初审后,由公诉部门负责人按“简”、“繁”分流后,将“简类”案件交给专门办理简类案件承办人承办。第二,可以指定专人出庭。由于独任审案件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自愿认罪的基础上,指定的专职公诉人虽没有亲历办案,但其属于简案专办小组成员,事先已了解案情,只要具备一定的出庭经验,完全可以有效应对各种问题,不会出现庭审现场公诉人被动无措的局面。

(二)修改、完善各类刑事诉讼法律文书,优化办案流程

第一,科学制作案件审查报告。适用简易程序案件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的简单刑事案件,故而这类案件的审查报告可以采用简化的制作方法,实现简易程序简便、快速办理的目的。如根据统一格式要求,制作常用罪名案件审查报告模板,确保办案人员能够通过“填空”方式,填制事先成型的简易程序案件审查报告模板,减少重复劳动。但是在简化的同时重视审查报告的完整性,即要反映案件全貌,不要将审查报告中不该简化的部分进行简化或省略。

第二,书要阐明全部量刑情节。书中既要阐述证据的概括、的理由,又要叙明量刑情节包括法定、酌定情节,便于知晓案情、简化庭审。如书对分赃、到案经过、赔偿等情况予以全面阐述后,在庭审时涉及的相关问题就可以不再讯问,为简化讯问、举证质证、量刑建议等内容奠定基础。

第三,制作量刑建议书移送法院。量刑建议是检察机关的公诉权能之一,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把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量刑建议书是检察机关提出的具有监督性质的法律文书,其与书具有同等法律意义和效力,因此简易程序案件必须制作量刑建议书,连同书一并移送法院,公诉人在法庭辩论阶段发表量刑建议书,并与辩方就量刑建议展开辩论。

四、简化庭审程序,提高庭审效率

简易程序之所以名为“简易”,当然应当有别于普通程序。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不受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程序规定的限制。目前如何完善、规范庭审模式急需明确,笔者认为,法庭审理程序内容可以简化,但具体庭审程序不能省略,即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三个阶段均不能删减。笔者根据在公诉岗位多年的经验及公诉人在庭审中的职能作用,对庭审程序提几点建议:

1、简要宣读书。公诉人可只宣读书中“案件事实、证据和要求”部分,但注意不能对书中案件事实部分进行概括宣读,不能变更书内容。考虑到出庭的公诉人与案件的实际承办人可能不同,书署名部分不必宣读。

2、讯问突出重点。讯问可简化,但必须突出重点,讯问内容应与举证内容相结合,与量刑建议相呼应。对独任审的案件,除有争议的具体事实情节外,事实部分讯问一般可以省略,但被告人审前供述是否真实合法应当庭由其确认;对合议庭审理的案件,讯问则必须进行,可适当简化,集中围绕控辩双方对定罪和量刑情节有争议的部分以及公诉人认为当庭必须讯问的内容进行。

3、概括举证,逐一质证。举证可采取分组出示、概括说明的方式进行,仅就证据的名称及证明事项进行归纳说明,不同的案件可以采取不同的举证方式:事实单一、案情简单、证据清楚的独任审案件,既可通过宣读书方式一并进行举证,也可单独在举证阶段通过宣读书证据部分内容的方式进行举证质证;合议庭审理的案件的举证质证,可借鉴原普通程序简化审理的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对关键证据和控辩双方有异议的证据,则要重点出示,宣读具体证据内容并发表质证意见。

4、法庭辩论。简易程序案件的法庭辩论,一要体现简化,二要突出重点。被告人、辩护人对指控的事实、证据及定性无异议的,在审判长确认后可直接进入量刑辩论阶段,发表量刑建议书,与辩方就量刑情节、量刑建议展开辩论;有异议的,应先对有异议的部分展开辩论,再进入量刑辩论阶段。发表量刑意见时,量刑建议书内容与书内容有交集的部分,该部分内容也可简化。

