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版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6 12:01:43

模版行业分析报告

模版行业分析报告篇1

发行量下降、广告经营额走低、纸张涨价,接二连三的利空打击,将传承百年的传统报业版图冲击得一塌糊涂。在数字化浪潮的荡涤中,不仅国外的百年老报接连关张,国内许多报纸更被逼入生死挣扎的边缘。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其实,传统报业面临困境的原因就在于百年一贯的商业模式已难再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两次销售”模式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全媒体时代已难以为继。

究其因,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和不断创新的电视媒体纷涌抢夺传统报业的广告资源,受众市场的“碎片化”正已席卷残云之势挤占传统报纸的读者,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和多元化的数字新媒体,正严峻的考验着传统报纸受众和广告商的忠诚度。新形势下,报业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正被迫发生巨大的改变。作为报业市场主体的报业集团对环境变迁的反应如果不够敏捷,应对竞争的策略如果不够灵活,那报业集团的生存与发展前景堪忧。报业要重生,首先就要在新媒体环境中重新进行价值定位,也只有适应环境并在价值再定位的基础上重构自己的价值创造体系,报业集团才能在全媒体竞争环境中取胜。而价值链理论正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工具。

二、理论基础

在价值链理论看来,企业是为某一价值创造而存在,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其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运作流程就是一个价值的传递过程。其核心观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 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流程设计最合理,整个链条最优,每个链节点成本最低,增值贡献最大,企业的最终价值就最大,从这层意义上看,价值链理论一个成本分析工具。同时,价值链理论更是一个战略分析的方法。它认为,企业间的竞争, 不只是某个企业间的竞争, 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 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 而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决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使用价值链分析时,按照价值链所包含价值活动单元的多少,并以独立的企业作为价值链的一个链结来对价值链进行分类,通常可以将价值链分为纵向(行业)价值链、横向(竞争对手)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三部分。

通过对行业价值链进行分析研究则可从战略上明确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和优化本企业价值链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 销售渠道)价值链的关系,促进成本的降低或差别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与范围,把握成本优势或差别化优势;分析研究竞争对手价值链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深入调查,摸清竞争对手产品的差别化优势或成本优势的来源,从而借鉴竞争对手的经验、方法,采取措施,优化本企业的作业和价值链,使企业赶上或超越竞争对手;而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就是把企业的价值活动进行分解,通过考虑这些单个的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据环境和资源整合的需要进行价值链重组来降低成本。其中,内部价值链分析又是处在横向、纵向价值链分析的节点上。通过价值链分析,能够发现不合理的、运作效率低、成本较高业务流程,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使企业整体价值链成本最低,实现业务流程总体价值增值的最大化。

三、数字报业的客户价值分析

在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时,先要定位企业的价值所在,只要找准企业的客户和客户价值,我们才能去构建企业的价值传递链节,这是价值链分析的终点,也是起点。

因为数字报业方兴未艾,还存有诸多未知的领域,我们在分析数字报业的客户价值之前有必要对传统报业的客户价值及价值链进行分析。不同于其他产业,传统报业提供的是信息产品,是新闻及相关内容。报纸的客户价值是满足受众的信息获取价值和广告商的广告传播需求。因为绝大多数的纸质报媒是靠广告收入生存,而扩大发行市场的目的是满足广告商传播的需求,因而报纸的终极价值就是广告传播价值。基于此,传统报纸走的是两次销售的商业模式,即先由订阅和零售等发行方式进行报纸对读者的销售,再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吸引其注意力,进而促其转化为有购买力的影响力销售,从而获取两次销售收入,即初次销售的发行收入和二次销售的广告收入。这样,报纸要面对两个市场,即由报纸和广告构成的有形市场和由影响力而形成的无形市场。由此也决定了报业集团的价值链也有别于一般企业。报业集团要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同时在两个市场上展开竞争,并培育相应的竞争能力,进而能满足读者和广告商的价值需求。

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战略转型已成为报业集团唯一的现实选择。怎样转?如何转?这已成为当下报业经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报业集团原来主要以纸质报纸的生产、经营为主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内容生产和广告经营,而数字时代的报业集团显然已不能局限于此。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信息传输、存储技术及传播介质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技术在报业的发展中已扮演这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国内外报业的探索与实践来看,数字报业已初具雏形,形成为以纸质媒体、电视、电视、广播、网络、手机以及其他电子显示终端等为基础平台, 以文字新闻、娱乐、音乐、游戏、影像等为内容, 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网络、光盘、唱片和手机媒体为媒介, 以调研、策划、制作、包装、发行、传播、广告,以及相关商品开发、服务为流水线的运作体系,突破了媒介界限,打破了地域局限的全媒体运作产业。数字化报业集团也逐步会成为一个集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网络、光盘、唱片和手机媒体为介质的、全媒体经营的产业集团。

由是观之,数字报业的客户价值已远超越传统报业的价值边界,它的客户是除传统报业读者之外的所有全媒体受众。因而,其客户价值也是除了新闻内容和广告传播价值之外的,满足全媒体受众综合信息服务、广告传播和在线综合服务价值(下文还要详细分析)。

四、再造数字报业集团的内部价值链

谈论数字报业价值链之前,我们以传统报业价值链分析作为参照。

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价值链是由基本价值链和辅助价值链组成。根据传统报业两次销售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报业集团的价值活动中的成本和收入环节分解开来,将为主业生产的服务环节,诸如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办公大楼等折旧、技术开发等作为辅助价值链,而将采编、印务、发行和广告等直接创造价值的环节做为基本的价值链节。两次销售的模式决定传统报纸的基本价值链包括采编、印务、发行和广告四个环节,其中,价值生产的起点是内容的生产与加工,终点是广告价值的实现,内容的价值往往决定广告的价值,因此报业价值链的最核心环节是内容采编,也即“内容为王”。实践中,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子报子刊日渐增多,作为报业市场经营主体的报业集团根据战略需要不断的进行资源整合,通过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延伸了企业价值链,将报纸产业的价值链不断内部化,也就是说,在我国,报业集团内部基本上就整合了除新闻纸生产等少数环节外的报业整个产业链。集团的内部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就是内容的生产与加工、发行、传播和广告经营。从价值传递的运行轨迹看,其内部价值链呈单向度线性状态。

数字报业是从传统报业发展而来,但因面对的受众群体和服务的对象都发生了改变,数字报业与传统报业的客户价值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两者的商业模式必然有很大区别。从实践来看,传统报业的两次销售模式逐步为数字报业的多次、多样销售模式所取代。所谓多次销售,指数字报业基于一次内容生产加工,可以利用技术多次生成,通过全媒体多次,从而满足受众的多点信息接触需求;所谓多样销售,是指数字报业除了经营纸质媒体,实现广告盈利外,还可以不断的拓展增值服务,如基于强大内容生产的各类电子出版,基于手机报的增值服务,基于强大品牌力量的咨询、会展等服务,基于报业网站平台的信息、娱乐、游戏、视频点播和在线电子商务等服务,以及由此产生的广告盈利。

为实现多次、多样销售需数字报业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和运作流程,必须重新梳理价值创造环节,重构与之相适应的价值链。

相对传统报业,数字报业的辅助价值链环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基本价值环节则不同。首先,数字报业的产业链变得极为复杂,不仅有纸质报纸的出版、发行和广告经营链,更有电子纸、网络(含视频和广播)、手机及其他移动电子终端的出版、广告经营和服务,这一条功能交织的链条新整合进了许多信息通讯技术商、软件研发商、内容提供商,以及电信运营商;同时,基于数字报业运营平台的各类在线服务、电子商务、物流及会展等增值服务又延伸了数字报业价值链,极大的拓展了其价值版图,延伸的价值环节又整合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供应商,形成新的价值链。其次,从横向价值链分析来看,与数字报业构成竞争关系的对手很多,不仅有传统的电视、广播,新兴的网络和移动媒体也逐渐加入,对数字报业构成全方位的竞争。

据上述分析,广告价值和增值服务价值是数字化报业集团存在的终极价值,那么,重构其内部价值链必须以此为依据,并以此为归宿,设计适合于报业自身条件的价值创造环节,依托原有竞争优势,整合集团内外资源,再造业务流程。

广告价值是报业集团未来最重要的价值中心。其价值构成除了纸质媒体广告外,就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判断,今后可能更多价值将由网络、手机及各种电子终端(媒体)来创造。其盈利模式大致与传统报纸近似,也是分两步走的销售模式,即先销售内容,再实现广告销售。从这个意义讲,“内容为王” 仍是数字时代的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是,报纸是其实现广告价值的途径之一,而全媒体的多点,多渠道广告销售则是未来报业集团的主要价值创造形式。围绕这条核心的价值创造路径,国内外报团陆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渐次勾勒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内部价值链形态。我们大致将其表述为单向、放射状链条:即内容一次生产――多次数字生成――多媒体传播――多媒体广告经营。在这条链条中,强大的内容生产和加工仍是数字报业核心环节。

增值服务价值是数字化报业集团的另一重要的客户价值。其价值实现方式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内容销售,一个是服务增值。所谓内容销售,就是报业通过多种终端,如手机、网络、电子纸、PDA等实现内容收费;服务增值就是报业借助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和纸质平台开展的各类出版、电子商务、在线服务、咨询、活动、会展等服务,实现盈利。根据这一价值传递路径,我们可以总结为散点放射状价值链:即内容生产与生成――多平台传播――多形式增值服务。

