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7 21:25:41

玉文化论文

玉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诗经;玉文化;德符;玉崇拜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07-02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代男子讲究“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女子“将翱将翔,佩玉将将”,今人讲“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足证玉之文化亘古亘今。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亦是先民玉文化的真切反映,本文即对此进行探究。

一、“玉”的概念

古代讲“玉”与今人概念不一致。当代把“玉”划为珠宝一类,以亚洲宝石协会定义,玉分软玉和硬玉两种,以硬度系数区分,软玉狭义上是指和田玉,广义上包括岫岩玉、南阳玉、酒泉玉等十多种软玉,硬玉只指翡翠①。然而在古代,实则玉与玉石概念混用,今天所谓“玉”是古代玉种类中的一部分。今考古发掘成果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石之美”者已然证明古人的“玉”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若勉强定义,则它应该包括和田玉、岫岩玉、南阳玉、翡翠、绿松石、玉髓、水晶、玛瑙、琥珀、珊瑚等。

当谈及《诗经》之玉文化时,有两个问题应当明确,即玉的产地和古人所推崇的玉。首先是玉的产地问题,《诗经》成书应算到春秋时代,所以谈及玉的产地就要对春秋战国及以前的玉的产地进行分析。如适才所讲和田玉即产自新疆、南阳玉即产自河南,古代交通不便,商品经济也不发达,故一地用玉最初多是本地自产的玉②,良渚、红山两处地质资料鉴定大抵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的玉也流传开来。乃至春秋战国时代,“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③,秦王嬴政更是“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④。这样推论,《诗经》所反映的年代的各地用玉不应当局限于特定的产玉区和玉石种类,这为下一步考虑古人推崇什么样的玉确定了范围。提到古人推崇的玉,《说文解字》注“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⑤,这个注解从多个方面表明玉的特质,如其触手温润、少有杂质、声音清脆、不易损坏和豁口不伤人等,这些方面既是对玉的物理性质的规定,也是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玉石的鉴别。综合上述特质,古人在以玉言美、言德时多是推崇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玉。

二、《诗经》中的玉

(一)祭祀用品

《大雅・朴》提到“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该篇是描述周文王兴师时在郊祭祀,臣子奉璋。又《大雅・云汉》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此处是讲周宣王时发生旱情,祭祀求雨,然而礼神的玉器都用尽了,神灵仍不听其言。《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⑥,璧、琮、圭、璋、琥、璜即六种祭祀的玉器,这六类玉器颜色形状不尽相同,分别对应不同的方位,《周礼》注解中又提到周人的祭祀习惯为祭天焚玉,祭山埋玉,祭水沉玉,祭人鬼藏玉等。

(二)等级礼制

《小雅・斯干》“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讲生男孩后的习俗是为其穿戴衣裳,并以玉璋供他佩戴把玩,以期将来能够显贵。《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葱珩”讲方叔穿着周王赐的命服,衣裳华丽,所佩戴的玉发出的声音,“葱珩”即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佩戴的玉。《周礼》“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⑦,又记“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继子男执皮帛”⑧,礼制规定了不同阶层的人使用不同的玉器,使得等级的区分更加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红山和良渚文化中可见璧、琮等而未发现等级标志明显的圭、璋,及至商周各代文化遗址中,可见璧、琮、圭、璋、琥、璜六器遗存,这说明随着历史的演进,礼制和等级制度逐渐出现并表现出来。

(三)君子美德

《卫风・淇W》“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君子的自我修养的提高如同玉器的雕磨,《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讲君子性情温和如玉。“玉符”、“玉德”是衡量玉的两大标准,古人赋予玉人格化的魅力,称其具有五德、六德、十一德等等。如《说文》中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礼记》讲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⑨。玉石是美好珍贵的,它的性质是温润且容不得瑕疵的,古人崇玉,更比德于玉。

(四)美人、美饰

《召南・野有死》“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讲女子美如玉,《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写男子之美似玉;《卫风・淇W》“有匪君子,充耳L莹”卫人以玉为耳饰,《郑风・有女同车》“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女子的组佩在行动过程中发出清脆的声音……《诗经》中关于以玉来比喻美人或者讲美人以玉为装饰品的例子不胜枚举。以玉为装饰品的例子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盖因玉是石之美者,古人装饰十分看重玉符(即玉的颜色)。《四库全书・喻林卷》有“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脂肪,黑如淳漆,此玉之符也”,清人《玉纪》提到“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C,蓝如靛沫曰碧,情如苔藓曰?,绿如翠羽曰,黄如蒸栗曰q,赤如丹砂曰琼,紫如凝血曰J,黑如墨光曰,白如割肪曰,(玉以雪白为上,白如割肪者,又分九等),赤白斑花曰}。此新玉古玉自然之本色也”。“玉符”在当代使用时是表示玉的颜色的术语,然而这一概念起初却表示玉制的信物,如《史记・吕不韦列传》“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春秋时代无玉之颜色这一义项,但这并不妨碍先民用玉进行装饰或者比喻美人,因为玉石符合先民的审美需求。

(五)赠答、祝愿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以玉石为赠答之物,《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赠人以佩,《秦风・终南》“佩玉将将,寿考不忘”以鸣佩之声祝愿佩玉之人长寿安康。玉因为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美好希冀,故而作为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物品。

三、文化内涵

《诗经》所见先民玉文化是双轨的,一是生活化的玉,一是神圣化的玉。

由于玉具有多种颜色和性质,它从旧石器时期就被当做装饰使用,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玉也被视为私有财产的一种,玉的馈赠也寄寓着人们的情感。《诗经》中以玉装饰人、以玉比喻美人、玉的赠答皆是源于此类。

至于玉的神圣化,古人崇玉最早可以追溯到对石的崇拜。基于先民对玉的崇拜,玉卜、玉葬、玉祭也随之出现,进而有了“玉神物”的概念。有学者对 “玉神物”进行探讨,提出“玉神物”的三层含义:“⑴玉是神灵寄托之物体或外壳,既可以是最高神灵,也可以是‘神物’,都是先民崇拜对象;⑵玉是神之享物,也就是供神灵吃的食物;⑶玉是通神之物,巫以此上飨神灵,下达神灵的旨意。不论对玉神物作何诠解,都不能背离玉为神灵之物体……崇拜玉也就是为了事神享神,祈求神灵保佑,获得福祉,以避灾难。”⑩《诗经》中所见的祭祀用玉即是先民玉崇拜的直观反映。

因为先民崇拜玉,玉在这种崇拜中地位上升,逐渐演变到以玉为尊。除了宗教性质以外,政治首领也把自己的统领地位和玉联系起来,或是言说天命神授,制作玉为玺,视之为传承;或是制定礼制将不同等级的人加以区分,以不同的类别和形状的玉的使用划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或是大谈仁义道德,以玉类比君子之德。《诗经》所见先民玉文化既是对原始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原始文化的发展,如从玉的规格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的加强等,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先民生活具有一定意义。

注释:

①即红翡、绿翠、紫春、墨翠等.

②或本地并无玉矿而从外地引入.

③战国策・秦策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④昭明文选・谏逐客书.

⑤许慎撰(汉),徐铉(校订本).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⑥⑦周礼・春官・大宗伯[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⑧周礼・考工记・玉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⑨见于《礼记・聘义》子贡问于孔子:“敢问君子贵玉而贱C珉者何也”.