五、加强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沟通协调,构建协作机制

如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对于同类轻微刑事案件或公安机关同各办案部门侦查的轻微刑事案件,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尽可能集中类案、集中移送,要求随案移送法律文书、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等证据电子版;要求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认真做好刑事和解工作,切实化解社会矛盾等。

综上, 在我国现有繁简分流诉讼机制职权主义色彩浓重的情况下, 群众追求诉讼公正的期待仍较为迫切。因此,要以发展和长远的眼光看待简易程序改革给检察工作带来的影响,积极应对,更好地履行诉讼监督职能维护司法公正。

注释:

[1]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区级人民检察院数据。

审读工作方案篇6

鉴于我国目前建筑企业的现状,企业不可能提供岗位、给与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学生顶岗之前综合能力的养成,因此,学校的培养就至关重要了。可是目前全国各学校的现状基本一致,那就是实训场地和条件限制、学生人数剧增和经费不足、教师能力欠缺,使得全部在学校完成综合实务训练不现实。而且,由于各省市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有异、建筑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建筑企业管理方法不同,难以在学校完全以真实的情境进行教学与训练,因此,只能尽可能追求工程的真实情境,采用模拟训练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创了高职土建类“411”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专项能力,通过在校内实施的第二阶段,即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仿真综合实践训练,使生具备综合实务能力,通过第三阶段在企业真实情境中实践,使学生具备就业顶岗能力。该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综合实务阶段模拟训练环节的设置,将学生的单项能力和顶岗能力进行了合理的联系和迁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技术操作能力以及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综合实务模拟环节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果,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实践性系列教材的研发、情境教学的探索以及“双师”教学团队的构建等,并且很多成果得到了高职土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认可,被同类兄弟院校争相学习。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务环节内容的研究

通过对企业现状、岗位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析,高职学生应该在综合能力方面具备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管理技能以及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鉴于此,综合实务模拟训练只能尽可能追求工程真实情境,紧密联系生产、管理一线的实际需求,以应用为主线、能力为中心,按“必需,够用”的原则将相关知识进行科学重构,实行整体优化。

为此,需要从四个方面对综合实务训练内容进行选择。(1)根据岗位需求,精选最基本的、最必要的内容,以有限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适当引入反映科技发展趋势的新知识、新工艺,以培养学生的未来适应与发展能力;(3)有效的教学组织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4)围绕岗位工作情境设置特定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工作作风与职业意识。目前,根据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通过与企业和行业专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我们以建筑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作为教学内容制定的依据,在教学计划中确定了学生综合实务能力的培养目标(如图2所示),并认真探讨确定了围绕能力培养目标的情境教学知识点。经过四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教材研发,目前已经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系列教材———《施工图识读实务模拟》、《施工项目管理实务模拟》、《高层建筑专项施工方案实务模拟》、《工程资料管理实务模拟》及《综合实务模拟系列教材配套图集》五种教材。考虑到综合实务能力养的规律,在教材编写上,充分体现了模拟内容的贴近岗位、真实再现和可持续发展等。

在施工图识读实务中,学生主要完成建筑施工图自审(包括建筑总平面图识读、建筑总说明识读、建筑平立剖和详图的识读、建筑施工图综合自审以及建筑施工图自审记录编制),结构施工图自审(包括结构总说明识读、基础图、柱(墙)平法图、梁板平法图和结构详图识读、结构施工图综合自审以及结构施工图自审记录编制)以及图纸会审(包括图纸会审目的、内容、程序和图纸会审纪要编制)等任务。通过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践教学法、真实情境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使学生能够识读施工图、会施工图的自审以及自审记录编制,这是本专业实务的核心内容,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各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施工项目管理实务中,我们从工程的中标开始组织项目管理的教学,主要从施工项目经理部的建立、标后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场地准备、材料和施工机械进场、开工报告及相关手续的报批、施工安全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成本控制到项目竣工验收与移交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这样完全按照项目运行的过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实际工程的运作与管理方式。学以致用的满足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信心,可以进一步增加对岗位的认同感。