其实,这两条价值链并不是并行分离的,而是相互交织、互为促进的。两根链条中的内容的生产与加工是重合的环节,多媒体传播平台也是一个,广告经营和增值服务都是向下延伸的链节点(功能)而已。只因数字时代的报业集团是多传播平台运作,致使内部价值链在广告运作和增值服务环节交织缠绕,最后将会形成一张复式网状结构链。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 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年版,第36、56 页

[2]李婉莹: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企业成本控制探索.《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财会通讯综合》(中), 2009 年第1 期

模版行业分析报告篇2

今年3月中旬,美国报业协会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报纸行业的广告收入同比下降了7.3%,其中印刷广告收入同比下降92%。美国报业协会在该报告中称,美国报纸行业2011年的广告总收入为239亿美元,同比下降19亿美元。美国报纸行业在2011年的总收入达到了340亿美元。但与谷歌比较,该数字不及谷歌一家公司去年的营业收入。2011年谷歌营业收入取得了379亿美元不俗业绩。美国报业协会还称,随着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去年美国数字报纸浏览用户大幅增长,达到1.1亿用户。受此驱动,去年四季度美国报业数字广告业务收入增幅达到3.1%,但这一增长幅度还不及前几个季度的一半。

另据国外媒体报道,市场调研机构eMarketer预计,今年美国报纸行业数字广告营收将增长11.4%,达到37亿美元,但仍然无法抵消印刷广告下滑带来的影响。eMarketer预计,2012年美国印刷报纸广告支出为194亿美元,继续下滑6%,今年报纸的数字广告销售将增长11.4%,但总额仅有37亿美元。也就是说,报纸行业在数字广告方面营收的增加并不能阻止总体的下滑趋势。

今年3月皮尤调查的数据显示,报纸行业非常重视在线广告领域的机遇,但同时也认为针对性广告和新广告格式也是重要的营收增加来源。移动业务也是印刷媒体行业的一个亮点。皮尤调查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四季度,移动广告营收在数字营收中所占比重增长了9倍。

eMarketer预计,到2016年,美国报纸行业的在线广告(包括移动显示广告和搜索广告)营收将增加到45亿美元,同期印刷广告的营收将不断下滑,但其数额仍然会超过在线广告营收。到2016年,报纸行业每年的广告营收仍会下滑大约1%。

一方面,传统报纸营收在下滑,另一方面,美国报纸网络版收费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报纸网站开始向读者竖起付费门槛。

纽约时报公司去年3月针对《纽约时报》的网络阅读权限收费,免费读者每月只能在其网站阅读2。篇文章,多看文章就得掏钱。迄今为止,该报已有38Xf网络版付费订户,相当于其日发行量的一半。

无独有偶,据美国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网站报道,美国1400多家日报中的20%左右将在今年年底前对其数字版报纸收费。今年3月初,美国第三大报纸,《洛杉矶时报》开始对其网站的完全阅读权限开始收费。之后,越来越多的发行商表示将尝试这种运作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甘奈特公司在报纸发行方面的收入比3年前减少了1.3亿美元。甘奈特在2月份的公告中称,将对80种报纸设置付费门槛。在这种环境下,报纸网络版收费可谓不得已而为之。

报纸网络版收费模式探析

当《纽约时报》刚刚在付费模式中取得成功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报纸网络收费这种模式获得了广泛的成功。但至少,大多数没有失败,仍在积极地探索。从总体看,《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或《金融时报》在实施商业转型时,运用多种手段,收益差异很大,形成多样的模式。本轮报纸网络版收费颇具个性化,其中以下五种模式颇具代表性:

1.《洛杉矶时报》网收费模式。

按照该报制定的“新订阅计划”,每位网络版读者每月可免费阅读和下载15篇文章。如想阅读更多的文章,必须加入该计划。加入该计划后,网民便获得阅读和下载所有文章和各类信息的权利。读者在加入该计划之初可获得优惠,即第一个月只需支付99美分,就可以阅读网络版全部内容,而且没有篇幅限制。从第二个月起,每周订费增加到3.99美元。为方便读者,报社还推出不同收费标准的套餐,其中包括每周支付1.99美元,即可不受限制地阅读网络版和星期日特刊的消息。印刷版订户阅读网络版无需另外付费。该报总裁和首席运营官凯茜·汤姆逊说,读者希望实现新闻产品的个性化,他们将满足读者这个愿望。

2.《纽约时报》网收费模式。

每月可免费阅读20篇文章。印刷版订户可免费阅读数字版。数字版基本套餐一年195美元。限制数字版阅读权限确实起到了阻止印刷版订阅量下降的作用。截至去年9月份,该报周日发行量实现了五年来的首次同比增长。目前该报已有38万数字版付费订户,相当于其日发行量的一半。

3.《明星论坛报》网收费模式。

每月可免费阅读20篇文章,获得完整阅读权限需每周支付1.99美元,印刷版订户可免费阅读数字版。从开始对网站的完全阅读权限收费以来,该报网络点击量仅下降了12%左右。但新增数字版订户产生的收入超过访问量下降造成的损失15倍。

4.《华尔街日报》网收费模式。

部分文章免费。网络版基本订阅套餐207美元一年。《华尔街日报》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便限制了部分网络内容的阅读权限。截至去年秋季,其数字订户已有S37万左右。其中约8万订户阅读的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电子书阅读器上的版本,其余订户则阅读电脑网络版本。

5.《波士顿环球报》网收费模式。

开设收费网站,印刷版订户有完整的网站阅读权限,否则每周支付3.99美元。《波士顿环球报》采用严格付费专区制度,该报的免费网站没有关闭,只不过付费版提供的内容更多。

以上这五种模式共同点在于,通过推出多个套餐供用户选择,让用户选择不同的付费方式,从而享有不同的权限,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用户。

报纸营收来源主要有三个:内容、广告、流量。美国的流量费相对于整个经营收入来说,是很低的,因此内容和广告是其收入的两大块。报纸运营商对于内容的收费是非常小心的,绝不能让收费门槛过高而抑制阅读市场,从而影响广告市场。

模版行业分析报告篇3

目前,数字报刊已经呈现出以“原版原式”为基本特点的多种数字报刊应用技术,有关新媒体和报刊数字化的营销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之中。

数字报刊技术现状分析

1997年,北大方正推出了第一个用于报纸信息的电子报系统,陆续提供了网页、版面图和PDF及CEB版式文件等在互联网上展现报纸内容的数字化技术。10年来,报刊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创新。

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发展数字报业的目标。一年来,全国报业对数字报刊和新媒体的探索与尝试可谓精彩纷呈。以下对数字报刊及新媒体应用的四类典型技术做一个简要分析:

基于版式文件的数字报刊技术 用于展现数字报刊的版式文件主要包括基于TIFF/JPEG的版面图和PDF/CEB的版面文件等版式浏览技术。这类技术的共同特点是基于标准的数据格式,相应的浏览/阅读软件可免费下载/内置,便于应用与传播。这是最早应用的一种“原版原式”的数字报刊技术。

版式文件可以通过报纸排版或输出软件转换生成,制作方便;生成的数字报刊以文件形式在网站上,无须特殊技术平台,运营方式简单、成本很低。此外,通过集成DRM技术可以支持收费发行。但是,标准版式文件的阅读形式以版面缩放和鼠标拖动为主,与互联网的browse&click阅读模式相差较大、也有别于纸张报刊的翻阅模式,阅读体验一般;其互动技术和多媒体展现技术受版式文件格式的局限,扩展性较弱。相应地,报纸版面广告的多媒体化和替换更新比较困难,不利于数字报刊的增值运营。

基于版面图的HTML数字报刊技术2006年,以版面图导航、版面和稿件分栏显示的HTML数字报刊技术(以下简称HTML数字报刊)迅速在全国报社广泛应用。这类技术以通用的HTML格式展现数字报刊,并提供“原版原式”的版面图为基础的图片热区链接技术,点击文章区域即可阅读相应图文内容;也可以加入相应的视音频和Flash内容。因此,符合互联网的浏览习惯,便于传播。

HTML数字报刊数据量较小,且跨浏览器、跨操作系统,具有HTML网页的扩展性好、互动性强与多媒体表现力强等特点,阅读体验比较好。此外HTML数字报刊便于搜索引擎的索引和检索,检索结果可以精确定位到相应内容网页;对于数据量大的视音频、Flash数据,可以缓冲、延迟下载,先展现报纸版面的文字和图片内容,以保证网页展现的响应时间。

通过一个网站平台,就可以方便地展现以文字图片为主的HTML数字报刊,一期数字报刊的数据量也比较小,存储和带宽资源要求相对适中,运营成本可控;此外,HTML数字报刊的制作通过版面反解标引和自动转换生成HTML网页两个步骤即可实现,基于排版文件的反解和标引1~3分钟即可完成,制作成本较低。

HTML数字报刊支持访问控制技术,可以方便灵活地实现基于版面、叠和日期的付费阅读和订阅服务,可以方便地实现数字报刊的收费发行。免费的数字报刊,对数字报刊的HTML版面和文章的点击可以大大增加网站的点击量,从而提升网站的广告价值,有利于互联网免费阅读、广告营销的业务模式。