玉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玉米田;化学除草剂;推广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除草剂品种的增多及化学防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化学除草已广泛应用于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而根据田间杂草分布、栽培技术及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品种是解决玉米田杂草危害的关键,不但会降低农户的劳动强度与时间,而且会降低耕种成本,达到增产的目的。玉米田化学除草可根据玉米的生长期分为3个阶段。

1玉米播后苗前进行封闭处理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小麦收割后或地表进行整理完毕,杂草出土较少或未出土,已经进行玉米播种后可采用封闭处理。应用的除草剂以酰胺类、均三氮苯类除草剂为主,比如乙草胺、异丙草胺与阿特拉津的混剂。目前市场上表现较好的除草剂有惜玉、棒米笑等,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地表喷雾,让药液在地表表面形成1层厚1cm的药土层,在杂草出土时碰到药土层,经幼芽或幼茎吸收,达到杀死杂草的目的。因此,应用以上产品进行杂草防除时要求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要破坏地表,喷药时应倒退行走,做到喷洒均匀;否则可能影响药效。

玉米田苗前除草受天气、土质、地表情况、使用技术及用量等因素影响较大,经常药效表现不稳定。但是玉米做封闭处理对于玉米的生长起关键作用,作物前期与杂草争肥争水的能力弱,需要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成长,同时更大程度上限制了杂草的出土,为后期杂草防除效果提供有力保障。但有些杂草在玉米播后苗前已有小部分出土,此时可以配合天闪(200g/L水剂)进行综合除草(即封杀结合),可以控制出土和未出土的杂草,但需要注意的是天闪应在玉米播种后立即使用。

2玉米苗后早期进行茎叶处理

如果由于农时或天气原因等影响了前期用药,或者因为天气、麦茬等原因造成封闭不好,在玉米苗后早期出土的一些杂草,也能够进行化学防除,从而控制早期的田间杂草,比如烟嘧磺隆系列产品。具体品种有玉农乐、金玉老、玉米见草杀、玉之盾等,同时根据田间杂草情况也可与盾隆(氯氟吡氧乙酸)等产品混用扩大杂草谱,防治阔叶杂草。

由于玉米田间杂草品种的不同,以及各品种的农药针对的标靶杂草不同,所以需要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品种。

如烟嘧磺隆对香附子与禾本科杂草效果理想,而对阔叶杂草效果较差;盾隆对阔叶杂草效果好,对禾本科杂草效果差,要根据田间杂草情况选择合适产品来进行杂草防除。

在玉米苗后茎叶处理全田喷雾时,首先要注意的是用药安全。进行苗后用药因用药不当会出现药害现象,如白化、矮化、卷心等症状出现(首先需分辨是否是因病虫害引起的)。发生药害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增大用药量;二是在高湿、高温环境下用药;三是与其他产品混用;四是用药时间不对或玉米品种受限制。以烟嘧磺隆为例,施用时期为玉米苗后二至七叶期,不能用于甜玉米、制种田玉米等,不能与有机磷类农药混用,用药前后7d内不能使用有机磷类农药等,所以在使用玉米苗后产品时,在向经销商询问的同时,应用时更需要阅读产品标签的内容,以确保能正确用药。相对苗前封闭性除草来说,苗后用药受环境影响较小,是未来玉米田除草的方向。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苗后除草剂的使用可以采用顺垄喷雾,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使用技术。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有比较成功的范例。主要的好处有以下几点:首先玉米田苗后顺垄喷雾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除草剂对较为幼嫩的玉米叶片的伤害;其次除草靶标是生长在田间的杂草,田间漫喷,玉米的着药面积更大,不仅浪费药液,更重要的可能会降低防除效果,顺垄施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升除草效果。

3玉米中期封行以前定向处理

因前期用药不理想或雨水过多新生杂草又产生危害,此时仍可以使用天闪或玉米见草杀、金玉老等产品进行定向喷雾,这时玉米已经较高(60~80cm高),采用行间定向喷雾,既可保护作物,又能除掉所有杂草,天闪(200g/L水剂)属灭生性除草剂,在应用中需注意不要将产品喷到作物上,在使用时应加喷雾防除罩。影响天闪药效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在配制时用水的清洁度问题。为了提高药效需要用纯净的水配药,不要使用河水、井水等含杂质较多的水,应使用自来水,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天闪见效迅速,几个小时即可看到杂草死亡。

4参考文献

[1]李金元,徐世林,张玉红.玉米田化学除草面临的问题及防治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7(4):146-147.

玉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扬州玉雕;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田野考察

中图分类号:J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10-02

一、扬州玉雕综述

中国当代玉雕工艺根据地域差异,形成了若干派别。大的流派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北派包括北京玉雕、南阳玉雕、新疆玉雕等地域流派,南派则包括上海玉雕、扬州玉雕、苏州玉雕等地域流派。这些派别各具特色,体现了当代中国玉雕工艺的高超水平。

扬州琢玉历史悠久,成就令人瞩目。据相关史料记载及考古发现显示,扬州的玉雕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后于汉、唐、清时期出现三度繁荣,尤其在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此时扬州成为全国玉材主要集散地和玉器生产制作中心之一,著名的《大禹治水图》山玉便是在此雕琢完成。

俗话说,“天下玉,扬州工”,这是人们对扬州玉雕的赞誉。扬州玉雕,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上,在全面继承中国玉雕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玉雕流派,其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着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今天的扬州玉雕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其中,尤以“山子雕”及“练子活”技艺独具一格。

目前,扬州玉雕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在继承、保护及创新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扬州玉器精品迭出,屡获大奖。无论从品种门类上,还是技术实力上,在全国同行业中都名列前茅。扬州现已形成一支强大的玉雕大师队伍,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数十名,这些玉雕传承人们为扬州玉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扬州玉雕的宝贵财富。

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整个扬州玉雕产业仍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如今,扬州从事玉器生产的企业和艺人们普遍面临成本高、赋税高等困难,生存极为不易。扬州玉雕加工的原料主要来自新疆,现在的原料价格要比以往涨了很多,这造成了制作成本极大的提高。同时玉雕为手工操作,生产周期长,由于技艺的学习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在雕琢的过程中需要创作者有自己的创意和思维,付出与报酬不相称,致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玉雕技艺的学习,扬州玉雕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发展前景并不容乐观,亟待保护、抢救。

二、作为个案的理由和意义

研究扬州玉雕具有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意义。

从宏观上讲,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鉴于玉雕的巨大社会作用,对玉雕技艺及玉文化层面的研究自古有之。对扬州玉雕的研究,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上讲,扬州玉雕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对扬州玉雕的研究有很多,正是因为它有巨大学术价值,所以才吸引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它。

其研究的意义即在于:一方面,通过研究扬州玉雕的技艺传统和文化传承,可以找出传统玉雕留给后人的工艺经验和文化线索。即通过对扬州历代玉器实物及文献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梳理扬州玉器的发展脉络及独特的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扬州玉雕艺术资料库,有助于保护并继承扬州传统玉雕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扬州玉雕产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借鉴一些宝玉石加工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扬州玉雕产业的发展提出经验支持和具体建议,为扬州玉雕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创新性,打造精品玉雕市场。

三、研究现状

玉雕艺术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代表之一,有关其制作工艺方面的经验早在《考工记》中就有记载。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玉料的来源、开采、运输以及琢玉的方法,清代李澄渊著《玉作图》,共十二幅图,每幅图都附有文字说明,是一部纪实的工艺图画,详细记录了当时治玉的工艺。

现代社会中,对于玉雕艺术的学术研究已超越了工艺研究的局限,它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成为许多相关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共识。近些年来,对于玉雕艺术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考古学、文化研究、宝石学等领域:

考古学领域:例如著名的学者杨伯达著有《中国古代玉器精华》一书,初步探讨了古代玉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进一步阐明了各时期古玉艺术的不同特征以及推动其发展演变的客观条件及其内在基因。

传统文化研究领域:这一类的著作较多,主要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玉器中凝结的中国文化传统。

宝石鉴定学领域:对玉石材料进行物理学的专业研究。

艺术品鉴赏方面:如麟冰、刘露所著《玉器中华古玩通鉴》、钟见慈著《玉器鉴赏》等,这类文献主要是从收藏学的角度探讨古代玉器人文内涵、美学价值以及玉器文物的经济价值。

关于工艺经验方面的介绍:如陈咸益著《玉雕技法》赵永魁著《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徐琳著《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等。

在研究了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论文库的所有相关书籍、专著、论文之后,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关于扬州玉雕的历史、地域特色的研究不少,但多是短篇论文,少有专著,不够系统和全面。

其二,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玉雕作品的鉴赏、玉文化的探讨、古代治玉工艺的研究以及对玉石材料的物理研究,而针对扬州玉雕艺术这种独特的工艺美术种类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并不多。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采用正确合理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人类学早已形成一个良好的传统,即研究往往从收集第一手的田野资料开始,而在国内,即便是对于某一种特定地方工艺美术的个案研究,田野资料其实也一直被研究者所忽略。

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以系统的研究方法论为指导,深入全面地对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考察仍然薄弱。由于玉雕工艺的特殊性,技艺难度大,制作周期长,即使在科技进步的今年,一件大型玉雕作品的制作可能也要花费数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要记录下工艺的点点滴滴,实在不易。所以,在以往的研究中,一旦涉及玉雕工艺,多是表面的、简单的,甚至有臆断、浮夸。此外,对于玉雕技艺的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如果脱离了“工艺”这最基本的造物环节,也可能出现偏差。