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实务中,我们主要针对目前国家和行业规定的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的内容,从总体方案认知(熟悉施工图、学习规范、材料和设备的选择等)、具体方案编制、方案实施、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等方面,完成基坑支护与降水、土方开挖、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起重吊装工程、建筑节能等的施工方案编制。并通过典型工程施工方案的讲解,使学生在顶岗前就清楚施工方案编制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训练过程中完成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工程资料管理实务中,我们主要从工程实施依据的资料管理和原材料等质量证明文件的资料收集、工程施工记录的资料管理、施工试验记录资料管理、安全及功能检验资料管理、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处理资料管理、工程施工验收资料管理和归档资料管理等方面完成整个施工资料管理的教学。整个实训过程中,让学生清楚建筑工程资料是反映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基本数据、测试结果的原始记录,是工程质量的客观见证,也是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各方责任主体遵守法律、法规和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的记载。通过教学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深化了职业道德的培养。

以上实践性训练内容,突出了典型工作任务,始终贯穿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全新职业教育理念,完成了学生顶岗之前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而且实践内容来源于实际,同时,又与工作程序保持一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1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综合实务训练环节通过“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四年的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大量教学改革成果,可以说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最好的范例。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务环节教学方法的研究

综合实务是现场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很难从书本上的抽象文字感受到真实的工程实务情况。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对综合实务的课堂学习缺乏兴趣或存在畏难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必须根据综合实务的性质、特点和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

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某项目部的实际工程作为实例,结合理论知识组织教学,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过程。例如,在讲授悬挑脚手架工程施工方案编制这一内容时,学生会因为缺乏对现场实物的直观、细致的感受而觉得无从下手,更谈不上力学计算。若采用案例教学法,从具体案例的引入准备、分析讨论、力学计算到归纳总结,将常用悬挑脚手架的构件组成、构件搭设、传力路径、施工过程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一一介绍给学生,并穿插讲述专项方案编制依据、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就会对脚手架空间布置有感性认识,对传力路径也能感到条理清晰。但是在运用案例时,教师要注意案例对于学生的适用性和案例的更新,案例的选取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接受能力。

任务教学法在施工项目管理实务中,我们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过程组织教学内容,精选一定的任务,以模块的形式展开教学,并针对每一模块给学生提出目标。在分配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将一些主要的知识点渗透其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标后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通过任务中设计的“收集信息确定行动的途径、方法方案的决策具体实施行动与结果的评定”,即工程管理中PDCA循环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职业理论学习与职业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同时将任务提前布置,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就会反映热烈,对重点内容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运用该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布置主题任务的科学性和对学生讨论引导的及时性。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施工图识读实务中,将学生分组,利用仿真情境和PKPM实务操作教学软件,设定仿真的工程图识读环境,由学生分别扮演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各种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图纸会审等相关环节的实战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帮助学生掌握识读的方法和规则,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适时地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图纸识读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这样一来,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学生不仅掌握了图纸会审的实际操作过程,还能在实践中发现图纸中的问题。

审读工作方案篇7

【关键词】高校人事档案;学历审核、档案审核;博士学历学位档案

高等学校各类人员的人事档案记载着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招聘、引进、人事调动、工作经历、业务能力、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工作表现、学历学位、实绩业绩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详细地、真实地反映着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全貌。在全面从严治党,严格审核干部人事档案的政策及方针指导下,高等学校也不例外,也要对学校各类、各层次人员进行严格的人事档案审核管理。根据上级组织部门关于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实施方案的方针及要求。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维护干部的合法权益,全面实现干部人事档案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各高等学校都展开了严肃认真的干部人事档案的审核工作。这次审核工作对高等学校来说主要是审核各类、各层次人员的“三龄二历一身份”,通过审核,查清高等学校教职工的年龄、党龄、工龄、最高学历学位、工作经历和身份。本文主要分析及探讨高等学校在这次人事档案审核中对取得博士学位人员,学历学位的审核及在审核过程中的注意点。