基于Flash等多媒体专有格式的离线数字报刊技术 Flash等多媒体专有格式的数字报(以下简称离线数字报刊)主要继承和应用了电子杂志技术,可利用Flash等多媒体制作技术加工报刊内容,展现形式绚丽多彩,按报纸期刊打包所有版面,提供以离线阅读为主的多媒体数字报刊,也可以提供阅读控件实现在线翻阅。

离线数字报刊的多媒体展现形式多样、支持可动和扩展,有很好的阅读体验。但是,大量的多媒体内容容易导致数据量过大,带求了阅读体验、运营与制作成本等方面的消极因素,并制约离线数字报刊的应用规模。

例如,离线数字报刊一期30~50M的数据量,使其下载和在线速度受到制约,降低了阅读体验:且带来存储空间和下数带宽等运营成本的提高。此外,制作和审核这些多媒体新闻信息内容需要相应的编辑制作团队,人力资源和静作成本较高。

与杂志不同,报纸是每天制作发行、当天阅读的大众新闻出版物,随着读者和报纸数量等运营规模的扩大,离线数字报刊的数据量(以10万人每天阅读50M数字报刊为例)将成为制约其运营规模扩大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商业模式方面,专有格式的离线多媒体数字报刊,其下载和翻阅点击不直接带来网站点击率的提升,免费发行的广告收益模式不易见效。而基于Flash的离线数字报刊需要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才能够实现付费发行,但相关技术尚未成熟。

移动数字报刊技术 移动数字报刊技术目前主要有基于电子阅读器的数字报刊(以下简杯电子报)和彩信手机报两种形式。

电子阅读器是专用电子设备,支持DRM技术,可以实现数字报刊的收费发行,订阅下载之后可以像纸张报刊一样,方便地随时随地阅读。但是,由于普及率低,目前的设备价格还比较高,因此,电子报的大规模应用需要阅读器的价格降低和普及。

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因其4.8亿的广泛用户群而越来越受到关注。彩信格式的手机报发现和阅读方便,包月收费的模式已经受到用户认可,应用前景广阔。例如,中国移动包月收费的移动手机报已经拥有1000万读者。

但是,目前的彩信手机报阅读体验还需要提高,尤其是实现形式单一、信息量受限且内容统一、单词。手机报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以便在数据量和屏幕的双重限制下,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精准的内容服务。

一年来,众多报社在应用上述四类数字报刊技术的过程中,对数字报刊的运营模式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分为收费订阅、免费发行加广告营销两种。

《广州日报》HTML数字报刊已经提供了1年的免费发行服务,其数字报刊的点击量占大洋网()的62%;而《广州日报》的纸报订阅量在同期还略有提升。这一方面说明,在网络信息泛滥的今天,符合网民浏览习惯的HTML数字报纸可以依靠品牌和内容吸引大量网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数字报刊技术促进了未订阅纸报的网民阅读数字报刊、并进而订阅纸报,是吸引网民(特别是已流失读者)回归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温州日报》、《健康报》、《中国交通报》等地方相行北类报刊,以提供有特色的区域性和专业类新 闻信息开展了收费发行服务。从国外来看,Newsstand和Newspaper Direct等网上数字报刊发行商分别发行数百份报刊,并全部采用了有偿发行数字报刊的服务模式。可见,有偿发行服务是未来非常重要的运营模式之一。

其中,手机报作为已经成熟的收费发行服务,除中国移动之外,《人民日报》手机报、浙江手机报、《广州日报》手机报等已经形成了有稳定客户群和规模收益的手机报运营服务。

在互联网发达、二十年内纸报发行不断下滑的美国报业,《纽约时报》2006年数字运营总收入达到2.74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8%;其中,在线广告收入增长41%。《华尔街日报》首创收费网站运营模式,网络报纸发行达80万份,收入达1.5亿美元,在线订阅已超过印刷版发行收入。这两种分属大众类与专业类的报刊采用了不同的运营模式,但都获得了成功。而日本以特有的I-mode技术实现了手机报的普及和大规模商业服务。

如果说200份数字报刊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数字报刊的“播种期”已经基本结束,那么,中国数字报刊的“成长期”已经到来。

这一时期,如何实现数字报刊的健康发展,即实现数字报刊业务的不断增长和持续盈利是当前在发展数字报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也是报业成功转型、实现数字报业战略的关键课题。

在报社探索数字报刊盈利模式的过程中,面临收费订阅和广告营销两种可能的运营模式,数字报刊技术又将如何发展和演变?

数字报刊的技术发展方向

简要地说,数字报刊技术将向提高生产与运营效率、降低制作与运营成本、提供更好用户体验、支持传统和数字业务的良性互动和全面发展的方向演变。可以预见:

数字报刊制作将与采编/排版系统集成,提供高效、准确和自动的数字报刊制作技术。

数字报刊广告将与报社广告系统集成,共享广告业务资源和管理技术。广告技术集成具有重要的应用背景和现实意义――当前报业每年数百亿的广告收入已经拥有广告市场的较高份额,依托纸报的广告优势实现传统报纸和数字报刊广告的互动经营,才能保证数字报刊广告营销模式的良好发展,相应地,报社将是经营数字报刊广告的主体力量。

数字报刊制作将与报社检索系统集成,快速形成历史数字报刊资源;并提供数字报刊图书馆技术,实现数字报刊的B2B营销模式,作为B2C发行的有效补充。

在线数字报刊将与网站平台整合运营。一方面,改善在线数字报刊的多媒体表现力,利用数字报刊的点击量提升网站影响力;另一方面,形成数字报刊与网站新闻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的整合互动,减少数字报刊多媒体内容制作的重复投入。

数字报刊将与移动技术充分结合,全面提升手机报阅读和运营技术。

北大方正最新研制的手机报技术,可以提供链接跳转功能的目录导读和图文混排的阅读体验。此外,还提供了全文检索、好友转发、语音朗读和书签标注等改善用户体验的阅读技术。相关技术创新将使手机报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和喜爱。

此外,改变网民的阅读习惯,提高数字报刊的影响力也是数字报刊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北大方正近期推出的“爱读爱看”数字出版平台(.cn),提供了聚合的数字报刊发行和内容服务,将提高数字报刊的公众影响力。

从数字报刊的展现形式上看,依据第一部分对现有四种数字报刊技术的特点分析和上述数字报刊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个人认为以下三种形式将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和特点,相互补充,形成数字报刊发展阶段的主要盈利模式:

在线数字报刊服务 将以HTML数字报刊技术为基础,结合网站平台,形成面向大众客户的大规模阅读服务模式,并以阅读方便、快捷且互动性强的用户体验为特色。既可以提供大用户量的数字报刊收费订阅服务,又可以与网站平台相结合,实现免费发行和广告营销的盈利模式。

离线数字报刊服务 将以专有多媒体格式的离线数字报刊技术为基础,把数字报刊内容做精做深,以附加多媒体内容和表现力为特色,形成面向小众客户的精品阅读服务模式。盈利模式以基于DRM的收费发行为主。

模版行业分析报告篇4

新闻会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主持,副院长魏玉山了《2010~2011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的研究成果。该年度报告大体延续以往的风格,继续对2010年我国出版业各领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对2011年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对出版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总书记在2010年2月3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并且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此大背景相适应,出版产业也面临着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是整个“十二五”规划期间经济发展的主线,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也是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的主线。因此,作为《2010~2011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全书核心部分的主报告把基调定为“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中国出版业”,并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对出版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

据介绍,主报告总结了2010年我国出版业在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呈现出的由单纯追求GDP增长向注重扩大规模与注重传播文化相结合转变,由事业与产业混合发展向事业与产业联动发展转变,由分散式发展向集团化、集群化发展转变,由产品运作向产品运作与资本运作相结合转变,由传统出版向传统出版的升级与数字出版转变,由国有出版单位垄断向国有、民营相互合作竞争发展转变,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等七大转变。这也正是年度出版业发展的特点。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结合中国出版业“十二五”规划和出版业发展的具体实践,综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形势,主报告提出了2011年出版业的发展趋势,认为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的五个方面的重点内容都将开始得到稳步实施:对出版传媒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引导将进一步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四大体系”建设将逐步完善,出版传媒产业“做优做大做强”将成为自觉追求,出版改革的各项基本改革任务将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出版“走出去”的目标将逐步实现。同时提出了在优秀出版物生产、出版集团发展、资本运作、数字出版、民营书业与国有书业的合作与竞争、出版“走出去”等六方面具体的发展趋势。

此外,主报告在总结与展望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六方面的建议,包括靠原创出版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股份制改造要抓住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加大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力度、努力探索实施项目股份制三大着力点,打造航空母舰和建造现代化小快艇并举,资本运作应该立足于打造自我的核心竞争力,要在数字出版的实践中探索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将出版产业园建成出版改革的试验田等。