例如,《工艺品雕刻工》(玉雕分册)和《玉雕技法》这两本书,都属于教材用书,其中关于玉雕技艺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全面,但涉及工艺制作的章节,都是一笔带过,较为简略,明显地体现出玉雕工艺研究领域的薄弱现象。

笔者认为,详尽的工艺描述应该体现三方面的内容,即,观察者对工艺的描述、艺人对工艺的描述、观察者通过实践后的感受。只有具备此三方面,工艺的描述才是全面的、客观的、有效的。

此外,对于玉雕工艺的研究,并不只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记录”,而是为了在工艺研究中发现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层面内涵。即,扬州玉雕的产生、发展、存在的基点是什么?人如何利用“玉雕”来解决社会群体问题?扬州玉雕背后潜藏着什么群体造物思想?产生于扬州的玉雕起源、历史、社会结构工艺、造型、变迁、传承、制作、销售模式是什么?在不断出现强势文化压倒弱势文化的情景下,作为区域文化,如何在嬗变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特点?以及由以上疑问所衍生出的其它问题:对于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学术指向应该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究竟保护什么?究竟由谁保护?而这些问题同样是扬州玉雕亟待解决的。

五、基本观点

笔者认为,开拓、发展扬州玉雕艺术,实际上是在寻找与激活在当代新背景下的传统玉雕新生命。其最主要的突破口在于从文化层面上获得新的增长点。概而言之,有如下两层意思:

其一,在当代背景下对传统玉雕艺术进行文化传统、文化个性的确认,以使其在趋向统一的当代文化氛围中显示其自身的价值。其二,对于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当代新的文化诠释,并使之焕发出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学品质。

以上两层含义同时包括了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内涵,即:

首先,借鉴和发展传统玉雕文化是发展现代玉雕艺术的根基。在当代大工业生产技术为主的社会中,大机器工业生产已经承担了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玉雕艺术作为少数不能被取代的手工技术,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正在于这些非物质的工艺传承和文化内涵。前人的具体玉器创作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从他们看待玉雕创作的角度、具体的工艺方式中透露出来的智慧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永远都有灵感的启迪,这对于发展现代玉雕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玉雕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玉雕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总之,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只有坚持“继承、创新”辩证统一的正确观点,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才能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化。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扬州玉雕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样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完成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我们相信,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通过在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实施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一定能够使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并在新时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玉文化学丛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中国轻工业珠宝首饰中心.工艺品雕刻工(玉雕分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陈咸益.玉雕技法[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玉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玉;君子;比德;审美观

"君子比德于玉","玉"与"德"的关系密不可分,玉成为中华文明系统中最美、最崇高的象征物与道德标准器。"玉德"的核心内容既是"玉"与"君子"的关系,是中国儒学的一个重要侧面及其表现形式,它排斥玉神学种种神秘的、唯心的内涵,是仁政德治的象征。西周时,寄托或赋予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制成的玉器,逐渐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论述,正式成为巩固国家的典章制度和发展社会的信念理想。经春秋战国以至秦汉,被儒家理论化,融合于整个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并形成了一种民族风尚与习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最有生命力的元素,伴随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笔者将就荀子"以玉观德"思想进一步探讨其体现的先秦儒家和谐审美观。

一、"君子以玉观德"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畅远闻,智也。不折不挠,勇也。锐廉而不忮,洁也。"君子之德似玉,此说始见于《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wwW.133229.COm" (《秦风·小戎》) 本意是称颂妇人的夫君人品温和如玉,后用来泛指君子的品德如玉。《荀子·法行》篇记载着孔子答子贡的话:"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在《礼记》中也有一段以玉比君子之德的文字:"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礼记·玉藻》)

以玉作为君子之德的象征,并进而提出了用佩玉来提醒君子时时处处注意德性操守。这一比玉之说,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汉代,人们还常运用它,并且有人把这一比德说进一步完善化。汉初贾谊在《新书》中就有这样两段文字: "德有六理,何谓六理?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诸生者皆生于德之所生,而能象人德者独玉也。寫德体六理,尽见于玉也,各有状。是故以玉效德之六理。泽者,鑑也,谓之道;腒如竊膏谓至德,湛而润、厚而胶谓之性;……此之谓六理。"(《新书·道德说》)后来,扬雄又作了进一步的明确,直接地以玉比君子。 "君子似玉","纯沦温润,柔而坚,玩而廉,队乎其不可形也。"(《扬子法言·君子》)东汉时期,《白虎通》著作中将前面提到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综合,将玉进一步强调为公侯以玉比德。刘向《说苑·杂言》和《孔子家语·问玉》篇作了归纳性概括:"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也外。是以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之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远闻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之于外者,君子比情焉。"(《说苑·杂言》)

二、"比德"、"比情"两种自然审美观

两汉时代产生了"比德"、"比情"两种自然审美观。主要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轴心,形成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以天人合一,道德合一,本体合一的三种审美模式和比兴寄托,情景交融,意境趣味的创作模式。

(一)比德说

"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美观。"比德是指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亦即从中可以感受或意味到某种人格美。在这里,'比德'之'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意指象征或比拟。"[1]比德说的基本特点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自然物的美丑及其程度,不是决定于它自身的价值,而是决定于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

文学艺术中的"比德"最早见于《诗经》和楚辞,它与《周易》的"取象"、《诗经》及楚辞的"比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1. 先秦时代

先秦时代,用"比德"审美观塑造自然物的艺术形象,最典型的莫过于屈原。屈原的《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为了表现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怨愤情怀,广为设喻,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如以佩饰香草比喻个人的美德和多才多艺。

晏婴、老子、庄子也有"比德"的言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孔子。孔子论及"比德"较多,不算后世记载,仅《论语》就有多处运用或论及"比德"。从其"比德"的主题来看,已涉及以山比德、以水比德、以玉比德、以松柏比德、以土和芷兰比德等等诸多内容。由于其远播的声名和显赫的地位,孔子的"比德"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是先秦及孔子"比德"思想的主要阐释者。他不仅在文艺作品中艺术地表达了"比德"自然审美观,而且在《宥坐》、《法行》、《尧问》等篇中或直接说明,或借孔子之口阐发了对比德审美现象的看法,丰富了先贤及孔子的"比德"思想。。

2.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比德"审美观得到发扬光大,不仅文艺创作中比比皆是,就是在理论探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全面来看,汉代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扬光大了"比德"审美观。

首先,范围扩大,程度深化。

就范围来说,大到宇宙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海,小到青竹翠柳、文木佳果。只要能在自然事物与人的伦理情操和精神品格中发现可比关系的,都被纳入汉代"比德"审美的视野,从而使其范围空前广大。就程度而言,汉代"比德"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细腻,更加深刻。如祢衡《鹦鹉赋》,创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自觉的"比德"观:"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全篇运用一个类比象征意象。

其次,理论自觉化,观念系统化。

先秦比德的审美实践和言论比较丰富,但从整体来看,审美实践乃至艺术创作多流于自发状态,理论略具雏形,尚未达到高度自觉和完整系统的程度。汉代则在理论自觉化和观念系统化上有重大发展。第一,对先秦提出的主要命题,尤其孔子提出的关于比德的主要命题,汉代都做了进一步阐释和发挥。第二,对先秦以来的"比德"审美实践和审美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这主要表现在对屈原及其《离骚》创作特点的自觉概括和《诗大序》及汉儒对《诗经》的创作经验特别是对"比兴"的理论总结上。《诗大序》提出的"诗六义"说中的"比兴",经过汉儒的解说,具有对先秦比德审美观进行理论总结的意义。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比德与比兴这一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从思想内涵来看,诗文中的'比兴'主要是指'比德'。也就是说,'比兴'的形式主要用以表现'比德'的内容。例如元代齐因就将'比德'和'比喻'相提并论,认为二者的运用能够包收万物涵融事理,从而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鹤庵记》说:'予观古人之教,凡接于耳目心思之间者,莫不因观感以比德,托兴喻以示戒。是以能收万物而涵其理以独灵,如《黄鸟》之章孰不赋之?'"[3]正是由于这种理论上的自觉总结和概括,由先秦开先河的比德审美观才会成为最早成熟的自然审美观。这种理论一直影响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