一、学历、学位的含义

学历不仅是指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及经历,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受教育年限、水准、能力、素养及判断处理事务的观点、思想、方法等。学历是指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实施学历教育的、由国家认可的、具有文凭颁发权力的学校或其它教育研究机构颁发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或学历学位证书等作为在此机构学习或研究过的人员通过考试或答辩合格取得的学习或研究经历过程的凭证。

学位也是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及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我国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指获准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特殊研究经历。学士学位,由国家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家授权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授予。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辩答,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准者,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学位的机构: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按国家或有关标准规定,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判断被授予者是否达到授予学位的学术水准及研究能力,从而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判断决定。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授予学位的决定后,要颁发学位证书给相应的学位获得者。

二、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

一是按有关要求规定在学历、学位审核认定过程中,要求具有下列相关材料:1.考生报名登记表;2.学生登记表;3.学习成绩表;4.毕业生登记表(鉴定表);5.毕业证书;6.外语水平及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成绩书;7.论文答辩评审书;8.学位证书等。对取得博士学位人员的学历、学位的审核认定还需要有下述相关材料:1.专家推荐书;2.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3.博士研究生登记表;4.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表;5.博士毕业研究生登记表;6.授予博士学位决定。以上各种相关材料应能够相互印证,构成一个时间顺序合理、各种材料完整、互相不矛盾的材料统一体。

二是查学历、学位授予学校名录和证书式样。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写的《高等教育学历问题咨询手册》,可查核发证学校是否属实。普通高等教育自1994年到2000年,成人高等教育自1993年到2000年使用的学历证书均为教育部统一印刷。

三是2001年起,全国实行各类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2001年以后的学历证书,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cn)查询。2000年以前的学历证书,向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查询,并有该中心出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查询报告》 。

四是学位证书的认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与学位授予单位直接进行电话查询;二是将有关材料寄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http://)进行认证。

五是在国外攻读正规课程所获大学专科以上(含大专)学历、学位证书和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颁发的国外学历、学位证书的认证,可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际合作处(http://)进行查询或评估认证。

六是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际合作处申请国外学历、学位认证,须出具以下原始材料:本人护照,所获国外学历、学位证书,国外学习学校提供的学习成绩单,出国前最后学历证书及其他相关材料,中国驻外使(领)馆开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

七是申请中外合作办学学位认证的,须出具以下原始材料:所获国外学位证书、国外学习成绩单、合作办学中方机构背景资料、合作办学双方合作协议副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批准当期合作办学的批文复印件(加盖学校公章)、当期合作办学学生名单并注明第几期及学生入校、毕业时间。由地方省级教育部门批准的硕士以下合作办学项目,除提供上述材料外,还须提交合作办学外方机构背景材料及我驻当地使馆教育(文化)处开具的对合作办学外方机构资格认证书。复印件须经用人单位(县、团级以上)或当地组织人事部门审核,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三、全日制教育学历学位与在职教育学历学位的区分

全日制教育的认定标准为:参加全国统一的学历教育升学考试、考试合格被录取后,在学习期间的全过程采取全脱产方式,不享受单位工资及福利待遇、毕业后重新分配。在职教育就是边工作边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与原单位不脱离关系,享受原单位P于学习人员的政策及福利待遇。具备以下4个条件才能被认定为全日制教育取得的学历学位。1.通过参加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入学、达到录取分数线、经省级招办批准录取。2.学习期间采取全天在学校学习的方式(即全脱产学习)。3.学习期间须与原单位脱离工作关系和工资关系,转递本人档案。4.毕业时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并重新派遣。不具备上述4个条件而取得的学历学位教育,则称其为在职教育。