模版行业分析报告篇5

(4)学习机制。系统设置一个反馈渠道,以便信息使用者就如何及时改进报告系统向报告单位提出建议;还可设置一个记忆单元,记录最常被选用的信息、项目、方法和选择它们的使用者,这一信息可以帮助法规及准则制定者改进现行法规和准则。 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灵活性,允许报告单位与信息使用者双向、直接、快速沟通,共同完成实时报告,从而能比传统报告模式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并进而减轻信息不对称和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4、差别报告模式 差别报告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实施。一个层面是从信息提供者角度,由报告单位为不同使用者提供内容(或在时间上)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权力(途径或方式)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于通用财务报告了。因此,企业可以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对外披露某些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特殊需要的信息。例如,主要债权人收到的信息比一般股东更为详细和及时,债券评估机构收到的信息也往往比年度报告更为详细,等等。通过差别报告,企业既可满足特定使用者及其集团的特殊信息需要,又可避免因广泛对外披露而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差别报告的编制可以运用会计软件网站提供的自助式会计系统来实现。在法律、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差别报告应能在不久的将来加以运用。在我国,采用差别报告方式来解决“外行使用者”和“内行使用者”不同信息需求的矛盾,也许值得一试。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扩大与完善,财务分析专家等“内行使用者”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比一般使用者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及时性要求上都有更高的期望,因此有必要为两类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报告。 另一层面是从会计规范角度,建立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它实际上是由一国政府通过有关的准则或法规的规定,对不同规模或类型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财务报表的种类以及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格式、内容、数量、详尽程度等方面实行有差别待遇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下,一般是按企业的资产总额、年营业收入净额和年平均职工人数这三个标准,将企业划分为小企业、中型企业和大企业三类。对小企业实行某些会计信息揭示的豁免,允许其按简略形式提供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而不必提供现金流量表;对于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则必须按规定提供内容详尽的一整套财务报告;中等企业可以视自身具体情况在上述两种报告中作出选择或是提供详尽程度界于二者之间的财务报告。不同规模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存在不同要求,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迎合了这一要求。其实,这一制度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采用。最近,我国财政部已计划推出一套全国统一会计制度,但会将金融类企业、小企业作特别考虑,因此也有望在我国推行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 五、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格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取阅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囿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份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这预示了我国未来财务报告在存储介质与传递方式方面的发展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少华 著《企业财务报告理论与实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葛家澍 主编《中级财务会计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薛云奎 著《会计大趋势——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胡仁昱 著《自助式会计系统》,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5、劳伦斯·A·温巴奇《九十二年代的财务报告:势在必改》,《会计研究》1997年第8期。 6、肖泽忠《大规模按需报告的公司财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7、谢姆·桑德《会计的延续与变迁》(魏明海、施鲲翔译),《财会通讯》2000年

模版行业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经营性专刊 内容 市场细分 策划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晚报都市报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作为新兴的广告载体,经营性专刊的发展也愈加成熟,市场细分更加深化,承担的广告份额比重不断增大。借鉴成熟报业市场的广告经营理念,西部一般地市报纸(不包含省会城市)也走上广告与新闻相结合、办经营性专刊的路子。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及地域条件的限制,西部一般地市广告资源相对不足,细分市场尚未发育完全,因此,经营性专刊普遍存在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的现象。本文试图从采编、经营制度及策划三个方面作一阐释,推动地市晚报都市报经营性专刊实现社会理想与经济效益的平衡,达到媒体、读者和广告商等多方共赢的目标。

经营性专刊也要坚持内容为王

报纸经营性专刊“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以行业为基础,以盈利为目的,将行业新闻与广告进行有机融合集中的报纸传播形式”①。因此,经营性专刊的发展目标必须是为读者提供服务,为广告商提供平台,让报纸获得盈利。但如何使广告经营和新闻信息有机结合,既避免专刊新闻的广告化,又能使专刊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一直是困扰媒体经营管理者的一大难题。

有学者认为,软文广告的模糊身份是对读者的误导甚至是欺骗,广告与采编的协作是媒体社会理想的沦丧,这显然是把媒体的社会效益和经营理念简单化了。实质上,社会理想和经济效益是媒体平衡木的两端。如果找不到平衡点,就会导致两种后果:要么是搞有偿新闻,只要给钱什么都可以刊登;要么是叫好不叫座,媒体办得好,文字有深度,却因财力不济最终关门大吉。因此,要做到媒体社会理想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这个市场既包括读者,也包括广告商。②

“传媒人的核心能力是提供好的内容、好的产品,内容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③经营性专刊发展的基石仍然是内容为王。没有高水平的采编内容、权威实用的服务信息,经营性专刊既不会得到读者的好评,更得不到广告商的青睐。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目前城区人口不足百万,原创资讯偏少,受交通、市场及边际收益率的考量,《遵义晚报》的广告商主要集中在两城区,其经营性专刊的发展思路也应以两城区的目标市场为主。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楼市泡沫凸显。当时遵义房价的均价是1955元/平方米,并不存在泡沫。笔者在《遵义日报》2008年11月24日头版撰文,以大量数据分析遵义房价是合理的,提出“现在是入市最佳时机”。而当地一家媒体楼市周刊当时没有分析遵义地产实际,一味宣扬外地城市的价格泡沫,号召市民持币观望。到2009年经济危机即将过去时,遵义楼市价格快速上扬,均价达2800元/平方米以上,2010年均价更是突破3800元/平方米。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楼市价格拉升近一倍,很多市民高呼买不起了。而媒体当时的误导使市民错过了最佳购房时机,也给自身的公信力和广告业务带来不良影响,甚至有开发商号召共同抵制该媒体。

可见,脱离本地实际、缺乏深度报道的经营性专刊是得不到读者及广告商认可的。虽然经营性专刊以经济效益为本,但也必须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报道。这就要求经营性专刊的采编要按照新闻自身的规律去组织,而绝不是简单的信息转载或堆砌。因此,必须加强经营性专刊的采编力量,将更多的一流记者充实到经营部门。

广告制度与市场细分的选择

经营性专刊成功的核心标志在于广告经营。在各地经营性专刊的广告运营上,虽然具体形式不一样,但普遍采用广告制和自主经营制。西方学者在运用工业经济理论研究传媒经济产业及其组织结构时指出,无论是交易成本理论还是成本理论,都是从成本最小化的角度研究结构、运作和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目标都是用最小的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④显然,经营性专刊必须结合当地市场的行业交易成本、市场环境等因素,在广告和自主经营两个路径中找到最佳选择,不拒绝省心省力的广告制,又要探索自主经营和广告相结合的运营形式,在管理制度上更加科学,谋求利润最大化。

实践中,许多报业集团在广告运营中采取多家广告公司分行业广告的形式,留下部分行业自主经营。以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其在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中设立经济专刊部,部分行业实行广告招标,或以包版或以买断行业广告的形式进行广告。这部分行业往往耗费人力资源大,或者市场尚未成熟。同时,根据市场环境及广告量的变化,对于部分广告额增长较快、发育成熟的行业如房地产、医疗、教育培训、汽车等,由集团广告中心设立专门部门进行自主经营,并为广告商提供全方位服务。这种自主经营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障报社的利润,减少广告公司的利润分成。这种经营理念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借力广告公司的资源,另一方面使报社的自主性和话语权大大加强,维护了报社广告利润的最大化。而同城的大众报业集团广告经营中心也大体如此。因此,两家报业集团的广告竞争,不仅是媒体自身综合实力的较量,有时也是广告公司的竞争。这种广告与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对一般地市晚报都市报办好经营性专刊非常有借鉴意义。

在市场细分上,媒体必须研究当地城市行业市场的规模和成长性,因为“如果一个媒体细分市场没有足够规模,将无法为媒体提供现实的利润回报;如果这个市场缺乏面向使用者未来需求的市场潜量,将无法使媒体获取长期战略资源”⑤。目前,经营性专刊版面设置主要集中在广告投放量位居前列的房地产、汽车、医药保健、家电卖场、教育等行业上,贵州省遵义市《遵义晚报》还结合遵义拥有贵州茅台酒、董酒等大批知名白酒品牌的优势,设立了《酒周刊》,每周一期,并联系白酒企业进行协办或赞助,效果相当不错。但市场规模和潜量都是相对变量,媒体要注重把传媒使用率高、成长性好和利润高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也不能放弃潜力大的广告市场,并配套制定细分的广告版面价格体系。

以策划带动经营

经营性专刊良好的运营来自读者、内容、广告经营三个方面的合力,而合力的爆发点则来自高水平的策划。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传媒发展研究所编撰的首部报业蓝皮书《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7:创新成就未来》中指出,全国晚报都市报的竞争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广大一般地市的晚报都市报在报业竞争力和报业经营方面尚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是亟待大力开发的潜力市场”⑥。面临省会城市报业市场的扩张,一般地市报纸的广告经营者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目前,不少经营性专刊除采取“硬广+软文”的手法外,版面内容单一,甚至出现为办而办的现象,缺乏经营意识,广告资源浪费严重。就其现状来看,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既有实现操作手段转型的可能,也有实现经营战略创新的必要。

策划是拉动和提升经营性专刊收益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高水平的策划活动不但使广告效果得到强化,把报社与客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而且使经营性专刊成为传播思想、知识的载体,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策划不仅是专刊自身,还应包括同一母报系统中的各个子报、子刊、网站的资源整合,互相配合,高效协作,扩大活动策划本身的影响力。

专刊版面是新闻和广告的载体。要把经营性专刊作为商品去包装,有效整合新闻和广告资源,利用每一块版面创造最大效益,在功能性上进一步细分,在内容上贴近百姓,注重新闻资讯的纵深解读。这就要求编采人员除了具备普通新闻人员的新闻写作、政策把握、行业分析能力外,特别是要把好质量关、政治关、民族宗教关等,还要具有广告经营人员的经营意识、营销策划能力等。所以,报社经营者必须摒弃“重编采、轻经营”的传统观念,调整具有经营意识的优秀编采骨干充实到经营性专刊中,改变广告经营部门人员的素质结构,整体上提高经营性专刊的运营水平。