最后,汉代"比德"自然审美观有以比类为特征的更系统更成熟的宇宙论的支持。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种文化百川归海、整合会通的时代。它完成了先秦诸子文化的整合、地域文化的整合和中外文化的整合等多重文化的整合,形成了天地人大一统大和谐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比情说

人把自己的活动精神性地外化在一切自然物中,其中与审美有直接联系的就是人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外化于自然物的运动变化之中。我们把这种以自然之道规律运动与人的情感变化的异质同构的类比、比附的自然审美观,称为"比情"说。

"比情"说在《淮南子》中就初见端倪。《淮南子》说:"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晓寤,其形骸九窍取象与天合同,其血气与雷霆风雨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并明。"(《淮南子·要略》) 而力倡"天人感应"的汉代大儒董仲舒真正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比情"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以阴阳五行("天")与伦理道德、精神情感("人")互相一致而彼此影响的"天人感应"作为理论轴心,系统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和合关系问题。

"比情"说虽然在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等等方面与"比德"说有相似之处,但在"比"的内容上却有重大区别。"比德"说的重点在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比情"说则重在人与自然的情感关系。"比德"说还较多地依附于伦理,而"比情"说则已反映了审美的本质情感。 "比情"说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感与外界事物的感应关系,它为审美和艺术创造提出了基本的理论依据,直接影响到了后世的美学理论。通过自然美所引起的主体心灵的激荡、领悟,而达到天人和合的境界,是华夏审美中的共识。

三、"君子以玉观德"的审美文化内涵

儒家道德以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玉道德便为其本,象征伦理观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就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一直延续到现代。故"君子以玉观德"思想体现着浓厚的儒家道德文化内涵特征。

(一)玉器的文化特征

远古时代,人们在用石器做工具时发现玉比一般石头优越美观。玉含蓄坚韧,温润莹泽,它含蓄内蕴,生动而富有灵性。玉石的这种自然属性给人以美感,以玉石琢制的玉器,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玉器具有其独特的装饰效果和艺术价值、因雕琢题材不同而具不同的寓意、使佩玉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历数千年而不衰。

艺术是玉器追求的最高境界,讲究的是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这些都与史前人们内心的一种愿望、一种内涵相吻合,为文明时代华夏民族所继承。由于玉的特性非常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玉成为我们的祖先找到的最能表达中华民族性格、理念文化、情感、理念和传统的物质载体。但中华民族对玉的偏爱、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论化后,又被历代统治阶级加以利用。要求君子时刻佩玉,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从而把玉当成了道德说教的工具。

(二)从君子比德看君子人格的品德

史前时期的远古社会,玉被视为神物,巫以玉事神,巫不离玉。巫,上用玉来通天,下用玉来统治现实社会中的族群,在老百姓眼中巫是最具权威的,他们掌管着政治、军事和氏族的生活,那时的社会"统治"主要靠神灵来巩固。那时有德的人都随身佩带玉,时时以玉的品德来约束自己:"君子就是玉,玉就是君子。"后来人们就继承和发扬了"君子如玉"这个说法。由于孔子第一个把君子这一概念道德化了,把它设计成了一种理想人格,并通过他和后来的儒家思想家,赋予了君子人格方面守仁、行义、遵礼、明智、忠信的基本品德。

这种比德观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展开,使自然界广泛地进入人类的审美视角,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自然人化"的程度。但严格地说,这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自然物只是作为这种比喻的手段和情感活动的触媒剂,主体并没有进入其中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其指向主要是人的道德和人格的精神,而不是对自然的纯审美态度,人在其中所达到的也主要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按照朱光潜先生的理解,审美态度即不是指认识态度,也不是指实用态度,同样也不应指道德态度。现在许多人把比德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自觉审美,其实是不恰当的。

参考文献:

[1]方泽:中国玉器[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3]张伯良:由"比德"到"畅神"[j].南京师大学报,1988,(4)。

[4]霍旭东:历代辞赋鉴赏辞典[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5]田兆元:论古代"天人合一"美学的三大特征[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

[6]曾迪来:论中国艺术的比德观[j].现代大学教育,2002.4。

[7]钱锤书、管锥编:(补订重排本三).三联书店.2001。

注释:

[1]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23。

[2]王世德:美学辞典[m].知识出版社,1986.253。

玉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金玉文化,跨文化交际,思维模式

 

我们都不会忘记,在北京奥运会上,“金镶玉”奖牌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金和玉的完美结合不仅凸显了奖牌的价值,更是将中国文化很好地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起来。在中国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中,玉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化中最值得传承和重视的部分。

关于玉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可金玉文化的概念还很少见。国内对玉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玉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上。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金玉文化的差异做了对比研究,并探究其差异的深层原因。

1.中西方金玉文化差异

1.1 中西方金文化差异

在韦氏词典中,关于 “gold” 的表达有超过370种,这些表达通常含有褒义色彩,象征着财富,幸福以及成就。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goldenages/years/days.

同样的,在汉语词典中,也有很多关于金的表达。许多表达与英文中的 “gold” 类似,但是金在汉语中的意思要远远多于“gold”,尤其是在古代,金泛指所有的金属。在《辞源》中,有超过250条关于金作为财富象征的表达。比如说金夫,金甲,金沙等等。而带有金的中国的四字成语更是数不胜数。例如金枝玉叶,金科玉篆,金石良言等等。

此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金一直与宗教密切相关,在圣经中,gold 出现了大约500次。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达“Now Abram had great wealthof cattle and silver and gold”。金在圣经中象征着权势。在中国,金也广泛应用于宗教中。比如说,在佛教盛行的265-589年,大量的金子用于建造雕像,寺庙,在佛教经文中也有很多关于金的描述。

尽管有关金的文化在中国和西方大致相同,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在英文中,金都与财富直接相关,可是在中文中并不是,比如说金风是指秋天的风,金戈铁马是战争的标志,鸣金收兵是指打锣并召回部队。金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提取和冶炼需要很大功夫,还因为它拥有可切割性,耐腐蚀性,持久性以及携带方便等等其他金属无法比拟的优势。金能够使用在很多地方,如经济,装饰,电子,航空,天文等等。此外,金在调节经济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

1.2 中西方玉文化差异

黄金所扮演的角色在西方以及中国历史上几乎相等。但是玉石在中西方文化中占有不同的地位。事实上,玉在中国蓬勃发展,可在西方文化中却很少有玉文化的踪影,因此在韦氏词典中,只有12种关于玉的解释,而其中9种都与它的物理性质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玉文化是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中国自西周以来,儒家就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用玉蕴含的道德来规范人的言行。在中国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中,玉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融物质与精神甚至多种品格的特殊文化。中国玉文化不仅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重要的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玉文化之“象”和“脉”均在。虽然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人的“玉之情结”仍在,中国文化的“玉之品格”仍在,它仍然是中国文化最值得传承和重视的部分。

2. 中西方金玉文化差异的原因

虽然玉文化在西方的缺失和在中国的繁荣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来讲,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所致。免费论文。也就是说,这是由中西方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特定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

2.1 伦理思维与认知思维

中国伦理思想,是君主和大臣之间,父亲和儿子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保持伦理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封建制度。中国的先哲思想,尤其是在中国半封建的地理条件和小农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儒学思想,使大部分中国人热切地关心道德素养以及政治生活,而不是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玉石光彩的外表,滑而坚硬的质地,令人愉悦的声音使它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代表,它不仅仅是一块华丽的石头,它被赋予更加深刻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玉石与政治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西方的思维方式往往是趋向认知型的,古希腊开放的海洋地理条件以及它的周边区域,尤其是其手工业,商业,海洋业的发展,使古希腊的哲学家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当时,哲学家及科学家都争先恐后对神秘的自然界展开探索,他们以此为兴趣和任务,因此在那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亚里斯多德,培根和皮亚杰。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人在试验的基础上发展了他们的认知思维模式。人们平静对待自然现象,并且尝试通过深入研究来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和内在属性。他们也会像中国人一样研究玉石,但仅仅是客观地研究它的物理属性,比如说玉石的物理性质以及它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总之,认知型思维的人仅仅是把玉石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物质,而非其他任何与社会文化相关的产物。