四、对博士人员学历学位审核认定的注意点及案例分析

根据上述对博士人员的学历学位审核认定的标准、条件及要求,首先审核认定其学历学位的真实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其次判断认定其取得的学历学位是全日制教育,还是在职教育。在本文(二、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中列出了学历学位认定所应具备的相关材料及审核认定的方式方法。按着本文(二、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的要求及规定,通过实例来分析认定博士学历学位的真实性、合理性及有效性。

例1,M高校的A某,其人事档案中博士学历学位材料有:1.报考南开大学2009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2.南开大学博士生登记表;3.报考南开大学2009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函;4.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5.南开大学研究生学习成绩表(博士);6.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书;7.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及毕业资格审批表;8.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答辩记录;9.南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学位的决定(博士);10.南开大学毕业研究生登记表;11.南开大学学生体检卡;12.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通知书。根据本文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1中所列博士人员学历学位必要的六项材料对比A某的学历学位材料,A某的12项学历学位档案材料中符合要求的、必要的六项材料全部具备(它们是1、2、3、5、9、10,在材料的顺序号前做了区别标记)。另外又审核验证了A某的博士毕业证书、博士学位证书原件,与A某档案材料中学历学位材料相符,因此可以认定A某的博士学历学位是真实的、合理的、有效的。在对A某个人人事档案中的其他材料的审核验证中,得知A某是先参加过工作,后报考了博士研究生,通过博士研究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在读博士期间没有在原单位上班领取工资福利,属于全脱产学习,而且A某毕业后,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被M高校录用。由此可以判断A某属于全日制教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

例2,M高校的B某,其人事档案中博士学历学位材料有:1.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2.介绍信;3.博士研究生网报登记表;4.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复式表;5.2009年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6.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7.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科学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8.毕业研究生登记表(博士);9.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科学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10.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成绩单;11.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婚育状况证明;12.博士学位申请表;13.健康体检表;14.博士研究生就业通知书。B某的人事档案中博士学历学位材料共14项,其中按规定要求,即本文(二、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1中规定)有效材料5项(1、3、6、8、10,已在材料的顺序号前做了区别标记),缺少授予博士学位决定书,但是,材料7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科学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材料9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科学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及材料12博士学位申请表;可以间接代替博士学位授予决定书,因此可认为博士学历学位材料符合要求。又依据B某拿来的博士毕业证书、博士学位证书原件,与B某的档案中博士学历学位材料对比、核实、审验,结果一致,符合要求规定。因此可以认定B某的博士学历学位是真实的、合理的、有效的。另外,经过对B某档案中其它材料的审验、核实,得知B某属首次参加工作。B某是2012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被M高校录用,B某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工作,故B某属于全日制的博士研究生毕业,所获博士学位系全日制博士学位。

例3,M高校的C某,其人事档案中博士学历学位材料只有:1.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成绩单;2.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关于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根据本文(二、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1中规定)。C某缺少4种材料证明自己所获得的博士学位及其学历的真实性。因此需要通过本文(二、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中其它几项规定来核实、验证C某博士学历学位的真伪。故M高校的档案管理审核人员登录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 http://.cn 对C某的博士学历学位的真实性进行了查询,查询结果情况属实。M高校的档案管理审核人员打印了C某的网络查询电子结论表“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存入C某的人事档案中。同时也要求C某交来本人手中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及博士学位证书进行审核、验证,经过审核验证,C某本人手中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及博士学位证书与档案中学历学位材料及网络查询的结论是一致的、相符合的。档案管理审核人员亲自复印了C某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及博士学位证书,盖章签字后存入C某的个人人事档案中。至此C某的博士学历学位审核认证程序完成,证实了C某博士学历学位的真实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另外,经过对C某个人人事档案其它材料的查验,得知C某是在职期间读的博士,而且人事关系没有离开原单位,同时享受着原单位关于在职人员学习的政策待遇,即享受着原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按相关要求规定C某属于在职取得的博士学位,按在职博士对待。