注 释:

①肖昌琦:《立体运作报纸经营性周刊》,《传媒观察》,2010(4)。

②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前沿报告》,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220页。

③周伟:《媒体前沿报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④鲁曙明、洪俊浩:《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⑤罗霆:《媒体管理――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页。

⑥省略/txt/2007-07/05/content_8484524.htm

(韩克义为遵义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郑礼志为法学硕士,遵义日报社新闻部记者)

模版行业分析报告篇7

把握传媒的市场规律、解析传媒的产业结构、发现传媒的创新价值、认识传媒的领军人物、探索传媒的科学管理、预测传媒的未来走势,这是我们组织传媒创新论坛和写作传媒创新报告的根本宗旨。

中国的传媒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我们课题组对2007年的中国传媒产业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根据2004年4月1日国家统计局印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传媒蓝皮书》课题组曾在2005年提出了传媒产业的结构和分类标准,2004至2007的《传媒蓝皮书》就根据此标准对我国传媒产业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为适应传媒产业的新发展和变化,我们从2008年开始,对传媒产业的结构分类和统计标准进行一些调整和规范。我们界定的传媒产业是指为广大受众和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各种媒体行业及其附属产业;传媒产业所创造的主要是两种产品:第一种是内容产品,主要体现为发行收入;第二种是受众产品,只要体现为广告收入。这些传媒产业的经济活动主要在三个市场展开:内容市场、消费者市场(或称受众市场)以及广告市场。产业结构分类主要包括十大行业:报业(广告、发行)、期刊(广告、发行)、图书出版、广播、电视(广告、有线电视网)、电影、音像、网络、(广告、其他)移动媒体、广告公司以上十大行业的产值收入构成传媒产业的总收入,我们以次来测算传媒产业的总产值。这十大行业在2007年所发生的一切创新发展都属于我们传媒创新报告所关注和研究的范围。

一、中国传媒产业的最新发展

我们测算的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811亿元,比2006年增长13.6%。传媒产业内部各细分市场的规模如图1所示,结构如图2所示:

1.中国传媒产业的规模上新高

从传媒产业各行业的产值规模看,图书出版是产值规模最大的门类,从2005到2007连续三年产值规模超过1100亿元。另外,电视广告、报纸广告、期刊发行、报纸发行等都是产值超过200亿的门类。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均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移动媒体总收入达到888亿元,包括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短信、手机游戏、移动电视等;网络媒体总收入为252亿元,包括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网络视频、博客、各种下载业务等。

从传媒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增幅看,除报纸发行和期刊发行两个行业外,其他各行业的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5年产值增幅最大的是电影票房,增幅接近90%。其他几个增幅较大的行业是电视广告、期刊广告、广播广告、有线电视收费等,它们的增幅均在20%以上。2006年产值增幅最大的是有线电视收费,增幅超过70%。广播广告增幅也很高,达到55%。报纸广告增幅比2005年有了很大提高,超过20%。电影票房和音像制品的产值增幅也超过了20%。期刊广告的增幅比2005年有所下降。

2.中国传媒产业的结构变化

中国传媒产业内部的组成结构也在发生着迅速变化。从传媒产业比重变化率的情况看,传统传媒产业,除有线电视收费一项外,其他门类收入基本都是呈下降趋势,在传媒产业中占重要比重的门类,如图书出版、电视广告、报纸发行、广告公司等,其占传媒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比较大。

新媒体为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06年移动媒体总收入达到888亿元,网络媒体总收入为252亿元,两项相加总和超过了1000亿元,占到了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的1/4。

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也使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7年新媒体增长的势头依然不减,在传媒产业中的比重增加到28.07%,而传统媒体下降到71.93%。

3.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的测算方法

我们采用的传媒产业测算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统计方法,即按照历年的统计数据,并参考各行业产值构成比例,统计出各行业的产值规模;二是平均增长率推算法,即按照近期几年平均增长率,推算出最新的产值数据;三是用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预测法,即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利用历史数据对方程的系数进行计算,并利用计算出的方程系数和自变量,推算出最新的因变量数据。本报告主要用回归分析方法,同时利用统计方法和平均增长率推算法,对2007年的传媒产值进行测算。

本报告对传媒产业规模进行回归分析的回归方程采用如下形式:

其中,表示传媒产业产出值,表示GDP总量,表示恩格尔系数,表示受教育年限总量,表示技术水平。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稳定,国民经济在2007年和2008年两年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GDP增长率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2007年GDP增长率将达到11.6%,2008年GDP增长率将有所下降,达到10.9%。在消费结构方面,根据权威的预测:到2010年,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有望分别下降到30%和40%。在科技发展水平方面,有关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当前的1.35%提高到1.5%以上。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2007年回归方程中各个解释变量的预测值,

由于传媒产业中有些行业的统计数据不完整,无法用回归分析进行估计和预测,这种情况我们就用平均增长率方法进行预测。比如电影产业20042006年的产值分别为36、48、57.3亿元,三年平均增长率为17%。按照近三年的平均增长率预测的电影产业2007年的产值为67.0亿元。音像制品产业20042006年的产值分别为27.3、30、36.1亿元,三年平均增长率为10%。按照近三年的平均增长率预测的音像制品产业2007年的产值为39.8亿元。

二、“十七大”确立传媒发展新目标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以十七大报告为指引,传媒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继续加快。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提出,要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这个目标,新闻出版业从六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大力转变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以质量求效益,以精品谋发展。二是推动体制机制改革。通过集团化、股份制改造、企业重组等方式,培育更多的出版传媒方面的集团公司。三是大力提倡创新精神。进一步调动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技术和传播手段创新,用现代技术改造新闻出版业。四是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从办出版转向管出版,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依法行政上来,依靠政策、法律和市场来管理出版活动和出版产品。五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家书屋、民族文字出版、全民阅读等公益性工程建设。六是实施重大出版工程,用大项目带动整个出版业的繁荣,为民族文化宝库增加了新的珍品。提高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吸收其他国家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共享中华文明。

广播电视业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把构建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全体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工作的重点。广播电视总局把广播电视服务分为三类:义务性的基本服务、公益性的有偿服务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服务,对不同的服务方式实行不同的政策。对义务性的基本服务,保证任何公民都可以平等免费享受。另外,广电总局正在建立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为应对新媒体迅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广播电视业提出要构建技术先进、功能多样的广播影视数字化新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走出去”战略提升软实力

在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中,信息力作为国家竞争中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和平年代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一个媒介机构的信息资源网络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也必然要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相适应的媒介信息能力。中央十分重视传媒“走出去”战略,支持传媒集团以各种方式向海外扩张。

广播电视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通过本土发射、在海外建发射台、海外租机、租时段等方式,每天对外用43种语言播出1000多个小时节目。

中央电视台全面拓展海外信息网络,“走出去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中文国际频道正式分为亚、欧、美三版,实现全天24小时播出。中央电视台海外落地项目不断增加。CCTV四个国际频道在137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覆盖海外用户总数约8400万。长城平台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11月,用户数已达到57224户。中央电视台海外记者站规模不断拓展,CCTV在现场昭示了中国国家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

在报纸方面,《新民晚报》相继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创立海外版。2007年,又与希腊《中希时报》和法国《欧洲时报》两报联合创办《欧洲联合周报德国版》,这是《新民晚报》创办的第22个海外版。《今晚报》继《今晚报・美国版》、《今晚报・欧洲版》和《今晚报・南美版》之后,又在澳大利亚创办了《今晚报・澳洲版》。

在期刊方面,《知音》杂志创办了《知音・海外版》,在北美市场和台湾市场出版发行,并逐步拓展到港澳地区以及其他华人集中的国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通过版权转让,2003年在日本东京出版了日文版。其中《选美中国特辑――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以英、法、德、西班牙、俄罗斯等10种语言在国外发行,发行量达22万份。《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在日本创办了《中国新闻周刊》日文版,通过日本五大发行公司进入日本25000多家书店、便利店、地铁站和书报亭销售。

图书出版的“走出去”战略也迈出了重要步伐。在第59届法兰克福书展中,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共展出图书1070种,其中外文图书770种,共完成458种图书版权贸易谈判,比去年增加108种,其中版权输出452种(包括签订协议136种和达成版权输出意向316种)、版权引进6种。此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成立了伦敦分社,成为中国在英国注册的第一家以出版英文图书为主的专业出版社。

四、跨地区、跨媒体发展取得新进展

虽然传媒“竞合时代”的发轫并不始于2007年,但是传媒业内部,以及传媒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跨地区、跨媒体日益加强的联盟合作成为2007年传媒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首先是传媒产业内部“同类媒体”的合作。2007年1月,携程旅行网宣布与微软公司MSN中文网站正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月,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南非MIH传媒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投资逾6亿元人民币,组建新安文化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广告、发行、印刷等业务。6月,东南卫视与台湾高点电视台签署协议,缔结合作同盟。11月,国内五条票房最高的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北京新影联、中影星美、万达院线以及南方新干线,在北京签约加入了“国产片专映厅联盟”。12月,深圳广电集团与桂林广播电视组建“深桂广播电视合作体”,合办桂林人民广播电台旅游音乐广播和桂林电视台科教旅游频道。12月中旬,江西出版集团与中国和平出版社签署改制合作协议,标志着出版行业实现了跨区域重组。

