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30 07:14:47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篇1

去年,南京市儿童医院细菌室发现一例F型大肠杆菌感染病例,患者是一出生仅16天而高热不退的新生儿。此F型大肠杆菌败血症是由该细菌的变异型――L型引起的。细菌的L型是细菌在内外环境影响下出现细胞壁的脱失,而其原生质膜完整,故仍能在一定条件下生存繁殖并有致病作用。1935年,一位女科学家发现这一奇特现象,为纪念首创无菌法的外科学家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J.Lister),而用其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命名。至今已陆续发现很多细菌如结核杆菌、鼠疫杆菌等均有L型存在,L型可能是细菌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环节。国内外亦有报导,败血症血中可分离到细菌的L型,其临床表现与普通细菌不能区分,确定诊断全靠血培养,而一般培养基其血培养阳性率仅在20%左右,大多数误诊或漏诊。而如加用L型培养基时其培养阳性率可高达50~80%,因此,在临诊时要充分考虑细菌L型的存在,这对早期确诊,及时合理治疗是很重要的。此外,研究细菌的L型对探索细菌耐药机制、细菌在人体内及外环境中生存繁殖的奥秘也是很有意义的。

肺炎病原的新发现――肺炎衣原体

肺炎是常见病,尤其对婴幼儿及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最大。对医生来说,诊断肺炎并不困难,但要明确其病原体则并非易事,而这恰恰是肺炎治疗和预后的要害。众所周知,各种细菌和病毒是肺炎常见的病原体,而肺炎衣原体则是几年以前才确立的,提到衣原体,人们还比较陌生。衣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引起人类疾病的衣原体主要包括沙眼衣原体、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和现今发现的肺空衣原体。衣原体与病毒的区别是,它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含有DNA与RNA两种核酸,有较复杂的酶,对很多抗生素敏感,而病毒不具有上述特点。衣原体和细菌的区别是,它能通过滤菌器。只在活细胞内繁殖,对干扰素敏感。而细菌不能通过滤菌器,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对干扰素不敏感。196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家从1名台湾儿童眼结膜标本中分离出1株衣原体,暂定名为TW183。1988年又自该校1名患咽炎的小学生咽分泌物中分离出另1株衣原体,定名为AR39。其后证实此两株实为同一株衣原体,故名为TWAR。通过对其超微结构和DNA的分析后确认,TWAR不是其他衣原体的变异,而是一种从未发现的新衣原体,1990年正式命名为肺炎衣原体。现已发现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寅、巴拿马、芬兰及我国台湾均有本病流行。这些地区成年人血中肺炎衣原体检出率高达50%,肺炎衣原体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咽喉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哮喘和肺炎,而以肺炎为主。这种肺炎症状轻微,有发热、咳嗽及肺部湿音,咽喉炎是常有的伴随症状。如咽痛、声音嘶哑等,重症肺炎常有合并细菌感染。放射线胸片主要表现为单一浸润性病灶。由于目前很多医院分离病原体和检测血异性抗体还不能做到,临床上肺空不能用常见的细菌和病毒解释时,要警惕肺炎衣原体。在治疗上,四环素和红霉素有效,而青霉素和磺胺类药则无效,疗程不宜少于2周。

埃尔托型霍乱弧菌两类菌株的研究

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甲类法定传染病第2号,国家采取强制管理,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主要国际检疫病种。霍乱弧菌分为古典生物型与埃尔托生物型两型。自1817年开始全世界已遭受了七次霍乱大流行的侵袭。前六次均由古典型霍乱弧菌引起,1961年从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又传出了由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第七次世界大流行,至今仍像幽灵一样在全球徘徊,1991年全世界发现霍乱病例50余万,死亡1.67万,是30年来流行和死亡最严重的一年。1961年埃尔托型霍乱由广东阳江地区传入我国,多年来其流行起伏不定。如1988年新疆暴发霍乱,流行历时116天,报告病例3976例,死亡66例,而1990年全国仅报告639例,是1977年以来报告病例最少的一年。流行病学调查与外环境监测发现,在人群中少有或没有发病的情况下,外界水域中仍不断检出埃尔托型霍乱弧菌,这一现象令人费解也给霍乱的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经过20余年不懈的研究,建立了霍乱噬菌体――生物分型方案,确定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有流行株和非流行株的区别,两类菌株的染色体酶谱和霍乱毒素基因的分析表明,其毒力、定居能力和产毒能力均有显著的差异。多年来经过全国25个省市区防疫站的考验,证实与霍乱的流行规律是完全符合的。发现流行株时要集中力量进行监测和防治,而对非流行株则可按一般感染性腹泻处理,不按甲类传染病对待。这就大大地减少了一律按霍乱处理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政治影响。1990年亚运会前夕,北京某工厂水源中曾检测出埃尔托型霍乱弧菌,经鉴定为非流行株,遂按一般腹泻处理,就是一个典型。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篇2

营销传播学里有一个概念,叫“顽固的阅听人”。一九六四年,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鲍尔(Raymond Bauer)推出《顽固的阅听人》(The Obstinate Audience: the Influence Proce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Communicatiln)一文。鲍尔的观点,一反过去阅听人是被动的说法,而认为阅听人可以主动地寻找信息。有关阅听人是「主动的研究取向,七O年代出现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说是重要的阅听人对媒介的使用,是一种功能性选择的结果,它强调阅听人有能力去选择符合他们需求的信息内容。换言之,传播效果研究的重点从以往的「媒介内容能对阅听人做什么 转变成「阅听人能对媒介内容做什么。所以说服的研究重点,就从广告内容设计什么,转到对阅听人(被宣传的对象)的研究上。阅听人研究在一九八O年中期出现了所谓「接收分析,它也在强调阅听人的主动形象,但它也不完全忽略媒介的力量。其最大的特色在强调「文本的意义来自 「文本与「阅听人互动的结果,故强调制码与解碼应同时研究;在方法学上则同时对阅听人与媒介内容作数据的收集。它在企图整合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的理论观点。

企业经营和营销实际中,媒介工具一般分三大类:平面媒体类(也叫传统媒体类,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户外广告,印刷品等等)、网络媒体类(搜索引擎类,广告条,论坛等)、移动媒体类(短信,彩信,WAP等)。这三种的说服权威度和公信力,是截然不同的。但无论是何种媒体,阅听人「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hg)的过程,是基本相同的。一般情况下阅听人认知的过程如下:

1.集结(gathering)

2.选择(selecting)

3.混合(mixing)

4.组织(organizing)

5.理解(comprehension)

此外,认知的「标准理论(standard theory)指出,认知涉及阅 听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

1.制码与解碼

2.察觉、认知、储存、记忆的四阶段

3.整合不同信息

学者发现,认知与个人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有密切关系,能力愈强者,愈能整合不同信息。

既然如此,那么,在营销传播的过程中,说服的要点究竟何在?