五、对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学历学位的审核认定

对于在国外获得学位的人员,由于国外的情况比较复杂,各国授予学位的要求、标准、式样等各不相同,因此给具有国外学历学位人员的所在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人事档案审核认定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及不便。为了能快速、准确、方便、统一、有效地对国外获得学位人员的学历学位进行标准的审核认定,相关文件特规定:凡经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定的学历学位,一律视为真实有效,因而给各高校、各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审核认定本高校、本单位具有国外学历学位人员的档案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就是说:某高校或某挝辉谏蠛巳隙ū靖咝;虮镜ノ痪哂泄外学历学位人员时,只要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经过学历学位认定的,就承认其学历学位,并予以认定。如果尚未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学历学位认定的,一定要求其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国外的学历学位认定。如果没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定书,各高校或各单位不能予以国外学历学位的认定。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分析国外博士学历学位的审核认定(以M高校为例)。

例4,D某是某单位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攻读了国内硕士和国外博士。D某在攻读国内硕士和国外博士期间均属在职学习,享受着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D某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人才招聘被M高校录用。

M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在审核认定D某的人事n案时,发现D某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材料齐全,但博士学历学位材料只有一份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根据相关的文件要求及规定D某的博士学历学位材料缺失、不达标、不能予以认定,因此M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要求D某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去对自己的国外博士学历学位进行权威的评估认证。经过一段时间,D某拿来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位认证书(博士)”。M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经过审核、查询,认定D某具有在职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而博士只具有国外博士学位,不具备国外的博士研究生学历,即属于持有博士单证人员。所谓单证是指:要么具有博士学历,而没有博士学位;要么具有博士学位,而没有博士学历。

例5,E某是国外留学回国具有博士学历学位人员,被M高校聘用,M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在审核、认定E某的人事档案时,发现E某的学历学位材料比较齐全。在E某的人事档案中学历学位档案材料有:1.我国驻外使馆出具的“留学归国人员证明书”;2.学位记复印件;3.学位授予证明书;4.授予学位、修业期满证明书;5.成绩证明书;但是没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证明。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及要求,E某虽然国外的学历学位材料齐全,但如果没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仍不能认定E某的博士学历学位,因此,M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要求E某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去进行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经过一段时间,E某拿来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博士)”。又根据E某的其它人事档案材料的审核、验证,认定E某为具有国外博士学历及博士学位,属于具有双证人员,且属于首次参加工作,故E某是全日制国外博士研究生。

上面我们用大量的篇幅分析归纳了博士人员博士学历学位审核认定的程序、要求及相关文件的规定,应该说对博士人员的博士学历学位档案材料的审核认定提供了一个清晰、完整、准确、便捷的脉络及方式方法。具有博士学历学位人员对高等学校来说,是宝贵和重要的人才资源,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强校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加强了对博士层次人员的培养,但也有一些不合资质的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同时也有个别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弄虚作假。因此,国家开展了个人人事档案的核查认定工作,即核查认定“三龄两历”工作。具有博士学历学位人员的学历审核认定也是这次核查认定工作的重要一环,之所以单独作为一个专题来探讨,是因为它的重要性、特殊性、专业性及审核认定标准的难度性。

【参考文献】

[1]杨静.关于审核认定干部人事档案“三龄两历一身份”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6(3).

[2]陈秀丽.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1).

[3]秦金霞.“三龄一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J].兰台世界,2011(6).

审读工作方案篇8

出版规模数量过大

跟风炒作之风盛行,出版资源重复利用,造成图书内容大量雷同,品种码洋虚高;再加上确定印数和销售等环节的不负责任,形成图书大量积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560多家出版社,总库存码洋竟超过700亿!这与出版规模发展过快,图书品种急剧膨胀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各个层次的管理机构有不断精简压缩的趋势,面对如此大的数量规模,管理很难跟上。仅就图书质检这方面而言,每年质检机构只能疲于应付,采用按一定比例抽检的方法,更不要提“关口前移,印前审读”了。由于抽检的随机性和微观性,所显现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因此,宏观上适当控制出版物品种规模也是有效控制图书质量的途径之一。