2.2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

通常,善于综合思维方式的人认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社会秩序和普遍的秩序都处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更加注重一个整体与各个成分之间的协调能力,而并非单独的个体。在古代,中国人会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发现所有的事物都是对称的,所有的事情都具有双面性,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对立。一个人只有充分考虑到事物的双面性,兼顾到任何一面,让他们之间成为对称的整体,他才能对事物保持一颗愉悦的心情,从而获取平衡感。这源自于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譬如说孔子视黄金如粪土,崇尚中庸和和谐,反对冲突等等。视黄金为粪土的观点恰恰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道教的主旨所在。伟大的道学家庄子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非独立的个体。庄周梦蝶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庄子之所以选择蝴蝶,是因为他认为万事万物都以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力存在,这种强大的内力能够使它们相互竞争,得以繁荣。大的生物如此,而细微的生物更是如此。把自己和蝴蝶联系起来,庄子阐明了自己天人合一的思想。免费论文。

玉石富有光泽但并不耀眼,表面光滑柔软,富有棱角但并不锋利。小小的瑕疵使玉石愈发动人,可谓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而这正与一个人高尚的品德交相辉映。玉石的柔和光滑象征着一个人富有仁爱之心。玉石光滑的棱角象征着一个人拥有足够的个性,但同时能够做到温和谦逊,而并非炫耀武断。它的瑕不掩瑜象征着一个诚实的人毫不掩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之处。总之,再也没有比玉石更能够代表中国传统美德的东西了。

与综合性思维不同,西方人更加注重分析性思维。也就是说,他们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要从构成这个事物的若干要素着手,了解每个要素的性质,功能,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所有的要素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相互区分,相互对立。因此,西方人始终认为自然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它能够被人类社会所征服。在人类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他们更加强调人类在社会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与传统中国思想中强调的人类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免费论文。

由此可见,对于西方人来说,玉石只是一个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美观的石头。它可以供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也可以供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在特殊的地点展开考究,更可以供喜好收藏的人在市场上购买并且欣赏。除了是块美观的石头外,玉石对于他们来说毫无文化意味而言。

2.3 求同性与求异性

两千年以来,中国的政治由集中的氏族制度来主导,也就是社会规范以及个人信仰的统一性。从统治阶级到被统治阶级,人们按照大致相同的思想模式思考。他们应该按照同样体裁的文章,表述同样性质的观点(连,2002).任何反对的声音都被认作是异端,由此便形成了中国式求同性思维。它注重求同,拒绝求异。求同性和我们之前所说的伦理性,整体性一起构成了中国集体思维的特点。它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观。玉石诸多独一无二的良好品质恰好吻合了人们对于和谐概念的追求,并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玉也就因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逐渐发展成为蔚为大观的玉文化。

与中国的传统思维不同,西方人认为,对待一个问题应该从不同角度出发,并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连, 2002)。自古以来,西方思维模式一直随着时代和科学与民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因此多种多样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之间可能会充满冲突。例如,经验主义的代表者培根和洛克主张归纳法,贬低亚里士多德的推论法;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赞成推论法,贬低归纳法(连,2002)。 在很大程度上,个人主义源自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发展而来的科学。那些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人,很少对自己的观点产生过犹豫,相反,他们会提出不同的论调并对权威持怀疑态度。在玉的自然属性中,似乎很难找到玉所代表的和善与西方人个性中的侵略性相似的特点。

3.金玉结缘—中西文化的融合

在北京奥运会上,金和玉的完美结合让人眼前一亮。奖牌正面为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的边缘为金属,中心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臂造型的玉臂。玉器是中国玉礼器之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四方”。中国自古传承着一句“化干戈为玉帛”的名言,“干戈” 指古代战争和兵器。玉帛是指玉器和纺织品,是会好友的礼物,隐喻和平。将和田玉镶进奥运金牌,表明着中国人民希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它为奖牌加入了中华民族的体温,加入了情感联络,是中西方文化合璧中最灿烂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郭洁敏.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融合的新趋势.现代国际关系,2005,(1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李静.借奥运之风,弘扬中华玉文化.艺术市场,2007,(6).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6]朱怡芳.文化密码:中国玉文化传统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2).

 

玉文化论文篇6

1、本文就未出生胎儿的法律定位、未出生胎儿的民事权利范围以及未出生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实务有所裨益并作引玉之砖。

2、因此,本文选取陶冶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成为引玉之砖,为德育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策略。

3、因此,亟需对上述问题作出规定,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三个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以求教于同仁,并作引玉之砖。

4、诚然,量刑规范化已是大势所趋,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也就当前轰轰烈烈的量刑规范化改革表示几点看法,权当引玉之砖。

5、我们的东西,只当作引玉之砖,千虑之一得。

6、分析了经营权出让中因经营主体而存在的诸多问题,给出了确定景区经营主体资格的指标和方法建议,希望对景区经营权出让实践乃至相关部门制定管理措施有所裨益,并以为引玉之砖。

7、本文拟对这一领域中的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进行哲学分析,以引玉之砖,促进国内哲学界对于动物行为学进展及其哲学问题的关注。

8、笔者近两年曾主要从法学视角对供热取暖关系做了一些研究,现根据初步研究所得谈谈笔者对供热取暖关系的认识,及对供热取暖制度改革的一些设想,权作引玉之砖。

9、本文通过对司法独立原则的理解,结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分析这一原则的合理性和缺陷性,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10、本文结合笔者个人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重要课题,发表几点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11、以期对我国关于此类案件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法律实务有所裨益并作引玉之砖。

12、笔者所列以上数种亦不能以偏盖全,仅提出此论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强调中医临证思维时应以整体辨证为要,不当之处,尚请同道指正赐教。

13、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希望本文成为引玉之砖,引起这方面的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14、本文现提出进一步研究结果,拟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引起有关同仁贤达的共同关注,以期群策群力,促进我国药膳食疗的加快发展。

15、为此,本文对紧急情况追溯征税规则制定的目的以及各项条件应达到的标准和追溯征税的具体操作问题进行探讨,以为引玉之砖。

16、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17、教材处理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探索,以上所述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仅为引玉之砖。

18、本贴权当引玉之砖,希望大家把自己祈祷的经验也发上来交流下,共同找出性价比最高的装备。

19、笔者本是突厥史研究的门外汉,但既然论证了汉族的胡化婚姻形态,便不妨反馈于突厥可汗世系,作一辩证,以为引玉之砖。

20、提出这些原则的本意乃是为探讨提供一个基础,为真知烁见做引玉之砖,而非一套定则。

21、当然,这是项沉重的任务,囿于资料匮乏,水平受限,区区一文是难以达此恢宏目标的,拙文权且作为一块引玉之砖吧。

22、拙文只是对我国税收征管制度与人权保障问题进行了很粗浅的初步探析,疏漏在所难免,今作与会,诚请方家不吝赐教与斧正,权作引玉之砖耳!

23、权做引玉之砖,希望能对我国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保险立法有所裨益。

24、目前学界对于行政不作为之理论研究尚属薄弱环节,有监于此,笔者意略抒拙见,以作引玉之砖,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所助益。

25、在下文中,笔者将对矿业权流转的重要意义及基本思路,矿业权流转的具体规范以及矿业权流转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权作引玉之砖,希望方家指正。

26、我所做的这点工作,就算作敲开这一研究领域的引玉之砖吧。

27、因此本文尝试提出生态文化教养的概念,以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所必须具备的生态文化的基本素质,希冀作为引玉之砖,引发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高见。

玉文化论文篇7

1、本文就未出生胎儿的法律定位、未出生胎儿的民事权利范围以及未出生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实务有所裨益并作引玉之砖。

2、因此,本文选取陶冶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成为引玉之砖,为德育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策略。

3、因此,亟需对上述问题作出规定,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三个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以求教于同仁,并作引玉之砖。

4、诚然,量刑规范化已是大势所趋,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也就当前轰轰烈烈的量刑规范化改革表示几点看法,权当引玉之砖。

5、我们的东西,只当作引玉之砖,千虑之一得。

6、分析了经营权出让中因经营主体而存在的诸多问题,给出了确定景区经营主体资格的指标和方法建议,希望对景区经营权出让实践乃至相关部门制定管理措施有所裨益,并以为引玉之砖。

7、本文拟对这一领域中的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进行哲学分析,以引玉之砖,促进国内哲学界对于动物行为学进展及其哲学问题的关注。

8、笔者近两年曾主要从法学视角对供热取暖关系做了一些研究,现根据初步研究所得谈谈笔者对供热取暖关系的认识,及对供热取暖制度改革的一些设想,权作引玉之砖。

9、本文通过对司法独立原则的理解,结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分析这一原则的合理性和缺陷性,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10、本文结合笔者个人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重要课题,发表几点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11、以期对我国关于此类案件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法律实务有所裨益并作引玉之砖。