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夫兰应聘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任,率领专家小组指导和研究美军的思想训练计划,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战后回到耶鲁大学,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课题”,出版了一系列丛书。霍夫兰对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二是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起到了很大作用。

1946 年到1961年间,霍夫兰领导的“耶鲁传播与态度变迁计划”,完成了超过50项实验。他们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产生了一批关于态度问题的耶鲁丛书。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说服》一书,描述了这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结果。

《传播与说服》中一系列的研究有这样三个特征:

第一, 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说服的定律。

第二,研究采用的主要理论基础为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假设态度的改变是基于求变的动机强过不变的动机。

第三,研究的方法为实验室的实验法。耶鲁研究并未使用传媒的讯息或宣传节目,而是使用人际的传播。少数几个研究曾使用到录音的演说和画面的文件,但无益于大众传播的设计。当时的研究学者认为,说服的效果可同时适用于实验和自然的环境中,而实验室的发现自然可以应用在大众传播的说服效果。

霍夫兰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类为传播者、传播讯息、阅听人以及阅听人的反应四个方面。在传播者方面,研究发现阅听人认为可信度低的消息来源较偏颇和不正常,但是,可信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因为阅听人已经忘记了来源的身份,除非其身份再次被强调。就整体而言,态度的改变多是短期的效果。态度不难在接受信息后立即改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又回到原位。

有关阅听人的研究虽然不能定论,但很有趣。那些将所属团体的分量看得很重的人,不易受到与团体规范相左的说服信息所影响。

在人格特质方面,自我评价低的人,容易受影响;而对他人抱有较大敌意或有精神性神经症倾向的人,则不容易受影响。

最后,研究者在探讨阅听人反应时,发现主动参与的阅听人,比被动参与的阅听人容易改变态度。

霍夫兰的研究在传播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研究焦点不在大众传播,但其发现有助于我们更了解说服的过程———这是大众传播研究中很重要的课题之一。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如可信度、对宣传的免疫力、恐惧诉求、睡眠效果等等,都是引导后来研究的起点。

综上所述,影响说服的要素主要有:

1. 传播者和传播渠道的权威度;

2. 传播的信息本身的内容;

3. 听阅者本身的自我评价程度、社会心理倾向或精神特征等。

这带给我们企业营销传播过程中的启示是:

1. 在企业设计营销策划的整个过程中,不能仅仅从企业市场营销部门“我们认为”的角度出发,因为这个角度仅仅是整个过程的四分之一;仅仅是传播者;

2. 同时要注意传播渠道,是通过DM,还是电子传真,还是电子邮件,还是短信彩信,还是报纸,还是电视广播等;

3. 注意目标人群的社会心理特征,这些人的群体特征和群体心理自我评价情况;

4. 注意目标人群的群体精神特征和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及评判能力等;

上述是笔者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篇3

【关键词】电路分析;教学方法;探讨;思考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Higher Vocational Circuit Analysis

XIE Jing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7120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through the practice and feeling in the“circuit analysis”course teaching,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urse in the learning of engineering students,the necessity in practice,circuit analysis courses teaching the specific reform measures,in order to explore the way and method of engineering course reform.

Key words:circuit analysis;teaching methods;investigate;think

1.引言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电路的分析方法。开展好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素养。

电路分析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电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电路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续电路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牢固的基础;该课程具有严谨准确、细致规律的特点,并且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较好地掌握对电路的分析能力。

本文在对多年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些促进电路分析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2.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理解

基本概念、基本定律是学习好电路分析课的基础。基本概念、基本定律掌握不好,就会增加学习后续知识的难度。电流、电压、功率是电路分析中的三个基本概念,这三个量的计算贯穿电路分析课的始终,而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计算支路电流电压不标参考方向、电流电压符号大小不分、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相混淆等等错误现象;这时就需反复强调基本概念,在作业中随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使他们养成一个良好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基本定律(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叠加定律、和等效概念)是整个课程的核心。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基本定律,应将定律的学习与做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定律——作验证试验——再复习定律这一过程,经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将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起来,更好的理解基本定律。在课堂上还应注意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是电路分析中的基本定律,是任何电路中电压都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内容很简单:任意时刻沿电路任意闭合回路内各段电压的代数和恒为零。但是,在用该定律列方程时,由于回路绕行方向和电压参考方向的随意性,你这样绕,他那样转,有些学生感到各电压的正负很难确定。这时,我在课堂上给大家总结一条:凡电压参考方向与绕行反方向一致的电压取“+”,即“顺我者正”,电压参考方向与绕行方向相反的电压取“—”,即“逆我者负”。“顺我者正、逆我者负”这八个字幽默风趣,既好记,又好用。

3.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大实验课比例

增大实验课比例不仅符合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强化技能训练的要求,而且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3.1 容易实施分层教育

进行实验教学时,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完成基本实验内容外,人为设置一些电路故障,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故障原因,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这部分学生课堂信息量不够而感觉“吃不饱”的要求。对于实践能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理解、完成基本的实验内容。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和学生面对面地、反复地交流,充分实现了因材施教,人人都有进步,人人都有收获的教学目标。

3.2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电路分析》课程普遍反映抽象、难懂。课堂上介绍的各种定律和分析方法枯燥、乏味。然而,实验教学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在做叠加定理的验证实验时,要求学生先测出两个电源共同作用下的三条支路电流,再测出每个电源单独作用下的各支路电流,测出这三组九个数据后,要求学生分析九个数据之间的联系(见图1和表1)。学生经过自己分析,得出三组数据之间横向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纵向满足叠加定理的实验结论。看到这九个数字之间竟有这么巧妙的必然的联系,学生感到非常有趣。像这样的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4.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了对本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还应多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比如在RC串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这一节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在实验测试中常用万用表的R×1KΩ档来检查电容量较大的电容器质量。测量前,先将被测电容器放电。测量时如果(1)指针摆动后再返回到无穷大()刻度处,说明电容器是好的。(2)指针摆动后,返回速度较慢,说明被测电容器的容量较大。试根据RC充放电过程解释上述现象。这个思考题让学生及时巩固了换路定律和RC充放电过程,而且告诉了我们一个测电容器质量好坏的实用方法,可谓一举两得。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积累总结,并在教学中时时突出实践的特色。

5.适当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基本知识“够用、管用”的前提下,适当加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分析RC串联零状态响应电路的例题时,用到了“强迫励磁法”。所谓“强迫励磁法”就是在开始励磁时提高电源电压,当电流达到额定值后,再将电源电压调回到原来的额定值,这种方法将大大缩短励磁电流达到基本额定值的时间。在学生理解了“强迫励磁法”的基本思想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励磁电流达到额定值的瞬间,如何实现电源电压的切换?同学们齐声回答用开关来实现。我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强调这是个受时间控制的开关——延时继电器。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自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器件。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基本理论有了很深的印象,而且还会使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小结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电路分析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每个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师所肩负的责任,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探讨和改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职业教育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课程的进一步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子鸣.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与实验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4:79-82.

[2]杨鸿波,高晶敏,侯霞,等.“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100.

[3]章心因,李先允.应用型本科“电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4:93-99.