同时,在传媒产业内部的不同类型产业之间,“跨媒体”的联盟与战略合作也正在加强。2007年3月,Google宣布与“中国图书推广计划”达成合作协议,为其提供技术支持。4月,新浪网和成都传媒集团正式宣布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以期刊为起点,逐步延伸到新闻内容、市场活动、市场经营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5月,百度与湖南卫视正式对外宣布,双方将以百度搜索社区为依托,在跨媒体平台内容、产品品牌、互动电视制作等领域展开深层次的战略合作。6月,谷歌又宣布与新浪达成战略协议,在新闻资讯搜索以及竞价广告方面展开合作。8月,新浪网与陕西电视台达成战略合作伙伴联盟,这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的一次有益尝试。11月,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与内蒙古日报社北方新报缔结战略联盟合作协议。

最后,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姻更是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尤其是传媒产业与电信产业的联姻,对整个产业链都会起到巨大的影响。2007年4月,大唐移动与上海文广签署了关于TD-SCDMA流媒体业务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分别利用技术和内容方面的资源优势,进行TD产业链合作。7月,新浪与中国电信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新浪-互联星空播客”,新浪负责播客的运营,而中国电信负责提供网络资源。10月,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广电、山西网通、山西移动和山西电数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五方联合宣布打造“山西数字电视教育信息网”。这是国内广电、固网运营商与移动运营商的首次三方合作。

五、媒体资本运营进入新阶段

2007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传媒产业对资本运营手段的运用日益频繁和多样化。其中,新闻出版业作为传媒产业中产业链完整、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特征突出的产业,出版集团的上市(尤其是整体上市)成为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的集中表现。

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推动有条件的出版、发行集团公司上市融资。同年10月,上海新华传媒集团借壳上市,被称为中国出版发行的第一股。在借壳上市之前,新华发行集团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了从国有独资到国有多元投资、混合所有制、再到核心业务整体上市的改造。

自从新华传媒上市成功后,国内多家出版集团不同程度地掀起了上市潮。2007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了6家出版企业上市,中国出版业面临重新洗牌。5月30日,四川新华文轩在香港上市,它是在港上市的第一家纯书店股。因为概念稀缺,新华文轩刚上市就引来各方关注。6月30日,新华文轩公布了上市之后首份中期业绩报表,报表显示,2007年前6个月,新华文轩实现净利润1.68亿元,较去年同期1.38亿元增长了21.3%,每股盈利0.21元。

12月,辽宁出版传媒――国内首家将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整体上市的出版企业――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即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辽宁出版传媒公司已开始A股IPO的路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辽宁出版传媒的此次“整体上市”有着重大意义。因为之前上市的一些报纸或者出版公司都是将“部分业务分拆上市”,一般都是剥离了编辑业务,只以经营业务上市。但是,新闻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在内容方面,整体上市才能最大程度得吸引投资者的注意。

除此之外,很多其他新闻报业、出版发行集团也递交了上市方案,预计会在未来1~2年内先后上市。其中,在2004年9月就已经完成转制的广东省出版集团,正在努力推进股份制改革的江西省出版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以及试图整体上市的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是业内普遍看好的几个企业。我国出版行业在整体转制、上市等方面呈现良好态势,这一方面丰富了传媒产业的融资手段,增加了业界对更多资本运营手段的想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合力打造优质的“传媒股板块”,从而获得更多投资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

2007年,中国互联网的资本运营也是如火如荼。从2007年下半年起,完美世界、金山、巨人网络、网龙、阿里巴巴、太平洋网络等6大互联网企业先后敲响IPO的上市钟声,迎来了中国互联网企业财富创造的新一轮浪潮。(完美世界7月26日在纳斯达克上市;金山公司10月9日在香港上市;巨人网络10月18日纽约上市;网龙11月2日香港上市;阿里巴巴11月6日香港上市;太平洋网络12月18日香港上市)至此,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的股价总市值膨胀到近700亿美元。

六、品牌战略成为传媒竞争重要手段

品牌战略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战略,市场竞争越激烈,品牌战略的作用越明显。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战略日益成为传媒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央电视台的“品牌化”战略已经写进《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品牌化”战略已经不仅是央视自我发展的目标,而且已经上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电视台以“绿色收视率”为理念,大力推进专业频道品牌化战略。中文国际频道、少儿频道、新闻频道、经济频道、体育频道、军事・农业频道先后成功改版,各频道的专业特色和品质显著增强。在2006年全国卫视的频道满意度和栏目满意度调查中,中央电视台包揽了这两项调查的前十名。另外,中央电视台还十分重视提升创新力,所进行的“三项改革”、“三项创新”,以及事业、产业的“双轮驱动”,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已经建立并形成了从品牌创意、品牌生产,到品牌效益的创新体系。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也十分重视推进品牌战略。“第一财经”是文广集团着重推出的一个重要品牌,这个品牌将财经广播资源整合进来,实现广播电视的同一品牌联动。在此基础上文广集团又与北京青年报和广州日报联手,共同投资推出《第一财经日报》,发行全国。目前“第一财经”品牌初步实现了在公司架构下的跨地域、跨媒体发展。文广集团还与全球著名的股票指数供应商“道琼斯”合作,双方投入资金和技术,共同推出“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指数”,打造媒体产业链,进入财经资讯衍生产品领域。

2007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荣获2006年度“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这是全国50家入围企业中唯一的一家平面媒体单位,也是南方报业媒体集团连续6年获此殊荣。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已经成为报业品牌经营中的一面旗帜。“南方报业”先后成立了“21世纪报系”、“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系”三大报系,此外,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还通过举办“华语传媒”系列奖项评选、21世纪报系“经济峰会”、 “南方报业”国际传媒论坛、“南方报业”经济(商业)论坛,把“南方报业”强大的品牌价值,直接转化为媒体的竞争优势、报业的竞争优势和集团的经济效益。

七、移动媒体市场竞争迅速升温

新媒体产业被喻为传媒产业中最具有商业价值的朝阳产业。2007年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手机电视、车载电视等移动类媒体的产业化迅速升温,点亮了整个传媒业。同时,“全国新媒体联播网”的成立,也有望在我国形成遍布于公交、火车、飞机、地铁、互联网及手机的新媒体联播产业链。

由新华社新华网、中国移动创办的“十七大手机报”共发刊六期,发行量高达1.5亿份。最高一期发行量突破3000万份,这意味着当天每40个中国人就收到一份“十七大手机报”。 “十七大手机报”采用新颖的“数字报纸”理念,以报纸的面孔、网络的容量、手机的方便快捷和广播电视的传播速度,全面展示新华社和新华网的党代会报道,及时传递会外民声和手机读者建言,成为网民、手机用户和媒体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和党代表议论的热点。

手机电视被认为是3G时代的主要应用之一,能为电信和广电产业都带来巨大商机。电信企业可以收获更多的流量费和信息费分成;广电企业则可以获得一个新的内容渠道和实现新的盈利模式。诺盛电信预计:2008年中国手机电视用户数将达到5220万户,市场规模约13亿元;此后,经过两年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手机电视用户数将达到9750万户,市场规模约24亿元。

实际上,2004年中国国内运营商就开始积极推动手机电视的应用。2005年9月,中国移动全网手机电视业务正式开通。2006年,中国移动与上海文广集团合作推出手机电视业务。2007年8月,中国移动又宣布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手机电视上进行合作。中国移动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TD-SCDMA网络试验也即将开始手机电视(MBMS)的测试,并有希望在2008年初正式商用。

2007年11月18日,广电总局通知,从11月20日起实施CMMB标准体系。在此之前,广电总局已经召集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秦皇岛、大连等六家奥运城市和广州、深圳,对CMMB手机电视网络试验任务进行部署。因此,在奥运时能用手机收看电视转播,也指日可待。

车载电视是除手机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移动媒体。截至到2007年2月,我国已经有40多个城市陆续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有权威研究机构预测,2006~2009年中国车载移动电视市场每年的增长率将超过50%。其中,借势奥运,2008年同比增长率将超过80%,到2009年,中国车载移动电视市场销量将超过100万台。

2007年,公交移动电视广告刊例价格不断上涨。调查显示,2005年全国车载广告市场投放额大约为20亿元,预计到2008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40个亿。因此,车载移动电视数字正在冲击着广告市场的格局。但是,车载移动电视的发展也有着自身的问题。技术上的不稳定、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内容亟待完善构成了车载移动电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目前中国的车载移动电视领域还不能称为一个成熟的产业,但是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八、各路媒体整合资源备战奥运

2008是奥运年,2007年各路媒体已经开始为“赛事”热身。中央电视台是中国大陆电视媒体唯一拿到奥运赛事电视版权的机构。中央电视台为备战2008年奥运会加紧演练,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整合全台节目资源,凸显奥运报道的专业性、权威性,让世界通过奥运了解中国,展示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五套节目相继推出了《我的奥林匹克》、《奥运舵手》、《奥运来了》、《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奥运档案》、《奥运ABC》、《北京2008》之《奥运进行时》、《奥运传奇》、《奥运岁月》、《奥运城市行》、《奥运经典》和《谁将解说北京奥运》等节目;从2008年1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式改为以五环为标志的奥运频道。