12、笔者所列以上数种亦不能以偏盖全,仅提出此论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强调中医临证思维时应以整体辨证为要,不当之处,尚请同道指正赐教。

13、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希望本文成为引玉之砖,引起这方面的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14、本文现提出进一步研究结果,拟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引起有关同仁贤达的共同关注,以期群策群力,促进我国药膳食疗的加快发展。

15、为此,本文对紧急情况追溯征税规则制定的目的以及各项条件应达到的标准和追溯征税的具体操作问题进行探讨,以为引玉之砖。

16、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17、教材处理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探索,以上所述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仅为引玉之砖。

18、本贴权当引玉之砖,希望大家把自己祈祷的经验也发上来交流下,共同找出性价比最高的装备。

19、笔者本是突厥史研究的门外汉,但既然论证了汉族的胡化婚姻形态,便不妨反馈于突厥可汗世系,作一辩证,以为引玉之砖。

20、提出这些原则的本意乃是为探讨提供一个基础,为真知烁见做引玉之砖,而非一套定则。

21、当然,这是项沉重的任务,囿于资料匮乏,水平受限,区区一文是难以达此恢宏目标的,拙文权且作为一块引玉之砖吧。

22、拙文只是对我国税收征管制度与人权保障问题进行了很粗浅的初步探析,疏漏在所难免,今作与会,诚请方家不吝赐教与斧正,权作引玉之砖耳!

23、权做引玉之砖,希望能对我国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保险立法有所裨益。

24、目前学界对于行政不作为之理论研究尚属薄弱环节,有监于此,笔者意略抒拙见,以作引玉之砖,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所助益。

25、在下文中,笔者将对矿业权流转的重要意义及基本思路,矿业权流转的具体规范以及矿业权流转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权作引玉之砖,希望方家指正。

26、我所做的这点工作,就算作敲开这一研究领域的引玉之砖吧。

27、因此本文尝试提出生态文化教养的概念,以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所必须具备的生态文化的基本素质,希冀作为引玉之砖,引发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高见。

玉文化论文篇8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史前玉文化十分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兴隆洼文化玉器在种类、造型、雕琢工艺、使用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们不仅是迄今所知西辽河流域年代最早的玉器,而且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为研究中国玉文化及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 :兴隆洼文化;玉器;造型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005-06

收稿日期:2015年2月25日

作者简介:崔岩勤,女,汉族,本科学历,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玉器、红山文化玉器、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

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史前玉文化十分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该地区已确认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1]。从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发掘报告、调查报告看,小河西文化和富河文化的遗址较少,还未发现玉器。赵宝沟文化仅有小善德沟[2]遗址半地穴房屋居住面上出土几件玉玦。小河沿文化出土玉器也较少,例如在大南沟墓地[3]发掘墓葬83座,只在M14出土绿松石珠一件,M56出土玉管一件。在西辽河流域出土玉器数量较多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其中兴隆洼文化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不仅是迄今所知本地区年代最早的玉器,而且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4]。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距今8200—7600年[5]。目前已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有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和兴隆沟遗址、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巴林右旗锡本包楞墓葬、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等。在这些遗址中,除南台子遗址外,其余均发掘出土了玉器。

本文主要依据已发表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调查报告及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的相关论著,就兴隆洼文化玉器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兴隆洼文化出土玉器的遗址集中在内蒙古赤峰及辽宁一带,通过发掘报告可知各遗址玉器出土的状况。

兴隆洼遗址[6]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在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右岸一低丘岗上。1983年—1993年先后进行6次发掘,清理发现一大型聚落遗址,有半地穴房址、灰坑、窖穴、居室墓葬及环绕房址的围沟等遗迹,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牙器等。出土的玉器以玉玦为主,其次为玉匕形器,其它有弯条形器、玉管、玉斧、玉锛、玉凿等。其中玉玦数量较多,有10余件,在M117、130、M135、M142等居室墓中成对出土,多位于墓主人的耳部。在M109、F11、F250出土有弯条形器,F125、F128出土匕形器,T220、F110、F138出土玉锛,F260出土有玉凿。

兴隆沟遗址[7]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左岸,东南距兴隆洼遗址13公里。1982年进行古代遗址普查时发现,1998年开始调查,2001-2003年进行三次发掘。遗址分3个地点,其中第一地点为兴隆洼文化中期大型聚落。清理的遗迹有房址、居室墓葬、灰坑等,发掘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和植物遗存等。出土玉器的种类与兴隆洼遗址相似,有玉玦、玉匕形器、弯条形器、玉锛、玉凿等。其中M4墓主为一女童,出土两件玉玦,一件出自填土内,另一件嵌入墓主右眼眶内。M7出土2件玉玦,一件位于左肩部,另一件位于右肱骨内侧。在F11出土有弯条形器,F21出土有玉凿,F22出土有玉匕形器。

查海遗址[8]位于辽宁省阜新县沙拉乡查海村南约2.5公里的丘陵地带。1986—1994年进行7次不同规模的发掘。清理的遗迹有房址、灰坑、墓葬、居室墓等,出土的遗物有石器、陶器、玉器等。7次发掘出土玉器共计二十七件,玉匕形器十二件、玉玦六件、玉管四件、玉斧两件、玉凿两件、小玉环一件。其中玉玦、玉匕多见于墓葬,在地层和房址内也有出土。其它器类皆为地层和房址内出土,墓葬中不见。F43居室墓中出土玉玦两件,位于墓主头部两耳处;F7居室墓中出土匕形器六件,分别位于墓主人的腰部、胸部和颈部。

白音长汗遗址[9]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双井乡白音长汗村南约0.5公里,西拉木伦河北岸的阶地上,于1988年、1989年和1991年进行三次发掘。文化遗存分五期,其中二期为兴隆洼文化。发现的遗迹有围沟、房址、灰坑、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在山岗顶部清理7座墓葬,出土玉器七件,有玉管四件、玉玦两件、玉蝉一件。其中M4出土玉管两件,玉玦一件;M2出土玉玦一件,玉管一件;M11出土玉管一件;M7出土玉蝉一件。

锡本包楞墓葬[10]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锡本包楞,该墓是当地牧民在挖牛拦围壕时发现,为一土坑竖穴墓。墓内有一完整的人骨架,仰身直肢。出土三件玉器,玉玦一件位于墓主的头部,玉匕形器两件,位于腰部。此墓的文化特征与兴隆洼遗址、查海遗址有相似之处,推断应为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墓葬。

综合分析兴隆洼文化遗址、墓葬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到兴隆洼文化玉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玉器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土状况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兴隆洼文化玉器以考古发掘为主,在已发掘的兴隆洼遗址、兴隆沟遗址、查海遗址、白音长汗遗址及锡本包楞墓葬等均有玉器出土。同时,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种类有石器、陶器、蚌器、骨器、玉器、动物骨骼、植物遗骸等,在器物群中,玉器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玉文化提供了考古资料。