[4]汪莉丽,吴东升.大类招生和培养背景下“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6):92-93

[5],林晓梅.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1):54.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篇4

关键词:柔性教学模式 高三教学 学法

所谓柔性教学,就是将教育教学资源遵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配置和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偏向技能培养,造成学生重视学习专业技能,不重视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第三,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笔者认为,教法与学法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包含学法,在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同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件地相互转化。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为了使“教”始终保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教”和“教法”转化为“学”和“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柔性教学模式就是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指导下的教学也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基础的。

一、教法转化为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方法内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完成由教法到学法的转化。

如,在“静态工作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分析静态工作点。教材中直接给出了静态工作点计算公式,我们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还是运用分析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这是教师在教法选择上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情况,依据分层次教学的原则,在电工基础中对“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比较熟悉的同学,可以采用基尔霍夫定律,通过列方程式的方式求解静态工作点。对基尔霍夫定律不熟悉,但是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对于接受能力欠缺的同学,可采用背公式的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运用的教学方法——运用基尔霍夫定律对静态工作点进行分析,得出公式后再要求学生对公式进行背诵,即分析与记忆两种方法。

在教学中,对内容相近的知识,教师应用类比法将它们总结在一起进行讲解。比如,门电路中异或门和同或门,在图形符号、函数表达式、真值表、功能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图形符号两者非常相似,如下图所示。

对整流与滤波电路、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分析,触发器等知识点都是非常相近的,这些知识点可采用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其实是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中,相似内容进行归纳比较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可借鉴的学习方法。

二、将学习方法转化为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站在学生角度来分析,学生学习更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如,在分立元件组成的与门和或门电路的学习中,二极管电路的分析,容易出错,根据电路的特点,我们归纳为四个字“阳与阴或”,即多个二极管阳极并联在同一点的,则为与门电路;多个二极管阴极并联在同一点的,则为或门电路。如此归纳之后,学生非常容易记住并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再如:整流桥的绘制,学生很容易将二极管的极性接反。为了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会绘制整流桥,我们在根据整流桥的规律,编成了一组口诀:12背靠背,13两平行,34面对面;1423进,1234出。这样,对照口诀,学生能自行检查出二极管连接是否正确,也很容易地掌握了整流桥的正确连接。

在将学习方法转化为教学方法后,教师又通过讲授,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经过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策略,这正是我们教学过程需要达到的目标。

三、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采用下列方法也是必要的。

1.错题搜集,强化未掌握的知识点

所谓错题搜集,是将考试或作业中做错的题目分章节进行搜集,方便复习。错题搜集包括两方面,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好搜集工作。教师搜集的是共性的错误,而学生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搜集的,具有个性化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复习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不是盲目地在题海里挣扎。

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错误,并在当次备课笔记中做好记录,以便自己在能查阅,并在以后的备课的时候,能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讲解。

学生的课堂笔记都要求是单面记录的。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题,记录在相应内容的背面。这样,在复习的时候,学生能针对自己知识的缺陷,及时做好复习工作。

2.课前提问,巩固第一层次知识

在理论教学中,课前提问,不仅是给学生留新课的悬念,也体现了对前面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的复习与提示;既有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提问,也有对已学内容的提问。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因此,这样的课前提问起到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及时复习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多做练习,熟能生巧

针对国家对于三类学校升学考试的要求,应试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因此,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教学中,精选题目做练习,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

四、采取必要的激励机制

尽管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有学习的意愿,但是兴趣却不大,因此,必要的奖励机制是需要的。比如,每次课前的复习提问,我们在前一次课结束前会要求复习,对于能准确的回答问题,完成复习任务的学生,我们给予奖励,包括物质奖励。比如笔者经常会在课前提问中设置一些小奖品,只要学生能回答出相应的问题,就可得到奖品。这些奖品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学生却意义非凡。因为他(她)感觉自己被认可了,体验了一种成功感,也间接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成功的教学,都是自觉地将教法统一于学法的。学生在一堂课后,能自我感觉是“学”了东西,而不是教师“教”了东西。刘景昆先生曾对他的学生说过:“不是老师教会的,是你们自己想懂的。”这正印证了教法与学法的相辅相成。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学习理论知识的方法是困惑的,因此,中职理论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学习方法的辅导,应用柔性教学模式,将教法与学法充分地结合,使学生能掌握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资料:

[1]朱娇媚.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柔性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丽水市重点课题报告.

[2]浅谈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关系,.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篇5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Adriano Picinati de Torcello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几年前创建了“艺术与金融”板块,去年德勤在卢森堡举行了第一场对中国金融从业人员的“艺术与金融”培训。今年新上任的佳士得行政总裁Guillaume Cerutti也是审计出身,并且精通法律,2003年参与修改的律法框架让法国成为欧洲私人基金的天堂。而这期《财富堂》杂志封面人物菲利普・霍夫曼同样是注册会计师出身,33岁成为毕马威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管理会成员,曾担任12年佳士得财务总监,如今经营着世界上历史最久并且据说是最成功的艺术基金The Fine Art Group,业务已伸向中国,牵手当地的富商巨贾。

2007年金融和艺术市场危机后,2007年全球活跃的50个基金在2010年只有12个存活。一些进入清盘,另一些卷入法律诉讼。在下滑的艺术基金市场上,菲利普・霍夫曼能够存活17年并且保持盈利不是一件易事。

艺术基金的历史与全球状况

在介绍菲利普・霍夫曼之前,我想先大致说一下艺术基金目前在世界上的状况。

艺术品基金拥有双重自由的特性:第一个自由是它不受法律严格管制,不要求披露具体经营信息;第二个自由是它投资的对象艺术品具有自由的估值体系。

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基金案例是André Level在1904年巴黎创建的“熊皮艺术基金”和1974年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

前者André Level是一位法国画廊主,和12位伙伴们每年每人拿出250法郎投给一家用来投资现代艺术的公共信托,共买下145件作品,60位艺术家,其中包括莫里斯・丹尼斯,劳尔・杜飞,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等。投资期为10年,10年后在1914年3月2日巴黎的德鲁奥酒店拍卖了全部藏品,成功拿回收益。

为什么我要把年月说得那么具体?因为1914年世界上发生了一件大事,4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AndréLevel投资成功,没有拖延投资期,幸运逃过了战争,并把艺术品第一次推向了投机的舞台。

后者“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是英国铁路公司在7 0年代经济萧条情况下对冲通货膨胀与受石油输出国组织影响的石油危机作出的投资决定。当时股票市场垮了,货币贬值,房产市场低迷,于是作为这个国家捏有最多养老金的机构,投资艺术成为了不得已的选择,投资目的不是为了套利,而是为了对冲通货膨胀。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基金资产总额在10亿英镑,艺术品种类形形,包括中国陶瓷,非洲部落艺术,法国家具等。投资期为10年,中间有过一些曲折,但结果还算称心。1988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以近3倍于购入成本的价格卖出了1000件藏品。1989年4月,“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又以3490万英镑卖出其最初成本为340万英镑的印象派藏品。同年5月和12月,以160万英镑购入的中国瓷器被售出,净赚1050万英镑。相比之下,原始艺术、一些早期绘画大师作品的收益都不尽如人意。截至2000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总体现金内部收益率是11.3%,扣除通胀因素后按实质计算,每年为4%。这个4%正是菲利普・霍夫曼经营的T he F ine Art G roup目前的年净回报率。

