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读奈达翻译观

时间:2022-08-26 09:38:07

审读奈达翻译观

【摘 要】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dynamic equivalence”、“functional equivalence”学说,颇长一段时间内,翻译业界诸多理论与实践者无不趋之若鹜。待文章看来,“functional equivalence”学术术语的翻译本身即有争议(换言之,对奈达的理论学说有所误读)。更有批评声音指出,作为一种翻译机制的提出,“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翻译论把目标预设不免过高。这为审读奈达翻译观留下了探讨空间,文章对此做出尝试。

【关键词】功效对等;预设;翻译机制

严谨地说,奈达先生不是翻译家,首先其应是语言学家,其次应为翻译理论家。尽管自1946年伊始,其第一部专著《〈圣经〉翻译》公开出版,然而在2003年出版的《语言迷》(Fascinated by Language)一书中,却以近乎详尽的视角向其拥趸们揭示了上述事实:几乎一生与《圣经》打交道,奈达先生却未翻译出版过《圣经》。依其本人所言,“……我仅仅从事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而且由于有这方面的研究,美国《圣经》学会便邀请我了解为什么他们的许多《圣经》译本很少人爱用,又常常被误解。”若要从奈达的著述中,非要做一推选,则当属1964年出版的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汉译为《翻译的科学探索》,最有影响力。在《语言迷》一书中,奈达曾提及,自身之所以从事翻译理论研究,其目的就是致力于“不同语言间顺利交流必须要解决的语言与文化差异问题”。

一、奈达翻译观

(一)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

上文提及,解决文化差异是奈达先生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的其中主要目的之一,这在其相应的翻译观中亦彰显无疑。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学说于1964年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其主旨是译者之翻译不应囿于源文之语言结构,而应把握源文意义与风格,唯有如此,译者方可消弥或解决翻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从而令其译文在译入语的读者认知中收到良好效果。正是基于这一学说,后人曾把奈达誉为“现代翻译之父”。正是基于此番影响,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本书进入中国研究视野。

然而,今日再度阅读,令本文不敢苟同之处在于,当初之关于“动态对等”学说的导读性文章,对该理论不免有误读之处,是为本文撰写之动机之一。事实在于,尽管“动态对等”论对翻译的理论研究在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奈达本人却为此显得颇为“低调”,并直言其理论并非能有效解决翻译实践中可能遭遇的实际问题。

(二)functional equivalence(功效对等)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评价。实施批判行为的主体以群来分,可划为两类。其一,通透源文主旨,进而批判性评价,在其过程中源文本被视为“样品”(specimen),目的是为了引出自身主题论调;其二,则为易断章取义,想当然作者。此类评价主体在本文看来,也即“妄言”者,常以怡笑大方而收尾。奈达先生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译观,长时间以来在中国翻译业界便遭上述第二类主体批判。这为正确解读奈达先生翻译观留下了极大探讨空间,不妨以该学说术语翻译本身入手。查阅常被引用的《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第6版),function一词简单释来有“功能”与“功效”之意。回到奈达先生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学说中,译为“功能对等”抑或“功效对等”,也随之成为可探的问题。以本文目力所及,基于“中国期刊网”()的语料分析,关于该学说的中文术语翻译,“功能对等”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能否以大比例存在的“功能对等”术语翻译引出结论说“大多数认可即为得体”,恐值得深入探讨与商榷。

探讨的契入点,还是要认真追溯奈达先生的翻译理论渊源。如果说诸般翻译理论中,奈达先生有一种翻译观几十年来立场一直未曾改变,应是其本人对待“直译法”的态度。与英国学者Newmar(纽玛克)见解几乎完全相左的是,奈达本人对于“直译”手法颇有微词。“翻译非译字,而为译意”是为其观点的最佳写照。在其看来,“直译”不免与源文亦步亦趋,而语言结构中的字词选择并非孤立而为,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应是翻译实践中着重考虑的因子。

因此,回观“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术语中文翻译,直译为“功能对等”也就不免有相当然之嫌。基于上述对奈达先生翻译态度的认知,“功效对等”或“效果对等”应是得体理解。若以功能来论翻译,其功能应为跨文化的交际。但不同版本的译文,却在目标语受众认知中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语义对等与风格对等是奈达先生“功效对等”论的核心。

二、结语

本文以寸牍之篇幅对奈达先生“动态对等”及“效果对等”翻译理论进行了审读,也不免有浅显之嫌,权作抛砖引玉。依本文之见,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要在两种语言体系中实现“效果对等”,实属不易。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对目标语译文才能有切合实际较为理性的评判。

参考文献

[1] 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J. Brill,1964.

[2] 张经浩.谈谈对奈达的所知和理解-兼介绍奈达新著《语言迷》[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2).

[3] 黄远鹏.再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

[4] 杨勇.意义重释与语法隐喻的契合-基于英语教学中两种理论应用的分析[J].林区教学, 2011(1).

作者简介:耿维峰,男,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青春因你而绚烂多姿 下一篇:再说“基本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