审稿量增大,节奏加快

图书品种规模增大,编校人员的工作量必然增大。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一般书稿编辑每年审稿量不过几十万字,责编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一部较重要的书稿审阅两三遍,大部头的书稿甚至要审读几年!事过境迁,现在每个编辑年审读几百万字已是很平常的事,有的要年审读上千万字,暂且不说这样做是否科学,一个编辑面对如此巨大的审稿量,能把书稿认认真真地审上一遍就很不错了,更不要说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了,难免审读质量下降。

事实不仅如此,每年如此之多的审稿量并非均匀地分摊到编辑的每一个工作日里。出于商业经营时机的考虑,出版社为了在全国及行业等订货会上集中投放,或为完成某些特定任务而赶制图书的现象也极为普遍。二三十万字的稿件,往往要在接到书稿后一两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得出书,而此时编辑手中很可能不止一部这样的书稿。在短期内高强度的工作条件下,不出大错就不错了。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在相对集中的、高密度的审读稿量的客观现实中,审读期限和审读质量很难达成协调统一,书稿中差错率增大也就不足为怪了。“无错不成书”成了容忍图书普遍存在内容质量问题的借口,也让审读者心存侥幸。

出版程序的悄然变化对出版内容质量的影响

在出版程序中,“齐清定”发稿是基本要求。这和当时的技术条件是分不开的。以前,出版图书一直采用铅排印刷,而对这一技术而言,“倒版”是非常烦琐困难的事,只有发排稿“齐清定”,才能避免倒版情况的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印刷技术的更新,电脑及照排技术已被广泛应用,随时增删内容已成为可能,改版、倒版变得轻而易举,客观上为出版流程的改变提供了可能,部分图书的审发排校程序已悄然发生变化。现在,编校合一、网上传输稿件、无纸化发排在新闻报纸的审校程序中已普遍应用。为争取出版时间,在特殊情况下,出版社默许了先发排后审校的“非规范”程序。情急之下,稿件还可随来随发,随排随审校。这种情况已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潜在的趋势,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打破旧程序采用新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成熟的管理模式情况下,很容易形成管理真空,部分稿件审读失控,轻则导致编校质量下降,重则出现政治性问题。

在选材时要重视编辑的综合素质

出版社在挑选考查文案编辑人员时,往往关注的是编辑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文字水平。其实,从事文案编辑工作不仅要具备上述必要条件,非智力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要求文案编辑性格要稳得住,工作风格要严谨细致,而且要善于发现别人书稿中的错误和毛病,要的是能“挑错”的人。我们常说,书稿只有先改“对”,才能后改好。在实践中,确有个别编辑的学识素养并不低,可就是审过的书稿中错漏不断,最后只能离开编辑岗位从事其他工作。因此,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编校质量的影响不容低估,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三审三校,一个也不能少

从审读规律方面来讲,“三审”是保证书稿审读质量的“最低”要求。

三个人各审一遍,和一个人审三遍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且不说一、二、三审要各司其职,层次递进,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的审读“盲区”是不一样的。长期从事审读工作的编辑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时瞪着眼睛,个别明显的错误就是看不出来,尤其是标题上的错误,等到发现时,自己懊恼不已!常常第一遍看不出的错误,很有可能第二遍也看不出来;越是明显的地方,越是容易出错。其实,这都是“心理盲区”在作怪。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老编辑,在审读清样时,先将清样正常审读一遍,然后再“不太投入”的“冷眼观察”,去感觉哪里不对劲儿,反而能消灭更多的错误。每个人的审读盲区一般是不同的,一部书稿由不同的人来审,能起到克服审读盲区、相互弥补的作用,最大程度上避免错漏的发生。

现实中,一些出版单位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速度,无节制地缩减审校过程,甚至将三审三校合一,把编审程序简化到了审读规律不能容忍的程度,出现编校质量问题就是必然的了。

上一篇:初核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节能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