让我们回到当代。2012年是中国和欧美艺术基金成立的高峰期。2008年当艺术市场随金融市场翻倒后,没有人预料到18个月后艺术市场就恢复了元气,而上一次1990年的金融危机却花了整整7年才恢复过来。

2012年之后,艺术基金的资产数额一直在缓慢下滑,欧美基本持平,下滑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2016年中国艺术基金资产总额比2012年的15亿美元少了近三分之二。

原因是一部分艺术基金死在了半路,另一部分消失在公众和政府监管的视线下,变得更为隐蔽。有一种可能,会有更多的艺术基金进入shadow market影子市场。

在欧洲,银行顾问一般不太愿意推荐客户购买艺术基金,因为对基金艺术品的客观估值是个难点;此外,基金变现能力比股票弱,交易不易受很多法律管制,最重要的是大多数基金没有历史业绩,不是半路流产就是还在进行中。2016年,新的基金投资主要流向已经存在的老牌艺术基金,而新的基金比较挣扎。

基金一般都和画廊与艺术家无关,艺术家要保护自己稳定的价格市场,一般不和基金合作,但如果基金投资队伍里有博物馆馆长,事情会有例外。

当更多的艺术基金成为小部分人的游戏,且变得更橐藏时,有一个较新的基金以透明的姿态出现,叫Tiroche Deleon,建立于2012年,以投资新兴市场的当代艺术为主,入门投资额为50万美元,Tiroche Deleon的创建人背景来自以色列艺术交易商之家,10年花旗银行工作经历。在他们的网站上能够看到艺术基金购入的艺术品,其中 46名艺术家来自亚太地区,包括艾未未,程然,姜亨九,徐震等。

据德勤2 016年调查报告,44%的银行顾问愿意更多了解艺术投资类产品,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躲入“影子市场”中,让双方之间的沟通无法良好形成。

菲利普・霍夫曼的Fine Art Group,旗下有若干个分支基金,基金资本总额为4.5亿美元。2015年,霍夫曼成功抛盘2005-06年搭建的艺术基金,年净回报率为4-5%。

2007年金融和艺术市场危机后,2007年全球活跃的50个基金在2010年只有12个存活。一些进入清盘,另一些卷入法律诉讼。在下滑的艺术基金市场上,菲利普・霍夫曼能够存活17年并且保持盈利不是一件易事。

菲利普・霍夫曼和他的Fine Art Group

菲利普・霍夫曼的The Fine Art Fund成立于2001年,去年改名为The Fine Art Group。

尽管在2001年就成立了,但之后的3年一直在找投资人,直到2004年艺术基金才进入运营。他在对伦敦商学院的演讲中,曾经表示自己的创业模式是51%的股权,没有投入个人资产而是时间,基金每年管理费15万英镑作为菲利普・霍夫曼自己的年收入。

The Fine Art Group的业务分为三类:咨询,基金和艺术品抵押。投资者来自20多个国家,包括家族办公室,高净值人士,私人银行与机构。

T he F ine Art Group拥有自己的in-house企业内部艺术专家,来回答客户各种围绕艺术品的咨询,协助藏家建立和扩展收藏。专业知识覆盖从公元1500年到今日的西方艺术,着重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与当代艺术。

艺术品借贷业务接受所有公元1400年至今的高质量艺术品,以及摄影作品、珠宝与矿晶。借款人必须是藏品的合法所有人,藏品必须有成熟的二级市场,且价值不低于50万美元。The Fine Art Group可以对客户提供的艺术品与首饰在48小时内作出评估,如果藏品为合适抵押物,放款一般在审核合格后1-4周内,贷额可为藏品价值的50%。

菲利普・霍夫曼曾自豪地介绍过自己低买高的案例用来吸引潜在投资者,比如一件彼得・多伊格,基金在2005年以80多万美元买入,一年后在苏富比以200多万美元拍出。

Gowrie爵士,苏富比和英国艺术委员会主席,目前也是The Fine Art Group的管理董事会之一,他这样评价艺术基金:“基金并不是低买高抛,而是用资本来协助整个国际艺术市场的流通性。”

不管怎样,这种投机的方式不受画廊与艺术家的欢迎,也因此艺术基金其实跟艺术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属于金融范畴。

另一个活跃在T he F ine A rt G rou p里的成员是G u y J ennnings,曾任佳士得,苏富比印象派和现代艺术部全球主席。他与前面提到的G owrie爵士最近都作为亚洲金融艺术品商学院的客座教授。亚洲金融艺术品商学院AI AF,被唤做是全球艺术金融家领袖课程,是一所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办的独立高等教育机构。甄选全球艺术品金融领域的核心教育资源,融合人文艺术、金融投资、商业管理领域的国际师资力量,专注开展高层管理教育和研究,是目前亚太地区首个以艺术品金融为主导,兼具行业深度与全球广度的教育机构。于2015年通过上海教育管理部门的审批,获得办学许可,合作机构有大英博物馆、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英国国家基金、卡尔顿俱乐部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篇6

范加尔的球员生涯并不显赫,但长年效力于安特卫普和鹿特丹斯巴达等不入流的球会的经历,并未妨碍他在足球思想上的修为。在阿尔克马尔退役前,范加尔已进入了教练组,一年后得逢良机,高晋阿贾克斯辅佐本哈克。1991年,野心勃勃的范加尔被扶正,开创了阿贾克斯史上的又一个辉煌期:荷甲三连冠,1995年欧洲冠军杯决赛力克AC米兰,1996年离冠军杯卫冕只差一步。

纪律和交流

在自由至上的阿姆斯特丹,从阿贾克斯上任的第一天起,范加尔便开始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这是他足球哲学的基础。“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球队的每一个人都应互相依存。如果某人没有在场上执行自己的任务,那他的同伴就遭殃了。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尽全力完成基本任务,而这些都需要场上纪律作为保障。我认为这只可能在场下纪律同样贯彻的基础上实现。当你作为教练站在队员面前,首先得把框架搭好,告诉他们纪律包括哪些,你又是如何理解的。细节决定成败:训练课开始前30分钟在更衣室集合,保持身边事物的整洁,坐在一起吃饭且不能自顾自看报纸,照顾自己的身体,比赛后准时上球队大巴。如果一个球员不能接受这些,那么首先我会找他谈话,试着讲道理。我只在万不得已时才动用罚款,因为这是教练示弱的表现。”