考古发掘出土的兴隆洼文化玉器大致有以下几种状况[11]:第一类出自遗址的堆积层,如查海遗址T0604二层出土的玉斧;第二类出自房址堆积层内,如兴隆洼遗址F110第一层内出土玉锛一件,F173第二层出土玉锛一件,F125第一层内出土玉匕一件;第三类是出自房址的居住面上,如兴隆洼遗址F229居住面出土玉玦一件;第四类是出自居室墓内,如兴隆洼、兴隆沟、查海遗址居室墓,出土有玉玦、玉匕形器等;第五类是出自位于室外的墓葬内,如白音长汗墓葬和锡本包楞墓葬等。从出土玉器的种类看,出自墓葬中的玉器主要有玉玦、玉匕形器,它们应为墓主人生前佩带或使用的器物。最典型的是玉玦,多成对出土,以兴隆沟遗址、兴隆沟遗址为代表[12],主要有兴隆洼遗址的M117、118、M130、M135、M142、兴隆沟遗址M7、M4等,出土时多位于墓主人的耳部。出土玉匕形器最多的是查海遗址F7居室墓,共计六件,两件一组,分别位于墓主人的腰部、胸部和颈部。锡本包楞墓葬出土两件,也位于腰部。由于墓葬中出土的玉器位置明确,为我们认识其使用功能提供了重要资料。而在遗址或房址的堆积层内,只零散地见到玉斧、玉锛、玉凿等,它们未作为随葬品出现在墓葬中,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二)兴隆洼文化玉器玉质精良、色泽美丽,玉器种类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经专家鉴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所用玉料主要是辽宁岫岩的闪石玉[13],有淡绿色、青绿、黄绿、深绿、乳白或浅白色、黄蜡色等多种颜色。在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岫岩玉是利用最早、范围最广、历史延续最长的玉材[14],从新石器时代至今一直被开发利用。玉器因其使用功能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玉石也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奠基石。兴隆洼文化玉器使用的岫岩玉是中国古代玉文化起源时期的重要玉材,对研究玉石的分化、玉石资源的开发利用、玉器的起源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目前所知兴隆洼文化玉器约有百余件[15],主要有玉玦、玉匕形器、弯条形器、玉管、玉斧形器、锛形器、凿形器等,分为装饰类和仿工具类。各类玉器中,玉玦出土数量最多,是兴隆洼文化的典型器类,其次为玉匕形器。兴隆洼文化时期出现的以玉玦、玉匕形器等为代表的玉器组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首先,这一时期的玉玦、玉匕形器还处于雕琢与使用的初创阶段,与兴隆洼文化年代相当或略晚的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的许多遗址发现都与此类似,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6]。兴隆洼文化玉器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

其次,从西辽河流域史前玉文化发展的承继关系看,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玉器在后来的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中已不多见。红山文化时期玉器种类增多,题材丰富,数量增加,器体较大,使用功能多样,与兴隆洼文化玉器相比具有明显的创新和发展。就玉器的种类而言,红山文化玉器大体可分为动物类、人物类、仿工具类、装饰类、特殊类等五大类[17],其中动物类玉器有玉猪龙、双猪首玉璜、双猪首三孔器、兽面形器、玉鸟、玉鸮、玉龟、玉鱼、玉蚕等;仿工具类有玉斧、玉钺、玉纺瓜、棒形器、勾形器等;装饰类有玉环、玉镯、玉珠、玉玦、菱形饰、曲面牌饰等;特殊类有玉箍形器、玉璧、双联璧、三联璧、勾云形玉器等;人物类有玉人、人面饰等。这些玉器与兴隆洼文化玉器种类相同的仅有玉玦、玉斧,并且数量极少。比如出土玉玦的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红山文化墓葬[18],出土两件玉玦位于墓主人的左右耳部,属装饰品,器形和使用功能继承了兴隆洼文化时期的传统。玉斧在红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出土。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采集的玉斧[19],一件近长方形,体扁平,弧顶,双面斜刃,通体磨光,通长13.5厘米,宽5.8厘米;另一件为平顶,圆弧刃,顶部有一圆孔。因其为采集品,使用功能不明。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西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出土玉器较多的遗址主要是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墓地[20],共计出土九十四件,有玉珠、玉玦、玉斧、玉钺、玉璧、玉环、玉弧形器、直条形器、弯条形器、圆柱形器、矩形器、楔形器、玉勾云形器、玉箍形器、玉勾形器、玉鸟形器、玉龟形器、玉曲面牌饰、玉璇玑形器等。玉器在种类和造型上继承了红山文化玉器的传统。与兴隆洼文化玉器种类相同的只有玉玦、玉斧、弯条形器。大甸子墓地中出土玉玦十件,完整的五件,出在男性墓中,皆在耳部,或左或右,成对出土的仅一座墓,在M1214位于墓主人左右耳部分各一件。另外五件是玦形器的一段,折断的一端磨制平整,多数在一端有穿孔,以穿系佩戴。这种使用方法在兴隆洼文化时期出现了变化,佩戴者的性别有差异。出土于耳部的墓主人均为男性,出土于胸前或腰部的墓主人均为女性。弯条形器在红山文化中不见,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墓出土四件,出自两座墓内,每座两件。一座墓葬墓主人是11岁的左右的女童,弯条形器位于胸前;另一座墓葬的墓主人是40—45岁的男性,弯条形器出自墓中的龛内,周围堆放漆器、猪蹄骨等。大甸子墓出土玉斧七件,出自七座大中型墓葬中。玉斧器形大,上有穿孔,斧身有钻孔,应安装有木柄。墓主人均20岁以上的男性,最大者55岁。玉斧出土时位置比较固定,位于胸腰之际,斧身与葬具及躯体的方向垂直。就器物使用功能而言,这时的玉斧已成为身份地位和权利的象征。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玉斧形器与兴隆洼文化时期相比,在形制及使用功能方面已有明显的差异。

由此可见,以玉玦为代表的兴隆洼文化玉器群,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独特的玉器组合,具有时代特点。

(三)从玉器的形制看,兴隆洼文化玉器器形小,形制规范

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玉玦、玉匕形器、玉管、弯条形器、玉斧形器、锛形器、凿形器等形制小,均为几何形,器表光素无纹。

玉玦有环状、柱状两种类型。环状玉玦为圆环形,体上有一缺口。在兴隆洼遗址、兴隆沟遗址出土较多[21]。比如兴隆洼遗址M117出土的一对玉玦,一件直径2.99厘米,厚0.60厘米,另一件直径2.82厘米,厚0.45厘米。M130出土一对玉玦,位于墓主头骨左侧的直径4.77厘米,厚0.73厘米;头骨右侧的直径4.77厘米,厚0.74厘米。兴隆洼M135出土的2件玉玦,器体较大,有“玦王”之称(图1)。位于墓主头骨右侧的直径5.94厘米,厚0.75厘米,出土于头骨左侧的直径6.05厘米,厚0.79厘米。查海遗址出土的环状玉玦(标本T0407②:6)外径3.8-4厘米[22]。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两件玉玦[23],M4出土一件,直径4.2-4.4厘米,厚1厘米,孔径0.9-1.5厘米;M2出土一件,直径2.9-3.1厘米,厚1.2-1.4,孔径0.7厘米。巴林右旗锡本包楞出土一件玉玦[24],外径4.6厘米,内径2.8厘米,厚0.75厘米。管状玉玦呈管柱状,体侧有一细长的开口。兴隆洼遗址[25]M142出一对(图2),位于墓主头骨左侧的直径1.17厘米,厚0.80厘米;头骨右侧的直径1.28厘米,厚0.95厘米。M118出一对,出土于填土中的直径1.05厘米,厚1.05厘米,墓主右肱骨处的直径1.18厘米,厚1.01厘米。查海遗址出土的一件(标本T0505②:1)厚2厘米,外径2-2.2厘米[26]。

玉匕形器为扁长条形,一面内凹,一面外弧。顶部略窄,有一钻孔,通体光素无纹。其造型应是仿骨匕形器制作而成[27]。兴隆沟遗址[28]F22出土的匕形器长4.26厘米,宽1.11厘米,厚0.18厘米。兴隆洼遗址F125出土的匕形器(图3),长3.60厘米,宽1.18厘米,厚0.28厘米;F128出土匕形器长2.65厘米、宽1.31厘米、厚0.43厘米;查海遗址[29]出土的匕形器(标本T0307②:1)长11.6厘米。

弯条形器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器体呈弯弧状,似动物的獠牙,顶端有钻孔。兴隆洼遗址[30]M109出土一件,长7厘米,宽1.00厘米,厚0.70厘米;另一种类型可能是残玦改制而成,兴隆沟遗址[31]F11出土一件(图4),长1.80厘米。兴隆洼遗址[32]F250出土一件,长4厘米、宽0.32厘米,厚0.52厘米。它们应是考古发现最早的玉器改制的实例。

玉管的造型与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管形制相似[33],多为圆柱状,中有对钻孔。查海遗址出土四件[34],两端为斜口,最长的一件(标本T0607②)体长4.5厘米,直径1.2厘米,孔径0.5厘米;最短的一件(标本F41:2)体长2厘米,直径1.5厘米,孔径0.7厘米。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玉管四件[35],两端平齐的一件,M2:7长9.5厘米,直径1.9-2.3厘米,孔径0.6-1.2厘米。一端平齐,一端斜口的三件。其中M4:5长3.8厘米,直径1.3-1.5厘米,孔径0.4-0.9厘米;M4:17,长3.8厘米,直径1.55厘米,孔径0.35-0.75厘米;M11:2长4.1厘米,直径1.6-1.8厘米,孔径0.6-0.7厘米。