在平面媒体方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多家报业机构都制定了短、中、长期奥运报道计划,加大策划力度,推出奥运专刊。另外,报业机构之间,报业机构和网络媒体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合纵连横。《南方都市报》、《现代快报》、《都市快报》等11家晚报都市报在参加腾讯网发起的“捷报奥运联盟”的同时,11家报纸之间也就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达成了共识;包括浙江在线、深圳新闻网、荆楚网在内的20多家报业网站加盟新浪等门户网站发起的“奥运报道联盟”,共同打造丰富、立体化的奥运报道内容。

在网络媒体方面,早在2005年,搜狐便以巨资取得奥运赞助权。2007年9月10日,搜狐在京召开新闻会,其奥运战略正式启动。据摩根士丹利预计中国在线广告市场将在2008年达到24亿美元的规模,与2007年相比增长45%左右,这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摆在几大门户面前。在巨大了市场面前,其他网络媒体也不肯落后。新浪打出的口号是“我的2008”、网易则是“网聚人的力量”,都是希望靠“网络草根”来挑战“官方权威”。此外,新浪、腾讯、网易、TOM、MSN中文网、凤凰网、中国雅虎等结成奥运报道联盟,围剿局面日趋明显。

九、社交网成WEB2.0新宠

WEB2.0在2007年开始时曾播下充满希望的网络种子,博客、播客、掘客、朋友圈、视频,一个一个的概念曾经让许多人觉得网络新生的时刻就要到来。然而,当2007年快要结束的时候,只有社交网结成硕果。10月,微软2.4亿美元参股Facebook1.6%的股权,这也就是说,这个由哈佛大学学生2004创立的社交网站,仅3年就做到价值150亿。这有些类似于Google在去年10月收购Youtube的案例。

而今,社交网络已经被看作是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MySpace和Facebook这样的巨头发展了上亿的用户。中国作为互联网的第二大市场,受到来自美国冲击毫不奇怪,对于年轻公司来说,社交网络仍然是一片充满机会的开放领域。于是,中国的创业者们对于社交网络充满了热情和冲动,在他们的推动下,一些社交网络在互联网的领域开始崭露头角。除了与Facebook同出一辙的大学社交网络校内网(),还有占座网、亿聚网,以及众多开始向社交网络靠拢或者发展相关业务的网络巨头。年底,Facebook又要进入中国市场,在国内寻求合作。花落谁家尚不知晓,但中国的社会即是建立在人际交往之上,社交网站在中国应该不存在“文化兼容性”问题。虽然中国的社交网站大多是对国外网站的复制或移植,但若能发挥本土优势,相信未来这片领域还会继续升温。

十、传媒研究实现创新突破

传媒产业形成系列成果;传媒研究机构各显实力;传媒数据库逐渐形成规模;在清华大学立项的《传媒蓝皮书》课题组由全国各地的学界、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专家组成,已经出版了三年的《传媒蓝皮书》。《2008年:传媒蓝皮书》将有所创新和突破:

1.产业链分析,形成清晰的产业地图;2.用数据说话,有十年以上的数据累计;3.请大师评点,阐释数据背后的含义;4.览全球传媒,给自己一个清醒的定位。5.对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预测

我们利用回归分析法对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的规模与结构进行预测,结果参见表1。

其他行业的预测,仍采用平均增长率法。电影产业按照三年的平均增长率17%计算,2008年的产值为78.4亿元。音像制品产业按三年的平均增长率10%计算,2008年的产值为43.7亿元。对于新媒体市场规模的测算,我们还是根据根据艾瑞市场咨询以及摩根大通的测算按照,移动媒体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长率为18.6%,网络媒体市场规模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测算出2008年移动媒体的产值为1249.1亿元。网络媒体2008年产值为350.9亿元。

模版行业分析报告篇8

[关键词] 蓝皮书;《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科学院

[作者简介] 李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社长、编审,研究方向:区域文化、文化产业,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C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9-0014-0007

广西蓝皮书是广西社会科学院创立的学术品牌,自1998年出版第一本《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以来,已走过15个年头了。“广西蓝皮书”从最初的一本,已发展到9本,成为一个庞大的学术家族,一个系列丛书了。

一、2012年“广西蓝皮书”出版概况

2012年“广西蓝皮书”由广西社会科学院总主编,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刘建军、黄志勇、黄天贵任副主任。2012年计划编撰出版9本,至8月底,已出版8本,它们是: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小青、毛艳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罗国安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李建平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农村发展报告》,杨亚非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吴坚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杨鹏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尹建国、肖文苏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吕余生主编。

这批蓝皮书,出版较早的《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和《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前者2011年12月出版,后者2012年2月出版;其余6本集中于2012年6月~8月出版。其中,《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2012年广西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2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其余6本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尚有《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民族发展报告》已编好待出版,预计2012年12月面世。

二、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内容

2012年“广西蓝皮书”记载了2011年里广西人民的奋斗历程。既有对2011年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各面的历史记载,又有对2012年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和如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对策参考意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的重要载体。

2012年“广西蓝皮书”各卷内容如下:

1.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分为七大部分。第一是“主报告”:对广西的宏观经济形势作总体分析和预测;第二是“综合篇”:对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消费、物价、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外贸、金融、证券期货、就业等具体的经济领域作分析和展望;第三是“产业篇”:分析与展望工业、农业、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千亿元产业及物流业;第四是“区域篇”:主要是展示“两区一带”及各市(县)经济发展亮点;第五是“专题研究篇”:就广西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前瞻性的研究;第六是“个案分析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园区、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及外贸出口企业;第七是“资料篇”:收集了2011年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料和数据。

2.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立足于广西权威的统计数据和科学的社会调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集中反映了本年度广西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成就、回顾评价,并对2012年社会发展作预测和展望,全书分为“总报告”、“发展篇”、“专题篇”、“调查篇”、“个案篇”和“附录”6个部分,既有对全区各项社会事业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预测,又有对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题分析和调查研究,以及一年来广西社会发展历程大事记等附录,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全区在过去的一年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态势。“总报告”中的《2011年广西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对2011年广西社会发展的现状、成就、特点作回顾分析,并对2012年全区社会发展形势进行预测展望;“发展篇”包涵了广西2011年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的发展描述及对策研究,如《2011年广西教育发展报告》等;“专题篇”主要就广西社会发展中某个重要方面如民族团结创新、发展生态旅游、农村教育、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指出有创建性的建议;“调查篇”则就人民普遍关心的如公众社会心态、食品安全、城镇居民物价承受度、保障性住房民意、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及艾滋病预防治模式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剖析;“个案篇”则通过对广西的两个重要城市,即柳州市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南宁市城市精神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广西城市建设的成就和城市精神的风采,为广西社会发展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3.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广西区党委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部署展开,努力反映广西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全区文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具体情景,形成对2011年广西文化发展情况的总结和对2012年文化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的年度报告。内容包括:2011年广西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总报告,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研究报告,关于文化事业现状、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个案分析等类别的分报告,以及社科事业发展、市县文化研究等主题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还辑录了2011年广西文化大事记。全书既有对2011年广西文化发展状况的及时报告,又有对2012年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和如何因势利导、加快发展的对策参考意见。重要文章有余益中的《硬道理 硬指标 硬任务——关于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思考》、《2011年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综述与2012年展望》,吕余生的《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发挥智库作用 推动科学发展》,黄健的《2011年广西新闻出版业发展概况》,李建平等的《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廖明君等的《广西文化产业政策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王绍辉等的《广西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增长点研究》、黄伟林等的《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报告》等。

4.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农村发展报告》

全书汇集了自治区内涉农管理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为“综合篇”、“行业篇”、“专题篇”、“经验启示篇”、“探索篇”五个专栏。“综合篇”是总报告《2011年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行业篇”是对广西粮食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农业机械化、农村水利、农业区划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卫生事业、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推广等行业2011年发展形势的分析及对2012年的展望;“专题篇”是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建设、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的实践与展望、农村金融服务、农业国际及区域合作、广西“三农”信息化建设、农村居民2011年人均纯收入、农村社会保障、贫困与反贫困、农民工权益保障等问题的分报告;“经验启示篇”包括《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经验及其对广西业发展的启示》、《国内外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2篇;“探索篇”中的文章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主要切入点的理论思考》。书末附有《2011年广西农业农村大事记》、《2011年广西农业经济主要指标情况》两份资料。该书编纂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突出广西农业主要行业运行特点,展示了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二是重点反映了广西农村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从多方面反映了广西农村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和取得的重要成就;三是注重对区内外和国内外典型经验的介绍和借鉴;四是强化对新的实践问题的探讨,力求提出真知灼见的研究结论,以引起广大读者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5.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

《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的内容包括《总报告》、《专题报告》、《西江论坛》、《地市报告》、《附录》5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展示。全书总结了2011年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西江经济带发展的诸多重要内容:(1)2011年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完成投资再创新高,总量和增速均创下历史新记录。全年完成投资55.96亿元,是2010年的1.65倍,是2006年的8.02倍;(2)在枢纽和船闸建设、高等级航道建设和港口码头建设方面新开工建设6个重大项目,续建13个重大项目,6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3)全年完成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0.8亿吨,比2010年增长17.8%;(4)一批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重要港口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5)《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等重要规划的编制取得重大成果;(6)沿江产业重大布局和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7)千里西江绿色走廊护岸绿化工程项目全面启动;(8)部省区合作不断深化,部分西江经济带城市借助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例如梧州市,2011年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新增3个产值超百亿元园区,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地方财政收入达76.1亿元,比2010年增长35.6%,比自治区财政收入增速高10.1个百分点。《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既是对2011年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记载,也是对2012年建设和发展的展望。