在贯彻纪律的过程中,阿贾克斯进步很快。范加尔和本哈克共事数年,大部分球员已经熟悉了他的风格。“他们知道我会带来什么,这绝对是个巨大的有利因素。”球员只是做个守纪律的好孩子?范加尔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球员们能对任何触犯纪律的问题能够有自觉反应,“我希望那成为惯例,我认为严于律己是自己的优势,这是我性格的一部分,也是希望别人自律的关键。”

范加尔视纪律为重中之重,最终却成为他的命门。被誉为“全攻全守之父”的米歇尔斯在上世纪70年代推行军事化管理,恃才傲物如克鲁伊夫者,屡屡违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米歇尔斯罚归罚,用归用。范加尔不然,他是出了名的死脑筋,其“冥顽不化”的恶名在执教巴萨后便流传开来。上世纪90年代初尚处于俱乐部说了算的前博斯曼时代,且阿贾克斯一干主力皆是他自青年队一手提拔的嫡系,自然唯命是从。可到了巴塞罗那后,那些球员可都是腕儿啊,里瓦尔多拿了欧洲金球奖都没谢过教练一句。第二次执教巴萨时,甚至传出范加尔雇佣私家侦探调查球员夜生活的新闻。范加尔回到荷甲,选择阿尔克马尔东山再起,一定程度上是大球会摒弃“铁血”的结果。

交流,是范加尔执教哲学中的第二个因素。这里,他同样需要先搭建必要的框架,创造出环境,让球员感到有责任与所有人互相交流。星期一成为了重要的日子,范加尔上任后延长了这天的医疗恢复课,因为这是球员自由交谈的时刻之一。过去所谓的讨论往往由教练唱独角戏,而今,球员间开始有了推心置腹的对话,交流令球队进步更快。

在赛季中的每个星期里,交流的机会自然还有很多。“每堂训练课都是一种形式的交流。练习本身并不那么重要,问题在于你怎么利用它们。球员们通过训练课发现教练的意图。我总在训练比赛中吹哨暂停,要求球员去思考面前的足球问题。当了11年老师,我有足够的经验判断该插手还是该旁观,以及向谁发话。很自然地,我会向年轻人讲解更多,而对30岁的老将,很多习惯他们已经定型,很可能无力再改变。”

“媒体不厌其烦地将我描述成一个独裁者,自以为无所不知。而每天和我一起工作的人们更了解我。我每天都向身边的人学到一些新东西,从球员、队医、助手范德伦、哈姆斯到守门员教练霍克。每周四教练组和医疗团队一起讨论每名球员,我也会问每个人对于上场比赛的感觉和下个对手的想法。我每天都和球员对话,作为团队领袖的任务是从多如牛毛的信息中做出筛选和抉择,我非常希望球员们也参与这个过程。然后,所有人都应该公开地支持这个抉择,再有分歧便是自找麻烦。”

2002年,里克尔梅天价加盟巴萨,但那只是当时巴萨管理层为了抗衡皇马的巨星政策的病急乱投医。范加尔丝毫不留情面,在罗米高光报到的第一天就告诉他:你在这里没有位置。果然,红蓝新10号首发机会寥寥,不久便被“流放”至比利亚雷尔。2005/2006赛季,里克尔梅在国家队和俱乐部双丰收,记者旧事重提,里克尔梅表示两人之间没有矛盾,反倒很感激范加尔的坦诚。

纪律与持续沟通,引出了“团队至上”的理念。当范加尔在1991年向荷兰足球界提出这个词汇后,一群记者立即拿他当笑料。一家报纸刊出了一张照片,范加尔和球员们在练习头球时手拉着手围了个圈,注脚以嘲弄的口吻写着―“团队至上”。“做这样的练习,手拉手岂不是很正常?”范加尔对媒体的嘲笑十分不解,他和新闻界的紧张关系从那时开始便埋下了伏笔。入主巴萨后,范加尔也成为了球队里最大的新闻人物。那时,加泰罗尼亚的记者们都以谈论荷兰人的趣事为乐,每个人都想知道范加尔著名的笔记本上到底写着什么,每个人都希望范加尔在新闻会上发怒,指着记者鼻子骂类似于“你从来都只说坏话,不说好话”这样极具攻击性却适合上头条的话。范加尔在巴萨的三年里故事不断,反倒是巴萨球员在新闻上的价值降低了。

范加尔说:“足球方面,任何事都离不开团队,每名球员都清楚别人的长处和弱项是很重要的,自然而然地,你就能和队友相互理解,这是胜利的基础。所有球员都得学会将团队利益放在第一位。‘团队至上’不是说大家成为好朋友,而是了解彼此的能力并据此对话,这是交流和纪律的延续。”有一件事令范加尔意识到,他的队员理解了“团队至上”。在一场欧洲冠军联赛对垒比利时根特队的比赛前,范加尔问队内前锋约翰・范洛恩:“比利时人何阵可破?”答:“433,老板。”范加尔闻言大喜―范洛恩很清楚用这个阵型,自己将没机会上场,但在紧要关头,他已经将团队利益置于个人之前。

进攻 进攻 再进攻

范加尔一再强调,纪律与交流以及进攻足球理念,是他在阿贾克斯成功的三块基石。说完了前两点,该轮到足球理念了。“观众买票入场,我们兜售产品,阿贾克斯的产品就是攻势足球,而最适宜的阵型非343莫属。从球员到教练都支持这种打法,我们达成一致并共同实施,这就是阿贾克斯公认的办事原则。”

在范加尔治下,阿贾克斯很快成为足球革新思想的先锋。“确实,我得到了在其他俱乐部不可能获得的尝试机会,对于体能训练我有自己的想法,赛季临近尾声时,球队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绝非偶然。”他请来运动生理学专家赫塞,其先进的训练手段和恢复方法令荷兰教练的进修课本就像私塾里的《三字经》。多年后,在艰苦卓绝的英超赛场,两位少壮派主帅莫里尼奥和贝尼特斯也是从体能着手改善球队。

关于战术,范加尔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后卫在所有情况下都要人盯人,从比赛一开始就找到防守对象并尽可能贴身。阿贾克斯一直以来是区域结合盯人防守,后卫根据指示站住位置,只在对手侵入自己的区域后才开始盯防。对后卫来说,如果盯防对象将自己视为一名“杀手”,那便是对这名后卫最好的赞誉。

范加尔足球的另一特征是极高的控球率。足球虽然不以控球率决定胜负,但有效地将球控制在脚下,可以令对手疲于奔命,也能令本方根据自己的节奏打出传切配合,形成大量的三角配合。许多教练在研究“球员如何跑更长时间、跑更远距离”,而范加尔追求的是让皮球的滚动代替球员的跑动。这对于传接球技术的要求相当高,判断能力、出球时机、选择对接球者而言合适的球速……这些都需要反复的练习以及对足球智慧的理解。马特乌斯在维也纳现场观摩了1995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对阿贾克斯“完美的技术”赞不绝口:“到底怎么练的?我们教练也常说‘把球控制住’,可阿贾克斯简直是世界足球的顶峰!作为对手,我只能又爱又恨。”