玉斧、玉凿、玉锛等形制与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石斧、石凿、石锛等相似,应是仿石器加工而成[36]。查海遗址出土的玉斧[37](标本T0607②:2)为扁方体,正锋,直刃,两侧有切割平棱,顶部残。器体残长5.2厘米,厚0.8厘米,刃长2.1厘米。兴隆洼遗址[38]T220出土的玉锛(图5),体长3.46厘米,宽2.05厘米,厚0.83厘米;F110出土玉锛,体长3.93厘米,宽2.14厘米,厚0.83厘米;F260出土玉凿长3.87厘米,宽1.35厘米,厚0.68厘米。

此外,在查海遗址出土一件外径1.2厘米的小玉环[39],白音长汗遗址出土一件圆雕玉蝉[40](图6),体长3.55厘米,头宽1厘米,尾宽1.2厘米,厚1.1厘米,孔径0.3-0.5厘米。这两种玉器在兴隆洼文化玉器中是极罕见的。在兴隆沟遗址F22还出土一件管状饰半成品[41],直径1.52厘米,厚0.88厘米,一侧有明显的沟槽,这件器物是研究玉器加工工艺十分难得的资料。

(四)兴隆洼文化玉器雕琢技术成熟,主要包括选择玉料、开片、琢磨毛坯、整形、钻孔、切割、抛光等工序

邓聪先生对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工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42]。从总体看,兴隆洼文化玉器的雕琢工艺因器形不同有简有繁。较简单的是玉斧、玉凿、玉锛的制作,一般经过选择玉料、开片、琢磨毛坯、整形、抛光即可。稍有一定难度的是匕形器、弯条器、玉管,它们增加了钻孔的工序。技术难度最大的是玉玦的制作,包括选料、琢磨毛坯、中央穿孔、内孔研磨、开玦口、打磨抛光等多个工序。在各项工艺中,钻孔和开玦口技术最独特。玉器上的钻孔有单面钻和两面对钻两种类型,因器形不同,使用的钻孔方法也不同。比如,玉匕形器、弯条器的小孔靠近器体一端,多为单面钻。玉管器体稍长,孔为两面对钻。玉玦的内孔使用两面琢击敲穿,或以实芯钻钻出小孔,然后扩孔的办法。前者用于环状玉玦,后者用于管状玉玦。开玦口的切割技术主要有线切割和片切割两种方法。可见,兴隆洼文化玉器虽然属于玉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但雕琢工艺成熟完备,玉器器形规整,通体磨光,温润光洁,为后来西辽河流域玉文化发展的高峰——红山文化玉器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兴隆洼文化玉器使用功能具有多样性

兴隆洼文化玉器的使用功能,可依据玉器出土时在遗址或墓葬中的位置及器表残留的痕迹进行推断。当时玉器已具有装饰功能、使用功能、宗教祭祀或礼仪功能等多种属性。

装饰类玉器主要有玉玦、玉匕形器、玉管、弯条形器等。其中最典型的是玉玦,多成对出土,位于墓主人的耳边,应为耳饰,代表了兴隆洼文化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比如查海F43居室墓、兴隆洼M117、M130、M135、M142等出土的玉玦即属此类。其次是玉匕形器,出土数量最多的是查海遗址F7居室墓,共计出土六件匕形器,出土时两件一组,分别位于墓主人的颈部、胸部和腰部,应为项饰、身上的挂饰或衣服上的缀饰[43]。锡本包楞墓葬出土两件玉匕形器,也位于墓主的腰部。

具有使用功能的玉器主要有玉斧、玉锛、玉凿等。刃部有痕迹的可为实用器,属工具类[44]。兴隆洼遗址F138出土的玉锛,体长3.31厘米,宽1.83厘米,厚0.58厘米,刃部上有由于使用产生的细微破痕。F110出土的玉锛,体长3.93厘米,宽2.14厘米,厚0.83厘米,刃部一侧有细微破裂面,估计是使用的痕迹。

具有宗教祭祀功能的玉器有玉斧、玉锛、玉凿等。尤其是玉斧,除作为工具使用外,无使用痕迹的可能是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驱邪“神器”[45]。

此外,部分玉器具有一器多用的特点。一类是玉斧、玉锛、玉凿等,它们或具使用功能,或有宗教祭祀功能。另一类是玉玦,它不仅是装饰类玉器中的重器,同时还有特殊的使用功能和寓意。如在兴隆沟M4出土的两件玉玦,一件出自填土内,另一件嵌入墓主人右眼眶内,应具有以玉示目的象征意义[46]。

从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看,兴隆洼文化玉器虽多出自墓葬中,以随葬品的形式出现。兴隆洼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种类较多,有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玉器等,每座墓葬随葬品数量和种类多寡不一,还没有形成规律性的器物组合关系。在众多的墓葬中,最典型的是兴隆洼遗址M118,该墓出土的随葬品种类多,数量大[47]。在墓主右侧葬有两头整猪的骨架,为一雌一雄。出土器物有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玉器等五大类,包括陶杯、石斧、磨石各一件,石管九件,小石块四件,骨梗石刃镖三件,骨两端器两件,骨针、骨叉状器、骨料各一件,牙饰品八件,圆形蚌饰一件,短管状玉玦两件,压制小石叶715。从整体上看,兴隆洼文化出土玉器的墓葬只是少数,同时伴有其它类型的器物,随葬的玉器多为主人随身佩戴的装饰品,以玉玦、玉匕形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墓主人生前所具有的身份和地位,与红山文化晚期“唯玉为葬”的葬俗是不同的。

从西辽河流域史前玉文化发展的进程看,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该地区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玉器,这些玉器不仅为认识西辽河流域玉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兴隆洼文化的社会形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为红山文化玉器找到了源头。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兴隆洼文化有承继关系。从中国玉文化发展的视角看,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中国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说明西辽河流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出现最早、最发达的地区,为研究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及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参考文献:

〔1〕杨虎.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J].1994,(5).刘国祥.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刘晋祥.翁牛特旗小善德沟新石器时代遗址[J].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11〕〔16〕〔27〕〔33〕〔36〕〔43〕〔45〕刘国祥.兴隆洼文化玉器初论[J].东北文物考古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2002—2003年的发掘[J].考古,2004,(7).刘国祥.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1).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1).杨虎,刘国祥,邓聪.玉器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及图录[M].香港:香港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2007.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2000,(9).刘国祥.兴隆沟聚落遗址:8000年前精美玉器·5000前裸女陶塑[J].文物天地,200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2002—2003年的发掘[J].考古,2004.(7).刘国祥.兴隆洼文化玉器初论[J].东北文物考古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杨虎,刘国祥,邓聪.玉器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及图录)[M].香港:香港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2007.

〔8〕方殿春.阜新查海遗址的发掘与初步分析[J].辽海文物学刊,1991,(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J].文物,1994,(11).辛岩.查海玉器的发现及认识[J].费孝通.玉魂国魄[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9〕〔23〕〔35〕〔40〕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4.

〔10〕〔24〕朝格巴图.内蒙古巴林右旗锡本包楞出土玉器[J].考古,1992,(6).

〔12〕〔15〕〔21〕〔25〕〔28〕〔30〕〔31〕〔32〕〔38〕〔41〕〔44〕杨虎,刘国祥,邓聪.玉器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及图录)[M].香港:香港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2007.

〔13〕赵朝洪,员雪梅,徐世炼.辽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原料产地的初步探讨[J].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 下)[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栾秉璈.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玉料来源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研究专集,2008,第一辑).员雪梅,蔡克勤,陈宝国.中国史前玉器原料产地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探讨[J].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6.赵朝洪.东北地区史前玉器原料产地的初步考察[J].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14〕吕军.从考古学上谈岫岩玉在中国玉文化起源中的地位与作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5).

〔17〕刘国祥.红山文化玉器研究[J].东北文物考古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8〕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J].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19〕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J].考古,1987,(6).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2〕〔26〕〔29〕〔3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J].文物,1994,(11).

〔34〕〔39〕辛岩.查海玉器的发现及认识[J].费孝通.玉魂国魄[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42〕邓聪.兴隆洼文化玉器工艺诸问题[J].杨虎,刘国祥,邓聪.玉器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及图录)[M].香港:香港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2007.

〔46〕刘国祥.兴隆洼文化玉玦及相关问题研究[J].东北文物考古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1).

上一篇: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医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