6.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正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主报告,重点依据广西县域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主题式论述和相关理论阐述;第二部分是指标建设,重点提出广西县域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指标阐述等;第三部分是竞争力评价,包括广西县域竞争力的总体评价、“两区一带”格局下广西县域竞争力评价以及不同类型县域的比较研究;第四部分是专题研究,包括广西县域工业化进程的评价以及广西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研究;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重点就国内江阴模式、晋江模式、增城模式和双流模式进行经验分析与研究;第六部分是县域研究与发展规划,包括有关县域经济和广西县域问题的相关学术文献和博士论文的综合评述与概要,以及“十二五”期间国内相关地区加快县域及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内容;第七部分是附录,包括广西县域竞争力原始数据表和相关资料汇总。

7.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是对近年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对今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全面展示全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成就。该书分为4个部分。“主报告”包括《广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探索》、《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国有企业》两篇重要报告;“专题篇”包括《广西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广西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创新广西企业国有产权与收益管理工作》等16篇专题研究报告;“地市篇”是研究市级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分报告,包括南宁、柳州、桂林、梧州、钦州、玉林、百色、河池8市;“企业篇”是研究重大企业发展的分报告,包括《全力打造广西百亿商贸物流集团》、《打造广西最大铝、电产业集团》、《建设大型化、清洁化的钢铁家园》、《制高端水泥 树环保标杆》、《构建广西民航运输新格局》等,共24篇。

8. 《2012年广西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

《越南国情报告(2012)》是国内外各界了解越南最新发展情况和研究越南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上篇)为综合研究报告,较为全面地反映和研究了2011年越南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下一年度的前景预测;第二部分(中篇)为越南2011~2012年度的发展分报告,共有18篇关于越南各个行业、领域发展状况的专题报告,包括政治、社会民生、外交、中国与越南交往与合作、军事、农业、工业、交通通信、财政金融、商业服务业、对外贸易、旅游、文化、教育、首都河内、工商业中心胡志明市、2011年越南北部边境经济等;第三部分(下篇)为综合资料,简略介绍越南国家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2011年越南及中越关系大事记、有关重要文献、越南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从2010年度起《越南国情报告》增加了“越汉新词互译”部分,供从事越南问题研究特别是越南语学习、翻译的教师、学生和实际工作者参考。

三、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主要特点

《2012年广西蓝皮书》汇集了学界、政界及商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集权威性、时效性、实证性、原创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于一体,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以最新的数据、翔实的资料、客观的动态分析、科学的预测判断、多视角地展现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探讨广西发展趋势、战略及政策取向,为破瓶颈解难题建言献策,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及广大读者提供广西经济社会全面而系统的参考资料。

《2012年广西蓝皮书》具有如下特点:

1. 主题突出,时代感强

每年一部的“广西蓝皮书”,都以当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紧密结合,回答时代任务所需,表现出鲜明的发展主题和时代特征。如《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及时贯彻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围绕该次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广西区党委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部署展开,努力反映广西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全区文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具体情景。《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等,也具有这一特点,突出了2011年广西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主旋律,反映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广西经济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消费、物价、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外贸、金融等重大问题的分析和展望,对就业、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反腐倡廉建设、民族团结创新、农村教育、食品安全等具体社会问题的深度研究,十分及时与有效。

2. 内容丰富、反映全面

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丰富内容表现在既有对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方面的全面分析与未来发展的预测,也有对某个行业或某一方面的专题分析和调查研究,涉及当年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工作和问题,还附有最近一年来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历程大事记等附录,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广西在过去的一年里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态势,内容相当广泛。

3. 重视调研,实证性强

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各篇文本,都是立足于实地调研所形成。各报告的撰稿人深入相关行业、产业、企业了解情况,搜集数据,在掌握大量情况和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分析判断,所使用的大多是第一手材料,观点和对策建议均以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作为立论的依据,针对性强,吻合相关领域发展所需,研究报告具有极强的实证性。

4. 提供预测分析和发展对策建议

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充分调研和全面总结上一年度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对当年发展的预测和如何发展的对策建议,经济类的“蓝皮书”往往还制作了相应发展指标,给党委政府和相关业务主管部分提供了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

四、进一步做好“广西蓝皮书”编撰工作的建议

关于如何做好“广西蓝皮书”的编撰工作,广西社会科学院吕余生院长2012年7月13日在“《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讨会”上做了重要指示。他说:编辑广西系列“蓝皮书”是我们广西社会科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蓝皮书”不是一般的总结报告,也不是一般的课题研究;它既不是年鉴,也不是通志,它是集通志、年鉴、总结、调查研究、学术探讨各种元素于一体的一种新的学术研究著作,应该是这么去认识“蓝皮书”。吕余生院长对今后“蓝皮书”的编撰出版工作提出三点具体意见:第一,要体现学术性,提出对策建议。一定要把“蓝皮书”的特质深深融入到学术分析和研究里面去。我们不是把当年的情况写完就算了,里面要容有自己的分析和预测观点。“蓝皮书”的特点是既要总结也要分析。文化发展快,发展好,为什么好?为什么快?好在哪里?存在哪些问题?存在问题我们今后应该怎么解决?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广西文化发展应该朝哪个方向走?要有预测,提出我们的观点和建议。“蓝皮书”一定要体现学术性,没有学术性,“蓝皮书”就没有生命力。第二,把好政治关。“蓝皮书”毕竟是面向社会的,和我们内部的学术研究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经常说学术研究无,宣传有,尤其是公开发行的成果。对于发生的事实,作为“蓝皮书”必须记载,但是你怎么去把握分寸,怎么去避免敏感问题,就得掌握好政策,严守宣传纪律。第三,把好质量关。质量很重要,包括观点的正确、版式的设计、文字错漏等等,都要慎重对待,不断提高质量。

综合吕余生院长的指示,做好“广西蓝皮书”的措施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

1. 做好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是编撰“广西蓝皮书”的第一步工作。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围绕年度工作的要点,制订本年度“广西蓝皮书”的文章选题,并确立重点,使其能够回答形势发展的需求,提供智力支撑之思。同时要设计相应体例,编制好整体编撰出版方案,保证“广西蓝皮书”工作顺利开展。

2. 精选总报告和各分报告的主持人

“广西蓝皮书”工作时间短、时效性强,整体上大约只有6个月的工作时间,撰稿者一般只有3个月时间。因此,必须组织一支执行力强的工作队伍展开工作。在确定选题后,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撰稿人,尤其是总报告撰稿人,要既有田野调查的实际工作能力,又要有较强的理论综合和分析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使之能够真正承担起写好较高水平的总报告和各分报告的职责。

3. 做好调研工作,掌握相关数据

人的正确思维,一切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均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调研结果。“广西蓝皮书”也不例外,离开对经济运行现状和社会发展实践情况的调查了解,根本无法产生调研报告及其对策意见。因此,要把“广西蓝皮书”编撰建立在扎实的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必须始终强调要深入相关行业、产业、企业和重要活动中去了解情况,掌握数据,尤其是要掌握真实、完整、及时的数据。要在调研基础上开展分析、判断、推演、论证、预测和提出发展对策,借此完成“广西蓝皮书”的编撰工作。

4. 认真研究和写好对策意见

写好发展对策意见是决定“广西蓝皮书”价值高低的关键。如果缺少这一内容,“广西蓝皮书”就与“年鉴”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党委和政府是否重视“广西蓝皮书”,主要就是看"蓝皮书"中间的对策意见是否全面、适用、有效。要写好对策意见,首先要充分做好调研,掌握充分的情况和数据;其次要把握好发展趋势,对形势和任务有准确的判断和分析;第三是突出对难点重点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

5. 加快进度尽早出版

“广西蓝皮书”作为年度性调研报告集,要对当年的发展提供帮助,必须高度重视编撰出版时间问题,出版时间不能太晚。出版时间晚了,如到了九月十月才出版,对当年的工作就起不了多少对策建议的作用了,只剩下资料收藏的价值。当然,出版时间太早,上一年度的数据还出不来,分析判断就有难度,预测和对策建议就难以准确。这就需要寻找一个最佳的时间点。一般来说,在上半年出版为宜。

6. 开好出版会扩大宣传

“广西蓝皮书”出版后,应当召开出版会,扩大宣传。这既是及时向社会出版消息、早日将该书送到读者案头的需要,也是宣传“广西蓝皮书”的有关内容,包括观点、对策意见、资料和数据的需要,一个扩大社会影响和效益的有效途径。编撰出版“广西蓝皮书”,不应忽视这一项工作。

总之,“蓝皮书”是一个理论平台,也是一个文化品牌。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大众,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认为,作为一本反映和分析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状况的蓝皮书,它必须既有来自实践的真实数据,也要有依据科学分析所形成的判断与预测,还要有指导未来发展的对策性意见,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实际,提供信息,帮助分析判断,辅助工作决策的功能。希望“广西蓝皮书”的编者作者继续努力,把“广西蓝皮书”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黄小青,毛艳.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2]罗国安.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李建平.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4]杨亚非.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农村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5]吴坚.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6]杨鹏.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尹建国,肖文苏.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8]吕余生.2012年广西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上一篇:竞职上岗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副职竞聘演讲稿范文