阿贾克斯控球时,11名球员填充在343的阵型中。范加尔以号码规定职责,在本方控球和对方控球时,要求完全不同。阿贾克斯的各级青年队也按照同样的阵型练习,是以年轻球员可以很快融入一队。这个阵型严格来说近似于3331,不同于另一位号称“343信徒”的扎切罗尼,那是一种高度冒险的打法。守门员不开大脚,短传交给后卫发起进攻。范加尔对后卫的要求,首先是要干净地处理球,切忌拖泥带水。3号布林德选择进攻方向,但真正的场上指挥是4号里杰卡尔德,除一针见血的传球外,他在对方控球时的选位同样重要,是站在卫线身前扫清障碍,还是回到和中卫平行的位置,甚至更加堕后,出任清道夫。布林德身边不是盯人中卫而是积极助攻的边后卫,当他们压上时,身前的左右前卫不考虑补位,保持前倾,但不会越过左右边锋。前卫的目的是为了支援前锋,破坏战术纪律的盲目前插是不被允许的。两名边锋虽然站在边线上,拉开了宽度,但在拿球后的选择相当丰富,既能走边也能内切。如果左路突破受阻,马上转移球至右路,对手会被调动得苦不堪言。

右后卫雷齐格在加盟阿贾克斯前,在格罗宁根打右前卫。“他有速度和良好的预判能力,在这个被局限了的位置上踢得很有效率,并且,他善于发起进攻。我最早让他客串右后卫时,防守的表现实在笨拙,但我相信他只是需要时间来习惯。像他这样的球员,我宁愿冒险也要让他上场。再说,他即便失误,也能凭速度赢得回追的时间。”后来在巴塞罗那,范加尔将左边锋岑登改造成左后卫,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没有人可以否认范加尔率领的巴萨是历史上最具观赏性的球队之一,正因为他坚持进攻的风格,荷兰人即便在下课时,依然有忠实的球迷为他鸣冤叫屈。克鲁伊夫时代,巴萨的会员数量一路呈下降趋势,从最初的108181人下降到了98093人。而在范加尔上台之后,巴萨的会员数量一路飙升,恢复到了106450人的水平。在巴萨百年的这个历史性时刻里,范加尔的风格的确给加泰罗尼亚人带来了很多兴奋点,为加泰罗尼亚足球注入了活力。范加尔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自治区主席普霍尔。迷恋用比对手更多进球的方式来取得胜利,必然会导致防线难以兼顾,1997/1998赛季,巴塞罗那作为冠军,失球数竟高达56个,只有积13分降级的希洪竞技等三支球队超过他们!

细心的球迷不难发现,范加尔是足球界凤毛麟角的依然信赖笔记本的教练。“比赛中时刻作笔记,赛后温故知新,至于别人怎么看待,我根本没兴趣了解。首先,记录下赛前计划的失误之处。比如,利特马宁的位置再向前推进5码能更有效地帮助进攻,那么他身后里杰卡尔德和布林德的位置也不得不重新考虑。为了有效地综合判断各方因素,笔记本不可或缺。然后,记录下球员个人的失误之处,以便在中场休息时有理有据地向他说明提醒。致命的失误更是绝对不容忽略的。赛后根据笔记本上的条目,我会与球员讨论,并在今后训练中进行针对性练习。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啊!”

范加尔还喜欢动用高科技手段,1991年起他便开始给球员看对手的剪辑录像,尤其相对陌生的欧洲对手(当时信息匮乏),一定要做足准备。《世界体育》名记路易斯・加西亚回忆:“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走进范加尔办公室时的惊讶,在诺坎普球场地下那个小房间内,我看到了范加尔办公桌上的一台电脑。那可是1997年,远不像现在这样满大街都是电脑,而在足球圈里用电脑?闻所未闻!后来,我还看到了从电脑里打印出来的形形的分析球员数据的单子。”

范加尔在2002年遭遇滑铁卢,阿贾克斯1995一届在国际赛场上的告别演出弄砸了,荷兰竟未能跻身世界杯32强。范加尔最为推崇的“纪律”和“3331”,成为一柄双刃剑,重创了自己。荷兰国脚自由散漫成性,历届大赛都是习惯性内讧,范加尔“不近人情”的管理,提前引爆定时炸弹,连心腹戴维斯和西多夫都愤愤然退出。3331阵型更催生了“中锋之痛”,范尼、马凯、哈塞尔巴因克、范霍伊东克四个世界一流中锋只能眼巴巴看着一个主力中锋的位置。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篇7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实践能力;网络课程

作者简介:安康(1981-),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讲师;孙亚萍(1980-),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教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S01207031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71-02

“电路原理”是电子信息学科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路原理基本概念、分析方法以及电路实验基本技能。[1]通过制定“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正确把握学科专业课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为学生构建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电路原理的知识结构,针对“电路原理”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实验实践性教学、网络课程建设、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对“电路原理”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做了总结。

一、课堂教学模式

“电路原理”课堂理论内容信息量大、涉及到很多数学公式,且电路图复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在黑板上画电路图、书写数学公式等手段进行授课,不仅耗时且效果不明显。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环境中,加大课堂信息的传递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PowerPoint制作,配有Flash MX动画演示,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注意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能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并引申出本节课讲授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知识点串接,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针对电路课程抽象难理解的内容,采用电路仿真开发环境EWB,让学生感受抽象电路在实际电路中的运行状况,培养学生学习电路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设计

教改之前“电路原理”课堂授课形式多为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缺乏互动性,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不高。[2]教改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此方法对于知识点掌握薄弱的同学效果尤其明显,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回答不上来,脑部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就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在教学设计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引入问题、课堂讨论、仿真验证、问题讲解、知识点总结方式进行辅导。例如在讲解电路定理(戴维宁/诺顿定理)知识点时,通过引入一个工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对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点评,利用电路仿真环境对方案进行设计,确保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无缝连接,使学生通过虚拟电路实验快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三、课程体系构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电路原理”的教学内容,[3]注重“电路原理”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统筹安排。精选出基本、实用与后续课程联系紧密的内容,删减应用性不强的内容。例如讲解一阶/二阶电路时域分析知识点时,讲清楚电路的物理概念,降低该章习题的难度,其中卷积积分、频率响应、状态方程等复杂内容放到“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解。另外对于“电路原理”课程中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章节,虽然该章节内容在“模拟电子线路”课程中作为精讲内容,但是为了让学生尽早对专业知识有更清楚的认识,考虑把该部分内容作为学生自学章节,教师提前布置自学题目,学生通过查询专业资料自学本章,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结束后学生归纳知识点完成读书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评。通过自学让学生对运算放大器的概念及应用有大致的了解,不仅解决课程之间课堂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该门课程的价值所在。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

“电路原理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教师把电路原理实验贯穿在“电路原理”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实践中,加深对电路的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EWB 电路仿真环境

无论是“电路原理”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EWB电路仿真贯穿于电路原理教学整个过程中,该仿真软件功能强大,操作方便,能够将虚拟电路环境与真实电路实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虚拟实验仿真前,需在开发环境下根据设计的方案搭建电路进行仿真,然后在电路实验平台上面调试电路,在实践过程中验证电路设计的正确性,需要在此阶段培养学生调试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虚拟电路仿真环境能够设置一些电路故障以及边界值,不会对电子元器件和实验仪器造成损坏,减少实验过程中因学生操作不当损坏电子器件的问题。

2.电路平台实验

依据电子专业特点,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研组编写一套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电路原理实验指导书,授课计划共开设八个实验: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受控源VCVS、VCCS、CCVS、CCCS的实验研究;叠加原理的验证;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RC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用三表法测量交流电路等效参数;RLC串联揩振电路的研究;功率因数及相序的测量。

每个实验都包含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预习思考题和实验报告。另外教师还设计了需要学生课后自学的实验比如关于EWB Multisim仿真软件的学习。实验中注意学生操作时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例如试验“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因为该实验涉及到依据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列写方程,需要对电路设定参考方向再列写KCL/KVL方程,但是学生初次接触电路,对参考方向的理解比较欠缺,单纯的课堂理论讲解使学生对参考方向掌握情况还不够深刻,经过这个实验的验证,学生动手测量和操作,对参考方向有较深的理解,做习题时慢慢养成分析电路前设定电路参考方向再求解的习惯。

3.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在学生具备电路软件仿真和硬件调试能力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子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将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引入到“电路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根据需求指标设计方案,采用EWB对方案进行仿真,验证设计的方案是否可行,制作硬件调试系统,在调试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对硬件进行修改调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系统。教师在学生课程设计期间给予适当辅导,学生作为主角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动手操作能力,为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做好前期工作准备。

五、“电路原理”网络课程建设

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电路原理”教学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教学平台,“电路原理”网络课程网址:http://221.12.26.150/tea_main.jsp。电路网络课程建设框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信息资源包括教师信息、课程信息以及课程调课、停课、考试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课堂理论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师批改完每章作业后设置的该章作业的答案以供学生查看,学生通过及时下载作业资源找出自己做错的地方,不断改进。另外电路自学章节选题部分教师均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验课件以及实验仿真环境,网络平台中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可以针对硬件实验平台设计实验方案、仿真分析,提高硬件调试成功的概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师生互助学习资源通过开展答疑讨论、作业提交、自主测试、课程反馈等模块,为教师网上教学和答疑提供便捷的手段。

六、课程考核评价指标

“电路原理”课程考核主要从理论考核和实验实践考核两方面进行。考核成绩构成如下:期末成绩占55%,期中成绩占15%,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期中考核可以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也可以通过制作电子系统提交论文的方式考核,平时成绩考核包括学生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出勤率、课堂提问、读书报告完成情况、课程作业和实验考核构成,其中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部分(报告能够体现实验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理念、实验数据分析)以及实验操作部分(考核仪器仪表的规范使用、电路测试能力等)。通过给予平时成绩灵活的权重,建立多元的、综合性的总评制度,尤其对学生创新的、探讨性的观点给予鼓励和支持。

七、总结

“电路原理”课程经过电子教研室教师的共同努力,以电子专业2010级和2011级“电路原理”课程考核成绩为依据,学生基本上能够较好地掌握电路原理的知识点,部分同学能够对电路灵活设计,学生整体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电路原理”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电子教研室教师不断地努力和探索,紧跟社会的发展方向,将“电路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周茜,徐亚宁.《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4):113-116.

[2]戴文.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22(4):34-35.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篇8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罪与罚》中做过这样一个追问:如果没有上帝,道德何以可能?他说,如果没有上帝、没有灵魂不死,就没有道德,一切都可以做,以此对19世纪中叶俄国黑暗堕落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理性的鞭鞑。于是,这让作为伦理学者的何怀宏很有一番感慨:“如果没有上帝,则一切都可能发生,人可以尝试一切……。这思想是建立在无神论上的,建立在否定道德的绝对性的功利目的论上的。但有了上帝就不一样了,人就再不能为所欲为。不仅个人不可以为所欲为,任何集体乃至整个人类也不可以为所欲为。”(参见何怀宏:《假如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载《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1999年第7期)

但对功利主义颇有微词的何怀宏是否想过,如果道德的基础是上帝,难道就能使人摆脱功利主义目的论的干系吗?按照经济学者盛洪的看法,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意识恰恰是功利主义的表现。他在《道德·功利及其他》(载《读书》1998年第7期)一文中写道,“做好事就是在投资,做坏事就是在欠账。投资总有回报,欠账总要偿还。如果把这样的认识加到当事人的成本-收益分析中,看来不平衡的‘资产负债表’就会被做平。”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会得到当世的报应”,“如果我们想象,人可以长生不死,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虽不可能,却有一种补救措施,即假想人还有来世。如果人还有来世,就相当于人的生命被延长。生命被延长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几率就增加了;如果人们总是来来往往于世间,就相当于人是永生的,善恶终归有报。因此,不管有关‘来世’的想法是否真实,却会对人们有关成本和收益的计算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一个人人‘与人为善’的结果。

看来,无论对西方的基督徒还是中国的善男信女,经由“天堂”和“地狱”加权以后的收支平衡才是维系道德的根本。因此,我不得不失敬地说一句,上帝在道德维系过程中扮演的只是一个掌柜的角色,是一个握有最终分红决定权的掌柜。在经济学家看来,宗教信徒不过是一个做出跨期选择的理性人而已。尽管如此,对盛洪的功利主义道德观,我仍是持了保留态度。(可参见我1999年3月12日为《经济学消息报》写的连载《经济学家的道德忧患》之三——“盛洪与他的道德功利说”)

汪丁丁说,上帝的效用是什么?对不信仰的人,上帝没有任何效用;对信仰的人,上帝几乎就是一切。这样一来,何怀宏把上帝作为道德的前提,对我等既不信教又不吃斋的凡夫俗子来说,岂不只能永世充当无德之辈了吗?因此,即使用功利主义解释道德,也不能象盛洪那样只乞求来世的报应。我们必须给那些不信上帝、却希冀德性的芸芸众生寻找一个今生的平衡,他们需要一个证明自己的理由:如果没有上帝,道德仍然可能!

二、如果没有道德,上帝何以可能?

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法,如果没有上帝与灵魂不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罪与罚,有关善恶、正邪、功罪的道德判断就会失去最终的根据;于是,一切都可以允许,一切都可以做。陀氏这里描绘的事实上是一个霍布斯意义上的“丛林世界”,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对所有人为所欲为的蛮荒社会。但我们不得不追问:人类从野蛮跨入文明,只是因为那个全智、全能、全善的上帝突然唤醒了我们的罪恶感吗?或许,我们还应该形而下地设问:是不是有足够的史料证明,在耶稣、甚至古希腊奥林匹斯的众神诞生以前,人类就如同野兽般缺乏对自身善恶的判断?宗教意识是道德意识必不可少的前提吗?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批驳过种种借助纯粹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上帝的信仰,而对上帝的信仰恰恰是人类的道德诉求。因此,不是上帝创造了道德,而是道德创造了上帝!传统道德是以神学为基础的,但康德却颠倒了这一顺序,力图证明宗教信念是靠人类道德理性来支撑的。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道德的拷问在康德这里变成了对上帝的拷问:“如果没有道德,上帝何以可能?”。

康德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被哲学史称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是一把砍掉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海涅语)。但面对失去了神学基础的道德,我们也许不得不进一步追问:那拯救人类文明的道德又是从何而来?康德把它归为一种绝对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律令”,并认为它是一种“超越人类理性极限的”、“无条件的实践法则”,是一种“超验的”和“不可言说的”东西。由此,康德哲学摧毁了人们心目中那个“世俗的上帝”,但又为他们架构了一个“理性的上帝”,并给其后200多年的西方思想界带来一种“理性主义”的滥觞。

不过,这种“康德式”的思辩逻辑看上去尽管很美,但却会让一个信奉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功利主义者”(遗憾的是我恰巧是这么一个无可药救的人)深感不安。他们的信念使他们相信,这个世界不会无中生有,他们必须、而且也能够——为道德、甚至为上帝寻找一个“功利主义”的理由!

三、如果没有效率,道德何以可能?

我们的“故事”不妨先从道德开始:那是一群生活在500万年以前的“猴子”,或者我们也可以按照林奈的自然分类把它们归为“灵长目”下的某一属种;温热的气候给它们带来充沛的食物,茂密的原始森林是它们躲避天敌的优良屏障;夺取食物和配偶的竞争虽然严酷,但还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除了哺育后代,它们无须向其他个体负责;这是一个富庶的霍布斯“丛林世界”,冲突只发生在偶尔出现的利益交集。

大约450万年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我们的星球进入了最近一次冰河期,于是一切都变得严峻起来;夺取生存资源的斗争日趋残酷,许多个体甚至不得不为此付出生命;这是一个兽性张扬的时代,“丛林法则”让所有个体都跌入“囚徒困境”的炼狱;但这也是黎明前的黑暗与新生的洗礼,正是这种“绝望”孕育着行为与规则的创新;曾经“衣食无虞”的生灵们发觉,单靠个体的力量已经无法战胜环境;于是,一种有利于合作的行为规则开始崛起;这是个体对自身艰难的超越,是霍布斯“丛林世界”的自我扬弃;我们虽然无法确认这一“奇迹”产生的过程,但有几个途径是可能想象的:

第一,竞争的个体从家庭成员的合作中受到启发,把“亲缘利他”扩展到血亲以外;第二,纯粹的基因突变改变了生物行为,进而导致个体间的合作。总之,我们虽然无法精确地描述这一“奇迹”;但只要这个“奇迹”一旦发生,接下去的事情就容易多了:因为对原始的霍布斯“丛林世界”来说,合作比不合作具有更大的生存效率,它可以为合作双方带来合作剩余;而进化则是环境对效率的选择,漫长的演进倾向于把任何更具效率的小概率事件变成一种历史的必然。

这个“奇迹”虽然不是发生在所有“猴子”身上,但庆幸的是我们的祖先恰巧成了幸运的一族;在其后的进化史上,我们将看到合作的方式不断得以强化;终于到了那一天,我们可以把这种由进化而来的新的行为规则称之为“道德”!如果愿意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把人类所有的善行和德性都归结到这里:无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判断”还是康德的“道德律令”,无论是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还是海萨尼的“履约内驱”;总之,这就是那个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引领我们超越“囚徒困境”的博弈共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不得不说,是“合作”或者是“道德”导致了人的产生!

汪丁丁后来告诉我,上面这个“故事”中的大部分猜测都是能够成立的。美国最新的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已经证明,早在工具的使用(250万年前)之前,即大约450万年以前,由合作而产生的社会交往就已经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祖先的生理结构和大脑结构。汪丁丁最近发表的一个读书笔记,详细介绍了从猿到人如何建立合作关系的最新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参见汪丁丁:《信誉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意义》,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2期)

四、如果没有效率,上帝何以可能?

如果人类道德的起源可以追溯至450万年以前,则上帝(宗教)就根本不可能成为“善”

的前提。尽管生物学家发现过某些动物的“仪式”具有“宗教”含义,但这只是一种拟人化的比喻。(参见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人类意义上的宗教,必然产生于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这是非常晚近的史实。但所有的宗教禁异都与抑制个体私欲有关这一事实,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宗教在强化人类道德行为上的积极意义。

关于宗教的“故事”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在250万年以前学会了使用工具,而学会

“钻木取火”则是10万年以前的事;这些知识和技能虽然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但也使那些在“冰川期”确立起来的行为规则受到空前的挑战;既然无法独立生存会迫使个体合作,一个逻辑的推理便是,个体生存能力的强化会反过来导致合作的涣散;没有力量能够阻止这种道德的反叛,除了生命对死亡的畏惧;最初的宗教意识也许纯粹是一种“超越死亡”的幻觉,但它却有益于抑制道德制度的崩溃;在道德起源的“故事”中我们指出过,对霍布斯“丛林世界”的超越是一种具有效率的事件;当宗教意识有利于巩固这种超越时,它自身也会伴随着效率的提高被环境所选择;制度化的宗教不仅强化了人类的合作关系,而且还在某种程度大大降低了人们的沟通成本。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列宁的那句名言:不论你在世界的那个角落,不论你使用何种语言,只要凭着《国际歌》,你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志。

宗教的这种作用不但体现在经济活动上,而且还被人类滥用于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审判布鲁诺的宗教法庭、中世纪的“”和现代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都是打着宗教的幌子对异教徒实施残酷的杀戮;这是宗教的堕落,从而使宗教背离了它的初衷;人类需要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来确保我们不会再一次陷入霍布斯的“丛林世界”,这种制度安排就是更晚近才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在经济学家看来,宗教审判的衰落和司法制度的兴起其实是两种制度产品的替代,一如道德意识的产生和宗教意识的产生其实是两种制度产品的互补。在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的视野里,道德、宗教和法律都是效率的产物。

这是我们通过两个“故事”得出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主宰霍布斯“丛林世界”的理性是个体理性,它必然会导致“囚徒困境”式的纳什均衡,这种均衡在集体层面上是无效率或低效率的;我们把演进的理性看作一种协调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矛盾的产物,一种在动态博弈和演进博弈过程中产生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个体理性解决的是个体的生存效率问题,而演进理性解决的则是社会的生存效率问题;正如哈贝玛斯所问,社会何以可能?对“囚徒困境”的超越需要人类形成某种规则性的博弈“共识”,而道德与宗教都是这种“共识”的表现形式;相对于没有“共识”的霍布斯“丛林世界”,由道德和宗教所带来的合作剩余就是一种效率,而进化则是环境对效率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道德与宗教都是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演进的产物,从而也就是演进效率和演进理性的产物。

上一篇:品牌推广策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广告策划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